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2024-08-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精选8篇)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篇1

片段一:

师:天空是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之一,它能丰富画面的意境,透露画家的心情。请同学们看毕加索的作品《赛跑》。画中有什么?

生:有两个人在赛跑。

师:画家是怎样表现天空的?

生:画家用纯净的蓝色,细致的笔触画天空,还画上一朵朵白云。

师:这幅画表达了画家怎样的心情呢?

生:表达画家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

师:对,画中宁静的天空多么令人神往,赛跑的人仰望蓝天,展臂欲飞的动作正表达了画家奔向大自然的渴望。

片段二:

师:同学们,今天天气怎么样?

生:非常晴朗,空气很新鲜。

师:想不想到操场上去跑一圈?

(学生鹊跃,来到操场上奔跑。然后回教室。)

师:刚才你在操场上奔跑时,有什么感觉?

生:心情好舒畅!当我张开双臂,整个人好象要飞起来了!

师(展示毕加索的作品《赛跑》):看这幅画能不能表达你刚才的心情?

生:感觉我和画中人一样,心放飞起来了,眼中的天空是那么蓝、那么宁静。

师:从哪里可看出天空的宁静?

生:透明的蓝色,丝丝缕缕的白云,笔触很细腻。

师展示梵高的作品《星月夜》:看了毕加索宁静的天空,再看一看梵高画的天空。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写在小纸片上。

生观察并书写。

生:我看到了螺旋状的光环席卷整个天空,内心不能平静。

生:我好像看到了神秘的宇宙中,许多天体在发光运动。

师:你怎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的?

生:画家用旋转流动的笔触和耀眼色彩表现星月夜,使整个夜空充满力量感。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自古以来即有画月光风景的题材,但能像梵高般,把对宇宙庄严与神秘的敬畏之心表现在夜空的画家,却前所未有。星、空、月三者的旋涡节奏,令观者屏息凝神。画中以树木衬托天空,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

片段一是美术欣赏教学中最常见的解说型的教学方式,呈现为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单纯的静态教学模式,它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感受和体验。片段二采用的是动态的探究型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尝试、作品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的体验和探索,带着学生个人的观点去欣赏作品,从而使学生真正获得审美愉悦。.观念与反思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的讲解是必需的,因为儿童的艺术修养有待提高,没有教师的引导启发,他们很难顺利进行真正的美术作品欣赏,但教师的讲解并不等于学生的欣赏,教师讲解只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欣赏,而不能代替,教师应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才给予诱导、启迪和分析。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主动参与,美术欣赏不能只是让学生泛泛地从头听到尾,处于一种静止的被动的状态,应该赋予学生自己消化、感受、体验的机会,重视学生对美术欣赏活动的主动参与和投入,以及欣赏后的积极反馈。在只是静听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不太容易产生持久的欣赏愿望,以及热情主动的欣赏行为,所以在理想的美术欣赏教学中,静中要有动,这种“静”,表面上是一种安静状态,内心却保持着一种震撼,对艺术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动”,是学生利用他们所能利用的感知通道来对艺术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探究。静中有动,使艺术欣赏活动与艺术表现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建议

一、心动——在联想中获得审美愉悦

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动,并不只是身体的动,更重要的是学生内在的心灵

的动,心灵的动表现为艺术想象力的翱翔,表现为对艺术的积极思考,并从中有所领悟,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想象是艺术的生命。”任何艺术作品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总会留有许多“空白”和“不确定性”,需要欣赏者通过想象去丰富和补充。所谓“无画处皆成妙境”,就是“空白”和“不确定性”的表现。“欣赏者个人的联想本领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艺术作品的内容。”①例如:在欣赏米罗的人物画时,我问学生看到了什么?学生说:“我看到了一个跳舞的人,甩动着长长的袖子,不小心碰到了火炉,衣袖被烧着了,那团化开的墨迹就是正冒着的黑烟。”多丰富的想象力!尽管和大师的意图不相符合,但他们正以自己的想象和理解对作品进行再创造,得到审美愉悦。

在欣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奇思妙想要肯定,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而不是以权威性的所谓唯一正确的理解去平息学生心灵与作品之间的碰撞。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栩栩如生的画面,配合音乐,营造动态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最完美的直观感受,潜入作品的情境中进行审美体验,不断推进与作品中情感的交流与融合。

例如:欣赏徐悲鸿的《奔马图》

师:(屏幕展示《奔马图》)你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两匹奔跑的骏马。

师:看看马的周围,有什么?

生:是一片空白,什么也没有。

师:仔细观察马奔跑的飒飒风姿,然后闭上眼睛,想象你就骑在马背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放一段音乐,学生进入联想状态)

生: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原野。

生:我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还闻到了草的清香,花的芬芳。

生:我感觉我变成了其中第一匹马,正勇往直前,奔赴战场。

学生通过联想体验到这些“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体现了这幅作品深远的欣赏价值,渲染了作品优美壮烈的意境。王朝闻说过:“欣赏活动所以是有趣的,不只因为欣赏者被动地接受了什么,更因为他可能主动的发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②就在这发现中、感悟中完成了审美再创造,获得审美愉悦。

二、口动——在评论中完善审美观点 美术欣赏活动是对艺术作品进行评判的过程,传统的美术欣赏侧重于教师对美术作品的内容、情节、时代背景、画家生平等方面的评价,可谓是面面俱到,对作品社会价值的评价也是高深莫测,却不知学生一脸迷茫,偶尔博得他们一笑的只是画家的趣闻。只注重教师讲解的欣赏课,即使讲得很生动,也只能算是“故事会”,教师煞费苦心找来的与欣赏无太大益处的趣味性材料,往往只是使欣赏教学停留在表面,而不能使学生真正进入审美状态,积极参与欣赏活动。在今天的美术欣赏课堂中,我们经常能听到学生这样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同意他的观点,但我还要补充……”可见,对于艺术作品,学生有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们不乐于做忠实的听众,他们需要评价权。此时,教师就应变静为动,走下主宰课堂的讲台,倾听学生发自内心的观点。美术特级教师王竹说:“带着问题欣赏,并展开讨论,学生会很热情地参与。”③让学生围绕问题,紧紧扣住“我”字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和展开形式多样的评论,可以是口头评论,书面评论,也可以是分组讨论,甚至是组与组之间的辩论。

例如在欣赏课《民居》一课,可采用分组辩论的形式。预先请同学们课前在网上搜索访问我国的民居,并做好记录。

师出示各种风格的民居图片:你知道这些民居是哪个民族的?

(各组抢答,答对者加分。)

师:你了解哪个民族的民居呢?它在构造上有什么特点?请各组组织讨论,并做好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记录。)

组⑴:我们组比较了解福建的客家土楼,他们的民居很特别,呈方、圆围形,中间是一个大天井。

其他组:为什么要设计成围形?

组⑴:方、圆型造型简洁大方,看上去更坚固雄伟。而且我们从网上知道,福建地区多地震,这样设计的房子具有防风、抗震能力。

其他组:我还要补充,土楼的墙壁上薄下厚,厚处有1.5米,极其坚固。

其他组:好象看不到门,进出是不是很不方便?

组⑴:土楼是全封闭结构,只有一个正门和侧门,窗户也是高高在上,我认为这样可以防御敌人和野兽的侵袭。土楼里面的楼梯都是相通的,交往很方便。

……

组⑵:我们组要讲的是云南傣族的竹楼,竹子编成图案花纹,小巧而精致,如果有芭蕉叶摇曳,翠竹衬托,显得非常美丽。

……

在这样充满争议,充满活力的美术欣赏课堂中,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搜索所获得的知识进行积极的对话、讨论,甚至争辩,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传递出去,同时也接收到别人与自己不同的理解和感受,使自身的审美观点得到逐步的完善。

三、手动——在实践中深化审美感受

许多人认为美术欣赏课就是用眼睛看,用嘴巴说,其实这样就好比纸上谈兵,没有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作者高超的表现技艺,对于作品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表面上,特别在工艺欣赏教学中,对表现方法的理解、体验,光靠眼、嘴来理解是不完整的。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立体化,全方位的揣摩,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作品,通过学生参与实践过程,体验欣赏客体的变化,逐步领会客体的审美价值和内在特征。

例如纸版画欣赏,让学生从纸版画形成的原理的实践入手,逐步体验不同类型的纸版画的制作步骤,从中分辨出不同纸版画的表现特征,然后引导学生欣赏领悟纸版画的本质特征。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学生真正感受到纸版画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韵味。

其次,临摹大师的作品在美术欣赏课堂中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临摹能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增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体验,促进学生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融合。临摹并不会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往往在临摹中添加进自己的想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形象。例如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有丝柏的麦田》,先引导学生观察体验画中优美的意境,金黄的麦田,绿色丝柏的形状和比例和古埃及的方尖碑一样优美,特别是那天空,大胆旋转的笔触表现出云朵激烈的流动,“梵高说过:„画这幅画时,正吹着密斯特拉风(此地区特有的强劲北风。)‟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想不想跟大师学一学?”优美的意境,丰富的笔触,大胆的天空,早就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画笔临摹起来,有的并不满足于临摹,运用梵高表现天空的技法,创作出不逊于大师的优秀作品。可见,在临摹或创作中,学生更能直接地领悟和感受到美术作品的意蕴,并尝试到让人兴奋的表现技法,还知道我学到了哪些知识,我学到的知识到哪儿去了。

以上是我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粗浅的认识,总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动口、动手、动情中逐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注〕 ①丽莎著《论音乐的特殊性》第134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②郭声健著《艺术教育论》第124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篇2

一、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欣赏作品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随着课件的展示, 老师从时代背景、画家生平、作品的形式等角度全面分析作品。学生只有听与看的权利, 不敢对作品有丝毫微词。新课程教育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美术欣赏课特别需要营造开放型的课堂教学。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 因为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思想个性不同, 所以每个学生对作品的感悟也是不同的。因此, 教师要调整课堂教学模式, 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 绝不能板着面孔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道德训诫, 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开始时教师应避免对欣赏作品结论的评价倾向, 多提供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机会, 创设个性化的讨论氛围, 着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情感来对待大师的优秀作品, 鼓励学生研究美、探索美。善于结合艺术品产生的不同国度、历史背景、文化环境、人文精神等, 采用联系、比较的方法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交流心得。在欣赏《美丽的园林》时, 我让学生欣赏五彩缤纷的自然景观, 学生感受到了自然景观的宏伟、壮观和神奇, 恍若人间仙境, 让学生们心旷神怡, 进而对神秘的自然界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想在自己的画面中表现这变幻莫测的自然景色, 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 在引导学生观察事物特性的同时, 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技能。

二、在欣赏中培养学生的艺术再创造力

美术欣赏课不仅要教会孩子如何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和艺术主张, 还需要通过自己的创作来巩固和运用,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学有所用。在欣赏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认识学生的潜质和对美术作品的分析能力。学生对生活、对艺术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 这些感受正是课堂教学中的有待开发的宝贵资源。艺术欣赏过程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 是人们对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再创造、从中获得审美愉悦的过程。真正的艺术欣赏是激发艺术再创造的源泉, 小学生同样可通过参与艺术欣赏活动, 激发和表现丰富的创造性。现代教育技术, 通过利用多媒体中图片、声音、影视、动画等功能, 为美术欣赏教学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给学生以多种感官刺激和心理体验, 充分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生的单纯、真诚, 能随感而发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对画画非常喜欢。这些因素, 正是培养学生欣赏兴趣的好时机, 更是激发艺术再创造的源泉。

三、在临摹中深化学生的欣赏体验

美术欣赏教学可分为专题欣赏和随堂欣赏。在绘画欣赏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全方位地体验作品。欣赏课如果不让学生动手效果就不会太好。临摹是学习美术快速入门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通过临摹欣赏的作品, 丰富审美经验, 增强对美术作品表现方法和绘画意图的体验, 从中发出自己的感想, 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形象。如欣赏凡·高的《星月夜》时, 我采用了比较—临摹—创作相结合的欣赏方法, 变换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临摹, 这种创造性临摹的欣赏方法, 让学生直接与作品对话, 不但能从中尝到新的表现技巧, 而且能获得鲜明、深刻的美感体验。

四、在欣赏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美术教学, 是形象思维的教学, 它对挖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象思维有着其自身的特殊作用。美术欣赏既是一种艺术享受, 又能让学生产生多种多样的遐想, 每个人的想象又各不相同。如何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人?只有让学生活动自由地开展, 他们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

首先, 在备课时, 明确学习要靠学生自己来完成的观念。其次, 根据欣赏内容设计、组织学生参与学习。如《卡通大亮相》一课的学习中, 组织学生欣赏、讨论、质疑、思考, 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玩卡通玩具, 理解卡通画的含义及夸张、变形、拟人等手法, 明确卡通画是一门给人带来快乐的艺术。在轻松的气氛中, 向学生介绍了美国迪士尼公司拍摄的动画片白雪公主、唐老鸭、米老鼠, 中国的孙悟空、沉香、蓝猫, 日本的皮卡丘、灌篮高手、美少女, 韩国的流氓兔、法国的蓝精灵等等。然后让学生自己来创作一个可爱有趣的卡通形象,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快乐的节日》时, 我让学生欣赏我国各族人民庆祝节日的方式,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 热爱民族, 热爱生活,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育学生的团结意识, 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五、在欣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在欣赏过程中, 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欣赏和感受, 让每位学生都能轻松地讲出自己的感受、观点。如在《中国画欣赏》一课中, 有的学生认为水墨画没色彩少创意, 还不如自己的想象画, 有的学生认为很有水准。在争论中逐渐加深对画的认识, 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写意特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乐学精神, 让其进行创造性的欣赏, 让其学到欣赏的方法, 使其欣赏能力得到锻炼, 审美素质得到提升。

美术欣赏只是美术教育中的一小部分, 但是我们从培养儿童综合艺术素质的意义上来看, 比起艺术创造能力, 理解和欣赏艺术的能力对儿童将来的发展更为重要。小学美术教师一定要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美术欣赏教学, 深刻理解欣赏的过程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

[2]德国美术教育.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3

关键词:美术欣赏;引导;审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37-01

美术欣赏正是培养儿童艺术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对现阶段对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新教材较之原教材大大增加了美术欣赏的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同时也有益于发展学生性情、情感、自信和语言。

美术欣赏涉及到对美术作品形式的感觉、意义领会等方面的内容。作品背后还必须涉猎到人类文明的许多领域。那么,该如何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活动呢?我想选择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现状及成因

学生对欣赏课的兴趣保留时间不长。学生欣赏作品缺乏深度,往往仅停留于表面的“像与不像”,“好看与不好看”。教师欣赏课教学方法较单一,学生欣赏的过程只是教师知识经验的反复,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学生欣赏缺乏相应知识。

二、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与措施

针对以上欣赏教学中的现象,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方法与措施:

1、加强教师自身美学修养

加强教师自身语言、肢体表达能力,努力使美术欣赏课上得绘声绘色,加强效率。

重视欣赏课,精心准备教案,充分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不仅让学生赏其“形”,更应该赏其“神”。

案例1:在一次欣赏印象派画家凡高作品的欣赏课上,学生很不了解为什么被誉为“绘画大师”凡高的很多作品会看上去那么艳丽,甚至艳丽得有些想孩子的创作,不像是出自他们印象中的“名家”之手。于是我便和学生聊起了凡高生平事迹。听过梵高的故事后,学生仿佛恍然大悟,原来凡高的色彩明丽是有他发展的一个过程,有他的一种风格与内涵,所以以后如果学生再有机会接触凡高的作品,他们的认识应该就完全不一样了吧!

2、激发学生欣赏兴趣

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说:“任何美的欣赏都必须要基于学生的反映。”学生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而作品背后的人文内涵、背景文化却未能仔细琢磨。教师要通过有声、有色、有形的环境氛围,充分激发学生欣赏兴趣。利用投影等多媒体设备,尝试将美术与音乐相结合,激发情感,增进兴趣。

案例2:我在早期听到一位名师在自编欣赏教材《走近瓯塑》一课中的发挥让我印象颇深。周老师让学生有意识地欣赏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充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制作的特殊工具;亲眼看一看温州的瓯塑做品;听一听专家的介绍;结合作品、根据材料的特点,在技法、材料、题材及表现形式上大胆想象、积极创新。并利用媒体观看瓯塑艺人和教师利用综合材料制作瓯塑的片段,让学生在整体的感官中真正走近瓯塑。最后,通过教师提问:“还可以结合什么材料?做在什么地方?……”拓宽学生思维,引导想到了用自己的旧玩具装饰作品,将传统的民间工艺加以传承与创新。

这位老师可以说是将欣赏课提高到了一定的高度,多管齐下:借助媒体欣赏作品;讲述作品背后人文内涵;动手制作体验瓯塑这一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乐趣,更是深入感受文化本身,怎能不让人记忆犹新呢?

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作品,提高欣赏层次

学生在上美术欣赏课时都有一个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而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这些反差,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做唯一标推。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限界。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切忌把教学变成“蜻蜓点水”,不深不入。作为美术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美术欣赏在美术教学中独特的审美功能,在教学中体现“一学生为主体”的新美术教学观,注重学生的体验、发现、表现、创造和享受欣赏的过程,充分展示美术欣赏的感染、想象、激励、启迪、创新等方面绚丽的火花,让美术欣赏教学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三、需要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

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固然有许多方法形式,但在实施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

1、学生欣赏的兴趣会随着教材的内容而波动。一些具象的、色彩感强的绘画容易被孩子接受,而一些相对色彩单一的、古典绘画就有学生不愿问津。这就要求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去精选教材。

2、如何开展课外美术欣赏活动?课外的美术欣赏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美术知识、提高自身修养。可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文化部门组织开展的美术作品展、儿童绘画作品展等有意义的社会美术交流活动。

以上的若干问题,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75-1

[2] 江泽民.在北戴河会见诺贝尔获得者时的讲话[J].论科学技术,2002年,215-216

[3] 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大学出版社,2002.12.

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4

---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字库未存字注释:

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篇5

金沙小学 罗木金

在小学美术中,“课标”规定:小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美术欣赏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上,是最重要的一环。小孩子都是爱美的,对美好的事物都感知的较早,越长大越渴望美的享受,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者,就应该顺应孩子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可现实中,多数小学美术欣赏课变成是老师个人的自说自唱,或是乏味的幻灯片展示。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种“重绘画、轻欣赏”的现象。主要原因是教师缺乏对欣赏课的正确认识,认为欣赏就是看看,不重要,从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欣赏的教学研究。而使学生对艺术作品缺乏真正的了解,导致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只能浮于表面,很难达到对美的本质真正的理解,更谈不上提升孩子的审美能力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然后了解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选择合适的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欣赏·评述作为美术新课程标准的四大学习领域之一,同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欣赏·评述”在保持好原有“欣赏”部分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突出了评述行为,更好地体现出美术学科的人文性质,使美术欣赏教学活动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呢?

平常的美术教学中,多数老师对美术教材研究不够,导致教学过程中,教学知识不严密,教学方法逻辑性不强。很多时候不但没给学生带去对美意识,更多禁锢了孩子对美的不同种类的追求和思维角度的极度收缩。美术思维中一个重要的思维模式就是整体思维能力。“对美术教材1-12册的整体思考和纵向研究,是对美术教学的正确定位。每一册的教学内容看似完全不一样,但如果细研,你会发现每一个技法的教学、每一个思维的训练等都是层层递进的。如:技法教学中的线的教学,低年级是以线的感受和情趣为主要课程安排《我们身边的线条》、《绘画游戏》、《会变的线条》等;到了中年级线的教学就以线条的基本技法教学安排《连环画》《我们的社区》《画中的线条》《植物线条写生》等;而在小学高段教学中,线条的艺术美术得以运用。《精细的描写》《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画人像》等。如果有整体的思考,那么你在教学某一个阶段的教学时,在教学目标与任务,重点和难点的安排方面就能正确对待了。每一个教学的目标发生变化,那对欣赏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就完全不一样了。准确分析教材中的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名家作品的导向是赏析、学习。而学生作品是同龄孩子的沟通与交流,优点突出但局限性也很强。如果老师不能准确分析出名家作品和学生作品呈现于教材的含义,那教学也只能受限制教参。如:小学二年级线条教学《绘画游戏》,如果老师依据教材和教参的教学引导,老师在分析教学技法时,很容易进入“乱画线条中进行联想”的教学思路。可,分析名家作品时,你又发现线条的绘画和图形的联想又严密的联系。那教师如何去处理呢?是以线条游戏为重点还是以图片联想为重点,这就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倾向的处理了。在欣赏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主动参与,才是欣赏教学之目的。

“欣赏”不单指观赏美术作品时心情愉悦,更深入的意思应该是通晓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在的含义。审美是美术教育的主题,它贯穿整个教学大纲和全套教材之中,实际上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可以说是每课必用。审美学习就是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学生自已对美术作品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认知过程的欣赏后加以评述,从建立审美意识到形成审美认识,让学生参与评价,最后成为审美表现。

教师一味讲到底,学生漠然不知所措是欣赏课中经常遭遇到尴尬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群体,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贯穿课堂当中,以学生的兴趣为抓手,全方位组织课堂教学的设计。教师要转变观念,由知识的占有人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的人,教师的知识和经验成为学生可利用的资源之一,教师的任务由过去单纯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与信息的优化选择为主。如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在出示欣赏作品后,把观察的时间给几分钟学生,然后让学生尝表述下对作品的初步感觉;接着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刻观察作品,从色调、韵美,思想等方面给学生加上作品的情绪。必要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价,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这样既发扬了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最近去厦门开展课堂观摩研讨活动,听了一名教师上了一节欣赏课《中国画的欣赏》,在课堂中,她就很好的让学生知道了应该从中国画的用笔、内容、意境这些方面着手进行一幅画的赏析,并用范画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并记住有哪些美术术语可以用来评析,接着让学生分组讨论对一幅画进行评述并进行展示。这样就不会有老师个人的自说自唱的情况发生。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因此,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而且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提供了创造活动最适宜的环境,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对社会生产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应该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地表现,鼓励学生对他人的美术作品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激励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的审美过程是从审美感受开始,经过审美判断、审美理解、审美创造的环节,由感性到理性。所以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应以欣赏为线索、找准评述点、体现自主性、彰显创新能力,让学生在享受美中理解美,在美的享受中获取审美方法、经验。美术欣赏课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对于开启学生思维乃至学习美术技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方法是教学策略的灵魂所在。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篇6

通过参加美术学科教师远程培训学习,对我的影响尤为深刻,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滞后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影响了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下面本人就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针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的方法,浅谈一点体会:

通过参加美术学科远程培训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滞后的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影响了创造性的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下面本人就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针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策略的方法,浅谈一点体会:

一、欣赏与动手相结合。

欣赏教学与工艺、绘画的教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的。学生如果有了工艺、绘画的实践,就能更好地理解与认识艺术作品。一般可采取以下策略:

1、在欣赏时安排操作活动。如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欣赏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式临摹一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

2、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入欣赏。(1)课始导入欣赏:在工艺、绘画课的开始部分安排一些与本课有关的欣赏内容。如上《喜气洋洋》一课时,在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一下剪纸——“窗花”;(2)在实践中穿插欣赏,在指导学生练习时穿插欣赏,提供练习的范例,以欣赏帮助练习,以练习促进欣赏;(3)在结束时加入欣赏。在练习结束时加入欣赏,通过比较与实践体会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作品的优缺点,还给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明示发展的方向,诱发学生探求美的兴趣与愿望。

二、从欣赏中学会艺术语言。

欣赏课不可避免地遇到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虽然语言能力是语文课应当承担的责任,但是,当美术老师发现学生在美术课上由于语

言能力的低下,影响到对作品的描述与思想表达时,他应当把语言能

力的培养看成自己应尽的职责。结合作品讲授必要的美术术语,有助

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如在欣赏作品的色彩时渗透“色调”的概念,在欣赏构图时了解“构成”的意义。当

学生对术语理解并有所积累后,再去欣赏其它作品时,就能从这些方

面进行评判,并用它们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看法。

三、从民间美术中搜集整理。

在中国民间美术欣赏教学中要求同学们到农村、街道去搜集旧的年画、剪纸、民间玩具、草编、竹编等,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

料,并按类别、作者、创作年代、风格等整理出来,加以文字说明。

同学们在搜集过程中亲眼见到民间艺人熟练的剪纸工夫,不用草稿,一幅生动活泼的《老鼠嫁女》就出来了,又一幅代表喜庆气氛的《五

谷丰登》跃然纸上;还有质朴自然的草编的虫、鱼等玩具。这是最生

动、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学生获得甘醇美酒般的民间艺

术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劳动群众质朴、热情和醇厚的情感,深深打动

了同学们的心,这是无穷的影响。

四、到现实生活中去搜集整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愉快学习,是上好欣赏课的基础。外出参观或实地考察,使学生的课

本知识与现实得到联系,在亲身体验美中领略文化的内涵,并潜移默

化为内在的人文素养。搜集整理是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论文 篇7

一、加强审美教育, 将欣赏教学贯穿整个美术教学课程

《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以来, 美术教材进行了重大调整, 可以说美术课本本身就是一场“美的欣赏”、“美的历程”。总的来说,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分为以下几类:

1.儿童范画、手工制作的欣赏, 这些作品多数出自同龄小朋友之手, 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天真烂漫又不乏童真。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深受学生喜爱, 利用这些资源, 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可谓事半功倍。

2.一些范画、手工的制作过程的图解欣赏。把绘画方法制作技巧更直观地展示给学生, 更有条理性。让学生乐于接受, 易于吸收,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绘画及制作水平。

3.世界名作的欣赏, 这些图片都是艺术大师们的经典之作。让学生们徜徉在艺术的最高殿堂里。艺术大师们的画, 不仅有艺术价值, 还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 陶冶了学生们的情操, 对他们艺术素养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介绍这类作品时更要多钻研教材、引经据典。

4.教材上还介绍到一些地方美术特色、世界文化遗产、雕塑建筑, 等等。这些美轮美奂的图片, 重在引导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与尊重, 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能感受到新课标修订以来美术教材给我们带来的可喜的变化, 色彩斑斓的画面, 详细又生动的文字说明都在刺激着学生们去寻找美、发现美和创造美。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爱看视觉冲击力的东西, 喜爱模仿, 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将欣赏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始末, 将欣赏与技法训练有机整合起来, 让学生们徜徉在美的海洋里, 充分吸取美的精华, 美的养分。

二、了解儿童美术欣赏心理, 遵循儿童生长规律, 合理组织欣赏教学

儿童毕竟与成年人生理规律不同。在美术学习中, 他们表现出很明显的生理特点。

1.儿童的无意识属性强, 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总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 对作品的感受总是粗略了解便心满意足。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14课《介绍我喜欢的玩具》这一课中, 我充分给予学生表达感受的机会。但一些学生只能简单地从功能、用法上进行评述自己所带的玩具。这时需要老师充分肯定且耐心引导, 用实物或图片展示丰富的玩具世界: (1) 首先从材质上了解玩具的丰富性。如:民间布艺玩具, 泥塑玩具, 毛绒玩具, 电动玩具等等。 (2) 再从题材上了解, 有历史悠久的中国民间玩具, 现代较时尚的机器人变形玩具, 激发学生兴趣, 引导他们欣赏与了解民间与现代玩具, 通过比较感受造型与色彩的不同特点。 (3) 用讲故事的方法深度挖掘玩具的历史制作、造型、色彩、寓意等, 更能吸引低年级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评述欲望。

2.儿童在欣赏中往往只对自己喜爱的方面感兴趣而忽视其他, 往往注意整体而忽视细节。如在四年级下册第14课“艳丽的大公鸡”一课中, 第一幅画就是欣赏农民画《金鸡展翅》, 学生们看过的第一反应就是“漂亮”、“颜色好看”, 但具体好看在什么地方也说不上来。对于造型, 图案的不同更是几乎没什么感受。这时我用幻灯片的形式将这幅图与真实的大公鸡图片进行对比, 引导学生观察细节, 适时地提出问题:“什么地方不同, 找一找?”, 同学们很自然地发现了特别之处“样子不同”、“身上没那些花纹、图案”、“尾巴没那么大”、“身体太胖了!”教学进行下去, 学生们自然总结出“夸张”、“变形”、“色彩对比鲜明、强烈”, 这些农民画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的轻松达成。

三、利用课外资料进行中高年级欣赏教学

五年级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不再那么单纯、直接, 对不同信息的包容量比低年级更大。对事物的理解层面也更加丰富。在上欣赏课时, 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书上的几张图片, 几段文字, 翻看几下, 阅读几遍就草草了事。可借助于课外积累的一些信息来丰富课堂内容, 激活学生的欣赏能力, 优化欣赏教学。如在上“人民艺术家———齐白石”一课, 我从网上下载了介绍齐白石生平的短片, 让学生在短短几分钟时间感悟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的人生转变, 用齐白石的虾与真实的虾做对比, 让学生体会“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义, 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 听得聚精会神。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自主意识开始成长, 所说所做更多包含自己的想法。因此不可进行“填鸭式”教学。在欣赏《蛙声十里出山泉》之前, 我特意请学生们换位思考, 说说如果自己处在画家的位置, 你该怎样表现这幅画呢?学生们兴趣来了:“画一个人站在那儿, 扶着耳朵听, ”、“远处有山, 有泉”、“画一只青蛙, 从山那边游过来”、“还要画上音符”…… 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主体位置, 积极性高涨起来, 这时教师的引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有效结合本地条件, 欣赏教学亦可丰富多彩

用课堂40分钟进行欣赏教学是最普遍的形式, 也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但要将欣赏教学进行得更为丰富多彩, 我觉得可以用不同形式进行体现, 如将欣赏教学贯穿于每节美术教学活动中, 充分运用课本上的图片、文字, 并结合学生课下汇总的资料, 进行随机欣赏, 也可将欣赏教学拓展到室外, 利用本地资源组织或鼓励学生到实地观摩美术作品、参观美术馆、访问画家等等, 进行欣赏教学。如在上四年级“寿县古城墙”一课时, 完全可让学生先课下搜集有关寿县城墙的历史资料, 再去古城墙实地参观, 并进行写生, 锻炼造型能力, 同时了解本地历史文化, 增强学生们的民族尊严与自豪感, 一举多得。

其实, 各地、市条件不同, 教学工作受限制的因素也各不相同, 可以根据各校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

综上所述, 欣赏课不仅不可一笔带过, 相反, 具有不可替代的美育作用, 作为一名美术教学工作者, 我们应该重视并合理组织欣赏教学, 将欣赏教学开展得有滋有味, 丰富多彩, 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美术学习的魅力!

摘要:新课标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一节中谈到“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 美术学习绝对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 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作为一位美术教师, 要认识到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不仅要在日常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基本的绘画技能, 还要将美术欣赏教学认真有效地开展起来, 加强审美教育, 优化欣赏教学。本论文侧重于如何开展欣赏教学这一方面进行评述。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8

关键词:欣赏 美术 优化 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一、吃透教材,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它的重要性,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优化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

具体做法是:首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范例和教师事先组织展示的佳作,使学生明白这些不同的作品都同属于一类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艺术作品多样性的概念。其次,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压力,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导主要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具使用等,以此实现以创作带双基的目的。学生在欣赏当中,相互交流,一般来说很快就能产生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作画,教师加以指导,教学效果良好。

二、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更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致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美。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上一篇:老师寄语高三学子下一篇:种大蒜观察日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