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心得

2024-10-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心得(推荐12篇)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心得 篇1

其实在品读它之前,我已大概知道它的内容,从前却一直没有这个兴趣,这次,却不曾犹豫地拿起了它。

故事是以维特来到一个新环境作为开始的(这点跟我现在也很像),初初到来时,对这个新环境是由衷的喜欢,喜欢那的山山水水,喜欢那的一草一木,甚至也还喜欢那里的人,他对这一切都是非常满意,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是愉悦的,是满足的。就像我初来乍到时,对这工作也是带着满满的爱,也爱这环境,爱同事,爱那轻松的气氛。可是,呆的时间,稍稍长了一些,就开始心生怨言了,开始从这几天的工作,看到自己漫长人生的尽头。从入门的科员,到五年后的副科,再到多几年的正科待遇,然后,事业生涯就停滞了……爱情,似乎也是这样一目了然,没有更大的圈子,找不到我想要的那个人,最后,只能一味地退让,一味地降低要求,最后,到适当的时候,就跟那个并不是非常满意的.人结婚……

妈妈一听我这么说,就烦躁了,甚至不愿多跟我做这方面的交流。爸爸倒是一味地劝我要珍惜,要爱岗敬业,才刚工作两个星期,一个月都还没,就不要想这么多,未来,谁也说不清。现在只消安安分分的工作就可以了。是啊,安分、平淡的过日子,不是我想要的么?我这是怎么了?

话题好像扯的远了点,回到主题,维特在这样没有其他想法,单纯地生活的日子里其实是很快乐的,(就像我以前从不思考,安安分分的过日子那样),直到他遇到了绿蒂,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子,他是那样的爱她,以致忽略,或者说是不愿去面对她已有未婚夫这个事实。心中有爱的日子也让他很快活,直到阿尔贝特的回来。爱情,永远是两个人的,三个人的爱情,总是多了,阿尔贝特是个正直,很有风度的人,他对朋友坦荡荡,即使知道维特是那样的喜欢自己的未婚妻,也没去过多的阻止。这是否也说明他是个理智战胜感性的人?维特则是绝对的感性,他对自己的行为无法思考,更无法阻止,任由这感情不断的蔓延壮大。直到绿蒂和阿尔贝特结婚。

他这才听从朋友的建议,想到要放弃这段感情。他离开他们,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想要开始新的生活,可是这次,却没有上一次的幸运,这次,到处充满着不愉快的事和人,让敏感的维特受到了不小的打击,他决定离开这里,回到绿蒂的身边寻找些许安慰,可是绿蒂因为已为人妇,自然有不少的顾及,维特因为心中满满的爱,完全接受不了绿蒂小小的不悦,浅浅的拒绝。

事业的打击,爱情的不顺畅,让他最终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不再纠缠绿蒂,成全她和阿尔贝特,故事最后以维特的自杀作为结局……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心得 篇2

一、《维特》所特有的时代精神

《维特》虽然描述的是一个少年的爱情故事, 但是其本质体现的是对封建势力的反抗, 这是对歌德所生活的时代的生活本质最真实的反映, 同时还体现了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是德国绝大多数进步青年的心态体现。18世纪, 德国的启蒙运动在文艺复兴成果的影响下, 提出了博爱、平等和自由, 这对欧洲当时的封建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这段时期, 封建贵族专横暴虐、腐朽没落, 人民的生活非常的困苦, 思想也受其压制, 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俗话说, 哪里有压迫, 哪里就有反抗。“狂飙突进运动”的发生就是对这一点的充分证明。

这次运动的矛头直指封建等级观念和封建制度对婚姻、对个性的束缚, 是德国的进步青年对封建专制制度一次最激烈的反抗。他们崇尚自然, 追求主观情感的抒发; 他们要求个性解放, 思想自由, 采取多种形式对社会丑恶现象和专制暴政进行抨击和揭露; 他们歌颂生命, 歌颂自由, 赞美爱情。这次运动具有强烈的叛逆性和反抗性, 对德国的社会现状的改善和民族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维特》正是受这次运动精神的影响, 在作品中极大的表现了具有时代性的狂飙突进精神。

二、《维特》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

所谓艺术就是“源自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歌德就特别强调这一点, 他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非常注重真实性的表现, 力求在对现实生活进行充分把握的基础上采用艺术的方式对其进行再现。《维特》中主人公维特的原型就是歌德, 而他所追求的女子夏绿蒂也是生活中的歌德为之痴狂, 为之痛苦的夏绿蒂·布甫, 直到歌德终老之时都没有忘记这个纯情的女子。《维特》是歌德通过自己刻骨铭心的爱恨的经历, 用自己的血和泪讲述的一个悲剧故事, 这里面蕴含着他大量的思想和感情, 是他内心深处情感的发泄口, 向读者倾诉了他满腔的爱恨。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真实性, 才能够写得如此的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让人禁不住为维特感觉到悲伤, 这是虚构的故事和一般现实生活中无法体现出来的情节。正如歌德自己所说的, 他杀死了维特, 但是挽救了自己。

三、《维特》以书信体的所展现的多重抒情方式

《维特》的另一个成功之处在于书信体的运用, 他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进行写景、抒情、叙事和议论, 通过这种书信体的形式, 我们仿佛走进了主人公的内心, 倾听他的言谈笑语和啼泣悲叹, 甚至能够窥见他那颗颤动着的、敏感的、柔软的心。在阅读的过程中, 往往会让读者产生这封信就是写给自己的错觉, 运用浓郁诗意的多重抒情, 给读者带来深刻的感受, 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抒情主要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形式。

1.《维特》中的直接抒情描写

在《维特》这部小说中, 大多数还是采用的直接抒情的方式, 主人公通过内心的独白, 直抒胸臆, 将自己的奔涌出来的喜怒哀乐直接向读者倾诉、宣泄, 如汹涌的洪水一般, 让人不禁为其淋漓尽致而震撼、而感动。直接的抒情不需要对外界事物进行过分的关注和注解, 只需要完完全全的忠于自己的内心, 将自己心中难以抑制的想法和情感都表现出来就可以了, 非常的酣畅。《维特》中的直接抒情在小说的情感表达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一方面在维特与作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表达和抒发, 揭示作者内心深处的秘密, 另一方面在维特和读者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让维特能够直接与读者进行交流, 有利于读者更加深入的体会维特的思想和情感。

另外, 小说中, 还有以“编者语”的形式进行直接抒情也是小说抒情手法的一个突出的特点。鉴于日记和信件内容的局限性, 作者在文中穿插了编者语, 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也进行了抒情描写。编者语以细腻的笔调对维特的情感进行传递, 形成维特借助编者进行情感抒发的真实效果, 不仅能够对维特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进行客观深入的描写, 还能以外观者的角度对其心理变化对未来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行预测和铺陈。

2.《维特》中的间接抒情描写

《维特》中作者采用的间接抒情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寓情于景, 二是寓情于事。寓情于景是通过对环境或者景色的描写来进行情感抒发的方式, 这种抒情方式中的景物描写起的是烘托的作用, 主要表现的是人物的心理活动, 往往充满诗意。

四、《维特》中主人公的悲剧所蕴含的社会主题

在维特身上体现了歌德的世界观、宗教观、审美观, 以及他对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期望。维特所向往和追求的正是人性的解放和自由。然而令人遗憾的是, 维特最终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悲剧的结局。他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 同时还是阶级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维特》所描述的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悲剧爱情故事, 而是深刻地揭露了18世纪德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德国普通阶级人民的压迫和摧残, 人们的精神和思想都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 苦闷的内心渴望获得解放, 但是又由于自身的软弱性而普遍存在的消极、颓废情绪的生活状态。而维特就是这个时期德国的觉醒青年, 他对人生和社会都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 对现实的不满和憎恶让他充满了攻击性, 但是斗争力量的缺乏又使他感觉力不从心, 这种矛盾深深的折磨着他, 让他的情绪从激愤、焦虑逐渐转变为忧郁和苦恼, 直至最后感到绝望, 通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与这个丑恶腐朽的社会做了彻底的决裂。他的死不是因为爱情, 而是因为他对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没有认识清楚。《维特》以一种特殊的艺术方式对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示, 并对造成这种社会弊病的根源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是整个时代的痛苦和憧憬的缩影体现。

五、总结语

经历了几百年的时间, 《维特》之所以还能够产生如此广泛而强烈的影响, 主要是在于其故事创作的真实性和他所反应的社会问题和深刻的哲理。维特的烦恼代表的是处于德国封建专制下的民族的烦恼。善于思辨的歌德将其思想和情感与他笔下的维特进行了很好的结合, 最终使人物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都得到了升华。淋漓尽致的情感抒发, 带给读者的是一种阅读完之后的愁绪和心结, 这种情绪长久的影响着读者, 感动着读者, 使人欲罢不能。

摘要:从《维特》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真实性, 书信体采用的多重抒情方式所带给人们的心灵上的冲击, 以及它所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对这部小说的魅力进行解读。

关键词:歌德,维特,真实性,多重抒情,魅力

参考文献

[1]许婉霓.少年维特孩子气视角下的世界——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J].文学界, 2011, (02) :54-55.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心得 篇3

关键词:歌德;维特;悲剧

引言

文学作品是擅于从生活中找到众生的共性,进而提炼出独具特色的故事与人物,给我们带来丰富的想象与启迪。歌德的代表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便是根植于当时的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挖掘人性中的柔弱与坚强。通过一个有志青年的最终黯然离去,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喜悦过后的沉思与担忧。有人说,经典的文学作品就好像一棵常青树,在岁月的风雨中焕发出更加夺目的生命之光。从主人公维特那哀怨的眼神,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一个时代对一个青年人的毁灭性的创伤。当岁月长河,慢慢的流入了新世纪的入海口,我们有必要重现捡起这一个流传百年的经典,从维特的悲剧生活中找到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借鉴的教训,或者更好的避免这个时代中,再有“维特”式的人物出现。

一 《少年维特之烦恼》简介

这部作品源于一个社会新旧交锋的时代,当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新兴资产阶级与顽固的封建统治进行殊死的搏斗时,人们的内心也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对于爱情与事业的自主选择与追求,歌德笔下的维特就是这么一个人物。

维特出生在一般的家庭,由于接触了很多比较前卫的进步主义思想,维特身上有一股反抗一切束缚的力量。在这种力量的鼓舞与带动下,维特开始了他自己的人生征程。首先是追求自己生命中的天使,那位如玫瑰般娇艳无比的绿蒂姑娘。当爱情发生的时候,一切都会变得那么渺小且不重要。于是,两位有着共同爱好与人生取向的青年人,勇敢地,挑战所有的世俗,走到了一起。当爱情冲破了理智的栅栏,就如一个擅于奔跑的野马,在城市的大街上寻找记忆中的草原。最后,马跑累了,他们的爱情也走到了结束的边缘。因为彼此的爱,换不了生命的安全与保障。绿蒂从一个女性特有的敏感出发,嫁给维特这么一个穷小子是注定的悲剧。因为维特除了一腔的激情与热血,当然还有对她深深的爱,除此之外,别无他物。所以,一对有情人在现实面前,雨打风吹去,从此各奔东西,劳燕双飞。维特那颗敏感而且脆弱的心开始出现了难以愈合的裂痕。

在情场上,遭受失败的维特并没有完全丧失对生活的信心。他打算用自己的聪明与智慧去创出自己的一番事业,来赢回心爱女人的芳心,或者至少来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可是,维特应该说又一次的输给了现实。因为他的性格,他的言行举止与周围的人有着太大的反差与不同。人们渐渐的和他疏远,高傲的维特也用自己所自诩的尊严来为自己的生命做最后的取暖。当事业的发展遭遇难以逾越的死亡的冬天,维特心中的那团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火,也开始如风中的残烛一样,发出微弱的寒光。这个寒光,让维特最终选择了一条,别人会想到,但恐怕很难去做到的自杀之路。他的死,让身边的人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人们仿佛重拾那久违的良知,绿蒂也仿佛感受到自己所做过的蠢事。但是,代表着希望与绝望,代表着爱情与死亡的维特最终还是以悲剧的背影留给了后人,这个背影就好似天际边的风晕预示着大变革的到来。后来,大变革终于到来,历史的车轮也驶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二 维特的悲剧生活

维特的悲剧生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和自己心爱的女人相爱,最终却不能最终一起享受婚姻的幸福。另一方面是,自己作为一个颇有才华的有志青年,却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大展拳脚,让自己的所有的聪明与才智渐渐地在人群中泯灭,最后丧失了才华的锐气,自己成为了自己最不想为的那种人。

关于维特的悲剧,很多人曾经把维特的自杀作为一种悲剧极致的反映,也就是说对于维特来说,自杀是最大的悲剧。笔者经过几番比对与调研发现,在维特的内心世界里,死亡并不是他的悲剧发而是一种生命意义的升华与假托。对于维特而言,在人世间所有的遭遇都可以用悲剧两个字来形容,可是面对生活的悲剧,维特的选择是一种主动的态度来终结自己的痛苦。因为他那瘦弱的躯体已经承受了太多的难以言表的委屈。唯有自杀是他可以主动去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所以,从生命的高度来看,维特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最起码,他没有对得起自己的生命。可是,从维特的心理来看,维特用自己的命为大众敲响了一个警钟。那就是,当不公平的制度依然存在的时候,当所有的虚伪战胜道德的时候,当公平与正义沦落为金钱的奴隶的时候,人的所有的反抗是极具杀伤力的,其中就包括这自戕。

三 维特生活悲剧的原因

一直以来,很多维特问题的研究者都在问这么一个问题:是什么让维特最终走向了绝路。这个问题由于当事人,故事的至人工已经不在人间,包括小说的作者歌德恐怕也给不出一个颇为确切的答案。因为,对于一个人的思想来说,好多事情并不是我们的肉眼所能观察到的。有可能,维特的悲剧在维特自身而言是一种喜剧,也有可能,歌德把维特塑造为一个新思想的卫道士与殉难者。当然这些仅仅是一些猜测。具体来说,维特的悲剧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维特的悲剧来源于盲目的自我认知。当一个人在社会物质交换或者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缺乏对自己个人身份的明确定位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身份认证的错乱。,这种错乱的主要体现在个人盲目的自我认知。具体来看,维特的家庭出身并不是很理想。可是在一种自卑情绪的反反方向发展的带动下,维特对自己的爱情与未来的生活品质有了超乎常人的要求。所以,当社会与现实并没有给他足够的尊重与满足时,他的心就容易被一种沉重的失败感所包围,一旦得不到及时、恰当的宣泄与梳理,人的行为会带有一定的社会危险性。由此可见,维特的悲剧生活,与其自我错误的认知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其次,社会舆论的压力。对于维特来说,追求自己心爱的女生,享受一段浪漫的爱情应该是人的一种最基本的权利。可是由于文章中的女主人公绿蒂在认识维特之前就已经婚配,维特的出现虽然重新燃起了少女对于爱情的渴望。可是当爱情的激情逝去,两个人却发现被大众的负面舆论所包围。如果绿蒂能够大胆的去追求自己的爱情,那么故事的结局将会是另一番景象。可是由于女性自身特有的软弱,绿蒂在最后的时刻,选择了放弃纯真的爱情,回归到现实的家庭里来。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权利,包括选择自己生活方式与婚姻中另一半的权利,但是如果社会的舆论能够再多一些宽容和谅解,维特的悲剧也不会发生。因此,维特的生活的悲剧与社会的舆论有关系。

最后,维特的悲剧来源于事业的失败。对于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的男人来说,维特是希望能够担当其起自己的社会与家庭责任的。只是,聪明的贡献与发挥是需要一个平台的。维特所成长的年代,也存在这样的平台,只不过由于家庭出身及社会阶层的原因,维特是很难拥有这样的平台的。于是,维特最后的事业上的失败就好像是在悬崖边上的一次助推,让他彻底的完成了对整个世界包括爱情的不满的最后的歇斯底里的抗争。

结语

很少有小说的主人公在欧美的文学历史中,像今天的明星一样拥有如此多的拥戴者,如果有,那么歌德笔下的维特就是里面的重量级的人物。当所有的苦难像冰霜一样向我们袭来,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有着比较前卫和激进思维的年轻人,开始做出了与维特一样相似的人生选择。虽然,这样的结局,悲剧的生活与命运是我们所不想看到的,但是,面对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维特只不过是替无数的年轻人做出了一声呐喊。所以,维特被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他是在那个社会形态中一个十字架的背负者。当历史的脚步,迈入新的千年,我们有必要重新拷问以下,我们所在的环境与未来,希望维特的个人悲剧只停留在小说中。因为,不论如何,生命是最为宝贵的。

参考文献

[1] 卢卡契,申文林. 论《少年维特之烦恼》[J]. 文艺理论研究. 1983(04)

[2] (德)歌德著,黄明嘉译.歌德谈话录[M]. 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

[3] 伍蠡甫 主编.西方文论选[M].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4] 聂杉杉. 浪漫主义文学中“多余人”的形象塑造分析[J]. 大众文艺. 2013(04)

[5] 许婉霓. 少年维特孩子气视角下的世界——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J]. 文学界(理论版). 2011(02)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 篇4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十八世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约翰·歌德的代表作,这部作品使歌德由德意志诗人而成为一个世界诗人,小说风行各国,掀起一股“少年维特热”。《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情节也并不复杂曲折,主要角色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人,全书以主人翁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这一根线索串连起来,构成一部完整的小说。

这篇描写炽热而不幸的爱情的故事,其重要意义在于,它表现的不仅是一个孤立的感情和痛苦,而是整个时代的感情、憧憬和痛苦。主人公是出身市民阶级的青年人;他在艺术上有天赋,为消遣而画画,职业是公使馆的秘书。歌德由自主地使这个青年具有他年轻时期的看法、感情和想法,赋予他以他自己的全部丰富卓越的才智。这就把维特变成了一个伟大的象征性人物;他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而且代表了新时代的才智。他的宏富伟大的程度几乎和他的命运不相称。” 维特出身市民家庭,他思想敏锐、感情丰富、才识过人,是一代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资产阶级关于“个性解放”、“感情自由”、“平等、博爱”等的思想意识,无不渗透进他的言行举止之中,而具体化为对于“自然”的无限信仰和崇奉。他热情讴歌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里,视自然神性之所在,以“自然的儿子、朋友和情人”自居,甚至渴望成为“无所不在的上帝的一面镜子”,这里的上帝正是他崇尚的大自然。他对自己的心负责:“我这颗心是我唯一的骄傲,只有它才是一切的源泉,一切力量,一切福佑,一切灾难的源泉。” “我所知道的,谁都能够知道。——只有我的心才为我所独有。” 维特对自然有着特殊的敏感,他热爱自然风光秀丽的小村子——瓦尔海姆,“在这里感到很惬意。在这天堂般的地方寂寞是一剂治心灵的良药,而这韶华时节正以它明媚的春光温暖着我常常寒颤的心。”他甚至“想变作金甲虫,遨游于芳香馥郁的海洋中,尽情摄取种种养分。”将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因为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他将自己的艺术也抛到了一边:“我是多么幸福啊,我的挚友,我完全沉浸在宁静生活的感受之中,以至于把自己的艺术也搁置在一边。我现在无法作画,一笔

也画不了,和以往相比,此刻我是位更大的画家。——每当后来我眼前暮色朦胧,我周围的世界以及天空像情人的倩影整个都憩息在我心灵中时,我往往便会生出憧憬,并思忖:啊,你要是能把这一切重现,是能将你心中如此丰富、如此温馨的情景写在纸上,使之成为你心灵的镜子,如你的心灵是博大无垠的上帝的镜子一样,那该多好!” 只有和处于自然纯真状态的人在一起,他才觉得快活。“当地的下层老百姓”“很喜欢”他,“尤其是孩子。”而每当他们“只能一起走一小段路”,他“就感到难过。”他还仰慕来自民间的人荷马和莪相,向往荷马史诗和《圣经》中所描述的朴素自然的先民生活与平等和睦的人与人的关系——当维特第一次在绿蒂家的前厅里与绿蒂相遇时,他就被这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吸引了。他眼中的绿蒂“那么聪敏却那么单纯,那么坚毅却那么善良,那么勤谨却那么娴静”,简直像块无瑕美玉似的保持了一个少女全部可爱的自然本性,难怪维特称她是“一位天使”,一见钟情,并一往情深。而他对绿蒂的感情也不只是“喜欢”,更不是“想占有”。

《少年维特之烦恼》读书笔记 篇5

歌德是根据自己初恋的经历写下这本书的,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歌德就此一举成名。

这本书分上下两部。前部写维特少年时在村庄里自由幸福的生活,和他与夏绿蒂相遇、相识、相知、相处的过程,以及他对夏绿蒂深深的暗恋。后来由于夏绿蒂已经与别人订婚,维特不想打搅他们的生活忍痛离开了故乡。从此开始了下部。在下部中,写了维特当公使时的生活,和他回乡后与夏绿蒂的接触,以及他因为对夏绿蒂的爱太深反而得不到她陷入无法自拔的悲痛最终自杀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但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他而描写,情节是以维特写给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所以维特对于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详细准确。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日月星辰依旧可以循着它们亘古不变的形成升起又落下而我的世界里再也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周围的整个世界在我心中消失了踪影。”这是维特在舞会上第一次见到夏绿蒂并对她一见钟情之后写下的话。维特在第一眼见到夏绿蒂就被她独特的气质所迷住,后来舞会上维特与夏绿蒂对于华尔兹的共同热爱,以及夏绿蒂和大家做游戏时表现出来的活泼的灵气,是维特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爱慕之情,陷入了深深的爱河。

“有种人利用自己对另一颗心的控制力,去破坏别人内心里由衷产生的单纯的快乐,这种任何行为真是可恨!”这是维特与夏绿蒂交谈时对“嫉妒”这种行为的评价,表现了他为人的正直和开放。

“当你那年轻的爱人患上了可怕的绝症时,只见她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眼睛绝望地望着天花板。这时,你却只能像个无助的罪人,万分沮丧地站在她的床前,无能为力。你内心里有深深的恐惧,你甚至恨不得倾尽自己的一切,只要能给爱人带去一点点求生的意念,或者一丝丝的力量,可是,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这是很真实的感受,每当看到我的爱人因难过而表情极其严肃时,我是多么想看到他的微笑。“我觉得我真像是个孩子,尤其是万分渴望心仪的人能回首瞥一眼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是个孩子”这种情况在我身上是发生了那么多次,这种渴望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自然,有时望着恋人的身影渐渐离去,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幼稚。

“当我们在一起时,她会把小手轻放在我的手背上;谈的越开心,越来越有兴致的时候,她更是会把身体靠近我,使我能够感受到她身体上散发的方向味道。每当这个时侯我便是像被电击了一般,浑身变得晕眩,身体在往下沉,脚下轻飘飘的……”这种感觉很真切,当我第一次坐在喜欢的人旁边时,连呼吸都不敢太用力。

维特辞职回乡后,又开始与夏绿蒂交往,阿尔勃特觉察出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暧昧的关系开始渐渐疏远维特,维特对夏绿蒂的爱更是日益加深,对于夏绿蒂不属于自己的事实更是陷入了极度的烦恼与悲痛之中,夏绿蒂觉察出了维特的忧愁,她渐渐发现自己也爱上了维特。事情越来越纠结。有份和抑郁渐渐深入到维特的心灵。他的精神也日渐崩溃,他的身形也日渐枯萎,内心在一次又一次挣扎中也变得越来越混乱,最后心力憔悴。内心的挣扎是他消耗了巨大的精力,因此他不再是个朝气蓬勃思维敏捷,聪明机智的人,而是变得焦躁易怒。他的惆怅,他的迷乱,他的厌世使他产生了求死的念头。也许只有这样选择才能让他自己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出口方式。他一在对自己说:“这绝对不是一种鲁莽偏激的行为,我要怀着美好的憧憬、怀着宁静的心情,用最坚毅的态度来完成它。”

在维特准备自杀,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他给夏绿蒂写了很多信。“在晴朗的夏日午后,当你站在山头眺望远方优美的景致时,请想念我啊,因为那里是我最喜欢徜徉的地方;在夕阳余晖之时,在轻风吹拂小草的地方,请寻觅我的墓石呵,看看我坟墓上的野草是如何在夕阳余晖下瑟缩、飘摇……”

夏绿蒂逐渐发现自己如此挚爱着他。在两人最后的一次见面中,维特失去了控制力,而夏绿蒂也陷入了深情之中,“两人紧紧相拥在了一起,万分感伤地流下了眼泪。”“两人的脸越来越近,世界在他们的眼前消失了,一阵拥抱之后,维特将她搂在怀里,并且在他颤抖,微微呢喃的唇上洒下无数的狂吻。”维特的梦终于成真了!但一生只有这一次,维特求死的决心已定,他不愿破坏夏绿蒂和阿尔勃特的家庭。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心得 篇6

没有处在主人公的位置上,子非鱼焉知鱼之乐,那再怎样设身处地其实都无法更加透彻地去理解主人公的心情,对于他选择自杀,我们无法去谴责或者赞扬。但是于我自身来说,世界上美好的事情有很多,爱情固然重要,但也不是世间唯一的美好。更何况如果自己喜欢的人已有爱人,那么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是该敬而远之的。虽说人人都有追爱的权利,但那前提是不要伤害别人。这就不得不说某些狗血言情剧,明明是破坏人家感情的小三,最后却被美化为勇敢地追求爱情,大吹真爱无罪,那么谁来补偿那个无辜的被夺走爱人的人呢,你们勇敢追求真爱,那么难道他或者她就错了嘛,要知道天道好轮回,如果某天你们处在她的位置上,那可一定要记得真爱无罪喔。

同时感觉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给青少年看,他们的感情尚不成熟,正处于青春懵懂的时期,自然而然会憧憬美好的爱情,这是无可厚非的,应当对于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但是如果都像维特一样因为爱而不得,或者人生的失意而选择轻生,那么生命中那些其他的美好,他们都将无缘再见证,这是多大的遗憾啊。人生本就充满了挫折与失意,爱憎会、恨别离、求不得,这都是生活的酸甜苦辣,诗人赋予孩子多情的诗词,让他们体验热烈的情感,那么家长就该教给孩子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勇敢。

在我青春期的时候,那时候还很是流行非主流以及淡淡的哀伤,那个时候最喜欢的颜色是忧郁的蓝色,那个时候最喜欢的书是有伤感的言情小说,那个时候少男少女的感情还很懵懂,恍恍惚惚就觉得爱情似乎是最重要的东西。一群没有经历过多少风浪的青春期少年,话里说的、笔下写的,总有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滋味,现在看看以前的作文,大概会无奈的一笑吧,满篇铺陈着华丽的词藻,金光璀璨其实内容空空,人生走到如今,已经过了很久,才知道为什么文学大家是大家,好文章不在于文风的华丽而在于对生活的透彻与感悟。

《少年维特的烦恼》叙事艺术探析 篇7

张晓琴

五、与传统文本的互文关系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指文本间的相互关系。朱丽亚·克里斯蒂娃(J ulia Kristeva)于1969 年首先提出此概念,她认为先前话语的存在是所指行为的前提条件。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相互交织《维特》也不例外。在这部作品中,荷马的诗和莪相的诗作为前文本出现在文本中与其形成互文关系,而它们各自却又起着不同的作用。在小说的第一部分,维特在日记中说:“我这颗心本身已经够不平静的了。我需要的是催眠曲;而我的荷马,就是一首很长很长的催眠曲。”[2 ]在这个阶段,维特需要调整内心,尽可能地使内心归于宁静,所以,荷马朴素、宁静的诗风与当时维特的心境是非常吻合的,同时也与文本中该部分的基调一致,所以,在小说中,我们同时注意到绿蒂在维特的生日之时,送给维特的礼物中有一本威特施坦袖珍版《荷马选集》。然而,随着小说的发展和主人公的内心变化,在小说的第二部分,维特在十月十二日的日记中,第一句就写了这样的话:“莪相已从我心中把荷马排挤出去。这位杰出的诗人领我走进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呵⋯⋯”[2 ]莪相伤感乃至悲凉阴郁的诗风

在这里与小说的整体变化极为一致,最感人的就是在小说的第三部分中,当维特最后一次与他深爱着的绿蒂见面,更确切地说是和绿蒂作一次永远的道别时,他断断续续地念着的几句莪相的诗,更是维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时的心声。在《维特》文本与前文本构成的互文关系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其不同的前文本对于小说中不同情境所起的不同的作用,它们之间是无法替换的。所以,文本与前文本构成的互文关系在《维特》中不仅仅具有叙事上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展示人物内心的真实的作用。我们上面看到的所有《维特》的叙事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重要特点,那就是特别适合叙述者内心的情感的表达,换言之,也就是特别适合叙述者抒写心灵,从而表现内心的真实,这在文学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因为它给文学创作带来了一种由表现外在真实向表现内心真实转变的倾向,而歌德及其作品的巨大影响由此可窥一斑了。

参考文献:

[1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ture Criticism[M].Gale Re2search Company Press ,1983.[2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M].杨武能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 ]陈小兰.欧洲日记体小说发展概观[J ].兰州大学学报,2001 ,(1).[4 ]钱中文.巴赫金全集(第一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第22 卷 第5 期2003 年10 月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莪相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后感 篇8

但是这一点却让我们深思,如此简单的故事,为什么歌德在极短的一个月之内创作出的小说会引起如此轰动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这本书信体小说记叙的是作者的亲身经历?这本书的情节是以维特写给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所以维特对于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详细准确。读着读着,你会发现,你――就是作者在倾诉的对象――威廉。你的心会被主人公的敢爱敢恨、真诚、率直所感动。

我们不禁会问,难道是他的爱情悲剧震撼了我们青年的心灵?

不,当然不是。在我眼里是因为维特的反抗。他的自杀不仅仅是出于对绿蒂无限的爱,更体现了他的反抗――对封建势力的反抗,对贵族阶级的憎恶。

如果将这部小说与作者的生活背景联系起来,你不禁会发现作者将自己的感情――极度渴求冲破束缚,疾呼反抗,追求自由,完全浓缩在主人公维特身上。维特是那个时代的典型代表,他渴望自由平等,追求个性张扬,追求自己的幸福,他渴望有一份实际而有意义的工作。可是这一切最终没能实现,反而酿成了一场悲剧。造成这个悲剧的原因就是这个社会,这个不平等、到处充满传统束缚、压抑年轻人思想的社会。而维特的自杀正是对这个社会的反抗,用自杀来宣示与这个不公平的社会的彻底决裂。而自杀也是维特这类人的唯一出路。就在他自杀当晚,他穿着整洁,像个绅士。这身衣服绿蒂“触摸过它们,使它们带上了仙气”,口袋里还放着第一次见到绿蒂,带在她胸前的玫瑰色蝴蝶结。他还给他深爱的绿蒂写了好多好多的信,向绿蒂宣示着他的爱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到时候了,绿蒂!我握住这冰冷、可怕的死亡之杯,心里毫无畏惧,我即将喝下这死亡的佳酿!你把它递给了我,我绝不犹豫。一切,我生活中的一切心愿和希望就此圆满实现!我十分冷静、十分坚定地去叩开冥界的铁门。”

“枪里装上了子弹。――时钟敲响了十二点。――就这样吧!绿蒂!绿蒂!永别了!永别了!”

“一位邻居看到火光一闪,听到一声枪响;可是,一切霎时又归于宁静,他也就不再注意。”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 篇9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1

在前段日子,我看了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一位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写的。

全书记述了维特不幸的恋爱经历和他在社会上处处遇到挫折的经过:他在一次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活泼的姑娘,绿蒂,并对她一见倾心。可是绿蒂已经订婚了,而且绿蒂非常忠于订婚时立下的盟誓,不能把爱情献给维特。维特失望极了,便告别绿蒂,告别了那个难忘的小山村。维特因为对夏绿蒂的爱太深反而得不到她陷入无法自拔的悲痛最终自杀。

读了这本书后,我虽然很崇拜维特,我可以理解维特,但是我始终认为自杀并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但我还是要以维特为榜样,他有理想,有才能,渴望自由,又力图有所作为。但现实的沉闷,使他不能容忍。他感到孤独,愁闷,但又无能为力,只得从大自然、天真的儿童和纯朴的农民身上找到一点宽慰。他从绿蒂身上看到了一种质朴纯真的品质,便寄以全副热情。但绿蒂也跳不出平庸的生活圈子,这使维特完全陷于绝望。维特自杀是他为社会所不容的结果,是他既憎恶社会又找不到出路的必然归宿,同时也是他对那个令人窒息的社会的孤独而消极的抗议。我们要做像他那样有智慧、有理想、热爱生活的青少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所以我要热爱自己的生命。

现实生活中自杀的人越来越多,我十分的不赞同。现在初中生与大学生动不动就跳楼、跳楼、还是跳楼,以为死便可以解决一切的困难与烦恼。不曾为自己的家人与朋友着想,你死了却不知你的家人是如此的痛苦与悔恨,白发人送黑发人,谁为他们送终,又有谁给他们养老呢?

其实,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所能留下的是更多人的痛苦。只有努力战胜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我们的生命才有意义和价值。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2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和作家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这部作品在德国以及欧洲引起巨大反响。《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风靡欧洲50年,歌德的名字总是和《少年维特之烦恼》连在一起。

《少年维特之烦恼》篇幅不长,主人公只有维特和绿蒂两个人。维特是个能诗善画、热爱自然的青年。春天,他来到一个山村。他对一切都有兴趣,他面对自然美景,吟诗作画,怡然自得,流连忘返。在一次舞会上,他认识了一位年轻活泼的姑娘绿蒂,对她一见倾心,和她在一起,他觉得好像到了天堂一样。但是绿蒂已经订婚,她忠实于订婚时的盟誓,不能把爱情献给维特。维特苦恼极了,他告别了绿蒂,告别了令他难忘的山村。

之后,他进了一个公馆当秘书,但是官场上的腐朽、虚伪、忌妒,使他受不了,他离开了这腐朽的社会,回到了以前的山村。绿蒂已经结婚,善良的村民们一个个惨遭不幸。他憎恨这腐朽的社会,渴望的爱情化为泡影,他受不了一连串的打击,在隆冬的季节,留下了遗书,用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社会上像维特一样的人比比皆是,没能得到女友的爱情而自杀。与你情投意合的人还有很多,不单单只有她一个,不要为得不到一个人的爱情而苦恼,或许它就不适合你。1788年初,《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歌德就亲眼目睹了一位因失恋而投河自杀的女子,她的怀中就藏有《少年维特之烦恼》,而且,在这之前他就听说过有不少爱情受到挫折的青年仿效维特。为此,歌德写了《绿蒂与维特》一诗,印成小册子,呼吁有相似经历的青年:“做个堂堂正正的青年,不要步维特的后尘!”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3

“爱情的珍贵性,是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的,这点是毋庸置疑的。”——维特

歌德是根据自己初恋的经历写下这本书的,这本书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歌德就此一举成名。

这本书分上下两部。前部写维特少年时在村庄里自由幸福的生活,和他与夏绿蒂相遇、相识、相知、相处的过程,以及他对夏绿蒂深深的暗恋。后来由于夏绿蒂已经与别人订婚,维特不想打搅他们的生活忍痛离开了故乡。从此开始了下部。在下部中,写了维特当公使时的生活,和他回乡后与夏绿蒂的接触,以及他因为对夏绿蒂的爱太深反而得不到她陷入无法自拔的悲痛最终自杀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但小说震撼人心的地方在于他而描写,情节是以维特写给他的好友威廉的信的形式展现出来的,所以维特对于自己的立场和自己的心理描述的是非常详细准确。

“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日月星辰依旧可以循着它们亘古不变的形成升起又落下而我的世界里再也没有白天和黑夜之分,周围的整个世界在我心中消失了踪影。”这是维特在舞会上第一次见到夏绿蒂并对她一见钟情之后写下的话。维特在第一眼见到夏绿蒂就被她独特的气质所迷住,后来舞会上维特与夏绿蒂对于华尔兹的共同热爱,以及夏绿蒂和大家做游戏时表现出来的活泼的灵气,是维特产生了从未有过的爱慕之情,陷入了深深的爱河。

“有种人利用自己对另一颗心的控制力,去破坏别人内心里由衷产生的单纯的快乐,这种任何行为真是可恨!”这是维特与夏绿蒂交谈时对“嫉妒”这种行为的评价,表现了他为人的正直和开放。

“当你那年轻的爱人患上了可怕的绝症时,只见她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眼睛绝望地望着天花板。这时,你却只能像个无助的罪人,万分沮丧地站在她的床前,无能为力。你内心里有深深的恐惧,你甚至恨不得倾尽自己的一切,只要能给爱人带去一点点求生的意念,或者一丝丝的力量,可是,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这是很真实的感受,每当看到我的爱人因难过而表情极其严肃时,我是多么想看到他的微笑。“我觉得我真像是个孩子,尤其是万分渴望心仪的人能回首瞥一眼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是个孩子”这种情况在我身上是发生了那么多次,这种渴望对我来说是那么的熟悉自然,有时望着恋人的身影渐渐离去,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幼稚。

“当我们在一起时,她会把小手轻放在我的手背上;谈的越开心,越来越有兴致的时候,她更是会把身体靠近我,使我能够感受到她身体上散发的方向味道。每当这个时侯我便是像被电击了一般,浑身变得晕眩,身体在往下沉,脚下轻飘飘的……”这种感觉很真切,当我第一次坐在喜欢的人旁边时,连呼吸都不敢太用力。

维特辞职回乡后,又开始与夏绿蒂交往,阿尔勃特觉察出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暧昧的关系开始渐渐疏远维特,维特对夏绿蒂的爱更是日益加深,对于夏绿蒂不属于自己的事实更是陷入了极度的烦恼与悲痛之中,夏绿蒂觉察出了维特的忧愁,她渐渐发现自己也爱上了维特。事情越来越纠结。有份和抑郁渐渐深入到维特的心灵。他的精神也日渐崩溃,他的身形也日渐枯萎,内心在一次又一次挣扎中也变得越来越混乱,最后心力憔悴。内心的挣扎是他消耗了巨大的精力,因此他不再是个朝气蓬勃思维敏捷,聪明机智的人,而是变得焦躁易怒。他的惆怅,他的迷乱,他的厌世使他产生了求死的念头。也许只有这样选择才能让他自己找到人生的另一种出口方式。他一在对自己说:“这绝对不是一种鲁莽偏激的行为,我要怀着美好的憧憬、怀着宁静的心情,用最坚毅的态度来完成它。”

在维特准备自杀,生命最后的那段日子,他给夏绿蒂写了很多信。“在晴朗的夏日午后,当你站在山头眺望远方优美的景致时,请想念我啊,因为那里是我最喜欢徜徉的地方;在夕阳余晖之时,在轻风吹拂小草的地方,请寻觅我的墓石呵,看看我坟墓上的野草是如何在夕阳余晖下瑟缩、飘摇……”

夏绿蒂逐渐发现自己如此挚爱着他。在两人最后的一次见面中,维特失去了控制力,而夏绿蒂也陷入了深情之中,“两人紧紧相拥在了一起,万分感伤地流下了眼泪。”“两人的脸越来越近,世界在他们的眼前消失了,一阵拥抱之后,维特将她搂在怀里,并且在他颤抖,微微呢喃的唇上洒下无数的狂吻。”维特的梦终于成真了!但一生只有这一次,维特求死的决心已定,他不愿破坏夏绿蒂和阿尔勃特的家庭。

维特在最后的一个晚上,给夏绿蒂写了最后一封信,“子弹已上膛……时钟正巧了十二下,一切就这样吧……夏绿蒂!祝你幸福!别了!永别了!我们来生再相见了!”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4

语文课上,介绍了这本特殊的小说,但当时只有五分钟的介绍时间,有很多东西都没机会说出来,只有在这儿把它写完了。

作者歌德在西方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西方评论界认为他是“唯一一个活着时候就已成神的人”,有的歌德研究者认为,歌德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一个贯穿歌德一生以及他创作的主题——女人,当然我们不妨理解为爱情。而有一个女人是任何研究歌德的人都无法避开的,她就是夏绿蒂。

1771年,23岁的歌德来到小城拉茨维尔,在一次乡村舞会上邂逅了美丽的夏绿蒂,一见钟情。但当时夏绿蒂已经订婚,而且深爱着她的未婚夫,虽然她为歌德的才华所折服,但她还是没能接受歌德。而歌德,虽然深爱夏绿蒂,但也不至于做夺人所爱的小人,最终离夏绿蒂而去。这个决定无疑是痛苦的,他的仆人曾说过他在拉茨维尔的那段时间,喜欢上收藏匕首,晚上会拿出匕首,在自己的胸口划来划去,仿佛想要以此来暂时结束苦痛。后来,是很后的后来,当歌德的妻子伍碧丝去世后,夏绿蒂的丈夫也早已过世,他们曾有过短暂的会面,但并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再次擦出火花。事实上,此后一直到去世,他们都没在见面。

这是小说创作的背景,我在开篇是已经说过《少》是一部特殊的小说,这就是它的第一个特殊之处——因为它看起来更像是自传的一部分,小说的情节与歌德的这段经历有着惊人的一致。不同的是,男主人公维特在离开女主人公绿蒂后又再一次回来,而且回来后,绿蒂和未婚夫阿尔贝特已经结婚,一切都让维特触景生情,而绿蒂也对与维特的交往产生了顾虑,最终维特承受不了这种痛苦,选择了自杀来结束一切。

小说的第二个特殊之处在于它的写作方式,或许应该说是体裁方面。小说没有其他小说那样的叙事手法,整部小说几乎是由一百多封信组成的。这也是小说在语言方面的一大特色,我们在读它的时候,仿佛就是在读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听他诉说他呼之欲出的激情,无可名状的悲伤,陪他一起激动,一起伤心,所以在读完《少》之后,你往往会有一种又谈了一次恋爱的感觉。

小说的第二个语言特色在于它的诗意。歌德作为一位诗人,他的小说处处也都有诗的痕迹,像对于小城拉茨维尔优美景色的描写完全可以作为一篇上乘的散文诗佳作。小说在技巧上的引人之处,无外乎情节和语言。《少》的情节固然不算跌宕,但它的语言绝对堪称经典。

还有,在整个故事中,歌德也加了一些很耐人寻味的细节。比如说那个因失恋而投河自杀的少女;爱上自己女主人的长工;还有那个也爱上绿蒂最后发疯的书记员等等,它们的出现加深了这部爱情小说的内涵,细细体味,你会发现它们实际上表达了歌德对爱情的一些看法。

最后,想谈一谈我个人对维特这个人物的看法。纵使数百年已过,歌德笔下的维特还是有着太多与我们相似的地方,这也印证了一句话“惟有情感,可以穿越千年而历久弥新”。维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追求自由,鄙视一切条框和束缚;他热爱自然,厌弃宫廷的倾轧和虚伪;他渴望爱情,甘为爱人赴汤蹈火。他率真的话语,自然的流露,比结尾他的自杀给了我更大的震撼,我有时甚至想,在这个充满花言巧语的人世间能够做一回维特也是一种幸福。

好了,就到这儿了,希望大家可以找一个下午,读读这本不怎么厚却很重的小说,和维特一起,恋一次爱吧……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5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作者是伟大的诗人歌德,虽然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浪漫派运动的发展。但歌德却说:古典的是健康的,浪漫的是病态的。这本书讲述了年轻的维特因得不到心爱的绿蒂,最后抑郁的自杀里,故事很简单,但却有无限的艺术的魅力。

故事讲述的是少年维特离开家人来到乡下,他非常热爱大自然。“我幸福极了。我简直完全沉湎于安静的生活之中”。他每天和老百姓打交道,他喜欢他们。同时又同情他们。“不知道他们从何处来,到何处去,也不知道按照真正的目的办事,同样为了糊口而奔波,受鞭子的支配”。然后,他遇到绿蒂,他坐在一群孩子中间,亲切的给他们分面包,他们一起去舞会,一路上,他们谈论着书籍、文学、诗歌,维特将自己不吐不快的话统统告诉了绿蒂,完全沉醉在她言辞的精辟的底蕴之中,之后,维特便经常拜访绿蒂家,日子过得真幸福,简直可以同上帝留给那些圣徒的相媲美。

绿蒂的未婚夫阿尔贝特回来了,维特感觉无论在哪方面阿尔贝特都比他优秀。阿尔贝特对威特很友好,但维特却感觉心被撕裂了。维特嘲笑自己的可怜,他离开了绿蒂一段时间,去了公馆工作,在那里他得到公爵的赏识,却遭受上层人物的藐视,维特不喜欢他们。“聚集在此地的那些令人讨厌的人,表面的光彩掩盖着他们的精神贫乏和空虚无聊”。他回到绿蒂身边,依然沉浸在痛苦中,他为绿蒂念莪相的诗,失声痛哭起来。最后,在听完绿蒂弹奏一支天籁甜美的老曲子后,回到家里自杀了。“我甘愿这样做,我必须这样做!啊,我下定决心感到多么痛快。”

全书都是以书信、日记的形式,内容上讽刺了愚昧势利的贵簇,同情穷苦人的孩子,也有对生命、自杀以及困难的思考,很多语句发人深省。一直认为自杀是很懦弱的行为,而维特的死让我想起他与阿尔贝特的争论,阿尔贝特说“比起顽强地忍受痛苦生活的煎熬,死当然要轻松很多,”维特说“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它是软弱还是坚强,而在于他能不能经受得住自己痛苦的极限。”

我喜欢那些争论、那些思考,维特的想法似乎让很多事情变得清晰,许多关于困难、幸福的理论,也让我豁然开朗。这是一本很有哲理和艺术价值的书籍。作文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6

今天,我读完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书,真是感慨万千啊!

此书,讲了一个叫维特的少年来到了一个环境幽雅的小山村。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乡间舞会上认识了一位年轻美貌的姑娘。他们俩频频交往,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日子。不久那位姑娘的未婚夫回来了。维特被迫离开了他心爱的姑娘,到公使馆任职,但官场的腐败让他愤然辞去工作。官场的贪污,自己心爱的人又得不到。无奈之下,他选择了自杀。

这本书并不是教别人去自杀的。而是让读者明白,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应该正确的去面对失败,给自几一个正确的定位。死亡解决不了一切,它只会给别人带来痛苦,应该去解决问题,这才是人生的一种乐趣。物质可以麻痹人的一时,但这时你会失去道德,信仰。人的一生可以不伟大,但必须要庄严,有着失败后的努力,成功时的喜悦。把人生变的有声有色。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7

再没一个人可以像歌德那样,把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刻画的如此细腻,如此扣人心弦。-----题记

这部小说没有什么引人入胜的故事,正如歌德本人所说:“我描写了一个有着深沉细腻情感和真正观察力的年轻人,特别是被一种无止境的爱情所粉碎,用一颗弹丸射入自己的脑袋。”这段极具概括性的话句将整篇文章的脉络描述清晰,却不能描述出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惊.“有一种奇妙的欢畅填满我的整个心灵,宛如我正一心一意享受着这甜蜜的春晨……环抱我的可爱山谷雾气蒸腾,天上红日滞留在我的`森林的表层,照不透它的浓荫,只有几道光线偷偷潜入表层下的圣地,这时我躺在淙淙流淌的小溪旁高高的草丛中,更贴近地观察泥土中千差万别的小草,我的心更贴近地感觉到草茎间小世间的熙熙攘攘,还有小蚊子和小虫子千千万万难言其妙的形状......”啊,这是怎样敏感的心,才能写出这般美妙的情景,山雾,红日,浓荫,小溪,草丛还有小虫子,小蚊子,在我的脑海里一一闪现,并拼凑成一幅安谧美丽的风景画,一个有着如此敏感的心的少年,不难想象,当爱情的种子在他心底萌发时是多么的美好缠绵

与绿蒂的想试试那么的美好,它外貌美好,身穿一朴素的白裙,袖子和胸前都饰有浅红色蝴蝶结,她含着笑,亲切地给周围的孩子切面包,这一切都是维特着迷。维特说:“交谈时,她的黑眼睛给我怎样的享受呀!生动活泼的嘴唇,清新活泼的脸颊又怎样地勾住了我整个的灵魂呀!我,完全沉浸着她的谈话精彩的含义里,却往往听而不闻她用以达意的词语。”“这毫不避违的赞美没有丝毫的做作,是如此自然美好!然而,当美好的思慕之情遭受挫折时,维特所出的痛苦与不理性又让我感到如同身受。”人人都会错吧天望当希望,都会在深切期待中受骗。多么痛心的话语,让我再一次烦维特之烦,恼维特之恼,痛维特之痛。

如果说歌德是“言情小说”的创始人,这一点都不文章中细腻的情感描写让我叹服。然而,若只把《少年维特之烦恼》定为“言情小说,”则优先的粗俗。海涅曾说过:“世界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子,于是创造了歌德。所以这不仅是一本情感丰富的小说,同时也是一部富有哲理的书籍。

维特在与绿蒂,与啊尔贝特的谈话中所表现的思想无一不是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对美好的追求,现实的鄙俗使他只有在大自然的领略中,在与天真儿童的交往中,在阅读荷马的作品中得到慰籍。然而,正是这种不同常人的情感使得维特在伤痛过候选择轻声。

这本小说除了细致的情感和对人生感悟带给我一以震惊,同时,它的语言运用也同样的让我思考,它细致的情感描写不用再多说,其中他引用了大量《圣经》中具有譬喻的名词,语句《圣经》是西方独特文化的载体。是每个家庭所必知的,同样《论语》,等也是我们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在古代也是每个学者所必须掌握的,然而到了今天,西方人仍然将他们所特有的文化传承,融合在生活中,而我们哪?都快将其忘完了,更不要说,引用其中的句子,作为譬喻了。

总之,《少年维特之烦恼》带给我很多思考,当然,我也会思考如果用一天我如同维特一烦恼,那该怎么办?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8

今年暑假,我读了《少年维特之烦恼》一书,书中写到:一个人只有在又回到原地时,才会痛心地承认自己的是真的迷路了。我辛辛苦苦地在生的原野上奔走,我以为我走的很远,我以为不久我将抵达,然而现实却把我摔回了原地。风从四面吹来,我却不知该往哪儿走。

真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或许我们都曾有过。深深地爱着一个永远不可能得到的人而无法自拔,这实在是人世间莫大的悲哀,值得人们同情。不幸的是,维特又是一个感情极其丰富而又极其偏激的人,一旦爱上一个人便把整个世界给忘记了。他的心智为爱而生,也为爱而灭。在他预感又确认这份爱永远要这样痛苦下去时,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了,最后他平静地选择了死亡。我惊讶世间竟有如此强烈地爱。爱一个人竟可以达到如此的程度。但可怜的维特,是多么值得我们同情啊!

一个人可能在爱时变得才智超人,也可能变成世上最笨的人,这部书告诉我们,凡事都要学会冷静。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9

这本书的作者是歌德,他出生在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是皇家议员,母亲是市议会长的女儿。歌德攻读法律,但因病缀学,后继续攻读,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十四岁开始写剧本,二十五岁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

内容描述了再一次舞会上,主人公维特认识了当地法官的女儿绿蒂,变一下子迷上了她。但是,绿蒂有未婚夫,而且她的未婚夫阿尔伯特很爱绿蒂,对维特也很好,维特只好叹息自己的命运不济。最终在朋友的劝说下,他离开了绿蒂,离开了那个曾经给过他快乐的小山村。然而,他一直怀念着绿蒂,于是便回到了原来的小山村。可是如今绿蒂已经成了阿尔伯特的妻子,这一切让维特陷入了痛苦之中。当古老的钟在深夜敲响十二次后,维特拿起了阿尔伯特的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结束了自己的烦恼。

歌德在作品中全力投入了他对人类感情的心灵的真切关怀,认为人活在这世上,就应给想维特那样敢爱敢恨;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爱而活着,他还要像浮士德那样,为追求自己灵魂的完整而活着。

读《少年维特之烦恼》有感10

生活,就如攀越了几座耸立的高山,淌过了几条弯曲的流水,俯瞰了几片茂盛的森林。生活,就是从点滴间品味出来的。当然,其中必定会有烦恼、忧伤、难过,因为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高兴的同时也会伴随的是痛苦。经过了人生的曲曲折折后,你才能从中悟出道理。

维特是一个恃才傲世的青年。他虽失去了维兹拉,但在出席一次舞会的途中,偶然认识了一个叫绿蒂的少女,一见钟情。绿蒂是凯士特南的未婚妻,当年15岁,而凯士特南却31岁。维特对绿蒂十分迷恋,便向她表明自己喜欢她。这使绿蒂惊惶失措,她把维特的表白告诉了未婚夫,凯士特南对此表现出不在乎。维特知道这个情况,感到十分震惊,为了自己,也为了绿蒂,不想牵连绿蒂,于是他立即逃回法兰克福。他接到了一个凶杀案,对寡妇爱得刻骨铭心的长工是凶手。他杀了一个人,被告上法庭,而维特十分不满,想袒护这位长工。结果遭到法官的拒绝,于是产生了烦恼,再加上以前办公务的种种遭遇,从而一步步走向了极端,借了阿尔贝特的枪,利用枪产生了自杀式死亡。

歌德的周围充分保留着腐败的社会,庸俗屈从的平民百姓和虚伪的政府机构。社会没能给他份好工作,在爱情方面又受到了打击,不免使他的心中怀着不满情绪。他想:为什么时代会这么落后?人们怎么能无主见呢?一连串的想法在他脑中跌宕起伏,使他无心投入到工作中。这样的时代变革,对于维特以及他身边的每个人来说,都是致命式的。

爱情固然珍贵,但终究不及生命宝贵,爱情只是生命中的一部分。社会上有许多陋习分子,他们为谋私利益、得到好处,于是用舆论来指责某些人。内心弱小的人就会经受不住,从而一步步走向极端,最后死于别人的言谈。我认为舆论有好也有坏,但只要内心强大、不畏挫折的人过得还是很好,没有受到舆论的影响。真正内心强大取决于本质上的好坏,若你做的这件事受到别人的赞扬,那你完全不用搭理陋习之人;但反之,别人唾骂这件事,那你应该极度关注,想想自己有无错误,为什么会犯错?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心得 篇10

古典哲学和古典文学吸引我们的就是那种朴素,并不复杂,没有太多趴在他们背上的蛤蟆。他们直来直往,与世界没有隔膜。相信理性和真挚,相信歌咏。而从某个门槛开始,这些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在这之前,世界是个悲剧,在这之后,则成了彻头彻尾的喜剧。

和阿尔贝特的争吵是他第一次显出了自杀的征兆。

少年维特的烦恼读书心得 篇11

生活中是有许多座大山,但是,就因为它们挡住了去路,就放手离开吗?路总是要走的,只是看我们的意志是否坚定,是否可以迈过那一步。有时其实就只差那一步,可是有些人坚持不下来,决定不继续翻越,可是,那样的话,会走到你最终的美好的结局吗?

困难固然是可以困住许多人,但是,困难亦可以帮助许多人,让他们变得更坚强、更勇猛。

所以,朋友,面对现实吧,因为现实是无法改变的,一切美好的结局老天都是可以给你的,只是看你在追求的过程中有怎样的改变。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简单介绍 篇12

固然场景太歌德少年已不是维特

台湾歌手杨丞琳最新专辑《想幸福的人》第三波主打就名为《少年维特的烦恼》,讲述的就是主角喜欢的对象爱上了自己的好朋友。

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创作于1774年,可见事隔两百多年,这部作品依然流行至今,影响了好多代人的爱情观。

歌德(1749-1832)是德国近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和思想家。有人认为他是继但丁和莎士比亚之后西方精神文明最为卓越的代表人物。《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感伤主义的顶峰之作,这部以第一人称书写的书信体小说,不仅传达了欧洲从古老的封建制度向资产阶级过渡的转型时期,也阐明了作者追求“个性解放”,“感情自由”,“恢复自然的社会状态”,“人人平等”的强烈愿望。

《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作品之所以如此动人和真实,是因为这部作品是改编自作者本身的故事。据说歌德在一次的在节日集会上,遇见了一个貌美的女孩,叫夏洛特。他们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可惜对方却是歌德上司的未婚妻。绝望之余,他与情敌决斗,还将他杀死,不幸因此入狱,并写下了世界上最长的情书——《少年维特之烦恼》

歌德的这部浪漫主义成名作,描写了少年维特单恋较他年长的少妇,写诗歌颂她的美丽动人,从这毫无希望的单恋中,他品尝到爱情的种种痛苦折磨,同时也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最后他绝望自杀。

这部小说在欧洲乃及整个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小说被翻译成多国语言,甚至被改编成舞台剧,电影等。例如,1976年有一部电影为《少年维特的烦恼》。2010年有一部电影名为《歌德》。

《少年维特的烦恼》其中有一句名句,至今还一直被引用。

Whoever is a girl does not want to be loved,whoever is a boy does not want to be royal to his love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看法。

这部作品的评价很两极化,教会和一些同时代的作家认为这部作品反传统,缺乏教育性,而且小说中的主角也违背了社会的规律。他们认为维特是一个和睦婚姻的破坏者,一个反叛者,一个无神论者。

据说,这部短篇小说当时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许多青年模仿了小说主角的自杀行为。在一些地方(如:莱比锡、哥本哈根、米兰)这本小说甚至受到了封禁。因此,反对者认为这部作品导致许多人自杀。

对于这项指责,歌德这样的回答:

上一篇:我与书香的作文600字下一篇:公共卫生科个人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