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警务的现状及改革(推荐6篇)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入 ,社区警务工作对抑制和预防犯罪的作用愈加明显。应该明确社区警务改革的必要性 ,建立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通过调整民警结构挖掘警力资源 ,加强警务建设和,从而促进社区警务改革顺利进行。社区警务是社会居民在警察带领,指导,支持下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方式,充分研究社区问题;开采社区资源;改造社区环境,强化自卫互助;以全面系统,长效维持社区公共安全的思想,活动和方式方法体系的统称。其实质就是要求警察立足于社区,积极开展各项宣传工作,动员和组织社区群众,实行警民合作,不断增强社区民众参与社区各项治安管理、预防违法犯罪的意识。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是产生违法犯罪的根源,因而预防和减少乃至根治违法犯罪也必须依靠社会。它的工作范围是以社区为主导,以社区为基本单位。
有中国特色社区警务的基本内容:①贯彻公安法规,进行法制宣传教育;②执行司法机关决定的考查、监督;③户口管理;④开展以治安保卫委员会为主体的多层次群防群治工作;⑤查破本社区内的治安案件;⑥接处警工作;⑦社区巡查。
社区警务与传统警务的区别:
1.警察职责定位不同
传统警务认为,警察是担负执法任务的政府机构,是治安行政管理部门的代言人,而社区警务则认为警察是公民,只是受雇专门担负公民应负责任的人,警察组织是负责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众多政府部门之一。传统警察主-1-
要是对付各种犯罪、治安事件,并对暴力性犯罪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而社区警察主要是解决和帮助解决社区民众的问题,并消除潜在的违法犯罪隐患,提高社区生活的安全质量,与社区保持密切的联系。
2.警务权力分配不同
社区警务的实行,要求警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管理、防范以及社区服务上,警察自主决断的机会增多,有自由裁量权依法对遇到的具体情况做出处理。同时,警察的管理权力与社区民众实现了共享,警方与社区成为伙伴关系,社区民众有权参与警务决策制定,社区警务活动由社区民众和警察共同商讨和决定。传统警务中警察对管理权实行了垄断,并且逢事汇报,指示下达再办事,严重限制了警察工作的积极性,甚至贻误战机。
3.警务运行机制不同
社区警务是一种混合警务,它把社区民众作为警务运行的中坚力量,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分割了“治安蛋糕”,并且把最大的一块给了社区民众。社区民警也真正沉到了基层、沉到了社区、沉到了群众中,通过日常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密切了警民关系,最大程度地激活了“邻里守望”制度及“联防巡逻”制度,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社区一定的治安管理资源,实现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这种警务模式的运行,降低了管理社会的行政成本,并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高。而传统警务在这方面就显得相形见绌。
纵观目前的社区警务状况,我认为社区警务在运作过程中还存在一下几个问题:
第一,组织领导者对社区警务在思想上有所忽视。
现如今“重破案,轻防范”的思想仍然存在,这也就势必会影响领导者在组织决策上对社区警务的忽视,对治安、刑事等方面的案件投入了更多时间和精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一系列的案件也是快速增长。而有些领导在思想上只是一味的破案,抓破案率、抓成效,并且把破案率作为绩效评定的重要指标。那么可想而知社区警务的开展将会存在很大的问题。由于领导的不重视必将会导致下属对社区警务的忽视,进而在开展社区警务方面投入的也会很少很少。这将必影响社区警务的发展。在某些地区有些领导和干警对社区警务的内涵认识不全面,而且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多数领导和干警还是沿袭传统,未将消除社会治安隐患和预防犯罪视为社区警务的主要任务,在面对这样的情形下开展社区警务工作将是非常困难的,这些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打击犯罪比预防犯罪要投入的时间、精力、成本要高的太多太多。
第二,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专职的警务工作机制。
社区警务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较短,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具有系统性连续性、规范化的科学工作体系,因而导致社区警务工作基础不够扎实,工作效率低下,影响了警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派出所社区民警名义上主要负责辖社区的治安防范和管理工作,但实际上由于基层警力不足,职能划分不清等原因,基层社区民警仍然承担着案件侦破、派出所日常勤务工作等多重角色。并且许多民警在开展警务工作时无从下手,对于系列问题没有形成相应的工作机制。然而对于各部门、各警种的分工配合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在民警实施社区警务工作时,有时候会遇到许多棘手的事务,而对于这些事务是否自己能够处理还是怎么的,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分工不够明确往往使民警面对问题而不知该如何下手,这必将影响警务工作的效率。
如何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社区警务运作机制。这一问题是顺利开展社区警务的核心问题。[4]许多民警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也正是因为这种认识上的模糊,制约了社区警务功能的有效发挥,削弱了许多民警对社区警务功能的预期,从而使不少民警对社区警务的功能产生怀疑。现在仍然在有些地方,警务工作方法、措施、手段上仍然是那种跟着案件跑、受报警电话驱使、被犯罪分子牵着鼻子走的工作方式。这也势必要求着一套比较完善的社区警务工作机制。
第三,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不到位。
人力资源作为社区警务的主体资源,在实施社区警务中应发挥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它在数量、素质等方面都难以适应治安需求的发展,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警察的数量没有保障,公安部要求的“一名民警负责管理1000户或3000人”。有些地方根本就达不到这一数量。民警的数量少了导致社区警务各警种间的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最终影响了社区警务的实施。并且由于地区职责划分并不明确,一警多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而分散了在基层实施警务工作的精力,使警力原本就不足的基层公安机关更加难以投入到社区警务的工作当中去。对于物力和财力那更是少了,由于领导在思想对社区警务的实施工作不重视,因此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也会大大减少的。而对于一些地方警察的工资、福利都没有保障,更不用说是对社区警务物力、财力等方面的保障了。
针对社区警务的现状,和社区警务对整个社会的重要作用,我认为社区警务的工作可以从一下的几个方面进行探索:
第一,转变思想观念,强化社区服务。
社区警务是一种以服务为导向的现代警务,社区警务在本质上是以社区成员的需求为导向,社区警务的本质要求也需要我们转变思想观念,强化服务理念,为社区居民、社区组织提供更便利、更有效的服务。[7]对于在思想上不重视社区警务的一些领导和民警来说,转变思想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社区警务执行,离不开警察组织中的各级领导的支持。所以在社区警务的实施过程中领导是起着主导作用的。一旦领导对社区警务的重视,社区警务的发展也是必然的,对于原先警务工作中存在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方面的问题也游刃而解了。并且在实施警务工作过程中,领导对社区警务工作进行督促和指导,从而使社区警务在社区中更好的进行深入下去,更好的为社区和民众提供相应的服务。并且在实施社区警务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社区警务的内涵,更好的为民众服务。
第二,构建群防群治网络,加强社区阵地控制。
派出所工作必须充分依靠社区基层组织,积极组织和指导群众开展治安防范活动,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确保重点单位和要害部位安全防范措施的落实以及对国内安全保卫工作重要阵地根基的控制,以减少重大恶性案件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最终实现社区稳定的新战略。[8]在开展社区警务的工作过程中,应该注重对社会力量的利用,应紧密联系群众,密切群众关系,形成群防群治的工作体制网络。并且在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对信息等方面的收集,.最好能够建立覆盖社会面的情报信息网络,形成相应的工作体制,更好的有利于社区警务的发展。对于民警所管辖的区域内,有一部分是重点人口或是重点对象,要对他们的行踪,行为等方面的内容要及时掌握,加强对
他们的管理和控制,加强社区的阵地控制,维护社区的治安,更好的有利于社区的发展。
第三,推行绩效管理,提升民警积极性。
能否调动社区民警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全力配合社区警务政策,是影响警务社区改革成效的关键因素。要想民警积极的、主动的推动社区警务,就必须制定一套有效的绩效管理和奖励办法,以激励民警士气。由于以前的管理激励制度存在一定片面性,所以推行绩效管理对于社区警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推行绩效管理可以更好的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更好的发挥民警在社区的作用,更好的为社区和民众服务。
一、社区警务与木桶效应及其新含义
(一)社区警务的基本内涵
“社区警务(community policing)”一词源于20世纪70年代世界第四次警务革命的浪潮中,在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过第三次警务革命后,解决了警察的现代化问题。社区警务是指社区居民在警察带领指导下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方式,充分研究社区问题,开采社区资源,以全面系统、长效维持社区公共安全的思想、活动、方式和方法体系的统称。
(二)木桶效应概述
木桶效应最初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提出的,指的是水桶想盛满水,必须使每块木板都一样齐平且无破损,如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也就是说一只水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引申来说,一个人、一个单位的工作成效如何,不是取决于其强项和长处,而是由其弱项和短处所决定,这就是著名的“木桶理论”。它告诉我们,要善于发现短处,克服弱项,才能取得最大绩效。社区治安即是这个木桶,是必然要面临的一个相同问题,即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治安的水平。
二、我国社区警务的现状分析
(一)当前我国社区警务的现状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各项社会改革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随着公安机关改革的深入,社区警务也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社区警务在我国公安机关的实践过程中存在很多优势,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不足。
1. 实施社区警务的优势
(1)群众路线是优良传统。在我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群众路线一直都是我党的基本路线。我党长期将群众路线当做头等大事来抓,公安机关长期以来坚持继承党的优良传统,重视群众路线,依靠群众抓社会治安,契合了社区警务的要求。
(2)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为我国社区警务提供了重要保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3)健全的群防群治组织为我国社区警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已形成了拥有80多万个治保、调解委员会及各种形式的巡逻联防队、护卫队、禁赌会、普法宣传组等组织,成员已达数千万人,不仅是我国社区警务的雄厚基础,也成了维护社会治安的主力军。而在西方的社区警务中,其工作主要由警察亲自挨家挨户联系工作,难以获得像我国社区警务这样的群众基础。
2. 实施社区警务过程中的阻碍
(1)公安机关个别领导对社区警务重视不足,认为推行社区警务就是建立社区警务室,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才建设社区警务,甚至搞“走过场”。
(2)在社区警务中存在只强调服务职能而忽视打击防范管理职能的倾向,或只强调民警在社区警务中的打击防范管理职能而忽视民警的服务职能。个别社区民警不善于捕捉在社区警务中出现的违法犯罪等信息,敏锐力和判断事物的能力不足。
(3)社区民警长期不在社区,不善于联系群众,总是出现“有警情,无民警;有民警,无警情”的情况,忽视了社区中的组织和家庭的主体地位,警民关系紧张,社区民警参与社区活动程度较低。
(4)对社区警务考评的机制现失公平,考评指标还停留在过去的“到达现场时间”“犯罪率”等观念上。
(5)警务保障不足,警务活动警用设施保障不力,社区民警的待遇上不去,导致社区民警的工作积极性不足,社区警务活动展开迟缓。
(二)结合木桶效应探求解决阻碍的方法
木桶效应强调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一个整体的实力取决于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中最弱的一方,从站在宏观的角度来看公安基层工作,就会发现社区警务是最弱的部分的短板,针对社区警务这个短板,如何在公安实践中补上这个短板,提出以下思考:
1. 讲究“零容忍”与“无缝结合”
“零容忍”源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 Zimbardo)做的一项名叫破窗效应的理论,主张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社区警务的实践中把任何可能引发犯罪的诱因都扼杀在萌芽阶段,对任何轻微违法犯罪实行“零容忍”,补上可能引发犯罪的“漏洞”,要求治安对策前置化,讲究预防为主,打防结合。
2. 充分利用社区警务的木桶长板优势
木桶最长的一根木板决定了其特色与优势,在一个小范围内成为制高点。对于我国公安机关来说,要充分利用这个“长板”。我国社区警务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优势,即:群众路线,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群防群治,为公安机关的社区警务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要完善和创新当前的社区警务管理体系,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群防群治的组织,使之为社区警务工作服务。
3. 采取措施破解社区警务的短板效应
社区警务的短板效应是社区警务工作的劣势,只有采取措施克服劣势,才能取得社区警务工作的最大绩效。因而,对待“短板”要及时进行修缮,尽早补正。首先要筑牢重视社区警务工作的思想根基,树立社区警务服务为本、情报信息引领的工作理念。其次,要做大做强社区警务力量,提升社区民警素质。再次,要构建牢固的社区治安防控综合体系。这样,“短板效应就会逐渐由劣势变成优势,从而使社区警务工作这个“木桶”的存水量不断加深。
4. 打造特色社区警务
任何一个国家的社区警务经验是与其特定的国情相适应的。因此,在社区警务的实践中,要将国外先进的经验同我国公安机关现实情况结合起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应从以下方面着手:
(1)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更新社区警务理念,明确社区警务工作目标,积极探索社区警务模式。
(2)科学划分社区,因地制宜配置警力,强化社区警务工作的服务导向,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
(3)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构筑治安防范体系,逐步促进我国社区警务的发展。
(4)建立我国完善的社区警务保障机制。
5. 和谐警民关系
木桶的主人了解桶的状态,补桶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桶的主人即社区群众,公安机关实施社区警务的重要的方面就是为人民服务,通过民警服务社区群众来达到治安对策前置化的要求,才能有效预防犯罪,最终达到维护社会治安的目的。因此,在平时社区警务工作中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警察形象,和谐警民关系。
6. 改革体制,做强社区警务
木桶理论认为,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高度,在特定的使用状态下,通过相互配合,也可增加一定的储水量,如有意识地把水桶向长板方向倾斜,其储水量就比正立时的水桶多得多;或为了暂时提升储水量,可将长板截下补到短板处,从而提高储水量。这就启迪在建立社区警务机制过程中要改革各种体制使其趋于协调,同时注意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程度,改革现有的警力体制、做强社区警务:
(1)改变大机关、小基层的倒金字塔式的警力配置,做到警力下沉。
(2)为社区警务运作和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切实保障社区警务工作的正常运转。
(3)明确社区民警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权限,建立运作高效、执法规范、警务工作能力强,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的社区警务工作考核机制。
7. 装满“社区警务”这桶水
木桶效应理论认为一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木桶的直径与形状,任何桶都有它不同于其他桶的直径与形状,木桶的储水多少还取决于各块木板的厚度,如木板的厚度不够,水桶的直径越大,木板越长就越危险,就需加强各个“社区警务”的厚度。当前公安机关基层警力不足、素质不高,公安机关有的领导对社区警务的理解不到位,单纯认为社区警务就是以前的责任区制,出现了“换汤不换药”“走过场”“讲形式”等问题,因此,要重视社区警务工作,尽可能装满“社区警务”这桶水。
在总结了十多年尤其是近五年来公安派出所工作改革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公安部部署大力推行社区警务战略。近年来社区治安形势十分严峻,刑事犯罪呈增长趋势,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治理社区的犯罪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这就要求社区警务民警既要继承发扬被长期实践证明的好做法、好经验,又要勇于抛弃不切实际、制约发展的陈规旧制。努力固本强基,积蓄后劲,大力加强打造平安社区建设,实现社区警务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世界现代警察的发展,经历了四次大的警务革命,社区警务是第四次警务革命的产物。近年来社区治安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治理社区的犯罪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如何针对新时期社区变化的新特点,探求适应社区警务模式,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控制能力,遏制社区犯罪的增长趋势,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将从木桶效应这一新视角对社区控制的“零容忍”与“无缝结合”及社区警力“无增长改善”诸方面来探析新时期的社区警务的实践与发展,提出建立以适应社区建设要求的社区警务机制的战略发展思路,对于打造平安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社区警务,警务机制,木桶效应,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周国强.正确认识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区警务[J].公安研究,2003(10).
社区警务是依托社区而建立起来的新型警务机制,是公安基层基础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社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格局日趋完善,新的形势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建立与社区发展相适应的警务运行机制,做到警力沉到社区,警务移到社区,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发动群众,充分依托社区加强社会治安的预防、控制、管理和服务工作,实现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被动打击向主动防范的转变,单一治标向综合治理的转变,管理为重向服务为主的转变,真正建立起打、防、控一体化的治安管理长效机制,实现社区长治久安,群众安居乐业,三个文明建设健康、和谐、蓬勃发展。
我所在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中,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巩固社区警务平台为手段,通过建立社区警务运行机制,狠抓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以规范工作制度,整合防控资源等一系列举措,有力推动了社区警务工作深入开展,有效发挥了社区警务室在维护治安、服务群众、打击犯罪的前沿阵地作用,为公安机关牢牢掌握驾驭治安主动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社区警务情况及成效
我所现有民警8人,管理面积平方公里,辖区共15个村委会,户,人,建立了2个警务室,每个警务室落实了1名专职社区民警,警务室在建设上做到了四个统一:一是警务室外观标志标识规范统一;二是警务室警务公开内容规范统一;三是警务室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规范统一;四是警务室各种软硬件基础设施和标准统一。警务室投入运作以来,很快便收到了明显成效。一是得到了村委会的拥护,村干部普遍反映有有民警在一起配合工作,底气足了,腰杆壮了;二是得到了社区群众的赞扬,群众纷纷说警察常在身边转,我们办事方便了,安全感增强了;三是得到了社区单位、行业的肯定,警察巡逻、防范、检查、管理的密度增加,使社区矛盾纠纷少了,案件降了,治安秩序好了。
二、我所抓社区警务建设的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区公安局和村委会的重视和支持,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我所认真制定了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的方案、措施、专题向分局党委、乡党委、政府做了专题汇报。
二是按照“简明、规范、合理、实效”的原则狠抓社区警务室软硬件建设,使其真正为派出所的“前沿阵地”和“服务平台”。
三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社区警务目标量化考核办法,对各项社区警务工作形成量化指标,实行月考、季考、半年考、年终考相结合,严格与社区民警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促使其扎根社区,积极主动耕耘“责任田”。
四是建立了一套综合、全面的社区警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定职明责,规范了社区民警的警务运作。
五是要求社区民警沉下社区组织开展巡、防、管、控,积极开展社区群防群治,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由社区民警组织带领村干部、村义务巡回队,采取“内巡与外巡”、“重点时段、路段与全面巡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社区治安巡逻。紧盯社区暂口、重口等工作对象加强基本信息采集力度,严格落实管控措施,充分利用警务室全会阵地作用,加大社区防范宣传力度,统一设立“警情通报栏”,坚持每周发布一期“警情公告”和“破案公告”防范警示宣传,让群众知晓治安环境,提高自防意识和能力。同时实行社区民警主动上门寻计问策,广泛征求辖区单位和行业场所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建平安社区的良好局面。
三、当前社区警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警务实建设资金紧缺,党委政府投入有限,导致警务室基础设施不配套,功能不健全,办公、交通、通讯等条件落后,难以保证灵敏高效运转。
二是社区警务室警力单薄,没有协勤辅警,民警工作繁重,压力较大,加之政治、经济待遇较低,致使民警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不高。
三是派出所总警力不足,处置突发事件、调处矛盾纠纷维稳工作艰巨繁重,各类政治、经济、文化安全保卫活动频繁,各种专项行动不断开展,大量治安、刑事案件查处侦破、各种案件纷繁复杂等等常常使派出所首尾难顾,警力捉襟见肘,不得不经常抽调社区民警突击应付,致使设区民警无法真正沉到社区安心工作,防、管、控、工作难以落实。
四是社区部分治保、调解组织有名无实,难以真正发挥作用。一些单位片面注重经济效益、工作成绩,而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却是领导挂在口上,名单写在纸上,制度挂在墙上,却不真抓实管,发现问题不报告,遇到矛盾就推诿,没有真正看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治保、调解等群防组织”松、软、散、瘫”现象较为突出。
五是部分社区民警综合素质不高,群众工作能力较差,缺乏深入细致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有真正融入日常勤务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简单、僵化,流于粗表,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在工作内容上,要求群众做的多,主动热情为群众分忧解难少。在工作态度上,走马观花,敷衍了事,不认真负责,任劳任怨,致使对社区基本情况底数不清,情报信息不灵,工作对象管理失控,发挥不了哨兵和侦察兵的作用。
四、深入推进社区警务的对策
一是要努力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建立良好的警务保障机制,加大对社区警务的人、财、物投入力度,大力改善警务室各种工作条件,招聘保安或居委会干部作为专职协勤充实到警务室,强化社区警务力量,落实好民警,协勤的政治经济待遇,营造拴心留人的干事环境。
二是要充实加强派出所警力,保证派出所社区民警能真正沉到社区,专心致志工作。
三是要狠抓社区民警的培训,扎实炼就社区警务工作的基本功,培养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社区警务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社区民警不应参加派出所值班,不应参加本社区之外的警务活动,集中精力扎进社区搞工作,同时建立一系列社区警务工作规章制度,使社区各项警务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社区民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打击破案与基础工作、专业工作与群众工作做到综合运作,均衡发展。
[摘要] 社区警务是全面提高社区防控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在社区警务工作过程中,也凸现出诸多问题。本文试就当前社区警务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提出创新社区警务工作的思考。
[关键词] 社区警务 公安工作 创新
前言
实施是一场巨大而深刻的警务变革,是公安工作群众路线传统的回归,也是全面提高社区防控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如何在有限的警力、财力和社会资源条件下,着力提高社区警务的工作效能,真正做到减少发案数,提高破案率,增强安全感,提升满意度,是各级公安机关普遍关注和积极探索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试就当前社区警务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剖析,提出创新社区警务工作的思考。
一、当前社区警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社区警务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铺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社区警务建设过程中,虽然各地公安局在社区警务建设的硬件设施上不断完善,可是社区民警的思想观念却没随着社区警务战略的实施而更新转变,或多或少还存在认识和工作方法上的问题,从而制约着社区警务工作的有效开展。其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二、社区警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针对当前社区民警在思想观念以及工作方法上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没有正确理解社区警务的内涵
许多民警认为社区警务就是体现在社区警务室的建设上,这是对社区警务的内涵还未真正理解的体现。社区警务工作强调民警和群众的互动,社区警务的主体除了警察部门各警种外,还包括社区基层党政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等。社区民警的职责包括搜集掌握信息、加强人口管理、组织群防群治、严密治安管理、热情为民服务等,核心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把有限的警力和无限的民力结合起来,建立完善社区防控网络,减少和控制社区犯罪,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和平安保障。因此,社区民警的职责范围远远超过责任区民警的职责范围。
(二)社区民警没有真正认清自身的职责
由于没有真正理解社区警务的内涵,因此部分社区民警对自身的职责不甚清楚,从而造成工作思路不清晰,工作分不清轻重缓急的局面,致使工作安排不科学,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却取得预期的成效。此外,由于警力紧张等因素的制约,社区民警无法保证社区民警下辖区时间,社区警务工作水平难以提高,特别是社区民警必须熟悉辖区多少人,对常住人口“四知”程度要达到多少等的要求客观上是达不到的。
(三)没有真正提高开展群众工作的水平
社区警务工作,说到底就是群众工作。但是,相当一部分社区民警在工作过程中,没有将热情为民服务作为开展群众工的出发点,不会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方式简单、僵化,多流于表面和形式,得不到群众的支持和配合,从而造成群众工作开展难得局面。
三、创新社区警务工作的思考
不断完善的社区警务建设将为公安派出所基层基础工作的开展搭建有效的工作平台,社区警务工作的前移,为联系群众、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开展公安基层基础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针对目前的治安形势以及公安机关在社区警务建设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笔者要使社区警务工作真正成为实现治安进步新目标的重要切入点和立足点,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社区民警工作角色,构建新型社区警民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作为集管理、服务、公益、福利等多种社会行为于一身的综合体,成为新的居民集群单位,其管理体制更为健全,涉猎内容更为广泛,综合功能日趋完善。社区民警必须面对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社区公众,完成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换,由“管人者”转变为“服务者”,把社区居民当作服务的对象,以人为本,与社区的方方面面进行交往、沟通,最大限度地取得理解和支持、协商和合作,构建起符合社区警务战略发展的新型社区警民关系。
(二)创新社区警务运行机制,明确社区警务工作重点
首先,要进一步改革警务运行机制,优化警力配置。要按照“警力下沉、保障下倾、权利下放、管理前移”的思路,把警力最大限度地放在基层,优先满足派出所社区民警的需求,从根本上解决因警力少而沉不下去的顽症。要敢于打破社区民警“一刀切”的配置原则,科学划分警务区,因地制宜地按实际需要配置警力,对民警管辖户数和人数不要统得过死,可根据治安复杂程度适当调高或调低,杜绝空白责任区。其次,改革警务活动方式,进一步完善多警种联勤制度,改进和完善巡逻防控机制,提高勤务运作效率。积极推行弹性工作制、错时工作制,实行灵活的巡逻、巡查、走访等勤务方式,确保群众在需要时尽可能在社区内找到民警。再次,优化考评标准,突出考评重点,落实考评结果,从而最大限度调动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加民警为群众服务的热情。
□ 武进区副区长、公安局长谢国正
发布日期: 2011-10-18作者: 武进区副区长、公安局长谢国正
实施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是新形势下坚持专群结合、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打造民生警务的重要平台。找准和把握推进社区警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和实践深化社区警务工作的有效途径,对夯实公安工作根基、提升公安机关核心战斗力、服务和保障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准确把握当前推进社区警务工作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一是对社区警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社区警务建设停留在部署层面,没有将其置于基础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高度来把握和推进。二是对社区警务的工作重点认识不清。一些社区民警对社区警务“五大职能”认识不清,不知道社区警务工作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好,对社区情况不明,对辖区不稳定、不安全因素等情报信息掌握不透。三是对社区警务的工作要求认识不深。少数社区民警仍以“管人者”自居,不愿意深入社区、深入群众、深入基层,“进不了门、说不上话、交不了心”的情况普遍存在。
(二)保障问题。一是警力不足。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武进区为例,目前共配备社区民警206人,人均管理实有人口1.3万人,社区民警占派出所总警力的36.8%,与市局40%的要求尚还有一定差距,经济欠发达地区警力匮乏的情况可能更严重。二是时间不够。上级公安机关各项任务指标大部分逐层压到派出所,社区民警普遍承担打击破案、应急处突、安全保卫等非本职任务,下沉社区的时间得不到保障。三是能力不强。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社区民警工作技能的专业化培训,部分社区民警信息化应用、调动民力资源、矛盾化解等方面的基本功不深,工作效能不高。
(三)机制问题。一是勤务运行机制的时空效应不明显。在勤务模式运行上,存在警务运作社会化程度过低、警种分工过细、运作模式过于统一等问题,整体化效能较低。在勤务时间安排上,没有建立灵活有效的弹性工作机制,“群众上班我上班,群众下班我下班”,社区见警率、管事率低。二是社区管理机制的资源整合效应不明显。在社区管理中“单打一”的现象较为普遍,没有真正形成以社区民警为主导,各种社会组织和群众力量为辅的共治机制,社区警务效能不够明显。三是绩效考核机制的导向效应不明显。社区民警绩效评价考核体系仍欠规范、科学,量化程度不高,考核结果不能全面反映工作绩效,不能真正发挥导向作用。
二、积极探索具有武进特色的社区警务发展模式
近年来,区局紧扣“投入保障、警务运作、考核激励”三个环节,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社区警务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化保障机制,全力消除社区警务建设的瓶颈制约。一是强化警力保障。通过
精简机关、新警下基层、基层内部挖潜等措施,今年区局已新增社区民警16名,所有警务区实现“一区一警”。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配足配强社区协警力量,全区警务室共配备协警1860名,180个中心警务室实现“一警四辅”,119个一般警务室实现“一警两辅”。二是强化组织保障。建立机关领导干部挂钩社区督导、机关部门与基层派出所结对互助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联合综治委、组织部、民政局下发《关于驻村(社区)民警进村(社区)领导班子任职的意见》,206名社区民警均担任了村(居)委职务。三是强化时间保障。规定不得下达破案指标,不得抽调参与破案抓人、突发事件处置、活动安保及其他离开警务区的临时任务,确保社区民警每周在社区的时间不少于30个小时。四是强化能力保障。设立社区警务工作示范岗,推进轮训基地建设,提升社区民警信息采集、情报研判和做群众工作等实战能力。
(二)创新运行机制,着力提升社区警务的基础工作效能。一是创新警务室建设机制。创造性地提出中心警务室建设思路,在全区规划建设180个中心警务室,解决警力制约瓶颈,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省公安厅专门在武进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广。二是创新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全市率先开展警民联调室建设,打造“公调对接”机制的武进版本,全区通过警民联调室调处的纠纷已占纠纷总量80%以上,并探索出“三位一体”数字化调解、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婚姻家庭矛盾对接等新机制,不断提高纠纷调解效能。三是创新实有人口管理机制。以南湖家苑外来人口集居地为平台,创新推出“警务室+租赁中心”、“警务室+物业管理公司”和“舍长制”等管理模式,配套研发社区管理信息系统,受到中央政法委充分肯定,小区连续2年保持“零发案”。与沭阳联合开展流动人口流入地和流出地公安机关结对服务管理,打造“以外管外”的流动人口管理品牌。四是创新社区治安防控机制。推行“社巡合一”工作模式,实行“接处警、巡逻、社区管理”三合一警务模式,有效提升社区治安防控工作效能。强化小区技防建设,共安装治安监控探头3.1万余只、报警器26万余套,平安“城中村”建设经验在全省会议上作经验介绍。五是创新虚拟社区警务机制。社区民警100%开通博客或微博,共开通博客97个、微博109个,发表各类博文3200余篇,粉丝数达4.5万余人。
(三)完善配套机制,有力推动社区警务的精细化运作。一是完善科学考核机制。将全区划分402个责任区,依托社区民警考核系统对社区民警工作进行全面量化考核,每月通报排名并评选20名“每月之星”,每年评选5名“社区民警标兵”和20名“优秀社区民警”。对通过信息采集、重点人员管控,对提供破案线索的社区民警实行同功同奖、一案一奖。二是完善督导检查机制。采取“实地查”和“网上考”相结合,定期督查社区民警在岗情况、源头信息采集录入情况、对警务区熟悉情况、群众对社区治安的满意情况,督查记录列入社区民警绩效考核内容,并通过 “考核系统”和社区警务室信息系统抽调社区民警工作数据进行核查,对督查情况进行点评通报。三是完善责任倒查机制。对刑事作案人员案前管控情况开展倒查,设计作案人员案前活动轨迹登记表,由区局社区警务办公室开展案前管控倒查。对在社区警务工作考核中排名靠后的社区民警,实行重点帮扶、诫勉谈话,直至取消评优评先资格。
三、深入思考深化社区警务工作的有效途径
当前,公安机关应充分把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管理的契机,以民生警务、信息警务、主动警务为导向,更加注重管理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更加注重信息化手段的建设和应用,更
加注重警民关系的改善和协作,不断推动社区警务工作的深化和发展。
(一)着眼“三化”,打造民生型社区警务。一是警事治理社会化。最大限度地整合“三力”资源,实现警务效能最大化。一要借助党委、政府的推动之力,推动健全综合治理考核制度,明确部门职责,推动各项综治工作落实。二要聚集物业保安、治保会等多元化防范主体的辅助之力,对治安联防队实行规范管理。三要激发社区群众求安宁的自发之力,加强“红袖标”等群防群治力量建设,推动平安小区建设。二是警务工作公开化。要通过设置警务公开宣传栏、召开社区代表座谈会及案件回访等形式,将社区治安和社区警务情况及时向社区群众通报,让群众全方位了解社区警务。三是警民关系伙伴化。社区民警要充分利用“警民相约警务室”、“警民恳谈”等载体,充分利用网上派出所、网上警务室、博客、微博、QQ群等新型平台,拓展联系和服务群众渠道,加强与群众交流和沟通,多做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赢得社区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二)突出“三性”,打造效能型社区警务。一要突出保障机制的可行性。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建立长效、有力、可靠的警务保障工作机制。首先是制度保障,结合社区警务特点,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实行规范运作;其次是运行保障,切实为社区民警“减负”,确保有充足的时间、充沛的精力深入社区开展工作;再次是素质保障,突出实战技能和专业训练,进一步提高个体素质。二要突出警务工作的连续性。一方面,要保持社区民警的相对稳定。从年龄、素质等方面予以综合考虑,除提拔任用外,社区民警在同一责任区工作时间不得少于3年。另一方面,要保证警务工作的连贯性。通过制度引导落实长效工作机制,实现社区警务工作的良性发展。三要突出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在考核责任区的划分上,要综合考虑社区的地理位置、人口数量、治安状况等因素。在考核评价指标的制定上,要坚持工作过程和实际结果并重,确保在公平、公正、透明的基础上落实奖惩措施。
——充分挖掘社会力量开展警务工作
摘要:社区警务是公安机关为切实维护基层社会治安秩序,预防和控制犯罪的警力下沉制度。
社区警务能够加强公安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然而,开展社区警务是一个巨大任务,沉重的工作量不能完全压在公安机关和社区民警身上。因此,吸收和挖掘社会力量开展社区警务
工作成为了发展社区警务的必由之路。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形成以公安机关为指导,人
民群众参与的新型社区警务模式。
关键词:社区警务社会力量警察居委会
一、社区警务的概念
社区警务的英文本意为“社区导向警务(community-oriented policing)。作为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社区导向”就是
倡导以社会的治安需求为导向开展警务工作。社区警务是社区居民在警察的带领、指导、支
持下,立足社区实际,研究社区问题、开发社区资源、组织社区协作改造社区环境、强化自卫
互助,以全面、系统、长效地维护社区公共安全,促进社区发展的思想、活动和方式、方法体
系的统称。
从广义上来讲,任何维护社会治安的行为与活动,都应该属于社区警务的范围。犯罪行为是非
常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因此,解决治安问题的途径也就
不一而足。警察作为刑事司法系统的一部分,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宁的主要国家行政力
量,但不应该是唯一的力量。警力不可能无限度增长,因为其需要消耗大量的国家资源。所以,警方需要加强与社区的合作,加强与其他行政部门的合作,充分调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才
能够实现控制和预防犯罪的目的。由此可见,社区警务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既可指一种警
务理论,也可指具体的警务工作,如果从更深层次上来理解,还是一种警务思想,一种警务发展
战略。
从狭义上来讲,社区警务是指公安机关社区警务部门的工作,即通过有效的治安行政管理措施
和各种专业手段,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宁,并通过各种安全防范措施进行犯罪控制和预
防,保护社区公众生命财产不受非法侵犯,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及公众损失的工作。当前,我国的社区警务工作主要是由公安机关社区警务部门来实施的。社区警务工作的主要工作平台是公
安派出所,主要承担人是社区民警。社区民警肩负的主要职责和任务包括掌握社情民意、管
理实有人口、维护治安秩序、组织安全防范、服务辖区群众五个方面。因此,社区民警履行
职责任务情况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社区警务战略措施的落实。
从这一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社区警务的主体构成不仅仅包括警察,而且还包括“社区居民”;
从合作关系上看,警察对社区居民,是“带领、指导、支持”之类的平等关系,而不是组织、督
促、检查之类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社区警务的基本内容是“研究社区问题、开发社区资
源、改造社区环境、强化自卫互助;实现的直接目标是“全面、系统、长效”地维护社区公
共安全,间接目标是促进社区全面发展。离幵促进社区发展、服务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的警务,不是真正的社区警务。
二、中国社区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老子曾描绘过“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时
代。社区警务的萌芽在中国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井田制和保甲制下的社会治安传
统。早在2000多年前,秦朝就实行了“亭”这种专门的基层治安机构,并制定了较为严密的户籍登记、“什伍连坐”“联防制度”等,体现了某些与当今社区警务思想相类似的萌芽。
此后,明代王阳明创立了“十家牌法”及其多朝普遍盛行的“打更”、“巡夜”等社会治安实
践活动。而春秋时代,管仲对齐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涉及社会公共安全和社区治安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这些举措包括
1、严格区划,整顿社区。
2、分门别类,定民之居。
3、亲属传承,保障就业
4、寓兵于民、军事化管理。
5、以教化民,赏罚分明。
建国以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我国的现状是经济落后,社会封闭,人口的流动现象不是很明显。因此,作为城市的微型社区主体组织居民委员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们在公安机关的指导开展了公共福利、治安保卫、调解纠纷、动员居民响应政府号召并遵守法律,这一时期的社区治安总体形势是好的。文革十年浩劫使公安机关受到严重冲击,这一时期的社会治安形势是糟糕的。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变革巨大,人员流动不断变大。社会治安管理面临巨大压力。中国为此实行了“严打”。长期的“严打”并没有缓解严峻的社会治安现状。随着信息科技化的推进和“严打”政策的寿终正寝,社会的治安形势也开始不断好转。从社区警务的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来看,实行社区警务是大势所趋,这是解决日益增多的社会治安问题,改善社会治安形势,增强老百姓安全感,提高老百姓社会满意度的根本方法。
三、社区警务的发展模式
建国以后,其实社区警务有了一个雏形,最鲜明的体现就是居民委员会的出现。居民委员会其实就是城市微型社区主体组织。它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开展了公共福利、治安保卫、调解纠纷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时期公安机关充分贯彻了群防群治这一理念。当然,当时的警民关系相对融洽,警察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相对较高,党对群众路线重视程度较高也是社区警务雏形能够出现的客观原因。但是当时实行的警务模式其实是“立足警察,面向社会”。公安机关领导专门工作与依靠群众相结合的指导方针。
四、社区警务的参与主体
1、居委会工作人员
居委会是架设在群众与政府间的一座桥梁,平时的各项方针政策都是通过居委会宣传落实到位,一个基层工作开展好的居委会在群众中必然有极大的威信。要确保社区警务开展的到位,必然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能够充分发动群众的一个抓手便是依靠居委会。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有三大优势。(1)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大多来自当地社区,与社区联系紧密,方便开展工作。(2)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大多具有极强的调解能力,能够将潜在的刑事案件解决在基层。
(3)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很高,能够积极配合警方开展社区警务工作。
2、从事特定工作岗位的人员
全国优秀的社区民警陈先岩曾经总结,要开展好社区警务,必须要处理好与所辖社区从事特定工作岗位的人员。例如,送奶工、快递人员、修鞋师傅、搓背师傅等一些工作岗位看似稀松平常,但却每天接触到大量形形色色人的人员。因为他们虽然工作看似普通,但却越能接触到谋划犯罪和犯罪结束后罪犯泄露的信息。他们接触到这些信息后,又不易引起犯罪分子的警惕。
3、治安保卫委员会
治保会的存在是国家用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按照法律规定,治保会属于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由所在社区的治安积极分子组成。但据笔者了解,当下治保会存在巨大问题。首先在组织形式上,治保会是挂在居委会名下。按照规定,治保会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治保会组织成员应该由群众选举产生,不应该由基层政府和公安机关委派。但现实情况是,基层群众参与程度不高,没有人愿意来参加治保会。原因就是缺乏经费保障。居委会没有办法,只能将目光投向了社区中符合条件的适龄青壮年。他们亲自上门做工作,又拉又哄又骗的将人员拉到位。这样组织起来的治保会是不可能有战斗力的。由于成员是被拉进来的,积极程度并不高。居委会负责人也了解治保会的战斗力不高,当时组建治保会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所以治保会活动次数非常之少,一年只会出一两次任务。由此可见,治保会的改革迫在眉睫,负责这样的治保会不要也罢。分析存在的关键问题就是经费必须得到保障。
五、社区类型
1、都市社区
都市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异质性居民稠密集居的共同体。亦称城市社区。都市社区中人口密度比较大,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程度较高,社会结构比较复杂,受教育程度普遍偏高,人际关系相比较乡村社区偏重于冷漠。人员的流动性较大,主要存在的治安问题在于邻里沟通程度不够,相互间不能够互帮互助。人际关系冷漠使得社区居民安全感程度较低。极易发生“独狼袭击式”刑事案件。
(1)都市社区人口密度较大,受教育程度较高。根据此类特点,可以挖掘社会力量运用科技手段来开展社区警务。为了更好的能够收集社情民意。可以建一个QQ群,群里的成员为每一栋楼的治安积极分子。这些治安积极分子任务非常简单,每天在群里讲一讲自己楼里的家长里短。各个楼主尽量在群里提供一些有用的治安信息。群主可以为社区民警和居委会大妈。主要负责收集有用的治安防范信息,同时可以进行治安防范宣传教育。当然,群主要及时解决治安积极分子所遇到的问题,尽自己最大能力去解决。这样才能获得治安积极分子的心,使这个QQ群真正成为联系群众与公安民警之间的一座桥梁。(2)根据都市社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特点,通常社区中的的小区会有物业。要开展好社区警务,这一块力量同样也利用起来。对于物业力量薄弱的小区,要与业主代表、物业公司进行商谈,要能够将物业保安落到实处。有了物业保安,我们社区民警身上的担子就能变轻。这样能够实现社区警务中维护治安秩序,组织安全防范两大任务。有了物业保安,社区民警同样不能放过物业力量中的监控力量。要将物业公司设置在门卫处的监控探头与当地派出所的公安网进行联网。要能让社区民警在警务亭中就能随时掌握所辖社区的动态,这样能够做到第一时间出现在事故现场。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大大节省公安巡逻力量。同样,可以将所辖小区的物业保安联合起来建一个QQ群。为保安搭设一个平台。例如一个保安说他值班期间发现一个穿褐色外套,戴一个鸭舌帽男子有一些可疑。他的发言得到另外一些保安的附和。社区民警就要警觉起来,这可能犯罪发生的预兆。社区民警可以调取监控,锁定这么一位穿褐色外套,戴一个鸭舌帽的男子。另外可以向每一栋楼的治安积极分子发出警报,让他们留心注意一下这么一位男子。或许这样可以避免犯罪案件的发生。这么一个做法借鉴了建国以后的中国治安做法。使犯罪分子陷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之中。就像过去陌生人进了村,便有成千上百双眼睛盯着他。长期以往,社区中居民的安全感自然就会提高(3)对于都市社区中人际关系冷漠,沟通交流程度不高的特点。社区民警在入户调查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要详细了解所辖社区中的老党员、老干部以及社区中需要帮助的家庭。可以就近帮扶结对。平时多走动,多联系。让这些老干部、老党员发挥余热。这些老干部、老党员就是开展社区警务中可以充分利用的社会力量。(4)根据都市社区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点,需要做好社区人口管理工作,尤其是暂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社区民警在为暂住人口办证时就要做一个有心人,对于老实本分的外地人要给与帮助。平时社区巡逻和下班后可以到他们开的小店多聊聊天,使得这些人成为自己的治安耳目。只有取得这些人的认同,才可以使他们成为社区警务中收集情报的关键力量。因为如果有外地人犯案,他们在公共场所谋划前往往会用乡音来隐藏自己的阴谋。而社区民警所拥有的的这部分社会力量往往能够探听到,这往往能够预防恶性刑事案件的发生。此外,对重点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管理历来是人口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扎实做好重点人口和外来人口的管理是降低发案率的关键。
2、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农村居民在农业生产方式基础上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社区是一个比自然村落、社队村组体制更具有弹性的制度平台。农村社区的人口密度较低,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社会结构相对简单,人际交往沟通相对频繁。人员流动性较低。社区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突出的治安问题为已受不良人员蛊惑,容易发生群体性事件。
(1)根据社区人员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的特点,一些邪教组织和犯罪分子将魔掌伸入这里。例如内蒙古曾发生一起利用蚂蚁进行非法集资诈骗的案件。犯罪手法非常简单,只要人们投钱购买蚁神公司的蚂蚁,养一段时间便能获得巨大收益。于是人们便蜂拥去养蚂蚁。最终骗局无法继续下去,便留下了一地鸡毛。这件事给当地公安机关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处理不好就会造成群体性事件。对于这类事件关键在于防患于未然,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宣传力量,例如广播站,电视台。邀请社区民警开展防诈骗讲座。可以与当地戏剧团合作。在戏剧团下乡演出时,附带社区民警自编自导的防诈骗小品。总之要充分挖掘这一部分力量,将此类事件防患于未然。(2)根据乡村社区的人员流动性较低这一特点,可以大力开展十户联防。因为乡村居民平时经常来往走动,沟通交流程度密切。重乡土情谊,推行十户联防相比较城市社区更能落实到位。乡村社区更接近于熟人社会,而都市社区更接近于生人社会。(3)对乡村社区实有人口管理更加方便,可充分挖掘社区中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尤其是要与基层工作开展的好、群众中威信较高的组织和人员展开合作。开展人口摸排走访时,要重点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社区民警也要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开展群众工作的方法和经验,这样才能少走弯路。(4)乡村社区中的主体是农民,开展好社区警务,完成社区警务中掌握社情民意、管理实有人口、维护治安秩序、组织安全防范、服务辖区群众的各项任务,关键在人。要充分关注那些农村带头致富人、乡镇农技站人员,操持农机具的人。挖掘这部分人的力量。原因在于这一部分人在农民群体中威信较高,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农民。对于这么一部分人,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的方式将大家聚拢起来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时要注意方式方法,宣讲时要接地气。可以直接列举大量发生本乡村社区和周围乡村社区的典型案例。充分抓住农村群众爱听故事的特点,将自身防范的知识、法制知识、便民知识寓于故事中传达出去。使得这一部分人成为公安机关的免费宣讲团,让他们做到在农村社区居民家中吃饭就能将公安机关需要传达的道理不知不觉的传达出去。同时也可以借助这一部分力量花最小的代价掌握社情民意。
3、小城镇社区
小城镇社区是指发展规模较小、集中程度较低的以从事非农业社会经济活动为主的社区。在中国,小城镇社区是连结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中间环节,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基本的社区类型。小城镇社区人口密度相对适中,有一定的经济、文化基础。社会结构有一定的复杂程度,本社区内的人员有一定的沟通交流,存在一定的人员流动性。社区居民普遍接受过一定阶段的文化教育。
(1)可以充分利用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年人,聘请他们为治安管理员,让他们到网吧等未成年人禁止进入的场所去巡逻。因为他们在本社区都是德高望众的人,社会经验丰富,能够游刃有余的教育未成年人。(2)利用规范社区摆摊秩序为契机,社区民警可以在摆摊小贩中发展治安耳目,主要就是结合他们每天能够接触形形色色的人这一特点。小城镇有一定的商业基础,但和城市相比不够发达,集中表现为有不少沿街叫卖的小贩和摆摊小贩。首先处理好这一部分人就是一个艰巨任务。必须要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出台相应的政策。要让他们成为治安秩序的建设者和保卫者,而不是成为破坏者,就应该合理规范他们营业地点和营业时间。让他们真正有利可赚,这样他们才能成为现有秩序的保卫者,对于破坏治安秩序,影响他们营业的人,才会及时通报给公安机关,共同维护治安秩序。(3)根据小城镇社区有一定的经济、文化基础的特点,可以利用保安服务公司。当然,关键在于公安机关能够多方筹措资金,从而组建一支巡逻队。为所在社区的政府、工厂企业、学校、医院等重点场所进行巡逻,从而起到维护治安秩序。组织安全防范、服务辖区群众的任务。这一支巡逻力量必须由公安机关领导。每天执行任务由社区民警带领。
4、城乡结合部
城乡结合部是指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的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又称城市边
缘地区。城乡交错带尤其是指接近城市并具有某些城市化特征的乡村地带。城乡交错带位于市区和城市影响带之间,可分为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内边缘区又称城市边缘,特征为已开始城市建设;外边缘区又称乡村边缘,特征为土地利用仍以农业占支配地位,但已可见许多为城市服务的设施,如机场、污水处理厂和特殊用地等。城乡结合部人员结构层次非常复杂,流动性非常大,社会矛盾非常尖锐。属于社区警务最难开展的地方。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即将重点开发建设的地区,搬迁问题尤为突出,钉子户、上访户众多,处理不慎极易造成大规模群体性事件。由于此处接近市区,出租屋便宜,所以成为了大量外来人员聚集的地方。鱼龙混杂,外来人员与本地人员,外来人员之间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信仰、需求千差万别。常出现打架斗殴等治安问题,极易出现恶性刑事案件。
(1)将“4050”人员和享受低保的人员以及乡镇撤并后富余人员、村社干部组建专职治安联防队,并以资金保障。(2)要在所住社区建立一个警务室、一个物业保安队、一个流动人口管理登记室、一个纠纷调解中心。要依托所住社区的居委会,与居委会联合开办。要做到强居委会。(3)要有资金保障流动人口管理登记室。要能聘请专员负责。定期对城乡结合部中的出租屋开展清查。(4)要充分发挥调委会和治保会的作用,将社区中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初期。(5)学习邻里守望制度,对于治安形势复杂的地区,可以任命其中的积极分子为治安联络员。(6)要加强治安耳目的建立。(7)寻求政府各项职能部门的合作,对于供电句、水厂等关系到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工作部门尤其紧密配合、热心服务,因为解决不好,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很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8)社区内的公安机关积极与辖区内的工厂、企业内部保卫部门开展合作。可以提出“七厂一 保”这一设想。要求七家工厂一个星期内各出一天,安排各自治安保卫部门对七厂开展治安巡逻。
六、总结
【社区警务的现状及改革】推荐阅读:
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实施意见09-26
我国社区警务07-26
社区警务采集12-05
社区警务比较研究01-20
信息化在社区警务室中的应用10-16
社区警务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11-13
社区警民关系的现状及对策11-20
社区居家养老现状及发展趋势调研报告09-26
警务信息公开06-09
警务综合建设方案06-0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