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区建设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牧区建设(共8篇)

牧区建设 篇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党中央国务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涵盖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各个层面,是一项系统性的社会基础工程。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新牧区建设的重要保证。加强党的牧区基层组织建设对于扎实推进天峻新牧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在学习领会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对县情乡情的认识上下功夫,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提供思想理论保证 “十一五”时期,是为建设新牧区打基础的重要时期。天峻县将立足于全州工作大局,紧紧围绕《海西州“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任务,以统一党员干部思想、增强主动性为内容进一步深入开展学习宣传活动,结合牧区工作实际,理清新牧区建设思路,提高创造性开展工作的水平。一是以基层党组织为阵地,采取集中宣讲、重点辅导、解答疑惑等形式,及时准确地把州委、州政府、县委的部署宣传到牧民群众中去,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州委关于新牧区建设的重大部署上来,达到提高认识、凝聚人心的目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二是正确理解和准确把 握新牧区建设的精神实质。全县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深刻领会新牧区建设的政策和部署,全面准确地把握政策实质,把党的“亲民、爱民、惠民”和富牧、惠牧的执政理念和政策措施宣传到位,做到领导干部学深学透、干部职工熟悉掌握、牧民群众全面了解。特别是要宣传好直接关系群众切实利益的草场承包、减轻牧民负担、劳动保障、义务教育、合作医疗、低保救助等政策,切实防止断章取义、搞实用主义的倾向。三是要创造性地开展助牧活动。各级党组织要掌握上情、吃透下情,深化对实际县情、乡(镇)情、社情的认识,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引导群众用适合形势要求的新思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帮助牧业社开拓思路、创新规划、总结经验、谋划发展,充分调动牧民群众的积极性,使新牧区建设成为上下齐心、左右协调、运行高效、扎实推进的“民心工程”。

二、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领牧民群众致富奔小康上下功夫,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提供基础保证

新牧区建设,首要的任务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加快发展,没有生产力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新牧区建设就会失去经济基础,牧民也会失去积极性。因此,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要紧紧围绕这个中心,突出解决影响牧业、牧区、牧民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增强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本领。一是要确立新思路。根据新牧区建设的要求,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对本乡镇、本牧业社的新牧区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群众欢迎的思路。具体的措施必须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既要立足牧业搞发展,更要跳出牧业抓牧业,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中,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扩大非牧收入来源。二是要采取新措施。以加强牧业基础设施为重点,以调整牧业经济结构为主线,以加快牧业科技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要培育新牧民。各级党组织要把牧民培训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既要重视畜疫防治、土种选育、特种养殖、饲养管理和现代畜牧业、生态畜牧业生产经营等知识培训,更要重视非牧就业所必需的职业技术培训,把“减少牧民”作为“富裕牧民”的重要步骤,纳入总体规划。

三、在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上下功夫,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核心在领导班子,关键在党员干部,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增强执政效果为重点,全面加强县乡社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一是从适应新牧区建设的需要出发,选好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把那些坚持邓小平理论、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熟悉和热爱基层工作,真心实意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潜心处理化解各类矛盾,善于调动积极因素搞发展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特别要充实一批知识层次高、开拓能力强、具有现代眼光的年轻干部,增强干部队伍活力。二是抓紧完善干部政绩和发展实绩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干部的岗位职责规范,将考核工作与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目标统一起来综合考核,从而引导各乡镇、各牧业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要求谋发展、抓落实,促使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中到办实事上,把本领运用到促进社会主义新牧区发展上。三是结合乡镇政府职能转变,深化牧区综合改革,加快建立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加快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组织引导牧民群众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新路子、新办法和新措施,真正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四是加强作风建设,切实做到求真务实。努力改变乡镇领导普遍存在的“坐在车里、吃在乡上、住在县上”的不实作风。县乡两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同群众同甘苦,了解群众所想所盼所急,掌握基层工作动态,帮助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和困难,把发展为人民、发展依*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落到实处。真正以全新的思想观念、全新的工作方法、全新的工作作风在全县营造议发展、想发展、谋发展、促发展的良好格局。

四、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上下功夫,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管理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政治保证,要进一步加强牧区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加强牧区法制建设,教育和引导牧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切实保障牧民合法权益,为天峻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必须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牧区建设 篇2

1 高原牧区兽医防疫体系概况

1.1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随着高原牧区畜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传统的兽医防疫体系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已经不能充分满足要求。在畜牧业兽医防疫体系结构中,存在较大的不合理。无法充分的实现人员的合理调配。对兽医防疫工作的开展也有着极大的制约作用。

1.2 相关检疫设备简陋

高原牧区兽医防疫体系相关检疫设备较为简陋,由于常年的使用,缺乏很好的维护,导致许多检疫设备已经存在老化、故障等问题。但是日益扩大的畜牧业规模,又需要检疫设备的高负荷运转,进一步增加了检疫设备损坏、故障的风险。由于我国财政部门在这方面调拨的资金较少,无法全面对设备进行检修与更换,也影响了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1.3 高原牧区兽医防疫体系相关监督管理制度不完善

由于没有相关的监督管理制度,导致兽医防疫工作在开展的时候存在较大的漏洞,也没有对动物进行切实有效的检疫工作。牧区偏远地区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着大规模的动物疫病流行。对牧区畜牧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因此,做好高原牧区兽医防疫体系的监督工作,将能够有效的降低疫病流行的风险。

1.4 高原牧区兽医防疫与动物疫病监控不到位

动物检疫工作具有较长的周期性,需要不定期的对当地的畜牧产业动物进行抽检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疫病流行的情况。但是就目前的高原牧区兽医检疫情况来看,在对入境动物检疫工作完成之后,很少有对这批动物进行再次抽检工作,使畜牧业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2 高原牧区兽医防疫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尚不足

在建设牧区兽医防疫体系时资金主要是有国家拨款,但是因为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家拨款的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且在牧区,地方性收人和经济条件都不好,需要资金投入的方面比较多,所以最后划分到畜牧业方面的资金就相对比较少,导致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配置不齐,兽医防疫检疫设备老化或不足,到发生动物疫情时不能及时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疗,从而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

2.2 高原牧区兽医防疫体系工作人员专业水平不达标

高原牧区大多数处于高海拔地区,海拔在2 500~4 000 m。冬长夏短,全年日照时间2 000 h左右,冬季多有重霜重雪,最低气温-20℃.夏天最高气温在20℃。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高原牧区兽医防疫从业人员一般都是尚未经过专业教育培训的,有的甚至没有受过专业指导的牧民自己干。加之牧区兽医防疫工作人员待遇不高,严重影响了牧区兽医防疫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进而使许多相关专业人员流失。因此,高原牧区兽医防疫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这也对牧区兽医检疫工作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隐患。由于在高原牧区条件较为艰苦,兽医检疫人员均为年龄已近50岁的中年人,缺乏新鲜血液的注入,出现人员断层。这对高原牧区未来兽医防疫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影响高原牧区畜牧业的发展。

2.3 病、死畜无害化处理要求不达标

在我国兽医防疫体系中,对疫病动物隔离与处理都有明确的标准。但是由于许多防疫人员相关专业知识不到位,对死畜、病畜的处理方式不规范,达不到无害化要求,从而会引起疫病的二次流行。

3 提高高原牧区兽医防疫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更新兽医防疫检疫设备

增加动物防疫经费投入,保证正常年份防疫预算经费,如遇重大疫情,应根据实际需要追加预算经费;保障村级动物防疫员工作补助经费,逐步提高村级动物防疫员待遇,稳定村级动物防疫员队伍;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牧区防疫工作条件,配备必要的防疫设施和专用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保证检疫设备的良好运行才能保证检疫工作有效的开展国家应加大在检疫设备维护、更新方面的投入才能推进兽医检疫工作的开展促进高原牧区畜牧业的发展。

3.2 加强防疫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牧区动物防疫工作每年在春、秋两季集中免疫前应组织各级防疫员开展集中培训,加强动物防疫法律法规、防疫专业知识、免疫接种、兽医临床诊断、防疫操作技能、疫情巡查和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理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各种免疫技术和操作技能,正确使用各类免疫器械,开展经验交流,推广先进技术。同时,公开选聘年轻的专业人才,真正把懂专业、能胜任的技术人员吸纳到防疫员队伍中来,逐步实现年轻化、专业化动物防疫队伍。

3.3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病畜、死畜的处理工作

基层畜牧工作人员会和动物直接接触,对病死的畜禽进行解剖、对各种动物疫病进行检查诊疗,感染人畜共患病的概率也相对高一些。所以,在建设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时,要加快速度落实基层畜牧兽医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他们的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问题,有效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让其能更好地投人到工作中。根据我国《动物防疫法》相关规定在注射疫苗之后的保护期内如果发生了动物染病政府会给予饲养人员一定的经济补偿避免出现隐瞒动物疫情的情况发生在对病畜进行隔离、死畜进行无害化处理时需要切买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标准进行彻底杜绝因为病畜、死畜处理不当引发的疫病二次流行。

4 结语

畜牧业的发展对于我国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和提高农牧民收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畜牧业的特殊性和产品来源的单一化使得其安全工作需要投人更多的物力和人力,才能保证副产品的质量安全可靠,所以完善高原牧区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基层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尚存在许多问题,通过认真分析,找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完善高原牧区畜牧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工作。

摘要:为了促进高原牧区畜牧业的发展,加强兽医防疫体系建设尤为重要。建立完善的兽医防疫体系,提高动物的抗疫病能力,是实现高原牧区畜牧业发展的前提,也是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保障。综述了高原牧区兽医防疫体系概况,指出了牧区兽医防疫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兽医防疫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原牧区,兽医,防疫体系,畜牧业

参考文献

[1]孙元林.加强村级防疫体系建设夯实动物防疫工作基础.中国动物检疫,2009(04):27-28.

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与环境保护 篇3

【关键词】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环境保护

1.新牧区建设现状

1.1牧民生活消费现状

呼伦贝尔牧区牧民的消费结构在总体上从温饱型转入小康型,现在正在向富裕型消费结构迈进,生存型消费构成下降,享受、发展型消费的比例不断上升,牧民的各类消费品的档次也逐渐提高。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牧民的消费结构更趋于合理化,食品支出的比重下降,其他比重呈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医疗保健和娱乐、文教的支出比重上升的很明显。消费结构中的另一个重要部分是生产方面的开支大大增加。

1.2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由于牧区自然条件差,畜牧业基础建设成本高,畜牧业基础建设总体规模比较小,特别是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目前远远不能满足畜牧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畜牧业生产供电条件方面,很多地方因电网质量差无法保证最基本的生产用电量,甚至不少牧区没有通生产用电。很多牧民用柴油发电抽取地下水浇灌种植的饲料,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收入减少。畜牧业生产设施方面,永久性棚圈建设、牲畜饲养和草料贮备设施建设、草地畜牧业机械化发展(特别是劳动强度较大的打草作业机械、挤奶、剪毛等)、牲畜产品运输、加工、仓储、销售等设施建设水平不高,远远不能满足草地畜牧业现实发展的需要,制约了草地畜牧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1.3内蒙古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牧区生产经营粗放,经济结构单一,第二和三产业不发达,基本上还是传统的放牧畜牧业,靠天养畜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单一的畜牧业结构,是阻碍牧区发展商品经济的根源。牧区畜牧业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畜产品的产业链,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较低,牧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慢等条件是制约着提高牧区的综合经济实力。

1.4牧区教育文化卫生体系建设现状

牧区牧民文化素质不高,科技培训、职业教育长期缺失,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据调查了解,截至2012年底,全区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为:初中文化程度为68%,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这也说明农牧区的劳动力素质低下造成劳动生产率不高,造成农牧区的边际生产力低下。由于广大牧民收入水平较低,公共卫生服务落后,对疾病等意外事件的应对能力有限,加上牧区人口居住分散的特点,生活环境中影响健康和安全的隐患多,地方病、传染病易发,牧区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问题突出。

2.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

(1)经济发展在指导思想上只注重于数量扩张而对质量型发展未予以充分重视。这并非呼伦贝尔本身独有的问题, 而是全国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一种通病。在工农业产品之间明显存在着剪刀差,服务业价格长期被低估的背景下,追求工业上扩大规模, 铺新摊子便成为地方实现增长目标的首要选择,对环境的破坏也往往通过工业突出出来。

(2)公民的环境意识淡薄, 环境保护宣传不够。由于整个社会没有把环境保护放在应有的位置,因而造成了环境问题的恶性循环。环境问题被重视~环保部门权威性不强~环境宣传引不起全社会注目,环境恶化与产值增长。

(3)环境问题不被重视。这一点在呼伦贝尔盟开荒问题上表现得最为突出。许多人至今还把呼伦贝尔垦荒发展种植业作为农业的突破口。恕不知这种对环境的破坏以损害长远的发展为代价,呼伦贝尔南部的科尔沁草原在历史上与呼伦贝尔齐名,但科尔沁草原经过数百年来的垦殖,已产生了大片大片的沙地,原来那种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景象已逐步消失,科尔沁沙地已取代了原来的科尔沁草原而成为一种新的地理景观。

(4)环境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并未得到确认。在许多地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时,并没有把环境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提,环境仅仅表现为服从或服务于发展战略的制订。环保部门人员少,经费少,权威性不强,在政府机构中和政府有关发展战略的制订中处于“人微言轻”的地位。

3.加快呼伦贝尔新牧区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对策

3.1提升牧区牧民的生活消费水平

牧区牧民消费结构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是一条客观规律,而牧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是直接决定消费结构。因此,拉动牧民消费的根本途径是设法增加牧民的收入。其中,牧民的劳动报酬收入的增加才能提高牧民的消费倾向,转变消费观念,促进牧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3.2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经济

要转变和创新牧区当前传统的分散经营方式、靠天养畜的生产经营方式,引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之路,就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可采取转让、转租、承包、互换、入股、联合等多种形式进行草原合理流转,整合生产要素,实行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兴办工业,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牧区优势产业的发展,如:发展草产业、沙产业、畜牧业产业,并使其成为新牧区建设的主导产业,成为牧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3.3加快牧区公共基础建设的步伐

在牧区嘎查、村、镇的建设中,要突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从牧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出发,重点抓好水、电、路、通讯、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扩大牧区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搞好牧区小型水利建设,加快人畜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要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乡镇公路建设投入的机遇,加快牧区全部乡镇通油路的进程;要加大牧区电网建设的投入,扩大电网改造覆盖面,力争使无电早日通电,并积极开发推广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实施风光互补供电。继续加强牧区广播、电视、通讯及信息等配套设施建设,尽快使广大牧民都能听广播、看电视、能通讯,扩大对外联系和发展思路,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3.4做好牧区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就是在决策过程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把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结合起来,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规划、合理安排、综合平衡、科学决策,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就是说,从决策开始就要在环境、经济、社会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使三者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改善。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就是使上述决策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从决策“源头”控制环境问题产生。

3.5完善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环境优化机制

加快研究制定促进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保护产业是指以防治污染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而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活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举,以获得经济、环境与社会综合效益。努力创造有效的制度供给。一是通过制定和修改法律、法规,颁布草原生态环境时限标准和管理制度,明确经营主体的环境保护行为职责。

【参考文献】

[1]邵忍丽.西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共生机制”[J].广西社会科学,2009(02).

[2]艾琳,卢欣石.中国草原生态旅游资源及可持续开发利用[J].中国草地学报,2009(02).

牧区建设 篇4

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007-12-12 17:01:53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2)农村牧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掌握我镇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根据旗人事局的安排部署,我们安排专人,对全镇农村人才队伍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就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层人才队伍现状

全镇现有干部50名。(包括司法)其中:女14名,占28;大学及以上文化

程度的16名,占31,大专程度的20名,占40,中专以下程度的14名,占28,;30岁及以下的6名,占12,31岁至40岁的28名,占56,41-50岁的16名,占32,平均年龄岁。

镇干部中,共有副科级以上干部18名(包括司法)。其中:女1名,占;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7名,占,大专程度的9名,占50,中专程度的2名,占,35岁及以下的3名,占,平均年龄41岁。

二、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和做法

镇干部工作的岗位在农村基层,工作的对象是农民群众,是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的最前沿执行者,是党在农村各项工作任务的最终落实者。镇干部队伍的思想、组织建设及工作作风的好坏,直接影响党在农民心中的形象,直接影响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事关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事。我镇一贯重视农村基层

干部队伍的建设,近年来,通过教育培训、优化结构、竞争上岗等措施,使乡镇干部队伍成为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军力量。

1、优化乡镇领导班子结构,提高工作能力。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加强镇领导班子建设,镇干部实现“四化”目标,镇党政领导班子中,35岁以下干部共3名,占%。目前全镇领导班子成员平均年龄33岁;大专以上学历的9名,占100。

2、加大干部培训力度,提高乡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大规模培训乡镇干部。镇党委积极鼓励干部通过党校和自学等方式提高学历,先后有42名乡镇干部通过参加党校学习和自学取得大专或大学学历。同时及时组织干部参加上级举办的政策理论、法律知识等各项培训,截止目前,全镇干部共参加各类理论培训班6次,培训乡镇干部50余人次;举办科技知识培训班13期,培训乡镇干部60余

人次;为开拓基层干部的眼界和思路,尽可能创造外出学习、培训、参观的条件。积极选送乡镇干部参加市级以上有关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今年,我们选派3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到华西村参观、考察、学习,开拓视野,提高素质。有力地促进了本镇的工作。

4、把镇干部放到合适的岗位,激发镇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我镇特别注重镇干部的使用,把理论素质较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群众认可的干部放在重要的岗位,真正让干部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干部思想还不够解放。有的镇干部对新形势下乡镇工作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清,本位主义严重,跳不出吃“财政饭”、拿“固定工资”的束缚;有的干部工作方式上仍习惯于过去的“大包大揽”,对服务意识认识模糊,放不下架子。

有的乡镇干部心态不够端正,部分所学专业不能对口,自认英雄无用武之地,工作不安心,厌倦农村工作,创新意识不够。

2、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由于工作需要,乡镇部分机构职能上划,导致乡镇职能削弱,增加了协调难度;乡镇干部进出不畅,干部分布不合理,虽然加大了乡镇领导干部交流力度,但一般干部交流出口不畅,干部长期工作在固定的区域,造成思想僵化,工作无动力、无激情,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

3、条件所限引进人才难。全镇每年考出去的大学本科生很多,但真正回当地工作的却寥寥无几。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缓慢难留住人。由于我们属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环境较为艰苦,面对沿海发达地区工资收入高、工作和生活条件优等各种诱惑力,“孔雀东南飞”现象较为突出。而激励机制跟不上也难吸引人。由于我们经济基础薄弱,一些国家出台的政策性“津补贴”很难到位,加

上同一地区行业、部门、单位之间执行的工资标准差距较大,乡镇财政紧张,福利待遇低,有时工资不能按时发放,挫伤了基层人才的积极性,导致了基层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差。

四、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考虑与打算

1、要坚持不懈地抓培训,全面提高镇干部的素质。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全面提高镇干部的整体素质。在内容上,一是要突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培训,破除封闭保守的小农经济思想和长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思维定势。二是突出业务能力的培训,重点抓好市场经济知识、科学技术知识、法律知识、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努力提高镇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三是要突出思想作风建设,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政治素质和政策,理论水平。在形式上,将组织培训、党校学习同坚持过组织生活、自学、实践锻炼相结合,将学习理

07年新牧区建设上半年工作总结 篇5

及下半年工作思路

陈巴尔虎旗人民政府办公室

2007年6月19日

按照陈组字[2007]8号文件的要求,现将我办2007年上半年新牧区建设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思路行文如下:

一、2007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1、落实上级有关政策情况

根据上级下达的有关新牧区建设的各项优惠政策,我办及时呈报有关与领导,并做好与各部门间的沟通,大力扶持符合我旗部分地区的经济合作组织。目前,有15个奶业协会和扶贫联合体等经济合作组织从事畜牧业生产、扶贫等行业,带动1000余户牧民,这些经济合作组织积极协调牧户与畜产品加工企业的关系,减少畜产品收购中间环节,整合资源,组织牧民开展生产,在保护农牧民利益,促进农牧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我办还联系有关单位,为各苏木镇所在地开设了“玛拉沁科技服务网站”,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和牧民增收积极创造条件。

2、协调组织规划全旗新牧区建设项目

今年是我旗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启动之年,按照《陈巴尔虎旗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规划》的建设目标要求与“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的原则,打造试点嘎查建设,逐步推广,扩大范围。协 调有关单位,完成了6个嘎查和2个农牧场生产队规划,其他嘎查待全旗第二次农牧业普查后,摸清底数,做好规划准备。我办今年新牧区建设工作重点是做好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两级新牧区试点、样板嘎查建设工作,结合迎会工作举全旗之力,加快打造试点、样板嘎查建设新亮点。目前,乌珠尔苏木白音乌拉嘎查规划工作已基本完成,规划经费也已到位。2007年6月8日,书记现场办公会在白音乌拉嘎查召开,对新牧区建设试点白音乌拉嘎查的总体规划以及下一步的工作做了具体安排部署,同时也对各成员单位提出了把各类项目的落实尽量靠向新牧区建设工作上的要求。

3、督促建设项目的落实情况

自开展新牧区建设工作以来,我办积极与各级领导沟通联系,在履行职能职责时,经常深入基层实际工作当中,督察各地的新牧区建设具体情况,尤其是在各地新牧区建设的项目落实工作上,我办主要领导经常与有关负责人及时取得联系,了解实际落实情况,并向主管领导作汇报,为新牧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5月末,我办主要领导多次深入基层组织,实地调研,在项目落实工作上结合上级有关文件的精神给予建议性知道指导,为各地的新牧区建设项目合理、有效的落实指明了方向。

4、新牧区建设宣传教育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加大宣传,努力营造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氛围,我办联系旗电视台开设了“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专栏”,并充分利用新创 办《莫尔格勒》蒙文文学期刊和《巴尔虎通讯》(蒙汉文)两种刊物和“千名干部结对子”等活动,加大了宣传力度,使全旗各族人民充分认识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形成了全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舆论氛围,掀起了新牧区建设的高潮。

5、传达市委、市政府有关工作部署情况

我办是政府与部门联系的联系桥梁,为了作好上传下达的职能职责工作,在每次接收到上级有关新牧区建设的文件精神后,及时联系主管领导进行签阅,并将领导的签阅意见下达到各部门,使全旗的新牧区建设工作得以顺利的开展,同时经常与旗新牧区建设综合办公室的联系沟通,共同完了成旗委、旗政府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2007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牧区建设 篇6

一、基本情况***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赤峰市东北部,地处西拉沐沦河北岸,大兴安岭南端东麓。东与通辽市扎鲁特旗为邻,南以西拉沐沦河、台河的老河身与翁牛特旗、通辽市开鲁县相望。西与巴林右旗、巴林左旗毗邻,北与锡盟西乌珠穆沁旗接壤。全旗现辖11个乡(苏木)、镇,245个

村(嘎查),总人口29.6万人,全旗南北狭长,最长达232公里,东西最宽约114.4公里,总面积为14277平方公里,地下矿藏丰富。本旗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所平均气温5.5℃,无霜期95—140天,年均降水量300—400毫米。

二、主要做法

我们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的要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一是积极宣传,深入发动。通过舆论宣传、典型示范、行政推动等各种办法,力求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深刻内涵,着力解决农牧业生产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二是立足实际,推进重点产业。我们把加快肉羊、肉牛、奶牛、禽类、杂粮杂豆和万寿菊六大优势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环节,专项推进,2006年奋斗目标是:肉羊出栏90万只,肉牛出栏9万头(其中:短期育肥出栏1万头),奶牛存栏1万头(其中:高产奶牛存栏5000头),肉鸡出栏400万只;蛋鸡饲养50万只,肉鹅出栏50万只,杂粮杂豆种植80万亩,万寿菊种植2万亩以上,农牧民通过产业化项目增收300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增长30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增加值9500万元以上,增长30以上,农牧民人均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纯收入达2000元以上,占总收入的70以上。三是把家庭牧场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牧区建设重要内容,已建成家庭牧场6000处,投入建设资金415万元。四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减负政策,提高农牧民收入。健全农牧民负担监测、信访、举报、检查、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的审核、审批和管理,确保减负政策落到实处。五是精心策划启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试点工作。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把绍根镇查干浩特嘎查作为试点来抓,今年年末这个嘎查人均纯收入将达到5500元以上,嘎查已经被市、旗、镇里评为小康示范嘎查。

——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为农民节本增效。组建了农业综合化验室,开展种子质量检验、化肥检验、土壤检测等工作,确保农资质量及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今年化验室在全旗11个苏木乡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面积为4万亩,并把研发配方以施肥建议卡、项目区农户测土配方施肥建议卡的形式发放到农民手中,实现入户率95以上,为了进一步增加测土配方工作的针对性,他们还为5万户农民免费提供测土技术服务。经过初步核算,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可使项目区肥料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可为农民节本增效20—50元,总节本增效120万元以上。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授农民致富之渔。阿旗把大力发展农牧民职业教育,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作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途径来抓。预计到“十一五”期末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型农民,完成培训22.5万人次,基本实现224个行政村,每村有10名种植业技术明白人、10名养殖业技术明白人、10名农村经纪人、每户有一名农民转产、转岗就业。围绕这一目标,我们全面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和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年初以来,旗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和各种准备工作。通过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和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机制、工作思路和发展方向,成立了农牧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选定了巴彦温都、乌兰哈达、柴达木三所农牧民培训试点学校,并确定了乌兰哈达农牧民学校负责农民培训工作;白音温都农牧民学校负责牧民培训工作;柴达木农牧民学校结合绍根煤田综合开发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不断深入实际,负责产业技术工人培训工作。培训学校作为职教中心的下属单位和农牧民培训基地。农牧民学校对农牧民实行免费培训,培训经费以政府支持为主,同时积极争取专项培训资金。农牧民学校每培训一名农牧民,旗财政每天补助资金10元。结合国防教育,实行军事化管理,以每期7—10天的短期初级培训为主,以农牧民群众为培训对象,同时兼顾农牧业生产技术员、嘎查村干部,针对不同层次学员的不同需要,因需施教,以农牧业适用技术普及和推广、市场经济理论和党在农村牧区各项方针政策等为主要培训内容。目前,在乌兰哈达分校完成培训53名定单劳务输学员,有20多人现在已经走上务工之路。今年这个旗计划培训农牧民2000人次,明年完成培训5000--10000人次,三年后,全旗农牧民学校每年培训农牧民群众达到2-3万人次。同时,与劳务输出短期定向培训相结合,围绕市场需

要,搞好输出人员的职业技术培训。

——农村沼气建设工程塑造乡村文明之风。发展清洁能源是实现“乡风文明”的必要条件,***旗牢牢抓住国家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大幅度增长沼气建设投资,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北方“四位一体”能源生态模式这一有利契机,积极申请农村沼气建设项目,今年申报农村沼气国债项目资金252万元,准备在2100户

农户实施“一池三改”户用沼气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工程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今年采取政府引导、企业介入、群众自发等形式实施5000亩绿豆提纯复壮工作,预计生产优质绿豆种子75万斤,从而完成天山明绿豆三年实现种子置换一次的三年规模目标,不但增加农民收入,还使阿旗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同时在树创农产品品牌中,不断扩大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全旗现有2.3万亩有机食品基地,涉及小米、荞麦米、黄米和绿豆四个品种,总产量近1500吨,赤峰阿旗蒙天粮油食品有限公司注册了“蒙天牌”和“蒙田牌”商标。延长产业链是提高收入的有效途径,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是打造品牌和品牌占领市场的重要环节,阿旗积极扶持蒙天粮油公司和天柱有限公司,发展公司 基地 农户的产业链条,千方百计提高农产品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实施“乡村图书室”文化工程探索丰富农村牧区文化生活有效途径。由旗委宣传部、文明办牵头,新华书店具体组织实施的“乡村图书室”文化工程,拟在全旗11个苏木乡镇各选一个嘎查村,通过社会捐助的方式,建设一处面向农牧民免费开放的乡村图书室,由苏木乡镇委托专人管理,旗文明办、新华书店不定期对“乡村图书室”的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指导。书刊主要以农牧业适用技术、涉农涉牧法律法规、农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信息等方面为主。目前,已通过社会力量筹集资金50000余元,全部用于首批“乡村图书室”建设。

――加快生态文明村建设步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内容,阿旗生态建设坚持走生态产业化的道路,深入挖掘林业直接为农牧民增收服务的潜力,着力发展林业经济,努力提高生态效益。一是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结合“十一五”时期产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农牧业经济发展的规划布局。引导农牧民由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向生态保护型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畜牧业方面,在草牧场承包到户的基础上,做到四至清楚、相对集中、便于生产、便于建设、责权利相统一,积极推行舍饲圈养,便生产置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之上;农业方面,从粗放型农业向特色农业、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转变。大力发展林果业、饲草加工业、山野菜加工业、中草药业等生态产业,建立利益驱动机制,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循环经济之路。二是规划建设新村镇,改善农村牧区物质条件。积极发展环村林、环宅林,通过大力植树种草,改变耕地、草牧场退化沙化局面,使嘎查村植被覆盖率达到85以上,在道路两侧和房前屋后植树种草种花,美化居住环境。合理规划,集中整治。达到街容整洁、排水通畅、棚圈规整,治理嘎查村脏乱差,改水改厕。治理“五乱”即柴草乱垛、污水乱泼、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畜禽乱跑的问题。加强村镇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投入,使农牧民尽可能多地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镇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大力整治河流污染,切实改善供水设施和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是培养造就新型农牧民,提高农村牧区文明程度。大力推广农牧业适用技术,增强农牧民致富本领。充分发挥职业教育技术培训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推进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每年推出一批农牧民科技示范户和带头人。引导广大农牧民加快由体力型向技能型、专业型、知识型转变。增强广大农牧民走向市场的信心和决心,成为自我创业、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成为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重要推动者。深入开展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牧民素质。扎实开展普法教育,提高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和信用村、信用户的创建水平,加强嘎查村文化设施和文体队伍建设,力争使每个嘎查村逐步实现建有综合文化室、卫生所、可供群众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和农牧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团体,不断丰富农牧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牧民树立新风,破除陋习,远离迷信,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以省际通道为纽带加快沿线地区发展步伐。一是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切入点,建设诚信大通道。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旗深入开展诚信建设活动的实施方案》,并坚持做到“两个结合”:与“十星级文明小康标兵户”活动相结合。共评选出“十星级文明小康标兵户”10户,予以通报表彰。与开展“文明赤峰、和谐赤峰”活动相结合。沿线各苏木乡镇和旗直有关部门结合实际,重点开展了“文明诚信政府”、“文明诚信单位”、“文明诚信户”等系列评比创建活动。二是以整治“脏乱差”为突破口,建设整洁大通道。在沿线各苏木乡镇大力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努力建设整洁大通道。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要求,不断加大大通道沿线各苏木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加强村容村貌的改善,要求每个苏木乡镇及嘎查村至少要建设一条基本符合标准的文明示范街路。三是以生态文明嘎查村创建为契机,建设生态大通道。从沿线生态建设入手,在大通道两侧实施飞播造林1.45万亩,封山育林1.4万亩,人工造林1200亩,退耕还林2300亩。四是以建设文化大旗为着力点,建设文化大通道。目前通道两侧苏木乡镇基层文化站建设全部配齐,文化设施设备现有场馆面积8921.4平方米,业务活动所用面积4812平方米,设备总价值29万元。五是以开展“四联创安”活动为载体,建设平安大通道。沿线各苏木乡镇组建了草原110治安队,为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治安环境。狠抓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全面掌握社会动态。认真做好集中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工作。大力开展交通安全集中整治活动。六是以产业化项目为依托,建设黄金大通道。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将全旗重点产业化项目向沿线的苏木乡镇和嘎查村倾斜,着力培育通道两侧具有地区特色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化项目,通道沿线苏木乡镇重点推进了肉羊、肉牛、奶牛、家禽、杂粮、万寿菊等六大产业项目,力争年内实现人均增收500元。七是以星级文明苏木乡镇(嘎查村)创建为纽带,建设星级大通道。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巩固提高星级文明嘎查村和星级文明苏木乡镇创建水平。同时,结合星级文明嘎查村创建,在通道沿线地区开展了“十佳文明小康标兵户”评选活动。通道沿线现已有自治区星级文明苏木乡镇3个,星级文明嘎查村14个,十星级文明小康户22户,十佳文明小康标兵户10户。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

一是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突出特色”的发展原则,积极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加强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搞活流通,培育市场,创建新型营销体系,培育和发展农村牧区经纪人队伍。三是突出重点,围绕全市提出的“肉、乳、菜、草”四大主导产业,重点推进肉羊、肉牛、奶牛、禽类、杂粮杂豆、万寿菊六大重点产业发展。四是继续加大家庭牧场建设,家庭牧场作为比较先进的畜牧业运行模式,已经被专家和牧民认可,今后将逐步引入现代畜牧业新技术设备,提高家庭牧场的经营效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推动和促进畜牧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五是从提高农牧民素质入手,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保持农牧民收入持续增长,坚持提高农牧民综合素质,培育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有自主创业能力的新型农牧民。六是丰富活动载体,塑造农村牧区新风貌,组织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乌拉特中旗多举措促进农牧区建设 篇7

技术加园区, 配套使用增效快, 辐射带动农民致富。在新农村建设中, 该旗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高产创建示范片为平台, 该旗针对小麦、玉米、向日葵三大优势粮油作物, 全面推广“小麦套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等6项农业增产适用新技术, 在播种过程中采取良种覆盖、病虫专业化防治、机耕机播等措施。2014年, 该旗共完成地膜二次利用免耕栽培向日葵技术2万亩;小麦套种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3万亩;玉米宽覆膜高密度栽培技术2.4万亩;土壤深松翻有机质提升技术15万亩;膜下滴管, 水肥一体化技术8万亩;麦后复种技术推广1.5万亩。为了加大示范片建设力度, 强化辐射带动作用, 该旗以6项技术为核心, 累计建立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6个和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个, 项目增产效果显著, 起到良好的辐射带动效果。

设施农业规模扩大, 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2014年投入资金3262万元新建设施农业2312亩。其中温室426亩、大棚1886亩。超目标任务12亩。利用率达到96.1%, 日光温室全部配备了电动卷帘机, 膜下微灌率达到了95%。目前全旗累计建成设施农业面积9510亩。不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 设施农业经营效益显著提高。经过多年发展, 该旗涌现出一批上规模, 上档次的设施农业基地, 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亮点。初步建成以石哈河镇柏木井村番茄生产基地, 石哈河镇二十四份子村葡萄生产基地等为代表的专业化生产村;海流图镇现已初步形成溯源生态设施果蔬园、红欣荣设施果蔬园、边境口岸少数民族聚居区果蔬园、生态采摘果蔬园4个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产业园区。设施蔬菜生产由单一的春提早向秋延晚生产发展, 实现了由一季生产向多季生产、一季增收向多季增收的转变。据统计, 该旗日光温室番茄亩纯收入多数为1.5万元以上;西甜瓜每亩收入3.5万以上;日光温室葡萄每亩收入达到了4万;已经成为种植业中经济效益最高的产业之一, 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牧区金融服务模式探索 篇8

关键词:内蒙古;牧区;金融服务模式

一、内蒙古牧区经济发展现状

2012年全年牧民人均纯收入7611元,比上年增加969元,增长14.6%。从收入构成看,工资性收入1459元,增长11.3%;家庭经营性收入4689元,增长11.2%;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1463元,增长31.4%。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382元,增长15.9%。牧区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3%。城乡居民每百户主要耐用品拥有量除农牧民中电视机拥有量略降外,其他产品拥有量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①

根据2012年内蒙古统计局统计数据,牧业年度全区牲畜存栏头数达11263万头(只),增长4.6%;牲畜总增6827.4万头(只),牲畜总增率达63.4%。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种牲畜总头数10654.2万头(只),比重为94.6%。初步统计,全年肉类总产量245.74万吨,增长3.5%。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达到73.9万吨、51.2万吨和88.6万吨,分别增长3.6%、3%和1.6%。牛奶产量910.2万吨,增长0.2%;山羊绒产量7642吨,下降0.02%;禽蛋产量54.5万吨,增长3.8%;水产品产量13.16万吨,增长7.1%。

二、牧区金融服务问题

1.抵押担保环节薄弱

牧区收入来源不稳定,收入水平低等原因,导致信用程度低,贷款难,大多数为抵押贷款。但是又因为抵押物品的各种限制条件使农牧民贷款难度加大。一是牧区集体土地、草场及其地上附着物不能办理贷款抵押。由于土地、草场不能进行抵押而无法获得贷款,从制度上既限制了土地要素的价值发现功能,也使银行强烈的放款意愿无法变为现实。二是动产、生物资产抵押存在诸多限制,农作物、家禽、牛羊、林地等是农牧户的主要生产资料,但由于价值难以评估、受灾害影响大、没有抵押登记部门等,难以成为被银行接受的押品。三是牧区得到的贷款一般为一年期的,而牧区贷款期限短和额度小而农村牧区的资金需求期限比较长,额度比较大,这种资金的供求结构的不同导致牧区经济得不到较好的发展。

2.缺乏合适的金融工具

针对牧区金融的发展,缺少合适的金融工具。目前牧区资金支持的金融机构类型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其中商业银行有农业银行、包商银行和村镇银行,政策性银行只有农业发展银行一家。但是诸多金融机构里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对牧区发展发挥的作用比较突出,而其它金融机构对牧区的资金支持相对较少。在金融工具方面目前最主要的支持牧区的金融工具是牧业贷款。而其他金融工具,尤其是诸如期货、期权金融衍生工具还未形成,说明牧区金融工具類型依然较为单一。

3.牧民对牧区金融以及金融工具的了解浅薄

目前在我区牧区只有信贷资金供给一种金融工具发挥作用。相应的牧民对金融这个概念几乎不了解,更不知道金融工具,金融衍生产品等。牧区,各乡镇虽然有很多社区民生、三支一扶以及地方公务员等职位录用很多大学生团队,但是没有相应的对牧民培训相关金融知识的部门。

四、完善牧区金融服务模式的对策

1.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抵押担保制度

牧区因资金来源的单一性等原因导致,资金供给和需求结构不相适应。为了解决牧区资金需求的特殊性——额度大、期限长,又因为牧民资产抵押困难等原因,探索新的抵押担保方式是很有必要的。在抵押担保政策健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抵押牧区土地的未来收益,获取贷款,改变只靠银行贷款的单一模式,增加抵押贷款的新形势,使得牧区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具体操作有:牧民,一方面把草场(包括牲畜)的未来收益的一部分来担保,获得长期资金,用这笔资金可以用在草场承受能力之内使得牲畜数量最大化。另一方面,还可以筹资的资金投放在荒地(沙漠)的绿化,使得草场面积更大,进一步的相应增加牲畜的数量,实现环境与人的和谐共处。

2.探索新的金融交易工具

牧区因收入的不稳定和收入水平的低下导致农村牧区贷款难,牧区贷款难又进一步导致牧区收入的低下,如果不解决收入的稳定,这种恶性循环会持续存在。所以通过一些金融衍生产品的应用来对冲牧区未来收入的减少风险是很有必要的。因为金融衍生工具的主要功能就是对冲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风险。具体可以创造下列金融工具:一是天气期货。牧区目前大都是靠天生活,如果雨水不好,牧民收入水平大大缩小,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创造一个天气期货,来对冲农牧民未来收益遭受天气因素的损失;二是草期货。干旱年份牧区经常出现草缺少的问题,所以草期货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三是牛羊肉为标的物的期权。因物价的波动,牧民的收入跟着物价在波动,未来牧民的收入水平的稳定,牧民应该很好的利用期权为未来的收入买一份保险。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很好的预防牧民收入的不确定性,所以金融工具的创新对牧区来说是很必要的。当然这些金融衍生工具需要完善的金融环境才可以建立,所以完善金融环境是前提。

3.提高牧民金融产品交易的意识

如果利用新的金融工具,新的融资方式来实现牧区经济的发展的有一个不可缺少的前提就是提高牧民的金融产品的理解和理财意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到牧区工作,专门设立牧区金融意识培新部门,普及牧民基本金融知识。这样即可以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又可以解决牧民理财困难。主要的方法是增加培训,先使工作在基层的大学生有金融产品交易的意识,鼓励他们增加金融方面的知识,再让大学生村官们给牧民做培训,增加牧民的金融意识。从而达到牧民运用相关金融工具,实现收入的稳定增长,从而轻易得到贷款,扩大再生产,实现农村牧区快速的发展。

注释:

①内蒙古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整理得出

参考文献:

[1]杨德勇.《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2]何广文.农村金融知识读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华夏出版社,2006年

[4]张军洲.《中国区域金融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年

[5]何剑.民族地区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问题[J].商业时代,2007,10

上一篇:融资调研报告下一篇:酒店管理信息化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