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反思

2025-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反思(精选15篇)

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反思 篇1

《松鼠》是一篇深受孩子们喜欢并使他们获益颇多的好文章。这篇课文描写了一种人见人爱的小动物——松鼠,它的美丽、机灵、有趣,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也是一篇成功的描写动物的范例。因此,在教学的设计上我强调了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的“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有所感悟和思考”的阅读教学理念。学生的阅读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以及文本意义重新构建的过程。从这一意义来说,阅读教学中学生的自读和自己感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鼓励学生阅读,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阅读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才能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语文教学,既有知识的传授,又有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更有做人的指导、情感的体悟,各个方面交融一处,不断融合,以求达到知、情、德、行的完美统一。

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反思 篇2

1. 认识生字“洛”。

2. 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 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 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 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 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 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 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 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 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 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反思 篇3

本单元把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具体现象里的周期规律、对现象的后续发展情况作出判断、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教学活动,激发探索兴趣,培养探索精神。教材在编写上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教学素材现实,贴近学生生活。(2)关注探索过程,鼓励方法多样。(3)掌握难度。现象中的周期规律都是比较简单的、容易发现的。

教学内容分两部分编排:第一部分是体会周期现象,发现其中的周期规律;第二部分是解决有周期规律的实际问题。每部分都安排了一道例题和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十是配合两部分的教学。

【学情分析】

在学习的教材中,学生分别集中探索了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规律以及对几个物体进行搭配或排列的规律,已经初步形成独立探索简单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也多次经历寻找数或图形简单排列规律的过程,所以,学习本单元已有一定的探索规律基础和经验。

【教学目标】

1.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发现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能根据规律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2.学生主动经历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学生经历和发现探索规律的过程,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计算策略中,确定几个物体为一组,怎样根据余数来确定某个序号所代表的是什么物体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来做个游戏。游戏规则:男生为一队,女生为一队,比比看谁能快速真确地记住老师给你的信息,能记住的获胜。准备好了吗?开始!

男生:487

女生: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

女生:375375375

谁记住了?

男生:487536296452

女生:375375375375

男生:不公平。

师:为什么不公平?

生:女生的数字有规律。

师:是的老师设计的游戏就是不公平的。女生一组是有规律的,男生一组是没有规律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规律,我们掌握这种规律就能帮助我们解决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

我们这节课就来找规律。

【设计意图:从学生喜欢的游戏入手,通过参与游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并初步感受周期规律,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探究新知

1.我们学校马上要迎来60年校庆,为了迎接校庆学校在校园内布置了许多盆花、彩灯、彩旗。仔细观察(图略),从左边起,盆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摆放的?彩灯和彩旗呢?

(生小组探究)

汇报探究结果:

a.师:来先看看盆花是按什么样顺序摆放的?

生:按一盆蓝花,一盆红花的顺序摆放的。

生:按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蓝花、红花这样的顺序摆放的。

生:蓝红两盆为一组,先蓝后红,一直这样摆下去。

(师相机提问:下一盆花是什么颜色?为什么?)

师:盆花是按蓝红、蓝红这样两盆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

b.让我们来看看彩灯的摆放。

生:按红、紫、绿,红、紫、绿3盏为一组的顺序摆放的,下一盏会是紫色吗?为什么?

生:不会,红色,每组中都是红紫绿的顺序排列的。

师:强调每组中的排列顺序都一样。

c.那彩旗呢?

四面为一组,红红黄黄的顺序一直排下去。

【设计意图: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观察盆花、灯笼和彩旗的排列顺序,感知它们摆放的有序性,并能初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

2.如果照这样摆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

生:蓝色。

师:确定是蓝色,为什么呢?你是怎么想的?请动手将你的理由写下来。

师: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1:

生:△○ △○ △○ △○ △○ △○ △○ △

你是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很好,这个一定是对的。

预设2:

1、3、5、7…单数  蓝花

2、4、6、8…双数  红花

你观察很认真,单双数的规律,那77盆呢?84盆呢?

预设3:

15÷2=7(组)……1(盆)

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15盆2盆为一组,分为7组还余1盆,所以是蓝花。

师追问:15是表示什么?2、7和1呢?

师:为什么余1盆就一定是蓝花?

每组都一样,第八组第一盆和第一组的第一盆一样,是蓝花。

师:在这些方法中,你喜欢那种?

(生表态)

【设计意图:通过15盆是什么花,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会画图、列举、计算等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来解决问题】

3.照这样摆下去第38盏灯,39盏灯是什么灯?来试一试。(生动手)

38÷3=12(组)……2盏,应该是紫色。

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3盏为一组,38盏12组余2盏,和第一组中第二盏一样。

那第39盏灯是什么颜色呢?

39÷3=13(组),应该是绿色。

这里没有余数你是怎么想的呢?

它是第13组的最后一个,和第一组的最后一个一样。

小结:有用前两种方法的吗?

一一列举太麻烦了,要是问第100盏,1000盏呢?还有人用一一列举吗?

看来这种方法是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设计意图:在解决38、39盏灯笼是什么颜色的实际问题中逐渐优化方法,形成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

三、拓展练习

大家对今天的规律了解的怎么样?来帮助老师解决一个问题?

1.老师先摆了三枚棋子,你能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吗?

○○●

生:黑色,  21÷3=7(组)

《预设》生;不能判断,不能看出下一枚是什么,没有周期规律。

《预设》师:一定是黑色吗?

生:不一定,因为不能确定第四枚是什么颜色的,也许是黑色的也许是白色的。至少有这样的两组才能说它是有规律的。

是的,你能给它添上几枚让它出现规律吗?再来判断第21枚是什么颜色的棋子?

生○○●○○●……

○○●●○○●●……

……    ……

(生上台展示自己添加的规律,特别强调省略号的作用)

师:像这样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解决棋子问题,学生进一步体会什么才是有规律,及在设计中更完整地认识周期规律,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2.知道了什么是周期规律,也知道了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你来看看老师摆的这些棋子是周期规律吗?如果是你,知道第50个是什么颜色吗?

○○●○●●●○●●●○……

小组讨论。

反馈:是周期规律。

生1: ○○●  ○●●●  ○●●●  ○……

生2:○○  ●○●●  ●○●●  ●○……

师:是的,去除前面几个棋子,后面的棋子是周期规律。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1.知道什么是周期规律。

2.知道发现规律时,要用动手画一画、数一数的办法找到规律,就能应用规律解决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

……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5个环节认识周期规律,即“五探”。“一探”通过男女生“比比谁记得住”的游戏,吸引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找规律兴趣。“二探”通过情景图,学生观察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规律,体验周期规律。“三探”你知道第15盆是什么颜色的花吗?学生通过画图、列举、计算等多样化解决问题。“四探”通过第38盏、第39盏是什么灯,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优化方法,得到解决周期问题的一般方法。“五探”通过一组实践操作“摆棋子”再次探究并形成清晰完整的周期概念,按一定的顺序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周期规律。通过“五探”学生对周期问题形成清晰完整的认识,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体会了画图、列举、计算等不同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根据实际情景选择合适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得成功的体验。

松鼠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篇4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又称科学小品)。它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以形象化描写为手段,在说明角度、表达方法、语言风格等方面与《鲸》有很大不同。从说明的角度来看,《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形、性格和行动;从表达的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而本文主要是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从语言风格上来看,《鲸》的语言精炼平实,而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到五年级已经多次接触过说明文,懂得基本的说明方法。对松鼠这种小动物不是很熟悉,但对小动物很感兴趣。已经具备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概括能力。设计理念:

学习本课,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疑促读,读中感悟,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尝试着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学习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使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通过背诵文章中自己喜欢的自然段,做一些语言积累。

教学目标:

1.正确读记“乖巧、驯良、清秀、矫健、机警、玲珑、躲藏、追逐、强烈、溪流、警觉、触动、锐利、错杂、狭窄、勉强、遮蔽”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3.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4.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教学准备: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要来认识一种小动物——松鼠,老师收集了一些小松鼠的照片,想看吗?(看课件),图片中的小松鼠怎么样?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那么,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丰笔下的小松鼠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十课《松鼠》。

二、检查预习,初读感知

昨晚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我们先来比一比谁预习得好。1.字词大闯关,你能过关吗?谁来读一读?意思理解了吗

驯良 乖巧 矫健 榛子

榉实 帽缨

船舵 蛰伏 苔藓

狭窄 勉强 栎树 褐色 敏捷 机警 警觉

2.在预习课文时你遇到什么不明白问题或者想知道的问题吗?(学生自由提问题)

三、教师梳理问题,学生根据问题再次自学。(同学们提的问题真不少,我们一起先来解决这两个问题:作者从几方面介绍松鼠的呢?课文在表达上与《鲸》有哪些相同或不同的地方?认真读课文,细细体会,并把有关的内容找出来。也可以在课文空白处写写。

四、学生自读自学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五、全班交流,读中点拨。

1.作者从几方面介绍松鼠的呢?你来读读有关句子。

(1)外形:课文哪里写到松鼠的外形?你来读读有关句子。从小松鼠外形的描写,你体会到小松鼠是怎样的动物?(漂亮可爱)是呀,无论是玲珑的小面孔,还是帽缨形的尾巴,都让我们感受到小松鼠的漂亮与可爱,能不能通过朗读让别人也体会到小松鼠的漂亮可爱呢?谁来试试?(读得不错,跟她这样一起再读一遍。)

(2)生活习性:读第二段,问:这段介绍了松鼠的什么生活习性?活动范围──树上(不侵犯人类)、活动时间──夜晚(不骚扰人类)(男生来读读这一段,大家把小松鼠怎样活动了解得更清楚些。)

(3)第三段:读有关句子,问:这一段又介绍了松鼠的哪些生活习性?(写了松鼠的行动特征)你从中体会到小松鼠怎么样?(聪明乖巧)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想知道小松鼠的动作有多敏捷吗?请看视频。(怎么样?很厉害吧?)(一从它横渡溪流时的情景来表现它的智慧;二从“有人触动大树”时的反应来表现它的警觉;三从储备食物过冬来表现它的聪明;四从蹦跳的动作来表现它的轻快;五从不高兴时发出的恨恨声来表现它丰富的感情。)叫声:(小松鼠还会用叫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太有意思了。)

(4)作者还列举了松鼠搭窝的经过,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从选址、建造、居住及窝口的特点等方面来表现它的聪明、勤快,进一步突出了它的乖巧。)(5)最后在第5自然段补充介绍了松鼠的生育情况,(小松鼠从小就这么喜欢洁净,真可爱。)2.我们学了《鲸》与《松鼠》,这两篇课文都是介绍一种动物的说明文,想想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呢?

《松鼠》与《鲸》从说明的内容来看,都介绍了外形、生活习性。从说明方法来看,《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松鼠》有没有用这些方法?那本文主要是采用什么方法?(用比喻、拟人手法,既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小松鼠这种漂亮可爱的动物,同时还表达出自己对松鼠的喜爱之情;语言更生动传神。这种文体是说明文中的一种,叫科学小品文)

六、拓展延伸

1.学习了本文之后,你觉得如何才能更好地介绍动物呢?(讨论)

(语言准确、生动;抓住动物的特点;可以融入自己的感情)

2.仿造《松鼠》的表达方法,介绍一种其他的动物。(写一段就好)

外形

(漂亮)板书:

10*

松鼠

生活习性

活动

(驯良)

行为

(乖巧)

吃食

叫声

搭窝

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反思 篇5

2、指导学生体会重点词语的表情达意的作用时,过程简练,有效

比如:在指导学生体会“竟然”“竟”“想不到”“依旧”这些词表达的作用时,教师一次出现三个句子,将三个句子中的这些词语全部隐去,让学生读后再与保留这些词语的句子作比较避免了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去掉词语比较的繁琐,整体出现给学生的印象深刻,也便于指导朗读

3、一些细节耐人寻味:

A在老师布置了带着问题自由读书的任务后,教师追问一句“听清楚没有?”以生为本的执教理念弥漫开来

B文中有三处写“我”帮助松鼠后暗自得意的句子在整理排出这些句子时,教师有意降低学生个体学习的难度,提出只找一个“得意句”学生交流时可以集少成多,合作完成筛选信息这个任务

需要商榷的:

1、在指导学生体会松鼠执着的环节,学生发问:“为什么小松鼠不用人造棉?”教师的解答(大概印象):通过查资料,知道松鼠会用叶子、羽毛、苔藓等做巢,这只小松树不用人造棉真是太特别了教师的教学关注点是帮助学生体会松鼠的执着,至于对小松鼠为何这么执着没有作过多的思考当然,因为我们所用的教材涉及的知识是包罗万象的,教师难免会挂万漏一课堂遇到这样思维活跃,探究精神强的学生,怎么办呢?首先肯定,要是问题与教学问题有关联,不妨把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老师再牵引;要是问题与教学问题关联不大(比如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在表扬其爱提问之后,可以存疑,快速转到教学问题上来而不是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去解这燃眉之急

2、教学中指导学生读的频次多,读的实践活动也很丰富但不少地方的读都是平面推进,缺少提高在体会小松鼠执着时,教师指导朗读,师生对比读,点读39段目标是读书小松鼠的执着和作者的惊讶这些句子难读吗?不难读难理解吗?不难理解多读几遍对这种感受就能加深吗?好像不能所以读的层次性不够,就成了平面推进

3、尊重就是爱,文章的主旨用这句话概括很精彩但对主旨的感悟和认识略显单薄文章最后收尾太快,老师的智慧结晶体现得很充分,学生的感悟和升华不够

五年级上册《松鼠》教案新课标 篇6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本生字、生词

2、朗读文,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

重点难点:

学习文中准确的说明,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

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上前老师给大家出个谜语:形状象耗子,生活象猴子,爬在树枝上,忙着摘果子。(生:松鼠)

2、松鼠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小动物,你喜欢吗?(大屏幕出示一组松鼠的图片)

3、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布封的《松鼠》

二、背景介绍:(大屏幕出示)

1、文艺性说明文

2、布封简介

三、初读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大屏幕出示:驯良榛子榉实橡栗矫健帽缨掌舵苔藓狭窄勉强

注意提醒学生:“驯”读去声,不要读成阳平;“窄”是翘舌音;勉强的“强”字

是多音字,这里读“qiǒng”。

3、指名逐段读文,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介绍松鼠的?

4、指名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理清脉络

第一自然段:写松鼠外形漂亮

第二自然段:写松鼠驯良的性格三、四自然段:写松鼠的乖巧、聪明

第五自然段:补充说明松鼠生活习性

四、默读文,品味语言

1、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研读,划出相关的词句,并做批注。

2、分组讨论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教师把握重点交流第三部分(3、4自然段)

五、与《鲸》对比阅读,体会表达上的异同

1、分组速度讨论、归纳

2、小组派代表汇报

3、教师总结

相同点:两篇都是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比较强的说明文

不同点:⑴说明角度不同:《鲸》侧重于介绍鲸的生活习性;本文侧重于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动。⑵表达方法不同:《鲸》运用了大量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而本文责侧重用比喻、拟人的表达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⑶语言风格不同:《鲸》的语言平实简练;本为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六、有感情朗读全文

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反思 篇7

本课旨在抓住略读课文的教学要领,尊重学生的朗读学习体悟,引导学生充分地自主阅读,找到“我与珍珠鸟渐行渐近”的语句,通过形式多样的读,引领学生融入文本,融入作者与珍珠鸟的情感故事,让作者谱写的“信赖创造出的美好的境界”深深震撼学生心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合作学习,体会作者对珍珠鸟真诚、细腻的爱,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从害怕到亲近、从陌生到信赖的变化过程。

3.读懂课文,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含义,并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感受“我“与珍珠鸟的情感变化,领会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让学生融入问题,体会作者微妙的心理变化。

【教学过程】

一、图片激趣,导人课题

师:同学们,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老师送你们一份春的礼物,看!(出示众多鸟的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奥秘?(生答)

师:是啊,都有鸟。老师再来考考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鸟的成语啊?(生答)

师:古诗里有没有写到过鸟啊!(生答)

师:知道的真不少,来,读一读老师想到的吧!

(课件出示)

师: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设计构想:语言文字的学习离不开积累,从“众鸟图”过渡到成语、诗句的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还要为大家带来一位鸟儿朋友!看!(出示珍珠鸟图)它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后背还生着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听!(课件播放珍珠鸟叫声)

它又细又亮的叫声如笛儿般婉转。——它就是珍珠鸟。(板书:珍珠鸟。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师:今天就让我们来和这可爱的珍珠鸟交个朋友!下面就要请同学们读读这篇课文了。

谁先来说说你们第一次读一篇文章会注意哪些问题?(指名学生交流)

(设计构想:在语文学习中,第一次阅读尤为重要,通过这个问题,了解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方法,在了解中渗透第一次阅读的学法指导。)

说得都不错,这些都是我们读课文时要注意的问题,看老师这儿也有一些要求。(课件出示)

2.师:同学们读得挺认真的,老师要来考考你们了!(课件出示)

指名读——强调难读的地方(儿化音:雏儿球儿)。把词语们再放到课文中,自己练读一会儿。

三,细读文本,悟情审美

1.切入重点。

师:读了课文,谁来说说文中的珍珠鸟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鸟?(预设:怕人)

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但是,我们课文中的珍珠鸟怕“我”吗?

是啊,不怕,看!(出示课文插图)这只小珍珠鸟居然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它不但不怕“我”,还愿意跟“我”如此亲近,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对它做了什么呢?(板书:我)

请大家再仔细地默读课文,寻找原因。(课件出示)

教师巡视指导,相机点拨指导。

2.交流。

师:“我”是怎么对待珍珠鸟的?(预设:我很少扒开……我决不掀开叶片……)

这么多的“不”,“我”不看它,不管它,难道是“我”对珍珠鸟不理不睬,满不在乎吗?“我”不喜欢它们吗?

是的,同学们从字里行间都明白“我”是喜欢珍珠鸟的,文中的珍珠鸟也渐渐明白“我”是喜欢它们的,有一只小雏鸟甚至在一点一点靠近“我”。

3.师:我们来看看珍珠鸟的活动范围是如何变化的。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指名交流)小家伙可能在想什么?(交流)

我知道它们有了雏儿,我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也不睁大好奇的眼睛。

过不多久——(指名交流)

这小家伙居然还钻出笼子,在屋里飞来飞去,我都不管它,它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它可真是——(指名交流)它在试探些什么?(交流)

小雏鸟落到我的书桌上,我也不去伤害它,它便——(指名交流)

小珍珠鸟竟跑到我的稿纸上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我依旧不动声色,它索性——(指名交流)

(设计构想:在教师的引导中,让学生渐渐看到珍珠鸟的行动轨迹,猜测珍珠鸟的情感变化,渐渐走近作者笔下的故事,走进小珍珠鸟的内心。)

4.师:这么多的“不”不仅没使它远离“我”,反而使它离“我”越来越近。那是因为这么多“不”,正是“我”精心呵护珍珠鸟的表现啊,从小鸟的一举一动我们也发现它越来越——你们说!(预设:大胆、喜欢我、接近我、信赖我……教师课件出示)

5.师:请和同桌合作读一读,仔细品味,一个读我的行动,一个读小鸟的活动。读出他们彼此间的深情!(生合作读)

老师来做一回作者,你们来当一回珍珠鸟吧!(师生合作读)

(设计构想:这个环节,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发生了细微的变化,这种变化使教师和学生更快更深入地走入故事,此时教师成了文中的“我”,而学生就是那只可爱的小珍珠鸟,这样的对读使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产生了共鸣,师生一起真正走进了故事。)

6.回归中心:

终于有一天——你竟落到了我肩上。(出示课文插图)

让我们一起再一次走进这个温馨的画面:有一天一—(师配乐范读)

看着肩头熟睡的小鸟,作者此时会是怎样的感觉呢?(预设:幸福、温蕃、甜蜜、惬意……)

谁来幸福地读一读?(指名读)

画中的熟睡的小鸟此时又会是怎样的感觉?(预设:舒适、温暖)读出你的理解。

珍珠鸟舒服地睡着了,它正做着香甜的美梦呢?它梦见了什么?它的梦中有“我”吗?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写!(课件出示)

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个甜蜜温馨的画面,带着我们的感动和羡慕一起来读读!师引读——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

7.挖掘文本:

短短几句话,描绘了一个多么温馨和谐的画面!这个画面还告诉我们两个字。(板书:信赖)

这份信赖都源于我对珍珠鸟的精心呵护。是我对小鸟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深的爱换来了珍珠鸟对我的这份可贵的情谊。(板书:爱)

在这个画面里有小珍珠鸟对我的信赖,更有它的父母对我的信赖,否则它们怎么会任自己的孩子如此亲近我。

8.回归重点:是信赖创造出了这么美好的境界。(课件出示)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四、立足文本,讨论拓展

师:这样美好的故事还有很多。(出示人与动物亲密接触的图片)

看了这些画面,同学们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同学们,其实这些美好的境界,也不仅仅存在于人与动物之间,更存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

学了这篇课文,让我对信赖有了很深的理解,老师想把自己作的一首小诗和同学们分享!(师出示小诗……)

信赖还是很多很多!我想同学们也一定有了自己的理解。用一句话来表达你对信赖的理解?(学生写后交流)

(设计构想:在读了教师写的感悟小诗后,留出省略号,让学生顺着小诗的感情流淌出自己内心对信赖的理解,对本文主旨的理解进一步提升。)

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新词,重点理解“乖巧、清秀、矫健、玲珑、追逐、触动、锐利、错杂、勉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

3.激发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

4.感受本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松鼠的特点,感受本文准确、生动、细致的描写。

2.采用本文的写法,仿写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制作松鼠形态、生活习性及文中重点词的课件。

2.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松鼠的有关知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做游戏,接谜语

师: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生:松鼠)出示课件:松鼠图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法国著名博物学家布封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板书)生跟着写。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松鼠哪些方面内容呢?想知道吗?(想)

3.先看本节学习目标:(课件)

⑴以自学为主,读一读,谈一谈,感受小松鼠的可爱。

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特点。

⑶学着本课的说明方法,仿写一种小动物。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介绍

2.轻声读文,画出生字、新词,结合上下文理解

3.汇报:

⑴出示课件作者简介(生读),有画像

⑵出示课件:(读生字,理解词语)

三、 结合预习,细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

课件出示:

⑴本文中的小松鼠有什么特点?(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

⑵课文是在哪些段落描写这些特点的?

2.汇报:课件出示

3.最后写它“乖巧”,是从什么来写的?是第几段(3、4段)找出词语、句子、段落,读一读,默读第三、四段。

4.生汇报

⑴表现它乖巧、聪明的句子

⑵表现它灵敏迅速的,“只要……就”,让学生说一句话

⑶表現聪明可爱的句子

⑷动作迅速的

⑸搭窝过程:“先……再……然后”,让学生用上这三个先后词,说一段话。

师:把同学找的几句话,概括来说。

5.出示课件:最后说松鼠“乖巧”

师:松鼠不但乖巧,还很漂亮,课文是第几段写的(一段),它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怎样写的?(谁能读一下),指名读,认真听,再回答。

6.汇报:出示课件:漂亮

谁能用喜欢、赞美的语气读(指名有感情读)

师:它不但漂亮,还非常驯良,课文是从哪方面来写的?

找出词语。

7.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二段

读出松鼠的活泼可爱,讨人喜欢的语气。(生大胆,自由,发自肺腑地读)

师:通过读后,汇报上面的问题

8.汇报:出示课件

四、实践巩固

1.结合课文介绍的顺序说说松鼠哪些方面讨人喜欢?板书:(漂亮 驯良 乖巧),通过什么来写的?(外形、活动、动作、搭窝),除此之外,还写什么?(习性、:打扮、洁净)

2.好,那么你能用三个词,描写小动物吗?(能)

出示课件:学以致用

请你分别以“漂亮 驯良 乖巧”为中心描述一下右边小动物(课件图:有三只小狗)

说的真不错,那么,你能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小动物吗?(能)

3.出示课件:仿写训练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和青菜,蹦蹦跳跳真可爱。”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一首儿歌,小白兔也是大家非常喜爱和了解的一种小动物,请同学们仿照《松鼠》一文的写法,采用生动说明的方法,抓住白兔的特征,写一段关于“小白兔”的说明文。(课件图:有一只小白兔)

⑴汇报:(没写完,后面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⑵指名读,评议

⑶师:同学们写的真不错,写得都很棒,掌声鼓励。

五、总结

1.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懂或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如果没有,咱们课后,完成两道题,写在“家庭小练笔”上

六、课后作业:(课件)

1.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如何向你的同伴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呢?

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反思 篇9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课后生字,正确读记由生字组成的新词。2.朗读课文,了解松鼠的习性特点。

3.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了解课文内容和松鼠的习性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人文情怀。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腻的描写,积累语言。教学难点

能用较准确、生动的文字对某一种动物的特点进行说明。教具准备 1.松鼠插图 2.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小宠物或比较熟悉的小动物,你们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2、老师也要自己喜爱的小动物,今天,老师把它带来一起学习——出示松鼠插图

二、板题,读题

1、板题:松鼠。

2、齐读课题。

3、简单介绍松鼠的外形。

三、初读课文

1、找出文中描写松鼠外形特点的句子读一读。

2、扫清课文字词障碍。

3、指名逐节读文,正音。

4、齐读课文。

四、重读课文,理清文章主要内容

1、回忆《鲸》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结构。

2、默读课文,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结构。

3、讨论交流。

五、重点探究第三部分

1、小组合作阅读3、4自然段,看看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松鼠的乖巧行为。

(六个方面:

1、横渡溪流——智慧;

2、受惊速避——警觉;储食过冬——聪明;

4、蹦跳前进——轻快;

5、不悦出声——情感丰富;

6、细心搭窝——勤快)

2、读了这几方面内容,你觉得小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

3、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比喻、拟人)

4、进行爱护小动物,热爱大自然,保护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六、与《鲸》对比阅读,体会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1、相同点:

两者都是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比较强的说明文。

2、不同点:(1)说明角度:《鲸》侧重于介绍鲸的形体特点和生活习性。而本文侧重于介绍松鼠的外貌、性格和行为。(2)表达方法:《鲸》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本文则主要采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3)语言风格:《鲸》语言精练平实,本文的语言生动传神,极具文学色彩。

七、自由朗读,积累语言

八、作业

1、流利地朗读课文。

2、摘抄好词佳句。

九、板书设计

10.松鼠

外形:面容、眼睛、四肢、身体、尾巴、吃食、姿势——漂亮 活动:{范围

树上}{时间

夜晚} 驯良 行为:乖巧

横渡溪流——智慧 受惊速避——警觉 储食过冬——聪明 蹦跳前进——轻快 不悦出声——感情丰富 细心搭窝——勤快

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在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上,学生通过讨论、读书、批划等多种形式,自主地学习。教学时以读为本,通过默读、轮读、引读、范读、齐读等形式多样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深入地挖掘语言文字,品析重点词句,从而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崇高精神。以读促情,以读促理解,使师生情感互动,充分发挥“读”的作用和功能。也就是说课文内容是学生读懂的,是他们自主学习的结果。

一是朗读,学生在找令自己感动的.地方时,能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如:学生在感悟第七节中“心如刀绞”的情景时,通过自我的朗读,学生的分析,都体会到“我”为什么痛苦?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去扑,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看着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灼烧着、煎熬着、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学生的朗读简直太精彩了,从学生的朗读我仿佛就看到了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情景,那真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疼呀!学生的朗读甚至把听课老师都感动了。

是学生写的牌文,由于有了前面影视声响的大量的铺垫,让学生自己写一句碑文时,学生都是有感而发,不在做作,非常精彩。如舒乐思同学的“顾全大局,舍生取义的邱少云永在!”,杨婧同学写道:“邱少云,一个英勇无畏,舒身取义的人。”方锶嘉同学写得更好:“大火烧身纹不动,严守纪律保家园。不怕牺牲为祖国,烈士永存在心间。”虽然曾让他们在课前先写过,但老师没有作任何指导,这应该完全是孩子们读文读出来的自发的一种与英雄的共鸣。

PEP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 篇11

1.知识目标:①能听说认读单词flower,river ,grass,lake ,forest, path,sky ,cloud, mountain等九个单词. 

②能听说读写前六个单词.

2.能力目标:能通过句型操练和具体设置的场景进行口语交流。

3.情感目标:通过介绍各地美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

四会单词的学习以及在句型There is /are…中的操练。

三、教学难点

grass, forest,path,以及mountain的发音。

四、教学准备

录音机,卡片,课件,导游旗。

五、教学过程

(一)Warm-up:

1. Free talk

T:Hi ! boys and girls. Stand up,please.

Good morning, everyone!

T:How are you today?

T:Nice to meet you!

T: Do you like singing songs?

T: Let’s sing a song : Bingo.(播放录音唱)

T:Sit down,please.

T:Now,Group1,2,3,4,5.Let’s climb up the mountain. If you can pass the words, the sentences and the paragraphs, you are the winners. Let’s have some competitions. OK?Ss:OK!

(二)Presentation:

1. T:Now,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What are these? ( 课件: 风景名胜) 

T:Yes,they are beautiful places.Do you want to go there to have a look?

Now,look,who am I?(Teacher拿上旅游旗)

T:Yes,I’m Miss Guide. Would you like to go and see the beautiful places with me?

Ss:Yes!

T: OK! Let’s go! Look. Where are we? ( 课件: 自然公园)

T: Yes , We are in a Nature Park.

2. 课件:T:nature park教读nature park

逐一展示内容,出现单词,教读

T:Look! What can you see?

T:It’s a river.教读单词卡。读,齐读,开火车或抽读。

T:River,river,there is a river.

T:Now,What else can you see?

T: Grass,grass,there is some grass.

齐读,大小声读,抽读。

T: Well, There is apath . Can you see it now?

教读,指导口形读音,齐读,小组比赛读。

画面。湖。

T:Look,What’s this?Is this a river?

Ss:No.

T:It’s a … .教读,lake, lake. I can see a lake. There is a lake. big lake , small lake教读,抽读。

画面:许多树木形成的森林。

T:Now,many trees are here.There is a forest now. 

There is a forest in the nature park.

教forest.

分组读,男女生读,抽读。

T:(师拿出花 闻)Mm, how fragrant! What’s this?拿出卡片学生读。Flower.抽读,齐读。

T:再现大山,白云,天空,教读mountain,cloud,sky.

这三个单词都读得好的组给予奖励。

(三)Consolidation:

① T:Now, boys and girls. Let’s play games.

T:Look at my cards carefully, 

Guess.What’s missing?

② Picking apples.

课件T: If you can read the word, please pick the apple and read the word. Or: He or she point at the word, you please read it out.师示范,请生点一个读一个。评比。

③ Find friends: 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he words, match them please.(所有單词都会的组前进一步)

④ Sentences: Now, boys and girls, look at another pictures. Try to say some sentences with the new words.

提示学生说There is a __________.(然后请生自由说句子, 注意用 There is/ are … or I can see…句式)

⑤ Chant 

T: Now , look at the screen, there is a chant. Listen to it carefully, then say it with me.

Flower, flower, there are some flowers.

River , river , there is a river .

Lake , lake , there is a lake.

Grass , grass , there’s some grass.

Forest, forest, there is a forest.

Path , path , there is a path. 

(四)Extension:

1. 小组活动(1)Page 70, Part 2 Compare with Picture 1, what difference in Picture A/B /C? Now, let’s see who has the fiery eyes?

Find out the differences:

Discuss in your group. 生说 There is a _____ in Picture A /B….

课件检测。

2. 口头作文:

T: Congratulations! Let’s go on. Now,look ! Where are we now? Yes ! We are in Jiangjin now.(师提示,引导读。) 

课件: 

There is a big river along our city. It's the Yangtze River. 

There is a Binjiang road by the river . There are many flowers , trees and some grass on it. There is a path to Aiping Mountain.

Marshal Nie Rongzhen said:"Jiangjin is a good place."

Welcome to our city -Jiangjin.

Well, boys and girls. Do you want to be a guide, and show everybody around the beautiful places in the world?OK! Have a try ,please.(请生来当小导游)

Take out your pictures,say something about your pictures in your group.请生说,评价,奖励

T:Congratulations.You did fairly well . All of you are the winners.

Congratulations.Claps!

Well,so much for today .Thank you .

Please turn back and say:“Thank you . Goodbye!”

板书设计:

PEP Book 5 Unit 6 In a Nature Park Part

A Let’s learn

river grass path lake forest

flower mountain cloud sky

There is a / an ….

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反思 篇12

一、知“文路”——遵循说明性文章文体特点

说明性文章就是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某一科学知识及其应用的文章,一般以通俗的形式说明它的形态、特征、性质、意义、成因及其功能和作用等。它的主要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 了解和应用某项科学知识《。新型玻璃》一文即体现了这些特点。

从内容上看,课文介绍了“夹丝网防盗玻璃”“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热玻璃”“吃音玻璃”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

从形式上看,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前5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五种新型玻璃,在介绍时都是先讲特点,再讲用途。段落之间过渡自然,富于变化。 如,第2自然段用“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这句话来转折,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第6自然段总结全文。

从写作手法上看,作者用词准确,表达生动,分别运用了不同的说明方法,清楚地交代了这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与作用。如介绍“夹丝网防盗玻璃” 时,作者举了窃贼划玻璃被抓的事例,自然地引出说明对象的特点是自动报警,作用是防盗。再如介绍“夹丝玻璃”的坚硬时,作者用了一个描写人物的词语——“安然无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夹丝玻璃”的特征。作者还把变色玻璃比作“自动窗帘”, 把噪音比作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说到“吃音玻璃”时,作者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它说成是 “消除噪音的能手”,并通过具体例子和数字来说明,使人清楚明白,印象深刻。

阅读本文,就是要引领学生欣赏这些写作特点,感悟其精妙,学习作者准确用词、形象表达的写作方法。

二、循“编路”——把握课标要求、编者意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说明性文章的教学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而《新型玻璃》所在的第三单元“单元导语”对学习目标又作了这样的提示“: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说明性文章。这些文章,不论是讲清楚植物的形态特征,还是说明白动物的生活习性,不论是介绍新产品的使用方法,还是解释自然现象的形成原因,都要使用一些说明的方法。学习本组的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课文的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并试着加以运用。”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编者选编本组课文的意图是:

1.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2. 通过反复读文,了解说明性文章写作的基本方法。

3. 让学生尝试着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加以运用。

《新型玻璃》的“课后练习”将这些要求具体化了“:(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2)举例说一说,作者在介绍各种玻璃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3)请你试着做一回小发明家,把你想发明的玻璃用你喜欢的方式写出来。”

从这三道题中,我们可以提炼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1. 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进行梳理。

2. 欣赏课文有特色的说明方法,体会其精妙并学习运用。

三、明“学路”——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

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看,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现有的心理结构时,学习就发生了。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地“学习”,教学目标必须确定在“新的经验”的范围,而且必须是能让学生现有的心理结构发生改变的“新的经验”。因此,在确定目标之前,应认真进行“学情摸底”,找准教学的起点,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

(一)根据课标、教材,确定逻辑起点,编写学案

通过分析文本特点,学习课标,解读教材,笔者将《新型玻璃》一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 通过自读课文,认识“嫌、恙”等5个生字,会写“盗、夹”等8个生字。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 “急促、报警、盗窃、藕断丝连”等词语。

2.通读全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进行梳理。

3.欣赏课文有特色的说明方法,体会其精妙并学习运用。

由此,笔者编写了这一课的学案。

(二)依托学案,了解实际起点,确定合适目标

笔者请全班35名学生自学课文20分钟,并完成学案的第1、2两题。下面是每一道题的答题情况及学情诊断。

【第1题 】

答题情况:

说明:

(1)学生认为最难读、最难理解的词语是“藕断丝连”。

(2)通过自学,学生基本能理解的词语有“嫌疑”“盗窃”“安然无恙”这三个。

(3)很多学生对“分贝”一词的理解不到位,需要再进行讲解。

学情诊断: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借助工具书 , 凭借以往的生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所以,在确定本课字词教学目标时,像“嫌疑、安然无恙、急促、盗窃”等学生基本能理解正确的词语,教师不需要再讲解,只要求读正确即可;学生只知道 “分贝”和声音有关,但由于平时没有接触过,所以不清楚这是一个声音单位,需要教师讲解“;藕断丝连”一词学生能通过查字典知道字面意思,但不会联系上下文理解实际意义,所以这个词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夹丝玻璃的实例去理解。

【第2题】

A. 表格设计情况:

第一种:人数22人

第二种:人数11人

学情诊断:

从表格设计情况来看,五年级学生已经能自己设计表格,出现错误的两名同学是因为没有看清题意。教学中,教师只要稍作提醒即可。

B. 玻璃名称填写情况:

说明:

(1)其中有3位学生错了两个,把“夹丝网防盗玻璃”写成了“报警玻璃”,把“变色玻璃”写成了“自动窗帘”。

(2)错一个的那位学生把“夹丝网防盗玻璃” 漏写了。

学情诊断:

填写玻璃名称的难度不大,教师只需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夹丝网防盗玻璃”和“报警玻璃”以及“变色玻璃”和“自动窗帘”哪一个表述更为科学、准确, 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C. 玻璃特点和作用填写情况:

学情诊断:

大部分学生容易把特点和作用搞混或不会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文字。如“变色玻璃”这一栏,学生在文中找不出合适的语言,不会区分特点和作用。 另外,表格填写得不够简洁,十分啰唆,如“吸热玻璃”的特点,学生会把一长串的句子都抄下来,缺少抓关键词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指导点落实在这里。

(三)课中观察,发现问题,随时调整目标

学案中的第3、4题是在课中达成前两个目标后完成的。因而,这两个目标的调整就放在了课内。这里,以第3题为例,谈如何在课中发现问题,调整目标。

第一步:让学生自己借助表格,尝试以某一种新型玻璃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第二步:小组合作,向其他组员介绍,组员间相互帮助学习。(教师巡视,继续发现问题)

第三步: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上台介绍,其他学生评价。

巡视时,发现学生在介绍时能说清五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但表达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人称的转换经常忘记。二是很少运用作者有特点的说明方法。

因此,在全班展示前,笔者要求学生着重从以下两点进行评价:

1.是否以“新型玻璃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

2.是否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文中所出现的说明方法。

通过这样的调整,这一环节的目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综上所述,笔者将《新型玻璃》的教学目标最终确定如下:

1. 通过自读课文,认识“嫌、恙”等5个生字,会写“盗、夹”等8个生字,会读“嫌疑、藕断丝连”等词语。通过查找资料,理解“分贝”。联系上下文理解 “藕断丝连”。

2. 通读全文,了解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自主设计表格 ,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进行梳理,重点指导“变色玻璃”“吸热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的概括。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 篇13

比如学生自行组成小组。学生的合作的意识不强的情况下,我想需要老师进行分组。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之后,在组织会更好。

2、教学材料缺乏。

木材这一节需要学生准备各种各样的木材以备进行实验研究。然而实验材料学生准备的十分不充分,而器材室又没有相应的器材。在学生研究过程中就没有保证了。

3、课堂管理还是需要加强。

在教学中,我认为学生应该感兴趣,但是还是有学生不听。这就需要我对学生进行教育。我想在以后的时间里,我需要分别找个别地同学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心声。是他们听不懂,还是他们不愿意去听,还是有其他的原因。我想只是在课堂进行批评甚至是罚站,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4、让学生知道你是重视他们的。

学生都一颗纯洁的心,我需要赢得学生的心。这样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谈话,了解学生的心思,使学生理解你的想法,更让学生知道和感受到你是喜欢他的,对他充满信心。

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反思 篇14

——《落花生》教学反思

时间已经过半,我的学生跟我的默契大部分已经找回来了,我很高兴他们这么快又接受了我这种既严厉又滑稽的教学方法。同时,我也很欣慰他们能吸收我所传授的知识。看到他们一点一点进步,我每天上课都充满动力与激情。

今天,是开始第四单元的第三课——《落花生》。在开始第四单元之前,我都会跟学生一起解读单元首页的单元标语,让他们理解整个单元的主要主题,然后每次进入新课我都会带领他们回忆单元主题,然后根据主题一起学习课文。今天这节课也不例外。第四单元的主题主要是“生活启示”,而《落花生》这篇文章就是取材于生活,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散文。之前在第二单元的《梅花魂》中,学生已经对“借物喻人”这种写作手法已经有所了解,所以,在讲解问题和主要内容的时候,不会很困难。《落花生》这课的重难点是: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和深刻含义,从中体会出做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文章详略的合理安排。以及理解深刻含义的句子。

这节课,从开始就很容易地进入了我备课的路线,我也讲得很“吐沫横飞”“口水四溅”,突然我看见一个平时爱捣乱的学生在与同桌窃窃私语,我就立刻停止了我那抑扬顿挫的讲解,厉声责骂那学生。那学生也被我制止开小差的行为,看到讲台下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我讲课的激情又回来了。谁知道,这下又有几位学生在交头接耳地说小话,有些还是我的“得意门生”呢。一度又被迫停止讲课,我心情立刻有点不好,就点了那位得意门生,问她在讨论什么“国家大事”。部分学生被我的话逗笑了,但碍于我“黑黑”的脸,都在捂嘴、咬唇偷笑。那位学生也被逗笑,但还是有点畏惧我的眼神,于是小声地说:“老师,我们在谈论什么是落花生?”我一听,我脑子一轰,更生气了。他们都五年级了,怎么连落花生是什么都不知道呢?难道他们的常识这么跟不上时代?越想我就越生气,但碍于我是一位老师,于是我就板着一张黑脸跟他们解释落花生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花生的别称,一边解释一边责怪他们应该要多看看课外书,以增加课外知识,拓展视野。由于刚刚的小插曲,我又浪费时间“教训”那班小家伙。就这样,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只讲完生字词和熟悉课文,还剩下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只完成三分之二,下课铃声就响了。理想中的一节好的语文课就被这样毁了,我愤愤地回到办公室。回到办公室之后,跟同事说起这事,语气中还不免责骂那班孩子连这个知识点都不知道。但是还没等我说完,一同事就插嘴进来说她其实也不知道花生还叫落花生,说着说着很多同事都附和说不知道。听完后,我脑子便一片空白。脑子一片空白之后似乎也想起自己之前也是不知道的,也是学了这篇课文之后,老师告诉自己的。

原来,这节语文课错不在学生,而是在我自己,或许很多节不成功的课堂都是错在自己。很多时候,我们老师都带有一种想法:这么简单的知识点,这么常见的东西,学生应该知道的,学生应该懂的。然而学生一旦不懂时,老师都直接责怪学生之前没有好好听课,或责怪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不及时进行复习,接着就埋怨这些很难教,很笨,又懒······之前的我,也是被这种想法充斥着,所以当学生听不懂我讲的新知识的时候我就很着急,又是责怪又是埋怨。但是通过这节课,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道理:有时候,并不是学生难教,而是我们老师都带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总觉得这个知识点学生应该以前学过,那个知识点这么简单应该不用详细讲解。所以,最后学生都学到不多,尤其是那些经常被忽略的中层生。因此,上课前了解学生的学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老师要备好课是最基本的,但最好也不要忽略用心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接受能力这个环节,它会影响着你这节课的质量,甚至会影响到你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与信任度。至少我在这节课之后是这么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很少用心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总觉得我们需要的就是他们需要,所以经常把一些枯燥无味的概念道理强加于孩子身上,让他们感到厌倦、无趣,就这样课堂就开始沉闷,开始乱。所以,在下一节课,我在我班学生面前做了深深的检讨,并要求学生原谅我这粗鲁的行为,学生也被我幽默滑稽的语言感染了,很好地“配合”我完成那节课的内容,那节课,教学目标超标完成,学生也掌握得很好。

五年级上册松鼠教学反思 篇15

一、顺序观察让写字教学得心应手

古人云:“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黄庭坚说:“ 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微,则下笔随人意。 ”长期的写字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写不好字的症结不在手上,而在眼上。 有些学生不读帖,拿起笔就临写,有些学生观察范字不认真,一眼看过,眼没有看清范字的精微之处,手自然临不好字。 可见深入仔细地观察范字是准确临摹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让他们在大量的观察范字的实践中,培养观察能力,是每个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 课堂回放】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今天要写的字,边读边看,它们是什么结构的字? ( 出示:)

生:左右结构的字。

师:比较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所占的大小比例,这些左右结构的字还有什么特点?

生:“ 歇”字左边宽,右边窄,其余的字全部是左边窄一些,右边宽一些。

师:好,今天我们就来重点学写左窄右宽的字。 同学们,根据左窄右宽的字左右两部分的高度,你能把它们分别归到这三类当中吗?

( 出示 :)

生:( 观察归类) 左高右低的字有“ 恍”,左低右高的字有“ 姥、 叨、醒、滋”,高度相等的字有“ 炊,杖”。

师:同学们,看完结构,我们来看偏旁和笔画:以“ 滋”为例,看看左面三点水的笔画有什么特点?

生交流:第二个点画比第一个点画的位置偏左一点,点画和提画之间有呼应。

师生总结形态特点:三点水要想写漂亮,三个笔画的起笔连起来像一个小圆弧。

师:第一笔撇折位置在哪?

生:左上格中心点位置偏右下一点点起笔。( 师边讲解边范写, 生书空)

师:这是左低右高的字,右面部分“ 兹”的第一笔“ 点”写在什么地方?

生:比三点水的起笔“ 点”要略低一些。

师:观察笔画位置你有什么收获?

生1:起笔的定 位很关键 ,它决定着 整个字在 田字格中 的位置。

生2:第一笔的位置确定了,后面的笔画,可以以第一笔作为参照找位置。

生3: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和收笔位置,决定着笔画的形态,所以要看准笔画位置。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遵循观察的有序性:

1.从整体到局部

通过要求学生观察字的整体结构, 观察左右两部分在田字格中的比例,观察左右两部分的高度,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逐步观察,( 宏观上,这些字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微观上, 又有左高右低,左低右高。) 此次观察,使学生对字的结构有整体准确地把握,做到下笔之前胸有成竹,意在笔先,为学生进一步观察、 临写做好了铺垫。

很多学生在临写时认真仔细,一丝不苟,但写出来的字不是胖了,就是瘦了,或大或小,究其原因,是对范字的结构观察不到位造成的。“ 书画同源”,画家往往是先通过观察分析,画出物象的轮廓, 然后再进行细节上的刻画, 宋代的著名画家文同画竹尚且要做到 “ 胸有成竹 ”,学生下笔之前更应该对字形结构有整体上的把握 。 左右结构的字我们可以用上方形的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字的整体结构特点。 左右结构的字在汉字中占的比例最大,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可以说是此消彼长的。 这两部分总是在宽窄高低中求平衡。 以此类推,上下结构的字形分析要点是“ 比比宽窄,中心对正”,包围结构的字由外部和内部两部分组成,这两部分的位置和大小关系摆好了,整个字就美观了。

2.先结构后笔画

当学生把握了一个字的结构后, 再引导学生把注意力转向偏旁和笔画。 通过对偏旁和笔画的位置观察, 学生的观察有了落脚点,树立了学生书写汉字的“ 位置意识”。 所谓“ 位置意识”指:整个字的起笔定位、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定位。 有了“ 位置意识”,学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写的字与范字对照、比较,找出不足、纠正不足,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

“ 格 ”是外围界限 ,而“ 局 ”正好就是指外围之内的各个局部的安排。即在“ 格”内的布局,就是各个笔画,各个部件的总体安排。笔画定位即利用“ 田”字格或米字格,九宫格里的线确定笔画位置。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 要想把字写正,不歪斜,就要充分利用横竖中线。 横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横写平,关注竖中线可以帮助学生把字写正。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田字格时,要想到田字格只是一个辅助工具,不要让学生机械地记忆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比如要想写好三点水,就要联系偏旁形态观察到三点水像个小圆弧,这样学生脱离了田字格,笔画之间的位置关系就会牢记于心

二、标准练习让写字教学目标明晰

在系统细致的观察之后,描红、仿影、临写是教材提供学生练习写字的三种有效形式。 通过这三种形式的有效练习达到独立书写的目的。

1.描仿: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

描红仿影,是用笔对着范字的红色深浅阴影一点一画地去描, 要求描写的字的笔迹与范字的笔画完全重合。 通过描红仿影可以让学生对所描红字的妙处体会得既真切又细腻, 是理解和体验的过程,需要手脑并用,对初学写字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描红前,教师要边范写边讲解书写要领,学生边书空边体会。“ 描红盖红不露红,仿影充影不出影”,是对描红仿影的基本要求。 每个笔画一笔写成,不要回描,描红后立即仿影检测和巩固描红的效果。 这一过程,教师的引导要侧重于让学生明白:描红不是机械地描摹笔画,边描边思。 描红的过程是体会运笔的过程,一边描写一边体会字的简洁结构,每个笔画的位置和形态。 仿影时,要求提高,要做到笔画到位,线条流畅。

2.临写:心手一致,手笔一致

临写,就是照着范字依样画“ 葫芦”,要求笔画写得像,并注意轻重、节奏和粗细的变化。 有了观察做基础、描红做练习,学生在临写生字时,就多了许多亲切感。“ 起笔定位,笔画的形态,位置意识, 运笔方法”等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 我们需要提醒学生在临写时,在通过写得像与不像的比较中去检验自己是否学得有所进步,检验自己写字时是否掌握了写字的用笔方法。 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要有进步,向“ 心手一致,手笔一致”的境界努力!

3.独立书写: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繁琐的“ 法”的讲解灌输只能换来学生的无趣和厌烦,它真正需要的是润物无声的“ 法”的润泽,精彩纷呈的“ 美”的启迪和发自内心的“ 趣”的培养。 把生字写正确、端正、美观,只是这节课的一个基本的目标,要创造性地挖掘教材,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技能,引导学生把握此类结构的字有何共性的特点。

【 课堂回放】

师:通过观察、描红、临写、你发现左窄右宽的字结构上有什么规律? ( 出示:)

教师用直尺沿着左偏旁的右侧笔画画竖直线。

师生交流:左偏旁的右侧笔画收在一条竖直线上。

师生总结: 因为要使左窄右宽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 布白均匀,结构美观,就要求左偏旁的笔画,遵循“ 收右放左”的规律。

生:对呀,左偏旁收右放左,是为了给右半部让位,这样整个字看起来既匀称又美观。

这一规律的发现,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探索欲望,汉字当中竟然存在这么神奇的规律! 在临写其他左窄右宽的字的时候,学生得心应手。叶老曾说:“ 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要使学生写好汉字,交给他们写字方法最重要。 学生在练字的过程中,不能停留在对每一个具体字的认识和练习上, 而应当注意归纳总结字与字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去认识和掌握一类字写法的共同点,触类旁通,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多元评价让写字教学长足发展

《 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指出 :“ 激发兴趣 ,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书写水平”,是各个学段书法教育评价的共同目标,所有评价方法都要以此为根本出发点, 要以是否有利于实现这三个目标来衡量评价方法的优劣。 因此发展性评价应该成为中小学书法教育评价的主要方式。

1.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发学生书写兴趣,养成良好习惯

持之以恒地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兴趣,养成习惯,才能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写字活动的重要保证。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多用名人勤练书法、持之以恒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用拍照片的方法,展示学生正确的坐姿、握姿;用小组比赛,评选“ 写字之星”“ 小小书家”的方式调动他们练习书法的热情。 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够听到学生的声音。 “ 同位之间交换作业 ,在你认为最满意的生字上画上一个红圈圈 。 ” 学生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互相评价的活动中来,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在相互评价中逐步提高写字修养。 观察学生的书写,会明显地发现,学生的字迹由生硬变得流畅,笔画逐步舒展,位置也把握得更加准确。 因为学生在看、练、评的过程中,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在不断地调整自己对字的认识,不断巩固自己对字的形态的把握。 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进步,品尝成功的喜悦,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深入评价,形成初步的审美观,提高书写水平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一种以线条为媒介的艺术。 各种不同的线条组成绚丽多姿的空间, 在行笔时又好像飘动的音符, 有高低黑白,有抑扬顿挫,极具欣赏价值。 让学生形成一定的能力,能够恰当地品评作品,也是提高写字水平的一种手段。 教师在学生临写时, 可充分利用实物投影仪, 及时反馈学生的书写情况, 在对照中观察,在评价中完善,评一评佳作好字,评一评败笔,尤其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要集体纠正和引导,如:“ 笔画不能粘连”“ 左右开张”“ 中间空灵”。这样的评价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书法知识的渗透,审美观念的引导引入,提高学生对汉字的鉴赏能力,促进其书写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课程网上考试题库下一篇:我家的懒虫爸爸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