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必修二各单元(精选8篇)
单元写作话题:文化遗迹
假如你是李华,最近,你的美国笔友莎莉(Sally)发邮件说想到你居住的城市北京来旅游,希望你给她简单介绍一下这座城市。请根据以下要点提示,给她回一封电子邮件。
1. 历史悠久;
2. 名胜古迹众多(places of interest) ;
3. 可以品尝美食。
注意:
1. 词数100左右;
2. 开头和结尾已经给出,但不计入总数;
一
下面从结构形式、 内容等方面对粤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 教材进行分析。
本教材单元导语字数一般在230字左右, 最高字数322字, 最低字数200字。 一篇单元导语一般由6句话构成, 最少4句, 最多为13句。 总体来看, 大约70%的句子都是含义丰富、结构紧凑、结构相对复杂的长句。 配合短句出现, 节奏紧凑又活泼。 单句占45%, 复句占55%, 复句数量略占优势。 没有出现命令口吻的句子, 即使祈使句都很难见。 在提出学习任务、建议指导时, 使用的人称是“我们”第一人称复数。
可见, 单元导语字数简明, 意思明确, 语言优美。 编者追求在简短的篇幅内把丰富的内容传达给读者, 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示, 导引单元学习。 至于使用“我们”这种人称提出任务或建议, 就如教材和学生之间进行谈话, 显得亲切, 易于拉近学生与课本之间的距离, 体现出“学本”倾向。
导语内容组成包括第一部分:和主题相关的背景知识, 其中包括与文本相关的主题背景资料、文体发展历史、单元课文资料等。 第二部分:提出一些教学任务, 其中还有一些学习方法或者学习过程的提示。 当然, 并不是每一篇单元导语都包含这些内容, 编者根据每个单元具体情况安排, 目标都是发挥导语指导学习的作用。
单元导语不是单一的模式, 形式不单调, 这样学生不会觉得千篇一律而失去新鲜感。 如散文单元的导语是 “一方荷塘, 一缕月光, 一片云霞, 一个梦境, 一堵断垣, 一件故人遗物, 一封远方来信……都可能拨动你心灵的琴弦, 引发你这样那样的联想和感悟, 唤起你对宇宙人生或多或少的情趣和沉思”。 这样优美如散文的句子让学生容易进入本单元抒发作者某种情思的主题。 又如“认识自我”是课本的第一单元, 导语“我是谁? 我想做什么? 我能做什么? 我应该怎么做… …”一连串问句可以激发学生探索自我的劲头, 有意识地思考、规划自己新的高中生活, 和单元主题“认识自我”相呼应。
有关单元文本背景知识的介绍, 和课文文本直接相关的背景资料, 或作者简介, 或文章的写作背景简介等很少出现在导语中。 可以推测, 编者似乎有意识避免给出一些和文本相关的定论或者可能干扰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 以免影响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解读文本。
每篇导语都提出了一些学习目标, 这些学习目标很明确, 容易让学生自学。 和语文素养有关的学习目标分布在这些导语中, 其中写作类、阅读鉴赏类知识与能力目标最多。虽然导语包含了学习过程与方法或情感态度目标, 但总体看来,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类目标偏少。例如, “把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领会作者巧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描写”;“探究诗歌的意境, 熟悉传记文的特点”;“掌握散文写作方法与技巧”;“鉴赏其中情节的安排、 人物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可见, 教材导语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思想观念这三类目标要求是不平衡的, 有重视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倾向, 特别是阅读与鉴赏方面的目标, 缺乏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导学。
导语中的学习任务难度是有梯度的, 教材编者考虑到了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状况安排学习任务的难易。 比如, 同样是学习文言文, 高一时的任务要求是“识记与理解文言文词语、句式, 揣摩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 体会骈散相宜的结构之美, 提高阅读古代散文的能力”。 高二时“读懂文章内容, 掌握文言实词古今词义异同与变化及常见文言句式的用法;同时, 通过背诵经典名篇, 进一步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 到了高三“古文要今读, 学会运用现代意识评价历史人物、反思历史事件和评论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会综合运用现代问题知识领悟古代文言文的语言艺术、 表意方式和写作方法;从语言的认知进入到写作艺术的鉴赏, 在思辨和妙悟中享受创造性阅读的快乐”。 可见, 学生的学习任务随着知识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提高而难度提高。 从开始的识记、理解文言知识, 到掌握语文知识, 最后进步到用现代意识评价文学人物的创造性阅读。 这种任务设置符合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 符合语文能力形成和发展规律。
从单元导语和助读系统其他部分的关系看, 很多单元导语的教学目标和本单元练习题、活动课内容体现的教学目标是相一致的。 可以看出, 导语和助读系统其他部分没有偏离。 从不同单元导语的衔接、联系方面考察, 每个单元导语与其他单元导语之间很难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比如:不同单元用不同文体表现相同主题, 或者使用相同表现手法, 或者上个单元目标的实现对下一个单元的学习有着怎样的铺垫和影响等都没有涉及。 不容易让学生发现如此编排顺序的联系。如第一册的第一和第二单元, 分别是“发现自我”、“传记”单元, 有很强联系, 都是探究某一个人的经历, 但两篇导语没有联系、呼应的地方。 另外, 同样是古典诗歌单元, 分布在两个不同单元, 各单元选文表现手法、内容方面都有共同点或不同点, 我们在导语中找不到提及它们之间联系的句子。
目前, 综合性学习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导语中, 我们也想发现它启发学生综合性思考的地方。 只有极少数导语在学科综合性思考方面给予指导。 单元导语作为整个单元学习的引导性和辅助性材料, 总体来说, 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视角。
二
总体看来,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单元导语的编写还是很细心的, 体现出跟上时代步伐的新的语文教学观念。 另外, 针对单元导语的不足, 我们提出如下改进意见。
(一) 提供必要的选文知识背景资料。 避免给出过多资料影响学生创造性解读文本是正确的, 但另一方面, 导语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习,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太少的背景资料对学生自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学生对课程文本的理解缺乏背景知识, 思考深度和广度会受到限制, 难以达到好的自学效果。 此外, 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还需要发展, 调动已有的知识进行演绎、创造的能力有限, 给予适当的背景资料会成为他们创造性阅读的基点, 更好地启迪他们进行创造性阅读。 总体说来, 根据具体情况, 单元导语提供必要的和课文直接相关的背景知识还是有帮助的。 毕竟, 提示太宽泛或太虚空, 难以形成直接的刺激效果, 对于高中生而言, 给一点确定的、和文本直接有关的提示有助于他们自学。
(二) 可以根据需要突出某一教学目标, 使之在特定的某一单元得到强调。 目前导语学习目标多, 而且明确, 但是重点不突出。 学生主攻方向不明确, 不容易集中时间和精力对语文知识的某些难点和重点进行思考。
(三) 各方面语文素养目标要平衡。 现在提倡综合发展语文素养, 就要从导语开始, 让学生形成各方面素养都重要的观念, 不能太过于偏重某一方面素养的提升。
(四) 增强过程与方法指导的实际可操作性。 目前单元导语有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指导, 但实际真正可操作的学习过程、方法很少。 既然编者注意到要给学生提供帮助, 就要加强方法、过程的可操作性。 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将这些过程、方法学以致用。
(五) 不同单元之间导语的衔接、联系可以更好。 适当提示不同单元导语知识之间的联系, 就像给了学生一个支点, 引发学生相关联想, 调动已有知识储备或者情感认知生发更多。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调动更多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关系, 或者让学生对新知识怀有期待, 从而培养、提高学生思维的敏锐性和准确性, 有利于拓展思维, 主动探究新单元的内容。
(六) 给出一些学界有争议的素材, 启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形成质疑精神。 新的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质疑能力, 单元导语不妨为学生提供一点本身就充满争议的问题, 让学生了解别人为何对这个问题争议不休, 各种不同观点分别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在了解这些的基础上学生会产生自己的观点, 启发他们探究, 提出不同见解。
(七) 在导语页面适当增加图片。 已有单元导语页面的配图都是黑白的, 基本放在底部不显眼的位置, 而且图片内容和单元主题基本没有联系, 很容易被学生忽略。 虽然说高中生的逻辑思维已经得到良好地发展, 不再像小学生和初中生那样需要直观的、 鲜艳的插图调动学习兴趣和帮助理解课文。现在是“读图时代”, 用图片直接形成视觉刺激,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吸引学生, 而且图片和文字结合的双重视觉刺激, 更能帮助学生理解单元导语内容, 增强学习效果。
总之, 粤教版语文教材单元导语简约精美, 形式多样, 从学生角度导入学习内容, 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体现出了新时代语文教育理念, 可以起到良好的导学效果。 另外, 单元导语在导语具体内容、 学生使用课本的具体学习步骤及学习方法等方面的指导设计还可以加强。
摘要:本文以粤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 教材单元导语为研究对象, 采用归纳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单元导语的特点, 发现此教材单元导语具有语言简洁优美、形式丰富、学习目标明确等特点, 能有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同时, 存在对语文各方素养重视程度不平衡, 不同单元导语基本无衔接、联系等不足。现针对单元导语的不足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关键词:高中语文,粤教版教材,单元导语
参考文献
[1]顾黄初, 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9.
[2]李维鼎.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2.
[3]倪文锦, 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
[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1.
[5]肖艳舫.单元导语“导”的功能还需加强[J].学周刊, 2011, 1.
[6]张义平.沪教版、人教版单元学习导语特点之比较[J].课程教育研究, 2013.7. (22) .
[7]庄照岗, 王春.粤教版与台湾翰林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J].教材建设, 2014 (2) .
[8]刘莉.中美语文教材助读系统的比较研究[J].现代语文, 2014, 10.
[9]陈美.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单元导语初探———人教版与苏教版比较[D].研究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10]严晓婕.人教版与粤教版普通高中《 (语文必修) 》教科书之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下面谈谈我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语文单元教学离不开教材,那么怎样才能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呢?让我们看看叶老是如何看待教材的 ,他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由此我们要明确一个认识: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的起点,语文教学要从这些例子出发,以求培养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追求高境界的人生。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在教学中特别关注文本的典型性,读写的一体性。以文本为范例,帮助学生举一反三,力求达到学会一篇文,带动一类文的目的。为此我把单元教学分成四步骤来进行。
一、统筹安排,目标明确
(一)单元伊始,教师先向同学们简单介绍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目标明确,心中有数。
(二)要求学生通读本单元的全部课文,画出重点字词,明确其读音、词义;记住课文的作者,如果是以前学到过的作家,要能够回忆起曾经学过的作品,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比如梗概、中心论点、写作目地;了解文中主要表现手法。
(三)反馈学生在通读中出现的问题,以便确定讲读课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二、有的放矢,重点突破
精心设计每节讲读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时的依据首先是教学大纲,在大纲的指导下揣摩编者意图,其次是学生的反馈信息,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力争最大限度地将教材的知识结构有机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
这一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教师通过精讲,不仅要为学生释疑,还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出本单元文体在阅读和写作中规律性的东西。布置片段写作练习,为完成单元作文要求做好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课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大容量、提纲挈领的作用。在课堂上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主体交叉教学结构,引导师与生、生与生之间互动、交流。力争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每一位学生通过讲读课,不仅能对文本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且还能把知识转化成能力,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复习巩固、举一反三
在讲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讲读课上学到的知识规律、方法进行自读,以获得新的知识,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形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针对学生的现状,老师要加强对自读课的辅导,精心设计自读提纲。
自读课要以训练为主线,重视检查学习效果,从反馈信息中分析学生自学程度的强弱,上自读课时要注意适当向课外延伸、拓展,可布置一些同类体裁的阅读篇目,使学生不仅仅学到课本知识,而且使课本知识得到了充分的迁移,达到复习巩固、举一反三、自学有路的目的。
四、总结归纳,纲举目张
总结本单元的知识,探索其规律,使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思辨能力。
总结课运用的主要手法是比较,重在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教材中单元的组合,是把文体相同的文章放在一起,同样文体的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单元进行总结时,不仅要总结出文本的共性,使学生牢牢掌握这类文体的共同特点,做到触类旁通,还要求异,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写作中的不同作用。比较时,可以是段落比较,也可以是篇章比较,甚至可以是词句比较,这样通过比较,再次突现单元的纲,从而既能查漏补缺,又能加深提高,做到纲举目张。
五、读写一体,整合教材
写作课:有了前面四个环节的完成,再指导学生写作,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便是水到渠成的一步了,这是总结课上理论、规律的再一次运用,是知识上的又一次飞跃。
学海无涯家教辅导材料(教师专用)
课文知识点:
1.achievement(动词)2.organize(名词)3.behave(名词)4.deliver(名词)5.人类6.离开,启程;出发7.过着。。的生活8.(想法,问题等)涌上心头;涌入脑海9.蔑视,瞧不起10.查阅,参考;谈到11.(偶然)遇见,碰见12.继续,坚持
一.核心单词:
1.observe vt.观察;观测;遵守;庆祝
He will observe Jupiter and its moons for two years.The woman was observed to follow him closely.用法点拨: observe后跟do或v.-ing作宾补;跟不定式作宾补时,如果变成被动语态,要把不定式符号to加上。类似用法的动词还有:see, watch,hear,notice等。
常用结构:
observe sb.do sth.观察某人做某事(已做完)
be observed to do被看到做某事
observe sb.doing sth.观察某人正在做某事
observe +名词或代词+形容词观察到某人/某物
observe the law /the rules and regulations 遵守法律/规章制度
observe Christmas 过圣诞节
【联想拓展】
observation n.观察;观察力;监视 under observation在监视下
The patients were _____ over a period of several weeks.A.watchedB.noticedC.observedD.stared at
2.argue vt.&vi.讨论;辩论;争论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he argues, attempt to remain aloof.用法点拨:argue后面可以跟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也可以与其他介词搭配。
常用结构:
argue for(sb./sth.)支持(某人/某事)
argue against(sb./sth.)反对(某人/某事)
argue with sb.(about/over sth.)与某人(为某事)争辩
argue that...主张„„
argue sb.into/out of doing sth.=persuade sb.to/not to do sth.说服某人做/不做某事
【联想拓展】
argument n.[C]论据;争辩;争吵
have an argument about/over sth.辩论某事
用适当的介词填空
We argued ____ the waiter ____ the price ____ the meal.3.support vt.&n.支持;拥护
Is this bridge strong enough to support heavy lorries?
He was weak with hunger, so I had to support him.用法点拨:support可以用作动词,也可以用作名词。作为动词时,一般用作及物动词;作为名词时,多用其不可数形式。
常用结构:
support sb.in(doing)sth.在(做)某事方面支持某人
support sb.by(doing)sth.通过(做)某事支持某人
in support of sb./sth.支持或支援某人/事
support oneself自力更生give support to sb.支持,支援某人
support one’s opinion 支持某人的观点
4.intend vt.计划;打算;想要,企图
I meant it to be an informal discussion, but it didn’t turn out as I intended(it should).It’s not what I intended(it to be).be intended for专供„„使用,专为„„而设计
intend to do/doing打算„„
intend sb.to do sth.打算让某人做某事
had intended to do sth /intended to have done sth 本来打算做某事
【联想拓展】
intention n.打算;目的;意图
by intention故意地
with the intention of 抱有。。的目的,打算
without intention不是故意的have no intention of doing...无意做„„
The book, ___ for her sister, was lost in the mail.A.intended as pleasant surprise
B.intending as pleasant surprise
C.intended as a pleasant surprise
D.intending for pleasant surprise
5.deliver vt.生(小孩儿);递送;发表(演说等)
The doctor delivered her baby.医生给她接生
Newspapers are delivered every day.报纸每天都送来。
常用结构:
deliver sth.(to sb.)投递/传送某物(给某人)
deliver a speech发表演说deliver a baby接生小孩;生小孩
deliver sth.to...把某物送到„„
【联想拓展】
delivery n.支付;递送express delivery快递
on delivery收货时
6.campaign n.运动,战役归纳拓展: a political campaign 一场政治运动an election campaign一次竞选活动
7.behavev.表现;守规矩归纳拓展:1)behave well /badly 举止良好/ 糟糕behave oneself 举止规矩 2)behavior n.行为,举止3)well –behaved行为端正的;彬彬有礼的badly-behaved 行为表现不好的8.worthwhileadj.值得花时间(金钱、努力)的;有意义的;重要的归纳拓展: sth be worthwhile doing /to do某事值得做do sth worthwhile 做值得做的事情 it be worthwhile doing /to do sth做某事是值得的注意:be worth 后可接名词,动名词,代词;be worthy 后接of +being done ,也可接to do;be worthwhile 后接doing或to do.9.respectvt.尊敬;尊重;重视{pl.}敬意;方面
归纳拓展: 1)respect oneself 自尊;自重respect oneself as把某人尊为respect sb for因。。而敬佩某人respect one’s wishes 尊重某人的意愿 2)have/show respect for sb 尊敬某人earn/win/gain the respect 赢得某人的尊敬in all respects 在各方面in respect of关于,就。。而说with respect to 谈到 3)respectable adj.体面的;值得尊敬的respectful adj.表示敬意的;尊敬的二.必备词组:
1.look down upon/on 蔑视;看不起
She looks down on people whove never been to university.【联想拓展】
look forward to盼望;期待(to为介词)look up to敬仰;尊重
look into调查;了解look up抬头看;查阅look out当心;留心
look on旁观look on/upon...as...把„„看作„„
look back on回首;回顾look through浏览;审查
2.come across(偶然)遇到;发现;被理解
I came across my English teacher on may way home.在回家的路上,我偶然碰到了我的英语老师。
【联想拓展】
come up with想到;提出(答案、办法等)
come about发生
come off脱落;进行;表现
come out出版;出现;开花;透露
come over越过;来到;来访
come into being形成;产生
come back回来;返回
come on开始;进步;快点
Tom _____ a secret garden beside his school.A.came alongB.came about
C.came overD.came across
3.carry on 继续;坚持
Carry on(working/with your work)while I’m away.【联想拓展】
carry out贯彻;执行(计划/命令/指示等)
carry through 贯彻;实现;贯彻执行
carry sth.through to the end有始有终
carry about随身携带
carry away运走;使失去自制力;冲走
carry off 拿走,夺走。。的生命;获得奖品
Do you mind if I____with my work while you are getting tea ready.A.carry outB.come onC.carry onD.go over
4.crowd in/into 涌入,挤进(想法,问题等)涌上心头,涌入脑海
归纳拓展:crowd。。into使挤进,勉强塞入
5.referto 谈到,提到,涉及;参考,查阅
近义词组区分:look up---宾语多为word,information等;不可以是book,dictionary,sb 等。Refer to 意思比较广泛,它既可以作“查询”“查找”讲,又可以作“谈到,提及”讲,宾语多为book,dictionary,sb等。
三.重点句型:
1.Only after her mother came to help her for the first few months was she allowed to begin her project.(P2)“only+状语”放在句首时,主句部分要用部分倒装,即:将助动词、情态动词或连系动词置于主语之前。但“only+主语”放在句首时,主句不倒装。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learn English better.Only then did I remember that I had left my cell phone in the restaurant.Only when Mum is sick will she stay in bed.温馨提示:only位于句首修饰主语时,句子不用倒装。
Only when Mum is sick will she stay in bed.温馨提示:only位于句首修饰主语时,句子不用倒装。
1)Only you can make the question easy to deal with.How much _____ she looked without her glasses!
A.WellB.goodC.bestD.better
2)_____by keeping down cost will Power Data hold its advantage over other companies.A.OnlyB.JustC.StillD.Yet
2.Suddenly it hit me how difficult it was for a woman to get medical training at that time.这是it hits me „句型,意思是“我突然想到。。”.归纳拓展:
常用类似句型有:
It occurs to sb „某人突然想到。。
It happens that „碰巧。。
It strikes sb „某人突然感到。。
四.即时练习:
1.It announced that the police began a _____ to reduce road accidents.A struggleBcampaignC battleDconflict
2.If you do not know how to _____ yourself at table in a foreign country ,you should copy the host.A dressBtellCshowDbehave
3.Sensible people don’t think it is ______ things which are not needed even at a low price.Aworth to buyB worthy buyingC worthless buyingD worthwhileto buy
4.Though having lived abroad for years ,many Chinese still ______ the traditional customs.A performB possessC observeD support
5.In a way , I think we both won----I won the game but you won my _______.A supportB favorC respectDimpression
6.Alice , what are you arguing _______ the teacher ?You should think highly of the teacher’s opinions.A aboutBwithCwith aboutD aboutwith
7.Your idea sounds reasonable ,but you still have to find some examples to _____ your argument.A inspireBsupportCmarkDachieve
8.---My son is learning English.What dictionary shall I buy for him ?
---What about this one ?It is ______ for beginners.A intendedBoperatingCoperatedDintending
9.Old memories ______ on him as soon as he met the friend whom he had not heard from for over thirty years.A crowdedinB resulted inCjoined inD got in
10.In his speech he _____ to the great help our country received from the supporters of the world.A referredB mentionedC expressedDoffered
11.I _____ an old photo while tidying up my study ,which reminded me of my happy childhood.A came acrossB came aboutC turned aroundDturned into
12.The lunch over , the managers went back to the meeting room to ______ their discussion.A put awayBtake downClook overDcarry on
13.Only after all the fish died in the river _____ how serious the pollution was.A did the villagers realizeB the villagers did realize
C the villagersrealizedD had the villagers realized
1,了解杜甫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2,了解杜甫七言律诗的艺术特点。3,背诵并积累名句。
4,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二,教学重点
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点读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秋 兴 八 首 一,知识积累
1,关于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1400多首诗,博得后人广泛的称赞。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精神。人们称杜甫的诗为“诗史”,是“千古绝唱”,称誉杜甫是“诗学宗师”,“诗圣”,对于这些高度的称誉,杜甫是当之无愧的。
2,关于作品:《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3,近体诗知识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也称今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2)律诗
①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②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长律)。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韵律与律诗相同,只是不一定对仗。4,诗歌鉴赏指要
(1.)基本要求:鉴赏诗的内容、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基本要领:
①朗读吟诵,整体感受。②披词入情,激发感情。③展开想象,探究意境。
何谓“意境”?这里的“意”,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情);“境”是指客观世界(景),两者融为一体便成为意境。因此,意境是诗人借助于多种艺术手法而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物我同感的一种美好的艺术境界,是诗情和画意的完美统一。④感受韵律,品味语言。二,研读诗歌
全诗感情基调——孤独抑郁 整体感知 一、二联——巫山、巫峡的秋色秋景; 三联——由眼前丛菊的开放联系到“故园”
四联——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景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受秋色秋景扑面惊心,抒发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分析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 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玉露、枫树林、波浪、风云、菊花、孤舟、白帝城等。
问;景物中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秋的萧杀,人的忧伤与孤独。问:如何感受意境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及下,使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用豪迈、宏阔写出哀愁,既抓住景物特点,又融入自己情感,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问:丛菊两地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体现诗歌主旨,诗人此时身在夔州,暮年飘零,羁旅江上,面对第二次看到菊花大的开放却是秋天满目萧条,不觉得潸然泪下,联想自己老病孤舟,又不觉引发诗人对国家盛衰及个人身世的感慨,忧国伤时。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作者没有机会回到故园,秋意却越来越深了,秋风也越来越冷了,当地人家都开始做寒衣了。又一次回应了诗题中的“秋”字。过去人们冬天穿棉衣,棉衣穿过一冬,里边的棉花就板结起来不暖和了,到秋天就要拆洗重做。“砧”,是捣衣石,现在你听那山上山下的人家,已经到处都是刀剪声和捣衣的声音。人们的生活习惯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秋天拆洗寒衣。可是我杜甫带着我的一家漂泊在旅途中已经好几年了,我始终没有一个安定的生活,我用什么来抵御羁旅途中的寒冷?
四,小结,这一首诗,从夔州的秋天起兴引出了他的感发,而他感发的重点则在对“故园”的思念。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课后反思:
咏 怀 古 迹(其三)
一、整体感知
《咏怀古迹》是一篇结构严密的组诗,五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庚信故宅、宋玉故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诗歌的感情基调:沉郁,怨愤
首联:点出王昭君出生地,从侧面烘托昭君形象。颔联:叙述昭君遭遇,正面赞扬昭君坚强性格。颈联和尾联:指斥君王昏聩,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二、鉴赏要点
1.这首诗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王昭君 2.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 怨恨 3.昭君怨恨什么?
诗眼:“怨恨”: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远嫁异邦,远葬他乡,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空归月夜魂 ”)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及汉元帝的昏庸糊涂的怨恨(“画图省识春风面”)4.题为“借古咏怀”作者有怎样的怨恨?联系背景。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板书: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5.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板书:群山万壑——坚强性格的象征——侧面烘托昭君形象 6.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独”实写青冢,虚写昭君远离故土的境遇,更写出了昭君远离故土后心灵的孤独之情。三,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体悟感情)3.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分析技巧)例子: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弄清史实——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2)体悟感情——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3)分析技巧: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小结: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绝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四,课后反思: 《登高》教案
1、题解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灾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明确诗歌意象特点 风——急 天——高
猿——啸哀 ——孤独无依、漂泊痛苦 渚——清(意境凄凉)沙——白 鸟——飞回
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落木——无边,萧萧,下——生命之短暂(沉郁)长江——不尽,滚滚,来——时间之永恒(高昂)感受意境:苍凉、雄浑、沉郁而悲壮 情怀: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3,问:诗三、四两联是抒情,有哪些字眼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万:表明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常:表明了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作客:客居他乡
多: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独: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
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苦:是极度;极度(痛恨两鬓染霜)宋代罗大经曾说颈联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 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三,诗歌鉴赏方法总结: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四,方法实践练习: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共天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单元《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导学目标】
1、借助资料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极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赏析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情感。
3、品味杜诗的独特魅力,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导学重点】
通过分析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走进诗人的情感,体会悲秋的情怀。
【课时安排】三课时
【知识链接】
杜甫(712—770),字 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 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
杜甫和 齐名,世称。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青年时代有着“致君尧舜上,”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南部)
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 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 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4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五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晢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创造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登高》一课时
《登高》是杜甫在夔州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端,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律诗特点:
【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看清字形,标出注音,理解意义
渚()萧萧()下 繁霜鬓()潦()倒 浊()酒杯
二、品读诗歌
1、自由诵读,整体感知(提示: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字音,读出感情)1)你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有那些词语理解上存在困惑?(相互交流)
2)用概括性的语言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再读诗歌,具体感知(分析研讨)
1)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寄寓了诗人哪些具体的情思和感受?
2)从颈联和尾联中我们能看到诗人怎样的境遇?
3)如何理解“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4)“潦倒新停浊酒杯”一句又是怎样体现诗人的愁苦的?
5)著名评论家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一句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来吗?
3、三读诗歌,深入感知
诗人如此悲叹自怜,是不是消极厌世的表现呢?(讨论)
4、四读诗歌,深入诗境,读出诗味三、五分钟背诵
【导学检测】 赏析首联和颔联
《秋兴八首》(其一)一课时
【导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
【导学重难点 】 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链接】
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导学内容和过程】
一、生字注音
萧()森 孤舟一系()砧()
二、理解下列字词的意义 玉露: 萧森: 丛菊: 寒衣: 急暮砧:
三、问题导引,鉴赏诗歌 提问1:题目是什么意思?
提问2:结合注解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的内容。
提问3:诗中出现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带给你怎样的联想?(分句分组讨论)
提问4: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分析说明。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课时
【导学目标】
1、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2、掌握诗中所用技艺和手法 【导学重点难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导学学过程】
一、生字注音并理解意义
壑()朔漠()青冢()省()载()
二、理解诗面意义
三、找出其中点明感情的词语,并分析其有几层意义。
四、《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五、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六、“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试分析该联中“独”的表达效果。
七、“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八、杜甫诗风
1、怎么理解沉郁顿挫:
2、你怎样看待诗人的悲愁情怀:
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气质更是一种美德,如果人人都懂的宽容,那么世界就会变得更美丽更和谐。宽容是个宝贵的东西,但是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拥有它。宽容在于善良的人便是地上的沙,随处可见,但是对于一些小肚鸡肠的人来讲却如视珍宝,价值连城。宽容是一门学问。
唐太宗李世民宽容、重用魏征的故事被传为佳话。在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皇位之争中,魏征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多次使李世民陷入困境。玄武门之变后,魏征成了李世民的阶下囚。这时,李世民完全可以治他的罪,杀他的头。但是,李世民宽容并重用了他,让他做到了宰相,结果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再往前翻一翻历史的画卷,齐桓公宽容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霸业;蔺相如宽容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他会为一丝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他还是老在那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谅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不断的从中受到伤害,难以自拔!有时甚至要发誓“报仇!哎,仔细想想,何必呢?让自己整天活在过去的种种痛苦和仇恨中,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首先,宽容需要沟通。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
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其次,宽容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要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宽容别人。
再次,宽容需要忘却。克制性的宽容,不是真正的宽容,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宽容,才是真正的大境界。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认为:《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有时候一两个字,就够我们用一辈子了。“其恕乎!──就一个“恕字,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人生坐标;就一个“恕字,就是我们自己的一幅健康的心电图,是这个世界的一张美好的通行证。
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他会为一丝一毫的事情而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事情已经过去了,而他还是老在那想,这么可恶的事情我怎么可能原谅它呢?然后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不断的从中受到伤害,难以自拔!有时甚至要发誓“报仇!哎,仔细想想,何必呢?让自己整天活在过去的种种痛苦和仇恨中,这样的生活是多么悲哀!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宽容呢?首先,宽容需要沟通。当自己与他人发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
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其次,宽容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要想。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宽容别人。
其实,做到宽恕并不困难,也不需要付出很多,用一扇敞开的心扉多包容一些,一切够了,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像楚王一样理智的处事态度和宽容的胸襟。他们往往因此酿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的写作语体由口语变为书面语。本课以一篇有着各种常见问题的学生作文入手, 引导学生们换位思考, 从读者的角度, 依据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给作文评定分数, 在此过程中逐步发现影响作文得分的因素, 并进行修改。影响作文得分的因素依次为:书写、字数、段落划分、要点、时态、标点、语言性错误 (如单词拼写、单词形式、短语、句式等) 。针对改后的没有错误的文章, 再引导学生发现并练习写出五档作文的方法:即运用高级词汇或短语、高级句式以及连接词。学生利用高级表达法把这篇文章改为一篇五档作文。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一直处于探索、体会、发现的状态。高中英语新课标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应该形成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应该形成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 实现任务的目标, 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 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通过利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学生可以在课堂中体验高考对他们的写作要求, 从而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英语写作是英语教学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 是学生语言输出的重要体现。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安大 略教育学 院资深教 授Swain提出的“可 理解输出” (Comprehensible Output) 假设认为, 包括写在内的语言产出性运用有助于学习者检验目的语的句法结构和词语的使用, 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 有效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语言运用 (Using Language) 中的写作环节能够检验学生对单元话题的了解程度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高考中, 写作占25分之多, 足以说明写作的重要性。另外, 本单元的话题是关于伟大女性的, 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完成情感升华, 认识到女性的贡献, 从而激起自己贡献他人的崇高理想。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英语写作的经验不够丰富, 见到一个写作题目, 打不开思路, 不知从何入手, 从而造成写作内容枯燥, 匮乏;写作时使用简单句过多, 主语单一, 对一些高级表达方式的使用尚不习惯。本次写作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高级表达方法, 从而完成由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化。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人格各方面成长的阶段, 写作任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 应该发掘出写作任务背后的深层寓意及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通过本节课, 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
1. 通过使用高级表达方法完成从口语到书面语体的表达, 培养学生组织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让学生通过体验来感受从普通文章提升到高级文章的方法。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林巧稚乐观的人生态度, 培养学生 (尤其是女学生) 的自信心、事业心和责任感, 从而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 指导学生运用实用的方法描写人物。
2. 情感教育。高中生正处于心理、人格各方面成长的阶段, 对于写作任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义上, 应该发掘出写作任务背后的深层寓意, 及其对学生的教育意义, 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次写作任务旨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更为让学生学习林巧稚心系人民, 忘我工作的精神, 倡导学生向她学习。
教学难点:
1. 学生的英语写作经验不够丰富, 见到一个写作题目, 打不开思路, 不知从何入手, 从而导致写作内容枯燥, 匮乏。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正确分析写作背景材料, 拓展其写作思路。本课中, 教师将从本单元Using Language的复习入手, 引导学生写关于林巧稚的文章。学生在谈论熟悉的人时会感到有话可说。
2. 高中阶段要求学生写的语体由口语变为书面语。现阶段的高中生写作时使用简单句过多, 主语单一, 对一些高级的表达方式的使用尚不习惯。本次写作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使用高级表达方法, 从而完成由口语到书面语的转化。这节课以一篇有着各种常见问题的学生作文入手, 引导学生们换位思考, 从读者的角度依据作文评分标准给作文评定分数。在此过程中, 学生能够逐步发现影响作文得分的因素并进行修改, 依次为: 书写、字数、段落划分、要点、时态、标点、语言性错误 (如单词拼写、单词形式、短语、句式等) 。针对改后的没有错误的文章, 教师再引导学生发现并练习写出五档作文的方法:即, 运用高级词汇或短语、高级句式以及连接词。学生利用高级表达法把这篇文章改为一篇五档作文。
3. 课堂教学内容与高考要求相结合。全国英语高考题 (新课标卷) 中写作占25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高考的要求,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培养学生应对高考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步骤1:复习
要求学生利用上节课的知识来填空。
Name: Lin Qiaozhi
Profession: ______________
Life time _______________
Achievemen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本步骤一方面帮助学生回忆已学的关于林巧稚的信息, 另一方面也是本节课作文谈论的话题, 起到引入教学内容的作用。
步骤2:评价作文
(一) 根据步骤一内容, 展示给学生一篇写作题目。
三八国际妇女节要到了, 你们学校将进行“伟大女性展”活动。现面向全校学生征稿, 介绍并歌颂伟大女性的贡献。请你依据以下要点写一篇关于林巧稚的文章。
要点:
注意 : 1. 词数100左右;
2. 可以适当增加细节, 以使行文连贯。
展示给学生高考评分标准 :
1. 总分25分, 5个档次。
2. 根据文章内容和语言初步定其档次。
3. 词数 <80或词数 >120的减2分。
4. 内容要点, 应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以及上下文的连贯性。
5. 拼写与标点符号, 视其对交际的影响程度予以考虑。
6. 书写较差影响交际, 降低一个档次。
展示三篇写作作品, 引导学生从评分老师的角度来分别评价作文, 并总结影响文章得分的因素 :
书写极差, 完全无法辨认。——0分
书写工整, 但是有多处语言表达错误, 未分段, 标点使用不规范。——15-17分
书写工整, 但是只运用了简单句式。——20分以下
影响文章得分的因素:
(1) 印象分: ①书写②段落③词数
(2) 内容分: ①标点②语言错误③时态④要点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写出高分作文, 并向学生展示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五档作文的评分标准 :
第五档要求 : (21-25分)
1. 书写规范, 卷面整洁, 字数适当, 结构清晰, 层次分明, 格式完整。
2. 覆盖了所有内容要点, 时态正确。
3. 正确应用了较多的语法结构, 高级词汇及丰富的句式。
4. 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 使全文结构紧凑。完全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设计意图:本步骤中, 学生将逐渐发现作文得分的影响因素, 从而在写作时避免一些常见问题。学生在评判这几篇文章的同时, 也能更多地了解林巧稚的贡献。本步骤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林巧稚精神的热情。
步骤3:如何使得你的作文完美
通过3组句式的转化练习, 让学生亲身体会写作中从口语到书面语的提升, 并总结出完善作文的方法:1.运用高级词汇或短语;2. 运用高级句式 (a. 名词性从句b. 定语从句c. 状语从句d. 非谓语动词等e. 强调句f. 虚拟语气g. 倒装h. 语态) ;3. 运用连接词。
1) We all think he is a great man.
We all think highly of him.
2) Suddenly I thought out a good idea.
A good idea occurred to/struck me.
3) He knows a lot about foreign literature.
He has a good knowledge of foreign literature.
* Advanced words or phrases
Group 2
1) The little girl knows so many things. It surpriseshim.
① The little girl knows so many things that itsurprises him.
② So many things does the girl know that itsurprises him.
③ The little girl knows so many things, whichsurprises him.
④ It surprises him that the little girl knows somany things.
⑤ What surprises him is that the little girl knowsso many things.
2) The young man heard the bad news. Hecouldn’t help crying.
①Hearing the bad news, the young man couldn’thelp crying.
② On hearing the bad news, the young mancouldn’t help crying.
③ The moment/As soon as he heard the badnews, the young man couldn’t help crying.
3) He fell asleep. The door was open.
He fell asleep with the door open.
*Advanced sentences
A. Clauses
a. Noun clause (名词性从句)
b. Attributive clause (定语从句)
c. Adverbial clause (状语从句)
B. Structures: a. doing b. done
c. to do d. with …
C. Emphasis (强调句)
D. Subjunctive Mood (虚拟语气)
E. Inversion (倒装)
G. Voices ( 语态 )
Group 3
1 ) A s i s k n o w n t o a l l , c a r s h a v e b e c o m ea popular means of transport, bringing greatconvenience to our life. They have also caused someproblems such as air pollution and traffi c jams.
As is known to all, cars have become a popularmeans of transport, bringing great convenience to ourlife. However, they have also caused some problemssuch as air pollution and traffi c jams.
* Transitional words
A. 表递进关系的:moreover, besides, in addition, what’s more, furthermore, what’s worse, to makematters worse…
B. 表转折关系:however, on the contrary, though, but…
C. 表列举:fi rstly, secondly…, last but not least…, for one thing…for another…
D. 表总结:on the whole, in short, all in all, in general, in a word, in brief…
设计意图 : 本步骤中, 学生将发现把普通的简单句变换为高级句式的方法, 在以后的写作中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步骤4:练习运用——修改文章
要求学生利用高级词汇或短语, 高级句式和连接词修改步骤二中的第三篇文章, 使之提升为五档作文。以第二句话为例, 共同体会如何从简单的口语式句型提升到高级的书面语句式。
E.g.: She wrote a book. In the book she taughtwomen in the 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healthy.
Possible versions:
① Writing a book, she taught women in the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 healthy.
② She wrote a book in which she taught womenin the 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 healthy.
③ She wrote a book so that she could teachwomen in the 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healthy.
④ It was in the book she wrote that she taughtwomen in the countryside to keep babies clean andhealthy.
修改后的文章为:
Lin Qiaozhi, born in 1901 in Xiamen, Fujianprovince, was a specialist in women’s diseases.
Lin Qiaozhi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and gota doctor’s degree in 1929. She devoted herself toimproving Chinese women medical conditions andreducing the death rate of having babies. She wrotea book in which she taught women in the countrysideto keep babies clean and healthy. She didn’t getmarried throughout her life. However, with her help, about 50, 000 babies were delivered. In 1983, thegreat doctor died, leaving behind a lot of medicalexperience.
People all think highly of her. Her devotion andselfl essness encourage us to carry on her work.
提醒学生从整片文章大局出发, 再做细微调整。
Lin Qiaozhi, born in 1901 in Xiamen, Fujianprovince, was a specialist in women’s diseases.
After she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y and gota doctor’s degree in 1929, Lin devoted herself toimproving Chinese women medical conditions andreducing the death rate of having babies. She wrotea book in which she taught women in the countrysideto keep babies clean and healthy. She didn’t getmarried throughout her life. However, with her help, about 50, 000 babies were delivered. In 1983, thegreat doctor died, leaving behind a lot of medicalexperience.
People all think highly of her. Her devotion andselfl essness encourage us to carry on her work.
一篇档次较高的书面表达应该是:
语境合情合理, 过渡自然;
语句有简有繁, 随“意”而安;
语法结构正确, 无懈可击;
语言地道, 书写规范;
思想健康, 积极向上。
设计意图:本步骤引导学生当堂利用所学方法, 把普通的简单句式变换为高级句式。让学生见证一篇普通作文到五档作文 (21分—25分) 的变化。
步骤5:总结
如何写出高水平作文?
(一) 印象:1. 书写2. 段落3. 词数
(二) 内容:1. 标点 2. 语言错误 3. 时态 4. 要点
(三) 闪光点:1. 高级单词或短语 2. 高级句式 3. 连 接词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 学生可以对本课内容有整体的把握, 同时加深对提高写作水平的理解。
步骤6:作业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内容写一篇英语作文。
请你以“Madam Curie, a great woman scientist”为题写一篇文章。
设计意图:对于教师而言,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依据。通过作业情况, 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本课的掌握程度, 并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运用所学知识, 发现自己欠缺之处并及时弥补。作业的主题是:“伟大的女性居里夫人”, 与课堂内容一致, 也能激发学生对于伟大女性的崇敬之情。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
1. 学生的课堂行动
2. 学生的认知水平
3. 学生的作业情况
评价方法:
课堂评价。教师运用准确、多样、有效的语言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给予鼓励。
测试。以作业、试卷等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可以采用老师评阅, 学生互阅和家长评价的方式。)
1. 林则徐致信给维多利亚女王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然不忍不教而诛。故特明宣定例。该国夷商欲图长久贸易,必当懔遵宪典,将鸦片永断来源,切勿以身试法。”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
A. 清朝是当时世界霸主
B. 清朝断绝与英国的贸易
C. 林则徐主张合法贸易
D. 林则徐谙熟英国的政情
2. 下表是1843年广东海关进口商品税率资料,对其数字变化所反映出的信息,表述错误的是( )
[货物\&单位\&1843年前税率\&1843年税率\&降低百分数\&棉花\&担\&24.19\&5.56\&77.02\&棉纱\&担\&13.88\&5.56\&58.45\&头等白纱布\&匹\&29.93\&6.95\&76.78\&束色纱布\&匹\&20.74\&5.56\&73.19\&]
A. 1843年税率较之前大大下降
B. 中国拟以降低关税的方式大量引进外国商品
C. 协定关税使中国丧失了关税自主权
D. 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被打破
3. 1872年上海轮船招商局成立后,“分洋商之利”,获得颇丰。上海商人叶运忠请求另设广运轮船局,李鸿章断然拒绝,批示:“不准另树一帜。”由此可见,李鸿章( )
A. 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B. 利用政权垄断经营
C. 鼓励发展民族工业 D. 提倡“实业救国”
A. 中国始终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B. 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海关
C. 中国的进出口结构趋向合理
D. 中国经济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5. 有人说,中同近代工业只不过是装配工业(即以外国零件装配成机器)或加工业(即以外国原料加工制成日用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 )
A. 技术设备落后
B. 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
C. 缺乏重工业基础
D. 中国适合投资劳动密集型企业
6. “新政(戊戌变法)提出后,山西省成立了商务局,承办山西的矿务、铁路,还集股白银45万两兴办轻工业。如在盛产棉花的地区,开设纺纱、织布厂,引入进口机器生产。同时在该厂附近分设轧花、榨油两厂。”材料表明( )
A. 山西近代工业起步
B. 戊戌变法法令在山西得到广泛落实
C. 晋商进入强盛时期
D. 戊戌变法后山西工业发展较快
7.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
A.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8. 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其目的是( )
A. 强化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B. 有步骤的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C. 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D. 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二、非选择题
9. 20世纪30年代,上海《申报月刊》在知识分子当中发起了一场“中国现代化问题讨论”,这场争论,不但加深了对国民经济发展道路的认识,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政府的政策选择,对于今天的现代化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现代化应采什么方式呢?……我以为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早已过去,本世纪各国的资本主义,都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所谓节制的资本主义,即一切经济事业,受政府的节制或限制,甚或由政府自办,这与斯密亚当之自由放任政策完全相反。中国今日之现代化,宜急起直追,努力进行,决非私人资本所能办到。何况民穷财尽,私人资本寥寥无几呢?……我们若采个人主义的方式,我们必收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之一切恶果;我们又何苦重走别人已经走错过的道路呢?所以个人主义的方式,在我们的现代化之计划中,当然在屏弃之列,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的现代化的方式之选择就只有一条路可走,即是受节制的资本主义,……受节制的资本主义……换句话说,即是统制经济。
——张素民《中国现代化之前提与方式》,《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二 我国今日……财富之增加,非实行个人主义,殆无由达其目的也。……获利是人类本性,现代化之障碍,既已除去,人民必乐于经营企业,获利愈多,则人民皆自动的投资,不患资本之无着。如果实行……(统制经济)则人民之获利之希望小,甚而竞致灭绝,则资本之本源,更形缺少,所谓新生产方法新企业等,皆将成为泡影,国人将永远陷于穷困而莫能自拔矣。或日,在欧美各国因生产过剩而生恐慌,中国私人资本主义发达后,货物将缺乏市场,奈何?……生产发达后,购买力提高,以我国人口之众,地域之大,岂尚不能容纳各种货物乎!
——唐庆增《中国生产之现代化应采个人主义》,《申报月刊》(民国二十二年七月)
材料三 四联总处(即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的简称)核办贴放业务的重点是工矿业贷款。……以(大后方)工矿生产能力而论,如以1938年总生产指数为100,1943年已增至375,……民营企业……大多设备简陋、资本薄弱……有人估计,1944年国统区工厂倒闭率是82%,或被官僚资本鲸吞。
——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中华民国史新论》
在政府里任职的许多官吏,他们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只有依赖政府,靠政府直接经营的工业矿业以及其他的企业。……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他们)把持了中国的矿业,对于私有企业(大多是民国初年所创办的私有企业)蚕食鲸吞,或则被其窒息而死。……现在想起应该有个公开忏悔。
——胡适《从〈到奴役之路〉说起》(1954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张、唐两位学者主张的不同之处,并根据材料概括他们各自主张的理由。结合史实简析这场争论兴起的时代背景。
(2)结合材料三,概述抗日战争时期南京国民政府在工矿业方面实施的经济措施及其效果。
(3)综合上述材料,从市场和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角度,指出这场经济发展模式之争的实质。概括这场争论及其影响对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高中英语必修二各单元】推荐阅读:
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03-28
高中历史必修3第4单元11-10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作文07-16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作文07-21
英语必修二单元知识点06-10
英语必修2第一单元课件03-30
高中必修二英语单词07-26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