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交流教案(精选9篇)
封丘一中 郑伦
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朗诵 2.了解朗诵前的准备工作 3.掌握朗诵的基本手段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用普通话语音朗诵。2.能够把握作品的基调。
教学时间:3个阶段6个课时,本节课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声演员的开场白通常是: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说学逗唱。语文嘛,讲究的是听说读写,其中,读,很关键。我们刚学了前两个单元,发现同学们读的基本功还稍差一些。很有必要加强一些练习。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朗读的重要性。朗诵比朗读有更高的要求,今天,我们就探讨一下朗诵。同学们掌握五个三,朗诵就能轻松搞定。我们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结合前两单元,诗歌古文朗诵,模拟一个海选现场;第二阶段,结合第三单元,现当代散文朗诵,安排一个朗诵会;结合第四单元,新闻和报告文学,安排一个新闻播报。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慢慢来,不要怕出丑,积极准备,大胆发言,相信同学们都能学有所成。
二、指导与探讨
①.我们共同解决三个问题:首先什么是朗诵,请几位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明确:朗诵就是朗声读书,即运用普通话把书面语言清晰、响亮、富有感情地读出来,变文字这个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朗诵是一项口头语言的艺术,需要创造性地还原语气,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朗诵则是一种再创造。张颂教授对诗歌和诗歌朗诵的功能和作用的高度概括:朗诵,是一座殿堂,艺术的高雅和华贵仰首可见,经典的厚重和深邃引人人胜,他的精美隽永令人赏心悦目。他的黄钟大吕令人振聋发聩。有声语言在这里并不比文字语言逊色,这里再创作比创作本身还更加受到喝彩。朗诵既有文本的文化传承血脉,又有当代人文精神的关怀:“口耳之学”在朗诵中得到了具体说明,“脍炙人口”在朗诵中显出了形象内涵。凡是进入朗诵 视域的文字作品,便增添了有声语言的魅力;凡是获得朗诵美感的在场观众,就领略了语言艺术的真谛。
②.朗诵前应该做哪些准备
选择朗读材料:不同题材体裁的要求不同 把握作品内容:作者,背景,感情基调
用普通话:要读准字音,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句子的含义,不能囫囵吞枣,望文生义。山东快板,用普通话就逊色多了。
③.问:你在朗诵中有什么长处和短处,怎样扬长补短?引导出朗诵的基本手段:停顿、重音、语速、句调、节奏、感情等
a.停顿:停顿的长短,位置,停顿一方面是由于朗诵者在朗诵时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结构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为了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时,也可给听者一个领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帮助听者理解文章含义,加深印象。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例:撑着ˆ油纸伞ˆ,独自ˆ彷徨在ˆ悠长ˆ,悠长又寂寥的ˆ雨巷,我希望ˆ逢着一个ˆ结着愁怨的ˆ姑娘。
王大娘听到声音,十分高兴,赶忙出来,她看到ˆ儿子ˆ有些奇怪。(是她奇怪而不是儿子奇怪)b.重音:重音重音是指朗诵、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重音有语法重音和强调重音两种。例:《沁园春·长沙》中:看,问,恰
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 ...我去过上海(不同提问有不同的重音点)c.句调:升调,降调,平调,升调(↑),前低后高,语势上升。一般用来表示疑问、反问、惊异等语气。降调(↓),前高后低,语势渐降。一般用于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坚决、赞美、祝福等感情。
例: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大堰河啊,我的保姆,↓……啊,大堰河,你为什么要哭?↑ d.节奏
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孩子的语言动作)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e.感情:感情基调与感情变化 例:《有的人》鲜明的感情对比 《大堰河,我的保姆》的感情变化
三、实践与交流
模拟一个海选现场。学生全员参与,学以致用。
师:学校广播站吸纳新成员了,海报已经张贴出来。今天来到了咱们班海选,我就做这个主持人,把要求提一下。
三个小组:把全班分为三组,其中两组选手,一组评委,这样每组在三个阶段中都有机会做选手和评委。选手分类型依次朗诵,先举手者优先,评委在选手朗诵完即打分,并能说出给分理由。
三个类型:a.诗歌,各四人,b.文言文各四人,c.读本或课外最喜爱的作品各四人。三个类型依次进行。
三个标准:普通话标准;恰当运用朗诵手段;灵活掌握肢体语言。补充:朗诵和说话的区别,朗诵和演戏的区别。(《周总理,你在哪里》可添加的手势动作)避免紧张的方法:
1、深呼吸,2、将舌头在口腔里360度大循环15次。学生准备:当堂展示的,安排10分钟左右,下堂课进行的课下准备。宣布开始。
四、课后总结和练习
思考:从这次活动来看,你认为影响朗读效果的最关键的因素是什么? 课外练习:找几篇不同类型的作品朗诵,如青春励志,爱国,中国梦等。附:板书
表达交流 朗诵
三阶段:广播员海选;朗诵会;新闻播报 三问题:朗诵概念;朗诵前准备;朗诵手段 三小组:两组选手,一组评委
三类型:第一单元诗歌;第二单元古文;课外作品
一、借助教材内容创设情境
在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凭借教材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更重要的是要丰富并充实教材内容, 这样才能满足生生、师生双向互动交流的需要。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 我让学生先熟读课文, 思考当医生问孩子们谁愿意献血的时候, 阮恒的“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 忽然又放下去, 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的时候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这一“举”一“放”, 又一“举”, 反映了他的什么内心活动?阮恒在献血时这样紧张、痛苦, 是因为针刺痛了吗?当“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时, 阮恒“立刻停止了哭泣, 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这里, 没有说明医生安慰他的内容, 能不能猜测出医生安慰阮恒的话是什么?假如你是医生, 怎样用轻柔的声音安慰小男孩?师生可打分、质疑、辩论, 从而不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而且活跃课堂气氛。
二、模拟生活实践创设情境
口语交际是日常生活交际, 是现代生活必备的生活技能口语训练要经常化, 应创设多种多样的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通过模拟生活, 再现生活场景, 调动学生的生活感知、生活积累, 使学生在口语交际中说得具体、说得真实、说得有趣活跃口语交际气氛, 有效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可创设礼貌用语、日常用语、打电话、问路、购物采访、主持等多种多样的生活情境, 如“购物”, 可创设去超市买学习用品的具体情境。几个学生扮售货员, 一个扮收银员, 其他几个学生扮买学习用品的顾客, 模拟购物场景, 进行一次购物交流。或者创设去菜市场买菜、学生学当医生学招待客人等社会情境, 从中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及待人处事的能力。
学生在这些生活情境中进行口语交流, 不仅提高了口语交际能力, 而且学会了交易和适应市场经济等生活技能, 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为“学会生存”奠定了基础。
三、组织竞赛活动创设情境
学生非常喜欢课堂竞赛活动, 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因此教师要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精心设计多种有趣的竞赛活动, 如完成一项任务看谁的办法多, 谁的办法好, 在发展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如我们组织的一次“传话游戏”,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传话组织游戏时要求学生一定注意听清所传的内容, 尽量不要传错内容, 游戏结束时, 看看哪一组传错了, 组织学生讨论传错的原因, 可以是学生说、学生补充, 学生问、学生答, 还可以是教师说、学生补充, 教师问、学生答。
这样的竞赛活动既做到了“双向互动”, 又激发了学生大胆进行口语交际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电影、电视、广播、电脑等媒体语言对学生口语的影响不可低估。要让学生学会理解、分析、判断这些媒体传播的信息选择和利用合适的信息源, 逐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如教学《荷花》一课时, 当课件中荷花多姿多彩的美丽图片及视频出现在学生眼前时, 学生如临其境, 准确地说出了课文中所对应的描写荷花姿态的词语及句子。最后让学生当导游, 配上高山流水的乐曲, 把学生带到美的境界中。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 学生十分感兴趣, 如放映科幻影片让学生描述精彩情节;观看音像作品, 让学生表演精彩片段;听广播节目, 让学生发表感兴趣话题的观点, 还可模仿广播电视媒体的语言形式, 举办“焦点访谈”、“实话实说”等节目, 让学生担任主持人、嘉宾和观众讨论学生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如围绕“该看多久的电视”、“小学生该不该去网吧”等话题进行讨论, 发表意见, 并在尊重他人的前提下表现自己,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语言的品位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学生表演, 创设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少年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对于那些内容有趣、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的文学作品如寓言故事、童话作品, 学生往往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如果让学生当故事的主人公, 创设故事情境, 更能诱发他们的表达欲望。
如教学《陶罐和铁罐》, 课本学完后, 我让学生戴着头饰来表演, 学生通过观看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表演, 更加了解了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进一步理解了本寓言故事的道理, 学会了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 懂得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 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 正视自己的短处, 相互尊重, 和睦相处”。如此创设情境, 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六、利用“错误”创设情境
小学生由于自身的心理特点, 喜欢挑毛病, 表现自己。我们可专门设计一些这样的“错误”, 让学生去挑、去说、去发表自己的见解, 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如我在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的“人参”时, 故意将“人参”读成“ren can”, 引得学生哄堂大笑, 纷纷说:“老师, 应该读‘ren shen’, 你读错了。”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口头表达的勇气。
一、立足课堂,结合文本,讲究方法,灵活操练。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教会学习的方法。我校是一所县级普通高中,学生的基础比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学习能力差。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特点,在课堂上尽量多创造说话机会。我的具体做法是:(1)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上台演讲。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2)根据教学需要,多采用问答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等进行教学。(3)向学生推荐好的课外读物,如中外名著、人物传记、《演讲与口才》等书籍,增加阅读量,增加知识储备。(4)背诵课内课外名篇名句,名言警句,积累成语俗语。(5)利用多媒体,观看课本中节选的演讲、戏剧等,如《我有一个梦想》《雷雨》《哈姆雷特》等。有时也会看名著改编的电影,如《边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等。有时还会看“超级演说家”这样的综艺节目。(6)督促学生看报纸、新闻,了解实事,提高学生认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习语文必须要学会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全人类。(7)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大赛、征文大赛等等。所有这些,扩大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面,增强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为高效课堂顺利进行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全面的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读写结合,规范要求。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学生不主动学习,一切都是空谈。我把学生分成小组,以优带差,让表现好的学生影响怠工偷懒的学生,让他们互相监督,互相鼓励,资源共享,共同进步。大部分同学都会有集体荣誉感,为了不拖小组的后腿,就算表达不好也会主动站起来“说”的。如,我在讲述必修四文言文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的教学时,在培养学生表达方面有意识地进行了整体设计,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依据文本资料了解作者司马迁、班固、范晔,进而了解《史记》《汉书》《后汉书》的时代背景,了解传主,这是自主学习阶段。
然后,由学习小组组长下达学习任务,分自然段进行文字翻译,生生互检、师生互检。合作学习,基本解决文意,整体感知内容。接下来的课时学生根据导学案自主合作完成所有知识点的学习任务。到了第四课时,以抓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提问翻译课文。第五课时以探究形式完成课文分析。三篇课文讲完之后,学生以三个作者、三个传主的事迹为材料,任选一个人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合理,结合现实,有说服力,语言优美。学生在“展示交流”时非常自信、从容,表现极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书写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交流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升。
三、示范引领,开发资源,眼中有文,心中有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在示范中指导,在指导中示范,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仿,兴趣浓厚,效果更佳。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越高,那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就越强。教师指导的高度、适度、得法是最好的示范作用。要知道,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教师必须遵循激励性原则,在每次训练中,都要设法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成绩,并适当加以引导和纠正、评价和总结。让学生在训练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以此来激励学生。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敢说、会说、乐说、说好。在“说”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教师对生活的热爱,对世事的洞察,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去模仿学习。学生思维的视角决定了说话的逻辑性、条理性,其实,表达与交流的速度反映了思维的速度。我们知道,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如果表达与思维脱节,就会影响表达的效果。
(1)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2)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3)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
(4)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5)进一步提高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
(6)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
(7)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
(8)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借助语调、语气、表情和手势,增强口语交际的效果。
泉州培元中学 陈维恭
一、教材处理
高中语文第二册,表达交流部分共分五部分: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园丁赞歌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演讲。新课程对写作部分的编写比旧教材更细致,更丰富,更有条理性,所举的范文也大多是过去所学的课文或大家比较熟悉的文章。学生学习起来更有方向性、实在性,也容易掌握提高。况且,本册的描写、抒情、记叙的角度、想象等都是写好记叙文必备的基本功。因此,对于本册的写作教学,我们备课组不打算删除任何一个专题,而且要讲好、练好,让学生牢固掌握。
二、课时安排:1、2、4单元各两课时,3和5单元合3课时,共9课时
三、教学思考
(一)直面挫折 学习描写
描写是记叙文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是五种表达方式之一。学习描写,关于描写,可说的很多,比如,描写的特点和作用,描写的方法,描写应注意的问题。我认为,在这单元里,对于这么多的信息,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学过的课文内容做取舍。重点让学生明确几点: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为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描写要抓住特点;描写要生动形象,往往要带有感情。
教学设计:
1.收集学过的课文片段,由学生论评。
2.并就各个归类,选定部分题目,让学生当堂练习描写。3.范文示例。
“直面挫折”是这次作文的话题,教学用书中提到,这个题目不限于用描写,甚至可以不用描写。我个人认为,既然是放在一个单元里,就应该有所联系,至于不用描写的写作方式,比如,用议论文,则作为拓展的部分。
“直面挫折”,首先,是“直面”,可以就环境描写做侧面烘托,或者运用人物描写,来刻画“直面”的坚韧。其次,“挫折”,遇到的困难,完全是生活中的一个插曲或片段,运用描写再恰当不过了,可以是细节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来记叙面对的挫折的艰辛。
评价方式:片段写作以及当堂作文。
(二)美的发现 学习抒情
第一册“写人要凸显个性”中,涉及发现人性美的内容,本册扩大范围,发现整个自然、社会、人类直至自身的美。“美的发现”是价值取向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全面深入地了解社会,进而认识社会,丰富自身。
抒情是能力方面的学习目标,抒情也是五种表达方式之一,在初中记叙文单纯记事记人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写作要求。在这单元中主要指导学生注意下边几点:情要真实;情要健康;直接和间接抒情的两种抒情方式;抒情要自然,不能牵强或虚浮,甚至无病呻吟。
教学设计: 1.和描写一样,在阅读中学习。我们学过的不少优秀文学作品中,抒情部分很值得借鉴:有母子之情,有父子之情,有游子思乡,有革命之情,有爱情等。收集材料分析。
2.在指导学生品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抒情方式,并做片段练习。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部分图片,让学生就图片,写抒情片段。
3.大家交流,品评。
“美的发现”,重点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发现美。尤其是身边的环境,社会,自然等。
可以让学生写一副风景画或出示一张风景照片让学生去把他们的美表现出来。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美的格言等。
(三)园丁赞歌 学习选取记叙的角度
提到写老师,很多学生会觉得不够新鲜,但实际上尊师重道的传统还是不能忽视的,只是他在不同的时代被赋予不同的具体的含义。许多人成名后依然在回忆记叙自己的老师。
为此,我们可以就尊师的古今中外故事为作文指导的引子。并选择一些著名的学者文人,或有成就的人士,他们在回顾自己的老师时的文章作为范文。结合现今教育改革的情况,引导学生写出教师的时代特点。可以对以往老师进行比较,或写自己心目中老师的形象等等。
本单元写法上要求注意记叙的角度,可以就同一个事例,让学生用不同的人称记叙,感悟不同人称的写作环境和写作效果。并且就此比较不同角度的利弊。
结合第5单元举行一次“园丁赞歌”的演讲比赛。
(四)想象世界 学习虚构
现在写作讲究创造性思维,讲究创新。那么,什么叫创新?简单地说,咱们不讲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你根据自己的努力你往前进了一步了,这就是创新了。
那么创新需要什么?从思维的角度来讲,需要联想、需要想像。这个想像,我想咱们把它说得很简单的话,对于写作来讲,是不是就是这么回事:你根据写作目的的需要,然后把平常、日常生活当中储存在自己大脑里面的形象,你加以选择、加工、组合,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这就是想像。平常生活里面,你脑子里面储存了不少,看到的、听到的,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嘴尝的时候又有什么感觉;鼻子又闻到什么?把这些感受,你根据需要筛选一下,加工一下,组合一下,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来,这就是想像,是吧?郭沫若那个《天上的街市》哪来的?不就是因为人间有街市吗?他根据他的需要,筛选、加工、组合、创造出来了,大家觉得很感人的那个贺敬之的《回延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紧紧搂定宝塔山”那么怎么来的?不也是因为生活当中有过这样的经历,见过听过?
因此,写想象作文要注意:想象的基础是生活的积累,想象离不开生活;想象的灵魂要真实,必须合乎生活;想象的目标是创新,要求新求异,创造新形象,表达新思想。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学会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重难点:什么是想象?如何想象?
三、教学过程
1.收集学过的课文片段,体会想象作文的写法 2.课堂练笔
(1)可提供图片让学生想象或播放有强烈情节性的音乐,让学生闭目欣赏想象,并把想象的写下来。
(2)根据《包身工》提供的材料,写一段芦柴棒和小福子的对话。用“夜晚,二人并排躺下„„”开头,400字左右。
3.学生自由想象,班级交流各自的想法。
4.布置作业:根据写作训练提供的题目,任选一题,完成作文。另一节为讲评。
(五)演讲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演讲能力已成为考核和评价人才素质的重要尺度,学习演讲的人越来越多。
本单元的指导重点在于说明演讲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必要的准备。包括演讲时的表达技巧、演讲词的特点。
教学设计:
1.介绍与演讲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2.用多媒体播放一个成功的演讲片段,让学生对照教材“指导与探讨”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
3.评价方式,结合第三单元“园丁赞歌”,让每个同学准备一篇演讲稿,组织一次班级演讲活动。
①“园丁赞歌”篇作文完成后,先是在小组里评改交流。主要是让学生有展示自我与发展自我的机会,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体现。
②以小组推荐和自愿相结合的原则,选六七个学生面向全班同学演讲。这是对优秀学生的激励,也是从优秀学生身上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的很好的途径。同时,通过这次演讲又起到了宣传“尊师”的作用。
四、评价
作文评价是作文教学的一部分,实际上它影响到学生作文的的全过程,从某种角度来看,它的影响还要超出作文教学本身。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
如此三维目标为作文评改提供了宏观框架。过去以考试时通行的评分标准作为平时评改作文的依据是有一定的误区的,这实际上是只看到了知识和能力,而忽视了对文本以外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评价。作文只是作文活动的结果,平时的作文评价与考场作文评价的最大不同在于,平时的评价“首先应充分发挥其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而考场作文的评价是为了甄别和选拔。因此,我们评改作文时,不要混淆过程与结果的区别,而要关注到写作过程和写作态度。
1.从单纯关乎“知识和能力”的评价扩充为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多方面兼顾的评价,尤其要透过学生作文,看到其情感上、方法上的问题和经验,从而加以引导。
2.不同的学生,评价标准也应有所区别;对每次作文,可以把相对突出的能力训练点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训练描写,评价重点就是“描写”;训练抒情,评价重点就是“抒情”。这种评价方式具有针对性、阶梯性,有利于不同的学生按自身条件不断取得进步。
3.多元评价。新课标指出: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题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评价。况且我们一线的教师,由于教材内容多,课时少,备课时间就多,时间显得很紧张,一手包办的作文评改常常不能及时完成,这既影响了反馈的效果,又制约了作文写作的篇数。因此,采用作文评改主体多元化势在必行。即以学生自改、互改为作文评改的主体,教师选改为辅,家长适当参与。但是,这样做的关键是指导评改(定“法”可依据新课标有关“表达与交流”的第1至6条),落实到位。
一、激发写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写作中,应让小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紧紧围绕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使他们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他们的思想情况,可以命题为《××,我想对您说》。又如根据他们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自己精心设计游戏内容,在游戏中,让他们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大家一起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他们玩得兴高采烈,自然就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二、从读学写,读写结合。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小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积累优美的词句,学习好的写作方法,这有利于他们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1、联系课文,适当摹仿,仿中求创。
中外作家历来强调创造,但在写作中可以适当摹仿。模仿是小学生的天性,是创作的基础,模仿绝不是呆板复制,模仿应是从此物到彼物间的“支撑点”。模仿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从机械模仿到变通模仿,最后发展成创造性模仿,沿着仿造——改造——创造的轨迹,推陈出新。
2、加强朗读背诵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就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因而,必须加强小学生的朗读训练。要求他们正确朗读好词好句,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3、做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指的是人们在阅读书报时所作的一些文字记录。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要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还要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
三、激活思维,树立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
上的一切,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想象是创造的前提。”
1、同中求“异”,不断拓宽写作思路。
小学生作文常见的毛病是人云亦云,千篇一律。对于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抓不住事物的特点,这就很难写出新意。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提高他们认识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另外,要想使文章有新意,还要学会变换角度看问题,从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两方面入手,学会同中求“异”,通过已知求得未知,从旧知导出新知,从而发现新意,增强创新意识。如他们在写作文《课间十分钟》时,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这样,他们的作文,就不再是单一的“课间活动丰富多彩”,而出现了各种富有新意的主题,如,“助人为乐好风尚”、“课间打闹不应当”、“关心集体的好品质”等。
2、改中来“佳”,不断提高表达能力。
小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内容不具体、不生动,这除了选材不当外,主要是他们只会概括叙述,不会具体描写,而要想将人物和景物写得生动,就必须学会认真观察和具体描写。如有一篇关于写升旗仪式的作文,教师在指导同学们互评时,要求同学们找出作文中至少一处优点和一处毛病,然后具体提出好在哪里,毛病应如何改。这样,在改作文中,努力引导同学们发现别人作文中的闪光点,在修改中求“佳”,从而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又如大家熟悉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作品。诗文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曾经过了多次修改。最初用“到”,后改作“过”,又改作“入”,再改作“满”,这样一改再改,最后才选定这个“绿”字。
一、调研现状
(一) 就教师而言, 作文教学没有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缺乏系统性。
由于教材对于写作部分的记述过于简略, 使得教师上作文课没有教学计划, 也没有具体的教案。通常的做法是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去写, 然后批改, 再后讲评, 至于效果如何则另当别论。一学期下来, 只满足于作文的次数, 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提高多少或是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甚至个别教师为了图省事, 只教课文部分, 不教写作部分。这一切导致了作文教学的无目的性和无序化。
(二) 就学生而言, 写作基本功底严重薄弱, 缺乏良好的写作习惯。
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特别是普通校的学生来说, 写作功底薄弱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其主要原因在于中考作文大都为事先写好, 然后背诵而就。很多学生根本不具备基本的写作能力和习惯。
(三) 以往没有专门的口语课, 更别提专门的口语课教案。
二、具体做法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为写作文做好准备。
这些习惯包括:
(1) 阅读习惯。很多学生抱怨作文时无话可写, 其实是他腹内空空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我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 定期摘抄美文, 并在文后附上选此文的理由。为了让学生阅读有目的性, 我向他们推荐了一些我认为不错的杂志期刊, 如《杂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阅读与作文》、《格言》, 再如《今晚报》的肝胆篇等等。我还为学生高中三年开具了一个阅读书目, 这些书目中有世界名著和名家经典散文等, 并且尽可能地适应学生身心的成长, 同时与教材中“名著导读”相结合, 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和五一、国庆、元旦等长假进行阅读。这样, 学生在阅读时就不会存在胡乱选择的现象, 在写作时有效仿的对象, 作文成绩自然会相应提高。
(2) 观察体验生活的习惯和日记练笔的习惯。每节课前, 我都会询问学生当天的时事新闻, 大至国际, 小到身边, 并定期检查周记本。
(3) 积累语言的习惯。在口语课上, 我做了这样的尝试:讲成语故事比赛。由学生自己选成语、查典故, 然后有感情地讲述出来。一学期下来, 不但积累了不少成语, 而且明白其义, 印象深刻。
(4) 联想想象的习惯。联想想象的能力是语文学习中的一项相当重要的能力, 为此我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训练, 如图形训练法、文字训练法、音乐训练法等等。在增加语文学习兴趣的同时, 能力有所提高, 有助于该种习惯的养成。
(5) 先想再写的习惯和快速行文的习惯。作文之前要求学生必须写提纲, 作文的过程有时间限制。这两点学生开始极其不适应, 慢慢有所好转。
(6) 修改文章的习惯。
(7) 评判作品的习惯。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 便能形成语文生活习惯, 大语文教育观强调的“语文生活化, 生活语文化”也就能实现。
(二) 改变写作课的基本步骤
打破常规写作课的教学步骤, 这里以作写事的文章为例。
第一步, 课前预习。事先将作文的题目及要求告知学生, 让他们提前进行准备, 包括审题、构思、查阅和搜集资料。
第二步, 课上说文。在第1课时中拿出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针对作文的相关信息进行讨论。比如一次作文训练的话题是“感动”, 有很多学生谈到了生活中令自己感动的事例, 学生发言踊跃, 整个课堂生动活泼,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动了起来。老师要讲的问题, 学生差不多都能说到, 而且针对性强, 容易被别的同学接受;老师没有想到的问题, 有的学生也说了出来。通过发言讨论, 学生在构思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会暴露出来, 便于及时纠正。早堵漏洞。如有的学生就把“感动"和“感谢”混淆了。
第三步, 当堂写文。专门拿出4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现场写作, 为了规范, 一律采用正规的考场标准作文纸, 目的是力求真实并让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由于是第一次操作, 当时我心里也嘀咕, 担心学生写不完或者不适应, 但结果证明我的忧虑是多余的。
第四步, 随堂改文。教师在学生写完作文后, 有意识地指导并督促学生按照字、句、标点、段落的顺序逐层地进行修改, 要求学生必须用异色笔进行修改。尽管卷面显得有些凌乱, 但文从字顺多了。
第五步, 集体评文。作文写成之后先是让学生评。从上中下三个档次中选出三、四篇在全班交流, 由学生评论或师生共同评论, 或分组交流、评论, 指出其优点、问题和修改的意见。评是为了改, 在评的基础上再修改定稿。这不仅仅是指被选出来的文章, 其他同学也会受到启发, 从而修改自己的文章。
第六步, 批讲展示。就是让学生评批, 教师讲评。说写、评改之后, 再把作文交学生分组集体批, 作者读大家评, 由一位同学集中大家的意见写出批语;也可以同桌或前后桌对批。学生批完之后, 我再行全面审批或部分审批, 既批文章又批评语, 对正确的评语予以肯定, 对不恰当的评语予以纠正。
经过这六步写出来的文章基本上都没有大的毛病, 而且还不乏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我让学生把优秀的文章抄在一个精美的本子上, 定名为高一某班美文集。凡能被选人文章的作者将能得到一定的稿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三) 开设口语课
这不仅仅是为教材需要, 更主要的是为了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以朗读课为例。
1、朗诵课怎么上。
第一, 基本知识培训。这一过程非常必要, 作为高中生, 读是应该不成问题的, 但读好就未必每个学生都能做到了, 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训练之前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和方法的指导。
关于朗诵的常识, 我认为学生应知应会的有:
(1) 朗诵的特点。 (见教材)
(2) 朗诵时应注意的问题。 (见教材)
(3) 几种常见的朗读符号的运用。
.^——停顿号。不论有无标点符号均可用, 停顿的时间稍稍加长。如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 表示停顿时间再长些。
.——间歇号。不论有无标点符号处, 都可使用。用于无标点符号处, 表示间歇时间较长;用于有标点符号处, 表示间歇时间更长些。
^——连接号。只用于有标点符号的地方, 表示缩短停顿时间, 连起来读。
——词组号。把需连起来读的词或词组连在一起, 避免破坏语意。
…——重音号。…为主要重音, 为次要重音。
掌握了这些符号, 我的指导和学生的训练就方便有效多了。
第二, 具体的朗诵训练。“实践与交流’’板块安排了4个活动。这4个活动与4个阅读单元具有对应性。关注这种联系, 使阅读教学与朗诵活动相得益彰。
第1个活动是现当代诗歌朗诵。教科书设置了两种情境, 可根据学生兴趣有选择地开展, 也可以把学生分成两大组, 各自开展一项;第2个活动是古诗文朗诵。在古诗文朗诵活动中要注意古代诗文的语言特点, 注意在朗诵过程中积累、品味;第3个活动是现当代散文朗诵。其活动形式是“朗诵会”。举办朗诵会要提前组织和准备, 包括安排好场地、登台朗诵人员和工作人员;第4个活动是新闻播报。严格地说, 新闻播报与文学朗诵有一定的区别, 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对作品的艺术处理上。一般来说, 文学朗诵艺术性更强, 个性化程度较高, 而新闻播报相对来说要平实一些, 更加强调准确、真挚。
第三, 优秀朗诵展示。这一过程让我看到了我的学生, 普通校学生的学习热情。
2、增加了讲成语故事、讲典故由来、哲学小品读与思等等口语课。
三、教学反思
关键词:初中英语 学生 表达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堂标准(实验稿)》中认为关注学生语言学习实际运用能力培养,能够在激发学生语言表达主动性和潜能的基础上,更有助于促进学生语言知识技能的有效内化生成。关注学生语言表达交流能力培养具有如下的积极意义: ① 考察学生的语言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能力。 ② 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学习精神,提高交际运用能力。 ③ 为构建和谐课堂奠定坚实基础,满足学生的综合语言学习发展需要。
一、 铺设自由表达氛围,增强学生表达欲望
自由的课堂教学环境氛围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主动性和激情,形成和谐的人文教学环境。从学生的语言学习表达实际需要来分析,自由的学习环境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助推剂。
这种自由表达氛围的铺设,体现了“关注学生学习需要,营造和谐学习环境”的人本教学理念。这种自由表达氛围的营造,能够形成畅所欲言的宽松表达氛围。这种自由氛围,应该注重尊重学生学习表达差异,鼓励学生在学习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主动交流和大胆表达。同时,这种自由表达应该是学生议论纷纷的天堂,为学生提供可探究讨论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营造自由表达学习氛围,更能够增强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笔者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 7A Unit 2 My day中的“What are they saying?”教学中,可根据课程文本教学内容通过设置情境教学模式来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可要求学生以“What do I often do in the morning?”为表达话题,建议学生进行表达交流。在此基础上,可根据学生的表达学习情况建议学生就情境中的话题进行综合交流运用。
二、 优化文本表达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技能
在营造自由学习环境氛围基础上,可对文本表达内容进行优化,让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的中心话题是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载体。优化文本表达内容,能让学生在感知语言知识同时,更能够增强他们的英语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优化文本表达内容,应该在注重凸显课程知识要点基础上,创新教学思维模式,鼓励学生通过对课程表达内容的复述、改编、缩写、扩写等方式来深化语言理解。在优化表达内容基础上,教师不妨注重如下几方面: ① 提炼文本表达主旨意图,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语篇学习感悟能力; ② 拓宽语言文本的表达内容,鼓励学生发挥自身想象思维去深化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语言文化知识视野; ③ 建议学生对文本表达内容进行改编,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去学习表达。
优化文本表达内容,更是对课程教学的升华。例如,在学习《牛津初中英语》 7A Unit 3 Let’s celebrate! 的“Reading: Getting ready for Halloween”时,可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感悟的前提下,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词汇短语来概括文章的表达主体大意。同时,可根据“What do they do for Halloween?”来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trick or treat, dress up, make something for等词汇。可建议学生结合中国的传统节日,以“Which festival do I like best?”为话题来进行自由表达交流,以加深对文本学习内容的理解感悟。
三、 丰富课程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表达思维
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是课内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学生在一定的语言交际氛围中进行语言运用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还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的交流中感知语言的交际功能。实践活动的开展更为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氛围。
通过丰富课外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对课程知识进行拓展,能够更好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转化,促进他们知识技能的发展提高。这种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运用,就是要为学生创设能够轻松自如表达学习环境氛围,鼓励学生能够互相交流的氛围下增进合作和探究。同时,这样的实践活动更能够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表达思维。
营造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 7B Unit 4 The ghost in the park中,可建议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 What do you want to do when stay at home in the night? 并建议学生就自己所亲身经历的稀奇古怪的事情向同学们作表达,以激发学习表达的思维情感。在此基础上,建议学生能够分角色进行朗读,分别扮演Mille、 Andy以及其它的朗读。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要求学生能够思考如下的问题: What did Andy meet in the park? 和Do you think the ghost was in the park? Why?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关注学生语言表达交流运用能力就是将课程教学过程由静态向动态转化,激活学生语言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样的教学模式运用能够在有效优化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基础上,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水平。
编写:金春
【学习目标】
1.培养缘事析理的习惯。
2.学习运用以小见大、比较鉴别、由表及里、探究因果等方法缘事析理。
【预习导学】
一、整体感知
怎样才算有文采?
1.什么是缘事析理呢?
缘事析理是指依据事例分析它所蕴含的道理。
2.如何从客观事物中挖掘出深刻的道理呢?
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预测未来
3.我们学习过的杂文《剃光头发微》就是一篇“缘事析理”的文章。结合课文,体会什么是以小见大、比较鉴别、探究因果?
(1)这篇文章由什么事想到了什么理呢?
由理发匠不肯给农民剃平头想到掌权者如何使用权力的问题。
由理发这样的小事想到的是社会上权力使用的大问题,这就是--以小见大。
(2)这位城里人的理发师为什么可以任意决定谁该剃平头,谁只能剃光头,可以这样为所欲为?
因为剃头刀在他手里,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探究因果。
(3)这篇文章作者还联想到了古今中外许多与头发有关的事例?
清朝“留发不留头”、旧社会理发工人社会地位低、石达开的对联、古代的髡刑、许多国家罪犯剃光头,作者这样的用意是突出相同点,头发自古以来就与政治相关。这就是--比较鉴别。
二、 问题呈现
【合作探究】
故宫里的“星巴克”: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的大殿一角,星巴克咖啡店--一家美国咖啡店--开门营业了六年。你如何看待此事?
1.请大家运用以小见大的方法来分析这一事例。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它很有代表性。故宫,可以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星巴克咖啡代表的则是美国消费文化。外国文化已大举进入我国。
以小见大,由表及里,从现象看到了本质。这则事例反映的是文化问题。
2. 仅就此一个事件来谈文化问题显然是单薄而没有说服力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联系的事例呢?(有)你如何看待这些事例?对此有何观点?请采用“引例--析例--结论”的模式。
(1)很多外国品牌的服饰大量进入我国,比如耐克、阿迪达斯等,这样的服装样式新颖、穿着舒适有品位,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多姿多彩。
--外国产品对国产品牌是一个冲击,很多人宁愿花高几倍的价格去购买洋品牌,对民族品牌的发展很不利。韩国人就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只购买本国产品来支持民族品牌,应当学习这种精神。
(2)近几年韩剧日剧大在我国很流行,这些影视作品很感人,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吸引了大批观众,观众在娱乐的同时得到思想教育。
--很多青少年喜欢的日本动漫作品充斥着色情与暴力,毒化人们的思想,让缺少分辨能力的青少年误入歧途,我们应该坚决抵制。
(3)现在流行过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这些节日比传统节日更关注亲情,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不应当制止。
--人们在过洋节的同时忘掉了本国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洋节面前也黯然失色,民族文化特色逐渐丧失。比如韩国最近端午节申遗成功,它将被国际公认为韩国节日,这正是中国人不重视本国节日的后果。
(4)食人鲳入侵。食人鲳是亚马逊河中一种凶猛的鱼类,被引入我国内陆河流后,食人鲳疯狂地捕食其他鱼种,导致其他鱼种大量减少甚至灭绝。
--在许多中国人心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腐朽过时的东西,由此可以想到,如果任由外来文化肆虐,对传统文化是不小的冲击,后果十分严重。
(5)秘鲁国家动物园里,一只重点保护的美洲虎生活在一座占地1500英亩的虎园里,它成天躺在装有空调的虎房里,除了吃就是睡。可是自从工作人员把三只豹 放进虎园后,它再也没有回过虎房,不是站在山顶长啸,就是冲下山来去草地上游荡。它开始自己捕猎,不再象以前一样只吃管理人员给的肉,身体变得强壮了,行 动也颇为灵活了。
--引入竞争可以促进自身的发展,所以外来文化的进入对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3.为什么今天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而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很容易在身边看到这样的例子。从这一个角度来看,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
4. 你觉得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果?
--也许有一天文化大融合,汉民族的文化会被其他强势文化同化甚至消失。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现象,比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文化到现在已经逐渐萎缩消失,被汉文化所同化。
--汉文化源远流长,受到其他许多国家青睐,其影响遍及全球,如近年来流行的汉语热、儒学热等。汉文化不会被其他文化同化,相反会吸取其他文化所长,继续发扬光大。
【一课一得】
【积累运用】
金鱼是鲫鱼的变种,彻头彻尾是人类驯育的结果。人类对其一贯的要求是美。只要美就行。而金鱼的捕食能力却被作为美的代价退化殆尽。不会捕食,危机感便无时 不在,它别无选择地必须抓住每一粒投向自己的食物,而人把食物精工细制得可口至极,成为一种其无力抗拒的诱惑,于是不会摇头的金鱼吃啊吃,直到连同食物一 起沉至水底。
请根据前面的思维训练方法“缘事析理”,以《金鱼之死的启示》为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议论文。
【美文选读】
从“故宫中的星巴克”说开去
在故宫一座古香古色大殿的一角,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已开设了六年。这家披着西服的洋店,鹤立在长袍马褂的建筑群里,格外醒目,不,应该是格外刺眼。它仿佛向前来故宫的游客诉说着什么……(在描述与评论中引出事例)
星巴克咖啡店是美国消费主义、实用主义的象征,“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能在故宫生存六年,说明它迎合了许多游客,尤其是外国游客的消费心理。故宫是我国 传统文化的圣地,将“星巴克”开到故宫,却令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它象征着外国文化的“软力量”在我国--一个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渗透与扩张。(析例,以小见大)
近年来,外国文化的渗透与扩张的事例比比皆是:那耸立在大街小巷的一家家国外品牌服饰店;那一层层张贴在学府校园里的英语补习海报;那一部部占据着电视屏幕的日剧韩剧。还有那五花八门的西式快餐店、日本料理、泰式推拿,真是欧风美雨,铺天盖地,日剧韩剧,遮天蔽日。(横向展开,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扣题“说开去”)
面对软力量的强大攻势,许多同胞,尤其是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我。他们花大量的时间苦读英语却忽视自己的母语;他们熟知比尔盖茨、乔丹却冷落了老舍、巴金;他们迷恋日本漫画却不读《诗经》、《离骚》……(再引例,展开对比,已现观点)
外国文化正一步步蚕食着我们原本有限的心灵空间。自然界中有“生物入侵”一说,武汉东湖的水面就曾被从国外引进的水葫芦--一种生长极迅速的猪饲料侵占, 导致其他物种的萎缩甚至销声匿迹。文化也是如此。当人们只满足于声色大餐的感官刺激,心灵就会被金钱物欲所填满。今天,有几个人能静静地坐下来与古典对话 和传统交流?传统文化正渐渐被我们抛弃。山东曲阜孔庙恢复祭孔仪式竟然要跑到韩国去学习程序不正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吗?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假如有一天,我 们斩断曾滋养我们的传统文化的脐带,斩断将我们紧紧联系的民族文化纽带时,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在哪里呢?我们灵魂的根又在哪里呢?杨叔子博导说得好:“科学 落后,一打就垮;人文缺失,不打自垮。”(再析例,比较鉴别,分析任其发展的后果)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危言耸听,最高意义上的侵略就是文化侵略。歌德曾经说过:“文化的衰落表明一个民族的衰落,这两者走下坡路的时间是齐头并进的。”(补说一层,论证严密)
【表达交流教案】推荐阅读:
表达爱大班教案05-27
手绘线条图像---物像立体的表达教案09-18
手绘线条图像——立体图像的表达教案12-10
鉴赏古诗词的表达技巧(教案)01-08
《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及其方法》教案设计07-03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表达爱》含反思09-09
你想表达这个用英语怎么表达?07-23
小王子交流课教案06-28
因特网信息交流教案12-10
语言表达?简明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