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先生语文教案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闻一多先生语文教案(共11篇)

闻一多先生语文教案 篇1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学习本文,要在品味生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

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 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二、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D、赫然 (hâ) 凝结 (níng) 气冲斗牛 (dîu) 2、最后两段,能不能合为一段,为什么? ..

不能,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学习本文,要在品味生动形象语言的基础上,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事迹,深入领会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 3、中招考点

“赏析词句”每年的设题角度略有不同,但都指明了具体的赏析位置;考查细致,涉及到动词、形容词、修辞、细节描写、写作手法,赏析有一定难度,赋4分的居多。 4、学情分析

赏析词句虽然一直是文章解读的必要环节,方法、格式已经能初具模式,但因为思考单一,对生活的体验不深,往往只知其一,思考不严谨,答题不全面。 文章的写作手法选题时可切入的角度比较多,学生还不能一眼明了,做出精准的判断,即使所用手法判断准确,能写出一言中的的答案仍有待于训练。 二、学习目标

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评价任务

针对目标,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说出人物形象,并能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堂教学设计与案例》)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他正向古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说明了闻一多先生钻研学问的艰难困苦。 ( )

(2)“不动不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 ( )

(3)“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 ( ) (4)“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 ) 2、说说“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句.......中动词的使用好在哪里?(找准关键词) ...

闻一多先生语文教案 篇2

1. 结构美

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上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做了再说, 做了不说”, 表现闻先生“学者的方面”;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 言行完全一致, 表现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在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之间, 用了总承上文和总启下文的句子, 使衔接紧密, 过渡自然。另外文章多次用到照应, 有首尾照应, 有行文前后的多次照应, 有行文与题目的照应, 使文章结构谨严, 而且形成了一种旋律, 一种气势, 加强了感染力。

2. 剪裁美

作者所选材料, 讲究典型, 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 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则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作者只从大量材料中选取了这六件事, 就已经把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表现了出来。对于材料的使用, 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 有取有舍, 有繁有简。例如, 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 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了哪些书籍, 发掘了哪些新意等等, 而是着重写他的研究目的和态度:“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史”, “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突出了闻先生对学问的研究, 目的是在于救国;“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头发零乱”, “睡得很少”这些细节, 表现了闻先生的刻苦精神;“如群蚁排衙”, 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治学态度。这样的剪裁, 详略得当, 能有力突出中心, 可见作者在材料剪裁上的深厚功力。

3. 形象美

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 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又有细节描写, 例如,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 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 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 具体再现了闻一多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 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4. 生动美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 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 本来是叙述语言, 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 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 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 这就包含了比喻, 既形象, 含义也更丰富了, 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 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 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 而且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 如“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 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 都是明显的例子, 叙述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 使文章生动, 富于感染力。

5. 含蓄美

一个“说”字很普通, 作者却赋予它多种含义。开头引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 是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而第5段“他并没有先‘说’, 但他‘做’”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 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 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作为革命家”, 闻一多的“说”, 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 是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 实际上不仅是“言”, 也是“行”了。一个“说”字, 竟然表达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 真可谓言简意丰, 含蓄凝练, 耐人寻味。

6. 情感美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 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 哪些是抒情。例如, “仰之弥高, 越高, 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 越坚, 钻得越锲而不舍”, 叙述中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显然是描写, 但颂扬、景仰之情呼之欲出。又如, “饭, 几乎忘记了吃”, 本来是一句极平常的赞语, 但紧接着跟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 如此对比, 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 “夜间睡得很少”, 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 但跟着一个情犹未了的“惜寸阴”, 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 善于化平淡为神奇, 能把平常的语句变得不平常, 使得全文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

7. 音乐美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说课稿 篇3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是伟人单元,人物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课作为本单元第二课,在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引导学生“学习名人精神,争做优秀人才”,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学者,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作为革命家,他是“做了就说”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其实有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也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

结合单元目标,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闻一多先生。2、整体把握课文,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3、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严谨的结构,理解过渡段的作用。4、理解文中艰深语句的含义,深层体会闻一多先生的思想品格。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2、品味生动形象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闻一多孜孜不倦严谨治学的精神及作为革命战士的凛然正气、视死如归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教学重点,品读课文,体会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品质,学习本文的过渡句的用法。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

二、说教法

(一)教学方法:结合新课标,我采用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等教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参与、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二)教学媒体:课文朗读录音、多媒体课件。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三、说学法

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表现欲强,对未知领域有浓厚的探究兴趣。本节课前,他们通过学习《邓稼先》已初步认识到:学习名人应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来学习他们的精神。教学时应充分利用此资源,针对他们对闻一多先生还缺乏完整系统的认识,先通过“走近闻一多”、“理解闻一多”,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

四、说教与学活动设计

在整篇课文中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是重点,我对此是这样突破的:

1、朗读法贯穿全文的教学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思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方面感知。

首先我对这节课的朗读教学的基本任务定位在:①能体会文章内容②能品析关键词句的作用③能读出人物的高尚情操。

具体来说,我在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阶段设计了听读,通过昕朗读带读。有助学生在头脑中初步感知文章的结构、主要事件及臧克家对人物的总体评价。在品读阶段,我又让学生选点精读,读后评,评后读,以读助学。例如读闻一多大骂特务的语句,让学生进入情景,模仿闻一多进行一句话的演讲,就能深刻体会其人格魅力。

2、抓住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我在备课中发现课文的一个最关键的问题上是:闻一多作为学者和革命家思想品格上的不同点是什么7相同点是什么7如果这个问题一解决,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这个问题就是从整体的角度连贯全课的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3、由浅入深分析人物形象。

由浅入深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是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关于这一点,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第一步:从课外了解闻一多。

在导入课文时,我引用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对闻一多的评价。我有两个目的,一是先让学生感受到闻一多的高尚品质,二是也积累了相关资料。

第二步:从整体的角度了解闻一多。

我在整体感知这一块,先从结构切入分析。这篇课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前有总说,中有过渡,后有总结,可以说是学习其他类文章的典范。并且这些议论性的语句也有助于学生从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结构可以说一举两得。

紧接着,我从叙事角度引导分析人物形象。闻一多所写的三本书可以证明他是个卓越的学者,闻一多所做的三件事可以证明他是个大无畏的革命烈士。

到此,人物的大致轮廓学生已了然于心。

第三步,从文章的词句深入体会人物思想品格。

在品读课文阶段,我让学生先自主分析词句中包含的相关信息,这一步,既锻炼了学生对词句的品味能力,又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也正是语文课堂的亮点之所在。例如让学生表演闻一多演讲和参加游行示威的活动,使语文课堂上顿时活起来,学生的思维火花才能在这种氛围中活跃起来。

自主学习后的合作探究活动。能加深学生对人物的理解,把握其精神内核。这也正是这节课的精髓之所在。

第四步,从迁移拓展的角度深化理解。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2、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内容。

3、抓住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4、学习闻一多先生严谨治学的精神和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理解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实质。2.学习文章选材精当和组材恰当的写作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句。

教学方法:文献法 朗读法 研讨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导言: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这段话高度赞扬了谁?

明确:闻一多。表现了他怎么样的精神品质? 明确:具有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2.检查预习情况:

⑴(学生)朗读课文,听读的师生正音。⑵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衰微(shuāi)

赫然(hè)迭起(dié)卓越(zhuó)

锲而不舍(qiè)小楷(kǎi)沥尽心血(lì)慷慨淋漓(kāng kǎi lín lí)迥乎不同(jiǒng)目不窥园(kuī)

望闻问切:中医诊病术语,即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兀兀穷年:辛辛苦苦地一年到头这样。迥乎不同:很不一样。⑶简介臧克家、闻一多。

臧克家(1905~2004),现代著名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闻一多,本名家骅(huá)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899年11月24日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北京清华大学读书时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在这以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 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二、整体感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文章是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方面论述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2.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 第一部分(1-7)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用这些高度概括的话过渡,它的好处在: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内容研讨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在“说和做”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为了表现这一特点,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证明?“做”了再“说”、“做”了也不 “说” 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部书的情况;

2.闻一多先生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学术,目的是什么?(原文答)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3.说说闻一多先生的前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总结:卓越的学者、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四、课文研读:

1、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的两句话有什么作用?

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言简意赅。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以递进语意表现他“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的特点。起到开门见山,领起下文的作用。

2、作者选取作为学者研究学问上的三件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3、“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的闻一多先生 “说”的内容与目的是什么? 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五、语句品析

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这是比喻。比喻闻先生研究学问是为了救国,是企图寻找使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方法。2、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解释:望闻问切。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望诊是第一步。望:观察病人的颜色、舌苔、表情、发育情况等;

闻:听和嗅,即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气味; 问: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 切:用手诊脉或按腹部诊察有没有痞块等

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却乐在其中,全力进行学术研究。“它”指深夜灯火。“漂白了的四壁”引自闻一多的诗《静夜》,表现诗人对祖国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引用这一句意在表现闻先生深夜潜心研究的怡然自乐。

4、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5、“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为什么不用“研究”而用“钻探”? 这是比喻,更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六、问题探究

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 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作用: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

七、语言品味

作者使用了许多四字语(特别是成语)以及整齐的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请举出几个例子。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对偶句:

1.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2.目不窥园,足不下楼。3.不动不响,无声无闻。4.动人心,鼓壮志。5.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6.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八、体验反思: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与众不同。作为卓越学者的他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表现他谦虚的美德和实干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革命家的他是说了就做,言行一致,表现他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文章从说和做两个方面,高度赞扬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小结

通过学习本文,我们知道:闻一多先生是一名卓越的学者,一位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一位大勇的革命烈士,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他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光辉典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传颂他,学习他!做一个生动的人,大写的人!

闻一多先生语文教案 篇5

陈文东 洋潭学校

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多在15-16岁之间,他们的性格比较活跃,思想上也较为成熟。在学习方面,七年级102班学生性格比较活跃,思想也比较成熟,对习语文的兴趣表现得较为热情。在学习中需要培养他们有自主学习、探究、质疑的能力,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课堂效果。教材分析

本文来自第三单元,这是一个名人单元,课文的事迹生动感人,广为流传。初一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应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帮助他们确立人生目标并拥有坚定的信念。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以此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坚定自己的人生信念。

本文语言优美,语句精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初一学生阅读,教学时应加强朗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并在熏陶感染中培养中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与掌握文言词语。(掌握、积累)2.通过朗读,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二)能力目标

1.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2.通过质疑、互动合作、小组讨论、信息整理归纳的方法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闻一多严谨、谦逊的治学态度,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建全自己的人格,做一个正直的人。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1.通过朗读,理清课文结构,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2.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

教具: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日常生活中的说话和做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在生活中,你是怎样处理说和做的呢?请你说给大家听听。

二、了解闻一多,臧克家

闻一多(1899-1946)1922年赴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后来研究文学。1925年回国,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诗集有《红烛》《死水》,表现出深沉的爱国激情。1943年后,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郭沫若称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臧克家(简略了解)

三、检查预习情况

掌握、解释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目不窥园 迥乎不同

气冲斗牛 慷慨淋漓

四、研习课文

1.听录音,同学画出文中不认识或不会读的字。2.指导学生朗读。3.全体齐读课文。4.合作探究

(1)文章从哪些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此为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连缀的? 明确: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第一部分(1-7)记述前期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的“说”和“做”。

第二部分(8-20)记述后期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的“说”和“做”。

两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落过渡。第七段承接上文小结,第八、九段开启下文。这样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两个方面的情况简明地并列提出,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2)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明确:“是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3)作为学者闻一多是怎样说的?(引用原文)明确:“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4)作为学者闻一多做了哪些主要成就?目的是什么?(引用原文)明确:三部著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 《古典新义》

目的:“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5)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做了哪些?目的是什么? 明确: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 目的:争取民主

五、小结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文章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六、作业布置 1.完成新学案相关内容 2.完成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提问)

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前后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

明确: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他却是始终的言行一致。

二、重点研读第一部分,赏析生动形象,精炼含蓄的语言。

1.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讲一讲喜欢的理由。(教师大力鼓励,引导,赏识评价)2.学生圈点勾画提出不懂的句子或词语,讨论解决。

3.教师提出如下句子或词语让学生讨论:(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画线部分的意思。)

(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

(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3)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本来应感到寂寞,但闻一多则不然,他在一盏孤灯的照耀下,全力进行学术研究,成绩斐然。)4.归纳本文语言特点

明确:语言生动形象,富于感情和诗意: 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三、小结

闻一多既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又是大勇的民主战士,他,是 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我们要学习闻一多先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 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学习他为了民主革命事业无所畏惧,视 死如归的精神。

四、作业布置

闻一多先生语文教案 篇6

一~学前准备

1、学习本课之前,学生的预习尤为重要,对闻一多,学生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在课前查找大量相关资料,可以使学生对闻一多有一个较为全面而直观的印象。但大多数学生查找资料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对于像闻一多这样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于一身的伟人仅能初步感知其主要事迹、文学成就、作品名称等一些空泛的印象,如此就很难真正体会到本文写作角度切入的独特深意,难以落实“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的单元学习目标。为此,从学习本单元伊始,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就要求学生不仅查作家资料,还要查找文中所记述人物的相关资料,并且依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写出自己对这个人物的印象。

2、创意说明:本课是一篇教读课文,处在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第二篇。全文写作角度独特,结构精妙,语言典雅而富有诗意,感情真挚热烈,体现了一个诗人笔下同样跳动着爱国赤子心的闻一多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对此,初一的学生要想好好品读是需要深入研读才可以实现的,仅靠教师的讲授是难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的。因此,本课教学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旨在以本文的学习阅读实践中教会学生学会读写人一类的文章,并学会总结阅读和写作的点滴体会。蒋本课设计为一系列的学生活动。即认识闻一多--走近闻一多--评说闻一多,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巧妙的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文本、走进文本、研读文本、评说文本,从而完成与文本的对话、与伟人的对话、甚至完成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使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在一系列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会学习语文,学会相互学习。

二、导学设计活动

第一板块认识闻一多

1、同学结合自己预习查找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闻一多先生。(要求不能念自己查到的资料,必须用自己的话结合资料说说自己眼中的闻一多。)

设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资料形成个性评价的能力。

2、学生自己介绍作者臧克家与闻一多先生的关系,初步预测课文会向读者展现一个与史料中有所不同的人物形象。

第二板块走近进闻一多

1、师生竞赛轮读课文。(这一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与积极性,也希望创设一种师生平等交流,共同阅读的氛围)学生一读--朗读

老师和同学们一人读一部分,看谁读得好,那么大家看看分成怎样的两部分比较合适?(此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快速理清课文的两大部分内容,理清课文思路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采用此种设计轻松的让学生掌握了重点内容)

这一环节采用学生相互评价和老师评价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提高朗读能力,激发学习的自信心。

2、学会整体感知:用文中语句说说闻一多是一个怎样的人?(感知内容)全文两部分是怎样衔接的?(体会文章思路和结构的安排)学生二读--跳读

生1:他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生2:他是一个潜心钻研的学者。

生3:他是一个大无畏的.革命者。……

生:文中两部分是通过过渡段衔接的。

3 以竞赛形式对课文进行研读品析写法。(课件出示竞赛环节)三读--赏读

将学生分为两大组,一组细细研读第一部分内容,另一组研读第二部分。每一组竞相夸奖本组这部分内容写得好写得妙的地方,然后互相就对方组的内容提问考考对方(这一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式阅读,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教学目标和重点均为体会本文独特的写作手法,因此,应让学生在主动的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生反应很积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以从字词的品味、句子的表达、表现人物形象手法等三方面来分析。为了训练学生进行准确、规范的语言表达,教师还要求学生用“我认为------处写的好,因为它用了-------的写作手法,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的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接下来学生竞相发言。

生1:我认为文中对闻先生的外貌描写很好,因为他住住了人物特征,用了四字短语“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形象的展现了一个无畏的革命者的形象。

生2:我认为文中“开一剂救国的文化药方”一句写得好,因为他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闻一多炽热的爱国热情。……

4、当学生品读赏析之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深入的理解。此时,教师趁热打铁再一次激发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的热情,那就是让学生互相质疑提问,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5、(多媒体显示: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一画一印一文集,一代英豪一红烛)要求学生为闻先生写一句墓志铭,来表达学生学过本文之后对闻先生的纪念和崇敬。(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体验、和理解,引导学生及时动笔进行创造性表述。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积累运用本课典雅形象的词语。)学生作品展示:(生1):“写写写,写出累累硕果;做做做,做出惊天伟业;说说说,说的痛痛快快,行行行,行的人中高标!”

(生2):|“开口说话,掷地有声;脚不下楼,著作甚丰;唐诗杂论,楚辞校补,深刻钻研,一丝不苟,大声疾呼,为民请命,言行一致,名垂青史。”(生3)“红烛发光照死水,一多著作青史垂。诗与热血共铸就,一座丰碑爱国魂。”学生对闻先生的崇敬之情在这一教学环节达到了高潮,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文本取得了很好的对话过程。

第三板块评说闻一多

1、将学生对闻先生的崇敬热情深化为理性的思考。问题(1)闻一多在两个方面的说和做矛盾不矛盾?(2)学完本文后,我们在叹服闻先生伟大的人格魅力之余,还得到了那些做人方面的启示呢?(3)有人认为:闻一多由一个诗人学者转变为一个革命者,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似乎太不值得了,他完全可以专注于创作或学术研究,或许会出更多作品不是更好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2、学生讨论。

3、总结收获:让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总结学习收获

我学到了以下阅读方法

(1)查找课外资料,了解人物生活背景及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深入体会人物情感.

(2)抓住标题,把握文章写作角度.

(3)抓住文章关键语句,理清写作思路.

><我学到了以下写作手法

一个角度-----闻一多的说和做(角度独特)

两个方面-----学者和革命者(结构严谨)

三个事例-----三本著作和三件事(选材精当)

四种精神-----默默无闻苦心钻研大勇无畏言行一致)(人格魅力)

五个特点----引用对比夹叙夹议形象描写用词典雅

><我感悟了以下做人真谛:

(本节课因为时间关系,将这一环节设置为学生作业。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过一课之后及时反思总结,并且整理其他同学的精彩发言,使学生不仅从教师的教学中获取知识,还要从学生之间学得经验,从而完成课堂教学的多角度多元化)

教后反思

1、本课的几个教学高潮都是由学生交流讨论而掀起的,说明教学设计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轻松驾驭课堂。本课在学生分组赏读课文时就有学生相互竞赛争相发言找出文中写得妙的地方,气氛非常热烈,讨论深入的程度也超过了我的估计,以至于下课后有学生找我埋怨给他们发言的时间太少,没有叫到他发言。

2、因为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的发言时间设置显得不够充分,发言内容也有些散乱,我觉得在写法上还应给学生更加明确的一个方向,否则,学生在修辞手法、语言运用方面找得过多,事例概括方面理解不够。

3、课件的设计还是让自己不满意,总觉得只是把问题显示出来,而且限制了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的利用。此外我也有一个设想:能否当堂让学生把自己为闻先生写的墓志铭打到课件上会让学生更有成就感。

4、让学生为闻一多写墓志铭这一设计很好,突破了以往单纯积累优美词语的模式,将积累与写话巧妙地结合起来,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落到了实处。

闻一多先生语文教案 篇7

从能力水平来看, 五、六年级的学生在阅读中已经能够抓住文章中的词句、修辞、标点等进行形象特点的感知, 完成对词句表达效果的初步体会。因此, 初中生应进一步在分析阐释的层面有所发展, 才能达成“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等等课标要求。但在实际教学中, 初中的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目标往往还停留在从文章词句中对形象、情感等作出判断的层面, 于是对文章内容和主题的把握成了一种标签化的概括提炼, 文本的丰富内涵逐渐流失。即使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加入品味语言的环节, 也往往成为泛泛的结论呈现和对知识方法的验证。

从日常教学行为来看, 由于学生阅读能力薄弱, 在整体感知、获取信息、形成解释、欣赏评价、实际运用等方面皆有不足, 导致教师的阅读教学缺乏集中的着力点, 追求面面俱到, 结果顾此失彼。很多教师依然习惯于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并认为不如此便无法提高课堂容量和密度。据此, 我们以“批注法”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突破口, 进行实践和研究, 一方面改变学生不良的阅读习惯,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思维品质, 另一方面, 帮助教师找准现代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提升点, 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 提高教学实效。

“批注法”是传统学习中的经典方法, 也是古人读书的基本方法。学习者通过与文本直接的对话, 回归阅读的本质。这种方法能够促使学生从一目十行的粗读浅读, 转变为咬文嚼字的细读精读, 从而改变其阅读习惯。同时, 它又具有可操作、可监控的特点, 能够及时、真实地呈现学生的阅读成果。当学生将阅读成果落实到批注的文字中时, 其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才真正显露出来, 借此才能发现问题, 追根溯源, 进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 在不断发现、不断完善的阅读实践中, 师生才能形成真正的思维碰撞, 将阅读逐步引向深入。在此基础上,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才是一种真正的提高。

“批注法”阅读的核心教学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 从对“是什么”的感知和判断逐步走向对“为什么”的思考和分析, 从而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 变粗浅阅读为精细品读, 变空泛感知为深入感悟,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实现阅读能力的有效提升。

以《闻一多先生上课》的阅读教学为例, 教师以课外选文作为教学素材, 以“批注法”为学习策略, 聚焦人物形象分析, 就提高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实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本课的教学核心是以批注的方式, 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 弥补学生在分析时的思维疏漏:关注结论, 忽视分析过程;关注局部, 忽视观照整体;关注重要内容, 忽视其他内容等。

据此, 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 (1) 抓住关键词句, 结合上下文自主批注, 对人物形象作出具体分析。 (2) 通过合作讨论, 对自主批注进行修改和整合, 对人物形象作出完整分析。 (3) 在圈点批注的实践中, 感受发现和探究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起点, 是学生通过批注呈现阅读的成果, 展现原有的能力水平。本课的教学提升点, 是以教师示例和学生自主修改完善原有的批注, 激发学生思考, 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形成思维的碰撞交流, 以关注思维过程的评价促使学生学习意识的形成。

本课通过“初步感知”“分析比较”“修改完善”“合作探究”“成果交流”“学习反思”等五个环节, 达成教学目标。

教师将“初步感知”环节前置为预习, 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阅读, 围绕人物形象的特点进行批注, 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以学生的阅读成果作为教学起点。课堂起始阶段, 教师出示了对于“抗战不胜, 誓不剃须”一句, 学生课前作出的两类批注是: (1) 强烈的爱国精神。 (2) 语言描写体现强烈坚毅性格。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在分析人物形象特点时存在的如下问题: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 仅止于形象特点的概括及描写手法的辨析, 但缺乏结合具体词句进行分析阐述的意识, 且概括形象特点的思维角度比较随意。通过出示这两类批注, 直观清晰地呈现了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及能力不足。

基于学生对自主批注成果的比较与分析, 教师出示对于“抗战不胜, 誓不剃须”一句的批注示例:“誓不剃须”“誓”字体现了闻一多无比坚决的态度, 呼应上文“性格强烈坚毅”, 通过语言描写具体生动地写出闻先生的强烈坚毅。学生将之与自己的批注进行比较, 便能够发现自己批注的问题, 并通过分析示例明确提升的方向。在之后的修改完善环节, 学生调动更多知识储备, 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 有意识地抓住关键词句, 结合上下文进行具体的分析。教师示例的出示, 促使学生发现新的思考空间, 积极主动地对原有批注进行修改完善, 并通过及时的展示交流, 在师生互评中, 完成第一次提升。

基于个体学习的成果, 组织小组的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组内交流分享自己的批注, 并提出如下的活动要求: (1) 静思、梳理原有的批注。 (2) 用红笔合作修改原有的批注。 (3) 用一段话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地表现人物特点的。在活动中, 学生将个体的阅读体验进行交流, 相互借鉴, 相互启发, 相互补充, 并最终将个性化的散点批注进行归纳整合, 对于人物形象形成更为全面的分析, 完成第二次提升。

之后, 再次通过展示交流的方式分享小组学习成果, 在组间评价和质疑的思维碰撞中, 形成较为深入的分析。此环节中, 教师特别强调, 展示的批注可以是集体修改的, 可以是新发现的。如果是集体修改的, 请展示原来的批注和修改过程。使学习成果的展示从静态呈现, 走向动态发展, 组间的质疑与评价从关注结论, 转为关注思维过程, 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加深入和丰富, 完成第三次提升。

学生最终呈现的批注成果有:“从本段我们可以看出, 闻一多是一个严谨、有才华、有激情的人。文中运用了四字短语:口讲指画, 有声有色, 条理严密, 文采斐然, 高低抑扬, 引人入胜。这六个四字词语与下文中的‘思想的美, 逻辑的美, 才华的美’相对应, 口讲指画、有声有色对应的是思想的美, 条理严密对应的是逻辑的美, 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对应的是才华的美。这几个四字词语, 语气强烈, 铿锵有力, 而且段末的三个‘美’近似排比, 层层递进, 给人的感觉很深, 尤其突出了闻先生很有才华。由此可见, 闻先生是一个条理严密又富有激情的人。”从中, 可以看出学生能力的明显提升。

学习结束之前, 教师又设计畅谈收获启示的环节, 引导学生在实践之后及时进行学习反思。基于批注实践的学习反思, 是每个学生的直接经验, 其中所得出的方法更具有操作性, 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提升需求。同时, 在批注所留下的阅读痕迹中, 学生能力的提升得以清晰呈现, 使课堂教学效果易于测量, 并为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发展预留了空间。学生在学习反思中谈到:“以前读文章的时候, 总是读一遍, 理解大意就完了, 现在学完这节课之后就觉得, 以后读文章的时候应该手拿一支笔, 把觉得好的地方画下来, 随时写下自己的分析。”“以前我知道通过一件事了解一个人具有怎样的性格, 通过这节课我还明白了还可以通过抓一些比较细节的词语, 然后从正面和侧面进行分析, 突出人物性格。”从中, 可以看出本节课对学生阅读习惯和思维能力的改变。

在此课的课堂教学实践, “批注法”真正成为了促进学生阅读习惯改变和阅读能力发展的有效策略, 即借助分析词句、修辞、标点, 勾连前后文、背景资料, 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从泛泛的、零散的判断, 变为具体的、深入的、完整的分析。学生不仅在自主阅读和思考感悟中, 完成了阅读实践, 而且通过梯度的学习活动和充分的交流讨论,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达到了能力不断提升的目标。

由此, 也带给我们关于“批注法”有效运用的如下启示:一是选文的可读性和丰富性是基础。文章的选取应切合学生的心理能力水平, 让学生易于走进文本, 又应具有丰富的内涵, 为深入研读提供广阔空间。

二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前提。教师应在备课中对文本进行准确、深入、独立的解读, 结合文本中最具语文价值的内容反复辨析, 深入钻研, 在教学中才能为学生提供到位的指导, 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三是活动要求的明确具体是关键。教学中, 应结合文本特点, 找准批注的切入点, 并对学生提出明确任务要求, 将途径、步骤、方式等具体化, 以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过程的效率。

四是学习者的主动思考是核心。阅读教学没有思维的交流碰撞, 得到强化的便只有静态的答案, 而非习惯能力的改善。因此, 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学习活动, 营造思维活动的良好氛围, 改变教师讲解贯串课堂的现状, 给学生的阅读思考、交流讨论和修改完善预留充分的时间, 才能让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 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五是学习困难的充分预设是保障。在教学中, 教师的重要作用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提供有益的帮助和指导。教师在备课中, 不仅要关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 更要关注学习预设。以“批注法”为策略的学习, 是以学生自主思考和个性体验为特点的学习, 教师特别需要对学生的能力不足和学习困难进行充分考虑, 并有针对性地提供方法、材料等方面的支持, 帮助学生跨越困难。困难的跨越往往也就是其能力的提升。

闻一多先生作文 篇8

闻一多先生在迁往西南联大任教授时,就开始留胡须,并立誓:若中国不民主,不和平,他就不剪胡须!所以人们常常在校园中,看到他留着长长的胡须,随风着风在胸前飘荡。它浓密而茂盛,就如先生对祖国的爱,热烈而深沉。

当全国抗战爆发时,闻一多先生立刻投身于反对独裁、支持民主的战争中。他不怕牺牲,在李公仆的追悼会上,公然大骂特务,并愤然的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而这时,闻一多先生的名字早已被列入国民党暗杀的名单中。在追悼会结束的当天晚上,先生就被特务枪杀,永远的沉睡在这纷乱世界。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篇9

闻一多先生总是头发零乱,但他是无暇及此的。我认为闻一多先生与杜甫有着相同的经历,在抗战爆发前,闻一多先生曾是过着一段宁静的书斋生活,但当他亲眼目睹了下层人的苦难生活,也如杜甫般逐渐形成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读后感《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有感作文450字》。我从查阅的资料里知道了了闻一多先生不仅是优秀的诗人,还是大勇的烈士,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还有臧克家与闻一多既是朋友又是师生,臧克家常说若没有闻一多先生便没有他的今天,他们俩共同有着爱国情怀,那是潜移默化的。

闻一多先生吃的是精神的粮食,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药方。他在最后一次演讲中,慷慨淋漓地大骂特务,那是心的释放,是代表全中华民族的反抗。勇敢、不堕落!闻一多先生忍受着饥饿带来的折磨,在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演讲》一文后,当天就被反动派的特务杀害了,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反思 篇10

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的思维代替教科书的思维。我始终认为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而如何让学生调动起课堂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标志之一,我觉得这节课我是努力向这个方向做的,因为我能把自己退在“幕后”。就像音乐会的指挥,我是“背对观众”的,而面向观众的是我的学生。从歌曲到角色的互换,学生走进了课文内容,走进了这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从同学们的表情可以隐约感到,他们真正领会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精神。我抓住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还抓住了一点,一篇杰出的文章应该怎么来写。后面一点可能学生收获不大,但是前一点,我相信绝大数学生都能体会到了。所以语文,不应该只是教授字词句,更重要的应该是人文精神。

但是这节课还是有许多缺点:准备不充分,教态紧张不自然,课件与板书的衔接与配合有缺陷,课堂语言太随意显得有些浅淡,太急于求成,错过很多精彩的瞬间。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讲学稿 篇11

讲授时间:

****年**月**日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积累生动形象的语句,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在感情朗读的 基础上,整体感悟文意;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的技法;

教学重点:1。对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的把握。教学课时: 2课时。导 入:

2001年4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清华大学建 校70周年大会上讲:“闻一多先生横眉冷对反动派,宁死不屈,表现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高风亮节,这是清华大学的骄傲,也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光荣。”江泽民同志为什么高度赞扬闻一多先生?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去探寻赞扬的原因。(板书课题)整体感知: 1。出示学习目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2. 检查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3.课堂交流搜集到的资料,了解相关知识。4.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文章从那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

(2)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人?

(3)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 学生听读后,感情朗读,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明确:(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1)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2)“言论和 行动完全一致”或“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3)分两部分,1——7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的特点;8——2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记述闻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

研讨课文: 我们通过朗读、讨论,认识到闻先生“说和做”是完全一致的,这种高贵的品格值得我们景仰和学习。那么,作者是怎样表现闻先生这一高贵品格的? 1.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默读,讨论下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

(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这部分列举了那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

(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那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

(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

(5)用简练的语言概括闻先生学者形象? 学生默读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1)第一、二自然段。

(2)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3)闻先生研究学术的目的是“要给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4)“群蚁排衙”,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他的手稿都是蝇头小楷,好象群蚁排衙。表现了闻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5)先生是一位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言行一致的爱国者。(意思对即可)教师小结: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严谨,不畏艰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共同学习。第二课时

1.研读第二部分: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要读出气势来,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显示)(1)文中哪一句话是对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高度概括?

(2)闻一多先生说了,是怎么说的?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

(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了,文中写了他做了几件事?反映了闻先生什么精神

学生朗读后,四人小组开始讨论、交流。

(1)把学者闻一多和革命家闻一多综合起来,概述闻先生的形象。

(2)文章一、二两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

(3)把你认为生动优美的语句或词语划出来,并说说原因

学生自读课文,四人小组研讨、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集体交流:(1)(略)

(2)文中第七自然段承接上文进行总结,并照应开头;第八、九自然段开启下文。

好处:承上启下,前后呼应,连缀紧密,脉络清楚,过度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方面的情况用极其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3)生答:“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字词凝练,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感情浓烈,给人以强烈的感染。特别是一个“沥”字,深刻地表现了闻先生用心血一滴一滴浇灌学术研究花朵的精神,精当、凝练。3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经作者同意,改成现在这个标题,哪个标题更好些?谈谈你的看法。

(2)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受到哪些启迪?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谈一谈。

学生思考,同桌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1)(2)题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起说,就予以肯定。

[教师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大家领略了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受益非浅,让我们沿着闻一多先生的足迹,让理想在奋斗中闪光![布置作业]:

(1)摘抄生动、优美的词句;

(2)闻一多先生的事迹很多,试为本文补充一两个事例。[板书设计]: 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

上一篇:材料开学第一课下一篇:119消防安全月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