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2024-11-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浙科版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通用4篇)

浙科版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篇1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我将通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说明这堂课。

首先,说教材,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是生物学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有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与第二章细胞的结构两章的基础上再以本章第一节细胞与能量为铺垫展开的。本节内容知识量比较大,而且相对比较重要。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据以上教材以及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复述出扩散及渗透的概念以及阐明被动转运,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的异同。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抽象概念在脑中具体化的过程,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以后更抽象的生物学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建立起细胞学基础理论,保持对生物学的兴趣,这样可以维持学生的学习生物的热情。

根据以上目标我将教学重点设置在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比较以及质壁分离的剖析,而教学难点则是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比较。

第二,说学生,高二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的基础,这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认知基础。同时,备了一定的思维和认知,比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比较好的完成此次教学任务。

第三,说教法学法。针对以上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flash动画展示法,传授法和讨论法,这样有利于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然后指导学生学会自学法,归纳学习法以及比较学习法。

浙科版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理念

本节中“渗透作用”的演示实验比较适合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高中学生参与意识强, 思维积极主动, 学生理解能力强, 乐于动手操作, 因此应采用启发、探究等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怎样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渗透作用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在“提出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结果与讨论”这一探究实验过程中有更多的机会去参与、观察、思考和实践;通过亲自动手、亲身经历、亲自感悟、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把学习过程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自主、主动、活跃、探索、创造中成长。在教学中, 设置情境创设氛围, 提出问题,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去领悟, 在实际问题情境和人际交往中形成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

二、教学过程

1. 师生协作, 课前准备

(1) 教师制作课件:主要有“渗透作用”Flash、“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Flash以及植物根尖结构示意等几个部分图。

(2) 教师提前准备实验材料:鸡蛋卵壳膜、鱼鳔、渗透装置、浓盐水泡的黄瓜以及清水中泡的黄瓜。

(3) 学生预习并收集有关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资料。

2. 激趣引课, 质疑探究

在教学中, 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两段用浓盐水泡过和用清水泡过的黄瓜, 让学生们判断“哪根是盐水泡过的?”通过问题的提出, 学生动手触摸、动脑思考, 体验植物失水的现象而引入到课题。利用问题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在向学生演示渗透实验后, 引导学生思考:“渗透作用进行时半透膜两侧的水分子是否都在通过膜?如果是, 有什么差异?”“为什么半透膜两侧水分子透过数量不等?”“请归纳渗透作用的概念”“总结渗透作用发生所需的条件”, 通过这四个问题的连环追问, 引导学生推断出渗透实验的结果。利用“追问”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分析渗透作用实质, 最终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

3. 动手实践, 改进实验

演示实验中, 使用玻璃纸做半透膜, 渗透作用的说服力不强, 而且实验效果不明显。鼓励学生亲自改进实验, 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 组织各小组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结果。讨论时提示:你的实验假设是什么?你怎样做实验?你的实验结果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你的实验成功之处是什么?不足的地方在哪?对各小组学生的总结, 教师应多鼓励, 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学生复习植物细胞的结构, 总结归纳出植物细胞同渗透装置的区别, 得出植物细胞是渗透系统, 可以进行渗透作用的结论。这样, 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情感参与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注重探究实验的全过程, 并及时进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 即实验方案的过程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性;小组合作, 互相帮助, 达成共识, 体验协作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性, 并使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实验记录表的设计可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4. 集思广义, 发散思维

设置问题“渗透作用对你有何启示?”“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植物吸水失水的例子?”通过渗透作用的学习使学生能解释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比如“烧苗”、“糖拌柿子时有水渗出”、“盐碱土地上植物不易存活”。启发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背景, 大胆创新, 勇于实践, 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

5. 布置习题, 总结分析

设置动手实践的作业题:利用渗透装置, 利用蚂蚁的趋食性, 以鉴定两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还可以设计成开放性课题“请学生调查杭州市的水质状况”。这种习题能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使他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增强其民族使命感与责任感。总结学生对渗透作用实验现象的分析, 从分子运动的实质, 进一步联系到生产生活, 并能应用于实践, 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多用鼓励性的总结评语,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三、教学反思

浙科版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 篇3

【摘要】学案导学是新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很多有效教学方法之一。它以学案为载体,常常以学生活动为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因此能大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习能力。本文即是笔者对“物质的运输方式”一课的学案设计和实施过程。

【关键词】学案导学 主体性 自主学习 生物建模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11-02

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式,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为载体,以教师的指导或辅导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处在从依赖性学习走向独立学习的关键期,此时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能力,但往往缺少学习方法的指导或者对学习的内容不够明确,学习效果不明显而逐渐削弱了自主学习的热情,如果有一份合适的学案作为辅助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和自主学习能力。而学案的设计及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本文即是笔者对“物质的运输方式”一课的学案设计和实施过程。

一、课前学习内容的学案设计和运用

【课前准备区】

1.阅读教材P57-P59填空:

(1)被动转运的根本特征是:物质由____的一侧向____的一侧运输,通过膜时不需要消耗____。

(2)被动转运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称为简单扩散,这种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例如____ 等小分子的扩散和水的渗透就是这种方式;另一种类型需要____的协助,这样的被动转运称为 ____,和前者相比,这种被动转运的速率____。载体蛋白与被转运物质结合而发生____,将物质转运到膜的另一侧后释放,载体蛋白____。

(3)主动转运的主要特征,从物质通过膜的条件看,需要____和____;从物质运输的方向看,是将物质从____处向 处转运,例如____的转运。

2.如图1为物质出入细胞膜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A代表____,B代表____。

(2)图中a,b,c为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其中●◎★分别代表各种被转运的物质。观察比较a,b,c可推测这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在物质运输的方向,是否需要____和____三方面有区别。

(3)从问题2(2)中的三个方面,归纳总结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填入下表。

3.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具有__________特性。

(一)整合基础,辅以问题

第1题的几个小题完全来自教材,是对教材内容的提炼和整合,学生在完成上并没有太大的难度。课堂上可以投影展示典型答案及学生自评的方式展开。而对于教材中难以理解的及易被忽略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如:问题①:载体运输物质的方式如何,载体数量会不会影响转运速率?(此题的设置旨在为后面曲线图的理解做铺垫。)问题②:什么样的物质是通过易化扩散运输?(提醒学生回归课本)由此可见以简单扩散运输的物质具有什么特点?(此时板书补充几种物质运输的方式的举例)。

(二)归纳总结,铺垫引导

第2题的难度有所提升,是在前面细胞膜结构模型这一知识的基础上,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进行比较和归纳。为了降低难度,设计了三个小问,逐级递进,有所铺垫。第一小问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回顾细胞膜的结构,对第二小问也起到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二小问要求学生在图形上对三种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进行比较,第三小问在第二小问的基础上从物质运输的方向、是否需要载体、是否需要能量三个方面进一步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其中前两小问也旨在为后面构建物质跨膜运输过程图做铺垫。

(三)逐级递进,梳理巩固

在课前预习中部分学生可能在第2题有困难,课堂中在讲评完前两小问后让学生再次归纳总结填写表格,则难度大大降低,目的是对基础知识的梳理和巩固。此时再提问图1中a,b,c分别代表哪种方式,提高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

二、课中学习内容的学案设计和运用

【课中学习区】

课题一:构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图

在构建过程图前,你需要考虑以下4个问题:

①什么符号表示不同的物质?②如何表示细胞膜两侧某种物质有浓度差?③如何表示某种物质通过膜时是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④如何表示某种物质通过细胞膜时是否需要能量?

图2是红细胞的一段细胞膜,请在图上分别画出下列物质运输的过程:

(1)CO2运出红细胞

(2)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3)K+进入细胞

课题二:识别并解释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物理模型

问题1:图3中圆圈、小车、箭头分别代表什么?三幅图分别代表哪种跨膜运输方式?

问题2:图3中h代表什么?与运输速率有什么关系?

课题三:识别并解释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数学模型

实验工作者将红细胞培养在培养液中,研究甘油、葡萄糖、K+三种物质通过红细胞的方式。一段时间后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并将实验数据以坐标图的形式表示出来。请回答:

(1)图4是____的实验结果图,判断依据是____。(2)图5是____的实验结果图,判断依据是____。 (3)图6是____的实验结果图,判断依据是____。

课堂上对课前准备区内容的梳理仅用时约15分钟,课中可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对这一知识的深化巩固、利用及能力提升上,由此设计了课中学习区的三个课题。

课题一:绘制过程图,深化理解核心知识

其设计意图是通过模型建构提高学生的图文转换能力。通过四个问题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物质、浓度差、载体及能量在图形上该如何表示,部分同学会学习课前准备区图1的表现形式画出相应的图形,此时以投影展示学生成果,生生互评的方式达到学习目标。

课题二:类比模型图,迁移理解核心知识

以学生熟悉的物理中的小车爬坡模型类比三种跨膜运输方式,设置两个问题,迁移理解核心知识。其中第二个问题旨在为课题三做铺垫,使浓度差与运输速率的关系更加形象,数学模型中抽象的曲线图更容易理解。

课题三:分析数学模型,灵活运用核心知识

在课题二的铺垫下,浓度差与运输速率的关系已很明了,此时只需以问题串引导即可明晰曲线图的含义。如:“图4中运输速率与浓度差成正比,说明这种运输方式只和浓度有关,这种运输方式是?”“图5中运输速率随浓度差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可以排除哪种方式?”“图5中运输速率不只和浓度差有关,那你认为在P点限制其速率的因素是什么?”图6难度较大,可以在示范性的分析了M点以下的曲线后由学生分析理解。

三、结束语

中学生处在从依赖性学习走向独立学习的关键期,学案是开展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扶手”。学案导学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有了较大的改善,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先学后教”,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课堂教学方式由讲授式转变为问题式、过程式、体验式、探究式、点拨式等多种方式的复合式,教师由“讲师”变为“导师”,“少教多学”有效的将“教会”到“学会”的教学模式,转变成“学会”到“会学”的模式。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量身设计学案,并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的实施过程,才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提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四川出版社,2003:34.

研究性学习基础(浙科版) 篇4

第二节结题报告的撰写过程教学设计

永嘉中学赵子郡

一、教学设计目的与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倡导的是学习方式的多样性,注重各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其中,基于课题或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三大科目中区别于以往学生学习方式的一门主要的学科,该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很有意义。

其中研究性学习中的结题报告是研究性学习的是收尾阶段。在课题研究中,对研究成果的解释是在整理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认真分析总结,通过结题报告的形式来完成的。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研究成果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能否得到有说服力的展示。许多研究课题,由于结题报告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展示和推广。而由于知识和能力的限制,学生在撰写结题报告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就是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去指导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完成课题研究最后的“点睛之笔”。

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研究的案例为主,通过学生具体的案例来分析结题报告的格式,包括一些撰写过程中的注意点。其中主要准备几种不同形式的研究课题,包括科学研究类课题和调查研究类课题,这样让学生从不同课题中全面的了解各种研究课题对应结题报告的区别,并了解结题报告的一般格式。

二、学情分析

对于第一次接触结题报告的学生来说,难免会有陌生感和畏惧感。在研究活动中,是需要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而对于结题报告的完成就需要学生能自己提炼观点,形成自己研究的见解;同时能结合实际内容和理论知识,形成新的知识结构;运用概念表述自己见解等等。在以往的理论教学中,学生只学习了如何多方面的收集资料和进行调查研究,结题报告形式并不是很了解。这一节课就要求学生在自主探求讨论的过程中,通过分析,比较和总结知道结题报告的一般格式。同时还要了解不同形式的结题报告有不同的格式,还是要面临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完成的更出色。

三、教学目标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能力目标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多维度的,多维度的能力目标,是这门课程多样性的体现。所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结题报告的理论知识设计三维目标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

1.按材料类型或时间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有关资料,明确研究课题整个过程的思路。

2.了解结题报告的基本结构,掌握撰写结题报告的一般方法。

3.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进一步掌握结题报告的格式规范要求。

4.在撰写结题报告的过程中,发展合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分析案例、进行讨论与交流;经历完成结题报告的全过程,掌握完成结题报告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实践科学研究的严谨性

2.经历与人分工合作的活动过程,在人际交往中体会人的社会性

3.通过对课堂报告的准备和现场报告的展示,与同伴和大家合作交流研究信息、分享创意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交流与答辩中感受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在结题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2.感受案例中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关注人类和环境和谐发展的思想和观念,增强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四、教学准备

1.三组研究小组预先准备好研究性学习的结题展示,当然事先给过这三个小组一定的理论指导,不过主要是在制作幻灯片上。

2.课件:上课资源和学生展示的相关资源(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过程

在课题研究中,对研究成果的解释是在整理分析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整个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做出认真分析总结,通过结题报告的形式来完成的。许多研究课题,由于结题报告质量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展示和推广。

所以,研究性学习活动当中,结题报告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先让几个研究性小组的成员上来谈谈他们的研究性课题的结题报告是如何结题的。

(一)第一个小组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的课题“黑板擦中的科学”,组长金宁宁

1.首先介绍活动成员组成和课题小组分工和研究背景:

根据国家有关报告1998年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的师生每年因上课吸入的粉笔灰约200克每人,患呼吸道、肺部疾病、癌症的约20%每年。由此可见,粉笔灰对师生的健康危害是多么大。同时飞扬的粉笔灰对师生的个人卫生污染非常大,如飞扬的粉笔灰使师生的衣领、袖口、头发、身上都理不开它那烦人的阴影!

而且,粉笔灰的大量污染,造成周围环境的破坏,如污染大气、污染水源、造成绿化的枯萎、死亡,其后果亦是相当严重的。因此,为了我们敬爱的老师的健康,为了我们赖于生存的家园,我们必须控制粉笔灰的污染,美化我们的环境。

另外,传统黑板擦又具有如下弊端:

(1)无法控制粉笔灰的污染;

(2)无法使黑板擦拭干净;

(3)无法清除黑板擦毛层上的粉笔灰。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基础图书、互联网、报纸、电视等媒体

(2)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为永嘉中学(和其他学校)老师

(3)实地采访法:调查对象为永嘉中学(和其他学校)老师

(4)实验探究法,数据分析法

3.具体介绍研究每种方法下面的研究成果

如:实验探究法:实验结果表明防尘黑板擦的平均吸尘效果为78%。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会造成计算的防尘黑板擦的吸尘效果要比现实中的要差。比如写字时粉笔会粘在手上一部分,还会掉到粉笔灰槽以外的地方,没收集到等。因此可以认为这个防尘黑板擦的吸尘效果还是不错的,擦拭的效果和普通黑板擦的擦拭效果一样。只是如果横向擦拭时,由于擦条太硬了,和黑板摩擦会发出噪音;擦拭时也会发出象蜜蜂一样的声音;还有收集三只粉笔的粉尘就要倒掉收集室里的粉笔灰,不然收集室里的粉笔灰太满会影响吸尘效果。建议使用更柔软的擦条,粉尘收集室要更大一些。

4.小结和感谢语。

【师生互动探讨】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分为和项目设计两大类的。其中我们班级绝大多数都是课题研究类的。其中课题研究又可以分为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类。金宁宁小组的研究课题我们从她的报告可以知道是:是一个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研究结合的课题。

这里大家就要注意了,每种不同的研究课题对应的结题报告都会有不同的差异。特别注意的是:对于科学研究类的结题报告,在制作PPT的时候要注意讲请实验的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实验过程设计以及实验结果,而书面结题报告中,也应该有一个专门的实验报告要总结实验,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第二组调查研究“有关瓯北镇河道污染情况的调查及解决方案的探究”,课题组长:李丰泽

1.小组成员及任务分工和研究背景(展示了很多以前美丽的瓯北风景图片)

永嘉县瓯北镇是中国的“泵阀之都”,阀门企业众多,然而给瓯北镇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其中,河道污染尤其突出。在瓯北2小对面的河道中看到,黑黑的河水像墨水一样,一陈风吹来,臭气熏天。来到河边,只见一股污浊的水缓缓在流淌,散发出浓浓的恶臭味。河道内垃圾随处可见,不时阻挡着河水拐弯曲行。以前水里有很多的鱼,现在,看见这水都让人恶心。以前清澈的河水对现在来说只能成为回忆了。

2.研究性学习小组行动

包括每次小组活动的内容和男、女生组的工作分配,非常井井有条。

3.问卷调查发放以及回收处理数据

圆形图当中: 0%的居民对瓯北镇的河道情况感到满意;7.90%的居民对瓯北镇的河道情况认为还可以; 92.10%的居民对瓯北镇的河道情况表示不满意。

4.治理方案的综合得出,概括如下:

(1)治表,即疏通河道,清除淤泥,基本上除去污染物;

(2)沿岸建立石质堤坝,有利于防止原来泥土脱落,方便制污;

(3)治本,既建立管道工程,将各家各户各工厂的污水分类通过管道输送到污水处理厂,经过综合治理后排入瓯江;

(4)加环保教育,培养良好公民;

(5)加强执法力度,对那些不法工厂进行严格处理。

5.一段富有激情的总结和感谢语

可你是否去过瓯江的北岸?曾经的这里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这样的美景,或许在古人的诗句中方可回味。你可曾去过瓯江的北岸?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感到惊讶么?浑浊的污水从工厂里倾泻而出,似邪恶的巫婆,顷刻间——娇艳的莲花变成黑呀呀的水藻,嬉戏的鱼儿不知何去何从,黑色的污水无情地占领曾是潺潺流水的河道。在一位青春、貌美、朝气蓬勃的少女的洁白的脸上,留下了一道挥之不去的伤痕。你还记得朱自清先生所作的《白水漈》么?“这也是个瀑布;但是太薄了,又太细了。有时闪着些须的白光;等你定睛看去,却有没有——只剩一片飞烟而已。”

我们就这样泄气了?不,不对!我们爱这一片土地——瓯北!

【师生互动探讨】

1.在这个课题里面,用到很多的数据,当然要求这些原始的数据一定要实事求是。同时,在处理这些数据时,尽可能利用图表来分析数据,借助图表可以更加明确简洁形象表示出结果,使人一目了然。

而用文字结论来总结数据时,切记不要在结题报告中出现也许、可能、大概这些模棱两可的词语,这些细节是需要注意的。

2.结题报告在进行陈述时,能带感情陈述就可以带入你们的感情来进行陈述。刚才课题的小组组长的陈述感染了我们,就因为他是带着他饱含亲身体验的感情来向大家展示的。

(三)调查课题研究“红十三军在永嘉的发展史”,课题小组组长:刘慧婵

1.课题组成员和课题研究的关键词和背景

在风景秀丽的永嘉楠溪江畔,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五尺村,76年前,这里曾经诞生过一支英勇的红军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在中国工农红军的正式编制序列里,有红十三军的番号,但由于种种原因,这支红军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实地调查法

(5)小组讨论法

3.附件形式展示各种材料和调查结果

包括:调查问卷及数据分析、金贯真烈士资料、新闻和图片资料和组员感想等等。

4.感谢语

【师生互动探讨】

1.结题报告的ppt用了很多的附件,那么,附件是我们结题报告当中不可缺少。在附件中,你可以附上你们研究过程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等等,问卷,还有研究过程中的思考与体会。通过附件的形式,可以给别人读者呈现更加详尽的课题资料。

2.除了附件以外,我们一起来总结一般的书面结题报告需要有哪些必要的格式:摘要、关键词、研究背景、正文、后记、参考文献。

摘要是课题研究的内容提要和研究成果的简短总结,能直接说明研究的问题、方法、过程和主要结论。

使读者看了摘要后能了解结题报告的概况,以决定是否值得阅读全文。摘要撰写要短小精悍、准确完整、严谨流畅,一般不要越过300字。关键词是文章当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或者你认为你认为最最重要的词语

研究背景又称提出问题、前言、引言,这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其重点是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说。引言的逻辑结构为:阐述问题的前后联系→提出研究问题→形成研究假说。其主要内容:⑴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阐述前人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尚未解决的问题及研究进展。⑵简介本课题的研究方法。⑶概述本课题研究成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正文是研究者表达研究成果和研究过程的主体部分,在研究报告中占绝大部分篇幅。要求详细阐述本课题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过程,说明产生结果的条件及相关因素,对一些不容易了解的地方要给予明确的解释。

后记是对指导老师的感谢话语,或者小组内成员对这个课题研究中的课题反思(即你做了你的研究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供值得大家一起思考的)。

参考文献列于研究报告的末尾,应注明报告中直接引用或提到的文献资料来源。这不仅反映了作者科学求实的态度,而且是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同时也是一种文献资料的积累方式,今后要使用同样资料时,参考文献目录无疑是查找的索引。参考文献一般引用正规期刊杂志和正式出版物,未经出版的资料、网上资料和报纸不宜引用。

总之,结题报告也不是越长越好的,我们要求的是质量。要注意科学性、真实性和新颖性,一篇研究性的结题报告(不包括附件)以2000—3000字为宜。

六、教学反思

研究性学习是课题研究与课堂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一种有利于终身学习、发展学习的学习方式。其中,研究性学习课堂理论教学在方向上指导学生,是绝对不可忽视的,能够使得研究性学习落到了实处。所以,平时的研究性学习理论课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使的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不至于象无头苍蝇瞎摸索。开展良好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能让学生经历研究探索的实践过程,感受研究的严谨性,获得切身体验和经验,初步接触社会,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技能。

同时,研究性学习与日常学科教学犹如两根铁轨平行而不交叉,自行其是。我们能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但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围绕课题研究,还需要我们指导学生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指导并不是事无巨细的告诉,更不是越俎代庖式,而是要善于发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困惑和困难。既不放任自流,也不要包办代替,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实践的空间,做到充分信任学生的潜能,这个度当然很难把握。因此,这对于我或者任何老师来讲都是一个大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刘宝剑主编,《高中研究性学习基础》,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石磊,“让研究性学习走出误区”,《中小学管理》2002年第9期,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上一篇:学校后勤主任工作总结下一篇:高考优秀作文:我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