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活动简讯(精选10篇)
今天上午,由我校组织的学校同课异构活动在二年级举行。伍东萍老师和杨静老师共同演绎了二年级下册语文的《雷雨》。她们的精心准备为参与活动,为我校的老师提供了有效的交流话题。
本次活动的特点:所有执教者以其独具慧眼的敏锐,别开生面的勇气,巧妙取舍的功力、深厚扎实的底蕴以及对教材的不同理解和操作,让老师们领略了他们的不同风采。切入点、授课方式、课型模式各不相同,但都充分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改革的精神,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而轻松,做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使人受益匪浅。
本次活动的启示:1.教无定法。要想做到这一点,只有把握教材、吃透教材。2.有爱的课堂教学才会有鲜活灵动的课堂。3.从这次活动中我们要认真反思、总结、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1“同课异构”与传统“集体备课”教研形式的对比
传统的“集体备课”是以个别骨干教师为中心,围绕其教学设计进行讨论修改,最后形成一份共性化教案,让组内教师复制到自己的课堂。这种作法容易导致教学的共性化与模式化,限制了教学的个性化发展。近年来,“集体备课”将备课、听课和评课三者结合起来,增加了“课中诊断”、“课后研讨”的环节,但仍缺少针对性与实效性。
“同课异构”是先选定课题,然后全组教师分头备课,再共同研讨教学方案,彼此修改完善后,以真实课堂的形式呈现各自的教学设计,其他组内教师相互听课,课后进行会诊式研讨,最后各自分头反思。此种教研形式能够发现日常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提炼出课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同课异构”既注重人人参与,又注重骨干教师引领。不仅能通过集思广益使全组教师在更高起点上达成共识,还能为年轻教师起到示范作用。“同课异构”体现了“在课堂中、基于课堂、为了课堂”的教研理念,深化了“教师即研究者、课堂即研究点”的教研观,是英语教研形式的一大进步。
2“同课异构”在英语教研中的应用实例
2.1 基于整节课的“同课异构”
基于整节课的“同课异构”是以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为主题,要求把整个教学过程当作研究对象,以通过各个教师的教学来研讨如何改进教学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2.1.1 循环式“同课异构”
循环式“同课异构”是指几位老师围绕同一主题,针对同一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在各自的教学班先后上一轮研究课。这种形式能够充分反映出各位教师不同的教学个性、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思维角度、不同的挖掘深度等,能够真正体现教师的执教能力、教材处理能力、课堂掌控能力等多方面水平的高低和教学的差异性。
案例1:三位英语教师同上《酒店英语视听说》中的“点菜”
教师A:复习菜品名、餐具名——指出新课内容——学习新单词、新对话——替换练习——模拟对话
教师B:
步骤一:播放视频,复习“迎宾”。
步骤二:暂停视频,学生分组讨论“客人就座后服务员应提供哪些服务?”。
步骤三:小组讨论服务程序,并写在题板上。
步骤四:播放视频,让学生记录点菜服务用语。
步骤五:师生总结服务程序和服务用语
步骤六:分小组进行情景模拟,进行汇报演出。
教师C:
课前准备:教室布置成模拟餐厅
步骤一:让已有准备的两位学生模拟点菜。
步骤二:学生分组讨论“点菜”过程是否有错漏。
步骤三:学生发言,指出存在的问题。
步骤四:通过讨论和纠错,学生总结出正确的服务流程和服务用语。
步骤五:学生分角色进行情景模拟。
步骤六:学生轮流汇报演出,其他学生进行客观评价,教师总结。
分析: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属于实用英语范畴,重点是让学生能“用”。三位老师都让学生在课堂上用上了学习内容。通过比较不难看出,教师B和教师C的教学设计更能体现“教师应该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也让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经过组内研讨,教师们普遍认为通过本次循环式“同课异构”进行比较教学,拓展了教学思路,对实用性英语的教学要多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动起来,在“做中学、学中做”。
2.1.2 递进式“同课异构”
递进式“同课异构”可以是一人“同课多轮”,也可以是多人“同课多轮”。即一位或多位英语教师围绕同一主题,针对同一内容,用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依次上两次或多次研究课,俗称“磨课”或“滚雪球”。通过“上课——研讨——再上课——再研讨”多轮的持续改进,形成多轮次的连环递进,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方式不断完善,水平不断提高。
案例2:一位英语教师在准备市级公开课时采用递进式“同课异构”完善教学设计。(课题选自前厅部迎宾)
该教师将上课地点选在模拟前台实训室,让学生分别扮演客人和服务员的角色以达到掌握办理入住手续的目的。第一轮课后组内研讨,某教师指出,学生在实训室上课虽能使情景更真实,但也有部分学生因没有相关知识的准备,学起来比较吃力;某老师也指出,学生说得怎么样,演得怎么样,没有评价与反馈。综合组内教师的意见,该教师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完善。第二轮上课时该教师先通过图片和视频弥补了未兼顾部分学生专业知识欠缺的漏洞,也制作了合理的自评表和互评表,教师最后还进行了总结性评价。
分析:通过此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该教师通过“上课——研讨——再上课——再研讨”多轮的持续改进,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教学设计,既考虑了教学对象的实际知识水平,也利用模拟环境为教学气氛增色,最后更是考虑到了教学效果的反馈。通过递进式“同课异构”将课及教师反复打磨,不仅有利于挖掘教师自身潜能,张扬自己的教学风格,培养教师的精品意识,也有利于英语教研组内的深入交流、相互学习,使教学质量和教研质量都更上一层楼。
2.2 基于教学片断的“同课异构”
基于教学片段的“同课异构”是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主题,要求教师通过“同课异构”的形式研讨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式和最佳途径。由于所选问题难度有大有小,又叫做“问题式同课异构”或“课题式同课异构”。
案例3:三位英语教师针对授课内容“What does he look like?”采用不同的导入方案
教师A采用直观导入法,用图片展示不同的外貌特征,例如卷发、直发等。
教师B以学生熟悉的明星图片入手,并将明星图片剪成几个小块。每组学生根据写有明星外貌特征的英文卡片快速拼图。
教师C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几幅有中英文释义的外貌图片,然后选择四位比较活跃且外貌特征各异的学生做模特,再由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四位学生对四位模特进行描述,让其他同学猜出被描述对象。
分析:纵观三位教师的新课导入,都成功地引入了本课话题“What does he look like?”,为新课学习做好了铺垫,但也各有所长、各有千秋。教师A采用直观导入法,虽简洁明了,但缺乏趣味性。教师B和C通过游戏、竞赛导入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也因占用过多时间影响了后面的新课学习。组内教师在对这三位教师的导入方法进行研讨时,也一致认为课堂导入方法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选择令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材料,设计出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的导入方案。
3“同课异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1 有利于拓宽教学思路
“同课异构”通过教材的深度研读、教学设计的多元化、教学过程的多样化以及同伴互助式课堂观摩等途径,为教师提供了比较自己与他人的课堂教学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在比较过程中分析自身的不足、发现别人的优点,拓宽教学思路。
3.2 有利于提高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怎样将知识教给学生,而忽视了对课堂的调控,往往因一些未曾预料的意外而打乱教学节奏。“同课异构”以真实课堂教学为场所,致力于学生的真实发展,这也就要求教师从多方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等,多角度考虑如何活跃课堂气氛、如何应对冷场、如何点拨学生思考、采用何种手段辅助教学等。教师采用的策略在如何管理课堂、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如何把握课堂节奏等方面有了成效,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也随之提高。
3.3 有利于提升教师科研能力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的“Learn by doing”理念指导教师应在参与做的过程中,学习教科研方法;在参与听课、评课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听课和评课;在参与课堂观摩的过程中,学会课堂观察。“同课异构”主要是基于教学问题的研究。备课、上课、听课、研讨、反思本身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人参与,教师提出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不仅体验着“在做中学”的乐趣,也收获了自身教科研能力的逐步提高。
4 结束语
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同课是前提,异构是手段,判断不同教师的教学设计孰优孰劣,不在于教师是否有标新立异的独特设计,而在于教师是否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在研讨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教学目标的理解能力,对教学内容的解读能力,对学情的分析能力,以及其他专业水平。英国著名课程研究专家斯滕豪斯曾一再强调“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教师水平的提高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不仅仅是一位或个别几位教师在发展,而应该让参与人员的层面不断扩大,促进组内所有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效果提升。
摘要:为了提高英语教研质量,“同课异构”被引入到英语教研活动中。该文对“同课异构”与传统“集体备课”教研形式进行对比,介绍了“同课异构”在英语教研活动中的应用,并从三方面分析了“同课异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同课异构,英语教研,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实践研究——以A幼儿园三个活动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2]陈爱兰.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课异构”研究——以英语学科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贾爱武.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4]李国华.“同课异构”与“集体备课”嫁接的方式与作用[J].青年教师,2010(2):44-48.
[5]姜木兰.从“同课异构”活动谈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73-7
[6]李国华,肖华兰,朱小莉.“同课异构”的几种操作模式[J].青年教师,2011(3):43-45.
[7]董玲.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反思[J].新课程研究,2010(205):66-67.
一、模拟实验引入探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尤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之时需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模拟实验是参照实际生活环境,通过图片、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等手段模拟出各种环境要素,抽象概括地表达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
【探索1】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A、B两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两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如图1。
■
第二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如图2。
■
第三组试验:同样坡度和土质的两个区域,A区域和风细雨,B区域暴雨倾盆,如图3。
■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区域地表植被繁茂,B区域地表植被相对稀疏,C区域地表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如图4。
■
思考:简要分析以上四组模拟实验,思考每一组实验中哪一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其影响机制。
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破坏问题与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易理解,通过设置这组模拟实验,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讲解,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教师设计教学探索活动时,要着眼于以比较、归纳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从个别案例的观察、多个案例的比较中展开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对照比较。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带动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
二、观察实验引入探索
观察实验相较于模拟实验更为直观,操作也更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样是实验形式,真实实验型探索活动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指导和讲解。
【探索2】
地理小实验——做一做,想一想。
第1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其中一个在土层中插入水草,用花洒喷水。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2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和沙土,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土质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3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调节木板倾斜角度,分别为15°和30°,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4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用花洒喷水,但出水强度分别是一强一弱,时间一长一短,分别观察并记录土质、植被、地形相同的情况下,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用品:①木板一块,长约1米,宽约30公分,苔藓草皮一块,青苔一束,能覆盖木板即可;②水盆一个;③喷水壶一个(能调节出水强度),粘土和沙土若干克;④清水5千克以上。
实验准备:①学生每5个人一组准备用品,并选出实验小组长;②一个学生负责支木块,并调节木块倾斜角度,按要求放置木块上的覆盖物;③一个学生负责喷水,并按记录员提供的时间、喷水强度喷水;④一个学生掌握喷水时间,作实验记录;⑤一个学生负责更换土质材料。
实验记录:(见表1)。
■
观察4组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所反映的问题,讨论并找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结论: 。
思考:通过实验得出水土流失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有什么关系?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该组实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眼见为实”的实验结果(非猜测、想象的实验结果)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得出共同结论。这种方式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演示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提倡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最好创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探索活动要说明的原理或概念。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需要教师插入必要讲解。
三、图像分析引入探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照片、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恰当的示意图、图表、漫画表示课本内容,力求将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
【探索3】
读图5,根据A、B、C、D四地的地表特征和降水情况等,思考下列问题:A、B、C、D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的是哪一处?为什么?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
引入探索的示意图内容简洁明了,信息量大,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地理试卷也常以图像为载体进行命题,这些题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考察学生观察、综合、创新、思维等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读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形成地理技能。中图版地理教材编写尤其注重图像系统的作用,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联系紧密,插图质量和栏目设计运用较活泼,利于拓展课文内涵,扩大学生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图版地理新教材过程中,应注重图像系统的综合分析及其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设计探索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保证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加强其与正文系统的配套、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也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虽然只是中图版地理教材的一个小栏目,但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和有效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中图版地理教材每节前都设计一个“探索活动”,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教材特点,运用探究模式进行教学,防止“照本宣科”。针对同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与学习。如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用不同形式引入探索。
一、模拟实验引入探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尤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之时需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模拟实验是参照实际生活环境,通过图片、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等手段模拟出各种环境要素,抽象概括地表达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
【探索1】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A、B两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两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如图1。
■
第二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如图2。
■
第三组试验:同样坡度和土质的两个区域,A区域和风细雨,B区域暴雨倾盆,如图3。
■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区域地表植被繁茂,B区域地表植被相对稀疏,C区域地表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如图4。
■
思考:简要分析以上四组模拟实验,思考每一组实验中哪一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其影响机制。
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破坏问题与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易理解,通过设置这组模拟实验,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讲解,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教师设计教学探索活动时,要着眼于以比较、归纳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从个别案例的观察、多个案例的比较中展开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对照比较。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带动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
二、观察实验引入探索
观察实验相较于模拟实验更为直观,操作也更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样是实验形式,真实实验型探索活动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指导和讲解。
【探索2】
地理小实验——做一做,想一想。
第1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其中一个在土层中插入水草,用花洒喷水。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2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和沙土,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土质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3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调节木板倾斜角度,分别为15°和30°,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4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用花洒喷水,但出水强度分别是一强一弱,时间一长一短,分别观察并记录土质、植被、地形相同的情况下,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用品:①木板一块,长约1米,宽约30公分,苔藓草皮一块,青苔一束,能覆盖木板即可;②水盆一个;③喷水壶一个(能调节出水强度),粘土和沙土若干克;④清水5千克以上。
实验准备:①学生每5个人一组准备用品,并选出实验小组长;②一个学生负责支木块,并调节木块倾斜角度,按要求放置木块上的覆盖物;③一个学生负责喷水,并按记录员提供的时间、喷水强度喷水;④一个学生掌握喷水时间,作实验记录;⑤一个学生负责更换土质材料。
实验记录:(见表1)。
■
观察4组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所反映的问题,讨论并找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结论: 。
思考:通过实验得出水土流失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有什么关系?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该组实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眼见为实”的实验结果(非猜测、想象的实验结果)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得出共同结论。这种方式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演示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提倡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最好创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探索活动要说明的原理或概念。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需要教师插入必要讲解。
三、图像分析引入探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照片、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恰当的示意图、图表、漫画表示课本内容,力求将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
【探索3】
读图5,根据A、B、C、D四地的地表特征和降水情况等,思考下列问题:A、B、C、D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的是哪一处?为什么?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
引入探索的示意图内容简洁明了,信息量大,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地理试卷也常以图像为载体进行命题,这些题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考察学生观察、综合、创新、思维等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读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形成地理技能。中图版地理教材编写尤其注重图像系统的作用,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联系紧密,插图质量和栏目设计运用较活泼,利于拓展课文内涵,扩大学生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图版地理新教材过程中,应注重图像系统的综合分析及其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设计探索活动的目的不仅是保证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加强其与正文系统的配套、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等,也是为了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虽然只是中图版地理教材的一个小栏目,但只要教师充分利用和有效探索,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对地理环境和地理事物的认知能力等都很有帮助。
中图版地理教材每节前都设计一个“探索活动”,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教材特点,运用探究模式进行教学,防止“照本宣科”。针对同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与学习。如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用不同形式引入探索。
一、模拟实验引入探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尤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之时需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模拟实验是参照实际生活环境,通过图片、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等手段模拟出各种环境要素,抽象概括地表达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
【探索1】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A、B两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两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如图1。
■
第二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如图2。
■
第三组试验:同样坡度和土质的两个区域,A区域和风细雨,B区域暴雨倾盆,如图3。
■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区域地表植被繁茂,B区域地表植被相对稀疏,C区域地表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如图4。
■
思考:简要分析以上四组模拟实验,思考每一组实验中哪一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其影响机制。
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破坏问题与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易理解,通过设置这组模拟实验,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讲解,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教师设计教学探索活动时,要着眼于以比较、归纳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从个别案例的观察、多个案例的比较中展开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对照比较。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带动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
二、观察实验引入探索
观察实验相较于模拟实验更为直观,操作也更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样是实验形式,真实实验型探索活动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指导和讲解。
【探索2】
地理小实验——做一做,想一想。
第1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其中一个在土层中插入水草,用花洒喷水。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2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和沙土,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土质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3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调节木板倾斜角度,分别为15°和30°,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4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用花洒喷水,但出水强度分别是一强一弱,时间一长一短,分别观察并记录土质、植被、地形相同的情况下,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用品:①木板一块,长约1米,宽约30公分,苔藓草皮一块,青苔一束,能覆盖木板即可;②水盆一个;③喷水壶一个(能调节出水强度),粘土和沙土若干克;④清水5千克以上。
实验准备:①学生每5个人一组准备用品,并选出实验小组长;②一个学生负责支木块,并调节木块倾斜角度,按要求放置木块上的覆盖物;③一个学生负责喷水,并按记录员提供的时间、喷水强度喷水;④一个学生掌握喷水时间,作实验记录;⑤一个学生负责更换土质材料。
实验记录:(见表1)。
■
观察4组实验现象,以小组为单位记录实验所反映的问题,讨论并找到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
实验结论: 。
思考:通过实验得出水土流失与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有什么关系?除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该组实验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要求学生从“眼见为实”的实验结果(非猜测、想象的实验结果)中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最后得出共同结论。这种方式主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演示仅仅起到指导作用,不能取代学生的演示。提倡师生共同完成实验,学生可以小组形式进行,最好创造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操作的机会,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探究,才能真正理解探索活动要说明的原理或概念。需要注意必须有足够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自主活动,并在活动中需要教师插入必要讲解。
三、图像分析引入探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提倡多使用地图以及剖面图、照片、示意图、遥感图等图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恰当的示意图、图表、漫画表示课本内容,力求将知识点简单化、形象化、生动化。
【探索3】
读图5,根据A、B、C、D四地的地表特征和降水情况等,思考下列问题:A、B、C、D四处水土流失最严重和最轻的是哪一处?为什么?根据上述分析总结出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有哪些?
■
引入探索的示意图内容简洁明了,信息量大,能够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地理试卷也常以图像为载体进行命题,这些题目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考察学生观察、综合、创新、思维等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通过读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大量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形成地理技能。中图版地理教材编写尤其注重图像系统的作用,课文系统、图像系统和作业系统的设计联系紧密,插图质量和栏目设计运用较活泼,利于拓展课文内涵,扩大学生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在使用中图版地理新教材过程中,应注重图像系统的综合分析及其运用,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
一、活动思想
“同课异构” 是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此次活动旨在提高教学教研水平,促进共同进步,指导教师认真研究课堂教学,及时发现问题、研讨策略;总结经验、查找不足,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研的质量,为创设高质量的有效课堂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目的
在“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活动中,为教师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教师执教同一课题,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对教材不同的处理、对学生不同的学习指导方法、板书方式等,展示自己对教材独特的理解。紧紧围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这一主线,通过同年级教师“选定课题-----个人教学设计-----同课异构付诸实践——课后评议互助提高”等环节,帮助教师潜心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激活教材,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打开思路,真正实现同伴互助。同时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活动内容
语文、数学、英语。
四、活动组织
组 长:侯彦波 副组长:陈瑞勋 韩雪松 王江
成 员:潘立学 管庆云 王昌宝
具体负责人:王江
五、活动步骤
1.各学科组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协同该年级教师共同选定同一课题。(教研组长负责)。
2.个人教学设计。执教教师潜心研读教材,广泛收集资料,根据自己教学风格及学生特点设计可行的教学设计。3.上课、听课。
4.课后集体评议。课上完后,由教教导处组织集体评议,对课的特点、不足,教师对教材解读、处理进行探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两位教师的课可以分环节对比进行评价)。
5.总结与反思。这一环节由执教教师写教学反思,目的是让教师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案、反思一周内完成电子稿上交教导处)。
六、活动安排
1.时间:5月7日--5月17日无特殊情况讲课节数后当日下午为评课时间。2.评课活动程序:上课教师说课(说目标、说重难点、说教法、说学法等)--听课教师评课(评优点、说不足、谈感想等)--总结。
3.上课教师课前写出课堂教学详案,听课教师在听课过程中认真记录听课内容,听课后完善听评记录。课堂教学详案、说课材料、评课记录在评课活动结束后立即上交教导处。4.教研组长组织好听课、评课,(同学科的教师必须听课)听课实行签名制,活动效果记录教研组考核。5.其它年级无课教师的必须参加。
“同课异构”优质课竞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标:
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的改革,激励教师钻研教材、加强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能力。根据教研计划的安排,举行“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激发 我园教师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热情,进一步学习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大家提供一个研讨、学习、交流的平台。
二、参赛对象:
中班组教师
三、具体要求及方法:
1、本次竞赛内容:相同内容的主题教学活动,活动设计、教学方法不得雷同。(参赛前两天公布课题)
2、要根据班级幼儿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过程,必须做到因材施教。
3、参赛教师按照抽签的顺序进行。
4、活动结束后及时组织评课。先由执教者谈谈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后反思,再请听课的老师谈谈本节课的优缺点。
5、各位老师讲“同课异构”活动的感想和建议写在教育笔记上,以便积累教学经验。
四、奖项的设立: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名
五、评委:
2018年春季科学“同课异构”研讨
活 动 总 结
2018年5月25日在五马小学、后山小学两校及第六片区教研联盟各校领导的支持下,我们科学组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活动。“同课异构”是教研组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采取的一项新举措。这一活动的开展,给教师了一个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教师们通过讲课与听课、自己和他人的对比,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发现别人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同一节课用不同的结构或模式来上,对于同一个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各自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握对重、难点的处理。同时本学科的所有教师都来听课,课上完后,大家对这一节课进行评课,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改进的意见,找到上好这一节课的最佳模式。
本次活动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课例的展示,第二部分是教学反思,最后的部分是课例点评。首先,由余天才校长老师和袁华飞主任执教同一课题《摆的研究》。由于两位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同,选择的教学内容不同,选择的教学方法不同,教师的个人教学风格也不尽相同,教学重点各有侧重,因此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演绎着不同的精彩。接着由执教者对自己课例进行说课和反思,之后,由各学校分组对两堂课进行分组评议后,推选中心发言人对两节课做了精彩评议,把这次的教研活动的研讨气氛推上了高潮。继而周林学校胡晓燕老师分享了《我的科学教学之路》的个人讲座,最后周林学校杨远霞校长、我校程天刚校长对两堂课进行了细致而精彩的点评,最后由程校长对本次活动予以总结。
余天才校长、袁华飞主任承担了此次讲课任务,他们经历了选课题《摆的研究》——钻研课标和教材——课前访谈(学生)——独立备课——上公开课——说课——互动评课等一系列活动,展现两堂风格迥异、各有特色的研讨课,呈现了科学课堂教学的严谨与多样化。在评课的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很认真地对每节课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分析每位教师在各个环节中的表现,从而发现每个教师的亮点,取长补短,在对比中大大地提高了大家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
开学初, 我校教研组组织了“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 笔者认为“同课异构”这种教研形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水平非常有利.为了更好地说明, 现对人教版七年级数学 (下) 《三角形的边》两节课的导入提问、讲解重点提问和小结提问进行对比分析, 旨在交流共勉.
一、导入新课时的提问对比
1. 教师A的导入提问
教师在屏幕上呈现了一些图片, 有古埃及的金字塔, 香港中银大厦, 交通标志等, 相继提出问题: (1) 从刚才的图片中, 你能找到哪些我们熟悉的图形? (2) 你了解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3) 什么叫做三角形呢?
2. 教师B的导入提问
活动1:小刚说, “我一步能走三米多”, 你相信吗?
活动2:观察图片:房屋屋架、自行车三脚架、金字塔等, 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几何图形?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3. 对比与分析
两位教师的导入各有特色, 教师A先展示了一些图片, 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三角形, 而且是它构成许多几何图形的基础.教师B采用设疑的方法把学生带进课堂, 让学生沉于思考, 顺势告诉学生:学习本节课后, 你将会明白小刚的话.然后通过问题情境, 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两位教师的设计虽不同, 但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由此可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讲解重点时的提问比较
1. 教师A讲解重点的提问
师:同学们, 你们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吧, 小兔由于骄傲输了, 不服气.今天小兔不同乌龟赛跑了, 要同小狗赛跑, 你们猜猜看, 谁会获胜?同学们, 你认为这样的比赛公平吗?
师:如图1, 假设一只小虫从点B出发沿三角形的边爬到点C, 它有几条路线可以选择?各条路线长一样吗?
2. 教师B讲解重点的提问
师:大家有崇拜的体育明星吗?知道老师喜欢的体育明星是谁吗?[课件出示姚明]关于姚明, 有人说:“姚明一步能走3米, 你信吗?”姚明的两条腿和地面近似地围成一个什么图形呢?猜猜他一步能否走3米与什么有关系?学习了今天的知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就能找到答案了.
新颖的导入提问, 从学生喜欢的体育明星中简洁地提出研究的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使学生对本课充满了期待.紧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 (1) 请同学们用准备好的木棒拼三角形, 在拼图中, 你们有什么发现? (2) 你们发现:拼三角形时, 与三根木棒长度有关系吗? (3) 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 对比与分析
两位教师设计问题的目的性都很强, 都围绕“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展开, 教师A在讲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采用了不等式, 这显然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B的目标较高, 其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操作, 让学生先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教学中, 关键是抓住核心问题“任意的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并让学生动手操作, 感知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接着重点研究“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到底有何关系”通过验证, 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结论.这样的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课堂小结的提问
1. 教师A的小结提问
师:从这节课中你学到了什么?在课堂上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情?与同学的交流中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想尝试些什么?
2. 教师B的小结提问
师:本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与方法?有哪些收获?通过学习, 你能解决活动1提出的问题吗?说说你的理由.
3. 对比与分析
教师A通过问题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回顾, 使学生认识到数学课堂不是纯知识的灌输, 也有有趣的地方, 这样就减少了后进生.教师B让学生回顾谈体会, 关注了学生能否灵活运用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解决问题;并照应开头, 证实了小刚说谎话, 巩固了三角形三边关系.总之, 小结提问要立足于归纳总结上, 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一节课所学的东西.
一、有助于教育教学思想的革新
同课异构的教学研讨模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形成强烈的冲击力,它展现了教师的风采,彰显了教师的个性,给人无比的想象力和启发。尤其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大胆尝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更是让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通过参加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不少教师从中受到了启发,也进行了反思。有教师认为,就像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一样,不同类型的展示课各具特色与优势,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从实际出发,切忌跟风
教育教学改革的春风吹遍全国,每个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人都如履薄冰。在课堂教学评价机制中,必须要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的参与度。在这种评价机制的导向下,公开课、观摩课、骨干课、新秀课大都有为秀而秀的味道,当然也有非常成功,让人耳目一新,能够脱颖而出的,但整体感觉是千人一面,缺乏个性。教育应该是一种个性化很强的行业,它为我们彰显个人魅力与风采搭建了平台,不能为共性而抹煞个性,使教育失去生机与活力。新课程下的教学模式的选择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师的实际出发,从教材的难易程度出发,如果抛开这些,为模式而模式,那教育就将是死水一潭。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富有智慧的引领者,能够顺时而动。
2.传统教学模式与多媒体模式之间的有效整合
对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必须要改革,但不是彻底的否定,在重点难点的处理上还是要发挥教师讲的优势,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节省时间。多媒体教学方式以直接、形象、容量大为特色,两种模式各有千秋,如何将一支粉笔与多媒体有效整合,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学手段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和适应学生的认知习惯和水平,达到完成教学的目的。
二、有助于教学教研能力的提高
这种教学研讨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同一章节不同教师、不同学生展现不同的精彩,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的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和教学质量。年轻教师可以学到老教师处理教材的丰富经验,欣赏其对教材驾驭的游刃有余,感觉到自己拥有天地的大小而不待扬鞭自奋蹄;老教师可以借鉴年轻教师的创新意识、大胆的设计和对教材的新〖JP2〗颖理解,用时代气息催促自己与时俱进。通过课的对比,授课人结合自己所取得的效果,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这节课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二次备课,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通过讲评课,教师与教师之间寻求差距与不足,获得新知与感悟,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每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都会使参会者或多或少在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的编制、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程序的安排和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与掌控等方面有全新的理解和收获。
实践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教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研水平,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教学一线积累经验,并进行反思整理,不断完善自己的教研方式,从而获得更加优异的教学成果。与此同时,在教学一线,与学生教学相长,将学生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特点与教师的专业领域知识相结合,则更容易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使一线教师也能在专业领域上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避免了科研传统意义上“闭门造车”的尴尬。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在日常教学生活中,让“教”“研”两者相辅相成,不断融合完善,才能让我们在教学一线上走得更远更好。同课异构就是最好的桥梁和手段。
三、有助于教学影响扩张与延伸
同课异构可以在同一学校,不同年龄段教师之间或同一年龄段教师之间进行。为实现教学资源的均衡发展,也可以跨区域、跨学校,甚至是跨省份进行。教育教学发展水平不同的省份、区域、学校之间通过同课异构,为彼此提供了一个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渠道,尤其对渴望改变的教师与学校更是提供了一次机会。有老师说:“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学有规律,也有技巧,是一门艺术,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多听课、多学习,否则,久而久之,我们会固步自封。” 在观摩完兰州西北中学与北京161中学的同课异构课后,有老师说:“知他山之高,思己水之浅。期我之成功,向高处更进步。”
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宣扬、倡导某种教学思想或方法,为大家提供展示和讨论的机会,更为日复一日地重复相同的知识,常年坚持在教学一线的教师带来冲击,知道外面的世界在发生怎样的变化,促使其教学增加新鲜感与活力,远离“匠气”。在当今这个知识不断进步的时代,教师要传承知识,就更需要不断地学习有关学科的前沿知识和最新理论,才能满足学生对于知识的探求。只有教师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拥有科研的一席之地,才可以带领学生体味学科知识的最新鲜成果,反之,如果教师不注重自己的科研水平,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所教的知识,则会使学生获得陈旧知识而不利于学生发展。
为了使二年级数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更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推动“高效课堂”范式的构建。数学组2013年第一学期开展教研主题“同课异构”校本研修活动。活动形式如下:
一、开展校内“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1、本学期十月将开展“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2、选定上课年级和上课老师。
3、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构思,并将教学设计送教导处,以便老师集体研课。
4、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后开展“同课异构”研讨活动。课后,每位授课老师要写出教后反思
二、活动要求
1、没有特殊原因,原则上要求全体教师参与本学科的观课和评课。
2、教研组长要积极发动学科教师协助上课教师做好各项课前准备工作,如:收集资源、打印教学设计等。
三、安排年级段授课教师。
——铅山县葛仙山乡中心小学2013春学校内部校际交流教研活动总结
2013年4月23号(星期二)——25(星期四),教导处组织了我们数学组此次维期三天的学校内部校际交流教研活动。活动第一站是斜岭小学,中心校公开教学的是李雪娇老师,斜岭小学是陶小丹老师;第二站是局里小学,中心校公开教学的是陈杏芝老师,局里小学是余丽清老师;第三站是长生小学,中心校公开教学的是费雪娇老师,长生小学是廖丹老师。此次教研活动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随教学进度,随活动学校的教学实际,不提前做准备。进行公开教学的6位教师都是年轻老师,其中李雪娇老师比另五位多工作了两年,其余地都是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
听了六位教师的公开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课题,六位教师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已独特的见解。我也在他们的教学中感受到了她们的成长,这也是值得我们欣喜的。
首先教师的教学过程中的创设情景都十分独特,目的明确,很好地为新知的教学进行了铺垫。
在斜岭两位老师所上的一年级下册《人民币的认识》当中,李雪娇老师以猜谜语的形式,生动有趣地导入了新课,陶小丹老师以生活购物的情境图导出人民币,不但很好地导入了新课的学习,也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人印象深刻。还有陈杏芝教师与余丽清老师在教学三年级下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进位乘法》时都不约而同的采用了提问质疑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助人的意识。各式各样的情景创设为一堂课的教学创下了良好的开端,也为课堂增色了不一样的风采。
第二,六位教师根据学情制写了详细、符合学生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一环扣一环,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大家也在比较中寻找落差。
每节课堂的教学大致都分成四部分教学:情景创设、新知讲授、巩固练习、课堂总结。在这样的主线领导下各自发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达到自己的教学目的,这可以是说她们最大的进步。同时由于是同课异构的教学,在相比较中我也发现了新教师关注的焦点是整体的流程。老教师对细节的处理更加到位,而且对教学重点的把握更加出色。但要一提的是这6位老师都注重了对练习题的设计,练习题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不再是单一次地重复做一种题,既不重复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一箭双雕”的作用。
第三,六位老师都注意到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其站起来,声音小时要求其大胆放声回答,以及“小眼睛,看黑板”等等。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中的,都是必须的。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随时帮助学生改正,这也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第四,说一说我从这几位老师课堂上看到的闪光点。
李雪娇老师可以说是她们中的“大姐”,她那赋予激情的语言,丰富的姿体语言都给课堂生色不少。陶小丹教师优美的声音,轻切地态度,让我们听课的人如沐春风。陈杏芝教师与学生之间亲密互动及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动性也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余丽清及费雪娇两位老师全堂课面带笑容耐心地授课的方式也是值得借鉴的。同时这几位教师都特别注重了情
感教育,以及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并以鼓励式的教学方法去激励学生学习。
最后我再说说这次活动带给我的一些体会:
一、拓展了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术。
任何一位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而这次同课异构活动就给了我们发现这一优点的平台,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资源,在活动中也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在相互的评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教育知识也可被相互体会。
二、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在评课过程中,大家就每一节课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的感受和看法。经验丰富的教师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年轻教师也积极献言献策。思想发生了磁撞,讨论的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
三、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自己课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任务了教学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替代学生的解读;而应该丫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的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构建自己的认识与知识。这也是当前新课改的必然趋势。
四、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六位教师的教学中我都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教师在设计本课时的教学时都没有关注这一课时在全册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育中的作用。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数学教学是一门逻辑性、思维性、连贯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每一个教学阶段的知识点都有着明确的分工,所有的知识也层现循序渐进的安排,从易到难,一步步揭露。就拿费雪娇教师上的《10000以内数的认识》来说这是对数的概念的讲述,整个小学阶段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100以内数的认识,第二个是10000以内的认识,第三个是大数的的认识。本课时是在学生掌握了1000以内数的读写以及计数单位的理解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但教师在教学时却忽视了对数位的认识,要自己我们的读书与写位都是按数位的排列来讲述的,少了数位就谈上读写数了,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完整的个级数位,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也为四年级大数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奠定基础。同时更应该对学生数感的培养,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这一根本的教学目标。
我们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每一课时每一册之前提前看教参,提前了解其教学目标之它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流程中的作用,让学生学会整理所学知识,形成完成的知识链。并让学生在今后学习同一类型的知识之下可以利用知识的迁移性自主学习新知,也更能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我们的课堂早日从“被动”的教学变成“主动”的探究吧!
【同课异构活动简讯】推荐阅读:
同课异构简讯12-20
同课异构活动06-17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文档10-08
同课异构活动报道01-08
“同课异构式”语文教研活动07-09
初中语文同课异构活动总结11-29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实施方案12-14
寄语活动简讯05-25
512活动简讯09-11
捐助活动简讯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