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自然第 2 课时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进大自然第 2 课时(推荐13篇)

走进大自然第 2 课时 篇1

课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认识大自然中的色彩,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

2、熟悉做画工具,学习使用方法,训练调色能力

3、感受大自然是美丽的,色彩是美丽的,用这些色彩来画成的图画也是美丽的 教学重点: 认识色彩并大胆地开展调色练习

教学难点: 能感受到大自然的色彩美感,激发情感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一直延续到做画过程中去

课前准备: 教师:教师寻找学校或学校附近比较适合课堂教学的自然风景点。学生:水粉颜料、水粉笔、洗笔罐、调色盒、抹布、报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阶段:

请同学们品尝各种水果糖。设问:吃了什么颜色的糖?觉得是怎样的味道?(学生感受、讨论并回答)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更丰富的色彩。(分组到操校园里寻找)

二、发展阶段:

1、认知常见的颜色红、橙、黄、绿、蓝、紫。(说到什么颜色时能举出相应色彩的事物)

2、欣赏三段音乐设问:音乐里表现的是什么颜色?你是怎么听出来的(学生感受、讨论并回答)

3、色彩居然有这么大的魅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表现大自然吧!老师想起了一种自然现象,叫彩虹,谁能说出彩虹颜色的名称来?

4、把学生分成七组,分别以颜色命名。(小组长挥挥彩旗与彩旗想应的一组小朋友就站起来。)

5、欣赏小朋友的作品 看了画以后,谁说说它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的?

6、每组的桌上都摆放了我们上课用到的物品,先和组内的小朋友商量一下,再告诉大家,你们这组将怎样利用他们来表现大自然的色彩美。

三、评价阶段: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重新组合每组的阵容,开始用色彩来进行创作。

把学生作品连成一片,进行作业交流。每组留下一名小朋友,作为这幅画的解说员,其他人和老师充当观众,一起来参观我们的《走进大自然》画展。

四、课后拓展 欣赏大师的作品。

是啊!世界在我们的眼里是多么新鲜、神气和美丽,艺术大师们也用丰富的色彩表达着对大自然的热爱。我们一起看看他们的作品吧!

板书:走进大自然

认知常见的颜色红、橙、黄、绿、蓝、紫。

走进大自然第 2 课时 篇2

(一) 教学内容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 是一篇记实散文。结尾处“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隐藏着并不那么融洽的父子关系, 查阅背景资料得知, 实际上从1920年开始, 父子间间隙逐渐加深, 但父亲来信中“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坦诚相告, 似乎是一位英雄迟暮的父亲放下身段的软弱祈求, 终于触动了儿子忏悔和歉疚的深情, 作者理解了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的心灵世界, 更理解了父亲始终如一的父爱。作者曾说:“我写《背影》, 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 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 特别是《背影》里所叙述的那一回, 想起来跟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 ……”, 走过这样复杂的心路历程后, 作者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完成了《背影》的创作。当年, 父亲行动不变, 遭受家庭一系列变故的打击, 自己母亲离世的创痛, 中年失业的沮丧, 在作者8年后的回忆中, 更加涂抹上一层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儿子复杂心境下的回忆和父亲特殊心境下的父爱, 也许是《背影》产生亘久不衰艺术魅力的重要原因吧。编者将本课编入二单元, 意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悟到“爱”这种博大的感情, 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本课的父子深情需要学生沉潜其中, 涵咏体会, 体会后的动容更是学生写作的良好促因。

(二) 学生情况分析

我班学生阅读量少, 阅读领悟力较低, 课前通过“互动讨论”了解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基本停留在以下层面:父亲给我买橘子让我很感动, 但为什么会让自己感动, 大多数同学认为就是父亲身体不好, 行动不便还为“我”买橘子, 很让我感动, 至于特定情境中的“父爱”, 学生体会的不够、不深。也有学生认为, 这种感动来的有些“假”。对8年后的作者追忆父亲的心境是怎样的?同样出现了几乎一致的“声音”--感动, 但仅仅是感动么?学生对文本的这种浅层次解读是教学的切入点。同时, 就平时对学生的了解, 学生在平时不爱朗读课文, 写作中反映出来的普遍问题是, 叙述粗糙, 描写僵硬, 尤其是无法很好的刻画出一个画面, 以上这些都是设计本课的出发点。

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说明

基于以上教学内容分析和学情了解, 本课学习我将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和手段:

第1课时

细读文本, 体会深情。

1.组织阅读文本, 把握内容、情感。

2.组织反复朗读, 就质疑点、介入资料, 展开讨论。

3.组织完成相关问题讨论, 并上传第6段朗读作业 (上传到互动讨论平台) , 组织为优秀音频作业“投花”。

4.上传平台作文要求:过往生活, 点滴人情, 总会有一幅感动或触动我们的画面, 请你在e本上画下这个画面, 并描述这个画面, 让这个画面感动或触动你我。组织学生完成好作业。要求:用1-2句话交代一下画面产生的背景, 描述、刻画这个画面。

第2课时教师准备

组织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展开两个讨论话题:

1.儿子为什么会被父亲买橘子的行为感动得流泪?父亲的不易表现在哪里?

2.作者在创作《背影》时的复杂心境, 包含哪些?教师做好学情调研。

第2课时

读中悟情, 读中引趣

1.反馈学生在“互动讨论”平台上上传的朗读作业。

2.跟读名家, 体味特殊背景, 读出儿子的感动。

3.配乐朗读, 琢磨特殊心境, 读出复杂的心情。

探究背影, 深研写法

由朗读体会, 刻画背影, 形成画面, 画面传情。

由平台作文, 描写粗疏, 无法成画, 无法传情。

学写背影, 学以致用

1.例文修改, 交流总结。

2.平台修改, 分享经验。

三、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与能力】

1.体会、深悟父爱;体味作者创作背影时复杂心境、情感。 (第二课时)

2.探究第6段感人至深的原因, 根据自己画的画面写出一段描述文字。 (第二课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话交流读出理解, 通过合作探究分析写法, 通过平台分享写作成果--写出自己的“令人感动的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味父子深情, 陶冶情操。学会关爱父母, 珍惜亲情。

四、教学环节设计 (第2课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朗读作业, 上交整理朗读作业。教师上传讨论及写作话题。

【设计思想】整个教学以四个大环节展开:

环节1:体味背影, 读出味道。环节2:探究背影, 赏析写法。环节3:学以致用, 共改习作。环节4:分层作业, 上交作品。

五、教学特色说明

《背影》一课, 是一篇传统篇目, 在内容的解析上已经无过多创新点。将教学思路集中在读写结合上, 是本教学设计的一个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是本设计的关注点, 为此,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练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总结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成长。

六、教学反思

(一) 反思设计思路

1. 基于学情:

一直在利用“写作平台”指导学生写作, 8个孩子上过《背影》, 10个上过第一课时。但都没有从写作的角度讲授过, 就想从写作入手设计教学, 这是本设计出发点。如何做到写的有效性, 我主要在两个方面着力:1.只有读出感动才能激发写的欲望。因而教学起始就设计了三个层次的朗读, 每次读, 都是在上一次读的基础上, 逐层体味背影的感人之处, 潜在的艺术魅力。通过读实现了学生的体验、感悟、理解, 《课标》也重点强调了这一点。也引发学生探究潜藏在“感人背影”后的写法。2.只有探究分享有效才能写的有效。因而, 在教学环节上又设计了两个层次的赏析, 一是从作者聚焦点--第六段体会赏析画面描写可以表达出动人的情感。二是选取学生上传到平台中的问题文中语段, 探究如何形成画面式的描写, 实现现每个学生对例文的“独特感悟、理解”。最后集合本课收获, 修改自己的习作, 使每个学生通过本课学习, 实现写作进步, 自我生命的成长。

(二) 使用“电子书包”感受

1. 上传、分享音频朗读, 实现促读、互听、互评。

2. 孙道临朗读和背景音乐, 可以在平台上资源共享, 反复使用。有助于学生深化了解文意后再读。

3. 使用“中控”, 可以实现教师不用走动, 即可了解学生赏析语段的现状, 实现动态观测。

比传统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学生的赏析笔记可以保留, 有助于教师后续思考哪里点评不到位, 利用教师反思。

第2课时:小说阅读 篇3

1. 概括故事情节;

2. 理解主题思想;

3. 把握人物形象及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4. 分析环境描写;

5. 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

6. 品析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7. 赏析表现手法;

8. 开放性探究表达。

(2012·福建省福州市)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唉唉”地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孙老师做什么了。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了。远处渐渐有了狗叫声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女人也回来了,看孩子们走远,她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们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他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边的一个草坪上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放学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啵啵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肆虐,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家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有改动)

1.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们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们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2.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 、 的好女人。

3. 文中【B】处画线句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4. 请对【A】处画线句作简要点评。

5.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第1题考查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概括故事情节,一要锁住情节链的各个节点。这篇小说,以时间为序,有四个情节节点。二要注意叙述角度。这篇小说基本上是从孙老师夫妇的角度,而不是从学生的角度叙述的。三要注意语言的简洁,不要啰唆拉杂。

第2题考查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形象,需要细读文本,从小说的具体情节和细节里,总结出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或品质。这类考题,有粗细两种考法:粗法只要求准确、全面地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细法不仅要求提炼出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必须回答从哪个具体的情节、细节里,看出人物具有哪种性格或品质。有的考生提炼表现人物形象的词语不够准确,因而失分。

第3题考查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有交代时令、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突出主旨等作用,需要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有的考生在答题时只写出其中的一点作用;还有的考生只写套话,如“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而不具体解答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或推动了下文怎样的情节发展, 这些都是分析能力不足的表现。

第4题考查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品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既要认真琢磨这个词、句本身,也要仔细推敲与它紧邻的上下文。当然,还要注意表达的规范,譬如比喻句,一般应答成“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写出了……的情景,表现了……的情感”。有的考生不注意表达的规范,因而往往漏写了“表现了……的情感”这一关键得分点。

第5题考查品析标题的含义。在标题含义上出题,往往意味着标题有浅深、虚实两层含义,答题时只需要扣住标题中的关键词,如本题的“点燃”,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即可。有的考生只写出浅的、实的那一层含义,写不出深的、虚的那一层含义,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012·江苏省苏州市)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快手刘

冯骥才 ① 人人在童年,都是时间的富翁。有时我待在家里闷得慌,或者父亲嫌我太闹,打发我出去玩玩,我就不免要到街口,去看快手刘变戏法。

② 快手刘是个撂地摆摊卖糖的胖大汉子。他有个随身背着的漆成绿色的小木箱,在哪儿摆摊就把木箱放在哪儿。箱上架一条满是洞眼的横木板,洞眼插着一排排廉价的棒糖。他变戏法是为了吸引孩子们来买糖。戏法十分简单,俗称“小碗扣球”。他两只手各拿一只茶碗,你明明看见每只碗下边扣着两只红球儿,你连眼皮都没眨动一下,嘿!四只球儿竟然全都跑到一只茶碗下边去了。

③ 有一次,我亲眼瞧见他手指飞快地一动,把一只球儿塞在碗下边扣住,便忍不住大叫:“在右边那个碗底下哪,我看见了!”“你看见了?”快手刘明亮的大眼球朝我惊奇地一闪,跟着换了一种正经的神气对我说,“不会吧!你可得说准了。猜错就得买我的糖。”“行!我说准了!”我亲眼所见,所以一口咬定。谁知快手刘哈哈一笑,突然把右手的茶碗翻过来:“瞧吧,在哪儿呢?”咦,碗下边怎么什么也没有呢?难道球儿从地下钻到左边那个碗下边去了?快手刘好像知道我怎么猜想,伸手又把左边的茶碗掀开,同样什么也没有!只见他将两只空碗对口合在一起,举在头顶上,口呼一声:“来!”双手一摇茶碗,里面竟然哗哗响,打开碗一看,四只球儿居然又都在碗里边。四周围看的人发出一阵惊讶声。“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我臊得脸发烫,在众人的笑声里买了块棒糖,站到人圈圈后边去。从此我再不敢挤到前边去多嘴多舌。

④ 他那时不过40多岁吧,正当壮年,精神饱满,肉重肌沉,皓齿红唇,乌黑的眉毛像是用毛笔画上去的。他一边变戏法,一边卖糖,一双胖胖的手,指肚滚圆,却转动灵活。这双异常敏捷的手,大概就是他绰号“快手刘”的来历。我童年的许多时光,就是在这最最简单又百看不厌的土戏法里,在这一直也不曾解开的迷阵中,在他这双神奇莫测、令人痴想不已的快手之间消磨掉的。他给了我多少好奇的快乐呢!

⑤ 我上中学后,就不常见到快手刘了。只是路过那街口时,偶尔碰见他。他依旧那样兴冲冲地变着“小碗扣球”。

⑥ 我上高中是在外地。人一走,留在家乡的童年和少年就像合上的书。往昔美好的故事,亲切的人物,甜醉的情景,就像鲜活的花瓣夹在书里面,再翻开,都变成了干枯的回忆。谁能使过去的一切复活?那去世的外婆,不知去向的挚友,妈妈乌黑的卷发,久已遗失的那些美丽的书,那跑丢了的绿眼睛的小白猫……还有快手刘。

⑦ 高中二年级,我回家度假。一天,在离家不远的街口看见十多个孩子围着什么又喊又叫,走近一看,心中怦然一动,竟是快手刘!他依旧卖糖和变戏法,但人已经大变样了。十年不见,他的模样接近了老汉。他分明换了一双手!手背上青筋缕缕,指头绕着一圈圈皱纹,像吐尽了丝而缩下去的老蚕……他抓着两只碗口已经碰得破破烂烂的茶碗,笨拙地翻来翻去;那四只小红球儿一会儿没头没脑地撞在碗边上,一会儿从手里掉下来。他的手不灵了!孩子们叫起来:“球在那儿呢!”“在手里哪!”“指头中间夹着哪!”

⑧ 我也清楚地看到,快手刘在扣过茶碗的时候,把地上的球儿取在手中。这动作缓慢迟钝,失误就十分明显。孩子们吵着闹着叫快手刘张开手,快手刘的手却攥得紧紧的,朝孩子们尴尬地掬出笑容。这一笑,满脸皱纹都挤在一起,好像一个皱纸团。他几乎用请求的口气说:“是在碗里呢!我手里边什么也没有……”

⑨ 当年神气十足的快手刘哪会用这种口气说话?这些稚气又认真的孩子们偏偏不依不饶,非叫快手刘张开手不可。他哪能张手?手一张开一切都完了。我真不愿意看见快手刘这副狼狈的、惶惑的、无措的窘态,多么希望他像当年那次——由于我自作聪明,揭他老底,迫使他亮出个捉摸不透的绝招,小球突然不翼而飞,呼之即来。如果他再使一下那个绝招,叫这些不知轻重的孩子们领略一下名副其实的快手刘,瞠目结舌多好!但他老了,不会再有那花好月圆的岁月年华了。

⑩ 我走进孩子们中间,手一指快手刘身旁的木箱说:“你们都说错了,球儿在这箱子上呢!”孩子们给我这突如其来的话弄得莫名其妙,都瞅那木箱。就在这时,我眼角瞥见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球在哪儿呢?”孩子们问我。快手刘笑呵呵地翻开地上的茶碗说:“瞧,就在这儿啊!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有改动)

1. 小说第③段画线处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快手刘怎样的心理变化?

2. 小说第⑥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

3. 小说第⑩段中,“我”为什么要转移孩子们的视线,让快手刘“用一种尽可能的快速把手里的小球塞到碗下边”?

4. 下面两句话都是快手刘完成戏法后说的,请从表现人物形象的角度,结合全文比较分析。

① “你输了吧?买块糖吃就行。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② “怎么样,你们说错了吧?买块糖吧,这糖是纯糖稀熬的,单吃糖也不吃亏。”

走进大自然第 2 课时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药品取用的规程,能进行药品的取用。认识化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了解实验的注意事项。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使用范围

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化学实验室,了解实验室规则、仪器名称。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学会一些实验基本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通过对化学家们研究过程的了解产生探究的欲望。通过本节的动手实验、实践获得乐趣,真正体会严谨的科学态度、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是实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点:仪器的识记;固体、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的使用 教学难点:滴管的使用。

教学准备:试管、镊子、药匙、量筒、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刷、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课型与思路:探究式、以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训练为主线,与纠正相结合。教学设计:

一、趣味导入

150多年前,国际化学权威柏采利乌斯在上一堂实验课时,用手指在试剂瓶中蘸了些溶液,放入口中品尝,看到他那美滋滋的样子,学生们也跟着学起来,结果大上其当。原来柏采利乌斯是先把中指伸入溶液,而后把食指放入口中,他根本没有尝到药品,而学生们实实在在尝到了苦头。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实验时一定要认真观察,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所以请大家吸取别人的教训。好了,让我们到实验室参观一下吧!

出示化学实验室全景图片。介绍化学实验室的情况,指出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科学探究。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化学就必然要走进化学实验室,因为这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场所,那里有很多仪器和药品正等着你探究化学奥秘。

二、自学与阅读:实验室规则和药品取用规律。

1、药品使用安全原则:“三不”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能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不能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药品用量节约原则:一般按规定用量,未说明取最少量——固体盖满试管底部,液体1—2ML。

3、用剩药品三不原则:不能放回原瓶,不能随意丢弃,不能拿出实验室,应放入指定容器中.

三、合作探究:药品的取用 探究活动1——固体药品的取用

观察并分析P14化学实验室药品的一些图标,说出化学药品有哪些特征?实验室里有很多药品是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或有毒性的。

探究活动2——固体药品是如何存放的?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 演示【实验1-1】把锌粒装入试管中。【实验1-2】把碳酸纳粉末装入试管中。

小结:粉状固体用药匙和纸槽,一斜二送三直立;块状固体用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

探究活动3——液体药品的取用

1)、多量液体直接倾 演示:液体的倾倒 【讨论】

1、细口瓶的塞子为什么要到放在桌面上?

2、倾倒液体时,瓶口为什么要紧挨着试管口?应该快到还是缓慢地倒?(防止药液洒出)

3、拿细口瓶倒液体时,为什么细口瓶标签的一面一定要朝向手心?(防止残余药液腐蚀标签)

4、倒完液体后,为什么要立即盖紧瓶塞,并把瓶子放回原处。(防止药液挥发和避免试剂受到污染)讨论与思考:倾倒液体有哪些要点?

(取下瓶塞倒放桌,标签对心右手握,口口相挨免外流,塞紧放回签向外)2)、定量液体量筒量

演示:用量筒取用液体。

1、量筒读数时,视线要跟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2、当接近刻度时,可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至刻度

【讨论】量取液体时,如果实现没有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是采用仰视或俯视的方法,将会对读数产生什么影响(若仰视则读数将比实验值小,若俯视则读数将比实际值大)

3)、少量液体用滴管: 自学:看书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取用少量液体可用_________.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头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防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要把滴管放在________或__________.用过的滴管要立刻______________,注意滴瓶上的滴管不要___________.严禁用未____________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实验演示:【实验1-3】 观察实验现象

四、目标检测:

1、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①严谨的科学态度 ②合理的实验步骤 ③正确的操作方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

2、链接生活:烧菜时油瓶的瓶盖应怎样放?观察家中的食盐、味精、醋等存放在什么容器中。

3、某次实验用5 mL浓盐酸,为量取5 mL浓盐酸,化学科代表建议同学们使用10 mL量筒,小明问:为什么不用100 mL的量筒呢?化学科代表说这是为了减小误差,并列举了充分的理由。你能说出说出若使用100 mL量筒造成误差较大的两个主要原因是什么吗?(①100 mL量筒量程比较大,读数时误差会较大②100 mL量筒表面积较大,残留在量筒壁上的液体较多)

4、用50 mL的量筒量取45 mL水时,采用俯视的读法,则量取的水的实际体积是()A、45 mL B、大于45 mL C、小于45 mL D、无法确定

5、实验室里,盛放配制好的食盐水的仪器是()A、烧杯 B、广口瓶 C、试管 D、细口瓶

6、要把试剂瓶里的食盐放进试管,正确的方法是()A、用镊子夹取送入试管 B、直接向试管中倾倒

C、先倒在手上,然后再塞进试管 D、用药匙或纸槽将食盐放进试管

7、在一只试管中要加入碳酸钙粉末和稀盐酸,一般应先加哪一种药品?为什么?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情感与价值观:

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并进行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意识的教育。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3、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方法。

重点、难点:物质的加热、洗涤仪器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人们常用来加热的工具有哪些?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与实验1——酒精灯的使用方法是什么?

自学:看书16页及17页的图,讨论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使用酒精灯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①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②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③用完酒精灯后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④酒精洒在桌子上燃烧起来后,应立刻用湿抹布扑盖。

⑤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

2、酒精灯的火焰各部分颜色为什么不同?

实验(1-4)用一根火柴放入火焰中,观察在火焰的哪一层的火柴梗最先碳化?说明了什么?有什么启示?

3、怎样熄灭酒精灯?

探究与实验2:按照课本18页图1-37的方法加热,观察记录加热水到沸腾所需的时间,并根据实验现象讨论,能得出什么结论?

取三支试管,各加入3毫升的水,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方3厘米、灯芯、外焰上加热,记录加热的水沸腾分别所需的时间。

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试管与桌面约成45°,并用外焰加热。试管中的液体的量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外的水要擦干。

用试管夹夹持,离试管口三分之一,手握试管夹的长柄。加热时试管口不能对人,要先预热,再对液体的中下部加热。热的试管不能立刻用冷水冲洗。

演示:做课本18页【实验1-5】,观察有关现象 探究与实验3——如何洗涤仪器? 自学: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①如何直接用水洗?②如何用试管刷刷洗?③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呢?

(①先倒净试管内的废液,再注入半试管水,振荡后把水倒掉,连洗几次。②如果内壁附有不易洗掉的物质,要用试管刷刷洗,刷洗时须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但用力不能过猛,以防试管损坏。

③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示仪器已洗干净,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试管架上或指定的地方。)学生练习试管的洗涤

三、达标反馈

1、有关托盘天平的使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托盘天平只能用于称量

B、称量时应先把称量物放在左盘 C、称量时应加质量小的砝码,再加质量大的砝码,最后移动游码 D、称量易潮解的,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必须放在玻璃容器内称量

2、下列仪器中,不可以在其中进行化学反应的是()A、集气瓶

B、试管

C、烧杯

D、量筒

3、在用酒精灯加热时,不能将玻璃仪器与灯芯接触,其原因是()A、灯芯温度太高会使玻璃熔化破裂 B、灯芯温度低,会使玻璃受热不均而破裂C、酒精灯会熄灭D、造成酒精大量挥发浪费

4、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A、洗涤玻璃仪器一定要连洗几次,直到干净

B、加热试管中的冷水,可以不预热直接对准试管底部加热

C、滴瓶上的滴管是不能用来吸取其他试剂的D、熄灭酒精灯,只能灯帽盖灭

5、链接生活:找出你身边的废弃材料,看看哪些能代替实验室里的仪器。实践活动俗话说:“吃完饭,动动手,活到九十九”,请吃完饭后洗洗碗,看看用什么方法洗碗更清洁。

四、学习小结

走进大自然第 2 课时 篇5

1、展示学生用的纸、笔、书、文具盒、橡皮、,摸一摸自己身上的衣服、鞋、袜、纽扣等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东西,想想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呢?

2、小组内相互交流自己知道的相关知识。

3、交流:选择3-5件物品介绍他们的生产过程,大家补充说明。

一、引入话题,唤醒生活

师:许多孩子只知道家中的花瓶是多么的漂亮,盛饭的`瓷器是多么的精美,却不知道瓷器美丽背后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这些漂亮的瓷器是怎么来的吗?

1、各组选派代表将调查获取的信息进行介绍,可以用文字、图示、或者摄影、录像资料辅助说明,体会在美丽的背后劳动者是如何付出艰辛和智慧的,懂得劳动成就美,劳动者创造了世界。

2、课文中以图配文的形式呈现了美丽瓷器的过程,教师读文引导学生了解瓷器的生产过程。

3、指名学生说陈述瓷器的制作过程。、

二、合作学习,体验生活

1、选择一件或几件你喜爱的文具、书本或日常用品,小组之间想办法较全面了解它们的生产过程

2、为自己想要介绍的物品设计一个形神兼似的卡通人物形式,配以相关的文字、图片说明。重点强调它的生产过程以及每个过程所要付出的劳动和智慧。教师适时引导点拨,唤起学生心中的共鸣,。

三、深入感悟,引导生活

举出日常生活中不爱惜物品的现象,让大家评一评、说一说。通过评论总结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1、根据教材P29安排的活动,可以在家长、老师协助下演练后再进行,也可以自由组队,合理进行。并为自己的纸取“挑战蔡伦”“新星纸业”等可爱的名字。

2、在自己造的纸上写下快乐宣言、劳动感言、心情日记,画上精美瞬间、美丽心情,写上美好祝福等。

敬畏自然第二课时预习学案 篇6

【预习目标】1 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2 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预习重难点】

重点:抓住文章的关键句,理解分析课文

难点: 了解文章拟人、反问等修辞的手法,品味文章中的富有哲理的语句。

【预习任务】

一局部品读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2、请你在 2-4段找出“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的依据来。

3、3、阅读第5段从文中找出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的理由。

4、第6段为什么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既然人宇宙在欢笑 ”?)

二本文语言富有哲理性、文学性,请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加以品味,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预习诊断】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这个宇宙到处都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即使那些看起来死气沉沉的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也是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那些高级的生命形态正是从这“死”的物质中产生的,换言之,包括我们人类在内的高级生命,只是物质的另一种存在方式。在物质中,有无数的生命在沉睡着,一旦出场的时间到了,它们就会从睡梦中醒来。

因此,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做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做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1.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2.怎样理解画线句子的意思?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这一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

5.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走进大自然第 2 课时 篇7

一、教材分析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极其密切,已经在环保、医疗、工农业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微生物相关的各项技术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是微生物培养技术。本专题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基本技术,以增进学生对微生物的了解,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动手动脑做科学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进行微生物的培养。②过程与方法。尝试进行倒平板和平板划线等基本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动手动脑做科学的乐趣,体会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中无菌操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无菌技术的操作。

四、教学准备

①课前4天~6天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通过自己的预实验进行摸索,发现在具体操作时会遇到哪些问题。②编写教案、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视频。③准备2组学生,课前进行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制备,并拍摄学生视频。④将学生制备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分装,高压蒸汽灭菌。将培养皿干热灭菌,并培养大肠杆菌,将菌液分装。⑤准备75%左右的酒精等相关实验用品。

五、教法和学法

学生观看制备培养基视频,并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体验亲自动手接种大肠杆菌的乐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实物展示被污染的培养基,师生共同回顾获得纯净培养的关键是防止杂菌入侵。

知新:传统发酵技术中所用的微生物来自于自然界,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的纯度。这节课,我们将会尝试用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

(2)学生汇报培养基的制备,领悟培养基制备要点。学生结合自身课前所做实验的录像,讲解培养基的制备过程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醒大家值得注意的事项等。师生共同总结培养基的制作过程,包括计算、称量、熔化、灭菌、倒平板等五步;牛肉膏、蛋白胨易吸潮,称量要迅速并及时盖盖;琼脂易糊底,加热时要不断搅拌;不同微生物适宜的PH不同,要调节培养基的PH等。

追问:配置培养基要遵循什么原则呢?学生交流、表达后,教师进行点评。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培养的微生物种类、培养的目的等确定培养基的类型和配制量。②营养要协调: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要适宜。③pH要适宜:细菌培养基pH中性或偏碱性,霉菌培养基呈酸性。

(3)学生尝试进行倒平板操作,体验无菌操作要点。为使学生初步了解倒平板操作的方法和技巧,教师首先在实物投影仪下进行演示操作,在观察的基础上再由学生亲自尝试该操作,以减少实验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教师在巡查学生实验过程中,用手机或相机对学生的规范和不规范操作进行抓拍,通过投影将照片展示于大屏幕,以便对实验点评。

学生结合操作,讨论下列问题:①倒平板过程中,你有哪些无菌操作?②平板冷凝后,为什么要将平板倒置?③若皿盖和皿底之间粘有培养基,则该平板能否培养微生物?为什么?提示:因琼脂在44℃就凝固,所以教师要提醒学生操作要迅速。

实验结果与评价:①是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了无菌操作。操作中,部分学生并不能熟练地用左手打开皿盖右手倒培养基,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学生打开皿盖,另一位学生倒培养基;个别学生因不理解平板为何要倒置,在培养基未完全凝固时就把平板倒置。②制作好的培养基要放在恒温箱内,在37℃环境下培养24h,若有菌落形成,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若无杂菌生长,即可用于纯化大肠杆菌。提示:因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上一步只是向学生作说明,课堂中并不操作。

(4)学生尝试纯化大肠杆菌,熟悉无菌操作要点。教师展示课前培养的大肠杆菌菌落的照片和实物,指出菌落就是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大肠杆菌菌落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小凸起,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的菌落为深紫黑色、光滑、湿润、带有金属光泽。教师介绍接种大肠杆菌的4种方法,并说明任何一种接种方法的核心都是防止杂菌污染。

提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平板划线操作,教师可在课前播放平板划线操作的视频。学生动手操作之前,教师要交代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划线之前都要灼烧接种环,操作结束时仍然需要灼烧接种环;取菌液之前及取菌液之后,装菌液的试管口都要通过酒精灯的火焰;划线时最后一个划线区域不能触及第一个划线区域等。

学生结合操作,讨论下列问题:①共灼烧接种环多少次?每一次灼烧的目的是什么?②在灼烧接种环之后,为什么要等其冷却后再进行划线?③在做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划线操作时,为什么总是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

实验结果与评价:①是否熟练、规范地进行了无菌操作。操作中,部分学生将皿盖打开进行划线操作;个别学生不能及时将棉塞塞上;部分学生未将接种环冷却就进行接种操作。②是否进行了及时细致的观察和记录。接种了大肠杆菌的培养基放在恒温箱内,在37℃环境下培养24h、48h,观察并记录菌落的形态、大小、颜色、数量、位置等。大肠杆菌菌落圆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半透明,小凸起。培养24h和48h后的菌落大小不同,但是菌落分布位置相同。(这一步在课后完成。)

追问:如果你在培养基上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菌落,你能分析出可能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吗?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5)学生观看稀释涂布平板法的操作录像,进一步体验无菌操作。

提示:不管是通过何种方法接种大肠杆菌,都要将接种后的培养基和一个未接种的培养基都放入37℃恒温箱中,培养24h和48h后,分别观察并记录结果。

特别提醒:实验后,所有用过的培养基、培养液等都需要统一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再丢弃,否则将会造成环境污染。

教师讲解菌种的保存:对于频繁使用的菌种,可采用临时保藏的方法,对于要长期保存的菌种,可采用甘油管藏的方法。

七、教学反思

第2课时 认识圆柱 篇8

圆柱与圆锥

第2课时

认识圆柱和圆锥

教学内容: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P3~4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准备:教师与学生每人带一个圆柱,教师给学生每4人小组发一个纸制的圆柱。每位学生准备好制作圆柱的材料。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侧面展开是长方形,并理解长和宽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法:引导法

法: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

谁能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围成的,相对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长方体的高有无数条。)

正方体呢?

谁能说一说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二、新授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种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简称圆柱。

1、初步印象

同学们,请你们用眼睛看,用手摸,说一说圆柱与长方体的有什么不同?

(圆柱是由2个圆,1个曲面围成的。)

2、小组研究:圆柱的这些面有什么特征呢?面与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3、交流和汇报

(1)关于两个圆形得出:上下2个圆是完全相等的圆,它们都是圆柱的底面。

(2)关于曲面得出:它是圆柱的侧面,如果沿着高展开,可以得到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如果沿着斜线展开可以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展开后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高。

(3)关于圆柱的高: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圆柱的高。高有无数条。高有时也可用长、厚、深代替。

4、举例说明进一步明确特征

教师:既然大家对圆柱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那些物体是圆柱呢?

(学生举例,再让学生自己判断。当有一个学生说粉笔是圆柱时,教师可让学生进行讨论。)

5、运用知识进行判断

下面哪些图形是圆柱?哪些不是?说明理由。

6、制作圆柱

三、练习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整式》第2课时教案 篇9

《整式》第2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多项式,会指出多项式的项数、次数。 2.知道什么是整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项式的学习,知道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知道整式与代数式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项式的学习,感受代数式的实际背景;通过列代数式,发展符号感。 二、教学重点: 多项式的定义、多项式的项数、次数。 三、教学难点: 多项式的项数、次数。 四、教具: 电脑, Powerpoint幻灯片, 实物展示台。 五、教材分析: 人们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一般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在从抽象到具体,不断往复,逐步提高的过程。本节中,整式的概念、多项式的概念和次数,既是由数到式的抽象与升华,又为以后学习分式运算、一次方程和函数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另外,通过以往学习的经验,学生在对单项式、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的次数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都还有一定的难度。那么通过多项式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多项式与单项式的关系.知道整式与代数式之间的关系更显得尤为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和有条理地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 第2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 活动1 我们已经学习了单项式,单项式中只有什么运算? 请指出下面单项式的指数和次数。 。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回忆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创     设     问     题     情     景       活动2 请写出下面代数式: 1.现在地球上生存的动物约有150万种,其中,无脊椎动物约有m万种,脊椎动物有______万种。 2.如图所示,城楼门口的形状下部是长方形,上部是半圆形.城楼门口的面积是______。 一个三位数,个位数字为a,十位数字为b,百位数字为c,则这个三位数是__________。   学生观察、思考,小组交流、讨论回答.同时教师参与其中,与学生形成激情互动。   从实际情境出发,探究新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 是单项式吗?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有的数量关系单项式不能表示. 但是,是由两个单项式组成的,你能找到这两个单项式吗? 你可以说出分别是由那些组成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鼓励。 强调他们都是单项式的和的形式。 认识多项式与单项式的联系。   讲   授   新   课 活动3 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请你说出一些多项式。 教室可让多个学生回答,对学生的不同发言,教师给与适当的点评、鼓励。   学习多项式的定义.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请大家看是多项式吗?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论、交流。发表见解。 加深对多项式的认识. 多项式中的每一个单项式都叫做多项式的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多项式有几项就叫做几项式. 下列多项式各是几项式,有没有常数项? 。 在多项式里,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请指出上面几个多项式的次数,并指出他们各是几次几项式。 师生互助,共同总结。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学习多项式的项的概念。 学习多项式的次数的概念. 做一做 请同学们完成P175的“做一做”。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解答。 训练多项式的项数、次数的概念。 探   究 活动4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为整式。 请同学们讨论:整式的.分母中允许出现字母吗? 学生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学习整式的概念。 巩   固   练  习把下列代数式填写到相应的集合中:   单项式集合{  …} 多项式集合{  …} 整式集合{  …}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深刻认识整式的概念。   活   动   探   究 例3如图是由一个正方体和一个长方体组成的组合体。 ⑴请用代数式表示这个组合体的体积。     ⑵这个代数式是整式吗?如果是,请你指出它是多项式还是单项式。如果是多项式,请指出它是几次几项式? 解:(略) 师生共同完成这一具体问题的分析和解答。 强化对知识的应用意识,并为下一节合并同类项做好铺垫。 回顾反思 活动5 1.今天我们学习了多项式,你知道多项式与单项式之间的联系吗? 2.怎样确定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什么是常数项? 3.什么是整式?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并及时给与鼓励。 整理多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巩 固 与 提高 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 作业:课后习题(P176)1、2、3、4. 学生解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巩固训练。 课 堂 反 馈 课堂检测:(包括基础题和能力题) 综合考查,学以致用。 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附:板书设计   6. 1. 2  整式  1.多项式的概念。  2.整式的概念。 3.多项式与单项式之间的联系。  4.多项式的项数和次数。 5.常数项。     课后反思:本节从一组学生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出发,通过列代数式,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多项式概念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教学中教师适时给出多项式、多项式的项、多项式的次数等概念,进而给出整式的概念。在引导学生理解单项式、多项式和整式三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上处理得当。在练习中发现学生对多项式次数的理解上反映出了一定问题,以后教学应该注意。  

 

走进大自然第 2 课时 篇10

第三单元:只有一个地球

第十课:在自然灾害面前

湖北省宜都市陆城一小 邓正平

教学目标:

1、知道自然灾害是自然界发生的异常现象,了解一些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认识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2、学会遇到自然灾害时正确逃生的方法。

3、感受到灾害无情人间有情。

教学重点:认识自然灾害形成的原因及危害。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视频展播,揭示课题展目标

1、谈话:同学们,你们还记得2008年四川发生大地震的情景吗?

2、视频展播:512汶川大地震的悲凉情景

3、讨论:从这段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些什么?此时的心情如何?

4、小结揭题:看了这段视频,我们每人的心情都非常难过。尽管每个人都希望人生幸福快乐,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大自然发怒的时候会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的灾难,像这样的灾难我们统称为“自然灾害”。

5、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想弄清楚哪些问题呢?(随机归纳:有哪些自然灾害?造成哪些危害?形成原因?怎样防范?

二、讨论交流,自然灾害各类多

1、启发谈话:自然灾害是人类懒于生存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地球上每年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它不仅毁坏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且会吞灭人类的生命和财产。你知道有哪些自然灾害?

2、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归纳:各种自然灾害,按照成因或性质通常可以分五大类:(1)气象类灾害:洪涝、干旱、暴风、暴雨、寒潮、冰雹、龙卷风等。(2)地质类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地陷、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等。

(3)海洋性灾害:海啸、海面上升、风暴潮等。

(4)生物性灾害:虫害、鼠害、草害、病毒性传染病、细菌传染病等。(5)火灾:森林火灾、电引发的火灾、草原火灾等。

三、案例分析,自然灾害危害大

1、自然灾害种类多,人类防不甚防。你们知道这些自然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哪些危害呢?

2、再次播放可怕的“5.12汶川大地震”

3、讨论:这次大地震给人类带来了怎样的灾难呢?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造成了69227人死亡,17923人失踪,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千米,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多元。)

4、拓展:你还能举例说说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吗?(可借助自己搜集的资料讲述,也可借助教材中的案例加以阐释)

5、小结:是啊,各类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都是巨大的。不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危及人类的健康,更甚者造成许多人员伤亡等。据有关数据统计,全球自然灾害每年有25万人丧生,造成的物质或经济损失不计其数。亚洲又是受恶劣天气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全球有43%的自然灾害和80%的受灾人口都有集中在这里,自然灾害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是人类难于避免的。

四、课堂小结,强化对自然灾害的认识

1、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对自然灾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自然灾害很可怕,危害巨大)

3、结束语: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的收获很大,对自然灾害有了很多新的认识。这么多的自然灾害是如何形成的?我们人类该如何科学防范自然灾害,尽量减少其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下节课我们继续将和大家一起讨论这些问题。

附板书:

10、在自然灾害面前

(一)种类多:气象类、地质类、海洋类、生物类、火灾

危害大:经济损失、危及健康、人员伤亡„„

第 二 课 时

一、复习谈话,导入新课学习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灾害种类多、危害大,是世界性的问题。这些自然灾害是如何形成的,我们人类该如何科学防范自然灾害呢?今天 我们继续学习和第十课。(揭题)

二、成因分析,天灾中有人祸

1、近几年来,全球发生了不少自然灾害,你们知道这些自然灾害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的因素)

2、哪些是自然因素造成的? 有哪些自然灾害是人类的行为诱发或加剧的?(滥砍滥伐、滥排滥放、滥捕滥然、滥采滥挖等人类自私有贪欲行为。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森林草地被破坏;二是江河湖泊减少;三是城市化程度加剧。)

3、在我们的家乡有没有因人为因素而导致自然灾害加剧的呢?请举例加以说明。

4、通过大家的分析,我们知道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有些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但有些却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天灾之中有人祸。

三、共同努力,抗击自然灾害

1、虽然各种自然造成原因之多,不论什么原因造成的,当自然灾害来临后,人们都是相互支持、相互援助,共同抗击自然灾害。

2、播放视频《众志成城,重建家园》(为汶川地震捐款场面)看了这段视频资料,你有怎样的感受?

3、你知道在灾难面前,人类社会有哪些救助组织和救助行动?(自学教材P71-72)

4、你救助过别人吗?除了为灾区小朋友捐款外,你还为救助别人做了些什么呢?

(随机引出今年的5.20助残日,积极响应大队部发出了怎样的倡议)

6、小结:真是灾害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面对自然灾害这种共同的灾难,每个社会成员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既要关爱自己,也要关心别人,关心社会,与大家一起共同抗击自然灾害,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

四、防治结合,学会自护自救

1、为了减少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人类应该怎样做呢?(加强学科预测,保护生态环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抗结合、制定专门的节日——国际减灾日)

2、国际减灾日和我国减灾日分别是哪一天?制定这特别节日的是什么呢?(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每年5.12日是我国防灾减灾日,制定这特殊的节日,目的是在全球或全国倡导减轻自然灾害的文化,包括灾害防止、减轻和战备等)2012年的国际减灾日和我国的减灾日的主题分别是什么?(国际:建设具有抗灾能力的城市,我们做好准备 我国: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3、你知道在我国有哪些防范自然灾害的措施?

4、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你有自我保护的能力吗?请举例说说。

5、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每个都有很强的防灾意识,在自然灾害面前,大家携手相助,共创美好的生活未来。

附1:板书设计

10、在自然灾害面前

(二)自然灾害成因:天灾中为人祸

共同努力,抗击自然灾害

附2:相关材料

(一)地震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现象。

1、地震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

路面开裂、房屋倒塌、人员伤亡、引起火灾

2、除此之外,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灾难? 山崩、洪水、泥石流、毒气蔓延、瘟疫、爆炸等

(二)水灾和旱灾1、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淹没农田4750多万亩。

2、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特大洪水。

3、洪水除了吞噬村庄,还有哪些危害?

淹死人,淹没农田,导致粮食减产甚至绝收,瘟疫,电死人畜等。

水多了会泛滥,没水又会怎样呢? 旱灾

5、旱灾的危害

自古以来,旱灾同洪水一样,是我国人民的心腹之患。

去年入秋以后,中国西南、江南、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干旱,云南更是遭受60年一遇的罕见特大旱灾。同时,华北大部、西北东部以及黄淮大部近40余天基本没有降水,部分冬麦区出现旱象。面对严重旱情,云南、广西、贵州、重庆、四川等受旱省区纷纷积极投身抗旱,全力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

(三)其他自然灾害

1、海啸: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啸,13个印度洋国家的21万6000多条人命就这样消失在惊涛骇浪中。

唱游森林第2课时 篇11

教学内容:

1、欣赏《狮王进行曲》

2、律动情境表演。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演唱、情境表演等音乐实践活动,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动物形象,在情境性的音乐活动中,怀着好奇之心关注故事情节与歌曲结构。体验玩中学的快乐。

2、尝试借助图谱,运用打击乐器和体态声势,在音乐情境中参与《狮王进行曲》等作品的音乐实践活动。

3、通过欣赏《狮王进行曲》,加深学生对音乐力度、速度、旋律等要素的感受和理解。教学重点:

欣赏《狮王进行曲》,加深学生对音乐力度、速度、旋律等要素的感受和理解。教学难点:

在音乐情境中参与《狮王进行曲》等作品的音乐实践活动。教学准备:多媒体 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

1、游戏:跟着音乐走一走。

安排学生和着音乐走一走。鼓励学生每人创造一种走步的姿势。(如:用脚 尖走、用脚跟走„„)

音乐停止,立即停止动作。同时身体保持在停止瞬间的动作,变“静态造型”。音乐响起再走。

2、师生问好。

二、新授

初听《狮王进行曲》(1)听狮王主题音乐

(低音区主题):是高音还是低音呢?模仿什么?请用动作表现一下。(钢琴颤奏)这里又向什么?

(高音区主题):是高音还是低音呢?模仿什么?请用动作表现一下。曲子里先出现的是高音还是低音呢?那么应该是什么动物先出场呀?(大动物先出场)

(2)初听引子部分音乐

(师)这么巨型的动物由远而近走来了,小动物们见了必定是越来越害怕啦,情绪变得越来越紧张,听听,这音乐的力度是怎样变化的? 老师出示渐强,减弱记号,学生选择。

复听引子部分音乐,学生摆动双臂模仿风吹树叶,动作幅度随音乐力度而变化,请一名学生模仿巨型的大动物由远而近的走来。

三、听音乐看图编故事

(师)这曲子究竟是不是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咱们再来完整的听一遍,请你边听边看边想象一下,他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一会儿讲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棒。

边放录音,边出示画有狮子王的幻灯片。

请学生来讲故事,并为所讲的故事,所听的乐曲起个名字。

同学们起的名字真棒,这首曲子叫《狮王进行曲》,是法国作曲家“圣·桑”所写,这位作曲家还写了许多关于小动物的音乐,汇总成管弦乐曲《动物狂欢节》。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他给狮王编的曲子。

学生打着拍子跟琴唱两遍。

(3)想想看,如此威风的狮子王出来前,谁为它开路呢?(士兵)请学生模仿士兵行进动作。

四、表演

1、今天有什么动物来参加我们的动物狂欢节,数数威风的狮王出场后吼叫了多少声?(共四声)

请学生用动作来表现狮子的吼叫。

启发学生通过音区的变化,想象狮王出现后,紧跟着小狮子出来了。

2、老师给学生分组进行排练表演。分组请学生上台戴上头饰表演。老师与同学们对上台表演的同学进行点评。

五、结束

1、师小结。

燕子过海 第2课时 篇12

教 学设 想

实验用具及 教 具 课 件 或投 影 片

教 法 设 计 学生活动

1.学习第3自然段。(1)播放第3自然段录音,边听边划出表现燕子过海很辛苦的词语。(2)联系上下文,理解“疲倦”的意思。(不分昼夜地飞,太累了。)(3)比较句子,说说意思有什么不同。(投影)燕子飞下来,停在甲板上休息。燕子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①分别读读这两个句子。②说说哪句话的词语用得恰当,为什么?(进一步理解“疲倦”的意思)

教 法 设 计 学生活动

(4)做《作业本》第5题。①出示投影有的.又飞了,有的却死在甲板上。战士们把它放在大海里。(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②理解“展翅”。③做《作业本》第3题。(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按课文内容填空。见《作业本》第4题(2)。(7)给下列表示燕子活动的词语按先后顺序标上序号。休息( )飞( )展翅起飞( )2.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1)齐读一遍后,再让学生自由读一遍。(2)听写这段话。(3)校对订正。

《夜色》教学设计第2课时 篇13

泉峰小学 王广妹

课时目标:

1、复习文中的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省略号,了解省略号的作用。

4、理解重点字词,会用“一„„就„„”练习说话。

5、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要做一个勇敢的孩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词语(摘果子)

师: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世界。那里啊,不仅景色优美,还有好多鲜美的果子吃呢?谁去把它摘下来!(课件展示生字词)

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师:你们真棒!现在请大家欣赏美丽的景色。

2、(学生欣赏图片)师:谁来说说我们观察到的这些景色是什么时候的?(晚上)出现在晚上的景色我们把它叫夜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夜色》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师:认真听老师读课文。

课件出示:想一想:你听懂了什么?

2、学生反馈

(学生听教师范读,听后自由汇报自己的收获。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我〞的变化。随机板书:胆小——勇敢。)

师:你们理解的真好。这个小朋友开始是怎样胆小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第1小节。

三、细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1小节。课件出示:

1、认真小声地读课文第1小节。

2、思考:①这个小朋友开始是怎样胆小的?请用“____”画出句子。②妈妈见“我”如此胆小,是怎样帮助“我”的?③“我”听了故事,是不是就变勇敢了呢?

预设:

(1)开始这个小朋友胆子很小。你是从课文中哪句话体会到的?让学生练习朗读“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指导学生用害怕的语气读,要读得轻——慢一些。

(2)只要“一”后面的事件发生,就会导致“就”后面的结果。(出示课件,练习用„„一„„就„„说句)

(3)妈妈见“我”如此胆小,是怎样帮助“我”的?(妈妈讲了许多勇敢的故事。)妈妈只讲了一次故事吗? 你是从哪个字体现出来的。(出示课件“比一比”,齐读,突出妈妈不只讲了一次)

(4)“我”听了这些故事,是不是就变勇敢了呢?从哪句话体现出来?(我一看窗外,心儿还是乱跳。)让学生练习朗读“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体会心跳的感觉。(指名读:哦,听到他读的时候好像在颤抖)同学们都能找到胆小的感觉去朗读,如果注意停顿和重音,一定可以读得更好。(全班齐读第①小节)

(5)感悟省略号的作用。

想象:怕黑的“我”可能想到了什么?(学生想象发言)刚才大家想到的都藏在这个省略号“„„”里面了,诗人省略没有写出来了。

师:过渡语:经过了妈妈的帮助,“我”还是那么的胆小、怕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黑了呢?下面请同学们再带着问题学习课文第2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2小节 课件出示: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第2小节。

2、思考 ①“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黑了呢?②爸爸是 怎样帮助“我”克服怕黑的毛病的呢?

预设:

(1)指名学生朗读。

(2)“我”后来为什么又不怕黑了呢?(因为有了爸爸的帮助)(3)爸爸是怎样帮助“我”的呢?(爸爸晚上拉我去散步。)我想去吗?你是从句子中哪个词语知道“我”不想去的。(偏要)

(4)“我”走出家门,看到了怎样的夜景?(原来花草都像白

天一样微笑)朗读体会。

(5)从此以后,“我”还会害怕黑夜吗?让学生练习朗读(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体会不怕黑的心情。

欣赏夜景图片:现在我们和文中的小朋友一起去感受夜色的美丽。

(6)同法理解省略号“„„” 想象:

勇敢的“我”可能还看到、听到什么?(我们看到的和听到的也藏在这个省略号里面。)

(7)小朋友们,在爸爸的帮助下,“我”终于不再怕黑了,也能欣赏到夜晚美丽的景色,你觉得该怎样读才能读出“我”的心情?(指名读。)

(8)学生反馈并朗读。(注意各种语气的变化)

(9)师生评议。(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用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原来花草都向白天一样微笑,要读出惊讶而又欣喜的语气;最后一句要读出自信、骄傲而又高兴的语气。)

指名读,评议

(10)全班齐读第2小节。

(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1、全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游戏背诵。

3、学生齐背课文。

四、教师小结:小朋友由原来的胆小到现在的勇敢,都有谁的帮助呢?有没有小朋友自己的努力呢?

(妈妈给小朋友讲勇敢地故事,爸爸带着小朋友去散步。)

(主要还是小朋友自己的努力,自己有面对黑暗的勇气和信心。)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黑夜并不可怕,只有勇敢的孩子才能欣赏到夜色的美。其实做什么事情都一样,只要我们敢于面对困难,勇于克服困难,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五、课堂练习

填一填

再 在 步 布 1、小鸟好像____和我说:“小朋友,____见!2、我进____了,妈妈送我一个____娃娃。读一读

词语花篮的词语。

六、课后作业

1、把今天学习的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

上一篇:环境建设局第一季度工作总结及第二季度工作计划下一篇:学校中秋节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