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三上《找骆驼》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二)课 型:新授课
课 时: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并能够正确读写“骆驼、跛、驮、愤、啃、究竟”等词语。
2、过程与方法:正确的,流利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只有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抓住事物之间的联系,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个道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读和理解老人前后的对话,从后面的对话证实结论的正确是观察与推断的结果。
难点:理解老人为什么没看到骆驼却把骆驼的特点了解得那么清楚。
(五)教 具:PPT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新课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两个谜语,大家一起来猜猜看?请同学们看电脑课件。第一个,“沙漠一只船,船上载大山。远看像笔架,近看一身毡。”第二个,“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驮着重担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风寒。”大家想想谜底是什么呢?给个小提示,猜一种动物。(生:羊、马、牛……)不对不对,再猜猜,同学们也可以从课本上找找答案。好,你的小手举得又直又高,请你来告诉大家你猜的是什么动物?(生:骆驼)对啦,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第十六课《找骆驼》(板书),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62页,全班和老师一起大声的读出课题,找骆驼。
2、朗读课文,品味感悟:
(1)好,通过刚才的猜谜语,大家发现骆驼有哪些特点呢?这位男生你来,嗯,骆驼有两座驼峰对不对,驼峰里面藏着水。还有吗?这位女生你来,很好,骆驼耐旱,在沙漠里,可以几天不喝水。还有没有?你来,对的,还可以驮重物。那《找骆驼》这篇课文中商人丢失的骆驼又有哪些特点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由朗读文章,将描写骆驼特点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
(2)好,大家都读好了,有哪位同学愿意第一个来说说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呢?
好,这位女生,请你来回答,“左脚有点跛”(板书)对不对?你能将文中的句子准确的完整的读出来吗?(生:老人说:……跛)哪还有其他的特点吗?(生沉默)那请你先坐下回忆一下,我们请另一个同学来回答,好就请你,是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板书)、“缺了一颗牙”(板书),好的请坐,现在还请这位女生来回答,是的“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缺了一颗牙”,你回答的真好,请坐,同学们看,刚才她只是太紧张,一时间忘记了。
当商人问老人,“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老人回答了什么?大家一起来回答老师(生齐答:那我可不知道)
老人把骆驼的样子说得这样具体,又说不知道骆驼在哪,如果你是这位商人,你会怎样想?(生:这可恶的老人把我的骆驼偷走了/一定是这黑心老人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是啊,老人会不会把商人的骆驼藏起来了呢?商人这时的很生气了,于是商人愤愤地说了什么?请一位同学用生气质问的语气来给同学们读一下商人的话,你愿意来给大家读一下是吗?好的,就请你。你读的真好,把商人那种生气质问的口吻都读出来了,请坐!
请全班同学一起用生气质问的语气来读商人的话,感受商人以为是老人把他丢失的骆驼藏起来的那种生气的心情。商人愤愤地说,起。
(3)好的,同学们读得太棒了,老师都感觉到商人那种生气的心情了呢。如果老人说的是真的。那么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呢?现在请男生扮作老人,女生扮作商人,老师作为旁白,我们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
师:从前有个商人……赶上去问:(女)“……”
师:老人说:(男)“……”
……
好的,角色扮演完毕,接下来。老师要提问了,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丢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呢?
老师看到了你渴望的目光,就请你来,生:…… 嗯,第十段写到,老人看到了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还有吗?是的,老人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就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那还有吗?对啦。老人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你回答的十分准确,声音洪亮,真是太棒了,请坐。所以,老人的观察能力是不是很强?是的。
那么老人有告诉商人去哪里找骆驼吗?这位男生,请你来回答,嗯嗯,老人告诉商人要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请坐,那同学们告诉老师最后商人找到骆驼了吗?是的,找到了。
(4)同学们通过学习《找骆驼》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
是的,大家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小事情,它们往往会告诉人们答案。
同学们来说说,你曾经在生活中观察到什么呢?这位同学你来,哦,你吃苹果的时候观察到苹果上面有虫眼,你下了一跳。好,请坐。你观察的真仔细,那老师觉得那颗苹果一定很甜,因为小虫子都爱吃,对吗?还有其他同学呢?你们观察到了什么?你来,你观察到你养的小金鱼是睁着眼睛睡觉的,你观察的真是细致入微啊,没错的,小金鱼睡觉时眼睛也是睁着的,因为它没有眼皮。
好,那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七)作业设计
接下来,我们布置一下课后作业。
1、请同学们课后观察一种小动物或者小植物,然后写一篇小短文,说说你观察到什么。
2、请同学们课后将“骆驼、跛、驮、愤、啃、究竟”这几个词语抄写三遍,家长签字。
(八)板书设计
找骆驼
左脚跛 路上的骆驼脚印右深左浅
左驮蜜、右驮米 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 观察所得 果然找到
缺颗牙 啃过的树叶上留有牙印
(九)课后反思
【课前活动】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找不同”的游戏吗?想玩吗?(生答后课件出示图1、图2)
师:请仔细观察比较这两幅图,图中有3处不同,看谁先找出来!
学生饶有兴趣地找出不同后课件圈出不同处。
师:同学们找得又对又快,说说你找不同有什么经验?
生:要会细心观察。
生:要把上下两幅图进行仔细比较,才能找出不同。
师:同学们说得对,找不同的关键在一个找字。
师:刚才我们玩了找不同的游戏,接下来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来找规律。找规律和找不同一样,也需要大家细心观察,用心比较。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分析与思考:课前“热身”已成为上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何“热身”却大有讲究。本环节,教者独辟蹊径,巧妙地以符合学生年龄、心理特点的“找不同”的游戏方式开展活动,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沟通了前后教学间的联系;既无痕地作了方法上的“导引”,又使学生产生了急欲求知的认知倾向,可谓一举多得,余味无穷。)
【教学过程】
一、观察发现,明确特征
师:今天我们要找的规律藏在哪里呢?一起来看大屏幕(出示图1)。没想到吧,规律就藏在这幅图里,有信心找出来吗?接下来,我们就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这幅图。
师:在这幅图中,主要有三排物体,找一找,是哪三排?
生:小兔和蘑菇排成一排,篱笆和木桩排成一排,手帕和夹子排成一排。
师:仔细观察一下,小兔与蘑菇的排列有什么特点?
生:我看到每两只小兔中间有一个蘑菇。
生:它们是一只小兔跟一个蘑菇这样排列的,小兔与蘑菇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小兔与蘑菇这两种物体是一个隔一个排列的,我们把这样的排列称作是间隔排列。
师:图中还有哪两种物体也是间隔排列的?(生答)
师:比较一下三组物体,它们在排列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生答)
师:通过观察情境图,我们发现图上有三排物体,每排两种物体的排列很有特点,都是间隔排列。
(分析与思考: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表述可以分为排列特征和数量关系两部分,本环节所要解决的是排列特征问题。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出示主题图后,教者注意用既具针对性又富启发、思考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素材内容进行数学分析,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思考,并对共同特征进行归纳。教学中,由于教学切入点的准确选择,整个过程给人以要言不烦、干净利落之感,学生在观察中比较,比较中发现,既明确了一一间隔排列的形式特征,也为后面分析两种物体间的数量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由表及里,探究规律
师:我们要找的规律就藏在两种物体间隔排列的现象背后,和这些物体的数量有密切的关系。
师:想一想,既然和数量有关,我们要找出规律,就要先知道什么?
生:先要知道每种物体的个数。
师:这张表格(多媒体出示下表)在数学课本第78页,等会儿请同学先数一数每种物体的个数,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然后比较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和同桌说一说你的发现。
学生数数、填表、交流。
师:说说都有哪些发现?
生:小兔比蘑菇多1个,木桩比篱笆多1个,夹子也是比手帕多1个。
生:我发现上面的物体都比下面的物体多1,下面的物体都比上面的物体少1。
生:也就是每排两种物体数量都相差1个。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的发现吗?同学们真了不起,一下子就找到了规律!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条规律,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正好都是相差1个呢?是凑巧吗?那是什么原因呢?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学生看图思考,逐渐开始举手)
师:谁先来解释为什么小兔比蘑菇多1个?
生:一共有8只小兔,8只小兔中有7个空档,所以小兔比蘑菇多1个。
生:第一只是小兔,最后一只也是小兔,所以小兔比蘑菇多1个。
师:这两位同学大胆地表达了他们的想法,真好!还有谁来说说你的看法?
生:前面的小兔后都有蘑菇,最后一只小兔后没有蘑菇了。
师:说的真好!如果我们把一只小兔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这样一组一组地连一连(电脑演示),最后余下的是什么?
生:(齐)小兔!
师:是呀,最后余下的小兔没有蘑菇和它组成一组,所以小兔要比蘑菇多1个。
师:如果最后没有余下一只小兔,那么小兔还会比蘑菇多1吗?小兔和蘑菇的数量就怎么样了?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把小兔和蘑菇这两种物体一个对一个地比较,知道了为什么小兔会多1,这样的比较方法,我们称作是一一对应。
师:那为什么木桩比篱笆多1个,夹子比手帕多1个,你能像图上这样一一对应,先连一连,再和同桌说说理由吗?(学生独立在书上连线,然后同桌交流)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生从一一对应的角度作答,教师根据回答电脑演示圈的过程)
师:同学们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解释为什么木桩比篱笆多1,夹子比手帕多1,真好。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为什么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都相差1个,想明白了吗?
(生闭上眼睛思考,后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了)
(分析与思考:规律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的规律可以通过观察和比较去发现,所以,本环节中,发现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的关系,教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填表、观察、讨论交流中,在与同伴的合作中思维发生碰撞,对规律的认识顺利地从具象描述上升到抽象概括。值得注意的是,本环节,教者的教学并未停留在“是什么”,而是用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更具思考力的“为什么”———产生结果的“原因”、导致现象发生的“本质”,也即规律背后的原理。过程的充分展开再加上教师的适时介入,学生不仅找到了规律,而且找到了蕴含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一一对应”不仅显示出了独有的逻辑力量,而且散发出迷人的智慧光芒。找规律的过程,不仅成为学生不断“发现”的过程,而且成为学生将一个或朦胧或隐蔽的认识打开、审视、分析的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不断感受“原来如此”“豁然开朗”的过程。)
三、灵活应用,深化理解
师:同学们,如果更多的小兔和蘑菇像这样排列,比如20只小兔站成一排,每两只小兔中间有1个蘑菇,一共有多少个蘑菇?(多媒体出示题目)
生:(肯定地)19个!
师:说说理由。
生:还是只要一组一组地看,最后的一只小兔没有蘑菇和它组成一组,所以肯定是小兔多1个。
师:虽然小兔和蘑菇的数量增加了,但是由于它们排列的规律还是和前面一样,所以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一样的。
师:继续来看!把20块手帕像上面那样夹在绳子上,一共需要多少个夹子?
生:(齐)21个!
师:理由。
生:它的规律和前面一样,夹子要比手帕多一个,只要用20加1就能求出夹子的个数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在刚才的这两道题目中,物体的数量变了,但是规律没变!正是因为我们没有停止探究的脚步,所以我们对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了!
师:老师知道,像主题图中小兔和蘑菇、夹子和手帕之类的题目已经难不倒大家了,如果把小兔和蘑菇抽象成□和○(多媒体呈现变化过程),就有了下面的题目,一起来看:把□和○一个隔一个排成一行,□有10个,○最少有几个?最多呢?(多媒体出示,学生读题)
师:从问题可以看出,这道题有不同的答案,想动手摆一摆吗?
生:(响亮的)想!
师:每个材料袋中正好有10个□,以及一些○,请大家按要求动手摆一摆,试着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找到答案了吗?○最少有几个?最多呢?
生:○最少有9个,最多有11个。
师:确定吗?
生:确定!
师: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老师这儿已经摆好了10个□,谁来把最少的○摆一摆?
学生上台,摆法如下:□○□○□○□○□○□○□○□○□○□
师:观察一下,这种摆法的特点是?
生:开头、结尾都是□,也就是两端都是□。
师:○最多有11个,这又是怎么摆的呢?
生说摆法,多媒体显示下图:
○□○□○□○□○□○□○□○□○□○□○
师:两端都是○的时候,○确实比□多1,也就是11个。
师:这两种摆法虽然○的具体个数不一样,但都是○和□相差1个。
师:□和○一个隔一个排列,还有不一样的摆法吗?也就是说,○的个数除了9个和11个,还有不同的可能吗?
生:我在摆的时候还数到了○的个数是10个。
师:新的情况出现了,○的个数是10个,这又是怎么摆的呢?
师指名摆一摆,摆法如下:□○□○□○□○□○□○□○□○□○□○
师:还有同学举手,是还有不一样的摆法吗?有请。
生上台摆,摆法如下:○□○□○□○□○□○□○□○□○□○□
师:这两种摆法○的个数和□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生:这样摆的话○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你能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说一说吗?
生:我们只要把一个□和一个○看成一组,一组一组地看下去,最后没有多余的,所以○的个数和□的个数是相等的。(根据回答用多媒体连一连)
师:是的,如果两种物体一一对应正好对上,没有多余,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师:□和○一个隔一个排列,有4种不同的摆法。如果要对这4种摆法分分类的话,你准备怎么分?
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两种物体□和○数量相差1,另一类是两种物体□和○数量相等。(多媒体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虚线分类)
师:想一想,什么情况下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什么情况下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等?(多媒体出示问题)
师:在小组里说说你们的想法。(学生热烈讨论后汇报)
生:两端都是□时,□和○的数量相差1。
生:还有一种情况,两端都是○的时候,□和○的数量也是相差1。
师: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
生:也就是两端物体相同时,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
师:那又在什么情况下每排两种物体数量相等?
生:两端一个是□一个是○。
生:也就是两端物体不同时,两种物体的数量相等。
师:其实,这也是间隔排列的规律。
师:学到现在,谁来说说间隔排列的规律可以分为哪两类?
师:谁能再解释解释,为什么两端物体相同,两种物体数量相差1,两端物体不同,两种物体数量相等?(生答略)
师:通过你们的回答,说明你们真正弄懂了今天学习的规律,太棒了!
(分析与思考: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对数学概念、规律的认识和掌握不是一次完成的,对知识的理解总是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可以说过程展开得越充分,学生的体验就越深刻。基于此,本环节在基本应用后,对间隔排列中不同情况和规律的认识,教者再次为学生营造了主动、开放的探究时空,学生在数学化的操作活动中,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问题探讨中,在比较、分类、概括等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活动中,学生的认识最终从朦胧变得清晰,从浅表转向深刻,从零散形成整体,学生享受着数学学习中探究的乐趣、思维的张力和创造的激情,获得探索规律过程中的深度体验。在经历充实、丰盈过程的同时,教者在过程中所给予的细心真诚的点拨、恰如其分的引导、睿智从容的评价、热情大方的鼓励也都是值得肯定的,正是教师的价值引领、智慧启迪、思维点拨,才促进了学生的知识、经验、思维、情感的不断深化与提升。)
四、总结归纳,梳理方法
师:今天是我们第一次专题研究找规律,找到规律了吗?
生:(齐)找到了!
师: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我觉得摆一摆留给我的印象最深。
生:我觉得连一连留给我的印象最深,通过连一连,我知道了为什么小兔比蘑菇多1个。
生:连一连的背后实际上还是一一对应,有了一一对应就能明白两种物体之间为什么多1,为什么相等。
……
师:今天我们找规律,是从观察物体的排列特点开始的(多媒体演示找的方法,以下划线部分呈现),通过数一数知道了每排两种物体的数量,通过比一比数量我们初步发现了规律,又通过连一连,也就是一一对应的方法理解了规律,最后通过摆一摆完善了规律。当然,特别要表扬的是整个找规律的过程中同学们始终都在积极思考!
师:同学们,其实一一对应这种比较的方法我们并不陌生,在一年级时就接触过了。一起来看一看!(多媒体出示比较题目)
(分析与思考:本环节,教师深刻认识到课堂总结对学生思维的提升作用,把它作为反思的重点环节、全课的点睛之笔作了精心的设计、安排,从而使学习活动升华到更高境界。)
五、巧妙拓展,延伸思考
师:今天同学们表现真不错。课前我们玩了找不同的游戏,还想玩游戏吗?接下来玩一个抢答游戏,好吗?(以下生答略)
师出示:○□○□○□……○□
师:○和□哪个多?
师:中间的图形没画出来,你怎么知道的?
师出示:□○□○□○……□○□
师:哪个多?如果有500个□,那○有多少个?
师出示:○□○□○□……○□○
师:哪个多?如果有500个□,那么○有多少个?
师:答得又对又快,一一对应的思想运用得很好,对我们数学学习真是如虎添翼啊!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找规律是把两种物体排成一排这种情况,如果把□和○一个隔一个围成一圈,□的个数和○的个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欢迎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研究。
(分析与思考:一节数学课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更为可贵的是引导学生继续研究什么。全课从课始“找不同”到本环节“抢答”游戏的前后呼应、自然对接,从两种物体直线排列再到围成一圈问题的巧妙拓展、应然思考,课堂淡化了边界,问题引领了方向,研究走向了深入。)
参考文献
[1]马云鹏.数学:“四基”明确数学素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热点问题访谈[J].人民教育,2012(6).
[2]王林.我国目前数学活动经验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2011(6).
教学反思
学校
二十五中附小
姓名
何相宁
课题
英语PEP三年级上册Unit2Colours A Let’s learn
时间
10月28日
月28日第五节课,我在(1)班上了一堂转正考核与教研组展示的公开课,这节课的内容为人教版英语三年级上册 Unit 2 Colours,本课是一节词汇新授课,教学目标是掌握如何描述颜色:red、yellow、green、blue,以及句型用I see ... Show me ...描述自己所见的颜色。于此同时,感谢我的师傅梁青老师耐心细致的指导,与吴平艳老师的帮助,让我能呈现一堂完整、成功的课例,在此过程中受益匪浅。
这节课经过课前准备、组内教案讨论、正式上课的过程,为了呈现更真实的课堂,在正式上课之前,没有经过组内磨课,因此反映学生课堂上最真实的一面。课后回顾这些环节,有成功之处,也有值得探讨、改进的地方。现分析如下:
成功之处:
1.情境创设,巧妙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用教师自制视频“Colourful World”作为导入,创设情境,引出课题,生动有趣吸引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带着任务观看视频,运用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心理特点完成该环节,也创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情境,效果比较理想,达到预设目标。
2.单词游戏活泼、有趣,寓教于乐。在操练单词时,设计了Quick Eyes的.游戏环节;在单词输出时,设计了Magic show、Memory game,有效地调动课堂氛围,尤其是在Magic show游戏环节,创设了一种神奇魔术的氛围,学生参与度高,也能积极、大声地读出快速的单词,合理的运用句型;让学生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
3.奖励机制有趣、紧扣课堂内容。本单元围绕颜色这个话题,我设计以颜色为单位的小组PK贯穿整课,用现有的资源制作了彩虹;彩虹的每个颜色代表一个组,通过攀爬彩虹的方式,有意识的使用攀登英语的评价,让评价方式更丰富;次外,将评价与小组竞赛有机整合在一起,这个奖励机制让学生更踊跃,也让他们有一种竞争的意识。
4.语音、语调标准,教态自然。在授课过程中体现了自己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举止大方、得体,教态自然。
5.熟练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多媒体。在导入、新知呈现、巩固等环节中,运用了大量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尤其在展示自制视频 “Colourful World” 中,我事先通过软件编辑好黑白与彩色照的图片,然后再使用视频制作软件,做成动画,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情境,有利于课题的导入;而在Memory game中,我通过软件截取相应内容的部分,以学生喜欢看动画片的方式,把重点知识与动画有机整合;充分体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有效结合。
6.题材源于生活,主题贯穿始终。开题时,创设了一个缤纷世界的大情境,而收集的照片题材全部源于生边的花草树木、美丽建筑、可爱卡通图,快速的吸引的学生的注意力,迅速点题,达到预设的目的;在最后拓展环节,通过绘画自己理想的世界,主线条清晰、明朗。
改进之处:
1.单词、句型操练不够、操练形式缺乏多样性。本单元新授单词较少,在操练单词时,不够灵活多样,梯度不够明显。
2.课堂用语不够简练。指令性不够明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
一、【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本课的生字,多音字,理解“走失”“哄”“详细”“至于”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表现的不同心理。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丢失骆驼的特点,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2、感悟“用心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培养仔细观察与认真思考的习惯。学会观察——思维——判断的方法,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
情感:
通过这个故事,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发现的乐趣,学会具体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教学重难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
2、理解老人是怎样由观察到的现象推知骆驼的特点的
3、学会观察——思维——判断的方法,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激趣导入
1.激趣:上课前老师带来一个谜语想考考大家(出示谜语),指名说。你是根据那句话来判断的?评价:真会动脑筋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关于骆驼的课文,找骆驼,伸出手跟老师一起写,(边写个知道这两个字都有“马”)来读读课题。(注意:骆驼的读音,驼是轻声,再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你们知道骆驼长什么样子吗,让我们一起欣赏。想知道骆驼发生了什么故事吗?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字词读正确。2.检查生字词:骆驼、跛脚、驮着、啃过、愤愤、究竟
过渡:课文里出现的生字你们会读了吗?哪位小朋友来做做小老师?提醒注意点。刚才我们和生字新词交上了朋友,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3、概括文章内容:那么,《找骆驼》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追问:你能按照这样的提示来说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了一只骆驼,向老人(),经过老人(),最终()了骆驼的事。
5、小结:这样我们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谁能清楚的再来说一说?(评价:说的很完整)接着全班齐读。
(二)明确学习要点
1.编辑叔叔和阿姨为了同学们能更好地学习这篇课文,特意为我们准备了阅读提示,谁愿意读读阅读提示。同学们,阅读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三、研读课文,探究讨论
(一)研读“骆驼的特点”
1.首先让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读读课文1-7自然段,边读边想:走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用波浪线画出。【划好的同学可以同桌交流交流。】
2.我看到同学们交流的很热闹,一定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那么老人说出了骆驼的几个特点呢?板书:左脚跛,左驮蜜右驮米,缺了牙齿。
3.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三个特点后心情如何?【非常高兴】从哪看出来的?具体从哪个词看出来的呢?对极了。
4.非常好,那么你们能把这个词读得让老师听出商人的高兴吗?再高兴地读一遍——对极了
5.那么现在老师就是那位老人,我的牙齿掉光了,头发也白了,连背也驼了。你们来扮演商人?好,我们一起合作一下,演一演老人和商人。你们先。
“老人家,您看见一只骆驼了吗?”
“你问的那只骆驼,是不是左脚有点跛? “是的。” “是不是左边驮着蜜,右面驮着米?” “不错。”
“是不是缺了一颗牙齿?” “对极了!您看见它往哪儿去了?” 【我们刚刚说过,当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他是非常高兴的,可是,你们读出商人的高兴了吗?那,我们读老人,语气应该怎样?——沉稳,深沉;好,现在老师扮演商人,你们扮演老人,注意读出老人的镇定、沉稳。好,老师真佩服你们,现在,我们一二组扮演老人,三四组扮演商人,注意也要像刚才一样,读出老人的镇定、沉稳,读出商人的高兴。】
6.对于骆驼的特点,老人说得是既具体又全面,然而又说骆驼去哪儿了,他也不知道,难怪商人愤愤地说——(齐)“别哄我了,一定是你把我的骆驼藏起来了,要不,你怎么知道的这么详细?
过渡:第一个问题解决了吗?现在该研究什么了?问题二的答案在课文的哪个部分?第10自然段。好,我们来读读那段话。【齐读】
(二)探究“如何知道骆驼的特点”
1.谁来说说这段话应该怎么读呢?【不紧不慢地读】
2.什么叫“不紧不慢”呢?【就是很镇定,不慌不忙,很沉稳】
3.同学们说得真棒,现在就请你们自由读,读出老人的不紧不慢。读完后,请大家用横线画出老人看到了什么,用波浪线画出老人通过这些现象知道了什么。
4.我现在想请两个同学,谁想说一说老人看到了什么?谁想说说老人通过这些现象知道了什么?
5.好,同学们画出的句子和老师屏幕上的是不是一样?现在我请男生读“看见”的内容,请女生读“知道”的内容,老师读其他的内容。
6.那同学们,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因为老人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老人又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老人还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小结:看,老人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动脑筋思考进行了推理(板书:合理推理)得到了一个正确的结论。
7.那么骆驼究竟去了哪里?怎么样才能找到骆驼?(出示:应该顺着脚印去找)质疑:读读老人的最后一句话,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不能,因为米和蜜可能会会其他动物吃掉,树叶少)
(三)深入理解,解读推理
1、商人最后找到骆驼了吗?从文中的哪句话告诉我们? 教师:从哪个词语,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老人的推理是非常正确的。(果然)指名读——读得很好,你把果然这个词读成了重音。那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果然这个词让我们进一步地感受到了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让我们把老人的推理再来读一读,注意读的时候应该是什么语气?(不紧不慢)换个词也就是不快不慢,你来试一试。(评价:真是胸有成竹的老人)齐读。
2、谈感受
课文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请再快速地朗读课文,谈谈你的感受。你想对商人说什么呢?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指名说(评价: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真多;那以后你也要仔细观察,多动脑筋)这就是你的感受,把它写在你的书本上。
四、作业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练笔:一天,商人牵着骆驼走,又碰到了老人,他又会怎么做?怎么说?以《再遇老人》为题,发挥想象,写一段话。
五、板书设计
16、找骆驼
看见 知道 脚印右深左浅 左脚有点跛
左蜜右米 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 牙齿印 缺一颗牙 细心观察------合理推理-------得出结论
六、教学反思:
《找骆驼》是一篇自读课文,同时,又是一篇传统经典的课文,主要情节是:一位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在路旁向一位老人打听,老人在没有见过骆驼的情况下,仅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准确判断,使商人找回骆驼。文章告诉我们:遇事要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本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我首先说有关骆驼的谜语,充分激起学生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汇报了课前查找的有关骆驼的资料,让学生对不经常看到的骆驼有个大致的了解。随后,引出今天的课题——-“找骆驼”。
二、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老人和商人的对话是重点,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商人的感情变化是越来越高兴,当老人告诉他不知道骆驼的去向时,他又非常生气。老人解释的原因的地方,我尽量让学生去读,读出老人不慌不忙、沉着、冷静的特点。还变换方式让学生去充分地读,比如,男生读商人,女生读老人;分小组读等方式。这一课,我就采用让学生读,分角色读、小组读、全班读。在读中体会课文中所用的语气词,体会老人的仔细观察和认真思考。充分体现了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的特点。
三、注重学生说的训练。
《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中规定:“中年级的学生要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说话是写话基础,而三年级又是从说到写一个承前启后的过渡时期,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很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在这一课时中,我重点抓住老人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之间这个因果关系来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因为……所以……”的句式让学生练习说话:因为老人看见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所以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因为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所以说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因为老人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的齿印,所以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这样的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积累了语言。
在解决“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时,我先让学生讨论,老人和商人 5 的区别是什么?你想对老人和商人说些什么?有了这两道题做铺垫,再谈从这个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就容易的多了。
四、续写故事,向课外延伸
商人听了老人的话,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他看见路上________,心想___________。走着走着,商人看见___________,他____地说:“___________。”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激励评价欠佳。
1.学会围绕课题、同学的回答和课文内容的省略处提出问题,并通过反复读课文,与学习伙伴讨论,解决问题。
2.通过比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走失”“详细”“不紧不慢”“指点”等词语的意思;学习用“是不是”提问;能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根据提示语读出不同的语气。
3.读懂故事,懂得遇到问题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这样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商人的骆驼有哪些特点。老人是怎么发现这些特点的?
2.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
老人是如何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有这些特点的。理解老人为什么能指点商人找回骆驼?
【课前准备】
1.制作幻灯片课件:
(1)课题,配背景;
(2)“学习提示”上的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
一、课前背古诗两首
二、情境导入
师:老师这里有两团橡皮泥。请甲同学来按左边这团橡皮泥,请你轻轻按。请乙同学来按右边这团橡皮泥,请你用力按。(甲、乙两名学生分别轻轻、有力地按压橡皮泥)
师:请同学们猜猜,刚才他们各按了一个手指印,那么左右两团橡皮泥上的指印是不是一样深?为什么?(生答:不一样深)
师:如果要让左右两边的指印一样深,该怎么做?(生回答)
师:同学们都很聪明。看来,今天的课一定能上得很好!
师:同学们见过骆驼吗?骆驼长得什么样?有哪些本领?
生:骆驼身体高大,背上有驼峰,蹄又扁又平,蹄底有肉垫。有双重眼睑,不怕风沙;很耐饥渴,嗅觉灵敏,能嗅出远处的水源,也能预感大风的到来。有“沙漠之舟”的美称。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你们说谁最需要骆驼的帮助?
生:在沙漠中行走的人。
师:如果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不小心丢失了骆驼,那该有多糟糕啊!可有个商人偏偏遇到了这事,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找骆驼的!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读完一遍之后请站起来读第二遍,读完第二遍的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2、到底读的怎么样呢?张老师要来考考你们!瞧,生字朋友们来了,叫叫它们的名字吧!
真不错,把生字都记住了!
3、师: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课文讲了怎样一个故事?(学生说)
教师追问:你能按照这样的提示来说吗?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商人( )了一只骆驼,向老人( ),最终( )了骆驼的事。
这样我们就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清楚了,你觉得这样表达是不是清晰呀。
师:读了课文,你有什么问题吗?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编书的叔叔、阿姨,为了帮助我们学习,在课文的前面也提出了问题,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师:学习提示让我们思考什么问题?
(问题一: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点?问题二: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师:这节课,我们就围绕这两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四、细读理解
1、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请读一读课文,到文中找一找,商人的骆驼有几个特点?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来标画出来。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三个特点。
(教师板书:左脚跛;左蜜右米;缺一颗牙)
追问:“跛”什么意思?在文中呢?做一个动作告诉我?
师:商人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心情如何?(生答:心里高兴)从哪儿看出他心里高兴?(对极了)
师:现在老师来扮演老人,谁来扮演商人?(指名某学生扮演)我们分角色朗读他们的对话。(指导加上动作)点评:我们配合的真不错,是好搭档。
师:再读一读老人说的话,你们发现老人的话有什么特点没有?
(生答:都用到了同一个词语──“是不是”,这个问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3、是呀!这位老人对骆驼的特点了解的这么详细,是不是真的见过骆驼,还是把骆驼藏起来了呢?(不是)那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呢?
4、答案就在文中,你看看在哪部分呢?(第十自然段)
(二)第二部分:
1、我们要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可以有这么几种学习方法:
(1) 填表:
看见什么
知道什么
(2)批注
1)老人看见了什么?用直线画下来。
2)老人知道了什么?用曲线画下来。
(3)其他方法。弄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
2、生说师板书: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左蜜右米;牙齿印(展示第一种方法)
师:你们和他想的一样吗?不一样的快来改一改。
师:我们一起来合作读一读,男生读看见的内容,女生读知道的内容。
师:商人以为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所以忿忿不平,连对老人的称呼都变了。来读读商人的两次问话,记住加上表情。(生读,课件出示句子)
师:骆驼走失以后,商人和老人的态度完全不同。老人是不紧不慢,商人是忿忿不平。我们来分角色把9、10自然段读一读。
当老人不紧不慢地说出推理过程之后,他才恍然大悟。现在,老师要请你们来做一回聪明的商人。当你听到老人说出骆驼的特点后,能不能用上“是不是”来问一问老人?
(先听老师示范:请问,您是不是看见了……,所以知道……)
师:同学们会问吗?自己试着问一问老人。
(同桌互相说,然后群体表演)
3、师: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有个问题。看见了路上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怎么就能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儿跛呢?老人当时是怎么想的呢?(请学生结合课前的游戏回答)能不能反过来说,要是骆驼的左脚是不跛的,那么──
(生答:两只脚印应该一样深浅)
师:很好。谁能来讲一讲老人看见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心里又是怎样想的?
师:老人看见树叶上骆驼留下的牙印,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所以他想:要是这骆驼──谁能接下去说?(师指名学生回答)
师:聪明的老人就像你们一样通过细心观察,动脑思考进行推理,得到了一个结论。
五、转化语言
明白过来的商人说:“老人家,谢谢您。我这就按您的指点去找。”
商人告别了老人,沿着老人指点的方向去找骆驼。————————————————
请动手写一写吧!
教师:到底老人的推理是否正确呢?你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果然,)那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可见老人的推理很有道理。
六、总结
师:故事很有趣,读了课文大家肯定受到很多启发。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全文,课文的哪些词语或写法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特别深。
师:相信这些好词好句会随同《找骆驼》这个故事,一直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板书设计:
找骆驼
脚印右深左浅 —— 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 —— 驮着蜜和米
啃过的树叶 —— 缺牙齿
1、通过教师教授新字、词,让学生了解新字、词的用法,并能造句。
2、让学生学会分析线索,提高学生善于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3、通过课文的对话,培养学生“人与人”沟通的能力。
4、通过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写作启事,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境活动:提问、讲故事(老师今天要讲的课文与“失物”有关。)
提问:
1、大家有丢失物品的经历吗?
2、你遗失过物品吗?
3、你尝试过寻找遗失的物品吗?
4、结果如何?
故事:
在中国,有一位出色的警察局长,他非常了不起。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事物,并有一个很机灵的头脑去分析线索,再难再复杂的案件,都能被他侦破。有一天,一个村长向他报案,说他们村里的一台电机被人偷走了。局长接到这个信息后,马上带着他的助手赶赴现场。到达现场后,村长指着办公室的角落说:“电机原来就放在这,现在被人偷去了。”局长问“你们的电机有多大?多重?”村长回答说:“有一公尺高的行李箱大,大约六、七十公斤重。”局长又问:“你们这儿有后门吗?”村长说有,但是门已经很久没有人使用了。局长问完话后,沉思了一会儿,便打开了后门,局长走出后门,发现了雪地上有一道长长的脚印,那脚印一深一浅。看完那些脚印后,他对村长说:“你们村有多少个年轻小伙子?”村长说:“我们村这么偏僻,大部分的年轻人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只有九个留在村里。”局长请村长把这九个小伙子都叫来。村长听了局长的话,不一会儿就把小伙子都叫来了。其中有一个走得较慢,他一拐一拐地走到局长的跟前。局长看了看这些年轻小伙子,指着那个脚有点跛的小伙子,说“其他人都可以走了,把他一人留下就行了。”那个小伙子一听说要把自己留下,就大声对村长说:“那电机可不是我偷的,你们千万不要冤枉好人……”
(老师提问:“大家想一想,电机是不是他偷的呢?有线索证明电机是这个跛脚的小伙子偷的吗?”)
二、课文理解活动
1、教师指示学生阅读课文《找骆驼》并通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课文全文和播出课文内容。
2、学生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并口头造句。(教师用电脑的动画来解释生字、新词的意思和用法。)
3、课文分析:
⑴商人到外地采购货物,为什么会带骆驼呢?
⑵骆驼是在什么情况下不见的呢?
⑶商人的骆驼有什么特征呢?
⑷商人认为不见了的骆驼还有什么用处?
⑸老人沿途看到了什么?
⑹为什么不等老人说完,商人就立即去寻找骆驼呢?
⑺商人能找到骆驼吗?你的根据是什么?
⑻如商人最后仍找不到他的骆驼,你们有什么办法帮他寻找骆驼?(写启事,登广告……)
三、教师教授启事的写法
1、启事的文体:
启事是应用文的一种。
例:寻人启事、招聘启事、寻物启事……
特点是:格式严谨,句子一般较简洁;只要写出重点便可;表达的自由空间不大,叙述发挥的余地较小。
2、启事的格式:
题目居中,正文换行,先空两格再写。署名和日期写在右下方,先写署名,再写日期。
3、寻物启事的内容:
丢失物品的名称;特征;丢失的时间、地点;联络的方法和报酬。
4、寻物启事的例子。
四、课堂活动
让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为商人写一则《寻骆驼启事》,然后每组选一名学生到教师桌前大声朗读自己组写的寻骆驼启事。教师可以从中纠正学生的错误,如格式、内容……)
让学生自己选出优秀的启事。
五、教师出示自己写的启事
六、教学用具
1、电脑和大屏幕
2、教学软件
3、图片(遗失的骆驼和小狗的图片)
【简评】
崔峦:这是香港老师在内地上的一节语文课。《找骆驼》是一篇传统课文,内地老师教了许多年,但我还没有见过有一位老师像香港的曹老师这样教的。曹老师的教学给我们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怎样改进阅读教学上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能区别多音字“哄”、“吗”的读音,理解11个新词的意思,能区别“走失”和“丢失”的不同意思。
2.能仿照例句,把不完整的因果句补充完整。
3.了解老人是怎样知道商人走失的那只骆驼的样子的,懂得遇事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学会预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理解老人通过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推理的过程;能用因果倒装句式正确地把老人的推理过程说出来。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平时多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幻灯机、幻灯片。
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幻灯出示骆驼图后问:这是什么动物?谁能说说骆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2)“从前有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问:“走失”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丢失”吗?
(3)商人走失了骆驼,于是就发生了一个“找骆驼”的故事,出示:6.找骆驼(齐读课题)
(4)看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2.引导质疑
听老师读课文,想想刚才提的问题,哪些听了就解决了。
3.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段主要讲什么。
(2)这段主要讲什么?从哪里看出商人的心里很着急?用着急的语气读读商人的话。
4.学习2-9自然段。
(1)布置自学。要求:①轻声朗读2-9自然段。②同桌讨论:老人知道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有哪些特征?老人说得对吗?你从哪儿看出来?
(2)反馈。
①让学生用”老人知道商人丢失的那只骆驼--”的句式说出骆驼的三个特征,先分三句说,后综合起来说。
②商人三次回答老人话是怎么说的?
③比较“是的”、“不错”、“对极了”的异同,说说商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从意思、用词、标点、语气、心情等方面去考虑。)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④“忿忿”是什么意思?商人的心情为什么会转喜为怒?该怎样读出“忿忿”的语气来?
(3)分角色朗读2-9自然段。
5.学习第10自然段。
(1)默读第10自然段,思考:老人并没见过商人的骆驼,可却能那么准确地说出骆驼的特征,这是为什么?请把老人得出结论的依据找出来。
(2)“不紧不慢”什么意思?
(3)请用“不紧不慢”的语气说说老人的话。
(4)练习用因果句式说写句子。
①请用“因为……所以……”说说老人为什么知道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
②我们也可以把“结果”调到前面,“原因”放在后面来说,出示例句,齐读。
③请照样子说说,老人为什么知道骆驼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为什么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出示留有牙齿印的树叶帮助理解)
④优等生可要求把三句并成一句说。
6.学习第11自然段。
(1)齐读第1l自然段,看看商人找到骆驼了没有。
(2)“果然”是什么意思?“果然”说明了什么?
7.总结。
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到骆驼,你从这个故事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8.让学生用“我看见(),就知道()。”的句子练习说话。
板书设计:
6.找骆驼
看见 分析
右脚深 左脚浅 左脚跛
右边米 左边蜜 驮的东西
牙齿印 缺颗牙齿
资料提供者:
尽管如此,我仍然对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了训练,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以分角色朗读课文来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找骆驼的现场,充分融入文本,激发起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通过恰当的“导”、“引”较好地启发学生,使学生合作、自主、探究学习,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达成学习目标。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充分注重朗读的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不断揣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语言感知能力。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的设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的答案,让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代替整体划一的理解和指导。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同样阅读一个句子、一段课文,学生和教师的感受很可能迥然有别。教师一眼带过的词语,在学生眼里或许很难记住;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重点是学生自我学习。首先是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认识和熟悉。在初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简单地讲述课文主要说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引出课文的主角“商人、老人、骆驼”。此后,我将这课的几个重点的字词以小黑板的形式展出,三年级的学生字词教学仍是重点,注意其中几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如“忿忿、跛、驮”等。
经过老人的分析,商人果然找到了丢失的骆驼,这里穿插一个小练笔“商人找到骆驼在回来的路上又遇见了老人,他会对老人说些什么?”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总结出老人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分析的人。结合板书和导课时的案子,使学生明白生活中要做细心的人。此后进行角色的扮演,朗读课文,将课文的重点进一步的巩固。
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学习老人是如何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
重点难点
弄清老人为什么能帮助商人找回骆驼;理解重点词句。
课时安排:l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找骆驼》这课。
(板书课题、齐读。)
师:看了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自悟
出示自学提纲:(课件)
(1)自由读课文,读懂每段话的意思。
(2)利用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老人根据什么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4)提出学不懂的地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2、你理解了哪个新词?
(指名答,师生评议。)
3、讨论提纲3题。
老人的依据:脚印右深左浅左脚跛
左有蜜右有米驮着蜜和米
叶的牙齿印缺牙齿
四、再读课文,品评人物品质
你觉得那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1、自读,领悟情感。
2、指读,交流。(引导:丢骆驼的商人当时心情怎样?老人说话时不紧不慢应是怎样的语气?)
3、老师随机范读。
4、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总结
1、学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认真仔细观察,遇事要动脑筋分析、判断。)
2、以前的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你怎么做的?如果没做成功,你觉得应该怎么做?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课文开头先写一个商人因为找不着走失的骆驼而着急,就向一位老人打听骆驼的下落。
接着写老人一一说出了丢失骆驼的特点,商人以为是老人把骆驼藏起来了,然后老人说出自己是怎么知道这只骆驼的特点的。
最后写商人在老人的指点下找到了骆驼。
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条理十分清楚。其中三、四节是文章的重点。三段中老人说的话共有6句。2—5句写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2句写老人根据骆驼的脚印,知道骆驼左脚有点跛;3—4句写老人根据路的左边有蜜,右边有米,知道骆驼驮的一定是蜜和米;5句写老人根据骆驼啃过的树叶,知道骆驼缺了一颗牙齿。
老人通过仔细观察,从一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现象中,经过动脑筋思考,对这些现象作认真的分析,判断出那只骆驼的三个特点,并根据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指点商人找到了骆驼。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老人怎么会做出正确判断的。教学要求:
1.从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这件事中,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抓住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忿忿、详细、究竟、不紧不慢”等词语的意思,用“详细”造句。
3.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教法设计:
本文是一篇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教材,教学时可采用逆推法。从结果出发,推导出老人观察、思维、判断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
课前准备:幻灯片、图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第二课时:讲读课文,重点理解第三自然段。懂得只有遇事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正确判断,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因果关系的句式几种不同表达方法。
第三课时:总结课文,处理课后作业,练习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1.生字词 2.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二)讲读课文。1.指名朗读课文
问:商人最后找到骆驼了吗?从课文中什么地方看出来? 2.引读第四段
问:“果然”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3.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问:商人丢失的骆驼有什么特点? 板书:左脚有点跛 左驮蜜右驮米 缺了一颗牙齿
问:老人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吗?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 引读“对话部分”
问:在对话部分,哪几句是老人问的?哪几句是商人说的? 指名分角色朗读
问:如果在这部分内容中加上“商人问”、“老人说”好不好? 指名分角色朗读(加上提示语)问:哪种写法好?为什么?
师:(两人说话时,没有第三人,可省略提示语,在本课中省略提示语使文章语言简洁,对话紧凑,更能表达商人急切心情)
问:从对话中看看商人说话的语气有什么变化?(着急—高兴—生气)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忿忿”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第一、二自然段 4.学习第三自然段
问: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有这些特点呢? 读读、划划、议议
问:老人说的话共有几句?哪几句是说老人怎么知道骆驼的特点的? 板书:看见 又看见 还看见
幻灯:出示一句
(1)刚才我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就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
问:这句话写什么?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脚印右深左浅 出示脚印图片
观察、思考、讨论:
为什么脚印深浅不同?与脚跛有什么关系?(可找同学做脚跛走路的动作,体会一下。)
问:老人怎样从脚印深浅得出左脚跛的结论的? 板书: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 问:这句话的前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练习:加上“因为„„所以„„”说这句话。问:如果先说结果,后说原因该怎样说? 幻灯:
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脚有点跛,那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幻灯:
(2)我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我想骆驼驮的一定是这两样东西。
自学讨论:(方法同上句)板书:左有蜜右有米
用“因为„„所以„„”说话
填空:老人知道骆驼的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那是因为__。幻灯:
(3)我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所以知道它缺了一颗牙齿。
分组讨论:
这句话写什么?哪些是老人看到的?得出什么结论? 板书:树叶的牙齿印 出示树叶图片
观察:图片上的牙齿印与一般的有什么不同? 问:从这个现象中老人想到什么?说明什么? 句式练习:(同上)
小结:从这三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老人通过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得出结论,知道了骆驼的三个特点。
问:后来,老人怎样指点商人的?
师:老人前面说的是骆驼的特点,后面说这只骆驼往哪儿去了,在这两个问题之间作者用什么词把它们连接起来的?(至于)
讨论:老人为什么让商人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如果根据漏落在地上的米和蜜、骆驼啃过的树叶能不能找到骆驼?为什么?(虽然三个条件都可以作为找到骆驼的线索,但最可靠的条件是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理解“不紧不慢”,读出语气)齐读第四自然段
(三)观察插图,叙述图意。(四)朗读全文。
提问: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第三课时
(一)检查字词。
(二)处理课后作业2、3题。(三)指导造句。详细
1.理解“详细”这个词的意思(细密完备)2.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3.练习词语搭配 4.练习造句
【人教三上《找骆驼》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人教新课标三上《秋天的雨》教案11-25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12-13
一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找规律-人教版12-17
找次品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07-07
三上植树教学设计+反思07-09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三上10-04
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三上10-01
三上数学教学案例分析05-24
部编三上语文教学反思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