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9年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精选7篇)
各位代表:
本届政府履行职责已经一年。现在,我代表旗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旗委的正确领导下,在旗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旗人民政府以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团结和带领全旗各族人民,承接大好来势,紧抓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抓发展、重民生、保稳定、促和谐,攻坚克难,奋勇争先,较好地完成了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指标、重点工作、重大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实现自治旗全面腾飞的道路上又一次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综合实力进一步提高。全旗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40亿大关,达到43.5亿元,同比增长20.7%,占全市总量的7%。财政收入完成13.7亿元,同比增长76.2%;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5亿元,同比增长35.6%。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产比重持续增长,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牧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分别完成10726元和7050元,同比分别增长10.1%和22.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8亿元,同比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3亿元,同比增长8.6%。争取上级投资项目29个,资金7595万元。
(二)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立旗战略深入实施,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同比增长36.5%,列全市第三位。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到222。1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3亿元,同比增长30%。实施市级重点工业项目9个,项目开工率达到100%。伊敏三期、鲁能一期4台60万千瓦机组成功落地。通大公司年产300万吨长焰煤项目全面推进,将于年内投产。两伊铁路、红花尔基水利枢纽工程坝体建设进展顺利,伊敏换流站建设项目扎实推进,呼辽直流架线工程开工建设,360万电源市内通道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巴彦托海工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入驻企业达到10家,工业增加值达到7618万元,上缴税金1512万元。产业招商深入开展,全年引进项目32个,资金54亿元,列全市第一位。节能减排工作扎实推进,单位gdp能耗下降6%。伊敏煤电公司“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全面启动。华能风电一期项目获得自治区发改委批复。大唐公司火力发电项目、伊敏四期煤矿扩能项目开始启动。“走出去”战略深入实施,开发利用俄蒙资源取得突出进展,实现外贸出口242万元。与大企业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接待国网、华能、大唐、西部矿业、德力西电气等大企业考察团50余批次。
(三)新牧区建设扎实推进。牲畜压缩战略深入实施,牧业牲畜头数达到72万头(只)。肉奶产量稳步提高,增质提效作用明显,奶产量完成20.6万吨,肉产量完成1.3万吨。良种改良家畜发展到67万头(只)。6家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14家牧区经济合作组织,在牧民增收致富过程中发挥重要引领和带动作用。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加工企业完成增加值3510万元。实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和“整村推进”工程,使191户614人直接受益。启动了奶牛振兴计划。实施优质后备母牛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系列惠牧项目。完成8条通村路和4个嘎查的通电工程。实施5个嘎查的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634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高致病性禽流感、五号病等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全面加强。xxx旗包商村镇银行挂牌营业,成为呼伦贝尔市第一家村镇银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稳步推进,“家电下乡工程”全面启动。
(四)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新开工基本建设项目36个,完成投资3.1亿元。实施了“两横两纵”道路、xxx博物馆、中央街立面改造、中央街路面罩面、海兰察公园、赛马场等新建和改扩建旗庆献礼项目,使巴彦托海镇首府形象显著提升。开发房地产项目19个,建筑面积达到23万平方米。建设公路里程300公里,铺筑公路11条,完成投资1.2亿元。完成伊敏至维纳河三级通乡路和伊敏河镇永丰桥西段路改造工程。
(五)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全面加强。争创“全国生态县”工作全面推进。全年退耕41万亩,防沙治沙5万亩。草原建设总规模完成115万亩,禁牧完成85万亩,休牧完成900万亩,草畜平衡124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0.4万亩,水土保持治理面积1万亩,生态保护面积完成5万亩。80万亩退牧还草项目通过自治区验收。完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治沙播种机顺利通过市科技局成果鉴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100%。《辉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通过自治区专家评审。巴彦托海镇移民扩镇项目被自治区扶贫办评为全区优秀移民扩镇项目,项目总投资947万元,建设住房4800平方米,牲畜棚圈7500平方米。
(六)旅游业和第三产业繁荣发展。中国旅游强县创建工作深入实施,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旅游强县”荣誉称号。成功承办了“呼伦贝尔冬季那达慕暨xxx冰雪旅游节”。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2亿元。非公有制经济繁荣活跃,各类个体私营企业达到4758户,从业人员达到7530人,销售收入完成1.3亿元,增加值完成8.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0%。
(七)旗庆活动取得圆满成功。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建旗50周年,自治旗走过了不平凡的光辉历程。建旗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自治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充分展示自治旗经济社会取得的辉煌成就,旗人民政府坚持“隆重、热烈、节俭、务实、安全”的原则,克服困难、精心组织,圆满完成旗庆系列活动,实现了展示风貌、提升实力、扩大影响、凝聚人心的目标。旗庆活动开幕式《和谐xxx》以其新颖性、独创性受到各界好评。举办了《中华情·相约xxx》大型文艺晚会,营造了浓厚的旗庆氛围。旗庆各项活动的成功举办,提升了xxx旗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八)民生和社会事业稳步提高。关注困难群众,重视社情民意,向社会承诺的实事工程件件得到落实。“六个一”幸福指数工程全面推进。新建、扩建3所幼儿园和3所中小学宿舍楼及食堂,xxx中学迁建二期工程圆满完成。开展巴彦托海地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完成初高中分离。实现牧区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报销限额“双提高”,参合牧民达到96%。启动旗人民医院新建工程。爱国卫生工作深入开展。疫病防控工作全面加强。“全国中蒙医先进县”建设成果得到巩固,蒙医药工作进一步加强。建设辉苏木民俗馆和巴彦托海镇历史馆。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宣传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新增就业1472人。提高了城镇低保、牧区低保和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启动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居民达到1.6万人。提高在职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津贴、补贴。建设3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拨付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及实物配租资金238万元,落实上级廉租住房专项补贴资金275万元。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信访工作受理各类案件112件,758人次。安全生产工作形势稳定。二轮修志工作圆满完成。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安置退役士兵46人。蒙汉文并用工作更趋规范,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成效显著。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群众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提高。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圆满成功,伊敏河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镇”,实现了我旗城镇精神文明建设里程碑式的新跨越。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干部监督和旗政协的民主监督,严格执行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191件,政协委员提案48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和苏木乡镇依法行政试点工作,扎实推进法制建设进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坚定不移地推行廉政建设,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得到增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政府机关效能进一步提高。审计、监察、老干部、妇女儿童、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金融、保险、电力、国税、地税、工商等行业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自加压力、负重前行、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提升了发展水平,取得了丰硕成果,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一是我们始终把落实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把握发展规律,坚定发展信心,以科学的方式方法解决了快速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实现了xxx经济的跨越发展;二是我们始终与旗委保持高度一致,紧紧围绕旗委决策抓落实,在贯彻落实旗委各项决策和完成全旗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上,凝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了密切配合、协调统一的强大合力,确保了全旗步调一致、政令畅通;三是我们始终坚持高度负责、求真务实、拼搏进取的工作作风,对既定的发展目标一以贯之、一抓到底,用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干劲发展xxx,把加速发展的战略构想和看似遥远的奋斗目标变成了现实;四是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致力解决民生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全旗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结构持续优化,收益大幅提高,民生显著改善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政府和旗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旗人大、旗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旗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旗人民政府向全旗各族干部群众、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参与xxx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客观分析、准确把握我旗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工业经济增速下滑,一些企业经营困难增加,财政收入和就业压力加大;二是受用地和资源配置等因素制约,招商引资难度加大,新引进项目不多,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撑力不足;三是新牧区建设进度不快,牧民增收渠道不宽,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四是部分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五是个别部门大局意识不强,服务意识欠缺,依法行政意识淡薄,发展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六是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部门办事效率低,抓经济、跑项目、求发展的意识不强,措施不力、落实不到位、工作流于形式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以更加负责的态度,更加有为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解决好现实存在的问题,努力把政府各项工作做的更好,决不辜负全旗各族人民的期望。
二、2009年主要工作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一年。纵观2009年发展来势,既充满挑战,又伴随机遇。当前,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深刻,外部经济环境异常严峻,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增多,增值税转型直接影响财政收入增长,这些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旗的发展进程。随着经济总量的持续扩大,资源和环境对发展的约束进一步增强,土地和信贷政策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其它地区特别是友好兄弟旗市区快速崛起,这些使我们实现率先发展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同时,国家采取十大措施,扩大内需增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必将带来新一轮农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这些又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面对纷繁复杂的发展局面,我们要保持高度清醒,把握发展规律,提升发展信心,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抓好发展这条主线,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扎实有效的推进措施,抢抓发展进程中的一切机遇,克服前进征程中的一切困难,扎扎实实地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保持经济繁荣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的良好态势,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按照旗十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确定今年全旗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在旗委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在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大潮中,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争投资、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扎实推进新牧区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抓好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民生事业质量,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不断增强自身发展的综合实力,争创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县综合实力第一县,做呼伦贝尔市打造自治区新的经济增长极的主力军,以优异的成绩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
今年全旗经济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达到50亿元;财政总收入增长16.4%,达到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6%,达到4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牧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7%和15%,达到12549元和8108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确定上述预期目标,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力求体现既积极又稳妥的原则。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做好今年工作,必须坚持和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把解放思想作为一切工作的制胜法宝,向解放思想要思路、要办法、要信心、要干劲;二是把加快发展作为全局工作的中心任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三是把关注民生做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让弱势群体真切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四是把求真务实做为政府工作的自觉追求,脚踏实地做事情,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围绕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预期目标,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不断扩大经济总量。
要继续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战略思想,全面推进工业化进程。一要抓好产业布局调整。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自治旗产业发展布局,重点对生态环境和国土空间承载能力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论证,在此基础上安排好三次产业布局。二要抓好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伊敏三期、鲁能一期电源项目及配套煤矿项目;支持伊敏四期、鲁能二期、大唐一期煤电项目开展前期工作;加快两伊铁路、红花尔基水库、伊敏换流站、呼辽直流线路工程、360万电源市内通道建设项目进程;支持华能伍牧场年产300万吨煤矿项目、塔尔气铁矿项目、伊赫塔拉肉食加工项目投产达效;做好华能风电、西部矿业霍思汗煤田开发、福州华鹰煤化工等项目的前期筹备工作。三要抓好基地建设。打造伊敏煤电循环经济园区,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对褐煤提质、煤制甲醇转烯烃、煤制油、煤制天然气和燃煤发电厂项目进行科学整合;加快巴雁地区升级改造和整合开发进程,发展新型重工业化经济园区,全力推进扎尼河露天矿项目、大雁40万吨甲醇项目,争取更多的重点项目落地,依靠项目带动促进巴雁地区大发展。四要抓好园区建设。增加园区项目,做大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园区规模。让周边嘎查参与到园区建设中来,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解决园区土地瓶颈问题。积极争取市本级财政用于园区基础建设的资金,加快完善巴彦托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水、电、路、气、排污等配套设施,为入驻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重点抓好光明乳业、绿祥肉食品加工、海中建材等企业发展,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吸引贝因美乳业、德力西电气等更多的企业入驻,争取地方工业取得更大进展,形成自主增长机制。五要抓好非公经济。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发挥信用社作用,建设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拓宽民间资本准入领域,有效激活民间资本,使民间资本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引导民营企业围绕畜产品加工、旅游开发等特色产业进行精深加工。鼓励民营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大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引导民营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培育和壮大名牌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六要抓好新型服务业。在巩固商贸流通、运输通讯、餐饮服务等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大力扶持房地产、中介、信息及社区服务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大型仓储等现代物流产业。争取启动巴彦托海镇金融商业中心区项目。
(二)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全面加强新牧区建设。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总体要求,全面推进新一轮牧区大建设、大发展。要加快畜牧业产业化进程,鼓励现有6个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开发新产品,提高加工增值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档次。支持14个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品牌意识和商标意识,发展品牌畜牧业,不断提升“锡尼河短尾羊”等品牌的知名度。切实落实草畜平衡,严格控制牲畜头数。划定集约型和草原放牧型奶牛发展区。完成5个奶牛小区的配套建设。加强饲料地管理,引进高产优质品种,建立饲料储备基地和储备库。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高度重视禽流感、五号病等疫病的防控工作。稳定和完善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允许牧民以多种形式流转草牧场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成12个嘎查的规划编制工作,捆绑使用各类项目资金,发挥项目综合拉动作用,有目标、有重点地改善一批嘎查的水、电、路、住房、棚圈等基础设施,建设精品嘎查。落实“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项目、“整村推进”工程等惠牧项目。总结推广6个新牧区试点的经验做法,由集中抓点向统筹推进、整体突破转变。加强奶源市场管理,保障牧户奶资收入基本稳定。鼓励和支持城镇周边嘎查发展“庭院经济”。推进xxx旗育马基地建设,在全市率先启动马产业。支持包商村镇银行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牧区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工程”。加大牧区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积极发展劳务经济,鼓励和引导牧民开展劳务输出,增加劳务收入。加强牧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项工作,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发展实力。
实施“一镇一品”工程,建设各具特色的精品城镇,突出抓好3个乡镇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近期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工作。以呼伦贝尔市政府迁入新城区为契机,全面接收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突出巴彦托海镇中心城地位,加大中心城镇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完善城镇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中和人口集聚。重点抓好粮食局北路改扩建工程和伊敏河镇迎宾广场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城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加强对马路市场、环境卫生、交通秩序的整治,形成长效管理机制,努力营造整洁、有序、舒适、优美的城镇环境。按照“优化、调整、提高”的思路,全面加强道路建设,注重不同层次路网之间的衔接配套,发挥交通网络整体效益。争取按照三级公路标准新建红花尔基至蘑菇气114公里公路,升级改造s201线至辉苏木92公里公路,建设5条通村公路。投资210万元实施节水灌溉项目。投资408万元实施病险水库加固工程。投资36万元在巴彦托海镇建设2处供水点,解决部分居民安全饮水问题。争取实施6处安全饮水工程和伊敏河镇防洪工程。
(四)加强项目建设工作,抓好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
一要加强项目编制管理工作。成立项目储备中心,编制和管理全旗的重大项目。精心谋划、编制一批涉及资源开发、能源重化工、农牧业产业化、旅游业及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项目,侧重储备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为本地人口就业创造更多的岗位。储备项目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需求和全旗发展实际,做到组件齐备,随用随报。二要全力争取项目资金。紧紧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机遇,认真研究中央和自治区的资金投向和项目要求,抓好项目和资金的争取落实工作,实施一批牧区基础、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升我旗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水平,拉动内需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已经完成上报的项目要跟踪落实,做好对口衔接工作。三要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年”活动为契机,全面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把部门职能和权力运用到服务项目上来,形成长期的亲商、近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四要增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针对性。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以大项目为载体,主动融入到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中,强化全方位的对接与合作。同时,瞄准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和大集团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发达地区的生产要素在我旗的优化组合。引进0.5—5亿元的中小项目5个以上,全年引进资金44亿元。五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紧紧抓住对俄蒙开放升级的机遇,进一步密切与后贝加尔边疆区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合作规模。特别要加强与后贝加尔边疆区博尔贾市的交流与合作,争取在开发该地区矿产、渔业、草业、林木资源和种马引进等方面取得实质进展。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放在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来抓,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深入开展“争创全国生态县”活动,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以我旗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试点地区为契机,大力开展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全面完成2.5万亩沙地治理、2.5万亩防护林建设、31万亩退耕地块的补播任务。抓好草田轮作项目和荒地补播草籽工程,继续实施天然草原、天然林和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突出抓好生态移民工程。实施以巴彦托海镇流域为重点的伊敏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对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的保护工作。争取将辉河湿地列入“十二五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启动辉河湿地保护工程和维纳河湿地保护工程。加大重点企业监控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引导企业开展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巩固矿业秩序治理整顿成果,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强化对沙石料取用的管理,坚持定点取用,严禁随意乱采土石。
(六)加快旅游业发展进程,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
巩固创建“中国旅游强县”成果,全面提升旅游业整体水平。以“中国生态旅游年”活动为契机,整合旗域旅游资源,打造生态、冰雪、民俗旅游品牌。开展“旅游环境整治年”活动,对旅游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加强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精品旅游线路。推出一批体现文化品味的旅游精品项目。制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及相关优惠政策,编制完成《xxx旗旅游总体规划》、《维纳河景区详规》和《百公里旅游文化景观带详规》。打造巴彦托海至红花尔基百公里旅游观光带,加强公路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和引导沿线牧民开展家庭旅游及旅游产品开发。对红花尔基景区进行整体规划,努力打造具有国家级水平的高层次旅游景区。要进一步丰富瑟宾节、冬季那达慕等节庆活动的内涵和形式,打造xxx旅游经典名片。加强对骆驼种群的保护,投入20万元对参加旗内节庆活动的骆驼给予补助。挖掘各苏木乡镇旅游资源和文化特色,举办丰富多彩的旅游节庆活动,形成旅游产业链条。充分利用呼伦贝尔冬季那达慕暨xxx冰雪旅游节成功举办的影响力和带动力,全面做大做强冬季旅游。完成xxx宾馆的三星级评定,xxx博物馆的aa级评定工作。加大旅游外宣营销力度,建立多功能、全方位的旅游信息服务网站。适时组织承办旅游展销、推介和专家论坛活动。全年接待旅游人数达到 2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4亿元。
(七)挖掘和保护文化遗产,进一步繁荣文化事业。
以国家正在筹划启动的较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为契机,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挖掘、保护、传承好民族民间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好“四少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逐步推行文艺演出团体市场化运作。落实好基层文化站建设项目。做好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国庆60周年系列文体活动,为建国60周年献礼。完成巴彦托海地区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平移工作。进一步扩大电视节目覆盖率,增加民族语言节目。加强“村村通”建设,免费为710户牧民安装无线电视接收设备。
(八)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落实牧区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标准化学校建设,缩小学校间办学条件的差距。抓好教育重点工程建设,适时整合优化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做好巴雁镇社区服务中心试点工作,新建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控制重大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加快蒙医药事业的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完善养老、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牧区合作医疗覆盖面,逐步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加强劳动监察和仲裁工作,保障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切实加强财税工作,壮大地方财政实力,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全力支持新牧区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对国有资产进行投资运作和产权经营,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和增值。协调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对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给予支持。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和监管措施,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鼓励自谋职业。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认真落实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做好第二轮土地调查规划修编和矿产资源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落实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深入推进“五五”普法工作。认真完成嘎查社区第七次换届选举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准备工作。加大对《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工作在各领域的发展水平,确保到2010年全面达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做好审计、监察、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各项工作。
(九)高度关注民生,为人民群众办10件实事。
下大力气办好群众最急需,反映最强烈,能够早受益的各项实事,让全旗各族群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新建旗人民医院病房楼和扩建蒙医医院制剂室、建设10所嘎查卫生室;二是建设巴彦托海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三是建设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房;四是完成巴彦托海地区教育资源整合工作,建设2处小学宿舍楼、食堂及其它设施;五是建设1200平方米的巴彦托海镇殡仪服务中心;六是将牧区合作医疗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70元,牧区低保年标准提高100元;七是建设“三无人员”介护中心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站;八是启动牧区养老保险;九是实施第二期奶牛振兴计划,投入资金1000万元,继续对利息部分进行贴息;十是继续提高机关工作人员津贴、补贴标准。
(十)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行政效能。
面对严峻的发展形势和艰巨的发展任务,我们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规范、高效、团结、节约、廉洁的政府,更好地为xxx经济社会的发展,为xxx各族人民的幸福安康尽职尽责。在今年的工作中,要全面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把时间和精力放到抓落实上,放到攻坚克难、解决实际问题上,健全落实制度,强化落实机制,着力解决办事难、环节多、效率低的问题。坚持深入实际、深入一线,查实情、办实事、求实效,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和事务性活动,把更多精力用在抓大事、搞建设、谋发展上,尽可能安排更多的新增财力用于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出。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加强领导干部间的协调沟通,部门单位间的互动联动,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提高廉洁勤政的能力,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坚决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坚决纠正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发[2009]1号) 精神, 结合贵州实际, 提出如下意见。
一、正确认识和把握当前形势, 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充分认识新阶段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意义。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明确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和政策措施。中发[2009]1号文件, 是新世纪以来中央指导“三农”工作的第6个1号文件, 对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 充分认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最需要加快”的重要论断。充分认识“扩大国内需求, 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 重点难点在农民”的科学判断。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 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我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千方百计保持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正确把握我省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形势。2008年是很不寻常的一年, 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 战胜了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从容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成效:粮食再获丰收, 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 扶贫开发继续深入, 社会救助成效显著, 农村改革稳步推进, 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继续改善, 为保持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机制不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还依然存在。今年我省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较为艰难。受各种因素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农民工大量回流, 保持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制约因素更加突出;国内外资源性产品价格普遍下行, 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的难度更加凸显;执行国家新的扶贫标准, 扶贫开发工作的任务更加艰巨;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继续拉大, 农民增收的愿望和要求更加迫切。我们必须更加解放思想, 增强危机意识, 采取果断措施, 培育积极因素, 变压力为动力, 化挑战为机遇, 努力保持全省农业农村发展的良好势头。
3.明确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省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要求, 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 增加投入, 夯实基础, 调整结构, 重视民生, 强化扶贫, 深化改革,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目标是:农业增加值突破600亿元, 实际增长6%以上;粮食总产量达到1150万吨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以上;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二、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 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1.认真落实对“三农”的各项补贴政策。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奶牛良种补贴政策。从我省实际出发,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考虑将脱毒马铃薯、茶叶、特色畜产品纳入良种补贴范围。完善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 增加补贴种类, 将更多适合贵州山地特点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开展农机具补贴县级采购试点, 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 依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 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农业生产的要求, 完善补贴管理办法。
2.增加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按照国家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要求, 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2009年省级安排财政支农预算27.7亿元, 比上年增长40.75%。市县两级财政支农预算增幅要达到20%以上。拓宽投资渠道, 优化投资结构, 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落实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 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的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 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维护建设税新增部分主要用于乡村建设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 支持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土改造,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中央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 逐步减少市 (州、地) 资金配套, 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有条件的地方可成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开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投入试点工作, 扎实抓好以县为主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 逐步建立整合各种支农资金发展农业、农村的新机制。进一步强化涉农支农资金监管。积极开展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考评工作, 建立和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支农资金分配使用制度。
3.增强金融对“三农”的服务能力。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 把农村信用社办成主要服务于“三农”和县域经济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 实现每个乡镇均有网点。积极协调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切实提高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 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 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 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回农村支持“三农”。发挥好其他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 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以服务农村为主的地区性中小银行, 积极争取、支持创办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 切实解决银行机构网点空白乡镇的金融服务问题, 进一步改善惠农资金支付服务, 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 不断扩大农村信贷总量。落实好农村动产、不动产的贷款抵押、质押政策。发挥好贵州乡镇企业担保中心的作用, 继续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探索开展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信用担保试点, 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和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信用担保机构, 为“三农”发展提供贷款担保。鼓励发展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鼓励在农村发展互助合作保险和商业保险业务, 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 进一步扩大农畜产品的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 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担机制。出台加强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意见, 制定引导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政策措施。
三、抢抓扩大内需机遇, 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以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工建设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和“滋黔”一期8个中型水库工程, 实施18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加快8个在建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 争取开工建设盘江灌区。完成130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建设100个以上农村饮水安全和烟水配套地下水开发利用项目。开展统筹利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实施长距离管道送水的高效集约用水项目建设试点。新增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继续做好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加强水资源费和水能资源有偿出让金征收工作, 拓宽水利建设资金筹集渠道。实施好国家水利部在铜仁、毕节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利扶贫试点工作。启动实施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基本口粮田建设规划, 加大中低产田土改造力度, 继续实施洼地排涝工程, 完成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面积40万亩, 完成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面积40万亩。加强基本农田保护, 加快“沃土工程”实施步伐, 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规模, 提高耕地质量。
2.加强农村交通建设。开工建设通乡油路3194公里, 使“十一五”规划的1万公里通乡油路提前1年全部开工建设, 新增90个乡 (镇) 通油路或水泥路。建设通村公路1.3万公里, 新增1000个行政村通公路。到2010年, 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或水泥路、村村通公路。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农村通组公路建设。继续建设农村乡 (镇) 客运站, 改造农村公路渡口、码头以及渡改桥, 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完善扶持农村客运交通发展的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农村客运, 解决农民出行难问题。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公路养护制度, 逐步实现有路必养。
3.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扎实推进55个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作, 加强重点流域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治理石漠化面积7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300平方公里。加快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 扎实推进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珠防二期等林业工程建设, 继续实施长治、珠治和世行贷款水土保持项目, 完成营造林300万亩以上, 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区和重要水源地的生态保护、建设与修复, 加快建立合理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发展林业产业, 推进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节能减排工作, 鼓励发展循环农业, 防止农村面源污染。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 支持养殖场和人口密集村寨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 新增使用沼气农户26万户以上, 建成200口大中型和联户沼气池, 新增2800个农村沼气服务站 (点) 。加快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步伐, 扩大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规模和实施范围, 新增农村小水电装机34万千瓦。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 年度完成县级电网建设改造投资40.27亿元, 新装农村“一户一表”8万户, 农村户表率提高到87%以上, 解决2.9万户无电户通电问题, 电网可覆盖范围内实现“户户通电”。妥善解决农村燃煤问题, 加快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等新型能源的研究开发利用。
4.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寨整治工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 全面启动农村危房改造工程, 加快改善广大农村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完成3.2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扩大试点任务, 其中, 最具现实危险和威胁的地质灾害危及户搬迁1万户, 其他重度危房改造2.2万户。做好村寨整治规划, 引导和帮助农民完善村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 绿化美化村寨环境, 维修改造住房圈舍, 整治村寨环境卫生, 形成一批布局基本合理、设施基本配套、功能基本齐全、环境较为整洁、村貌总体美化、社会治安良好、民族特色浓郁、展现田园风光、融合现代文明的新村寨。继续推进103个省级“百村试点”村建设,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促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围绕农业防灾减灾、气候资源开发利用, 加强科技研究, 提高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防汛抗旱、农作物病虫害、重大动物疫病、森林火情和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水平。加强农村雷电防护、人工防雹和人工增雨工作。注重防洪排涝抗旱、动物防疫、森林防火、农村消防等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房、医院、学校和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的抗灾保障能力。健全处置预案, 完善城乡防灾、减灾体系。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提高灾害处置能力和群众避灾自救能力。加大地质灾害多发地带的综合治理力度, 依法督促企业足额缴存矿山环境恢复保证金, 加强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
四、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保障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落实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 建立有效的粮食安全监管和绩效考核机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确保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马铃薯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000万亩, 确保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扩大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实施规模, 实施水稻、玉米粮食增产工程1000万亩, 扩大优质高产水稻、专用玉米、脱毒马铃薯种植面积, 优化粮食品种结构, 普及推广良种良法, 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研究制定和组织实施好《贵州省中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 提高最低收购价格, 落实好粮食主产地利益补偿制度。大力发展粮食产业化, 鼓励发展粮食产品精深加工, 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加强粮食购销工作指导, 建立与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粮农利益相适应的粮食购销体制。加强地方粮油储备管理, 完成70万吨粮食和5.5万吨食用油储备指导性计划。
2.突出抓好油料生产。以国家实施新一轮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为契机, 加强黔中、黔东北“双低”油菜基地建设。根据国家木本油料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我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划, 重点支持黔东南、铜仁、黔西南的部分油茶生产重点县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产业, 建设2至3个具有区域供种地位的木本油料良种繁育基地, 加快培育推广高产优良品种。落实国家扶持油料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
3.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根据资源优势、气候条件、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等, 选准特色优势产业予以支持,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快构建具有贵州特点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稳定烤烟生产, 提高烟叶质量。落实好鼓励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 稳定发展生猪养殖。加大力度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推进行动方案, 做强做大草地生态畜牧业, 确保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加大对蔬菜、马铃薯、茶叶、中药材、干鲜果、花卉苗木等产业的支持力度。2009年, 完成蔬菜种植面积1000万亩, 新增茶园50万亩, 中药材种植20万亩, 干鲜果8.5万亩, 加快建设一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推进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低产改造工作, 不断扩大特色农产品规模, 增强竞争优势。鼓励各地重点扶持具有地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进一步完善特色农产品发展布局规划, 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 努力使各地形成不同的特色优势产业板块, 打造一批特色农产品专业县。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每个特色优势产业都有一批支柱型龙头企业带动的要求,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贮运保鲜业。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对农户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要在资金、土地、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使其快速发展壮大。着力发展乡镇企业,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技术改造, 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支持乡镇企业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提高精深加工程度, 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企业集团参与我省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基地建设。支持龙头企业大力实施品牌名牌战略, 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黔”系品牌, 把特色产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快发展, 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行产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相结合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 创新完善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 加强基地与农户、基地与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 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认真做好农民工服务工作。加强动态监测, 及时准确掌握回流农民工基本情况, 加强组织、引导与服务。努力巩固现有输出渠道, 开辟新的劳务市场, 稳定农民外出务工规模。引导回流农民工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参与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本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要优先、就近使用当地农民工。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第二产业和以旅游业为重点第三产业, 增加就业岗位, 不断拓展农民工就业渠道。落实好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 创造条件支持农民从事个体商贸、餐饮旅游、交通运输和服务业。实施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培训”、“绿色证书”、新型农民科技等培训项目, 推进各种培训资源的整合, 大规模开展针对性、实用性强的农民工技能培训, 着力提高农民工接受和运用农业科技的能力, 提高农民工的择业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 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切实维护好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做好农民工子女就学、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 让进城务工农民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五、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
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围绕确保粮食、主要农副产品有效供给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加强种质资源创新、品种选育、丰产栽培、高效养殖、优质无公害生产、标准化建设、病虫害和疫病防治、精深加工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研究, 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优良品种和实用技术。强化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健全鼓励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 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院校的支持, 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 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抓好农业重点实验室和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办好农业产业示范区和示范园。
2.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按照3年内在全省普遍健全乡 (镇) 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要求,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开展村级服务站建设试点。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等方式择优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 将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纳入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大胆放活经营性职能, 鼓励基层农技服务人员创办、领办农业企业, 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农业产业经营, 带动农户发展。抓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三百工程”, 支持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 加快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强岗位培训, 提高农技服务人员素质, 增强服务效能。创新管理体制, 改革考评、分配制度, 将服务人员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 增强服务活力。提高农机推广服务和安全监理能力, 建立和完善各类农机服务组织, 重点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服务合作社、农机协会、农机维修网络, 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气象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和作用。实施农村通邮工程, 争取用3-5年时间在所有行政村建成新型村邮站。
3.提升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 健全全程监管体系, 实行严格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 实现主要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加快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解决检测手段滞后的问题。加强检验检测机构的资质认证, 提高检测机构的合法性和检测工作的准确性。扩大农产品和食品例行监测范围, 逐步清理并降低强制性检验检疫费用。建立农资生产流通企业信用档案制度、质量保障赔偿制度、农产品和食品生产经营质量安全诚信体系。健全饲料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村食品经营示范店建设, 推动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等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质量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
4.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好《贵州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发展规划》、《贵州省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贵州省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等, 加强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专项建设, 大型粮食物流节点、农产品冷链物流和鲜活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 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 城市集散地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农村集贸市场建设, 着力培育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创新体制机制, 加大农村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 整合贵州农经网、贵州农业信息网、贵州新农村网、现代远程教育网、文化信息共享等涉农信息化工程资源, 实现网络资源、通道、终端的结合,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工程建设, 实施“家电下乡”, 推进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 搭建起工业品下乡进村、农产品出村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 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大农产品出口扶持和营销力度, 扩大农副产品出口奖励范围, 增加奖励贴息和补助金额。落实好停止收取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政策。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政策。加强市场监管, 健全农资淡储制度, 保障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商贸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加快发展农资连锁经营, 推行农资信用销售。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 建立农资打假联动机制, 加大农资打假工作力度, 严惩坑农害农行为。
六、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繁荣发展农村公共文化。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 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 (镇) 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民文化家园”、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 完成20个乡 (镇) 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配置, 新建农家书屋3000个。深入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800个。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注重丰富偏远地区群众和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2.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 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费提供教科书, 继续对农村贫困家庭寄宿生进行生活补助。新增助学金要向农村生源倾斜。建立健全普通高校和普通高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机制。对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 稳定师资队伍。健全农村教师培养培训制度, 提高教师素质。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学校任教。
3.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实行住院统筹结合门诊统筹模式的县达到50%以上, 坚持保大病与防小病、住院统筹与门诊统筹相结合, 完善补偿方案, 降低补偿门槛, 简化补偿程序, 严格控制新农合基金结余, 当年结余不超过当年筹资总额的15%, 累计结余不超过当年统筹总额的25%。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新建和改造34所县级医院、16所县中医院、14所县级妇幼卫生保健院和378所乡 (镇) 卫生院、4000所村卫生室。启动建设74所中心镇卫生院污水处理和垃圾收集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药品监管, 规范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县医院能力建设, 提高县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 救治能力。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政策, 2009年补助标准提高到400元。加强农村孕产妇系统管理, 不断提高住院分娩率, 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加大农村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力度, 完成50万户地氟病病区家庭改良炉灶任务。
4.全面加强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积极应对人口结构性回升压力, 继续稳定和降低生育水平, 着力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 不断完善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体系, 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农民工返乡带来的新情况, 进一步提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水平。适当提高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新建、改扩建150个中心乡 (镇) 计生服务站。
5.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民生之基, 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实现新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全覆盖, 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则退”, 加大地方财政投入, 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全面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 确保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不低于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 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 提高集中供养率。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制度, 完善和落实面向低保家庭及低保边缘群体、低收入群体、困难返乡农民工等农村贫困家庭的救助措施, 增强社会救助的整体效能。加快建立对农村自愿放弃政策内二孩生育家庭奖励保障制度, 积极开展农村计生养老保险试点工作。
七、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1.调整和完善扶贫工作思路。按照新的扶贫标准, 对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 把尽快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 实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的有效衔接。重点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逐步缩小群众收入差距和地区发展差距。按照整村推进与连片开发相结合、扶贫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的路子, 推动扶贫开发从注重产业开发向注重产业和智力开发并重转变, 从注重资金扶持向注重资金和科技扶持并重转变, 从注重政府推动向注重政府和市场推动并重转变。推进专项扶贫计划和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有机结合, 搭建合作平台, 形成“大扶贫”格局。
2.提高扶贫开发效果。以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和提高人口素质为重点, 深入实施开发式扶贫, 减少农村贫困人口50万人以上。大力开展整村推进, 优先完成革命老区贫困县和人口较少民族 (毛南族) 所在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工作。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万人, 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10万人。继续加大扶持33个草地生态畜牧业示范县和50个产业化扶贫乡 (镇) 抓好示范项目, 促进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的有机结合。力争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平均水平。促进扶贫开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 力争2010年前新农村建设“百村试点”村中的35个贫困村达到小康村水平。
3.完善扶贫工作机制。认真抓好“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 积极整合扶贫资源和支农资金配套投入。探索和创新财政扶贫资金滚动使用机制, 充分发挥使用效益。深化信贷扶贫体制改革, 为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农户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 解决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创新科技扶贫机制, 加快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健全党政机关帮扶机制, 继续开展定点挂钩扶贫、驻点扶贫, 确保帮扶到村、到户, 探索建立“一户一策”帮扶制度。改进对口帮扶机制, 强化帮扶资金管理, 加强与对口帮扶城市和定点帮扶我省的中直单位的联系, 积极开展经贸协作、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完善社会动员机制, 做好社会扶贫工作。
八、深化农村改革, 增添发展活力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 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 确保农民拥有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改革征地制度, 完善征地程序, 实行农民利益优先的征地补偿原则, 依法、合理制定征地综合补偿标准, 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住房问题, 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 做到先补后征、先保后征, 使被征地农民收入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 对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的非公益性项目, 鼓励农民依法通过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开发经营。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有序开展试点工作, 对依法取得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 必须通过统一有形的土地市场, 以公开规范、严格依法的方式转让土地使用权, 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与国有土地享有平等权益。
2.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目标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按照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的要求, 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乡 (镇) 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目标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大对县乡政府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 逐步提高县级财政在省以下财力分配中的比例, 进一步完善财政奖补政策, 扩大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 切实提高基层政府经费保障能力。总结经济强县建设经验, 依法探索省直接管理县 (市、区) 的体制, 创造条件开展好扩权强县试点, 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和实力。继续推进“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明确界定县乡政府支出责任, 加强县乡财政对涉农资金的监管。以减轻基层负担为目标, 稳妥化解乡村债务, 完成农村“普九”债务化解工作。进一步深化毕节、湄潭试验区改革试验, 按照“省委领导、县为主体、部门配合、探索创新”的要求, 推进农村改革试验试点工作。
3.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勘界发证, 加强林权纠纷调处, 全面完成以“明晰产权”为核心的主体改革, 进一步明晰林地的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林地经营权、落实林木处置权、保障业主收益权, 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 推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从耕地向林地拓展和延伸。加快推进配套改革, 抓紧建立审批程序简便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林地林木流转制度, 完善地方公益林补偿制度, 探索建立森林保险制度, 进一步完善林业经营服务体系、森林资源保护体系和流转体系, 促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现代林业产业发展。
九、加强和改进党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和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1.提高领导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能力。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认真开展“更加解放思想, 推动跨越发展”大讨论, 切实转变传统思想观念、思维模式和推进工作的手段, 理清发展思路, 转变发展方式, 引导干部群众树立市场意识, 适应市场、走向市场。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干部配备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和政府全部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把粮食生产、特色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生态环境、和谐稳定作为考核地方特别是县级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 严格督促检查。支持人大、政协履行职能, 发挥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2.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大力实施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建设工程, 深化和拓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 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建立健全村党支部书记培养选拔、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管理监督机制, 积极推进乡 (镇) 党委书记公推直选试点工作。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推进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 拓宽农村干部来源, 下决心解决支部有能人, 能人进支部, 党员是能人, 能人是党员的问题。以不低于当地农村劳动力平均收入水平的标准确定村干部基本报酬, 并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业绩考核奖励制度, 逐步解决好村干部养老保障问题。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学历教育、短期实践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 提高他们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本领。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选任乡 (镇) 领导干部、考录乡 (镇) 公务员、招聘乡 (镇) 事业单位编制人员的力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 大力推广“村民代表大会、村民理事会、村监事会”三会制, 坚持和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深入开展“万个支部结对、万名党员帮扶”活动, 健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互帮互助机制,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深化“三创三强”活动, 探索扩大“三级联创”范围, 大力推进100个党的基层组织先进性省级示范点建设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保障机制, 逐步改善村级组织办公和活动条件。重视和加强流动人员党的工作。全面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 认真抓好县 (市、区、特区) 委书记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专项述职工作。
3.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 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加强农村社区建设, 保持农民社会和谐稳定。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农村权益机制, 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做好农村信访工作, 加强人民调解, 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基层干部要进村入户做好下访工作, 切实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关心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深入开展“平安贵州”创建活动, 加强法制教育和法制宣传, 加强农村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工作, 推进农村警务建设, 实行群防群治, 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农村应急管理体制, 提高危机处置能力。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依法管理农村宗教事务, 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坚决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黑恶势力, 严格依法行政, 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2009年,全省各级财政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指导下,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按照依法治税、为民理财、务实创新、廉洁高效的总体工作思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经济的冲击,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实施有针对性的清费减负政策,进一步拓宽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范围,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管,促进地方财政收入平稳可持续增长。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在继续实施有针对性清费减负政策的情况下取得较快增长,为全省社会经济事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保障。
一、2009年全省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一)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09年,全省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2872.82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205.08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46.38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2166.44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501.30亿元。2009年全省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增收(以下简称“增收”)496.42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0.9%。
主要项目征收情况:
1政府性基金收入2210.87亿元,增长29.2%。主要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增幅较大,2009年,全省共征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含按规定计提的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1992.76亿元,增长39.6%,比上年增收550.52亿元。主要原因是从2009年5月份起,房地产市场开始回暖,房价止跌回升,促使土地市场转暖,政府土地供应增加,土地市场出现供需两旺、量价齐升的局面。
2专项收入88.19亿元,比上年减收(以下简称“减收”)12亿元,比上年下降(以下简称“下降”)12.0%。主要是2009年取消内河航道养护费、水路运输管理费和公路运输管理费,三项收费分别减收2.98亿元、2.53亿元和5.08亿元。
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338.46亿元,减收10.06亿元,下降2.9%。减收的因素主要有:一是自2008年9月1日起,取消工商部门征收的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工商两费”共计减收9.11亿元;二是根据财政部规定,自2009年起建设部门征收的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由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调整为政府性基金收入。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规模影响较大。其他部门收费如水利、林业、人防办等部门,由于贯彻落实清费减负政策,取消、暂停了部分收费项目,降低一些项目收费标准,收费收入有所减少。
4罚没收入80.80亿元,增长7.5%。其中,公安罚没收入41.05亿元,占全部罚没收入的51.5%。增幅较大的主要有法院、检验、检察院和公安罚没收入,2009年这些部门的罚没收入分别增长了59.7%、38.5%、30.2%和20.5%。罚没收入增长较快的主要原因是全省各有关部门按照“法治浙江”的要求,进一步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提高执法水平,使罚没收入增长较快。如公安交警部门通过增加电子警察、移动警务通等高科技设备,采取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治等方式,实行异地罚缴等措施,加大了违法处罚力度和执行力度,规范和加强了罚没收入收缴管理。
5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7.65亿元。下降1.0%。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收入、出租车经营权有偿出让和转让收入分别下降41.9%和44.4%,其他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20.5%,其他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包括小汽车牌照拍卖收入、户外广告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等。
6其他收入106.84亿元,增长15.2%。主要是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清退补缴收入比去年净增长,彩票发行费比上年增收较多。
(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09年,省本级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195.24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非税收入46.73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3.85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67.19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81.32亿元。2009年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减少85.55亿元,下降30.5%。分项统计如下:政府性基金收入67.19亿元,下降55.4%;专项收入10.89亿元,下降37,9%;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87.47亿元,增长5.3%;罚没收入4.99亿元,增长48.9%;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7.60亿元,增长81.0%;其他收入17.11亿元,下降21.9%。
(三)主要征管工作
1推进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法制化建设。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对于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从制度上和源头上防治腐败,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年,我们注重发挥业务优势,主动汇报协调,推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法制化建设。积极做好《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调研等相关工作,进一步向省人大有关部门、省法制办等汇报当前我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有关情况,主动争取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省委将制定该条例列入2009年和2010年惩防体系建设工作要点。在省政府主要领导和省人大的关心支持下,由我厅上报的该条例被省人大常委会列入2010年地方性法规一类立法计划。
2强化非税收入征管。各级财政部门和执收部门认真执行非税收入征收相关规定,努力消化燃油税费改革和清费减负等政策性减收因素,通过积极推进征管信息化建设,及时掌握征管情况、规范减免、加强直接执收执罚等措施,强化收入征管,规范征收行为,确保非税收入稳定增长。逐步实现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执收单位、代理银行以及财政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在规范和加强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的同时提高非税收入收缴效率,不断提高非税收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2009年,对省本级所有非税收入执收单位的基础资料、执收项目、使用票据等进行了清理核定,分7期组织省级所有非税收入执收单位进行系统培训,并于2010年1月1日起在省本级全面启用新版非税征管信息系统。稳步推进市(县)财政应用新版非税征管信息系统,至2009年底,全省共有17个市(县)部署应用。
3积极开展清费减负工作。按照国家和省里文件规定,积极做好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的调整规范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促进社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认真执行省政府出台的取消、暂停征收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降低部分收费标准的政策,切实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据测算,省政府先后出台的三批收费减免政策,每年可减轻我省企业和群众负担20亿元左右。会同省物价部门对所有部门保留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进行重新梳理,通过省政府门户网站向社会公布,并以目录形式下发各地各部门,进一步规范部门收费行为。按照财政部等三部委有关规
定,对我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进行了调整完善,进一步规范我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贯彻落实财政部等五部委规定,对我省自2009年1月1日起取消公路养路费等五项收费(基金)工作进行部署,并做好五项收费(基金)的清缴和清退工作。同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针对机动车辆号牌工本费等涉及交通和车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清理整顿工作,进一步减轻企业和个人交通负担。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强化对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和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预收及退还结算工作的管理,切实提高资金清退力度。
4加强和完善土地出让收支管理。2009年,我们继续认真贯彻中央和省里一系列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文件规定,切实抓好土地出让收支管理工作,积极配合省国土资源厅等有关部门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的专项清理和检查工作,巩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成果,努力为地方政府提供可用财力。为推进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化进程,由省财政厅牵头,省国土资源厅和省人民银行共同参与,完成业务需求分析、系统开发采购。
5切实加强海域使用金管理。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颁发的《浙江省海域使用金征收管理办法》,积极采取措施,从管理制度、征管手段等入手,按照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明确海域使用金实行就地全额缴库,切实强化海域使用金管理。为克服土地资源“瓶颈”约束,科学利用滩涂围垦资源,促进温台产业带发展,2009年,我厅会同有关部门提出缓缴、减免等扶持政策,研究出台浙江省海域使用金减免管理办法,积极做好温台沿海产业带用海项目应缴地方部分海域使用金的缓缴审批工作。
6积极筹措彩票公益金。2009年,我们以国务院出台《彩票管理条例》为契机,进一步强化彩票监管,积极筹措彩票公益金。一是在国务院《彩票管理条例》出台后,及时召集省级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我省的贯彻意见,制定下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彩票管理条例的通知》,确保彩票管理条例在我省的顺利贯彻落实。二是积极支持彩票机构扩大彩票销量的各类促销活动,及时审核批复同意福彩中心动用“3D”调节基金进行组选加奖等活动方案,积极筹措彩票资金,2009年,我省共发行彩票94.61亿元,同比增长16.9%,居全国第四位。
二、2010年上半年全和省本级级征收简要情况
(一)全省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省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2546.09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政府非税收入111.15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24.10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2256.42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178.52亿元。2010年上半年全省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增收(以下简称“增收”)1739.74亿元,增长(以下简称“增长”)215.8%。
主要项目征收情况:
1政府性基金收入2272.82亿元,增长325.7%。上半年政府非税收入大幅度增长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出让收入。全省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完成2067.13亿元,增收1650.58亿元,增长396.3%。主要原因:一是今年一季度房地产行情较好,土地出让价升量增,土地出让金大幅增加;二是各级财政落实国家五部委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精神,加强土地出让金缴库及收支管理,加快土地出让金入库速度;三是上年第四季度土地出让较多,收入基本上在今年年初缴库;四是上年同期房地产行情低迷,同比基数较低。
2专项收入50.79亿元,增长20.1%。主要是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水资源费收入增长较多,分别增长50.4%、34.5%、15.7%。排污费收入比去年下降11.7%。
3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19.58亿元,比去年下降3.7%。其中教育收费减收3.87亿元,下降10.2%。国土资源收费减收2.85亿元,下降18.2%,交通运输收费减收1.73亿元,主要是车辆通行费由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政府性基金管理所致。公安、人口和计划生育、质量监督检验、人防和建设等部门的收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有所增长。
4罚没收入37.16亿元,下降18.3%。主要是因公安交警部门去年对历年的交通违法进行了集中整治,公安罚没收入下降较多,去年同期交通违法罚没收入较多,上半年公安罚没收入下降42.8%。
5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27.56亿元,增长27.6%。主要是我省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拓宽政府非税收入征管范围,优化收入结构,使来自国有资源(资产)的各项收入正在成为我省政府非税收入增长的新亮点。
6其他收入38.18亿元,下降2%。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清退补缴收入较去年有所下降。
(二)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征收情况
2010年上半年,省本级共征收各项政府非税收入73.35亿元,其中:属于地方财政收入中政府非税收入25.72亿元(不含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0.07亿元)、基金预算中政府性基金收入38.35亿元、预算外财政专户收入9.28亿元。2010年上半年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比上年减收10.06亿元,下降12.1%。分项目统计如下:政府性基金收入38.35亿元,增长3.6%;专项收入5.95亿元,增长20.6%,主要是教育附加费征收4.42亿元,增收30.8%;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20.79亿元。下降18.8%,主要是教育收费、法院诉讼费和国土部门执收的耕地开垦费减收较多,涉农、涉企收费有所下降所致;罚没收入1.55亿元,下降35.8%;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4.45亿元,增长34.7%;其他政府非税收入2.25亿元,下降77.7%。
(三)主要征管工作
1主动做好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有关工作。在广泛征求省级部门和市(县)财政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向省政府上报了《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送审稿)》及起草说明,配合省政府法制办到杭州、宁波等地开展《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调研。并积极参与省级部门和专家学者参加的《浙江省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立法论证工作和协调解释工作。在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的征求意见过程中,积极提出相关建设性意见。
2深入调研,重点加强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制度建设。一是根据财政部要求,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对今年底到期的水利建设基金、民航机场建设费、旅游发展基金等三项政府性基金开展调查摸底工作,配合完成财政部、水利部来我省的实地调研工作,向财政部书面报送了上述三项政府性基金征收使用情况,结合全省实际积极研究提出保留和规范地方水利建设基金的针对性建议,得到财政部肯定;二是经省政府同意,会同省商务厅对2002年制定出台的《浙江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意见》进行修订,重新制定出台《浙江省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征收和使用管理暂行办法》,以适应和推动新形势下散装水泥管理工作的需要。
3积极贯彻落实清费减负政策。根据省企业减负办、省
政府纠风办的部署和要求,研究提出2010年财政部门企业减负工作思路。同时,根据中央的统一要求,对我省开展涉及企业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清理工作进行部署。为确保我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根据国家的有关要求,出台了对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减免政策。
4加快推进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去年12月份德清信息系统应用观摩会议征求市(县)财政意见基础上,我厅与省国土资源厅、省人行进行了多次沟通协调,确定了2010年系统实施方案。3月份浙江省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系统在湖州地区投入试运行,针对试点过程中暴露的业务与技术问题修改完善和优化系统功能。6月底系统成功通过验收,财政、国土、人行三部门横向联通,省、市、县纵向联动的全省国有土地出让收支管理信息系统已正式形成。年底前该系统将在全省推广使用。
5以深化非税收入管理系统应用为抓手,切实提高非税收入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从今年1月1日起省本级政府非税收入执收单位全面启用新版政府非税收入信息系统,财政、执收单位和代收银行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共享,项目、标准、征缴和票据都纳入信息系统管理,执收项目、执收标准和资金收缴管理进一步规范,提高了非税收入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通过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从技术手段上确保非税收入资金安全,避免乱收费、超标准收费等情况的发生,强化以票管收、信息控费的管理功能,“收支两条线”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
6加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和海域使用金收入征收管理。建立健全土地出让收支预算管理制度,督促各地贯彻落实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相关政策,及时提出针对性意见、办法,转发了财政部等五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出让收支管理的通知》,切实加强国有土地出让收入管理。进一步规范我省海域使用金减免管理行为,并对符合减免中央部分海域使用金的项目及时向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提出减免申请;认真落实省政府扶持政策,审批48个温台产业带滩涂围垦项目缓缴申请,批准缓缴地方部分海域使用金6.84亿元。
7积极支持彩票发行销售,强化彩票市场监管。积极拓展彩票市场,支持彩票发行销售机构丰富彩票玩法,提高彩票销量。深入开展调研和检查,促进我省彩票市场规范运行。会同省民政厅等单位对全省福利彩票资金进行专项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提出具体要求,赴有关省就彩票市场监管及彩票机构管理模式财务管理方式进行了调研,不断完善我省彩票管理。
----在酒泉市肃州区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
卢学国(2009年12月25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极其重要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甲流疫情的发生,区人民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带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抓项目促发展,抓民生促和谐,抓改革增活力,全力推进“四区一中心”建设,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成效显著,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预计全区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亿元,增长27.5%;完成工业增加值24亿元,增长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5.3亿元,增长33.1%;农业增加值达到15.3亿元,增长12.5%;财政收入达到3.26亿元,增长24.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增长21.3%;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3929元,增加14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348元,增加702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如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等6项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目标。
在过去的一年里,政府主要做了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项目资金争取实现新突破
牢牢抓住中央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和扩大内需的良好机遇,围绕民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申报项目,争取资金。一年来,全区共有398个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投资计划,争取资金5.01亿元,比去年增加1.67亿元,增长50%。其中:农林水利项目116项,争取资金1.05亿元;工业项目25项,争取资金0.26亿元;社会事业项目99项,争取资金1.25亿元;城市基 础设施建设项目9项,争取资金0.28亿元;商贸流通项目16项,争取资金0.24亿元;交通能源项目36项,争取资金0.55亿元;其他项目97项,争取资金1.38亿元。这些项目的争取并实施,有效推动了全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主攻优势项目,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初具规模
紧紧围绕装备制造、煤电能源、农产品加工三大重点抓招商、抓落实、抓投产。全年共引进风电装备制造项目22个,签约资金达到53亿元,金风科技、华锐科技、中材科技、中复连众、酒钢天成等8个项目建成投产,九鼎机舱罩、鑫茂鑫风叶片制造等4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共生产风机400多台、叶片100套、塔筒60套,销售收入超过40亿元。围绕风电基地建设,加快调峰电源、电网网架和铁路运输等重点项目跟进配套,酒泉热电厂、750千伏输变电站全面开工建设,完成投资9.4亿元。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服务中心建成使用,道路、绿化、供排水、供热等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园区聚集项目的功能日益增强,已成为全国重点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全年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百万元以上的新续扩改项目247项,其中工业项目73项,亿元以上的12项。登海先锋四期、敦煌先锋三四期、斯丹纳酒花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大禹节水成功上市。全区主要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2%,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了13个百分点。
三、着力推进“1+1”富民工程,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紧紧围绕富裕农民、繁荣农村这一目标,狠抓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全区新建成百亩温室小区14个,新增日光温室2162亩,日光温室总面积达到2.28万亩;建成百亩大棚蔬菜小区15个,大棚蔬菜面积达到1.68万亩,新增5000亩;各类经作制种面积达到11.8万亩,其中以网式制种为主的高效万元田达到2.37万亩,新增3000亩;全区建成万元田6.2万亩。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牧业稳步发展,累计建成标准化养殖小区243个,规模养殖场1680个,万元规模养殖户5253户,畜禽饲养总量达到743万头(只),出栏441万头(只),全省牛羊大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劳务输转力度加大,输转农村劳动力5.35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4.2亿元。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建成百亩以上土地流转示范点51个,流转土地5.9万亩。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5.5万亩、产品认证17个9.36万吨。农村康居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建成连片20户以上高标准小康住宅示范点10个282户,改造农村危旧房4680户,整治村容村貌综合示范点48个,2 推广沼气5500户,普及太阳能3000户。改造干支渠69公里,建设渠系建筑物290座,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800亩。建设农田防护林640公里,绿色通道79公里,治沙造林7212亩,新增造林面积2.6万亩。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92公里。
四、健全完善服务体系,商贸旅游日趋活跃
围绕商贸大区和文化旅游中心建设,第三产业繁荣发展。全年投资12.2亿元,开工建设商贸项目43项。解放桥市场、春光市场一期、昌兴电子市场改造等5个大型市场完成主体工程,东方国际大酒店,惠成、宏兴宾馆,创通商务大酒店等高档次服务项目投入运营。品牌化经营的专业市场规模日益扩大,苏宁、国美等知名连锁企业入驻经营。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标准化农家店79个,累计达到229个,实现了农家店乡村两级全覆盖。推进便民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工程,社区便利店达到1800多家。全面落实“家电下乡”政策,销售补贴产品1.1万台(件),补助资金265.6万元。重点旅游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酒泉博物馆、大法幢寺金卧佛工程向游人开放,秀水山庄、汇丰苑度假村、果园山庄三期等农家乐旅游项目基本建成,全区新增各类农家乐、度假村20家,累计达到235家,直接从业人员1200多人。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创建A级景区4家,星级宾馆饭店9家,星级农家乐25家。全年共接待游客8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15%。
五、多措并举抓整治,城乡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立足提升城市品位、优化人居环境,加大集中整治力度,全面推进精细化管理。进一步理顺城管体制,完善城管综合执法职能,健全物业管理机构,推进城管进社区,强化社区城管职能,城市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店外经营、乱摆摊点、乱贴广告、机动车乱停乱靠等违章行为得到纠正。城市供热质量不断提高,全年改造供热管网11.4公里,完成分户供暖改造1570户。城市园林绿化力度加大,梧桐园、滨河路花卉园、立交桥常青园等大型绿化工程相继完工,完成行道树绿化13.65公里,新增公共绿地19.9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9平方米,提前两年跨入全省园林化城市行列。积极推进农村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建立健全了检查、考评制度,定期开展集中整治,集镇、居民点和道路沿线环境卫生得到治理,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发生明显变化。
六、努力完善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教育布局调整稳步推进。投资1.2亿元启动建设了酒泉四中、五中和特殊教育学校,完成中小学扩改项目11项,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酒泉工贸中专顺利通过省级重点验收。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4.65万名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3.09万名农村学生、2460名城市低保、残疾人家庭学生享受到了免费教科书,6751名农村贫困寄宿生得到了生活补助,1240名中职生享受到教育助学金。高考二本上线率比上年提高7.91个百分点,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验收。
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加强。市二院住院部大楼、中医院制剂大楼主体工程完工,东南街、东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5%。乡镇卫生院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进一步规范,人员工资实现了财政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运行规范,参合率提高到了94%。
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建成高标准农业科技园区7个,示范推广新品种211个、新技术36项,申请各类专利86件,形成省级科技成果16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市级科技进步奖17项,有2户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我区顺利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区复查验收,被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县。
文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酒泉图书馆建成向市民开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顺利进行。改扩建乡镇综合文体站9个,新建农家书屋61个,累计达到125个,村村建起了有活动器材的体育场。积极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系列文化活动。农村微波数字电视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有线电视数字化。社区工作健康发展。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9个,社区办公条件逐步改善,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管理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汉唐街南社区被民政部树为“全国和谐社区示范点”。
各项国策得到较好贯彻。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得到加强,优生优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治理噪音、废气、废水污染,开展制种废弃物、放射源专项整治,万元GDP能耗下降10.56%,电耗下降5.68%,全面完成了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严格耕地保护,规范矿产资源管理秩序,严查用地违法行为,保证了国家重点项目和民生工程用地需求,完成了夹边沟土地整理和营尔滩占补平衡项目,保 4 持了耕地总量平衡。
与此同时,统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任务圆满完成;品牌创建效果明显,争创甘肃省名牌产品6个,甘肃省著名商标18件;工商、税务、质监、金融、通信、电力、供销、人事、审计、粮食、地震、残联、住房资金、民族宗教、双拥共建等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为全区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七、高度重视民生改善,和谐新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项目争取共投入资金3.12亿元,圆满完成了区政府在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郑重承诺的10件惠民实事,受益群众达34万人。洪临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共新建改建渠道32.5公里,改善灌溉面积4.5万亩;新建标准化挤奶站5个、规模养殖小区3个;全区20%的农户建起了沼气池;酒泉四中、五中主体完工; 1.92万群众享受到最低生活保障; 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新建改建农村中心敬老院5个;培训劳动力15000人;供热质量不断提高,物业管理得到加强,群众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全面推行惠农资金“一册明,一折统”,全年发放农资、粮油等各类补贴资金6697万元。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8308个,购买公益性岗位176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了3.8%。引导600多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风电企业就业。城市低保标准提高10%,保障人数达到1.5万人;城市3917户贫困户得到廉租住房补贴;为6051名高龄老人、1.2万城乡困难群众发放救助金782万元。全面实施村干部养老保险,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补贴制度,1537名被征地农民领到了养老补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了90%,全年报销群众医疗费用2300万元。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新建小型自来水厂5个,解决了银达、下河清等乡镇2.1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有效防范了各类事故发生。加大信访案件调处力度,一大批群众来信来访得到妥善处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社会秩序安全稳定。
八、着力提高行政效能,政府自身建设得到加强
围绕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人民满意的政府,政府一班人自觉接受区委领导,定期向区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向区政协和老干部通报情况,认真采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建议,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9件,政协提案42件,做到 5 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按照区委统一安排,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扎实完成了各阶段工作任务。不断完善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审批职能,清理废止各类制度171项,修订完善844项,新建527项。全面推进政务、村务、社区事务公开,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健全完善了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加强督促检查,重点工作、重大项目跟踪问责抓落实。深入开展行政效能监察和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深化“阳光政务”,强化纠风和执法检查,认真开展“小金库”和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严肃查处了一批违法违规案件,政府机关工作作风明显好转。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鼓舞人心。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社会各界鼎力相助、全区干部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干部群众,向驻肃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和中央、省、市驻肃单位,向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及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在客观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全面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任务还非常艰巨;在现有财政体制下,自有财力增收有限,加之政策性减收因素的影响,地方财力严重不足,财政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政府自身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部门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强,服务水平不高。对于这些问题,区政府将高度重视,强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10年的政府工作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展望新的一年,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机遇。一是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今年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调控政策,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的态势,实现了经济形势总体回升,随着全国经济形势的进一步好转,我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二是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部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将 6 会增大,政策环境会比以往更加宽松,我区将会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热潮中获得更快更大的发展;三是在国家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下,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进程会进一步加快,酒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前景将更加广阔,特别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市委、市政府“两抓整推”的发展思路,都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发展重点,为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我区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的进一步崛起,必将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东南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为我们承接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输出,加快发展资源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机遇;五是随着兰新铁路第二双线、酒泉至上元到策克口岸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在我区布局建设,将有力地拉动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审时度势、振奋精神、奋力开拓、顽强拼搏,努力推动全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2010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两抓整推”战略和区委十三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强区突出抓产业,商贸大区重点抓市场,和谐新区继续抓民生,人居旺区注重抓环境,文化旅游中心着力打基础,促进经济跨跃式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预期目标是: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增长25%以上;风电装备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增长一倍以上;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亿元,增长37%以上;财政收入达到3.75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1800元,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760元,增长12%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下。
为了确保上述目标如期实现,政府将全力以赴抓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向上争取与开源节流并重,进一步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继续把争取项目资金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及时衔接跟踪,千方百计争取项目资金。同时,依法加强税收征管,用足用活财政资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力支撑。
一是全力以赴争取项目资金。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市投资导向,特别是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重点,围绕民生、社会事业、三农、经济结构调整,7 精心筛选、包装、申报项目资金,争取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列入国家和省上的投资计划。力争2010年争取的项目资金在今年的基础上增长20%。
二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严格落实国家税收政策,加大税收征缴力度,做到应收尽收,堵塞各种跑、冒、滴、漏。对重点税源,采取重点监控措施,最大限度挖掘财政增收潜力。进一步完善非税收入征管,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罚没收费管理,积极争取各类财力性转移支付,提高财政调控能力。
三是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全面推行财政综合预算,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实现“保基本运转、保重点工程、保惠民政策落实”,把更多的财力投向农业生产、公共服务、困难群众生活保障等领域。强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完善单一帐户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坚持以新能源装备制造为牵引,不断培育壮大工业经济
坚持把风电产业作为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点来抓,围绕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着力推进“6+2”产业群发展,制定发展规划,谋划配套产业,跟踪落实项目,培育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努力形成新能源装备制造为骨干,农副产品深加工、节水材料、生化制药等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力争全年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百万元以上新续扩改项目240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27个,千万元以上的90个,实现项目建设数量、规模、质量的新突破。
一是全力抓好风电装备制造项目。按照“招龙头、引配套、聚产业”的发展思路,加大风电设备及风机轴承、变速箱、齿轮箱、变电器材等项目招商力度,不断提升风电装备制造业配套生产能力。加大协调服务力度,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扩大产能,确保华锐科技、中材科技、金风科技、中复连众、酒钢天成等建成项目达产达标,力争九鼎新材、鑫茂鑫风、东汽集团、山东中凯等项目建成投产。加大引导力度,促使一些中小企业向装备制造业的配套转产靠拢,形成产业集群。确保明年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园入驻企业达到18户以上,生产风机及配套产品1000台(套),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
二是突破光伏制造项目。立足我区丰富的光热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光伏制造产业,跟踪落实100兆瓦光伏电站,加强与江西赛维、无锡尚德、强生集团等光伏制造龙头企业对接洽谈,力争开工建设1—2个光伏装备制造项目,逐步形成产能。
三是加快调峰电源项目建设。酒泉热电厂力争一台33万千瓦机组建成发电。积极做好协调配合工作,完成75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项目和兰新铁路第二双线肃州段工程建设任务,跟踪落实好茅庵河千万吨级货运场、200万吨干法水泥、大型预制构件等项目,推进酒钢2×60万千瓦发电厂和铁路专用线建设,促使调峰电源产业尽快形成规模。
四是培育壮大企业规模。加快汉武酒业、大得利制药等企业搬迁改造进程,促进种子加工、脱水蔬菜等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传统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完成银星纸业、双禧面粉等6户企业技术改造,引导风电装备制造、生化制药等重点企业建立科研中心,研发新产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协调好银企关系,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出口渠道,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力争2010年全区出口贸易总额突破5000万美元。
五是着力提升园区建设管理水平。按照“确保千台百亿,延伸产业链条,突破光伏制造,提升经营水平”的思路,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产业培育和经营管理进程。继续完善工业园区道路、绿化、供排水等基础设施,重点抓好南园一期集中供热、西园二期集中供热、风电设备专用通道、电网改造、职工公寓小区建设工程,完善光伏产业园“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引导工商、税务、金融等单位入驻园区,实行“一站式”办公,更好地服务于项目建设。依法加强入园企业监管,督促企业守法经营,照章纳税。严格执行园区规划,合理确定用地规模,根据规划指导建设。围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延伸配套,加大招商力度,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来我区投资。确保建成投产1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20个,实现各业总产值130亿元以上。
三、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一特四化”战略,大力推进“1+1”富民工程纵深发展,着力壮大优势产业,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是大力发展高效产业。按照“因地制宜,集中连片、设施配套、节本高效”的原则,着力扩大特色产业规模。新建百亩温室小区10个,新增日光温室2000亩,总量达到2.43万亩;建设百亩大棚蔬菜小区15个,新增大棚蔬菜6000亩,总面积达到2.3万亩;发展高效经作制种13万亩,新增啤酒花、甜叶菊、琉璃苣等新型特色产业1万亩,发展特色林果2000亩。全区建成双千元田40万亩,9 万元田达到7.3万亩。
二是扩大畜禽养殖规模。坚持以千家万户为基础,大场大户为骨干,积极推进秸秆转化利用,持续扩大畜禽养殖规模。新增标准化养殖小区15个、规模养殖场15个、万元规模养殖户1000户,扎实做好牛羊大县建设基础工作,全面完成全省牛羊大县建设任务,力争全区畜禽饲养总量达到800万头(只),出栏500万头(只)。
三是抓好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坚持以工哺农、工农联动,以城带乡、城乡互补,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土地向大场大户集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科学规划、分类指导、整村推进、分步实施”的思路,新建楼院式开发、社区化管理中心村10个,新建改造农村小康住宅5000户,推广沼气1000户、太阳能2000户,改造居民点街道36条。配套完善供水、供暖、用电、环卫、医疗、商业、学前教育等设施和服务,建成一批新农村建设亮点工程。
四是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坚持政府扶持、市场引导,加大培训力度,实现劳务输转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全年输转农村劳动力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5亿元。支持科技示范户采用新技术增收,鼓励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创业,树立一批户均2亩万元田、劳务收入2万元的“2+2”示范样板,带动农民增收实现新跨越。
五是着力提高产业化发展水平。年内建成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5家。新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5个,建成省级示范社3个、市级示范社10个。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新增流转面积1万亩。完成农产品产地认证1万亩、畜禽产地认证1万头(只)。
六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改造渠道250公里,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加大机井智能水表覆盖面,新建滴灌、微灌等高效节水面积1500亩,治理水土流失2.4平方公里。建设8个区级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一步提高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扎实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草原、湿地、荒漠保护责任,继续推进人工造林、封滩育林、绿色通道、防风治沙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
四、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着力提升区域性商贸旅游发展水平
围绕酒嘉经济一体化战略构想,进一步完善商贸旅游设施,健全服务网络,10 加快商贸旅游中心建设,促进第三产业繁荣发展。
一是加快酒嘉物流中心建设进程。完成以有效整合工业园区物流、农产品物流、商贸物流、城乡物流为内容的酒嘉物流中心的规划编制,并争取立项开工建设。
二是完善商贸旅游基础设施。继续抓好解放桥市场扩建、春光蔬菜批发市场二期扩建、昌兴电子市场改造、东关菜市、富康路农贸市场后续工程;加快特尔鲜市场扩建、南方装饰城二期扩建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完成汇丰苑旅游度假村、秀水山庄装修工程,新建高标准农家乐15处;启动丝绸之路博览园二期工程,规划建设北郊公园生态园,进一步完善景区服务功能。
三是积极挖掘旅游资源,拓展旅游市场。加强与品牌旅游资源富集区的交流合作,在抓好中外游客景点游的同时,着力开发工业经济游、农业生态观光游、风土人情农家游。力争全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9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5亿元。
四是加强服务行业规范化管理。严格市场监管,定期开展农资农药、酒类食品、生鲜肉食、餐饮娱乐等市场专项整治,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深化A级景区、星级农家乐、星级宾馆饭店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服务行业质量和水平。
五、不断优化城乡环境,着力推进精细化管理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依法管理,综合治理,强化监督,进一步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
充分发挥城市执法部门的职能作用,运用法律手段文明执法、文明管理。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在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增强责任心、事业心上狠下功夫,逐步创新实践城管执法与行业管理相结合的新机制。
进一步健全落实城市集镇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尽快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的良好氛围。彻底整治店外经营、占路为市、乱摆摊点、乱贴广告、乱搭乱建等违规行为。严查机动车违章现象,规范公交车、出租车、客货运车辆营运秩序。着力推进“文明新风进万家”活动,大力开展以园林绿化出精品,居民供热高质量,物业小区、街道管理上水平,出租公交安全运行为内容的文明街居、文明楼院、文明乡村、文明单位、文明行业评选活动,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上台阶、上水平。下决心解决社区办公活动无场地、环卫设施陈旧的问题。进一步强化街 11 道社区管理事务、服务居民的职能意识,以居民的需求为已任,进一步拓展服务项目。健全社区自我服务体系,倡导志愿者服务,开展共驻共建,丰富居民文体活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六、强化公共服务,推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毫不放松社会事业,努力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公共服务。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着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以优质的教育质量检验教育资源整合、布局调整的正确性,使城乡群众切切实实享受到均衡的教育资源和成果。职业教育以市场为依托,以培训合格的就业人才为目标,促进产教结合,健康发展。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新建维修加固校舍8万平方米。
推动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重视公共卫生,强化妇幼保健、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卫生事件处置工作。大力开展医保定点医院优质服务评选活动,并实行末尾淘汰制,充分激发医疗单位的内部活力。全面完成市二院住院部大楼建设任务,争取建成工业园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建设西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普通门诊补偿机制,提高参合农民医疗费补偿比例。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最大限度的发挥街道社区文化设施、乡镇综合文体站、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作用,建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村服务站点,推进全民健身广场后续工程建设。大力开展以节庆文化、广场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为内容的各种群众广泛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鼓励文艺创作,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提升文化发展水平。做好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切实加强网吧等文化体育市场监管。
实施广播电视发射塔建设项目,改造农村有线电视网络30公里,新发展数字电视用户1000户,让群众收听收看到清晰的广播电视节目。完善计生工作部门联动机制,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提升计生服务水平。加强环境项目管理,推进污染源限期治理,开展环保专项治理行动,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全面落实耕地保护措施,确保耕地总量保持平衡。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抓好双拥共建、民族宗教、老龄、史志、物价、档案、统计等各项工作,促进社会 12 事业全面进步。
七、切实关注民生,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认真抓好党和政府各项惠民政策落实的基础上,要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努力扩大就业。围绕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引导高校毕业生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加大创业型城市建设力度,开发就业岗位,帮助困难群体就业,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认真落实企业劳动保障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为重点,不断扩大小额担保贷款覆盖面和社会保险覆盖面。推进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村干部养老保险,健全完善城乡救助体系,加强城乡低保规范化建设,加大医疗救助、困难群众临时性救助工作力度,做好廉租房补贴发放工作,开展各类慈善活动。
高度重视信访工作。落实信访维稳责任制,畅通群众诉求渠道,认真办理群众来信来访,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积极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切实解决好事关民生的信访突出问题。
构建新型治安防控体系。按照“强化人防、夯实物防、提高技防”的要求,整合治安力量,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深入开展禁毒专项斗争,提高公安机关信息化水平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认真开展“五五”普法,扎实推进依法治区进程。
加强安全生产管理。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安全生产的良好氛围。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职能,经常性地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督促单位、企业及时排查整改安全隐患。抓好消防和预防道路交通事故工作,有效扼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与此同时,政府将努力克服财政紧张的困难局面,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全力办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10件实事:
1.大力推进一事一议、以奖代补工作进程,争取奖补资金,调动各方面参与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实施道路维修、水利建设、人畜饮水、文化体育、村容村貌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村级公益项目80个以上,进一步改善农 13 村生产生活条件。
2.全面完成酒泉四中、五中和特教学校建设任务,将6个乡镇、9所初中的学生集中到城区学校就读,基本完成初中教育布局调整任务。
3.进一步加大农村危旧房改造力度,力争改造危旧房5000户;着力改善社区和村级活动场所15个。
4.围绕装备制造产业的崛起,在园区新增就业2000名,园区就业人数超过1万人;强化技能培训,完成劳动力技能培训1万人。
5.进一步完善城市、乡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完成4个卫生院所建设任务,为19个乡镇卫生院配备救护车辆。
6.抓好城市供暖工作,强化供暖及物业监管,完成供热计量收费试点改造1000户,改造老化管网10公里。
7.切实加大城市管理投入力度,多方筹资更新添置环卫设施300台(件)。8.抓好洪临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完成投资2000万元,衬砌干支渠6条30公里,建设渠系建筑物200座。
9.新建农村小型自来水厂6座,解决中北部乡镇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10.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养护力度,力争新建改建农村公路8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养护维修工程10公里,小修保养农村公路380公里,提高农村道路通行能力。
八、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
新的一年里,政府担负着艰巨而又繁重的工作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考验,政府将以更加务实的作风,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努力向人民群众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1.加强学习,科学执政。从政府及各部门领导干部自身做起,在干部队伍中营造勤于学习的浓厚氛围,努力把党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现代科技、市场经济知识学深学透,深化对党情、国情、区情的认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工作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主动深入基层,虚心向群众学习,总结推广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鲜活经验,保护好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坚持开门纳谏,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虚心向专家请教,推动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深入调研,科学谋划,精心编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转变职能,务实从政。按照省市总体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能关系,促使政府职能向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管理服务等方面转变。启动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减少审批事项,规范政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发展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能。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行政问责,坚决查处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等不良行为,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确保政令畅通。
3.规范程序,依法行政。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落实依法行政责任制,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利。加强执法监督,坚决纠正不作为、乱作为和不会作为现象,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努力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
4.廉洁自律,从严执政。坚持勤政廉政,认真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快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行政监察、审计监察、案件督办力度,加强财政资金使用监督检查,进一步严格工程招投标程序,健全政府工程预决算依托中介机构审减机制,全面推进行政主要负责人届中离任审计制。扎实开展行风评议,坚决纠正不正之风,做到办实事、不出事,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2009年1月13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湖北省人民政府省长 李鸿忠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和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全省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同心同德,顽强拼搏,克难奋进,各方面工作都取得较大成绩。全省经济呈现平稳较快增长的较好局面,一些主要指标迈上新台阶。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年生产总值1万亿元以上,达到11330.68亿元,增长1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过五千亿元,达到5798.56亿元,增长27.9%;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4965.82亿元,增长23.3%;出口总额过100亿美元,达到115.92亿美元,增长41.8%;吸收外商投资41.1亿美元,增长17.5%;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10.24亿元,增长2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152.86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4656.38元,增长16.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6.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8%,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3%的减排目标能够完成。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本届人大第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完成。
一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难以预料的因素和多年未出现的问题集中出现,政府工作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面对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和多次局部暴雨洪涝等严重自然灾害,面对“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的繁重任务,面对国际国内初级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严重影响,面对百年一遇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坚持危中寻机,困中求进,周密组织,沉着应对,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一是适时调整工作重点和工作部署。在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坚持一手抓抗灾救灾,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抗灾应急抢险阶段,突出保生命、保生活、保生产、保安全,在中央有关部门和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持下,交通运输保持通畅,生产生活物资及时有效供应,没有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恢复重建阶段,突出抓救灾、抓复产、保目标,雪灾中4.6万户倒塌民房全部得到重建。一季度全省经济在大灾之后实现了平稳开局,上半年取得了“两个好于”(好于上年同期、好于灾后预期)的发展成绩。二是努力保障经济正常运行。加强生产要素组织调度,在电煤、电力供应不足时,积极争取产煤大省支持,同时增加外购、外供电,确保了抗击雪灾和迎峰度夏最困难时段的电力供应;在经济减速、用电回落、电煤库存明显增多时,积极协调电力发供用三方、电煤供用运三方互相支持,共同发展。三是在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措施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利用中央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策划和启动了一批重大项目,推动建立部省合作机制,与20多个部委签订合作协议,争取支持。特别是在国家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大措施后,我省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大投资扩大内需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加强与中央措施对接,争取国家项目多投向湖北。同时狠抓项目储备,到2008年底,全省重点项目库入库项目达到2.6万项。这些措施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二)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实施“千亿元产业计划”。继汽车、钢铁、石化三大产业之后,电子信息、食品成为新的过千亿元产业。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和发展产业集群。全省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到153.2万户,比上年增长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660家,新增1632家;已形成206个制造业产业集群,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发展到90个。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104.94亿元,增长24.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2亿美元,增长46.7%。制定和实施湖北服务业发展规划,推动物流、旅游、金融、信息、中介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1.17亿人次,增长14.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36亿元,增长14.9%。年末本外币存款余额13575亿元,比年初增加2363亿元,贷款余额8752亿元,比年初增加1305亿元。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明显加快,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武汉新港等一批重大项目扎实推进,全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48公里,总里程达到2719公里。严格耕地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启动排污权交易和神农架生态补偿试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和低效林改造工程顺利实施。关“九小”当年任务提前超额完成。
(三)充分发挥农业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更加凸现了我省农业的优势地位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前景。各级政府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对全省农民的直接补贴达到44.9亿元,比上年增加9.3亿元;省财政对下涉农专项资金支出达到155.9亿元,比上年增加28.3亿元。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积极开展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全年粮食总产2227万吨,增产42万吨,实现连续5年增产;油菜籽总产215万吨,增产21.6万吨,保持面积、总产连续13年全国第一;肉类总产339万吨,增加30万吨;水产品总产330万吨,增加32万吨,保持淡水产品总产连续14年全国第一。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全年新增销售收入过10亿元龙头企业5家。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省新增通村水泥(沥青)路1.62万公里,新建户用沼气40万户,解决了31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大高产农田建设力度,累计建成高产基本农田600万亩,低丘岗地改造工程顺利推进。
(四)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认真总结改革开放30年经验,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正式批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启动建设,搭建了“两圈”投融资平台,开始形成两圈互动、双轮驱动的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取得良好开局。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小三场”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成功举办“第三届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鄂港粤经贸合作洽谈会”、“湖北?武汉台湾周”、“鄂沪经贸洽谈会”、“华创会”、“华中旅游博览会”、“金融文化节暨理财博览会”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全年共引进省外资金950亿元。襄樊、宜昌、荆州“深圳工业园”开工建设,荆门“李宁工业园”奠基,累计有80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湖北。对外贸易快速发展,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05.67亿美元,同比增长38.4%。对外经济合作快速增长,全年对外承包劳务完成营业额13.2亿元,增幅为111%。金融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有2家外资银行、1家外地银行在我省设立村镇银行。对外交往不断加深,美国在汉设立领事馆。实现鄂台空中直航。
(五)大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级财政筹措137.4亿元,用于支持全省教育事业发展,同比增长54.7%。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对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稳步推进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全年登记省级重大科技成果703项,专利申请量2万件,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190个。38个城区和24个县级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覆盖率达到95.32%。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取得新进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2008年达到控制疫情标准的目标。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完成35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建设,全年新建和扩建乡镇文化站247个,7000余个20户以上自然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场次超过25万场,建设农家书屋4000家,全省64家博物馆、纪念馆实行免费开放。在北京夏季奥运会、残奥会上我省健儿共夺得23枚奖牌,其中金牌12枚。以迎奥运为主题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年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60个,成功举办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全年新增就业7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1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省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70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90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了以县为单位全覆盖,参合农民3540.6万人,参合率达到88%,人均补贴标准由40元提高到80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到全部市、州、县,登记参保居民达到689万人。法律援助工作进一步加强,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1.5万多件,办理其他法律援助事项16.5万多件。扶贫开发、水库移民、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灾民安置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省政府年初承诺的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10件实事全部落实。
(六)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和政府执行力建设。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村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依法行政工作正在向市、县两级积极推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犯罪,有效遏制了刑事犯罪上升势头。深化源头治腐,加大腐败案件查处力度,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得到加强。“五五”普法教育有序开展。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和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双拥”活动,加强国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畅通信访渠道,解决了一批信访突出问题。安全生产形势继续保持总体稳定,各类事故总量较大幅度下降。按照“勤政廉政善政,提质提效提神”的要求,加强政府效能建设,组织开展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活动,切实解决落实不够、执行不力问题,政府及政府部门行政效能和机关作风有了改善。
对台、保密、档案、妇女儿童、残疾人、民族、宗教、老龄、人事、审计、外事、侨务、统计、工商、质监、食药监、人防、服务三峡、参事、招投标监管、社会科学、测绘、方志、文史、气象、地震、水文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抗震救灾是一项光荣而严肃的政治任务。面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全省上下讲政治、顾大局,积极投入抗震救灾,社会各界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满怀感情捐钱捐物,全省累计捐款12亿元,捐物折款0.9亿元,向灾区发送救灾物资8万吨,援助帐篷5.87万顶,建设活动板房24756套,组织灾区劳动者来鄂就业1300人,安排灾区技校学生就学408人。根据中央“一省帮一个重灾县”的对口援建任务,我省及时成立援建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与受援地区共同编制了《湖北省对口支持汉源县灾后重建总体方案》。规划的“新县城10项援建工程”、“乡镇援建工程”、“受灾群众安居工程”、“就业援助工程”、“智力技术支持工程”等援建项目全面展开,进展顺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和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人民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畏困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鄂部队、武警部队,向关心支持湖北建设发展的中央在鄂单位、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及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2009年的形势和任务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是实现“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攻坚年,是全面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促进科学发展上水平的重要一年,也是中央扩大内需政策措施集中实施和湖北抢抓机遇、提档进位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今年我们面临的经济形势异常复杂、异常严峻。国际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进一步加深,其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今年主要发达国家经济仍可能全面衰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将明显放缓,外部需求减弱,势必加剧国内市场竞争,给我们一些产业企业发展带来更大压力;沿海部分行业、企业不景气,订单减少,我省部分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产销下滑;省内中小企业停产、歇业现象增多,部分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返乡农民工增加,部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任务更加艰巨。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府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经济生活中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有效改变,目前又面临推进结构调整升级与增加就业的双重压力;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需要继续下大力解决,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较重;政府自身改革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执行力和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等等。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防止由于估计不足和准备不够而陷入被动。
辩证思维,我们面对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当前需要抓住用好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更是前所未有。第一,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系列得力有效的英明决策,国家稳定的宏观经济大局,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引发危机的根本因素在我国被有效遏制,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使我国经济受到一定影响,但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建设,打下了良好的体制、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我们具备了较强的风险抗御能力。第二,日益凸显的中部“板块效应”,湖北特色鲜明的各种优势和有利条件,为实现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湖北既具有后发地区资源丰富、环境容量较大和生产要素成本较低的优势,又具有发达地区的工业基础、科教实力和交通优势。中央加快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新一轮发展中,包括我省在内的中部地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在全国经济增长格局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我们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发展的重要平台。近年,我省日益成为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的“热土”。第三,中央出台扩大内需保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利于我们“应急”与“谋远”相结合,解决好经济发展的瓶颈约束,发挥湖北内生型经济的巨大发展活力。湖北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偏重,能源资源匮乏,长期怕“冷”不怕“热”。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抓住中央扩大内需保增长的机遇,推进部省合作,加强与国家政策的对接,围绕“两型社会”建设,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了一批项目落户湖北,为下一步加快发展打下了基础。第四,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危机带来的压力,因势利导,强优汰劣,调整经济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减排,促进高效发展。我们可以利用危机带来的压力,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企业经营管理,苦练内功,强筋壮骨,增强适应市场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危机带来的压力,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推动多种形式的兼并重组,做强做大优势企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综合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提高抗风险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危机造成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的有利时机,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向湖北、植根湖北。第五,危机造成的经济格局调整变化,为我们争取政策、寻求支持、加快发展、实现赶超提供了有利时机。超越常常发生在“弯道”处。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一系列非常之时的非常之举,为我们争取中央更多的支持提供了机会。天河机场三期扩建、神农架机场建设、南水北调和核电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了推进速度。由于我省前期准备充分,争取到的中央先期投资位居各省市前列。中央下一步投资还为我们留下了很大的争取空间。总之,我们一定要看到困难和挑战中蕴藏的重大机遇,看到变化和转化中蕴含的有利条件,把解决当前困难与谋求长期发展结合起来,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正确分析形势,充分估计困难,牢牢把握机遇,目的在于统一认识,坚定信心。这是做好今年政府工作的关键。黄金有价,信心无价。我们的信心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来自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形成的强大动力;来自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期蕴含的巨大发展潜力;来自历届省委、省政府“打基础、管长远”积蓄的发展能量;来自全省干部群众思进取、谋发展、图崛起的决心和干劲。有信心就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勇气,就有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力量,就能够把广大干部抓经济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把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焕发出来,把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的良好心理预期提振起来。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和决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就能在应对挑战中把握机遇,在战胜困难中赢得主动,在开拓进取中增创优势。2009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机遇,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着力推进扩大内需,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进程。
综合考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工业增加值增长1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吸收外商投资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以上,化学需氧量排放下降1.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确定以上目标,是实现中央保增长宏观目标的需要,是衔接和完成我省“十一五”规划的需要,是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需要,是保障就业、改善民生的需要。同时,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本着“跳起来摘桃子”的精神,积极主动工作,力争更好的结果。
三、2009年的重点工作
围绕2009年的目标任务,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以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
保增长是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扩内需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必须紧密结合湖北实际,全面落实国家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引导扩大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以投资带动消费,以消费促进增长。狠抓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投资规模。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既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手段,也是带动消费的重要举措。统筹使用今明两年各项经济社会发展资金,集中投入各级财政性资金1000多亿元,预计带动全社会投资1万多亿元。其中,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确保完成6900亿元,力争达到7750亿元,重点投向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的大型工程、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项目。拓宽民间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影响全局、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启动和推进全省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网、武汉天河机场三期、武汉新港、核电等重大电源点、保障性住房、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四湖流域综合治理、消费电子产业等重点工程建设。健全完善重大项目建设推进机制,确保早竣工、早投产、早见效。充实完善全省重大投资项目库,研究制定大交通、大流通、大产业、大生态建设计划和相关配套政策措施,谋划和形成一批今后5年内投入千亿元左右的重点建设工程。千方百计扩大消费需求,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一是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提高消费能力,稳定消费预期。建立完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扩大城乡低保覆盖面,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加大价格补贴力度,带动消费增长。二是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稳定扩大住房、汽车等大宗消费,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服务性消费,积极开发与节假日调整相适应的旅游、文化、体育健身和网络等热点消费,开展社会性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增加政府采购,适当扩大公益事业消费。稳定物价,加强市场监管,搞好消费维权,让居民放心消费。三是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支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连锁超市下乡,全面推进“家电下乡”。兴办5000个集村务、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四是促进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力争3年内全省投入355亿元,加快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解决全省43.9万户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整合资源,加快农村困难户危房改造进程。探索鼓励居民购买自住性、改善性住房的办法。大力促进住房供应结构调整,重点支持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综合运用财税金融手段,为经济增长提供有力支持。一是发挥财政资金的政策引导作用,通过资本注入、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增加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对调整和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省集中税收增量继续实行返还,按一定比例用于增强担保机构实力。二是做好增值税转型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减轻企业税负,增强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三是积极支持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增加有效信贷投放和资金供应。总结推广适合农村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新品种、信用新模式,大力发展银团贷款。四是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完善合作机制,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五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进企业上市融资。鼓励上市公司兼并重组,采取定向增发、配股、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再融资。支持符合法定条件的企业发行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债券,探索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积极做好环境、水专项等地方债券的发行准备工作。围绕重点项目建设,采取股权融资、债权融资等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六是支持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壮大,增加对地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进一步做好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鼓励引导保险资金投向我省企业、重点工程项目。加快发展期货市场,探索农产品期货服务“三农”的运作模式。
(二)以结构调整为主要途径,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组织做好今年经济工作,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又要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重点推进产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调整,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工业立省”。一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合理规划先进制造业布局,围绕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和名优产品,培育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加快发展船舶、数控机床、专用设备制造、电器机械及器材等装备制造业,使之成为推进创新、促进发展、带动增长的新生力量。力争今年全省先进制造业新开工和续建过亿元的项目达到400个,确保工业重点项目投资完成1000亿元。二是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突出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培植发展航空、创意等具有潜在优势的新兴产业,力争今年开工和建成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各20项。围绕实施国家“重点产业振兴规划”,争取项目支持,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推进银行、证券、保险业协调发展。以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为突破口,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建设一批现代物流中心。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大省优势,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建旅游名镇名村,大力开拓旅游市场。着力创新现代文化产品,加快会展、动漫、娱乐、健身、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书刊信息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境内外服务外包。抓好武汉市江汉区国家首批服务业发展示范试点工作,分期分批加快推进65个重点现代服务业园区和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引导资金投入,推动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企业结构调整优化。通过资产重组、资源整合,培育发展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集团,打造一流的领军企业。发挥重点产业、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延长产业链,带动上下游产业发展。加大“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实施力度,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00家。以园区为载体,突出发展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特色鲜明、市场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使一批产业集群跨入百亿元行列。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大力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培植具有竞争优势的拳头产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工程,集中力量抓好一批能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瓶颈的重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项目。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适应国际国内市场需求新变化,重点抓好市场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和供应,提高我省产品尤其是精品名牌产品在全国的市场份额。加快区域结构调整优化。省委、省政府根据统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作出了推进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和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战略决策。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目的是以生态为基础、文化为核心、旅游为引擎,以资源整合和交通网络建设为重点,以实现湖北文化旅游强省为目标,推动西部8个市州区域联动、整体开发,促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今年在抓紧编制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同时,选择一批具备实施条件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先期启动。加快武当山至神农架生态旅游公路、十堰至房县高速公路、宜昌至巴东高速公路、十堰至宜昌铁路、神农架机场等工程的建设和开工准备。抓紧武当山机场等项目的立项争取工作。抓好一批重点旅游景点、景区和文化项目建设,打造全国知名的生态旅游品牌,逐步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抓好长江中游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设,促进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加大推动汉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力度。继续重视和加强襄樊、宜昌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结合全国功能分区和湖北长远发展要求,抓紧编制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省委提出“一主三化”方针以来,县域经济成为全省发展亮点。但与周边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县域经济仍是“短板”,需要进一步加强扶持,加快发展。今年省财政在原已安排10亿元的基础上,继续采用资金调度的方式,再增加10亿元支持县域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鼓励各地依托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加强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实行农村工业向开发园区集中,引导农产品加工延伸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向集约集群方向发展,新增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中小企业和销售收入过50亿元、过100亿元的县域工业园区。支持各县重点发展2-3个带动力强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成效明显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板块经济,打造区域品牌。鼓励争先进位,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发挥湖北独特的科教、人才优势,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认真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创新型企业试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建立研发机构、应用创新成果,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切实推进省属科研院所的改革转制工作,整合科研院所资源,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向产业集聚。大力推进院(校)地合作、院(校)企合作,鼓励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建立工程技术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促进产学研结合。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改进和完善科技进步考核评价办法,推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成果中试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火炬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扶持10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大力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一是强化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按照“硬标准、硬约束、硬检验”的要求,强化监督考核。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环评审批和节能评估审查,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发展。二是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安排投资150亿元,加快实施“十一五”节能减排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节能减排工程项目建设。围绕能源消费和转换集中的钢铁、建材、化工、电力、有色以及节能效果明显的交通、建筑等行业加强节能改造。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治理,确保列入关停范围的企业应关尽关、关紧关实。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研究制定化工、建材、农业、再制造等重点领域循环经济专项规划,编制发布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目录和指标评价体系,支持青山—阳逻—鄂州循环经济示范区、荆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同时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城市和园区。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四是开展全民节能行动,在全社会推行节油、节电、节水等措施。五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排污权交易市场建设。实施碧水工程,加强“两库”(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两江”(长江、汉江)、“两湖”(洪湖、梁子湖)等重点河流、重点水源、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污水管网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及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加强运营管理。加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工作。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大力推进“清洁家园”建设等农村环保工作。
(三)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增收为重点,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巩固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加强农村各项建设,夯实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基础。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一是调整农业结构。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优质水稻、双低油菜等九大优势和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积极发展名特优水产养殖,扶持创建一批农业专业大县和强县。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实施《湖北省粮食增产能力建设规划》,推动46个产粮大县建设粮食核心产区,力争今年粮食再增产40万吨。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完善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增强省级政府粮食宏观调控能力。重视发展木本油料和生物质能源。二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堤防加固整治、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及末级渠系建设、高产农田建设、低丘岗地和低效林改造等工程建设。启动汉江中下游四项治理工程,确保兴隆水利枢纽工程上半年开工,积极争取引江济汉工程年内开工。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落实扶持政策,重点培植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引导企业进行并购重组、上市融资、品牌整合、原料基地建设、产品精深加工,鼓励集群化发展。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扩大订单生产,带动农民增收。四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逐步形成与农产品生产相适应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提高科技应用和农业机械化水平。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市场经营主体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办好一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鼓励引导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方向转变,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切实促进农民增收。认真执行落实国家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扩大补贴范围、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解决农民工就业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农民就业培训,做好省内缺工企业与返乡农民工的岗位对接和就业服务工作。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尽可能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市场调控,稳定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价格。搞好农产品购销和调运,加强产销衔接,畅通流通渠道。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整治涉农乱收费行为。确保全年农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
继续增加“三农”投入。提交本次会议审议的2009年预算报告中,省级财政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计划增长13.8%。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大部分用于“三农”发展。对省级安排的公益性项目,不再要求县级进行资金配套。以县为主,整合涉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探索和完善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以物抵资、民办公助等方式,引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和农民投工投劳进行农业农村发展建设。
支持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按中央新的扶贫标准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实施扶贫整村推进,加强产业化扶贫,以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发展生产。启动7个贫困山区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落实老区政策、民族政策和移民政策,促进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库区发展。继续做好“616”对口支援和“1+1”对口帮扶工作。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继续做好库区、坝区和重点工程移民的后期扶持工作。抓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
(四)以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是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越是在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越是要用改革、开放、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在当前形势下加快我省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发扬敢闯敢冒、敢为人先的精神,大胆改革、大胆探索,坚持以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的率先突破引领和带动全省的改革开放,加快探索和构筑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加快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既是国家改革的试点、湖北发展的重点、全省人民关注的焦点,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平台。按国务院批复方案推进改革试验,关键是要加快形成全面启动、点面结合、上下联动、有序推进的工作格局。一是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紧紧围绕土地、金融、环保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将重点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省直有关部门和城市圈九市,分别制定改革事项推进计划,把改革试验工作具体化、模块化、项目化。二是在扩大对内开放,推进“五个一体化”上迈出新步伐。加快推进产业转移、社会事业资源共享、农业产业化、商业集团连锁经营等一体化进程。支持武汉市产业结构升级,推动部分传统产业向圈内其他城市转移。抓好圈内森林带、湿地带等生态环保带建设。三是在提升市场化程度和开放度上构筑新优势。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区域市场体系,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开展大交通改革试点,提升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用好“试验牌”招商引资,吸引更多国内外大型企业区域性总部以及生产、研发基地落户城市圈。继续推动武汉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吸引更多银行、保险、证券业在武汉设立法人机构和建设后台服务中心。四是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取得新进展。今年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着力建设大东湖生态水网工程、临空经济区、武汉新港、武汉船舶配套工业园、武汉地铁、城市圈城际铁路、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五是在扩大完善部省合作机制上取得新成效。争取国家更多的重大改革事项、重大投资项目和政策支持。
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各项改革。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巩固扩大“三个一批”改革成果。加快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妥善解决改革遗留问题。积极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建设。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加快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社会中介组织职能分开步伐。加快调整重组,促进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关键环节、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集中。二是推进农村改革。鼓励、支持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先行先试,探索路子,努力建成全省农村改革发展的先行区、示范区。深入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公益性服务“以钱养事”新机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的农村金融体系。大力发展村镇银行,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今年基本完成集体林权确权到户任务,并着力抓好配套改革。继续推进城中村、城郊村、园中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工作。进一步完善国有农场体制改革。积极有序推进国有农牧渔良种场改革。继续实施“百镇千村”示范工程,抓好鄂州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三是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扩大内需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深化价格改革。加快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加快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进燃油税改革,择机取消全省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五是扎实推进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改革。六是严格土地管理,用改革办法化解用地难题。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加快土地规划修编进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实行土地投资强度分级分类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立竞争、奖励机制,按照“好而快则先”的原则,实行用地计划指标动态调整。
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先导战略。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胸怀和气魄吸引外来投资者,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合作方式,实现互利共赢。重点推进产业招商,引导外资向开发区集聚。充分利用各类博览会、发展论坛、经贸合作洽谈会等平台,大力宣传推介湖北,广招天下客商,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积极做好我省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筹备工作。加大对中东、非洲、南亚、南美、东欧等新兴出口市场的开拓力度,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稳定外贸出口。加大对重点产业、企业和产品的支持力度,加快“大通关”进程,加快武汉B型保税物流园区建设并抓紧启动综合保税物流园区争取工作,着力抓好一批出口基地建设,建立农产品、轻纺产品等出口公共平台。进一步加大对出口的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出口结构,培育出口品牌,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办厂,扩大境外资源合作开发、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和农业开发。
(五)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把科学发展的成效体现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上,体现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推进社会事业发展。今明两年多方筹集500亿元资金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加大对高中阶段教育支持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服务社会能力。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政策,使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加快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大人才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力度,加强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卫生城镇创建步伐,加大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健康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城乡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省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基层服务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做好第十一届全运会备战参赛工作,加强城乡体育设施和黄石、仙桃等国家级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努力稳定和扩大就业。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面实施创业带动就业计划,鼓励自主创业,改善创业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和经营场所限制,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创业培训和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全年扶持5万名城乡劳动者创业,带动就业20万人左右。开展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和返乡农民工等各类劳动者实现就业。通过开发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2万名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采取积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用工岗位,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启动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农业“小三场”、国有林场职工和全省村级主职干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加快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完善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受益面,提高受益水平。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8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做好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工作。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做好社会救助工作,保障和改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启动0-6岁贫困残疾儿童抢救性免费康复工作。高度重视农产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安全监管。开展食品药品专项整治,严格控制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规范市场秩序。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安全监管和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深入排查治理各类事故隐患,继续推进矿山、危化品、道路交通、地质灾害等重点安全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努力做好社会稳定工作。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开展大接访、大排查、大调处,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矛盾纠纷。加强保密工作。强化应急管理,完善应急反应机制,加强预警预测预报,全力做好防灾抗灾减灾及灾后救助工作,及时有效处置突发性事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做好消防安全工作。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有效防止和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积极推进平安创建活动,依法打击违法犯罪,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完善和加强城市社区功能,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居)民自治,健全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居)务公开等制度。加强社团组织登记、监督和管理,推动社团组织有序发展。维护司法公正,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扎实做好“五五”普法工作,大力推进法治湖北建设。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加强对台、档案、老龄、外事、侨务、统计、服务三峡、参事、测绘、方志、气象、地震、水文等工作。
深入开展国防教育,支持驻鄂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不断提高预备役部队、民兵和人民防空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四川省汉源县灾后重建工作,确保完成今年的援建任务。
(六)以提高行政效能为切入点,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按照中央的总体部署,推进省市县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着力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逐步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和相关制度,依法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地方性法规实施力度。严格依法行政,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建立健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改革和完善行政执法体制,推进综合执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省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自觉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更加注重提高政府执行力。进一步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继续解放思想,从领导干部自身做起,破除束缚,解放自己,把落脚点放在解决具体问题上。继续加强能力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继续转变机关作风,在全省各级政府部门总结推广“马上就办”的办事理念和机关文化,定下来的事雷厉风行,看准了的事一抓到底。敢于突破、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于困境中找到出路、于困难中找到办法、于无望中创造可能、于可能中办成事情。继续推进政府绩效管理,以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实绩检验政府行政效能。继续强化监督检查,保证政令畅通。更加注重提高服务质量。加强行政服务网络建设,着眼于高效便民,大力改进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手段,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实行一站式、全程式、跟踪式、“保姆式”服务,积极构筑竭诚服务的便捷通道。倡导、推广企业设立和项目报建并联审批新模式,实行一个部门牵头、一个窗口受理、一套数据审批、一次现场勘查、一次集中会审。增强“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意识,推广大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适时扩大到更多市场主体。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提高办事效率。
更加注重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和省委《实施办法》,着力推进政府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严肃查处腐败案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制约。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尤其是今年政府投资规模大,必须切实加强工程招投标和资金使用各个环节的监管,确保每项重点工程都成为优质工程、安全工程、阳光工程和廉政工程。加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面实行行政领导人员问责制度,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严肃查处失职、渎职行为。加强政风行风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各位代表!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职责。今年,省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大投入、拓展内容、提高标准、完善措施,着力办好10件实事:(1)城镇新增就业60万人;培训、再培训农村劳动力80万人,新增转移和返乡人员再就业80万人。(2)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200万平方米;通过实物配租和租赁补贴解决10万户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3)新增农村低保对象30万人;提高农村五保户和农村分散供养孤儿的供养标准。(4)再解决贫困地区1万户、4万人扶贫搬迁建房问题。(5)继续做好血防“整县推进、综合治理”工作,实施部省联动方案,免费救治4787名晚血病人,新增疫区沼气用户10.1万户、三格式无害化厕所25万户,在重疫区5个乡镇和300个村实现以机代牛。(6)再解决农村4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7)继续实行农村公路定额补助政策,建成通村水泥(沥青)路1.2万公里。(8)支持建设10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农家书屋3500个;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200个;新建或改造乡镇和村级农家店5000家;对农民按规定购买家电实行13%补贴。(9)对农村70万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家庭困难寄宿学生提供生活补贴;向25万大学生和84万中职学生发放奖、助学金;为在校大学生办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0)加大为困难群众和农民工办理法律援助案件工作的力度,保障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这10件实事是省政府对全省人民的郑重承诺,我们一定努力工作,确保落实兑现。
2009,××镇教育工作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地位的战略思想,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本着“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全面协调,均衡发展,重在基础”的办学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
俱进,开拓创新,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各项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在各方都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一年来的工作作如下总结:
一、基础性工作
(一)领导职能
1、学法执法。一年来,全镇努力营造了依法治教的氛围,首先领导干部学法在前,认真学习领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定期组织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规、政策。其次,在全镇干部、全体教职员工中进行教育法规、新课程、新理念的学习。再次,镇党政主要领导还经常开展对群众的教育法规政策的宣传。除利用广播、黑板报、画廊、科普早市等宣传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外,还结合普法教育,特别对村、厂主要领导举办多期法制教育培训班。进一步增强了依法治教,依法行政意识,为教育发展创设了持续、健康、和谐的外部环境,使全镇教育在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上平衡、协调、快速发展。
2、目标计划。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科教兴镇”战略思想,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纳入本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镇党委、政府的重要任务来抓。年初党政班子、镇教委就共同商讨及时制订了《2009年××镇教育工作计划》、《××镇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计划》、《××镇学前教育工作计划》、《××镇社区教育的设想》等,并认真落实教育目标的有关措施。平时保证每二月召集各校、园长等对教育工作开展一次研究、探讨,并在中期进行汇报检查,年终进行总结考评。今年,全镇确定的重点目标和任务是:(1)全面协调、监督和关注××幼儿园的投入使用情况。(2)继续注重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努力提高三年入园率,同时抓好0—3岁婴幼儿的早教服务工作和指导站的建设。(3)进一步强化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机制,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大力转化后进生,有效帮助特困生。努力控制在校生的违法犯罪率。(4)继续深化改革,促进中小学内涵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5)加强成校建设,抓好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教育、林业人才、世博知识等培训,积极实施“上海市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努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管理机制。(1)实行分级考核制度。本镇年初根据县《教育目标责任书》上的内容和要求,由镇长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签订了相应的《教育目标责任书》,并将有关目标和职责落实到各成员单位,形成层级制的工作网络。在年中、年终以自查和互查等方式,进行考核评估,有效提高了教育的管理效能。(2)重视资料收集管理。今年全镇多次召开了校、园长书记例会,主要内容有交流工作计划、部署暑期工作和关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研讨等,并有专人负责做好会议内容的记录和整理以及其他教育工作方面的资料收集和归档。(3)形成规范化语言文字工作。镇政府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有规范化的领导机构、丰富的活动内容,并将各项任务明确到各级负责人,纳入日常考核中。在今年的语言文字宣传周中,镇语委办人员积极参加了县语委办组织的演讲活动,还特地制作了宣传横幅在镇区醒目位置悬挂,并利用镇区电子大屏幕滚动播放宣传语,营造了人人讲普通话的浓厚氛围。
(二)保障职能
1、经费投入。(1)积极筹措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我镇按照有关教育法规和政策的规定,认真履行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场地建设的职责,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今年,我镇特别向“学前教育三年计划”建设项目所在的学校——××中心幼儿园,增加了用于建造早教指导站的经费15000元,确保幼儿良好的学习环境。09年,全镇投入教育的总额为106.684万,比去年又有一定增长。同时不断改善和提高了教师待遇,教师节期间向教师致予了节日的问候并发放了慰问金。另外还积极整合各校自身力量,自筹资金改善校园环境、教师办公条件,努力为师生创造优美、安全、卫生、和谐的教育环境。(2)稳定教师队伍。镇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法》、强化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在政治和业务上关心教师的成长,支持教师进修,并在年终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奖励先进教师,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今年六一节、教师节镇党政主要领导分别到各校看望慰问学生和教师,并送上慰问金以示关心(今年慰问金及表彰金共约5万多元)。平时镇领导还十分注重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尤其是外聘教师,帮助其改善工作、生活条件,分管领导及事业办同志经常关心看望他们,帮助联系解决住宿等。(3)关心幼儿教育。对村办幼儿教师的工作出路,镇领导也一直十分关心。还按规定落实好了0—
3岁婴幼儿家长指导、培训专项经费、定期组织开展各类亲子活动等。并严格督促学校按有关规定使用幼托管理费,到学期结束进行年终审查。
(三)统筹协调职能
1、学前教育。(1)为了努力提高本镇幼儿三年入园率,镇早教指导站努力摸清施教范围内幼儿园的来龙去脉,发挥村、居委、妇联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密切与家长的联系,大力动员幼
儿入园,努力办好半日制、记时制幼儿班。采取送教上门,送教下乡等措施,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今年二所幼儿园的三年入园率为98.52,比去年又有一定幅度的增长。(2)本镇切实贯彻落实县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积极实施0—6岁婴幼儿教育一体化管理和0—3岁婴幼儿启蒙教育,着力构建适合婴幼儿发展的学前教育体系。本镇两个早教指导站(幼儿园),都挑选了政治思想好、业务能力强的老师组成家教指导队伍,并经常与各村、居委、妇女干部联系制订好早教指导计划、确定指导目标,采取现场家教指导、发放亲子小报,举行家长讲座等。同时利用广播和社区宣传栏进行专题宣传,开本文来源:好范文http:///展“亲子同乐”的大型主题活动等。各指导站还对0—3岁的幼儿建卡立档。镇卫生院防疫保健部门切实帮组学校做好了健康教育和卫生指导工作。镇教委、计生办等在孕妇胎教、婴幼儿教养等方面也对家长给予指导,使家长普遍了解和掌握科学教养孩子的方法和途径,家长的受教育率为97,有效促进了0—3岁婴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3)全镇幼教工作者积极贯彻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等教育法规,结合本园实际,不断深化改革。平时认真遵守卫生、保健、安全等有关制度,并适时进行了一系列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有序改革,不断调整和充实幼儿园的管理内涵,更新教育理念,规范办园行为,为保教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中小学教育。(1)镇教委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努力提高学生巩固率。在做好适龄儿童统计的基础上,通过各校的配合依法对全镇适龄儿童及时发出入学通知书,确保适龄儿童按时入学,保证了100的入学率和100巩固率。(2)为保障每个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义务教育,本镇建立了帮困助学机制,认真做好流生的复学动员工作,对残疾家庭和特困学生给予格外关爱,并给予物资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对有一定残疾的儿童开设辅读班或随班就读。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符合“两免一补”条件的,学校给予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不符合“两免一补”条件的,学校采取缓、减交费等措施加以解决。同时镇政府还设立了贫困学生助学基金,采取发放免费就餐券等措施,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的困难。今年,还为两位新录取的大学生争取到了红十字救助金10000元,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3)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扶持,缩小校际办学条件的差距,促进均衡发展。(4)镇教委和各校一直十分重视学生的交通安全,努力杜绝事故发生。在本镇海洪小学实行校车接送后,镇、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帮助学校制定安全责任制,重申交通安全的重要性,防止各类交通事故发生。
3、未成年人保护工作。09年,××镇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按照市、县对未保工作的要求,进一步开展了有关未保法规的学习宣传。努力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有关制度,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不断完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格局。(1)认真宣传、贯彻《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为主的法制教育活动,结合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镇青保办大力支持配合全镇中小学举办形式多样的的法制教育活动,如举行了自我保护教育22期和心理健康教育46期(以班级为单位)。为了不断优化社区育人环境,积极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本镇还积极提供各类教育资源,如常年开放镇文化中心的阅览室,吸引了大量学生去看书、读报,镇上的其他各类公益性设施也都向学生免费开放,并认真做好服务管理工作。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期间各村都建立了暑期工作领导小组,并有一名负责干部与学校插村老师关注学生的活动,各村均投入了不少于1000元的经费用于暑期工作的开展,如今年暑期中开展了“迎世博、庆八
一、快乐暑期”活动、八一建军节师生慰问等活动。(2)全面贯彻实施《崇明县乡镇、场预防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工作评估指标》。一方面做好了本镇留守未成年人情况的调查统计并建立好了档案,另一方面督促有关村落实好帮教措施。主要内容有:
1、整合镇教育、工、青、妇、综治办等部门的力量,共同开展对未成年人的德育教育。
2、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等结对帮教工作机制。
3、镇政府设在镇裕杰衡器厂为其成立了青少年见习基地,帮助他们提供见习近平台。
4、所在村的村干部采取结对方式,定期上门家访和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尽快成长。
5、社工点的同志经常动员他们参加“阳光下展翅“等项目的就业培训,鼓励他们自强自立。今年,真青保办着重对海滨、洪海、东安等村的个别问题少年协调好各方力量制定了详实的帮教措施。(3)积极开展“双合格”活动,创建了示范性学习型家庭。今年我镇创建学习型家庭12户,另外还出刊家教杂志和家教小报等,用各种不同形式进行分类指导,使每个不同的家庭和家长都受到了程度不等的教育,切实提高了学校,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真正形成了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提升了家庭保护的力度。
4、成人职业技术培训。在成人教育方面,积极实施上海市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积极举办各类培训班10多期,各类培训数均达到和超过了县教育督导室制定的相关达标数。(1)今年来,镇教委会同镇成人学校组织土厨师培训116人,其中获得初级证书的52人、中级证书36人;林业栽培培训50人;老年养护员培训88人;现场急救知识培训800多人;柑桔技术培训1000多人;白山羊饲养技术培训600多人次;农民工安全知识教育150人。通过培训均获得相关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有效提高了村民的整体素质。今年,我镇新型农民培训年培训数为3510人;千村万户信息化培训191人;“迎世博600天行动”社区居民世博知识培训2260人;林业人才培训155人,均超过了上级下达的达标数。(2)本镇成人学校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了培训计划、任务、要求和措施,学校内涵建设逐步提高,有一定的培训补贴配套经费。镇成人学校与××消防中队结对创建的学习型中队,各项活动也按计划深入开展。
5、社区教育。本镇社区教育依托基层社区,组织全社会力量,全面完善各项制度,加强机制建设、拓展社区与学校的双向服务渠道,探索学校、家庭、社区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育人的水平和实效,有力地推进了教育社区化工作。(1)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工作网络,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格局,全年开展了3次《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活动。镇教委、成校、工、青、妇、民政、文广中心、科技等单位和部门,也分别以各种形式对社区内不同层次的群体进行学习教育,认真宣传奥运知识和世博知识,宣传建设生态岛、生态镇、村的有关措施。有力地促进了社区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为社区居民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本镇积极推进村民学校建设,共开设村民学校21个,并按照村民学校办学要求开展各项教育培训。结合“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食品安全教育、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并组织社区居民学礼仪,学知识,讲文明,守法纪,开展迎世博争创和谐家庭、和谐村组的活动。许多村的主要领导和农村实用技术方面的尖子,担任了兼职教师,为学习型社区的教育活动提供了方便,同时也丰富了教育活动的内容。全年开展6次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全镇范围内接受老年教育的有1758人,党员教育的有1400人。我镇瀛春托老院是创建空中老年大学示范收视点,该教育点的领导和镇成教老师认真组织收视,进一步规范了管理制度,适时聘请辅导老师,保证了收视率超过90,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建特色工作
1、在镇政府的重视和协调下,××镇社区学校与××消防中队结对共建学习型中队。培训率达100,深受部队官兵的欢迎,也得到了部队和地方领导的认可。
2、政府出资,学校出力,在校园内共同开设农民健身场地,既有效地整合了学校资源,又得到了百姓欢迎和好评。
一、钢结构行业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建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我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大家知道, 建国以后一段时间我们的钢产量很少。改革开放初期, 我国钢年产量仅3千万吨, 国家实行节约用钢的政策。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我国钢产量有了较大发展, 建设部提出了合理采用钢结构的方针;其后, 随着我钢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又提出了在建筑中积极采用钢结构的方针。为此, 国家建设部和原来的冶金部成立了建筑用钢协调领导小组, 对钢结构用钢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用钢分别提出了发展要求。当时我是建设部的总工程师, 担任过该小组副组长。1996年, 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委员会的年会上, 我作过一次讲话, 预言21世纪中国建筑业将迎来钢结构的世纪。我们今天处在一个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 主要表现在四大方面。
1、我国钢产业和建筑用钢的新政策
从钢产量说, 现在我们已经达到什么程度了呢?去年, 即2008年, 已突破5亿吨, 是世界的钢产量最多的国家。1998年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建筑业进行推广应用十项新技术的通知》, 其中第五条提出了要把推广使用钢结构作为建筑新技术来推广使用;国务院1999年72号文件提出了发展钢结构住宅、扩大钢结构住宅的市场占有量;1999年《国家建筑钢结构产业“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在“十五”期间, 建筑钢结构行业要作为国家发展的重点;2002年, 建设部发布了《钢结构产业化技术原则》;2003年, 《建设事业技术政策纲要》指出, 2010年建筑钢结构用钢量要达到钢产量的6%, 即1500万吨以上;2005年7月份, 又公布了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 明确了我国钢铁工业的产业政策目标、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调整、产业技术政策等以及对行业咨询、设计、施工等单位的政策和要求;今年, 我国正在进行的十大规划产业调整, 首先提出的就是钢产业的规划调整。所有这些新的政策指引了我国钢结构迅猛发展。
2、钢结构工程技术有了新的成就
我们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钢结构工程技术有了飞跃的发展。我谈谈外国对我们的评价。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2007年世界十大建筑奇迹, 其中第六位、第七位和第八位分别是北京的国家体育场‘鸟巢’、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和当代万国城。同年7月, 英国《泰晤士报》评出的全球在建的十大最重要工程, 其中我们国家体育场‘鸟巢’列为榜首, 首都国际机场三号航站楼和中央电视台新址总部大楼也同时入选, 这些项目都是钢结构项目。从我国钢结构技术来讲, 铁路建设我不说了, 桥梁建设你们知道的, 上海的32公里半的海上大桥、紧跟着36公里的杭州湾大桥, 都是钢结构的。除了桥梁、铁路等一大批新的钢结构工程外, 在中国大地诞生的, 首先是以‘鸟巢’为代表的的大中城市体育项目;以国家大剧院为代表的已建、在建的大型剧院 (包括上海剧院) 工程和文化设施;还有以北京机场第三航站楼和广州白云机场为代表的机场航站楼工程;公用项目如一些博物馆工程, 基本上都是钢结构的。它们展现了我们钢结构技术的新的成就, 有自己的创新点, 自己的工法和专利权。
3、钢结构产业链的新规模
无论是钢结构制作还是施工企业, 伴随着它们的出现, 周围就有很多相关产业。如各种机械设备的制造企业;门窗和幕墙制作企业, 密封条、密封胶、黏结材料等的生产企业;工程设计、施工、安装企业;建材生产和供应企业等。现在全国有资质的钢结构施工企业大大小小有3000多家, 一些城市已形成了钢结构的产业城, 特别是浙江的萧山。那里有大地、杭萧、精工、东南网架等著名的大型企业, 还有约50家中小企业。我们的副会长说:中国“古有秦砖汉瓦, 今有杭萧钢构”, 萧山钢构早已遍布全国。
4、钢结构市场的新拓展
我国钢结构的市场, 从国内来讲, 从大中城市扩展到中小城市, 现在又拓展到比较发达的农村。从国外来讲, 从东南亚地区扩展到欧州地区, 现在又扩大到南北美。我对市场情况没有详细调查, 有材料说, 马钢生产的H型钢2006年出口到韩国就有4000吨, 到印度数千吨, T型钢已与印尼签约几百吨;还有出口深加工的板材, 包括舢板、桥板, 东南沿海每年出口500万吨。在国际承包过程中, 我们承建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我们有一些国际性公司, 比如冠达尔、ABC、巴特勒等, 他们的很多项目是面向国外的, 如冠达尔的产品2008年销往国外达20%, 杭萧大概是21%, 多维集团在阿塞拜疆与当地合建了一座占地1万平方米的钢结构工厂, 准备在也门等地也建厂子;还有富煌钢结构也与美国公司合作, 准备出售30%的股权。在国外承揽工程, 出国比较早的像青岛建设, 在世界上十几个国家设有办事处, 与国外劳务合作已经有17年的历史, 承建的国际会议中心、国家图书馆、联合国办公大楼, 还有写字大厦等都得了极好的评价。有的企业, 承揽了加纳、斐济、利比亚、阿尔及利亚, 塞内加尔等国家的工程。国资控股的北京首佳钢结构公司, 2007年承建了安哥拉议会大厦, 面积42000平方米, 地上25层, 高105.9米, 地下4层为停车场, 180根钢柱, 1330根钢梁, 用钢量达到4500吨, 是当地的第一座钢结构建筑。正在加紧施工的印度的一个码头和除渣场, 钢结构用钢量11.2万多吨。还有正在谈判的有美国、加拿大、阿联酋、乍得等高层建筑和场馆。中建三局承建的伊斯兰堡人马座大酒店, 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 等等。就是说, 我们的市场有了新的拓展。
我们说, 建筑钢结构行业处在发展的历史新起点, 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对钢产业、钢产量和建筑用钢的新政策;第二是钢结构工程的新成就;第三是钢结构产业链的新规模;第四是钢结构市场的新拓展。
二、全面推进钢结构行业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怎样推进钢结构行业新型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 我想讲以下几点:
1、要抓住发展的机遇
关于抓住发展机遇, 迎接挑战。我在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上有个以此为题的报告, 它已编入2009年全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大会论文集中, 希望大家去看看。当前我们面对国际金融危机, 所谓危机危机, 是危中有机, 我们要转危为机。关于金融危机, 我今天就不在这里讲了, 那个报告里头都有。同时, 我们每一个同志, 只要你打开中央电视台的中央一台、四台和新闻台, 几乎每天都有世界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消息和他们采取的措施和政策的报道。刚刚开完在伦敦举行的世界大国集团—G20集团首脑会议, 我国胡锦涛主席参加了会议, 受到了所有与会国家的高度赞扬, 我们要抓住机遇。
第一、环境机遇, 即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机遇。金融危机对没有准备的人来说, 可能是灾难, 是危机;对我们有准备、有信心、有力量的企业来说, 是一次机会。我们要在金融危机中成为赢家, 在危机中获得新的发展, 我就不展开说了。
第二、当前的政策机遇, 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所谓可持续发展, 就是对我们的环境、资源、能源全面考虑, 不仅考虑到我们当代人的发展, 还要考虑到我们子孙后代人的发展;不仅要考虑到我国自身的发展, 还考虑到世界全人类的发展。在这方面我们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和一些政策。例如, 强调能源的节约, 资源的可控和节约, 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等。钢结构加上周边幕墙, 完全可以搞太阳能综合利用。建筑是巨大的能耗行业, 大概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到40%左右, 其中, 建筑产品在施工过程中的能耗占30%, 在使用过程中的能耗占70%。巨大的能耗行业就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 可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钢结构建筑技术的开发, 可带动节约、节能、环保以及利用废旧品的新型墙体建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三、扩大开放带来机遇。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开放, 还要实施走出去的战略, 前面提到我国的钢结构以及相关产业在这方面取得的新成就, 今天我国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我国总理出去考察的时候都带着企业家。我们的老会长杜宗翰曾经跟着温家宝总理和20多位企业家走访南非。进一步扩大开放是我们的新机遇。
第四、市场发展潜力的机遇。在这方面, 我要特别讲一讲新农村建设。新农村的发展, 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机遇。比如说, 我们知道的江苏江阴有个华西村, 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华西村的建设, 被人们称之为“天下第一村”, 发展比较快。现在施工一座现代化的超高层的建筑, 高380余米, 有3栋塔楼, 呈品字形连结, 有多层花园, 采用钢管混凝土柱和混凝土核心筒, 据说是全国第八。在村镇建成如此高层建筑, 实属罕见, 令人惊讶。随着, 周边几个村也在加紧农业规划, 每户一栋400平方米到600平方米别墅式的轻钢住宅设计。要看到, 农村建设很快。这次我在海口, 跟秘书长刘哲同志考察了一个“美国村”, 这个“美国村”是什么模样呀, 他的业主在中国搞了20多年了。业主是中国人, 在美国生活了4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 他搞了将近9个“美国村”。所谓“美国村”, 就是在我们的城市开发区里建一批轻钢结构的标准厂房供出租, 什么药厂呀, 电子产品厂啊, 都租他的厂房, 他进行物业管理。每天早上起来, 升中国国旗和美国国旗, 大家叫他“美国村”村长。这成了一个巨大产业, 他的收入相当可观。我联想到, 包括中国红十字会, 全国有很多机构要在农村建立卫生所、中小学。我总想, 这些中小学都应该成为标准化建筑、工厂化生产。我们要有轻钢结构的标准化中小学, 标准化卫生所, 这个需要量相当大。特别是现在, 最近刚刚颁布的医疗改革将会极大地推进农村的病有所医, 推动农村的医疗卫生所建设。
第五、钢结构本身的很多优点。1) 它可再生利用, 不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 属绿色建筑;2) 它的抗灾能力强, 据目击者讲, 汶川地震中门式刚架轻型钢房屋没有一幢倒塌的 (仅少数房屋有支撑损坏) , 与周边房屋的倒塌和破损形成鲜明对照, 成为灾区人民的避难所;3) 钢结构房屋的有效面积较大。一般混凝土结构或砖混结构, 特别是采用混凝土核心筒, 使用面积只是建筑面积的70%左右, 而钢结构建筑可达到80%到85%;4) 钢结构的工业化程度高, 可以工厂化生产, 标准件我们可以批量生产, 有利于保证质量和降低成本等优势。
2、要确立我们发展的目标
这个目标怎么确立?我今天讲不出来, 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交给我们钢结构专业委员会专家成员, 你们给我讨论。最起码三个阶段:到2010年, 我们钢结构发展到什么程度;到2021年, 我们建党100周年的时候, 我们钢结构发展到什么程度;到2049年, 我们建国100周年的时候, 我们钢结构发展到什么程度。希望专家们很好地研究, 给我们行业一个比较明确的答复, 形成我们行业总的发展目标, 使大家为这个目标去努力形成一种合力。
在具体要求上, 我讲四句话:
第一、钢结构要进行系列化的研发, 包括轻钢系列, 空间结构系列、钢结构住宅系列、钢结构配套产业系列, 要搞系列化研究、系列化研发, 不搞单一。
第二、要搞集约化生产, 就是要提高工业化水平, 特别是新型工业化水平。表现在我们的装备水平要提高。钢结构企业是建筑的制造厂, 也是施工和生产厂家, 没有精密的设备、仪器、仪表, 没有精密的制造设备是不行的, 要高度重视装备现代化。
第三、精细化管理。作为精细化, 一是信息化, 用数控来控制;二是程序化, 沿着程序化、标准化、工厂化、专业化方向进行管理, 要注重生产、加工、营销的每一个细节。
第四、品牌化经营。我国排名前20个的钢结构企业, 有的已经有自己的品牌了, 如沪宁钢机、杭萧钢构、东南网架等等, 但品牌的知名度还不够, 还要被世界所认可所认同。
3、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正视我们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我国钢结构行业发展, 我认为有三大薄弱环节:
第一、钢结构设计理念和创作是薄弱环节。和发达国家的先进设计比较有差距。我们习惯于钢筋混凝土建筑, 钢结构虽然要怎么创新都可以, 但是搞稀奇古怪的也不行。理念要时代化, 要将中华民族建筑和发达国家的先进标志化建筑相结合, 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我们既不能一味地崇尚国外的, 也不能一味地崇尚中国古代的。大屋顶, 厚墙体, 琉璃瓦, 也不行。要创新, 设计系统要广泛研讨, 要活跃设计思想, 繁荣设计创作, 开展大大小小城市的设计竞赛。我赞赏上海。我当总工程师期间, 有一年上海市建委举办一个国际住宅小区设计竞赛, 我是评委之一。当时, 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都来了, 大家都拿着作品来, 专门进行比较, 没有约定的, 不是说给那个特定小区用的, 只是为了繁荣小区住宅设计创作举办这次设计竞赛。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做法, 让我们的大师们, 让我们高等院校的学生们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参与国际范围的设计思想、设计理念、设计作品的竞争。
第二、当前的薄弱环节是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推进。我国钢结构的发展, 在体育场、航站楼以及铁路、桥梁等方面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在钢结构住宅方面目前仍未推开。早在2003年, 北京市建委就在委托节能墙改办组织专家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钢结构住宅情况的调研。当时主要围绕三个问题, 一是要不要在北京发展推广钢结构住宅体系, 二是钢结构住宅体系存在什么问题, 三是如何解决。历时半年, 专家走访了北京、上海、天津、山东、安徽、福建等地, 考察了20个工程项目。专家的结论是:钢结构住宅是先进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建筑领域的重要体现, 北京市发展钢结构住宅具有良好的前景;建议重点应放在多层和小高层住宅上, 采取节能65%的设计标准;在初级阶段不强调全装修、产业化、市场化, 作为一个互动的过程来推动钢结构住宅建设。从2001年到现在已过去9年, 2001~2002年部建筑科技发展促进中心就颁布了《钢结构住宅建筑产业化导则》, 2004年颁布了《钢结构住宅设计规程》, 这些工作应该说没有少做。但是, 今天我们在全国有多少个钢结构住宅呢?我认为这个工作仍然没有推开, 人们的思想阻力重重, 各地的市长、政府官员对此认识不足。开发商想到赚钱, 没有想到产业的发展, 认识也不足, 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使用。当然, 我也很高兴地看到, 这次四川地震危及到我们陕西, 当时我是部里第一个来到陕西灾区现场, 和他们 (侯厅长) 一起去的, 汉中市宁强县、略阳县我都去过。最近他们跟我说, 这个地方搞了户均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的钢结构住宅, 是台湾抗震民间团体出资、台湾大学设计、陕西地方建筑施工的钢结构住宅。杭萧钢构在武汉世纪家园建了有11栋高层建筑的小区, 总面积 (包括地下室) 26万平方米, 由武汉祥利开发公司开发, 浙江城建建筑设计院设计, 杭萧钢构公司承建。采用钢框架和轻质墙体, 节能50%。另外, 山东莱钢也建成一批钢结构住宅。他们为了推广钢结构, 自己建了将近100万平方米的钢结构住宅。这些都在全国起到示范作用。但到今天为止, 我国钢结构住宅发展仍然是薄弱环节。
第三、是钢结构标准化体系尚未建立。标准是非常关键的, 要创新, 要推广使用, 没有标准是不行的。有人说, 三流企业卖劳力, 二流企业卖产品, 一流企业卖技术, 超一流的企业才卖标准。标准在企业化、信息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我国钢结构的标准体系, 这几年做了大量工作, 但是存在两大不足:一是有些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标准尚未建立;二是我国已建的标准往往是上个世纪的, 现在还有六几年的、七几年的, 这种标准规范不能与时俱进、不能及时修订。美国混凝土标准, 开始每10年修改一次, 后来每6年修改一次, 现在3年就要修订了。我们没有能力这么快就修订, 赶不上他们。新的标准要及时建立, 老的标准也要及时修订, 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还有, 我们的很多标准和国际不接轨。我们的钢结构设计还往往不被国外所认可。还有, 现行标准在引导钢结构应用方面仍然存在不足。我们的高层房屋目前主要采用的是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体系, 这种体系在低烈度区还是经济和适合的;但是在高烈度区国外很少采用, 普遍采用的全钢结构。钢结构在推广减震耗能技术方面更显优势。这方面, 作为协会的钢结构委员会, 已经组织专家和大型企业参与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和标准定额所的标准编制和修订项目, 今后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大量的要去做。同时, 我们还应了解掌握全球所有我们能得到其它国家的有关设计和施工标准。在这方面, 我很佩服外国的。我在当总工程师期间, 有一年到比利时考察, 当时我抓建筑安全, 在当地的比一个国家图书馆, 我们问他们, 你们的标准是怎样制定的?他们说, 我们制定国家标准参考三个方面:第一, 世界各国的标准和安全规范;第二,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的标准;第三, 世界各国的以此来制定我们比利时国家的标准。我看他是不是吹牛, 想试试他, 我就向他了提个问题:你说世界各国的, 包括不包括中国的?他说, 包括。我说, 我们中国1956年在建筑安全方面有个规范, 你这里有没有?他说, 有啊, 我说, 你可不可以给我调出来?他说, 可以。不到20分钟, 给我拿出了一个我们国家1956年颁布的建筑安全规范。哎呀, 当时我很感动, 我不知道该怎么想、怎么说?在建设部, 今天当司长, 明天不当, 走了, 走了就交个桌子, 再去找1956年的东西, 到哪去找呀?人家就这么重视、就这么认识和制定标准规范的, 我到现在都老想到这些事情。我们领导干部一退休, 或调动工作, 一交就是个办公桌子, 其他什么都们没有了。当然现在我们标准定额所已有了过去所编的全部标准的电子版本, 至于国外的我们收集的就不多了。所以, 标准、规范、标准化的建立健全, 我们在座的企业、我们的协会还可以做大量的工作。
这里我强调, 我说的是三大薄弱环节, 是否准确, 请专家们审议。第一, 是钢结构设计理念和创作我们有差距;第二, 是钢结构住宅体系的推进早有政策, 但推进的不快;第三, 是钢结构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4、强化人力资源的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 在我那个材料, 即协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里有了, 我不重复了。我在这里点一下:一是企业家人才, 二是技术专家人才, 三是管理专家人才, 四是高级技工人才。
企业家人才, 我们在座的有成功的企业家, 我们协会将来还可以考虑评选我们自己认为成功的优秀企业家;
技术专家, 我提出来希望专业委员会考虑, 将来要分类, 请专家进行研讨。怎么分类呢?我们的专家, 应在某一方面是专家, 不能像我这样万金油, 什么都能说两句, 这不叫专家。我想, 我们应该有专门搞钢结构设计的专家组、钢结构制作加工的专家组、钢结构轻钢和空间结构专家组, 等等。授予我们专家组权利和职能, 发挥专家的聪明才智。
管理专家, 是为了实行科学管理, 包括项目管理、企业管理。我们这次表彰了一批, 协会分三批表彰了全国优秀项目经理, 达到116名;
还要表彰高级技工人才, 特别是焊接, 并不是一般农民工所能完成的。高级技工, 非常关键, 要培训高级技师。你们知道, 重庆有个綦江大桥垮了, 垮的第二天我到了现场, 非常悲惨。这个大桥怎么垮了, 最根本的就是焊接。当时有个老工人师傅在现场看了以后说焊接不对头, 没焊透、是虚焊。书记没听他的, 他回家很生气, 把他家儿子、女婿、姑娘都找回来, 开了个家庭会议。并规定“以后你们谁也不准走这个桥!”没过两年, 这个桥垮了。这些都是教训, 我们一定要重视培养高级技工、技师。
5、推进全面创新
我那个讲话稿里也有, 内容很多。全面创新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些讲的都很透。什么叫创新, 怎么创新, 都讲了, 我就不展开说了。推进全面创新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理念创新。每个企业家要关心、重视社会责任。二是信息社会条件下的管理创新。三是新型工业化的组织创新。四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
三、强化协会的活动能力建设, 形成钢结构行业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我强调一个活动能力建设, 当今社会能力建设至关重要。我们个人, 不管干什么, 都要提高自己的能力。作为协会来讲, 活动能力建设至关重要。生命在于运动, 协会的生命也在于活动。要积极开展各种有效活动, 来促进我们钢结构行业工业化、新型工业化跨越式发展, 形成强大的推动力。
第一、重视示范榜样的推动力。我跟钢结构的专家委员会提出, 你们要列出当今钢结构发展的十大新技术, 我协会就要组织十大新技术在工程上的应用。我们的论文研讨应更加专业化, 就一个问题把它研究透, 允许有不同意见。要研究论文发表后的效果、效能。
第二、发挥专家人才的智慧推动力。要高度发挥我们专家、学者人才的智慧的推动力。特别是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突出贡献的技师, 我们要进行表彰。
第三、是重视市场信息方面的经营推动力。要通过国际交流了解我们国内外的经营;通过原材料价格、工程招标信息的掌握, 给我们的企业提供自己今年可能获取的商机, 加强对企业经营的推动力。
第四、全面创新的引导推动力。这就是胡锦涛总书记讲过的, 要形成全心全意谋发展, 一心一意搞建设的良好氛围。
第五、协调维权的推动力。要推进市场经济中的诚信体系, 凡是协会会员单位, 在诚信方面有恶劣行为的, 我们协会要通报批评。冒充协会会员单位的名义在市场招摇撞骗的, 协会要严正交涉。
第六、产业文化的推动力。要在我行业系统提倡儒商的诚信精神, 智商的创新精神。
第七、行业自律健康发展的推动力。在创造商机行业内部, 既为协会的会员, 就要制约我协会内部成员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倡导诚信。
【在2009年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推荐阅读:
在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的致辞(闭幕式)07-06
乡镇政府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报告11-07
在城市管理年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表态发言06-03
在公司职工代表大会暨2008年工作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2-23
千佛乡2009年人民调解工作总结10-06
在2011年优秀学生表彰大会上的讲话12-26
领导在2021年国企全体干部大会上的讲话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