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高职校本研修报告(精选6篇)
(学校课题)
单位:河北省玉田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教师:陶立环 活动类型:校本开发
活动时间:2010年9月--2013年1月 主持人:陶立环
参加人员:本校课题组成员 活动方案制定人员:陶立环
一、研修课题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素质教育方针,遵循“求真务实抓课改”的要求,创新校本教研方式,通过学习气氛与训练课程的有效互动,促进学生在学科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加大课堂的开放度和学生的参与程度,提升教学质量。
二、研修的目的、任务及方法 1.研究目的和意义:
根据学生特点,改变传统教材中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去除教材中繁杂和高深的内容,遵循机电类学生实际生产中能够使用的原则,添加符合实际的车工实训知识,使学生能够听得懂,学得会,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研修任务:
车工实训课程一体化改革 3.研修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相关资料,了解课程开发的相关理论知识,重点研究国内中职课程开发的具体实例措施,总结国内外一体化课程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车工实训一体化课程开发奠定基础。(2)调查研究法
通过对域内企业实地考察、调研,听取专、兼职教师和毕业生的意见等方式,对课程的设置进行重新定位,重新组织,重新编排。通过对一体化教学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学校的考查来进行总结和借鉴。
(3)行动研究法
课题组各成员在课程开发、课程实施、教学场室的一体化建设、师资队伍培养、课程评价以及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测评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边实践边修改。(4)经验总结法
对课题研究取得的成绩和不足,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调整课程实施方案,提高工作实效。
三、研修课题的预期目标
1.转变教育观念、转变教学行为,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功和业务能力,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2.引导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立足于在实践中真正解决课堂实践中遇到的教学现象或教学问题。
3.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学校 的特色发展。
四、研修课题的实施措施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合理分工。成立课改小组,按学科章节明确分工,确定时间节点,严格按时间节点进行。
2.强化学习,提高认识,提升能力。统一组织一体化教学改革理论学习,组织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学习,明白课程改革的意义、方法、步骤以及要达到的效果。
3.实行管理制度化,保证研究顺利开展。
每周要保证有固定的研讨时间,并轮流负责记录每次的研讨内容,建立专题研究的资料档案。研讨形式可以是理论学习、交流探讨、课例研究等。每个月至少有一节专题研讨课。多次对同一个问题的不断深入的探讨,寻求突破,达到举一反三之效果。
五、研修课题的步骤和节奏 2010年9月:
进行理论学习,围绕校本教研的主题,制定教改计划。
2010年10月: 社会、企业调研阶段。2010年11月: 制定人才培养规划。2010年12月:
归纳学习领域,确定典型工作任务。2011年1月: 构建课程结构。2011年3月: 开发学习情境。
2011年4月—2013年1月
各章节工作页的编写,编写车工实训一体化教材。
六、校本研修成果: 1.人才培养规划制定完成;
2.归纳了学习领域,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 3.构建了课程结构; 4.开发了学习情境;
5.《车工实训教程》《普通车床加工机械零件》教材编写完成,各章节一体化工作页编写完成。
七、反思总结:
1.教师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教师能积极参与学校的校本研修活动,但思想转变的力度不足,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教育引导。学科教研小组的合作研讨还处在刚开始阶段,还没有一套科学实用的激励评价规则。大部分教师教育理论素养有待提升,研修成果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校本研修活动设计要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校本研修活动主题的设计只有从课堂出发,到课堂中去,才能解决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进而能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3.新参加工作的教师尽管他们工作热情高,责任心强,但还缺乏经验,工作中往往注重知识学习,忽略与学生沟通,注重教学形式忽略教学效果,从而影响了校本教研成果落到实处,还需加强跟踪指导。
4.校本教研是一个新鲜事物,在理论上还缺乏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在实践方面也没有系统而成熟的经验,我组在校本教研中取得的经 4 验,还有待再实践,找出教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改进,使我组的教研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
八、今后的努力方向
1.加强校本教研的培训与管理。通过教师的学习与培训,形成教研组对校本教研活动的正确认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2.教研组长应深入到教师和学生中间,了解把握教学真实情况,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了解问题,从而抓好课堂教学优化,抓好新课标学习与新教材钻研。
3.在校本教研中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努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下功夫。
一、高职院校教师校本研修的内涵与特点
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源于问题、专家引领、团队互助、自我反思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它是在校本培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职教师提升专业水平的继续教育模式。校本研修与校本培训从字面上来看, 两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都是基于“校本” (school-based) 。按照欧洲教师教育学会1989年的界定, 校本培训主要指源于学校课程和整体规划的需要, 由学校发起组织、旨在满足教师个体工作需求的校内培训活动。相对于校本培训, 高职院校教师校本研修具有以下3个突出特点:
1. 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高职院校教师在校本研修与校本培训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校本研修中高职教师改变了校本培训时“受训者”的地位, 转变为“研修者”, 这一角色有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自主。其自主性主要表现在自主确定学习内容、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自主把握研修过程等。高职教师校本研修的内容来自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即在研修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困惑选择研修的主题。在研修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问题选择不同的研修方式, 如录像观摩、实践操作、小组讨论、项目研究等。同时, 在研修过程中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动性, 能够自由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且自由地建构知识。
2. 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性。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而且与教育实践密切联系。高职教师校本研修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 教师所研修的问题均来自于实践, 是教师在专业建设、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学生指导等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同时, 教师要通过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能力, 进而能够妥善地解决更多在实践中产生的问题。
3. 突出教师专业发展的针对性。
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育理念、专业知识、教育素养、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校本研修的项目主要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业发展过程尚需要提高的环节。因此, 高职教师校本研修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不同专业的教师以及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 其研修的内容和方式是有差异的、个性化的和动态发展的,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教师校本研修的主要模式
1. 以实践问题为基础。
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 究竟要学什么、怎么学?针对这一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 教师学习是一种问题驱动的学习。教师对教育问题的认识, 往往是从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 最终又回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策略上来。高职教师校本研修的内容是参与研修的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基于问题的研修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特征。研修问题来自于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课堂管理、课程建设理念、课程内容选择、工学结合方式、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技术创新等等。把问题作为研修的起点和基础, 通过解决问题、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改进教师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因此, 校本研修要求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 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课程建设、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以多元专家为引领。
校本研修不只是简单地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而是要在解决问题中实现方法和策略的提升, 实现理念与实践的结合, 最终实现在解决问题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所以, 高职教师校本研修需要专家的“技术”支持和引领。高职教育“专家”通常是指具有高职教育研究或有专业特长的人员, 主要包括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教育科研部门的研究人员、具有特长的企业人员、学校的专家型教师等。与校本培训不同的是, 专家在校本研修中主要发挥支持和引领作用, 他们不是知识经验的传授者, 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引领者。在校本研修过程中, 专家在听取教师的问题之后, 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和引导教师, 并参与到研修团队的讨论中, 让教师认识到所讨论问题的本质, 指导教师自己解决问题并概括成功的经验, 最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3. 以团队互助为推力。
团队互助是校本研修的推动力。在教师之间互动合作基础上, 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实现专业发展的目标。研修团队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要发挥团队的互助作用, 在组建团队的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同质促进、异质互补。同质的成员需要能够相互促进, 而不同类型的成员之间需要能够互补, 因此, 应研修团队建设初期要充分了解团队成员性格、年龄、知识经验等方面的情况。
二是多种类型并存。高职院校一个有效的团队应该由学校决策者、管理者、教师、企业人员四个层级的人员构成。每个层级的人员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 这样更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尤其是企业人员的参与, 更能提高团队成员之间互动的质量。
三是年龄结构有层次。一个合理团队的建设最好是老中青三代组成, 每个年龄阶段的思维方式、知识经验、能力各不相同, 有助于各年龄层面相互促进发展, 尤其是促进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
4. 以个人反思为目标。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有一个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只有通过教师个人的反思, 将外在的知识经验内化为个人知识经验, 才能真正成为教师个体的内在知识。所以, 在一定意义上讲, 反思的结果即教师研修的成果。因此, 教师专业成长离不开个人的反思。如何进行反思?杜威曾倡导“反省思维”, 他认为这种思维包含五个要素或步骤:问题的感觉、问题的界定、问题解决的假设、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通过行动检验假设。杜威“反省思维”的步骤为教师的反思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当然, 教师的反思是要善于对整个研修过程的反思, 主要是对研修问题、问题讨论中的不同观点和研修结果的反思。通过对三个层面的反思将外在的问题、方法和结果内化外个人知识。
三、高职院校教师校本研修的管理策略
校本研修作为促进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手段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 影响校本研修的成效。为此, 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做好校本研修规划、完善校本研修制度、营造校本研修氛围等, 使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提高校本研修的实效性, 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 强化教师发展意识。
专业发展意识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 是保证教师自我成长的关键。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包括专业发展的责任意识、目标意识和学习意识。因此, 首先要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责任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明确指出: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作为专门职业, 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其次, 要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意识。专业发展目标是教师发展的方向, 强化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意识, 校本研修才会有动力。学校要对教师提出具体专业发展目标。最后, 要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通过终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 做好校本研修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人和学校的长期行为。校本研修是高职院校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自主开展的继续教育活动。学校有必要对校本研修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从规划的时间角度出发, 一个科学的规划应该是包含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规划。这样的规划才能确保教师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从规划的制定者角度出发, 科学的校本研修规划应该由学校和二级学院共同完成。学校层面只作宏观的把握及相关的协调。学院层面负责教师校本研修规划的具体制定。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 根据学校发展和每个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研修计划, 确保校本研修的系统性和有序性。同时, 教师个人也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情况, 制订符合自身实际的研修计划。
3. 完善校本研修制度。
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是顺利开展校本研修的保证。首先,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组织制度和计划, 规定校本研修的管理部门、组织部门和督促检查部门, 以确保校本研修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次, 要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校本研修侧重于实践问题的解决, 因此, 需要建立“问题或主题中心”评价模式。此外, 在评价过程中应采用多元化评价, 不仅要注重外在结果的评价, 更要注重教师的内在体验;不仅是管理部门的评价, 更要团体内部和教师个人的评价。最后, 要建立校本研修的激励制度。在科学评价的基础上, 对教师进行相应的激励, 充分调动教师参加校本研修的积极性和保证研修的质量。
4. 营造校本研修氛围。
良好的研修氛围有熏染和激励的作用。从长远来看, 研修氛围的营造比制度建设更有效果且更加长久。良好的研修氛围主要包括环境氛围和心理氛围。首先, 要加强校本研修的宣传工作, 使教师充分了解校本研修的意义、模式、目标, 让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研修工作。其次, 要建立良好人际交往氛围, 提倡建立以“尊重、互助、信任、关心、理解”为本的研修关系, 创建和谐互助、积极向上的群体关系。再次, 要积极发挥激励作用,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让每个研修团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激励每位教师乐于参与校本研修。
摘要:校本研修是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具有自主性、实践性、针对性等特点。高职院校可以构建“以实践问题为基础、以多元专家为引领、以团队互助为推力、以个人反思为目标”的校本研修模式。同时, 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强化教师专业发展意识、做好校本研修规划、完善校本研修制度、营造校本研修氛围等, 保证校本研修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本研修,模式,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顾泠沅.校本研修应成为教师的内在需求[J].教育发展研究, 2007 (08) .
[2]刘晓辉.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 2006 (08) .
导读:就地理在实际生活中和教学机制的地位,决定了地理学科比不可少又不能占用学生太多时间的特点,因此,地理教师更要抓紧时间,跟课堂要效率。在这样的社会形势下,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呢?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水平差距不大,但是,教学成绩却常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与教学环节中的组织、管理是分不开的。关于教学中的组织和管理做一点阐述。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的水平差距不大,但是,教学成绩却常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与教学环节中的组织、管理是分不开的。关于教学中的组织和管理做一点阐述。
一、课前扎实做好教学设计
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学生上好地理课的关键,也是教师运用最佳策略的智慧结晶。在设计教案时教师要注意突破三点:
1、教师授课目标应清晰。在每堂地理课堂上师生需要完成哪些教学目标,怎样完成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吃透教材,考虑好每段小结,在学生每个阶段的活动之后能够给予学生一个简洁、精辟、深刻的评价,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其产生认识上的飞跃,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过程达到最佳状态,利于教与学的稳定平衡。相反,如果教师事先不作认真的准备,对教学理解不深不透,讲述时则含混不清,层次不明,繁琐不切要害,使学生摸不着头脑,就会使教学过程偏离原定的教学目标,使教学系统趋向于不稳定状态,导致教学的混乱和失败。
2、教学内容是面向全体,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教师应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了解学生容易在什么地方出问题,对教学的这些关键点,教师应提前构思好教学方案,设计好问题,引导学生渡过难关。当然这也是教师在学生以往反馈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一般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其次,教育全体学生,但要针对最大群体的学生,应突出学生整群中的最大群体收去最大效益。
3、争取高效性、最大化地利用好时间成本。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们在想学的前提下,潜意识里计算着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消化最多的知识;或者是在知识一定的情况下,怎样利用最少的时间。这种时间利用的效用都体现着高效性。如果教师没有合理的安排,多出的时间他们会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消费。所以,教师教学要想体现出高效性,关键在于如何扩充知识容量或者如何扩展思维的空间。在一般情况下,这两者应相互协调为宜。
二、注重课堂教学的优化
教学的关键在课堂,课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战场。而课堂也是师生思维火花的交融之地。
要实现思维的交融,首先教师要修炼精湛的语言。知识的传授,师生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从某种意义讲,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学习地理兴趣大小。因此要求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应用能力,尽可能多的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还可以采用特殊地理语言,如地理谜语、谚语、成语、别称、诗歌、歌曲等。只有吸引了学生,知识流才能进入学生的头脑,思路才能打开。其次,开展多种途径的教学方式,建立多形式的信息交换平台,学生思路才能通畅。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启发式谈话、自学、提问、师生讨论,要求学生回答或绘画地图,以及巡视课堂作业,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保证学生与教师、同学之间信息交换的畅通;同时还包括在教学中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储备(包括旧有知识,其它学科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知识等)与新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大脑中各子系统
所储备的信息联系起来。这对于学生学习进步是有重要意义的。再则,提醒或强化学生在40分钟内完成知识过手。由于地理评价目前只是笔试成绩,所以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再好的记忆力也不如正确的笔记记得正确。所以教师应培养学具备在最短的时间记好笔记的能力。另外,在记笔记的基础上,调动五官刺激大脑,该用眼睛定位置的注意观察与比较;该用嘴巴大声读的做到朗朗上口,该用耳朵听的做到声声如耳的地步。在这种高要求之下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拓展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问,要求学生答疑,教师最后补充解答总结。特别是每堂课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智慧的闪光点进行放大,鼓励学生参与自评与相互评价。比如说学生的提问好在哪里,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就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受到同学的尊重与赞扬。这是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培养了除笔试能力外最易被忽略的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了地理能准确完整地说的出来,这是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重点,也是真正意义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快捷方式。
三、注重学生评价的多样化
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注重多途径收集信息,准确反映学生地理学习的结果及过程,激励学生有效地学习,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化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使用要符合诊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目的。丰富准确的评价信息是评价的基础。
——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校本研修工作自评报告
盐城市第一小学 胥传红
近年来,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我校的规模不断扩张,形成了一校五个直办校区的规模,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校质量的提升与规模的扩张同步。质量的落脚点是学生,我校在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积极整合基础性课程、校本课程和师本课程,全面推进课程改革。切实把课程改革作为单位的重要工作,建立健全课改工作的组织机构,有完备的管理制度,保障措施到位,开展有序.课改实验,各校区积极联动,形成了百花齐放的课程改革的局面,实验成果显著。
一、基础课程,从“喧哗”走向“静默”。
纪伯伦的“虽然言语的波浪永远在我们上面喧哗,而我们的深处却永远是沉默的。”道出了目前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课堂教学是实现基础课程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也是提升质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近年来,我校围绕课堂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让课堂教学从浮浅的热闹与速朽的流行重归于心无旁骛、静思默想。
1、教学管理制度先行。我们各校区从两个方面加强了教学常规管理,一是严格课程管理,开齐规定课程,上足规定课时,严禁随意调整课程计划和提高课程难度,严禁挤占其他课程,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二是严格负担管理,彻底杜绝资料、作息、作业、考试以及辅导等管理中的各类违规现象,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学校通过听随堂课、巡视班级、个案访谈等形式加强督查,使各项教学工作更趋有序化。在管理哲学中,每所学校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制度”。我们以为,学校制度不仅是用来管人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度的引领,更好地培育人,更好地提升质量。我校先后出台了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学研讨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教育教学一日常规检查制度、教学常规定期抽查制度、教研组工作定期交流制度等,为落实市基础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精神,我校邀请专家、骨干教师对市教育局出台的五个文件进行解读、研讨,同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迅速出台了相应的五项意见,并切实地贯彻到各个校区,贯彻到全体教学人员,贯彻到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去年,我校又新推了“教师阅读促进工程”“教师基本功提升工程”等举措,为规范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保障。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留足自学思考的时间,倡导自主学习方式;指导小组讨论交流,倡导合作学习意识;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操作策略细化可行。在抓好教学常规管理中,我校除了重视课堂教学外,还把关注点向课堂前后延伸,抓实课前备课与课后学业检测,具体做法:一是推行“五步电子备课法”。第一步教材解读;第二步收集资料;第三步资源共享;第四步个性设计;第五步教后反思,及时记录教学中的得与失,完善教案、存档。所有的教案都已上传至各年级备课室,只要登录我校网站可以随时查阅。二是推行“四活化”检测规范,即活化命题方式、活化检测方式、活化检测内容和活化评价方式。从有效教学的需要出发,在命题方式上改学校命题单一模式为多元互动命题的综合模式;检测方式上,根据学科特点灵活把握,有些学科将笔试与口试、听力、动手测试相结合,将学生自测、互测与教师检测相结合,关注过程考查。检测内容上强调与生活结合。评价方式上注重多样化,有些学科是定性评价,有些学科则是定量评价,有些学科是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对于学困生,各教研组都建立了档案袋,从一年级起一直到六年级,每学期填写两次跟踪表,详细记录他们的学习情况,每学期至少反馈两次,并做到及时补差、辅导。
3、调控保障全面到位。加强教学的过程性督查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我校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四级调研制。我校积极落实质量调研制度,明确校长分工,推行校区校长调研制,要求每周选择一个重点对象进行调研,形成调研报告;构建“集团督导室——校区教导处——年级部——教研组”一体化调研体系,将管理重点从“查漏补缺”变为“全程调控”,集团督导室每月确定一个学科课程,校区教导处分项推进,年级部、教研组开展研究交流活动,调研情况及时在《督导小报》上展示。二是家长参与调研。我们把每周三设为“家长接待日”,邀请家长来校交流,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开展家长测评活动,利用校园网留言簿及时收集反馈家长对教育工作的赞誉、意见或建议。三是调控形式多样。对于督导调控中发现的问题,开展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的研究。对影响课程实施效果的因素进行梳理,开展专题研究活动。如对课程解读的深浅、课堂教学拓展、教师理答行为、教学共同体的构建、教学情境的创设、现代媒体的使用等方面的问题分门别类,进行专题研究,对课程实施热点难点的研究。近期先后开展了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作业设计与批改、双语阅读、书法教育进课堂、综合实践选题指导课、学习2011版新课标等研究活动。
二、校本课程,从“静止”走向“动态”。
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或“学校自编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我校在扎扎实实落实国家、地方课程,开齐规定课程,上足规定课时,不随意增减课程、课时的同时,积极实施校本课程建设,立体化开发,整体推进。建构了动态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科课程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活动课程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师生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互相碰撞,迸发激情,勇于探索,敢于创造。课程建设也从“一稿定终身”的静态走向“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动态过程。
(一)开辟多维立体的校本课程。
我校自1998年起,就开始进行校本课程的整体设计和建设。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形成多维立体的校本课程体系。
1、“四色文化”。“四色文化”校本课程体系为:“红色文化”、“绿色文化”、“金色文化”、“银色文化”,是以新课程理论为指导,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构建而成的系列教材《红色童心》《金色童年》《绿园新语》《银滩情韵》。2004年,“四色文化”丛书出版。2006年获得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12年,丛书再版,“四色文化”架构了我校校本课程基本框架。
2、“四力”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和研究的力度,引导学生始终保持自信向上、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富有特色的“四力”行动,即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自控力,分年级、分层面、有步骤地实施“四力”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各年级都举行了“了解父母的心事”“向陌生人借钱”“展望2014”“感恩”等主题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感爱力、自信力、耐挫力和自控力。丰富多彩的心情笔记全面展示了我校德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小学生“四力”心理健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定为盐城市教科院重点课题。坚持“心理滋养为主、心理调适为辅、心理矫正为补”的原则,把心理健康做到孩子心灵中去。在此基础上,我校于2010年5月还成立了由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资金资助项目盐城市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目前,“四色文化”和“四力”心理健康教育已走进课堂,成为我校特色鲜明的校本课程。
3、科技教育。以少儿科学院、科技节等特色建设为着眼点,加强校本科技课程的开发与使用,通过多角度、多层面的科技教育,拓宽学生科技视野,塑造出一批科技“小能人”。提高科学实验室使用效益,继续强势推动“家庭实验室”网站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实践体验科学的乐趣,激发探索的热情。成绩的取得,是我校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为学生今后的成长积蓄了力量。
4、海盐文化课程。浅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建”,停留在表象的建设上,也许外表光鲜,但对于学生的影响毕竟有限。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学建用”结合,学习和应用是关键。如果说我校盐渎校区前两年的校本化海盐文化因为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侧重于从无到有的建设的化,那么本学期相关工作在“建”的基础上走
向深入。首届海盐文化周的成功举办,“海风·盐韵·诗情”在激情朗诵,“海盐文化馆”长幅海盐文化主题剪纸的呈现,励心园、励行园等“四园”内容的及时更新,“七彩音符馆”博古架手工作品的制作等等,都尽最大可能的让师生、甚至家长参与进来,通过自我阅读、师生讲解、学习心得交流等方法,使学生真学习、真认识、真理解。在丰富的文化活动实践中,编写了校本教材《海风盐韵》,让儿童在品“盐”赏“渎”中快乐健康成长;结合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开心农场,开发了校本教材《快乐种植》,让儿童在劳动实践中学会种植,学会合作,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愉悦身心。这两本彰显盐渎特色的校本教材的完成,标志着盐渎学校文化建设走向课程化、校本化、特色化迈进的崭新阶段。
5、幼儿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研修之旅——“探索之路”课程实践活动作为六一幼儿园特色项目课程研究,它是本园开展的一种鼓励教师研究幼儿兴趣,结合组内特色及自身特长,挖掘教育资源,融环境创设、区域游戏、课堂教学为一体的互动式、研讨式、探究式的课程模式。探索之路课程实践活动有效发挥了教师自主建设特色课程的主动性,尊重了幼儿在活动中自主探索、主动学习的发展,体现了六一幼儿园多元化课程建设的科学理念,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发现身边的教育资源,寻找更广泛的实践题材起到了切实有效的促进作用,为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搭建了一个多样化的平台。由“探索之路”课程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平行组组内选课、观课、研课,在组内推荐、园级评选的基础上推出了大班美术活动《威尼斯面具》、小班打击乐教学《大象和蚊子》、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眼睛》等多个原创课,在迎接市教科院开学督导、上海名师交流活动中部分原创课还对全省幼教同行进行了展示和观摩,受到好评。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同学科课程相对。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1、“五节两周”活动。一年一度的“数学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英语节”和“科技周”“节能减排周”。这些活动引领孩子的校园生活,为校园增添了快乐的音符。2013年春,以此为主要内容的《校园音符》编辑成书,成为校本活动指南。
2、校园足球。我校开设足球兴趣小组活动,成立鹿鸣足球俱乐部,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校园足球”增添活力。足球教练组还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编了许多足球趣味游戏,将足球技术融合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喜爱,丰富体育课外活动的内容。创编的足球校本教材《我们一起来踢球》荣获2013年江苏省校本课程优秀成果二等奖,申报的《小学足球校本课程开发与创新实践》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实现了学校校本教育科研新突破。实小校区荣获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布点学校”、“省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重点学
校”等荣誉称号。
3、“五建阅读”。阅读教育往往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品位和文化内涵。近年来,我校提出了“五建阅读”的概念,即创建阅读基地、组建阅读社团、搭建阅读平台、塑建阅读品牌,强势启动书香工程,竭力打造书香校园,融通学校、社会、家庭多种渠道,形成立体式、网络化的生态教育环境,让书香浸润童年,让阅读点亮人生。各校区以学校图书馆建设为轴心,开拓阅读空间,形成了立体多元的阅读基地体系。先后举办了九届读书节活动,主题分别是“沐浴书海,香溢校园”、“让阅读支撑生命”、“生命因阅读而精彩”等。每届读书节的活动都分学校层面和年级部层面,既有保留项目,也有创新项目。在实践中,我们还探索出“激趣开卷——整体感知——片断荐读——存疑促读”的读前指导课模式,“精彩回放——细节品悟——质疑互动——点拨导读”的读中交流课模式,“整体把握——感悟内容——关注写法——启思延伸”的读后延伸课模式,有力地引导着我校课外阅读工作走向纵深,向着兴趣化、内需化、高效化发展。
4、园本节日活动。童话节、艺术节、葫芦节、运动节称之为六一幼儿园的四大“园本节日”,伴随着该园教学教学改革和课程运行的实践操作,“园本节日活动课程”以其独特的形式渗于在幼儿的生活中、游戏中、活动中,贯穿于本园的教学常规管理、家园互育工作、校园文化中,是本园着力打造的园本化、特色化的课程形式。活动课程紧紧围绕幼儿“生命成长”的主线,以“园本节日”为载体,让幼儿通过亲身的体验与实践,来感知生命的成长。具有六一幼儿园特色的园本节日活动课程的建立,融入了新的教育内涵,打破了幼儿园原有的时空局限,为幼儿提供了多元的实践体验,有效促进了幼儿的健康全面地发展,同时也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家长教育观念、教育行为的转变,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教师多篇与研究相关的论文获得省、市级奖励;丰富多彩的节日特色活动也被多家媒体报道。接受节日文化熏陶的孩子性格开朗、思维活跃、乐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全国少儿模特大赛、各级大型活动展演中均有不俗的表现。
5、“2+1”特长——艺体活动。各校区的艺体活动课程可谓百花齐放。包括竹笛、长笛、古筝、二胡、萨克斯、声乐、舞蹈、主持、儿童画、素描、书法、电子技师、电脑绘画、花样跳绳、篮球等。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技能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项目进行提升。专业的教师引领,校外辅导员的加盟,让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最具特色是的实小的“小足球”、盐渎的“斗空竹”聚亨的“花样跳绳”活动。全校学生人人参
与,班班有表演队。如今,我校每个学生至少练习两项体育技能,每天运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不断增强学生体质;每个学生至少学习一种艺术技能,培养对艺术的感受能力和初步的表现力。在运动会上,学生奋勇争先,培养了顽强拼搏的精神;亲子合作,团队合作,培养了协作精神。
6、周三实践作业。聚亨校区每周三,学校四年级以下都不布置书面作业,而是以实践作业的形式,进行学科实践活动。语文、数学学科的实践作业从开学就拟订计划,分周推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突出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数学学科,设计的实践活动有测量、制作、实验、数学阅读、拼图、趣题征集、讲数学故事、家庭口算比赛等;语文实践作业有采访、观察、搜集资料、求助、劝说等。在数学实验“怎样滚得远”活动中,学生先是在学校与老师同学一起做实验,得出初步结论,再回家与家长一起做,反复验证课上所得的结论。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孩子们调动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多的是思维、表达的能力,培养的是探索精神。每一次实践作业,学生都有记录,有家长或老师的检查、签字。活动形成了序列,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也就向课程化迈出了关键的一大步。
从学校实际出发,以学生认识为原点,师生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你我”就是课程,课程中就有“你我”——每个人都是课程建设的主体,课程成为动态化的不断完善的过程,真正实现以“养人”为目标的课程理念。
三、师本课程,从“共性”走向“个性”。
目前我校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2名,在岗特级教师21名,列全省小学之最。市名教师5名,市学科带头人52名,市教学能手78名,市教坛新秀26名约占教师总数的三分之一。一个好的教师,关注与学生的终身发展。在教好基础课程前提下,要专注于自主开发的课程。对他们来说,精彩的课程,不是完美的教科书,不是漂亮的课堂,而是教师本身。所以,“师本课程”,需要修炼自身。活力打造以校为本的研修模式,让教学从“共性”走向“个性”,让每一位教师真正走上幸福的教育科研之路。
1、打造常态化的操练平台。常态化的操练才能换来教师的常态发展,才能让教师的发展成为常态。我校常态化的操练有:一是教学基本功大赛。这项起源于1990年、已举办了12届的教学基本功大赛是我校青年教师成迅速成长的熔炉,学校的每一位骨干教师无不是经此磨砺而成长起来。本项大赛共包括教育理念、三字一画、信息技术、才艺展示、说课答辩、课堂教学等六大方面的竞赛,是学校校本培训的站台,教师成长的平台与展示的舞台,是激励教师成长的有效机制。近五年,共有350多人次参与锻炼。二是校际合作教研活动。该项活动由市教科
院牵头负责,我校特级教师、名教师、学科带头人主持,市直小学同学科教师参加的跨校区的主题教学研讨活动,主要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热点、难点作研讨。
2、组建多层次的的教师团队。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都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教师,要做一个思想者;教师,应该让思想说话。为此,我校着力教师团队的组建,为每位教师搭建适合自身成长的平台。一是做实名师工作室。2012年5月,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举行了市级“名师工作室”的启动仪式。他们分别是以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品德特级教师吴红明校长、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语文特级教师雷燕校长、省数学特级教师仓定志校长、省特级教师祁晓霞校长、省体育学科特级教师俞向阳、省英语特级教师王咏梅命名的六个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发挥了名师示范作用和辐射效应,在较高的层面上培养教师,通过名师培养新名师的同时,他们把“工作室”建设成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科研意识和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的教师团队,推动着骨干教师素质的发展,引领着我校及全市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二是做活读书活动。编制教师《假期学习套餐》,组织教师读书笔记评比,先后组织了“做个读书人”读书沙龙、读书成果交流会、“实践与读书”名著推介会等十多次大型活动。去年,我校有志于阅读的老师共同发起,组建了“半亩方塘”网络交流平台。老师们在这里“好书微醺”,推荐阅读书目;“围塘夜话”,交流读书体会;“文卷载册”,分享发表的喜悦„„三是做精“相约周四”教学沙龙。在这里,大家与名著对话、与问题对话、与同伴对话,实行心的交流、智慧的碰撞,并努力做到“三结合”,即沙龙选题要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头脑风暴式沙龙与培训指导式沙龙相结合;教科所要与基础教育教学单位携手,实行全校性大型沙龙与年级部教研组小型沙龙相结合。
3、建设全方位的精品课题。课题研究是教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科研品牌是教科研工作的水平体现。“十五”课题、“十一五”课题期间,我校课题研究走过了一枝独秀的时代,实现了“课题塔”向“课题树”的转变。“十二五”开局,我校就提出了“加强精品课题建设,打造科研品牌”的指导思想。目前,我校申报“十二五“课题60多项,其中省级课题24个。一个课题铸就一个富有生机的品牌活动——家庭实验室。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重点资助课题《小学家庭实验室项目的开发与实践研究》,铸就了我校“家庭实验室”项目推进的品牌活动,深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一个课题坚定一个纯粹的教育理念——自然德育。省规划办重点资助课题《整体教育理念下的自然德育实践研究》,提出“自然德育”的概念,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首创。创造性地向学生提供各种自然轻松、丰富有趣 的德育活动,以正确的道德观浸润、感染学生,内隐地影响、熏陶学生。一个课题打造一个立体的阅读社区——“12345”策略。省规划办重点资助课题《建设开放的读写社区“12345”策略的研究》。所谓“12345”策略,分别指一种阅读体系、两种评价方法、三种阅读模式、四个读写平台、五种情感体验。一组课题形成一种富有内涵的数学文化——数学活动经验。市重点课题《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形成策略研究》就提出了“数学活动经验”,形成了系列省市级课题,在此基础上,仓定志校长撰写并出版了二十万字的专著。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校本教研实施方案的指引下,本人支持并积极参与到校本教研的活动中来。在这一学期的校本教研工作以来,本人成长了不少,不论是实际的教学工作,还是理论上的提升都有进一步的提高。较圆满的完成了校本教研阶段性的工作,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确定教研主题,提升教学能力
1、本学期,我主持的校本研修科研主题为“本色语文,有效教学”,为期一年的研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南,以新课程先进理念为指导,以中学语文教坛新思潮为指向。
“本色语文,有效教学”,以“基于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小课题研究为抓手,以“研修一体”平台,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校本研修的切入口,立足我校语文教学实际,聚焦教师、教学实际问题,求真务实,提高研修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建设富有活力的语文教师队伍,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
2、研修组虽然只有8人,但研修活动却立足于人人参与,全员提高。本学期围绕主题研修主题进行了四次全员参与的教研活动,分别是期初由杨晓敏的《第一次真好》,新教师展示课;学期中马秀峰的《济南的冬天》,教师常规课展示;沈亚芹的《信客》,由学校领导亲自指导、评课;我的《丑小鸭》在学校进行试教研讨后,参加迁安市优质课评比,并获得了一等奖。在活动中,我精心设计教案,积极备教材,努力上好每一节课。开课的教师积极准备,虚心听取建议;
评课的教师们踊跃发言,不伪饰、不做作,是我收获很大。
二、认真做好问题单的记录与交流
在校本实施方案和学科组教研专题方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实验,首先运用新的课程理念,在认真备好课的基础上,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积极的关注课堂,及课堂教学法效率,及时的进行教学反思,梳理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捕捉教学中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教学问题记录,利用教研时间或课余时间和老师进行及时探讨,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及时的将教学困惑上传至QQ上与老师分享,为学校教研专题提供较好的题材。
三、指导新教师的课堂公开教学
我针对学校青年教师多的特点,拿出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按计
划,有步骤的对青年教师进行培养,积极推行精细化集体备课,让青年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学习老教师的经验,给青年教师创造平台,研究制定精细化集体备课的具体流程,并结合学科特点制作了精细化集体备课的记录模版。教师成长手册、教案本模版。鼓励教师开发校本教材,通过课例研究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精细化集体备课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编写学校的《教学论坛精粹》,通过竞赛课推出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举行的“教坛新秀”评比,有两名青年教师通过第一轮的选拔,被评为“教坛新秀”。
三、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我及研修组的老师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采取切实措施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积极开展语文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认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成长开拓更宽广的空间。如本学期开展了朗诵、作文、写游记等有声有色的活动。
四、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及时把握课堂教学方向在本学期的教学
【摘要】“课堂笔记”或“学习笔记”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我校的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笔记是其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初中各主要文化课程中有没有记课堂笔记的习惯,怎么记课堂笔记,记了课堂笔记以后又会不会用这个笔记以及怎么有效地去利用自己的课堂笔记,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业的发展和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本文结合现阶段的课程体系,调查了学生做学习笔记的现状,研究了现阶段影响学生做学习笔记的几个方面因素,阐述了重建做学习笔记这种学习方式的若干应对策略。
【关键词】课堂笔记 初中 学习方式
1 问题的提出
1.1 从学生的角度审视学生的课堂笔记的现状。观察现在的课堂,我们初步抽样调查了解了我校学生320 人(初一、初二、初三各两个班的学生)对某学科的课堂笔记情况以及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关情况大致如下:
1.1.1 部分学生不会记课堂笔记。从初步的调查来看,现在的初中学生用笔记本在课堂上做学习笔记的人数不是很多,约占15%左右;较多人数是在教课书上进行记录,约占65%;还有近20%左右的学生上课时很少做记录或要么不做记录。
1.1.2 多数学生不知道怎么记课堂笔记。主要体现在有些学生即使课堂在记录,但只是机械性的在记录课堂笔记,成了“搬运工”,老师上课讲什么他记什么,记录的内容没有条理性,抓不住上课的重点和难点。有些学生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进行记录,老师要检查哪里才赶着记录一下,否则就不记。一些学生处理不好听课与做笔记之间的矛盾,上课听得很有趣却不能及时把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记录,以至于知识的掌握经常存在某些缺陷,造成做作业时经常出现考虑问题不全面的情况。
1.1.3 多数学生不会利用课堂笔记。课后复习和做作业过程中,能经常翻看学习笔记的
学生人数不到10%。而其中,有课堂笔记本的学生能翻看和利用课堂笔记的同学所占的比例较高。从另一层面可以看出,学生会不会利用课堂笔记是一个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
1.1.4 课堂笔记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调查显示,用课堂笔记本记录而且课堂笔记又比较完整的学生中,成绩优异者所占的比例很高,约占90%。课堂笔记记录在书本上的学生,成绩优异者所占的比例约占50%。而课堂笔记记录不全或几乎不做笔记的学生中学习成绩不足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却很高。
1.2 现阶段影响学生做学习笔记因素分析。
1.2.1 新课程的内容体系与学生的“课堂笔记”之间的冲突。新课程教材与传统教材的教学理念与教材的体系已有较大的差异,以新课标科学教材为例,淡化了知识的系统体系,而更突出了科学方法、科学能力和情感、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新课标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后,自己得出一个结论。比如,初中科学在学习“力的存在”内容时,教材首先给出是若干幅生活中和自然界中常见的场景图片,如,小树被风吹后弯曲了、压力将铝板压成锅、手压矿泉水瓶变扁了等四幅图,然后要求学生归纳并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的第一个结论,接着又是四幅场景图,再归纳得出“力能改变物体的速度大小”和“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这是新课标教材的一大特点。学生上课时的注意力会被丰富的生活场景深深的吸引,但常常忽视我们这节课必须落实的几个科学原理。新课标的要求是最终让学生能够准确地用这几个科学原理去解释生活实践中、自然界中或生产实践中出现的各种类似现象。而部分学生在学习之后,遇到类似的现象时,却记不起或无法准确地用科学的语言去描述。新教材的实施,使课堂的“活动”更丰富了,但是学生要想把本课时中的科学原理主干知识理出来并记录下来的时间减少了,记录的条理性和完整性难度增加了。
1.2.2 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课堂笔记”之间的冲突。新课标实施近十年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发生了较多的变化。在教学设计中,主观上会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过程的“活动”性和“互动”性、探究性,课堂的时间有限,我校多年来实施了每节课40分钟制度,上午
第三节课后有40分钟时间的大课间,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课堂中,教师更多地考虑教学情景的创设,学生也会花更多的时间了解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景,也需要更多的时间去思考这些情景所包含的知识。短暂的课堂40分钟时间中,学生记录的时间势必受到挤压,无形之中忽视了学生课堂上进行记录所必须的时间。以致于我校许多老师在教研活动中,经常会提出上课时到底要不要学生记录课堂笔记,课堂笔记的作用如何,怎么样让学生记录一些重要的知识要点之类的问题。这也说明了我校教师对课堂笔记这一学习环节淡化了。
1.3 校本研究需要从“教”转向“学”的研究。校本研究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我校是一所山区(县级)市的城乡结合部的重点初中,教学班级31个,学生数1700余人。为一市教科研基地之一。一直以来,学校坚持质量兴校、教科研兴校的办学思路。选择合适的立足本校的校本教育教学研究对学校的发展、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及教师本身的不断成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在我们日常的校本研究活动中,一般情况是较多的关注教师“教”的教学行为而忽视学生“学”的行为的情况。这样经常会导致了研究问题的片面性,导致了我们对课堂教学的某些片面认识。学校在教育教学研究时,除了研究教师教学方式即“教”的行为过程中,同时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改进,即需要转向“学”的研究。在“学”的研究中最核心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进,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效度体现在其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如,学生的听课、作业、复习等各个环节。
“课堂笔记”或“学习笔记”虽然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我们在教学观察中可以发现,我校的初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笔记是其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在初中各主要文化课程中有没有记课堂笔记的习惯,怎么记课堂笔记,记了课堂笔记以后又会不会用这个笔记以及怎么有效地去利用自己的课堂笔记,这一系列问题对学生的学业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很大的相关性。
1.4 重建“课堂笔记”对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价值和意义。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观察,学生从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升入三年制初中后,一开始很难适应课堂学习。小学学科的课堂教学都比较“活泼”,也比较关注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而升入初中后,课程数的增加,日常学习的知识容量增多了,以及学习进度的加快、作业量的增多,中考压力的加入,课堂教学中更多地体现出较多知识的输入。在这种现状下,学生在课堂上所学习的内容不太可能当堂巩固。在做作业或检测习题中也经常反应出知识的不完整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调查案例之一:学生在学习科学中画一个平面镜成像的光路图,上课时老师会通过探究教学法使学生理解其基本原理,归纳出若干条基本要求,并让学生按要求上课时进行了练习。但是课后的作业中或检测中,我们又会发现许多学生画出来的平面镜成像图却达不到要求,
该垂直的没垂直,该等距的并不等距,要求画虚线的画成了实线,要求实线的却画成了虚线。批阅作业中也发现,其中部分同学能完整无误的画出来。调查中了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在课后作业中能完整无误地将上课时老师的要求做到的同学,除了上课认识外,他将上课老师的绘图完整地记录在了笔记本上,“晚上回家做作业时虽然有点忘记,翻看了一下笔记之后,就把上课老师讲得内容都想起来了(学生原话)”。部分同学虽然上课时同样按老师要求进行了绘图练习并且当时达到了要求,但是课后作业中还是有错,老师问他为什么不复习一下上课时所画的图,回答说,“上课时我画在草稿纸上的,回家做作业时,想看一下找不到了”。此教学实例,体现出了现在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要不要记笔记的思考以及怎么样记笔记、记在哪里等问题的思考。
纵观我校历届毕业学生中,但凡学习优异者,多数在三年初中学习过程中,其各科学学习笔记整整齐齐。反观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则其有学习记笔记的习惯者,难觅踪影。调查案例之二:王乐枫是我校20xx年初三毕业的学生,进校时年段内部排名约10到12名左右,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排名一直进步,初三时基本稳居年段第一,中考时,以建德市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杭州高级中学地区班学习。她的成功之处在于三年之中,各主要学科都有完整的学习笔记。初三总复习时,她经常拿出从初一到初三的完整的课堂笔记进行回顾和复习。平时上课中,只要是老师讲的新知识、课堂知识的扩展应用以及变形应用,无论老师是上新课时讲的还是在分析作业时补充的内容,你几乎都可以在她的笔记本中到。再追综调查我校异地建校的十几年中,历届中考的诸多“状元”们,无论是申屠李蓉(市中考状元、省高考状元)、高原(市中考状元)、还是徐文(市中考状元)、王慧蓉(市中考第二名)等等,你都可以发现,他们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笔记都未曾与他们分离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养成良好的作学习笔记的习惯,同时在做学习笔记过程中,整理学习思路,总结知识要点,并从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技能,为自己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如高中以致于大学的学习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终身受用。如前所述,校本研究原本就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究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取得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我们选取“课堂笔记”改革作为校本研究,是从本校的教学实践中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现象为出发点,从学生角度来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从教师教学角度上看,可以帮助老师再次审视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让我校教师在教科研活动中再次思索新的教学理念与本校的现实教学中能找到更多的交集。比如,老师在备课时,要更多地考虑自己的讲课形式、讲课语速、课程的行进速度、课堂中的“活动”量与基本知识落实的时间比例等。研究中,我们已经发现学生的课堂学习笔记的诸多非常值得在全校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推广的闪光点。2 从教师角度研究重建学生做学习笔记的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策略
2.1 重建做学习笔记的教学观念。教学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对学生是否做学习笔记的影响很大。我校的部分教师上课作记录要求较严,其教学班级的学生认真做课堂笔记的比率就比较高,而部分教师则较为忽视,其比例则相对较低。要培养学生做学习笔记的习惯,老师是关键因素之一。只有教师本身明确了课堂学习笔记的重要性才会要求学生去做笔记。
2.2 建立教学中学生的课堂笔记制度。本课题的研究建议,教师在接班的第一课即初一新生入学的始业课中强调,上课必须记学习笔记,同时让学生进入初中一开始就意识到上课要做笔记,懂得如何做笔记,以及做了笔记还要会使用自己的课堂笔记。
2.3 改变某些教学方式以利于学生记课堂笔记。为便于学生课堂记录,教师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行设计和改变。比如,板书的设计要有条理性,课件的设计同样要有知识的系统性。教师讲课时的速度合理,使学生记录的速度跟得上讲课的速度。讲解一个知识点时,提示学生哪些内容要求记下来课后再次复习的等等。
2.4 定期检查,巩固学生记课堂笔记的习惯,提高学生记课堂笔记的能力。在学生养成做学习笔记的初期阶段,做定期的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课堂笔记达标情况,哪些学生的笔记较为完善,指出学生的课堂笔记的漏记、错记或误记。对于课堂笔记比较好的在班里进行展示,给其它学生作示范作用。
2.5 期末评比,提高学生记课堂笔记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初一的第一个学期期末,对学生的课堂笔记进行评比,也可作为部分学业成绩指标。优秀的课堂学习笔记,给学生以一定的鼓励,并可在班级或学校橱窗进行展示。实践证明,这一策略环节对建立课堂笔记习惯以及学生的整个学习习惯和学业成绩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 从学生角度研究重建学生做学习笔记的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策略在目前初中各学科教学中,如何重建学生做学习笔记习惯和方法的对策,我们可以从“记什么”、“怎么记”、“怎么用”三个角度进行阐述。
【评高职校本研修报告】推荐阅读:
武术校本研修报告单12-03
校本研修年度研修任务07-09
校本研修册10-04
校本研修学习小结05-29
美术校本研修小结07-17
校本个人研修计划07-27
校本研修长期规划09-16
校本研修整体规划09-16
校本研修课程反思10-03
数学校本研修课题方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