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示范小城镇建设随想(精选8篇)
[摘要]:城市化(或城镇化)是工业革命后的重要现象,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成为历史的趋势。农村小城镇建设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最具活力的组织部分和主导力量,因此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天津市的现状,区县是天津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市采取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加快改变了农村面貌,促进了区县的经济发展,使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城市化的成果。
关键字:城市化,小城镇建设,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快。我的家乡——天津,作为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繁荣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我生长在这个城市20多年,亲眼目睹了它的一步步建设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认为这其中最明显的成果就反映在小城镇的建设上。
由于自身生长在天津郊区,所以我对天津郊区的情况比较了解,对于其发展也格外关注。下面我简要的叙述一下天津近几年的小城镇建设情况,主要针对北辰区阐述一下自己的想法。
一、天津市示范小城镇的建设情况
2005 年以来,天津市积极探索推进以宅基地换房的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取得了全国瞩目的成就。自2005 年底在东丽区华明镇等3个镇启动第一批示范小城镇试点至2008年底,已先后开展开展了三批试点,共涉及129个村,17.7万人,累计完成投资额超过130 亿元,农民还迁住宅竣工216 万平方米,已有4 万多农民喜迁新居。2009年4 月,天津华明镇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项目。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国家部委,对天津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并建议总结推广其成功经验。
天津市首批示范小城镇包括东丽区华明镇,津南区小站镇,武清区大良镇、南北辛庄村和后蒲棒村“三镇两村”;第二批示范小城镇包括西青区张家窝镇、北辰区双街镇、津南区八里台镇、葛沽镇等“九镇三村”;第三批示范小城镇包括大港太平镇,津南北闸口、双桥河、咸水沽、辛庄镇等12个镇(村)。第四批28个示范小城镇日前确定并启动建设,预计到今年年底,天津市将基本建成第二批试点村镇;推进第三批试点全部开工,新建农民还迁住宅700万平方米,竣工500万平方米。
根据计划,新确定的第四批28个示范小城镇包括:东丽区新立街,北辰区北仓镇、西堤头镇、双口镇、青光镇、小淀镇,西青区中北镇、精武镇、王稳庄镇、杨柳青镇、辛口镇、张家窝镇(二期),津南区八里台镇(二期)、辛庄镇(二期),大港小王庄镇、太平镇(二期)、中塘镇,武清区东蒲洼镇、下朱庄(二期),宝坻区高家庄镇,宁河县北淮淀乡、潘庄镇、芦台镇(二期),蓟县翠湖新城、许家台乡(二期),静海县大邱庄镇、静海镇、蔡公庄镇。其中9街镇已经先行启动试点。这9个试点共涉及145个村、8万户、23万人,规划建设农民还迁住宅和配套公建设施1080万平方米,其中农民还迁住宅960万平方米、公建120万平方米。
二、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管理办法
在大城市小城镇建设进程中,有两大突出矛盾:一是土地约束,二是资金约束。天津市经过反复调研,一个新的思路应运而生——“宅基地换房”,以此带来城郊型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善。华明镇成为首例试点,走出土地与资金的双重约束,农民享受和城市一样的服务,为迈向现代化带来了持久动力。
1、天津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主要做法
天津市探索推进的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就是在国家现行政策框架内,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自愿的原则,高水平规划建设有特色、适于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农民以其宅基地(村庄建设用地),按规定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中的一套住宅,迁入小城镇居住。农民原有宅基地统一复耕,实现耕地总量不减、质量不降、占补平衡。新城镇,除农民住宅区外,还规划出一块可供市场开发的土地,用土地出让收入来平衡小城镇建设资金。在农民负担不增、耕地不减的基础上,实现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小区集中、耕地向种田大户集中,农民向二产、三产转移,享受城市化成果。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黄兴国市长的直接领导和指挥下,围绕破解土地和资金双重约束,在广泛征求农民意愿和大量调研基础上,探索了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几年来,经过各有关部门、各区县、各试点单位的奋力拼搏,进展很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
2、天津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的主要成效
“三农”问题得到较好解决;能源资源得到有效节约;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管理制度得到创新改进;发展空间得到有效拓展。实践证明,天津以宅基地换房建设农村示范小城镇的路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地方实际,反映广大农民意愿,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
三、对于家乡小城镇建设的感想
生活在这个城市20多年,我熟悉着这里的气息,感受着它的变化。对于家乡的快速发展,我感到很欣慰,作为一个农民家的孩子,我切身感受到家乡小城镇建设给农民带来的美好生活。
两年前,北辰区柴楼村的村民搬进了漂亮的“柴楼庄园”,宽敞的房间、优美的环境,让世世代代生活在平房里的村民们深切感受到了社会的发展速度。那一年的冬天尤其寒冷,但300多户村民却在温暖的房间里度过了一个舒服的冬季。北辰区万源星城小区是首批小城镇建设示范社区,这里不仅有时尚美观的楼房,还有设施齐全的社区文化站。每到周五,小区的图书协会的会员们,就会到新建成的社区文化站里开展读书活动。
华明示范小城镇项目概况
天津市东丽区华明示范小城镇农民还迁住宅建设项目为天津市以“宅基地换房”的首批试点, 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和天津市城区之间。还迁涉及原华明镇的12个村, 总投资39亿元左右。
因其建设面积大、资金投入多, 依靠政府和农民的财力显然不可能完成。因此天津市东丽区政府突破单纯依靠政府财政投资进行项目建设的投融资模式, 积极推行以宅基地换房为手段的“以地生财, 以城养城”的做法, 在投融资方面开创了国家开发性金融与小城镇建设结合的先例。通过组建政府性融资平台 (天津市滨丽建设开发投资有限公司) , 以政府财政资金垫付项目资本金, 同时以华明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出让区土地收益权作为质押条件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25亿元进行项目建设。这种利用项目收益融资的新方式, 缓解了东丽区政府的财政压力, 使得华明示范小城镇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迈出了天津市农村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性一步。
华明示范镇建设投融资模式引起的几点感想
(一) 地方政府进行投融资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1. 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
自2006年4月底开始, 国家五部委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停止一切对政府打捆贷款和授信活动, 地方政府不得为贷款提供任何形式的担保或变相担保, 叫停了地方政府的信用贷款业务。因此, 地方政府要积极领悟国家宏观调控精神, 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在投资建设领域建立和培育政府的投融资主体, 发展和完善城建投融资平台, 以解决地方政府对各项投资的资金需求。
2. 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改革对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基础设施建设变得相对落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如电力, 城市交通, 铁路等) 是我国面临的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所面对的一大难题就是对资金的需求。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大, 单独依靠政府投入的资金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加之地方政府受法律不能进行借贷的约束, 因此地方政府必须进行投融资模式改革, 改变由政府计划控制和财政支付的方式到财政资金主导和市场化投融资的方式的转轨, 通过组建政府投融资平台, 利用建设项目本身或是政府信用向银行申请项目贷款来缓解政府财政能力不足的压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政府投融资模式的改革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3. 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改革有助于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地方政府的主要任务之一, 政府投融资模式改革, 将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由财政投资主导逐步转变为银行信贷投融资主导, 将直接投资方式转变为间接融资方式, 大大缓解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4. 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改革是适应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需要
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变是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发展的趋势, 地方政府在信用贷款受阻后应该积极改变思想观念, 不断借鉴城市经营思路与模式, 进行金融创新, 逐步以间接手段调控社会投资, 实现城建直接融资方式, 大力发展“政府引导、财政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的复合型投融资机制, 突破财政资金“瓶颈”和体制障碍, 促进城建投融资体制改革, 提高投资效益, 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有力地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二) 地方政府投融资模式改革途径:积极推进项目融资
1. 项目融资概念
项目融资从广义上讲, 是指为了建设一个新项目、或者收购一个现有项目, 或者对已有项目进行债务重组所进行的一切融资活动。从狭义上来讲, 项目融资是指以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或权益作抵押取得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追索权的融资或贷款活动。一般提到的项目融资仅指狭义上的概念。项目融资分为无追索权的项目融资和有追索权的项目融资, 目前较为常见的均为有追索权的项目融资。
2. 项目融资现状
国际:随着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融资方式形成, 以及在融资结构、追索形式、贷款期限、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 项目融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力、交通、城市公共设施等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由于项目融资能够有效的将项目风险与投资者的风险在一定的程度上加以分离, 能够有机的将与项目开发密切相关的各种因素结合起来, 帮助改善和提高项目的经济强度, 增加项目的债务承受能力, 减少项目投资者的自有资金投入, 提高项目收益率。因而, 项目融资一出现就有很强的生命力, 并且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 在今天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奠定了自己强有力的地位。
国内:随着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深化, 国有商业银行正逐渐成为以效益为中心、独立审贷、具备风险防范机制的商业金融机构。项目融资方式有助于控制信贷风险和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 有逐步被国内商业银行采用的趋势。而且近年来国内金融机构转换经营机制、注重防范金融风险, 纷纷推出项目融资金融服务业务, 包括飞机、船泊、大型设备国际租赁融资等。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深入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项目融资方式必将在国内信贷方面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3. 地方政府应积极推行项目融资
项目融资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融资方式, 主要依赖项目自身的未来现金流量和收益为担保条件进行融资, 这种融资模式对地方政府而言, 能够引导投资者以及金融机构的资金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 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减轻财政负担, 加快地方城市建设速度。
4. 适合地方政府投融资的项目融资方式
BOT (建设—经营—移交) 是项目融资中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方式, 是政府将基础设施项目的特许经营权授予针对项目设立的项目公司, 项目公司依托项目进行融资、建设, 在约定的期限内, 以项目收益偿还贷款、获取回报, 特许期满将项目设施无偿交给政府。这种以特许经营为基础进行项目融资的投资建设方式, 须经过国家特许才能进行, 形成的债务不是国家主权债务。BOT方式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不仅能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还可以使基础设施的经营效率大大提高。随着BOT方式的日渐流行, 根据项目自身特点又衍生了BOO (建设—拥有—经营) 、BOOT (建设—拥有—经营—移交) 、RLT (建设—租赁—移交) 和TOT (移交—经营—移交) 等项目融资方式, 实践证明, 这些投融资方式都比较有效可行, 地方政府在城建投融资体系中可以根据项目特点进行选择或创新, 从而扩宽城建资金筹集渠道。
融资租赁也可以说是项目融资中的一种形式, 是集信贷、贸易和技术于一体的融资方式, 可以不先支付现金而解决政府投资项目的大中型先进机械设备资金短缺问题。不少城建项目的先进机械设备都是资金需求量相当大的, 政府可以先向一些租赁公司或其他公司租赁, 使用并开始获得收入后再支付租金给出租人, 租期满后可根据合同协议以及项目本身的有关要求, 折价购买或作其他处置。融资租赁的杠杆作用极其巨大, 只需少量资金即可获得机械设备的使用权, 这对于缓解地方政府财政资金不足有很大帮助。
5. 项目融资还需政府在投融资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
由于我国应用项目融资的时间较短, 从总体上看, 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地方政府要在投资建设中不断总结经验, 寻求适合的项目融资方式, 以缓解财政压力, 同时规避相应的投融资风险。
综上所述,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地方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为了缓解巨大的财政资金压力和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以及未来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的需要, 必须进行投融资模式的改革, 改变财政直接投资为通过平台公司直接融资, 积极推进项目融资。项目融资作为一种新型的特殊的融资模式, 通过主要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的应用逐步被地方政府重视和接受, 但由于其在我国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 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需要地方政府在投融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 才能使其从真正意义上缓解地方经济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经济建设的资金短缺问题。
参考文献
一、安顺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两年多来,通过省、市、县、镇共同努力,安顺市纳入省级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规划布局逐步规范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城镇功能逐步配套,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6月5日,安顺市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在参与全省“5个100工程”的考核中均获一等奖,旧州镇排全省第二名、白岩镇和夏云镇分别排第五名、第六名,专项资金竞争全部获一等奖。可以说第一阶段的工作具有起步较快,发展势头较好,竞争力较强,推进力度较大,阶段工作成效明显等特点。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政策、措施支持力度
20xx年10月,安顺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小城镇建设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出台了《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安顺市市直部门(单位)对口帮扶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方案》、《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从政策指导、组织保障、工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为全面推进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注重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引领小城镇科学、规范建设发展
近年来,三个省级示范镇分别结合各自实际和发展特点,组织编制或修编了总体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三)产城互动,项目支撑,小城镇建设活力日渐显现
各镇立足提升镇域经济实力,从当地实际出发,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注重引进项目,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夏云镇充分发挥厂场聚集,交通区位、工作基础、起步较早等优势,县、镇两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截至目前已签约企业65家,投产14家,初步形成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城镇化率达到42.5%。
(四)突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按照贵州省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的要求,各镇认真抓好“8个1”、“8+3”工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6月底,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已建成项目23个,完成投资71484万元。在建项目9个,拟投资54244.8万元,已完成投资16600万元。建成保障性住房533套29074平方米,在建633套。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相继建成和投入使用,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的城镇功能、承载能力、集聚能力、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将得以进一步释放,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五)注重土地收储,为小城镇建设奠定了发展空间
目前,夏云镇已完成土地收储5000余亩,白岩镇完成土地收储余亩,旧州镇也启动了新一轮的项目建设用地收储工作。
(六)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努力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各镇积极推行小城镇精细化管理,分别成立了工业园区管理、市场管理、绿化管理、卫生保洁等队伍,加强了小城镇卫生保洁、道路绿化等环境管理和建设工作。认真抓好城镇和农村拆违控违工作,有效巩固了小城镇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二、制约小城镇建设的困难和问题
从调研情况看,安顺市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推进迅速,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些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需要进一步加快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对加快示范小城镇建设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调研中,各地普遍感到,在示范小城镇的建设推进中存在着“两头热、中间冷”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处于慢不得、快不了的“单打独斗”的“尴尬”境地。
一是少数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对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在机遇面前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有职责、无行动,积极作为、主动作为缺失,有的政府职能部门相互沟通、协调、配合不够,没有真正形成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的整体合力,在有关政策落实上行动迟缓,没有充分发挥已有政策的应有作用。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管理上也缺乏经营理念,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
二是在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定位上有局限,系统研究不足。由于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有硬性规定动作,加之认识还不尽统一,时间紧、难度大、困难多,客观上存在着保阶段任务完成,保在轮次考核中不出局等当前“利益”的维护,导致在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在优势,特色亮点的打造,既立足当前,更注重长远的发展等方面思考不多、不深,重“造城”,“化地”不“化人”的倾向较突出,特别是对如何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逐步真正实现市民化这一城镇化核心问题的认识、路径、措施缺乏应有思考和探索。
三是在指导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一般性要求、布置多,深入实际破解难题少的现状,在认识上还没有完全形成千斤重担层层挑,齐心协力牵手跑的共识,特别是有的职能帮扶部门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把推进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当成部门的事、重要的工作来认真对待,有文件没对照,有要求没落实,把主要精力过分集中在本部门的挂帮“点”上,对面上工作的指导不到位,在部门职能职责覆盖上存在着重“点”、轻“面”的现象。此外,由于各镇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相关政策的宣传、动员面还不够广,加上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广大群众还未切实感受到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氛围还不浓厚。
(二)规划编制滞后,城镇功能定位和特色不明显
目前,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总体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在规划上的投入也不少,但由于小城镇发展速度较快,加之形势和环境处于较快的“动态”之中,导致原有的规划与实际发展中的需要衔接不够,规划滞后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准确、功能不明晰,个性彰显不突出。
(三)建设资金匮乏,融资能力弱,制约因素较突出
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模及要求对资金需求较大,但目前仍是政府部门投资占主导地位,筹资渠道单一,在政府投资不足的情况下,缺乏有效的吸引社会投资机制。部分镇虽成立了投融资公司,但由于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要求,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能够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中长期信贷资金很少,上级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较小,目前各示范镇已争取到的各类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的发展所需,特别是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的前期工作经费缺口较大。白岩镇甚至是由镇党政班子成员和部分干部通过五户联保的形式向银行贷款来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的前期工作经费,个中困境可想而知。
(四)用地指标等要素保障不足、征地难度大与土地使用率低并存的矛盾制约了小城镇的发展速度
一是用地指标未体现向示范小城镇倾斜,用地指标与发展需要之间矛盾突出。如旧州镇20xx年计划建设用地600亩,但用地指标只有80亩,相差甚远。
二是补偿标准与周边市、州补偿标准不统一以及由于不同项目补偿标准不一,存在同地不同价的情况。如夏云镇征地补偿每亩34020元,而相邻清镇市每亩补偿47500元。白岩镇同一地块中缅石油管道与安顺供水二期工程征地补偿标准不统一,导致征地难度加大。
三是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以及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平坝县被征地农民征地时年满16周岁未年满60周岁参加新农保或征地后农转非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给予缴费补助政策未落实。平坝县出台的7%安置地政策落实不全面,当地群众有顾虑。上述种种原因造成的征地难影响了小城镇建设发展速度。
(五)部分企业项目土地使用率低,企业土地占款比重大,资金周转困难
如平坝县夏云工业园区部分企业土地使用率均达不到相关要求(固达线缆公司征地120.7亩,实际用地20亩。奇博胜机电公司征地50亩,实际用地8亩。双木农机公司征地136.7亩,实际用地14亩),由于企业大量资金用于征地,经营生产受到影响,投产达产率也较低。据平坝县发改局负责同志介绍,园区内的项目土地利用率平均仅为30%――40%左右,闲置现象严重。
(六)小城镇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已有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安顺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未得到有效落实。如三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市级补助资金除夏云镇外,旧州、白岩两镇截止调研结束时均未到位,西秀区承诺配套的500万经费也未到位。调研中,有的乡镇反映,在申报建设项目时,个别市直部门服务帮扶意识不到位,致使有的项目争取落实困难。同时,所到镇普遍反映,在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中,市直帮扶部门和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作用发挥不大。如帮扶三个镇的市直部门均未安排人员到镇帮扶,提供指导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干部积极性。调研中感觉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确实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无奈。
(七)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机制、政策等有待完善
现有一些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当前小城镇建设管理要求。乡镇政府是小城镇建设的前沿指挥所,但在实践中未研究赋予示范小城镇先行先试的政策和空间,各镇受传统体制下人权、财权、事权的制约,调控能力弱,工作推进难度大,对小城镇的发展总感到力不从心。从此次调研中我们感到,小城镇“建设上缺钱、管理上缺人、执法上缺权”是普遍现象。
(八)机构职能不健全,缺乏小城镇建设管理机构和专门人员
由于镇一级在已经结束的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没有设置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但从当前发展任务和要求来看,对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既懂管理又懂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更加缺乏,去年市里就下文要求建立的机构及人员编制至今尚未落实,导致“党政替代”现象较为突出,已不适应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
三、对进一步抓好全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建议
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的必然途径,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抓好安顺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从市级层面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对全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功能定位,探索实现路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推进省级示范小城镇加速发展。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梳理分类,对能立即解决的要限时解决,对需要支持,经过努力才能办到的要明确责任部门和办理时限,对需要创造条件和一定时限才能办到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切实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力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准确定位,确保安顺市三个省级示范镇在全省的领跑位次。
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抓好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作为检验开展“解放思想,十破十立”活动成果的试金石。
一是要深化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不仅是全省的示范小城镇,更是全市的示范小城镇的认识,树立打造精品、极品的思想认识和发展定位,紧紧抓住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摈弃“常规抓、抓常规”的工作模式,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和狠劲,确保安顺市的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力争成为全国有影响、全省一流、全市的标杆。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建设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调动提高广大群众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发挥居民群众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形成上下同心,职能部门给力,当地群众广泛参与、关心、支持小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要下决心统筹资源,集中力量,抓重点、抓亮点,打造典型。
一是要集中力量抓在现有领导小组基础上,明确一名市级领导集中精力抓,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加大协调、指导、研究的力度。
二是要认真分析全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工作在全省“5个100工程”中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找准工作抓手,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部门职责,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资源,在项目、资金和其他发展要素上进一步向省级示范小城镇倾斜,真正做到抓一点亮一点,抓一线亮一片,使全市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要认真研究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找准政策赋予的发展空间,并大胆放权,激发创新发展的活力。
五是要进一步完善“5个100”工程创先争优激励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以此为导向掀起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你追我赶的工作热潮。
(三)大胆解放思想,深化探索,推动制度创新,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推动全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加快发展。
一是要用足用好国家和贵州省支持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大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的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大胆进行制度创新,鼓励、支持示范小城镇在工作机制、土地利用、资金筹措、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为探索小城镇建设寻求一条具有安顺特色的发展路径。
二是对现有小城镇建设政策落实情况要进行梳理、评估和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安顺市小城镇建设方面的现有政策体系,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困难,尽快研究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确保已出台政策落实的严肃性和实效性。
三是针对示范小城镇建设发展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市级层面有必要出台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的综合配套文件,大力提升小城镇加快发展的社会吸引力、聚集力和影响力。探索试行扩权强镇政策,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的原则,赋予示范小城镇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对涉及小城镇建设的各种审批程序,要转变观念,开辟绿色快速通道,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和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提高行政效率,为小城镇建设创造宽松便捷的环境。
四是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镇户口迁移准入条件。实行常住地登记户口原则,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
五是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制定宅基地换房等政策,鼓励进城农民对土地承包权进行有偿转让,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增强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因地制宜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让这部分农民今后的生产有着落,生活有保障。
六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将进城务工农民、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为实现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创造条件。
(四)培育产业,明确功能定位,壮大镇域经济,夯实小城镇建设经济基础。
一是各示范小城镇要在认真总结分析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小城镇现有的资源、交通、工农业状况、市场现状,以发挥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为出发点,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或以产业特、或以文化风情特、或以区位特,在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形成比较优势,切实做好产业是城镇化的前提和支撑这篇大文章。
二是结合各示范小城镇的不同定位和特点,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金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吸引各类资本到小城镇投资创业。
三是要培育小城镇社会化服务产业,积极引导城市商贸、金融、物流等第三产业开拓农村市场,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小商品交易批发市场和综合贸易市场,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信息、咨询、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提供就业平台,搭建起农村人口想进城、有活干、稳得下、能发展的城镇化桥梁,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确保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规划。要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特点、地缘位置和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制定出台能够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实施办法,确保规划在实施中的严肃性。
二是小城镇建设规划要突出土地生态环境协调意识。要围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坚持走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六)实施土地配置机制创新,妥善解决小城镇用地问题,确保小城镇用地。
一是要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防止和避免“重收储、轻使用”的现象。
二是探索适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特点的流转程序与实现形式,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提供平台。
三是要依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土地需求出发认真考虑城镇布局,严格科学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最大限度控制各种建设用地浪费现象。
(七)强化经营城镇的理念,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要用好本地财政资金,用足上级扶持资金,用活民间资金,最大限度破解资金瓶颈,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
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要结合小城镇特色和优势,充分运用有关优惠政策,想方设法争取国家的扶持,积极向上级争取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专款。
二是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主体,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滚动开发。土地依法依规出让形成的收入,可以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或入股,吸引社会资金、外资参与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可利用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吸引各种基金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三是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更多投资者带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理念,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
四是营运城镇市政设施,实现滚动开发。把公共房产及道路、桥梁、公路灯杆等市政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能卖则卖,宜租则租,放开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八)积极探索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的路径。
介绍材料一曲湘江绕境而过,通江达海,滨江两岸,风清人和。衡枣高速,贴镇而过,省道317线与210线贯穿东西。湘江大桥飞架南北,方便了祁东县与常宁市交流互往。这就是素有祁东“东方明珠”之称的河洲镇。河洲镇位于祁东县东部,距县城46公里,毗邻归阳镇、鸟江镇、粮市镇,与常宁市、祁阳县隔河相望。辖3个居委会、38个村、总人口35000人,总面积65.5平方公里。近年来,河洲镇以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紧扣“立足资源优势,加快产业开发,建设经济强镇”的工作主题,实施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城建兴镇三大战略。,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祁东县城镇总体规划(2002--2030)已把河洲镇定性为生态宜居边贸中心镇,加上河洲镇交通便利,水陆两捷,三县交界,区位优势与日俱增,已成为祁东县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窗口与平台之一。
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河洲镇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在县委县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省、市、县的统一宏观调控部署,全面抓好落实。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围绕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紧扣自身优势,利用土质肥沃、靠山有水的优势,大力发展养渔业,种植业。到目前为止,以渔业带动的鱼苗养殖、鱼餐饮业、成品鱼销售交易辐射周边县市,年可创收超过1000万,同时河洲种植油菜、花生、豆类等特色农业产业也初具
规模,其中油菜种植面积5000多亩,年产值近500万元,作为祁东县油菜种植示范区被予以推介。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河洲解放思想,拓宽发展路子,进一步走好农业富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三条路子,突破经济结构单
一、基础设施脆弱、发展理念滞后三大制约,在大项目引进、拳头产业发展上寻求突破。自2010年以来。河洲镇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1%和13%以上,其中人均纯收入达到4600元,人均可支配财政收入达到11000元,在全县处于前列。
二.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河洲城镇建设按照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坚持超前规划,高起点、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精心打造。我镇在城镇建设规划上下大力气,露真功夫,完成了1996年-2010年15年规划修编。今年又邀请省市县规划部门专家现场参观指导我镇建设,提供建议并对城镇未来发展编制了2011-2030年城建总体规划,专门对集贸市场,鲜鱼市场,口味农家鱼街编制了详细规划,城镇范围规划覆盖率达到100%。河洲镇城镇规划在编制详规和实施规划过程中,确保做到:一是立足长远,规划超前;二是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突出地方特色;三是:严格规范审批条件及手续,依法规范管理工作,严控“人情”规划、“关系”规划;四是加强执法力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连续性和整体性。
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实际,考虑群众诉求需要,注重群众利益,以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牢固树立为发展服务,为群众服务的观念,逐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围绕建设湘江明珠,扎实搞好河洲城镇的优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2009年以镇财政拨付3/4,各单位募集1/4的形式筹集资金80万元,为全镇五条主要街道安装符合国家标准的节能路灯134盏,镇区告别了夜晚漆黑,群众走夜路无安全感的时代。2010年,因绿化镇区需要,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通过优惠政策的支持引进广州商人投资400余万元,建立一个占地近300亩的苗圃,每年向镇无偿捐赠树苗150株用于绿化建设。在此基础上,我们要继续在三个方面下硬功夫。一是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开发的河洲综合农贸市场,建设已接近尾声,争取早日竣工。平桥改造工程已基本完成。大桥路两旁的路灯安装、排水沟工程也已完成。占地5亩,投资90万元的河洲农村客运站已建成营运,结束了我镇没有大型停车场的历史。畅通工程接近尾声,除去我镇落排村四面环江,暂时没有通公路外,全镇37个村、3个居委会通畅工程都基本结束,全镇共修筑里程为120余公里。二是加大环境美化投入,经党政联席会讨论通过,未来三年将投入资金180万元,将镇道两旁种上景观树,镇内短期未开发的裸露土地铺上草坪,目前首批资金60万元已基本落实到位。三是争取资金兴建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已立项,明年年初启动建设,预计投资200万元,按满足4500户饮水要求的标准设计,项
目建成后,可保证我镇近25000人饮水安全。污水处理厂正在调研阶段,目前污水排放按老镇区集中排放,新开发地段修建排水沟渠实行雨污分流的原则进行排放。
四.环境卫生治理情况
近年来,河洲镇高度重视城乡清洁工程、镇容镇貌整治。一是积极宣传卫生观念,积极推进生活区、公共场所绿化美化净化,少用或不用一次性塑料工具,有效控制日常生活中产生的污染。二是加大投入,配备基础工具。投资148万元新增街道洒水车一台、、垃圾斗38个、垃圾拖运车1台,环卫小车5辆,新增环卫工人5名(达到11位),另由镇财政每年拨付12万余元作为镇区清洁工程专项经费。城镇卫生得到了极大改善。三是倡导“人人动手,减少污染”,开展垃圾分类回收,防止二次污染。同时在管理方面加大力度,形成常态,下发《河洲镇城镇管理办法》,与镇属单位及各村居委会齐抓共建,环卫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到人,奖惩考核明确可操作。
在镇党委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与推动下,各单位村居委会积极落实,镇容镇貌得到了大力改观与持续保持。
五.建设用地集约性
区面积为4平方公里,镇区常住人口为4300人,现阶段建成区人均建设用地面积约为96平方米;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节俭办公的要求,河洲镇放弃原拟定的新建办公楼计划,在原七十年代老区公所办公建筑的基础上进行加固、简易装修,人均办公环境面积不到15平方米。
六.公共服务水平
公共服务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为维护经济社会稳定、基本的社会安定和群众需要说应具有的基本社会条件。近年来,河洲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公共娱乐设施方面都加大了投入管理力度。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低保户占全镇人口比率为4.2%,低保年投入资金10万余元,河洲镇共有学校10所,其中中学2所,完小7所,办学点2 个。镇一中和镇中心完小于2002年通过市级验收,创建为“市示范性初级中学”和“市示范性中心完小”。一中还被县绿化委员会授牌为“园林单位”。河洲镇医院现有职工136人,其中主治医师12人,有20多个临床科室,病床100多张是一所综合性医院,基本可以满足河洲镇群众的医疗需求在文化方面,河洲镇现有龙灯队11个,篮球队8支,秧歌队、腰鼓队各3支,有线电视普及率达100%。每年都开展龙灯、卡拉OK、象棋、书法、秧歌、腰鼓、农民篮球、老年人健身操等比赛活动。2005年以来每年举办了庆“七一”党员革命歌曲大合唱比赛和“河洲镇农民文化活动周”等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
目前,河洲镇迎来了千年难遇的飞跃发展机遇,古镇焕发出全新的风采,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快科学发展,做到规划科学,建设科学,为把河洲镇建设成为合格的绿色重点小城镇建设示范镇而努力!
祁东县河洲镇政府
6月上旬,省委书记罗清泉来十堰市调研工作后指出:要大力支持竹房百公里城镇带建设,努力把“城镇带”建设成为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一石激起千层浪,省委的重大决策引起了我市上下广泛一致的认同和共鸣,极大地提高了山区人民发展的信心。为破解我市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指明了方向,为统筹山区县市城乡、推进城乡一体化找到了最佳突破口、为探索山区县市新农村建设找到了新路子。
一、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前景美好
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是以305省道为主轴,西起竹溪县蒋家堰镇关垭,东至房县城关镇沿线173公里范围内的呈现带状分布的城镇群。一线贯穿竹溪、竹山、房县3个县城、15个乡镇的城镇带。总面积2570.85平方公里,占三县总面积的21.4%;总人口74.59万人,占三县总人口的56.6%。经济总量占三县经济总量的83%,是三个县人口密集区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带。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前景美好:通过示范区建设,力争3年取得明显变化,5年建成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山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山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到2013年,初步建成以3个县城为中心、15个乡镇为重点、150个中心村为支点的城镇体系、覆盖区域内所有村落的交通体系、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功能相对齐备的社会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管理制度;形成百公里绿色城镇带、特色产业带、新农村示范区和生态文化旅游带。到2015年,建立更加完善的城乡一体化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市场体系建设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
二、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雏形初具
近年来,竹溪、竹山、房县两县按照省委“一主三化”和市委“一统三分”重大战略部署,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方针,结合县情实际,着力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竹溪县大力实施“百里长廊”工程建设,着力打造“百里城镇带”,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竹山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市场化、社会信息化、城乡一体化等“五化”步伐,实施水电大县、矿业富县、茶叶名县、旅游新县、经济强县的“五县”共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1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房县紧扣“解放思想、顺势而为、借力发力、提速进位”的工作主线,大力推进大项目、大招商、大旅游、大交通。因地制宜,形成了以305省道为主轴的“烟、菌、药”三大产业和“养、茶、果”三个辅助产业。三县从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贫困山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的新模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符合山区实际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新路子,由305省道“一线串珠”的横跨竹溪、竹山、房县的百公里城镇带初具雏形。
三、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
1.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是统筹山区城乡一体化的最佳突破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是我市最大的市情,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根本途径。如何推进山区城镇化建设,促进山区城乡统筹发展,是一道急需破解的新课题。作为在全省山区县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南三县”,通过建设竹房城镇示范区,可以在全省与竹山、竹溪、房县同类型的县市中,探索路子,总结经验,提供可资参考和借鉴的措施和办法。进而为全省山区县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先导、促进作用。
2.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是推进山区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效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只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打造样板点,培植示范带,才会收到统筹城乡、协调共进的实际效果。对于鄂西北山区县来讲,与平原地区相比,由于历史因素和客观条件的掣肘,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偏低,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更需要在空间布局上合理规划一批集镇,在功能设施上改造整治一批集镇,高起点定位,大手笔推进,努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从而发挥城镇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磁场辐射效应。
3.建设竹房城镇带示范区是提升山区县市对外形象的重要手段。竹溪、竹山、房县地处鄂西北边陲,是鄂、渝、陕三省市毗邻区域的边贸“口子县”。近年来,周边毗邻县市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竞争态势日趋激烈,赶超势头日趋强劲,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在当前形式下,建设竹房城镇示范区对于提升山区县市、乃至湖北省的良好对外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四、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任重道远
一是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规划是基础,规划要先行,高起点规划是高标准建设的前提。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既有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又有精神文明创建等“软件”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在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后,搞好规划论证,做好总体规划与行业规划、区域规划之间的衔接工作,确保规划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实用性。
二是必须坚持区域统筹。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点面结合,统筹兼顾,发挥优势、体现特色,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分类指导,分、分阶段、分项目,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确保各项建设科学实施、有序推进、取得实效。防止各自为战,防止条块分割。要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协调统筹示范区科学发展,实现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全方位、全流域、点面结合的区域统筹。
三是必须坚持产业指导。城镇带建设的核心是产业支撑、经济发展、生产发展、农民增收。重点是拓展优化土地空间,高标准建设特色产业基地,提高资源承载能力。目前,305省道沿线三个县的18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主导产业,行政村60%以上都是特色产业专业村,但产业的总体规模不大、市场竞争能力不强,影响和制约了整体工作的快速推进。因此,示范区建设必须坚持把培植特色致富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和推进城乡一体化主要手段。
四是必须坚持改善民生。优先解决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环境问题。始终坚持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愿意参与、最容易见效的具体问题入手,通过推进农村水、电、路、医、教等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农民吃水难、用电难、行路难、入学难、就医难等问题。使群众在城镇带建设中广泛收益,享受建设成果。
五是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要发扬“敢为人先、大胆改革、先行先试”的精神,从政策、制度、机制层面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山区建设城镇带是新生事物,要结合地域实际,用创新、发展的眼光科学规划、建设示范带。
六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示范带建设要以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群众共享为目的,充分发挥群众创造性,尊重群众意愿,激发群众热情,充分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必须把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形成班子团结、上下联动、共谋发展的局面,防止上急下疲、上热下冷,为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增添内在动力。
中央明确提出, “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 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跨入21世纪以来, 要想彻底解决“三农”问题, 核心是要解决好如何安置农民和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的问题。已经有领导提出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 就是七个字:“安居、乐业、有保障”。通过国土资源部及相关部委的联合研讨, 将解决三农问题集中在了几个方面:集约利用土地、节约能源资源、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享受到城市生活、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这些问题已经各个部门的支持和肯定, 也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真实意愿和改善愿望, 为以后的农村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 天津市组织专家研讨, 专业职能部门广泛调查, 力争找到能够在解放土地的同时一并解决建设资金的方法。当时, 面临的是一个从来没有先例可以借鉴的领域, 需要在保护农民权益与最大化集约用地之间找到合理结合点。最终, 通过广泛征求农民意愿和大量调研, 确定了以“宅基地换房”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办法, 并在“十二镇五村”开展试点, 涉及津郊近二十万农民。至2008年末, 已有约数万农民告别以前的田间老房, 住上现代化配套的商品房。在日常生活保障中, 村民与城镇户口的人享受相同的社会福利待遇, 过上了有社保、有医保的“城里人”生活。
2 天津实施农村城镇化的初步设想
最初的宅基地换房建设小城镇的基本思路是: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坚持农村生产承包责任制不变、保证可耕种土地总量不减、农民自愿搬迁的原则, 通过专业团队对拟实施区域进行高水平地规划、设计, 最终兴建符合现代生活要素, 适于产业聚集和生态宜居的新型小城镇。
这种规模的小城镇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仅仅依靠政府拨款或贷款还有集体组织的自身积累, 显然差距巨大, 只能在如何利用好土地上做文章。通过让农民上楼将整合后的土地通过规划, 体现其最大价值化, 让土地流动起来, 使土地资源资本化。农民用其自有住宅所占用土地, 按照政府制定的统一置换标准, 无偿换取小城镇中的一套住宅, 并拥有该住宅的房屋所有权, 该所有权与商品房的房屋所有权证在功能上完全一致。被拆除的原有房屋所占用土地, 结合周边土地, 统筹进行一体化协调组织, 分步进行整理复耕, 实现占补平衡。在规划新的小城镇方案时, 除了保证农民还迁住宅的总体数量及套数必须充足外, 还要规划一些具有经营性用途的土地可供市场开发, 并通过土地出让获得收入以此来平衡小城镇的建设资金, 使项目自身实现资金的自给自足, 不完全依赖政府资金或贷款。
3 天津小城镇建设的试运营
根据初步设想, 2005年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务院的要求, 开展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 天津市是第一批试点城市。试点的具体内含就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把拟用来复垦的土地和拟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土地放到一个大盘子里面综合考虑, 把建设新的小城镇和拆除原有建筑、恢复耕地的土地结合在一起, 统筹考虑, 最终实现建设用地总数不增加, 耕地不减少、村民生活质量不降低。
根据这个设想, 在之后的短短五年时间内, 天津市已开展了三批试点建设, 建设农民还迁住宅约1000万平方米以上, 建成华明镇等9个全国闻名的试点镇村, 约有15万农民从农村入住了新建成的小城镇, 第四批的示范镇项目建设即将全面展开。
在项目运作中, 主要有两个方面在管理上有自身的特色, 具体如下。
(1) 项目建设资金管理。
天津市严格按照小城镇建设的进度拨付各种款项, 所有的建设资金全部在项目内封闭运行, 保证了资金确实全部用于小城镇建设, 使资金效用最大化, 形成了“借、用、还”的良性循环, 保证所有的小城镇建设项目资金上的自给自足。
(2) 项目规划设计管理。
“每个小城镇, 还迁村的规划建设必须突出区域特色、建筑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特色和产业特色, 避免套用模式, 拿来主义, 复制以前的百镇一面、千村一面的省事做法。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 在有限的空间内, 集约使用土地, 突出居住、商业、产业设施等城镇要素, 形成各自独立又项目联系的功能区域。”在小城镇的建筑风格上, 天津始终坚持聘请先进设计团队, 将先进的设计理念, 融入规划设计方案之中, 体现不同的建筑风格。同时, 按照建设环境、资源节约的社会要求, 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
正是天津对小城镇进行的这种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的操作模式, 可以保证最终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 耕地不减少、村民生活质量不降低。
4 天津小城镇建设的需总结的几点
4.1 做好群众工作
群众工作是整个小城镇建设工作的基础, 农民是用自己的土地配合政府进行整体区域运作的主体, 要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作为最重要的一条原则。
4.2 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
在涉及农民自身利益的决策上, 必须事先征求农民的意见, 这个意见不是一两个村民的意见, 是要全体村民的意见。
4.3 保护耕地, 搞好土地利用
小城镇项目开始后, 要按时完成耕地复垦任务, 凡是不能完成的, 不要急于进行新的小城镇建设, 一定要保证土地总体利用的效用最大化, 切实保护耕地。
4.4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对于小城镇建设, 要以高度的责任感, 和对农村工作极大地热情, 努力搞好项目建设。保证村民入住小城镇的时间约定, 不给搬迁村民的生活带来不便。
4.5 注重村民新居的建设质量
必须重视农民住房的工程质量, 严格把关, 明确和落实责任, 健全工程质量保证体系。真正成为精品工程, 成为广大农民群众能够安居乐业的工程。
4.6 小城镇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
小城镇建设, 必须要由政府牵头组建投融资建设平台, 但是同时要注意资金的合理使用, 不能因为是政府的钱就可以不计成本, 资金必须实现平衡, 凡是资金上无法实现自我运转的小城镇, 不能盲目动工建设。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的监管, 对每一笔资金的进出都要做到账目清晰, 保证资金安全。
华明街有20个社区, 人多地广。为了更好地服务示范镇建设, 东丽区人民法院特设的华明法庭在化解劳务纠纷, 解决群众困难, 保障公民权益等涉诉问题上快审快结, 尽管该庭受理的案件多且杂, 但在全庭7名干警的努力下, 华明法庭的结案率、调撤率不断上升, 居全区四个中心法庭之首。
为农民工开辟“绿色通道”
2009年春节前夕, 18位农民工走进了华明法庭。据农民工反映, 他们打工的企业长期拖欠工资, 眼看快要过年了, 大家连回家的路费都掏不出来。一位小伙子拿着一张皱巴巴的纸, 递给庭长说:“俺们没怎么上过学, 这上面有统计好的人数和钱数, 您看得懂不?”庭长接过这张简易的诉状, 又看了看这十多个小伙子无助的眼神, 问道:“这个诉状很不规范, 肯定要重写, 不过我们可以帮忙, 都带身份证了吗?”所有人都摇头。
在场的几位法官一致认为, 这些农民工返乡心切, 如果按照正常的诉讼程序, 至少要三五天, 到时即使拿到钱, 也误了回乡的火车, 因此眼下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调解。于是, 华明法庭为了这15位农民工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法官亲自给企业负责人打电话, 要求其到庭, 同时让所有当事人都回去取身份证。当天下午, 企业负责人如约而至, 在几位法官的一番调解下, 该负责人同意在第二天将所欠的工资款全部发放给工人, 让他们安安心心回家过年。尽管有调解法律效力的约束, 法官还是在第二天给几位当事人打去了电话, 当得知18位农民工都如数拿到了自己的劳动报酬后, 才真正放下心。
连续七天调解达成协议
不久前, 华明法庭受理了这样一起案件, 某饮品公司要求配送一批价值7万元的瓶盖, 可约定日期到了, 瓶盖却迟迟不到, 以致生产线上的罐装成品无法压盖下线, 给企业造成了极大损失。
法官查明, 这批货由王某夫妇承揽运输, 负责把瓶盖从甘肃运到天津。不料, 王某配完货驾车来津途中发生车祸。由于瓶盖是真空密封包装, 破撒后不能再次使用。为了挽回损失, 某饮品企业向瓶盖生产商要求重新空运一批瓶盖, 并赔偿在此期间企业停产造成的损失。
虽然瓶盖价值只有7万元, 但车祸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巨大。庭审中, 两企业因事故责任问题互相推诿, 在赔偿问题上分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 华明法庭的法官加大了调整力度, 经过连续7天的工作, 终于促使双方达成协议;甘肃方面承认其选择配货人员疏忽大意, 同意承担空运费用并赔偿经济损失3万元。
寓情于法解决房产纠纷
华明街“宅基地换房”政策实施后, 农民陆续从大砖房搬进了设施齐全的新小区。这个过程说来简单, 操作起来却很难。
原有的土砖房都没有房产证, 盖几间房几代人住在一起, 可新居有房产证, 写谁的名字又是矛盾点。就为这个, 一位老汉将自己的儿子诉至法院。华明法庭了解到, 村委会的登记显示, 以前的老房子都在老汉的名下, 三个儿子结婚时, 老人分别给他们各盖了一间房。因为儿子添了些钱, 且支付了装修费用, 房屋置换时房产证上就写成了儿子的名字。老人在与儿子儿媳共同居住的过程中, 发生了家庭矛盾, 儿子总说:“您住的是我们的房。”这让老人非常难过, 觉得房产应该自己有一份, 于是请求法院确权。受理案件后, 法官将老人的儿子请到法庭, 从为人子女应尽孝道谈起, 通过调解缓和了父子之间的矛盾……
有的夫妻已离婚多年, 双方在婚姻存续期间居住的老土房不值钱, 但换进了新小区, 这房子就不得不“争”了, 因此就出现了前妻和前夫共同选房的现象, 在房屋选定后再按价值各分一部分。考虑到鉴定费作为总房价的20%是笔不小的支出, 因此遇到此类案件, 法官尽量劝说当事人协商解决。
住宅产业化(Housing Industrialization)从本义讲就是要实现住宅生产、供应等的工业化。以住宅开发、建设为载体,将建筑设计、生产工艺、施工方法及组织管理、设备生产安装、装修、物业管理等多产业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产业链,使各产业链之间有机统一在一个平台,从而实现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包含了四个方面的涵义:住宅建筑的标准化;住宅建筑的工业化;住宅生产、经营的一体化;住宅协作服务的社会化。
模块化住宅(Modular Housing)是指在住宅构件工业化生产的基础上,采用模块化组装的方式来建造住宅,在工厂环境中制造,并运输至事先准备好的项目现场进行安装。模块出厂时所有装修均已完成,包括完整的卫生间和厨房设施,入住者只需添加家具即可。模块化住宅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和粗放式生产方式升级换代的必然结果。模块化可以大幅提高住宅生产效率,同时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降低成本,降低能耗,最终实现绿色生态的“全生命周期”住宅。
国内外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国外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住宅产业化最早是由日本提出来的,目的是通过工业化方式生产住宅,以提高建设效率、降低成本。日本发展预制住宅产业和欧洲反战发展工业化住宅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的住宅供应不足问题。据统计,二战后日本全国的住宅需求户数达到420万户。针对这种住宅需求,单纯意义上的建设工作基本于50年代前期告一段落。但50年代后半期开始的产业复兴和经济发展,造成了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从而再一次造成了城市住宅的供应危机。于是60年代初期诞生了尝试利用工业化手段解决住宅需求的企业。
国外发达国家的住宅产业化基本上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是住宅产业化形成的初期,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20世纪70~80年代是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期,重点是提高住宅的质量和性能;20世纪90年代后,是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成熟期,重点转向节能、降低住宅的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资源的循环利用,倡导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目前,在发达国家的住宅建设中,工厂化住宅已经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日本达到20%~25%,美国为31%,瑞典在60%以上。而就目前看来,住宅模块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一次到位和菜单式的“全模块”模式。
国内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
早在1999年,国务院明确指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加快住宅建设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建设部也成立了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住宅产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目前我国住宅生产与经营方式还比较传统和相对落后,我国每年竣工房屋面积大约在20亿平方米左右,现有建筑存量400亿平方米,建筑能耗每年达到了1.2万亿度电和4.1亿吨标准煤,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的能耗,约占全社会能耗的46.7%。房屋建筑大量的能耗迫使人们重新审视住宅建设的生产方式和增长方式。特别是国家提出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的目标后,加快促进住宅产业化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住宅产业化发展水平评估依据。
根据现有资料,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水平:
1)新型、工业化的建筑结构体系的应用程度
目前以钢结构、钢混结构、木结构等为主的新型建筑结构体系,使得住宅朝着安全、环保、节能和绿色生态方向发展。在我国,尤其是广大的农村建房还是以手工砌筑的方式进行,难以控制住房建设的安全质量和功能质量。
2)住宅产品的开发、生产和供应
住宅产品开发、生产和供应的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标志。设计人员可从中选择适当产品进行住宅设计。瑞典新建住宅中,通用部品占80%左右。日本用了二十年时间,推行住宅部品,现在住宅的各个部分都有通用部品,对无特殊要求的住宅,只要将通用部品组合起来即可。
3)墙体材料和建筑节能
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新型建筑材料的比重一般占60%~90%。我国住宅单位面积的采暖能耗,符合《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要求的约为发达国家的3~4倍;符合《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要求的约为发达国家1.5~2.2倍,而发达国家的采暖期比我国长,居室温度也比我国高。
4)现场施工技术
经济发达国家目前已基本做到分工种、专业来进行施工,在模板工程方面,美国在70年代就有100多家模板工厂,从设计到制作逐步形成独立行业。在经营方面,既可定购、选购,也可租赁与提供技术指导和现场培训。机械租赁业也较发达,同时提供维修服务。此外,现场运输、挖掘、抢救、运垃圾、现场清理、建筑物拆除等均可委托专业公司完成。
5)人均竣工面积
人均竣工面积是反映生产、施工的综合性指标。德国和日本在80~100平方米之间,法国、美国在40~80平方米之间(这些国家木结构和轻钢结构独立式住宅所占比重较大,劳动生产率较高)。日本人均年竣工建筑面积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但人均住宅竣工面积却达到110~120平方米。我国人均竣工建筑面积仅在28平方米左右。
6)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指保护地球环境和节约资源,住宅产业的发展将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住宅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欧共体各国、日本都进行了探索和试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发展和完善住宅产业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经验。
模块化住宅的优势
可持续性生态优势。可持续性是模块化住宅与传统建筑方式相比最明显的优势之一。建造过程中的集中生产也使得建造能耗低于传统手工方式,工业化生产改变了混凝土构件的养护方式,实现养护用水的循环使用。工厂化集中生产的方式,降低了建筑主材的损耗;装配化施工的方式,降低了建筑辅材的损耗。现场装配施工较传统的施工方式,极大程度减少了建筑垃圾的产生、建筑污水的排放、建筑噪声的干扰、有害气体及粉尘的排放。
建造速度优势。
模块化住宅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能达到更快的建造速度。住宅非现场建造的高速来源于高效生产环境中的批量生产及关键构件的标准化生产。
竣工速度优势。
基础工程与主体的模块同步进行,工厂生产与现场安装同步进行,如此的生产过程可大大节约建造周期,也可以尽可能排除天气及季节变化对现场施工工期的影响,使建筑尽早投入使用。这种开发形式的彻底变革可以极大地加快资本回收速度,更重要的是增加项目的盈利能力。
节省投资优势。
较快的建造和竣工速度以及订单式的生产和购买方式能有效缩短工期和资金占用时间,从而避免资金过早积压,节省投资的资金成本和机会成本。理想的竣工速度使项目比采用传统建筑方式更早交付使用,生效益。
产品质量优势。
模块化住宅产品采用优质的建筑材料,由专业工厂标准化生产,在避免因劣质材料和恶劣天气影响施工质量的同时,可以通过标准化控制手段、现代化检测手段以及工业化生产手段保证建筑质量的稳定性。这是传统建造过程所无法满足的。
模块化住宅的推进难点
目前,我国模块化住宅推进并不理想,影响模块化住宅推广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建造模块的预制工厂投资太大,运输、安装需要大型设备,建筑的单方面造价也较贵;其二,是建筑形式。我国现在新开发的房屋建筑主要是高层建筑,在高层建筑建设中,承重体系的计算非常重要,用模块化的形式去生产,面临不少困难。美国、日本的房屋大部分是独立住宅,与高层建筑相比,独立住宅用工业化的形式生产更有利;其三,是劳动力成本。我国的建筑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成本便宜。住宅工业化生产与农民工现场生产相比,在生产成本上没有优势,这是影响住宅产业化的一个重要障碍;其四,是运输成本和技术的问题。如何把在工厂生产的住宅运送到施工现场,也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最后,一个影响我国住宅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总体上较低。
模块化住宅在天津市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天津市城镇化建设经验。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大约有3亿人口将迁移进城市居住和工作。2005年国土资源部将天津市列为全国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城市,并为天津市第一批“三镇两村”试点下达土地周转指标,拉开了天津市启动农村城镇化,宅基地换房等一系列开辟创新的大幕。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近几年,天津市城镇化建设成效显著,催生出多个小城镇建设示范工程,如华明示范镇、津南区八里台镇、汉沽茶淀镇等,农村居民的社区环境大大提升,并吸引了大批市内外人口向镇区集中。从天津市近几年新城镇化发展分析,城镇化建设走的不是粗放型发展之路,而是特别注重科学规划、优质发展的一条精致化、示范化和宜居化发展之路。
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部分共性问题。
城市人口的能源消费大约是农村人口的3~4倍,城镇化进程推动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所需要的大量水泥和钢铁只能在国内生产,城镇化对高耗能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可避免地面临能源稀缺、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
如何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走出部分小城镇建设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保持城镇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是关系新建小城镇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另外,工期紧张、施工人员缺乏且技术素质参差不齐等等,均是目前城镇化建设中的共性问题。
模块化住宅在天津市城镇化建设中的应用前景。
面对城镇化进程中的大量住宅建设,模块化住宅可以在很大限度上解决城镇化建设遇见的上述问题,模块化住宅产品在其生命周期内能源利用效率较高,产品在使用期结束拆卸时依然有大量的材料及部品可回收再利用,而不至于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模块化的生产方式使住宅的建设过程和住宅产品更加环保,资源利用更加合理。数据显示,通过工厂化的生产,现场的垃圾将减少83%,材料损耗减少60%,可回收材料占66%,建筑节能50%以上;失误率降低到0.01%,外墙渗漏率低于0.01%,精度偏差以毫米计算,小于0.1%。更为可观的是建造人员减少89%,建造周期缩短70%。
鉴于我国乃至天津市住宅产业化程度不高,模块化住宅实现百分之百的纯模块化还不具备条件,就目前市场情况和实际施工条件而言,或许部分模块化的方式更容易实现。也就是在实际工程中,基础及主体梁、板、柱等均采用传统的现场施工方式;而二次结构的墙体和门窗、厨卫均可采用工厂模块化生产完成后,再运至施工现场装配。目前,万科、远大、中集等有远见的房地产企业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实践(见表1)。
结语
适用、经济、美观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模块化建筑也应遵循这个原则。另外,如何在模块化建筑中体现灵动、灵活的空间,这就要求建筑师具备丰富的其他领域知识与建筑知识相互融合,打破常规,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最后,建筑师应从模块化建筑所应用的城市文化背景来考虑,在尊重城市文脉基础上进行产业化住宅的设计。我国住宅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住宅产业化第一步必然要从模块生产的工厂化开始,而在目前天津市的城镇化建设中,如能将模块化住宅合理地引入,对住宅产业化布局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均会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成章.工厂化制造住宅与住宅产业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刘长春.“工业化住宅装饰模块化”概念浅析[J].华中建筑,2013(1):29-32.
[3]S h e r i K o o n e s.现代模块化住宅[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6(1):108-110.
[4]张轶斌.天津市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J].科技资讯,201 1(27):235.
[5]李世蓉.国外住宅产业化发展及启示[J].建设科技,2004(S 1):56-57.
[6]叶爱银.住宅产业化建设初探[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0(4):2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