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特点

2025-0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特点(精选8篇)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特点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活动的最主要特点就是依靠幼儿的自主性。在区域活动中,幼儿能自由的在没有老师干预下的情况与同伴交往,锻炼自我的交往能力,在集体中得到成长。

同伴交往是个体早期的主要活动之一,它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共同的交往活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心理上的相互影响的过程。许多心理学家都曾指出儿童间的交往是促进儿童发展的有利因素,同伴关系对于健康的认知和社会性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大量研究文献也表明了同伴关系有利于儿童社会价值的获得,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认知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众所周知,我国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兄弟姐妹,同伴的作用就显得格外重要。儿童与同伴的交往的能力和水平是衡量个性和社会性成熟的重要标志。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从生理上断乳到心理上断乳,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与同龄人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最后成为一个从思想到行为完全独立的人,这是正常发展的必然。这些孩子常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大多缺乏合作的意识,不会与同伴交流,不会分工协商。小班幼儿刚刚接触集体生活时,在游戏中通常都是各玩各的,没有交流的意识,经常会出现争抢同一件玩具的现象。幼儿不知道怎么去协商、怎么避免问题的发生。更甚者有些幼儿平时在家中活泼好动,但到了幼儿园后,就一言不发,单独在一旁,也不和小朋友交流;有些幼儿则胆小内向,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知怎样和同伴进行沟通,经常是独自一人游戏。

因此,提高小班幼儿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幼儿认知技能的学习,情绪的安定和愉快,更重要的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与人相处的技能。

二、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观察法,根据研究内容每天观察幼儿在下午的高瞻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的情况。文献研究法,查阅所研究内容的相关资料。

访谈法,主要是访问老师了解幼儿的情况和家庭情况。2.观察对象:

三、研究内容

1.通过观察,对幼儿在高瞻区域活动中的同伴交往进行记录。

2.搜索相关知识资料或找专业老师咨询,来分析幼儿的同伴交往案例。3.通过分析,提出合理实用的建议。

四、研究工作的开展情况

我对小一班的幼儿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观察记录,总结出以下几个经典案列。案例一,某天下午的区域活动中,在表演区的安安和哲哲争着做同一个角色,两人互不相让,导致把表演的道具水果篮弄掉地上,两人并没有哭闹,而是一起捡道具水果,最后哲哲让步说轮流扮演,安安也同意,两人一起愉快的玩耍。案例二,有一天在建构游戏区,晨晨和文文抢夺同一辆玩具车互不相让,旁边有另外的车,谁也不拿。之后两人矛盾越来越升级,老师及时介入,防止了两人打架。之后虽然因老师的介入两人拿了不同的车,但在玩的过程中,很长一段时间两人都互相不理对方。

案例三,衣衣和木木是经常玩在一起的伙伴,不管干什么都要在一起,上课要坐在一起,玩游戏也经常在一起。周二下午的区域活动中,衣衣没有选择区域,而是拿了图书在位置上看,而木木则在建构区玩,过了一会木木开始找衣衣,发现衣衣在看书,就找她去建构区玩,衣衣拒绝了,然后木木也去拿书坐在衣衣旁边一起看书啦。

案例四,老师曾对我们说过楠楠这个小女孩特别内向,孤僻。从来不参加到区域活动中,因此小朋友也不来找她玩。周三下午,老师为楠楠组织了一次卖水果的活动,希望能调动楠楠的兴趣,让她参于进来。别的小朋友都非常开心和积极的参于活动中,楠楠的表情也非常的生动,很有兴趣的感觉,但是不管是老师的引导或者其他小朋友的询问,楠楠还是不肯参于进来,只愿意在旁边观看。

五、研究结果和分析

上述案例着重于幼儿同伴交往中的交友模式,而为期两周的记录中却有许多不同的关于幼儿同伴交往案例。从这些案例我总结了小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交往的现状。

1.同伴交往存在不同交友模式

上述案例分别代表了幼儿同伴交往中不同的交友模式--受欢迎型、攻击型、专业一型、忽略型。

受欢迎型儿童往往乐于接受同伴的请求或共同游戏的邀请,这一型的孩子很少带有攻击性行为,能很好的和人交流沟通,在同伴中人气很旺;攻击型儿童性格暴躁,爱打人、发脾气,不时就破坏别人的活动;专一型儿童比较依恋固定的玩伴,兴趣取向、认识判断等行为都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忽略型儿童胆小、怯懦,不愿意加入到小朋友的活动中,也不去攻击别人,常常单独在一旁观看。所以小朋友往往会忽略他们的存在。2.同伴交往受性别差异影响

有些幼儿从小被老师家长教育男孩子要让着女孩子一点,所以在异性交往中,男孩子会更加主动,会更愿意听女孩子的意见。大部分的幼儿还是选择和同性交往。

3.同伴交往受年龄差异影响

有些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会喜欢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不怎么会和年龄小的孩子生气。在同龄孩子中,看起来大一点的孩子也会照顾看起来年龄小的孩子,比较容忍。

4.同伴交往存在不正确的行为

部分幼儿在建构游戏中会故意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

表演游戏中部分幼儿常因角色、玩具的分配而发生矛盾与冲突。

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孩子只考虑自己而容易忽视其他人的感受。

因为独身子女的关系,部分幼儿不愿意与他人交往,也不愿意分享,经常单独玩游戏和拒绝别人的求助。

原因分析: 1.家庭教育

在我看来家庭教育是最重要的,也是最为基础的。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人际环境及家庭结构对幼儿同伴交往是特别重要的。2.幼儿自身发展

小班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他们自身发展所必须经历的过程。

3.生活环境

现在大家都住在单元式的房子,幼儿大部分时间都很孤单缺少玩伴,这造成孩子孤僻,害怕与别人沟通交流。

六、通过区域活动来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相关策略

(一)创设多样的活动区,给幼儿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1.老师可以通过和家长的交流更加了解幼儿,创造出温馨、和谐、游戏性较强的区域环境,顺应幼儿的自然状态,给他们心灵的抚慰,让他们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活动区的墙面上张贴一些关于小朋友之间合作、交往行为的图片,在过渡环节引导幼儿欣赏,使孩子随时感受到交往的氛围,体验交往的乐趣。从而调动幼儿同伴交往的积极性。

2.准备多种充足的材料解决幼儿因争夺材料而产生的矛盾冲突,为幼儿间形成和谐的同伴交往氛围做好铺垫。

3.通过区域活动建立幼儿的规则意识,这能有效地控制幼儿间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二)鼓励幼儿多和同伴游戏,激发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意识 1.教师要对区域活动进行有效观察和及时介入

有些孩子发生矛盾不懂得怎么解决,越来越升级是老师要及时的介入,并告诉孩子怎样解决。2.发挥同伴的影响力

教师看到幼儿能与同伴一同配合玩耍、或给予帮助时,应注意引导幼儿感受合作的效果,体验交往的愉快,激发幼儿进一步与同伴交往的内在动机,使交往行为更为稳定地进行。

(三)教给幼儿学会用语言和动作等策略与同伴进行交流。1.让幼儿学会向同伴介绍自己

对于一些胆小、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来说,同伴间交往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针对这些幼儿,教师应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如:在环节过渡或饭前、饭后的时间鼓励这些幼儿大胆介绍自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并逐步尝试与同伴交往。

2.让幼儿尝试解决争执

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差,因此会经常发生矛盾冲突,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出面,当幼儿到老师面前告状时,老师也不要急于做出裁决,而是引导幼儿想一想:遇到这种事你觉得该怎么办,让幼儿逐步尝试自己去解决矛盾。

七、小结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特点 篇2

关键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

一.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从家里送到学校换了一个环境, 面对许多陌生的人, 有些孩子比较开朗, 能够同其他孩子大胆交往, 但是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为天生胆怯不敢说话, 还有少部分孩子因为在家里娇生惯养, 到学校后依旧我行我素, 专门欺负他人。基于上述情况, 幼儿在进行同伴交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 以自我为中心, 不考虑别人。

大部分孩子都是家里的宝, 什么事都由他, 要什么就有什么。入园以后, 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仍没有改变, 在园和其他幼儿交往过程中总是喜欢发号施令, 很少能够顾及其他小朋友的感受, 更谈不上关心。长此以往, 很多幼儿都不愿意同其游戏, 致使这些自我为中心的幼儿慢慢被孤立, 缺少朋友。

2. 性格孤僻、不合群。

生活中, 一些幼儿天生胆怯内向, 总是不主动同别人交往, 即使别人主动跟他们打招呼, 他们的回应也是很冷淡, 致使其他幼儿无法继续和他们交谈。这些性格较为内向、不善言谈的幼儿不仅交往上存在很大障碍, 而且在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是十分令人费解, 诸如:有些幼儿在一旁莫名其妙地哭泣, 还有些孩子撕咬衣角。除此之外, 在进行幼儿集体活动时, 他们也很少参与, 总是作为旁观者在远处观看别的小朋友游戏而不接近。对于集体活动, 他们也很少参加, 每次其他伙伴做游戏时, 他们都远远地看着, 不敢接近。

3.存在“暴力”行为。

上述两种情况都是源于幼儿个性方面的原因, 对其他幼儿不会产生过多的影响。但是, 在园中一些幼儿常常也会发生“暴力”行为, 如:骂人、踢人、给小朋友起外号甚至对其他幼儿吐口水。幼儿的这些“暴力”行为不仅对其他幼儿将造成不良的影响, 而且也将严重阻碍其自身的身心发展。因此, 教师需及时制止上述行为, 并加以矫正, 为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作出应做的贡献。

二.导致幼儿同伴交往产生问题的原因

深究幼儿同伴交往问题, 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和同伴间的交往不仅与自身先天性所具备的个性有关, 还与其后天家庭、学校的环境和教育有关。

1.幼儿自身的个性。

每个人生下来都具备自身特有的个性特征, 这些个性特征将直接影响幼儿在日后的行为表现。有的幼儿天生活泼好动、乐观开朗, 其在园期间总能表现得很活跃, 非常喜欢与同伴们交往、一起娱乐、游戏;有的幼儿天生性格内向, 不喜欢与人交流, 不善于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园期间可能表现得十分安静, 几乎没有任何好朋友。虽然幼儿自身的个性特征在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不是起主要的作用, 但是家长和幼儿教师也不应忽视幼儿个性的发展, 引导那些偏于内向的幼儿朝着阳光、开朗的性格发展, 这对其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帮助。

2. 家庭的因素。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地方,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父母平日里的行为表现、家庭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发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一些家庭中, 家长视孩子为“上帝”, 过于溺爱孩子, 孩子要什么家长就无条件地满足, 长此以往幼儿就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惯性思维。这样的幼儿入园以后, 其行为总是不会考虑其他小朋友的想法, 唯我独尊, 做一些很滑稽离谱的事情。在另一些家庭中, 家长过于担心幼儿的身体安全, 整天把孩子困在家庭里, 很少让他们与外界接触, 害怕出什么问题。长久如此, 幼儿与外面的世界严重脱节, 连最基本待人接物的礼貌都不懂, 将导致其很难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在幼儿园中, 这样的幼儿只要看着父母离开后就一个人哭个不停, 父母俨然已经成为他的一切;还有一些家庭中, 家长抱有“散养”的观念, 不过多束缚幼儿的发展, 任其自由发展, 从小就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个性品质。在这样家庭环境长大的孩子在幼儿园中总是表现得有主见、活泼、坚强, 像一位“小大人”来照顾其他小朋友。综上所述, 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将产生不同的影响。

三.培养幼儿同伴交往的策略

幼儿在进行同伴交往过程中可能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应该根据问题的不同来采取相应的合理策略来促进幼儿的同伴交往, 培养幼儿同伴交往的能力, 为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1.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首先要从家庭出发。家庭是孩子生活最重要的环境, 营造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主要包括:

(1) 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目前, 大多数幼儿都是独生子女, 从小就娇生惯养, 父母也生怕他们受半点委屈, 在家庭里就把他们当做宝, 遇到一点点小事就要轰动全家。

进入幼儿园后, 当父母看到孩子受到欺负可能会感到心酸, 但是这时候家长一定要理智, 正确对待孩子的这些问题, 这是孩子正常交往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因为只有让孩子从小在困难面前勇敢面对, 长大后才能克服重重困难, 走向胜利的道路。总的来说, 家庭在孩子的交往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父母只有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但是不是过分溺爱, 幼儿才能够在和同伴的交往中很顺利地进行下去

(2) 创造良好的家庭交往氛围。

首先, 家长应正确看待幼儿同伴间冲突的教育价值。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很多家长认为冲突是一种消极行为, 有破坏性因素而加以避免, 实际上, 冲突是去自我中心的关键要素, 能帮助幼儿逐渐形成采纳同伴观点的能力, 为幼儿人际交往奠定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核心是去自我中心, 冲突具有如此的功能, 正是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 家长应注重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的温馨氛围、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民主态度和家长的社交能力等潜在的环境因素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亲子关系融洽, 家长注意提供情感支持, 鼓励交往, 则儿童在行为规范的内化方面最为有效。有的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在交往中吃了亏, 如:没得到想要的玩具或挨了同伴的打, 家长就打骂自己的孩子, 说孩子没用。时间一长, 孩子遇到交往困难时, 把问题或不良情绪闷在心里, 这样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社会性的发展是不利的。实际上在父母的温情下, 幼儿会乐于与同伴交往, 且在交往失败时能接受家长的建议和帮助。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 家长可作暂时的冷处理, 切忌从幼儿的得失出发处理问题, 使幼儿产生对立, 由于交往压力而回避交往。一般父母有较强的社交能力, 幼儿也会在交往中表现出一定的交往策略, 如果父母参与幼儿的交往活动, 就能使儿童形成安全感, 有助于幼儿被同伴接纳, 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2. 幼儿园创设和谐的交往环境。

家庭为孩子同伴交往奠定良好的基础, 但是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主要还是在幼教机构来实现的。因此, 幼儿园为幼儿的同伴交往创设和谐的交往环境:

(1) 在游戏中激发孩子交往的兴趣。

幼儿在学校里有很多游戏, 这时候教师就应该更好地组织幼儿们进行各种游戏, 包括个人才艺表演、集体活动等。如果幼儿感到内敛, 不愿意出来展示自己的才华, 可以通过一些鼓励措施, 让他们大胆地站出来, 表演自己的才能。

在集体活动中, 一定要保证每一位幼儿都参与其中, 如果有人不愿意, 可以让那些积极活跃的幼儿带领大家踊跃参加, 像捉迷藏、溜滑板等, 逐渐培养幼儿们交往的能力。

(2) 在亲子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除了幼儿之间的游戏外, 幼儿园还组织过很多亲子游戏, 要求家长和孩子共同游戏, 培养孩子大胆、敢于交往的能力。在亲子游戏中一般有自我介绍和互动等环节, 通过和父母一起做游戏, 不断促使幼儿大胆主动, 为他们今后同其他孩子进行游戏活动奠定基础。

同父母进行游戏时, 家长一定要让孩子主动参与其中, 深深体会游戏的愉悦性, 千万不要让孩子感到尴尬, 从而不愿意开展活动。如果在父母面前孩子就感到陌生, 不愿意真真地表现自己, 在其他幼儿面前, 他们更不愿意交往。为此在亲子游戏中,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想法, 让他们敢于表现自己。

四.结束语

幼儿交往是每一位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 但是由于先天个性特征、家庭和幼教机构环境的不同, 进而导致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高低的不同。为此, 家长和幼儿园应采取有效的策略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为幼儿的身心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喻小琴, 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分析及交往能力培养对策[J],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 2006 (3) .

[2]张琳, 幼儿同伴关系问题及交往能力培养的思考[J], 科教导刊, 2010 (30)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特点 篇3

看待幼儿同伴关系要分龄

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同伴关系有着自己的特点。同伴交往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密切,同伴关系将渐趋成熟。

以物为中心的3~4岁

这一阶段是孩子同伴关系的混沌期,孩子的同伴交往没有明显偏好,同伴关系多以物为中心。起初,孩子之间交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获取玩具或者寻求帮助,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交往的目的才逐步倾向于同伴本身,开始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或者为了让同伴与自己合作与交流而发出交往的信号。3~4岁孩子的同伴交往有很强的随机性和情境性。一方面,他们两两之间固定的互选朋友的情况还不多,一般情况下也不太能主动与同伴建立稳定的联系,更倾向于喜欢具有友好交往态度的同伴,如喜欢与爱笑的孩子交往。交往过程中产生冲突的原因一般比较简单,如“他不给我玩玩具”“他推我”“他不跟我玩儿”等。但是产生冲突之后往往过不了一会儿就可以继续一起玩。另外,在有一定任务的情境下,如在表演游戏中或者是小组游戏中,即使不受同伴欢迎的孩子,也能与同伴进行一定的配合、协作,因为活动情境本身已规定了同伴之间的作用关系,对其行为也有一定的制约性。

总的来说,这一阶段的孩子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以物为中心”的同伴关系和冲突特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常被成人当众批评的孩子会给同伴留下负面的印象,乃至成为被小朋友们排斥的孩子。家长要多鼓励,尽量少地当众批评某一个孩子。

转向以人为中心的4~5岁

这一阶段是孩子同伴关系的分化期,孩子在同伴交往中的主动意识明显增强,同伴地位的分化日趋明显。4~5岁孩子的同伴交往具有探索性和冲突性的特点。一方面,他们开始主动与同伴建立关系,并能尝试与不同的同伴间建立关系。两两之间互选朋友数也开始比3~4岁增多,大多数孩子都能进行交往。另外,孩子之间的交往关系和冲突特点也开始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表现为他们往往会将注意力从对方是否满足自己的物质需要转换为与自己的自尊相关,如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不想被有意欺负。他们成为好朋友的标准逐渐趋于明确,喜欢的理由往往是能陪伴自己一起玩、一起吃饭、一起活动等;而不喜欢的理由往往是因为对方打自己、批评自己、骂自己等。

这一阶段,孩子对同伴逐步有了明显的喜欢和厌恶,受忽视的孩子人数逐渐减少,受欢迎和被排斥的孩子人数增多。家长仍要多鼓励,给他们创造交往的机会。

爱说“我们”的5~6岁

这一阶段是孩子同伴关系的形成期,孩子多自发地在小群体中进行同伴交往,具有了相对稳定的同伴关系。5~6岁孩子的同伴交往具有群体性和稳定性的特点。他们有了稳定的互选的朋友关系,同时开始出现了自发的小群体。与上一阶段一样,他们喜欢同伴的理由依然是对方是否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只是从言语上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提到“我们是一个小组的”或者“我们是一起的”。他们在自发的小群体中进行交往,交往的对象也比较稳定。但他们通常会根据自己以往的印象,而不是据同伴在此时此刻的表现去判断喜欢还是不喜欢。这一阶段同伴交往的冲突多发生在小群体中,大多是由于缺乏合作技巧而致,不过,小群体内同伴之间的互动也会令他们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

家长要更多引导孩子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方法,对于孩子同伴交往中的摩擦和争吵,切不可以“不吃亏”的思路教育孩子,或者强行终止孩子的交往,而应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方法,鼓励孩子学着自己解决同伴交往中的问题并能够原谅他人。

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

孩子自出生开始就有着不同的气质类型和个性特点,有的活泼好动,有的腼腆安静,在同伴交往中无不体现者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家长要尊重孩子的个性特点,理解孩子的行为,特别是正确引导不善于交往的孩子,避免他们发展成为交往困难的孩子。

对易被忽视的孩子应多鼓励

有的孩子因为性格内向、好静、胆小,不主动参与同伴交往,易被忽视,家长可以从亲子关系着手,鼓励孩子在与父母的交往中练习社交的方式,让孩子发现自己的行为可以引起父母的反应,获得“自我肯定”的概念。这种概念正是孩子自信心和自尊感的基础,也是其同伴交往积极、健康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另外,家长还可以争取教师的配合,给孩子表现的机会,引导其他孩子发现其长处,及时鼓励和表扬,提高孩子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并通过一些有效的教育活动达到促进孩子交往的目的。

对易被排斥的孩子应在方法上多引导

有的孩子因为性格外向、容易冲动、过于积极好动,在交往中采取了不当的方式,如想积极参与活动却只会用抢的方法,或者是捣乱以引起同伴注意,因此家长要在孩子的交往方式上去引导。家长应注意在家庭中不作专制式管教,如果对孩子的同伴交往干预过多却又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行为指导,很可能造成孩子的高攻击性。在亲子交往中,家长应该对孩子的需要敏感,对孩子的不当行为给与正确的反应和方法上的引导,孩子会从中学会如何与他人正常交往。营造温暖的家庭气氛、对儿童作中等程度的控制、对儿童的活动或感兴趣的东西表现出积极的反应、实行民主的管教,更容易使孩子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

(付晶艳 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幼儿教育学教师)

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交往语言 篇4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有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传送信息的工具,也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强调语言教育过程中要重视语言交际的功能,重视儿童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儿童在交往过程中生长起来的语言运用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能力,幼儿只有在交往活动中才干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语言的发展,而游戏是培养幼儿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优良教师,他们从游戏中认识环境、强壮身体、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是儿童的良师益友。”游戏对幼儿来说是最喜欢的活动,也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过程自身就是儿童交往的过程,在游戏中幼儿没有精神负担,可以自由地支配自身的行为,愉快地与同伴交往、合作,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和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根据他人的意图做出语言的反应,尽情地在娱乐中用语言交往,并形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由于小班幼儿生理、心理的特点,他们在学习语言时喜爱具体、形象的教育,喜爱重复与模仿,喜爱在游戏中、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习。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双相互动过程中对交往语言的学习随处可见,交往语言在幼儿主动参与过程中构建,同时幼儿对交往语言的结构会不时调整和重组。语义、语法和主体认知水平之间会经常发生矛盾和不平衡,而这就构成了幼儿学习交往语言的内部动力,而游戏给幼儿提供了听话、说话练习的实践机会,使幼儿敏感而主动地吸收、加工和输出语言信息,从而使其语言表达更加符合社会交往的需要。以下是我在“请到我家来做客”的活动中,让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交往语言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运用环境是幼儿语言发展的前提条件

《纲要》明确要求“发明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有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杂心理环境的创设中,支持是协商小朋友实现交流的保证,鼓励则可以调动小朋友参与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因此,一个轻松无压力的语言环境是调动幼儿表达、交流的内部动机的必要条件,幼儿在自主、自由的氛围中,有话愿说,有话敢说。幼儿愿说了,老师则成为他们的热心听众,在倾听中了解幼儿,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和指导,并注重与幼儿的互动,使他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建立起与他人的交流情境,发生社会交往和互动的过程,以次学到更多的交往语言。

二、精心组织语言教学游戏,教给幼儿一定的交往语言,为幼儿的交往打下基础

采用游戏的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幼儿介绍有关交往的知识,教给幼儿交往的方法,指导幼儿进行交往,使幼儿建立交往的知识和情感,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习得交往的战略,理解有关概念,从而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同时语言的运用能力也得到发展。如:在语言教学游戏“请到我家做客”中,幼儿先通过看扮演的形式知道了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人,并学习了一些基本的礼貌用语:“你好、请进、请坐、谢谢、我和你一起玩玩具好吗?再见,欢迎再来!”等礼貌用语,紧接着让他们扮演角色进行游戏,此时幼儿的心情可想而知,他们“说”的积极性、主动性被大大地激发出来,在自身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运用语言进行积极、主动的交往。

三、设合理的游戏情景,通过角色游戏加深体验是提高幼儿运用语言交流的有效手段 对于刚入圆的小班幼儿来说,“家”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场所和最熟悉的地方,也是幼儿觉得平安的地方,因此创设了温馨而舒适的“家”,一个“到娃娃家做客”的新游戏场景,让幼儿模仿“家”中的角色在活动中与人交往,教师开始则以客人的身份引导幼儿游戏。如:先轻轻的敲门问:“家里有人吗?我是xx”,再向“主人”问好,而“主人”则热情地招呼“客人”,说:“请进、请坐、请喝水”等。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幼儿学习交往、发展语言。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增加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教师适时添加游戏资料,设置游戏障碍,使幼儿的游戏内容更加丰富,不时扩大交往范围。

浅谈大班同伴交往 篇5

第二实验小学幼儿园 高天

现在社会发展,不仅要求要有知识能力,人际交往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情感联系,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同他人的交往密切联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说中的第三层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人际交往和交流情感的需要。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与父母及其他人的交往,对其形成健康的个性,拥有安全感,发展正常的智力,实现社会化,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大班幼儿在同伴交往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冲突,特别是在当前大部分幼儿“娇生惯养”的背景下,这种现象也就更加明显,频繁的冲突对幼儿发展不利,不但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还会对幼儿的思维定式造成影响。

一、人际交往的内容和准则

《指南》社会领域一开始就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基本途径”。人际交往子领域包括四个目标:愿意与人交往、能和同伴友好相处、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及关心尊重他人。这四个目标分别反映交往态度、交往能力以及在交往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对己对人的认识、态度和相应的行为表现。

二、幼儿同伴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一)自我中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自我中心是幼儿人际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很难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他们常常会有任性、霸道、蛮不讲理、自私、骄傲自大、支配欲强等特点。独占玩具;喜欢指挥别人,却听不进别人的建议;故意捣乱;侵犯他人;当别人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会有反抗表现,如哭闹、摔东西等。

(二)反社会行为

有些幼儿会有攻击性行为和破坏性行为等反社会行为的出现。如打人、推人、骂人、说脏话、故意毁坏物品、刁难小朋友等。这一类幼儿往往会受到同伴的排挤,大家不愿意跟他们玩。

(三)退缩行为

而另一类幼儿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退缩的行为,易受到别人的忽视。这类幼儿往往性格内向,缺乏自信心,孤僻且敏感。他们常常独自玩耍,从不愿多与人讲话,与人交往过分拘谨,也不原意参加集体活动,易被老师和同伴所忽略。这些幼儿有时还伴有小心眼、爱钻牛角尖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促进幼儿同伴交往

社会领域最根本的教育原则是:关爱、尊重幼儿;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同伴关系、家园关系;成人以身作则,提供良好榜样。根据学习纲要和指南的要义,结合我们班实际,总结出该怎么做,如何做更有利于幼儿身心发展。

1.体验是幼儿学习同伴交往的重要方式 《指南》社会领域的教育建议中经常出现“感受”“体会”等词,说的都是体验这种学习方式。体验是主体亲历某件事并在此过程中对事物产生真切的感受,从而形成某种态度和认识的过程。这种感受和领悟是直接的,往往也是深刻的。在大班,有些孩子喜欢别人东西,不好意思说或是索取遭到拒绝后,会产生偷偷拿来的想法,我也是经常在班里教育孩子们别人的东西不能乱拿,可是还是有人忍不住。小华和小楠是好朋友,小楠有个很好的玩具,两个人玩的很开心,小华对这个玩具却是情有独钟,希望小楠能晚上借给他玩玩,却遭到了小楠的拒绝。第二天,上课的时候我就发现早来的小华今天没来学校,小楠却急慌慌的告诉我他心爱的玩具不见了,问了好半天都没人看见,直到下午小华来到学校,我就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今天上午怎么没来呢,他没有回答,我问他是否见到了小楠的玩具,只见他欲言又止,在我的劝说下,他终于开口了,其实上午是因为害怕被好朋友发现而不敢来学校,而且也后悔了,不知道该如何做,我告诉他应该诚实面对,知道拿人东西后的忐忑心情了,以后就不要再这样。回去后,小华主动和小楠道歉,并归还了玩具,小楠大方的原谅了他,小华也正送给小楠自己的玩具。有很多事情说教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有些只有孩子体验了才能明白,而老师要做好辅助和帮助的工作。

2.鼓励或惩罚也是促进同伴交往的重要方式。在交往的过程中,幼儿的行为产生不同的结果,并伴随不同的情感体验,这些结果和体验会对其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对于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他没有朋友,老师不仅要鼓励他自己要多多接触同伴,还要鼓励班里的其他孩子来和他做朋友;鼓励孩子们之间互帮互助,比如在班里建立“我是小帮手”的评选,每周一位,并奖励小红花;但是对于那些经常和小朋友闹矛盾的小朋友,在说理的基础上也要进行惩罚,比如,总是有些孩子来的晚还要插队站在第一个,总是引起其他孩子的不满,老师就要请他站在后面两次;不经别人同意抢东西的或是爱动手的孩子等等就要在认识错误后加以惩罚,规范孩子的正确行为,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

3.灌输同伴交往的常识。有些孩子喜欢交往,但是有些孩子不知道如何交往。有些孩子特别爱闹,喜欢一个小朋友,就上去打人家一下,或是推人家一把,自己还挺开心,可是别人就不高兴了,还以为他在打人,所以交往第1条,不要随意去碰别人,如果别人感觉不舒服或是不喜欢你这样就要收手。还有些孩子,想让别人和自己玩,就送给别人一些小礼物,可是闹一些小别扭后,就想要回,两人就争论起来,所以交往第2条,不要随意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如果送了就不要老是想着要回来。有些孩子很霸道,喜欢当老大,总是想自己说了算,不顾别人感受,总是和别人冲突,所以交往第3条,不要受欺负,也不去欺负别人!等等,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才会有好朋友。

4.需要家庭密切合作,协调一致。

亲子关系也影响着同伴关系。有些家长错误的教育方式也会导致孩子行为上的偏激。我们班齐齐,个性活泼开朗,有眼力价,讨人喜欢,可是就有一点,在和小朋友接触的过程中,一不顺心就打人,如果你不和他玩了他就要“报复”,比如故意把你的水瓶放到别人的书包里,故意打你等等,表现的很愤恨,经过了解才知道,父母忙于工作关注不到位,姥姥溺爱,而爸妈就是做错事情直接打,但是根本没什么作用。这个孩子想要关注,可是他不会交往被溺爱的自私,但是得不到关爱又学会了用打人等等来发泄,错误的教育引发错误的想法,只有经过长时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配合才能弥补孩子内心的渴望。

如何帮助学生与同伴更好地交往 篇6

主题:我和同桌

【辅导对象】小学四年级

【活动目标】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体会同桌之间的交往是双向的。2.了解好同桌的标准,学习与同桌友好相处的方法。

【活动准备】招聘书、彩色卡纸、磁铁、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

一、暖身活动:你拍拍,我拍拍

活动程序:同桌一组,按教师示范的8拍节奏拍打同桌,从肩膀到背部。然后互相交换。

交流游戏感受:在游戏中,你是如何拍打同桌的,同桌是怎样拍打你的?教师引导:在与同桌的交往中,往往是你付出什么,就将收获什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宽松、愉快、安全的心理环境,并引导学生初步体会到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你付出什么,就将收获什么。)

二、活动:“同桌招聘会”

1.情境引入:林兰是班里的学习委员。她的同桌个子虽小,却是吵架。两个人吵架的时候,班上同学常常批评林兰欺负弱小,林兰就更讨厌同桌了,她要求老师把同桌换掉。可老师说:“他的缺点会改正的,要相信他。”林兰为此感到很苦恼。2.你和同桌之间是怎样相处的?学生自由发言,述说自己与同桌之间的交往情况。3.续前情境:有一次林兰在日记里写了一则“招聘同桌”的广告,她罗列了许多好同桌的标准,我们今天也来模拟一次“同桌招聘会”。按自己理想中同桌的标准写一份招聘书。4.交流、应聘、竞聘。

5.小组讨论招聘条件的共同点,评出大家心目中理想同桌的主要特点。引导:同桌是我们学习生活中的伙伴,每个同学都希望自己的同桌是一个懂得尊重、谦让、帮助、欣赏的人。而你的希望也正是同桌对你的期待,我们对好同桌的要求,其实就是我们与同桌友好相处的方法。

(设计意图:以新颖的方式催化学生彼此参与和互动,充分利用团体动力,使学生在参与和分享中获取新的想法和感受,领悟到与同桌的交往是相互的,要学会与同桌友好相处。对好同桌的要求,就是我们与同桌友好相处的方法。)

三、我与同桌:“自导自演”

如果遇到下面的情境,你和你的同桌会怎么做呢? 1.手工课上,同桌忘带剪刀了„„ 2.同桌考试得了100分„„

3.做作业时,同桌把手臂一直伸到了„„ 4.上课时,同桌提醒我认真听讲„„

同桌间友好相处的秘决:相互尊重、相互谦让、相互帮助、相互了解„„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生活中可能会遇到的情况,通过角色体验,给学生一个展示的空间,在真情演绎中,实践与同桌友好交往的技巧。)

四、体验收获

1.分享本次辅导的收获。

小班幼儿同伴交往特点 篇7

一、同伴交往能力和角色游戏的概述

1. 同伴交往能力的概述

幼儿的交往能力是指幼儿能够与成人或者同伴进行交往的能力, 同时也包括与外界环境相联系、吸收环境中的各类信息以及处理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其中,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个体共同进行活动并相互合作的关系, 或者同龄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2]可见, 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就是指幼儿在游戏、学习等活动中感知、适应、调节和处理同伴关系能力的总和。[3]儿童与同伴之间的交往包括许多不同的形式, 有合作、分享、索取、求助以及游戏行为等。[4]虽然交往的形式种类不一, 但是其本质都是相同的, 即具有“相互性”的特点。这种同伴之间的相互性可以直接导致民主、公平和公正等人际关系与社会准则。所以, 鼓励幼儿之间进行各种形式的同伴交往, 有助于幼儿良好社会品质和社会性技能的发展。

2. 角色游戏的概述

角色游戏, 是指幼儿运用模仿和想象的方式, 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环境的游戏。[5]它是一种典型的幼儿游戏形式, 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游戏之一。在角色游戏中,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决定其所要扮演的角色, 自由、创造地发展游戏内容或者转换情节, 也可以构建自己对周围生活的理解和领悟, 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 从而培养其与同伴交往的能力。[6]幼儿通过开展角色游戏形成两种社会性关系, 即真实的同伴关系以及想象的角色关系, 这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充足的互动、交往机会, 在此过程中, 幼儿同时认识到他人会存在与自己不同的主张与见解, 从而能够学会协调不同的关系, 解决人际交往之间的问题与冲突, 进而改善同伴关系。[7]

二、角色游戏对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价值分析

1. 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意识状态, 它不是天生具备的, 而是受后天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制约。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先是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开始的, 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认识和行为方式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从而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8]角色游戏中不同的角色给予幼儿充分认识自己的机会, 通过在角色游戏中与同伴的交往和接触逐渐区别自己和他人, 这是幼儿发展同伴交往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2. 帮助幼儿度过“去自我中心”阶段

以“自我为中心”是婴幼儿阶段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逐渐发展, 这一心理特征会渐渐消失。然而, 当前家庭中的幼儿大多是独生子女, 家长过多的溺爱和包容行为容易使幼儿养成自私、蛮横、骄傲等社会行为。角色游戏对于幼儿去除以自我为中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需要扮演各种社会角色, 从以自我为中心转移到以他人的立场看待问题。在此过程中, 幼儿为了能够顺利地进行游戏, 必须学会与同伴相互理解、相互帮助, 学会协商、合作, 从而更有利地培养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3. 推动幼儿合作行为的进步

角色游戏是幼儿模仿成人生活技能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他们在角色游戏中扮演各种角色, 以角色的身份参与游戏, 在此过程中体验角色的内涵和情感,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分享、学会合作。角色游戏使幼儿学习到如何更好地加入游戏、参与游戏, 并且为同伴所接受, 这些都是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必经之路。

三、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应用策略

1. 创设自主环境, 激发交往兴趣

环境是幼儿成长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一个温馨、融洽、有爱和公平的环境, 对幼儿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9]因此, 为幼儿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 有利于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首先, 教师应创设和谐、和睦的心理环境。在开展角色游戏前, 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 明确自己与幼儿之间的平等关系, 并且把游戏的权利交给幼儿, 尊重幼儿选择主题的自由、选择游戏材料的自由和选择角色的自由, 给予其自主的游戏空间。在这样民主的气氛中, 幼儿就可以畅所欲言, 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从而激发幼儿交往的兴趣。其次,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游戏材料是幼儿进行想象、创造的基础, 教师应当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在材料的选择方面, 教师既可以购买成型的玩具, 例如理发工具、医疗器械等, 也可以利用废旧材料自制玩具, 比如用牛奶盒做小茶杯, 用饮料瓶做漏斗, 等等, 从而为幼儿的角色游戏提供物质保证。

2. 实施科学指导, 提高交往水平

幼儿园中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应当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动态过程, 它是以幼儿的“问题”为中心, 在教师与幼儿、幼儿与材料、幼儿与幼儿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10]幼儿能够自主、自由地开展游戏, 在游戏中体验角色意识, 并且进行协助、合作、交往, 这与教师对角色游戏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着教师要把幼儿限定在游戏的框架里, 因为幼儿是游戏的主人, 教师只是作为幼儿游戏的帮扶者和参谋者。[11]因此, 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进行科学指导尤为关键。第一, 学会观察游戏, 选择适宜的介入时机。教师应注重观察幼儿在游戏时的反应, 对幼儿的游戏行为进行分析和解读, 并且从中查出幼儿游戏的意愿、幼儿的情感等。若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消极情绪或者与同伴发生冲突, 教师应当及时介入。第二, 注意指导方法, 实施隐性参与。当幼儿在角色游戏中出现困难时, 教师理应帮助幼儿继续进行游戏, 但这种介入和参与要采取隐性的方式, 自然而然地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 不能强制、随意打断幼儿的游戏。例如在开展角色游戏《汽车》中, 一位扮演司机的小朋友角色意识不浓, 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可以以售票员的身份介入, 和幼儿共同游戏, 使其能够增强角色意识, 从而促进角色游戏的顺利进行。第三, 关注个别幼儿, 做到因材施教。在角色游戏中可能会有胆小、羞怯的幼儿不愿意参加角色游戏, 这时教师应该对其给予关注和重视, 鼓励内向、害羞的幼儿主动与同伴进行交往活动, 帮助减少和消除幼儿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 进而获得建立良好同伴关系的技能, 提高其交往能力。

3. 开展跨班游戏, 提升交往技能

角色游戏中各种任务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存在, 使幼儿能够接触更多的人和事物, 扩大其交往范围。在幼儿园实施跨班游戏, 能够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 拓宽个人的游戏空间, 并且增加游戏的互动性, 这对于幼儿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更有利于提升幼儿与同伴交往的技能。首先, 教师要创设有利于跨班游戏的环境, 丰富游戏主题材料。由于是两个班幼儿共同参与的游戏, 因此教师要在环境的布置方面尽量做到丰富和新颖, 能够吸引幼儿的兴趣, 使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游戏的主题和内容。这样也可以使有共同兴趣的幼儿一起游戏, 从而在游戏中学会友好地交往与合作。其次, 教师要引导跨班幼儿多接触、多对话以及多交往。幼儿在模仿成人的行为之前, 加以引导, 从而通过礼貌的言行实现角色之间的互动和交往。例如在《超市》角色游戏中,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先学会观察、学习成人的交往方式。教师要使幼儿明确各种社会角色的行为和情感态度, 并在游戏中通过扮演经理的身份要求每个服务员都要先向顾客说声“欢迎光临”, 这样既不会干扰幼儿的角色游戏, 又帮助幼儿明确了角色的行为。同时也把社会经验运用到活动中, 向幼儿传递文明、和谐的交往方式。再次, 教师要对跨班角色游戏进行科学的指导, 使两班的幼儿更清楚角色游戏的主题、规则, 同时可以采用集中指导或是换班指导的形式, 启发幼儿回忆平时的生活经验并将其结合运用到游戏中, 进而丰富游戏活动的内容和情节。

4. 重视游戏评价, 分享交往心得

角色游戏的结束不代表整个游戏活动的结束, 最后阶段的评价环节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游戏评价是幼儿教师掌握游戏活动开展的基本情况、进行有效指导和深化游戏内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12]幼儿教师应在观察、倾听的基础上着重把握幼儿的行为表现、发展脉络和活动方向, 从而进行有选择性地改变游戏主题或者适当地进行延伸, 最终扩展出新的游戏主题。[13]幼儿自主反思的能力和水平是有限的, 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幼儿进行游戏活动的总结, 久而久之, 幼儿会将游戏活动所获得的经验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因此, 教师要把握好游戏的评价过程, 进而使幼儿提升游戏的经验和水平。第一, 教师应当在有限的评价时间中突出重点, 不泛泛而谈, 在评价中关注幼儿的学习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评价幼儿在角色游戏过程中与同伴交往的行为表现, 重点评议幼儿在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等社会性方面的表现, 同时通过采用榜样法为幼儿树立榜样, 激励其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比如教师要对在游戏中表现出有同情心、热心帮助他人的幼儿进行表扬和奖励。[14]第二, 分析游戏中幼儿的品德与行为习惯, 评价幼儿是否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懂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质, 教师通过为幼儿创设角色游戏的环境, 提升幼儿的交往能力。第三, 教师要鼓励幼儿自由畅谈其在角色游戏中的感受与想法, 进而从幼儿的诉说中了解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和进步, 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总结游戏经验, 为下一次游戏活动的开展作充分的准备。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角色游戏是幼儿感兴趣和最喜爱的活动, 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应善于从幼儿交往结构的改善与交往能力的提升入手, 积极利用现有的游戏类型, 充分挖掘角色游戏对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积极促进作用, 从而使幼儿的社会化过程更为灵活、有趣和有效。

参考文献

[1][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2]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3]李艳菊.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8.

[5]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6][7]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8]李红.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9]吴宗英.角色游戏中的幼儿交往培养过程[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7) .

[10]李建群.幼儿园角色游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 2013 (6) .

[11]徐丽玲.试论幼儿角色游戏及其指导[J].基础教育研究, 2004 (7) .

[12]阎平, 曹爽英.幼儿教师组织指导幼儿角色游戏应具备的能力素质[J].学前教育研究, 2007 (9) .

[13]杨文尧.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幼儿同伴间的友好交往小议 篇8

若细细观察,类似这类埋怨还真的不少。孩子们在一起,总免不了会跟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有时候,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被人欺负了,于是,便有了以上家长如此这般的“教导”。

其实,成人把这件事看得过重并扩大化,有人甚至采用不恰当的方式在孩子幼小心灵上留下了阴影,产生交往障碍。作为幼儿园老师,怎样与家长有效沟通,形成家园合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交往方式呢?

一、适度赞赏,鼓励幼儿正确交往

陶行知说过: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幼儿是不同的个体,每个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都不相同,有些孩子性格活泼,乐于交往、善于交往;但是也有的孩子或许因为在交往中遭遇过不快的事,产生害怕交往的心理,显得很孤立。

如果孩子平时喜欢一个人玩游戏,有小伙伴一起玩时,他不愿把玩具与他人分享。而当有一天他自愿把玩具给他人并且学会了合作时,作为家长和老师应该马上给予鼓励和赞美,这样孩子在游戏中就会体验分享的快乐。而家长的一句赞美,不仅及时认可了孩子的良好表现,也满足了孩子渴望被重视被表扬的需要。

二、引导孩子,明白宽容是种美德

人对事物都有爱憎、好恶的态度,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高级情感。当孩子感觉到身边充满众人关爱时,便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作为父母和老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物质需求,更要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

曾经有家长说过这样的事:孩子和自己逛街,看到喜欢的玩具就要买,不买就又哭又闹,还对家长又抓又踢;而当和同伴有相同的玩具需要时,也会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目的,蛮不讲理,霸道自私。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对他人缺乏宽容的心态,当孩子出现以上行为的时候,作为家长,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你让孩子懂得爱和宽容了吗?不光孩子在大人的关爱中成长,也要懂得爱自己、爱家人、爱同伴……从身边的亲人开始,孩子才会推及到对周围的人和社会的爱,以及对事物的宽容心态。宽容是友好交往的润滑剂,有了它,交往就更简单、融洽了。

三、家园携手,营造和谐交往氛围

家长首先应该明白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家长不要把小问题当成大问题,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比如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执,家长应持冷静的态度,理智进行处理,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处理,无论谁是谁非,对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励少责骂的方法。如果自己孩子不对,不能偏心袒护,更不能粗暴打骂,而要批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面给被伤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个团结友爱,有礼貌,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认真分析实情,家长应该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是对的,你文明、有道理,你比他做得好,我为你自豪。他虽然打了你,他也很后悔,老师也批评了他,我们要原谅他。”家长的肯定,可以让孩子丢掉委屈情绪,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对性格懦弱胆小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四、持之以恒,养成良好交往习惯

良好的行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变成习惯,只有熟练地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的表象……作为家长和老师,要时刻注意训练孩子养成好的交往行为。对孩子交往习惯的培养,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明确可接受行为和不可接受行为的分界线,让你的孩子明白界线是什么,以及孩子跨过界线后会发生的后果。从今天做起,每天都做到,保持一致。

家长还要善于启发孩子观察周围发生的人和事。当和孩子坐公交车,带孩子观察让坐的人,可以问孩子,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是自己,又该怎样做,及时鼓励孩子学习这种好的行为。当幼儿在尊老爱幼的友好交往中获得了他人的赞美时,一定会督促自己将好的习惯坚持下去。

上一篇:权益转让协议下一篇:山寨文化的个人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