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论文

2025-0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命哲学论文(推荐8篇)

生命哲学论文 篇1

——有感于《宇宙与人》

浩瀚之宇宙,万物生灵。哲学并不神秘,它就是一个人对于世界和社会的看法和态度,并为解决有关问题提供一种思路。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的任务不在于如何解释世界,而在于如何创造世界。

过去我们总认为唯物主义是唯一解释世界存在的正确理论,即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由物质来决定,并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但是如果世界是由物质唯一决定,那么整个世界就是由原初的一团死的物质,而形成一个非常有组织、有秩序、有方向、有目标、极其具有合理性的宇宙演化序列。显然单纯的唯物观和唯心观都难以解释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实际上,万物的存在意义都不在自身中,而是一种过渡,并从属于某种更超越的目的、目标。大自然就整体就是一个有机的组织,各部分相互协调并承担着统一于某种普遍广义秩序的功能。这种现象就是宇宙存在着内在的、预设的和谐的秩序。哲学已从生物学中重新发现了生物设计的“目的性”,自然进程的“目的性”是一个普遍的理念。只有理解了这种目的性,才能超越对于自然过程的机械性解释。

宇宙进程绝对不是无组织、无目的、无理性的。在貌似无机与偶然的大自然的事件之后,存在着一张神秘而不可见的网。在这张网上有目有纲,这个无形而存在的秩序之网,也就是老子所言的“天网”,就是“天道”,也就是庄子的“天籁”,就是黑格尔的“逻格斯”、“绝对理性”,康德的“先验理性”。显然这种以“信息”和“能”概念为基础的超越物质和精神的第三类哲学本体范畴,实际上对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已经作了某种有意识的消解。这一观点可

称为辩证唯理论。

宇宙的本体存在是理性的存在。这种理性,就体现在自然现象之后的秩序、法则、组织。这种理性不是被人的思维所主观决定的。相反,人类思维是以符号系统模拟和把握着宇宙中存在的本体逻辑组织。

现实的世界是一个二重性(现象/本质)的世界,一方面是物象的,似乎有实在性的世界。另外还有一个深藏于实物之内的信息性的世界,其中有数学规律以及各种逻辑秩序这才是物的灵魂。

生命哲学论文 篇2

关键词:小说《活着》,生命关怀,生命哲学

小说《活着》是余华20世纪90年代推出的力作,一出现便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向来以激愤著称的余华,在《活着》中却用平静包容的生命关怀来叙述自我,我们发现余华的这种生命关怀体现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和指向,而这与他的生命哲学又是紧密相连的。下面我们就通过《活着》个性叙事中的生命关怀来探讨余华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生命哲学。

《活着》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著称,它在话语层面上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它设置了一主一副两个第一人称的叙述层面:由福贵讲述自己的故事构成了作品的主叙述层面,由“我”到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遇见福贵并听福贵讲故事构成了作品的副叙述层面。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叙述层面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叙述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使作者、叙述者和读者达到最大程度的交流。在这两个叙述层面上,作者和叙述者的合一,使得读者如同听当事人在侃侃而谈,作者流露出来的生命关怀也显得更加真实感人。

从主叙述层面来看,作者与福贵归于统一。福贵从他早年的浪荡生活开始,讲述了他生命中的苦难和幸福,他的讲述是他对生命的再体验和再认知。作者为了表达福贵的这种“百感交集的生命旅程”,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得作者和福贵如同站在同一立场上,共同体验福贵生命中的酸甜苦辣,福贵的温情和作者对于生命的关怀完全融合,不仅增强了福贵温情的力度,而且加大了作者对生命的关怀之情。

从副叙述层面来看,“我”与作者融合为一。在福贵的讲述中,“我”的出场总是在福贵命运的关键时刻,“我”出场对福贵命运所作的评价和感叹,以及由福贵生命的坚韧而产生的温情,则是作者关怀生命的体现。福贵讲到家珍死时,“我”出场这样感叹:“坐在我对面的这位老人,用这样的语气谈论着十多年前死去的妻子,使我内心涌上一股难言的温情。”由于第一人称的叙述,“我”与作者归于统一,“我”的感叹也变成了作者对生命的感叹,这种温情的感叹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深深的关怀。

在这两个叙述层面上,作者通过与叙述者的共同叙事实现了他对生命的体验和认知。我们发现作者体现出来的生命关怀其实就是要生命归于平淡。在主叙述层面上,福贵的叙述语气经历了黑色幽默、沉重、平淡三个阶段的变化,福贵的叙述是随着他对生命体验和认知的变化而变化。福贵用黑色幽默的语气讲述他在年轻时候的浪荡生活,由于那时候的福贵没有生命的体验,可以说他对生命是不屑一顾的,从他为了继续赌钱打已经怀孕的家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他用沉重的语气讲述中年的生活,福贵在一个个失去的生命中体验到了生命的重要,他为生命的失去感到痛心不已,心情格外沉重;到了老年,福贵在经历生命的苦难后对生命有了认知,他认为人应该是平平淡淡地活着,对生命的要求已经降到了“只是为活着”的高度。在副叙述层面上,“我”的叙述从开始从事收集民间歌谣工作时的无聊,随着福贵的讲述我感到了这项工作的趣味性,终于“我”在为福贵命运慨叹的同时,内心产生了一股难言的温情。然而我在听完了福贵的讲述后,并没有将这股“难言的温情”保留,“我”的感情仍然是归于了平淡,“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平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在主副叙述层面上,作者都是将生命的归宿指向了平淡,作者认为生命归于平淡就是最好的结局,在作者的笔下,那些追求生命之外东西的人“到头来命都丢了”,地主龙二在土改期间死抱住财产不放结果挨了枪子儿,春生在做了县长风光了一阵之后不堪忍受批斗终于上吊自杀。而只想平平淡淡活着的福贵在经历了生命的苦难后仍然活着,在田间述说着让人感动的故事。作者的这种“平淡至上”的生命哲学隐隐地流露出他头脑中超脱尘世的道禅思想。

《活着》是一部叙述死亡的作品,正是一个个死亡事件串连在一起构成了作品的叙事线索———对生命的体验和认知。小说中福贵一共失去了七个亲人,余华一改以前精致的死亡叙述,将眼光聚焦到了生者的生存上,他详尽地叙述生者失去亲人后撕心裂肺的痛苦,以及失去亲人后生者的生存状态,作者用对生者撕心裂肺的痛苦和对生存的关注来表达对生命的关怀,这一点在有庆之死的叙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只是用寥寥数语介绍了有庆死时的情形:“抽着抽着有庆的脸就白了”,“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等到有庆脑袋一歪摔在地上”,“心跳没了”,而将大量的篇幅放在了福贵和家珍的痛苦上。福贵埋有庆这一段更是情真意切,让人肝肠寸断:“我一遍遍想着他中午上学时跑去的情形,书包在他背后一甩一甩的。想到有庆再也不会说话,再也不会拿着鞋子跑去,我心里是一阵阵酸疼,疼得我都哭不出来”,“我用手把土盖上去,把小石子都捡出来,我怕石子硌得他身体疼”。疼爱有庆最深的家珍也是心如针扎,她没有呼天抢地地悲呼,只是默默地流泪,把这残酷的现实硬生生地裹在心里,让它把自己的心刺得千疮百孔。家珍最为强烈的表现不过是扑在有庆的坟头上,奄奄一息的家珍“两只手在坟上像是在摸有庆。可她一点力气也没有,只有几根指头稍稍动着”。相比福贵,家珍的痛苦更是来自于灵魂深处,没有了张狂的表现,只是默默地忍受。

关怀生命者,必将为生命的逝去痛心不已。痛心之余却又无能为力,只有忍受,用痛苦祭奠死者,用生存告慰生命。作者是用生者的痛苦表达了对生命的关怀,同时他也为生命找到了排解苦难的方法———忍耐,生命在遭受了痛苦的折磨后,只是悲痛地忍耐,“没有了血泪的控诉,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就连福贵在医院要杀县长仅有的一丝愤怒也被“县长是自己旧战友春生”这个巧合冲得一干二净,福贵默默地承受着生命给予它的一切苦难,把这些苦难都消解了在自己的忍耐中。作者主张用忍耐来应对生命中出现的苦难,他认为只有忍耐才能使生命免受苦难与不幸的威胁,才可以产生活着的勇气和力量。

《活着》的整个故事是通过“以死写生”来表达对生命的关怀。作品叙述了一个个死亡的故事:福贵父亲被气死,母亲无钱医治病逝,有庆抽血被抽死,风霞产后出血而死,家珍积劳成疾病逝,二喜意外事故而死,苦根吃黄豆被撑死。福贵在经历了人世间种种灾难以后,却以宁静、淡泊、洞悉沧桑的态度来看待自己在尘世中所走过的一生。尽管他经历了儿子、女儿、妻子等众多亲人死去的打击,饱尝着孤独无依的痛苦,终日只能与老牛为伴,但他仍在豁达、坚韧的人生态度生活在人世间。他对生命的态度表现了“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的生命哲学。

余华在本质上关怀生命,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质,离开了活着谈生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在他的笔下,福贵虽然失去了七位亲人,但他依然为“我还活着”庆幸,因为活着已经成为他生命追求的唯一目标。当然作者对“死”不加掩饰地叙述并不是对“生”的绝望,而是通过“死”写出了活着的不易和和伟大,作者认为人一生所要做的不是要与命运、苦难进行轰轰烈烈的抗争,而是用无声无息的顺从忍耐,用“活着”对死亡予以无言的反抗。他警示人们要珍视生命,要包容生命出现的一切苦难,平平淡淡地活着,“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与苦难,无聊与平庸,甚至生死与别离”。

余华在《活着》的韩文版自序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作者甚至把忍耐当成了是消解苦难的最优的方法,让苦难在自己的忍耐和超脱当中烟消云散,于是作者在作品中设置了福贵与牛的角色互换,福贵甚至把自己的亲人也当成了牛,生命中出现的一切苦难和幸福在福贵的面前成了虚无,他不讲求活着之外的任何东西,只为平平淡淡地活着。

参考文献

[1]余华.虚伪的作品[J].上海文论, 1989, (5) .

生命的哲学 篇3

柔韧作为强力的对立面,事物的一种生命状态,它的外在是美丽的,而它的内涵同样迷人。柔韧之力,实际上是一种平衡之力。任何事物要维系自己的存在,它就必须使自己保持一种良好的平衡状态。凭借这种状态,它才能稳定立足,谋求发展。而一旦这种平衡局面被打破,它就会处于一种颠簸动荡之中,生存和发展也就受到影响。平衡是一切事物赖以存在的前提。而柔韧是保持平衡最好的状态。

孔子倡“中庸”、“克己”、“仁”,此乃孔夫子道德哲学之核心。我以为,“中庸”、“克己”、“仁”,三者都可归入柔性哲学,具有很大的包容力与同化力,蕴含着深厚的理性与智慧,值得我们作为自身修养和待人处世的原则予以记取。

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教育意蕴 篇4

姓名:申宣成

学号:52080105002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系别:课程与教学系

2008年12月

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教育意蕴

申宣成(学号:52080105002)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08级博士生

摘要: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核心是直觉和自省;家庭教育,求学和从教等人生经历是他的生命哲学形成的基础;这种哲学理念体现在他的办学实践和乡村改造的活动中并对对当代中国的教育实践有巨大的启示。

关键词:梁漱溟 生命哲学 自省

形成原因 教育实践 当代教育启示

梁漱溟作为中国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他一生致力于个人和社会两大问题,既有对文化和生命的独特思考,又不遗余力地献身于中国社会的改造,志道鸿毅,知行合一。本文仅从其生命哲学的命题入手透视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梁漱溟生命哲学的内涵

梁漱溟强调人对自身生命的认识。他认为由孔子所创立的儒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要人的智慧不单向外用,而回返到自家生命上来,使生命成了智慧的,而[1]非智慧为役于生命”。这也是儒学与西学的根本区别所在。人要认识宇宙生命,不能靠感觉,也不能靠理性,而必须依附于感觉的直觉和附于理智的直觉,“在直觉中,我与其所处的宇宙自然是浑然不分的”。人由此与宇宙大生命和为一体,契合无间,没有主体与客体,能观与所观的区别,从而真正体悟到宇宙生命。因此对宇宙生命体悟也就是对于人心的自省,自证,自见,自知。如果认识到了人心也就体悟到了宇宙生命。

这一体悟来自于他对儒家的独特的理解。他在《孔子学说的重光》一文中写道:

孔子的学问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根据比较可靠的古籍——《论语》,来看孔子毕生致力用心所在的学问是什么;拿其中许多条来参考勘对,比较研究。我们发现最显著的一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自己说明他自己的话,说他自己的生活,说他自己的生命,说他自己这个人。仿佛可以说,他由少到老,从五十到七十,所致力用心的就是关乎他自己个人的一身。我们隐约地见出他是了解他自己而对自己有办法。照我所体会,他的学问就是要自己了解自己,自己对自己有办法。——这种学问究竟是什么学问,安一个什么名词才好呢?恐怕找遍现代世界所有大学、研究院、学术分科的名词,都找不到一个合适的给他安上。孔 子毕生所研究的,的确不是旁的而明明就是他自己;不得已而为之名,或可叫作“自己学”。[2]

所谓“自己学”,据梁漱溟的解释,也就是“反躬向内理会自家生命和生活,而不是其他”,从而使“自己生命和生活向上进步提高”的学问。

可见,梁漱溟在他的生命哲学中,强调对自己的认识和体悟。这和古希腊哲学人本主义的哲学观不谋而合。而他的这种哲学观的形成,无疑得益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

二、梁漱溟生命哲学的根源

1.注重自省的家庭教育。在梁漱溟的成长中,他的父亲梁济给了他极大的影响。梁济有意识地在在他和子女之间建立一种友好的、自然的关系,鼓励他们与他自由交谈,并积极征求他们的意见。他有目的地鼓励他们发展那些不同俗见的独立精神,教导他们坚持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反对父母的意见。他也避免使用任何形式的体罚。这种教育方式的结果是梁漱溟小时候就给了他以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责任感,形成了自省、自觉体察内心的习惯,这对他形成追求直觉与认识自我的生命哲学观起了奠基的作用。小时候的一件事给梁漱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9岁时,有一次我自己积蓄底一小串钱忽然不见。多处寻问,且向人吵闹,终不可得。隔一天,父亲于庭前桃树枝上发现之,心知是我自家以往,并不责斥,有出不喊我了看。他却在纸上写了一段文字,大略说:

一小儿在桃树下玩耍,偶将一小串钱挂于数值而忘之。到处向人寻问,吵闹不休,次日,其父打扫庭院,见钱悬树上,乃指示之。小儿始自知其糊涂云云。

写后交与我看,也不作声。我看了,马上省悟,跑去一探即得,不禁自怀惭意。[3]

时隔半个世纪之后,梁漱溟谈及此事,还说:“遂成了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成就了我一生的自学,自进,自强。”(汪东林:《梁漱溟问答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页)可见父亲对他的巨大影响。

而这种影响并不是一时一地所能成就的,而是在其父子关系中持续一生的。例如梁漱溟青年时代参与了同盟会,投入了颠覆复辟政府、暗杀复辟分子的激进革命活动中,这种活动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奉行改良的梁济眼里自然不是合适的举动。但是虽然不赞成儿子的做法,他也不正面阻拦,而是以书信的形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把选择的权利交给梁漱溟自己。而在家事的问题上,梁济更是不干涉孩子的选择。梁漱溟19岁时,因为笃信佛教,所以宣布不愿结婚,垂危的母亲对此表示强烈的反对,而梁济却仍然拒绝干涉他。梁漱溟在他的《思亲记》中写道: 公独坐旁无语。明日以书示之曰:汝母昨日之教,以哀情私语,堕儿远志,失于萎靡,大非吾意。汝既不愿有室,且从后议。

正是这样民主自由的家庭教育氛围的熏陶之下,梁漱溟养成了自省、自学、自证、自见的习惯,形成了独立思考和富于批判性的意识,加强了他对生命的体察,这对他从佛教转入儒家,奠定了思想的基础。所以,当他在佛教中因为找不到人生和中国问题出答案而痛苦不堪的时候,看到《论语》中孔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句子时,自然而然的感到了一种心灵的契合和思想的依托,他之所以把孔子之学总结为“自己学”,这是和他所受的家庭教育以及由此而决定的他的人生经历所决定的。

2.促进自省的中学教育。梁漱溟13岁进入北京顺天中学这个新式学校学习,在这个学校接受了将近6年的教育,这6年,无疑给他打下了学术的根基:不仅是学到了知识,更是学到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极强的自学能力。这种自学能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校的一种学习形式:小组学习。

当时,在一些同学的促成之下,梁漱溟参加了一个“自学小组”,这个小组的总之在于互勉、批评、求知。这个小组的学术讨论和道德讨论是通过彼此间的批评进行的。如有一次小组讨论,大家建议以各自的短处标出一字相互称呼,借资儆勉。有人取“懦”,有人取“暴”,有人取“惰”,而梁漱溟取“傲”字,可见小组成员之间彼此自省约束的作用。这种学习的形式可以说是梁漱溟青少年时期最有意义的内容。而这种学习的形式,其实正是儒家传统的教育方法。孔子和孟子都认为外界直接的环境可以影响到个人内心的改造,因此十分重视小团体在教育中的作用。这种方法,后来被宋明的理学所继承。而作为新儒家的代表,梁漱溟十分看重儒家的这种思想并且将它运用到了自己后来的教育方案和乡村运动中。

正是凭着中学时代养成的自学的习惯和自省的意识,梁漱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治学的方法,闭门3年,在佛学的研究中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发表了《穷元决疑论》。他虽然既没有高学历,也没有洋学问,却以自己的独特见地,20多岁便在北京大学任教,创造了一个奇迹。

3.成就自省的北大风气。蔡元培先生执掌的北京大学,学术风气空前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精神极大地契合了梁漱溟的学术风格和生命追求。使其自省的意识进一步提高和升华。并逐渐定型为自己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这种自省和转型当然经历了痛苦的心理过程。由佛教转入儒家,他一度“百虑交锢,血气靡宁”,写起文章来常常“写不数行,涂改满纸,思路窘涩,头脑紊乱”,不得不“掷笔静思”。在这种痛苦的省思之后,他逐渐把自己的思想从佛家的经典转向儒家的 经典,而一接触儒家的经典,他就以自己的独特的目光中洞见了前人忽略或遗弃的真正的儒家的精髓,他从《论语》中看到整篇中都充满了一个“乐”字,整篇中都看不到一个“苦”字。由此坚信这才是生命的智慧和儒家的精髓,才是完善人生的哲学和社会改造的良方。并以此为出发点,分析了儒家在传承过程中被误读和异化的过程,发出了对从古至今的形形色色的“假儒家”的尖锐的批评,包括他曾经敬慕的梁启超和当时声名显赫的胡适之。而在和这些人的学术争论中,他的自省和批评的意识无疑由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并最终催生了一代新儒学。

三、梁漱溟生命哲学在其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注重直觉和自省的生命哲学成为梁漱溟的新儒学的核心,并在其教育活动得到了以一贯之的体现。《论语》中曾描述过那种其乐融融,天人合一,润物无声的教育场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而在梁漱溟把这种教育的理想付诸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其最为突出的体现为“朝会”和乡村建设的“小组合作”。

1.朝会。在山东曹州半学未成之后,梁漱溟于第二年春天即回到北京,和同来北京的曹州高中的十余名学生,在什刹海租了房子共住在一起,开始了“朝会”活动。这里所谓的朝会,正是梁漱溟极力倡导的一种共学、共勉、共同自省和体会人生的教学活动。每天早晨大家一同起床后在月台上团坐,由梁漱溟即兴讲授一些心得(一般内容很少),之后便静坐体会。在天近拂晓之际,“疏星残月,悠悬空际,山河大地,皆在静默,唯间闻更鸡喔喔作啼。此情此景,最易令人兴起,特别感觉心地清明、兴奋、静寂,觉得世人都在睡梦中,我独清醒,若益感到自身责任之重大。在我们团坐时,皆静默着,一点声息皆无,静默真是如何有意思啊!这样静默有时很长,最后亦不一定讲话,即讲话也讲得很少。无论说话与否,都觉得很有意义。我们就是在这时候反省自己,止要能兴奋、反省,就是

[4]我们生命中最可宝贵的一刹那”。这种朝会活动,一直坚持到他办学结束为止,在广东、河南、山东,他都带领学生去做,定为学习的制度。以此来促使学生认识自己,思考人生,涵养改变自我,改造人生的浩然之气。后来他把每次朝会时的讲话结集出版了《朝话》一书。由此可见,梁漱溟对于自省教育的重视。

2.小组和小团体的学习。梁漱溟的生命哲学在其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我起到了指导方向的作用。在山东的乡村建设运动中,他首先成立了乡村建设研究院。研究院强调师生之间密切的私人关系、团体中的向上气氛和自身对同伴不断的道德督促。学生分为一些小组,每个小组有自己的班主任。每一个小组作为一个自我管理的团体在一起生活、学习和工作,时间安排很紧。每个学生还被要求记日记,对他的工作、周围环境及他本人作出考察和反省。尤其需要强调的是,研究 院继承了“朝会”的传统,每天拂晓都有他本人或者教师作一段“朝话”,以此作为学生思考的材料,促进学生的内省。

在乡村建设中,他改造了北宋时代的“乡约”,在以亲友为主体的组成小团体,借助“乡约”把动员群众、参与政治以及发经济和中国传统的人情理想与道德向上结合在一起。这种手段目的在于把他深奥的文化哲学变成现实中的习惯行为。从乡村研究院中的“小组”到乡村中的“小团体”组织,都是梁漱溟生命哲学的理念在他的教育实践中的表达。

四、梁漱溟的生命哲学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梁漱溟的生命哲学对目前的学校教育有深刻的启示。他所追求的教育有三个显著的特征:即强调个体自我的省思,强调同伴的启发督促,强调着眼于人生大事。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我国的教育的情形又是如何呢?激烈的升学竞争,畸形的功利取向,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自由的意识,思想的空间,师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和批判精神日益削弱,科学理性和现实功利的追求导致了个人理想的萎缩和社会关怀失落。其具体表现如下:

1.剧烈的升学竞争,使同学之间的道德督促变为学业成绩的排名。学校和班级作为教育的基本的组织,其功能应该是一个小的社会,学生置身其中,不仅是在一起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人际关系的交往,彼此之间实现学习的互助和道德的督促,从而实现身心的协同发展,成员的共同进步。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之间、班级之间、学生之间这种互助的关系几乎已经荡然无存,所剩的只有激烈的学业竞争。教育者用多种形式刺激和加剧这种竞争,社会舆论也用不遗余力地宣传引导这种竞争。尽管这几年国家明确规定中考和高考成绩不准公布和排名,可是竞争的态势却有增无减。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远大的抱负,自由的精神都由于沉重的升学压力而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中国儒家传统的心怀天下,志存高远的报复和胸怀日益被冲淡。调查表明,当问及高中学生未来的打算时,他们大多选择的是考上一个好的大学,有一个好的前途,了却家长的心愿。而当向教师问及他们的教育目标时,他们的回答就是让更多的学生考上大学,而面对学生日益下降的身心健康问题,他们大多表现出无可奈何。有一个校长竟然说,我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考上大学,至于考上大学以后他们的身心发展如何,那就不是我们的事了,一个校长对教育持如此的心态,足以引起我们对学校教育现状的极大忧虑。

2.沉重的学业负担,严重束缚了学生自省,自证,自见,自知。在剧大的升学竞争和压力之下,学生背负上了沉重的学业负担。他们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往往升学率最高的学校就是那些学生和教师最苦的学校。据说,一个在全国颇为有名的高中,学生每天上课时间超过12个小时,一个学期才能回家一次,学生有做不完的作业,有应接不暇的考试,每时每刻都在高度的紧张之中,老师和学生都不胜其苦。高中生活本来应该是充满激情和自由的美好的生活,现在,学生却丝毫感受不到快乐,他们没有自己的时间,没有自己的空间,日复一日地在作业和考试中生活。顾不得休息,顾不得反思,顾不得讨论和规划自己未来的生活。以至于目光短浅,胸怀狭窄,思想空虚。这种教育已经严重削弱了民族的创新力。

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之下,我们重新审视梁漱溟的生命哲学,反思他的教育实践,就会感到它的强大的现实意义。事实上,梁漱溟的这种自学和互助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现代教育中也不乏有成功的例子。最典型的当属上海育才中学校长段力佩先生首创的自学模式和茶馆式的教学法。经过30多年的教育实践,他在上海育才中学成功实践并创立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就是学校的“三自”校训,即“自学自创,自治自理,自我体锻”。为了贯彻这一教育思想,他首创了茶馆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倡导小组互助学习,自由讨论。这种方法和梁漱溟所倡导和使用的教育方法可谓是不谋而合。

叶澜教授主持了长达十多年的新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其核心的理念就是让教室焕发生命的活力。其班级的组织形式也注重了学生了小组的互助和人际关系的培养,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国家实施的新课程改革也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确定为学生的基本模式,这些都和梁漱溟先生所提倡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重新审视梁漱溟新儒学,对我们当代教育发展无疑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注释:

[1] 梁漱溟:《人心与人生》,《梁漱溟全集》(三),第738页。

从幸福观角度谈论庄子生命哲学 篇5

人活着都希望有一个更幸福的生活,更欢乐的人生,但至今为止,人类存在的最大悖论仍然是用一生的时间去追寻幸福而经常生活于不如意之中。从人的出生、成长和走向死亡,在一个人生命成长过程中,有形与无形的苦难如影随形地伴随着生命的成长。人间有多少苦难,就有多少关于解脱苦难的思考:是逍遥无为还是积极进取?是看破红尘还是积极入世?是追求永恒之道还是当下及时行乐?庄子站在天道的环中,以人的生命为起点来思考,人应当以什么态度来度过自己的生活旅程。庄子生命哲学的可贵之处在于他超越了任何知识体系和意识形态的限制,摒弃了对物质生活的过度追求,通过“天下有至乐有无哉?”(《庄子•至乐》)①等问题去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本文力图从幸福观角度来解读庄子的生命哲学,以彰显庄子生命哲学的基本特点及其对现代人生所具有的启发意义。

对老子思想加以继承并有较大超越和突破的是生活于战国中期,后被誉为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的庄子,其所建构的生命哲学反映了他在“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对人生的终极意义与价值的思考。据《史记》记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②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姓庄,名周,宋国蒙人,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后归隐,与梁惠王、齐宣王生活在同一时代。庄子虽家境贫困,居于穷街陋巷,靠编草鞋为生,但也不愿为有国者所用,表现出鄙弃荣华富贵和权势名利,追求精神自由的隐者风范,这成为其生命哲学形成的背景。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诋訿孔子之徒,以彰明老子之说,表现出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扬。《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现仅存由郭象编辑注解的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被认为代表了庄周本人的思想;外篇十五和杂篇十一为庄子后学的作品,但也间接地反映了庄子的思想。鲁迅(1881-1936)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庄子》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③揭示出《庄子》中所具有的瑰丽奇伟的浪漫主义情怀和才思高超的思想智慧。这也是千百年来《庄子》能够在中国乃至世界上深受人们喜爱而得以广传的重要原因。庄子学说对老子学说既有所继承,更有所发展,使其生命哲学建立在宇宙论基础之上。从宇宙本原论上看,以“道”为本根虽是老庄之学的共同旨趣,但庄子在老子道论的基础上,又对“道”的“先天生地”存在作了哲学论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老子之“道”作为宇宙万物的生化之源与存在之本,本质上是虚无的,无始无终,无名无象。庄子则认为,“道”虽然不能为人的感官所感知,但它“自古以固存”,先于一切事物存在,是有与无的统一,由此进一步提升了本根之“道”的超越性与遍在性,宇宙万物、人的生命乃至天下国家,都是“道”大化流行的结果。

从宇宙本体论看,老子提出的“道”通过阴阳二气的运动来化生万物,道“周行而不殆”、“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等思想中虽已含有“道无所不在”的意义,但并没有直接指明“道”如何“无所不在”。对此,庄子在《知北游》中通过一则小故事作了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东郭子问庄子“所谓道,恶乎在?”庄子回答“无所不在”。东郭子请他说得具体一点,庄子就说“在蝼蚁”。东郭子奇怪,道怎么会如此卑下?庄子又说“在稊稗”。东郭子问,怎么更卑下了呢?庄子则说“在瓦甓”。东郭子惊讶,怎么越发卑下了,庄子干脆说“在屎溺”。庄子之所以用这么普通的东西来比喻“道”,主要是强调“道”生于天地万物之前,它既是超越时空的无限本体,又无所不包,无所不在,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之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知北游》)如果说,以“道”为本的思想提升了生命的高度,那么,“道”无所不在的思想中所蕴含的万物平等观念则扩展了生命的宽度,这为后来的道家与道教关注现实的感性生命和具体事物的存在依据提供了理论说明。从宇宙生化论看,庄子通过“援气入道”,用一种经验性的方法来证明老子之“道”是“无在而无所不在”的,使原本抽象的生命哲学具有了一种质感。庄子认为,“道”为天地万物的最终本根,虽无形无象,但其表现方式则为“气”:“是故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为之公。”(《则阳》)万物之化生都是阴阳二“气”相交相融的结果:“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出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田子方》)“气”是构成万物的始基,故“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人的生死也是由阴阳二“气”的变化决定的:“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至乐》)庄子“援气入道”是以“气”为无形之“道”而生成有形万物提供的一种理论说明,更为人如何顺气养生而得道成仙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庄子要求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以本真之心仿天道行事,顺应阴阳之气自然地与天地相沟通,这就是他所提倡的“德”。如果说,老子的宇宙论更多地表现在对“道”本根的论述,那么,庄子的宇宙论则凸显了对个体生命本真状态的探寻。庄子以个体生命为关注对象,用心来调节生命、运转生命和安顿生命,由此将一种生命哲学契入人的心灵世界之中。

生命哲学论文 篇6

孔子人生哲学思想中的民族生命意识

儒学的传统地位影响和决定着传统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对民族的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起着强烈的.主导作用,孔子着力提倡的诚信尚德、克己复礼、学而优则仕、人格平等是人生哲学思想中民族生命意识的闪亮点,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的精华--道德文化成为现代社会人们应该重新思索的新课题.

作 者:唐志伟  作者单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成都,610023 刊 名: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ANGDU TEXTILE COLLEGE 年,卷(期): 19(4)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传统文化   民族生命   影响   导向  

生命哲学论文 篇7

在叔本华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和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890) 之后, 相继出现了三位对生命哲学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家, 他们是狄尔泰 (Wilheim Dilthey, 1833-1911) 、齐美尔 (Georg Simmel, 1853-1918) 、柏格森 (Henri Bergson, 1859-1941) 。不可否认, 柏格森才是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的一系列范畴, “生命冲动”、“绵延”、“时间”、“直觉”等构筑起了2 0世纪生命哲学的大厦。生命哲学的基本精神也集中体现在柏格森的理论著作中。

作为2 0世纪初形成的一个重要哲学流派, 生命哲学不仅为以后众多的哲学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源泉, 而且对音乐哲学理论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 0世纪的一些重要的音乐哲学家都从生命哲学中汲取了思想精华。本文就生命哲学对音乐哲学研究所产生的影响及意义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要点

柏格森出身于一个音乐家庭, 但是他并没有走上艺术之路, 而在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领域都有了很高的造诣。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在框架结构上依然受到近代哲学体系的影响, 表现之一就是他仍然对形而上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是, 他的形而上学却坚决排斥了理性思辨。他认为形而上学的对象应该是作为生命本质的“时间”, 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科学的形而上学。所以, “时间”问题是柏格森生命哲学中最主要的理论精髓之一。下面, 仅就与音乐哲学相关的几个要点进行简要阐述。

1、两种时间

柏格森认为存在着两种时间。一种是“纯粹”的时间, 它是形而上学的对象;另一种是科学的时间, 它是可度量的、抽象的时间。柏格森以为, 以往形而上学研究的最大错误在于以空间作为它的对象, 进而用研究空间方法来研究时间。这样的研究只能把握生命的外观及周围的世界, 却无法把握生命真正的本质。而只有“纯粹”的时间才是形而上学的真正对象。这种时间的第一个特点是, 它无法度量。简单地说, 它不是我们平时用钟表或其它方式进行标记的时间。第二个特点是, 它是内在的、一个心理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不表现为空间的位移, 只是一个意识流。第三个特点是, 它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 不可分割。即:绵延。那么, 科学的时间就可以表述为:可用科学的方法度量;表现为空间的位移;是一个可分割进行认识的过程。生命哲学认为, 人们内心体验到的、内在的“纯粹”时间的绵延才是真正的实在, 是世界的根本。但是, 以往哲学研究的错误就在于把科学的时间错误的当作这样真正的实在, 以至于产生众多无法解决的哲学难题。作为世界根本的“纯粹”的时间绵延, 是一种绝对的运动, 但是和空间却毫无关系。我们只能在自我意识中依靠直觉来把握。

2、两种自我

和两种时间相对应, 就会产生两种自我。一种和“纯粹”的时间相关的自我, 一种是和科学的时间相关的自我。与科学的时间相关的自我, 其实就是当人们

以理性的态度关注周围世界时的自我。这时的自我关心的是空间的广延性, 以及和空间的广延性相关的时间性。这种自我可以用经验主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但是, 这种自我并不是那个本真的自我, 真正的自我应该是和“纯粹”的时间相关的自我。要想真正“认清自己”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直觉的、内省的方式, 在自我意识中获得, 他无法用任何语言和概念进行描述或解释。“真正自我”就是在“纯粹”的时间中的自由绵延。

3、“自由”与“绵延“

柏格森同样探讨了近代哲学中的自由与必然的问题。他认为和科学的时间相关的自我只能是机械的和必然的, 这种自我无法获得自由, 因为这种自我受到外部物质空间的制约。柏格森认为, 只有人们在“纯粹”的时间中获得了“真正的自我”的时候, 人们才是自由的。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无拘无束的绵延状态, 也就是自我随心所欲的创造与生成。他不遵循任何的轨迹, 不受任何条件的制约。生命的进化路线及宇宙模式的生成就是以这种生命的自我创造为起点。自由就是自我创造。

柏格森对于“绵延”这一概念并未作出严格而准确的说明。绵延和自由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 简单来讲它应该就是指一种在“纯粹”的时间中的“自我意识流”。

二、20世纪西方音乐哲学对生命哲学的吸收与发展

柏格森对两种时间及其相关问题的创造性阐述, 对2 0世纪西方音乐哲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集中体现在2 0世纪现象学音乐哲学和符号学音乐哲学的理论体系中。

任何一个音乐哲学家都无法回避对音乐本质这个问题的阐述。在阐述这个问题的过程中, 大家都承认音乐是一种与时间相关的艺术形式。而大多在论述音乐的时间性时, 都吸收了柏格森对于时间问题的创造性阐述。

现象学是2 0世纪影响深远一股哲学思潮, 由德国哲学家胡塞尔 (E d m u n d Husserl, 1859—1938) 开创。但胡塞尔并没有对音乐艺术发表太多的言论, 而他的学生罗曼·茵加尔顿 (R o m a n Ingarden, 1893-1970) 却成为现象学音乐哲学的代表人物。

茵加尔顿是胡塞尔之后现象学哲学又一重要代表人物。一般学术界公认为他是现象学美学的最主要代表。由于茵加尔顿在追随胡塞尔学习时, 以论文《柏格森的直觉与理智》获得博士学位。所以, 一方面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他的理论渊源, 另一方面, 柏格森生命哲学的理论精华也被他有所吸收。这尤其表现在他的音乐哲学著作《音乐作品及其同一性问题》中。他在论及音乐作品的本体特性时认为, 音乐艺术是和时间、空间紧密联系的一种艺术形式。但是, 音乐艺术和其它存在对象相比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上有很大不同。从时间上来看, 茵加尔顿用“主观的超时间性”来表述他对音乐本体的时间性的认识。“我们在作品演奏过程中, 把音乐作品当作一个审美对象来对待, 在审美感知中去把握时, 这时音乐作品的所有段落是在一个时间过程中逐渐向我们展示的。……这时, 音乐作品对于我们来说乃是特殊意义上的的‘超时间对象’。而这一对象的特征是由某种内在的、超时间的结构来标识的。”“可以看出他在这个问题上的基本思想是同柏格森哲学有关的时间的观点相似的。”

在现象学音乐哲学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舒茨 (Alfred Schutz, 1899-1 9 5 9) 的理论中更是鲜明的体现出了对柏格森的时间观念的吸收。舒茨阐述了在欣赏物理时间等长的两个乐章时所产生的心理时间的差异性后说, 听者在听音乐时是“生活在另一个时间维度中, 而这个时间维度则是无法以钟表和机械度量的。”可见, 舒茨这一言论的理论来源就是柏格森关于两种时间的论述。而且他还认为, “我们的精神生活可以用思想的持续流的比喻来描述。在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方式中, 体验跟着体验, 而在这个流中出现的每一个‘现在’都转变为‘当下的现在’。”“回忆的能力使我们的意识流成为内在时间中的不可分割的、相互联系的思想连续。”“持续的意识流”就是在欣赏音乐时欣赏者的心理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柏格森所说的“绵延”。舒茨完全吸收了柏格森的时间理论。

朗格 (Susanne K.Langer, 1895-1 9 8 5) , 当代著名哲学家, 艺术符号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她认为音乐就是一种情感的符号。她在论述音乐本体的时间性时, 同样吸收了柏格森的时间理论。她在她的名著《情感与形式》中写道:“音乐的要素是乐音的运动形式。但是在这个运动中没有东西在运动。声音实体运动的领域, 是一个纯粹的绵延。……这个过程只能通过感觉、紧张和情绪得以测量。它与实际的、科学的时间不仅存在着量的不同, 而且存在着整体结构的差异。”由此她认为音乐是一种虚幻的时间, 所有音乐都创造了一个虚幻的时间序列。虚幻的时间也就是柏格森所说的内在的、主观的时间。朗格认为柏格森所说的“主观时间”正是音乐时间的原型。

三、生命哲学视域中的音乐本质观

柏格森尽管没有论述艺术的专著, 但是作为一个出生在音乐家庭的哲学家, 他对艺术的认识和他的哲学思想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上面已述, 时间才是柏格森哲学形而上学的真正对象。而那种“内在的”、“纯粹”的时间才是“真正”的时间, 它具有形而上学本体论的意义。也就是说, 只有把握住了“真正”的时间才能够把握生命世界的真正本质。由此, “真正”的自我必是与这种“真正”的时间相关的自我。

音乐作为人类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 表现了人类自身最深沉的生命形式, 而那种“纯粹”的时间才是生命的本真。所以, 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来看, “时间 (真正的时间) ”才是音乐的真实的、唯一的本质。那么,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状态呢?只能是“绵延”。也就是说当人们真正感受、把握住了这种“真实”的音乐存在时, 人们所感受到的只是一种永不间断的意识流在涌动。这是一种生命冲动的状态, 是“纯粹”时间一种连续的、不可间断的、不可分割的过程。它只能感知, 不能言说。因为这种状态已经超出了自然因果律的支配, 不能用科学的眼光和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在柏格森看来, 艺术家创作音乐的过程正是充分体现了这种生命的“自由绵延”与冲动。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正是一种无拘无束、任意东西、自由想象的生命状态。

综上所述, 如果以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视域来规定音乐的本质的话, 得出的结论就是:音乐是一种时间 (“纯粹”时间) 的自由绵延。

四、生命哲学对当下音乐哲学研究的意义

上面的从生命哲学的视域对音乐本质所下的定义可能并不太完善, 因为它并没有显示音乐艺术的特殊规律。但是, 即使是这样, 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当下的音乐哲学研究拓宽了思路。这主要体现在它具有重要的哲学方法论意义。

在柏格森看来, 整个自然宇宙的创造与生成都是来源于一种生命的冲动。而这种生命冲动本身是一种在“纯粹”的时间中的、没有任何目的性的自由创造, 它表现为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生成。不断的创造与生成是生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已经为我们勾画出了宇宙世界生成进化的一个基本路线。再进一步说, 在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宇宙生成论模式中不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分离及对立, 它是“生命冲动”的一元世界。

那么, 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音乐艺术作为人创造的“第二自然”, 作为一种物态化的存在, 和自在的“第一自然”有着本质的区别。那么, 音乐艺术和人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长期以来, 受实践认识论的影响, 音乐艺术一般被认为是作为宇宙万物中的一类客体而存在, 它是人类实践的对象。在理论研究中, “主客二分”的传统哲学思维模式依然是人们在音乐哲学研究中惯用的方法论。但是,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模糊了作为“第二自然”存在的音乐艺术和“第一自然”的区别, 更使得音乐哲学研究中的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如:音乐的存在问题。

音乐艺术是和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的一种存在形式, 音乐艺术本身也是在人的生命活动中不断的生成与创新的。音乐艺术 (作品) 的存在过程表明, 生命的不断进化与生成, 同样赋予音乐更多、更新的生命内涵。历史表明, 根本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音乐形式 (作品) 。一首音乐作品经作曲家的创作而产生, 只能看作是它在人类生命活动中的“征程”的开始。那种试图寻求音乐作品“原作”的努力, 也注定要从人类的生命活动——“意向活动”中寻求最终答案。所以, 音乐艺术就是人类丰富的生命活动的一种表征, 或者说它就是人类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从这一点来看, 音乐哲学的理论基础应该就是“人与人相关”。

如果我们在当下的音乐哲学研究中多从生命哲学的角度着眼, 就会使音乐哲学的理论研究更加符合现实的音乐实践活动, 变“现成论”为“生成论”, 有效摆脱“主客二分”这种传统哲学思维模式的束缚。

从目前音乐哲学研究的理论成果来看, 很多学者已经把生命哲学中的思想吸收了进来。比如在认识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方面。一般来讲, 音乐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相比较, 它的特殊性体现在非语义性、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等。但是, 随着新的艺术形式的不断涌现和理论研究的深入, 音乐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别显得越来越模糊。所以, 对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问题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宋瑾先生认为, 音乐艺术和其它艺术形式相比较而言, 它的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的差异性是其最主要的特殊性之一。究其根源, 心理时间和物理时间的差异性的理论就来源于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现代音乐哲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2]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3]柏格森.时间与自由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7.

[4]柏格森.形而上学导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3.

[5]宋瑾.再论音乐的特殊性[A].韩锺恩.二十世纪中国音乐美学问题研究 (下) [C].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484-500.

[6]邢维凯.试论音乐作品的“原作”[J].北京:文艺研究, 1992, (1) :145-149 .

一只猫的生命哲学 篇8

The man stroked the Cat on his lap and sighed. The Cat opened his eyes, 2)purred and looked up at the Man. A tear rolled down the Man’s cheek and landed on the Cat’s forehead. The Cat gave him a slightly annoyed look.

“Why do you cry, Man?” the Cat asked. “Because you can’t bear the thought of losing me? Because you think you can never replace me?”

The Man nodded “yes.”

“And where do you think I’ll be when I leave you?” the Cat asked.

The Man shrugged helplessly.

“Close your eyes, Man,” the Cat said. The Man gave him a questioning look, but did as he was told.

“What color are my eyes and fur?” the Cat asked.

“Your eyes are gold and your fur is a rich, warm brown,” the Man replied.

“And where is it that you most often see me?” asked the Cat.

“I see you ... on the kitchen windowsill watching the birds ... on my favorite chair ... on my desk lying on the papers I need ... on the pillow next to my head at night.”

The cat nodded.

“Can you see me in all of those places now, even though your eyes are shut?” the Cat asked.

“Yes, of course. I’ve seen you there for years,” the Man said.

“Then, whenever you wish to see me, all you must do is close your eyes,” said the Cat.

“But you won’t really be here,” the Man said sadly.

“Oh, really?” said the Cat. “Pick up that piece of string from the floor—there, my ‘toy.’”

The Man opened his eyes, then reached over and picked up the string. It was about two feet long and the Cat had been able to entertain himself for hours with it.

“What is it made of?” the Cat asked.

“It appears to be made of cotton,” the Man said.

“Which comes from a plant?” the Cat asked.

“Yes,” said the Man.

“From just one plant, or from many?”

“From many cotton plants,” the Man answered.

“And in the same soil from which grows the cotton plants, it would be possible that other plants and flowers would grow? A rose could grow alongside of the cotton, yes?” asked the Cat.

“Yes, I’m sure it would be possible,” the Man said.

“And all of the plants would feed from the same soil and drink the same rain, would they not? Then all of the plants, rose and cotton, would be very similar on the inside, even if they appeared outwardly very different,” said the Cat.

The Man nodded his head in agreement, but didn’t see what that had to do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Now, that piece of string,” said the Cat, “is that the only piece of string ever made of cotton?”

“No, of course it isn’t,” said the Man. “It was part of a ball of twine.”

“And do you know where all of the other pieces of string are now, and all of the balls of twine?” asked the Cat.

“No, I don’t ... that would be impossible,” said the Man.

“But even though you do not know where they are, you believe they exist. And even though some of the string is with you, and other pieces of string are elsewhere ... you would agree that all the string is related?” the Cat asked.

“I’ve never thought about it, but yes, I guess they would be related,” the Man said.

“What would happen if a piece of cotton string fell onto the ground?” the Cat asked.

“Well ... it would eventually be covered up and decompose into the soil,” the Man said.

“I see,” said the Cat. “Then perhaps more cotton would grow above it, or a rose.”

“Yes, it would be possible,” the Man agreed.

“Then the rose growing on your windowsill might be related to the string you are holding as well as to all the pieces of string you do not know about,” said the Cat.

The Man 3)knit his brow in thought.

“Now take each end of the string in one hand,” the Cat ordered.

The Man did so.

“The end in your left hand is my birth and the end in your right hand is my death. Now bring the two ends together,” the Cat said. The Man complied.

“You have made a continuous circle,” said the cat. “Does any point along the string appear to be different, worse or better than any other part of the string?”

The Man inspected the string and then shook his head “no.”

“Close your eyes again,” the Cat said. “Now 4)lick your hand.”

The Man widened his eyes in surprise.

“Just do it,” the Cat said. “Lick your hand, think of me in all my familiar places, think about all the pieces of string, and think about the cotton and the rose.”

The Man felt foolish, licking his hand, but he did as he was told. He discovered what a cat must know, that licking a paw is very calming and allows one to think more clearly. He continued licking and the corners of his mouth turned upward into the first smile he had shown in days. He waited for the Cat to tell him to stop, and when he didn’t, he opened his eyes. The Cat’s eyes were closed. The Man stroked the warm, brown fur, but the Cat was gone.

The Man shut his eyes hard as the tears poured down his face. He saw the Cat on the windowsill, then in his bed, then lying across his important papers. He saw him on the pillow next to his head, saw his bright gold eyes and darkest brown on his nose and ears. He opened his eyes and through his tears looked over at the rose growing in a pot on the windowsill and then to the circle of string he still held 5)clutched in his hand.

One day, not long after, there was a new Cat on his lap. She was a lovely 6)calico and white ... very different from his earlier beloved Cat and very much the same.

男人非常伤心。他知道猫余下的日子不多了。医生说已经没得治了,他只能把猫带回家,并尽可能地让他在剩下的时间里过得舒服些。

男人把猫放在腿上,叹了口气。猫睁开眼睛,呼噜呼噜地叫着,抬眼看了看男人。一滴眼泪从男人的脸颊边滑落,落在了猫的额头上。猫有点不高兴地看了他一眼。

“你哭个什么啊,伙计?”猫问道,“因为你无法承受将要失去我的念头?因为你认为永远都没有什么能代替我?”

男人点了点头。“是啊。”

“那么你认为我离开你以后,会到什么地方去了呢?”猫问道。

男人无望地耸了耸肩。

“闭上眼睛吧,伙计,”猫说。男人疑惑地看了他一眼,但还是听话地闭上了眼睛。

“我的眼睛和毛皮是什么颜色的?”猫问。

“你的眼睛是金色的,你的毛皮是浓郁而温暖的褐色的。”男人回答道。

“那你最常在什么地方见到我呢?”猫问。

“我经常见到你……在厨房的窗台上看鸟……在我最喜欢的椅子上……躺在桌子上我需要用的文件上……晚上睡在我脑袋边的枕头上。”

猫点了点头。

“现在即使你闭着眼睛,你还能在那些地方看到我的身影吗?”猫问。

“当然了,多少年来我一直在那些地方看到你。”男人说。

“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想见我,你只要闭上你的眼睛就可以了。”猫说。

“但是你并不是真的在这里啊。”男人伤感地说道。

“哦?真的吗?”猫问道。“把地上的那段绳子捡起来——那里,我的‘玩具’。”

男人睁开眼睛,伸手捡起了绳子。绳子大约有两英尺(约0.6米)长,猫曾经能够玩着绳子自娱自乐一玩就是几个小时。

“它是什么做的?”猫问。

“看起来好像是棉花做的。”男人说。

“是从某种植物上来的吗?”猫问。

“是的。”男人说。

“是从一株棉花上来的,还是许多棵?”

“从许多株上来的。”男人回答说。

“在棉花生长的那片土地上,有可能长出其他植物或花朵吗?棉花的旁边也有可能生长着一株玫瑰,对吗?”猫问。

“是的,我相信这是可能的。”男人说。

“那么所有的植物都可能生长于同一片土地,啜饮同样的雨水,对吗?所以一切植物,玫瑰和棉花,本质是非常相似的,即使它们从外表看起来很不一样。”猫说道。

男人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但是依然不明白这同目前的情况有什么关系。

“好了,那段绳子,”猫说,“是唯一一段由棉花做成的绳子吗?”

“不,当然不是了,”男人说,“它是一团线球中的一段而已。”

“那你知道其他那些绳子现在在哪里吗?还有所有的线球呢?”猫问。

“不知道……我不可能知道呀。”男人说。

“但是即使你不知道它们在哪里,你依然相信它们是存在的。而且即使绳子的某些部分在你身边,其他部分在别的地方……你还是同意所有的绳子都是有关联的,对吗?”猫问。

“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是的,我猜它们相互之间是有关联的。”男人说。

“假如一段棉线落在了地上,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猫问。

“嗯……它最终会被掩埋、分解并回到土壤里。”男人说。

“知道了,”猫说,“那么可能会有更多的棉花,或一株玫瑰在它上面长出来。”

“是的,有可能。”男人同意道。

“那么,你窗台上的那株玫瑰,也许同你拿着的这段绳子以及所有你所不知道的绳子有着某种联系了。”猫说。

男人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

“现在用两只手捏住绳子的两端。”猫命令道。

男人照做了。

“你左手捏着的那端就是我的出生,而右手的那端就是我的死亡。现在把两端连在一起。”猫说道。男人又照做了。

“你做出了一个连贯的圆圈,”猫说,“这个绳子上的任意一点同其他点有什么不同吗?比绳子的其他部分更好或者更差吗?”

男人审视着那根绳子,然后摇了摇头。“没有。”

“再次闭上你的眼睛,”猫说,“现在舔舔你的手。”

男人惊讶地睁大了眼睛。

“照我说的做吧,”猫说。“舔舔你的手,想想我在所有我熟悉的地方,想想所有的绳子,再想想棉花和玫瑰。”

要舔自己的手,男人觉得很蠢,不过他还是照做了。他发现了猫所知道的秘密——舔爪子能让你平静下来,并让你能够思考得更加清楚。他继续舔着,他的嘴角开始上翘,好多天来第一次露出了微笑。他等待着猫叫停,可是没等到,于是他睁开了眼睛。猫的眼睛已经闭上了。他摸了摸猫温暖的褐色皮毛,可是猫已经去了。

男人用力地闭上了眼睛,泪如泉涌。他看到猫蹲在窗台上,然后是他的床上,然后躺在他的重要文件上。他看到猫在他脑袋边的枕头上,看到他明亮的金黄色的眼睛还有鼻子和耳朵上深褐色的毛发。他睁开眼睛,透过泪水,他望向窗台上的花盆里生长着的玫瑰,然后看向他依然捏在手里的绳圈。

不久以后的某一天,他的膝上有了一只新的猫咪。她是一只可爱的白色花斑猫——与之前那只他深爱的猫是那么地不同,然而又是那么地相同。

编后语

一个人在某个时期读的书应该是同在当时当地的心情有着密切关系的吧!所以轻松时读读名著,郁闷时看看杂志,偶尔想臭美时还偷偷翻翻美容秘籍,而心情沉重时,就会寻求心灵的慰藉。

曾经有一段时间,身边突然有许多关系或深或浅的人相继去世,虽然并非至亲骨肉,但眼见着朋友的悲伤,总是不禁戚然。于是,开始读书,读Emily Dickinson的死亡之诗,读杨绛先生的《走到人生边上》,也读到了这篇The Zen of Cat。

原来很大的道理不一定需要很难的语言去解释,简单地一问一答告诉我们,当身边的人离去时,他们其实活在我们的心里;告诉我们,生命原本是一个无所谓开始更无所谓结束的圆圈;告诉我们,每一段生命的结束都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只要心中还有爱,有思念,我们就可以笑对生死,珍惜人生。

上一篇:公司热烈庆祝八一建军节下一篇:2023年6月英语四级作文高分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