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火器有效期标准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灭火器有效期标准

灭火器有效期标准 篇1

一、灭火器有效期限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GA95—2007《灭火器维修与报废》第七条报废规定:

a)水基型灭火器有效期:6年;

b)干粉灭火器:10年;

c)洁净气体灭火器:10年;

d)二氧化碳灭火器和储气瓶有效期:12年;

2、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也应报废:

a)筒体、器头按 8。2。

1、8。2。2进行水压试验不合格的;

b)二氧化碳灭火器的钢瓶按8。2。4 进行残余变形率测试不合格的;

c)筒体严重锈蚀(漆皮大面积脱落,锈蚀面积大于筒体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表面产生凹坑者)或连接部位、筒底严重锈蚀的;

d)筒体严重变形的;

e)筒体、器头有锡焊、铜焊或补缀等修补痕迹的;

f)筒体、器头(不含提、压把)的螺纹受损、失效的;

g)筒体与器头非螺纹连接的灭火器;

h)器头存在裂纹、无泄压结构等缺陷的;

i)水基型灭火器筒体内部的防腐层失效的;

j)没有间歇喷射机构的手提式灭火器;

k)筒体为平底等结构不合理的灭火器;

l)没有生产厂名称和出厂年月的(含铭牌脱落,或虽有铭牌,但已看不清生产厂名称;出厂年月钢印无法识别的);

m)被火烧过的灭火器;

n)按GA 402的规定应予报废的1211灭火器;

o)不符合消防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灭火器;

p)按国家或有关部门规定应予报废的灭火器。

二、灭火器标准配置

灭火器的标准配置一直困扰着很多消防管理人员,虽然国家标准《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里有明确规定和参考数据,但要研究明白规范所规定的数据确要费些时间,甚至根本就研究不明白,最终还是一头雾水,下面就依据《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大致明确一下,以供参考。

(一)、在配置灭火器之前应确认一下该场所的危险等级,危险等级分三类:

严重危险级:火灾危险性大,可燃物多,起火后蔓延迅速,扑救困难,容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的场所;等级划分:使用性质重要,人员密集,用电用火多,可燃物多,起火后蔓延迅速,扑救困难,容易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人员群死群伤的场所;

中危险级:火灾危险性较大,可燃物较多,起火后蔓延较迅速,扑救较难的场所;等级划分:使用性质较重要,人员较密集,用电用火较多,可燃物较多,起火后蔓延较迅速,扑救较难的场所; 3 轻危险级:火灾危险性较小,可燃物较少,起火后蔓延较缓慢,扑救较易的场所;等级划分:使用性质一般,人员不密集,用电用火较少,可燃物较少,起火后蔓延较缓慢,扑救较易的场所。

(二)、明确场所危险等级后确定灭火器的类型

灭火器类型选择按火灾类型选配:

A类火灾:固体物质火灾。A类火灾应选择水型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泡沫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

B类火灾:液体火灾或可熔化固体物质火灾。B类火灾场所应选择泡沫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B类火灾的水型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极性溶剂的B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灭B类火灾的抗溶性灭火器。

C类火灾:气体火灾。C 类火灾场所应选择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碳酸氢钠干粉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或卤代烷灭火器。

D类火灾:金属火灾。D类火灾场所应选择扑灭金属火灾的专用灭火器。

灭火器有效期标准 篇2

1灭火器灭B类火能力的表述及标准确认方法

1.1国外标准

依据现行有效的国外标准:

ISO 7165-2009《消防—手提式灭火器—性能和结构要求》;

EN 3-7-2007《手提式灭火器第7部分:性能要求和试验方法》;

BS 7867:1997《飞机用手提式灭火器》;

UL 711-2009《灭火器的灭火级别及灭火试验》;

UL 299:2002《干粉灭火器》;

NFPA 10-2010《手提式灭火器标准》;

NFPA 408:2010《飞机用手提式灭火器标准》;

SS 232:Part 1:1999《手提式灭火器第1部分:分类、喷射性能、灭火试验》;

AS/NZS 1841.1:2007《手提式灭火器第1部分:总要求》。

灭火器灭B类火能力的表述方法是:在产品铭牌上标志出XXB(代表一个标准模型火,比如:21B)的灭火级别,即表示该产品具有能灭这个模型火的能力。

灭B类火能力的确认方法是:点火(与所标级别一致的标准模型火)预燃1min,由灭火手操作该灭火器灭模型火,根据是否灭火来确认其有无标志的灭火能力。

1.2中国标准

GB 4351.1-2005《手提式灭火器第1部分:性能和结构要求》是目前有效的标准版本。其中灭B类火能力的表述方法以及确认方法采标自ISO 7165-1999,与以上国外标准基本一致,除了燃油品种不同以外(国外用正庚烷,我国标准用车用汽油)。此方法在我国已沿用了30a。

我国台湾地区标准CNS 1387-2007《灭火器》也是采用点火灭火的试验方法。

2 现有确认方法存在的问题

2.1 燃油点火试验的危害

2.1.1 消耗大量燃油

依据上述国家标准,要确认某型号灭火器的灭B类火性能时,要进行对应于其灭火级别的模型火的点火燃烧灭火试验一组(一般包含3次灭火试验,至少2次)。各级别火进行一组试验需消耗的燃油数量、资源成本及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见表1所示。

以我国为例,全国目前共有约100个获得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颁发的灭火器产品证书的灭火器生产企业。以平均每个企业有10个型号的手提式灭火器计算,一家企业的全部型号的手提式灭火器分别进行一组灭火试验所需燃油数量为1 236 L、资源成本为10 135元及引起2 842.8 kg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以目前约100家灭火器企业,在每个检验周期(目前是3年),国家检验中心要完成对他们的全部产品的灭火性能检验,需要燃油123 600 L,社会成本合计101.35万元,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84 280 kg。

根据消防产品合格评定中心的数据,我国灭火器年产量约为7 000万具,要进行灭火器灭火试验的部门远不只是检验中心,还有生产企业、各地消防质检站等。因此,每年因进行灭火试验消耗的汽油及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远不止以上的数字。

2.1.2 室外试验时严重的环境污染

灭火试验引起的环境污染,除了以上计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外,还有更直观的、危害人体健康的烟尘等大气污染,排放物包括未充分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碳粒、尘粒以及灭火剂在灭火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化学物质,它们是引起PM2.5指标升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1.3 室内灭火试验室的净化难题

为了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手提式灭火器的灭火试验只能在具有污染排放处理能力的室内进行。

室内灭火试验室在进行灭火试验后,经水洗、过滤等处理工序,最终的室外排放物已看不到黑烟。

但是,室内的燃烧废气、烟尘的净化处理(排烟)却不尽如人意:排烟效率低,效果不理想;并且即使长时间排烟后,室内空气的可吸入颗粒物数量也不能符合国家规定,对试验人员危害极大。并且室内灭火试验室需花费较高的维护成本。

2.2 对灭火能力的确认方法欠科学

依据上述国家标准的灭火试验方法,经确认的灭火器的灭火性能是由灭火器的固有灭火性能以及灭火手的操作技巧(能力)共同影响的结果,将该试验方法简称为“人加机模式”。

从长期的灭火试验经验得知,对同一批质量稳定的灭火器,灭火手不同,其灭火结果可能截然不同,那么该产品的灭火性能究竟如何认定,是个令人困惑又无解的问题。

症结就在于,灭火手操作技巧(能力)因人而异,是个不确定的变量,却对灭火试验结果的影响相当大。而针对不同灭火手灭火技巧的模型化定量研究又是我国灭火器行业历史中的空白。因此,采用目前的“人加机模式”无法客观地认定灭火器的灭火性能。

2.3 目前对灭火能力的确认方法存在的隐患和风险

灭火器的灭火性能标志在产品贴花上,具有告知使用者其灭火性能、并为建筑灭火器的配置提供基础信息的作用。

往往在产品检验时,经专业灭火手确认的(有时“顶级”灭火手也刚勉强灭掉)“灭火能力”(标志在产品贴花上)远大于实际使用者(社会人员)使用灭火器的“灭火能力”。由此可能误导使用者而延误灭火、逃生时机,甚至引发人身伤害;另一方面,还将误导灭火器的正确配置。

3 国际对现存问题的应对情况

针对目前灭火器灭火性能表述及确认方法存在的两大问题,即燃油点火试验以及“人加机模式”,从产品标准的角度,国际上部分标准虽有所触及,但并未有解决方法。同时也未发现其他能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因此,对现存问题的求解在世界上还基本是空白。

4 提出新的灭火性能确认方法

为了解决目前的灭火性能确认方法所存在的问题,应以“人机分离”以及不进行点火灭火试验为特征的手提式灭火器灭B类火性能的表述及确认方法为研究目标,以替代目前的灭B类火试验方法。

5 等效试验方法的可行研究思路

5.1 对灭B类火性能进行分类

针对灭火器灭B类火性能,按照目前的试验方法(人加机模式),灭火手持灭火器灭火的一系列操作直接决定了灭火器在灭火过程中的运动状态:其与油盘的相对三维位置的变化、其摆动运动的方式、频率、幅度等。灭火器的运动状态与其灭火结果紧密关联,并对灭火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即产生了同一批灭火器由不同灭火手进行灭火试验,得到截然不同灭火结果的现象。

由于目前暂时无法使灭火器在标准规定的灭火试验中保持每次相同的运动状态,即无法保证灭火器的灭火试验是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也就无法排除灭火器的不同运动状态对灭火器的客观灭火性能测试确认的干扰。

为了得到不受人为不确定因素干扰的灭火器本体真实、原始的灭火能力,可从灭火器瓶体的特殊运动状态:静置状态着手研究。

将灭火器在静置状态下的灭B类火性能定义为灭火器的静态灭B类火性能,以灭火面积表示。

将灭火器处于与灭火模型相对运动状态下的灭B类火性能定义为灭火器的动态灭B类火性能,以灭火面积或级别表示。

5.2 等效试验方法的总体研究步骤

依据对复杂问题采用由繁到简、分步解决的研究思路,对灭火器的灭火性能应采用先静态后动态的研究方法,这是最终掌握其间规律可行的研究途径。

静态研究是动态研究的基础和必经研究阶段,也是唯一可行的研究路径和方案。

5.3 静态灭B类火试验的等效试验方法研究思路

对于灭火器静态灭B类火性能的等效试验方法的研究以灭火器本身的产品性能对灭火的影响为出发点。

通过对影响灭火性能的灭火器自身设计参数的全面分析,研究决定灭火成败的关键参数,并以此设计一系列试验项目,作为手提式灭火器灭B类火试验的等效试验项目,得到“灭火器灭B类火等效试验项目表”。

再与相应的“静态灭火性能”构建数据库,并编制数据库运算软件。通过一段时间、一定量的数据库数据输入积累充实的过程后,可以实现数据库的比对应用功能。

之后,对于一个样品灭火器只需取得其等效试验项目的所有参数,然后按照数据库的判断运算软件得出其静态灭B类火性能,实现不灭火而判断其静态灭B类火性能的目标。

5.4 动态灭B类火试验的等效试验方法研究思路

动态灭B类火性能的等效试验方法研究是以灭火器的运动状态对灭火的影响为出发点。在静态灭B类火性能等效试验方法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还需进行以下研究。

(1)结合灭火器的实际使用状态,研究灭火器的动态灭B类火性能。

以机器人模拟并取代人使用灭火器进行灭火操作的“人机分离”模式的研究为基础,对灭火器动态灭B类火性能进行研究。

(2)研究灭火器静态、动态灭B类火性能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组建灭火器静态、动态灭B类火性能数据库,研究归纳出两种灭火性能之间的函数关系。

(3)研究动态灭B类火性能的等效试验方法。

6 等效试验方法研究的社会、经济效益

等效试验方法的研究成果对灭火器产品的发证机构、检验机构、标准制订方、生产企业、配置设计单位、使用者都有积极意义。

6.1 静态灭火性能新概念的社会效益

建立“静态灭B类火性能”这一新概念的意义是将灭火器本体的真实、原始的灭火能力与人员操作分离开来,以便进行识别。

灭火器的静态灭火性能的概念可以为标准制订方提供很好的建议,使标准更合理可行。

检验机构通过对静态灭火性能检验,可以给产品出具更客观的、不受人为操作影响的灭火性能数据。

产品发证机构可以获得基于产品本身的、数据具有可重复性的静态灭火性能检验报告。

灭火器产品生产企业目前大部分对自己生产的产品不进行出厂前的灭火试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对于灭火失败的情况,企业无法区分是由于灭火手的操作不到位,还是产品设计有缺陷。企业灭火失败的产品,经专业的高级灭火手能灭掉的情况的确存在。但如换成静态灭火性能,对人为操作的顾虑就可以免除,企业自行进行灭火性能确认的可操作性大大提升。

对于灭火器的配置设计单位,如有更保守的静态灭火性能为依据,则必将进行增加灭火器配置数量等调整,以大大提高目前灭火器配置的安全边际。

由此,灭火器的最终使用者也将获得更合理、可靠的灭火器保护。

6.2 实行新方法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

采用等效试验方法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是试验场地仪器设备的一次性建设投入。每次试验所花费的仅是水、电费,比目前的大量燃油费要少得多,可节省大量燃油损耗,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具有重大的环保效益。

7 总 结

对以“人机分离”以及不进行点火灭火试验为特征的“手提式灭火器灭B类火等效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对解决当前国际上灭火器灭B类火能力确认方法上存在的两大问题十分必要,并将带来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对等效试验方法的研究是涉及到灭火器产品的核心技术的全新命题,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研究体系分步骤地加以研究。

研究总体按照先静态等效试验方法后动态等效试验方法的步骤进行,为最终真正掌握其间规律提供了一种科学、可行的研究方法。

摘要:对沿用了几十年的、国际通用的手提式灭火器灭B类火性能的标准确认方法提出了异议,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给社会消防安全带来的隐患和风险。由此提出进行以“人机分离”和不进行点火灭火试验为特征的“手提式灭火器灭B类火试验的等效试验方法”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手提式灭火器,B类火性能,灭火试验,等效试验方法,静态灭火性能,动态灭火性能

参考文献

[1]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2006[S].

[2]ISO 7165:2009,Fire fighting-Portable fire extinguishers-Per-formance and construction[S].

[3]EN 3-7:2007,Portable fire extinguishers-Part 7:Characteris-tics,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S].

[4]BS 7867:1997,Portable fire extinguishers for use in aircraft[S].

[5]UL 711-2009,Rating and Fire Testing of Fire Extinguishers[S].

[6]UL 299:2002,Dry Chemical Fire ExtinguishersS[S].

[7]NFPA 10-2010,Standard for Portable Fire Extinguishers[S].

[8]NFPA 408:2010,Standard for Aircraft Hand Portable Fire Extin-guishers[S].

[9]SS 232:Part 1:1999,Portable fire extinguishers Part 1:Descrip-tion,duration of operation,Class A and B fire tests[S].

[10]AS/NZS 1841.1:2007,Portable fire extinguishers Part 1:Generalrequirements[S].

[11]GB4351.1-2005,手提式灭火器第1部分:性能和结构要求[S].

灭火器有效期标准 篇3

【关键词】消防;灭火救援;疏散救人;措施

疏散救人是消防人员使用各种消防器材和技战术方法,将受火势围困或其他险情威胁的人员疏散、解救至安全区域,或通过改善被困人员生存环境避免伤亡发生的战斗行动,本文就如何把握疏散救人行动进行探讨。

1.正确处理救人与灭火的关系

救人与灭火相辅相成,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合理部署救人力量和灭火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火场指挥员必须处理好的问题。

1.1全力实施救人

当火灾现场被困人员较多且目标明显,救人任务重,到场消防力量明显不足时,应首先采取果断措施,快速部署行动,堵截火势,强攻突破,千方百计地营救疏散遇险人员,同时快速出水,破拆结构开辟疏散通道,掩护被困人员向安全区域转移。

1.2救人与灭火同步进行

火灾现场有人员被困,但短时间内不会受到火势威胁,到场灭火救援力量足够时,救人与灭火应同步进行。同时,集中优势力量,快速控制和扑灭火势。组织力量实施救人行动时,要结合火场实际,把灭火力量部署在火场的主要方面,防止顾此失彼。

1.3先灭火后救人

当疏散救人的途径被火势封堵,不扑灭控制火势就无法进行疏散救人时;当火势不大,但疏散救人任务重,如果先疏散救人就有可能失去灭火战机,造成火势扩大或增加伤亡时;当有爆炸危险的场所可能发生爆炸,不及时出水灭火,有可能扩大灾情,造成更多的人员伤亡的情况下,火场指挥员应在火灾现场的主要方面集中部署兵力,迅速控制和消灭火势。

2.抢救人命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合理选择救人的途径和正确使用救生器材,是成功救人的关键。疏散救人行动必须根据起火建筑的实际情况和周围环境情况,以及火势对被困人员的威胁等情况综合考虑,利用最便捷、最安全的方法和途径来进行。

2.1搜救是救人的有效方法

搜救包括搜索、搜查、搜寻,这是火场救人的有效方法。搜救是消防队伍到达火场后的前期行动,后期的清理不是搜救,搜救主要内容有引导疏散、救助疏散和紧急避险疏散。引导疏散是首先启动应急广播系统,稳定遇险人员情绪,指引人员疏散方向;救助疏散是对失去行动能力的遇险人员,采取背、抬、抱等方法进行救助,对一时无法疏散的遇险人员,应为其提供简易的防护面具,利用各类设施进行救助;紧急避险疏散是当疏散通道被烟火严重封堵且外部救人措施也无法实施时,可采取各种如喊话、电话通知等措施,将遇险人员转移至屋顶、毗邻建筑的平台、避难层等相对安全区域的措施,再通过直升机、举高车或防烟楼梯间等将被困人员救出。

2.2利用建筑内部疏散设施救人是有效途径

可充分利用建筑内的安全门、安全出口、疏散通道、自然楼梯、消防电梯、逃生滑梯、避难层等引导疏散被困人员利用建筑的窗户、连廊、天桥、屋顶等疏散救人。另外,还可以对妨碍疏散救人的门、窗、墙体等进行破拆,开辟人员疏散通道疏散救人。

2.3运用可能的方法和工具抢救人命

要根据火场的建筑、环境和灭火装备情况,尽可能的运用一切办法、使用各种可以操作的装备、积极稳妥、有序地投入救人行动。消防二节拉梯、三节拉梯、挂钩梯、云梯、曲臂平台举高车、消防电梯、消防疏散楼梯、疏散楼梯,超高层建筑有条件时使用直升飞机,投入使用的高层建筑可以借用擦窗机,在建工程还可以使用施工塔吊,火灾初期或条件许可时,可以使用普通电梯。

3.疏散救人行动要求

火场救人工作十分艰巨、危险而又复杂。要组织好火场救人工作,应遵循行动要求。

3.1组织精干力量救人

组织精干的救人小组,救人小组的人数应根据火场需要确定,一般不少于3人,担任火场救人任务的人员,在未进火场救人之前,要通过火情侦察和询问知情人等手段,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被困人员的基本情况、燃烧物、建筑结构及火场环境等情况,确定救人行动的方法、进退路线、救生器材及安全防护措施。

3.2加强个人防护救人

在救人之前,要对防护装备、救生气垫、安全绳、缓降器等器材的可靠性和正常使用情況进行严格检查,同时要严格操作规程和要求,保证救生器材安全使用。使用呼吸保护器具时,要设立检查站,严格操作程序,进入火场前,由专人负责检查登记。使用过程中,消防人员要关注所使用的呼吸保护器具的工作情况,安全使用呼吸保护器具。在进入浓烟大、温度高、能见度低的区域救人时,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要在水枪掩护下沿承重墙摸索前进,可采用低姿或匍匐方式行进。

3.3注意协同配合救人

救人行动展开之前,要明确联络信号和方式保持联络畅通,由专人负责对被救出人员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单位、伤情、获救时间、去向等情况做好记录。同时,对被救出的人员要做好监护,防止重返火场。对于获救的受伤人员,除在现场进行急救外,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抢救治疗。营救医院火灾中的被困病人时,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沿消防梯从楼层救人时,要组织好被困人员按秩序进行疏散,防止一拥而上,并用安全绳予以保护,或由消防人员护送下梯,以免造成人员意外坠落、梯倾翻等事故。

总之,疏散救人必须坚持救人第一、科学施救的理念,严格按照救人的方法、程序和要求进行,才能达到顺利地将被困人员救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2008.

灭火器有效期标准 篇4

一、有领导负责的防火责任制。

二、有生产岗位责任制。

三、有群众性的义务消防组织和消防设备。

四、有专职或兼职防火安全干部。

五、有健全的消防安全制度。

六、对火险隐患能发现立即整改。

七、消防重点部位做到定点、定人、定措施。

八、有消防档案和灭火作战计划。

九、对职工群众进行安全防火教育。

十、消防工作定期总结、评比、奖惩严明。

各种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灭火器是扑灭初起火灾的重要工具,是最常用的灭火器材。它具有灭火速度快、轻便灵活、实用性强等特点,因而应用范围非常广。但目前人们对灭火器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使用中容易出现问题,有的灭火器不仅灭不了火,反而还会使小火蔓延成大火!更要清楚哪种灭火器适用于哪种火灾,切忌在不清楚着火对象的前提下随意适用灭火器,所以我们要学习使用灭火器的一些基本常识。

根据使用情况不同,我们在灭火器上经常可以看到A类、B类、BCE类、D类、ABCE类的字母标识,只要识别字母符号,就可正确选择灭火器。

灭火器扑救可燃物质火灾划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A类——适用于扑灭木材、纸张、布匹、棉、毛、麻等;

B类——适用于扑灭一切可燃液体、石油产品、油脂类燃烧;

C类——适用于扑灭可燃气体燃烧;

D类——适用于扑灭钾、钠、钙、镁等轻金属的燃烧;

E类——适用于扑灭各种带电的电器设备燃烧。

正确使用灭火器是保证及时迅速扑灭初起火灾的关键。灭火器的种类很多,主要有:清水灭火器,酸碱灭火器,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和干粉灭火器等。下面介绍两种最常用的灭火器使用方法及适用范围。一、二氧化碳灭火器

二氧化碳灭火器充装液态二氧化碳,利用汽化了的二氧化碳灭火。(1)适用范围:主要用于扑救贵重设备、仪器仪表、档案资料、600伏电压以下的电气设备及油类等初起火灾。用于扑救棉麻、化纤织物时,要注意防止复燃。(2)使用方法:手提灭火器提把,或把灭火器放在距离起火点5M处,拔下保险销,一只手握住喇叭形喷筒根部手柄,不要用手直接握喷筒式金属管,以防冻伤,把喷筒对准火焰,另一只手压下压把,二氧化碳喷射出来。当扑救流动液体火灾时,应使用二氧化碳射流由近而远向火焰喷射,如果燃烧面积较大,操作者可左右摆动喷筒,直至把火扑灭。灭火过程中灭火器应保持直立状态。注意:适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时,要避免逆风使用,以免影响灭火效果。

二、干粉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是用二氧化碳气体作动力喷射干粉的灭火器材。

(1)适用范围:主要用来扑救石油及其产品,有机溶剂等易燃液体,可燃气体和电器设备的初起火灾。

现行有效医疗器械标准目录 篇5

GB 12257-2000氦氖激光治疗机通用技术条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0-01-02 现行

GB 12260-2005人工心肺机滚压式血泵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5-09-01 现行

GB 12263-2005人工心肺机 热交换水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5-09-01 现行

GB/T 15812.1-2005非血管内导管 第1部分:一般性能试验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5-12-01 现行GB/T 16886.1-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与试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1-12-01 现行

GB/T 16886.10-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0部分:刺激与迟发型超敏反应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2005-12-01 现行

GB/T 16886.11-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全身毒性试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2-05-01 现行

GB/T 16886.12-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2部分:样品制备与参照样品

GB/T 16886.13-200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3部分:聚合物医疗器械的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2-02-01 现行

GB/T 16886.14-200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4部分:陶瓷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3-08-01 现行

GB/T 16886.15-200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5部分:金属与合金降解产物的定性与定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3-08-01 现行

GB/T 16886.16-200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和可溶出物的毒代 动力学研究设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3-08-01 现行

GB/T 16886.16-201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6部分:降解产物与可沥滤物毒代动力学研究设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4-08-01 即将实施

GB/T 16886.17-2005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7部分:可沥滤物允许限量的建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6-04-01 现行

GB/T 16886.18-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8部分:材料化学表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2-05-01 现行

GB/T 16886.19-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9部分:材料物理化学、形态学和表面特性表征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2-05-01 现行

GB/T 16886.2-201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部分:动物福利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2-05-01 现行

GB/T 16886.3-2008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3部分:遗传毒性、致癌性和生殖毒性试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8-09-01 现行

GB/T 16886.4-200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4部分:与血液相互作用试验选择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3-08-01 现行

GB/T 16886.5-2003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3-08-01 现行

GB/T 16886.6-1997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6部分:植入后局部反应试验国家技术监督局1997-12-01 现行

GB/T 16886.7-2001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2-02-01 现行

GB/T 16886.9-2001第9部分:潜在降解产物的定性和定量框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2-02-01 现行GB/T 17006.10-2003医用成像部门的评价及例行试验 第2-11部分: 稳定性试验 普通直接摄影X射线设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3-12-01 现行

GB/T 17006.6-2003医用成像部门的评价及例行试验 第2-4部分:硬拷贝照相机稳定性试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3-07-01 现行

GB/T 17006.7-2003医用成像部门的评价及例行试验 第3-1部分:X射线摄影和透视系统用X射线设备成像性能验收试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3-12-01 现行

GB/T 17006.8-2003医用成像部门的评价及例行试验 第2-9部分: 稳定性试验 间接透视和间接摄影X射线设

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3-12-01 现行

GB/T 17006.9-2003医用成像部门的评价及例行试验 第2-10部分: 稳定性试验 乳腺X射线摄影设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3-12-01 现行

GB 18278-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工业湿热灭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5-01 现行

GB 18279-2000医疗器械 环氧乙烷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5-01 现行

GB 18280-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辐射灭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5-01 现行GB 18281.1-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生物指示物 第1部分:通则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5-01 现行GB 18281.2-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生物指示物 第2部分:环氧乙烷灭菌用生物指示物

GB 18281.3-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生物指示物 第3部分:湿热灭菌用生物指示物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5-01 现行

GB 18282.1-200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化学指示物 第1部分:通则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05-01 现行GB 18457-2001制造医疗机械用不锈钢针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2-02-01 现行

GB/Z 18732-2002工业、科学和医疗设备限值的确定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3-01-01 现行GB/T 18987-2003放射治疗设备 坐标系、运动与刻度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3-08-01 现行

GB/T 19042.1-2003医用成像部门的评价及例行试验第3-1部分:X射线摄影和透视系统用X射线设备成像性能验收试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3-07-01 现行

GB/T 19284-2003医用氧气加压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4-03-01 现行

GB 19335-2003一次性使用血路产品通用技术条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4-04-01 现行

GB/T 1962.1-2001注射器、注射针及其他医疗器械6%(鲁尔)圆锥接头 第1部分:通用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2-02-01 现行

GB/T 1962.2-2001注射器、注射针及其他医疗器械6%(鲁尔)圆锥接头 第2部分:锁定接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2-02-01 现行

GB/T 19629-2005医用电气设备x射线诊断影像中使用的电离室和(或)半导体探测器剂量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5-06-01 现行

GB/T 19633-2005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包装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5-05-01 现行

GB/T 19634-2005体外诊断检验系统自测用血糖监测系统通用技术条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验.2005-05-01 现行

GB/T 19702-2005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源性样本中量的测量 参考测量程序的说明发布单位:2005-12-01 现行

GB/T 19703-2005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物源性样本中量的测量 参考物质的说明发布单位:2005-12-01 现行GB/T 19973.1-2005医疗器械的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1部分:产品上微生物总数的估计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6-04-01 现行

GB/T 19973.2-2005医疗器械的灭菌 微生物学方法 第2部分:确认灭菌过程的无菌试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6-04-01 现行

GB/T 19974-2005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灭菌因子的特性及医疗器械灭菌工艺的设定、确认和常规控制的通用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6-04-01 现行

GB/T 20367-2006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医疗保健机构湿热灭菌的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6-10-01 现行

GB/T 21415-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 校准品和控制物质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8-09-01 现行

GB 24627-2009医疗器械和外科植入物用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加工材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0-12-01 现行

GB/T 27949-2011医疗器械消毒剂卫生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2-04-01 现行

GB/T 29791.1-201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标示)第1部分:术语、定义和通用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4-02-01 现行

GB/T 29791.2-201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标示)第2部分:专业用体外诊断试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4-02-01 现行

GB/T 29791.3-201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标示)第3部分:专业用体外诊断仪器

GB/T 29791.4-201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标示)第4部分:自测用体外诊断试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4-02-01 现行

GB/T 29791.5-2013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标示)第5部分:自测用体外诊断仪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4-02-01 现行

GB 4491-2003橡胶输血胶管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2003-01-02 现行

GB 9706.22-2003医用电气设备 第2部分: 体外引发碎石设备安全专用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03-12-01 现行

GB/T 9937.4-2005牙科术语第四部分:牙科设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验.2005-05-01 现行

QB/T 4288-2012直流电动推杆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11-01 现行

SN/T 0323.1-2007进出口医疗器械检验规程 第1部分:一次性使用输液(血)器2008-07-01 现行

SN/T 0323.2-2007进出口医疗器械检验规程 第2部分:一次性使用无菌注射器2008-07-01 现行

SN/T 0323.3-2007进出口医疗器械检验规程 第3部分:人体血液及血液成分袋式塑料容器 传统型血袋2008-07-01 现行

SN/T 3061-2011进口医疗器械灭菌包装检验操作规程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2-04-01 现行

SN/T 3062.1-2011进口医疗器械灭菌包装 第1部分:成形、密封和装配过程的确认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2-04-01 现行

SN/T 3062.2-2011进口医疗器械灭菌包装 第2部分:纸袋-要求和试验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2-04-01 现行

SN/T 3062.3-2011进口医疗器械灭菌包装 第3部分:透气材料与塑料膜组成的可密封组合袋和卷材要求和试验方法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2-04-01 现行

SN/T 3062.4-2011进口医疗器械灭菌包装 第4部分:材料和预成型无菌屏障系统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2-04-01 现行

WS/T 118-1999全国卫生行业医疗器械、仪器设备(商品、物资)分类与代码卫生部1999-07-01 现行YS/T 523-2011锡、铅及其合金箔和锌箔工业和信息化部2012-07-01 现行

YY/T 0127.10-2009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单元:试验方法 鼠伤寒沙门氏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127.11-2001牙科学 用于口腔的医疗器械生物相容性临床前评价 第2单:口腔材料生物 试验方法 盖髓试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2-03-01 现行

YY/T 0127.11-2014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1部分:盖髓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5-07-01 即将实施

YY/T 0127.12-2008牙科学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单元:试验方法微核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9-06-01 现行

YY/T 0127.13-2009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单元:试验方法 口腔粘膜刺激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127.14-2009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单元:试验方法 急性经口全身毒性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127.15-2009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单元:试验方法 亚急性和亚慢性全身毒性试验:经口途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1-06-01 现行

YY/T 0127.16-2009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单元: 试验方法 骨埋植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1-06-01 现行

YY/T 0127.17-2014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7部分:小鼠淋巴瘤细胞(TK)基因突变试验

YY/T 0127.2-2009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单元:试验方法 急性全身毒性试验:静脉途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127.3-2014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3部分:根管内应用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5-07-01 即将实施

YY/T 0127.4-2009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单元: 试验方法 骨埋植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1-06-01 现行

YY/T 0127.5-2014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5部分:吸入毒性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5-07-01 即将实施

YY/T 0127.9-2009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2单元: 试验方法 细胞毒性试验:琼脂扩散法及滤膜扩散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1-06-01 现行

YY/T 0268-2008牙科学 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 第1单元:评价与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9-12-01 现行

YY/T 0287-2003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用于法规的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4-04-01 现行YY/T 0297-1997医疗器械临床调查国家医药管理局1998-01-01 现行

YY/T 0316-2008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9-12-01 现行

YY/T 0466.1-2009医疗器械 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记和提供信息的符号 第1部分:通用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467-2003医疗器械 保障医疗器械安全和性能公认基本原则的标准选用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4-01-01 现行

YY/T 0468-2003命名 用于管理资料交流的医疗器械命名系统规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4-01-01 现行

YY/T 0595-2006医疗器械 质量管理体系 YY/T 0287-2003 应用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7-05-01 现行

YY/T 0615.1-2007标示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第1部分:最终灭菌医疗器械的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8-03-01 现行

YY/T 0615.2-2007标示“无菌”医疗器械的要求第2部分:无菌加工医疗器械的要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8-03-01 现行

YY/T 0638-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生物样品中量的测量 校准品和控制物质中酶催化浓度赋值的计量学溯源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9-06-01 现行

YY/T 0639-2008体外诊断医疗器械 制造商为生物学染色用体外诊断试剂提供的信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9-06-01 现行

YY/T 0664-2008医疗器械软件 软件生存周期过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9-06-01 现行

YY/T 0681.1-2009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部分:加速老化试验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681.10-2011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0部分:透气包装材料微生物屏障分等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3-06-01 现行

YY/T 0681.11-2014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1部分:目力检测医用包装密封完整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5-07-01 即将实施

YY/T 0681.12-2014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2部分:软性屏障膜抗揉搓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5-07-01 即将实施

YY/T 0681.13-2014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13部分:软性屏障膜和复合膜抗慢速戳穿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5-07-01 即将实施

YY/T 0681.2-2010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2部分:软性屏障材料的密封强度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2-06-01 现行

YY/T 0681.3-2010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3部分:无约束包装抗内压破坏

YY/T 0681.4-2010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4部分:染色液穿透法测定透气包装的密封泄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2-06-01 现行

YY/T 0681.5-2010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5部分:内压法检测粗大泄漏(气泡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2-06-01 现行

YY/T 0681.6-2011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6部分:软包装材料上印墨和涂层抗化学性评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3-06-01 现行

YY/T 0681.7-2011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7部分:用胶带评价软包装材料上印墨或涂层附着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3-06-01 现行

YY/T 0681.8-2011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8部分:涂胶层重量的测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3-06-01 现行

YY/T 0681.9-2011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 第9部分:约束板内部气压法软包装密封胀破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3-06-01 现行

YY/T 0690-2008临床实验室测试和体外医疗器械 口服抗凝药治疗自测体外监测系统的要求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2010-01-01 现行

YY/T 0698.1-2011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1部分:吸塑包装共挤塑料膜 要求和试验方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3-06-01 现行

YY/T 0698.10-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10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 要求和试验方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698.2-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2部分:灭菌包裹材料 要求和试验方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698.3-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3部分:纸袋(YY/T 0698.4所规定)、组合带和卷材(YY/T 0698.5所规定)生产用纸 要求和试验方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698.4-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4部分:纸袋 要求和试验方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698.5-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5部分:透气材料与塑料膜组成的可密封组合袋和卷材 要求和试验方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698.6-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6部分:用于低温灭菌过程或辐射灭菌的无菌屏障系统生产用纸 要求和试验方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698.7-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7部分:环氧乙烷或辐射灭菌屏障系统生产用可密封涂胶纸 要求和试验方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698.8-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8部分:蒸汽灭菌器用重复性使用灭菌容器 要求和试验方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698.9-2009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材料 第9部分:可密封组合袋、卷材和盖材生产用无涂胶聚烯烃非织造布材料 要求和试验方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0-12-01 现行

YY/T 0771.1-2009动物源医疗器械 第1部分:风险管理应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1-06-01 现行YY/T 0771.2-2009动物源医疗器械 第2部分:来源、收集与处置的控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1-06-01 现行

YY/T 0771.3-2009动物源医疗器械 第3部分:病毒和传播性海绵状脑病(TSE)因子去除与灭活的确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1-06-01 现行

YY/T 0802-2010医疗器械的灭菌 制造商提供的处理可重复灭菌医疗器械的信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2-06-01 现行

YY/T 0806-2010医用输液、输血、注射及其他医疗器械用聚碳酸酯专用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2-06-01 现行

YY/T 0869-201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类型和原因的编码结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4-10-01 即将实施YY/T 0870.1-2013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 第1部分:细菌回复突变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4-10-01 即将实施

YY/T 0870.2-2013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 第2部分:体外哺乳动物染色体畸变试验

YY/T 0870.3-2013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 第3部分:用小鼠淋巴瘤细胞进行的体外哺乳动物细胞基因突变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4-10-01 即将实施

YY/T 0870.4-2014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 第4部分:哺乳动物骨髓红细胞微核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5-07-01 即将实施

YY/T 0870.5-2014医疗器械遗传毒性试验 第5部分:哺乳动物骨髓染色体畸变试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5-07-01 即将实施

YY/T 0878.1-2013医疗器械补体激活试验 第1部分:血清全补体激活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4-10-01 即将实施

YY/T 0879.1-2013医疗器械致敏反应试验 第1部分:小鼠局部淋巴结试验(LLNA)放射性同位素掺入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4-10-01 即将实施

YY/T 0926-2014医用聚氯乙烯医疗器械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定量分析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5-07-01 即将实施

YY/T 0927-2014聚氯乙烯医疗器械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溶出量测定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5-07-01 即将实施

YY 0970-2013含动物源材料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的灭菌液体灭菌剂灭菌的确认与常规控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14-10-01 即将实施

YY/T 1000.1-2005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的制定第1部分:阶段划分、代码和程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6-06-01 现行

YY/T 1000.2-2005医疗器械行业标准的制定 第2部分:工作指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2006-06-01 现行YY 91016-1999全玻璃注射器名词术语1988-01-01 现行

YY 91017-1999全玻璃注射器器身密合性试验方法1988-01-01 现行

YY/T 91049-1999医疗器械标准文献三级类目扩充分类法1993-05-01 现行

YY/T 91051-1999医疗器械行业标准体系表1993-05-01 现行

灭火器有效期标准 篇6

1.《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由和两部分组成。

2.地理课程改革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和,结合的特点,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情境。

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和性质的基础课程。

4.教学过程是课程改革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新的教学评价标准可以归纳为三点:

、、。

5.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分为四大部分:

、、、。

6.教学时尤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关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

7.评价应注重评价目标

、评价手段

,实现

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8.地理课程标准包括前言、、、实施建议四部分内容。9.地理教材包括

、、地理图册等。

10.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创新特色体现出五个“新”:新

、新

、新

、新

、新

。11.“

”是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

12.课程目标是指学科课程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程度。

13.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是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学习地理

、掌握地理

、增强爱国情感、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

14.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陈述方式,主要采用

目标和

目标两类。

15.地理科学是研究

以及人类活动与

相互关系的科学。16.地理课程的特征有

、、、、。17.区域地理通常从区域地理总论和区域分区地理两个方面学习。区域地理总论又分为

两大部分。18.地理位置一般分为

位置和

位置。

19.纸笔测验可分为课堂测试、测试、测试、测试等。

二、简答题

1.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2.地理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提出的教学建议是什么? 3.命制纸笔测验试题时应注意哪几点?

三、论述题

面临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呢?

答案:

一、填空题

1.标准、活动建议

2.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地理学科、3.自然学科、社会学科 4.科学性、艺术性、人本性

5.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乡土地理 6.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7.全面性、多样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8.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9.地理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10.理念、标准、教材、教法、评价 11.地球与地图

12.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4.结果性、体验性 15.地理环境、地理环境

16.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 17.自然地理、人文地理 18.绝对、相对

19.单元、期中、期末

二、简答题:

1.1)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2)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3)改变地理学习方式。4)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

5)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6)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

2.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选择多种多样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重视地理信息载体的运用;关注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主要包括学生对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空间分布、地域差异等方面和理解,以及学生能否在具体情境中合理应用地理知识。

突出地理科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关注学生整体观念、空间观念、地理视角、地理学科能力等的形成状况,并进行考查。有效地发挥各种类型题目的功能。

三、论述题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应有所改变

上一篇:社会学毕业论文下一篇:最美书香家庭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