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盖茨比名句英文版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了不起的盖茨比名句英文版

了不起的盖茨比名句英文版 篇1

——The Females in The Great GatsbyAs an unreplaceable part of the society, females are often considered to be in an unequal status and act a different role from males.By now, they are gain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It’s interesting to analyze their words, their behaviors and their thoughts, because they are usually mo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eable society and more likely to react to the change.Therefore, to some extent, they are a mirror of the social morality in their times.In F.Scott Fitzgerald’s novel The Great Gatsby, there are many female characters.They are of various personalities: some of them look pure while some of them seem to be hypocritic.However, all of them play a vital role in developing the fascinating plot and fitting in the large picture of the theme.From these females, we can learn how they reflect the general corruption of the morality at Jazz Age, especially the value of money and the hypocrisy.One of the most distinctive subject in the novel is the American values, indicated by Myrtle and Daisy especially when they choose between love and money.To begin with, Myrtle, namely Mrs.Wilson, is the wife of a garage owner George B.Wilson.Wilson loves her so much that he even becomes insane after her death.According to this, she should have cherished their marriage.However, she marries him just “because I thought he is a gentleman”(P41), and she has an affair with Tom, a man who even broke her nose.Her

choice of husband or lover is not depended on how much he loves her, but merely their status.It is strange, isn’t it? Whether she really loves Tom more than Wilson or not is uncertain, but it is clear that Tom is richer.Although Myrtle lives in lower class of the society, she is always

struggling to go up.Unlike her husband, who is “a blond, spiritless man”(P31)without the desire, she is with “immediately perceptible vitality”(P31).So she tries to improve her status but in a wrong way of having relationship with a “real gentleman” who doesn’t love her.Compared to Myrtle, Daisy is more god-favored.Born in a relevantly rich family, she marries to a equally rich man, Tom as a matter of course.She loves Gatsby, but could not marry him because he was a man of nothing.She does not accept him later because she has no intention to leave the rather distinguished society to which she and Tom belong.When Daisy and Gatsby reunite five years later, the reason she is moved is not the persistent love from Gatsby, but Gatsby’s lavish shirts.How absurd it is!

Evidently, no matter from upper or lower class, both of Myrtle and Daisy worth status and wealthy much more than true love as many people do.At that luxury roaring 20th,Americans treasure money most.Therefore it’s not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why people often trade for some materials at the expense of sacrifying their love, their healthy, or something else valuable.Nowadays, some women still prefer to marry a man with large possessions rather than the one she really love, owing to the appetite of material.Moreover, another distinctively perceivable character should be hypocrisy.Firstly, it could be noticed from Daisy.She likes to dress herself and her daughter in white, a color that symbolizes purity.In contrary, she talks to Nick with absolute smirk and insincerity, she praises at party while she dislikes West Egg, she ignores Gatsby’s profound affection, shirk responsibility onto Gatsby after she killed Myrtle and so on.Since all of these behaviors have no thing to do with pure spirit, the white dress becomes an ironic satire on her.In no way can she be as pure as she seems, neither can she perceive what purity is.She even sees

something terrible from this purity that she could never understand, which is the reason why she dislikes West Egg.Similarly, Myrtle is also hypocritic.Even though she is not in upper society, She pretends to be noble.So she lets four taxicabs drive away and finally selects “a new one, lavender-colored with grey upholstery”(P33), she acts like a queen “throwing a regal homecoming glance”(P34)at the arrival at the apartment, and she laughs, talks and revolves with impressive hauteur at the party she holds.She strives to be elegant but only to make others feel lousy.Her sister Catherine’s appearance arouses the same unpleasant feeling.She wears heavy makeup with “solid, sticky bob of red hair, powdered milky white,eyebrows drawn at a rakish angle and pottery bracelets.”(P36)Unfortunately, the restoration of beauty against nature works the opposite way.It doesn’t make her more favorable, but presents a sense of unreal.All of these pretending deeds may seem ridiculous to us, but it is human nature.At times, it may be quite tired to live in disguise.Daisy complains that she is sophisticated.As she said, “I hope she’ll be a fool-that’s the best thing a girl can be in this world”(P24), it’s better to be a simple-minded fool than a calculating woman.However, as a matter of fact, dishonest

people are still inclined to wear up a mask so as to attain what they pursue and get where they long for.No one wants to be considered as poor, ignorant, or anything bad, so they disguise by instinct.It’s neither uncommon for vain people to conceal their shabby family background to get what they want, nor unusual for illiterate people to conceal their ignorance.In a word, hypocrisy is not only typical among females, but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human race.As the result, none of the females in the novel has a happy ending: Myrtle dies in the

了不起的盖茨比名句英文版 篇2

一、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快乐原则”

盖茨比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得益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菲茨杰拉德短暂的一生有成功的一面,又有苦涩和失意的一面,他曾被称为“失败的权威”,[1]2他一生有难以摆脱的精神和心理问题。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三个部分,即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意识”是人心理状态的最高形式,是人的心理因素世界中的“首脑”,它统治者整个精神世界,使之动作协调。正是在意识的管辖与指挥下,精神生活才具有稳定合理的特点。“前意识”,是属于意识的观念和思想,因与现实生活无关,被排除出意识,而留在意识附近,可以较快、较易的进入意识领域内。在意识与前意识之外,即是“潜意识”,是人类精神中占据最大量、最原始的部分。在精神世界中,潜意识压在最深处、最底层,但又最活跃,总是设法浮现到意识表层上来。“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知按照“快乐原则”行事,盲目地追求快乐,而不计后果,漠视道德与法律。运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和“快乐原则”理论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中主人公盖茨比,他倾其一生视黛西为理想和美丽的化身,最终为之付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这一行为和思想符合“快乐原则”。

那么作为盖茨比的原型,即作者菲茨杰拉德又有怎么样的人生经历,现实生活中他的爱情世界又是怎样的呢?为了追根溯源,更好地理解盖茨比的人物内涵,我们先从作者说起。海明威曾在《流动的盛宴》一书中直言不讳地指出,菲茨杰拉德是被女人毁掉的。这句话有失公允,女人成就了他,女人也毁了他。1915年1月4日,在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的一场新年聚会上,十八岁的菲茨杰拉德遇见了十六岁的杰内瓦———芝加哥“四大金花”之冠,她的父亲是成功的证券商,她的外祖父是建筑大亨,她通体圆润无骨,小而精致的手,长而瘦弱的腿,头发深而卷,深棕的眼睛永远闪着光。她的声音低沉沙哑,高声说话时不断变着调子,像在唱歌,“把每个字都唱出一种前所未有过、以后也绝不会再有的意义”。[1]42

有了菲茨杰拉德的人生经历做参照,我们不难看出,盖茨比把黛西看做理想的化身,他唯一的理想就是占有黛西,把已经失去的“金色女郎”黛西重新用金钱“赎回”。关于这一点,黛西说得很明白:“哦,你要求太过分了!我现在爱着你,难道还不够吗?过去的事情我无能为力了!”[1]65盖茨比要求黛西对汤姆说她爱的不是汤姆而是他自己时,黛西的话也说明了她根本不会真正爱上任何人,因为她爱的只能是钱———“她的声音里充满了金钱”。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盖茨比的所谓的“爱情”只是一厢情愿而已,他一厢情愿地以为用财富就可以夺回黛西的感情,她对黛西始终抱着占有的目的。因此可以说,盖茨比对黛西的追求是性欲的结果,为的是满足个人的快乐,符合“快乐原则”。

二、人格结构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底层为本我,中间为自我,上层为超我。运用弗洛伊德关于本我-自我-超我的心理结构,分析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我们可以看出,汤姆、黛西等人在人格的三个层次上体现趋于相同,停留在本我层次上,只注重快乐原则,无视道德范畴。盖茨比受当时主流价值观影响,致力于追求为贵族的形象,停留在自我层面。尼克主要充当了“超我”的角色,对盖茨比的行为进行客观评价,并在适当时候做出警告。笔者结合盖茨比的原型,即作者菲茨杰拉德的人生经历,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的理论对主人公盖茨比进行分析。

“本我”是人格的中间层次,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现实生活中,作者菲茨杰拉德完美极了,只要不提及他的学业和出身。他高中时候就全校倒数第一,颇费了一番人情关系才进了普林斯顿,他并非天资愚笨,只是懒于受人驱使。他母亲出身富贵人家,可惜外祖父过早去世,庞大的家产到菲茨杰拉德年幼时便所剩无几。他父亲做生意失败,依靠亲戚支撑家用。虽是温饱无虞,依靠父亲的地位却无缘进入上流子弟的交际圈。而他本人长相英俊,脸部轮廓甚至比女人更美,他嘴唇敏感又柔软,淡金色的头发从中间分开又小心地梳到后面。青春期的几年,他已经自成一番风度,说话时既风趣又不失真诚。十年后他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这样描绘他自己:“他心领神会地一笑———还不止心领神会。这极为罕见的笑容,其中含有永久的善意的表情,你一辈子也不会遇见两三次。它面对着———或者似乎面对着———整个永恒的世界一刹那,然后就凝注在你身上,对你表现出不可抗拒的偏爱。”[1]149这种描述自然有夸张的成分,却又恰如其分。多年后菲茨杰拉德和整个世界都闹翻了,可他所有的朋友仍在回忆录里念叨着他浑然天成的风度和英气。

回归到小说文本中,盖茨比出生在中西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父母是碌碌无为的庄稼人,“他的想象力从来就没有真正承认过他们是自己的父母。”他从小就不甘贫困立志要出人头地,并在各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希望通过努力发家致富,过上上等人的生活。特别是因为他身份卑微而无法得到心爱的姑娘时,他加紧了对财富的追求。后来通过非法手段积累了巨大的财富,成为了贵族的一员。在作者生活的20年代的美国,追求财富和享乐成为了时尚,盖茨比是受所处的时代影响,被上流社会美丽的光环所迷惑,看不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罪恶的一面,他立志实现“美国梦”,体现了人格结构的“自我”层面。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梦是受抑制或压抑的愿望的满足。”这种愿望,尤其是欲望,通常是与道德准则相悖的。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批评方法,企图揭示压抑的原因。精神分析适用于文学的理由是,它总是与语言相关。弗洛伊德以梦的工作方式来解释文艺创作过程,用梦的解析方法来破译文本形式背后的深层含义,分析作家潜在的无意识创作动机。如同很多作家一样,菲茨杰拉德把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第一手素材运用到小说创作中。作为作者最负盛名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说是作者的半自传。作者笔下那些纸醉金迷、唯利是图的灯红酒绿中的男男女女,正是菲茨杰拉德的现实生活写照。作者借由创作发泄压抑的精神世界,揭示了“爵士时代”美丽光环下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的社会本质,以警示世人。作者所生活的“爵士时代”是美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代,“美国梦”已经发生了质变,人们不再勤勤恳恳地奋斗、发愤图强,而是一味追求物质世界,贪图享乐。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话总结,“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2]它是经济繁荣,个人追求享乐追逐物质的时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的前夜。这样的“美国梦”终究是不切实际的,盖茨比的死不仅是对个人理想幻灭的一种诠释,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一种人类的幻灭——“美国梦”的破灭。

盖茨比的梦的破灭就是“美国梦”的破灭,通过精神分析法我们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掀开了层层面纱,深刻剖析了美国民众追求享乐主义,倾其一生追求金钱、财富和权力,忽视文化、道德建设,使读者在深思后领悟出小说的真谛。作者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将自己的梦想寄于盖茨比的故事,透过盖茨比折射社会,传递心声,为世人谱写了一首警示曲,其深刻的思想内涵至今仍对世人有着警示意义。

摘要:《了不起的盖茨比》被公认为美国现代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其作者菲茨杰拉德也被冠之为美国“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而小说主人公盖茨比的成功塑造得益于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法,审视小说主人公盖茨比,以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盖茨比

参考文献

[1][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姚乃强,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了不起的盖茨比 篇3

看完这部作品真的不知该为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主人公Gatsby无奈不值得,还是该为他抱有的那个梦想与希望而心酸……女主角Daisy由凯瑞·穆里根(Carey Mulligan)出演,这个角色可以说就是代表了“梦”,而梦与现实之间总是有差距的!那个所谓的“Golden Twenties”充斥着欲望,人们为之疯狂。

Miuccia Prada与这部电影导演Baz Luhrmann的妻子Catherine Martin合作,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打造了40多套风格独特的MIu Miu和Prada鸡尾酒礼服和晚礼服的定制系列戏服,灵感是从过去20年间的精选T台形象中汲取的。Catherine Martin说:“Baz和Miuccia两人都喜欢以现代的方式来重新发掘历史,让经典从过去的枷锁中释放出来。他俩的这种联系是Miuccia Prada与《了不起的盖茨比》合作的基础,也是这种联系把我们和她的视野紧紧串联在起。”这次名为“CatherineMartin和Miuccia Prada打造盖茨比”(Catherine Martin and Miuccia Prada Dress Gatsby)的精选戏服主题展览于2013年5月1日~12日在纽约的Prada Epicenter店中进行展出,随后,该展览于6月14日~30日和10月分别移师到Prada东京Epicenter店和上海国金中心商场进行展出。

经典重现

Prada一向喜欢与艺术挂钩,不管是品牌自身,还是设计师本人。况且,Miuccia本身就很爱电影这种呈现手法,记得去年Miu Miu的四部讲述女性故事的微电影,还邀来世界各地的名导操刀。而与Miuccia有着老交情的导演Baz Luhrmann,从1996年自己执导的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Miuccia就为Leonardo DiCaprio饰演的男主角设计戏服。而Baz Luhrmann又为今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举办的“Schiaparellii and Prada:Impossible Conversations”时装艺术展担任了创意顾问。当然,Luhrmann也是

位不折不扣的艺术大师,只是大家的表现手法不同,所以碰撞的时候才会激出强烈的火花。

今年,这部被誉为20世纪2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曾被翻拍过4次,而且在70年代第三次翻拍时由Ralph Lauren打造出戏服的经典之作,Miuccia又怎么会错过大展身手呢?在电影里,Miuccia为服装的每个色彩设定了一个独特的意义,特别是绿色,绿色象征着希望,也是原著最终章结尾说到的“盖茨比一生的信念就寄托在这盏绿灯上”。

“我一般不会直接比照某个年代,因为这不是我思考的模式。但是当我在创作这一系列戏服时,我发现只要稍加变动,调整一个新角度,有不少过往的设计即会变得非常具有20世纪20年代的风情。”

————Miuccia Prada

艺术再造

提到20世纪20年代就会提到Flapper!那个年代可以说是解放的年,不再有束缚和捆绑,所以的服装都偏向Loosely。那时的女性开始化夸张的妆容,开始抽烟、喝酒,更别提20年代的曼哈顿。而这个以美国为大背景的电影选用意大利设计师定装的原因就像Catherine Martin所说:“我们与Prada的合作将会勾起人们对20世纪20年代在美国东海岸贵族中兴起的欧式风格的回忆。那时的服装见证了两个不同的发展方向:一个是对富有的长岛民众享有特权、常春藤盟校风格的着装的渴望,一个是对欧式唯美之风、精致之姿和颓废之态的渴求。我们与Prada的合作就反映出了这两种美学间的冲突。”确实,要展现两种不同文化的美学,那么作为欧洲时装权威性的代表,Prada也当之无愧了,特别是对欧式唯美、精致和颓废的诠释。

《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文读后感 篇4

Gates compares in order to pursue the black eyebrow coloring alizarin red to exhaust own sentiment and the ability and wisdom, finally ruined own life. He naively thought that, Had the money to be able to revive an old dream, redeems the love which lost.

He was what a pity wrong. He looked at mistakenly black eyebrow coloring alizarin red this vulgar superficial woman. He looked at mistakenly on the surface the debauchery but the spiritual sky empty bored society. He lives in the illusion, is gotten rid by the black eyebrow coloring alizarin red, is desolate for the society, finally has cast the tragedy which is unable to recall. The Gates ratio is the 20s schoolmate, but also is being in love black eyebrow coloring alizarin red good friend Jordan.

了不起的盖茨比(影评) 篇5

我一直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存在因果和缘分的。就像是阅读一本书这样简单的事情也是,首先要有遇到它的缘分,再次便是要有读完它的耐性和热情。如此看来,我和《了不起的盖茨比》想来算是比较有缘分的吧。在上个学期的美国文学课上,通过老师和书本系统的介绍让我了解到有一样一本好书。再而电影的上映图书馆的典藏,这一切的一切都为接下来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一直都不怎么喜欢菲茨杰拉德,直到喜欢上了村上春树。

在这之前,印象中的菲茨杰拉德是这样一个作家:阴柔、华美,热衷于书写贵公子和美丽的南方女郎的爱情游戏。那时候,一说起20世纪上半期的美国文学,就会想到海明威和福克纳。从他们的小说中,我看到两人的缄默和隐藏在其后的蓬勃力量,只是一个表现得简洁,一个太过繁复。我一如既往遗漏掉他,司各特.菲茨杰拉德。

喜欢村上是在2005年。当时很多同学都很喜欢他。同寝室的一个家伙,是研究日本文学的。整天不是在看三岛由纪夫,就是在读村上。书架上也堆着一套套他们两人的文集。对于三岛我一直很反感。一个人被某种主义煽动至狂热继而剖腹自杀,我始终无法理解。反观村上,虽然没有壮硕的肌肉,但看着顺眼了很多。所以偶尔,我也从同学那里借几本村上看看,想着可能会找到别人喜欢他的理由。结果理由没找到,倒是把村上的小说一本本地看下去了。当那漫长的阅读旅程结束时,我发觉我对这个看着颇为顺眼的大叔已经喜欢得不得了了。

在阅读方面,我有着强烈的爱屋及乌倾向。喜欢一个作家会喜欢上他所喜欢的。通过村上,我读了雷蒙德.卡佛,杜鲁门.卡波特,约翰.欧文,也对菲茨杰拉德完全改变了看法。在《挪威的森林》第三章,渡边讲到了自己的阅读经历。他说,十八岁以后,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对他来说始终都是绝好的作品。“兴之所至,我便习惯性地从书架中抽出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信手翻开一页,读上一段,一次都没让我失望过,没有一页使人兴味索然。”虽然渡边不等同于村上,但也相差无几。事实是,村上有部可以说是向《了不起的盖茨比》致敬的作品(虽然致敬这个词,在时下不时兴了),那就是1999年的《斯普特尼克恋人》。可惜它跟村上的其他作品一样,最终还是成了“我”而不是堇的故事。而《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始终存在着张力,他们就像身处在天平的两端,相互平衡。他们成了各自所缺失的部分。

话说回来,我是因为村上才开始读《了不起的盖次比》的,并在以后的几年里一读再读。读了人文社姚乃强翻译的;也读了巫宁坤译的,还读了译名为《灯红酒绿》的版本。据我的感觉,巫宁坤的版本是最没有语感的,读起来颇不顺畅,菲茨杰拉德句子中那种绵长、缓慢的节奏感丢失殆尽。但奇怪的是,如今反倒是这个版本是最常见的。

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理由有很多:喜欢开头那句父亲的忠告:你在评论他人的时候,要记住并非所有的人都有你这样优越的条件。喜欢看着盖茨比站在海边遥望黛西家码头上的绿灯,喜欢看着他“以奇怪的方式伸出手臂”,喜欢那种惊奇和热切;喜欢盖茨比豪宅上彻夜不明的灯光,和从花园里随风飘至的音乐和笑声,那样声色犬马,醉生梦死。以及盖茨比躲在这一切繁华背后的孤独和被压抑的欲望。喜欢死后的那段人情冷暖,喜欢看着那辆来自另一个世界尽头的汽车来到豪宅门口,却没有发现美好的宴会早已散场。也喜欢书中的语言、隐喻、讲故事的方式,和精致却缜密的结构。只有在反复阅读之后,你才会发现原来书中的每个人不仅丰满、独立,而且在无形之中又被归拢在情节的网罗里,成为情节的一部分。去年夏天,最后一次读《了不起的盖茨比》,读到结尾那段极具史诗气派的咏叹时,我想,我可能找到村上喜欢这本书的理由了。说到底,它跟美国梦,跟爱情,跟西部人在美国东部的遭遇,都没什么关系。它只关乎青春,梦和追逐梦的失败与勇气。但这其中没有妥协,仍然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

也许一本真正的好书的定义就是这样,看之前让你对它充满好奇,看时让你欲罢不能并且随着情节的起伏而心潮澎湃,而看完之后也会让你感悟很多事情,例如一去不返的青春,又例如且行且惜。

了不起的盖茨比影评 篇6

年,亨利福特卖出了1500万辆福特T型车,前被拆分的标准石油各自为政的公司再度在全国建起了无数的加油站,陶氏化学有了自己的商标成为了美国屈指可数的.大型化工企业。

一个疯狂咆哮所有人都在狂飙突进的十年,多年之后人们再提起,最伟大最自我实现预言的总结却只是菲茨杰拉德如挽歌般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即便近百年后的这天,依然被BazLuhrmann导演搬上银幕。影片极尽浮夸奢华之能事:服饰、饰品、布景、宴会,甚至是盖茨比锃亮闪耀的黄色跑车,无不时刻提醒观众那个疯狂享乐的爵士年代。可能菲茨杰拉德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但所有的之后人,都从那些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描述中看到了预言版无可避免的大萧条幻灭的到来,以致时至今日,也为人所感慨。

如果只是一个在所有人的狂欢盛宴中都看到那个覆灭的曙光预兆的话,这部电影的原作也不可能影响如此深远,正因它旨在追问一个问题:“到底美国梦是什么?”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主角盖茨比无疑代表了那个时代最直接的精神诉求:我要不断发奋赚到更多的钱,获得更高的地位,透过自己的发奋,尽可能快得从一个nobody变成somebody。然后带着自己拥有的一切去追回过去,追回所有当年自己拿不到的一切。自己豪宅里所有的舞会、盛宴、乐队、美酒、喧嚣,都是为了追回五年前在路易维尔失去的一切,不止是Daisy,还有所有在他看来自己失去的这五年的前程,那些甚至从未发生过的假定的五年幸福生活。时刻对于执着的近乎偏执的盖茨比来说,最好就能停滞了:这五年从来没有发生过,他带着自己的财富成就地位回到Daisy身边,从五年之前重新开始一切,至于此刻的Daisy和Tom已经有了一个女儿,盖茨比甚至从来不在乎甚至不去想过该怎样办。他如此执迷于自己的过去不肯放手,以至于当Nick直觉一般地追问:“你不可能重复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时候,盖茨比本能怀疑般的回答:“不可能重复过去?为什么?当然能够!我会让一切回到原本就应的样貌!她(Daisy)会看到的!”。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豪宅隔水相望D

aisy住所晚上闪耀的绿光。

其实Daisy这种肤浅的优柔寡断甚至不值得去多加置喙,正因她Tom都是这样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人。既便是Daisy本人,也不可能对自己的处境和Tom的外遇一无所知毫无觉察,她看着自己和Tom的女儿说“我很高兴是个女儿,我期望她是个傻瓜。对一个女孩儿来说,世界上最好的结果就是变成一个美丽的小傻瓜。他那种对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物质财富理所当然的想法和物质的欲望使他在本质上和Tom并没有区别。如Nick在盖茨比死后对Tom和Daisy那种毫不在乎的冷漠的看法:“我无法原谅他或者喜爱他。但是他所做的一切,在他们自己看来都合情合理:一切都十分冷漠令人困惑。Tom和Daisy是冷漠的人,他们把所有事情都搞砸,然后退缩到到自己的财富和麻木不仁或者不管什么使他们在一齐的东西之中,留下烂摊子让别人去收拾”。

诸如“盖茨比爱上了一个bitch,然后他一辈子被毁了”这种说法也是很值得商榷的。盖茨比这种如小马哥一样“我忍了三年,就是要等一个机会,我要争一口气,我不是想证明自己了不起,我是要告诉人家:我失去的东西我必须要拿回来”的坚忍宣誓毕竟动人,只是一个人若对所有自己经历过的世事都不放手的话,不管盖茨比之后的成就多么伟大,若他的成功和自我实现都要透过翻开过去的伤疤挽回早已经不属于他的Daisy来证明的话,那在他面前所注定的,就只能是一个死胡同。正因过去发生的事情真的就那么无可置喙不容辩解地发生了,除了理解之外,唯一的选取是遗忘。而盖茨比的可悲之处则在于,这两者他都做不到。

盖茨比用尽所有发奋造就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实现了美国梦,他甚至亲自给自己改了名字。他对Daisy的隐藏的含义是,他拒绝坚信正因自己出身低微就注定无所成就。任何能够让自己获得财富和成就的方法,哪怕是非法的,都在所不惜。盖茨比的葬礼上,只有Nick、盖茨比的父亲和牧师等几个人出现,几乎所有人敬而远之,生怕和这个靠贩卖私酒和有组织犯罪起家的盖茨比先生有什么瓜葛,即便不久前他们都在盖茨比的豪宅里饮酒作乐笙歌艳舞彻夜狂欢。人们赞颂财富和成就,却毫无例外地应对后事避而远之。盖茨比的父亲得知儿子的死讯后赶来为儿子送葬,在盖茨比堂皇的豪宅中对Nick说,我为我儿子的成就感到骄傲。

回到最初的问题:“美国梦到底是什么?”老罗斯福总统1910年在巴黎发表了题为《共和国的公民》的演讲,在文中他说:“重要的从不是那些在一旁指手画脚的人,不是那些对别人的失败评头论足的人,更不是那些指责别人如何能够做得更好的人。荣耀属于那些真正站在竞技场里打拼的人:他们满面灰尘,浸透着汗渍和血迹;他们英勇无畏;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犯错跌倒,正因这路上必须伴随着打击,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奋力向前做到了;他们明白自己执着和专注;他们献身于崇高的事业;在最好的状况下,他们最终品尝了伟大的胜利和成就;在最坏的状况下,即使他们失败了,至少他们也很伟大地倒下,正因那些自始至终从不知道胜利或者失败的冷漠和胆怯的灵魂远远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观后感guanhougan)两百多年来,一代代的移民来到那里,就是为了摆脱过去的旧世界。飘过纽约港的自由女神像旁,旧金山的金门大桥下,在洛杉矶的长滩港上,所有来到那里在那里生活的人们都坚信不管自己出身如何贫寒卑贱,只要凭借自己的勤劳奋斗和不懈追求,总有一天我们总会得到我们觉得自己就应得到的一切:财富、地位、尊重、感情。每个生活在那里的人都像盖茨比一样,“信奉那盏绿灯,那个一年年离我们渐渐远去的完美未来。我们从前抓

不到他,但是不好紧:明天我们会跑得更快,手伸得更远,总有那么一个早上,我们奋力向前,逆水行舟,不断地被推向过去”。

《了不起的盖茨比》全新视角解读 篇7

《了不起的盖茨比》, 一本拿在手中你可能会惊讶于它篇幅单薄的小说, 它真能负载为作者带来的“编年史家”的盛名吗?

一.十年一觉“美国梦”

按照后世一些评论家的说法, 比起很多历史教科书来, 《了不起的盖茨比》更接近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历史。但该书终归是作家“白日梦”的产物。故事主人公盖茨比来自西部, 曾因贫寒让人横刀夺爱, 暴富之后, 他不惜重金在纽约长岛买下一幢与初恋情人黛西家隔水相望的豪宅。几乎每天他都要举办铺张的夜宴, 竟只是为了吸引黛西的眼球。就在盖茨比即将鸳梦重温之时, 黛西驾车撞死了丈夫的情人, 却和丈夫一起嫁祸盖茨比, 致使盖茨比殒命于不明真相的死者丈夫的枪口。

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 并非该书流传至今的主要因素。当你乘着作者华美的语言之舟, 逆流回到作品重现的那个时代, 和故事的主人公一同开展他的追梦之旅, 一种繁华落尽、曲终人散的苍凉之美, 定能带给你强大的心灵震撼———盖茨比, 一个似乎已经实现了“美国梦”的年轻人, 最终难逃梦碎人亡的命运, 折射着一段什么样的岁月呢?

对于历史不算悠久的美国而言, 上世纪二十年代无疑是一个值得书写的年代。当欧洲列强忙于修复“一战”创伤的时候, 工业化的澎湃大潮却使这片幸免战火的新大陆乘上“繁荣号客车”。在分期付款消费模式的助推下, 汽车、收音机大步走向家庭;“人造纤维、香烟、冰箱、电话、化学制品 (尤其是化妆品) 以及各种各样的电器设备……需求越来越大”[3];拥有产权房屋不再是梦想, 随着房价走高, 房地产逐渐演变成投机的工具, “每个人都挣着土地的钱, 地价攀升到令人难以置信的高度”。[4]

旺盛的消费激情, 点燃了人们的财富梦想。无数财富英雄的传奇事迹似乎也在昭示人们:美国给了每一个人均等的机会, 只要努力奋斗, 人人都能成功———这就是“美国梦”!

显然, 盖茨比是那个火热年代众多追梦人中的一分子。他奋斗的全部动力, 源自那段因为财富鸿沟而失落的未了之情。他购置长岛豪宅的真实目的是让黛西看到这道鸿沟已被抹平。在寥廓的星空下, 他一次次凝望黛西家门口的那盏绿灯, 以柏拉图式的理念整理记忆, 编织梦想———物质富有只是他“美国梦”的一半, 只有黛西重回身边, 这个梦才圆满无憾。

但已为人妇的黛西不再是盖茨比心中的那个女神了。她在盖茨比的卧室痛哭流涕, 只因巨额财富与她失之交臂;她答应续写前缘, 是因为不可抗拒的物质诱惑;在关键的抉择面前她又举棋不定, 是因为她得知盖茨比的财富来路不正、风险巨大。“她的话音中充满了金钱”[5], 她的内心极度冷漠, 以至于盖茨比为她付出生命代价她都无动于衷, 一走了之。

如果说盖茨比的“美国梦”还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 那么, 黛西的“美国梦”只剩下物欲了, 而后者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异化的消费、膨胀的欲望, 使物质繁荣的“爵士年代”出现了深深的精神危机, 也使曾代表欧洲移民对正义、自由、平等向往的“美国梦”彻底变质。在小说的尾声, 作者告诉我们, 盖茨比的长岛别墅, 正是当年荷兰水手登陆之地。“那些为建造盖茨比的别墅而被砍伐掉的树木, 曾经在此迎风飘扬, 低声应和着人类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梦想”[6]。在那些不复存在的树木的见证下, 几个世纪以来, 干百万人冒着被海浪吞没的危险, 到达他们心中的彼岸, 在荒芜的美洲大陆, 建立了全新的文明。现在, 当验证财富梦想的水岸豪宅拔地而起, 曾经的葱茏树木, 竟变身为冰冷建筑物的结构部件;而它们应和过新大陆人的高贵梦想, 更被物化成赤裸裸的“金钱梦”!人们在得到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掩卷沉思, 你一定感悟良多!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

在衰退与发展的此消彼长中, 交织希望与迷茫的人类又一个百年开始了。虽然没有世界大战的炮火硝烟, 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经让世界各国交足了学费。当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几近停顿之时, 在另一个大陆, 一个东方文明古国正在上演崛起的神话。

高速增长的经济, 正将前辈绘制的美好蓝图化为现实, 也使中国成为全球最耀眼的新兴消费市场。“旧时王谢堂前燕”的汽车正以超常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阔绰与气派堪比盖茨比别墅的水岸豪宅在各大城市也不鲜见, 开发商称其“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所以这才是“诗意的栖居!” (不知海子、海德格尔在天有灵作何感想?) 更不用说令人眼花缭乱的快速消费热点带给都市持卡一族的每一次心动和每一度“月光”。

对比菲茨杰拉德笔下的那个年代, 好好打量、静静思索眼前的中国社会, 再手捧《了不起的盖茨比》细细品味, 你会发现一幅幅早已凝固于书中的历史画卷正被重新展开。书中反复提到盖茨比那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的所谓牛津出身, 不知你是否会联想到某位“打工皇帝”身陷其中、越描越黑的“学位门”?当听到好友提醒小心驾驶时, 车技蹩脚、胆大心粗的贝克小姐一句“反正别人小心就是了!”[7]这样不负责任的准马路杀手在刚步入汽车社会的中国绝非少数;还有, “药房”老板沃尔夫山姆操纵的“1919年世界棒球联赛的那笔交易”[8]的虚构情节, 谁会想到若干年后会由中国足协高官与众多球员联袂组成的豪华阵容在现实中真实出演?

一面是财富狂欢的高歌猛进, 一面是道德滑坡、人心不古的惊心现实, 如同一枚硬币的正反面, 立体地呈现出当下中国与“爵士年代”的诸多相似元素;而一旦我们试图破解某些财富传奇的密码, 或许会和那个时代的知识精英一样写满一脸迷茫。作者不动声色地告诉我们, 盖茨比的万贯家财来自他和朋友联手操纵的一家“药房”。当时美国实施禁酒令, 没震住瘾君子, 反而培植了一个地下市场———“成千上万的药剂师获准可以根据医生的处方卖酒, 而这项措施一旦缺乏严密的跟踪检查将很难被严格执行。”[9]靠着“药房”, 盖茨比赚到“第一桶金”。这个带有“原罪”色彩的白手起家故事, 与改革开放年代一路走来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们的经历何其相似!在为盖茨比送葬的时候, 他的父亲说:“假如他还活着, 他会成为一个大人物的, 就象詹姆斯?希尔那样的人, 他会为国家建设出力的。”[10]按照盖茨比向善的本性, 这是很可能的结局。可以想象, 在华尔街论坛上, 功成名就的盖茨比笑谈间为往事忏悔的情景, 就像今天“联想”的柳传志坦陈当年赖过账, “新希望”的刘永好承认卖过掺水饲料一样。到底怎样评价这些财富巨子的灰暗历史呢?是无情清算或许引发一座财富大厦的轰然倒塌?还是一味迁就、宽容而任由其带来主流价值观念的失衡?在这样的复合矛盾面前, 在更多宏大的命题带来的困惑与苦闷面前, 菲茨杰拉德同时代“迷惘一代”的多数作家选择了自我放逐的流浪, 而我们的选择呢?

盖茨比没能走进华尔街。在一声残忍的枪响过后, 他年轻的身躯永远留在菲茨杰拉德笔下的那个年代, 又随着菲茨杰拉德这部惊世作品的一版再版, 随着不同面孔的英俊小生银幕上的真情演绎, 随着不同年代评论家们视角不同的评说, 在一代一代的读者心中复活。

与盖茨比一起复活的还有那个“最会纵乐, 最讲炫耀的时代”———不是在电影里, 而是在现实中。从道德层面看, 人们有一千个理由将这样的时代拒之门外;但因为暗合某些历史规律, 谁也阻挡不了它轮回的脚步。在我看来, 菲茨杰拉德命名的这个年代, 已经披着华丽的外衣, 散发世俗的气息, 静悄悄地不请自来。换句话说, 就在你我浑然不觉中, 或许当下的中国正在复制又一个“爵士年代”。这样的观点听起来肯定刺耳。毕竟, 当哀怨的萨克斯管吹落“爵士年代”的一地玫瑰花瓣, 盛筵散尽的漫漫长夜给一代美国人留下了痛苦的集体记忆———文学评论家认为, 天才的菲茨杰拉德通过小说曲终人散的结局表示了对山雨欲来的先知先觉;而历史教科书上明白记载:“爵士年代”的尽头是股市崩盘后旷日持久的大萧条。不是说今天的中国注定会以这样惨烈的方式结束这一轮的经济周期, 但是,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是一个不变的真理。最少, 头顶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会提醒我们前进脚步更加稳健。

摘要:上世纪二十年代, 伴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海洋上千帆竞发, 五光十色的新消费形态让一代美国人沉醉于奢华的物欲, 挥霍无度的夜夜笙歌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标志。小说家菲茨杰拉德将这个“历史上最会纵乐, 最讲炫耀的时代”命名为“爵士时代”, 他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被称为是那个时代的见证。

关键词:爵士时代,符号标志,时代见证

参考文献

[1].《转引自《20世纪美国文学史》杨仁敬著

[2].《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著刘峰译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3].[4]、[9].《浮华时代——美国20世纪20年代简史》刘易斯·艾伦著汪晓莉、袁玲丽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P122、P202、P185。

《了不起的盖茨比》叙事视角分析 篇8

《了不起的盖茨比》再现了美国空前繁荣的20世纪20年代。影片开头就勾画了一个印象中的黄金时代,正如尼克的自述:“纽约1922年,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在这个浮华和神秘的年代里,没什么不可能的事,一切皆可发生,甚至包括盖茨比。”美轮美奂的场景,奢华的派对,精致的服饰,甚至是盖茨比耀眼夺目的黄色跑车,无时无刻不在炫耀那个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然而,越浮夸就越虚伪,也预示着泡影之后不可避免的大萧条到来。

在叙事手法上,影片有意回避了单一的叙述方法,采用多种叙述角度,相互交叉、结合,有机地创造出真实动人的故事情节。从视点的角度,主要运用内聚焦、零聚焦和外聚焦的叙事手法。“聚焦”这一术语来源于法国学者热奈特,他综合了理论家对于叙事的不同观点,提出了自己的叙事视点聚焦法。[1]将这种复杂的叙事视角运用在电影中,体现了其叙事手法的高超,也增添了电影的艺术感染力。

一、内聚焦视角

内聚焦叙事是指“有固定的内聚焦,叙事说明的事件仿佛是经过唯一一个人物知觉的过滤”。[2]在影片中,尼克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以“我”为叙事中心,成为画面中、故事里的重要一员。

(一)第一人称视角

影片开篇,尼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回忆了他在纽约的经历,作为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人们通过他的感官感受、思维、情绪、内心世界认识盖茨比、黛茜、汤姆等人,认识上流社会的奢靡浮华与虚伪冷漠。尼克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而又抗拒这个陌生而又充满诱惑力的世界。人们通过他的所见所闻,倾听他的内心独白,一步步揭开盖茨比以及纽约的神秘面纱。这种叙事手法让人身临其境,加上影片的3D效果,产生仿佛尼克就是自己的错觉,更加增添影片感染力。“盖茨比是谁?”观众与尼克一样,对这一神秘人物产生好奇,却没有一个客观的叙述者告诉我们,只能跟随尼克的视线,从他所见所闻中寻找线索。通过偶尔出现的戒指,窗帘下不为人知的面孔,码头上的远远的背影等,一步步靠近这个神秘人物。电影利用尼克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成功地从第一人称叙述者尼克的眼中塑造了一个既神秘又真实的人物形象。伴随着灿烂的烟花绽放,盖茨比的闪亮登场如同烟花一般璀璨光辉、华丽无比,仿佛是利用烟花的意象隐喻了盖茨比的人生:他像烟花一样一路向上,努力奋斗,积极向上,不断追寻自己的梦想——财富与爱情,当他在人生最灿烂的时候,戛然而止,像烟花一样消失在天空中。

“他的笑容是那些人中你无意间碰到的稀少的笑容中的一个,一生只能遇到四五次。我好像明白了,你相信自己就像你希望被理解和信任。”盖茨比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格魅力在出场的第一幕就通过第一人称尼克的内心独白一览无遗。第一人称叙事的直接好处就在于,观众能通过旁观者尼克对周围环境和人物的描绘做出的反应身临其境。随之自然地客观地叙述盖茨比的真实身份、生平经历、与黛茜的重逢、与汤姆的对抗等等,一切都自然流畅地发展。

(二)第一人称人物身份

“W.C.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将‘把叙述者完全戏剧化,把他们变成与其所讲述的人物同样生动的人物’的叙述方式称为‘戏剧化的叙述方式’。”[3]故事的叙述者尼克正如他所说,既身在其中又置身事外。尼克不仅作为一个旁观者,为观众讲述故事的发展,他也扮演着故事中的一名角色,一个生动的形象,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4]随着故事的发展,观众似乎也能切身体会尼克的困惑与迷惘。

这种叙事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叙述者总能跳出戏来,以内心独白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其魅力就在于把握掌控的尺度,既要掌控叙述者的话语和想法,又要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想象空间。尼克在参加了汤姆骄奢淫逸的疯狂聚会之后,他走到阳台边,思考着:“欢愉包围着整座城市,我们黄色的窗户极力分享着人们的秘密,对于偶然驻足的街上的看客,我曾是他,也是一位看客,抬头仰望,幻想自己,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被这无穷无尽纷繁复杂的生活吸引着和驱赶着。”描述他内心对纽约纸醉金迷生活的向往和抗拒,既身处其中,又想随时保持清醒,置身事外。

尼克既怀揣着与盖茨比一样庸俗的美国梦,又保持着理智,对现实有清醒的判断和评价。置身于纸醉金迷的时代潮流中,尼克扮演者既是局中人,又属局外人的双重身份。尼克对故事的叙述过程,实际也是他渐渐认清东部虚伪本质的过程,也是他对自己的庸俗美国梦的认识与清醒的过程。所谓东部也就是与西部相对地划分,传统的看法是:东部是道德的沦丧地,而把西部视为道德的发源地。[5]常以两者间的差异与矛盾来隐喻社会现象。影片的最后,尼克在看尽了上流社会的浮华虚伪之后,深感自己无法继续待在泡沫般浮华的世界里,毅然决定回到自己温馨真实的家乡。隐喻了他的精神诉求回归传统道德的价值观,摒弃虚伪浮夸的欲望追求。这也是影片不着痕迹地想要传达的传统价值观主题。

二、零聚焦视角

零聚焦的叙事是一种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也称未聚焦的叙事,叙述者比任何人知道的都要多,是全知全能的。[6]它的叙事视角是不固定的,似乎没有聚焦却又无所不在,时而俯瞰全貌,时而窥视人物内心。

影片《了不起的盖茨比》多次出现一个与故事毫不相干的意象——眼睛广告牌。一双神秘而又深邃的大眼睛,凝视着人们不为人知的秘密,象征着“上帝之眼”。“上帝之眼”出现在纽约与西卵之间的垃圾抛洒点——灰谷,“上帝之眼”的牌子第一次出现在汤姆偷约加油站老板娘莫特尔时,第二次出现是在盖茨比炫耀自己显赫的家族背景和光辉事迹时,第三次出现在威尔逊知道妻子出轨的时候,第四次出现在汤姆与盖茨比互相超车的时候,第五次出现是在黛茜开车撞向莫特尔的时候。在五个关键点出现“上帝之眼”,不得不承认它在影片中的象征意义。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那五次出现的意义分别是:汤姆对妻子的背叛,盖茨比的谎言,莫特尔私情被丈夫知道后的恐惧,汤姆对盖茨比的嫉妒,黛茜开车撞人的罪恶。这些丑陋的真相似乎永远不为人所知,但事实无一幸免,纷纷曝光在“上帝”的眼前。这双眼睛似乎在警醒着他们,所犯下的罪孽上帝都看在眼里,真相不会像灰谷的垃圾一样被掩埋,总有一天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以传统的叙事角度——上帝的视角看待人们的悲欢离合,这是一种客观叙事方式,将视野凌驾于整个故事之上,冥冥之中洞悉一切。然而这种视角容易拉大观众与影片的距离,不利于影片的真实效果的表达,影片巧妙地把它作为次要的角度处理,不影响影片的观影快感。但这种全能的视角有其不可缺少的作用,那就是跳出一切人物,对角色和故事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判断。

三、外聚焦视角

外聚焦的叙事是指“读者或观众无法得知人物的思想或情感,这也是所谓‘行为主义的叙事’”。用托多罗夫提出的相等或不相等的方式概括的话,即叙述者<人物,也就是“叙述者说的比人物所知道的要少”。[7]

这种叙事方法弥补了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有限的不足,又减小了零聚焦视点的距离感。作为一种补充作用的叙事视角的在影片中存在。影片中为了保留爱情故事的梦幻与唯美,多采用外聚焦的叙事角度来叙述盖茨比与黛茜的爱情。尼克并不是全知全能的,他的所见所闻毕竟是在有限的范围内,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其他的叙述者,运用视角的转换加强叙事张力。乔丹回忆与盖茨比的见面,“五年前在路易斯维尔,那天她得到了新的英式高尔夫鞋,转身看见黛茜——在Taylor阵营中的军官之间是迄今为止最受欢迎的女孩,他们当中的一个人跟他在车上,那是盖茨比,他看着她的方式,是所有女孩梦寐以求的。”在这一段表述中,乔丹并不知道他们交谈的内容,也不知道他们的相处过程,只是无意中看到了一个盖茨比深情的眼神,但它已经胜过千言万语的绵绵情话,盖茨比对黛茜的爱意已表露无遗。这样的叙述模式完整地再现真实情境,有利于故事情节流畅、自然地铺陈开来,以旁观者的角度理解人物的经历和心情。

外聚焦模式在黛茜和盖茨比的感情发展线索中大量运用,从他们相识、相恋、离别、重逢似乎都是在别人的诉说中,和通过旁观者尼克和黛茜的闺蜜乔丹的眼中叙述故事。例如黛茜结婚时,收到盖茨比的信之后伤心痛哭并大发脾气地说不结婚。此时没有人知道信的内容,只听见黛茜痛哭大喊道:“告诉他们,黛茜不想结婚了!”究竟发生了什么,影片没有深究,黛茜与盖茨比的感情经历在乔丹的诉说中模糊地进行,以零散的画面再现乔丹记忆中的情景。可见作为叙事者的乔丹比人物黛茜知道的要少,这种外聚焦的叙事手法还原了故事的真实,其艺术魅力就在于给人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黛茜与盖茨比的爱情故事中,最令人难忘的一幕要数他们久别重逢的场景了。盖茨比为了这次见面作了充足的准备,他把尼克家布置成了一座美丽的花房,整洁美丽的花园、布满鲜花的房间,无处不显现出盖茨比的用心,当他准备好一切,焦急紧张地等待五年未见的心上人到来之时,盖茨比却被一个“怯”字打败了。尼克见窗户打开了,盖茨比消失了,打开门他却浑身湿透地从雨中迎面而来。这一幕没有直观的展现盖茨比是如何在黛茜进来的前一秒跳出窗去,在雨中兜一圈之后回来,但人们在脑海里自动弥补了这些画面。其表达效果与影片留白的度的把握有直接关联,既给观众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同时又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叙事。

结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以盖茨比的传奇经历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纸醉金迷的爵士时代,以及人们对财富的向往,对名利孜孜不倦的追求。导演巴兹鲁赫曼巧妙地运用3D技术加强视觉效果诠释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他认为只有超凡的视觉冲击力才能配得上这部经典的破格之作。影片以主人翁盖茨比的个人故事发展为主线,与汤姆的对抗为副线,采用多种叙事视点相互交织运用,互相弥补叙事视角的不足,以及对空间性的把握加大戏剧张力,增强戏剧效果。影片的主题表达也发人深省,诠释了美国梦的意义和代价。如果一切的努力都是追名逐利的话,那美国梦不过就是一场梦罢了,物质再丰富也无法平衡精神上的空虚。正如盖茨比,他贪慕虚荣,不择手段,傲慢无比,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必然的悲剧。而影片中尼克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宁愿选择平静踏实的生活,也不愿迷失在虚伪冷酷的上流社会。只有通过勤劳的双手,踏实勤恳的态度,才能实现梦想,这才是“美国梦”的真正意义所在。

[1][2][6][7](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75,176.

[3][5]田玲.《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130.

《了不起的盖茨比》读书笔记 篇9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被称为“浮躁的20年代”,“爵士时代”,作家菲茨杰拉德因作品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这个时代的发言人。小说语言优美,比喻精彩,意境悠远,如作者本人一样富有诗人和梦想家的气质,不愧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他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也居于不读就会留下遗憾的伟大书籍之列。最近空闲,我就花了三天时间把全书读完,小说不长,一共182页。

《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讲述了盖茨比的一个梦想,一个“女神”梦。年少的盖茨比因贫穷没能得到心目中的女人黛西,随后的五年为女神奋斗,五年后他家财万贯,再去追求已为人妇的黛西,却发现“黛西的声音充满了金钱”。他的真爱并不能得到丝毫回报。后来盖茨比死于非命,这个执着的梦想正是幻灭,同时也宣告了“美国梦”的破碎。故事的叙述者尼克目睹了这一切,看尽了人世的虚伪和冷漠,选择离开了浮华的城市,回到了朴实的乡村。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作者的天才之作,内涵深刻,意味深长,解读起来的角度也是多方面的。

一.盖茨比是怎么死的盖茨比被“疯子”乔治·威尔逊枪杀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为什么威尔逊会枪杀他,作者并没有明说。事实上盖茨比并不是肇事者,开车撞死威尔逊太太的是黛西。当时盖茨比,汤姆,黛西三人感情摊牌后,脾气都不好,所以大家开车出去透透气。盖茨比和汤姆并没有开自己的车,而是相互换着开,因此网上有传言称汤姆策划了这起车祸,欲置盖茨比于死地。但是我想车祸的发生只是一个偶然,一是汤姆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橄榄球运动员,没有能力策划这么一起精密的事件。二是他无法预测威尔逊太太何时在何地,因为那时威尔逊太太被他丈夫软禁了。当时是黛西开的车,只是运气不好,偶然撞到了威尔逊太太,而后来的盖茨比之死从这里开始演变成了必然的了。一,盖茨比绝不会供出是“女神”闯的祸。二,威尔逊因丧妻而疯狂,一心想要杀死凶手,且他与汤姆熟识,认识肇事黄色小轿车是汤姆的。汤姆为保妻子黛西脱干系,就把责任推向了盖茨比。三,黛西自私怕死,不敢承认事实,便把错指向了盖茨比。小说中描写了黛西与与汤姆坐在一起吃饭的景象,“这副图画清清楚楚有一种很自然的亲密气氛,任何人也都会说他们俩在一同阴谋策划。”那个时候,这对夫妻在如何解决这件事达成了一致。这样一来,老实的盖茨比成了替罪羊。丧失了理智的威尔逊就认定盖茨比是撞死他妻子的凶手,冲进别墅射杀了无辜的盖茨比。盖茨比死于非命,虽然生前宾客如云,死时竟无一人为他辩护,来给他送行的也只有他的老父亲。

二.盖茨比为什么了不起

1.出淤泥而不染

盖茨比的豪宅具有宫殿般的奢华:海景别墅,私人海滩,两艘汽艇,八个佣人,跳台泳池,劳斯莱斯。每个周末,宾客满座,络绎不绝。男男女女们在舞池狂欢,豪饮高歌,放纵享乐。这一切都是盖茨比提供的,但她别人从不参与进来,他不喝酒,不狂欢,他喜欢独处,心中有高尚的情操,保持着一份与世俗的与众不同。直到被害前不久,盖茨比才说,“你知道吗,老兄,我整个夏天从来没用过那个游泳池。”即使从小受到家庭教育不轻易评价人的故事叙述者尼克也忍不住第一次直接坦白地评价盖茨比。“他们是一帮混蛋,”我隔着草坪喊道,“他们那一帮子都放在一堆还比不上你。”如果你能体会到这句话的分量之重,你就能了解到盖茨比在作者心目中是多么了不起。作者看来再多的收到社会腐蚀的人也不上一颗赤子之心的。

2.为爱执着,从一而终。

初次见到女神的时候,盖茨比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屌丝,只是在人群中多看了她一眼,再也没能忘掉她的容颜,产生了一段缠绵悱恻的单恋。在他艰苦奋斗,逆袭成高富帅后,凭借他的实力找个拥有黛西般美貌的女子本不在话下,但盖茨比坚持黛西到了痴迷的地步,他愿意为女神做任何事。他特意把豪宅安置在黛西家的对面,隔海相望,为的是夜晚可以看到海对面的那盏绿灯,遥寄盖茨比构筑的梦。当盖茨比与黛西相遇,他害羞害怕,神色仓皇,战战兢兢,一刻不停地看着黛西,这不正表现了他那难以言表的爱吗。由于黛西不喜欢盖茨比家里的派对和佣人,盖茨比把多有佣人都辞掉了。“由于她看了不赞成,这座大酒店就像纸牌搭的房子一样整个坍掉了。一起坍掉的还有,当盖茨比领悟到黛西徒有其表,其实是个拜金女时,他的梦随的身体一同消亡。在我们旁人看来,这样太不值太愚蠢了。

3.凭借个人奋斗,实现美国梦

美国梦的含义是,无论出身,只要通过不懈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实现梦想。盖茨比就是美国梦的化身,他出身屌丝,靠自己的才智和双手,年纪轻轻就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他的名字“杰伊·盖茨比来自于他对自己柏拉图式的理念,他是上帝的儿子”,“字面的意思是他必须为他的天父效命,献身于一种博大、庸俗、华而不实的美。”他立志高远,不碌碌无为苟活于世。在他父亲无意发现的书中,盖茨比端端正正地写有时间表和个人决心,他每天的时间几乎都安排在两件事上——学习和运动。他的决心包括不要浪费时间,不吸烟,每周都要读有益的书,对父母更加体贴等等。他的父亲说“真是从小见大”,“杰米是注定要出人头地的”。最终我们撇开盖茨比之死不谈,当时的盖茨比显然成为了一名成功人士,甚至达到了辉煌的境地,且财富取之有道,飞黄腾达之时,仍不忘故人,待人友善。

三.读盖茨比,谈中国梦

小说写的是美国社会和美国梦,如果读者把视野局限在美国的话,那么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是读后的社会。但我们把这部小说植入中国社会的环境中,那便对我们有了启示意义,因为人性是相通的。

20世纪初,美国已经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小说中能读到作者对电话、汽车和榨汁机的生动描写。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同时也必然会打破旧的东西。在那个时期,传统道德濒临瓦解,享乐主义大行其道,人们普遍感到精神空虚。

当今中国社会很能对应这样的一个时期。改革开放大大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许多事物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社会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成功,是金钱。一个个的现成的励志故事宣扬着只要好好念书,长大后就会成功,出去努力打拼,就能多挣到钱。无数年轻人为青春,为梦想,为女神,试图从屌丝逆袭成高富帅。但残酷的现实,激烈的竞争令人无助和彷徨。

上一篇:爱国格言警句下一篇:游水族馆游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