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推荐8篇)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 篇1

禹成忠

(内容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准确把握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努力走出探究性学习的误区,有效实施“探究”策略,让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精心构建适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模式,让探究性学习真正走进小学语文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探究性学习;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①”语文“课堂总目标”里,也专门设立了一个目标,即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尽管许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但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如“问题轰炸式”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师生间的互动大部分还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跟着教师问题走”。学生的个性、灵性很难真正发挥,就如同有些专家感叹:“通过几年的小学教学,学生的思维都被训练成单向和固定的,缺乏想象力。”[1](P45)从学生学习规律看,学习不会发生在被动地吸收之中,只有当学生自身需要时,有接受的动机时,他才有可能十分投入地获取知识,才有可能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为之付出努力。本文尝试从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这一角度对其展开探讨,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提供一些启发。

一、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

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P1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探究性学习,既可以是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一种学科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②

基于以上理念,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学习语文知识,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的一种活动。探究性学习是使学 1

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p279)它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基础性和生成性等特点。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是使我们的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从人的发展角度考虑而作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进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尝试是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举措,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切实有效的手段。

二、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运用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家袁振国教授指出:“文科教育的过程,是精神享受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体验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是感悟自由精神的过程”。[4](p60-71)为了贯彻这一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构建探究性学习策略。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一定的环境氛围,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③,给每个孩子多鼓励,让他们从中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探究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5](p82)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促进学

2、灵活采用多种教学辅助手段,营造探究氛围。

恰到好处的教学辅助手段更利于激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如多媒体形象直观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探究性学习创造宽松的环境。”[6](p93)的特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氛围容易营造。因此,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时地借助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再如开辟第二课堂,在学生中成立文学社、摄影组、宣传组等课外活动学习小组,教师充当参谋和观众,为学生营造探究的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请学生亲自做实验验证伽利略的话的正确性等。无论采用哪种手段,教学活动不能只是满足和迁就学生眼前的兴趣和需要,否则,学生获得了感官的愉悦,却学不到知识,得不到真实的发展。正如中国台湾学者欧用生所指出的,这种所谓的愉快教育势必成为学生的“安乐死”。④

3、充分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在各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列出了综合性学习的具体目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渠道,在观察、实践中积极探究。如第十册实践活动《创办班级图书角》,可在班委的号召下全班同学共同创办,图书管理员轮流担任,大家分工合作,探讨怎样为图书登记造册,设计制作什么样的借书卡,制订书籍借阅制度等。在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调动。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自发地创造了一种自主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创造成了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的活动。[7](p40)

(二)、培养探究性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

(p124)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8] 爱因斯坦也说

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如一位有经验的语文老师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天,就这样引导学生:语文学习是非常有趣的,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和语文知识成为好朋友,通过学习变得越来越聪明,你们能像书中的小朋友一样提一些语文学习方面的问题吗?学生争先恐后发言,有的说:“老师,我想知道你的姓怎么写?”有的说:“语文要学些什么呀?”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出于对语文知识的好奇,学生的求知欲非常强,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

探究意识来源于质疑,只有善于质疑,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好求甚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了20分钟”、“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两句话中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教师的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再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在座的人哈哈大笑起来。”教师抓住人们大笑追问:“人们为什么笑?”、“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碰扁的吗?”在学生探讨不出结果时,及时给学生介绍鲁迅生活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讨论。最后学生明白了原来“四周黑洞洞"是指社会的黑暗,“碰壁”指的是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学生完全理解后,教师继续追问:“通过谈碰壁这件事,你体会到了什么?”以此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

语文课程新理念认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有利于巩固学生的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采用辩论的形式,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对学生独特的看法和感受予以肯定,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欢快的氛围中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而且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教学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⑤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性,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照原先确定的思路开展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的探究兴趣得以持续下去。生成问题的前提是让学生多思善问,并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问题。

1、引导学生生成问题。

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便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表面现象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根本就发现不了问题,这样既浪费了时间,又达不到效果。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有必要解决它。(1)通过课文标题生成问题。如《玩出了名堂》一文,写谁玩出了名堂?玩出了什么名堂?怎么玩的等,有的课文在结尾处生成问题,如《峨眉道上》,最后一句话:“啊,默默地付出辛劳的铺路人啊,你是真正的无名英雄”。可针对这句话发问:平常,我们把什么样的人叫英雄?为什么说铺路人是无名英雄?(2)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生成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中生成一些核心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重点词句生成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核心,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自己尝试采用不同的方法,寻找适合于自己获取新知的途径。(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经过周密思考,选择最佳答案。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句话

连用了两个“不可估量”是为了什么?教师出示了三个答案让学生选择:A、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中外文化史上都是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B、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祖国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C、强调说明圆明园的毁灭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难以推算的巨大损失。学生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到正确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未必都是正确的,这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可能是答案不只一个,这时可在同学间评一评、议一议,用思议结合的方式验证探究的正确性。(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分组合作互帮互助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采用哪种探究方式,教师都不要误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完全自主的独立的学习活动,它不受教材和大纲的限制,研究内容五花八门”。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建构与教师价值引领相统一的过程,就算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的引领仍然是必要的,引用一句教育格言就是“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去想;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误入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四)、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有机地整合各类学习方式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正确处理各类学习方式尤其是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学生基础、课时计划等实际情况,整合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1、优势互补,正确运用各类学习方式。

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二者在知识获得方式、思维过程、师生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他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达成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平衡和最佳结合状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等特点,在接受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进接受学习,从而使传统的演讲法、实验法、训练结合法、模仿记忆法等常用的“接受性”教学方法与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有机、高效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形神兼备,谋求探究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既要形似更要神似,教学中,既要关注探究的过程步骤,体现出“形”似,更要注重学生探究学习的质量,体现出探究过程中活动形式和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不为固定的程序和模式所限,做到“神”似。不仅要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取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

力、分析判断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获取和发展新知识的能力等。

综上所述,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是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更新。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各种学习途径获得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以上是就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进行的若干不成熟的思考,以求和同行共同探讨。我们坚信,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者对探究性学习理念的把握将会越来越到位,越来越准确,实施和驾驭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经验也会与日俱增,出现的问题也将会随着改革的深化而得到有效的解决。希望有更多课程改革的研究者、实践者参与到讨论中来,指出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更多改进的新思路、新举措。

注释:

①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5页,2001版.②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9页.

③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78页,2001年7月27日教育部.

④见欧用生撰《披着羊皮的狼一校本课程改革的台湾经验》30页,2002年第7期.⑤见李秉德著《教学论》70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⑥引自《中小学管理》25页,2003年第10期.

参考文献:

[1]刘良慧、张先华.教育观念的革命[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2]叶平.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湖北省教科所,2001.

[3]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理解文科教育、解读中国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余文森.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J].教育研究,2002,(4).

[6]基础教育重要文件选编[z].沈阳:辽海出版社,2001.

[7]杨启亮.以自主学习为根本的教学改革[A].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兴趣,反思,评价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数学学习应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 探究性学习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导思想。那么, 如何使探索性学习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学习方式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笔者认为要想使探究性学习取得实效, 在教学实践中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利用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合理的质疑是学生思维的起点,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它能使学生的探究欲望从潜伏状态迅速转入活跃状态, 因此, 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 想方设法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能被2、5 整除的数”的教学中, 先让学生任意说出几个自然数, 位数不限, 教师就能立刻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2、5 整除。实践后, 学生从不信到信, 同时也产生了深深的疑问, 这时, 老师揭开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 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共同进行探讨研究。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 教师先用数格子的方法与学生一起来数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教师设问“: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我们都用数格子的方法呢?”学生均说太麻烦, 而且有时还不太准确, 师再问, 那么你们能否研究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呢?此时, 学生好胜心上涨, 都跃跃欲试。这样, 以研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为内容的探究活动拉开序幕。

二、引导学生在猜想与验证中开展探究学习

数学猜想是数学学习中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 是根据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 对未知量及其关系所作的一种似真判断。任何猜想都要经过验证, 才能确定其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猜想验证的过程, 也就是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探索的过程。正如牛顿所说:“没有大胆的猜想, 就没有伟大的发现。”因此, 在课堂上教师应创设一种“猜想”学习的情境, 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猜想。如教学“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 教师首先让学生猜一猜“什么样的数能被3 整除。”结果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了种种猜想:有的学生认为个位上是3、6、9 的数能被3 整除;有的学生认为个位上的数能被3 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 整除;还有的学生认为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能被3 整除, 这上数就能被3 整除……, 对于学生的猜想, 教师均给予鼓励。同时种种不同的猜想结果, 又激发学生进行验证的需要。

三、引导学生实践应用, 在合作交流中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面对实际问题时, 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探索其应用价值。”探究性学习也注重把探索成功的知识应用到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实践应用仍然是一个探究过程, 是一个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 教师要创设环境, 设置出经过探究才能解决的实践问题, 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完百分数应用题后, 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作业:老师现在想买一套新房, 请你们调查走访一下, 帮老师参谋, 买什么样的房型和选择几年期的贷款较合适?下星期利用数学课要讨论一下。学生们利用星期天进行调查并设计好方案, 在课堂上争先恐后, 从根据家庭人员的组成确定房型的选择, 到每月应根据家庭的收入来确定还贷方案, 讨论的非常热烈。通过这道开放性的问题应用练习, 学生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同时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了多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四、进行评价, 培养反思能力

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是一种体验教学。教学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足够的机会去反思, 去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 在探究和反思中开展各种评价, 通过组织学生自评, 互评及师生互评, 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 如学习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后,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是你们经过自己的主动探索、实验发现的, 回顾发现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过程, 谈谈你的想法或收获。教师可适当提示, 在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时, 发现三角形面积正好是等底等高的四边形面积的二分之一, 利用旧知识找到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样, 面对计算圆锥体积的新问题, 联想到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探究可发现圆锥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从而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学生通过自身的积极探究, 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和自信, 而且还能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总之,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高级形态的学习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树立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培养学生探究兴趣, 注重学生的探究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引导, 注重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的应用, 只有这样,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数学的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城兵.中小学数学, 中小学数学杂志社, 2004年7-8期

[2]丁慧.对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认识,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5年4月第2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 篇3

新课程改革之风已经吹遍神州大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正是这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包括课堂生活在内的学习,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让学生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自我探究,让他们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也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陆九渊。可见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多么重要。

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探究学习。因此,在每学一篇课文时,让学生在自读中发现问题,教师应教给其方法。探究是为了解决某一问题,它必须有目标性,这就要求学生在发现问题时,可根据本单元课后教学提示去发现问题,也可以将所有原问题列举出来,然后进行筛选,选择那些主要问题作为探究的对象。学生的发现问题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不会到会、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刚开始可能是不分巨细的有疑必问,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并逐步引导学生抓重要的本质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激活探究的思维。

学生对教材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很正常的事,执教老师不应对此持回避态度,相反还应大胆暴露矛盾,引导学生充分讨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敢说敢想的进取精神,也有助于学生对问题作深入思考。

二、在课文学习中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平臺

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通过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新课程强调教师不要只教教材而是

用教材教,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要认真钻研和熟悉教材,把蕴涵在教材中的那些可以让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资源挖掘出来,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例如在枯燥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以声、形、色等形象多方面多角度地吸引学生,穿插读、议、讲,在有疑难处点拨解答,于无疑处设疑深究,做到对课文有理解,对生活有感悟,在字里行间读出作品中的喜怒哀乐悲苦酸甜,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开放的探究学习材料,让学生进入一个自由选择、自主发现的学

习活动平台,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究课文的主旨,从而深入理解课文,理解生活。

三、联系生活实践去探究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等等,都是学习语文的绝好载体。《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使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并想方设法创设各种展示舞台,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收获、个性特长,使他们在自我展示中真正动起来。生活中语文更鲜活、更丰富、更具生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教师适时地、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独立地思考,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由不知到知或由浅知到深知的过程,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问题的习惯。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全面探究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感悟了课文的语言形式后,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求知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在开放的作业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促进语言材料的内化,使情感得到升华。

开放性的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强调学生求异的能力,强调学生答案的多样性。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课外作业中,一定要有相当数量的开放性作业。

如学习《意大利的爱国少年》之前,我布置学生收集关于爱国的名言警句或诗歌,课后学生们都能主动地查工具书或找资料,在上课伊始向大家展示了名言“爱祖国高于一切。——(波兰)肖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恩来;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等和古诗“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唐朝杜甫的《春望》;宋代陆游的《示儿》”等,通过学生自己去探究,去查阅,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课外知识。这些内容不仅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阅读信息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给学生们在布置这类作业时,要适当地给学生提供所要查阅的资料的名称及出处,否则学生耗时较多而收获甚少。学生的主动参与是语文活动课成功开展的关键,也是衡量语文活动课效果的重要标志。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 篇4

张丽丽作者简介

石家庄市井陉县北方学校河北 井陉县 050300

摘要: 在语文教学中,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潜心读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创设情境,给予信息援助都是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要素。关键词:探究 ;潜心读书;问题价值;情境;信息

从信息论的角度看,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语文教学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信息交流方式也不同。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更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中我不断学习、实践、反思、再实践,深深体会到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学习,不仅可以使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收集、分析、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训练语感,加强情感体验。针对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自己在教改中的得失,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策略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潜心读书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学生阅读文本,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要与文本展开心灵的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是与作者的间接对话。作者是躲在文本背后不出面的,以文本的书面文字为其代言。文本是什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读鲁迅、巴金、老舍、郑振铎等思想家、文学家的文章,不就是跟这些大师进行对话?文本又是根据“课标”精心编选的。否则,文本怎么能称之为“启蒙书籍”、人生的“教科书”呢?学生面对这样的文本,在进行对话时应抱什么样的态度呢?是一碰面还没有听清楚文本说了什么,是怎么说的,就抢先哇啦哇啦说开呢,还是充分尊重文本的价值,先“洗耳恭听”?当然正确的态度应取后者。“洗耳恭听”文本诉说以后获得的东西,是经过消化吸收以后所形成的新认知,是生命自身获得的感悟,是蚕食桑而吐的丝,蜂采花而酿的蜜!可是,现在人们往往忽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意义。把文本视作一般的阅读材料,学生对文本只照了照面,就开始“探究性阅读”,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了。作者简介 张丽丽1974年5月,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井陉县南王庄乡,小学一级

何谓“洗耳恭听”?就是要以认真虚心的态度去研读文本,听听文本讲了什么,是怎么讲的。即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去感受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去体会作者是怎样诉诸语言文字的。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小学语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大多是经典性的,语言凝练精美,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在“洗耳恭听”文本诉说的同时,要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积淀。这,需要时间,需要过程。因此,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必须十分充分。教师要留足个体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在潜心会文中对文本意义作理解性思考。

原中央教科所所长张田若先生曾花了几个月时间,到武汉、景德镇等地听了一系列的小学语文阅读课,他深感一些老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便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个评课标准,这个评课标准,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根本,强调了熟读课文和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把熟读课文的比重提到了40%,强调了学生、文本对话的重要性。古人把读书叫“煮书”,我想也就是这个道理,不煮就没味道嘛。学生只有充分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后,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关键

新课标倡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发现学生很少提出有价值的,值得师生共同探讨的问题。他们的问题很容易从文中找到答案,是表面的,浅层次的。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其阅读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主要就体现在引领学习过程,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关键处点拨以及精当的讲解上。为此,教师的主导作用就突现出来。教师要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有思考价值?我认为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与思维的积极性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具备三个基本特征:

(一)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

(二)具有适宜的难度。

(三)具有适宜的坡度。如一位老师在教人教板第九册《军神》时,归纳问题:为什么一次手术后,沃克医生会对刘伯承有如此高的评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随后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边读边想:从中感受到什么。接下来师生交流,学生们从描写刘伯承的句子中感受到他的伟大和坚强。

在读、悟、交流当中,学生真正理解了“军神”的内涵。教师设计的这个问题统领全篇,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感悟语言,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人物的祟高品质。学生们入文入情,思想感情得以升华。另外,一堂课上探究性问题不要太多,一两个、两三个即可。

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方法有哪些?

(一)在教材处理中,抓住课文的疑难点、矛盾点、空白点、求异点、模糊点、细节点等展开思考。比如教《将相和》一课的“渑池之会”一段时,有一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渑池会上的斗争是打成了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为什么?开始学生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没有很好地读书就脱口而答:“是打成了平局,赵王为秦王鼓瑟了,秦王也为赵王击缶了,一比一。”教师让学生再读书,再思考,学生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有的同学说:“我现在认为是秦国输了,赵国胜了。因为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秦王显得更难堪。”还有的同学说:“我也认为赵国胜了,因为秦国大,赵国小,小国的王为大国的王演奏乐器,大国的王也为小国的王演奏乐器,比较起来,也是秦王更难堪。”最后,大家都认为渑池会上的斗争决出了胜负,赵国胜了,是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使赵国取得了胜利。可以看出,带着这样的思考性的问题读书,学生才能真正读进去,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二)在课堂教学中,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一位老师教《早发白帝城》,有个学生忽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我在电视里看过演猿猴的记录片,猿猴的叫声一点也不好听,李白当时那么高兴,为什么要写难听的‘猿声’呢?”老师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便临时改变教学计划,组织同学进行讨论。没想到孩子们经过七嘴八舌的讨论,有一个女同学竟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合情合理的解答:“李白当时被皇帝赦免了,太高兴了,太愉快了,‘猿声’虽然很难听,李白却觉得非常悦耳动听,就像一支快乐的送行曲。”

设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的最高境界是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在老师的精心设计、不断引导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潜移默化,养成习惯并形成动力。在自学的过程中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逐步优化自己的思维。问题是思维的源泉,更是思维的动力,在实施“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经过一个“老师引导提问――学生

模仿提问――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过程。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

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因此,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需要创设情境。情境的设置必须是自然、亲切、不露急迫,同时又有些许戏剧性,能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乐趣,有悬念感,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如导入新课,理解词句,引发思考,复述背诵时都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如教学文言文《学弈》一课我是这样导入的:我先用文言给学生们讲《矛与盾》的故事,学生们听了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接着,又用现代汉语讲这个故事,学生们恍然大悟。随后,引导学生想,我讲同一个故事,前后语言竟大不相同,第一遍讲用的文言,你接触过文言吗?文言有什么特点呢?这样通过文言与现代汉语的对比,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走进文本。

四、给予信息援助是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在探究阅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主观感受,心中有“意”,胸中有“情”,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评、玩味课文语言时,给予学生信息援助,开辟思维角度,创造探究空间,使学生的情感、思想在与文本对话中产生碰撞。这样既能遵循文本,又能进入“超文本”的创造性的境界,真正把书“读活”。由于开辟了思维角度,给予了信息援助,学生的思维空间便拓展了,更为解读课文的语言文字,领悟相关内容提供了有力的经验支撑。为此,教学实践中一定要让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在探究中形成独特的感受与体验,进而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在探究中快乐地成长。如在教学《第一场雪》时,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少,对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了解不多,所以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场雪称为“瑞雪”的原因,也难以体验作家峻青写作此文时的喜悦心情。如果教师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并出示自然灾害的图片,学生有了真切的感受,就为进一步探究扫清障碍。

课改的提出,对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场严峻的教学挑战。因此,我们务必深入教学研究和教学探索,形成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使新课改这朵小花能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联系电话***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 篇5

学习日志

(一)徐瑞颖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 篇6

一、选择合适的小学语文学习主题进行探究

(一) 从社会发展生活中提出探究主题

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 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发现和探究问题, 体验和感受生活。如在神舟九号宇宙飞船遨游太空期间选择开展如“飞天”主题的WebQuest探究性学习活动, 一方面, 在电视里、互联网上相关材料较为丰富, 另一方面, 本课题切合时宜, 与学生生活较贴近, 容易激发孩子的探究兴趣。

(二) 从课文教学中设定探究主题

1. 在教师引导下提出探究主题

《长征》这首诗读题后, 教师问学生:“读题后, 你有什么发现?能提出读懂课文的问题吗?”学生读题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1)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2) 红军是怎样长征的? (3) 你欣赏红军的哪些精神?老师就让学生围绕以上三个体现课文重点的问题, 以WebQuest方式研读组织全文, 或品读、深究、讨论、争辩, 以开阔学生的思路。

2. 通过练习任务驱动形成探究课题

如研读古诗《赠汪伦》, 课后习题要求说出诗中所写的景物。可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 把这首诗用WebQuest方式改写成一个剧本, 并当导演, 把剧本排演成一个短剧。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 查阅了诗人李白写《赠汪伦》的背景, 研究了当时诗人和汪伦的内心活动, 再通过写、演的方式展现出来, 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3. 自主阅读提炼总结出探究主题

探究性阅读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 变被动的消极接受为主动的积极探究。教师若能更多地让学生觉得有趣, 则活动自然会收到好的效果。如教学《太阳》这篇说明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提出探究主题时, 可要求学生小组合作以WebQuest形式总结太阳特点。学生要介绍好太阳的特点, 就得更细致地读课文和查阅关于太阳的资料, 如形成、特点、未来等内容。

二、设计一个基于探究主题的WebQuest网页 (站)

网页是小学语文开展WebQuest探究式教学不可缺少的核心部分, 它向学生描述WebQuest探究任务的目的、步骤和参考资源等, 使得学生能在复杂的任务情境中围绕探究主题进行探究。它一般包括以下六个部分。

(一) 导言

为“探究”提供背景信息, 构建一个“脚手架”。这部分主要是向学生概括地说明本次小学语文探究活动的目的与意义,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 任务

主要是向学生阐明在利用WebQuest开展探究学习时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对于一些复杂的小学语文问题, 可将总的探究任务分解成一些小任务。如做一个有“鲸的家庭”WebQuest时, 可分为鲸的生活习性、种类、进化、生存危机、鲸的保护、鲸的故事等任务, 这有利于学生分组协作完成。

(三) 过程

在整个实施过程, 教师起“导航”作用, 对学生探究学习的步骤有清晰的指导说明, 如完成任务应遵循的步骤、思考或讨论的方向等学习建议, 目的是搭建完成任务的“脚手架”。主要过程包括前期准备、搜集与整理资料、小组成员间的交流和讨论、展示成果等。

(四) 资源

主要是为学习者提供完成小学语文探究任务的各种资源, 包括网络资源和非网络资源。例如, 给学生介绍一些获取网上信息的方法和免费网站, 如何检索资料和浏览全文, 搜索引擎的使用等, 适度让学生直接到图书馆查寻。这些资源教师应进行预选。

(五) 评价

可设置结构化的评价依据, 即“参与讨论、网上搜集资料、协作与交流、作品创作、演讲表现、网页的视觉要求”等, 评估标准应遵循激励为主的规则, 主要强调学生是否尽力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 充分肯定每一个学生的劳动, 使每一个参与者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最终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知识建构和语文能力培养。

(六) 结论

主要提示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 并鼓励他们把这种探究的经验扩展到其他领域。

三、运用WebQuest须注意的问题

(一) 学习环境的软硬件和技术支持

开展基于WebQuest的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 要有信息化的学习硬件环境和条件, 同时也要求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 需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协同和支持。

(二) 时间的安排

当网络成为资源搜索工具时, 同时也成了浪费时间的工具。学生一不小心就会离题, 所以要进行监督与提醒集中精力解决目前的问题。

(三) 处理网上不良内容计划和小心监督

教师应该明确在课堂上使用网络的目的, 认真监督学生按指定的网络访问, 学生应该像遵守交通规则一样遵守它, 保证学生能全神贯注地完成任务。

(四) 合理的分组

每组应该配备一名计算机操作熟练的学生, 避免出现各组完成时间相差太大的情况。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探究性 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3.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启发学生、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全面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实质,在加强对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思维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注意合理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指导学生的学习。

一、学习遣词造句,找准探究的切入点

字词是构成语言大厦的基石。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时既要通篇把握也要推敲字词。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文章虽然字词表面理解较为浅显,实际上则饱含深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遣词造句中找准探究的切入点。

例如,在学习《丰碑》一文时,“丰碑”本意指高大的碑,这里比喻军需处长的精神。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军需处长为什么会冻死在冰天雪地里?学生带着问题深入探究,不仅能从多方面领悟军需处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格,而且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穿着等方面刻画人物的表现方法,以及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等手法表达效果,收效甚佳。

又如,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有这样一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句话中,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双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不加引号,同学产生疑问并深入探究。第一个“鸟的天堂”是用“天堂”比喻大榕树对鸟的栖息繁衍最合适不过,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所以加双引号,第二个“鸟的天堂”指大榕树是鸟儿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所以不加双引号。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开发学习资源,拓宽探究的知识面

1.开放课堂。如教学《绝句》一诗时,我出示课件,使学生耳闻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上呜叫,目睹一行白鹭飞向蔚蓝的天空,形声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参与学习,收到良好的效果。开放课堂要放手让学生去练习,给他们留足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学生释疑的机会,尽量控制讲解时间,让学生充分运用自读自悟、小组合作、集体交流等方法解决疑难。开放课堂要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切实做到课内外的相互衔接。学生既理解课文内容,又拓宽课外的知识面。

2.开放课本,拓展探究内容。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的讲解加上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学生初步感悟到地球的美丽壮观以及它在宇宙中的渺小地位。由于信息的局限性,学生还缺乏对地球资源现状及环境现状的具体了解。因此,还不能真正懂得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于是教师以“我心目中的地球”为主题展开拓展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收集相关资料、图片,从多方面了解我国的生态环境。通过对资料的筛选、处理,大大拓展了学生视野和探究内容。

语文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只要我们以多元的视角认识学习资源,有效地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开放课堂、开放课本,让学生到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就会更好地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三、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叶圣陶先生讲:“教师的教学要致力于‘导,即把立足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其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让学生掌握探究方法是现代教学最基本要求。

1.联系上下文法。语言文字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课文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蕴涵在语言文字的描写之中,深入思考就不难找到正确的答案。因此,联系上下文法,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学习《李时珍》一文时,有一个同学针对课文的重点句子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李时珍是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同学们便在课文中寻求答案。有的说:“李时珍从小立志学医,为穷人解除痛苦,他很伟大。”有的说:“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研究药物,终于编成世界著名的《本草纲目》,他很伟大。”有的说:“李时珍的伟大在于他亲口品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心目中树立了李时珍这个光辉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准确理解了课文内容。

2.联系生活学习法。语文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只有将语文学习建立在学生丰富、生动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比如《早春》中“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有的学生产生疑问:这是为什么呢?我特别安排一次早春时节去城外放风筝,当我们前行时,看到前面大块的平地有些绿色,到了那里却看不见小草的翠绿。此时,学生们理解了诗中所描写的意境。

3.实地观察法。比如在学习《画杨桃》一文时,北方學生对杨桃见得少,吃的机会不多,这时单靠教师的讲解很难收到效果。这时可到城里大水果店买只杨桃,让学生多角度观察,这样对画杨桃理解就充分了。再比如理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句,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大好春光里游公园、逛花圃,切身体会这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的迷人景色。

4.查阅资料法。探究性学习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支持,查阅有关资料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法之一。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搜索出“地球的发展进程”“宇宙之谜”“中国航天”等相关信息,不仅开阔了视野、满足了好奇心,而且树立了开发星球的雄心壮志。

总之,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究,在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语文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语文探究的机会,为构建语文有效课堂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瑞红 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探究《语文学刊》2011年12期

2.王瑞玲 小学语文合作学习教学方法探究《新课程·小学》2014年11期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 篇8

盘锦市特殊教育学校

于 冰

浅谈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

内容摘要: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聋校应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聋校数学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过程性。借助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聋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另一方面可以激发聋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聋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聋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在这样的过程中,数学教学对于聋生主动发展的价值就有可能得以实现。“创设问题情景-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情感体验”是实施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在引导聋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要注意一定的策略。

关键词:聋校数学 探究性学习环节 策略

培养聋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今教育的重中之重。为了适应教育发展趋势,几乎所有学科都着重强调了“探究性学习”。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聋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校数学教育说到底是以育人为目的,如果只关注传递数学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实际上是在“育”以简单接受、模仿、配合、服从等被动思维方式的人。因此,我们需要以“培养主动发展的人”为核心理念,使聋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和学习数学知识中所凝聚的前人的智慧。那么,学校数学怎么才能“育”主动发展的人呢?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失为良策之一,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师在课堂的突出地位取代了聋生的主体角色,聋生在“言听计从”中被动学习,因而,聋生的思维长期停留于模仿和机械记忆,其发展空间也随之受到约束。可见,要使聋生能够自主探究,教师首先要“让位”,教师应给聋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聋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取而代之;凡是聋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急于求成。给聋生一个发展的平台,给聋生多一点表现的机会,给聋生多一点自主探究的喜悦。

我们现在所讲的探究性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聋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收集与处理信息、表达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这种学习方式对培养聋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发展聋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技能是很有帮助的。教师作为课堂探究性学习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聋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聋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聋生作为探究性学习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性学习是教师和聋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人研究性课堂。

二、为什么要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倡导探究性学习

有人戏称,我们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遵守着“四部曲”:首先是“"赶鸭子”,把聋生都赶到教室里去;其次是“填鸭子”,给他们很多东西;填完以后,到期终就是“考鸭子”,最后聋生都变成了“板鸭子”。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以追求知识结果为唯一的目标;教学方法上机械呆板,即使知识的传授,聋生也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这些现象,在聋校数学教学中还是相当普遍的。为此,我们提出了在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把聋生这一主体充分激活,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感到自己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研究者。

在数学学习中,聋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可能是因为: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数学联系紧密的知识结构、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及诸多数学家的发明和创造,本身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它蕴藏着丰富的育人资源。首先,数学可以使聋生有依据地猜想和发现。凭借着数学结构链之间的内在联系,聋生可以进行类比的猜想;凭借着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聋生可以进行经验的猜想;凭借着对数学问题的敏感,聋生可以进行直觉的猜想。有了这样的猜想,聋生就有了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聋生的“探究性学习”提供前提条件。其次,数学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可以成为聋生探索可能结论的过程。从问题的发现到有依据的猜想,从验证猜想到归纳概括获得结论,数学可以提供聋生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能够给聋生以智慧和力量,有了这样的方法和策略、智慧和力量,聋生就有可能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因此,这些资源的开发可以为聋生真实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保证。

在数学学习中,聋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可能是因为:

首先,聋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一个偶然的问题,或者通过类比的联想,可以经历发现规律的瞬间。聋生经历这一发现过程的价值在于,不仅可以使聋生了解知识创生、发现的过程,而且可以让聋生学会思考如何从偶然的现象中去发现必然的规律。聋生一旦掌握了发现的一般方法,也就有了不断发现乃至创新的需要与可能。

其次,聋生在“探究性学习”的活动中,或者通过归纳推理,或者通过演绎推理,可以经历验证猜想并获得结论的过程。这不仅可以使聋生形成研究的态度,而且可以使聋生了解和掌握研究的方法,体验探索的艰辛和发现的欢乐,感受前人的智慧和渗透其中的数学思想。

因此,借助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使聋生了解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另一方面可以激发聋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聋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聋生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在这样的过程中,数学教学对于聋生主动发展的价值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三、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主要环节和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中怎么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际上就是教学过程怎么操作。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遵循聋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聋生主动参与为前提,自主学习为途径,合作讨论为形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教师导、聋生学的教学程序。具体操作程序和要求,可分为五步进行。

(一)、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聋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发聋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使聋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教学中,努力为聋生创设问题情境,使聋生在愤悱状态下探究。

1、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例如:在教学“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时,围绕“图形的特征是什么?”、“它的周长指的是什么?”、“周长与什么有关系?”、“周长如何计算?”等。让问题统领全课,使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2、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具有逻辑性、系统性的特点,新知识的掌握是建立在旧知识及已有的经验方法基础上的,为此,找准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极为重要。

例:《圆的周长》一课。圆是聋校阶段最后学习的图形,聋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知识及图形转化方法,为此教师做了如下设计:先复习旧知:长、正方形有什么特征?长、正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它们的周长与谁有关系?这几个设问的目的是让聋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找到结合点,即周长与谁有关系?有什么关系?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吗?再引导设问: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系?是否也与谁有一定的倍数关系呢?问题一经提出,聋生则沿着一定的思维方向探索圆的周长的知识。

3、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在探索过程中打破封闭式的教学过程,采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探索式学习过程,鼓励聋生不断地提出问题。例:一年级《图形的认识》一课。聋生通过观察图形,动手摆图形,动手折一折等活动,对长方形、正方形的的特征已经有了认识,能用语言准确表述。但这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使聋生加深了对正方形特征的认识。教师说:“同学们,老师也有4根小棒(长短不一的小棒)请你摆出正方形。”同学们一边摆,一边摇头:“长短不一的小棒怎能摆成正方形呢?”聋生在经历失败后,提出了利用正方形特征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把四个小棒截齐,以最短的小棒为准,剪去其它小棒多余的部分,剩下的部分同样长,就可以摆一个正方形。聋生不唯师,善思考,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还能解决问题。通过设计问题情境,使聋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让聋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获取知识,体会所学知识的数学价值。

(二)、合作交流

在聋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聋生在小组内或班级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交流中,聋生学会相互帮助,实现了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提高了自我表现的能力,以及听、说和交往的能力。

(三)、实践运用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运用知识是使聋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它是沟通知识与能力的桥梁。在实际教学中,注重设计与生活紧密相联的习题,让聋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知识,提高聋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聋生的数学意识。例如:在教的“立体图形”复习课上,让聋生设计包装箱,其中一个组设计的内容是:“把24个露露罐装在长方体纸箱内。”聋生的设计过程如下:

1、测量数据得到露露罐的底面直径是5厘米,高是15厘米。

2、根据摆放方法,找到包装箱的长、宽、高。

3、根据长、宽、高计算包装箱的表面积。

4、通过比较表面积大小,得出最佳设计方案,即6×4×1的摆放方法。

四、探究性学习在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局限性

在聋生的数学探究教学中,由于聋生思维的刻板性,聋生信息的局限性,对预期的探究活动的效果还有很大的差异。

总之,通过在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我深深的体会到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顺应了现代教学的改革,使教师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真正构建了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最大限度地解放聋生的头脑,创造让聋生独立思考的机会,从而实现“教师创造性的教,聋生探索性的学”的基本理念。

《特殊教育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科研计划

——提高聋校数学课堂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盘锦市特殊教育学校

于 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理念下素质教育是注重开启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功能,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聋生的培养当然也不例外。

二、概念的界定

(1)小组合作:就是以3——4人为一组(班级实际情况),将学生按差异组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民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有效性:能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通过老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更多进步。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构建新型的聋校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以提高聋校数学教学质量。

四、研究内容:

1、筛选适合聋生小组合作学习的素材。

2、小组合作技能的训练。包括倾听、交流、补充、帮助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3、教师如何把握时机有效引领学生进行合作。

五、研究对象:本校五年级学生

六、研究途径和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调查法:

4、经验总结法:

七、研究进度计划及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设计子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及学科,制定实验计划,了解学生现有的学习方式情况。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

对实验聋生进行摸底调查、测试等各种调查,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各实验创优的实验数据,按时写实验阶段总结。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

聋校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法总结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新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聋生的听力障碍和语言的贫乏,造成他们与家长、社会上的健听人士沟通与交流的困难,因此聋生教育与学习的重任全都落到了老师们的身上,可特教学校的教师不可能去教这些特殊孩子一辈子,跟他们一辈子。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作为特教学校的教师在教聋生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着重培养聋生的学习能力。让聋生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掌握一些学习的“窍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培养聋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恰当的学法指导对于聋生的发展尤为重要。笔者在数学课堂教学前期、课中、课后三个阶段进行强化学法指导尝试,通过教学,发展了聋生学习能力。

一、课前预习指导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课前预习作为聋生学习常规之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课前预习聋生可以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容,找到自己能够理解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衔接;另一方面,也能发现自己感到迷惑的问题,把问题带到课堂上解决,这样就能大大增强聋生课堂学习的针对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聋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和较强预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课前预习的习惯和预习的能力是聋生所缺乏的,他们的预习习惯需要老师的培养,预习方法需要老师的精心指导。

聋生的自我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都不太理想,老师在指导预习时措施就要得当,方法要具体。教师首先要培养聋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每节课结束都要布置预习任务,帮聋生明确预习内容。其次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预习问题,让聋生带着问题去预习。如教学“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时,可设计这样的三个预习问题:(1)乘法各部分的关系有几个?(2)除法各部分的关系有几个?(3)学习乘除法部分的关系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再有围绕每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所需要的生活经验,设计少而精的预习作业。在教学“年月日”时,聋生对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日时间的生活经验是缺乏的,可设计这样的一个调查表格让聋生去调查填写。调查表如下:

称呼出生时间每年的生日时间

爸爸______年____ 月____日

妈妈______年____ 月____日

我自己______年____月____日

通过这一内容的调查,去弥补聋生生活经验中的缺乏,让聋生初步感知年月日是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为年月日的应用、巩固课中根据自己及父母的出生时间算出自己及父母的实际年龄作好铺垫。第二个作业是围绕教学重点让聋生观察某年的年历表,完成下列内容的填写。“我观察的是 年的年历。我发现:

1、一年有多少个月。

2、31天的月份有。

3、30天的月份有。

4、二月有多少天。这样让聋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条理的去预习新知,复习旧知,帮助聋生充分做好课前的准备,让聋生在上数学课时是有备而来,从而让他们在课堂上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二、课堂上学习指导

课堂上对聋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渗透好数学思想、方法和技巧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的生命线。老师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聋生要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教法与学法是相辅相成的,好的教学方法会孕育着好的学习方法。作为老师一定要精心备课,勤于思考,做到“以学定教”,做好学习方法、数学思想、解题技巧的渗透与指导。教聋生的老师都知道,聋生学数学计算并不算很难,难的是聋生对直观感知后的理性思维的提升和对抽象概念法则的深度理解。教学中教师有时会知难而退。其实这种思想、行为要不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一些聋生易于接受的形式渗透一些数学学习的方法、思想、技巧。如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加法的简便运算教学时,一些聋生知道去交换加数位置,把某两个数结合在一起,但只是出于对老师讲授过的加法简便运算方法的一种机械性的模仿,没有做到把某两个数做到最佳的组合。不妨指导聋生运用“找朋友”的方法去学习加法的简便运算。具体指导方法让聋生找找在连加的加法算式里,哪两个数做朋友后,它俩的和凑成整十数或整百、整千数,从而使得计算简便。教者可在带聋生体验这种方法后,总结归纳出用“找朋友”的方法凑整

十、整百、整千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这样就等于给了聋生一把钥匙,让聋生以“不变”应“万变”。

(二)训练聋生课上会“听讲”

学会“倾听”和专注地看是聋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和必须具备的学习能力之一。不少聋生需要教师有意识的对他们进行“听课”能力的训练,才能有“听”的意识和“听”的方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训练聋生“听”课的能力。首先让聋生复述老师的问题或其他同学回答的问题,这样来增强聋生“听”的意识。其次聋生在读说时,要求聋生养成手口并用的良好习惯。这样能调动聋生多种感观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避免聋生光用眼睛看,不动嘴巴说,不用手打手语,分散注意力。另外还要经常提问聋生,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全部聋生都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聋生积极动脑,踊跃参与课堂活动。

(三)培养聋生课上乐于识记

聋生的语言匮乏,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记忆有很大的畏难情绪。老师要引导聋生迎难而上,积极面对数学语言,组织聋生在课堂上多读、多记。可组织聋生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去激发聋生积极识记数学课堂上的概念、法则,让聋生积累更多的数学语言。

(四)引导聋生课上善于思考

不少聋生不会思考,缺乏思考的方法和能力。在课堂上要注意教会聋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注重授之以渔。比如“求未知数X”这种题型。聋生刚刚学习了加减法、乘除法各部分间的数量关系时,聋生在解应用题时还比较清楚。但时间长了,聋生再遇到“求未知数X”,就糊涂了。在教学“求未知数X”时,不妨给聋生设计一个思维的框架。如X+250=490,分析:X是加数,因为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所以X=490-250。要求聋生以后再“求未知数X”时,都要按上面的方法进行分析,再去做题。训练多了,聋生对加减、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就了如指掌。也便学会了思考的方法,自然就会思考问题了。

(五)教会聋生课上能表达

聋生用语言表达数学思维时常显得十分的困难或表现为语句颠三倒四。如词“加数”说为“数加”,“等式”表达成“等于”。因此数学课堂要加强字、词、句的教学,抓好常用数学术语、常见数量关系的听说读记工作,为聋生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和方法积累必要的字、词、句和数量关系。

三、课后作业指导

(一)先复习,再作业

依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的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记忆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要培养聋生的复习意识。养成要作业,先复习的习惯,正确指导聋生运用遗忘规律与遗忘作斗争,帮助聋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作业完,认真查

抄错题、计算漏写横式结果、审题只审了一半等等问题,作业时聋生常会出现上面列举的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只要教者重视对聋生复查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这些审题不严谨或作业马虎的不良习惯还是可以得到纠正的。教者有必要针对不同题型的作业进行“复查作业”方法上的指导。如计算题,先要审题,思考是计算呢,还是计算并验算呢;再去核对题目有没有抄错;接着再计算,看看有没有算错;最后查看有没有写横式结果。

(三)有错误,及时改

聋生作业中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它是教师反思教学得失的好资源,是教师了解聋生学习情况的一种常用途径。教者要以一颗平常心,教育聋生正确对待作业错误,重视每一次作业的错误,认真及时的订正错误,把错误的题真正的弄懂,攻克难关,养成及时订正作业的良好习惯,做到让聋生在错误中成长,错误中再学习。

在聋校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教会聋生怎样学习。真正的学法指导应该是教与学同步进行。在聋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给聋生以学法指导,使他们从教师“指路”学习,变成自己“找路”学习,让他们真正地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本领,最终为聋生的成长奠基。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盘锦市特殊教育学校

于 冰

《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教学乘法分配律之后,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很不理想,特别是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正确率很低。针对这种情况,我想,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教学中通过“朝三暮四”的故事解决“这只猴子20天要吃多少个栗子?”这一问题,结合具体的故事情景,得到了(3+4)×20=3×20+4×20这一结果。这时老师往往注意了等式两边的“外形”结构特点,即两数的和乘一个数=两个积的和。缺乏从乘法意义角度的理解。这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两个算式是相等的?”这里不仅要从解题思路的角度理解(3+4)×20=3×20+4×20是相等的,还要从乘法的意义的角度理解,即左边表示7个20,右边也表示7个20,所以(3+4)×20=3×20+4×20。

2、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在练习中(40+4)×25与(40×4)×25这种题学生特别容易出现错误。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可以多进行一些对比练习。如:进行题组对比15×(8×4)和15×(8+4);25×125×25×8和25×125+25×8;练习中可以提问:每组算式有什么特征和区别?符合什么运算定律的特征?应用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吗?为什么要这样算?

3、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经历解题策略多样性的过程,优化算法,加深学生对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如:计算125×88;101×89你能用几种方法? 125×88 ①竖式计算; ②125×8×11;③125×(80+8);④125×(100-12);⑤(100+25)×88; ⑥(100+20+5)×88等等。101×89 ①竖式计算;②(100+1)×89;③101×(80+9);101×(100-11);101×(90-1)等。对不同的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什么时候用乘法结合律简便,什么时候用乘法分配律简便?明确利用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进行间算的条件是不一样的。乘法结合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

4、多练。针对典型题目多次进行练习。练习时注意练习量和练习时间的安排。刚开始可以天天练,过段时间以后可以过1-2天练习一次,再到1周练习一次。典型题型可选择(40+4)×25等,多加练习。

《乘法交换律》教学反思

盘锦市特殊教育学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注重培养聋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整个过程聋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联想、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亲历了探究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之间的区别和共同点,从中体验了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要求,数学教学的价值目标取向不仅仅局限于让聋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平衡与和谐的整合,在知识获得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聋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聋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引导聋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事情并提出疑问:这种交换位置、结果不变的现象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 呢?激励聋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注重教学内容的现实性。

教学时应从聋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开展教学活动。这为我们的教学改革在操作层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换律”这节课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聋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而在过去的学习加法加换律,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聋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聋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上一篇:销售经理个人总结怎么写下一篇:母亲的爱五年级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