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共8篇)
扶持政策建议
为促进我县电子商务健康快速发展,优化全县电子商务发展环境,提升我县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引导企业降低成本、优化资源、提升综合竞争实力,推动我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就加快我县电子商务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适用范围
在我县注册,利用信息网络、电子数据、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实现网上经营活动拥有合法资质的企业或个人和为电子商务提供配套支撑服务的企业。
二、扶持内容及标准
(一)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奖补政策
1、借助淘宝网、易迅网、京东商城、阿里巴巴、ebay、Amazon、敦煌网等国内外主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进行在线销售,且连续经营一年以上的拥有各项合法资质销售额不低于10万元的本县电子商务经营主体,按平台收取基础服务费用的50%给予补助。
2、在本县注册纳税的企业建设独立电子商务应用平台的,经认定后,按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建设实际投资额(主要包括建立平台所需的软件、硬件、系统集成、运行维护及必要的固定资产投入等)的3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额不超过30万元。
3、国内10强综合性或专业性电子商务企业在我县设立总部或建设对我县电子商务发展、市场带动作用明显、商业模式新、技术含量高、品牌影响力大的重大电子商务项目,优先列为县重大产业项目,在用地、资金、人才政策等方面实行“一事一议”政策。
4、对本县电子商务经营主体,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络年销售收入首次突破50万元、100万元、300万、500万元、1000万元、5000万元的,分别按2万元、5万元、7万元、10万元、20万元、50万元给予一次性奖励;通过电商平台实现网络年交易额首次突破300万元、500万元、1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的,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10万元、50万元、1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5、对本县电子商务企业(含个体网店)的网络宣传推广费用按照企业实际支出额发票的15%给予补助,每家企业补助金额不超过20万元。
6、我县企业通过业务流程外包实行网络销售代运营的,对企业实际支付的服务外包费用给予50%补助。
7、传统企业在2015年分离成立独立的电子商务法人企业并实际运行半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3万元奖励。
8、对每年我县新设立的电子商务企业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给予财政奖励,按企业实际缴纳的税收县级实得部分100%的标准执行。
(二)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扶持政策
9、对本县电子商务供货平台、行业网站、专业技术服务网站、综合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建设,经认定后,按不高于平台建设实际投资额(主要包括建立平台所需的软件、硬件、系统集成、运行维护及必要的固定资产投入等)的20%给予一次性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补助额不超过30万元。
10、对年会员会费收入超过10万元的本县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有效卖家会员数突破100个、300个、500个,且企业会员比例达85%以上的,分别给予3万元、5万元、8万元一次性奖励。
11、本县设立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年交易额首次突破500万元、1000万元、3000万元、5000万元的,分别按5万元、10万元、20万元、40万元给予一次性奖励。
12、对经营面积超过500平米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若属租赁用房,且租用1年以上,则按实际缴纳租金的30%给予补助;若是自购用房,按不超过其缴纳契税的80%的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最高不超过20万元。
13、对在本县建立的实际运营一年以上的实行“线上+线下”一体化销售,集仓储、商超、代发货、物流配送等多功能于一体,办公和经营面积超过1000平米,为全县网商提供产品展示、信息收集、代发货、代仓储、电商运营方案策划、代运营、网商培训等服务的综合性地方网销平台,经认定后,奖励20万元。
(三)电子商务集聚项目扶持政策
14、对入驻园区或楼宇的电子商务类企业办公用房实行租金补助,连续补助三年,租金价格最高不超过30元/月平方米。按照先缴后补原则,第一年补助房租的70%,第二年补助房租的50%,第三年补助房租的30%,补助面积按照最高15平方米(净面积)/人标准核定,人数以企业上12月31日缴纳社保人数为准。对园区内的电子商务企业仓储物流用房实行租金补助,每平方米租金补助标准不超过5元/月,单个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10万元,连续补助三年。享受租金补助的企业不得转租、分租。
电商园区和电商楼宇管理公司每引进一家电子商务企业,并运行1年以上的,经商务局初审、县政府电子商务领导小组审定,一次性给予1万元/家的奖励。
(四)电子商务配套支撑体系建设项目扶持政策
15、对入驻物流配送(含快递公司)企业20家以上,日发货量10000件以上的物流园(基地)项目,按照项目实际投资额的30%给予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20万元。
16、对电子商务项目进行相关光纤铺设、wifi覆盖。给予一定财政补助并享受《开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2015信息化工作的通知》相关政策支持。
(五)电商示范企业及网商自主品牌建设奖励政策
17、对电子商务企业综合评定或开发项目获国家、省级政府部门表彰的,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励。
18、我县从2015年开展“电子商务示范企业”评选,对网络年销售额总量或年网销额增幅达一定标准的电子商务企业,从创新、成长、诚信、责任、分享等五个方面进行评定,对“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具体评选办法由县商务局会同县财政局另行制订。
19、对线上自有品牌产品新获得省级著名商标或省级名牌产品的网商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线上品牌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称号的电商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奖励。
(六)电商人才引进与培训补助政策
20、我县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引进年薪10万元以上且聘用时间超过1年(含)的电子商务高级管理人才、高端运营人才、核心技术人才,按其个人所得税地方实得部分给予等额奖励。
21、我县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吸纳大专以上学历应届毕业生从事电子商务相关工作,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并输送员工参加非免费类电子商务培训,且每年培训时间累计达3天以上的,根据企业实际缴纳培训费用给予等额补助,但每家企业每年培训补助总额不超过3万元。
22、县电子商务协会或县内其他团体、企业等组织的免费电子商务培训,经报县商务主管部门备案后,按每人每天不超过100元标准补助,每家培训组织单位每年补助总额不超过6万元。
(七)参展补贴
23、对积极参加政府部门推荐或组织的网货展销会、网商对接会等电子商务专业展会活动的,对参展企业的展位费和2名以下(含)参展人员的交通费给予50%的补贴。
(八)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项目补助
24、我县电子商务企业在全县各乡镇、行政村建立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为当地村民提供网络代购、网货供需信息收集、网货代销等服务,且网络服务年交易额达6万元以上的,经验收后,每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给予3万元补助。
(九)跨境电子商务扶持
除享有以上各项政策,对跨境电商进行专项扶持
25,免租入驻:业绩达到500万以上,财政补贴当年办公场地租金。
26,物流支持:配套县内物流服务,一站代发货。27,产品支持:对于自主品牌申请商标企业,给予行政帮助简化流程快速办理。
28,平台支持:平台入驻电商产业园提供专业培训,与速卖通,EBAY,亚马逊达成战略合作,提供专业的培训并定期邀请园区卖家进行分享经验电商气氛。
29,人才支持:园区组建人才基地,并与广外等知名院校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定期为园区企业输送专业人才。
30,技术支持:开展第三方IT技术支持和引进知名代运营公司支持,IT方面包含了ERP系统个性化开发和API开发。
(九)其他说明
31、县政府2015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若符合条件的申报项目资金总额超过1000万元,则在1000万元额度内按比例适当调减项目奖补资金额。
32、扶持政策资金由符合条件的主体自行申报,由开县县电子商务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后,报请县政府审批。
33、同一企业不重复享受同一项目或参照我县同一奖补考核依据的项目扶持政策;对获得上级补助奖励但由县级财政给予配套的,不再享受县级同类扶持政策。
34、当年发生食品安全、侵权、欺诈、商业贿赂、安全生产事故或其他违法事件的电子商务企业(网店),取消其享受优惠政策的资格。对以虚假资料等手段骗取补助资金的,将依法追偿。
王司长:这有三个方面的背景:一、仓储业是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仓库是商品流通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 仓储是商品流通“购、销、调、存”四个环节之一。各类批发与零售企业是仓储企业的主要服务对象, 无论是生产资料流通, 还是生活资料流通, 都需要仓储企业的社会化仓储配送服务。商务部作为流通行业的主管部门, 有责任促进仓储业的发展。二、目前我国仓储业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无论是与发达国家比较, 或与我国物流业其它相关业态比较, 还是与社会化仓储配送需求比较, 我国仓储企业在经营方式、服务功能、管理与技术等方面都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任务。三、近年来, 商务部一直在推动商贸物流的发展, 牵头出台了《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 组织实施了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现代物流技术应用与城市共同配送试点等工作, 随着工作的深入, 我们感到, 城市配送体系的建立, 需要现代仓储业作支撑。总之, 商务部出台这个《指导意见》, 是从流通工作的全局考虑, 从推动现代商品流通体系建设与商贸物流工作的整体需要出发, 做出的一项重要工作部署。
记者:如何对仓储业进行产业定性?
王司长:相对于国民经济其它产业, 仓储业有其产业特性:首先, 仓储业属于基础性产业, 这一点与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的性质一样, 仓库设施也属于基础设施, 建设仓库需要征用大量的土地, 而土地又属于稀缺资源。如何规划建设仓库设施, 不仅是企业经营行为, 也是需要各级政府统筹规划的大事。第二, 仓储业属于公共性行业, 仓储企业是为社会储存保管物品, 如果设施、技术与管理不到位,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与质量事件, 受影响的不仅是仓储企业本身, 更重要的是对社会财富与社会经济秩序的损害。第三, 仓储业具有一定的公益性, 仓储是商品流通中的关键环节, 仓储收费的高低最终都要转移到商品的市场价格之中, 最终转嫁给消费者。实际上, 仓储业的基础性与公共性特点决定了仓储业是一个投资回报率较低的产业。正因为仓储业的这三个特点, 许多发达国家都对仓储用地采取特殊供应政策, 一些国家对仓储业采取特殊的扶持与监管政策。
记者:怎样对现代仓储业进行产业定位?
王司长:现代仓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仓库管理, 而是以满足供应链上下游的需求为目的, 依托仓库设施与信息技术对物品的进出、库存、加工、包装、分拣、配送及其信息进行有效计划、执行和控制的物流活动。现代仓储有四大基本特征:一是动态管理, 即存储的商品越少越好, 商品进出仓库的速度越快越好;二是增值服务, 如加工包装、分拣配送、信息资讯、监管服务等;三是信息化管理;四是机械化与自动化作业。现代仓储的典型模式就是各类物流配送中心, 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控制中心、加工配送中心、增值服务中心与现代物流设备技术的应用中心。总之, 库存控制是现代仓储服务的核心, 信息化与自动化是现代仓储发展的关键, 融入供应链并不断创新增值服务是现代仓储的方向。
记者:请介绍一下《指导意见》的主旨与主要内容
王司长:《指导意见》指出了仓储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意见》的出台, 一方面是为了促进仓储企业的转型升级, 提高仓储业的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一方面是为了降低社会商品库存、加快商品周转、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指导意见》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一句话:促进仓储企业立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需求, 转变经营方式、完善服务功能、提升管理与技术水平, 向各类物流配送中心发展。为此, 政府部门要创造良好的政策与市场环境, 行业组织要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仓储企业自身要认清形势、更新观念、乘势而变。
记者:如何将《指导意见》落到实处?
一、充分认识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要应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的问题,亟需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民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以农业经营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利用家庭承包土地或流转土地,从事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农业生产,保留了农户家庭经营的内核,坚持了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符合农业生产特点,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是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升级版,已成为引领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生力量。各级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发展家庭农场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政策扶持和工作指导。
二、把握家庭农场基本特征。现阶段,家庭农场经营者主要是农民或其他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主要依靠家庭成员而不是依靠雇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家庭农场专门从事农业,主要进行种养业专业化生产,经营者大都接受过农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经营管理水平较高,示范带动能力较强,具有商品农产品生产能力。家庭农场经营规模适度,种养规模与家庭成员的劳动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相适应,符合当地确定的规模经营标准,收入水平能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当,实现较高的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各地要正确把握家庭农场特征,从实际出发,根据产业特点和家庭农场发展进程,引导其健康发展。
三、明确工作指导要求。在我国,家庭农场作为新生事物,还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当前主要是鼓励发展、支持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逐步规范。发展家庭农场要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生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来开展,要重点鼓励和扶持家庭农场发展粮食规模化生产。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在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的基础上,结合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完善服务,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要充分认识到,在相当长时期内普通农户仍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础,在发展家庭农场的同时,不能忽视普通农户的地位和作用。要充分认识到,不断发展起来的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各具特色、各有优势,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业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种经营主体,都有各自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发展家庭农场不排斥其它农业经营形式和经营主体,不只追求一种模式、一个标准。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农场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要靠农民自主选择,防止脱离当地实际、违背农民意愿、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的倾向,人为归大堆、垒大户。
四、探索建立家庭农场管理服务制度。为增强扶持政策的精准性、指向性,县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家庭农场档案,县以上农业部门可从当地实际出发,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对经营者资格、劳动力结构、收入构成、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等提出相应要求。各地要积极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创建活动,建立和发布示范家庭农场名录,引导和促进家庭农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依照自愿原则,家庭农场可自主决定办理工商注册登记,以取得相应市场主体资格。
五、引导承包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等便捷服务。引导和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通过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土地经营权入股保底分红等利益分配方式,稳定土地流转关系,形成适度的土地经营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土地确权登记、互换并地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建设连片成方、旱涝保收的农田,引导流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
六、落实对家庭农场的相关扶持政策。各级农业部门要将家庭农场纳入现有支农政策扶持范围,并予以倾斜,重点支持家庭农场稳定经营规模、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改进经营管理等。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协调,推动落实涉农建设项目、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抵押担保、农业保险、设施用地等相关政策,帮助解决家庭农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七、强化面向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把家庭农场作为重要服务对象,有效提供农业技术推广、优良品种引进、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检测检验、农资供应和市场营销等服务。支持有条件的家庭农场建设试验示范基地,担任农业科技示范户,参与实施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引导和鼓励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面向家庭农场的代耕代种代收、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集中育苗育秧、灌溉排水、贮藏保鲜等经营性社会化服务。
八、完善家庭农场人才支撑政策。各地要加大对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确立培训目标、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有计划地开展培训。要完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中高等学校特别是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兴办家庭农场。将家庭农场经营者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阳光工程”等培育计划。完善农业职业教育制度,鼓励家庭农场经营者通过多种形式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提高学历层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农民技术职称。
九、引导家庭农场加强联合与合作。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的家庭农场通过组建协会等方式,加强相互交流与联合。鼓励家庭农场牵头或参与组建合作社,带动其他农户共同发展。鼓励工商企业通过订单农业、示范基地等方式,与家庭农场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农业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向党委、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研究制定本地区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与发改、财政、工商、国土、金融、保险等部门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家庭农场健康发展。要加强对家庭农场财务管理和经营指导,做好家庭农场统计调查工作。及时总结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运用各类新闻媒体加强宣传,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国有农场可参照本意见,对农场职工兴办家庭农场给予指导和扶持。
农 业 部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商务主管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扩大中国品牌消费规模,促进中国品牌健康快速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促进中国品牌消费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品牌已成为推动国家、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核心要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品牌战略,关系到我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整体竞争力,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满足居民消费升级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
商务主管部门始终把培育品牌作为内外贸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从品牌营销、品牌保护、品牌推介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品牌价值大幅提升,市场份额和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品牌培育工作起步晚、时间短,品牌培育动力弱、营销能力弱、推介能力弱、保护能力弱和信息服务能力弱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对此,各级商务主管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品牌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把扩大品牌消费作为培育中国知名品牌的重要措施和长期任务抓好抓实。
二、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促进品牌消费,培育中国品牌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驱动,以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和促进市场公平竞争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市场环境,不断提升中国品牌的质量水平、文化品位和消费规模,增强中国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尊重市场规律,引导企业通过公平竞争开拓国内外市场,扩大品牌产品销售规模,创建知名品牌;加强政策引导,着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为扩大品牌消费创造条件。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在品牌孵化、行业自律等方面的功能和作用。
坚持扩大消费与培育品牌相结合。坚持通过最终消费引导品牌生产,在扩大消费中培育中国品牌。要把扩大品牌消费作为促消费、稳增长、调结构的重要举措,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促进品牌产品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坚持突出重点与整体推进相结合。优先支持品牌工作基础好、消费规模较大以及民族文化特色品牌较集中的地区开展工作,重点培育符合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特点,市场潜力大、有一定知名度的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同时,以品牌促进试点工作为依托,发挥品牌消费集聚区的示范引导作用,以点带面,推动品牌培育工作蓬勃开展。
三、主要任务
(一)打造品牌营销公共服务平台。
以创建品牌消费集聚区为重点,扩大品牌消费。选择一批中心城市商业街(区),协调推动整合所在地政府部门相关服务职能,搭建营销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规划布局,充分发挥其对中国品牌的集聚效应,逐步培育一批集商贸、文化、休闲、旅游和餐饮等为一体的品牌消费集聚区。
发展品牌流通新型业态。引导中介组织和品牌营销企业整合知名品牌,集中发展工厂店、折扣店、体验店和专卖店等新型业态,破解中国品牌进店难、单品影响力弱等难题。发挥网络购物受众广、成本低的优势,培育中国品牌购物网站,扩大中国品牌网络销售。建设名品中心、品牌展示展销中心、品牌集散中心等多种形式的公共营销中心。
拓宽品牌营销渠道。推动大型百货店设立中国品牌销售专区、专柜,鼓励“名品进名店”。引导品牌企业利用“万村千乡”网络体系,向农村市场销售知名品牌商品。鼓励企业并购国际品牌和海外销售渠道,建立境外服务体系。引导国际知名品牌完善国内网点布局,增加品种供给,缩小境内外价差,形成国内品牌和国际品牌相互补充、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打造品牌推介公共服务平台。
组织开展中国品牌集体展示、集中宣传推介等产供销活动,多角度、多渠道宣传推广中国品牌。充分发挥展览展会的推介功能和辐射效应,在国内外大型综合性展会中设立中国品牌展区,引导中国品牌企业积极参展。在消费较为集中的地区,搭建品牌商品产销对接平台,深入持续开展“地方名特优新商品大集”,帮助品牌企业与大型流通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品牌产销链条。
大力推介商贸特色品牌,引导餐饮、住宿、家政、美容美发、休闲娱乐等服务业创建知名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振兴“中华老字号”,集中宣传推介中华传统品牌的设计理念、独特工艺和文化内涵,增强消费者文化认同感和品牌忠诚度。鼓励流通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开发、宣传和推介自有商品品牌。
通过宣传栏、电子屏幕和网络检索等多种方式,在品牌消费集聚区内集中宣传中国品牌。条件成熟的地区,可支持中介组织及企业设立品牌博物馆,提升中国品牌整体形象。
(三)打造品牌保护公共服务平台。
在品牌消费集聚区内,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设立常驻点、投诉点,营造品牌商家安心、消费者放心的消费环境。综合运用商务投诉、工商执法、品牌防伪等品牌保护措施,加大执法力度,完善品牌保护平台。
建立品牌保护网上服务平台,普及品牌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受理消费者投诉、品牌侵权等问题,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品牌保护局面。
深入开展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为主要内容的“双打”工作。加强品牌信用建设,组织开展“诚信兴商”等宣传活动,营造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品牌发展环境。
(四)打造品牌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和支持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等第三方机构,提供品牌研发、注册认证、市场开拓、人才培训等专业化咨询服务。加强中国品牌市场监测分析,编制中国品牌发展报告和指数,发布国内外品牌检索、品牌评价、消费评价等信息,逐步建立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的品牌信息服务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对促进中国品牌消费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岗位责任,制定工作方案,确定工作重点,细化工作措施,推进品牌消费促进工作深入开展。加强对品牌消费集聚区创建工作的指导,推动建立由所在地政府负责人牵头的工作机制,整合品牌服务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市场功能。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品牌企业紧紧围绕市场消费信息创新设计、提升质量、改进服务;要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活力,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创建知名品牌、培育竞争新优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强化公共服务。以品牌促进体系项目建设和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为重点,协调出台符合国际规则和惯例的中国品牌发展政策支撑体系,共同开创品牌促进工作新局面。
(四)强化基础研究。及时总结品牌促进体系试点和品牌消费集聚区建设的典型经验和做法,深入分析品牌成长案例,研究品牌成长规律,探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适用性强的品牌培育和消费促进体系,为中国品牌发展提供实践和理论支持。
请及时将工作进展、存在问题、经验做法以及政策建议等报商务部(市场运行和消费促进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现将市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生态涵养发展区协调发展的意见》批转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
二〇〇九年五月十日
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生态屏障和重要资源保证地,是构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点地区,也是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区域。《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京发〔2005〕6号)实施以来,本市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和区县功能定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涵养发展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的协调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要求,全面提升生态资源质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进一步加强规划指导,统筹兼顾近期和长远发展,留足绿色空间和未来产业发展空间;统筹兼顾生态涵养和生态经济发展,增强区域发展后劲;统筹兼顾政府推动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实现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将生态涵养发展区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社会和谐的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产业友好、人民富裕的生态经济发展区。
近期,以提升生态涵养功能、促进富民就业为核心,强化生态修复与水源保护,完善生态补偿和后期管护机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友好型产业,积极引入总部经济及高端产业发展;推动城市公用设施和服务向生态涵养发展区延伸,促进生态特色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二)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末期,主要生态建设任务基本完成,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以上,总体进入生态养护保育阶段;生态友好型经济成为主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明显提高,区域内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翻一番;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初步实现;城镇化水平明显提高;力争形成1至2个国际性的会议休闲度假名区。
二、发展策略
(一)坚持生态优先发展。坚持把生态建设和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完善生态屏障和生态服务功能。严格控制并减少重点生态保护区的经济活动,完善生态建设与保护的长效机制。坚持经济发展以保护生态为前提,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大力发展生态服务型经济。充分发挥生态资源效益,立足首都经济和国际大都市特点,大力发展生态服务型经济。突出优势资源,发展服务型第一产业,壮大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升级。
(三)实现生态与经济融合发展。坚持把融合化发展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融合互促。促进生态农业与旅游业的延伸融合,促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渗透融合。
(四)加强区域合作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生态保护协作,共同增强生态屏障功能;整合区域资源,推进山区县之间的产业互补和整体发展;加强与城区乃至国内国际的合作,引进和培育高端产业,为实现区域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三、重点任务
(一)生态建设任务。以扩大森林面积和保护水源为重点,着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林分质量,强化流域水环境治理,推进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1.加快构建森林体系。以北部燕山和西部太行山为重点,坚持增量扩大和存量优化并重,加快关停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实现宜林荒山绿化,完成低效林升级改造,基本建成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多功能的森林体系。
2.加快建设重要生态流域。以全市五大水系流经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流域为重点,完成河道生态整治和流域综合治理;增强重要流域的湿地生态功能;按照林水相依的生态理念建设新城滨河森林公园。
(二)产业发展任务。按照深山区保护限制、浅山区引导培育、平原地区发展优化的原则,以市级产业园区、山区重点镇以及浅山区为重点,积极培育总部经济及高端产业,适度发展环境友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强化区域整体统筹,促进产业融通联合发展。建立产业准入退出机制,深山区严禁发展工业。
1.推进区县合作产业共建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城区与山区互助发展机制,优化提升发展环境,严格筛选产业项目,建设适宜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共建基地。引导特色化集聚,集中力量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配套区、文化创意示范区、数据中心、呼叫基地、后台服务基地等新兴产业集聚区。
2.加强旅游集散地建设。整合区域旅游资源,依托山区规划重点镇,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旅游集散地。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一批酒店和商业、娱乐等旅游服务设施,全面提高旅游接待水平。依托山区特色资源,建设乡村酒店和乡村旅馆,打造特色旅游新业态。
加快民俗旅游升级改造,提高民俗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
3.合理规划引导浅山区发展。按照“统筹规划、有序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尽快完成浅山区发展规划,明确方向定位,加强资源控制,合理有序发展。重点培育发展环境友好的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低碳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
4.加快山区矿山关闭和低端工业淘汰转移。对于已关闭矿山的废弃工矿用地,可以引入替代产业带动生态修复。落实《北京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严格限制并逐步关闭固体矿山企业。逐步淘汰有污染、高耗能的低端工业,为引进高端产业提供发展空间。
5.打造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以平原地区设施农业和山区特色林果业为重点,保护集中连片的优质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种植业结构,突出高端、有机特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批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建立特色农产品现代配送体系。依托特色沟域,建设一批内容多样、产业融合、特色鲜明的沟域产业带。挖掘农业旅游潜力,开发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等旅游产品。
(三)城乡建设任务。充分发挥平原带动山区、浅山带动深山、城镇带动乡村和交通引导发展的作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推进城乡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以山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区域承载能力,为未来发展提供持久支撑。
1.加强山区交通路网建设。规划实施“一环、十一放射、多联络”为主的山区路网,优先打通中心城通向山区的11条放射线,逐段建成连接山区县的环线以及若干辐射重点景区、连接新城与乡镇之间的联络线,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形成山区主干交通网络,力争在3年内实现从京西南到京东北全线贯通。
2.加强生态宜居新城建设。突出新城生态特色,优先建设再生水、集中供热等重大公共设施;利用“陕京三线”建设,逐步实现新城和沿线乡镇的天然气供应。积极承办国家级、国际性重大活动,提升新城影响力。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强化新城对山区镇村的辐射带动作用。
3.加强生态特色小城镇和生态田园村庄建设。梯次推进重点镇和一般乡镇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环境优美的生态田园村庄。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府投资支持力度。每年市政府用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确保在20%以上。京津风沙源治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滨河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及新城、重点镇主次干路工程投资由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全额安排,对新城及重点镇集中供热、供水、污水处理及再生水利用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排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比例为90%。对部分市级和区县级重点公益性项目给予不超过50%的拆迁资金补助。对区县创建国家级生态区、承办全国性和国际性重大活动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项目优先给予资金支持。
(二)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力度。认真落实市与区县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加
大对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根据每个区县污水处理、垃圾消纳、林木绿化、大气质量等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在市级转移支付体系中建立环境要素补贴机制。每两年核定一次生态公益林面积,新增公益林要及时纳入生态管护范围。逐步将国家级、市级森林公园纳入城市公园的管理体系,并加强统筹管理。推动城市公共设施运行管护机制向生态涵养发展区延伸,并在市级转移支付体系中确保运行经费安排。结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对山区集体生态林以基本补偿和增效补偿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补偿。
(三)加大高端产业的引进培育力度。市政府每年安排生态涵养区每个区县不低于2000万元的高端产业引导培育资金,用于引进和培育总部经济、文化创意、高新技术研发、后台服务等高端产业的软环境建设。对于纳入市政府重点工程的生态涵养发展区高端产业项目,在资源消耗、环境保护等方面以外的指标适度放宽准入条件。
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安排不低于3亿元资金,专项用于经认定的产业共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市级相关专项资金及土地供应优先对产业共建基地项目给予支持。优先支持产业共建基地内成长性好的企业上市融资和集合发债。发挥北京市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信用再担保机构的杠杆作用,鼓励和支持创业投资、担保等机构为产业共建基地内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建立区县合作的财税激励及共享机制,对于向生态涵养发展区整体转移的高端产业项目,调减转出区县的体制上解基数;对于部分转移或设立分支机构的高端产业项目,其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依据总分项目的资产、利润等因素在合作区县之间进行分配。
(四)加大旅游业发展的扶持力度。适当增加旅游建设用地。在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和确保耕地占补平衡的前提下,调整具有旅游集散功能的乡镇产业用地规划,增加旅游设施用地。对旧村改造腾退的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以试点进行流转,优先用于发展旅游项目。
支持民俗旅游升级改造。完善民俗旅游村(户)等乡村旅游服务标准,逐步形成全市统一规范的旅游服务管理体系。鼓励以农民参股和集体租赁托管、合作经营等方式,建设乡村酒店、乡村旅馆等接待设施,促进民俗旅游业升级。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对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乡村酒店、乡村旅馆的,市区两级对其外部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建立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和执证上岗制度。鼓励各区县整合建立旅游学校或旅游培训机构,实施定向培养,全面开展旅游从业人员从业资格培训。市区两级共同制定旅游从业人员培训计划和标准,统筹安排培训经费。自2012年开始,生态涵养区旅游从业人员须经培训合格后执证上岗。
(五)促进山区废弃工矿的生态修复和合理利用。对符合规划要求的国有关停废弃矿山,可通过自建或招拍挂方式引进社会力量实施生态修复与开发,也可转让给当地乡镇政府或村集体,积极发展休闲旅游、会议培训、观光农业等替代产业。对符合规划要求的集体所有的关停废弃矿山,可通过承包、租赁、合作等方式开展生态修复和发展替代产业,并结合土地实际情况给予建设单位一定比例的产业用地,配套建设的地上物可以办理相关权属证明。
(六)建立健全区域发展保障机制。调整考核评价机制。规范整合区县绩效考核和功能定位评价指标体系,调整生态涵养发展区评价指标,突出生态涵养、富民就业、公共服务方面的指标,优化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方面的指标。
健全区域合作机制。落实区县合作意见,加快推进区县合作各项任务。在严格控制全市排放总量的前提下,探索建立城区和山区之间关于排放控制指标的碳交易制度。继续深化与河北省内相邻地区在生态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旅游业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建立健全对周边地区发展的财政支持机制。
建立社会参与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认建认养、科技服务、捐资捐物等多种方式参与生态建设,并给予相关政策支持。
关于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若干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机构,推进科技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环境,促进全面创新和创业,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决定》,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发展科技中介机构的意义和目标
1、本意见所指的科技中介机构,是指为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科技创新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中介服务,支撑和促进科学决策、信息交流、技术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化和其他科技创新活动的机构。主要包括:
①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中介机构;
②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法律、政策、技术、产权咨询和技术、产权评估的科技评估和招投标机构、知识产权事务机构、情报咨询机构、成果评估机构等中介机构;
③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人才、资金和技术成果交易等服务的技术产权交易机构、科技投资与担保机构、科技人才中介机构;
④为科技型创业者提供创业服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等中介机构;
⑤符合本意见定义的其他科技中介机构。
2.科技中介机构是国家、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织之一,是连接技术供给与需求的桥梁,是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纽带,是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媒介,是发展和繁荣技术市场的中坚力量,是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机构。
3.培育和发展科技中介机构,要遵循政府推动与市场导向相结合、分类指导与重点扶持相结合、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创新发展与合理监管相结合的原则。
4、健全和完善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在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会计法律、资产评估、认证代办等方面,培育社会化、网络化、专业化的创新服务机构,培育一批服务专业化、发展规模化、运行规范化的科技中介机构品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创新服务人才队伍,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密切技术、资本、产业等创新要素间的联系,积极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科技综合服务,帮助企业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传递、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加强科技服务机构和人员的诚信体系建设,完善服务标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二、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措施
5.鼓励和支持各类单位和个人依法兴办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各类单位和个人以货币、知识产权等出资成立公司制或合伙制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应当积极设立技术转移等科技中介机构,加速自身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教职员工和科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在业余时间兼职领办和参与创办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从事各种科技中介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发展一批外向型的科技中介机构,有条件的可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国际技术转移。
6、建立有利于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政策法规环境,推动科技中介行业的整体发展,基本满足企业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服务需求。
7.积极探索科技中介机构的独立运行机制。一方面政府加大资助的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科技中介机构,另一方面加大对社会资本组建科技中介机构的引导和支持,鼓励、探索建立公司制、合伙制等企业运行机制。
8、扩大政府对科技中介服务的采购,发挥科技中介机构在科技管理工作中的承接作用,逐步将科技规划编制、科技计划项目、工程中心建设的项目受理、信息收集、综合分析、绩效评价、分析评估和决策建议等事项委托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办理,逐步实现政务、事务和服务相分离。
9.进一步办好厦门科技信息网、厦门专业技术市场和厦门市科学仪器设备资源协作共享平台,强化技术难题和成果发布,引导和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充分利用技术市场开展技术需求和成果调查、甄别、筛选、评估和对接等增值服务,积极探索推进中介服务市场化运作。
10.加快科技中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科技中介机构现有人员的岗位培训和实践锻炼,鼓励在职深造提高,选送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学习、引进国外科技中介服务的先进经验和管理知识。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引进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技中介人才。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科技中介机构的人才交流与合作,重视借用外脑,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外聘专家和顾问团队。
11.各级财政科技经费中,每年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促进技术转移、成果推广、创新孵化、科技咨询评估等科技中介服务活动。
12.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经相关部门合同认定、登记并报主管税务局备案后,免征营业税。在一个纳税内,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13.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同时符合条件的科技中介机构,可申请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14.对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30万元,从业人数不超过8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的小型微利中介服务性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15.对从事科技中介服务,引进和转化科技成果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根据市政府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奖励。
16.各级科技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择优重点扶持一批基础较好、能力较强、业绩显著、信誉优良的科技中介机构,抓好一批创新型科技中介机构的试点示范。各类科技中介机构要引入竞争机制,优胜劣汰,逐步形成若干家上规模、上水平的科技中介机构。
三、对科技中介的规范要求和管理
17、各级科技管理部门作为科技中介机构的归口管理部门,应积极协同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加强对本级科技中介机构的管理和监督,因地制宜制定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发展规划,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科技中介机构发展的法制环境,监督、规范科技中介机构的行为,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健康有序地发展。
18、科技中介机构应当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执业。在本市固定场所从事经营活动的,应当依法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并依法申报办理税
务登记。
19、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科技中介机构应当取得相应资质(资格)的,科技中介机构应当在核定的资质(资格)业务范围内从事经营活动。并按规定向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办理资质(资格)备案手续,其执业活动应当与其资质(资格)相适应,并依法接受科技管理部门的监督。
20、科技中介机构服务项目属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管理的,应当取得价格主管部门的收费审批手续后方可收费。
21.加强行业自律,促进规范发展。鼓励各类科技中介机构依法建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规范、服务标准、从业人员守则,建立行业信誉档案并定期公布,组织开展行业调研、人员培训、资质认定、交流协作,加强行业自律管理。
22.各科技中介机构要依法开展中介业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内部管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行规行约。科技行政部门负责对科技中介机构的业务发展进行指导。民政、人事、工商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做好有关科技中介机构的登记管理工作,实施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应切实履行相应职责,促进科技中介机构培育发展。
23.科技中介机构要加强产学研合作,逐步建立健全资源网和服务网。高度重视相关社团作用,引导其积极联系广大科技中介机构,充分发挥重点科技中介机构的带动、辐射功能,建立跨地区的行业性、专业性的中介服务网络。适应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多要素的集成需要,以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为依托,集聚孵化器、技术转移、技术咨询、专利代理、风险投资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和相关科技资源,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建立具备技术、市场和资金融合功能的中介服务链。
24.区域创新服务中心要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围绕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有条件的要整合、集聚区域内外的创新资源,争取发展成为区域创新平台。技术转移、技术经纪、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等中介机构要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建立广泛、稳定的服务网络和丰富的专家、成果、项目、信息资源库。专利代理机构要拓展服务领域,提高专利代理和诉讼水平,改进服务质量和效率,树立品牌,扩大规模,增强涉外专利代理和诉讼能力,积极开展面向企业和科技人员的专利服务工作。创业风险投资机构要增强创业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的能力,积极引入和利用社会资金,扩大创业投资规模,主要投资高新技术的初创项目。
25.技术中介机构和从事技术中介的个人应当实事求是地评价、介绍技术贸易项目,对当事人的技术成果承担保密责任,不得将通过工作关系掌握的技术秘密泄露,不得侵犯当事人知识产权。
1 山东养蜂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山东养蜂生产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之后进入了10多年的调整巩固期,近年来养蜂生产开始稳步回升,蜂群常年存养约35万群,客蜂60万群。每年全省蜂蜜产量2.6万t、蜂王浆产量300t,蜂蜜年贸易量约1.5万t,蜂王浆的年贸易量超过500t,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1.1 具有丰富的蜜粉源资源
山东蜜粉源植物多达400多种,养蜂经济价值较高的有刺槐、枣树、荆条、泡桐、苹果、山楂、油菜、玉米等。其中,刺槐、枣树、荆条、油菜、玉米等植物分布广、面积大,泌蜜粉丰富,是形成大宗商品蜜、粉的主要蜜粉源。这些丰富的蜜粉源植物,加之四通八达、连接成线的公路、铁路、水路运输网络,为山东省发展养蜂事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1.2 具备雄厚的产业发展基础
山东三大蜂产品集散地泰安、临朐、蒙阴正在发挥重要的原料市场的主导作用,部分加工龙头企业和养蜂合作社正在把蜂农组成联合体,带动蜂农致富。全省蜂业从业人员近万名,蜂业年产值近l0亿元,涌现出了莒县华康、济南济泉黄岩、枣庄海石花、临朐康宝等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蜂产品龙头企业。目前全省有60多家企业通过QS认证,其中具有出口权的企业有20多家,蜂产品加工能力和出口数量大幅提升。
1.3 蜂业管理体系日臻完善
2008年,原山东省实验种蜂场更名为山东省蜂业良种繁育推广中心,主要承担着全省蜜蜂遗传资源保护、良种繁育、养蜂技术推广及蜂业与蜂产品质量检验等工作职能。2012年6月,山东省蜂业协会成功完成换届,业务管理也顺利从省科协移交到省畜牧兽医局,行业管理体制运行更加简单明晰,省直单位会员66个,个人会员发展到1600余人。省、市、县级蜂业 (养蜂) 协会、学会、研究会、研究所34个,其中有市级蜂业协会9个,县级蜂业协会18个。
1.4 现代蜂业发展模式基本建立
养蜂业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科技创新!在这个问题上,蜂业与其它养殖业没有什么两样,因为没有创新就谈不上标准化、机械化和规模化,更谈不上现代化。大型养蜂机械—养蜂移动平台在山东的研制成功,在全国养蜂界引起哄动效应,被养蜂界誉为革命性创举。该平台现己获得国家工信部批准批量生产,近日又顺利通过省级鉴定并列入农机补贴目录。养蜂移动平台的研制与推广,无疑为蜂业现代化提供了先导条件和理想模式。
2 着力提升山东蜂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思路
蜂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传统的养蜂由于蜂场规模小、蜜蜂良种化程度低和疫病等因素影响,整个行业长期处于低迷和无序状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养蜂业的重视和养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应运而生,如标准化蜂箱、摇蜜机、养蜂移动平台等。这些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利用,在改善养蜂人工作与生活条件的同时,使养蜂人过上了安逸舒适的生活,有力地促进了全省蜂业的快速发展。
2.1 养蜂机械化是现代蜂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养蜂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没有机械化就没有规模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机械化,养蜂人就得吃苦受累,经济效益也就上不去。“养蜂移动平台”的研制成功,是我国养蜂业迈向机械化的关键一步,它把当代最先进的养蜂技术工艺与设施条件全部集中于一体,集养蜂生产、蜂群运输、蜂产品初加工等,都集中到了专用平台功能之中,成为现代养蜂新技术、新设备之大成。同时,装载平台的养蜂专用车设置紧凑,功能齐全,专门配有小房、视屏等休闲娱乐设施,既方便蜂群运输,又有利养蜂生产,还可改善养蜂人生活质量,使养蜂人能自由自主地追花夺蜜,大大提高了养蜂产量和效益。
2.2 中蜂资源的保护利用是产业振兴的基础
地方资源是人类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世间万物生息繁衍的重要基础,围绕中蜂遗传资源保护,应积极探索保护区保种和产业化开发的现代保种模式。首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设立保护隔离区的意义和目的。多年来,由于外来蜂种的大量引入,本省地方蜂种的繁育和发展受到了严峻挑战,蜂群数量大幅减少、种蜂质量退化严重,目前幸存的中蜂数量还不足蜂群总量的5%。而设立费县和曲阜尼山中华蜜蜂保护隔离区,就是要减少中、西蜂的激烈竞争,利用人工授精或海岛隔离繁育等技术,进行中蜂良种的繁育,最大限度地保护中蜂这一宝贵的蜂种资源,全面推广中蜂良种、中蜂机具和箱体饲养等形式,充分发挥其利用零星蜜粉源的优势,不断提高种质资源的质量和生态价值。
2.3 优秀基因的培育是提振种群活力的关键
在优秀品种的引进利用方面,要注重引进和培育适合本省的优良蜜蜂品种,两者并举。目前,本省的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部门密切合作,利用蜜蜂人工授精技术及海岛隔离交尾措施,选育出了大量优秀种蜂王,主要种系包括美国、加拿大的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高加索蜂、“山农1号”、“金环”、“金星”等;利用海岛自然隔离区和蜜蜂人工授精技术等优势,培育出蜜浆型 (鲁蜂1号) 、蜜型 (鲁蜂2号) 、蜜型三交种 (意蜂、高加索蜂、东北黑蜂三元杂交) 等杂交蜂种,使山东的蜜蜂育种工作整体走在了全国前列。下一步,应继续鼓励和加强这种良种培育模式,建立蜜蜂育种档案,逐步完善蜜蜂种业繁育体系,不断增强产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2.4 标准化示范创建是技术创新的重要抓手
标准化示范创建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抓手,引领作用非常明显。山东蜂业要实现突破发展,主管部门就必须以发展现代蜂业为核心,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科技支撑、示范带动,实现养蜂业标准化规模生产、产业化和品牌化经营,提高蜂业综合生产和蜂产品有效供给能力,提升蜂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技术支撑部门要坚持转变服务理念,主动与畜牧产业技术体系对接,做好技术集成和推广工作,积极发挥示范场示范引导作用,应用现代畜牧科技,辐射带动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全面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协会组织也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优势,把建设、管理、创建的好经验推广开来,鼓励引导示范场与加工企业搞好结合,将示范创建与品牌创建、市场开拓有机结合起来。
2.5 政策支持是产业持续充满活力的有力保证
近几年,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对畜牧业的倾斜,法律法规体系逐渐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初步形成。具体到今后蜂业的发展重点上,本省的行业主管部门和相关专家正在积极谋划,准备把启动“养蜂移动平台补贴”项目做为突破口。希望通过项目的有效实施,加快养蜂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大力推进养蜂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进程,稳步提高蜂产品产量和质量水平,大大提高养蜂经济效益和蜂农收入。通过开展省财政支持“优质蜜蜂生产及蜜蜂授粉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提高果品、蔬菜等作物产量,实现养蜂生产和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的良性互动。此外,山东蜂业协会也正在积极组织蜂农,通过提高规模养殖的数量质量,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技术培训和打造蜂业著名品牌;通过组织体系的逐步建立,鼓励加工龙头企业和养蜂合作社加强紧密联系,共同打造本省优质高效和生态安全的原料基地。
3 加快构建山东蜂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多年以来,山东养蜂业受产业规模小、重视程度低和技术水平差等诸多因素影响而长期在低位徘徊,与传统畜牧大省的地位严重不符。其中饲养方式陈旧、养蜂设施落后和机械化程度低是制约产业振兴的主因,而随着养蜂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和消费市场的掺杂使假问题严重,山东蜂业已到了生死攸关的危机时刻。而要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在继续加强行业自律和部门监管的同时,必须着力构建保证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3.1 制定出台山东省蜂业发展规划
以《全国养蜂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基础,全面总结以往本省养蜂业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明确“十二五”期间山东蜂业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从而从政策层面上对产业发展有一个明确定位,为全面建设蜂业强省提出鲜明主题。
3.2 建立科学高效的蜂业管理体系
以省级业务主管部门为主导,依托质监部门和技术推广部门的力量,建立起省、市、县三级联动的管理架构和服务体系,把技术推广、维权服务和产销对接等工作纳入常规管理,积极引导养蜂户登记备案,办理《养蜂证》,将养蜂者纳入规范管理,逐步构建协调统一、运转高效的体制机制。
3.3 组织成立蜂业专家委员会
由省蜂业协会组织,汇集行业内大学、科研院所和养殖加工一线的专家人才,组建蜂业专家委员会。要重分发挥专家教授的技术优势,着眼于研究蜂业大的发展战略、技术和信息,提出产业发展规划、育种思路和技术创新等振兴方案,切实推动山东蜂业快速健康发展。
3.4 充分发挥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近年来,农民合作社快速发展,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发展中,一些地方重数量、轻质量,一些合作社有名无实、流于形式,制约了农民合作社功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提高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发〔2014〕1号)精神,现就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意义重大
1.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就必须筑牢农民合作与联合的组织载体。引导农民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强基固本,提高发展质量,为农户提供低成本便利化服务,紧密联结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各主体,为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坚实的组织支撑。
2.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维护成员合法权益、增强农民合作社发展内生动力的客观要求。农民合作社作为农民群众自愿联合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生命力关键取决于能否让农民持续受益。只有引导农民合作社健全规章制度,严格依法办社依章办事,才能维护好成员权益,切实增强农民合作社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实现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
3.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是承接国家涉农项目、创新财政支农方式的重要基础。将农民合作社作为国家涉农项目的重要承担主体,既是国际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创新财政支农方式、提高财政支农效率的改革方向。引导农民合作社建立完善的运行机制,真正实现民办民管民受益,吸引更多的农民加入农民合作社,为实施国家涉农项目、创新财政支农方式做实组织载体,确保农民群众从中受益。
二、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4.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为主线,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坚持发展与规范并举、数量与质量并重,健全规章制度,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民主管理,强化指导扶持服务,注重示范带动,不断增强农民合作社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和带动能力,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5.基本原则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以服务成员为宗旨,坚持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全体成员共同受益。
——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社施策、循序渐进,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类型采取差别化的政策措施,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坚持典型示范。树立一批规范运行的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
——坚持市场引导与政府监督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强化政府对法律法规政策落实的督促检查,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治理、信用自治、有效运行。
6.主要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农民合作社规模扩大、成员数量增加,运行管理制度比较健全,组织机构运转有效,民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产权归属清晰,财务社务管理公开透明,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明显增强,成员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力争有70%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建立完备的成员账户、实行社务公开、依法进行盈余分配,县级以上示范社超过20万家。
三、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的主要任务
7.发挥章程的规范作用。章程是决定农民合作社发展方向的根本制度,是农民合作社运行管理的基本遵循。指导农民合作社参照示范章程,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章程。农民合作社要根据生产经营活动和自身发展变化及时修改完善章程。章程一经法定程序通过,必须严格执行。
8.依法登记注册。依法登记注册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法人资格的前提。申请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当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法规规定,如实向工商部门提交章程、全体成员名册、成员出资清单等文件。工商部门应依法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所有成员予以备案,并在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相关登记信息及备案信息。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法定事由发生变化,须及时向工商部门申请变更或备案。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登记,应按照《工商总局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与相关管理工作的意见》办理。
9.实行年度报告制度。农民专业合作社要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定期向工商部门报送年度报告。有关部门根据年报公示信息,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督管理和配套服务,对没有按时报送信息或在年报中弄虚作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并不得纳入示范社评定和政策扶持范围。
10.明晰产权关系。农民合作社应明确各类资产的权属关系。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事业单位、种养大户等领办农民合作社的,应严格区分其与农民合作社之间的产权。农民合作社公积金、财政补助资金形成的财产、捐赠财产应依法量化到每个成员。成员以其账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农民合作社承担责任。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的,应明确资产权属,建立健全管护机制。农民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直接补助形成的财产,在解散、破产清算时,不得作为可分配剩余资产分配给成员。
11.完善协调运转的组织机构。农民合作社要依法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组织机构。各组织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成员(代表)大会是农民合作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决策部署本社重大事项,选举和表决实行一人一票制加附加表决权。理事会是执行机构,负责落实成员(代表)大会决定,管理日常事务。监事会是监督机构,代表全体成员监督理事会的工作。理事会和监事会会议的表决,实行一人一票。规范经理选聘程序和要求,明确经理工作职责。理事长、理事、经理和财务会计人员不得兼任监事。
nlc202309042313
12.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指导农民合作社认真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配备会计人员或将农民合作社财务进行委托代理,设置会计账簿,规范会计核算,并及时向登记机关和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报送会计报表,并抄报有关行业主管部门。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与出纳互不兼任。理事长、监事会成员及其直系亲属、执行与农民合作社业务有关公务的人员,不得担任农民合作社的财务会计人员。
13.建立成员账户和管理档案。农民合作社应为每个成员建立成员账户,准确记载成员出资额、公积金量化份额、与农民合作社交易量(额)等内容。加强档案管理,建立符合自身产业特点、行业要求的基础台账,包括成立登记、年度计划、规章制度、会议记录(纪要)以及产品加工、收购、购销合同等文书档案,会计凭证、账簿、成员盈余分配等会计档案以及其他档案。
14.收益分配公平合理。收益分配事关农民合作社成员的切身利益。农民合作社应按照法律和章程制定盈余分配方案,经成员(代表)大会批准实施。可分配盈余中,按成员与农民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的总额不得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剩余部分依据成员账户中出资额、公积金份额、财政补助和社会捐赠形成的财产平均量化的份额,按比例进行分配。农民合作社可以由章程或成员(代表)大会决定,对成员为农民合作社提供管理、技术、信息、商标使用许可等服务或作出的其他突出贡献,给予一定报酬或奖励,在提取可分配盈余之前列支。农民合作社可以从当年盈余中提取公积金、公益金和风险金。农民合作社不得将成员作为牟利对象,其与成员和非成员的交易应当分别核算。
15.定期公开社务。指导农民合作社建立社务公开制度,法律章程要求公开的必须向成员如实公开,逐步实现公开事项、方式、时间、地点的制度化。理事会须依法编制年度业务报告、盈余分配方案、亏损处理方案以及财务会计报告,于成员(代表)大会召开的十五日前,置备于办公地点,供成员查阅。执行监事或者监事会负责对农民合作社年度业务报告和财务会计报告进行内部审计,农民合作社也可委托审计机构进行财务审计,审计结果须向成员(代表)大会报告。
16.坚持诚信经营。农民合作社要守法经营,重合同、守信用。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化生产,积极推广使用节地、节水、节肥、节药等技术措施,控肥、控药、控添加剂,指导成员建立生产记录制度。实行农产品质量标识制度,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森林产品认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开展种养殖废弃物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防止环境污染。加强合作文化建设,弘扬互助协作、扶贫济困、团结友爱传统美德,营造良好的乡风民风社风。
17.稳妥开展信用合作。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坚持社员制封闭性、促进产业发展、对内不对外、吸股不吸储、分红不分息的原则,严禁对外吸储放贷,严禁高息揽储。农民合作社要对信用合作业务进行单独核算,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各地要落实对农民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监管责任,加强风险防控;对违反信用合作基本要求涉嫌非法集资的,依法进行处理和集中清理,对涉嫌严重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未落实监管责任、明确监管部门、建立监管制度的,停止审批。
18.推进信息化建设。农民合作社应加强信息设备条件建设,利用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经营、技术培训、财务社务管理,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努力实现财务会计电算化、社务管理数字化、产品营销网络化。鼓励农民合作社建立网站、短信平台,发布生产技术、市场信息,公布重大事项和日常运行情况,探索运用短信、网络等方式进行民主决策。
四、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
19.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等支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拓宽扶持渠道,改进扶持方式,提高扶持效益,真正把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要高度重视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导向作用,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农民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民主管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发展质量,让广大农民成员真正受益。
20.加大财政税收扶持。各级财政要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支持农民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市场营销、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新增农(林)业补贴要向农民合作社倾斜,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农民合作社持有和管护,抓紧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林)项目由农民合作社承担的规模。落实和完善农民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
21.创新金融保险服务。把农民合作社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信用评定范围,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民合作社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等正向激励措施,对于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鼓励地方政府和民间出资设立融资性担保公司,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服务;有条件的地方,对农民合作社贷款给予贴息。创新适合农民合作社生产经营特点的保险产品和服务。
22.给予用地用水用电支持。农民合作社生产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按农用地管理,在国家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农民合作社从事种植、养殖的用水用电及本社成员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相关价格。
五、强化指导服务,健全推进农民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
23.加强组织领导。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密切协调配合,合力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和水平。各地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和落实农业、发改、财政、水利、税务、工商、林业、银监、供销等部门和单位的职责,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指导服务,抓好督促检查,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形势研判。推进农民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多层次的指导服务体系。
24.突出示范引领。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积极开展示范社评定,建立示范社名录,实行示范社动态监测,引导带动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认真总结推广各地依法办社的先进典型和经验做法,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标杆和样板,营造规范办社、比学赶超、争创先进的良好氛围。
25.注重人才培养。坚持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加强农民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要分级建立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把农民合作社人才纳入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等项目,依托农民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大规模开展理事长、经营管理人员、财会人员培训。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技人员、农村能人等领头创办农民合作社,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民合作社工作,引导农民合作社聘请职业经理人,不断提升农民合作社经营管理水平。
各级农业、发改、财政、水利、税务、工商、林业、银监、供销等部门和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本意见精神,及时向全国农民合作社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反馈有关情况。
农业部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财政部
水利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林业局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2014年8月27日
【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意见】推荐阅读:
高青县关于促进订单农业发展的意见06-16
《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详解12-11
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意见07-02
“十二五”期间促进典当业发展指导意见06-07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11-14
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10-11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途径10-31
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措施12-11
关于进一步促进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意见06-29
促进企业发展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