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成果推广简介(精选8篇)
中国农村土地林地流转包括国家征用、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和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本课题仅就承包经营权流转进行研究,而不涉及国家征用、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流转。
本报告所研究的民族地区,按通常理解是指云南全省16个市州中的8个民族自治州、129县中的29个民族自治县,到2008年底的150个民族乡和18个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
一、民族地区农户反映的土地林地流转的若干特点
我们选取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的20个县内的56个村、530户农户,就农户眼中的土地林地流转进行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530份,收回问卷53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79份,占问卷总数的90.38%。问卷调查的新发现有以下几点:
(一)出租是土地林地流转的主要形式。
样本农户以出租方式流转土地林地的占流转总面积的53.07%;转包占35.63%;转让占5.32%;股份合作3.09%;反租倒包等其他方式1.76%;互换1.12%。
(二)私下自行流转占大头。在进行土地林地流转手续办理时,在村里自己私下里自行流转占总样本农户的45.72%;到村委会所在地由村干部帮助制定书面协议,双方同意之后并签字占到了36.74%;到乡镇及县里去办理土地林地流转手续的情况也还是有,只是占很少的比例(5.85%)。
(三)有一部分农户是非自愿流转。
样本村调研户在进行土地林地流转时,有70.35%的农户是自己主动去联系土地林地流转转入方的;有20.67%的农户是在乡村干部动员下进行流转的;跟着别人家决策来流转占到了17.12%;还有的是因为要建设种植基地或养殖场等而需要农户进行土地林地的流转,这部分数量不多,479户农户中只有43户,占8.98%。
(四)仍有少数农户签订的是口头协议。在所调查的479户有效农户中,土地林地流转过程中签订口头协议的有126户,占有效样本数的26.30%;签订了书面协议的有362户,占总样本数的75.57%,其中由农户自己拟定的书面协议有172户,占到了签订书面协议户数的47.51%。
(五)有少部分流转后改变土地用途。
关于土地流转后的用途,有22.96%农户认为是与过去一样的,用于种植经济作物的占41.75%;种植粮食作物占20.05%;有9.19%的土地林地流转后是用于非农业的。
(六)有相当比例认为流转后收益减少。
农户自我感觉土地林地流转后收益,有20.25%的农户认为流转金与自身的收入是持平的;有10.23%的农户认为土地林地流转金相比自身收入来说,增加得较多;另外30.48%的农户认为有略微的增加;有40.29%的农户认为土地林地流转金与自身收入来讲有所减少,其中20.25%的农户认为减少的较多。
(七)少数农户表示流转金还没有到手或者到手的是一张欠条。
土地林地流转后农户收到流转金的情况,有66.18%的农户表示流转金已经到手;有31.94%的农户只收到了一部分的流转金,这种情况有的是因为村集体扣留了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村里的公共资金,有的是因为流转年限的问题,受让方先交付部分流转金,待几年后再交剩下的部分。还有极少数农户(1.88%)表示流转金还没有到手或者到手的是一张欠条。
(八)农户土地流转后到受让企业打工的较少。
农户土地林地流转后,有58.25%的人到家乡以外的地方打工,其中到城里打工占30.69%;有20.25%的农户去了别处打工;到受让企业打工的比较少,只占到7.31%。少数部分农户在土地林地流转后就不再从事任何工作,主要是年纪偏大,无力耕种。
(九)流转年限以5—10年为多。已有的流转年限,5年以下的占22.77%;5-10年的占31.73%;10-30年的占12.73%;30-50年的占10.86%;50年以上的占11.06%;按第二轮承包期的占7.31%。
(十)中介服务十分薄弱。
样本村土地林地流转的中介服务到位率不高。其中获得信息发布、交易办理以及法律服务的都在10%以下,这说明样本村所在点的中介服务组织提供的服务很少;评估和公正这两种服务所占的比例是10.86%和14.61%,也都在15%以下。样本村中介服务做的比较好的是介绍,占了样本村中介服务的39.87%。
二、研究中发现的带有共性的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社会对农村土地林地流转的研究越来越多,广泛涉及流转的现状、成因、后果、农民意愿、问题、对策等,有许多发现,例如流转不规范、违背农户意愿、政府服务不到位、市场体系有待建立、纠纷有待调解、耕地流转后非农化等。而专题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土地林地流转的情况、特点的相对较少。
我们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户土地林地流转的情况,就与全省的共性比较,有以下新的发现。
(一)就实现规模经营的目的来看,有的产业不流转土地林地也可实现。
国内在讨论土地林地流转的初衷时,一致把规模经营作为第一目的。但是,我们的研究发现,云南省有的产业并没有进行土地林地流转,仍然坚持农户一家一户的经营,也实现了规模经营。我们举出的案例有二:一是是云南省蔗糖产业的发展。作为全国第二大产糖省,云南省常年甘蔗种植面积450万亩,平均亩单产4.3吨,蔗糖产量200万吨以上,工农业产值突破120亿元。其中带动种植甘蔗的农户600万,全部是家庭经营,总体看实现了规模经营;二是云南省核桃种植主要采取农户家庭经营模式,而且达到了超大规模经营。2009年,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达2400万亩,其中挂果面积近600万亩,年产量达30多万吨,产值超73.9亿元,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的1/3,居全国第一。这两个案例至少可以说明,理论界普遍认可的农地零碎说、小规模不经济说、小农户难以采用先进技术说、小农户难以规避风险说,在这两个案例中是不适用的,需要进行新的理论概括。
(二)总体上看全省流转规模较小、层次较低,尚不具备大规模流转的条件。从总体上看,云南省特别是民族地区土地林地流转在规模和层次上,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不具备大规模流转的条件。2009年全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已达1.5亿亩,超过全国承包耕地面积的12%。另据农业部统计,截至2008年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比例为:上海60%,浙江28.7%,江苏19.2%,黑龙江18.1%,重庆17.8%。而云南省2009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300万亩,仅占承包耕地面积的7.8%。其中民族地区由于没有权威的统计数据,我们估算土地流转占农户总承包面积的5%左右。云南民族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农业生产条件好、交通便利、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流转的多,相反的地区少;农户间转包的多,租赁、转让、拍卖等形式少;流转给一般农户的多,流转给专业大户和企业的少;流转短期行为多,长期
流转少。
云南省民族地区之所以尚不具备大规模流转的条件,主要是信息建设、市场体系建设、法治体系建设“三滞后”,难以保障农户流转过程以及流转后的利益。
(三)基层政府直接介入农地林地流转而导致屡屡侵犯农民利益。本来,基层政府在农村土地林地流转中的职责,是搞好服务与监督,但是实践中不少基层官员热衷于直接介入农地林地流转,其结果是导致屡屡侵犯农民利益。基层政府直接介入农地林地流转,最常见的是强行“越位”代庖流转,侵犯了农民自主决策权。所谓强行流转,是指违背“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所谓统一规划、规模化经营的幌子下,不征求农民同意,不顾农民意愿,利用行政权利和手段,流转自己辖区的农户土地。
(四)流转土地用途及模式多样化,经济作物成为首选。
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流转从农户相互间的自发流转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发展;土地流转的对象由本村、本乡、本县内流转逐步向村外、乡外、县外流转;经营内容也由种粮为主逐步转向蔬菜、花卉、水果、核桃、茶叶、甘蔗、烤烟和养殖等高效益农业为主发展。流转带动模式主要是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能人大户三类。调查显示,流转土地流入公司面积占13%,流入合作社及农户的面积占85%。红河州蒙自县土地流转后的产业:石榴产业1798.3亩,占流转耕面积的12%;蔬菜产业2929亩,占19%;葡萄产业833亩,占6%;烤烟产业1871亩,占12%;甘蔗产业365亩,占2%;其它产业1749.8亩,占12%;而粮食产业5518.7亩,占37%。
(五)流转价格上涨较快,并逐步形成出社会平均价格
近几年来,云南省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一般都以每5年10%以上的速度递增,农地林地的增值得到体现。总体来看,毗邻城市、经济发达、区位较好的地区流转价格高。据调查,昆明市郊区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经营流转价格一般为每亩每年1000-1500元,每5年递增10%。烟草公司在楚雄州禄丰县西河村委会建立的烤烟育苗基地,农户以入股的方式流转土地147亩,以每平方米1.6元的租金价格,创出了该州土地流转的最高价格。而地点偏僻、区位较差的地区流转价格较低,只有区位较好地区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楚雄州武定县农民通过流转土地,一般每亩每年可以得到200-1200元不等的租金收入。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最低的是德宏州盈江县平原镇的隆中村,转包的土地林地平均为23元/亩。
(六)工商资本下乡租地开发优势农产品逐年增多,情况复杂。
云南省有一批城市工商企业下乡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加工原材料,并不瞄准农户土地林地,不转包、不租赁、不吸收农户土地入股,一般是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即公司给农户签订收购订单,并帮助当地连片规划、供应良种、培训技术、提供信息、统一病虫害防治、特别是担保贷款,在一个小区域内实现了规模经营。例如,香蕉作为西双版纳的新兴产业,经过近几年发展,目前种植面积已达10.8万多亩,产量13万多吨,产值2.5亿元。在10.8万亩总面积中,农民种植面积1万多亩,其余均为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化种植。
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工商企业下乡,眼里瞄准的是农户土地林地,以低于市场价租赁农户承包土地林地,开发优质农产品。相对于农户自己耕种来看,这些城市工商企业一般都实力雄厚,有较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因而普遍实现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总产量增加,农产品特别是优质农产品的社会供给增加,并且获得了期望的利润。
另有一些城市资本下乡的目的,并不是开发农产品,而是资本运作,即寄希望今后土地林地增值后赚上一把。调查中发现曾有一家企业已在农村租地上万亩,目的是准备今后提高
价格后再转手租给其他企业或大户。这种情况就是通常所说的资本运作。
(七)股份合作是学者们推崇的形式,但实践中发展不快。所谓股份合作,是指土地承包者或拥有农地永久性支配权的合作经济组织,将其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以折股形式与其他生产要素结合的经济行为。这种形式可使土地的价值形态与实物形态分离,并通过农户对土地价值形态的占有(主要通过以股权方式参与土地的收益分配来实现),逐渐淡化农户对土地实物形态的占有,使得土地便于集中,以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但是实践中并不受欢迎,发展不快。云南省2007年承包土地流转面积中,股份合作占2.09%;大理州2010年第二季度股份合作面积占总流转面积的0.1%。
(八)乡村组织“反租倒包”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以来,同全国一样,云南民族地区乃至全省不少地方兴起了一股“反租倒包”的热潮,有的甚至把它当作经验来推广。其实,“反租倒包”是一种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最大问题是违反农户意愿,带有强制性,往往使农户承包土地流转收益受损。而且,“反租倒包”为村干部中饱私囊提供了机会。这种流转方式涉及两份合同,即发包方与农户之间反租合同,发包方与第三人的承包合同。由于两份合同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利益差额,发包方有可能借此中饱私囊、侵犯农民的承包经营权,其弊端是十分明显的。
鉴于云南省内特别是民族地区“反租倒包”的面比较大,参与企业比较多,涉及各方利益比较复杂,处理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充分地调查研究,采取稳妥的措施。
(九)村集体分享农户土地林地流转收益,是一种违规行为。我国的政策与法律明确禁止村集体分享农户土地林地流转收益的。但在实际中,绝大多数村集体组织的干部并没有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而是以集体享有承包地的所有权为名,凭借土地所有者代表的身份和行政权力,侵犯农户土地林地流转的利益。如果同意了村集体分享农户土地林地流转的收益,将引起农户不满,弄不好导致社会不稳。因此,这一现象应该予以纠正。
(十)现行法律条文存在不健全不完善
现行法律条文尚不健全不完善,实践中往往造成无法可依。即使是《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办法》中关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规定,内容比较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特别是对于各种流转主体应当履行的程序性要求,缺乏详细的规定。
三、相关的理论与政策论证
土地林地产权特别是农户承包权流转,涉及到许多绕不开的理论问题。我们的这项研究虽说是应用研究,但在研究中也碰到一些理论问题,现摘其要把我们的观点介绍如下。
(一)尊重100%的农户认为承包土地就是自家的意愿
对于农村土地林地“农民集体”所有的弊端,我国学者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是:依据法律实践,“农民集体”不是法律上的“组织”,而是一个抽象的、没有法律人格意义的集合,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行为主体。这种没有具体组织形态和法律人格化的“农民集体”,根本无法享受和维护土地所有者的权利。为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农地归农即私有化、归国
即国有化、继续集体化和农户“共有股份化”等主张,至今争论不已,但是却很少有农民们意见的表达。为此,我们通过访谈和问卷,发现100%的农户认为承包土地就是自家的。
实践中,农户承包使用权越来越多、越来越实在,也能流转,而集体所有权则越来越少、越来越淡化。对此,理论解释有张五常说的“只要有使用权、转让权和收入权,所有权属于谁并不重要。”李昌金则明确提出“淡化所有权,强化使用权”。党国英依据法律上的所有权和经济意义上的所有权可以不一致的世界先例,主张做虚集体“共同共有”,做实农户承包权。看来,这与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的土地承包长久不变的改革思路在大的方向上是一致的。
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据陈锡文解读,就是要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我们认为,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这在实际上也就包含了所有权。这反映了我们在多次农村调查时均发现的农户都把自家承包土地林地的产权视作自家的要求。
(二)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离”是土地林地流转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理论界以“两权分离”理论,战胜了集体所有土地只能集体经营、不能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极左观点,为农村家庭经营提供了理论支持。我们在所有权、承包权“两权分离”的基础上,论证了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三权分离”,可以成为土地林地流转的理论基础。“三权分离”后的状况如下:所有权者依法监督承包权者和经营权者使用土地林地,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服务;土地林地承包经营权(含宅基地)用益物权是农民的财产权利,由承包农户永久持有,法律给予保障,不允许所有权者、农村基层组织、企业、大户、基层政府侵占;经营权是由承包权派生出来的权利,而不是所有权派生出来的,承包农户按承包权向流转受让者收取转让金,任何组织不得分享、占有或剥夺;拥有经营权的承租者享有土地的使用、收益、转让、抵押权。
(三)集体土地国有化有多弊而无一利 我们在调查时发现,农民以及农村干部都反对将土地收归国有。那么,有的学者拿国有化说事会产生哪些后果呢?一是从政治上看,农民土地国有化将使中央政府“长期稳定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诺变成一纸空文,从而失去民心,政治风险太大。二是从经济学的观点分析,农民土地国有化的操作成本费用太高,国家、政府和农民都将负担不起。三是从实证分析上看,有的学者之所以提出农民土地国有化的主张,内心深处的理论依据,据说是“分散小农户家庭经营不利于规模经营”,“分散小农户家庭经营不利于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这些论据,只存在于指责者的虚幻头脑里,现实中却是分散小农户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实现着成功对接。
(四)中国农村土地决不能再来一次平均分配 有的学者在农村发现一些“无地农户”,认为土地在农户中占有已经极不均衡,不利于农村和农业发展,也会使“无地农民”陷入非常贫困之中,还会使社区共同体功能丧失,将来一定会导致社会冲突。我们的研究表明,农村土地纠纷主要表现在基层政府与资本圈地,而农户之间的土地林地矛盾问题并不具有普遍性。因此,中央关于“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是从宏观考虑的,是正确的。而如果重新均分土地,不但经济成本太高,而且政治代价太大,将使一部分基层官员借调整土地谋私,从而更加恶化干群关系,搞不好会危及执政的合法性。
(五)集体土地林地的物权性质
我国长期来将集体土地林地的权属性质在立法、司法实践中视作债权,不承认其物权性质,由此引发出法律保障不健全等一系列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深入发展,土地物权被逐步承认,但是林地却以特殊而不被承认物权。我们回顾历史发现,1950年代初期以前都是处于物权,1950年代中期高级合作社化后变成了虚权,改革开放后演变成债券。在这一过程中,极左理论观点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其对农民积极性的负激励、破坏生产力的严重后果则是大家都看到并承认的。摈弃在集体土地林地权属上的极左观点,恢复其物权的本来面目,是广大农民和司法实践的客观要求。
本来,物权和债权都属于财产权,学者们为了拨乱返正,就不能不普及法律常识,特别强调物权与债权的区别,强调物权是指权利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物的直接管理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权能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债权是权利主体按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请求相对人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权能仅有请求权和受领权。学者们的目的达到了,农户土地林地承包权被作为用益物权写进了物权法,为保护农户土地林地承包权提供了法律依据。
(六)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
我国农民贷款难这是大家都承认的,问题是如何破解。我国担保法规定,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使用权是不能抵押的。为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发生不良贷款后,如何将抵押物变现,偿还银行贷款的问题,成都市的试点有突破:规定一旦出现违约,土地承包经营权可由成都市设立的农村产权抵押融资风险基金按基准价格收购。这被称为“政府兜底”。我们为成都试点而欢呼,但对政府兜底有保留意见:一在于政府没有那么多的金钱,而且即使政府有了可观的、一定量的钱,但是政府用钱的科目还很多,真正能够用于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兜底”的钱也一定不会很多。二在于政府以有限的金钱来“兜底”,就必然出现有的土地抵押贷款农户还不起款时获得了“兜底”,而另一些农户却不能获得了“兜底”,从而产生新的不公平。三在于政府以有限的金钱来“兜底”,实施中有可能变成稀缺资源,而稀缺资源主要又由政府机关的官员来分配,其中的猫腻、腐败也就不可避免了,也就成为一个新的政府机关官员们腐败温床了。
其实,在我们看来,有效的“兜底”应该交给社会,由企业和实力雄厚的个人来做,而地方政府只是制定并执行鼓励政策,例如允许收取担保费、税收优惠等。
(七)流转后的农民出路
支持土地林地流转者认为,农民把土地林地流转出去,使受让者获得规模经营,自己既可以获得土地租金收益,同时可以为这些经营大户或者工商企业打工,再获得一份工资,因此是比较美好的事情。但是有的社会学家、决策层则考虑,相当部分农业劳动力改变了自身的业主地位成为雇工,或是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承包土地外出打工等。这将引发的社会矛盾可能远远大于效率提高带来的粮食产量和经济作物产量增长。我们认为,农民土地林地流转出去后的出路,要相信农民自己可以做出理性选择,如果农民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有更高的收入,有更可靠的保障,他会自愿离开土地,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政府的职责在于农民进城后帮助其顺利变成市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的“卡、压、赶、罚”。
(八)警惕与防范土地林地流转风险
土地林地流转的风险,说到底是农业林业生产经营的风险。就目前的情况看,最大的风险是受让的大户、公司的经营风险,如果出现将不但使业主受损,而且使打工农民无工可打,“转让金收入和打工收入”的美好愿望落空。在此的对策,一应明确规定需要对规模化流转给业主、企业主(企业)的资信状况、农业经营能力进行审查;二应引入担保公司开展农地
流转风险担保;三也可要求业主(企业)交纳一定的履约保证金。
四、主要的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差不多是所有学科调查都使用的方法。所谓问卷调查,是在对研究对象——区域社会、经济、生活或所要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的前提下,用表格式问卷的形式提出需要进一步了解的问题,让随机抽样的人填答,以大量获取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资料。由于被调查者是在保密情况下填写问卷调查表,个人的真实意愿及社区的真实情况往往不受影响地反映了出来。我们曾做过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的20个县内的56个村、530户农户问卷调查,也做过典型调研点农户问卷。当然,需要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
(二)参与式农村快速评估(PRA)技术
所谓“参与式农村快速评估(PRA)”技术,是在外来者(学者、志愿者或官员)的协助下,使当地人应用他们的知识,分析与他们自己生产生活有关的环境和条件,制定今后的计划并采取相应的行动,最终使当地人从中受益的一种理论、方法与实践活动。PRA常用工具主要有:关键信息人访谈、半结构访谈、社区村民会议、参与式制图、村社历史图系(大事记)、季节历、问题矩阵排序、性别分析等。我们在农村调研时,成功地把PRA方法与问卷调查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种既发挥PRA与问卷调查各自的优势,又达到简便、快速、准确获得大量信息的方法。这一方法的要点是:调研组进村后,在召开的村民大会上讲解调研的宗旨与要求,在分几个小组进行问题诊断、主要问题矩阵分析、资源利用图绘制等基础上,由调研组成员分别邀请了3—4户农户在一起共同填写问卷表,让农户在填表中对重要内容互相讨论、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从而使每份问卷表的填写在时间上比单个农户填写节省了一半以上,而且填写的准确性大大增加。
(三)典型案例解剖分析
调研中,我们先后发现、解剖过多个典型案例,从而使研究结论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例如,我们针对资本下乡会不会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选择雀巢公司的案例。1989年,雀巢进入云南,选择在思茅地区建立咖啡种植基地,与当地政府、农民共同创造出“基地+农户”的成功发展模式。按照国际惯例,雀巢与当地政府签订的协议承诺:按照美国现货市场的价格收购咖啡,作为农民利益的保障,上不封顶,而下设最低收购价格;同时雀巢提供技术人员、种苗甚至免息农具贷款,并特别承诺不拥有土地,甚至不拥有固定资产。这也就是说,被选择为雀巢咖啡种植基地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并没有任何变化:一没有被出卖即集中为公司所有,二没有被租赁给公司,三没有被村集体收回再分配。这也就是说,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没有出现人们忧虑、惊恐的被无偿或低价“圈地”。
(四)二手资料分析
所谓二手资料分析,是指特定的调查者按照原来的目的收集、整理乃至创作的各种现成的资料与文稿,又称次级资料,如年鉴、报告、文件、期刊、文集、数据库、报表等。它与实地调查法、观察法等收集原始资料的方法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二手资料的来源途径有很多,比如进行统计数据查询、同行交换、网上下载、图书馆借阅等。
调查研究可能得到的二手数据是收集原始数据的先决条件。一般应从二手数据开始分析。二手数据当然不可能提供特定调研问题所需的全部答案,但二手数据在许多方面都是很
有用的。例如,二手数据可以帮助明确问题,更好地定义问题,寻找处理问题的途径,构造适当的设计方案(例如帮助确定关键变量,提供有关总体的一些信息),回答一些调查问答题,检验某些假设,等。调研者在使用二手数据时应当谨慎,因为二手数据有一定局限性和缺点,资料的相关性和准确性都不够,或者有些过时了。
我们使用二手数据之前,先对二手数据进行评价。一是分析改革开放一来,民族地区政府已经出台的有关农地林地等流转的政策性文件,探询与其它地区的异同,并评估这些政策的效果;二是分析以云南省为主的西部地区农地林地等流转的成功经验和出现的重大问题,以供借鉴。
(五)提出新的政策建议
在充分研究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规定、西部民族地区已出台的政策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政策完善的建议。
五、本项研究的社会影响
作为一项应用研究,课题组坚持边研究边将成果报送党委、政府决策参考,并予以发表,以让更多人分享课题组的发现与建议。
(一)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
课题总报告定稿后报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省委书记秦光荣于2011年8月3日批示:“纪恒、垂柱同志阅研。”
省委副书记、代省长李纪恒2011年8月10日批示:“请林业厅陈玉侯厅长组织专门小组研究,并商省委农办领导。我省的林地流转需规范化,请林业厅作为集体林权改革的后续工作,列上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抓起来。此件有参考价值。可考虑林业厅与省委政研室、政府研究室一起,搞出有关规定,适时开会做出部署。请垂柱同志作批示。”
副省长孔垂柱9月1日批示:“玉侯同志;请依纪恒同志要求抓好此项工作。” 早在2011年2月9日,副省长孔垂柱在课题组呈送的几篇有关农户土地林地流转的调研报告上批示:“请农业厅、政研室、研究室领导参阅。望结合中央精神和文中的相关内容及我省实际,有针对性地做些研究。”
(二)纸质媒体发表
本课题立项后发表5篇,具体如下:
求是杂志主办《红旗文稿》2011年第4期发表赵俊臣的《土地流转:工商资本下乡需规范》。
财政部财政科研所《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1年第6期发表赵俊臣、李晖的《农户承包土地林地流转的收益情况及相关研究观点评析》。
湖南省国土资源厅主办《国土资源导刊》2011年第3期发表赵俊臣的《政府不宜为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兜底”》;2011年第5期发表赵俊臣的《村集体不应分享农地流转收益》。
本课题立项前发表:
成都《经济学消息报》2010年4月30日(总第903期)发表赵俊臣的《云南咖啡发展“资本+农户”模式何以成功》。
农业部主办《农村工作通讯》2009年第3期发表赵俊臣的《资本下乡不能巧取豪夺农民土地》。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农业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发表赵俊臣的《中国不能再来一次平均分配土地》。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年2月版、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强农。惠农——新阶段的中国农村综合改革》发表赵俊臣的《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国有化有多弊而无一利》。
(三)网络发布
1.赵俊臣:《农户承包土地林地可以流转的理论依据》:学说连线2010-10-23;辽宁经济信息网2010-10-2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0-10-28;中国乡村发现2010-10-29;爱思想2010-12-26;中国农经信息网2011-1-10;界首市农业委员会2011-1-10;
2.赵海兰:《完善农民承包土地流转的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学说连线2010-12-23;中国智库2010年12月2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0-12-23;中国改革网2010-12-25;爱思想2010-12-26;人民论坛网2010-12-26;中国改革论坛2010-12-26;新青年网2010-12-27;中国乡村发现2010-12-29;中国农地法律网2011-1-5;辽宁经济信息网2011-1-7;甘肃农经信息网2011-1-11;
3.张建平:《完善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制问题研究》,中国智库2010年11月25日;学说连线2010-11-26;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0-10-30;中国乡村发现2010-12-1;中国农经信息网2010-12-2;宜兴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2010-12-3;三农搜索网2010-12-3;
4.范丽:《云南农户家庭种植甘蔗是怎样实现规模经营的?》,中国智库 2010年9月30日;学说连线2010年10月10日;中国乡村发现2010-11-19;三农中国2010-11-20; 5.赵海兰:《小农户家庭经营是怎样实现规模经营的?》,中国智库2010年10月11日;学说连线2010年10月13日;
6.赵俊臣:《云南咖啡发展“资本+农户”模式何以成功》,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2010-4-8;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0-4-9;学说连线网2010-4-16;中国社会学网2010-4-27;大风网2010-4-28;北京大学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2010-6-3;中国社会学网2010-11-27;爱思想2010-12--26;
7.李晖: 《农户承包土地林地流转能够产生出什么样的收益?》,新青年文化网2011/1/5;学说联机2011-1-5;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1-6;中国改革论坛2011-1-6;辽宁经济信息网2011-1-7;爱思想2011-1-8;当代文化研究网2011-1-10;大龙网2011-1-10;中国乡村发现2011-2-28;
8.赵俊臣:《如何正确认识并规范工商资本下乡?》,中国选举与治理2011-1-20;学说联机2011-1-20; 中国乡村发现网2011-1-21;中国智库2011-1-21;三农搜索网2011-1-21;国公网2011-1-21;中国农村研究网2011-1-22;新青年文化网2011-1-22;帮看网2011-1-22;烟草客2011-1-22;新疆哲学社会科学网2011-1-22;爱思想2011-1-24;中国改革论坛2011-1-2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1-25;中国社会学网 2011年02月22日;三农直通车2011年02月22日;国研网2011年02月23;农村土地流转网2011-2-25;联村村2011-2-25;中国土地流转网2011-2-26;新华网2011年02月28日;光明网2011年02月28日;中国日报2011年03月1日;中国经济网2011年03月1日; 9.赵俊臣:《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的破冰之旅——成都试点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有感》,中国选举与治理2011-2-14;中国智库2011-2-1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2-15;学说联机2011-2-15;中国改革论坛2011-2-15;中国农村研究网2011-2-25;爱思想2011-2-26;辽宁经济信息网2011-2-22;
10.赵俊臣:《政府不宜为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兜底”——成都试点土地承包权抵押
贷款有感之二》,中国选举与治理2011-2-18;中国智库2011-2-18;中国改革论坛2011-2-19;学说连线2011-2-21;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2-22;中国农村研究网2011-2-25;爱思想2011-2-26;爱思想2011-2-26;中国三农研究中心2011-3-5;
11.赵俊臣:《县乡政府在农地林地流转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中国选举与治理2011-3-14;辽宁经济信息网2011-3-14;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3-15;学说连线2011-3-15;中国智库2011-3-15;中国乡村发现2011-3-15;农民中国2011-1-15;中国社会科学网2011-3-16;大龙网2011-3-16;中国改革网2011-3-16;中国疑难问题研究中心2011-1-17;爱思想2011-3-25;中国政府创新网2011-3-25;
12.赵俊臣:《村集体为何不能分享农户土地林地流转的收益?》,中国智库2011-3-31;学说连线2011-4-2;爱思想2011-4-2;中国选举与治理2011-4-3;三农中国2011-4-3;村民自治2011-4-4;辽宁经济信息网2011-4-6;共识网2011-4-7;中国农村研究网2011-4-7;中国乡村发现2011-4-8;人大经济论坛2011-4-8;三农中国2011-4-9;三农搜索网2011-4-9;三农搜索网2011-4-11;中国三农研究中心2011-4-12; 13.赵俊臣、赵海兰:《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户是怎样看待土地林地流转的?》,中国智库2011-5-10;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5-11;学说连线2011-5-13; 14.李晖:晋宁县双河彝族乡土地林地流转收益情况调研报告,中国智库2011-6-1; 15.赵俊臣、赵海兰:《农村“反租倒包”现象研究》(正确认识、依法制止“反租倒包”侵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中国选举与治理2011-6-26;爱思想2011-6-26;学说连线2011-6-27;中国改革论坛2011-6-27;共识网2011-6-27;九爱传承网2011-6-27;中国乡村发现2011-6-27;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6-28;三农中国/村治研究2011-6-28;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信息网2011-7-1;三农中国/幸村建设2011-7-2;中国三农研究中心2011-7-3;
16.赵俊臣《云南省民族地区土地林地流转研究报告》,中国选举与治理2011-8-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2011-8-3;共识网2011-8-3;中国改革论坛2011-8-3;中国智库2011-8-3;三农直通车2011-8-4;中国社会学网2011-8-9;新青年文化网2011-8-9;爱思想2011-8-9;久爱传承网2011-8-10;学说连线2011-8-31.
(发展研究院
一、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
(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实验研究”丰富了高效教学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实验研究”是柳州市于2008年1月向广西教育科研规划办公室申报立项的。研究时间从2008年9月开始, 至2014年8月结束。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主要有以下五点。
1.初步建立了三维目标体系
例如, 柳州市融安县教研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既根据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计划所规定和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 又根据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 从知识、技能、情感的基础出发, 配合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目标”“弹性目标”“发展目标”。而柳州市驾鹤路小学坚持目标导学, 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形成了从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到课堂学习目标这一较为完整的目标体系,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规范了集体备课过程, 优化了教学设计
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通过的课题研究明确了集体备课的任务 (教学方向、目标、进度、重点、难点、关键点、基础知识与能力素养的标准、内容与方法, 研究与交流教学经验, 研究学生的实际, 统一教学进度, 研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和不同类型的课等) , 明确了集体备课活动细则和集体备课评价指标要素, 明确了集体备课的原则和内容 (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坚持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 坚持课时备课与学期备课、单元备课相结合, 坚持统一性和创造性相结合, 坚持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坚持学科内集体备课与学科外集体备课相结合, 坚持制度建设与实效考评相结合) 。
3.探索出符合柳州市和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
例如, 柳州市柳南区实验小学形成独具特色的“十六字”课堂教学模式:目标导学→精讲点拨→巧问质疑→有效反馈。该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以落实三维教学目标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导向, 整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二是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三是对每节课、每周、每月、每学期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 通过“每课一评”“每周一评”“每月一评”“每学期一评”, 实现柳南区实验小学课堂教学“四清”, 即堂堂清、周周清、月月清、学期清, 提高了教学效率。
4.研发出了一套适合课程改革理念的课堂评价工具
研发了从小学到初中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标准”, 研发了“柳州市学生学业水平分析和评价系统软件”, 制定了系列课堂教学评价量表等一套课堂评价体系。
5.丰富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题组编写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内有关课堂教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一书中, 提出了“教学策略”的新定义:“教学策略是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与学的实际情况, 为使教学目标达成效果趋于最佳而采取的科学的教学行为方式。”书中对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学目标明确, 活动形式多样, 学习方式科学, 知识建构合理, 教学策略科学, 评价措施恰当。
该课题研究还成功地开拓了教研工作运行的保障新模式, 有三种做法尤为可贵:一是将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经费纳入柳州市每年财政的预算中;二是依托“柳州市基础教育人才小高地”聚集了国内一大批知名专家到柳州指导课题的开展;三是依托柳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协会、柳州市校长协会等民间团体及柳州市总工会等部门, 聚集了大批柳州市教育界内外的精英参与到课题的研究中。
(二) “新形势下学困生潜力开发实验研究”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新形势下学困生潜力开发实验研究”在柳州市176所中小学校开展研究, 课题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全力推动新课程改革, 树立“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快乐”的教育理念。经过6年的研究, 建立了学困生转化机制, 构建了关注转化学困生学习力的课堂模式, 为推进柳州市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操作范式。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主要有以下四点。
1.开展新形势下学困生学困归因研究
学困生学困归因研究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 一方面是学困生的成因与学困生的心理分析, 主要研究导致学困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以及社会因素, 这属于学困生的心理倾向溯源研究;另一方面是学困生学习困难要素分析, 主要研究学困生学习困难的病理、学困生学习困难的教学归因、学困生学习困难的评价问题等。
2.开展新形势下学困生家庭教育策略研究
以外来务工人员的家庭为切入点, 找出家庭教养方式对其子女不良行为影响的根源所在, 转变学校、社会、家庭对学困生的教育观念, 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齐抓共管的局面, 从而使外来务工家庭的子女摆脱学习的困境, 步入正常学习的轨道。
第一, 成立家长学校, 开设家教校本课程, 整体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学校成立了家长学校, 构建了“校级家长委员会—以社区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以楼栋为单位的家长委员会”的分层管理模式, 通过学、做、研相结合的方式, 先提高部分家长的素质和家教水平, 再发挥他们的模范表率作用, 带动其他家长, 特别是子女是学困生的外来务工家长积极配合学校教育, 共同促进学困生的成长。
第二, 建立社区学校, 建设教育基地, 整体提高家长的家教意识和亲子意识。社区学校以“传授科学家庭教育知识, 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为办学宗旨,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家长的学历层次对学员进行合理分组, 根据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情况制订教学工作计划、安排课程, 确保每学年授课1~2次, 每次达到2个小时。教育基地则是借助社区资源, 建设学困生家庭教育的社区学习基地和实践基地, 给家长和孩子提供亲子活动场地。如借助当地人民法院开设“法治课堂”, 借助当地交通警察大队建设交通安全教育基地, 借助社区开设道德讲堂、亲子乐园等教育学习实践基地, 开展系列亲子主题活动, 让家长和孩子在做中学、在玩中学, 体验亲情, 分享快乐, 享受家庭教育的乐趣。
第三, 构建“社区学习型小家庭—楼栋学习互助家庭—班级生生结对互助”的学习辅导网络, 创设学习辅导的有效环境, 以促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3.开展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策略研究
第一, 树立了正确的学困生教育观。教师摈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 学困生的成绩不是衡量其“学困”与否的唯一标准, 衡量的尺度不应以班级的平均分作为标准, 不能把学困生和其他学生进行横向对比。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上的成功, 更要关注他们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的培养, 挖掘学生的“成功智能”和“优势智能”。
第二, 探索了“三管齐下, 三方共进”的教育方略。首先是强化学校管理的导向功能。学校规定了转化学困生的硬性要求:每周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必须找学生谈一次心, 提供一次表现机会, 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 (最好是家访) , 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 教会学困生一些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是细化班级管理。课题组教师与2~3名学困生结成“师生对”, 在学生之间采取“一帮一”“结对子”活动, 形成互帮互助的育人氛围。再次是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成功情境, 落实分层教学, 针对学困生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和作业。最后是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课题组教师通过面谈、校讯通等多种方式与学困生家长进行深入的沟通, 定期给家长介绍好书、好的育人方法和教育成功的案例, 做到家校携手, 共同转化。
第三, 形成了操作性强的教育策略、方法。针对心理原因造成的学困生, 课题组教师尝试以心理健康为切入点, 探索针对不同学困类型的对策, 在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同时, 建立积极的评价机制, 在学科教学方面形成了较系统的、有效的学困生辅导办法。
4.开展中考评价改革策略研究
课题组从2009年开始探索中考评价制度, 开发了一套体现素质教育的学校综合评价系统。从试行两年的情况看, 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学校获得了很好的等级, 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教育理念。这一评价制度推行后, 学校不再只关注尖子生, 而是更多地关注、关爱处于中下游的学困生, 努力提高参考率和得分率, 初中毕业学生参加中考人数增加了, 初中生辍学现象减少了, 这对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三) “中学化学三阶段探究式教与学实验研究”提升了师生化学教与学的能级
“中学化学三阶段探究式教与学实验研究”这一课题是在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 目的是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提出的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一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真正得以落实。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主要有以下二点。
1.分阶段推进探究式教学, 逐步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三阶段探究式教学在研究设计上不仅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由不会到会、由不习惯到习惯逐步适应探究式学习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 也较好地解决了教师从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向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式转变。
第一阶段以全班学生为教学单位, 统一教学进度, 教师做示范, 引导学生设计探究的问题, 开展探究活动, 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互教。
这个阶段通常也可称为引导探究学习, 课堂活动中的他主性 (教师支配地位) 较为明显, 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探究性学习方式。教师在学习的各个环节, 都预先为学生设计好学习情境, 并帮助学生按照教师预定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活动。学生虽然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 但是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相对要差一些。因此从学生自主的程度这个意义上讲, 引导探究学习是一种低水平的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期教学时段上, 一般初中、高中都在起始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抽测前开展。
第二阶段以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小组为教学单位, 不统一教学进度,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尝试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 开展探究活动, 不同层次的学生互助进行。
在本阶段, 合作探究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形式, 在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体中, 师生共同合作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这个探究合作体中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 由于探究式学习过程的开放性, 学生对探究方式的多样化选择, 使得自主交流的内容更为充实。教师是探究活动的组织者, 是学习任务情境和探究方法手段设计的帮助者, 是探究材料的提供者和探究过程的参与者。这个阶段是开展探究式教学的重点, 初中历时一个学期, 高中则可跨两个年段。
第三阶段以学生个人为教学单位, 不统一教学进度, 在教师、家长和能力层次较高的同学的帮助下, 自主开展探究活动, 进行开放式分层施教。
自主、独立探究是第三阶段探究式学习活动的主要特征, 这是高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特别强调探究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学生自行提出问题, 自主选择探究材料和探究方法, 独立或者协作解决问题, 这种独立性主要体现在自主性水平上, 所进行的探究活动不仅限于课堂内, 也可以是探究式学习向课外的延伸。最后由师生共同对探究的问题、方法、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只是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指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究学习过程。这个阶段时间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小, 可用半个学期。
在实践中, 当教师、学生已经学会这些探究活动方式后, 在课堂上可以就问题的属性、教学内容的特点自由选择, 以使课堂结构更为合理, 学习效率更高。
2.在实践中更新理念, 在探索中深化认识
课题研究促进了广大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课题组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深化了对探究式教学理论的认识, 不仅能较为娴熟地驾驭课堂, 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了新的见解, 如对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的认识、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步骤与操作方法、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解析、探究式学习的分类、探究式教学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影响等。此外, 课题组教师积极的探索使课题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实现了多样化, 丰富了子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一) 评价制度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应试教育严重地影响到教育工作的今天, 学校承载着沉重的应试负担的大背景下, 社会和家长, 乃至一些行政领导依然只用升学率作为评价学校、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这就使得一些教师在实施新的课堂教学策略时不能放开手脚, “把课堂还给学生”举步维艰, 学生的自主学习还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制约。如何构建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与教育部《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的精神相适应的科学的课堂教学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二) 新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课堂的方法、路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
目标引领、问题导向、启发教学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 尽管已为广大教师所认知, 但是在践行这些理念的过程中, 方法、路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细化和深化这些问题的研究依然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
(三) 研究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
一、提炼和表述研究成果的基本要求
1.严谨的科学态度
提炼和表述教育课题研究成果,必须本着对教育科学负责、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准确、恰当地反映研究成果。不能主观臆断,不能轻率否定或随意贬低他人已取得的成果,不能夸大和拔高自己的研究成果,更不能不加注明地引用别人的成果。
2.严肃的求实精神
实事求是是科学研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提炼和表述课题研究成果,首先要做到材料真实,尤其是数据必须确凿无误。其次是在材料的取舍上,不能以自己的观点为标准,符合自己观点的就保留,不符合的就舍弃,甚至隐瞒反证,自欺欺人。
3.严密的逻辑思维
具有逻辑性是课题研究成果最起码的要求,提炼和表述教育研究成果必须具有严密的逻辑思维。比如,使用的概念要准确,概念之间的关系要清楚;判断要正确,推理要符合逻辑;要掌握探求因果联系的基本方法,了解论证和反驳的种类和规则。
4.严格的语言规范
提炼和表述课题研究成果必须使用规范的学术语言,具有朴实的文风。第一,要遵循语法规则,准确表达概念。第二,不宜使用文学色彩过浓的语言,以免影响成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第三,慎用模糊词语和比较词,用词做到准确无误。第四,评价别人研究成果或与人商榷时,注意行文分寸。
二、提炼研究成果的主要策略
1.提炼中心,挖掘新意
提炼课题研究成果的过程是一个围绕课题“中心问题”寻找理性答案的思维过程。提炼中心,首先要有本质意识。要善于抓住问题本质,从研究资料中提炼出带有规律性、富有指导性的中心话语。其次要有时代意识。要认真思考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新政策、新要求,思考教育教学的热点和难点。三是要有个性意识。成果要充分体现教育行动或经验的“独到之处”,善于把“独到之处”挖掘出来,否则就谈不上研究的新意。
2.实事求是,客观真实
提炼课题研究成果要做到“两实”:一是材料数据实。用客观真实的文字材料、图片资料和数据,描述教育现象,总结育人经验,说明教学问题。不能杜撰研究资料,不能虚构教育现象,不能编造调查或实验数据,然后在此基础上得出所谓的“结论”。二是研究案例实。提炼教育研究成果必须依据真实的教育教学案例,不能捏造教育事实,不能“移花接木”地拼凑研究资料,更不能想当然地得出某种“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
3.语言简练,生动准确
提炼课题研究成果在语言方面应力戒两个倾向:一是戒花哨——片面追求文字美,或者一开始就引两句诗文,以示风雅;或者不必要地旁征博引,造成气势;或者在文字上故弄玄虚,以显深奥;或者在举例中加入过多的描写,喧宾夺主。二是戒烦琐——行文啰唆,不该介绍的反复介绍,不该描述的反复描述,不该修饰的反复修饰。华而不实、重复啰唆的文风与“提炼”成果的目的完全相悖。
三、研究成果的规范表述
1.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教育课题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等。
学术论文具有学术性、创造性、专业性等特点,根据研究目的可分为理论探讨与论证性论文、综合论述性论文和预测性论文三种基本类型。学术论文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和参考文献等,其中正文又包括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是学术论文的主体。
调查报告具有真实性、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等特点,按其内容又可分为概况调查报告、经验调查报告、情况调查报告、事件调查报告、问题调查报告、政策调查报告等多种形式。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署名、前言、正文、结语与建议、附录等,正文部分又可分为若干章节和条目依次表述。
实验报告是公布教育实验过程与结果的书面材料,具有客观性、简洁性等特点。实验报告一般包括标题、署名、摘要、关键词、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与附录等。
研究报告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学术性等特点,是课题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将在下一段中对其作具体的介绍。
2.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与一般结构
一篇规范的教育课题研究报告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该课题进行研究?”即这项课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研究这项课题有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要着重讲清研究的理论依据、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讲清研究的主要过程。三是“课题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中小学教育课题研究成果一般应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方面。理论成果侧重于具有一般意义的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途径、策略、方法、模式等,实践成果主要是课题研究对研究对象或研究者自身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的实际效果。
研究报告一般包括标题与署名,摘要和关键词,问题的提出(研究的背景、意义与核心概念),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过程,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分析,结论与讨论(效果及建议),参考文献和附录等几个部分。其中“成果与分析”是整篇研究报告最为重要的内容。一份研究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充分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结果,使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主要看“研究成果”部分写得是否具体、系统、丰富、明确。
3.成果表述应注意的问题
教育研究成果的表述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不能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更不能以“成效”代替“成果”。不少教师在表述课题研究成果时,只讲通过课题研究,学生成绩提高了,教师专业发展了,拿了什么奖,获得了什么荣誉,这显然是将“效果”当成了“成果”。研究报告当然要表述“效果”,因为正是有了“效果”,才说明“成果”的“有用”和“可行”。但是仅仅描述“效果”是不够的,因为别人无法从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也就没有什么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第二,研究成果的表述不能过于简略。有的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撰写甚至发表了多篇相关论文,这些论文也许是研究成果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报告中不能简单地说“发表了多少篇论文”或者“研究成果详见某某论文”等,而应该将这些论文的观点进行归纳、整合,针对课题研究的“中心问题”形成更加全面、系统的理论成果。如果一个课题是分为几个子课题进行研究的,在成果表述中也要将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做进一步的提炼和归纳。
第三,研究成果的表述要注意文本格式的规范。一是要规范使用正文中的标题序号,做到前后一致、层级分明,序号后面不要随意使用或重复使用标点符号。二是要规范图表的呈现格式,表名在上,图名在下,并按章节或全文分别统一排序、编号。图表中的数据要准确,相关数据以百分数呈现的,一个系列的数据相加后必须是100,否则就应重新核检。三是要规范表述参考文献。研究报告或论文中引用已公开的文献时,应按照有关要求规范标注文献的出处。
课程简介分两部分内容:
①对岗位或业务的定位(例:在公司运营方面有什么作用)
②本调研报告介绍了···业务的现状,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样本1:
关于···公司外贸业务客户开发的调研报告
课题简介:
外贸业务开发是外贸产品销售的重要环节,也是企业销售额增长的先驱条件。做好客户开发是企业···的重要途径。该调研报告介绍了···的现状,通过对···公司客户开发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样本2
关于···公司客户管理业务的调研报告
课题简介:
一、课题研究推进思路
“办名校、塑名师、出名校长”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发展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推动教育多元化发展,具有基础性、示范性、激励性的特殊意义。为了进一步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l0一2020)关于建设高素质队伍、办优质学校的战略任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亟需在战略层面进行战略谋划,对区域教育的总体发展进行规划布局,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优质教育发展路径;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更需要明晰学校发展目标、了解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确定学校发展的措施和实施阶段,最终达到改进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实现优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为帮助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优质教育战略规划、各级学校实现优质教育发展目标,巜全国基础教育“名师、名校、名校长”之成长因素与发展策略研究》课题组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立足自我与放眼世界的统一。理论层面,凭借课题专家组和中央教科所的教育及科研专家,定位高远、视野开阔、融合中西,保证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先进性;实证层面,课题组汇聚了国内一线具有代表性的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名校校长、教育专家,立足一线、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保证研究成果的实用性、权威性;操作层面,课题组借鉴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发展和创新现代教育管理思想,搭建现代化教育管理体系,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有效转化,实现课题成果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课题组采用理论研究和操作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研究中实践,实践中总结提炼,使研究主体率先受益提升,产生示范效应。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开展课题研究,诊断研究主体存在的问题,提取课题研究的价值点。通过总课题对名师、名校、名校长的研究,在调查、梳理、总结和吸取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名师、名校、名校长的特征、标准和成长、发展的规律,并提出加速名校、名校长、名师成长和发展的战略和策略。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分析了解影响区域、学校发展的因素,提取课题研究的价值点,进行深度研究,提供解决方案,促进区域、学校的快速发展。
/ 8
2.设立课题组秘书处,协调课题组与区域、学校的有效互动。
负责落实课题组制定的计划和任务,负责与子课题承担机构、课题实验基地、课题成员校的联络、沟通、组织工作,并协调各部门机构的工作。推进课题研究和推广管理工作,组织协调专家指导组、理论研究组、实证研究组、课题实验基地工作,确保课题研究和成果应用同步协调。
3.设立子课题,建立课题实验基地,使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实效性。通过与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合作,针对区域特征和当地教育战略规划,设立子课题,选择区域内一些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小学,作为名校、名校长、名师成长和发展的实验基地,在课题组的指导下,实施《名校、名校长、名师建设工程》,积极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探索如何促进名校、名校长、名师成长和发展,及提升层次的战略和策略。
各申请子课题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及未来发展需要,可以从以下课题中选择适合的子课题进行申报,同时也欢迎自立子课题申报。(1)学校选修课课程规划与特色学校建设(2)学生课外综合实践活动的深化研究
(3)学生综合素质目标质量等级标准、检测办法和数学计算的实验研究(4)高中生科学技术创新教育研究(5)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研究(6)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研究(7)多元智能与教师教学风格研究(8)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个性化教育研究(9)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10)信息时代下的课堂教学创新研究(11)学校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研究(12)学生学业规划研究
(13)新时代下学生学业管理的研究(14)教师绩效管理的研究(15)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研究(16)教师队伍管理的研究
/ 8
(17)名校长的人格魅力的研究(18)名校长领导能力的研究(19)名校办学特色的研究(20)名校校园文化的研究(21)名师特征的研究
(22)名师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23)名师教学特色的研究(24)名师精品课的研究(25)名师成长因素的研究
4.开展专题论坛和学术研讨,组织参观考察和学术交流。
通过开设名校、名校长、名师论坛和名校、名校长、名师成长和发展的专题研讨会,交流经验,总结规律,提升认识,促进发展。组织校长、教师参观、考察国内外办学特色鲜明的名校,亲身体验和感受名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思路、办学策略、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及其成长和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开拓视野,相互借鉴交流、取长补短。
5.开展研修培训,加速名校长、名师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举办《北京大学基础教育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北京大学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北京大学中小学教师高级研修班》,不仅提升校长和教师的专业化素养,而且让名校长、名师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传播给更多校长和教师;通过专家引领,专题研究,团队互动,为更多学校的校长和教师的发展和成功创造条件。
6.编辑出版研究成果,促进研究成果转化。
编辑出版书刊,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扩大其影响力,通过编辑出版《中国名校录》、《中国名校长录》、《中国名师录》和《中国名校办学案例集》、《中国名校长成功案例集》、《中国名教师教育、教学案例集》及《中国名校丛书》、《中国名校长丛书》、《中国名教师丛书》等“名”系列书刊,整合和优化名校、名校长、名师的教育资源,扩大影响力,为更多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子课题研究推进方案
/ 8
课题组在坚持实效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前瞻性的原则下,结合课题组的专业力量和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承担子课题研究的区域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设。通过专业方式和技术手段了解影响区域教育发展的因素,作为子课题研究的重要突破口,借助专家组的理论高度和经验优势,帮助区域进行教育服务设计,在充分遵循区域教育“多元、公平、均衡、优质”的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制定“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设计各级“团队专业培训方案”、构建“学校教育质量管理体系”、帮助落实“学校综合管理改进措施”。
帮助制定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战略规划
总体思路:为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战略思想和总体目标,以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重点、战略对策和战略措施为基本指向,进行战略层面的决策谋划。在系统分析本区域教育外部环境、教育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把握区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因素和制约条件,确立本区域的区位优势;提出符合实际的、具有超前性和可行性的发展路径和政策建议。
1.课题组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对区域教育上一阶段发展进行总结和分析,对区域教育未来进行展望,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对区域教育进行总体发展规划布局。
2.课题组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对区域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资源进行重新调配和整合,激发教育发展的内驱力,同时引进更多更好的教育项目和教育资源,充分弥补区域教育发展的先天不足,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区域教育发展的亮点。
3.课题组通过科学方式进行课题研究,帮助区域教育各方面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帮助教育主管部门重新认识、了解区域教育的现状,明晰区域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
帮助构建区域教育质量监管体系
课题组从区域社会、家长及学生的整体教育需求、现实办学条件出发,开展课题研究。协助教育主管部门全面梳理该区域中影响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制定教育质量标准体系,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与评估的系统化机制,规范教育质量的评价与管理行为,最终实现保障教育质量和提升教育水平的目的。
团队专业培训服务
课题组针对区域管理团队、教育团队及教辅团队现状与需求,提供专业的 4 / 8
教育培训服务。成立培训组织机构,建立培训激励机制,设计受训团队“五级”、“双通道”的专业发展模式。帮助设计岗位素质能力模型,研发培训课程,组织实施培训,进行课程反馈与评估。
三、课题研究成果转化方案
课题基地校成员校综合改进
1.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学校发展规划以学校发展为核心,课题组在对学校发展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校明确发展目标,了解影响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确定学校发展的措施和实施阶段,最终达到改进学校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目的,最终搭建起学校发展规划的基本框架:
第一,学校背景分析
外部环境: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市场环境、教育环境。 学校现状及问题分析(SWOT法):优势、劣势、机遇与不足。第二,学校发展定位与阶段目标 学校发展定位; 学校办学目标;
学校阶段发展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 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三,学校文化体系:办学理念、教育理念、培养目标等
第四,学校特色设计:特色定位——特色文化——特色项目——特色活动 第五,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战略选择和措施保障; 第六,影响学校规划实施的因素分析。
2.构建以“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核心的现代学校管理体系
课题组以推动学校发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为目的,以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引进现代管理理念为指导思想,对影响学校运行和发展的问题进行梳理,针对学校目前管理和发展现状,逐步调整和完善学校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构建以学校为单位,规范教师教学与管理行为,实现教学质量目标的管理体系。同时充分利用课题组差异化诊断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管理系统工
/ 8
具服务学校,辅助学校教学质量的改善与提高。
3.学校办学状况评估与诊断
学校办学状况评估与诊断,课题组对涉及到学校整体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研,对涉及到学校办学的各个因素进行科学分析,对学校的整体办学状况作出一个综合判断。同时查找出影响学校发展的核心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调整或改进性的措施和建议。
学校办学状况评估与诊断的流程设计:
学校的委托管理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精神:“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办学效益。各地可从实际出发,开展公办学校联合办学、委托管理等试验,探索多种形式,提高办学水平”,课题组整合自身丰富的教育资源,为使学校在较短时间内教学质量发生质的飞跃,可以受教育行政部门或办学者委托,全权接手学校的管理运行。通过对学校实行托管服务,全面提高托管学校的办学品质和教育质量,实现双方共同约定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
1. 对于委托管理,课题组所设计的具体服务如下:
/ 8
品牌支持:纳入课题试验校统一品牌管理和宣传; 理念导入:将现代教育理念引进学校管理和日常工作中;
组织保障:根据学校发展需要,课题组选派专家和教育教学管理骨干直接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
制度保证:帮助学校构建现代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课程引入:重新梳理常规课程的开设,指导和协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将课题组已成功推广的校本课程引入到托管学校;
团队保证:对学校已有的管理团队和教师团队提供系统的专业化培训,前期并派遣优秀管理人员加强学校的管理工作;
资源共享:课题组已有的教育资源通过内部平台与托管学校进行共享; 服务保障:课题组通过质量管控、办学评估,加强后续跟踪服务.2.委托管理的类型:(1)优质学校托管
优质学校标准:办学条件相对完善,师资配备较完整,在当地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发展空间。
实现目标:把托管学校打造成全区最优质、在所在省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教育品牌,成为本区域基础教育的窗口学校、示范学校,对全区基础教
/ 8
育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作用的地区名校或全国名校。 托管时间:应充分考虑到学校工作的周期特点具体确定;
师资团队:帮助学校引进优秀师资,对现有教师进行系列培训,争取在每一学科打造1-2名地方名师,乃至全国名师,带动学校教学和科研活动,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进而帮助学校实现名校发展战略目标。 经费方面:学校办公经费由教育行政部门按常规计划拨付,硬件投入应纳入到区域教育事业的总体考虑中;
自主招生:允许全区范围内招生,除计划内生源外,可招收一定名额的择校生;
(2)薄弱学校改造
薄弱学校说明:薄弱学校是指办学条件在本区处于中等水平,师资队伍数量充裕,但素质参差不齐,因管理不善,导致学校教学水平低下,生源流失严重,在教师、家长、教育局领导心目中的满意度较低。 实现目标:,课题组针对学校发展实际,挖掘学校发展潜力,进行特色发展战略,经过一个周期的服务,使学校各方面得到完善和发展,争取在局部领域取得突破性发展,以此促进学校在管理和教育教学方面向本区一类优质学校的标准靠近,为其后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成果报告
一、成果来源:
此课题是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凉山彝区小学生命教育研究》的子课题,课题于2015年10月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尽心尽力,群策群力,经过两年多的课题科研工作,已完成了课题科研预期的目标,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特将本课题科研成果汇报如下:
因禁毒防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大力支持,共同努力,共同关注,共同关心,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控制,有效预防,课题主研人员严格按各阶段提出的目标要求,想办法,添措施,扎实有效的推进工作的开展与落实,认真收集各种资料,对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再认真提炼,形成了两大类成果,一是认识成果,二是操作性成果。
二、成果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什么问题:
(一)来自国家禁毒办公室的最新数字表明,我国最近几年青少年吸毒比例始终在吸毒人口中占80%左右。据不完全统计16岁以下的少年吸毒人数有所增加,青少年已成为最易受到毒品侵害高危人群,吸毒人员低龄化,因毒品犯罪,吸毒患上艾滋病等,严重威胁青少年的健康和危及其生命。因此本课题提出在民族地区小学生中开展禁毒防艾生命教育科研工作势在必行,任务之艰巨,意义重大而深远。
艾知识,让禁毒防艾工作辐射到千家万户,家喻户晓,共同参与禁毒防艾工作;还组织学生观看了实物展览,听禁毒防艾教育专题讲座,让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让禁毒防艾知识进入学生头脑,从而构建好禁毒防艾教育“防火墙。”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认识成果:
两年多来,通过《民族地区小学生禁毒防艾珍爱生命教育的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教师生命教育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学生懂得了生命教育的意义,提高了珍爱生命的意识,为孩子们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保障。
1.学校建立禁毒防艾工作小组,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全面开展毒品宣传和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
2.通过各种活动,强化学生拒毒、防毒意识,树立学生“拒绝毒品,预防艾滋,从小做起、从我做起”的意识。
3.通过多种有效的渠道引导学生进行禁毒防艾的宣传教育,切实做好超前预防工作,让学生“识毒、明毒、拒毒、远毒”。
4.学校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高了教学水平。课题组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外出考察学习等学习了禁毒防艾的相关资料,丰富了自己禁毒防艾的理论知识,更新了传统的禁毒防艾教育,打破了单一的宣传教育策略。
5.让禁毒防艾理论知识进校园,进教材,进教室,进学生
4.每期主办一期“禁毒防艾”手抄报。让学生我手写我心,把通过学习获得的知识和心得体会,动手办成手抄报。
5.每年举办一次由县禁毒大队民警主讲的关于“毒品的认识及危害”专题讲座。我们将禁毒防艾与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结合起来,每年都举行法制报告和禁毒防艾的知识讲座。我们邀请到禁毒大队法制副校长到我校进行了治安处罚法,毒品的危害等专题讲座。他们将法理和典型案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对学生具有现实教育的意义。有的事情甚至就发生在学生自己的周围,所以,这些事件学生感受很深,教育意义和教育效果都很好!我们今后将继续与禁毒防艾相关部门的同志进行沟通,邀请他们为我们的学生作更多的禁毒防艾和维护小学生合法权益以及其他法律法规的讲座。全校老师每年开展一次禁毒防艾知识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禁毒防艾”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师生的禁毒防艾意识,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抵制毒品和预防艾滋病的能力。
6.学校三至六年级的孩子每期开展一次“禁毒防艾” 征文比赛,让孩子们我手写我心,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禁毒防艾意识,还对参赛的优秀作品进行评奖,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禁毒防艾知识的能力。
7.上好每一堂禁毒防艾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强小学生毒品预防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有所侧重、分层次的
会压力,以营造一个有利于禁毒的社会文化氛围。充分运用校刊、广播网、宣传栏等来宣传禁毒法律法规知识,揭露毒品的危害,树立“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自我保护意识。
10.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能帮助少数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11.课题组密切联系学校安全、心理健康、学科教学、把禁毒防艾宣传教育工作落实渗透到各学科中去。
12.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以禁毒防艾为主旨,设计开展主题班队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禁毒防艾教育,从而达到禁毒防艾教育效果,设计主题要新颖,活动目标要精准,活动要紧紧围绕禁毒防艾的内容去开展落实,达到预期的目的。
13.要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密切联系家、校、社会齐抓共管,共同营造禁毒防艾的教育氛围,学校抓住契机,邀请家长代表听禁毒防艾知识讲座,同时还推荐学生看禁毒防艾专题警示片等,从而拓宽教育的宽度。
14.通过不断学习和深入研究,课题组主研人员王大飞撰写的论文《浅淡凉山毒品犯罪,共营和谐凉山》获第三届四川省“治蜀兴川”法治论坛(凉山)征文三等奖。
四、成果的适用条件、推广范围,已产生的教育教学改革效益及社会影响:
(一)在民族地区小学生中广泛宣传禁毒防艾教育工作,大,毒品危害个人,危害家庭,危害社会,从而让学生树立拒毒、远毒的意识。
(二)成果的实效性:在凉山民族地区小学生中积极开展对学生进行禁毒防艾教育,让学生知道毒品的种类、特性、危害等。可全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增强学生对毒品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三)成果的推广和应用:把禁毒防艾工作有机地与学校的德育、安全、健康教育,生活生命等教育相融合,在各学科中都能广泛推广应用,全面提升小学生对毒品的认识和深入了解,从而达到了课题科研的预期效果。
我们学校对禁毒防艾教育工作非常重视,我们每学期“国旗下讲话”都安排这个话题的教育,各班都开展禁毒防艾主题班会,办黑板报,手抄报等,还组织学生观看禁毒教育宣传片,让小学生知道毒品会让人生病死亡,都是不治之症,它不仅可以毁掉一个人的前途与希望,还毁掉一个家庭的安宁与幸福。
(四)存在的问题
1.对课题开展的面比较狭窄,研究的力度需要加强,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拓宽课题的科研面。
2.课题科研校外开展的各种活动,各级政府相关部门重视不够,课研经费太少,活动不能得到很好的开展和落实
3.学校、家庭、社会“禁毒防艾”工作配合不密切,面狭窄,推广的力度不大,具有局限性。
禁毒计划,纳入学校教学日程,引导小学生全面了解毒品知识,从而远离毒品。
总之,学校在开展禁毒防艾教育工作的同时,还必须充分发挥了家长和社会的作用,避免形成校外教育盲区,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家校教育阵地对小学生及家长进行禁毒防艾教育,给小学生创建洁净、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作出我们最大的贡献,让课题科研工作收到实效,使课题科研成果得到广泛实施和应用。
会东县鲹鱼河镇中心校
课题组
“有效教学”的研究是一个大课题, 我们根据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 将其分解为“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八个字:“以学定教”反映教的依据是学, 就是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是教的起点, 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是教的方向;“以教促学”反映的是教的目的。这里的教不是单纯的教, 而是促进教学互动的教,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的教, 其更高层次在于指向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策略性地改变教师的教,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如何让学法指导和有效教学的理念“本土化”、“实践化”, 将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行为合理分解, 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去, 从根本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是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从研究的范围上看, 本课题着重从我校的实际出发, 探讨有效学习问题, 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 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 着重探讨的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务 (即“教法”要为“学法”服务) , 从而解决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研究的类别上, 本课题属微观、应用研究, 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行动研究, 在行动中验证、丰富理论。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 总目标。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 忽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建构有效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倡导发展多样性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最终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发展, 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锤炼。
(二) 具体目标。
1. 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有根本的转变, 进而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 能根据自己的情况, 确定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加强学习反馈和调控, 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具有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思维得以拓展, 潜能得以开发, 素质全面发展, 成为一个有个性、有人格魅力的人, 其主要特征是从单一走向多样, 达到“四个具有”: (1) 具有主动的学习精神; (2) 具有灵活丰富的学习方法; (3) 具有探究学习的能力; (4) 具有合作学习的习惯。
2. 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研究, 教师会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在教会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学会如何教, 促进教学行为的变化, 做到“四个学会”: (1) 学会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 (2) 学会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3) 学会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4) 学会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3. 学校发展目标。
通过研究, 学校会提高新课程实施的实效, 并提升办学层次, 实现“四个形成”: (1) 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2) 形成一支骨干队伍; (3) 形成学校优秀的学习氛围; (4) 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 争创苏州市现代化小学,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操作策略
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一是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 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二是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 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三是从关系看应是高效应, 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我们认为, 检查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 不论教师教得多么认真、多么生动、多么辛苦, 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就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
我们在研究中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一) 精选教学内容,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教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 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我们提出“超越教材”的口号, 引导教师从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灵活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学习资源 (包括媒体资源) , 使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首先, 把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课标”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 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其次, 回顾此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 进行选择性的借鉴;再次, 根据课程标准, 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最后, 吃透文本中的“十个着眼点”, 即内容的重难点, 知识的生成点, 培养的技能点, 情趣的激发点, 思维的发散点, 合作的讨论点, 学生的质疑点, 资源的开发点, 渗透的育人点, 知识的引申点。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并做出适当的信息处理,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实施有效的教学。
(二) 注重有效备课,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课题研究, 我们深知, 要想达到高效的课堂, 那么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就要有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 教学设计是关键, 也就是课前预设要达到有效,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的做法是:第一步是解读各科课程标准。由于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 因此, 它毫无疑问的对基层的教学、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只有把握课程标准, 才能知道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有效。第二步是解读教材。教师要将读教材和解读教学参考书将结合起来。每位教师首先先浏览全套教材 (指某一年级所有教材) , 将教学时有利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到本学科知识中去。其次通读某一册教材, 细读某一单元的教材, 精读即将施教的具体教材。最后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第三步, 科学合理处理教材后, 自己先进行预设, 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 重难点的把握, 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课外资源的利用, 学生可能不理解的内容, 作业设计, 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内容。第四步是集体研讨。由备课组长召集本学科所有教师, 按照自己的预设逐一进行交流, 其他教师把自己没有预设到的记下来, 遇到有争议的问题, 通过集体讨论进行解决, 达到共识。第五步, 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 形成教案。就是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备课具有合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 和谐教学关系,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党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更在联合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问题。作为小社会的课堂, 当然也要构建“和谐课堂”, 使课堂中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环境和谐、学生发展和谐等, 其中主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和谐, 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我们认为, 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 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1. 尊重。
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 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 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 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 教师应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 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 不明白的允许发问, 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 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 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 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2. 赞赏。
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教师在对学生赞赏的同时, 与学习评价进行整合。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差异性评价, 把学习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把评价看成是师生互动的一部分, 使评价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促进师生和谐的杠杆。
(四) 改变学习方式,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堂教学要有效, 首先就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新课程理念体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一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二是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一课一得, 得得相连;三是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严格要求, 贯彻落实;四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不拘一格, 因材施教。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 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我们着力让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五变”:一是变“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发现中学”;二是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三是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四是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是变“单一向书本学”为“多提供各种经历在体验中学”。在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地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五) 优化讲练策略,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 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 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精讲”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 抓住中心, 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 以讲解惑, 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 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 讲清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 教师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 即动脑、动手、动口等。“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 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 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 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教师向学生提供的练习, 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 练习方法要多样化, 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 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六) 引领教师探究,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自我监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前提。为了达到自我调控的有效性, 我们要有意识引导教师“一课四省吾身”, 即: (1) 我准备怎样上这一课? (2)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 (3) 我这课上得怎样? (4) 我接下来准备怎么教?让学生在思中教, 思中学, 思中进步。教师对课堂的微观调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重点。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教师充分而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 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 逐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是教师关注教学的进程, 并作适当调控, 尊重学生的注意规律,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引领学生对问题的方向、问题的深层作进一步的思考。
当然,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为了实现系统效果的最优化, 教师还要灵活把握“因学设教, 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 有时顺水推舟, 不露声色;有时旁敲侧击, 迂回前进;有时抓住机遇, 生成资源;有时主动出击, 积极控制。
(七) 坚持教学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坚持教学反思, 教师会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 反思自己的教学, 质疑自己的教学, 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 进行研究, 最终可生成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 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使原来的一般教师变为“有效教师”。
教学要反思, 现在人人皆知, 但是在反思实践中, 出现一些倾向:一是“假反思”, 不是“真反思”;二是“浅反思”, 不是“深反思”;三是“应付思”, 不是“我要思”;四是“空反思”, 即只顾反思, 不会“决断”, 没有行动, 未解决问题。我们认为, 教师要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 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 即反思要有广度, 反思要有深度, 反思要有高度, 反思要有创新度, 反思要有灵活度。
四、本课题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 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 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 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 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 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 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 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1.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1) 表现在教师处理教材上。教师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 融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针对学生特点, 把一个个教材变“活”, 使之更生动、形象, 让学生乐于接受。
(2) 体现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脚本的前提下, 编排、设计、加工, 努力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 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由此, 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如合作学习适宜性策略、异步教学策略、问题引导策略等。
2. 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由此, 学生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快乐学习、自律学习等。
(二)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我们通过定量及定性的分析, 发现本课题研究开展后,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个性及特长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确立了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能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交往、管理的过程, 实现师生角色的根本性转变, 建立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型关系, 在师生互动和合作性学习中提升教学合力。
例如, 课题方案实施前后课堂上有一些典型的变化:实施前, 课中教师讲授时间约占60%, 学生自主学习和作业时间约占40%;实施后, 教师讲授压缩为30%左右, 而学生自主学习和作业时间上升为70%。实施前, 课中能质疑问难的只是少数几个尖子学生;实施后, 80%以上的学生都能主动质疑。实施前, 课堂发言比较多的现象是后面的学生往往会顺着前面同学发言的思路, 不善于发散及求异;实施后, 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探求到多种答案。课堂上充满了生机活力。
(三) 营造了浓郁的科研氛围, 提升了学校的师资队伍。
通过课题研究, 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 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 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许多教师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 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 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 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四年来对课题的实践和研究, 我校培养了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扩大了骨干教师的群体。作为农村小学, 我校现有昆山市学术带头人2人, 昆山市教学能手5人, 昆山市教坛新秀10人, 昆山市“双十佳”教师1人, 昆山市骨干教师8人, 一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整体上得以优化。
(四)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 老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 理论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对课题组的老师除了学校层面上的学习外, 还分别发放有关理论学习书籍, 要求教师自学, 共同研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在课题研究实验课中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要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上好实践课, 在实践中体会, 在实践中检验, 在实践中总结。还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多次与兄弟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 并且邀请专家做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 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并将其内化为外在的行为。通过长期的认识——实践——再认识, 很多教师都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并且不断总结, 不断反思, 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 极大地提高了教科研水平。
五、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设想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研究, 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确实得到了提高, 课堂教学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课题虽然按计划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 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探索。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一) 教学的研究。
教师对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探索仅停留在原型模式基础上, 还须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特色化的、适合个性的教学。
(二) 评价的建立。
在课题确定上,坚持遵循宗旨
选准课题,是增强课题研究前瞻性、针对性,提升研究成果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多年来,我们研究会在课题研究工作中,十分重视课题的选题,把选好课题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来抓。
在课题确定上,我们坚持遵循“三服务”:即服务党委决策、服务企业党建、服务党委书记。这既是我们企业党委书记工作研究会办会的宗旨,也是我们课题研究所要遵循的宗旨。“服务党委决策”,即围绕落实中央、市委、市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重大部署开展调研,积极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与有效依据;“服务企业党建”,即围绕企业党建工作实践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开展调研,积极为企业党建成功经验的固化、瓶颈问题的破解提供实践佐证和对策建议;“服务党委书记”,即围绕企业党委书记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开展调研,积极为企业党委书记提升思想认识、明确职责使命提供智力服务和理论支撑。
在课题确定中,我们坚持遵循“三服务”的宗旨,坚持把握以下三点:
突出先思先行作用,着力体现一个“新”字。所谓“新”,既包括新形势下企业党建面临的全新课题,又包括企业党建中老课题在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总结实践的新经验、研究遇到的新问题、提出创新的新方法,是服务党委决策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我们既重视加强对新课题的理论研究,发挥好先思考、先研究的研究载体功能;又重视推进企业的创新实践,发挥先行先试的实践平台作用,使课题研究不断解决新形势下企业党建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如,近年来,天津市国资委党委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建设,研究会围绕党委中心工作,组织会员单位中的国有企业,积极选择在新体制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如何处理好党委会与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的关系等前瞻性问题开展研究。
突出实践基地特色,体现一个“实”字。即注意把中央、市委、市国资委党委的重大部署和要求具体化,与企业党建的创新实践相结合,切实落到实处、接足“地气”,在服务企业党建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在选题上不求大、不求全,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并在突破点上实现突破。比如,2011年我会围绕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确定了关于企业政工队伍人才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研究的课题,我们从人才工程建设的选拔、使用、培养、激励四个环节中各寻找出一个突破点,即提升入门标准,解决选拔环节中选人标准不清、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历练复合型素质,解决使用环节中优秀人才引不来、流不动的问题;强化新知识培训,解决培养环节中知识能力与所承担的职责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完善刚性措施,解决激励环节中措施不到位、积极性调动不起来的问题。由于课题选题实、入手点实,使课题研究的针对性更强,对策建议更具操作性。
突出研究会自身特点,体现一个“专”字。企业党委书记工作研究会作为群众性的研究组织,不同于专业性理论研究组织。开展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发现,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指导企业党建工作的实践中。来自各个行业、具有不同特点的企业党委书记,构成了研究会得天独厚的研究资源优势和力量。在实践中,我们注重遵循“服务党委书记”的宗旨,认真选好企业党委书记亟须解决和与企业党委书记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项课题。如,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党委有效参与企业重大问题中,党委书记职责作用的研究;在企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的研究,这些课题的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党委书记思想认识与理论素养的提升,为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在课题研究中,坚持不断创新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研究方法,是确保课题研究成果质量与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证。多年来,我们坚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课题研究的方式方法,完善相关的制度措施。
创新完善开题会模式。为确保研究课题针对性强,切实解决企业党建中的共性问题,使企业党委书记由被动参加设定好的课题研究,发挥参与作用,变为主动紧密结合企业党建工作实际,提出个人建设性意见形成研究课题,发挥主导作用,近年来,我们创新了课题开题会的模式,并把开题会作为课题研究的重要基础、关键步骤和必要功课。开题会由课题组长与部分企业党委书记,邀请国资委党委领导或相关部门同志一起,根据年会确定的课题,就课题研究的入手点、关键点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研究课题进一步细化、具体化,为下一步有的放矢地开展课题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开题会模式,得到国资委党委领导和企业党委书记的充分肯定和好评,为课题研究的深入有序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尝试重点课题联合攻关模式。我们积极开展开放式研究,对重点课题搞好联合攻关。先后围绕企业党建的共性问题,与兄弟省市党委书记工作研究会联手开展跨省市课题研究,实现借智借力,信息资源与研究成果共享;围绕市重点课题研究任务,与市国资委党委有关处室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有效集成党委相关部门的专业指导优势、综合文字优势与研究会自身的研究资源优势为一体,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先后联合开展了关于党组织在企业选人用人中发挥作用实现方式、在落实服务型党组织主要任务中的重点问题等课题的研究。这种模式的试行,使研究会课题研究工作提升了高度、拓展了宽度,强化了深度。
推行课题组长负责制模式。近年来,为推进课题研究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研究会制定并推行了课题组长负责制,即每年年会部署当年研究课题,明确课题组长,全权负责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课题组长负责组织开好课题开题会,进一步细化课题研究内容和方向;制定好课题研究方案,明确研究重点、时间进度、方法步骤;形成研究成果初稿后,广泛征求参与人员的意见建议,修改完善后报国资委党委及有关部门。课题组长负责制试行以来,课题组长的主观能动性、组员的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使课题研究有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课题研究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有效调动了党委书记参与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研究成果质量层次的不断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成果形成后,坚持务求实效
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我们十分注重成果的应用,着力促进研究成果应用效能最大化。应用的途径,既可作为最终成果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又可直接用于指导企业党建创新实践,还可作为阶段性成果,形成下一步跟踪研究深化的新课题。
每年研究成果形成后,我们积极向上级党委报送供党委决策参考、向有关刊物推介并刊发采用、编入当年研究会成果集供会员单位学习借鉴,使研究成果应用功效最大化。与此同时,坚持研究与实践并举,注重理论提升与实践深化同步,从而,不断提升了课题研究的层次水平。
多年来,研究会课题研究工作在服务领导决策、服务企业党建、服务党委书记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形成了一批对领导决策具有一定参谋作用、对系统面上工作具有一定示范作用、对企业党委书记工作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研究成果。
研究会成立近20年来,有数十篇研究成果在天津市两年一届的优秀调研成果评选中分获二、三等奖;在天津市党建研究会及国资党委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选中分获一、二等奖。中央企业党建研究会会刊《企业文明》先后刊发我会《关于在党委有效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中党委书记职责作用的研究》《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的研究》,以及《国企政工队伍人才工程建设的研究》等多篇研究成果,中央党校有关刊物及天津市《政工师指南》近期通过《企业文明》发现我会关于企业政工队伍人才工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后予以转载。
(责任编辑:郝幸田)
【课题成果推广简介】推荐阅读:
课题成果鉴定申请10-11
课题鉴定成果体例11-12
课题成果鉴定书07-06
课题成果应用分析报告06-22
课题成果鉴定材料装订格式06-28
课题结题成果的一般制作07-27
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公报10-11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成果公报05-24
公司信息化成果简介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