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精选8篇)
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既是推动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现实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迫切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教育以学生为本,办学以教师为本,管理以服务为本”,已经成为众多高校的共识。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阶段,高校如何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高校自身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为高校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由于一些干部放松了党性修养,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淡漠,导致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一些高校盲目扩张,只重视高校硬件建设,忽视软环境的投入,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一些高校领导在新校区建设大肆收受**,牵扯出**窝案,高校反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一些高校领导决策缺乏民主,引起师生员工的不满;一些高校机关部门衙门作风严重,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存在。这些问题,不仅使高校的声誉受到严重损害,也阻碍了高校可持续发展。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以及新问题,高校党委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破解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难题,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坚持“四贴近”确保高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要确保高校党的群众路线取得实效,必须坚持贴近学生、贴近教师、贴近学校、贴近社会,切实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实现高校内
涵发展。
要贴近学生,必须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培养信念坚定、艰苦奋斗、有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的人才,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原则,使广大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广大青年学生的关爱与重视,看到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的丰功伟绩,坚定信念跟党走,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道路自信;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服务意识,不断改善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硬件条件,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为广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条件;要关心关爱困难学生群体,强化感恩教育,从物质上和精神上帮助困难学生群体,为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和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让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潮中。
要贴近教师,必须着力解决“民生问题”这一主要内容。高校党委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必须贴近教师,深入了解教师的心声,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了解教师切身存在的困难,着力解决教师工作学习上存在的问题,改善教职工工作学习环境,为教职工服务于学校发展,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和管理创造良好条件;了解不同教师专业和科研兴趣,依据学校总体建设规划,组建学科专业团队,增强教师队伍的核心竞争力;满足教师继续深造和培训的需求,加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力度,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教师队伍成长提供更高平台;实行民主管理,让广大教职工以主人翁的精神,加入到学校建设发展之 中,不断提升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承载起党和国家对广大教师的期许和希望。
要贴近学校,必须紧紧抓住“内涵式发展”这一总体要求。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办学特色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规模、质量、效益上下功夫,实现高校内涵式发展:要实现学校科学准确的定位。科学定位是学校的顶层设计,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必须深入调研,把握学校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义务,明确学校在高等教育中的教育形式、教育层次、学科门类、专业设置等,要从学校的自身条件出发,对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特色、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作出规定;科学制订发展规划。既要从纵向上看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也要从横向上看到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国际重大项目攻关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高校党委领导班子既要具有国际视野,又必须走进基层、走进师生、走进社会,了解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确保学校的良性发展;制订科学发展的保障措施。建立健全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的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适时调研,不断修正规划,完善举措,从而推进学校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要贴近社会,必须紧紧抓住“服务经济文化建设”这一重要使命。伴随着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在推动经济增长乃至社会进步的进程中,人力资本的因素和科技进步的贡献越来越突出,思维最活跃、创新能力强、人力和智力高度密集的大学理应走出象牙塔,进入社会的中心:要深入社会调研人才需求,调节学科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急需和紧缺专业人才;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鼓励应用教师走进工厂、走进企业,走进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将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直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容许以文理和基础研究见长的学科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仰望星空”上,促进社会长远目标和价值追求的实现,承担起传承和创新文化的重要使命;将高校资源辐射社会,提高学校资源的利用率,打破大学围墙,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提升国民素质。篇二: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党员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心得体会 公主岭三中数学组 张鹤 3月份以来来,通过学校委组织的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我对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深刻体会到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为群众谋利益写在党的旗帜上,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93年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历史,历史事实表明,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贯彻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发展、就前进。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有了新的时代特点。群众要求社会公平、公正、公开的法治意识不断提高,依法维护个人合法权益、表达个人利益诉求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复杂。有些党员面对复杂局面,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变得不愿做、不敢做、也不善做群众工作,客观上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这些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当前学习群众路线,就是要求各级广大党政干部应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始终站稳群众立场,坚持不懈地做好群众工作。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妥善应对考验、化解风险,运用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加强党的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促进党员干部做到求真务实,清正廉洁,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总书记指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牢牢依托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展开党的群众线路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使全党同道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良好作风把人民牢牢凝聚在一起,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党员,该如何将实践教育与本职岗位工作进行结合才能满足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需要?我有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首先应该全面准确地把握新时代背景下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为人民服务、使群众得利,党员要真心实意当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在解决群众的问题上实实在在使群众得到好处,而不是为了“路线”而搞形式,作为专业教师党员,应该做到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根据行业的发展状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注重教书育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行业责任感。
其次要做一名数学教师。对待任何一件小事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将教学工作做的尽善尽美,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图虚名,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把学院和系部交予的任务落到实处。
应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关注学生的诉求,增进通学生之间的感情。党的群众立场是真心为群众着想,教师的教授对象是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还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如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适应老师的教学进度。在课间和课后老师应该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内心学习的真实想法。要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掌握本专业前沿的研究成果,不断改善自身的服务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尽量抽出时间参与到学生举办的活动中去,如专业竞赛、团体活动等,增进同学生之间的感情。要充分尊重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立平等,紧密的关系,而不是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领导,老师,才能得到学生的支持。
最后还应该有一定的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教师党员有自己的合法的正当的权益,但当个人利益与学院、系部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教师党员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通过认真地学习与反思,我深知自己的理想信念不够坚定,作为一线教师,工作压力没有合理地调节,这些都是自己有待改进的地方。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时刻反思自己的不足,加强学习,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用工作成绩回报党的关怀,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党的忠诚。总而言之,通过这次教育实践活动,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明确努力
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围绕学院中心工作,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契机,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做到教好书,育好人。篇三:2014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10篇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1 群众是党和政府的衣食父母,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一贯倡导和坚持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观念。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做好党和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党的执政理念和施政要领。李克强总理的一句“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的唯一标准”,再次将群众观点、群众观念摆在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同时也是对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提醒。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实践中最有发言权的是人民群众。坚持“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这“唯一标准”,是求真务实、科学行政的具体表现,是党的实践观、群众观的生动实践。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群众满意才是最高目标。目标对了,标准明了,才能指导和推进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否则,一旦目标不对、标准不明,则会使我们的工作失去方向、偏离重心。
“大树扎根于沃土,高楼立足于基石”。人民群众是我们最强大的后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人民”一词出现145次,这充分体现了党的人本理念、为民情怀。群众
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走好群众路线,进一步密切群众变得尤为重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办公条件的改善、执政环境的优化,现在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好的现象:有的党员干部发生角色错位,由“公仆”变为“主人”,自认为可以主宰群众、支配群众、代表群众,从根本上脱离了群众;有的党员干部看不起群众,认为群众无知、野蛮,不讲理、是刁民,怕接触群众、对话群众,从心理上拒绝了群众;有的党员干部不关心群众,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漠不关心、久拖不办,从感情上伤害了群众等等。
尽管这些现象仅存于党内少数成员身上,但这些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败坏了党的声誉,腐蚀了党的肌体,玷污了党的纯洁,伤害了人民的感情,降低了人民对党的信任度,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在发展与改革面临拐点的关键时刻,中央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及时启动自我教育、自我净化、自我校正程序,果断部署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分及时、相当关键,体现了中央的政治眼光、群众情怀、忧患意识。作为一名党员,我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党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历史;党长期执政的历程,是一部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鲜活历史。
正因为我们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且创造性地贯彻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贯彻于我们党的全部工作、全部活动中,我们党才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
二、坚持群众满意的唯一标准,必须始终坚持“群众第一”、“群众至上”的原则。
必须将民意、民情真正吸纳、充实到方案、标准的制定中,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充分尊重民意,广泛征求民意,将评判的标准和标尺交给群众,让群众说话,让群众说得上话,让群众说话管用。群众满意、高兴、答应的唯一标准,不是放在嘴上说说而已的,它必须落实到党和政府的每一件事情中、每一项工作上。无论是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还是做好其他一切工作、做出其他有关决策,都要广泛、全面、真实地听取群众意见,并将结果交给群众评判、让群众打分,只要群众不满意、不高兴、不答应的,就坚决不做、不出、不行、不施。
新时期的群众路线是要各级领导干部真心真意的和老百姓交朋友。主动深入到群众中去,做群众的知心朋友,把群众当成我们的亲人,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作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不是简单的送温暖,是要各级领导时刻关注大众民生。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真正的为老百姓做实事,真切的为百姓
排忧解难。
新时期,新要求,时代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从更加科学角度走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管是在什么时候群众都是我们最有力的后盾,这也是我们党永葆生机的力量源泉。
新时期,新任务,党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要从更加合理的角度做群众工作“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不管任何时代群众都是我们最坚实的支撑,这也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不竭动力。坚持走群众路线,和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将权力受用于群众之中。权为民所赋,亦当为民所用,权力就是责任、服务和奉献。党的群众路线没有捷径可走,也不是纸上写写、嘴上说说、墙上挂挂的空洞理论。基层干部是党直接面对群众的窗口,走“群众路线”的方向正不正、步伐稳不稳、路子宽不宽,关系着民心向背,左右着党群脉动。要保障“路线”不走样、不走调,必须要提高走“服务路线”的能力,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就是为人民服务、使群众得利,基层干部要真心实意当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在涉及民生的问题上,切实做到“民困我解、民需我帮、民求我应”。发展都需要群众参与,基层干部要发挥宣传的作用,通过建立党群思想沟通和合理有序反映意见、建议的新平台,把群众组织调动起来。
必须提高走“倾听路线”的能力,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是改进党的领导、实现科学执政的最好助推剂,需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怀揣包容之心,倾听不同意见,从牢骚话中找寻“表达意境”,从质疑声中听出“画外之音”,在抨击语里发现“诉求真意”。
三、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
这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信念、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积极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路径。忠心对党、真心为民、清心律己、公心用权、用心干事包涵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是指导我们工作生活的行为准则。做好本职,服务群众。群众工作就是民情工作,基层工作就是民生工作。服务群众,要弄清楚群众要我们做什么,能为群众做什么,认识清楚,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才能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路线,也是党所有工作的生命线。党发展壮大的历程,是一部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生动历史;党长期执政的历程,是一部为了群众、服务群众的鲜篇四:学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始终坚持用群众路线统领机构编制工作
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的十八大的重要部署,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重要举措。根据本部门工作实际,结合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的学习思考,谈几点感受。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的革命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十八大报告强调:“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鲜明表达了我们党对人民创造历史的深刻认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尊崇,也为践行群众路线,推进工作指明了方向。做为机构编制工作者,在新形势下,面临新挑战,要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确保参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政策底线,为县社会经济发展、“五个紫阳”建设提供体制机制和组织保障,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一、深刻认识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坚持群众路线是推进机构编制工作的必然要求。机构编制工作是完善体制机制、加强机构能力建设和健全队伍建设的重要桥梁和平台,与基层单位、干部群众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事关紫阳社会事业的长远发展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工作中必须把群众路线作为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深入了解群众期盼、汇集舆情民意,帮助基层单位和干部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提供体制机 制保障的重要作用。
树立群众观点是做好机构编制工作的思想基础。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始终把干部群众利益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站在广大干部群众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更有效地凝聚各方力量,服务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只有牢牢树立群众观点,增强公仆和服务意识,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认真解决作风上的问题,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努力造福群众,让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没有生存空间,才能使机构编制工作接地气、符实情,满足基层单位和干部群众的实际需求。
切实履职为民是履行机构编制管理职能的目标追求。全心为基层单位、干部群众谋利益、解决实际问题是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根本追求,也是机构编制工作的出发点。做好机构编制工作,必须接地气,紧密联系群众,以真心换真话,以虚心换智慧,加深同干部群众的感情。要把为群众服务贯彻到履行职能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要认真学习政策文件,把政策用好、用实、用准。要不断创新方法,提高履职为民的能力,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机构编制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提高履职实效。
二、准确把握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目标任务 一是提振精神。通过教育实践活动,要有效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精神懈怠、得过且过等问题,进一步提振“精气神”,进一步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增强履职尽责、开拓创新意识,形成干事创业、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良好氛围。二是转变作风。对“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着力解决机构编制方面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正会风、改文风,进一步减少会议和文件数量;大兴调查
研究之风,深入基层、群众和服务对象的调研要常态化机制化;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提升服务对象满意度;更加规范公务支出,坚持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三是提升能力。增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能力,提高谋划工作、推动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切实执行机构编制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进一步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对无法满足的机构编制需求,能有理有据有节地做好解释说明;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积极探索破解机构编制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办法措施。
四是改进工作。突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特点,把“自选动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实现活动与工作双向促进。要坚持开门搞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主动接受基层单位、服务对象的监督,使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得到群众支持,经得起群众检验,让群众满意。要扎实推进各项改革,切实解决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体制机制和机构编制问题,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进一步增强机构编制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成效,进一步推进机构编制工作再上新台阶,为促进紫阳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保障。
三、全力以赴,扎实组织开展好本部门的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坚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机构编制工作两结合、两手抓、两不误。从机构编制工作大局出发,及时向党组重要领导汇报请示,主动与其他委领导沟通协调,加强工作的统筹谋划,精心安排和组织各个环节的工作,努力做到围绕中心、结合实际、体现特色、突出实效,使教育实践活动与本部门的中心工作有机联动,协调推进,把教育实践活动变成转变工作作风、激发工作热情、推动工作前进的新动力。
二是严格把握政策,保持教育实践活动的正确方向。要按
照“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讲求实效,坚持分类指导,坚持领导带头”的总要求,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和正确引导,严格按照政策规定来组织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既要注意防止走偏过激问题发生,也要防止流于形式问题发生。
三是主动加强与上级部门和督导组的汇报联系,强化对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的指导。要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及时做到上情下达、上下联动、同步推进。加强向县委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和督导组的工作汇报,强化对各科室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工作的指导,在县委督导组的指导帮助下,稳步扎实地把教育实践活动组织好、开展好,确保实效。篇五: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3篇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1 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经验总结,是党的根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应该把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取得新胜利。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优良作风和政治优势,也是党的工作路线。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基本执政理念,但是,群众对党的拥护不是天然的,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党的全部任务和责任,就是为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奋斗。把这些任务和责任担当了,党员为民意识才有坚强的落实保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这是衡量党的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也是衡量党员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党员干部要自觉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毫不动摇地相信和依靠群众,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始终心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实意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党员干部工作的必然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在三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一是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做好群众工作。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实践的主体。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二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以人为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三是必须坚持深入基层,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增进对群众的思想感情、增强服务群众本领。要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工商联作为联系非公经济人士部门,我们要加强与非公经济人士的联系,深入企业了解掌握情况,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他们的诉求,切实做好服务工作,帮企业解决困难,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发展。
三、通过坚持群众路线使党员干部保持纯洁性。现在党员队伍中存在着与保持纯洁性的要求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有些党员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极少数党员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个人名利斤斤计较,有的甚至跌入腐败的泥坑,有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对党和党的事业失去信任。这些问题的发生,原因是有些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缺乏、淡漠了群众观点,忘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希望和寄托。因此,在全党和广大党员中增强群众观点,大力克服脱离群众的种种问题,是确保党员纯洁性的重要前提。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2 在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时期,总书记亲临广东视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面有了新的论述和要求。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具有新的特点,群众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和期盼,如何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道难题。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实践中,创造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提出并坚持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我们在新时期做好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在工作中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想和体会:
一、坚持群众路线是贯彻落实党宗旨的体现
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党的基本政治观点,是贯彻落实党宗旨的体现。从一定意义上说,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政治信仰、责任意识和精神追求。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只有树立群众观点,站稳群众立场,才能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才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工作中去。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改进党工作作风的体现
党的工作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体现,也是党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精神状态的体现。党的工作作风问题,说到底是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如果不纠正不良的工作作风,任其
发展下去,就会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使我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而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深刻地阐述了改进工作作风的极端重要性。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党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立足本职岗位,从我做起,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做到一切为了群众,扎实改进工作作风,坚决防止党和人民群众之间形成无形的墙,真正把自身融入到人民群众中去,进一步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把党和人民群众之间的感情建成鱼水情,从而使我们的工作真正赢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
三、坚持群众路线是我党赢得广大群众支持的重要法宝
能否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好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方式方法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坚持群众路线。纵观我党的革命历程,群众路线是我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法宝。群众问题一般都涉及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利益维护这个关键点。我们要做群众合理利益的忠实维护者,善于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切入,认真为群众办实事、谋福利;要做群众之间利益纠纷的公正仲裁者,不偏不倚地解决好群众纠纷,化解好群众矛盾,维护好群众团结;要做与群众摩擦的主动调和者,妥善地处理好生活中与群众产生的摩擦磕碰,既不能与群众争利益,更不能用手中的权力谋私利,这样才能获得群众的信服。坚持群众路线,维护群众利益既不是冰冷的施舍,也不是满腹牢骚地被动给予,要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培养真挚的情感,多向群众表达尊重,做到与群众将心比心、以心换心,这样才能真正被群众所接受,受到群众欢迎,才能赢得群众的尊重、信任、支持和真心爱戴。
四、坚持群众路线要立足自身的本职工作岗位从我做起
坚持群众路线,事关党的工作作风、工作方法,但党的工作作风与每个共产党员的行为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我们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要立足本职工作岗位从我做起。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们要在本职岗位坚持群众路线,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真正理解我党制定政策措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生活,努力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3 群众路线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经济社会建设中的经验总结,是党的根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而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党常葆青春的致胜法宝,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应该准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精神实质,努力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政治上代表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为了群众,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在建设和发展中取得新胜利。具体来说,我觉得党员干部可从以下几下方面加强个人修养: 一是要坚定自身的信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体制自信”,我的理解是,我们要更好地注意党的理论和实践路线的传承问题,要有坚定的信念,对党一直以来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深受群众欢迎的好作风要很好地传承,群众路线正是如此,需要一以贯之地继承实践下去。二是思想上要贴近群众。牢记做好群众工作是我党执政的根本,记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记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记住党没有自己的利益,记住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是要深深地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与群众打成一片,和群众融为一体,唯其如此,才能真正懂得群众的需要、群众的想法,甚而能够做出顺应民心的决定,施行群众乐见的政策。
四是要认真掌握好知识和本领。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言:打铁还须自身硬,为群众谋利益需要相应的能力和水平,只有努力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有质量,进而在为人民服务中体现人生价值。
五是要提炼升华群众工作方法。融入到群众中后,了解群众的思想和实际情况,我们还要注意归纳、总结、提升,形成基于群众而又高于一般群众的思路和方法,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六是要做好本职工作。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自己负责的一亩三分地都耕不好,又怎能成为群众的表率,又怎能影响带领群众,所以,做好本职工作是群众路线方面党员干部必须做到的最低标准。
一、活动主题的确定要注重兴趣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人,他们有选择主题的权力,因此,我们必须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以主题的确定为例,如果强加于他们,他们将失去参加活动的兴趣,自然活动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期初的主题讨论会上,当我们在“各种各样的草”、“京剧文化”等几个主题选择时,学生纷纷论起有关“草”的话题:有的说,我爷爷是中医,从他那儿可以了解到更多草的药用价值及生活习性;有的说,我打小生在农村,可以采集到许多草的标本;有的说,电视广告中少数民族地区的乌拉草我喜欢,我想对它了解更多;还有的说,现在是春季,正是我们探究草的最好时节……学生兴致高涨,激情满怀,这是教师抓住好的时机引导学生讨论主题就为“各种各样的草”。
二、活动方式的选择要提倡开放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感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当然,学生的活动方式也要根据活动内容灵活选择,自由选择。如在“生活垃圾”的活动实践中,为了使更多的人关注垃圾分类,有的同学选择了亲自寻找生活垃圾源,把混杂堆积的垃圾拍摄制成图片;有的同学为了了解公民对垃圾分类所持的看法以及个人习惯精心设计了一份份调查问卷;有的同学想办法采访环保局的相关工作人员,以便了解政府在这方面的管理;有的同学上网搜集一些其他国家这方面的文献资料,让他们的文明举措激励更多的中国公民……可见,正是开放的活动方式给了学生自由、自主的空间,使学生在活动中根据自身条件、喜好张扬个性。
三、活动实施的过程要关注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利于实践的环境,固然要关注活动的结果,但不要过分强调学生“作品”、“成果”的质量的高低,更应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关注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关注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它又是如何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的;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是怎样与他人交往和合作的;在活动过程中是否产生了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是多种结论,也可能是没有结论的,还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生变化,如:七年级四班选择了“走进浪费现象”这一主题开展活动,在研究中又发现了生活中的很多浪费现象:如用具的浪费,粮食的浪费,电的浪费等等,于是就把研究的范围和结论又扩大了,这样学生将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也将有更多的锻炼机会。
四、活动过程的管理要注重协同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很多时候需要在课外或校外进行,涉及安全、与人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如果没有家长的支持,活动很难顺利实施。因此我们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向家长进行宣传,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努力与家长取得联系,让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成为活动中的一员。相信,只要我们将活动真正落到实处,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通过活动,自己孩子的见识广了,能力强了,脑子活了,家长们就会认识到综合实践活动的优势,他们就会全力以赴地加入到我们这一行列中来,就会不遗余力地支持我们的活动。
五、成果交流的方式要强调多样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创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智能无高低之分,只有智能倾向的不同和强弱差别。每个学生都是天才的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方式。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就是帮助他们寻找到一个是他们的才能得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从这一理论出发,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交流。如口头交流、情景表演、作品展示、播放光碟、办手抄报等。总之,只要学生喜欢,呈现活动成果的方式就可以不拘一格。
【关键词】创新 实践 能力 培养
教师观念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彻底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该让这种能力的培养根植于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
一、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应还给学生一个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教学中先应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摆正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以老师为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但在实际中有些做法却和这种想法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两种现象: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虚假的主体性或肤浅的主体性。比如在语文课上,老师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大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地读课文,表面上热热闹闹,而根本没有思考问题,因为只有默读才能真正思考问题,这种主体的实质就是假的--根本没有思维活动的参与,或者由于老师提的问题太浅,学生根本无需过多思考,只好装模作样地读课文,实际上学生只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表面徘徊,根本没有语言水平和思维水平的提高,那这种主体就是肤浅的。另一种现象体现的是脆弱的主体性。教师为了营造一种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采用奖罚的方法(如小红花、罚站或批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上学生小手如林,跃跃欲试,想一想,学生浓厚的兴趣,课堂上的和谐热闹并不是来自于知识本身的兴趣,而是在教师奖罚下所获得的一种暂时的满足感和压力感,既然是暂时,就不具有长期性,最终肯定会夭折。
二、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具体策略
1、“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可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提出问题需要的却是创造的想象力。因此,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质疑氛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即使有些问题的提出与教师、教材,甚至与常规思维相悖,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不轻易否定,更要包容学生,保护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其次,要使学生学会提问,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甚至还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起始阶段教师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
2、学会讨论
讨论就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认识的深化。讨论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智能,使思维迅速的发散和集中,扩大信息交流和思维容量。目前在讨论中用的最多的是“小组讨论”。这与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密切关系,虽然在课堂中广泛应用,但效果不尽人意。据专家抽样调查,透过热闹场面背后,发现只有38%的小组讨论有积极作用,54%成效甚微,8%是浪费时间的无效劳动。
(1)小组的安排要合理。小组成员一般以四人或六人为宜,编组时教师要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把不同类型、具有不同潜能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便于他们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同时分工要明确,组长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示范作用,带动“待努力”学生逐步向“优等生”靠近,同时“组长”要实行轮换制,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小组内的成员都能文明、和谐、平等、自由的得到发展。
(2)讨论的时机要恰当。讨论缘于教学需要,讨论的次数和时机也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节课里,可以是一次,两次甚至三次,但不可以过多,如果不需要,一次也是多余。讨论的时机可以选择在得出规律性结论之前,也可以在理解知识点的关键处,还可以在学生思维受阻急需畅通之时,更可以在某一问题有多种答案之际。总之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一切讨论时机的确定都应从教学实际出发。
(3)讨论的时间要有保证。目前课堂上的讨论存在着这样一种遗憾: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讨论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就喊停,终止了讨论。时间的不充裕直接制约着小组讨论的质量,所以即使受40分钟的限制,即使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既然组织了小组讨论,教师就应该保证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否则,小组讨论就只能成为新课程的点缀。
(4)讨论方法的要指导。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还应注意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社会交往能力。如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如何在小组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还应该重视学生人格素养的培养,教育学生要虚心倾听别人发言,善于吸取他人的正确意见,及时补充、修正自己的认识。
(5)讨论的结果要反馈。为了有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除了认真组织讨论外,还必须做好讨论后的反馈工作。通过各组代表发言,教师要适当板书,在重视采纳不同意见上为学生做榜样,这是对反馈本身的尊重,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由于讨论具有一定开放性和自由度,因此讨论的结果应允许多样性,必要时还要进行再讨论,使其真正成为学生交流信息、互助合作、求真务实的探索渠道。
3、学会创造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可见,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创造。
(1)求异。即坚持结论的多维性。学科教学中要求标准答案,正确结论,似乎是一种定势,要想让学生打破常规,敢于求异,就应该少限制,少规定,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经常这样问:“还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2)求变。即讲究方法途径的多样性,“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的都是这个道理。求变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上的体现,就是鼓励学生另辟蹊径。
第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后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工人阶级政党、也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如何进一步认识共产主义?我们党的十六大,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作出了科学的阐明,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必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它的主要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的提高,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它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进一步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不仅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发展,而且都能作为完善的个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进而得到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获得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而不是作为单纯的手段而被动的发展。
第二、“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党章,把党的根本宗旨描述为“三个代表”,其核心就是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人民服务”提高到“让人民满意”,也就是说,作为执政党,必须切实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必须切实推动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明;必须切实推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一句话,执政党要用真正的本领和切实的成效来为人民服务。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条战线不同岗位上脚踏实地的工作,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要十分真诚地热爱人民,忠于人民,一刻也不脱离人民,工作上依靠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到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拥护党,党群关系才能密切。群众利益无大小轻重之分,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再小也必须认真对待,再轻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让群众满意,使党的宗旨、党的方针政策体现于解决群众的工作、生活的实际困难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融入到群众中去,扎扎实实地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带着深厚的感情,去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来落实执政为民的要求。执政为民,就要从群众想“说”的事情“说”起,从群众想“做”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意见最大的问题改起,从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抓起,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也就是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我们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将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统一起来,将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根本宗旨和发展目的统一起来,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实践结合起来,为实践党的宗旨、履行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一方面,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发展、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以此作为衡量执政党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相信和依靠群众,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理想和根本宗旨,贯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进步,我们只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准,才能构建出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崭新生活。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有人总把它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实,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什么“以人为本”,从来都是“以君为本”、“以官为本”。
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也总有人把它和西方人本主义联系起来。确实,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同中世纪宗教神学文化的“以神为本”相对应的。西方人本主义为了强调人的自然主义本性,一般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思想,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也与近代西方的以人为本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既不是重提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也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那就是突出社会发展充分认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科学内涵
第一、“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制度、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深入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后指出,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是工人阶级政党、也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如何进一步认识共产主义?我们党的十六大,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作出了科学的阐明,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必须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它的主要特征是:物质财富极大的丰富,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的提高,每个人都能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共产主义社会,它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进一步说,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不仅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发展,而且都能作为完善的个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进而得到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发展;获得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而不是作为单纯的手段而被动的发展。
第二、“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党章,把党的根本宗旨描述为“三个代表”,其核心就是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人民服务”提高到“让人民满意”,也就是说,作为执政党,必须切实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必须切实推动文化发展、促进世界文明;必须切实推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一句话,执政党要用真正的本领和切实的成效来为人民服务。为此,广大党员干部要带领群众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各条战线不同岗位上脚踏实地的工作,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要十分真诚地热爱人民,忠于人民,一刻也不脱离人民,工作上依靠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做群众的贴心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要时刻关心群众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到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会真心实意地拥护党,党群关系才能密切。群众利益无大小轻重之分,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再小也必须认真对待,再轻也要竭尽全力去办,让群众满意,使党的宗旨、党的方针政策体现于解决群众的工作、生活的实际困难之中。各级领导干部要牢记党的宗旨,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融入到群众中去,扎扎实实地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带着深厚的感情,去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来落实执政为民的要求。执政为民,就要从群众想“说”的事情“说”起,从群众想“做”的事情“做”起,从群众意见最大的问题改起,从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抓起,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也就是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需,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的切身利益。
我们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将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统一起来,将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统一起来,把根本宗旨和发展目的统一起来,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价值追求和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实践结合起来,为实践党的宗旨、履行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一方面,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谋发展、促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以此作为衡量执政党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另一方面,把人作为发展的根本动力,相信和依靠群众,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理想和根本宗旨,贯彻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进步,我们只有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不断提升人民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准,才能构建出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崭新生活。
在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有人总把它和中国古代的“民本主义”联系起来,强调中华民族历来尊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所谓“天地之间,莫贵于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实,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但民本思想中的“民”,是相对于“君”、相对于统治者而言的,其本质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没有什么“以人为本”,从来都是“以君为本”、“以官为本”。
讲到“以人为本”的来源时,也总有人把它和西方人本主义联系起来。确实,近代西方人本主义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反对专制、崇尚自由,反对神性、张扬人性,对于反对封建主义、推进人的解放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是同中世纪宗教神学文化的“以神为本”相对应的。西方人本主义为了强调人的自然主义本性,一般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这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中国共产党的以人为本思想,既不同于中国古代的以人为本,也与近代西方的以人为本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我们今天讲以人为本,既不是重提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也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那就是突出社会发展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发展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有效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广大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社会发展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有效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出发点与归宿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心
得
体
会
寇佳
此时的鄂尔多斯虽是数九腊月。但是,阳光明媚漫步在五小的校园中,一股暖流直击心底。今天,一股更大的暖流袭来。五小特邀重庆市沙坪坝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龚雄飞主讲了“学本教育 卓越课堂”专题讲座。为期一天的讲座,令我反思让我成长。
一、教师准确定义“学本教学”
我校在去年九月份到今天开展“生本”课堂以来,作为一线教师从理论的基础定义“生本”课堂即以学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创设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理论性的、原则性的东西教师熟悉了。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并非践行了高效课堂。学生的自主学没有完全达到,仍处于被动式、灌输式的学习。因此,教师准确定义“生本课堂”也好,“学本课堂”也罢,必须按照这一基本理论去实施我们的教学。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教师可把握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二、有效训练小组,排除“边缘化”学生。
听了龚院长的讲座,结合我班小组合作学习,我甚为惭愧。我班的小组小组长组织能力、任务工分能力薄弱。一年下来,小组长在小组中几乎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归其原因,责任在于我这位老师。在实行高效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我并没有对组长对组员进行有效地培训。听了今天的讲座我要从以下原则入手培训学生:组长主持,组织有序交流;组长引领深度对话。在组织有序交流中把握的原则是:弱者先行、中者补充,优者总结。在实施的过程中,必须以小组合作学习技能评价表为小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全体参与、合作氛围、效果达成。合作氛围的判定标准:耐心倾听、做好笔记、善意评价、积极讨论。效果达成标准:分工展示、表达清晰、观点合理、结论正确。相信,在这样的方法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才有了保障,才能确保小组成员全部参与到合作学习当中,防止“边缘化”学生的出现。
三、优化导学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本班学生存在着差异,为促使每位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我抓两头,扶中间,注重培养优生的特长,同时,在班中成立互助小组,利用结对子形式,以优生来带动差生,课外加强辅导工作,课堂中创设机会,给予鼓励,树立后进生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提高。但是,即使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一般。责任不在于学生,在于我这位教师。我都没有彻底弄明白什么是“导学案”。听了今天的讲座我明白了:导学案不是题海战,导学案是文本中一个主问题引导下的的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明确了这一点,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会准确地设计导学案,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班级:信管1002 姓名:叶丹
在2013年9月23日,我们第五支部组织党员同志一起进行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学习。通过学习习近平主席6月18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党同志早就形成了一种普遍共识,那就是: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正如总书记在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
我们党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始终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力量源泉。这是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党的事业从一个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把根深深扎在人民群众之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们党才能充满活力,党的事业才能充满生机、蓬勃兴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靠群众工作起家的党,是一个把服务群众作为自己的宗旨、在扎实的群众工作中获得群众支持并不断发展进步的党。我们必须从生命根基的高度,深刻理解“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始终把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不变的坚守。
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应该明确自身的责任与义务,并用行动去证明。我要认清我自己,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把智慧的增长和本领的增长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力,才能更好的改造自己,提升自己。我们都来自于群众之中,所以应该坚持联系群众,密切联系群众,为民所系,为民所想,始终维护人民的正当权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人民做出有意义的事,才能实现我们真正的价值。现在的我应该努力学好专业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为自己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远离不良作风。对于前人走过的路,犯过的错,我们应该汲取教训,从现在起就要培养清廉洁明的意识,做一个正直、勇敢的人。
篇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
信管1002 杨汨
通过了本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体会非常深刻,由此我得出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和心得。
既然是关于一次群众路线的实践教育活动,那么首先自己得知道什么是群众路线。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党是建立在群众基础之上的,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也就是说,党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民。那么,群众路线也就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所想所做都必须是人民所想所做的事情。党始终要和人民心连心在一起,共进退,同富裕,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在人民群众当中树立好党的光辉形象,使人民信任党,依靠党,并且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党的群众基础更加的稳固。党是国家的领导集体,必须要做好带头作用,要让人民知道党都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自身应该以身作则,不怕奉献,才能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拥护。党应该走近人民,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同走一条路,这样才能做好群众路线的建设,赢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信任。
党如果不走群众路线,如果得不到人民的肯定和拥护,那么我们的党怎么能走得下去呢?党就是建立在群众基础之上的,就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没有了群众,党也没有意义了。所以说,党所做的一切都要从人民的角度出发,踏踏实实的为人民群众解决问题。有了人民群众,才有了党,所以党一定要落实抓好群众路线的建设。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即将是中国共产党员的一份子的我,应当时刻以党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身体力行,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虽然还没有真正的进入社会,但是在学校里,也需要自己做好带头作用。虽说是学生,但时刻也不能忘记自己是一名预备党员,时时刻刻要向党靠拢,修养自己的党性。当身边的同学有困难的时候,应当主动帮助;在平时的生活中,自己要做好带头作用,勤俭节约,助人为乐,乐于奉献。做好群众关系才是根本,用心为身边的群众办实事,时时刻刻不忘记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所以自身能力的提高必不可少,时刻不忘学习,加强身体锻炼,尽最大的努力投身到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去。
篇三: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
信管1102王欢
9月23日,党支部组织开展了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之前,我就学习了有关总书记在6月18日有关于走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会议的重要讲话。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更加深了对走群众路线的理解。以下是我从三个方面的理解:
一、什么是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我们党是在与人民群众密切联系、共同战斗中诞生、发展、壮大、成熟起来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源泉。九十二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党,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才能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强大力量。
二、为什么要坚持走群众路线?
党的一切都是从群众中来,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才能使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只有为了群众,党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只有一道群,党才能完成艰巨的历史重任;只有从群众中来,才能使党和国家及时、准确和全面的倾听群众的意愿,了解群众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的方针政策才能代表群众利益;只有到群众中去,才能是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和全面的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化为群众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惠及最广大群众的切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成果,是人民群众享受到确实的利益。
三、大学生党员应该如何走群众路线?
近年来教育思想不断发展转变,然而,解剖学这一课程仍然是非常枯燥的一门课,学生难学老师难教,从而影响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更应该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探索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性,为让学生自由虚席,为自己设定目标计划、学习内容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随着解剖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法的发展,个案研究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根据不同学生的气质、性格、承受能力,面对不同的患者案例和社会经验,总结出不同的规律。
2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是指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感知和思想,充分强调学生的课堂地位,主要是以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关注点为中心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更加注重弱化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和地位,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再由教师从知识的角度上给予指导。到目前为止,这些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所谓的以学生为本主要就是在教学中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来对待,区别于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主要讲求学生的教学中心地位。倡导人人都是值得信赖的,每个人都有巨大的能量可以被激发,这是教育思想的实施,也是其具体实践操作的理论指导。
在实际操作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在教学中,必须满足解剖学教学材料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制备,应有针对性。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实用科学的方法,选择最实用的实践理论进行实践教学教材的编写,并根据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层次的教学材料。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要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从学生的角度来衡量教学的重点和主要内容。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自我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学习的兴趣。
3 以学生为本的解剖学教学实践
3.1 以学生为本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作为教育主体的存在,高高在上,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从学生的主体需要的角度,来帮助学生学习,教授他们喜欢和有意义的知识。在解剖学课程中教师应该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匿名向学校或者教师提出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还可以将自己的建议的课程和期望教学方式提出来,老师也尝试使用学生的视野教学。在这方面,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力争让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都在课堂中得到反映。
3.2 以学生为本优化教材
教材是优化解剖学教学的根本,目前我国高校医学类教材主要由卫生部教材办公室组织编写,但大多数主要按照本科教材版本编写,拼凑痕迹明显,无法摆脱的本科解剖学教材的内容,只调整内容压缩章节。因此应以学生为本编写的解剖学教材进行教学。
3.2采用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在解剖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角色扮演和情景教学等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参与度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解剖实践课程的兴趣。以往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都非常低,只有教师一个人在唱着独角戏,学生以观众的方式看完热闹仍然无法对解剖实践课程产生兴趣,对于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也是转头就忘记了。究其原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体验感,很难刺激脑部产生刺激,所有的学习都停留在浅层记忆的部分,因此学习的过程会产生枯燥无趣的情感体验,由此,也不会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深度记忆的兴奋。到最后,使得解剖教学实践课流于形式,并不能给学生带来美好的学习体验。而角色扮演和情景教学则相反,这种“体验式学习”有存在的意义及个人发展的动力,学生接受以后是不容易忘记的。可以发挥高效激励的作用,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学习状态,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条件。
一直以来,如何通过解剖实践课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一直是困扰高职医学教学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通过“实施启发式教学的情境”、“教学角色扮演法”的建立,同时通过实例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要通过解剖实践教学彻底激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这需要引导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只有不断激发学生思考才能逐渐让学生对医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循环动脉和静脉课程讲解完成之后,可以在同学中如此提问:“通过静脉净注射药物,药物通过什么途径达到患者伤疾处,这样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同时也很自然地增加这个新知识,当然,在解剖学教学中建立起来一个情景,让学生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情景想象和潜能发挥。学生们站在老师的问题上的立场,易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该模型的强度,将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特征。
3.4 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
与其他课程相较,解剖学有其独特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解剖学作为形态学课程,需要建立在其他学科的理论基础上,包括病理学、胚胎学以及组织学,这些学科与解剖学关系极为紧密,必须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在解剖学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先进行相关问题的详细解说,从组织学的角度对于各个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分析清楚,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对各个部分进行病理学解析,让学生了解各个器官可能会出现的病理学原理。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人体解剖学、组胚、病理学的有机结合,通过与其他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4 结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解剖,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解剖学,教师可以教解剖学,某个些方面也融入了心理学思想,因其将“人”放在了实践的中心,将人的能力作为信任的对象而更具操作性。以学生为本分析解剖学教学可以让观点脱离陈旧和重复,给当前解剖学教学注入新鲜活力。
摘要:解剖课的实践教学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才能在解剖实践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解剖课程的重点。以学生为本分析解剖学教学可以让观点脱离陈旧和重复,给当前解剖学教学注入新鲜活力。
关键词:解剖学,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高洪泉,田忠富,徐艺丹.兴趣在人体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教学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02).
[2]孟萍萍.解剖学教学的一点体会——让解剖课堂活起来[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1).
一、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用新课程、新理念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信息技术教学,教师应该树立分层次的课程目标意识,课程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为“关注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让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的要求平均发展,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教学目标层次化、具体化、个性化。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经过自身努力就能够达成的目标。教学目标要贴近学生实际,符合学生能力水平,要处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例如,在学生上《键盘操作姿势与指法》实践课时,笔者将课堂目标分为三个层次:针对一部分家里没有电脑、操作能力差,甚至从未使用过电脑的学生,目标是让他们熟悉键盘上各键的分布和基本指法练习(不要求速度,降低正确率要求);针对大部分有电脑使用经验的学生,目标是让他们进行半盲打的基础练习(不要求速度,对正确率要求高);针对一部分操作能力强的“电脑高手”,制定的目标是要求其进行全盲打练习(要求速度和正确率)。
二、打破传统教学,灵活地组织教学内容
传统的教学都是照课本按部就班,教学不免枯燥单一,学生思维呆板。但信息技术有其特殊性——操作性强、更新快、学科融合性强、软件应用相通,最重要的是要求学有所用。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大胆尝试调整课本内容顺序,由简到难,模拟情景,创设任务,让学生打破“课本权威”的思想——学不是为了学课本,而是通过课本内容学习这门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对知识的积累,以及为更多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学生也可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适合自己的编排顺序。这样可以让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例如,在讲完信息技术教学的第一章《认识计算机》的前两小节后,将第三章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提上来讲。这样的教学安排是为了先理论后实践,让学生从计算机的外部认识计算机的内部,最后再进行计算机的操作。
三、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兴趣,打造精彩的课堂教学
1.教学方案设问探疑,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教学提倡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过程。问题性的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合作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教学遵循的最高准则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学会“问”。教学设计中,一个巧妙而又适度的“留白”,常常可以打开学生的创新思维,以一石而激起千层浪。教师不仅要培养全体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敢问,会问,而且还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病毒》这一内容时,通过一层层的设问:有没有人中过电脑病毒?症状是怎么样的?知道你是怎么中的病毒?现在是怎么防范中病毒……将书上的内容穿插在每个问题后,既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又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的同时得到满足。
2.辅助课件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学习的兴趣是驱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强大推动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生动的辅助课件,抓住学生的感官神经,以视听的立体效果点燃学生探究知识的激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轻松学习和快乐学习,使学生从“苦学”的深渊飞向“乐学”的天空,这样教学效果肯定会大大提高。
例如,在要求学生进行打字练习时,以往都选用Ccit这个打字软件,但是笔者发现有很多更加生动的打字软件。如金山打字软件,既有多种动画游戏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声音可以化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还可以通过游戏比赛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多练习。
总之,高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有赖于教师的充分准备和学生的全情参与。教师只有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思考,运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手段和方法,调整教学策略,才能引导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只有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同等的机会,让他们都能够体验和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整体素质。
【以学生为本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教育实践活动体会10-27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心得体会07-22
大学生教育实践活动工作总结报告09-30
中学教师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07-23
图书馆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心得体会06-17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学习心得体会10-12
高效课堂以生为本07-28
对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与体会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