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评片标准(推荐4篇)
为进一步提高我放射科拍片质量我科特别成立拍片质量评审小组,每月随机抽取X线片30-50张评测,CT 20-30张,评测。参照北京市《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及《CT影像质量标准》为基础。实事求是,严格把关。力求放射科拍片质量节节高升。一.质量评审小组名单:
组长:张士鹏
投照质量监督负责人:刘红云
郭志强
组员:许士强
王彦润 王晓纯 杨强 二 具体要求内容: DR影像质量要求 一般要求
1、X线照片满足影像诊断要求。
2、X线照片标识,左右标志正确,检查号、检查日期、检查医院、被检者姓名、性别、年龄、图像放大比例或比例尺等信息完整。
3、用片统一,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大小控制适当。成人胸片不小于11×14英寸。
4、图像放大比例一致:正位片与侧位片或斜位片放大比例一致。同一部位不同时间摄片放大比例一致。成人胸片放大比例不小于65%。
5、整体画面布局美观,影像无失真变形。除上述一般要求外,优质图像标准
1、密度合适:(照片中诊断密度范围控制在0.25-2.0之间)。
2、层次分明:参照北京市《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中放射科技术质量标准。
3、摄影体位标准:参照浙江省《放射科管理与技术规范》中放射科技术质量标准。组织影像应符合正常的解剖投影,无失真。
4、照射野大小合适: 被检部位影像全部在照片上显示,但不应过多包含非检查部位,尤其是内分泌腺;重点组织界限清楚;脊柱应含相邻椎体;四肢长骨应至少包括1个邻近关节;肋骨应包括第1或第12肋骨。
5、无体外伪影。
6、无运动伪影。
7、特殊检查体位应标注。
8、胶片无污片、划片、粘片、指纹。
DR影像评价内容及方法 项目 评价内容和方法 扣分 图像对比 图像层次 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图像,对比欠佳 5 看电脑图片或胶片,层次欠分明 5
投照野控制 投照野过大或包括不全 5
伪影
不影响诊断的伪影,如内衣扣、金属线 有可能误认为病变的伪影 50 伪影范围较大,掩盖诊断区。50 呼吸伪影或运动伪影 5~10 抽查胶片,有污片、划片、粘片 5 不完整 5 图像标识
图像重要标识 如左右、姓名、性别错误 50 摄影体位 特殊体位 不标准 15~20 无标注,如腹部立位位,水平侧位 10 摄影部位错误 对照申请单和摄影部位是否一致 50 图像放大比例 抽查胶片,图像放大比例是否一致 5 用片统一,尺寸合理 抽查胶片
质量等级评价方法:结合DR影像质量要求,每份图像为100分,扣完为止。优:≥90分 良:80~89分 差:70~79分 不合格:<70分
CT、MR影像评价内容及方法 项
1 新标准的划时代意义
自伦琴发现X射线的第二年(1895年),国际上开始逐渐重视电离辐射对人类造成的一系列危害,并陆续出台相应的剂量标准与方法准则,至今为止,已形成了较完备的电离辐射防护标准体系。我国自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着手制定相应的法规与标准,明显滞后于国际的发展,且体系不完备、不统一,比如GB4792—1984和GB8703—1988 2个基本标准长时间共存,不利于电离辐射实践工作的开展。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截止到2005年8月,我国已经发布的放射卫生防护标准共77项,初步形成了放射卫生防护标准体系。尤其是《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的颁布实施,结束了历史遗留的并存两个基本标准的状态,是我国辐射防护基础结构建设和辐射防护标准化进程的重大进步,且达到了与国际接轨,同时又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
2 新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完善
新基本标准在第1章界定范围中,增加了明确指出不适用于非电离辐射对人员可能造成危害的防护。在第3章一般要求中更加明确和强调了对天然辐射源照射的控制(例如工作场所中氡的照射,高空飞行工作人员的天然照射等)。
控制好辐射源是辐射防护的关键环节。强调辐射源的安全,加强对潜在照射的控制是新基本标准的又一特点。不仅标准名称中把辐射源安全与电离辐射防护并列,而且第9章专门规定了相应的详细要求。
在放射防护的观念上,新标准引入了源相关与个人相关评价的观念,概括了职业、医疗和公共照射的基本防护体系,并区分了引起照射的“实践”,减少照射的“干预”和存在照射的“潜在”3种不同类型的照射[1]。在放射防护体系中,在拟议的继续进行着的辐射实践活动中,仍以“实践正当化”、“防护最优化”、“个人剂量限值”为基本原则,同时强调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考虑特殊情况下的潜在照射,潜在照射应作为对实践评价的一部份。
3 新标准对剂量限值的修改
新基本标准关于职业照射个人剂量限值采纳了ICRP60号出版物的建议,同旧标准相比降低了职业照射个人剂量限值,并对孕妇和未成年人加强了保护措施。同时工作人员不再按工作条件分类,对公众所接受的剂量限值也做了相应修改。
对职业人员规定连续5 a内平均有效剂量应低于20 m Sv,并且任何单一年份内不超过50 m Sv;一年中眼晶状体所受的当量剂量应小于150 m Sv,四肢和皮肤小于500 m Sv。公众照射的剂量限值为一年不超过1 m Sv的有效剂量,对眼晶状体和皮肤的年当量剂量分别为15 m Sv和50 m Sv。新旧标准的剂量限值比较见表1。
4 新标准更加注重医疗照射和公众的防护控制
鉴于医疗照射防护的重要性,新基本标准前所未有地在基本标准中突出强调了对医疗照射的控制。在第7章专门较系统地规定了医疗照射防护的详细要求,把ICRP60号出版物提出的医疗照射防护体系具体化,不同于历代基本标准。
公众是非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为了将其随机性效应限制在可以接受的水平,新标准中规定公众中个人所接受的年当量剂量不得超过放射工作人员限值的1/10,并在第8章就公众照射的控制提出了具体的规定[2]。
认真研读《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内涵是我们放射医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做好医疗放射防护工作的重要保障。
摘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作为国家现行的放射卫生防护的基本标准,无论是其基本框架还是内容体系,与旧标准相比都有了很大提高与改进,认真研读其基本内容是做好防护工作的基础。
关键词:放射,防护,标准
参考文献
[1]郑均正.我国电离辐射防护新基本标准研制进展[J].中国辐射卫生,1999,8(2):70-75.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制定的目的,是以最低辐射剂量、最好影 像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可信赖的医学影像信息,以医学影像检查的 成像过程的最优化而实现。
一、以诊断学要求为依据,满足诊断要求为标准。
二、以能满足诊断要求的技术条件为保证。
三、同时充分考虑减少影像检查的辐射剂量。
医学影像质量控制标准:
一、诊断学要求:
1、影像显示标准:指在照片影像上能显示特别重要的解剖结构和细节,并用可见程度来表征其性质。可见程度可分3级,隐约可 见:解剖学结构可探知,但细节未显示,只特征可见;可见:解 剖学的细节可见,但不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清晰可见:解 剖学的细节能清晰辨认,即细节显示。以上规定的解剖学结构和 细节能在照片影像上看到,有助于作出准确的诊断。这取决于正 确的体位设计、患者的配合及成像系统的技术性能。
2、重要的影像细节:这些标准为在照片影像上应显示的重要解剖学细节提供了最小尺寸的定量信息,这些细节也许是病理性的。
二、体位显示标准:该标准以相应的摄影位置的体位显示标准为 依据。
三、成像技术标准:因X线摄影设备的不同,在成像中未能满足其中一些要求时,要加以改进和提高成像技术条件的参数。
四、受检者剂量标准:该标准提供在各种摄影类型的标准体型下 患者体表入射剂量的参考值。
五、照片影像上解剖学的密度标准范围:密度是构成影像的基础对比度是影像形成的本质。本标准设定的不同部位特点解剖点的密度范围,可作为定量评价照片影像质量标准的参考值。
标准影像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则:
1、影像显示能满足诊断学要求;
2、影像注释完全、无误;
3、无任何技术操作缺陷;
4、用片尺寸合理、分格规范、照射野控制适当;
5、整体布局美观,无影像诊断的变形;
6、对检查部位之外的辐射敏感组织和器官应尽量加以屏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10年9月和2010年8月先后发布了GB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50571-2010《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国家强制性标准。
为了帮助建筑行业及所有陶瓷、石材、水泥、砂石、砂浆、砖、混凝土预制件、墙体、资源综合利用等建筑材料生产企业、销售部门、检测机构能准确理解、全面掌握有关标准内容及要求, 广东省标准化协会和广东省质量监督水泥制品与混凝土外加剂检验站联合, 拟于2011年月上旬举办以上两个标准的宣贯班。组织全省生产、销售、检测、施工等建筑材料机构的厂长、研制、开发、技术、质量、检测 (包括环境检测) 、采购、销售专业技术人员, 学习国家强制性标准GB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及GB50571-2010《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内容重要, 请各相关部门及单位积极派员参加。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学习内容:
1、GB6566-2010《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
2、GB50571-2010《墙体材料应用统一技术规范》;
3、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的危害和抽检案例分析与处理;
4、墙体材料抽检分析及研讨;
5、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规定;
6、答疑。
二、授课老师:广东省质量监督水泥制品与混凝土外加剂检验站、省建材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具有丰富的高级工程师严玉梅、袁红霞。
三、时间:2011年01月04~05日2天。
四、地点:广州 (具体地点待通知) 。
五、收费:每人700元。含2午餐、资料、证书等;食宿费用自理, 统一安排。
六、凡参加者, 请将报名回执于2010年12月23日前传真到广东生标准化协会或广东省质量监督水泥制品与混凝土外加剂检验站、广东省建材产品质量检验中心。并准备免冠1寸照片1张。以便办理“广东省标准化培训”证书 (已有此证书的, 可将证书在报到时交到会务组, 以便登记培训实况) 。
七、联系:
1、广东省标准化协会 傅曼芬
020-84493931、13149380858
传真:020-84404316
2、广东省质量监督水泥制品与混凝土外加剂检验站 黎韬
电话:020-81932937、13926477432
传真:020-81930600
3、广东省建材产品质量检验中心袁红霞
电话:020-81947505传真:020-81933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