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与国学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当注入国学元素,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以及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培养,都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国学教育
近年来,国学热方兴未艾,全国各地中小学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及各种形式的国学活动更是如雨后春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以国学为主要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也得到应有体现。小学语文中所遴选的优秀国学内容,正是小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窗口和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呈现方式及国学元素在语文教学中的注入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国学元素在现代教育中应具有的文化教育意义。
一、什么是“国学”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国学的概念,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先生有较全面的论述,他认为“国学可以理解为是参照西方学术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进行研究和阐释的一门学问。它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国学,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文学艺术、数术方技均包括其中;狭义的国学,则主要指意识形态层面的传统思想文化,它是国学的核心内涵,是国学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并抽象继承、积极弘扬的重点所在”。由此可见,国学有着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认识和研究,也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认同。
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
通过对现行的人教版一至六学年全套语文教材中的国学内容做一个粗略统计,可以看出,一到六年级的十二本教材中,包括选读部分在内,共有课文四百二十一篇,其中国学内容四十篇,国学占课文总量的百分之九,此外,更有大量国学内容遍布在课文后面的“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部分。这些国学内容分布于课文及课文后的知识拓展部分,使小学生能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来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学部分,是新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要求,它不仅体现了语文的课程性质,更是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厚资源,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不可或缺的途径之一。
三、国学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注入
国学经典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青少年的优秀人格,使青少年能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而且能增强他们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如何有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入积极向上的国学元素呢?
1.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国学经典,一方面能增加学生的国学涵养,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另一方面把诵读活动和语文教学相结合,又能成为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助推器”,增加学生的识字量,积淀语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十三岁以前是人生中记忆力的黄金时期。根据这一规律,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应以记忆、积累为主。新课标提出的一到六年级学生要背诵优秀古诗文一百六十篇(段)的要求,正是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小学年龄特点和智力特点而提出的。诵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手段,还能使学生更好地体悟诗文的情感,更好地感受诗文的形象和意境。所以,利用小学生记忆力发展的最好时期,学习传统文化经典,无疑能达到文化熏陶、智慧锻炼和人格培养的目的。
2.故事熏陶。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讲述国学经典的内容,解释其中的含义,学生听得愉快、学得轻松,同时也消除了反复诵读产生的枯燥感。因此,我们应在日常语文教学中,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对学生进行生动的国学教育,以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3.琴棋书画。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文化,包括琴棋书画、民俗风情等在内的国学元素,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从小学低年级开始用音乐、书法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熏陶孩子,让孩子浸润在文化艺术的氛围中,能增加民族文化素养。这些对于国学的深入学习都是很重要的。心理学家认为音乐、书法等传统文化国粹,能渗入人们的心灵,激起人们无意识的超境界幻觉,并能唤起平时被抑制的记忆。让孩子在经典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习国学精粹,从而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愿望,对孩子们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更广泛的影响。
4.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除了鼓励小学生利用节假日参观历史博物馆、名胜古迹外,还可以组织以国学为主题的夏令营,或以家庭为单位带孩子出去游历,增长见闻。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父母应为孩子创造和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利用假日带孩子游历名胜古迹,寓教于乐,让他们在了解祖国历史的同时陶冶情操,用心去感受千百年的文化气息。名胜游历不仅能使孩子们增长见闻、开阔眼界,还能激发孩子们对祖国秀美山河的热爱,从而对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产生更深层次的情怀濡染。国学的内容博大精深,涵盖了方方面面的民族传统文化,可以说是“多元一体”的。
国学最重要的当代教育价值之一,就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提升思想境界。开展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国学教育实践,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人。在实践当中我们要让国学走进课堂,走进学校,走进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耳濡目染促进德行的养成。要通过国学教育,来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陶冶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人格品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一、小学语文教师对国学教育的立场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 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 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 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国学可以启迪孩子的天性, 亦作用于成人。国学, 教给了老师和孩子们更多的宽容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 文、史、哲三科, 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在这种传统文化基础上孕育出来的传统人文精神,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 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 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同时, 古代知识分子十分注重以“内省”来提高道德修养, 并且主张通过自身的体验而体验到快乐。也正是因为此, “顺自然而以人为本, 循人伦而以和为本, 重体验而以乐为本”成为了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 对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指导作用。
二、国学教材
小学教材中的内容, 除了富有时代感外, 还有许多内容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气息。课堂教学, 不仅是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大门口, 更是传承传统文化的接力棒。小学 (1~6年级) 学习的国学内容:
1. 古典诗词专题
1~4年级侧重于五言绝句;5~6年级侧重于七言绝句。
2. 国学经典
1年级上册、下册《弟子规》;2年级上册、下册《三字经》;3年级上册、下册《千字文》;4年级上册、下册《笠翁对韵》;5年级上册、下册《增广贤文》;6年级上册、下册《幼学琼林》。
三、小学国学教育的教法
教学, 作为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和形式, 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在课堂学习中, 学生们能与古代英雄、圣贤、伟人们对话, 能领会到古诗词、三字经、对联、文言文的魅力。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 精心设计, 将国学启蒙教育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或某一个细小的环节之中。有课前导入、课中渗透、课后提升等教学方法。利用早读、午休等时间每天安排10分钟国学经典诵读, 并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分别教授不同内容的国学书籍, 让学生学得轻松、有趣。由语文教师具体组织, 背诵内容是课题组在提前准备好的“一周一诗一语一言一经”内容 (即一首古诗、一个成语、一句名言、一句三字经) , 并将其书写在前黑板的专栏中, 供学生们一周背诵用。对于国学课程的实施并不是单一的读、背、诵。比如在中华经诗美文, 要求学生掌握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的时候, 我便采用了故事会的形式, 这样的组织形式学生喜欢,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 大家更加兴趣盎然。对于古诗的诵读, 可以是小组比赛、男女生比赛、汇报诵读、展示诵读、个人诵读、合作诵读、表扬诵读等, 同时给学生补充他们感兴趣的内容, 扩大他们的视野和诵读积累。
四、开展国学教育的意义
如今的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 在家长的眼里视作掌上明珠, 一方面个性特征比较强, 另一方面由于在家庭生活中缺少兄弟姐妹立身处事方式、方法和风格的相互影响, 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意识”和行为随意性。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是对小学生教育内容的一个重组成部分。通过诵读经典名作, 学生不仅可以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 知晓方方面面的道理, 而且可以对小学语文课文的学习得到有益的补充, 从而提升自身的语言文字素养。不仅提升了孩子的文学能力, 还可以提高自身素养, 更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国精神。国学讲求“和”的理念, 认为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适当、适度、适中的范围之内, 才能和谐。又比如, 国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思想、民族优秀品格和高尚道德追求, 诸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的人生追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修养;“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目标理想等。因此, 我们只有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和中心开展国学教育, 才能真正实现国学教育的功能和价值。
国学,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髓,是整个民族的积淀。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传承国学的义务与责任,而在学生时代,语文无疑是渗透国学教育的最佳选择。语文是国学教育的一个分支,同时糅杂了一些其他方面的文学,它拥有先天的优势,并且容易为学生接受。而小学是学生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在这个时期渗透国学教育,学生有足够的思想基础,国学渗透相对简单。对教师来说,应该根据国学的整体特征,在语文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切入点。
【关键词】
小学 语文 国学教育 渗透
国学教育,不只是让学生更好地传承中华文明,也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内涵。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文化被不断筛选淘汰,能保留至今的都得到了时代的肯定。因此,国学教育对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培养有非凡的意义。作为国学渗透的带动者,教师应该将国学教育与语文学习结合在一起,这便要求教师对二者有足够的了解,拥有一定的国学素养。此外,教师也应该有意地在教学中引入国学内容,增加学生对国学的认知。学生的兴趣也是影响国学渗透的一个因素,教师应该予以重视。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
一、分析语文教学的特性,寻找国学教育的切入点
从语文的整体特征来看,它与国学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教师不能贸然在语文教学中教授国学。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站在全局的角度,分析二者的共性,以此作为国学渗透的切入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考虑的因素较多,最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国学教育的载体。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大部分反映于古典文学中,诗词歌赋、文言文等是它的主要形式。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应该有意识地在这些内容的教育中渗透国学思想,以此作为国学教育的载体。
除了语文教学的特点,教师也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小学时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适合接触太过繁杂的理论内容。为了使国学渗透顺利进行,教师应该简化国学的内容,保留最为精华的部分。同时,教师还要给学生留有一些时间,让学生消化并吸收这些内容。利用这段时间,学生还可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形成个人价值观。笔者认为,国学教育应该以学生的自主探讨与教师的引导为基础,这样的好处是既保证了学生对国学的理解,也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获得独特的感悟。
例如,在学习《别董大》这首诗的时候,教师便可以适当地渗透国学教育。这是一首送别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十分常见。为了加强学生的理解,同时增加学生的阅读见解,教师可以找一些类似的诗歌,在对比中加强学生的理解。这首诗与其他的诗歌略有不同,它没有朋友惜别的那种不舍与伤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一扫送别的伤感,充满豪气。在国学教育中,教师不只要让学生寻找共同点,也要寻找诗歌各自的特点。当学生获得了完全不同的感悟,精神境界也会获得一定的升华,达到了国学教育的目的。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国学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学生的情绪问题也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加入国学的语文课堂,必然和以往有所不同,教师要做的便是让学生尽快适应。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对国学产生兴趣,才能加快适应过程。小学生是国学教育的受体,为提高国学教育的效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国学的本质来看,它很难得到学生的青睐,这是无法改变的。教师应该将国学教育与学生喜欢的事物结合在一起,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其中融入一些游戏,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的趣味部分不能影响国学的主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分清矛盾的主次关系,合理制定计划。
在小学时期,兴趣是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学生的情绪左右着课堂的气氛,也决定着课堂的走向。对待情绪这把“双刃剑”,教师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当学生的情绪积极向上,对语文学习充满热情时,它可以推动教学的进程;当学生的情绪消极负面,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便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努力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其中,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所在。
三、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和国学教育的另一共性,它们都需要以此扩充学生的见解。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在渗透国学教育的前提要求下,课外阅读的前提要求是以国学经典为主,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涉猎。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时,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小学生的年纪较小,没有系统的课外阅读策略,需要教师从旁引导。在阅读的时候,应注重质量,重视学生的自我感悟。
语文课堂虽然是培养习惯的主要场所,但是时间过短,不利于学生习惯的养成。学生只有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对其产生足够的兴趣,才会不断地重复阅读,最终养成习惯。国学书籍多种多样,学生阅读使难免会遇到困难。因此,学生也要养成善于提问的习惯,以此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
【结 语】
国学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在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中渗透国学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带动者,教师应该寻找二者的共性,寻找国学教育的切入点。此外,国学教育也应该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便于学生理解。除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也要考虑他们的情绪问题。只有学生对国学有了足够的兴趣,教学才能顺利展开。在教学中加入趣味性部分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最后,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钟敏捷.论语文教师的课堂形象【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版), 2010(03)
进行德育教育
国学经典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它包括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国学经典是一种新兴的幼儿教育流派。以台大老师王财贵为首,于九八年起在香港提出的。他认为国学经典作品承载了中国人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审美理想和生存智慧,既包含丰富的知识,又具有深厚的内涵,更富于审美的情趣。阅读国学经典,无论对文化学习还是心灵熏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国学经典,对学生进行德育与养成教育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润物细无声”
教育专家认为,“道德”、“情操”、“品性”、“气质”等人文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因此,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人格教育才是教育领域的根本问题,作为教师,要有崇高的理想,完善的道德情操,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并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样,才能培养出祖国需要的,全面发展的,能适应竞争形势的有用之才。老师虽然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权力,但对学生最有效的影响并非权力因素,而是老师的人格魅力。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在班级中倡导国学经典诵读并将此运用于班级的德育教育中。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培养学生感恩教育,爱的教育,孝文化人生素养。知书达礼。待人接物,现代礼仪文明培养。修心养性、完善人格、和谐社会。
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教育
主要是语文课堂,个人素养要得到提升,诵读国学经典是十分有利的,它对学生成语、格言警句以及精美语句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坚持诵读国学经典不仅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说与写的能力,还能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陶冶学生的情操,沐浴学生的心灵。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渗透:
1、在古诗学习中渗透
诗歌自古就是传统和弘扬中华文化最形象的载体,诗歌更是千百年来塑造炎黄子孙人格气质最独特而有效的方式。学生通过学习古诗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文化,古诗语言简练精辟,每一首诗都融入了作者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进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2、反复诵读,悟出情感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意自现”。指的是通过反复朗读,就能明白文意,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材中有些意境优美、情感浓郁的文章特别适合用多读的方法来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只有把课文读通、读熟了才能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思想感情。读的方式很多种在把课文读熟的前提下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课文内容,更加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
3、通过分析词句领会内涵
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在教学中,抓住文章中重点的字词语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而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充分挖掘语文学科中的德育素材,灵活运用,把学生自然地引入到和谐自然的情感氛围中,让他们自己去体会人性的光辉。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体验德育魅力。
第三、处理班级事务中的教育
班主任在班级问题的处理过程中,应表现出非凡的教育艺术,即观察的敏锐性、思维的灵活性,意志的果断性三位一体的独特结合。在班级事件中适当运用国学经典,水到渠成。像“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利用国学经典的道理,教师既可以迅速有效的平息事端,化干戈为玉帛,而且能提高教师的威信。
第四、日常生活中的教育
每日早读十分钟背诵。背诵内容提前准备好的“一周一诗一语一言一经”内容(即一首古诗、一个成语、一句名言、一句三字经),课堂教学中有机渗透,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或某一个细小的环节之中。结合节假日、时令节气等,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课题活动,学生们在活动
中,搜集相关的信息,感受到更多的传统文化,让国学真正融入学生生活。
记得在2011年第一学期赴白庙学习洋思教学的时候,我发现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在课间操做完之后,各班有序带回,接下来不是马上解散,也不是唱歌、班主任的总结,而是背三字经或弟子规,当时觉得多此一举,后来才明白,这是对国学经典的一种渗透与学习。
国学经典的诵读与学习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文化内涵。学校的楼道以孔子的《论语》《弟子规》为标语,能体现学校特色、弘扬传统文化,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天都能听到学生诵读经典的朗朗书声,进一步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国学经典的学习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人格优化。国学经典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千百年传唱不衰。诵读它,可以修身养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因此,在国学经典诵读,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能改变德育以说教为主的方式。“润物无声”的经典诵读是提升学生品性和修养的有效途径。经典作品,为孩子的内心世界涂下亮丽的底色。
内容摘要:美术活动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是儿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绘画过程是一个尝试性地主动发现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拘泥于跟着学的过程。开展游戏化色彩教学活动符合儿童发展特点,能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儿童的智能得到发展。关键词:游戏化
色彩教学
活动兴趣
我们的孩子们正处于一个形象思维极其丰富的阶段,他们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想法,他们眼中的世界是由各种色彩组成,而这些更多的是在他们的美术活动中一一展现,特别是他们的感受力,创造力及表现力方面。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大胆推行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从诱发兴趣、启发思维、激发创意入手,培养儿童学习的主动性,让儿童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使他们通过绘画的形式来展现生活中的美和迸发内心世界的美。
一、游戏化色彩教学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1、能帮助幼儿形成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发展对色彩的感觉。刚入学的儿童还基本处于涂鸦阶段后期,他们的绘画很幼稚,甚至一些成人看不懂,并认为是杂乱无章的东西。如果教师生硬地让他们学习“兔子”怎样画;“小鸟”怎样画,就会使孩子的作品失去其稚拙的情趣和独特的魅力,儿童也不易有成就感,慢慢会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针对这一特点,我从一个“玩”字入手,创设适合个阶段儿童特点的生活化的游戏环境,采用色彩亮丽的油画棒、水粉、水彩等来开展美术游戏活动,尝试让儿童的在玩玩画画中体验作画的乐趣,感受色彩的美,引导儿童更随意、轻松地参与活动,表现自我,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并且能在成功的艺术表现中获得愉悦感,从而提升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2、能摆脱“形”的束缚,享受色彩变化带来的乐趣
儿童在刚入门的时候还不应当用“形”过早的束缚住他们的手、眼、脑,更不应简单地教孩子们小鸟就应这样画,大树应该那样画,先从色彩入手,让儿童大胆地拿起画笔,蘸上颜料在纸上自由涂染,尝试不同颜料和水分在纸上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变化,在这一阶段可画一些主题简单的水粉画,如“瓢虫的花衣裳”、“天上的星星”、“鱼”、“花地毯”、“围巾”、“苹果”等。先画大块背景,然后等颜色快干时再点上主体简单的画,这样他们就能感受到由于色彩的变化而带来的乐趣。开始可先用红、黄、蓝、绿几种颜色,让儿童在纸上自由涂染,逐步过渡到看到纸上大块的色彩,再决定创作一幅什么样的主题画。如在大块的蓝色画面上画十字形黄色、绿色的星星,则“天上的星星”的主题画就算完成了,这样可启发幼儿边做边思考。
3、色彩教学能反映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促进儿童情商的发展。儿童美术作品在形成上包括线、形、色等要素,内容上包括物体形象,事件情节,他们代表着儿童的经验情感和想象,而色彩所表达的情感则比较直接,通过色块的大小,用色的冷暖等途径,往往可以直接了解儿童的喜好,个性的偏向。如在一年级有一位女孩家庭非常贫困,父母离异,得不到双亲的关爱,性格孤僻。很少与人来往,在一次想象作画中,题目是“我最喜欢做的事”,这位女孩画的是在灰色的天空下,一个小姑娘坐在上坡上,孤零零的一个人,就连身边的花草也用了暗色,并且很稀少,以此来表达她内心的孤独,失落。由此可见,美术活动也是儿童描绘自己内心欢乐忧伤的最直接工具,是儿童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让美术教育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写下光辉的一笔。同时美术活动也是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表达,它也是孩子一百种语言表达的其中的一种方式,而我们要让儿童多接触大自然,鼓励儿童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丰富儿童的知识,开阔儿童的眼界,让儿童的想象和创作有更大的空间,为他们搭建一个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和创作环境,促进儿童情商的发展。
4、开展游戏化色彩教学能促进儿童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使儿童的智能得到发展。
绘画过程是一个尝试性地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拘泥于跟着教师学的过程。从色彩入手进行教学的好处就在于它注重让学生大胆作画,鼓励学生尝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作画过程中用发现法去学习,把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作画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来,这一时期还可结合手工操作活动,做一些染纸、手掌印画、树叶、玩具印画等色彩游戏。例如染纸时由于红黄蓝三原色在宣纸上能够相互渗透,可呈现色彩缤纷的效果,教师就可结合这个机会让学生认识各种不同色彩的名称。
二、游戏化色彩教学的目标及实施途径
(一)在开展色彩游戏教学活动时目标应包括:
1、动。
2、学会用各种颜色进行作画,除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外,还能根积极诱导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儿童乐意参加色彩游戏活据颜色情景的需要调用其它颜色。
3、4、能逐步学会使用水粉笔,蜡笔及棉签等工具材料。
能大胆使用各种颜色表达自己的各种感受并能简单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实施途径
色彩游戏教学的开展应从低年级就开始并遵循一定的教学的顺序,先通过认图扩展儿童的色域范围,再鼓励他们大胆用色,逐步引导孩子学会自己配色,最后通过前面几个环节来提高儿童的审美意识。
1、主要途径
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可通过组织专门的色彩游戏活动,让儿童接触常见的颜色:①蜡笔涂色:花地毯、万花筒、分蛋糕。②想象画:遨游太空、梦幻中的城堡。③拼贴画:三峡风光、乡村三月④命题画:赛龙舟、今天我值日。
2、组织形式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结出了几种可行的活动方式(1)用喷画的方式组织活动 将颜料装在喷壶里,让儿童在纸上任意喷画。喷出的画犹如一朵朵盛开的菊花,一道道美丽的彩虹,这些大块的色彩给孩子们的视觉从强大的冲击力,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活动提供基础
(2)用印画的方式丰富活动
印画的材料有很多种,可将儿童常玩的汽车轮子涂上颜料,让儿童开出一道车辙;或用弹珠滚画,手线拖画或用各种形状的树叶在叶面上刷上颜色印画;还可以把一些泡沫塑料,萝卜等物体切割成动物、房子等形状,让儿童上颜料印画等等。印画活动开阔了孩子们的视野,他们在玩中认识了图形、线条,使玩色活动得以有意义的拓展。(3)开展主题绘画
这块内容强调让儿童掌握一些上色的本领,如设计的“美丽的蝴蝶”,我们请儿童用彩色纸绘蝴蝶粘贴美丽的翅膀,在草地上飞跑,他们非常感兴趣,同时也感到很快乐。(4)创造条件开展自由绘画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活动,自由画成了孩子们最快乐的游戏,面对彩纸颜料,白纸和一些废旧物品,他们的想象力就会犹如泉水般涌现。画的棒棒糖不是圆形,问他为什么,他说“被”我咬了一口;有个孩子画的春雨像喷泉,她说这是因为雨是从天上的云那里喷洒下来的。可见孩子们已能够不拘于教师所教的内容,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并能通过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
3、主要教学方法(1)游戏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游戏法是最值得提倡的方法,洛克在《教育漫画》中说“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色彩单调,作品中只有几种颜色,要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做色彩游戏,组织儿童说色等活动来完成。例如在绘画过程中,让儿童用手指,手掌等蘸色印画,印各种东西,使儿童感受并学会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产生用这种方法来表达的欲望,请儿童制作饮料,他们调配出各种不同色相,不同明度,不同纯度的颜色,那种快乐是无穷的、有意义的,同时他们也由此认识了各种颜色,对色彩更增添了一分兴趣。(2)难点分解法
罗素曾说:“真正有用的训练,是理解若干一般原则,对于这些原则在各种具体情况下的应用有彻底的基础训练”一般的色彩教学常常让孩子们先勾出物体轮廓,在上色,然后再细部刻画作品,一次一次地反复综合练习,这样是很难一下子都把握的,从头到尾的综合训练,会使学生进步甚微。学习作画就像学习游泳,可分别进行水中呼吸,手的动作,脚的动作的单一训练,最后再进行综合训练。对色彩可进行逐一训练,让学生逐个认识色,玩色,运用色,对色彩进行审美。例如我们让学生学习三原色的渐变作画,要求学生无须构建形体,直接让学生画围巾,画直线条,不约束形体。而画彩色的气球,则既要构形又要学习色彩的渐变,难点过多学生就不容易掌握。(3)借签法 脱离儿童的感受力,在专门的教学活动(含欣赏活动)和学生日常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观察环境,观察大自然,重视学生的体会和他们所经历过的东西,例如在观看动画片时,请学生注意其中漂亮的颜色有哪些,是怎么样的,你看了以后感觉怎样等等。(4)讨论法
运用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思考,自己探索、推理、判断、讨论中,教师就像节目主持人一样,提出问题、展开思路,帮助学生思考,比如教师提出:你喜欢哪些颜色?为什么?苹果有哪些颜色?应该怎样画?你认为哪些学生的画画得好看,为什么?可以自由发言,可以争论,教师应对学生的发言作出点评、指导。此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色,提高对色彩使用的能力和对色彩的感受表达。(5)综合法
在经过几种单一法基础训练后,可让学生作综合活动,把在各种单一训练中的体会运用于综合作业之中,这时的综合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也更有成就感。例如在“我眼睛里的太阳”这一活动中,经过调色练习、涂色练习、色相的讨论等几块练习后再作画,孩子们的作品就极具特色,从简到繁、由浅入深,从分到合,这是任何知识的认知规律,它也适用于色彩教学。
五、游戏化色彩教学活动实践的效果
经过一个学期的游戏化色彩教学活动,我对本班30名学生进行测评,愿意参与美术活动的学生达100%。很多学生回答:“我最喜欢上美术课”,“我喜欢画画”这充分说明在美术活动中学生的感受是快乐的,学生体会到了成功。进行活动时学生有自信,没有顾忌,他们就会很乐意参与美术活动。
在认色能力测试中发现学生已能分辨色相及色彩的明度,我们为学生提供14种颜色(深蓝、天蓝、大红、粉红、肤色、橘黄、橙色、柠檬黄、草绿、翠绿、紫色、棕色、灰色、黑色)先请学生找相同的颜色配对,成绩为100%的学生成功,再请学生指认颜色的名称,成绩也为100%的学生成功,然后请学生进行命名,能准确说出14种颜色的学生有21%,能说出13种颜色的学生有38%,能说出12种颜色的学生有24%。由此可知,本班学生能基本分辨常见的几种颜色。可见,我们的色彩教学活动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实践证明,进行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有效扩大学生色域,使学生学会用色的有效教学方式。
通过测评,我们也发现,学生自觉支配色彩的能力差,有的学生我行我素,往往一副画只有2-3种色彩,单调且灰暗,如画苹果,有35%的学生会想到用红色,黄色,绿色,有65%的学生只会想到红色,有25%的学生会想到用蓝色,橘黄色等不是物体的固有色的颜色,从数据中可看出学生已意识到一个物体并非只有一种颜色,但是使用非红色的频率并不高,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的限制。
另外,测评中发现学生能感受到近似色的不同,但对于具有明暗、颜色的纯度学生易凭直觉而出错,由于学生不理解这些词汇,难以表达,但是也说明学生已具有分辨的能力,今后在美术欣赏及操作活动时应让学生熟悉这些简单的术语,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理解力。
六、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低年级学生进行游戏化色彩教学实践证明,它能引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喜欢美术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它既重视儿童在艺术中的体会感受,同时又促进儿童的美术相关能力的发展。
罗曼·罗兰说“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情感,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美术正是这样的一门艺术。参考资料:1、2、3、4、下册
5、册 杨永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三年级上陈爱娣等,《生活化的儿童美术》 洛克,《教育漫画》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一、要培养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兴趣,为今后他们能自觉、自主地开展活动做好铺垫。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一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无论学生活动的结果如何,教师都不应轻易地否定学生,而应该小心翼翼地像保护幼芽一样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尊重他们的一页纸,一张画,„„不吝啬自己的赞美,那对孩子今后的自主学习可谓是大有裨益。
二、将口语交际、习作融于活动中 , 开展综合性学习
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训练要求,综合性学习的过程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过程。在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不同,把听说读写巧妙地融合到活动中。例如以“我爱家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我设计了如下几个活动内容:(1)了解家乡的历史 请学生当一回小记者,采访有关人士或咨询周围人,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名优特产。(2)听爷爷、奶奶讲那过去的故事了解他们儿时的生活经历。以日记的形式写一篇“我和爷爷奶奶比童年”的小练笔。(3)利用口语交际以“浓浓的乡情”为交流内容,把自己收集的所见、所闻、所感和其他同学交流。在牡丹江的旅游文化节期间,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为客人做导游”等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通过上述活动的开展,把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与口语交际及写作知识整合于综合性学习之中,注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优化.,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书本,在生活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学会学习,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提倡课外专题性阅读,开展综合性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书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大家,无不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在综合性学习中,我们可以突破课时的局限、教室空间的束缚以及教材的拘囿,开设一些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的学习资源。在“我爱阅读”为专题的综合性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在阅读中引领学生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读书和习作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意义,激起阅读的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1)围绕一个主题确定阅读内容,如英雄成长的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科普读物等,让学生和好书交朋友。一段时间按学生的读书进程安排一个小专题内容,在班级中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2)引导学生搜集名人读书故事(或读书名言),与爱读书的人交流读书体会。(3)去图书馆或书店了解图书的种类,给自己的图书归类并做书目。(4)找一本喜欢的书阅读,作摘抄或填写阅读记录卡。(5)结合口语交际引导全班同学就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展开深入交流,利用交流平台交流读书乐趣的体会和学到的读书方法。
重点以探究“读书方法”为线索,以“课外自由阅读喜爱的书”为载体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及对汉语言文字的热爱,指导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找到喜欢的书目和读书方法汇报交流.引导学生在谈古论今中,激发读书兴趣。
通过这样一系列的课内课外综合性活动的进行,加强了教材的整合和课内外的结合,把读与悟、读与写,读书与活动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学生对阅读充满了兴趣,使阅读成为学习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也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的具体实践。
四、活动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新《课标》中对中年级综合性学习的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由此可见,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是综合性学习中应高度重视的。尤其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向娇生惯养,“惟我独尊”,更需要合作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从分组活动开始,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学习合作。谁做本次活动的负责人,谁上网查资料,谁记录,谁画画,谁排版出小报„„这都需要合作。活动开展得怎样,更与学生的合作好坏密切相关。教师除了亲临指导,适当地采取奖励措施也很有必要。如对开展活动中合作良好的小组成员要给予及时、大力地表扬,并定期对各活动小组进行评比,并在班级的红花栏印小红花,发小贺信。对于各活动小组的组长,教师更应“调教”好,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带动和监督作用。一旦“教师—组长—组员”的反馈机制建立,教师的“遥控”能力增强,对于各组学生的合作情况会有更清楚地认识,从而教育的针对性更强,效果也会更好。
五、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综合性活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和生活紧密相关。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生活。”。借助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综合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生活的空间是学语文、用语文,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我在综合性学习中努力体现语文的综合实践活动,沟通课堂,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社会教育资源,开展扎实有效地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在各种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指导学生在学校开展演讲、演课本剧等活动。在节假日,提倡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外出旅游,进行参观访问。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家庭做调查采访,学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等。通过让学生接触大自然,深入社会实践,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开放了语文课程。在“节约用水,爱护我们的家园”活动中,让学生写倡议书,设计公益广告词等一系列活动,体现语文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同时也达到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的效果。可以说生活的空间有多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空间就有多大。
小学美术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人修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生理学家的相关实验证明, 人具有左脑和右脑, 左脑控制语言、逻辑, 右脑控制形象、情感、空间感, 审美就被主管形象思维的右脑所控制,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情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果不注重开发训练, 学生就会缺乏这方面的能力。审美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修养, 在最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中, 也是强调美术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学生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锻炼, 创新意识增强, 但从客观上仍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作为教育工作者不能掉以轻心, 应及时纠正和调整。笔者在调查中发现,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常常会忽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术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不到提高。而个人的审美必须通过专门的训练才会产生较强的效果, 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那么小学美术教师怎样在课堂中渗透审美教育, 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呢?
一、激发兴趣爱好, 促进创造性思维
兴趣作为一种心理倾向, 是一种稳定的, 而非偶然的、暂时性的指向。兴趣在美术审美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完成教学任务的基本保证。主要表现在一旦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就会对该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 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 也很有成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教师不应将知识企图硬塞给学生, 而应该找出能引起学生兴趣, 刺激学生的材料,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 一件好的美术作品, 一个教学情境的示范, 一句鼓励的话, 都可以引起学生对美术教学的短暂注意和学习乐趣, 而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长久保持, 必须有一个长久而系统的策略, 认真分析和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 身心发展规律, 素质差异, 采用能使学生愉快的教学手段, 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富有创意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通过长久而不间断的鼓励、诱导, 才有可能使学生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并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如在小学六年级《我设计的服装》一课上, 笔者作为旁听者参加过一次教研活动。美术老师穿上自己设计的五颜六色的傣族剪纸服饰, 配上传统图案装饰, 并问学生:“你们知道老师穿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吗?”这样引发学生思考, 因势利导启发学生兴趣, 激发创作欲。果然, 这招吸引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 大家都跃跃欲试, 举手回答, 并试图自己动手做美丽的服饰。这时候教师拿出收集到的各地特色服饰图片, 讲解了关于服装的信息、特色等, 然后让同学们用事先准备好的材料做自己喜欢的服饰, 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样同学们既了解了中国古代现代少数民族的服装特色, 又提升了动手制作的能力, 而且能从服装的色彩、款式等不同角度进行审美思考, 启发对美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的好处就在于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服饰兴趣, 提高学生对着装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运用多种感官, 进行艺术感知
在美术课上, 欣赏一幅作品, 通过直接观察, 视觉在审美中发挥最重要的作用, 但要想全面欣赏这类作品, 仅仅运用视觉是不够的, 必须运用多种感官相结合, 这样能有效地调动学生感知美的欲望, 加深对审美对象的认识, 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如笔者在调查研究中发现, 有一位美术教师在讲授小学二年级《五味瓶》一课时, 以做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闻”“尝”的方式来认识“酸、甜、苦、辣、咸”这五种味道 (出示放有醋、糖、药片、辣椒、盐的“五味瓶”) , 教师出示不同颜色的卡片, 并以游戏的形式引领学生把对应的“味道”颜色找出来, 如红—辣, 绿—酸, 白—咸, 黑—苦, 黄—甜等不同的答案, 然后教师再讲解色彩在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氛围空前提高。这位教师就能运用多种感官, 体会学生对色彩的敏锐感觉, 初步掌握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 体验美、感受美, 通过题图初步明确色彩与感觉的关系, 也培养了学生大胆联想, 积极参与的态度。这种方法在低年级教学中非常有效果, 增强了小学生的理解力和对新生事物的认识。
三、创设情境, 体会美的情感
绘画艺术的欣赏是通过丰富的、真实的生活图画, 借助工具, 再现美的情境。创设情境或许会更美, 用幻想或想象去体验什么是美, 什么是快乐, 粉雕玉琢或许还不如一花一草来得自然, 来得真切。
笔者了解到, 一位有创意的美术教师, 利用小学学过的古诗《早发白帝城》为题, 再现情境来完成创意作品。教师选用古筝曲配乐朗诵, 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的美的景象, 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 感受诗中山峰险要, 猿声啼叫, 一叶轻舟漂浮在湍急的江水中的景象, 活跃学生的思维, 立即有学生开始动笔描画出自己脑海中的景象。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 学生从中体会到了景物的美, 并借助音乐提高想象的审美意识。
四、走进自然, 在大自然中发现真美
自然是个美术审美的大课堂, 到了户外学生们会像快乐的小鸟, 呼吸着清新的空气, 蔚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 姹紫嫣红的小花, 嫩绿的柳条, 清澈的湖水, 万千美景, 尽收眼底, 怎能不引人入胜?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 用自己彩色的画笔描绘这如诗如画的美景, 并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在美术教学时, 将课堂引入自然, 轻松愉快地接受自然, 发现生活中的美, 从自然中自主地掌握知识, 这样远比一味掌握绘画技巧、临摹固定的画要好得多。
在美术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具有创造性思维, 保持耐心, 积极鼓励学生, 引导他们进行美术审美训练, 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兴趣, 运用多种感官创设情境, 亲近自然, 让学生产生审美认同, 而这才只是审美素养的开始, 小学的美术审美应该是审美的启蒙, 这必定会对以后认知社会和各种美感思维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总而言之, 审美教育对儿童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它是儿童兴趣、爱好、想象思维培养的基础, 迈向新世纪的小学美术教育, 必定要渗透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 只有这样, 才能把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也才能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摘要: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 培养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 以达到美化心灵、提高道德与智慧的目的。本文从激发兴趣爱好、运用多种感官、创设情境、走进自然四个方面对全面提高审美教育进行综述。
关键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意义,兴趣,情境
参考文献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
关键词:教育 素质 个性 品质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01
最近几年全国各地都在逐渐落实和完善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在小学阶段,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素质,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思想等方面的教育。这些教育不能像我们语文、数学那样直接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因此,我们只有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渗透到具体的科目教学中。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好思想教育呢?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多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直在研究和探索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如何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我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准确理解好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明确要求我们,在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这不仅包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等大世界观的培养,还包括对学生良好的思想意识、抗压能力、个人品行等个人素质的培养。作文小学语文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注重与学生沟通交流多了解学生,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思想教育的渗透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时刻保持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理念。研究教学内容中是否有可以穿插思想教育的内容,在备课过程中就要落实好。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突发事件是否有利于开展思想教育,在解决的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
总之,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要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时刻准备着开展思想教育。
二、在写作教学中开展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个教学重点。作文教学不仅是语文四项基本要求之一,更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点。写作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还可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写作教学也是很好落实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
写日记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我们写作教学的有效补充。同时,也是学生日常思想状态的重要体现,是学生感情的流露。我们可以通过批阅学生的日记,感受学生的思想状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
(二)利用命题作文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命题作文的形式,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例如,我们可以以“勤奋”为题,组织学生开展写作,让学生感受到勤奋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品质。还可以用“爱国”为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们还可以利用身边发生的事或者热点人物为题让学生写作。我们可以在作文中了解学生对事物、人物的看法和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
(三)利用作文讲评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
作文讲评在作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对自己作文有一个重新认识和审视的过程。教师在讲评的过程中也可以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例如,我们通过上边介绍的命题作文,通过命题作文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命题内容的看法。同样,在作文讲评的过程中,就是教师正确思想的一种传播。在学生的作文中,教师可以总结出学生所存在的错误思想,因此,在讲评过程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纠正和引导,从而使我们的思想教育更有效果。同时,在讲评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开展交流。让学生自己体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样的教育方式,要比教师简单的说教更有效果,也更能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中去。同时,我们在讲评的过程中,还要善于发现哪些学生说的是真话,哪些学生说的是假话,多观察学生,发现那些表里不一的同学,在课后进行逐一谈话,改变他们对教师的戒心,同时纠正他们说谎的毛病。
(四)利用作文评价开展思想品德教育
作文是学生写作能力的表现,同时透露出学生某方面的思想变化,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评价后可以在适宜的机会与学生进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对积极的给予肯定,消极的要及时疏导、长时间跟踪,看看他的思想有什么变化,直到他的思想体现出积极地、乐观的态度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
三、语文教学的个性品质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本质上讲就是语言上的教学,是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是非常有必要的。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除完成好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外一直在落实好学生的个性品质教育。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的最好时机,我们只有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实现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
由于现在大部分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在家庭中对孩子意志的培养是非常缺失的。这一点我们作为教师应该及时做好。我们应该把坚强意志的培养穿插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学会敢于吃苦,敢于承担,敢于坚持。这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所需要的最重要的品质也是我们语文学习所需要的品质。
(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乐观的精神态度,也是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难免有不顺心的,我们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不顺心的问题,及时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
四、联系学生实际,深化思想教育
在语文课上,教师要凭借教材,坚持正面启发、诱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在领悟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而进一步受到课文思想的熏陶和感染。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课,教师可以在课上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小萝卜头”进行比较。“小萝卜头吃的是残羹冷饭,住的是阴暗潮湿的监狱,穿的是破得不能再破的衣服,写字用的是短得不能再短的笔头,那么你呢?”让学生想想自己和小萝卜头一样大的时候生活是怎么样的,从而对“小萝卜头”小小年纪在监狱里的非人生活充满同情,激起学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痛恨,受到要胸怀远大理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刻苦学习的教育,并逐渐转为自己的行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学生需要学习知识更需要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工作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实现,用更好的教育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好的人才。
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中心学校 赵倩(赵倩,女,汉族,大学专科,1986年8月生于云南保山,现供职于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中心小学,小学一级教师,通讯地址:保山市隆阳区金鸡乡金鸡街15号,邮编:678004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21554035@qq.com)
摘要:所谓“三生教育”是指在各级各类学生中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简称“三生教育”),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过程。“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三生教育;生命;开展
对一个人而言,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有了生命,生存的本领,生活的方式直接决定着生命的价值,这三者之间,互为条件,互相依存。我们每个人都有认识诠释这个“三生教育”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小生命从孕育到呱呱落地,成长,无不经历一个艰辛的历程,可以说人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至此我们可以随意抛弃生命,是对家庭、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是个人道德自私的恶果。
一直以来,我希望身边的每一张可爱的脸都绽放笑容,希望每个小小的身躯都健健康康,希望每一颗稚嫩的心灵都纯净善良„„这一切,寄予着老师的心愿、家长的期盼、社会的希望;这一切,更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的教育本质。老师是引领学生寻找生命、生存、生活真谛的重要角色,是他们心中的偶像,是天真的他们学习的榜样。只有老师尊重了自己的生命、懂得了生存的意义、找寻着生活的真谛,才有资格、有能力将这一切教给他们,才做得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生教育”的开展,让我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一次反思,当我想去教会学生的时候,我真地会问自己:我行吗?虽然懂得一条条的大道理,但有时我也会责怪自己为什么做不到,这也许就是对生命、生存、生活的内涵认识和实践得不够吧。所以我很高兴能和学生们在“三生教育”中有一次新的成长,能有机会让自己丰富生活的意义,和可爱的学生们一起去认识人生的价值,学会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
生命在爱中孕育、在爱中诞生,要做好生命教育更不能缺少了爱。和学生相处的每一天,总是会遇到很多的“意外”情况,这时,我不会一味的责备和谩骂,而是及时地抓住时机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用爱去唤醒他们偶尔沉睡的安全意识和自护意识,从而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对生命有了重视。除了说教,我想最好的就是引用案例去影响他们,激发起心中的惊叹、同情与爱心,就能使他们对生命有一份敬畏和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可贵。当然,方法很重要,在懂得道理的基础上,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就是实现生命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这样不仅能引导他们如何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还能促进他们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和生存意识。
仔细看看“三生教育”的名称——生命、生存、生活,意识到了这三者的顺序不可以颠倒,这是一个生命存活意义的体验过程,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人生长路。作为教师的我扮演着太重要的角色,掌握着育人的能力。既然“三生教育”为我搭建了一个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平台,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才能引导好学生善待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呢?
一、教育内容贴近生活,达成情感共鸣。教师对学生所实施的教育影响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际。远离学生实际的教育往往让学生“高不可触,无所适从。”例如:教育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与其大讲特讲怎样学习“战斗英雄壮烈殉国,科学家严谨工作以‘智’尽忠。”还不如从身边取材,让他知道如何爱护校园花草,主动捡起废纸,一笔一画写好每一个字,做好每一个题,这些都是爱国、爱家的表现,真真切切。只有学生能看见,可触摸,才谈得上从教育中产生共鸣,才能深入人心。我校从以下三方面来实施:
①故事引入,唤起良知。对于小学生学生,形象思维还占主导,他们对艰深晦涩的道理很难懂,对空洞的说教不感兴趣。就算明白一些道理也是“死”的。他们更爱听故事,讲故事。我就从身边发掘教育资源,用故事的方式让其从中感悟,从中理解,从中产生共鸣,产生内化,激活良知。
②从小事入手,重视习惯养成。“三生教育”关注的是人类发展面临的普通问题,关注个体生命、生存、生活的基本问题,因此,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开展教育,从人生的起点上逐步构建个体成长的基础。让学生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习惯养成均从小事入手,从细节入手,贵在坚持。
例如:“五个做到”每天做到按时起床,按时睡觉,不管是不是假期;每天做到按计划做作业、看书,每天做到早晚各打扫一次宿舍和教室卫生;每天做到按时上课、上自习、不迟到、不早退;每天做到锻炼身体一小时。
通过从生活小事做起,注重各环节的要求,坚持形成习惯,有条理、严谨的学习、生活、锻炼、娱乐、工作的品格将受益终身。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期望的收获是健康的、积极的、美好的,理所当然应播下正确的行动。
③学习明理,指导行为。要使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必须解决认识问题,没有对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对自我生命和他人生命生老病死规律的认识,对其它物种生命存在及发展规律的认识就难以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对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认识,没有对生存知识及生存规律的认识,就难以形成生存技能、发展技能和创造技能;没有对生活知识,生活其谛的认识和理解,长大后,就不可能处理好收入与消费,学习与休闲,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也就不可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更谈不上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健康发展。要提高认识,就是要学习好,理解好,实践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知识。包括书本知识及生活中的学问。
二、展现生活,情感体验。生命是一个体验过程,现在不少学校为了学生安全,千方百计保护学生,活动少了,作业多了,他们忘记了生命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学生生命体的活力来源于对生命的体验过程,一味追求分数的“至高无上”,这是对生命个体的漠视,缺少在生活中体验的过程,再鲜艳的花朵都会枯萎,再有活力的生命都会枯竭。我认为可以这样进行体验教育:
①亲自动手,体验过程之乐。通过一系列的课内外实践活动,让学生获得生活体验,掌握生存技能,强化生存意志,获得生活乐趣。例如:组织学生栽蔬菜、种土豆、南瓜等,这样既让学生亲近大自然,亲近了社会,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体验了“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也让学生认识到了合作的重要,集体的力量。②创设情境,情感内化。例如:以班级为单位,每位学生怀里兜着篮球(可变型),模拟母亲怀孕时的生理变化,并按照要求做出各种动作,如弯腰提水、走路、睡觉、捡东西等。
要求学生细心体会种种困难,并以之与真实情况作比较,把自己的体会和今后自己该改进的地方写成一篇小短文,并付诸于行动。体会母亲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更加了解妈妈在怀孕期间的生理和心里变化,学会感恩父母、回报社会。
③利用机会,主题教育。“三生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统一,为此我整合一切教育资源,利用机会,进行主题教育,如:当我从电视、报刊、网络信息等看到漠视生命而随意轻生的人,因犯罪而被叛刑或处决的人,给家人,社会带来了巨大痛苦和灾难,我就从当事人及他人的感受中,让学生感同身受,抓住机会,及时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让学生深化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生命所承载的使命,懂得有意义的生命对自己及他人的重要。
三、回归生活,磨砺成长。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这是“三生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生命只有回归生活才能感悟到价值,挖掘生命的潜力,才能感悟到生存本领,才能学会生活技能,才能提高生活质量,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努力:
①模拟演练,深化认识。在社会生活背景下的模拟,即在教师的组织下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进行的练习。例如:安全教育中,面对地震、火灾、暴徒等逃生自救的演练。
②社会实践,增长才干。人的才干来源于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体现。所以,“三生教育”效果的好坏,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机会的多少就显得很重要。在工作中,我校结合实际,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全面了解自我,认识社会,开阔视野,拓展知识,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学真知,做真人,长真才。
作为一名教师,育人的根本就是要使学生有健康的心智,有实践能力(包括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创意能力、富有爱心和责任感。我认为对学生来说,物质贫困固然可怕,但是精神贫困更为可怕。物质贫困孩子上不了学,政府都在资助,但是精神平困却是资助不了的。我们要通过“三生教育”,使我们的教育精神不流失,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提高他们的能力,健全他们的心智。
总之,只有理念更新了,才会用心地去想办法,才会结合实际地去紧扣“三生教育的本质”,才会去丰富“三生教育的内涵。”才能培养出现阶段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参考文献:
[1] 高慎英,小学校本课程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9.[2]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10.
[3] 罗崇敏,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存教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4] 赵世豪,以热爱学生为核心提高教师素质[J].教育前沿 2007年01期
[5] 陶晴,对“三生教育”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昆明学院学报 2010年01期
[6] 彭美祯,“三生教育”的探索[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年Z5期
[7] 唐少华,在课堂上教师要公平地服务每个学生[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0年Z5期
[8] 李思熳,“三生教育”教学法初探[J].人力资源管理 2010年02期
(曾在云南省“三生教育”“九个一”征集评选“三等奖”;
素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
素质教育是以发扬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小学语文学科,在教育中有关不可估量的作用。如何通过语文学科的教学去提高和发展小学生的素质,我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几点做法;
(一)优化教学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注意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新的导向和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好奇心,求知欲,才会想学,爱学,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太多,灌得太多,没有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思维得不到开发。教师奉课本为“圣经”,或照本宣科,或以精讲精练课本为宗旨,致使学生的学习起来越远离现实生活。所有这些都不合乎教学要求,要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素质,就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运用启发式、引导式教学,从中激发学生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我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展。学困生的存在,便是修改差异的具体体现。因此,我们既要面对全体学生、研究全体学生,让全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参与实践,强化训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主体意识,通过自学、引导、提问、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开拓新思维,学会认识,学会 运用,让全体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同时,不要关注学困生,研究学困生,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对症下药。如:学习《草船借箭》一课,我采用“提问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启发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总结、讨论得出答案,在回答问题时,根据问题的难易,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使全体学生才能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并对能举手回答或回答正确的学困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回答有困难的正确引导,让他们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树立起自尊、自爱、自信的人格,向着积极进取的方向发展。要做一名成功的教师,就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做到象一则广告词据说的那样:“只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了解和关心学生,投入真情实感,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该与他们建立起亲密友好的情感,用爱心去浇灌他们,用诚心去感化他们,用恒心去引导他们。要多给学困生安排一些学习和活动的机会,多对他们提问,多让他们提问,多让他们发言,多叫他们朗读,多为他们设置一些活动项目,多为他们选一些思考题等等。让他们有充分展示特长、握了汉语拼音以后,就教给学生“设疑自学识字法”,先给学生设置一系列的疑问:“这个字该读什么音?属于哪种偏旁部首?是什么间架结构?应该按怎样的笔顺写?用它可以说怎么一句话?然后让学生顺着设置的疑问去自学生字。随着学生年龄增长,年级的升高,自主学习的方法就不断增多。如学习《儿子的创意》这课时,在课文结束时最后一段内容拓展设计两个题:
1、当儿子知道自己的创意得了银奖时会有什么反应?“我”又是如何反应?
2、你对“我” 和“儿子”各有什么看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各自读课文,通过学习的思考解疑和教师引导、疏通、解惑,并非花费很长时间,而最佳答案便 可跃然“表”中,整个过程有序、有法,有章可循,真可谓“水到渠成”,学生是在赏、议、学、练,自主学习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四)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教育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8-01
小学阶段的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脍炙人口的典故“孟母三迁”则鲜明地论证了此观点,因此,现代社会的学校、家长、老师必须明确小学教育的重要性,力求为孩子的发展做好第一手的准备。语文作为小学阶段的关键性基础课程,以其独具文化色彩的语言讲解形式,一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学生的情感、性格和文化底蕴的形成,另一方面对提高学生思考问题、感悟世界均有着重要意义,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学生的审美判断。但就目前情况来说,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存在较大问题,学生不但无法感受到语文之趣,而且开展审美教育的路途更是问题重重。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现状
1.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的各种美
综观目前广泛应用于教学的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其所选定的300多篇阅读篇目,主要是根据小学生心理成长历程、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的综合所编,符合教育的规律,也紧跟时代脚步,为学生充分展示了各式各样的美。《桂林山水》《黄山奇石》和《富饶的西沙群岛》凸显了自然之美;《一次成功的实验》《捞铁牛》和《长城》展现了智慧之美;《桂花雨》《地震中的父与子》和《少年闰土》彰显了情感之美;《狼牙山五壮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一面五星红旗》张扬了节操之美。
2.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不连续、断层的,大多数教师仍旧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模式,立于督导者的地位、面朝应试教育方向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动机、兴趣以及个性的发展,同时根本不注重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而且令人十分头疼的一点,即为某些教师片面认为审美教育完全偏离教育目的,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提高毫无作用,因而在此思想的诱导之下,更加忽略了审美教育的施行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开展审美教育的方法
审美教育的有效开展,必须是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同步而行的,将良好的审美体验贯穿于知识的学习之中,便于学生与阅读素材能够有效交流,从而在阅读的历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1.激起审美欲望,乐中求美
优美的阅读素材本身就带有一种特殊的美感,给人以心灵上的触动与情感上的陶冶,所以,教师可以利用素材自身的优势,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将这种天然的美感发挥到极致,从而激起学生心中最原始的阅读欲望。首先,教师需要提前阅读教学篇目,从整体上把握文章风格;其次,教师在把握文章整体风格的基础上,需要将文章所体现的美进行总结规整,巧妙用语言指出其中渗透的虚幻美;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游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快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文本素材的别样美,于乐中求美。
2.感受阅读情境,思中求美
一般来说,每一篇文章均会营造出不同的情境,或虚或实,却已足够表达作者的感情,但是这种感情模糊不清、虚无缥缈,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合理想象去寻求文章之美。小学生普遍活泼好动、好奇心强,而且思想天马行空、想象力极为丰富,教师正好可以抓住学生这一性格特点,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开发学生每一处天马行空的思想热点,鼓动他们利用现有的情感经历和知识水平去探求文章作者的感情,在文本载体中与作者形成异时空交流,于思中求美。
3.体会真情实感,阅中求美
“情”乃是一篇文章的灵魂,缺失“情”的文章便如人没了执念一般,浑噩而不知所终,可见“情”在一篇文章中的重要地位。上文已提及到小学语文的阅读篇目选材特点,不同类型篇目自然展现出不同类型之美,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凸显“情”,用“情”教学。古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采用阅读、朗读、通读以及诵读等多种阅读形式,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器官去体会文章中的真情实感,继而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感觉,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与作者相通的感觉,于阅中求美。
4.鼓励开口表达,说中求美
为什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呢?无非就是一个目的,即创造美。既然学生已经通过阅读、感悟以及欣赏的过程领略到了文章的美,肯定对于文章之美有了一定的自我感受,而这种自我感受必然埋藏在心底,这时就需要教师热切地鼓励学生善于表达美的感受,将个人快乐传递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于说中求美。比如,在讲授《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结束之后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谈谈自己心中的西沙群岛模样,在开口表达的过程中展现美、求得美。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国学教育】推荐阅读: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06-05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07-07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09-13
自主探究活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开展论文07-10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弘扬中华传统文化06-10
Dwjpuby说_教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10-22
远程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