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心得体会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新农村心得体会(推荐11篇)

建设****新农村心得体会 篇1

新农村心得体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文明和谐文明新农村

通过参加我乡党委中心组的理论学习和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研讨活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如何做好全乡的各项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是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坚持专业化生产、系列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目前我乡四家较大钢铁企业每一企业的产品都拥有多条生产线,每个企业都能同时生产不同型号的产品,这些企业的年产量都在25万吨以上,并且形成了较大规模的系列化生产,因此今年在其它钢铁企业进入困境时,这些企业受到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特别是唐成的工字钢无论是销售的数量还是效益一直保持良好的局面。

二是要提高产业集中度,把产业链不断向纵深方向延伸,实现产业对接与互补,增强抵御风险能力。在这一理念和思路的指导下,今年我乡几个大的钢铁项目的建设都进展顺利。我乡国宏钢铁公司30万吨电炉连铸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现已投入1500万元;金航钢铁公司30万吨型钢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新上650轧机一套,现已投入1200万元,这两个企业厂址相邻,产品相对结互补,因此从立项到开工都进展顺利,预计年内投产。

三是要在产业结构上不断培植新的亮点,保证整体上的经济发展不受某一行业的影响而大起大落。我乡,除了钢铁、水泥两大优势产业外,其它项目如造纸、包装、陶瓷、钢结构、房地产开发等行业也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此外年产40万吨的洗煤厂、200万件的骨灰瓷生产线今年都相继投产。因此,虽然钢铁、水泥形势不景气,我乡的经济发展仍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四是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解决好土地、电力等瓶颈问题,才能保证经济建设持续较快的发展。在土地使用上我们着眼长远发展,坚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提出了只有平均每亩投资百万元以上的项目才有资格在我乡落户,力争在有限的资源上,少盖温饱型的.“经济适用房”,多盖含金量高的“精品工程”。东马庄村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规划了工业区并投资建成了11万伏变电站,构筑了企业用地和用电的优势,直接吸引了总投资1.3亿元的金山钢铁等项目在东马庄工业区落户,为我乡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模式。

五是要把搞好对村民的宣传教育放在重中之重,不断提高广大村民的文明素质和思想水平,优化村一级的投资环境。项目建设用地涉及土地流转和占地补偿,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为了保证重点项目在我乡顺利落户,在做此类工作时乡机关人员都坚持逐家逐户进行走访,反复征求意见,反复宣传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宣传中央、省、市和区乡对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宣传上项目给国家带来税收、增加集体收入、解决村民就业及富一方百姓等种种好处。大家虽然放弃了星期天,放弃了国庆长假,中午和晚上加班加点,但都毫无怨言。有了广泛的宣传,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最终都能得到广大村民的认可和支持,使每个项目能够在我乡顺利落户。

六是要树正气、讲团结、保稳定,为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树正气、讲团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树正气以振奋精神,讲团结以凝聚力量。正气不树、歪风邪气盛行,什么事也干不成,不讲团结,力量得不到凝聚,一盘散沙,正事就要受到干扰。因此我乡坚持在全乡长期开展以“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建设****新农村心得体会 篇2

1 谷城县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 科学制定目标规划, 引导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

我们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新农村建设要求, 结合谷城农村实际, 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六新”发展目标和“五通八有三无”的具体标准。“六新”目标即选准经济发展新路子, 建设设施配套的新环境, 创新村级管理的新机制, 培育素质较高的新农民, 提供卫生健康的新保障, 形成文明向上的新风尚。“五通八有三五”即新农村要达到通水泥路或柏油路、通电、通自来水 (80%以上农户) 、通广播电视、通电话 (达到80%以上) ;有科学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有标准化的卫生室 (农民群众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 , 有舒适的住房 (人均住房面积25㎡以上) , 有完善配套的庭院 (推广使用配套完善沼气能源, 院内硬化、绿化) , 有稳定的收入 (户均年收入不少于1.5万元) , 有科技致富明白人 (户均1人以上) , 有战斗力强的村支两委班子 (村支部达到“五好”标准) , 有良好的社会风气;无辍学适龄儿童、无计划外生育、无治安刑事案件。根据上述目标规划, 县委、县政府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服务新农村建设, 确保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有序推进。

1.2 积极培育特色产业, 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

我们根据谷城农村产业基础等实际情况,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龙头企业为依托, 一手抓市场, 一手带农户, 大力发展茶叶、蔬菜、杨树、豆制品、油菜制种和畜禽养殖六大特色产业。目前, 全县形成了以谷西南山区为主的优质绿茶板块, 以城镇郊区为主的蔬菜板块, 沿207国道、303省道的畜禽养殖板块、茨河豆制品板块和覆盖全县的杨树板块等六大特色农业板块。蔬菜复种面积达1.2万hm2, 茶叶6667hm2, 油菜制种1000hm2, 杨树2万hm2, 畜禽600万头 (只) , 豆腐乳年产量30万提。全县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2家, 年销售收入达4亿多元, 带动农户5万户, 带动基地面积1.33万hm2。特色农业年创产值7亿多元, 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5%以上。特色农业促进了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1.3 配套完善基础设施, 大力改善新农村村容村貌

一是积极开展垃圾分类, 改善农村环境。五山镇堰河村聘请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的专家作指导, 教村民们如何开展垃圾分类, 养成文明习惯, 美化居住环境。垃圾分类的主要作法就是将垃圾分为湿垃圾、可回收利用垃圾和有害垃圾三类, 要求每户备3个垃圾桶, 每个组设一个垃圾分类中心, 每天由专职保洁员统一收集处理, 湿垃圾采用堆肥和引进蚯蚓生物分解的方法进行有机处理后还田;可回收利用垃圾卖给垃圾回收中心, 有害物质集中存储, 统一销毁和填埋。通过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 该村到到清清爽爽, 一尘不染。二是积极开展“一建四改”, 改善农户庭院环境。我们抓住国家实施“一建三改”工程的机遇, 积极宣传引导农户建沼气池, 改厕、改圈、改灶、改庭院, 即解决了农村垃圾粪便污染问题, 美化了农村环境, 又节约的农村能源, 促进了农民增收。截止目前, 全县已建沼气池1万余口。三是大力实施“安全饮水”工程, 解决农民饮水困难。目前, 全县已有5.09万农民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四是大力推进“村村通水泥路”工程,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止目前, 全县累计筹资2.08亿元, 新修通村水泥路1300km, 让240个村40万群众走上了水泥路。我们计划2009年实现全县所有村行政村通水泥路的目标。五是大力发展农村电力通讯和文教卫事业, 提高农民生产水平。2006年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 实现了城乡电网同价。建成文化中心户213个, 实现了村村通卫星电视, 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60%的农户开通了固定电话或移动电话, 96%的农户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1.4 积极培育新型农民, 奠定新农村建设人才基础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为此, 县委、县政府在重视农村、发展农业、富裕农民的同时, 还在提高农民素质上下功夫。一方面, 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 引导农民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自觉参与公益活动, 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从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另一方面, 整合教育资源, 建立农民培训基地, 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 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近年来, 县财政投入300多万元, 采取出国研修、高校培养、办班培训、打工锻炼等途径培养乡土人才5万多人次。一批新型农民正在涌现, 成为新时期经济建设的主力军。

1.5 积极开展结对帮扶, 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困难帮扶机制。每年争取10多支省直、市直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和组织120多个县直单位开展驻村帮扶, 年帮扶资金物资500多万元。组织全县3000多名党员干部与贫困农户实行“一帮一、手拉手”活动, 对贫困人口实行结对帮扶, 确保贫困农户有房住, 有饭吃, 有衣穿, 家庭致富有项目, 劳力就业有岗位, 子女上学有学费。二是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将5758户13642困难农民纳入农村低保, 月发放低保金80多万元, 确保困难户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掉队。

2 谷城县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1 新农村建设缺乏资金投入

目前, 我县大部分村基本上都没有集体经济, 只能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动转。加之村级债务沉重, 所以村集体无力投入新农村建设。县级财政也非常困难, 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虽然也在逐年增加, 但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形势需要。

2.2 大量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 新农村建设后继乏人

目前, 全县有10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长年外出务工, 留下的是老弱病残人员, 难以胜任田间管理、新技术推广的重担, 长此以往仅对农业的发展不利, 而且还导致公益事业建设无法开展, 如修路、架桥、改造线路、整治渠道等难组织实施, 新农村面临着缺乏建设主体的问题。

2.3 新农村村庄建设缺乏规划指导

目前, 我县农村村庄建设规划普遍滞后, 功能不健全, 管理严重缺位, 村庄建设出现了平原顺着公路建, 丘陵沿着河边建, 山区各自为政建的现象。村庄建设的无序发展, 使已形成的村庄房屋横七竖八, 近看都是新房子, 远看是个乱村子, 为今后新农村建设留下隐患。还有的农民违规占地建房、随意扩大宅基地面积, 既浪费了土地资源, 也影响了村庄建设。

3 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3.1 新农村建设必须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第一位

在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中, “生产发展”是第一位的, 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农村建设的目标。没有生产的发展, 没有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的生活就不可能宽裕, 乡风也不会文明;生产不发展, 农民不增收, 就无力搞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村容村貌就不会整洁美观,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也很难实现。从谷城几个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展的比较好的村来看, 其原因就是农村经济得到发展, 并形成了主导产业。像五山镇堰河村、田河村, 每个村都有较大面积的茶园, 农民80%的收入就来自茶叶产业, 村集体每年从中获取20万元左右的收入。像石花镇的平川村, 有18家村组企业, 村里400多名剩余劳动力常年在村组企业打工, 年工资收入400多万元, 村组企业年向村集体上交承包费或利润达100多万元。村集体有了收入, 村干部的工资也就有了保障, 工作积极性就很高。另外, 搞基础设施建设, 美化环境, 改善村容村貌, 发展村级公益事业, 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就有了经济来源。所以, 新农村建设就很容易推动。

3.2 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 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又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新农村建设要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与管理, 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如何调动全体村民的参与积极性?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和管理,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如堰河村在新农村建设中, 始终抓住“农民教育管理”这一关键环节, 通过请专家、学者、教授们“讲”, 建文化中心户“带”, 集中办班“训”, 户与户之间相互“评”等多种教育管理方式, 村民们素质普遍提高, 家家户户都知道如何讲文明、树新风。像垃圾分类, 连城里人都不能做到的事情, 在堰河村却能得到长期坚持。现在凡是到堰河村的人, 无不称赞这里的农民素质高。

3.3 新农村建设必须调动社会各界力量, 形成强大合力

浅析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 篇3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电网建设 探讨

一 现在我国农村电网建设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落后。现在农村对于电网的意识还不够明确。因此,相关的电力实施都是由当地的供电部门来进行完成的,地区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往往对责任和义务不太明确,因此就会带来很大的盲区。例如供电部门领导层的思想落后,不会随机应变,这样就会使得农村的发展更加落后,不能够完全进行工作的明确划分。因此,对于不同地区来说,农村的电网建设就收到了很大的局限性。不能够发展。

2.现在我国农村电网的改造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都是技术上的。结构的设计和改造都不够合理,因此就会使村电网的建设和改造工作中不能够得到技术上的支持,合理的规范没有落实,就会使得成本出现浪费的情况。我们应该尽量去弥补并完善。

3.我国的面积比较大,且复员辽阔,因此有着比较复杂的环境特征,这样就会使得那些不发达的偏远地区难以实现电网的发展,环境和地理原因的限制又给电网的设计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导致迟迟不能解决。

4.农村的用电往往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因此,季节性的用电情况就会使得电力的负荷承受力被要求更高。这样就会造成线路的损害。会使得风险变大,并且不利于后期的稳定发展。管理方面也不够好,管理平水不高都是目前比较明显的问题。

5.重视宏观调控,忽视科学管理。由于现在农村大部分的设计和工程建造都要有政府的指挥才能进行。工期也相对来说比较短,所以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就有待考证,会造成因赶工期而忽视质量的现象,但是,电网的工作一旦出现疏漏就会容易引起危险,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6.用户的内线改造不同步于电网的改造。现在很多的农村都会乱接电线,没有安全意识,导致线路老化,对后期的发展非常不利。往往会产生电路的运行不稳定等情况。因此,现在很多的电线都存在不稳定性,要是带动电器,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导线过热,就会引起安全方面的隐患。不仅如此,诸多用户在户内都缺乏保护设施,户内缺乏闸刀开关,有的仅用一只容线盒。现在的用电受威胁比较多,农民的用电意识又不够科学,所以存在很大的难度。

二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具体措施建议

1.进行针对农村的电网结构合理的规划

结合现在我国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看出,农村的配电可以进行封闭式的方式进行。将电网的整体情况落实到一个环形的模式中,这样,在正常的运转中,就能将很多的线路行程树形的敷设,能够将故障通过开关来执行,避免一定的安全隐患。而且操作起来比较方便,能够让电源的负荷产生一定的转移,分散符合带来的压力。负荷不会因为个别的线路和设备的损坏和检修而导致停电。其次对于农村电网变电站的建立要秉着“密布点,短半径”的原则,要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作为布局基础,合理的设计能够将电网的后期可持续发展稳定,并且能够保证供电的正常和安全。对负荷方面的要求也就相对来说比较高,比较灵活。充分保障用电的安全可靠。

2.降低功率损耗的建议策略

功率的损耗可分为有功功率损耗以及无功功率损耗。我们要有着明确的认知,能够判断功率耗损的情况和类型。变压器的损耗比较小,就能够将实践中的经验进行适当的整合,完善相关的理论,并且判断在功率损耗上占有很大的比率的情况。要根据电流的密度来判断,并选择最适合农村用电经济的方式,能够改善电力的情况,将资源能够妥善利用,得到最优化的资源配置模式,尤其自然资源在当地建立小型电站来就近供电,由此避免长距离供电带来的功率损耗。

无功率耗损的情况,往往线路和变压器的消耗是一样的,但是在实际的用户操作中,就会出现缺额。要保证变压器的无功补偿装置,才能够稳定功率耗损情况。为了能够进一步完善和稳定农村电力事业的发展,就能够将各种的耗损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可以采取合适的变压器和供电的模式来进行符合农村经济情况的供电,并且进行就地无功补偿。经济水平不发达的地区,可以进行并联电容。这样也能够一定意义上形成补偿。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可以采取这种办法,可以采取发电机来进行补偿,而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可以建立静止无功补偿器来进行补偿。

3.有效的提高供电的可靠性

可靠的供电是建设农村的步伐之一,也是改造农村的重要标志。因此需要引起格外的重视,保证农村用电的安全和稳定,以下笔者提出几点措施:

(1)根据农村放射性电网的情况,在分支上进行开关的安装。能够进行分段,减少故障的发生几率,能够缩小停电时波及的范围,这样可以有利于后期的维护,能够尽快查明故障的原因,不断进行维护,尽量使得停电时间最小化;(2)要将监控情况进一步优化,要时刻掌握供电的情况才能够进行操作和处理,因此,要将时间应选在负荷的地区低谷期,减少停电影响。

4.提高电压质量

由于农村地理环境的限制,往往线路在安装建设中耗损的情况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电压的不稳定,往往会出现变压器的故障,影响正常的供电。因此可以进行分析并安装开关来控制。现在的科技不断发展,要将稳压技术利用到农村电网的配置中。将家庭用电的情况进一步分析,补偿要及时,在环境不允许的情况下,要妥善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完善电力的修复工作。这样就可以将无功耗损补偿提升,完善用户的配电情况,并且能够保证安全用电,提高用户的电压。

5.电网保护的改建措施

电子技术以及单片机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得到巨大的推动,因此,要让信息模式的保护成为一种有效的措施,对其输电线路应配置自动重合闸。对35kV的电网应对其配置故障录波装置,10kV线路应采用二段式相间电流保护。

6.加强宣传力度,建立正确思想

领导和政府部门相关的管理人员要首先开放思想,对电网事业有着明确的认知,才能够进一步建设农村电网,发展农村供电配电系统。要将各种会议进行经验整合,不断分析和讨论农村电网的建设重要性,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给广大百姓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积极获取当地民众的支持和理解,创立良好的工作氛围

三 结语: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改善农村的发展情况对促进我国整体国情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从实践入手,从电网建设开始将农村的规划进一步落实,缩短城乡差距,让农村能够发展改革,成为带动我国进步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卢继平,叶全强,唐朝,徐琳.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电网建设的探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7)

[2]吴文庸,汪斌.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存在的问题[J]科技与生活,2010(23)

[3]许云.新农村电网建设探讨[J]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2008(5)

新农村建设工作心得体会 篇4

心 得 体 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基本途径,是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任务、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强力推进,用科学规划引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50年代以来曾多次使用过类似提法,但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和更加全面的要求。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面临的崭新课题,是时代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工业化有了一定发展基础之后都采取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战略。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

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跨入工业反哺农业的新阶段。因此,我国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性举措的实施正当其时。显而易见,县委寄望下派干部们能扎扎实实、实实在在沉下身、沉下心,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为民办事。在下派期间,既为助推新农村建设出一份力,又不断培养自身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建设新农村20字方针,既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长期的奋斗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各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因果。主要包括发展新产业、建设新村镇、构筑新设施、培育新农民、树立新风尚等方面的丰富内涵。发展新产业,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着力点。建设新村镇,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构筑新设施,就是要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包括清洁安全饮水、道路交通、电力、信息网络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培育新农民,就是要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培训,推进农村科技推广和医疗卫生体系等,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守法纪、讲文明”的新型农民。树立新风尚,就是要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倡导新风尚。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五个鲜明的特征。

一是时代特征。这次新农村概念的提出,是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三大理念引领下的创新,是新农村最富时代特色的标志。

二是综合特征。新农村不仅仅局限于某个生产领域或者某个环节,而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个文明建设有机结合、综合协调的发展。

三是联动特征。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和工作部署,是城乡融为一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的,而不是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

四是渐进特征。新农村的建设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各地的情况和状况都不一样,新农村建设必须通过科学制定规划来推进永续实施,有效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连续性和持续性。

五是动态特征。新农村建设立意十分高远、内容非常丰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还将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新的内容,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拓宽新的思路和新的眼界。

转眼我进驻向阳村工作已有两个月多了。两个月来,让我得以充分体察民情、了解民意,进一步增强了为农民服务、为基层服务的意识;使我真正体会到:在农村第一线工作,就要身体力行,在工作中,找准位置,明确角色,做到指导

不指挥、参谋不参政、协调不包办、监督不对立、帮忙不添乱。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作为一个下派干部,如果能真正利用好这一年宝贵时间,敏而好学,真正走近群众,真正学到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真正能为当地老百姓办几件好事、实事,不也是人生值得快慰的事吗?

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心得体会 篇5

这是上海历史上的第一次,上海市委把全会的主题,聚焦为新郊区新农村建设;这也是上海发展中的第一次,上海市委以决议的形式,提出了社会主义新郊区新农村的建设目标、推进政策和工作措施。但是,在新农村建设中,部分地区还存在盲目性和片面性,重视形式,轻视内容,对农村产业建设支持不够;重视政府作用,忽视社会力量参与,对调动和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作用不够;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对农民的素质教育、法制教育及基层组织建设等关注不够。

我认为,在下一步新农村建设中,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处理好六大关系。

一要处理好“主”和“次”的关系。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政府和农民的作用都很重要,但两者在建设中地位有所不同,政府起主导作用,农民则是建设的主体。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既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政府要根据农民的真实需要,搞好规划,增加公共投资,提供公共服务,制定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要让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贴近农民的需要,着重在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上下功夫。

要让农民感受到自己是新农村建设的受益者,是建设的主体,自觉参与规划制定,积极为改变家乡面貌贡献自身力量。从目前新农村建设实践看,各级政府的决心大、动作快,调集了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而对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得不够,发挥得也不充分,一些农民还处于观望态度,甚至还有一些等靠要的思想。

今后,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农民个人的关系,政府该干什么,农民要做什么,要尽量界定清楚。同时,政府要通过引导作用,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二要处理好“近”和“远”的关系。新农村建设既有长远任务,也有近期任务。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要根据基本国情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制订出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和长远规划,同时选好切入点,解决好当前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看病贵、养老难、生活环境差等问题。对解决这些问题,要按照规划,有步骤地展开,不能操之过急,不能超越经济发展阶段,要量力而行。同时,还必须考虑农民长远发展的需要,从现在起就要谋划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如何解决从有到好的问题;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如何解决能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如何建立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问题;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问题;如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三要处理好“城”和“乡”的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也需要农业、农村的迅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动、互补关系。新农村建设不但不排斥、不阻碍城市化,而且还能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培训及转移、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的提高,去推动城市化。

同时,一些农村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完全可以发展成为小城镇,这对促进城市化是有积极意义的。同时,农村为了解决城市的吃饭问题、饮水问题,发展工业受到限制,而农业的效益远远低于工业,这也可以说是农村为大局所作的贡献和牺牲。对于农村人口,他们所需要的基本公共产品和服务,政府必须提供,他们赖以生存的产业发展,政府也必须给予必要的支持。否则,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农民享受不到或很少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社会结构必然会失衡,现代化进程也可能会被打断。当然,在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可以将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转移这一因素考虑进去,一方面促进城市化发展,另一方面减少农业人口,使农业成为少数专业农民的主业,逐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四要处理好“表”和“里”的关系。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重视形象多,偏重于抓看得见、摸得着、见效快的项目,比如搞道路硬化、墙面白化,这些形象要抓,但更不能忽视那些影响新农村建设质量的关键项目,如抓好农业、农村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要多出实招,突出重点。

新农村建设好比是一辆赛车,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制度建设则是“四个轮子”,一个也不能少。特别是从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上来看,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更不应该被忽视,它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应该将其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各级政府的支持力度,帮助农民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

五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新农村建设不搞试点不行,光搞试点不推广也不行,因为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全部完成,所以等试点全部搞好再推广必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开展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将试点建设和推广工作结合起来,做到以点带面。

从目前新农村建设进展的情况看,全国各地,包括我们上海,十分重视试点工作,在示范试点镇、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支持力度大、进展快,路电水气、通讯、广播电视、学校、卫生所等改造建设效果非常明显。但是,示范试点的经验如何向面上推广,如何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筹集必要的资金,向示范试点以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让广大农民都能享受到最必要的公共产品供给和服务,政府在这方面考虑的还不够。在农村建设中搞示范试点,让一部分农民优先享受到公共产品服务的“阳光”,是在现阶段根据国情做出的必要选择,但是,当试点取得一定的成功经验后,应尽快组织力量向农村各地推广,使试点之外的农民也能尽快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建设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心得体会 篇6

心得体会

金堂县赵家镇小学陈伟伟

建构和谐社会是全党、全国人民的根本任务,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极为重要的方面。如何建设和谐新农村,没有现存的路子可走,必须要进行探索和创新。围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理论界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的地方也在进行探索性的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必须要深入进行探索,作出明确的回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张德江同志在阳东县北惯镇平地村挂点,创造性地提出、并率先地实行的“固本强基工程”,对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新农村”进行了新的、创造性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耀人的成绩,有了明确的答案。张德江书记说:“实施固本强基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加强村委会建设,加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村文明进步,促进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我暂且把这个“固本强基工程”名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阳东模式”,简称为“阳东模式”,这个模式具有极重要理论价值和普遍的实践指导意义。

这个模式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创新模式,它以“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为理论指导。“固为民之本,强执政之基”是“三个代表”思想的高度概括,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基础与指导方向。

建设****新农村心得体会 篇7

一、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概念及产生的社会背景

社区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的《社区与社会》一书, 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社会学家帕尼引入中国。社区是指一定地域内, 按一定社会制度和社会关系组织起来的、具有共同人口特征的地域生活共同体。社区体育是指在这一区域范围内, 以辖区内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 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要对象, 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 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的, 就地就近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农村社区体育”是一个特指的概念, 即:居民以自然行政村落为主要体育健身范围的区域社会, 是村落地域内共同生活的人群自发的或偶有组织进行的体育健身娱乐活动, 带有一定的地方色彩与民间色彩。农村社区产生的社会背景大致包括: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 农民物质文明的保障刺激了对精神文明的需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良性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产业机构的调整, 保障了广大农民充足的余暇时间参与文体活动;不断完善的法制、法规建设将为农村社区体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党中央关注“三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序幕的拉开, 向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发展吹响了新号角。

二、目前我国农村社区体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1%左右, 然而由于农民体育意识淡薄, 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差、数量少, 体育活动缺少组织和指导, 农村体育一直是我国群众体育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农民中存在体质差、疾病多, 造成我国体育人口比例失调、全民健身活动难以推动, 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生活质量的改善。

(一) 农民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体育健身意识淡薄。

据“2002”年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对全国371个定点村的调查, 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 受到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 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 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 与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由于文化素质相对较低, 多数农民的体育意识淡薄, 受教育程度低和生活条件差是造成农民体育意识淡薄的最直接原因。

(二) 农村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严重困扰着农村体育活动。

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农村群众体育投入严重不足。据调查数据显示广大农村地区却只占20.2%的全国体育场馆资源。据对甘肃省部分建成新农村实地考察中发现, “只见崭新砖瓦房, 不见健身运动场”的现象较为突出, 农村缺乏甚至没有体育活动场所和设施, 制约着成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设施的建设应纳入城镇发展的总体规划中去, 你为农村和农民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 政府管理松散, 缺乏体育健身组织和指导, 基层管理体制的缺失和体育组织的不健全。

广大农村的社区体育组织机构不完善、管理系统不合理, 使农村社区体育处于一种随意状态。政府不能发挥农村群众体育工作的职能, 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和健身指导员在农村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农民的体育活动得不到很好的组织和引导, 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未能进入广大农民生活空间。政府职能、社区体育人才, 限制了新农村社区体育的作为。

(四) 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级阶段, 农民体质状况堪忧。

现阶段, 我国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尚在初步形成阶段, 广大农村由于缺乏体育锻炼和不良生活卫生习惯, 造成身体素质不高而发病率高, 因病致穷不仅是农民贫穷的重要原因, 而且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2006年3月29日, 在国家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介绍了我国农民体质的现状:对全国成年人群体质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男性农民平均优秀率为10.7%, 不合格率17.2%, 而城市体力劳动者优秀率达16.1%, 不合格率仅11.6%。另外, 女性农民的优秀率更低, 仅为8.4%, 不合格率达21.2%[3]。

三、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契机,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

当前“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焦点, 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 党和政府适时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来改变农村落后、农民贫穷、农业脆弱的现状。“十一五”时期是加速推进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时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任务。处在发展农村经济与提高农村生活质量并重的新时期, 建立新农村不仅指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必须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为重点, 包括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构建农村社区体育新体系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 政府科学管理、农民积极参与, 加大对农

村体育宣传, 指导新农村社区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政府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以人为本, 从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农村物质文化条件, 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 认识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的重要性。把新农村社区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现社会风貌的窗口, 把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同时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形成健身、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使体育活动成为农村居民消费的一种习惯, 加大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宣传, 将科学的健身理念树立在广大农民思维之中。从根本上提升农民健康意识, 树立“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新型体育观。

(二) 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为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场所。

发展农村社区体育当前最重要、最迫切的工作是解决农村群众体育场地器材匮乏问题。根据2005年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 甘肃省现有体育场地21, 900个, 乡村一级体育场地设施仅占8%左右。各级政府要重视体育设施建设, 把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 努力按照国家规定标准配置农村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同时要大力挖掘和盘活现有社会体育资源, 采取体育产业化、社会化方式、动员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设施, 才能实现“共驻、共建、共享”, 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 以此突破资金和场地的“瓶颈”。因地制宜开辟乡村天然体育健身场地, 发挥学校体育的辐射作用体育设施资源上的明显优势, 实现农村中小学体育资源与新农村社区体育资源共享, 为农村社区体育的发展和农民健身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 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区体育组织, 培

养社区体育骨干力量, 加强对农村体育工作的有效组织。开展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区体育组织。“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农村体育以乡镇为龙头, 村民委员会为基础, 农民体协为纽带。”各级体育部门要依托乡镇人民政府、村民委员会, 加快农村社区体育组织的建设, 同时, 由于农村社区居民众多、人员分散, 需求多样化, 仅靠乡、镇、社区极少数体育专职人员开展活动是不现实的, 农村学校中的体育教师可以成为动员组织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技能、指导群众进行科学锻炼的体育骨干, 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域性体育发展的社会网络, 加强对农村社区体育活动, 组织农民进行体育锻炼并分类进行指导, 提高农民体育锻炼的水平和效果。

(四) 切合农村实际开拓农村社区体育活动内容, 努力丰富农村群众体育活动内容。

农村体育有强烈而明显的乡土文化气息, 具有广泛的参与性、普遍的观赏性和悠久的传承性。发掘本地民间体育资源, 如南方的划船、游泳, 北方的滑雪、滑冰, 少数民族的民族特色项目骑马、摔跤;以及各地皆宜的民间武术、荡秋千、登山、放风筝等受年龄限制少, 相对易于开展的项目;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如太极拳剑、秧歌、木兰系列、长拳等简易项目以及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养生导引功, 作为农忙或闲暇时的运动项目;还可以通过地方文艺如民间乐队等文化娱乐项目吸引、聚集农民。把传统民间体育与现代体育有机结合起来, 结合当地习俗, 利用农闲和传统节日, 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体育活动, 增强体育活动的娱乐性, 提高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科技等各个方面, 而农村社区体育作为群众体育的一种新的活动模式, 正在成为大众健身娱乐的重要基地,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之一,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是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的可靠保证, 对农村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方面会产生良好的效应, 无疑对促进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既能够促进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文明建设, 又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丰富农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及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文明和进步。从而有利于建设“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吴玉华, 王丽良.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大力推动农民健身活动[J].农业考古, 2006, 3

[2].王程, 孙庆祝.农村体育不能承受之轻[J].体育文化导刊, 2006, 6

[3].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冯建中答记者问[J/OL]ht-tp://WWW.Xinhua.orq/zhibo/20060329/zhibo.htm

[4].侯广斌, 周新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育建设的对策研究[J].湘南学院学报, 2007, 10

[5].李静, 张彩霞等.农村社区体育现状及在小康社会建设中的作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2006, 3

[6].石生泰.充分发挥体育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J].党的建设, 2006, 6

建设****新农村心得体会 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认识误区;统筹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2-0037-02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新农村建设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新农村建设为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收入的增加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是解决三农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基础性作用。然而,农业生产率发展缓慢造成的问题日益凸显。产业间发展的不平衡必定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是确保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村的建设中,有文化、懂科技和管理的农民必定能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尽管最近几年全社会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多,国家对农业的发展也给予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但是对广大中西部地区包括贫困地区来讲,还是传统农业。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特别有限。而农村的一些配套设施、社会公益事业,目前都不是很完善,教育和社会保障也很不完善,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新农村建设是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在农村,而关键为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收入虽然增加了,但与城市居民的相对收入差距却一直在加大;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超过了改革开放之初。过去城乡收入差距是2.6比1,而现在将近是3.4比1。农民的收入问题折射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采取系统的扶持农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建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二、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认识误区

一是狭隘的新农村建设观。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存在把新农村建设仅理解为完成特定的建设。主要包括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投入。如果不从本质和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终的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很大程度上的无效建设和资源的浪费。

二是片面的新农村发展观。在许多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中,许多人认为只要治理好三农问题,也就能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确,在新农村的建设中,三农占有重要的部分,但如果片面追求问题的解决,就可能陷入因果颠倒,治标不治本的误区。如果农村的法制建设和其他规范系统的体制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那么三农问题就不会得到根本和实质的解决。因为在新农村建设中,依靠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可以为农村发展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例如合理明晰的土地产权制度、资源平等配置的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以及保障这些制度实施的法制建设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本质目标的重要途径。

三是机械的新农村发展观。各个农村在自然条件、人文环境、历史传统和社会环境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而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应对。各地需要因地制宜,采用不同政策、不同的农村发展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实践。任何事物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性和特殊性,遵循实事求是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发挥自身优势,从而探索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建议

一要妥善处理经济与文化的关系。有的地方领导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只抓经济很少考虑文化的发展,形成重经济而轻文化的普遍现象,导致了很多农村地区文化建设处于滞后状况。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会给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带来很大的阻力。固然,经济的发展可以大量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幅提高农民的收入并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然而“文化,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摇篮,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必定会制约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1]。只有协调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2]。

二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把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制度创新,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建立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调整城乡发展战略,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向农业和农村流动;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把重点放在农村,逐步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互动互促,实现城乡在政策上平等、国民待遇上均衡和基本公共服务上均等,最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全面研究城乡这一整体,认真梳理城乡存在的问题,全面统筹加以解决。

三要加强政府引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处于主体位置,他们对农村发展推动作用的大小决定了新农村建设的程度。因此在实践中,既要发挥政府引导和支撑作用,更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是就目前新农村的建设实践来看,大多数是政府组织、政府投资,以行政推动的方式展开,农民的参与程度非常低,造成工程质量和财政资金运行效率十分低下。因此,必须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按照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

四要合理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些地方不切实际地求新,一味地盖新房,修新路,修建水电工程,使得有限的资源和资金没有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充分分配利用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做到基础设施和特色产业发展并重。为使农民增收,基础设施得到更好的建设,应该进行一定的结构调整,成为实现现代农业的关键手段。一是要以扶持行业里的龙头企业为重点,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业,给农民带来增收。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优质农产品基地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把建设农业和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结合起来,加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4]。

四、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是夯实经济建设这一基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适应乡村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充分发挥地方经济优势,积极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鼓励民众创业工程,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与此同时,加大惠农富农政策扶植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果。着眼实现农业现代化,不断提高农业综合保障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自给自足。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实现农民增收为目的,以“五位一体”为原则,积极构建新型农村经济模式。不断完善征地制度,使广大农民确实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受益。不断减小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实现城乡生产生活要素等价交换和资源共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二是打好创新这张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农业集群发展模式和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地实践农业集群和现代农业生产模式,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选择性、针对性地发展区域性经济。加大农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创新又好又快发展,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积极探索其发展规律,不断挖掘其内在价值,把握其独有特点,不断深化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超越。同时,要注重原始创新、集体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农业集群创新。

三是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状态和整体水平。农民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加大政府的教育投入向农村的倾斜,同时建立激励民间资金投入机制,扩大教育经费来源,增强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完善农村学校的软硬件设施,确保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积极营造良好的农村精神文明氛围,增强农村的整体竞争力,将社会上的人才吸引到农村广阔的土地上。不断推出面向农民、服务农民的重点惠民工程,有针对性地做一些技术上的帮扶工作,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文化建设的帮扶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托网络,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在农村生根发芽、全面发展。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时代的要求、现实的需要;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基本实现转型,这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机遇。尽管现代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给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较多发展契机。如果能抓住战略机遇,积极推进政策和制度的创新,调动社会全方位的资源,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就会顺利推行并达到理想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承英.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思考[J].探索与争鸣,2007,(1):40-43.

[2]徐晓红.切实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J].党政论坛,2006,(9),13-15.

[3]秦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7,(1):37-43.

[4]郑良泽.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128-131.

建设****新农村心得体会 篇9

时间:2011年1月28日

2010年2月28日,我被云南省煤化集团抽派到大关县悦乐镇大坪村担任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支持下,务实工作,积极创新。经过参与悦乐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一年来的工作实践,我对指导做好农村基层工作,抓好新农村建设的体会颇多,其中最为深刻的主要有五点:

一、大坪村是悦乐镇贫困村之一,条件十分艰苦,吃的、住的、用的等各方面十分简陋,与县直部门比、存在的差距很大。能不能吃苦,能否吃得了苦,适应农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指导员能否指导抓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员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悦乐镇条件虽不比我想象的那么差,但在工作中我却敢于吃苦,乐于吃苦。一是要经得起基层工作的考验。基层工作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工作,工作一开展就要到老百姓那里去,到田间地块中去,不但要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还要忍饥挨饿。离开了村镇,吃饭问题就没有固定地方,就要根据行程和工作完成情况确定在老百姓家里,至于能否吃饱吃好,不存在选择和挑剔,老百姓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无条件和待遇可讲。并且,不管吃的怎样,始终要记住老百姓的一片真情。自己虽然觉得条件差,但看到百姓都把最好的拿出来吃,是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支持。二是要不怕脏不怕累。在田间地块指导核桃苗栽植,需要边指导边干活,不怕脏不怕累,舍得身段干脏活,与群众一道劳动,向他们学习,向实践学习,使自己得到锻炼和进步。多与农民群众接触增加同农民群众的感情,进一步了解农民群众的心声;在百姓家里,不必过于讲究,需要随遇而安。发现板凳有灰尘能坐下,发现有不卫生等情况,不要当面处理,老百姓发给我们的烟,不分贵贱,把它用了。总之要使百姓觉得我们与他们打得拢堆,可以信赖,才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利用开展工作。二、一个悦乐镇只有二名指导员,每当到周末,镇上领导职工都回家去了,留下我们俩个指导员在镇上,没有什么去的地方只能在宿舍看看书、看看电视,没有什么娱乐活动。离开了繁华的城镇,离开了家里人和同事朋友到了偏僻的镇上、村子,这就需要指导员能耐得住寂寞,会过寂寞的生活。在那里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会受到约束和条件制约,但能否正确选择度过寂寞的夜晚,是指导员面临的又一考验。有时我会躺在床上思考安排明天日程,有时则躺在床上思考农村发展路子,有时就躺在床上睡觉等等。久而久之,反而感到不寂寞了。先前本属寂寞的夜晚却变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了。可想而知,如果玩心大的指导员,就住不下来安心工作。

三、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情况复杂,困难、问题和矛盾纠纷多,需要处理许许多多的具体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不是文件政策中原原本本有的,而是需要基层干部研究决定的。这就要求指导员必须吃透政策,懂得法律,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掌握具体情况,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提出有效的更好的解决办法。每处理一件事都要弄清楚原因和根源是什么,针对实际做群众疏导工作,直到做通为止;在调解村民纠纷过程中,要抓住引发纠纷双方的

主要矛盾。从有利用化解矛盾,增强双方团结的方面去帮助村干部出主义,想办法。

四、重在抓落实。以项目为载体,煤化集团及公司2010年在悦乐镇2个村委会投入资金42万元,其次我挂大坪村新农村建设投入资金13万元,决绝了大坪村新建村组公路7公里,惠及6个村民小组769人;从每年煤化集团投入资金中协调2000元为大坪村委会办公楼安装了大门;东源镇雄有限公司投入资金4200元,各大坪村解决办公电脑一台,使他们能够查找信息帮助群众发展致富,指导员协调资金6050元发展新农村核桃样板地70亩,五年的新农村建设每批指导员下派70亩核桃样板任务,根据四年来的发展情况看,也看明显看到村子有了很大的变化,四年的时间带动了农民群众对生活的积极性,使农民群众认识到脱贫致富的方向。大坪村委会太阳坝忖民小组居住在一个山大海拔高的地方、由于海拔高种庄稼长不出来导致农民没有吃的,经过向镇上、大坪村委会了解情况属实,指导员积极向县民政局反应大坪村太阳坝忖民小组贫困情况,获得50袋大米,解决了太阳坝忖民小组17户苗族群众的生活困难。项目资金投入,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握公司投资方向,结合当地实践,反复论证。对于确定的发展项目,要积极帮助村上协调,解决实际问题。总之,指导员要通过参与实实在在的工作,了解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真正发挥好指导员的作用,行之有效地指导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

五、存在的不足和下步工作

存在的不足:一是资源优势还没有很好发挥,林产业未做大做强。二是农民增收致富途径还不是很多。三是自己新农村工作经验不足。

建设****新农村心得体会 篇10

高标准建设 着力推进怒溪乡建设进程

——贵州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培训心得体会

江口县怒溪乡副乡长

聂益平

我于10月8日至12日参加了我省组织的在省党校举办的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几天来,认真聆听了各位专家教授的讲课,同时与其他乡镇领导的研讨交流,使我进一步拓宽了视野、更新了观念、提升了理论水平,对村镇规划管理有了新的理念,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结合我乡的村镇建设工作,确实受益匪浅、感触颇深,对于今后的工作开展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小城镇规划建设、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科教、文化、交通和社会保障等涉及农村工作方面的有机统一体,是农村社会综合开发程度的标志。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定位要准,要有新的发展观念和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发展路子。综合分析我乡状况,我认为:在推进村规和镇规建设上,我乡新农村建设和集镇建设要按照全县“一业带三化”的思路开展。“一业”指的是围绕梵净山的旅游业;“三化”指的是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园林化。利用这一大好的发展机遇,从而开发我乡的沈家洞和黄岩大峡谷这两大旅游资源;让我们的人民群众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财政增强;更要让我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产业发展,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以乡村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规划为龙头,以产业为支撑,以示范村为带动,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做强富民产业,壮大新经济组织,创建好班子,塑造新风貌,为建设经济发展、农民富裕、文化繁荣、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村庄规划的编制中应把握三个原则: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的原则。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严把编制主体关,程序关。二是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各村经济发展水平,村庄建设情况、地形地貌和农民意愿,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逐步推开,多层次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和特色村建设等。三是统筹兼顾,适度集中的原则。在村庄规划中对人口100人以下,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农业设施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村庄进行规划整合,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建设城乡一体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进入“十一五”向全党提出的新任务,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怒溪乡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着力把握好三个原则和注重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着力把握的三个原则

1、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我们要牢固树立“打基础、谋长远”的思想,把总体规划与阶段性的目标结合起来,做到既有中长远的规划目标,又有近期工作安排。要有所侧重,分步实施,逐步完善。要坚持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紧迫、收益最直接的事情做起,从农民最积极,条件成熟的村子抓起,一步一个脚印,见到实效,既让农民充满信心,又要让农民得到实惠。

2、掌握节奏,以点带面,稳步推进。通过搞好试点,逐步积累经验,完善政策,然后全面推广,常常是解决很多难题的有效方法。因此,可以先办有条件办的事,从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做起。脚踏实地、稳步推进。注意多方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促进,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3、强化政府引导职责,发挥群众主体作用。一方面党委政府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给予引导和扶持,重点在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技术、资金等方面进行指导和帮助,切实为农民解决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抓好新农村建设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依靠农民、教育农民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发动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使广大农民自觉自愿地拥护和参与新农村建设。

二、着重处理的三个关系:

1、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的关系,实现新农村建设平稳发展。发展工业,引导农民向第二、三产业迈进是大势所趋,是必由之路。但首先要对自身条件和所处环境有个清醒的认识。我乡总面积135.8平方公里,耕地917公顷。农业户数5106户,农业人口21150人。境内有私营企业10多家,从业人员200多人。这些私营企业以沙石加工和茶叶生产企业,受政策和市场制约的程度很大,规避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一直以来,我县工业基础薄弱,人少地贫,在第三产业难有起色的情况下,第一产业始终是农民保吃饭、保稳定的不二之选。第二、三产业是发展方向,是奋斗目标,但一产始终不能丢,不能一提工业强乡就不顾实际,梦想着使多数农民就地向二、三产转移。在现阶段,我认为这是不现实的。怒溪乡一产的茶叶生产、楠竹生产和大棚蔬菜以及山羊养殖已初具规模,项目也初见成效;二产的沙石生产已有明显增长;而旅游这一第三产业正在有序的开发之中。结合今年全县大力扶持农业产业项目的机遇,着力引导农民在农业上下功夫,既符合客观实际,对我乡经济社会的发展来说也为更稳妥。

2、正确处理提质和扩量的关系,实现新农村建设有效发展。做功要做有用功,吃力不讨好的事不要去傻干。发展也是一样,我们所需要的是有效益的发展,不论是发展工业还是发展农业都是一样。引进企业,需要的是高税收的企业,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在以资源粗加工为主的企业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我乡私营企业为主流的现状下,积极争取引进旅游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并预先做好协调、宣传、服务的先期工作,应该是我乡现阶段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否则,可能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农业产业,要依托现代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扩大农产品销路,从而提高农产品的比较效益。如茶叶、楠竹和核桃栽种,就很符合我乡的半山区和山区的地质条件。在我乡骆象村、地楼村、怒溪村、梵星村和河口村四个村将大面积推广和实施,一定会成为山区农民创收致富的又一条新路。此外,在村庄建设规划的选择上,也有一个提质扩量的关系。我们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多铺点,搞全面开花,而是要搞一个成一个。骆象村、河口村、怒溪村和地楼村的住宅小区、道路硬化已经初具规模,也投入巨大,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进一步完善,使这四个村成为我乡村庄建设的样板村、精品村,能对全乡的新农村建设起一个模范带动作用。

“小贩”建设新农村 篇11

胡占军种的西瓜似乎特别甜,一进门,他就大盘小盘地端了_上来。有黄皮红瓤的还有绿皮黄瓤的,皮薄汁多,口感特别好。见记者细细品尝,他用手指了指西瓜:“引进的。”随后,他又指了指果盘里的樱桃西红柿:“这也是引进的……”

从外面看,胡占军的办公室很不起眼,只是一间平板房,但房内的陈设一应俱全。进门正对着的,是一张气派的老板桌,胡占军就在这里,掌控着外面占地100亩的蔬菜基地。

走南闯北

我们在胡占军的办公室里,看到他获得的不少证书,其中一张是他被评为“全国新农村建设模范人物”。证书的下方注明了授奖的时间:2010年7月。地点:北京,人民大会堂。人们称他为“胡总”,—直夸赞他是难得的‘‘人才”。但他在回答记者的问题时,却总称自己是“小贩”、“菜贩子”。

5月的一天,我们在山西省外专局、朔州市人社局领导的陪同下采访了他。胡占军向记者娓娓道来:

我的老家是辽宁锦州,从20岁开始贩卖蔬菜,是一个“菜贩子”。那个时候计划经济刚刚结束,商品比较匮乏。我在部队时就是食堂管理员,退伍后又开了1年饭店,逐渐发现贩菜是个好行当。于是,做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就用电话四处联系打听行情。当时有个地方需要圆白菜,我就贩运去了。装车的时候菜价是1角8分钱1斤,到了目的地就卖到3角5分钱了。因为是托战友调的车,所以路费很便宜。第一次贩菜就挣了钱,从此对这行产生了兴趣。

从这以后我就继续贩菜,从河北到河南,从山东到山西。将北方的蔬菜往南方运,回来时还不忘捎带上海南的香蕉或是湖南的橘子。

1990年左右,我国的一些地方引进了一种美国尖椒,叫做牛角尖椒。我第一次见到这种尖椒是在内蒙古的赤峰,它个大形粗,又顺直。我一见就爱不释手,当时就向当地部门要了一些种子,带回村里告诉乡亲说:你们种,我来收购。

第二年8月是北京特别缺菜的时候,我就把尖椒收起来运过去。结果,卖了好价钱,利润达到每亩2000多块钱。而当时种玉米,也就每亩一两百块钱的利润。种尖椒的农民得到丰收了’就相信我了。

而我第二年也干脆就不跑了,搞起了蔬菜基地。当时发展到了1000多亩,产品往北京、石家庄、郑州销,后来还销到武汉、长沙、广州。最后顺着107国道一直走到头。我就发现,发展基地不错。

在老家农闲的时候,我就出来转,到陕西的定边、安边、靖边转。后来又转到了山西朔州。我到朔州收了几次菜后,就发现这个地方昼夜温差较大,光照充足,土地比较平坦,部分村庄水利设施不错,比较适合果类蔬菜的生长。然而老百姓的种植技术非常落后,品种的选择也和市场上不协调。当时的上沙塄河乡大部分水浇地都种的是玉米,大田蔬菜种植几乎为零。当地蔬菜几乎全靠外调。1999年,我在红旗牧场建起了蔬菜育苗基地,并以上沙塄河乡上沙塄河村为试点,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引导当地农民从大田种植的粗放管理,转变为大棚种植的精细管理。由于当地农民没有蔬菜种植经验,我带着技术员从整地到栽植再到田间管理,手把手地教农民,最后按市场价格把老百姓的辣椒全部回收,使农民的亩产收入从200元上升到2500元~3000元。老百姓高兴地说:种上胡占军的辣椒,就像开了银行,孩子上学、老婆看病没钱,到地里摘几袋辣椒就变回钱啦!同时,那一年我也挖到了第一桶金。看到老百姓脸上丰收的喜悦和自己的收获,想一想付出的辛苦——值!好,咱们现在就到地里去看看。

创业创新

我们跟随胡占军下到地里。这是一片基地大棚,坐落在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从朔州市区出发,在乡野间驱车半个小时即可到达。漫步在基地中,看到的是布置十分规范的大棚及温室。温室半在地上,半在地下,入口是一个狭窄的“窑洞”,“窑洞”用砖拱修砌而成,与地面成30度角,有人通过需半躬上身,但下到洞底,就会豁然开朗。胡占军引进的各种瓜果蔬菜,正在这里孕育成长。

胡占军领着记者在他熟悉的菜地、熟悉的大棚里边走边谈着:

我今天能在这里创业,是因为我认识了红旗牧场的王场长,是他热情地将我留下来的,再一个,是看到这里有大量的农家肥,因为前面就是一个养牛场;另外,这边的土地很便宜,而且土地是沙壤土,沙壤土比较适合椒类生长。当时我的想法比较简单,就是想种青椒,还想用我的“一招鲜,吃遍天”的做法去干一番事业。

可是,种了几年以后,逐渐地我发现光靠种青椒不行了更要紧的是,自己种起来又脏又累,又种不了多少,赚不了几个钱。于是,我就发动周围的百姓来种,我来收购。渐渐地,农场的蔬菜面积大了品种也丰富起来了,后来盖起了大棚,我又引进了其他品种。原来的常规品种退化,我就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引进杂交种,有的是二次引进。现在大棚里就种有水果、黄瓜、樱桃、西红柿、黑土豆、小杭椒和朝天椒等等,或是直接从国外引进的,或是从别的地方二次引进的。其中朝天椒有多个品种,有一种叫做蓓蓓虹,原种荷兰,其价格较别的要翻一番。

目前全世界最先进的西瓜品种——墨童、帅童、蜜童、金蜜童、黑美人、金美人、绿美人等,都是我这几年引来朔州的,这么全的品种在华北是第一家。它们都是小无籽西瓜。一般的无籽西瓜皮比较厚,皮薄的就裂了不适合运输,而我种的墨童,皮只有火柴棍那么薄,并且,一个80公斤的人站上去也不会裂。它们真的是西瓜中的极优良品种,不要说我崇洋媚外,我只是想与大家一起分享好的成果,这样汁多味甜,质细爽口,且无籽、皮薄的东西,真是太值了

但当地农民对这种西瓜的种子不认可。这个种子1元8角1粒,如果把这个种子直接给老百姓,老百姓不掌握催芽技术的话,成本可能会更高,达到一棵苗3元6角以上。而且无籽西瓜催芽特别困难,需要口嗑,以及必要的温度和湿度。为了降低老百姓的风险,我本人不仅首先掌握了这个技术,还把瑞克斯旺等公司的專家请过来,现场指导。待我以点带面地推广了几百亩后,山西省农科院的一位教授找到我,很惊讶地说:我研究无籽西瓜这么多年都没能推广开,你怎么能推广开了呢?我说我掌握了这种技术,请外国人来帮忙,并且我知道老百姓的心理需求。

草莓是我从国家级引智基地辽宁东港市草莓研究所引进的。我曾贩运过草莓,知道哪里的草莓好。东港的草莓现在是全国最先进的,常温下放置的时间最长,我引进回来好几个品种,试种后挑选了几个在山西推广开了。这种草莓最开始是从国外引入到辽宁的,我把它引入山西属于二次引进,现在已经是山西朔州经济开发区红旗牧场“一场一策”重点项目。

我的很多品种都是从瑞士的先正达公司和荷兰的瑞克斯旺公司引进的。其中先正达是全球500强企业、世界第三大种子公司,它现在跟山东寿光有很好的合作。

我每年除了引进他们的新品种外,还要到他们公司的基地去考察,看一看5<9-什么更好的品种。

现在,我们的种苗每年几百亩地向外推广今年已经累计达到了3000亩的面积,带动了朔城区、山阴县、应县一部分和宁武一部分的农业发展,初步估计,每亩地的收入,现在已经可以达到4000元-5000元。

富裕—方

在基地大棚的尽头,赫然立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朔州市大学生村官创业服务示范基地。再往前,则是一片盐碱地。抬眼远眺,远方有一条连绵的山脉,当地人介绍说,那是太行山的余脉。

为了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朔州市委、市政府选派部分大学生村官到他的基地培训锻炼学习,通過大学生村官这一纽带,进一步辐射带动全市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与运用。

朔州市委、市政府对胡占军的合作社给予了大力支持。市委副书记、市长冯改朵多次带领有关部门的领导到他的基地现场办公,勉励他进一步把蔬菜产业做强做大,为北方设施农业建设树立样板。

山西有的地方推行“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而胡占军的合作社推行的是“一场一策”和“一社一品”。胡占军说,“一场一策”是红旗牧场实施品牌战略的发展新思路和坚持为牧场及周边农村、农户致富为宗旨的富民新政策。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现已发展固定蔬菜种植面积近千亩,辐射周边几十个村庄,受益村民超千户,村民由原来种植大田的收益200元/亩,提高到现在的3000多元/亩。

晟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蔬菜育苗、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民营企业,产品已经打入北京、上海、杭州、温州、广州、长沙、石家庄、太原等地的十几个大型市场,而且牧场附近村民家家户户都开始种这些无公害、高科技、高品质、高产量瓜菜,瓜菜科技含量高,市场销路就好,村民们的收入就比以前高了村民的钱袋子也就一天天鼓起来了。

晟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成功极大地带动了朔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为建设“菜篮子”工程,增加农民收入起到示范作用。合作社自主研发创新设计的日光节能温室及大棚,以它很好的抗压能力及采光性能受到周边群众的欢迎,也得到上级的肯定,被山西省外国专家局授予山西省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漫步完基地后,我们又回到胡占军的办公室里。他的“上班”时间经常是在这办公室里,里面有大液晶彩电和连通四海的网络。他在屏幕上搜寻着市场信息和企业的发展良方。他说,在他的美国大牛尖椒、甜椒、石头硬果西红柿、樱桃西红柿、布利塔长茄、宾馆专用杭椒、朝天椒、荷兰豆、金皮袖珍葫芦、水果黄瓜、礼品西瓜、伊丽莎白、网纹甜瓜、无籽西瓜等一大批优良品种中,有的就是从这里获得的,有的已经开始在朔州大面积种植。

当我们问到他当前最需要的是什么,胡占军说,资金固然是规模化种植的制约因素,但对他来说,最紧缺的还是专业型人才。希望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到他的基地来合作生产,进一步提升蔬菜产业的质量和品位。

上一篇:四年级语文课改汇报下一篇:音乐: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