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精选14篇)
-----听姜威老师讲授的《詹天佑》教学反思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关注效果,提高语文能力。我认为姜老师的这节课就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就这节课我感觉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扎实的基本功
三笔一画是每位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蒋老师的粉笔字写的工整,间架结构掌握得好,很有力度。我看过之后为之震惊,一位年轻的教师字写的这么好,在他的引导下学生的字也一定会写的很好,因为学生喜欢模仿。
二、思路清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路人。在这节课中,在姜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快乐的掌握了知识。老师的思路非常清晰,围绕詹天佑在在修筑京张铁路时的做法,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阅读,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学生的思维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了出来。
三、重难点突出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体会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杰出主要表现在“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个方面。而创造性地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是本课的难点。姜老师在讲这一环节,通过让学生边读边画图,并指名学生把线路图画在黑板上,学生看过之后一目了然。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詹天佑的爱国精神,因为詹天佑是在帝国主义的嘲笑和蔑视下,接受了这个困难重重的任务的。
四、板书新颖、清晰
姜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在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的困难,从中感受到詹天佑的精神,及时的板书,加上“勘测线路”“设计人字形”的示意图,充分体现出来詹天佑的杰出与爱国。
另外姜老师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读书中让学生体会詹天佑的爱国。对重点句子采取指导读、范读、个别读、齐读的方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课文内容。
一、合理的知识构建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得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下,利用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而获得。 教学过程就是促使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生成新认知的过程。 针对历史学科知识繁杂的特点,如果养成自主构建的习惯和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就可以避免历史学习成为知识碎片的堆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1.印象深刻的导入
其中一位教师的复习导入不同于其他两位, 他利用列宁的生平:列宁(1870-1924)佛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介绍了列宁自幼好学,精通多国语言等事实,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让大家有探究俄国这段历史的浓厚兴趣。
2.清晰的线索
历史强调时序和线索,这位老师用最简单的时间、地点、过程、革命的性质等关键词轻松梳理从俄国二月革命、和平夺权再到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实,没有复杂的知识,只有清晰的基本事实。另外,准确知识定位,明晰个体知识。 如让学生清楚十月革命地点是圣彼得堡,不是莫斯科,这是学生平常模糊不清的地方。 另外,这位老师通过十月革命能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原因这一问题,完成对《和平法令》、《土地法令》及俄国土地制度的变革的重点复习,加深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所有制,从而有效衔接有关战时共产主义知识点。
3.民主 、自由的生态课堂
好的课堂应当是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这样的课堂以知识交流为目标,以情感交流为基础,情感交流使知识交流顺利开展,同时使知识交流得到升华。 通过体验情感、熏陶情感,通过理解观点形成新的见解, 通过探究切磋而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反思而培育历史智慧,好的历史课应该给学生精神享受和多种收获, 并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
美国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还原为一条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 ”于是,这位教师用一句“你有什么疑问 ” 让学生主动寻找在复习中自己不懂的知识点。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很多不涉及课本,如俄历和格里高利历法的区别,通过教师一一解答,学生不仅获得知识还获得学习的满足和快乐。
4.完善的课堂笔记
记课堂笔记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记好课堂笔记可以帮助学生事半功倍地夯实基础知识, 课堂笔记的记录是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策略和技能。 在听懂的前提下,学生对获取的知识信息通过大脑思维,经过“选择-加工-归纳-浓缩-反馈”的过程,将要点记录下来,并转化为自己掌握的知识。 由于该过程是一个分析、归纳、综合、逻辑思维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条理化、理论化,而且便于巩固记忆和培养提高自学能力,使笔记变得更完整、充实,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和自学能力。 因此,一位教师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通过课本基本史实教学,让学生比对自己原有的课堂笔记,查缺补漏,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5.新史学观点的补充
如国内新旧版本对十月革命评价。 教师通过提供1996年七月《世界史》与课本的参照,如新的史学观点不再强调十月革命为现代式的开端和私有制为剥削制度, 新的史学观点将1900年前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作为现代史的开端 ,国内史学观点的不断更新,让学生树立发展变化的认识观。
二、教学情感的交流
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 学生直接向教师求教的活动,也是师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最佳时机。 历史老师对历史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历史的情感,老师若有严谨的态度、高昂的工作热情、发自内心地对历史的感情和思维,将历史课当做一种享受,那么学生自然会爱历史,把历史课当做一种享受。 于是其中一位教师通过有效的史料呈现不同时期俄罗斯人对俄国十月革命的不同态度, 并设置问题如:“你如何看待今天俄罗斯人对十月革命的认识? ”“你认为十月革命对俄国意味着什么? ”“我们从苏联历史应该反思些什么? ”学生积极讨论,交换观点,最终教师总结。 很显然俄罗斯人起初对十月革命的评价存在分歧,此后认识逐步统一,这就还原了历史的真相, 认可了十月革命中俄罗斯民族表现出的不屈不挠斗争精神是当今建设新俄罗斯国家的精神源泉。 同时,表明任何民族都应该知道如何连接过去和现在,让历史生存于现实,知道怎样整合本国历史,让历史为现实服务。 这就在教学中升华了情感,培育了学生的价值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升了教学内容的深度。
三、有效的课堂拓展训练
及时有效的课堂训练是保证教学有效的重要环节。 教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反馈实践过程, 才能培养和提高教学调节能力,因此教师要重视过程反馈性的训练设计,选准反馈的时机,制定恰当的反馈方式,迅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调整教学进程,产生理想的教学调节效应。 其中一位教师通过提供一道以北洋政府在俄国的外交官给国内发回的报告中有关俄国多数派夺权的史实典型试题, 让学生分析出这是有关俄国十月革命的史实,并区分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性质不同,加深理解,巩固知识。
【关键词】关注学生状态;转变教学方式;强化三种意识
语文是百科之母,是新课改的龙头学科,它不但要教给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还要承载着育人功能。在新课改理念下,在高唱“减负增效”的今天,语文课应该怎样上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下面想谈谈自己一点肤浅的看法。
一、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过去,我们要评价一节优课时总喜欢把眼光放在教师身上,但是在进行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要把目光对准全班的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我们都念过多年书,又受过专业训练,又教了多年书,基本功不可谓不扎实,可学生们不懂的依然不懂;我们费尽心思备课,教案写得越来越精细化(计划安排两课时的课文,我们三课时甚至是四课时才上完),可是语文课堂依然死气沉沉,冷若冰霜;即便我们下载特级教师的教案去讲课,可教学效果还是令人失望!究其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关注自己、关注知识、关注“教案”了,而恰恰忽视了不该忽视的学生。学生是有血有肉的天真烂漫的小生灵,他们有爱有恨、有喜有忧,他们兴趣盎然时就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就好;兴趣索然时,你讲得再好,也是味如嚼蜡,对牛弹琴。不要忘记,课堂40分钟也是学生生命中的一个时段,我们没有权利去伤害他们、惩罚他们,而应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千方百计让他们享受学习,享受课堂,享受课堂上的一切……在享受中感悟、体验、磨砺、自信、成长。用新课改的理论来概括就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二、彻底转变教学方式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我们必须将传统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转变。
“自主”就是“我的课堂我做主”。即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别人无法替代,也无权代替。只有他自己在老师创造的条件、情境中愿意学了,才能主动去学,学起来才有后劲。所以,看一节课成功与否,一条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能否主动地学。应该特别指出,自主不是放任自流,是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如我们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时,我通过精心创设课堂氛围,营造课堂情境,把学生领进课文中,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说、自结,学生用心,主动投入,学得实在,练得扎实,效果很好。
“合作”要讲究实效。值得注意的是合作学习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分组坐在一起,而应注重“合作”的实效,在合作中培养学生表达、交往、竞争等基本素质。最好的合作是小组成员异质搭配,有学困生也有学优生,有性格内向的也有活泼开朗的等等;小组活动要有小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分工,这个这小组长可轮流来当,也可组员推荐,可视情况而定;活动前老师要明确任务及操作上的要求,提醒一些方法;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其中参与讨论、探究、答疑等;活动后要把小组意见,由小组推荐代表向全班汇报(切记,不要以学生个体身份发言汇报),本组组员补充,其他组也可以补充意见,参与竞争,哪个组表现更好要适时鼓励。我在上吴功正先生的游记散文《阿里山纪行》就采取这种方法,学生参与面广,回答问题积极性高,准确率高。
“探究”要留足时间。语文课的“探究”就是让学生不再死记硬背、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用眼看,耳听,脑想,还要用手操作,亲身经历,用心灵去感悟。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学生生命的动力,促进了他们健康成长,这才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如学习《老山界》一课,课本上要求背诵红军战士山上半夜宿营一段,我们就讓学生去探究揣摩作者用一组比喻把山中夜间特有的声响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来,领悟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关键的因素,因为“ 教”的方式不变,“ 学”习方式的改变就难以实现。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三、强化三种意识
强化目标意识。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知识传授得怎样是一节课优劣的唯一标准。新课程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克服了传统的教学大纲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表述知识点和教学要求的弊端,而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立体式目标来建构课程,这是课程目标的质的飞跃,也对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更要“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在过程中逐步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洗礼、积淀和提升。
强化质量意识。一节课的优劣取决于学生学习的质量,影响学习质量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方面有活动质量、提问质量及评价质量等。活动质量包括活动设计的质量和小组活动质量,我们提倡“学习活动化,活动生活化”并不意味着对学生撒手不管、放任自流,而要注意内容要紧扣学习目标,形式要符合学生特点,取材来自学生生活,还要考虑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切实帮助学生学得更快更好;提问质量包括问题设计质量和处理学生答题的质量,我们应尽可能少地提问那些“该不该”
之类的问题,多提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关系重难点目标、学生思考后才答得出的问题;对学生活动表现和答问情况,我们提倡激励性评价,但不要走极端,不管学生回答得对和错,教师都鼓励, “你真棒”、 “你真行”,这并不一定是好课,关键看表扬的价值、评价的质量(评价的针对性、多样性和时效性)。即杜绝无效的提问与丧失是非标准的鼓励。
强化创新意识。要怎样在教学中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呢?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刻意去设计“创新环节”,为创新而创新,因为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关键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当教材内容不适合学生及学校实际、影响了学习效果时,你敢对教材进行增删改吗?当学生畅所欲言、突发奇想时,学生所作所为出乎你的预料时,他的答案与你的答案不一致时,也许你会忽视它、否定它,因为你关心的是教案,是课堂纪律,是老师的尊严。但有创新意识的老师会牺牲一点教学进度,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表达,让他们充分发展,张扬个性、创造未来。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将情境导入、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融入了自己的教学之中并创造了许多成功的小学数学教学。但笔者通过旁听“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并与学生课后对话发现一些课堂只是表面的成功。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评价方法问题、一线教师对新课程存在的错误解读以及此类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三个层面进行反思及论述。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反思教学评价学生主体性
一、教学案例:
一次到区重点小学参观学习,在四年级的一个班级听了一节关于“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课。授课老师采用的是非常经典的名师设计。在教师与学生一同探究两个直角三角板所对应的特殊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后,教师将学生分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分别对锐角、直角、钝角的三角形用量角器测量其内角和。然后教师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汇报。
师:现在请小组的代表来汇报一下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
生1:我们小组测量得到的是180°
生2:我们小组也是180°
生3:我们也是180°
生4:我们也是180°。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是180°
师:(犹豫了一下)有结果不是180°的小组吗?
生5:(试探地)老师我测量的是181°
师:(面露喜色,点点头)哦,出现了结果不是180°的情况,还有其它结果吗?
生6:(理直气壮地)我们小组是176°
师:大家得到的结果不一样。看来,通过测量就说三角形三个角的和是180°,还不能让人信服。哪位同学能想出更加有说服力的方法呢?
(学生措手不及,顿时陷入安静)
生6:(似乎想到什么,翻到了课本85页)老师,我们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来,然后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样的角。
师:(满面春风)很好,那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剪一剪、拼一拼看看能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角。
课堂按教学设计顺利进行,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验证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课堂将近结束时,波澜再起。
师:同学们对今天学习的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大多数,齐声)没有!
生7:(怯生生地)老师,为什么可以说咱们拼成的角就是平角呢?
师:(惊愕、严肃地)这个问题咱们课下再谈。下课!
整堂课的进行,总有些地方让人感到不自然。下课后,我特意去找刚才上课回答问题的学生聊天。原来,180°并不都是前四组测量得到的结果。他们测量的结果只有一个是180°,而其余三个小组测量的真实结果分别是175°、178°、183°。
笔者:为什么你们测量的结果不是180°,却要回答180°呢?
生1:我以为180°是老师想要的答案呢,可结果……”
笔者:你们为什么不说出自己的测量结果,却要回答老师想要的结果呢?”
生2:如果我们回答的不是老师想要的答案,老师一定会在你说的过程中用眼神‘提醒’我们的。
笔者:那你们怎么知道哪些答案是老师想要的,哪些又不是呢?
生2:(自信地)动手操作或小组合作之后,老师想让我们回答的答案,一定是书中的结论;如果老师问了好几次有没有其它的方法,老师想让我们回答的`一定是书中的方法;如果老师夸奖完某位同学后问大家是不是这么想的,一定要说‘是’;如果老师问‘他的想法对不对呀?’,那么那个同学的回答一定是对的;如果老师问‘他的想法对吗?’那么一定是那个同学的想法是错的,一定要说‘不对’。”
二、反思
学生的话语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这样一节看似成功的教学有太多值得我们反思的了。
1、课堂教学评价方法存在偏颇
从教学设计层面来说,这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毫无疑问的经典的。而且,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也是环环相扣、顺其自然的。但是,和学生们交流以后就会发现实际情况远不像表面那样有效。学生们的回答和“经验之谈”让人明白,这堂课远没有达到成功的标准。那么,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还有那么多人在这样上课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仍然在用泰勒的目标评价方式来进行教学评价。我们评价一位老师的时候,经常是用这位老师的某一节课来评价。评价课的时候又往往是对教学设计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运用了情境创设、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来评价优劣。这样就使得教学评价的着眼点落在教学设计的好与坏以及教学设计的落实程度之上,而学生真实的感受、真实的状态、真实的想法却无人问津。这样的评价方法,让多少类似于案例中“三角形内角和”的教学成为一个个“经典”?
2、一些一线教师对新课程存在错误的解读
案例中反应的现实却是很让人意外。新课程已经实施了这么多年,而且新课程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一些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中分明就是一个“最权威的导演”。我们的导演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不需要事先给学生们提供剧本,仅靠自己微妙的语言和表情就可以使学生的发言、操作与实验的结果都按自己的安排来进行。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教学现象呢?归根结底就是我们许多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对新课程的解读存在偏差。我们的一些老师错误地认为不论学生是怎么想的,只要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暗示、动作表情等“教学机智”“引导”学生操作或回答问题,使整个课堂能够按自己的教学设计一步步地进行,并最终取得自己预想的结果,就是成功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是将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凌驾于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之上的。新课程提出将教学目标扩展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都错误地认为新
课程中提倡的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学习课堂的知识,形成相应的解题技能。因而,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被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得不到实现。由于对新课程存在误解,一些老师在教学时为了彰显新课程的理念,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生搬硬套地搬到自己的课堂,学生享受到的是表面意义的新课程。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为情境而情境,为操作而操作,为合作而合作的形式化的教学活动的现象。在这些教学中,学生完全体验不到学习的乐趣,而变成了老师实现“完美教学”的棋子。
3、此类课堂对学生有负面影响
这类课堂不仅不能使学生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体验学习的乐趣,还使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猜测老师的想法上。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认为自己学习的数学课堂不是属于自己的,而是属于老师,并很容易形成数学课堂的学习不过是帮助老师完成事先安排好的教学活动和教学任务的错误的数学观和学习观。由此看来,这种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4、我们应该创建怎样的课堂
一线小学数学老师应深刻领会新课程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认真落实、构建属于学生的数学课堂。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创建激发“儿童与生俱来的未被损坏的天性,即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实验探求的热爱”的课堂;应该创建激发发自学生内心的动手操作意愿以及允许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犯错误和自我纠正错误的课堂;应该创建可以让学生自我质疑、自我思考、自我操作、自我分析、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纠正的课堂。总而言之,新课程理念下的成功课堂应是以师生科学思维共识及学生的自我监控为基础,以师生共同合作与交流为方式,以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属于学生的真实课堂。
一节“三角形内角和”的课堂,引发了人们如此多的思考,证明新课程的实施还没有真正地深入人心。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应该加大新课程的宣传力度,加深广大一线小学数学老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使老师们有理念、有能力构建属于学生的新课程课堂。换句话说,也就是重视学生的真实情感、真实认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以及自我监控的能力,从而逐步将课堂还予学生的真实的课堂。这也正是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努力最求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李t.数学教学方法论[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04
[2]王惠.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J].教科文汇(中旬刊),,05
泰兴市鼓楼小学 常溪岩
今天,巢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阅读课——认识鲁迅。
鲁迅,是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名字。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留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博学严肃的老人,可事实不仅如此。今天,巢老师的讲解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鲁迅。
“叮铃铃„„”上课铃打响了,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只见黑板上赫然写着四个大字——“认识鲁迅”。巢老师兴致勃勃地开始上课了。她首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鲁迅的名言,接着,便在大屏幕上展现不同年龄的鲁迅的照片,青年时的鲁迅,鼻子坚挺,目光凝视远方,面容清秀而又帅气,充满着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年老的鲁迅的照片充满睿智,只见他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目光犀利,鼻子不像年轻时那样高挺,变得扁平,胡子很浓,很粗,微微向上翘起,给人文质彬彬、不苟言笑的感觉。瞧着鲁迅的照片,我想鲁迅一定是个很严肃的人,怀着这样的想法,我继续听着老师的课。
巢老师接着带领我们认识童年时期的鲁迅。鲁迅的童年处处充满快乐。生活在百草园的鲁迅爱玩耍,捉麻雀、挖人形何首乌、听小虫子歌唱„„,多么活泼爱玩的鲁迅呀!我不禁羡慕起鲁迅拥有这样令人向往的乐园,比我们这些从小只能和电脑电视作伴的孩子幸福多少!小时候的鲁迅就是这样顽皮好动,又富有想象力。那长大后的鲁迅是什么样的呢?
接着,我们便跟随巢老师来到了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这里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听了《独角兽》的故事,我不禁啼笑皆非,少年时的鲁迅竟然还是这样顽皮机灵,爱搞恶作剧。课桌上的一个“早”字又让我们认识到一个珍惜时间、刻苦学习的鲁迅。这时,我的心中充满对鲁迅的敬佩之情。
随着幻灯片一页一页的翻滚,巢老师声情并茂地讲解,我对鲁迅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我知道作为哥哥的鲁迅对两个弟弟的关心爱护;作为儿子的鲁迅对父母的敬重孝顺。还知道了中年的鲁迅爱吃零食,爱抽烟、爱读书,还从《吃鱼丸》的故事中体会出鲁迅对儿子的关怀疼爱„„当老师介绍鲁迅给他的妻子取的昵称时,同学们笑声四起;当老师让两位女生表演“剪刀阵”和“壶瓶骂”,书中风趣幽默的语言让全班又是哄堂大笑,而鲁迅给儿子编的“小红象,小象红„„”的催眠曲更使大家回味无穷„„
今天,一节美术课后,同学们的画“战果累累”而后面的垃圾桶里也是“战果累累”,开出了“鲜艳的花朵”。
第二节课是语文,吴老师走进教室,被我们的“大作”吸引了,垃圾桶里扔满了废纸,墙上还有点点“梅花”。吴老师的脸由晴转阴,面无表情地说:“后面是谁扔的垃圾,赶快拾回来!”大家你瞄瞄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教室里静得掉一根绣花针都能听见……过了一会,有一个人站起来去了,后面就一窝蜂地跟着去了,好像又怕当第一,又恐落在后面。拾过之后,“花”少了一些,但仍然有,吴老师的脸更加“阴云密布”,仿佛马上就要下一场“暴风雨”。
基于以上, 我把这堂课教学重点设计为透过音容举止体会领悟人物的个性。围绕这一重点设计教学思路, 突出主题。德育渗透目标设计为从课外搜集梁启超事迹, 让学生讲述, 学习梁启超先生的优秀的性格、气质和修养, 以全面了解他的人格魅力,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博学求知的品质。学生活动设计成细细品读, 圈点筛选, 讨论评析, 了解梁启超的讲演特点及其性格特征。最后让学生表演性朗读, 以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的性情。采用如下图所示的教学思路落实以上目标及重点: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检查预习———落实基础
问题探究———品悟人物
拓展延伸———培养精神
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情境导入, 激发兴趣, 引发学生对梁启超的敬佩之情。导入语:“水木清华, 菁菁校园, 作为高等学府引无数学子竞折腰, 这里是知识的殿堂, 有博学的大师, 有思想的盛宴, 今天让我们走进清华, 走近大师, 聆听一次震撼心灵的演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富有情感的导入把同学们带入情境, 激发出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梁启超, 学生们争相介绍, 教师不失时机的补充了自己搜集到的梁启超先生的资料, 和学生共同学习, 得出先生是一代大家, 成就卓著的结论, 学生啧啧称叹。
问题探究的环节, 根据新课程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放手让学生抓住细节品读, 学做旁注。教师先示范对启超先生讲演稿一节做了批注, 并幻灯显示了先生的手稿, 书法秀丽。同学们被感染了, 拿起笔认真读着, 思考探究加上旁注, 展示成果。在交流中, 同学们热情高涨, 有给先生的表情加了注, 有给梁先生的语言做了旁注;教师请学生读自己加旁注的语句, 注意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学生们模仿先生说话的口气动作, 惟妙惟肖, 大家都乐起来, 课堂气氛热烈活泼。学生体会了先生幽默、博学、谦逊而又自负、率真坦诚的个性, 水到渠成的理解了作者对先生的高度评价“有学问, 有文采, 有热心肠的学者, 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为使学生对人物的个性有更深的理解和把握, 教师又提出:“同学们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内容和人物个性, 对课文还有什么不理解的细节吗?”学生果不其然提出了这些疑难点, 教师引导: 《箜篌引》———一位狂夫的执着让人联想到“戊戌六君子”, 想到“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桃花扇》———“借离合之情, 写兴亡之感”清末的腐朽颓败, 先生等爱国志士力挽狂澜, 探寻救国之路;杜甫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讲至此于涕泗交流中张口大笑, 盼国家早日强大, 爱国之情跃然纸上!疑难一一破解, 启超先生最为珍贵的一面———爱国救国热忱, 强烈的责任感就被呈现出来了———晚年不问政治, 专心学术, 讲学育才, 极为辛勤;捐募基金, 兴办中国公学;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学府讲学。教师激动讲到先生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战士死于沙场, 学者死于讲座”。学生们脸上写满景仰, 目光中透出敬佩。
整个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进入拓展延伸环节, 幻灯打出《少年中国说》片段, “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同学们齐声朗诵, 琅琅书声洪亮的从班里传出, 回响在楼道、心中, 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被激发了!
“只要继续努力,大家还有机会获得奖品。”听了老师这话,我一下子来了兴致。老师继续说道:“‘黄澄澄的坛子,盛满水晶饺子,吃掉水晶饺子,吐出粒粒珠子’,还是打一水果名。”这次我听得很仔细,不等其他人举手,我大声喊道:“老师,橘子,这则谜语的谜底还是橘子。”老师赞同地点点头,向我递来一个橘子,我开心极了。
接着,老师宣布今天我们将玩一个与橘子有关的游戏,名字叫“单手剥(bāo)橘子”,游戏规则是:只能用一只手剥橘子,另一只手要举得高高的,看谁剥得快。
比赛开始了。第一组是我和董佳维,我们快速地来到讲台前,老师给我们每人一个橘子。我接过橘子,心里顿时紧张起来。老师一声令下:“开始!”我飞快地剥着,可是,那个调皮的橘子总是东转西转,一点也不听我的话。这时,我看看身旁的董佳维,没想到他都快剥完了,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不好了,他要赢了,我要加快速度才行。”我继续认真地剥着。
“董佳维获胜。”老师宣布道,“用时是1分钟。”
“我得剥完,千万别慌张。”我在心里告诫自己。我终于剥完了,用时1分20秒……
这节语文课我们不仅猜了谜语,玩了游戏,还有橘子吃,真是有趣极了!
指导老师:董新兰
这一天,天气晴朗,阳光、绿树、朗朗的读书声把学校打扮得生机勃勃。下午,比赛开始了,先上场的是我们。只见调达大喊:“救命啊!救命!”还做出向下沉的姿势,九色鹿把他救上岸来,并让他回去,只要不说出自己的藏身之处就行。一天,王妃做了一个梦,并让国王张贴皇榜,调达知道后,就进宫告密。我――大将军,带领十万兵马去追捕九色鹿。九色鹿知道后,就斥责我们:“为什么要和调达来残害无辜?不怕天下人笑话?”我们“惭愧”地低下了头。刀枪剑斧――尺子,又换了新的目标――调达,我忍不住笑哈哈地说:“小子们!先打调达100个鞭子再说!”可怜的调达,又是抱头又是护身子,嘴里还唠叨:“别打了,别打了!”最后全都嘻嘻哈哈地下场。
第二大组开始了,他们没有笑,表演很投入,而且动作都很好……
最后老师来评了,第二大组得了“优秀奖”,我们只得了“纪律奖”。
记得有一次语文课上得非常开心。教学内容是《积累`运用一》的“读读背背”。这是五幅对联,教学目标只要求学生会读会背就行了,但是我想,这是多么好的教学资源呀,一定要好好利用一下。于是,我先让学生自己试读对联,在读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主动问我“畦、韭、闼”这三个字怎么读。要是放在以前,我肯定随口就告诉他们了,因为他们勤学好问嘛!但是今天,我不想这么轻易地就告诉他们,因为我刚才来上课之前,也因为拿不准“闼”字的读音而自己主动地查了字典。而孩子们呢?为什么不主动地动动手呢?得“治治”他们。于是,我笑而不答。等到检查读的时候,不少学生把这三个字读成了“wa、fei、da”,我有点失望,但没表现出来。我说:“我跟我的小学语文老师将近二十年没见面了,我也有个不认识的字,大家说,我是不是应该打个电话去问问她呀!”学生们都笑了,说:“不用。”我说:“那怎么办啊?将来有一天,我不在你们身边了,你们读书遇到不认识的字了,怎么办?”学生似乎有点明白了,说:“查字典。”我说:“是呀,既然知道,为什么不去请教这位无声的老师呢?”这时他们才完全明白过来,开始动手,查出了这三个字的正确读音。我说:“这是你们自己查出来的,印象肯定特别深,假如我告诉你们了,也许过不了多久,就又忘了,对吧,幸亏我没告诉你们,谢谢我吧!”听我这么一说,孩子们又笑了。然后就是背对联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还是理解以后再记忆呢?我选择了后者。我这样说:“请大家再读读这五幅对联,说说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学生又开始读了,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了,帅佳宏同学先说的,他说他喜欢头一幅: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原因是,“图画”和“文章”都是他喜欢的。哦,他是从字面上来理解的。我问:“还有谁也喜欢这幅对联呀?有没有不同的理由?”罗东旭同学站起来了,他说他也喜欢这幅对联,因为他觉得这幅对联对得好,我请他说具体些,他说:“‘无’对‘有’,‘水’对‘山’,‘文章’对‘图画’。”这时,其他同学马上开窍了,帮他说:“‘不’对‘皆’。”看来学生真的可以自己弄明白啊,只要你肯放手。然后我简单地讲了讲这幅对联的意境,尽量用他们能听懂的语言来表达。这下,他们的兴趣更高了,我说:“就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学学后面的几幅吧。”于是他们不仅自己大体了解了对联字面的意思,知道了每幅对联对得很工整,更是对每幅对联的意境朦朦胧胧地感悟了一点,我想,能感悟出一点就行啊,慢慢来。于是,师生互对,同桌互对,男女生互对,不一会儿,就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
离下课还有一点时间,干什么呢?我看他们兴致这么高,就说:“看同学们学得这么好,老师想鼓励一下你们,给你们讲个故事吧!”听我这么一说,好多学生高兴得恨不得站到桌子上去。于是,等他们都静下来后,我就给他们讲了一个丁香花的故事,是我在网上看到的,因为里面有幅对联。学生们个个听得两眼放光,我把故事中的上联板书在黑板上: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他们跃跃欲试,竟然对出了下联:丁香花,一朵,两朵,三朵。我鼓励了他们,但告诉他们,后面对得有些不妥,重复了。看他们那么急于知道,我告诉他们,这不仅是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更是一个千古绝对。这么一说,我一边板书下联,一边让他们自己分析,“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原来这两幅对联里面还蕴藏着字谜,他们恍然大悟,连连点头。我又趁机给他们出了幅上联,请他们对:山羊上山山碰山羊角,咩!马上就有学生举手站起来对出来了:水牛下水水淹水牛鼻,哞!大家哄堂大笑,我表扬了这位同学,并让她告诉其他同学她是怎么对出来的,她说是听《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说的,我马上对其他同学说:“看,生活处处皆学问,你们以后也要像这位同学一样,从电视里学语文。”
接下来,我又给他们出了几个上联,让他们记下来,回去自己想办法对对,并且说:“你们也可以搜集一些来,考考杨老师啊!”他们连声说:“好啊,好啊!”欣然接受了任务。这时下课铃响了,我一边收拾东西,一边随口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学语文好不好玩呀?”没想到他们扯开嗓子,异口同声地叫道:“好——玩!”我开心地走了。
补记:课上完以后,我回到办公室,跟其他老师交流了一下,问她们是怎么教这个内容的,她们说就让学生自己读了读,会背就行了。我把自己的感受告诉了她们,并在心里窃喜,也许她们没像我这么开心吧!真好玩啊!只不过稍稍费了点心思,合理利用了一下教材资源,就收到了这样大的喜悦,何乐而不为呢?新课程提出,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地评价语文课,假如仅仅让学生读了读,背了背,教学任务是完成了,知识也学会了,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展示了思维过程,培养了学习能力;是否会得到这么愉悦的情感体验呢?是否会认识到,语文课也是可以这么开心,从而从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祖国的语言文字,培育出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呢?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关键词:普通话;农村小学;因素
这篇文章是源于我的一节语文课,以下是我的教学片段:
师:拿出“茄子”的图片,问这是什么?
生:(大家迫不及待地一起喊)“qú zì”。
师:再次拿出“辣椒”的图片,问这是什么?
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大喊)“大椒”而且语调变成“dɑ jiǎo”
师:随手拿出玉米的图片。
生:(学生没等我问,就做出了回答)“玉箩”(yù luó)。
……
这节课,我原本想利用大家都见过的“辣椒”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氛围,没有料想到会出现这样一个状况,这一节语文课让我久久不能平静。那么,这一案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间接反映了大部分乡村小学学生普通话的情况——水平不高、没有意识和习惯去说。但这恰恰也是大多数农村小学生普通话的真实水平。
下面我们来看看农村小学普通话的使用现状:
(1)这里的农村小学分为“离城镇较近的,即所谓的‘中心校”,和“偏远农村地区,即所谓的‘村小”。中心校师生的普通话水平要高于村小师生的普通话水平,但也不是百分百的达标。
(2)在“村小”里,从教师到学生,说普通话的意识较低,低年级的学生不知道说,高年级的学生知道要说但不够标准。
(3)不管中心小学还是村小,大家对普通话的重视程度都不够高,“村小”尤为突出。
(4)在农村学校,没有说普通话的氛围或者说的氛围不浓。教师、学生、家长都习惯使用方言与人交流。钟爱方言、排斥普通话现象较重。
其实,在农村地区,每所小学都张贴着“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标语。但为什么它只能停留在口号和标语中,没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没有浓厚的氛围让大家说普通话
从我个人来说,我深有体会。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身边的家人、老师几乎没有人说普通话,只有到了大学,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我才意识到要说普通话,所以每天早起苦练普通话,好不容易普通话水平达标。但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一所偏远地区小学任教,五年下来,我觉得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在慢慢后退,同化现象严重。
这里虽然有我自己的原因,但是五年来,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农村学校,大家说普通话的氛围太淡。很多教师在学校里不说普通话,或者说普通话也只是局限在学校范围内,一出校门都还是说方言。除去学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要求他们说普通话,身边的人都使用方言交流,甚至有些家长还不乐意孩子说普通话。潜移默化中,他们也习惯了用方言来交流。这种习惯一旦形成,就根深蒂固,很难改正过来。如果不改变这个氛围,学生的普通话水平是不会提高的。
二、农村学校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整体不高
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达标,直接源头就是教师。说起农村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我想说一说另一个案例。某节语文课上,我校的一位老教师教大家读“麦”,她范读如下:“麦”(mài),“麦(mài)子”的“mē”。
目前,很多农村小学教师的分层和老龄化现象较突出,老教师的数量要多于年轻教师的数量。而老教师大多都是以前的民师,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没有学习过普通话课程,所以他们的普通话水平是不达标的。年轻教师虽然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普通话的水平都是达标的,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因素,很多年轻的大学毕业生是不愿意来农村任教的。此外,有些年轻教师,如果在当地任教时间较长,他们的普通话会被方言逐渐同化。因为在当地,他们和别人交流时,别人总是喜欢用方言来与他们交流。
三、其他因素
农村学校,普通话不能被广泛推广,教师、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不高,还有着很多其他因素。比如:
1.经济因素
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薄弱,人们关心的重点是发展经济,在教育上的投入很少,或者说在教育上只能投入最主要的,舍弃全面的投入。由于经济滞后,很多年轻毕业生不愿扎根基层教育,这样农村学校的“新鲜血液”太少,不能形成影响老教师的一股“力量”。此外,家长关心的重点不在孩子的学习上,而是如何赚钱。现在的农村地区,很多都是老人在家带孩子上学,年轻一代外出打工。在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孩子不仅没有得到更多的训练,而且还生活在爷爷奶奶浓厚的方言环境里,从语音到语调都带着浓浓的方言味,孩子们的方言夸张地说可谓是“根深蒂固”了。
2.制度因素
在农村学校,对教师普通话的要求没有严格的制度来限定,所以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如果相关部门将教师普通话水平是否达标和年度的各项考核联系在一起,那么就会提高教师说普通话的意识。学校里,如果能将“要求学生每时每刻说普通话”形成一个制度性的要求,并且将它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项评定标准,这样学生也会慢慢地重视它。
总之,“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不仅仅只是一个标语和口号,而是需要每一个人身体力行的一件事。时刻要求自己说普通话、时刻提醒自己说普通话、时刻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参考文献:
曹畅.浅议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普通话教学的重要性[J].文教资料,2014(12).
一、一个真实的课堂
“教育是一门科学, 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一节好的语文课首先应该是一个真实的课堂。但是在实际日常教学活动中, 无论是公开课展示, 还是优秀课评选, 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一种“默契”:那就是一堂语文课各个环节齐全, 且环环相扣, 课堂气氛活跃, 师生互动配合无可挑剔。如此, 听课的人便赞不绝口。每次面对此情此景, 我头脑中常常会闪过一个念头:这是真实的课堂吗?在这种教学活动中, 教师都表现得很优秀, 每个教学环节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 似乎根本不必考虑随时会出现什么新问题, 一切尽在掌控之中。同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表现出相当高的水平和超强的能力:教师无论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总能回答得准确无误, 甚至一字不差;教师无论有什么指示和要求, 学生都能完全按照教师的意图和教学的需要, 迅速并且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些现象, 其实已经表明这类语文教学完全丧失了它的真实性, 有明显作秀的成分。这样的公开课其可信度有多高, 其可行性有多大, 我们作为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心里都清楚。正常情况下, 学生是不具备这样高的水平和这么强的能力的。这一定是讲课教师由于担心教学过程中出现“意外”, 在课前刻意进行过多次“彩排”以达到课堂公开展示时的惊人效果。我认为这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可取的。语文教学课堂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上, 哪怕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和不足, 那也是极富有价值的, 课堂教学中的真实要比经过雕饰的完美更具有实用价值。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才能急中生智, 对症下药, 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 不断完善。而那种作秀的完美, 永远也找不到真实的缺憾。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 “好课”也许将永远有一种缺憾美!
二、一个参与的课堂
一节好的语文课还必须是师生都积极主动参与的课堂。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这就说明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 师生都是课堂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教师要“导”好, 学生要真正体现主体地位, 两者相辅相成又缺一不可。没有教师的主导性参与, 课堂将会是一盘散沙;没有学生的主体性参与, 课堂将会流于作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个基本理念。所以, 一节好的语文课也要求必须真正地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以富有创新性和自主性的主体意识来积极参与课堂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充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 体会到进步、成功的快感, 他们的心灵和智慧能获得彻底的解放。当然, 学生这样的参与绝不是放羊式的随意, 而在于师生为伴, 共同探究, 创新交融。这样的参与是把学生对文学的真正理解和由衷爱好作为语文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 这样的参与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掌握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参与更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自主参与的成就感, 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意。学生一旦有了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 有了自由学习的空间, 有了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那蛰伏在心灵深处的灵感便会喷薄而出。但是这种理念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却往往难以贯彻, 学生的主体地位时常被教师的主导地位所抑制, 太多的课堂规矩以及繁重的学习任务和升学压力, 经常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 他们便失去了释放天性的平台。如此, 学生的手脚被束缚了, 思想被禁锢了, 童真被抑制了, 于是许多时候他们只能在按部就班的课堂模式下亦步亦趋, 表现得很被动。这样的语文课决然不会是一节好课。
三、一个有效的课堂
一节好的语文课还应该是一个有效的课堂。这里说的有效, 是针对学生而言, 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获得长足有效的进步。因此, 我们评价一节语文课时, 必须以有效性为基础, 以学生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依据。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 学生的发展必须在教学活动中通过他们的主体实践活动和自身的努力过程来获得。那种无需学生付出任何努力就能达到学习目标的教学课堂, 表面上看很精彩, 其实很失败。这样的教学没有任何效果, 因为它对学生的发展没有任何意义。换言之, 学生已经完全掌握了这节课要学的知识和技能, 也就不需要教师再做无用功了。教师这样的作秀, 恰恰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 也是在浪费学生宝贵的青春。
作文难忘的一节语文课
上课了,老师一本正经地走进教室,清了清嗓子,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上一节语文活动课。”同学们听到这句话,顿时活跃起来,“首先看动作猜一个成语。”话音刚落,老师剥开了一个拳头大小的桔子吃了起来,我们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老师把桔子独吞了,吃完桔子后,老师叫我们猜这是什么成语。有一位同学说:“一毛不拔,”老师说有些接近,再猜一猜,又有一位同学说:“自食其果,”老师说::“对啦,我们再猜一个字谜,这个字谜你们肯定要三天才能猜到,‘九横六竖’猜一猜吧!”全班同学都没抓耳挠腮、紧皱眉头,有的说“曹”,有的`说“田”,我在纸上写了好多字,突然想到了“晶”字,我大声喊了出来。老师说:“对了!‘晶’字有3个日所以老师说3天才能猜出来,‘晶’有九横六竖。”全班同学豁然开朗、恍然大悟。老师又说:“接下来,我们再来猜一个脑筋急转弯吧!新买来的袜子,为什么上面有两个洞?”这个问题太无聊、太简单了吧!同学们都举起手来,老师叫了一位同学起来回答,那个同学说:“如果没有两个洞你怎么穿呀!”全班顿时哄堂大笑。
嘿,这节课真是上得津津有味吧!
1、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生活的效率越来越快,当然,人们对语文重视渐渐消失。在古代,人们有名有号,名不仅重要,号也是一个的标签,但在现代,人们只注重名,却忽视了号。今天我十分惊讶的应该是,我们的语文老师竟然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号——素之先生。号虽然简朴,但也因简朴而透视出了语文老师的人生信仰与做人之本以及心中的内涵。
2、对于素之先生对语文的见解,我也十分认同。我想对于语文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应付高考,而是对国学的继承,对心灵的升华,对灵魂的放飞。我们不能只因为学习而学习,应该了解语文,懂语文,知语文,更应用语文。我想,只有对语文有了不一般的见解,才能成为真正的国之栋梁。
3、对于素之先生提出的语文学习要点——“聊”“听”“翻”“写”,我想这也将成为我高中语文学习中必备的四要点,会鞭策着我学习三年语文。当然我也相信有这四点的帮助,高中的语文学习一定不会枯燥无味,这定将给予我三年多姿多彩的语文学习。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推荐阅读:
二年级语文我们成功了课件10-24
一节可怕的“语文课”10-14
一节语文课06-28
初三第一节语文课06-15
高二第一节语文课09-29
九年级第一节语文课10-14
听了一节作文课的心得体会06-17
高三语文老师第一节课07-09
如何上好一节作文课05-28
团队的成功才是个人的成功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