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教育网(精选8篇)
(2005年11月23日)
一、本会的性质与宗旨
盐城市教育学会美术、书法专业委员会是分别以中小学(含师范、幼儿园)美术、书法教师为主体的群众学术团体,是江苏省美术、书法专业委员会的地方性群众学术组织,同时它又是盐城市教育学会下属的分科研究会。
专业委员会的宗旨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组织会员学习,研究国内外美术、书法教育理论,改革发展我市学校美术、书法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美术、书法教育体系和培养“四有”新人贡献力量。
二、专业委员会具体职责
1、组织会员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研究和探讨我国的美术、书法教改方向及其规律;总结建国以来的美术、书法教育领域中的经验和教训;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规,并对学校美术、书法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教材教法及教学现代化、教学改革等教育应用科学理论进行探讨研究与实践,促进美术、书法教育的发展和美术、书法学科课堂质量的提高。
2、举办包括讲座、研讨报告会、优质观摩、教学经验交流、编撰论文,作品展览等各种学术活动,活跃学术气氛,促进学术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
3、研究国内外有关美术、书法教育的新理论、新经验,介绍国内外教育与美术、书法教育的新动态,积极开展地区学术交流。
三、会员申报条件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美术、书法教育事业。
2、凡承认本会章程,有志于美术、书法教改研究,从事二年以上美术、书法教学工作(包括大学、中专、职中、中学、小学、幼儿园及校外教育机构),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或在教育科研中取得一定成绩者。
符合上述条件者均可申请入会,申请入会者需向专业委员会理事会提出申请并填写申请入会登记表,由一至二名理事向理事会推荐介绍,理事会根据会章精神审核批准。
四、会员的权利与义务
1、权利
会员在专业委员会中具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有权对专业委员会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有权参加专业委员会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
2、义务
会员须遵守专业委员会《章程》,按期缴纳会费(每4年40元);执行理事会决议,热心完成专业委员会委托的工作,积极参与专业委员会组织举办的各种学术活动,积极进行学术研究,不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而努力工作。
五、专业委员会组织
1、专业委员会设理事长1人,副理事长4至6人,秘书长1人,副秘书长4至6人。明确分工,任期四年。
2、专业委员会设理事、常务理事若干人。理事候选人由各县(市、区)教研室、教育学会推荐,并由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再由理事会选举推荐常务理事候选人若干人,报市教育学会和市教育局领导审批产生常务理事会。秘书长由市教科院美术、书法教研员担任。在理事会闭会期间,由秘书长与驻盐理事长共同协商处理日常事务。重大事项须召开常务理事会决定,并报请市教育学会批准。理事、常务理事,任期四年。
3、理事会可聘请有声望和身体条件较好的退休理事长或美术、书法界及教育界名人担任名誉理事长或顾问,也可聘请热心支持美术、书法教育事业的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或校长为名誉理事长或名誉理事。
4、专业委员会每年举行一次年会,由常务理事会召集,向理事会或会员代表大会提请审议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报告及工作计划,讨论通过学会决议,同时可进行学术研究活动。
5、专业委员会由秘书处编撰专业委员会内部会刊《美术、书法教育研究通讯》或设立盐城美术书法教育网站,向会员报导专业委员会及国内外美术、书法教育信息、动态、经验和理论。
一、教育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为中国城镇化开辟新道路
城市的建设和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的支撑,而人力资源的支撑离不开教育。在中国城市学年会·2015开幕式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指出,中国城镇化要研究人力资源的转型。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首先要关注人从哪里来。大量的农村人口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到城市:一种是到城市打工创业,成为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另一种是通过各种教育,包括职业高中或者高职、大学,最终成为技工或者知识分子转移到城市。2014年大学和高职毕业人数已经达到1216万。农村生源占比60%,约730万,农民工470万人,两者比例为1.6:1。按照这样的趋势,如果大学、高职等继续扩大招生,预计2020年入城毕业生与农民工比例也许会达到2:1甚至是3:1。伴随着大量高校毕业人力资源持续流入城市,现有城市的产业水平必将大大提高,产业结构也将会更加优化。中国教育事业的普及和发展为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道路,进城人口的就业、结婚、购房等问题将以更加自然的方式解决。中国应该加强这种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这也是中国城镇化的新逻辑,可以称之为人力资源或者人力资本的城镇化。
(二)教育让城市的未来更美好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钟秉林认为,教育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仅为城市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培养出各种创新型、技术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如科研成果转化利用,提供政策咨询服务等。此外,教育还为城市发展提供精神引领,城市中的大学承担着文化传承和创新的功能,对城市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城市教育不仅能适应城市建设发展,更能促进城市发展,教育让城市的未来更美好。新型城镇化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钟秉林强调,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突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扫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改革,适应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高质量、高水平地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人才,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教育现代化促进城市现代化
(一)以指标监测评价来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也再次强调,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而城市教育现代化在全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中具有引领和带动作用,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更是处在先行位置。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研究员指出,教育现代化评价指标的价值取向应考虑教育的普及水平、教育的公平状况、教育的质量状况、教育的普及贡献、教育的条件保障、教育的科学治理等内容,指标的选取要通盘考虑代表性、引领性、可获得性、可比性。基于这样的价值观和思路,第五届“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获奖作品———《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与比较研究报告》确立了由6个一级指标、27个二级指标和76个三级指标组成的比较全面的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对15个副省级城市教育现代化水平作了实证监测和比较分析,希望以监测评价来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
教育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评价很重要,可以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提供重要参考。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杨明教授认为,指标的选取要有代表性,能反映普遍水平。他提出,指标应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基础性指标,第二类是发展性指标,第三类是个性化指标。发展性指标,如城市随迁子女,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变化的,这方面的指标要基于实践研究而调整权重。他还建议,现代化指标体系不应是孤立静止的,而应该根据发展实际和研究积累,作出动态调整。
(二)以国际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应该代表国际教育最高水平,是最先进教育要参照的目标体系和教育追求,是以时空局限的相对概念,来反映未来某阶段或者是现实某阶段教育发展的最高水平。浙江师范大学眭依凡教授认为,我们应该明确“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现代化指标是在不断发展不断变化的。因而,指标之间可以做一些比较,比如国际竞争力比较,通常可以设定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看哪个处于竞争最高水平,但处于第一并不代表全球都要达到这个指标水平。目前现代化的概念还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指标的建立需要明确一些基本的、核心的要素,教育现代化应该具有的特征,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比较全面的。现代化是一个跨时空的概念,是以国际坐标的最高水平来衡量和参照的,所以强调国际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同时国际化是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尽管我们强调现代化指标要有一个国际性的参照,但我们尚且无法确定现代化的标准,因为这个标准也处于不断变化中。
(三)人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人的发展与教育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核心因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常务副主任范国睿教授从人的角度出发,剖析了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人的发展与教育应该如何做出适切的调整,从而促进人在不同社会(传统的熟人社会、现代的陌生人社会)的过渡中,通过教育和发展实现转型。
范国睿教授提出,人的现代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最核心的问题。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信守承诺,往往是由于社区熟人之间的口口相传和以此形成的道德压力。现代社会有三大冲击:市场经济、城镇化运动和互联网发展。市场经济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个人与公共事件的关系、与国家的距离都变得疏远,道德规范也开始失灵;城镇化运动导致村落文化的消失、城市人际关系的恶化;互联网发展既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也疏离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当今的中国社会诚信度缺失,人与人之间存在高度不信任感,为了让社会成员在公共领域生活得更好,必须建立一种生活准则和沟通理性。在此背景下,时代呼唤基于规则、责任、法治的社会治理机制。
由此,范国睿教授主张“倒过来”的教育:从责任与后果入手,践行马克斯·韦伯的“责任伦理”,行为者必须顾及自己行为的可能后果,因而在社会治理中必须用法制、规则、责任来建立起社会秩序。落实到教育上面,应当把法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从小培养公民契约意识、责任意识、后果意识和法治意识。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叶超副教授认为,教育和城市中最核心的就是社会,社会把教育和城市联系起来,因而教育的社会性十分重要。涉及人的教育,我们既要重视群体又要重视个体,既要重视计量方法也要重视调研方法。要深刻理解教育现代化问题,教育工作者一方面作为观察者观察教育,另一方面也要作为一位城市市民去感受教育,所以包括公平在内的社会问题都应当是教育关注的话题。
杭州中策职业学校校长高志刚认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一样,其共同目的都是对人性的关怀,促进人的发展。然而职业教育在城市教育中依然是短板,城市应以前瞻性、包容性的心态去提升职业教育这块短板。如何促进和帮助普通劳动阶层人群成长发展,促进社会阶层的良性流动,是职业教育应当思考和回应的重要命题。
三、高考改革引领中国教育改革
(一)高考新政的理念与试点的价值
钟秉林指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改革。改革的基本目标是促进教育公平,科学选拔人才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改革的基本路径是调整招生分配计划,改革录取制度和招生录取机制。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将倒逼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深化综合改革,将对中小学和高等院校的教育观念、课程改革、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带来一系列严峻的挑战,也将对城市教育发展带来深刻的影响。上海、浙江作为试点城市,高考改革试点工作力度大,任务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将遇到很多新矛盾,要因地制宜地进行多样化的探索,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教授指出,高考改革是中国教育改革的牛鼻子,其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为过,改革的目的是要推进招生考试的多样化发展,增加学生的选择性。但是高考改革存在不少矛盾,其中一项矛盾就是灵活多样与简便易行的矛盾,从高考发展来说应该是多样化发展。目前的高考改革方案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给薄弱学校带来更大挑战;从高一开始选科,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倾向认识还比较模糊;招生录取跟选科考生不一定匹配等等。刘海峰认为高考改革涉及面广,其利弊需要在一轮实践之后才能充分显现出来,应当先进行试点以后再推广。上海、浙江作为改革试点,要未雨绸缪,提前做好应对各种各样纷繁芜杂问题的准备。在高考改革当中尤其应该牢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考改革一方面期望很高,另一方面挑战也很大,因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加以修正改进,逐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高考模式。
杭州市第二中学叶翠微校长从学校实践的角度,谈论了高考新政实施后的变化,发表了对高考改革的看法。他认为,高考新政取得了不少成效,例如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基础和学习愿景选择不同的学习通道,教师开始有了新的职业自主意识,高校在招生录取方面有了积极应对措施等等,这些都是让人期待已久的现象。不过,针对浙江高考选考科目“7选3”,几个重要问题仍然值得教育工作者审思:一是选科考试是否会造成学科过度分离;二是高校招生的自主权能否真正回落;三是浙江“三位一体”的考试模式能否真正被高水平大学认可;四是大学招生能否真正做到以素质为导向。
(二)高考改革的目标和价值取向
高志刚认为,高考改革的目标是科学公平地完成人才权利的优化分配,即让合适的人上合适的大学、学合适的专业。不应仅仅以高考分数作为招生条件,应当以钱学森系统论的方法来综合考察学生,重视学生综合体系的建设。我国可以参考北欧国家的一些做法,多方向发展学生。他建议设定一套指标体系,根据学生的特长优势,评估其适合发展方向以及职业趋向等,这样做可以改变目前招生体系学校单向选择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变成双向选择———学校在选学生,学生也要选学校,至少在自主招生方面可以作为高考改革的一种探索模式来试行。高志刚还提到,大学和中小学应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联合实施一些突破性、首创性的尝试,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把大学的师资以及培养模式落户到中学,培养出适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学生。
眭依凡教授指出,中国高考改革的成败决定了中国教育的成败,所以高考改革责任重大。现在高考改革最大的问题在于顶层设计的价值取向不清楚。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什么,首先要价值引领,把握两点:第一,基础教育的目的是素质教育而不是专科教育,高考导向的是专科教育而不是素质的全面发展;第二,高考既涉及国家利益也涉及家庭个人利益,不能说公平和效率永远是教育和改革的永恒主题,高考究竟是人才选拔还是强调公平要理清楚,这一点特别重要。如果价值取向搞清楚了,高考改革会简单得多。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研究员认为,高考改革要考虑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教育的属性,教育的属性是公共性,我们提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为人民服务,因此在制订公共政策的时候要广泛听取人民的意见;第二个是教师教育的专业性。高考改革的一个价值取向是科学选才,因为当前高考制度还不完善,所以才提出高考改革,是为了提高选才科学性,但是当科学选才遇到另一个价值取向———社会公平,两个价值取向不完全是重叠的,尤其是鉴于中国国情,最后的结果往往是给公平让路,社会公平是高考招生改革最大公约数,所以很多方案又作了调整。国外比较成熟的自主招生制度到了中国就变得更为复杂,我国现在社会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当国际上通行、有益的做法到了中国的土壤可能需要做出本土化的改造。教育改革的技术性非常强,政策的设计一定要考虑中国国情和中国人的文化性格,要体现出公共性和专业性。
(三)高考改革的应因策略
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教授认为,应试教育的根源在于高校等级制度,高校等级制造出学生、家长的虚荣心,为进入名牌学校追求高分,但是进入名校未必能满足专业需求。把学校分成等级等于把人分成等级,把学生分成等级,是一种学校歧视行为,用人单位以毕业学校等级作为招人依据,也是对“就业平等”的一种违反。他指出,高考改革最根本的目标是合适,要让合适的人选取合适的专业,而不是争相进名牌或重点大学,普通高校也可以培养出专业创新型人才。大学生都要明确专业方向,大学应该重视专业教育,尤其是要满足那些已有兴趣取向的学生,专业兴趣促使人成才。他也建议我国应逐步取消高校的录取批次,并逐步取消等级制度。
范国睿教授指出,高考改革不仅仅是研究如何考、如何录取的问题,还应当与社会的选人、用人机制相关联。选人、用人要从文凭走向素养的考察,不仅是基础教育的素养,而且要有利于个人素养,群体素养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素养的提升。不能以文凭论英雄,接受高等教育与自学考试成才的都是可用之才,顶层设计要从选人用人机制上去解决问题,不然高考改革依然停留在考试形式变化的层面,跳不出死胡同。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温正胞教授认为,目前高考改革只是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化,高校录取招生依然是行政部门计划分配名额,在“蛋糕”有限的情况下,高考竞争激烈的局面依然难以改变,所以引导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还是有难度,这样的改革存在局限性,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从整个体制上进行深层次改革,打破原来体制下形成的利益不均衡状态。
高考改革作为教育问题的热点之一,也备受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在本次论坛上,学生家长代表就高考改革问题与专家进行了互动交流。家长普遍认为,从高一入学就开始选科,学生比较迷茫,浙江省实行高考选考科目“7选3”,有没有真正为学生减负,学生是不是真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科,还有待检验。对此,刘海峰教授回应,高考改革影响重大,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一定要在改革试点经过一轮试验后再慢慢推广,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和改进。对于学生和家长比较迷茫困惑的问题,他认为如何指导学生,如何给家长提供更多咨询值得考虑,政府部门和教育考试院应该在咨询服务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作为广东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三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之一的惠州市,近年来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大发展:
●2008年,惠州市在全省率先实现教师待遇“两相当”。2009年,惠州市比省定时间提前两年成功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提前一年全部解决代课教师问题。
●2010年12月,惠州市顺利通过省专家组的教育强市督导验收,提前一年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市。全市7个县(区)已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县(区),89%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
●惠州市高考成绩自2007年以来连续5年保持高位增长势头,2011年本科上线突破一万人大关,本科上线率超过40%,上线率和增长率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教育教学质量迈入全省第一方阵。
●惠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有序推进,“惠州市人民教育家培养计划”全面启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试点工作有力推进,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实施,校园安保工作的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
目前,惠州市正在承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任务。
惠州市市委常委、秘书长范中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定要‘追峰隆谷,坚持优质示范带动作用,做好‘七个一工作:一是城乡教育要有一个基本的统一标准;二是每个学校都要选好、培训好、用好一个校长;三是培养使用好一批好的教师;四是构建一个均衡发展的平台;五是建设一批特色学校,促进城乡教育互动互补;六是要实施一系列重要工程;七是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
惠州市认真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致力于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力求突破城乡二元结构,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融合”,充分发挥政府宏观管理的主导作用,在县域内乃至全市构建城乡教育发展一体化,工作成效显著。
一、市委、市政府为主导,高效“创强”,推进全市规范化学校建设
惠州市以“创强”推进规范化学校建设,以规范化学校建设实现“创强”目标。通过落实“五个到位”,形成强大合力,高效推进全市规范化学校建设和“创强”工作。
一是政策到位。2010年4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意见》,印发了《关于惠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的工作方案》两个重要文件,为“创强”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是领导到位。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市政府分管教育领导任副组长,各县(区)长、市教育、财政、发展改革、人事(编制)、住建与城乡规划建设等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惠州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组织、统筹、协调和指导各县(区)和市直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各县(区)和各镇(街道)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健全的领导机构使全市“创强”工作得以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三是责任到位。实行“创强”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市政府把“创强”任务列入市年度重点工作,与各县(区)政府签订了年度重点工作落实责任书,各县(区)和“创强”镇(街道)也签订了“创强”责任书。同时,把创建省教育强县(区)、强镇工作列入县(区)主要领导教育工作实绩考核与各部门年度绩效考评。
四是资金到位。不断加大对“创强”的资金投入。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创强”资金26.9亿元,其中市、县(区)、镇(街道)政府总投入(含划拨土地所折合款项)累计达到23.7亿元,引入社会捐资总数超过3.2亿元。
五是推进到位。按照“先易后难,示范带动,分步推进”的原则推进省教育强县(区)、强镇创建工作。惠州市把惠阳区、淡水镇分别作为惠州市创建省教育强县(区)、强镇的典范,召开全市现场会予以大力推广,并及时把2009年成功“创强”的惠城区、大亚湾区的经验印发全市。在典范带动下,原本基础偏差、财力短缺的惠东、博罗等县奋发图强、攻坚克难,也提前一年实现了“创强”目标。
2010年12月底,惠州市顺利通过省教育强市督导验收,提前实现省教育强市目标。龙门县于2011年1月成功创建为省教育强县。至此,全市3县4区100%成为省教育强县(区)。
通过“创强”,惠州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全市共有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85所,力争到2011年底全市规范化学校覆盖率达到100%。
二、市教育局为主角,强力“调配”,统筹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一)教育资源合理调配,学校布局趋向科学
1. 做大农村中小学,提升农村学校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通过布局调整工程,全市中小学由2008年的1050所调整为现在的783所(含民办),减少267所;校均规模由2008年的584人发展到现在的720人,增加136人。主要撒并了农村部分教学点、初级小学及规模过小的完全小学,改变了农村学校点多、线长、面广,布点分散,学校规模小、班级少、班额少,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低下的状况。
2. 加大城市义务教育学校布点和建设力度,解决城镇化进程带来的“入学难”问题。近些年来,市区中心区和县城人口急剧增长,学生人数逐年增加而导致义务教育“入学难”问题。自2009年到2011年,通过加大政府投入,惠州市中心区、博罗县、惠东县、大亚湾区等新建学校15所,全市城镇新增义务教育学位近2万个。
(二)教育经费统筹调配,“三个增长”获得保障
在城乡教育经费配置方面,惠州市建立健全了五个机制:
一是健全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机制。严格执行公用经费管理规定,保证及时到位,确保中小学正常运转。
二是建立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所需资金,按省、市、县(区)财政分担。校舍维修专项资金由县(区)政府统筹安排,教育、财政部门负责管理,避免重复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是巩固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在落实教师待遇“两相当”政策的基础上,依法依规落实了教师医疗保障金和住房公积金。
四是建立健全了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采取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为辅的方法解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
五是建立健全扶贫助学机制。市政府每年安排特困生助学金200万元,各县(区)配套一定经费,以补助农村经济困难的家庭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的住宿费和生活费。
据统计,2008-2010年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逐年增长,2008年21.5亿元,比上年增长34.22%;2009年27.24亿元,比上年增长26.44%;2010年34.9亿元,比上年增长28%。这三年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例逐年提高,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逐年提高,全市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分别为8.78%、13.24%、1.97%,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预算内教育经费逐年增长,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逐年增长。
(三)教师资源均衡调配,师资水平整体提升
1. 落实“两相当”政策,提高城乡教师待遇。2008年,惠州市出台了《惠州市解决中小学教师工资待遇工作方案》,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教师工资待遇“两持平一鼓励”政策,市、县(区)两级财政共投入2.1亿元使之全面落实。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全省“两相当”工作会议上介绍了惠州市实施提高教师待遇“两持平一鼓励”的做法,并受到省政府领导的肯定。从2009年起,惠州市各县(区)教师平均工资实现了城乡教师基本持平,与公务员基本持平。并且在此基础上,县(区)政府安排了边远山区农村教师特殊津贴,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推动教师资源合理配置。
2. 核实农村教师编制,解决代课教师问题。惠州市按省编办规定核准教职员编制,明确农村中小学的教师编制不得出现空编和代课教师的现象。出台《惠州市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工作方案》,先后两次组织全市符合条件的代课教师参加全省“代转公”考试,全市共为 313名代课教师办理了“代转公”手续,为247名参加转岗考试、达到最低入围分数线的代课教师办理了“转岗”手续,为其余140名代课教师办理了辞退手续并按照省文件精神给予了经济补偿。全市代课教师问题比省定时间提前一年在2009年底前得到圆满解决。
3. 打破“教师学校所有制”,建立了“五小科教师”巡教制度。以龙门为先行,建立了小学以镇为单位、初中以片为单位的“五小科教师”(信息技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任课多校的巡教制度。三年来共有1226名教师参加“巡教”,解决了部分学校专业教师缺编、开课不齐的问题。
4. 凡进必考,公开招聘教师。惠州市吸纳教师坚持“凡进必考”的原则,公开招聘,让优秀大学毕业生和优秀学科骨干教师充实到惠州市教师队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2009-2010年全市共招聘教师2983人,主要补充到农村中小学,改变了农村学校教师青黄不接的现象。农村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如计算机、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得到逐步缓和,教师队伍素质得到不断提高。
5. 统一安排城乡教师继续教育,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惠州市优先安排教育人才培训专项资金,达到每年400万元,而且全额列入市财政年度预算。各县(区)也配套一定数量的教师培训经费。市教育局制订了《惠州市“教育拔尖人才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近年来,选拔和培训了1130名“十百千人才”培养对象,先后选派305名正副校长到外地进行高层研修或跟岗学习。举办了10多场“岭南大讲坛•惠州素质教育论坛”,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作专题报告。
6. 设立特别奖项,树立惠州教育名师标杆。每年评选出30名惠州“首席教师”,树立各学科的骨干、学科带头人,每人奖励2万元。每年评出30名“乡村明星教师”,每人奖励1万元,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树立标杆。每年评选惠州市中小学名校长各10名,每人奖励5000元。每年评选高中明星校长3名,各奖励3万元,树立了校长的典范。每年评选优秀乡村教师120名,由TCL设立“华萌乡村教师烛光奖”,奖励每人5000元。每年评选惠州市中小学德育工作标兵20名,每人奖励1万元。每年评选惠州市优秀班主任10名,每人奖励1000元。
(四)优质资源共享调配,农村学校内涵发展
惠州市2006年4月启动“城乡教育联动发展计划”,组织97所城市学校与107所农村学校结成对子。2009年3月,省启动了“千校扶千校”行动计划,安排广州市17所小学和17所初中对口帮扶惠州市17所小学和17所初中。同时惠州市组织本市大批学校加入“千校扶千校”行列,于2009年7月安排本市121所城市学校与157所农村学校开始了第二轮城乡学校结对帮扶。2010年4月,惠州市对全市中心小学以上的薄弱学校名单作了一次全面清理,核对其有无与本市以及广州市的优质学校结对,采取 “一帮二”“一帮多”的形式又安排了2所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结对。至此,惠州市实现了帮扶薄弱学校全覆盖。目前,全市有跨地市结对学校34对,跨县(区)结对学校39对,县(区)内结对学校119对。惠州市开展以“六个支援”为主要内容的送优质教育下乡活动:支援先进办学理念、支援优质师资队伍、支援实用的教研成果、支援农村学校驶上信息化快车道、支援必要的教学设备、支援农村初中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并建立了联动管理、联动教研、联动考核的“三个联动”机制,“捆绑”城乡结对学校,强化城市学校的“连带”责任和农村学校的“跟进义务”,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指导帮扶力度,增强农村学校自身的“造血”功能,使农村学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水平、教育理念、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加快与城市优质学校接轨。
三、县(区)为主体,因地制宜,形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色
1. 仲恺高新区:规范招生,规范办学,着重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题
仲恺高新区是由原惠城区所管辖的陈江、惠环、沥林、潼侨、潼湖等5个镇(街道)重新规划而组成的一个新区。区划前的5个镇(街道)的学校都处于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落后的状况。建区一年来,全区教育教学水平突飞猛进,教育管理上了一个层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项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并取得一定成效。
针对外来人口多的情况,规范学校招生行为。仲恺高新区外来人口数量较多,外来务工人员适龄子女较多,公办学校学位远远满足不了适龄少年儿童的入学。因此,规范招生行为是该区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前提。区教育科通过对全区中小学校学位进行全面调研,根据结果,制订出符合该区中小学校的招生方案和招生计划。招生工作以各镇(街)为主体,区教育科统一协调。在规范学校招生行为方面,该区采取如下措施: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公办小学、初中和公办学校举办或参与举办的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不得违规提前招生和举行任何形式的选拔性考试。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加强招生管理,招生工作公开、公平、公正。二是中小学招生计划和招生方案,也把民办学校列入到全区计划中,在稳定公办中小学招生的前提下,规范民办学校的招生。本学年,为了提供更多的优质学位,全区中小学校扩招了8个班的学位,全区户籍学生和非户籍学生全部能够安排到学位。
针对民办学校多的情况,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仲恺高新区民办学校比例较大,民办学校对该区教育起了很大的补充作用。该区对民办学校实行“五同管理”,即同管理、同评估、同奖励、同进步、同发展。在加强民办学校管理的前提下,学校各方面的管理工作和各种教研活动公民办一视同仁。对民办学校,区教育督导室按照公办学校规范化学校的评估模式对辖区内的民办学校进行认定,鼓励条件好的民办学校上等级。全区学校规范管理现场会、全区校园安全工作座谈会都在民办学校举行,全区调研考试也对民办学校的情况进行统一分析。此外,还派出公办学校的教师到民办学校进行结对辅导,实行公民办学校结对扶持,有效提升民办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2. 龙门县:“创强”先创农村镇,农村学校捆绑联动,提升农村学校整体水平
优先倾斜偏远地区创建教育强镇。龙门县集全县之智,举全县之力,确定了“先农村、后城市;先乡镇、后县城”创强镇整体思路,把主要财力优先改造偏远地区的薄弱学校,尽快缩小城乡间的差距。2007年县财政全力支持永汉镇、龙江镇两个偏远乡镇率先创建惠州市首批农村教育强镇。接着,县财政按300万元的标准列支给蓝田瑶族乡、平陵镇、龙华镇、地派镇、龙田镇“创强”。2010年底有70%的乡镇通过教育强镇的验收,整个县也成功通过教育强县的验收。实力最强的龙城街道安排在较后阶段“创强”。通过“创强”,全县实现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的均衡。
偏远学校捆绑管理,开展跨镇联动。龙门县把布局调整保留下来的中学、中心小学、村级学校和教学点,在按隶属关系捆绑的同时,进行跨镇联动,形成三种管理模式:1. 兼并式捆绑管理。像龙华、龙潭、地派、蓝田、路溪等乡镇,把教学点兼并到所属的中心小学,实行中心小学统一校牌名称,一个独立法人,统一领导班子、教师和教育教学管理等。2. 分校式捆绑管理。把农村学校归属镇中心小学实行分校管理,形成一个考核整体,管理在法人不变、编制相对独立基础上,打破校际界限,由中心小学校长组织师资双向交流,办学理念、教学资源、教研成果共享,统一教学进度、管理模式、教研要求和考核标准,形成镇内学校整体发展、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大学校”与“小学校”双赢。3. 联动式捆绑管理。在法人不变、编制独立基础上,打破乡镇辖区界限,将全县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捆绑成“联动校组”,联动校组之间做到“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形成管理水平基本对等、教学水平基本对等、学生成长指导水平基本对等的公平竞争格局。并按照惠州市“城乡教育联动”要求形成四项机制:①由优质学校校长负责“联动校组”整体规划和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②校长和教师双向交流机制;③实行联动管理、联动教研、联动考核的共享机制;④实行统一教学计划和进度、统一管理制度、统一教科研活动、统一质量考核标准“四统一”的管理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教育氛围。
3.大亚湾区:强化责任意识,强势教育作为,显著提升教育均衡发展水平
大亚湾区,既是经济核心区,也是省教育强区。“对待教育,我们称得上是大手笔。”主管教育的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宣教局副局长曾文浪如是说。大亚湾区在教育发展上的责任意识与强势作为,让全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效显著:全区公办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 16所,覆盖率100%;教育强镇(街道)3个,占总数的100%。
强化责任意识,保障均衡发展稳步推进。大亚湾区坚持把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落实各方责任,完善保障措施。一是明确工作任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订了《大亚湾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方案》和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试点方案重点实验项目工作方案。实验项目由教育行政部门相关科室工作人员负责组织实施,并将任务延伸到学校,由学校具体执行实验任务,明确了政府、学校的职责,树立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每一名校长和教师的职责的意识,成为校长和教师的自觉行为。二是健全保障机制。该区建立和完善了教育投入均衡分配、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把教育发展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全面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逐年提高教育经费。近年来,教育投入年均增长42.78%。全区义务教育阶段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按统一标准均衡分配,实现教育经费一体落实。
强势教育作为,促进城乡教育高质均衡。一是大手笔投入学校建设,办学条件逐步均衡。2009年以来,投入约5亿元,按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标准和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标准新建了大亚湾一中高中部、大亚湾三中、霞涌第一小学、澳头第一小学四个新校区,实现了大亚湾一中初、高中分离办学,结束了大亚湾三中与西区第一小学合用校园的历史,优化了全区办学环境,增加高中学位1700个,初中学位1500个,小学学位2000个,全区优质学位达96.5%。同时,撤并规模小、布点不合理的学校25所,使分散的教育资源得到适度集中和优化。针对布局调整带来的学生上学交通问题,采用“区财政负担,学校组织实施,公交公司承包,职能部门监管”的方式予以解决。投入3000多万元,完善了学校的各种功能场室和信息化电教设施设备,全部学校均接入了惠州教育数码网,85%的班级配有多媒体教学平台,81%的学校建有塑胶跑道的标准运动场。二是大手笔提高教师待遇,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全区教师工资补贴按统一标准由区财政及时足额统一发放,目前,全区在职教师年平均工资与国家公务员基本持平,所有教师都享受与国家公务员同等的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福利待遇,教师工资补贴待遇在全市率先达到“两相当”,工资补贴水平居全市前列。同时,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培养“名校长”“名教师”,统一安排全体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全体教师每学年轮训一遍以上。三是大手笔实施教育惠民行动,扶贫助学体系健全。2008年,该区实行高考、中考奖优,就读高职、中职给予学杂费补贴;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市率先实施普通高中免费教育。同时,对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给予扶助,做到“不让一名贫困生失学”,保障区内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100%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
4. 惠城区:加大投入,优化结构,使城乡教育资源趋于均衡
调整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为城乡教育提供大量的优质学位。只有大投入才能把教育做“优”。这几年,惠城区将建设标准化、规范化学校与发展优质教育结合起来,努力增创优质学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一是撤并麻雀学校,推进农村片区学校建设。惠城区区委区政府在教育上投入力度大,多渠道筹措资金5.1亿元,在成功创建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学校规划布局,把横沥、芦洲等尚未创强镇的学校纳入布局调整规划,把横沥镇37所学校撤并为14所、芦洲镇14所学校撤并为5所。将全区原有学校逐步整合为142所,大大节约了教育资源,并把学校建设成为规范化学校。二是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调整老城区学校布局,增加新城区学校资源。由于惠州市区发展较快,新城区对学位的需求量大,为了增加新区的学校资源,努力调整城区小学的布局,加大新区学校建设步伐。2011年秋季第十小学、惠南学校启动招生。现在正逐步整合老城区小学,特别是一些规模小、环境较差的老区小学,确保2011年完成所有改造计划,使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00%达到规范化学校标准。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率。加快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使宽带网络覆盖所有中小学,搭建城乡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各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达到优质教育资源全区共享的目标,力争2011年全区学校100%用上教育信息网络。
签批:殷
勇
密级:明电
盐教办传电〔2016〕28号
关于做好市直学校2015-2016学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
盐城幼专,市直各学校,机关各有关处室、直属事业单位:
经研究,定于6月下旬组织对市直学校2015-2016学年度目标管理绩效、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和教职工考核,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市直学校目标管理绩效考核
(一)考核依据
《2015-2016学年度市直学校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盐教发〔2015〕19号)。
(二)考核要求
1.学校自评。请各学校对照《2015-2016学年度市直学校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盐教发〔2015〕19号)所附常规工作考核细则和2015-2016学年度“三重”任务开展自评(其中,常规工作自评表见本通知附件,“三重”任务内容请和各组牵头处室对接)。并将自评表、学校学年度工作总结(加盖单位公章)于考核前报对应牵头考核处室。
2.材料考评。由各考核牵头处室协同相关处室进行考评。其中,常规工作按《2015-2016学年度市直学校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盐教发〔2015〕19号)所附常规工作考核细则进行考核,重点工作按“三重”任务进行考核。
请各考核牵头处室认真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并和学校做好联系对接。
3.考核组考评。主要是听取学校工作汇报、查看台账资料、教职工民意测评和学校社会满意度测评等。
(三)其他事项
1.请各学校将特色工作(加分项目)的资料(目录及原件等佐证材料)于6月30日前报市教育局考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610室)集中认定。
2.各学校学年度工作总结要紧扣考核内容及目标管理任务,介绍成绩客观真实,分析问题直切重点,行文表达简明扼要,篇幅在1500字左右。
3.考核结果经局党委研究确定后公布。
二、市直学校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考核
(一)考核对象
市直科级建制学校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处级建制学校领导班子及其成员的考核按市委及市委组织部规定执行。
(二)考核内容
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重点考核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主要对照年度办学目标及个人岗位职责,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完成情况。
2.践行“三严三实”情况。主要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按“三严三实”要求,保持良好状态,坚持规矩规范;带头学习、作好表率;密切联系师生,为基层和师生办实事;坚持问题导向,抓好整改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情况。
3.落实“两个责任”情况。主要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两个责任”,加强对教职工教育管理、落实“三项整治”要求,对群众来信、来访、投诉及处理,严格执行作风建设相关规定,完善觉廉政建设制度体系,领导干部本人及所分管人员遵纪守法情况。
(三)方法步骤
主要包括考核准备、民主测评和评议、个别谈话、综合评价、确定考核等次等步骤。
1.考核准备工作
市直各学校对照考核内容,认真进行学年度工作总结,采取适当方式征求教职工和学生家长意见,撰写领导班子工作总结。
校级领导干部对一学年来工作情况进行回顾总结,结合分工征求相关教职工意见,开展谈心交流活动,在此基础上撰写个人述职述廉报告,填写《年度考核登记表》。
班子工作总结和个人述职述廉报告要重点突出、实事求是、一分为
二、具体靠实。
2.民主测评和评议
组织召开民主测评会议。学校主要负责同志主持会议,并代表领导班子述职述廉。会前发放领导班子工作总结、领导干部述职述廉报告,便于参会人员熟悉情况,有针对性地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测评和评议。同时推荐本校副科级后备干部人选。
3.个别谈话
对领导班子,主要了解思想政治建设、领导水平、工作实绩、反腐倡廉以及落实党建责任、加强班子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领导干部,主要了解德、能、勤、绩、廉综合评价意见,存在问题和建议。
谈话对象为全体中层正职以上干部,根据需要可适当扩大谈话范围。
4.综合评价
按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要求,根据领导班子及成员考核测评结果,结合学年度总结、个别谈话、纪检监察部门对该校党风廉政建设反映和平时考核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对领导班子及成员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5.确定考核第次
考核权重为:教职工测评占40%、局领导测评占25%、学校推荐占25%、面上测评占10%,局党委根据积分情况确定优秀等次人选。并将民主评议情况向各学校书面反馈。
三、市直学校教职工学年度考核
1.2015-2016学年度市直学校教职工考核的范围对象、内容标准、程序方法、等次确定、结果使用以及奖励仍按《关于做好市直学校教职工2012-2013学年度考核工作的通知》(盐教人〔2013〕13号)精神执行。2.市直学校交流教师仍由接受学校考核,考核结果由接受学校确定并备案,优秀等次比例可提高到20%;市直与开发区、城南新区交流的教师由接受学校考核,其考核结果交派出学校,由派出学校确认并备案。
四、有关要求
1.各学校要高度重视,要按照“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作风建设要求,结合岗位管理目标,重师德,重实绩,讲规矩,守纪律,严密组织,规范操作,认真做好各项考核的相关工作,确保考核工作的客观公正。考核工作拟于6月下旬完成,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2.市直学校学年度考核工作,在局党委领导下进行,由局领导带队,相关处室人员参加,市直学校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与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学年度考核同步进行。
3.教职工年度考核具体备案时间另行通知。
4.以上通知如有疑问,请询办公室(88228602)、组织人事处(88228661)。
特此通知。
盐城市教育局
工作考核评比办法》的通知
盐纪办发[2004]16号
各县(市、区)纪委、监察局,市直各单位纪委(纪检组)、监察室,省属驻盐单位纪委(纪检组)、监察室,市级机关纪工委,市纪委各派驻纪检组:
现将《盐城市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考核评比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中共盐城市纪委办公室
2004年4月19日
盐城市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考核评比办法
为建立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工作,根据中央和省纪委对宣教工作量化考核的要求,结合我市的工作实际,对《2003年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考核评比办法》作了修订,形成了《盐城市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考核评比办法》。具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按照中央和省纪委全会的部署要求,完成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各项任务,达到认识有新的提高,“大宣教”格局建立完善,宣教资源充分挖掘,宣教力量进一步凝聚,宣教工作取得明显实效的目标。
二、基本原则
考评工作要实事求是,严格考核,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考评,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工作氛围。
三、范围和对象
各县(市、区)纪委、监察局宣传教育工作主管部门及其宣传教育干部;市直各单位纪委(纪检组)、监察室,省属驻盐单位纪委(纪检组)、监察室,市级机关纪工委,市纪委各派驻纪检组及其专职纪检监察干部。
四、组织领导
设立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考评领导小组,由市纪委分管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和宣传教育室主任组成。
五、奖项设置
设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奖、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奖及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奖。
六、基本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评为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
1、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精神和中、省、市纪委全会精神。
2、创造性地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工作,在主题教育、专题教育、党政纪教育、正反典型教育等活动中作出突出成绩。
3、认真抓好电化教育工作,做到电教工作基础建设好,观看效果好,电教片制作任务完成好。
4、新闻宣传成绩突出,学用纪检监察报(刊)有成效的。
5、抓好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工作,在完成省纪委调训任务、对本级培训对象培训和干部在职自学等工作中作出突出成绩。
6、领导重视纪检监察宣教工作,做到宣教工作有计划、有部署、有检查、有总结,同时宣教机构健全,人员配备齐,经费落实好。切实加强对基层纪检监察宣教工作指导。
7、建立完善的宣传教育“大格局”,并注意发挥作用。
符合下列条件的,可评为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奖:
1、在主题教育、专题教育、党政纪教育、正反典型教育等活动中,形式、方法、载体创新,有很强的针对性,取得突出效果,在全国或省内产生重大影响的。
2、拍摄制作的党风廉政建设专题片获省(含省)以上奖项或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
3、大力宣传反腐倡廉成果,提高本地、本单位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或其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的。
4、创新纪检监察干部培训工作,取得突出成绩,受省(含省)以上纪委肯定的。
符合下列条件,可评为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1、认真学习政治理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
2、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作风正派,遵纪守法。
3、爱岗敬业,熟悉纪检监察宣教业务,勤奋务实,开拓进取。市直单位纪委(纪检组)、监察室负责人和县(市、区)宣教室主任、副主任还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较好地发挥领导作用。
4、在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中,独立地、创造性地完成重要工作任务,表现突出,成绩显著。
七、程序步骤
1、被考评单位对照考核标准进行自评,并向市纪委宣教室报送全年工作总结及相关材料。
2、考评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对被考评单位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情况进行检查考核。
3、考评领导小组组织有关人员,结合工作检查和年终总结的情况,按量化考核评分表规定的标准,对被考评单位打分,提出先进集体、创新奖、专项工作奖和先进个人候选名单。
4、考评情况分别发各县(市、区)纪委宣教室、市直单位纪委(纪检组)、监察室和省属驻盐单位纪委(纪检组)、监察室征求意见。
5、考评领导小组审定。
八、表彰奖励
评选产生的“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创新奖”及“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先进个人”,在来年召开的全市纪检监察宣传教育工作会议上予以表彰,并颁发证书。
学校是乡村的文化中心,是一个村庄的未来之所在。留住了乡村学校,就留住了农村教育的根,就留住了农村现代化的希望,就留住了乡村文化的灵魂。可近些年来,一些学校和村民们之间的疏离感在加剧,逐渐沦为乡村社会的一方“孤岛”。
乡村学校的建立,让乡村多了文化底蕴,虽然经济落后,但因为有学校领衔,乡村的精神生活却并不贫瘠,乡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那时乡村学校与乡村俨然是鱼水关系,联系仍然很密切。教师经常去农家家访,农忙时节还会带领孩子主动帮助农户春耕、双抢、秋收。村民会经常来到学校与老师唠家常,请教农科知识,谈古论今。家长会时不时到学校打听孩子情况,进行交流。放学后,甚至有不少村民与教师开展打球、唱歌、敲打锣鼓等各种娱乐活动。村上有红白喜事,村民都不会忘记邀请老师,老师也会如邻居亲朋一样随份子,虽然,教师工资不高,但却乐意随份子参加村民家的喜宴,因为那既有受到礼遇尊重精神愉悦,也有亲密无间的鱼水关系的快意。这些看似与教育无关紧要的琐事,却形成了独特乡村文化风景线,让乡村充满无限的生机。
不知什么原因,乡村教育逐渐套用城市教育方式,这种简单套用,自然让学校与乡村有了隔阂,最终让乡村学校成为一座孤岛。首先是在办学规模上用城市标准来要求,于是对生源很少的村小开始大规模撤并。很多村子的小学人去楼空,昔日的乡村文化生机不再,留下的形单孤影的`校舍驻守乡村,让不少乡村越发寂寞。其次,在办学方式上用城市教育方法来要求,于是乡村教育渐渐失去乡村本色。乡村学校不再有春忙假秋忙假,不再有孩子到田地的劳动实践,不再有下课后笑看孩子一窝蜂去爬山、爬树、滑土坡等野外活动。再次,在管理上也严格要求如城市一般。校园不再让村民随意进入,更不允许村民自由到学校开展活动。学校放学后或者假期,都是大门一锁,进行自闭。同时要求老师不得接受家长的宴请,并作为一道红线。这样的照搬城市教育模式,自然将学校有意无意隔离于乡村之外,教师仅仅是也只能是作为教师身份出现在那里,不能入乡随俗与村民融为一体。乡村学校只是坐落于乡村的建筑物,乡村教师只能作为授业解惑教师出现,不能再以村民一份子存在,乡村教育只能按照城市模式办,乡村学校自然就成为了一座“孤岛”。
因此要想乡村教育成为乡村文化的领头羊,成为乡村文化的灵魂,就必须让乡村学校融入乡村大家庭中。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目前的教育理念,在总结过去乡村教育的经验中,探索一条适合乡村教育发展的新路。这条新路不应该照搬城市教育模式,而要充分考量乡村独特的地域特色与民风民俗。在办学规模上,不应参照城市规模设立,而要以乡村的实际需要为前提,哪怕只有十几个学生,如果乡村需要,也应该派出教师坚持办下去。在教育方式上,应该鼓励乡村学校增设更多的乡村文化课程,应该让乡下孩子更多回归乡村生活中去学习求知。在学校管理上,应该给予乡村学校更多自主权,包括入乡随俗允许村民在放学后、假期中到学校开展活动,允许乡村教师参与村民的各项自娱自乐包括参与他们的红白喜事活动,而不是校园大门紧闭,教师与村民形同陌路人。
1 社区健康教育计划的设计确立——优先项目和目标人群
社会需要的项目往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如全面出击而资源有限, 也不可能都开展, 因此健康教育计划应考虑在有限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的状况下, 选择可行的方法, 以收到最佳的成效。社区或者个体可能有几个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 但是我们不能同时解决, 首先解决重要的、急迫的问题。
1.1 确定优先项目的标准
(1) 重要性:该项目能反应社区中存在的最重要的卫生问题, 反映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也是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最有效的问题; (2) 可行性:该项目容易为群众接受, 便于执行, 有客观的评价指标或定量测定效果的可行性, 能够系统长期地随访观察; (3) 有效性:确定的项目一定要在短期内有效。至少是能看出具体的效果。
另外, 还需要考虑管理和政策诊断 (administrative and policy diagnosis) :如有无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专业机构?对项目的重视程度如何?有无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的问题;社区有否与项目相一致的支持性政策 (规章、法律或制度) 该计划与社区总的卫生规划是否协调?可利用的社区资源等。
1.2 确立目标人群——即计划干预的对象或特定群体
目标人群一般分为三级: (1) 一级目标人群:指预期接受教育后将直接采纳所建议的健康行为的人群。如:母乳喂养社区健康教育项目中, 为孕妇和乳母;在预防脑卒中健康干预的人群是高血压患者群体等。 (2) 二级目标人群:指与一级目标人群关系密切, 并对一级目标人群的信念、态度和行为有一定影响的人群。如母乳喂养社区健康教育项目中, 为孕妇和乳母的丈夫、父母、亲友、同伴等;在预防脑卒中的健康干预中是高血压患者的家属、病友、医护人员等。 (3) 三级目标人群:指对计划的执行与成功有重大影响作用的人群。如领导层、行政决策者、经济支持者和权威人士、专家等。如此区分, 有助于更好的确定健康教育内容和干预对策, 便于有针对性、分层次教育。
1.3 确定目标行为——即进行行为与环境诊断
行为与环境诊断 (behavioral and environmental diag-nosis) :由于健康教育的着眼点是行为的改变, 而引起健康问题的原因复杂, 要确认与健康问题有关的行为性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区分重要行为与不重要行为。
2 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
社区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 (1) 一般性健康教育——帮助了解增强个人和人群健康的基本知识; (2) 特殊健康教育内容——针对社区特殊人群常见的健康问题进行教育; (3) 卫生管理法规的教育——了解法规, 提高责任心和自觉性。另外, 在城市和农村进行健康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1]。
2.1 全国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规划
跨入21世纪, 我国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但目前在广大农村, 特别是贫困、边远地区, 农民还较多地存在着落后、愚昧和不健康的风俗习惯与生活方式, 卫生意识不强, 保健知识贫乏, 合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的能力不足,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2000年全国6省农村健康教育现状调查显示:在农村15岁以上人群中, 对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疾病预防等八项基本卫生知识的知晓率仅为36%, 农民的健康教育工作任重道远。
“十八大”的会议精神更强调要进一步推动卫生下乡工作, 为广大农村居民服务, 为大力普及基本卫生知识, 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行动”自1994年启动以来, 针对农村存在的主要卫生问题, 结合初级卫生保健各项任务, 以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的策略, 大力普及基本卫生知识, 取得了初步成绩,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成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重点项目。“行动”对于改变陈规陋习和不良生活习惯, 增强农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 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世界卫生组织也认为“行动”是农村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 其成功经验可在发展中国家推广。
2.2 教育策略的制定——教育规划的制定
2.2.1 教育对象:
即三级目标人群, 如提高母乳喂养, 教育的主要对象应包括孕妇及其亲属、妇产科医护人员、妇幼保健人员、有关行政领导。
2.2.2 教育内容及教育时间:
按照教育目的进行, 针对不同的人群特点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2]。例如: (1) “无戒烟准备”者:一般情况下吸烟者中约60%并未考虑戒烟, 甚至可能对任何有关戒烟的话题感到反感, 通常更多地想到吸烟的有利方面而不喜欢认识其害处。因此应该鼓励“无戒烟准备”者重新考虑, 且告诫“今后若想戒烟, 医师将随时给予帮助”。这一阶段的吸烟者抵触情绪较强, 因此干预也应十分简单, 因在此阶段干预不大可能取得明显的效果。 (2) “想戒烟”者:30%的吸烟者对其戒烟持模棱两可态度, 一方面想戒烟, 但自我意识戒烟的不利方面较多。这一阶段的吸烟者面对有关吸烟和戒烟的讨论, 如发现问题“担心戒烟后体重增加, 或其他一些不适症状的出现”。因此对“想戒烟”者应该帮助其认识自己的习惯, 并考虑继续吸烟是否值得, 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给予指导。 (3) “决定戒烟”者:约10%的吸烟者努力试图戒烟, 对他们来说, 认识到吸烟的害处多于益处。对这一人群需要更主动的干预和帮助, 使他们克服不适症状和对吸烟的诱惑。
教育时间的安排对于教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非常关键, 应根据社区活动的特点, 居民的生活安排等相协调。
2.2.3 教育方法:
影响教育的因素有多种, 因此要开展多种教育活动。 (1) 大众传媒:如电台、电视台 (如:健康之路、晚间专题访谈) 、报纸和连环画册、图书、网络; (2) 小型传媒:如海报、录音带、传单、小册子、录相带、幻灯片、活动挂图、T恤衫、横幅和广播等; (3) 人际渠道:健康咨询、个别指导、专题讲座、小组学习等。
关键词:社区居民,城市居民,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崔力争, 贾建利, 郭翠苏.医学健康教育[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10:23.
摘 要:文章以南京市为例,从“智慧城市”与“智慧教育”相结合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城市“智慧教育”发展规划的构建思路,主要内容包括“智慧教育”的建设原则、总体框架、发展目标、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等。
关键词:智慧教育;智慧城市 ;发展规划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3-0023-05
教育是城市振兴、发展和现代化的基石,寄托着所有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信息社会”作为当前的一大主流形态,呈现出“智慧化”与经济增长、城市建设、社会转型深度融合的趋势,信息社会的高度发展要求教育必须改革以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教育信息化以及“智慧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009年初IBM公司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随之被国际社会迅速接受,其实质就是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对城市各行各业进行精细化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在教育领域,“智慧教育”表现为通过ICT技术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实现形式,充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从而促进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智慧教育”的提出是“智慧城市”和现代教育思想相结合的必然产物。
目前南京城市的发展已进入到全面建设“智慧南京”的阶段,“智慧南京”就是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抢抓全球信息通讯技术不断实现重大突破的机遇,突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资源共享,减少重复建设,进一步完善、深化顶层设计,突出项目带动和模式创新。
在此基础上,南京“智慧教育”的提出既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智慧教育”的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其规划设计需遵循“智慧南京”的顶层设计,充分利用“智慧南京”信息基础设施,做到“智慧教育”与“智慧南京”统筹协调同步发展。
一、南京“智慧教育”的建设原则
“智慧教育”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有机融合的手段,来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与传播。其核心内涵是依托计算机和教育网,全面深入地利用以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兴信息技术,重点建设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利用教育资源,吸收各类社会教育力量,促进技术创新、知识创新,实现创新成果的共享,提高教育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及效益,全面构建网络化、个性化、智能化、国际化的现代教育体系,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智慧教育”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建设过程,在项目实施与建设过程中首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以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为先导
“智慧教育”作为南京“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首先要做好与“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衔接。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做到统筹协调,既要从时间上、发展上进行纵向的考虑,又要从各单位、学校以及其他外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的横向关系上考虑;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应用系统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智慧教育”创新整合平台建设项目的分步实施,又要考虑这些项目的协调发展。因此以总体规划为先导能够保证建设方向、顺序、内容、后续扩展保持正确和统一的方向。
2.以全面的信息集成为核心
实现“智慧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打通“信息孤岛”之间的联系,通过共享数据中心、统一身份认证、信息门户等技术,实现数据整合、应用整合、内容整合、流程整合等四个方面的信息集成目标。
3.以信息资源利用为基础
通过对基础设施、运行支撑平台、数据、知识、应用系统、维护队伍等各类资源的统一管理,才能真正达到“智慧教育”的建设目标,最终充分发挥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价值。
4.以用户服务为导向
“智慧教育”体系的设计应以如何让用户获得最佳服务体验为原则进行实施,屏蔽技术细节,注重用户服务体验,降低用户在使用平台过程中学习成本,增强用户服务体验感,增加用户的粘性。
5.以开放合作为手段
“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应具备开放性,可以方便的融合第三方软件系统,提供开放的API让出版商、教育资源制作商、移动运营商迅速接入,并向平台内的用户提供第三方软件服务。
二、南京“智慧教育”总体框架
南京“智慧教育”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一大服务平台、三大基础设施、三大保障体系”,即在组织架构、政策法规及安全保障三大体系的保障下,构建教育专网、感知校园和教育云数据中心三大基础设施,推进以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资源服务平台、教育开放平台及城市教育智能门户为核心的“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见图1)
三、南京“智慧教育”发展目标
遵循“智慧南京”顶层设计的要求,在“智慧教育”总体框架下,充分利用“智慧南京”公共基础设施,使用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设覆盖全市的南京教育专网,创建全市共享的“感知校园”普适化管理平台;以云服务和大数据技术,打造“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对内满足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智慧化教育管理的需求,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智慧教学的要求,对外联合社会教育机构,吸收接纳有益的社会教育资源,建设智能化的教育开放平台,满足社会公众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具体实现目标:一是积极推进各区教育城域网建设并与市政务网络及市级中心对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专网,加快教育无线网络的普及;二是加快建设感知校园基础设施,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办学水平和校园安全;三是加强统筹协调,与市政务数据中心共建设教育云数据中心,提供教育基础设施云服务;四是积极推进基础数据整合,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五是建设市、区、校电子政务系统,推进多级教育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各类教育数据汇总分析和多级协同办公,实现全市教育的智慧管理;六是建设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教育资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与智能分析,提升优质资源利用价值,形成智慧教学的基础;七是建设家校互通平台,实现家庭教育与校园教育同步,形成教育合力,同时对社会提供各项公共服务;八是利用社区化、移动化、服务化的技术手段,建设市教育智能门户,为社会提供公共教育服务,探索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办公、移动学习应用;九是建设开放式的学习互动平台,吸收社会教育资源,提供智能化与个性化的教育培训,提高城市的文明水平。endprint
四、南京“智慧教育”重点工程
“十二五”期间,南京“智慧教育”建设的主要任务在于建设完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实现教育专网的互联互通、校园的感知物联和基于云计算的服务能力,为各项教育智慧应用提供坚实的基础;加速构建“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满足南京实现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对于教育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智慧创新和人的现代化的需求。
1.教育专网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增强、优化南京市教育专网的系统功能,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密切合作,统一规划,充分利用政务网,按需求合理扩展网络,整合南京市现有网络资源设施,完善“一点两翼”架构,实现各中心内部之间高速互联。整合教育城域网教育服务功能,在南京积极推进全方位、多样化的数据服务及应用服务。到2015年,主中心与运营商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万兆,主中心与分中心之间的网络带宽达到千兆,三个中心与区域学校的网络带宽达到百兆。完成南京教育城域网的多层应用网络的建设,整合原有网络设施,建设专用区域教育服务器集群,为基础教育和公共教育提供种类丰富的无障碍虚拟教育信息化服务,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教育应用和服务需求。
2.感知校园
以物联网和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加快感知校园建设。建立起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资源到应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为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1)打造国内领先的平安校园。在校园中部署物联网传感器,采用物联网传感技术和音视频编码传输技术,依托无线网络作为传输通道实现结点之间的高速互联,通过无线网络将采集到的音频、视频、温湿度等信息推送到教育管理平台和家长手机上。平安校园利用技术手段打开了校园的“围墙”,在加强对学校的监督并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的同时,让家长放心安心。
(2)实现校园节能。通过实时采集、远程传输、动态管理的校园能源管理平台为实施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奠定基础,为客观评价校园节能效果、建立完善的节能管理机制和制定有效的节能对策提供基础依据,为可持续校园建设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数据支撑,为节能宣传、节能管理制度、能源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条件和支持,加快推进南京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校园建设。
(3)建设“校园一卡通”系统,解决学生食堂消费、学生宿舍管理、保安巡查巡更、开水房及澡堂用水控制、大门门禁及停车场等一揽子问题,并实现“校园一卡通”系统与市民卡的对接。
3.教育云数据中心
与南京市政务数据中心合作,加快推进教育云数据中心的建设。构建云基础设施,提供计算、存储、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基础设施采用集约化管理,方便业务应用灵活部署和管理,保证更强的业务连续性,促进节能减排和搭建绿色数据中心。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云计算机中心机房建设、网络系统建设、网络安全系统建设、云主机系统建设、云存储系统建设,以及数据的容灾、备份系统建设。
构建云服务部署管理平台,为上层“智慧教育”应用提供弹性部署环境,同时承担全局的数据集成与整合、用户的统一身份管理与统一认证、基于虚拟社区的交互与协同环境支撑,大规模的内容管理与服务、上层应用的接口服务和管理支撑,以及提供云服务平台的运营监控、资源池管理等运维支撑。
4.信息服务平台
全面推进“智慧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该平台包括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教育管理与教学服务平台、智能教育开放平台和教育智能门户在内的各类子平台。
(1)教育信息资源优化整合
加快构建“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按照共建共享原则,统一标准、统一出口、统一管理,力争到2015年建成覆盖市、区、校,能够体现南京教育特色和水平的教育资源集群库。依据国际和国家资源库建设要求,制定全市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成立资源建设项目专家组,负责南京教学资源建设的规划、指导和协调工作。到2020年,基本建成学科齐全、与学科教材相配套、开放可定制、内容丰富、便利教学、质量优良的教育信息资源,建立有序高效、科学合理的资源建设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以智慧教育资源服务平台为中心,整合各级教育机构和社会的公共教育信息资源,构建面向全社会包括农村和终身教育的公共教育资源服务系统,满足信息社会终身学习需求的目标。
(2)教育管理智慧化
在“十二五”期间,首先建立统一、完善的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通过数据集成手段,动态整合来自各级教育机构的基础数据,逐渐实现教育系统内各个部门、各个应用系统的数据动态及时地互联互通,达到数据的标准统一、管理统一、维护统一、应用共享,彻底消除教育信息化中的信息孤岛,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建设全市教育综合管理系统,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电子办公、公文流转、数据上报以及综合查询分析,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工作效率。通过为每个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统一的应用环境,满足这些部门电子办公、跨部门协同办公及网上审批的需求。
(3)教学与学习智慧化
建设教师教研空间,为教师建立在线研修、团队教研、网上备课、共享资源和业务交流的数字化校本研修平台。为各级教研组织、个人提供基于社区协作方式的网络教研平台;基于个人教研工作及教研协作,提供多种教研应用。
建设学生学习空间,为学生建立自主学习、在线作业、虚拟实验、实时测评、个性发展和互动合作的网络学习系统。引进泛在学习的理念和技术,整合利用移动互联网等基础工程,进行泛在学习模式的研究和实践,积极推进学生自主学习,构建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创设“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网络教学平台以社区化的形式为学生、老师提供在线教学、学习平台。endprint
建设智慧教室,通过教育专网接入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利用云端教育资源组织教学,师生通过教育云终端设备同时共享教育云上的资源。教师利用电子交互白板授课;学生通过学生电脑和电子书包获取学习资源,进行学习与交互;教师、学生和家长通过教师社区和学生社区进行师生和家校互通,充分发挥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效能。
(4)智能教育开放平台
通过多层次的开放平台为最终用户即资源的使用者提供数据及应用服务,资源使用者可以通过开放服务平台浏览和申请使用教育资源,并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对资源进行下载、重新整合和展现。同时,教育应用开发商或各类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开放平台上载教育应用或资源并提供各类教学服务,而平台的运营者或管理者,可以通过该开放平台对用户、资源、计费进行统一管理。平台将提供包括在线课程、直播课堂、你问我答和智能分析等功能。
1)在线课程
教师个人或社会教育机构可通过“在线课程”的方式发布自己的教学应用,也可利用平台提供课件录制、技术、服务等自建教学应用。各类教学应用内容包括讲座、习题、模考、答疑等多种教学资源,全程采用多媒体音/视频授课,图像、声音、文字、手写演示同步传输,拥有领先的手机移动课堂和高清视频课件,支持随时随地在线或下载学习。
2)直播课堂
平台提供直播教学软件。通过该软件,教师可通过摄像头、话筒、白板、PDF讲义等多种方式组合完成音/视频多媒体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定的时间内进入网络直播课堂,足不出户即可轻松感受生动灵活的教学形式、实时互动的教学效果。
3)开放问答
智能教育开放平台提供开放式问答式一对一教学模式,任何人在这里既可成为教师也可成为学生,既可提出问题也可解答问题,并可通过解答问题获得收入。平台将通过制订规范的信用评价体系和审核仲裁机制,来充分保证答案的正确性和保障参与用户的权益。
4)智能分析
通过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等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自动进行提示、诱导和评价,以此弥补没有老师面对面交流指导的不足。
5)教育智能门户
建设教育智能门户,为全体用户提供统一服务窗口,公众可以通过门户了解各类教育服务公告,浏览公开的优质资源推荐、浏览各类教研教学活动资讯、分享教学案例,获取政府在线审批服务,与各类教育机构进行互动,享受教育云服务。市、区、校级教研机构可以在门户上组织各类教研活动,通过虚拟社区实现线上线下教研活动的流程化作业和教研过程的多人协同;可以通过门户采集教研教学活动过程数据、资源服务行为分析数据,结合学业测评系统,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供有效的数据来源。
五、保障措施
1.加强“智慧教育”组织领导体系建设
组织领导体系是全面推进“智慧教育”建设的组织领导部门和协调机制,包括组织协调、实施推进、专家咨询体系。进一步加强南京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力度,区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明确职能,分级管理。设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项目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项目的规划、论证和建设工作,实行运营维护的社会化,确保任务和项目落到实处。进一步充实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为重大项目决策提供支撑。
稳定专业教师,特别是专技人员的岗位,按试行的管理条例落实有关人员的待遇,规范检查考核,兑现奖惩措施。教育城域网各中心按照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管理机构并配备技术人员,在工作环境、收入分配和人员编制等各方面增强对信息化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3.加强“智慧教育”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政策法规体系是“智慧教育”运行、管理、服务的规范与法律准则。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对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信息网络建设、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教育信息技术和产业等各个方面制定一套完善的促进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环境和标准体系,以规范和协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政府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引导决策的作用,加强各部门的合作,理顺区域“智慧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整合教研、科研、培训(含教师继续教育)和电教(电教馆、教育信息中心)各部门的力量。在政务部门逐步建立信息主管制度,建设信息化工作沟通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大对“智慧教育”工作的绩效考核力度,将考核结果与对各单位的信息化投入挂钩。完善信息化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流动机制,培养一批精通信息技术和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在全市各级单位建立一支稳定高效的信息化队伍。
3.加强“智慧教育”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是保障“智慧教育”基础网络和信息资源安全的规划设计、管理制度和防护措施。在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总体架构下,“智慧教育”将遵循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要求,从组织、管理、技术与运维等多方面入手,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核心要害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保障核心要害信息资源的安全,形成可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全过程管理,做到从“智慧教育”业务系统设计和建设实施,到后期运维各个环节充分保障“智慧教育”建设的信息安全,形成一个“智慧城市”建设安全保障的完整闭环。加快推进安全保障应急机制建设。建设“智慧教育”安全监测预警平台,强化安全检查、风险评估、网络信任体系和容灾备份体系建设等工作。
4.确保“智慧教育”经费投入与投资效益
按照政府主导、分级多渠道投入的原则,切实加大对“智慧教育”的投入。“智慧教育”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应列入财政预算。学校根据教育规划编制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集中采购。探索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创新,采取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运作机制,优化政策环境,以政府资金和信息资源撬动社会资金投入,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法人资本进入“智慧教育”建设领域,扶持一些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的“智慧教育”建设运营主体。
5.建立“智慧教育”应用激励机制
继续抓好各类教育技术示范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教育电子政务应用示范单位,充分发挥示范学校辐射和带动作用。组织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现场会、观摩会以及各种学术论坛,找寻交流平台,促进教育信息化应用。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学校的评选和智慧化应用先进个人的评定,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学校对取得成绩的教师实行奖励,与晋升等挂钩。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12.
[2]南京市.南京市“十二五”智慧城市发展规划[Z].2012.2.
[3]邓贤峰,张晓海.中国“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思路研究[J].中国信息化,2011(2).
[4]黄荣怀,杨俊锋,胡永斌.从数字学习环境到智慧学习环境—学习环境的变革与趋势[J].开放教育研究,2012(1).
[5]祝智庭.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新模式[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1(18).
[6]张进宝,黄荣怀,张连刚.智慧教育云服务:教育信息化服务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2(3).
【盐城市教育网】推荐阅读:
盐城市第一中学高中部10-20
盐城市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公告07-11
盐城二模语文09-18
盐城师范学院组织部05-26
江苏盐城中考满分作文:从未走远06-15
盐城市区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实施办法10-18
盐城工学院专业排名最好的专业有哪些07-06
城市防灾减灾教育09-15
麻城市教育局10-14
晋城市安全教育平台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