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呼唤新模式

2025-0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改呼唤新模式(精选7篇)

新课改呼唤新模式 篇1

普天之下,莘莘学子无不为作业所扰。然而,却很少有人发问:为什么要做作业?学生所做的每一次作业真的都十分必要?是学生总离不开做作业,这似乎天经地义。作业历来也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然而,长期以来,作业中也常常暴露出一系列的弊端:内容日趋封闭僵化,其方法、手段日趋机械单一,注重程式规范统一,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作业评价忽视对人的发展的教育激励功能。

如今实施新课程改革,教育教学的思想、方法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我们又该确立怎样的“作业观”呢?

首先,要清楚为什么要做作业

笔者以为,作业无非有这样三个层面的功能:一是检查和巩固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技能的巩固;二是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提高,重在创新情景和思维过程;三是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在于促进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

其中,巩固和检查功能是传统作业观的主要方面,而深化和提高功能、体验和发展功能才是“新课改”下新作业观的重要特征。

因此,无论是课前的预习,还是课后的检测巩固、拓展应用,一定数量的作业训练,都是为了教与学的需要,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的需要。作业不是教师占有学生课堂以外时间的遥控器,不应该为了作业而作业,也不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作业。为什么要做作业,这样的问题不仅教师要清楚,也应该让学生清楚。

其次,要明白该怎样布置作业

既然做作业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进步,那么,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承受能力,注重作业的科学合理性和实际有效性,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就应该是我们老师必须把握的最基本的原则。

在作业的内容上,应体现针对性,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过于强调答案的唯一性和确定性。新课程环境下,除了保留部分传统型作业外,作业的内容应尽量突出开放性和探究性,可以打破学科的界限,联系生活关注时事。学生解答问题时要有一定的实践性和探究性,思维要有发散性和创造性。作业的答案要有一定的迁移性、开放性甚至不确定性。要避免机械重复性的作业,杜绝填充时间性的作业,讲究作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此外,作业的内容如果能适当考虑一定的情境性和趣味性,让学生把做作业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来做,则又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人文性的关怀。

在作业的形式上,应体现创新性、多样性和合作性。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作业几乎都是以文字和作业本的形式和以学生个人为对象来进行的。新课程环境下则要求改变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比如可以是书面文字式的,可以是操作式、实物式和口头式的,也可以是生活实践性的;可以是单项的,也可以是综合性的;可以是理解性的,也可以是识记性的;可以是课堂内完成的,也可以是课外完成的;可以是教材和教师提供的,也可以是同学甚至学生本人拟订的;可以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也可以是由学习小组合作来完成的,甚至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家长来共同完成的。可以以“练习”、“思考”、“查找”、“观察”、“调查”、“探究”、“小实验”、“小活动”等多种不同的面目出现。

新课改呼唤新模式 篇2

一、新课程环境下, 作业布置及设计中应把握的尺度

1. 作业形式多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作业大部分是教师或教材提供的, 作业的形式主要以作业本为载体, 通过书写和解决与生活联系不紧密的纯数学问题, 其方式方法比较单一, 而且学生完成作业往往比较封闭。只要精心设计作业, 相信一定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 让学生在快乐主动地完成作业的同时, 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合同协作、交流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1) 让作业更加生活化

在设计作业时, 将相关内容充实于生活实践中, 使作业成为学生看得见的现实, 让学生在“用数学”中“学数学”, 满足学生的学习情感, 体会到数学是生动有趣的而且是有用的,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同时也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技能。

(2) 让作业更加趣味化

趣味性的作业设计, 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 以至于延伸课堂空间, 使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而言, 趣味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

(3) 让作业更加实践化

数学课外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作业设计可以与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 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学生可以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 以便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完成, 更能体验成功的乐趣。

(4) 让作业形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数学课作业设计若能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思维, 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 学生就会以更加主动地姿态投入到作业中。

2. 作业要根据学生能力, 分层递进

要彻底落实新课标的精神, 教师在作业布置中, 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由于学生知识、技能、努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 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如果继续在作业布置中仍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 就会造成优生“吃不饱”, 中等生提不高, 后进生“跟着抄”的局面, 解决这类问题的最好办法采用作业布置分层次、分级别, 以达到不同层次的学习目的, 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 作业要起到有针对性巩固知识的作用

无论课内、课外作业, 都要能使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 让他们通过探究、操作、交流、分析, 获得成功的喜悦。作业设计要难易合理, 具有趣味性、可操作性, 以利于学生巩固知识, 提高自身的能力及个性的发展。

4. 加强有效训练, 注重能力培养

布置作业要有意识地体现方程、分类、数形结合、化归、参数、函数等各种数学思想, 让这些数学思想潜移默化渗透到学生分析、讨论、解决问题诸环节中, 从而达到提升能力的目标。

二、新课改环境下, 教师对作业的批改及评价方式

1. 作业批改方式的转变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作业是反馈课堂教学效果的手段之一。

对数学作业的批改, 我们习惯于用“√”和“×”来评判正误, 此法评价学生学习成绩, 判断解题正误, 比较学习差异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但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 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此外, 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习思维过程、学习成绩会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由于采用了多样化的作业形式, 尤其是对于实践类的作业, 由于学生采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不同的思维方式, 作业结果是多样化的, 形式也不拘一格, 教师若用传统的批阅方式来检查学生的作业需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 就显得力不从心了, 因此在教学中应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批阅方式。如A、B、C三组作业的设置, 采用小组负责制, 将班中的学生按能力高低、基础优劣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 采用组间检查负责的方式, 开展互相监督, 合作学习, 并要求小组内给出组员作业的书面评价, 老师可参与其中并给予不同的指导, 这样可解决师生交流无通道, 但小学生不敢直面教师的尴尬。对于全班大多数都能解决的习题可采取个别辅导;对于错误率较高的习题要集体辅导的不同方式加以解决;对于实践性作业则采取展示的方式由同学们集体评阅。

所以, 我认为只有师生共同配合, 才能真正达到做作业和批改作业的目的, 批改作业的方法应多样化。以尽可能地展现学生的进步为评价原则, 关键在于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标, 把师生活动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

2. 对学生评价观念的转变

为了体现人本主义理念, 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教师还应采取积极的、适度的评价方式, 针对不同层次、个性和思维水平的学生, 利用个性化、情感化的语言, 积极鼓励、引导,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内容应尽量具体、有针对性, 就学生的一到两点进步给予肯定, 切忌过激、粗鲁、惩罚性的评价。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仅判断正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教师在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要严格把关, 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

新课改呼唤“新三好” 篇3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为标准的“三好学生”评比,对于学生的荣誉感、上进心是一种有效督促;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起到了激励和促进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局限性日益显现:第一,现行“三好学生”评比有被“异化”成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和体育的评价模式的趋势,评选时,往往考试成绩说了算,德、体则被有意无意弱化,使孩子们产生“学习成绩最重要”的错觉,影响其全面发展,甚至容易挫伤那些学习成绩一般、创造力却卓尔不群的孩子的自尊;第二,现行“三好学生”的评价标准容易被误解为人的发展仅靠德、智、体三个维度,使家长与教师都按照“三好”模式去教育孩子,忽略孩子个性塑造和潜能开发,显然对孩子成长不利;第三,现行“三好学生”评比有悖“教育公平”原则,因为重点班的比例一定高于普通班,重点校的指标一定多于普通校;第四,现行“三好学生”的评选,教师的印象和意见占有的权重极大,这与新课改提倡的多元化和发展性评价理念不符。另外,现行“三好学生”的评选程序主要在班级内完成,因此榜样的影响力有限,对全体学生的教育意义不大,加之一些学校因趋利而出现造假的行为,更削弱了“三好学生”的教育辐射作用。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笔者建议将现行“三好学生”的评比更改为“新三好学生”的评比。

“新三好”的标准是:在家是好孩子,在校是好学生,在社会上是好公民。即作为家庭成员,应该尊老爱幼,讲孝心,有责任感;作为在校学生,应该健康阳光,讲文明,有进取心;作为社会公民,应该遵纪守法,讲公德,有好品行。

“在家是好孩子”这项指标,可以通过家长评价和学生自评来完成,以“家长评价”为主,以“学生自评”为辅。家长的评价不能是抽象、简单的概括性语言,应该以具体、翔实的孩子成长叙事的方式呈现,也可以用有效的证件来呈现。学生自评的目的是促使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自我反思,发现自己的优点,分析自身的不足,寻找努力的方向,自评结果按一定的权重加入总评分。

“在校是好学生”这项指标,可以通过“学业成绩+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操作,建议三者按4∶3∶3的权重计入总评分。学业成绩包括期中、期末和平时表现成绩三部分,可按3∶4∶3的比例折算此项得分;同伴评价可以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有利于促进“生生”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评价应该倾向于质性评价,要防止给学生贴标签。

“在外是好公民”这项指标,可以借助社区评价、学校评价和奖惩记录来落实。社区评价最好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方面,可以由学生本人提供深入社区服务、参与社区建设、开展社区活动的相关资料,作为评价依据;另一方面学校对“三好学生”候选人,可以深入社区进行回访,获取有关材料和意见。学校评价这一块,学校可以成立一个由部门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的评委会来具体执行,简单易行的办法是让评委会成员根据候选人各方面的表现进行民主投票。学生在行为表现和公益活动等方面的获奖记录可以作为加分项计入总评分,反之,有违法和严重违纪记录的,则应实行一票否决。

“新三好学生”的评比优点在于:其一,从评价内容上看,它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更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其二,从评价功能上看,它更加注重多元化和发展性评价,既有利于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四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建立,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促进不同层次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和可持续发展。其三,从评价方式上看,它不再局限于从课堂和智力因素去评价优秀,而是同时兼顾学生的社会角色和非智力因素,这既符合新课改的理念,也保证了评价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发挥“新三好”的榜样作用。

诚然,像任何一种评价制度一样,“新三好”评价标准的科学性、评价方式的操作性和评价功能的有效性还存在许多需要讨论研究之处。笔者提出这一评价模式的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引起更多的人关注“三好生”评选问题。

作者单位

昆明市官渡区第二中学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模式探究 篇4

内容提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成了高中语文改革的重点。但是在现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着课堂主体地位不明确,阅读教学拘泥于形式等问题。笔者在本文中,试就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开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教学

探究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一切思维都是从问题开始的。作为思维的驱动力,强烈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至进行新的发现──创新。学生头脑中只有存在问题,才会主动去思考,才会有求知的愿望和要求,才会积极去学习知识,知识的获取对于他才有意义。新课程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总之,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新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中一味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就是要努力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发展;就是要突显发现、探索、研究等认识活动,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有利于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践。

达尔文说:“方法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定要加强方法的指导。但是在我们现在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对于阅读教学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因此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如下一些看法。

一、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灵的对话。当然,这种对话,是无声的对话,是精神的对话,是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问答,是人的生命体验运动。当我们调动深度情感体验,对文章进行生命情感和心灵的投注,以强有力的参与行为进入文章的艺术世界和情感领域时,便会蓦然发现作家正在向我们走来,和我们直面对话,倾心相谈。我们可以与他一起走在生命高度亢奋的意识刀锋上,从而目睹生命的本相,听见真理的告诫,悟得文章的真义,感到有一种心智为之洞开、灵魂得以抚慰的惬意。

可是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的教师用统一的教材和单一的思维方式,用讲授和训练的方法向学生传播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技能和语文智力,关注的只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技能训练达到的水平等客观因素,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特长的培养、主体意识的形成则被认为根本不关语文老师的事,根本不是阅读教学的目标,把学生雕琢成一个模样,泯灭了学生独特的个性和真实的自我,直至完全丧失了作为人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发展的欲望。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几乎所有的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就是阅读了,也是随意性较大,或者因为任务,或者用来消遣,或者凭兴趣翻翻,至于研究性阅读,自然,只有少数几个学生知道,大部分同学不太清楚研究性阅读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进行研究性阅读,研究性阅读对提高思维能力有什么帮助等。

这种现状的存在,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教学目标过于单一,为应付高考教师多将目标集中在知识技能的获得上,而忽视了德育目标、情感目标、美育目标在阅读教学中的落实,学生的个性情感得不到发展。

其次,教学内容上忽视学生主体的需求和特点,没有从学生心理特点和学生阅读兴趣出发来理解和挖掘教材内容。

再次,学生个体学习存在差异性,而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抑制了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与表达。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首先要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包括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等,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其次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爱的部分作出反映,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象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作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不要去追求“标准答案”。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

同时,教师既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一般说来,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到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基于以上认识,我觉得新课标理念审视下的阅读教学宜采用问题式阅读、体悟式阅读和探究式阅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设身处地地感受体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与情感。

第一,问题式阅读。语文教学通过一篇篇文质优美的文章对学生的理解力、想象力、感受力和审美力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篇文章都蕴含着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独特的创造力,每一篇文章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体验,对课文文本的解读也是不同的。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有无数个不同的答案,而且每个答案也无所谓对错,只有合理与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以平等、合作、交流的态度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观点,而不以一己之好恶轻率地否定,那么,课堂教学气氛、师生之间的关系就会变得轻松活跃,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地多方位思考问题,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比如在教学《故都的秋》时,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现在有七十多年,要让90后的学生充分感受本文的意味、情味很难。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消除时代隔阂,感受人文悲秋情怀,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我采用了对话教学,让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处,体验作者的内心情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第二,体悟式阅读。让学生独自体验、品味、感悟文学作品的意蕴。具体可以采用以下做法:

1、设置一些“障碍”。我们所谓的“障碍”是指在学生的交流汇报中,教师精心地捕捉课堂随即生成的资源或将一些预设重点话题抛出,使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欲望。

2、提供一个平台。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引导学生一分为二辨证的看问题,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建立起师生、生生、学生和书本之间的对话。教会学生学会借鉴和反思,引领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促进思维的健康发展。

3、指明一个方向。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对于课堂教学的调控应有明确的方向。对于学生交流中出现的各种偏颇,应及时的引导,指明一个准确的方向。

例如,在教授陆蠡的美文《囚绿记》一文时,我没有对这一作品的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然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发表对这部作品的感悟和体验。有的学生说,他从文章的文字中,感受到了作者浓浓的爱国之情。有的学生说,他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和生命的热爱。不但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情感的熏陶,品尝创新的乐趣。

第三,探究式阅读。让学生在课内外阅读中自己寻找答案。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想知道而不知道,口欲言而又无可言时,提出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意识。

在教学《雨霖铃》时,我与学生一起探究了以下问题:

1、明代词评家贺裳称柳永这首词中有一“千古俊句”,你认为是哪一句?请说说理由。(学生言之成理即可)2.“霸桥折柳”是什么意思?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3.历来词评家赞赏“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请你说说其妙处。学生品评、交流如下:此二句历来为人传诵,妙在集中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离人饮酒消愁,酒醒无异愁醒,愁醒更叫人难受。“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此其一。晓风残月,天未亮时特别凄清,古时赶远程常在此时动身。“惆怅晓莺残月,伤别。”(韦庄)此其二。4.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学生交流如下:“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三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此外,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和探究意识,单纯依靠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依靠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学生自身的感悟。在一个群体中,人们互相影响导致的同化力量,能使环境和氛围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让置身于该群体的个人通过日久天长的耳濡目染,感染上这个群体共同的风尚与气质。因此,有意识培养营造一个整体优化的环境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施《新课标》所倡导的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思想的过程中,我们应端正我们的观念,走出误区,以学生为主体,找到更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指导,解答他们的困惑,适应新的教学评价。让他们扬起兴趣的翅膀,翱翔在语文浩瀚的海洋里,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

1、方文飞《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

2、周保中《新课标理念下的阅读教学》

新课改呼唤新模式 篇5

一、研究背景现状分析:

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教师与学生是课堂的两大主体,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大形势下,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教师已有教学理论的不足,以往的教学研究过多地关注多变的教学方法,缺乏对语文课堂教学作为一项整体的、动态过程的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在心课程推进中的重要地位,为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提供了理由。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其目的是改进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从教学的实际出发,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探究便于教师掌握和操作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升教学效益和质量。

三、研究内容:

1、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就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如果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改变,课程改革就无实质性的变化。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倡导“以学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因此积极探索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事在必行。

2、研究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课堂教学模式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纽带,教学模式的选择与确定

掌握在教师手中,教师不仅从目标的实现、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差异来确定教学模式的取舍。而一旦确定了何种教学模式,就必然关系到教与学的优劣成败。在教学模式的应用上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同化与异化。通过同化和内化吸收新信息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适合具体学科的教学模式。教学工作是多种教学模式的集合。从教师自身来讲,掌握一些常用的教学模式,以完成教学所赋予的任务。一般得心应手地运用几个不同的教学模式,这是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络等查阅文献。

二、行动研究法

课堂教学实践,案例分析研究,调查访谈,教学日记随笔等。

五、课题研究读书计划和具体安排:

研究时间:2010年3月——2011年3月1、2010年3月起读书,并开始写读书笔记,读书书目参考: 郭景扬.练丽娟.陈振国.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学林出版社。冯新瑞.杨莉娟.聚焦小学课堂反思与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福建教育出版。

探究型课程教师实用手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优质提问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2010年6月在课题研究阶段撰写教学案例。

3、2010年7-8月利用暑假期间继续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随时做好

读书笔记及时上传。

4、2010年9月搜集整理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究,并完成读书笔记。5、2011年1月写教学个案分析及相关论文。

新课改呼唤作文的认真批改 篇6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任务一般比较繁重,批改作文又非常辛苦、单调,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意志力不强的老师难免偷工减料。

许多学生只看作文的分数等级,对圈点批语却不屑一顾。老师的辛苦劳动得不到尊重、劳动价值也得不到体现。缺乏责任感的老师便就此应付。

勤于写作的学生作文批改时往往无需改动、指导,而怠于写作的学生作文虽一改再改,即使改得再细,一时也无多大起色。于是这些老师们便肯定地得出结论“作文不是改出来的”,感叹声此起彼伏,好像这就是规律就是真理。

作文真的不是改出来的吗?笔者对此持有不同看法。

从实际效果看。听、说、读、写是有密切联系的,不能片面地强调多写。多写多练也经不住推敲,它背后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比较原始,类似于广种薄收,是高投入低产出,还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文章不是改出来的。”这句话确实有点道理,但好文章一定是改出来的。试想,若没有曹雪芹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怎会有世界名著《红楼梦》及“红学”;若没有斟字酌句,历史上怎会有那么多的“一字之师”故事及有关“推敲”的佳话。修改乃是写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中学生认识能力不高,作文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对自己或他人的文章也无法鉴赏,对作文实践过程中许多问题似是而非,如果没有老师的批改,他们根本得不到明晰的认识。没有认识,作文水平怎会提高。

从因材施教原则看。每次作文都存在着共性,同时也存在着个性。只有一一批改,才能把握个性,从而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对症下药,促其发展提高。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集体指导作文并不难,个别指导才是作文教学中的难点。它包括两种形式:一是大量的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批语,一是面批。若只看不改,这个难点怎能突破。

再从学生心理看,一个语文老师如果长期不批改作文,不给学生以具体细致的指导,学生就会得出老师工作马虎、不负责任的印象,反感随之产生,那么这个老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将会因此大打折扣。同时学生还会认为老师不重视作文而对作文渐渐失去兴趣,或敷衍了事,或置之不理。

也许有的同行会抱怨学生不看批语。其实,不是学生不看,实在是看腻了:小学作文批语是“段落清楚、中心明确、语句通顺”,初中是“层次清晰、中心突出、语句流畅”,高中还是这样的套话,学生怎不倒胃口。因此,要想学生关注批改,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的批语一定要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民主性。让生动的个性面孔代替千人一面;让亲切的春风代替严厉的冬寒;让宽容代替武断,允许学生针对批语下批语,让他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是一个再思考再认识的过程,应当归还学生这个权利。

新课改呼唤和谐的师生关系 篇7

一、“民主平等的原则”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前提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师德尊严”的影响,强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与尊严,以教师为中心,抹杀学生的个性,导致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师生之间必然存在隔阂。在现代社会中,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仅仅需要学生尊重教师,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学生,使师生之间形成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友爱的和谐关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认为:“师生之间应该确立朋友一样的和谐关系。”他说:“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我们都应该称他们为朋友,我要做学生的朋友,也要学生做我的朋友。”如果教师能把学生当做朋友看待,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人格尊严,多给学生一份关爱,多给学生一份温暖,那么师生关系肯定多一份融洽和谐。

二、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核心

人性中有一股共同的力量,那就是爱的力量,教育中有一眼不枯的甘泉,这就是爱。在孩子看来,教师的爱包容着父亲的严厉和敦厚,包穿着母亲的慈祥与温婉,像树一样可以依偎,像水一样可以洁净心灵。爱能驱除阴霾,爱是雨后绚丽的阳光。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这就告诉我们,作为一位教师,必须满腔热忱、真诚热爱学生,并用这种爱去塑造学生,把学生由被动教育转化成主动接受教育,在自己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信赖的桥梁,使师生在情感和心理产生协调和共鸣。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情感,学生也就更喜爱你、爱跟你谈话、爱帮你做事、爱听你讲课,教师的言行风范便成了学生无聲的楷模。

三、理解、宽容学生是实现师生关系和谐的感情基础

只有理解学生,才能给他们正确的疏导,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学生。学生为发展的人,也就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是一个正成长的人。在实践中,人们往往忽视学生正在成长的特点,而要求学生十全十美。学生的不完善是正常的,而十全十美是不符合实际的。把学生作为一个发展的人来对待,要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要允许学生犯错误。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只有走进学生心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来确定教育目的、内容,并且耐心地聆听学生的倾诉和发泄,让学生在倾诉和发泄内心的苦闷和烦恼中得到调节,同时也使教师能深入地理解学生的同内心世界,以便给予启迪和疏导,这样师生之间才能产和感共鸣。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会宽容,宽容是一种境界、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教师要具备宽广的胸怀,能够做到严而有度、宽而有节,对犯错误的学生给以充分的宽容,促进学生反思,增强其改过的信心和决心。例如:我班有一名女生叫张丽,自我约束力差,行为散漫,喜欢与校外闲散人员来往、旷课,我将情况反映给家长,她父亲性情特别暴躁,对她连踢带打,幸亏我及时拉开。这件事过后不到两天,我们班的玻璃在晚放学后被砸坏四、五块,第二天早晨,教室时一片狼藉,我很痛心,全是张丽吗?会是谁帮她做的呢?我想到为师的责任,她那么小,她生命的路程还很长,如果她就这样跌倒,她是不还会有机会爬起来?思前想后,我决定在有确凿证据之要相信张丽,因为坚信一句话:“要允许别人犯错误,更要允许别人改正错误。”即便是她做的,也要给她充分认识和改正的机会。此后的几天,当同学们议论这件事时,我都会认真地和同学们说:“学校还在调查这件事,在没有确定之前不许胡乱猜疑”,而且我相信我们班任何一个同学都不会做这件事,张丽更不会这么做。因为我的肯定和信任,同学们不在猜疑她,事情渐渐地淡化了解。终于有一天,张丽在放学后找到我,说出事情的原因。原来她被父亲打后,对我很是记恨,有些与她不合的人就陷害她,看到一地碎片,她当时想:这回浑身是嘴也说不清了,如果老师认为是她做的,就离家出走。可她没想到,我那么信任她。所以来向我说清这件事。我的理解和宽容使她变了,重新安心地坐在教室里学习。

总之,我们要处理好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存同去异,教学相长。当然,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的就能构建的,它是教师艰苦劳动的结果。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爱心,并以此感染学生,因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对学生倾注了感情,才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挖掘学生身上的向师性因素,可以强化、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也能融洽师生关系,为师生合作打下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化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激励学生的自我完善,为教师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提供条件!

上一篇:vb教程第2章教案下一篇:学校中层干部培训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