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精选8篇)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篇1

高中语文共有六个小说单元,《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作品,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是第二册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第一篇外国小说,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两个:1.概括小说情节。2. 分析别里科夫形象。

教学重点是:分析别里科夫形象。

教学难点是:理解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诱思探究”教学法。先由老师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围绕这些问题,研读课文,自主学习;自己不能解决,小组内合作讨论;组内不能解决,全班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还使用了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用陈显荣的讽刺诗《“老掌柜”难舍芭蕉扇》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概括小说情节

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自由地阅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举手发言,最后老师明确。

(三)研读课文,分析别里科夫形象,讨论这个形象的社会意义。

别里科夫:封闭保守(板书)

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具体做法是:第一步、师生共同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共三条:1.通过分析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通过分析间接描写分析人物形象。3.通过分析作者直接评论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老师用多媒体把这些方法展示出来。第二步、学生运用上述方法分析别里科夫形象,让学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第三步、老师总结。第四步、师生共同讨论别里科夫形象的社会意义。

(四)拓展延伸

让学生结合生活,谈谈对“套子” 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老师以简练的语言,再次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和学情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必修五第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与本单元其他两篇小说不同,本文既是一篇外国短篇小说,又是体现作者契诃夫幽默讽刺风格的一篇范例。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共编排了两个小说单元,分别为必修三和必修五的第一单元。在必修三的小说单元中,学生重点学习了“小说的人物形象和环境”“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已经能够了解小说的基本要素和主要特点。在本单元中,要求学生在小说文体特点的基础上,着重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情节。要求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同时分析情节是怎样展开的,通过语言描写,体会小说刻画人物的艺术特色。

高二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小说,初步掌握了对小说人物、情节和环境的理解与分析,这为我们在这一课进一步深入探讨小说主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作为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他们已经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一定的探究能力,在一些问题上可以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 本课的鉴赏不能仅停留在对已知知识的回顾上,而应让学生从中获取一些鉴赏小说的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素养。

二、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文特点及高二学生的学情特点,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 我确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分析文中别里科夫形象是通过什么体现出来的

2通过师生互动,比较教材与原文内容的不同,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整合能力

3体会本课的讽刺语言,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理解小说主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有丰富的情节和生动的语言,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容易停留在热闹的表面,对于小说的内容及主题,并不能准确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基于以上原因,我把本文的教学重难点设为:

教学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探讨“套子”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准确深入地把握小说主题,认识因循守旧的危害性和根源

(二)教法与学法

1.教法设计。

我在具体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会注意利用小说的线索——“套子”,从文体分析入手,以人物形象解剖为主,展开对本课的阅读教学活动。考虑传统小说教学往往局限于“情节、人物、 环境”三要素,我对传统的教学做了一点“更新”和“升级”,适度引进了与小说密切相关的叙事学理论。同时,我会结合“问题探究法”、“紧贴文本”教学法和“原文选文比较”阅读法进行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

2.学法指导。

倡导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法指导下,提倡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 为特征的学习方式,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乐学”。

下面,我着重谈一谈本文的教学策略及大概实施过程

三、教学过程

这篇课文我打算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学生通过工具书查找作者相关信息。在学生整理本课的情节结构后,将原文用ppt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比阅读。第二课时,阅读鉴赏,交流总结,主要从“导入新课——速读课文——研读课文——对比阅读——作业布置”五个环节来设计。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那么我们可以说别里科夫是一个没有晴天的男人”导入课文,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看文中的两幅插图,揭“套子”,欣赏漫画式的夸张,初步感知幽默讽刺的艺术,这一环节主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速读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我会提出几个小问题,用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别里科夫到底有哪些“套子”,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2小说为什么以“装在套子里的人”命名?既然课文在写别里科夫,那我们可以换成“别里科夫传”吗?

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从文本筛选信息,会找出别里科夫身上各种有形无形的套子,特别是在语言方面,学生很容易找到别里科夫的口头语“千万别出什么乱子。”从而可以分析出别里科夫是一个因循守旧、古板顽固的人。当然,也许学生会有只找出来, 却没有归纳整合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教师再设置一个小问题,引导学生把“他总是把雨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鹿皮套子里”这些有形的套子和思想、语言、职业上无形的套子区分开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筛选能力。

对于第二个问题,虽然学生可以探究出别里科夫套己套人的形象,但却不能深入探讨这种根源,教师可以从时代背景上引导学生思考,别里科夫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去束缚别人呢?他背后是不是有什么强大的帮手呢?从这方面引导学生,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标题,“套子”除了生动形象的作用外,还在于套子与整个沙皇专制紧密相关,这个人不单单指别里科夫一个人,而是指受制于沙皇专制制度下的千千万万个人。所以学生就不会简单认同把标题换成“别里科夫传”。

(三)研读课文,继续探究

这一环节,我会让学生紧贴文本,继续探究,目的在于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文主题。同样,在此环节,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师生共同探讨。比如:

1文章中有大部分对话内容,让学生分角色读,品味语言,学生通过体验,可以感受到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在对不同的人物感知上,让学生找出作者描写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学生会通过对比, 会感受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华连卡姐弟的作用。

2对于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人,作者为什么要给他安排恋爱的情节呢?因为这一情节在文章中是很戏剧化的,可以顺势问学生一个问题:如果别里科夫没有死,你觉得这段婚姻能够成功吗?

3探究别里科夫死的原因:对他的死,大家有什么反应?别里科夫已经死了,可是为什么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又恢复了旧样呢?你觉得文章最后一段有必要写出来吗?因为别里科夫的死源于一场病,可以引导学生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找出别里科夫的病症、病因、病原和病害。这样分析,学生更能准确把握别里科夫死亡的深刻原因。

(四)对比阅读,拓宽思维

考虑这篇课文是节选的,我会根据课文注释1和注释2,将运用“原文选文比较”阅读法和相关叙事学方法设计本环节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整个故事情节,把握情节之间的联系和更好地理解文章主题。从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可能会简单归结于沙皇专制统治,这就冲淡了小说批判人性的卑劣。 我们知道“文学作品中的所有人物形象都是在特定情绪氛围中呈现出来的特定形象”。在第一堂课预习中,学生知道了教材集中删除了原文的开头、结尾以及华连卡的出场等情节。因此,我们可以还原开头特定的背景介绍及原文结尾伊凡尼奇联想到“身边套子”展开的抒情语句和呼唤自由的语句,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文本中“套子” 的深刻含义。

同时,我也会适当引入相关叙事学理论,拓展学生思维。通过提示学生看课文注释2,知道这篇小说是借中学教师布尔金同兽医伊凡尼奇的谈话来叙述别里科夫的故事,课文做了删节,但保留了谈话的大部分内容。这个环节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谁在讲述这个故事?别里科夫的故事是作者直接陈述的吗?学生能解决这两个问题,接着我会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借布尔金之口来讲述别里科夫的故事呢?让布尔金去讲述别里科夫的故事,他提供的信息可靠吗?他口中的别里科夫形象有没有可能被歪曲呢?他又展现了什么样的形象呢?这几个问题,冲击着学生以往的惯常思维, 他们会更加好奇,但却一时无法回答,就需要教师提供相关“叙述者”“叙述视角”等概念,明确作者在文章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借助布尔金之口,这样可以让作者的观点更加隐蔽。叙事学的引用,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以后分析小说的解读视角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五)作业布置,迁移延伸

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们想想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套子”呢? 如果有,我们该怎么办呢?是不是都该摈弃呢?这就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套子”。对于落后的反对套子应当摒弃,对于合理的约束应该保留。最后布置作业:如果略去文章中沙皇统治这一背景,文中的“套子”给你哪些启示呢?试写300字左右的课后感受。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别里科夫这类人不仅活在19世纪里,还有可能活在我们21世纪乃至更远的时代。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感受各类“套子”,比如“虚弱”“骄傲”“自私” 等等。

四、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本着突出重难点的原则,可以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灵活板书。

五、教学预测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篇3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一篇传统的高中语文课文,以往教学目标停留在认识阶级对立上。为了提升它作为新课改背景下范文的意义,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组织者的角色,对于别里科夫的死,组织学生立案调查,学生扮演专案组人员的角色,以ppt形式展示主要信息。在学生整体感知、局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分析探究相关问题,深入领会文章主题,以期学生体悟人与人如何相处,如何适应变化的环境,并且把个人体悟通过演讲形式与同学分享。

二、学情分析

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较为成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三、设计思想

用“三线四步法”完成教学内容。三线:以问题为明线,以思维为主线,以发展为暗线。四步:设问——转化——回归——升华。

四、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 第一,结合环境分析人物形象。第二,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黑暗。

过程与方法:阅读、筛选信息、合作、讨论,探究人物的现实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展示自己对人物较成熟的认识和培养自己较健康的人格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典型环境下典型人物

难点:引导学生如何看待别里科夫的死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咱们都想拥有快乐的生活对吧,但是咱们具备快乐生活的能力吗?”(设问)

“我想学完《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文章可能在这方面对你有帮助。”(转化)

2.速读课文,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别里科夫这个人。

第二部分:别里科夫的婚事。

第三部分:别里科夫之死。

3.师生互动了解人物活动方式

师:“1898年4月的一天,沙皇俄国的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里,发现一具男尸。据查,死者为该校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这个怪人的死亡原因一时成了不解之谜。一个世纪以后的今天,我班特组成一个专案组对此立案调查。”

要求学生分组,每组指定一个选题,然后研读课文,思考讨论,共同完成该组选题的书面调查报告。

公布选题,提出要求。现场勘察(别里科夫的房间)死者档案(别里科夫的言行思想)、访谈笔录(别人眼中的别里科夫)、别里科夫的遗书(别里科夫的自白)结案报告(别里科夫的死因),教师巡回指导学生活动(根据学生层次给与不同提示) 。

5.布置作业:将学习报告整理成ppt

第二课时

1.展示报告:别里科夫是怎么死的?

首先排除摔死 ,其次排除自杀。参考: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累死的,心胸狭窄气死的,沙皇统治阶级的牺牲品。

2.讨论归纳:

(1)别里科夫的死说明了什么?

参考观点:①别里科夫充当了沙皇统治制度的牺牲品,他的死说明了腐朽保守专制的势力实际上不堪一击;②生活中“套子”无处不在。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到被套子套住,人应有理性,要敢于质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③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要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④人要学会适应 变化的环境,适应是快乐应具备的能力之一。

(2)参照主人公言行,现实生活中,你在什么情况下扮演了凶手或受害者?(回归)

在这一环节中采用小组讨论自由发言,引导学生对自我行为进行分析,一方面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理性控制个人行为。

学生发言(略)

师:“可见在别里科夫身上我们看见的不仅是阶级的缺陷,更有人性的缺陷,我们要想一想怎么克服这些缺陷让自己生活得自由快乐。”

三、布置作业(课外活动)

别理科夫生前不快乐,以“如何让我们自己快乐的生活?”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升华)

特别要求:以“问题”为主题、联系课文。

作者单位:新疆塔城地区第一高级中学(834700)

装在套子里的人 篇4

“您到底要怎么样?”

“我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忠告您,密哈益·沙维奇。您是青年人,您前途远大,您的举动得十分十分小心才成;您却这么马马虎虎,唉,这么马马虎虎!您穿着绣花衬衫出门,人家经常看见您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现在呢,又骑什么自行车。校长会听说您和您姐姐骑自行车的,然后,这事又会传到督学的耳朵里……这还会有好下场吗?”

“讲到我姐姐和我骑自行车,这可不干别人的事。”柯瓦连科涨红了脸说,“谁要来管我的私事,就叫他滚!”

别里科夫脸色苍白,站起来。

“您用这种口吻跟我讲话,那我不能再讲下去了。”他说,“我请求您在我面前谈到上司的时候不要这样说话;您对上司应当尊敬才对。”

“难道我对上司说了什么不好的话?”柯瓦连科问,生气地瞧着他。“请您躲开我。我是正大光明的人,不愿意跟您这样的先生讲话。我不喜欢那些背地里进谗言的人。”

别里科夫心慌意乱,匆匆忙忙地穿大衣,脸上带着恐怖的神情。这还是他生平第一回听到别人对他说这么不客气的话。

“随您怎么说,都由您好了。”他一面走出门道,到楼梯口去,一面说,“只是我得跟您预先声明一下:说不定有人偷听了我们的谈话了,为了避免我们的谈话被人家误解以致闹出什么乱子起见,我得把我们的谈话内容报苦校长——把大意说明一下。我不能不这样做。”

“报告他?去,尽管报告去吧!”

柯瓦连科在他后面一把抓住他的衣领,使劲一推,别里科夫就连同他的雨鞋一齐乒乒乓乓地滚下楼去。楼梯又高又陡,不过他滚到楼下却安然无恙,站起来,摸了摸鼻子,看了看他的眼镜碎了没有。可是,他滚下楼的时候,偏巧华连卡回来了,带着两位女士。她们站在楼下,怔住了。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哎呀,不定会闹出什么乱子!说不定又会有一张漫画,到头来弄得他奉命退休吧……

等到他站起来,华连卡才认出是他。她瞧着他那滑稽的脸相,他那揉皱的大衣,他那雨鞋,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以为他是一不小心摔下来的,就忍不住纵声大笑,笑声在整个房子里响着:

“哈哈哈!”

这响亮而清脆的“哈哈哈”就此结束了一切事情:

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他没听见华连卡说什么话,他什么也没有看见。一到家,他第一件事就是从桌子上撤去华连卡的照片;然后他上了床,从此再也没起过床。

过了一个月,别里科夫死了。我们都去送葬。

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像那样的感情,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做小孩子的时候,遇到大人不在家,我们到花园里去跑一两个钟头,享受完全自由的时候,才经历过。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 篇5

《装在套子里的人》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4、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是我们非常喜欢的小说单元,前面已经学过几篇小说,相信同学们对鉴赏小说会有一定的心得,请同学们思考该如何去鉴赏一篇小说?

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分别为典型情节、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本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在本课前已经研究完成,关于典型环境文中很少涉及,所以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物形象。

二、作者及作品相关内容简介

1、契诃夫(1860-1904)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一。

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

2、写作背景

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作者写这种人的目的是揭露他们的本质,希望人们在与旧制度斗争的同时与之斗争。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正音:

契诃夫hē 削xiāo 丧气sàng qi讥诮qiào 安然无恙yàng 胆怯qiè 辖制xiá 谗言chán 怂恿sǒng yǒng 降服xiáng, 撮合cuō 怔住zhèng 战战兢兢 jīng 滑稽jī 憎恶zēng

2、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六神不安:心神不安。我国道家迷信说法,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叫六神。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斋期:有些宗教规定,教徒在一定时期完全禁食,或者部分禁食,或者禁食某种食品。禁食期间就叫“斋期”。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促狭: 爱捉弄人。

撮合:从中介绍促成(多指婚姻)。

战战兢兢: 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兢兢: 小心谨慎的样子。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令人忧愁的事。

五、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速读课文,自读思考,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38):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二)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明确: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

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

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

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

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

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隔绝人世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害怕刺激

有形的套子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惶恐不安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战战兢兢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害怕变革

无形的套子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顽固保守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维护旧制度 只求不出乱子

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3、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明确: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

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埋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反动制度;既是这种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真是既“套己”又“套人”。

4、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明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2、作者在小说中是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是“爱情”,我们能否用“爱情”两个词来替代“婚事”到小说中呢?为什么?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明确: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事,不是两个人自由恋爱而促成的,而是由校长太太撮合成的,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看书中第六段的介绍:“??他昏了头了??” 仔细体会“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这句话。别里科夫决定结婚是因为他认为人人都应当结婚,而且华连卡是一个适合他结婚的对象,待他诚恳而亲热。而华连卡开始对别里科夫表示好感,并不是因为他自己喜欢上了别里科夫,而是因为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是要起很大的作用的”,这句话明确的表示了两个人之间毫无爱情可言。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3、在这些情节中,别里科夫是怎样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刻画的?

六、总结全文

1、讨论课文中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明确:(用讥刺和嘲讽的笔法描写敌对的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果。这种笔法,便叫讽刺手法,是文学的表现手法之一。)

讽刺是用漫画或嘲讽的语言描绘刻画对象,以达到否定和贬斥的效果。课文中的讽刺有以下一些特色:①夸张的语言和漫画式的勾勒,如大热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暖和的棉大衣,从楼上摔下却安然无恙。反映人物的迂腐可笑。②揭示人物荒谬的生活逻辑。如别里科夫将教师骑自行车与学生用脑袋走路联系起来,反映他腐朽落后,害怕变革的思想。③含蓄的对比,如别里科夫辖制着全城,人们都战战兢兢,反过来他自己又是战战兢兢不能入睡。这些描绘和刻画真是入木三分,暴露和批判了别里科夫腐朽丑恶的灵魂。如用柯瓦连科兄妹朝气蓬勃、敢于向旧秩序挑战的思想性格同别里科夫因循守旧、仇视一切新生事物的丑恶灵魂形成鲜明对照,尖锐地讽刺别里科夫的“套子”。

(读这类文章,笑过以后要将目光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认真进行思考,才会有所悟,有所得。)

2、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那样的“套子”?该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中的各式“套子”? 明确:别里科夫走后,给世人留下一个“套子”的话题,这“套子”不仅过去有,现在也有,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套子。虚荣是一种套子,名望是一种套子,金钱是一种套子,考试是一种套子,升学率是一种套子??可以说“套子”无处不在。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与别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社会为维护一种秩序,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就会制定各种各样的套子(规矩),宣传各种各样的人生观念,以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人一生下来,似乎就要落入套子,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各种套子之中。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套子:人虽然离不开套子,但也不能完全愚昧无知地被套子套住,人应该有理性,要敢于怀疑,善于鉴别反思,跳出洞穴,破除迷信、盲从、奴性意识,改变陈旧的思维模式,形成开放的眼光和主体意识。总之,人生要有约束的规矩(如法律规章制度),但不能作茧自缚;人必然进入生活圈子,但不能落入怪圈。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作为阅读命题材料,在07高考中已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海南、宁夏卷的《林冲见差拨》,湖北卷的《日月行色》等。08《江苏考试说明》将文学类文本阅读列入了必考内容,且明确说明“命题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而江苏高考多年来一直以散文为阅读文本,因此,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新高考中,小说阅读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知识链接】、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3、人物塑造方面: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林黛玉进贾府》中,林黛玉、贾宝玉、王熙凤的外貌描写非常传神;《项链》开头路瓦栽夫人的心理描写十分逼真;《药》中华老栓买药时,黑衣人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写到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阿Q正传》那叫读者笑中有泪的精神胜利法,明显地表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4、情节结构方面

辨析五个w,即谁(who)、什么事(what)、什么时候(when)、什么地方(where)、为什么(why)。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如《祝福》,采用了倒叙的结构形式,从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写起,再回顾祥林嫂初来鲁镇的情景.再次到鲁镇的经过等等,设置了悬念。《项链》出乎意料之外的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有力地突出了主题。理清线索(明线、暗线)。多数短篇小说都只有一条线索,但也有一部分短篇小说设置了两条线索。如鲁迅的《药》,为了表明群众的愚昧,设置了买药、吃药、谈药、药效这条明线;为了表现辛亥革命,又设置了革命者被杀、革命者的血被吃、革命者成为闲人的谈资这条暗线。再以两条线的交织表现了群众的愚昧、革命者的悲哀。5、环境描写方面 自然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烘托人物心情。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祝福》《阿Q正传》开头的环境描写,把故事发生的背景、时代、社会关系作了明确的交代。6、主题内容方面

小说一般是通过人物形象或故事揭示人生哲理、社会问题、价值观念等的。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2)、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3)、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4)、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7、语言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出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三、规律点拨: 小说阅读训练题型(1)、人物形象塑造的考查

误区: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从实际出发,过分拔高人物的思想品质;没有立足原文,无中生有,概括出原文中没有的东西;以偏概全,不能全面分析评价人物。解题思路应分四步走: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解题时要注意其思考的方向: ①、是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②、是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③、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3)、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首先找到环境描写的语句在文章中的位置。处于不同的位置的环境描写其作用将会是不同的。然后再概括所描写的环境。

分析环境描写作用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借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增添或烘托某种气氛;

③、衬托或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等。④、有时有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作用 ⑤、揭示主旨

(4)、思想内容(主题)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和评价。理解主题主要看重要情节和主要人物;而小说主要的写作技巧也表现在重要情节的安排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学生做这类题最大的误区。

鉴赏评价小说思想内容和写作特点时的误区是,过分拔高小说所表现的主题和哲理;偏激地看待创作技法的成败,认为一发表的文章总是好的,不敢提出批评的意见;以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观念看待作品和作者,要求作品和作者符合自己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作为评价小说的标准,合自己口味的则说好,否则,就说不好。(5)、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与散文的阅读差不多,这里不再赘述。《装在套子里的人》

1、了解契诃夫及其作品。

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方法。

3、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及其社会典型性。

4、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和细节描写的运用。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领悟以讽刺手法来刻画揭露丑恶事物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的讽刺意味。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是我们非常喜欢的小说单元,前面已经学过几篇小说,相信同学们对鉴赏小说会有一定的心得,请同学们思考该如何去鉴赏一篇小说?

可以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分别为典型情节、典型人物、典型环境

本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我们在本课前已经研究完成,关于典型环境文中很少涉及,所以这节课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物形象。

二、作者及作品相关内容简介

1、契诃夫(1860-1904)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是十九世纪末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剧作家,是欧美三大短篇小说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法·莫泊桑、俄·契诃夫、美·欧·亨利)之一。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凡卡》、《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剧本《樱桃园》等。他的作品取材极为广泛,对地主、官吏、资产阶级、小市民、知识分子、工人和农民都作了非常真实而深刻的描写。他的艺术特点在于以简练的手法,幽默的笔调,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但局限于表达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带着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色彩。

2、写作背景

19世纪末期的俄国正是农奴制度崩溃、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沙皇专制极端反动和无产阶级革命逐渐兴起的时期。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士,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仇视和反对一切社会变革。作者写这篇小说就是为了揭露和讽刺这种人丑恶的本质。“装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种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说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他是沙皇专制主义的产物。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作者写这种人的目的是揭露他们的本质,希望人们在与旧制度斗争的同时与之斗争。

现在,别里科夫已成为顽固守旧,害怕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四、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正音:

契诃夫hē 削xiāo 丧气sàng qi讥诮qiào 安然无恙yàng 胆怯qiè 辖制xiá 谗言chán 怂恿sǒng yǒng 降服xiáng, 撮合cuō 怔住zhèng 战战兢兢 jīng 滑稽jī 憎恶zēng

2、词语解释 辖制:管束。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六神不安:心神不安。我国道家迷信说法,认为人的心、肺、肝、肾、脾、胆,各有神灵主宰,叫六神。

陶冶: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斋期:有些宗教规定,教徒在一定时期完全禁食,或者部分禁食,或者禁食某种食品。禁食期间就叫“斋期”。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促狭: 爱捉弄人。

撮合:从中介绍促成(多指婚姻)。

战战兢兢: 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兢兢: 小心谨慎的样子。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安然无恙:平安,没有什么毛病和事故。无恙,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令人忧愁的事。

五、分析课文

(一)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速读课文,自读思考,抓住“套子”理出情节结构。

第一部分(1-4):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

第二部分(5-38):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最后两个自然段):套子式的结果——别里科夫之死。

(二)分析第一部分

1、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去表现别里科夫的“套子”特点?

明确:作者主要从生活上和思想上描写别里科夫的套子。生活上又从穿着、用具、出行、住处等方面加以刻画。

穿着——晴朗日子,穿雨鞋、棉大衣,把脸蒙在竖起的衣领里,穿羊毛衫,戴黑眼镜,用棉花堵住耳朵眼。

用具——晴天带雨伞,把伞装在套子里,把表放在灰色鹿皮套子里,削铅笔的小刀也装在套子里。

出行——坐上马车,便叫支起车篷。

住处——卧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床上挂着帐子。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总之,他尽量使自己与外界隔绝起来。

他思想上的套子则是憎恨现实,歌颂过去。只相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放心,而对允许什么则忧心忡忡,生怕闹出什么乱子。作者是用“形”显示“神”,用“可笑”的外表反映其丑恶的思想,让读者在笑声中看清别里科夫丑陋的灵魂。

晴天穿雨鞋.带雨伞,穿棉大衣 眼戴黑眼镜,耳用棉花堵 隔绝人世 脸藏在竖起的衣领里 害怕刺激

有形的套子 伞、表、刀装在套子里 惶恐不安 坐上马车,支起车篷 战战兢兢 卧室像箱子,床上挂帐子

歌颂过去,歌颂从没存在过的东西 用所教的古代语言躲避生活 害怕变革

无形的套子 只信政府的告示和报纸文章 顽固保守 对不合规矩的事闷闷不乐 维护旧制度 只求不出乱子

2、为什么说别里科夫所教的古代希腊文也就是雨鞋雨伞呢?

明确:说他所教的古代语言是“雨鞋”“雨伞”,这是用了一个暗喻,“雨鞋”“雨伞”对他来说是与现实隔开的一个“套子”,他教古代语言也是把它当做一个“套子”,借此躲避现实。

3、别里科夫为什么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明确:别里科夫既震慑于专制极权政府的白色恐怖,又依附于沙皇专制统治,自觉维护反动统治,仇恨和反对一切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而他所依附并维护的反动统治又外强中干,本

质虚弱,他所反对的新生事物和社会变革又触目即是,呈现旺盛的生命力,让他心惊胆战。所有这一切,使他只好把自己深埋于套子中。别里科夫应该说既是沙皇专制统治的产物,反过来又维护着这种反动制度;既是这种专制制度的受害者,同时,他又加害周围的人,真是既“套己”又“套人”。

4、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为什么又都怕这个胆小如鼠弱不经风的人呢?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 明确:别里科夫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全城的人怕他,向他妥协,(课文第4段的原句用了八个“不敢”,“全城人战战兢生活了10年到15年”,让学生咀嚼体味)是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都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着旧制度旧思想。周围的人还没有勇气敢与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辖制。别里科夫的可恨在于,他不但要把自己装在“套子”里,而且还想把周围的一切也装进“套子”里。这两种“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们结合当时的情况想一想,就会发现总根源都是沙皇专制制度。别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统治,一方面是极力加强反动统治,在全国造成了沉重压抑的气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将灭亡,摇摇欲坠。革命的风暴还未到来,大多数人还感到迷茫,不敢起来斗争,所以别里科夫还能“辖制”全城。

(三)分析第二部分

1、第二部分有几个相关情节?

明确:在别里科夫恋爱过程中,有漫画事件、骑自行车事件、当面交锋及一命呜呼这样几个相关情节。

2、作者在小说中是别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是“爱情”,我们能否用“爱情”两个词来替代“婚事”到小说中呢?为什么?试从恋爱动机来看,他与华连卡是否有“真爱”。

明确:别里科夫与华连卡的婚事,不是两个人自由恋爱而促成的,而是由校长太太撮合成的,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并不存在真正的爱情。看书中第六段的介绍:“??他昏了头了??” 仔细体会“他昏了头,决定结婚了”这句话。别里科夫决定结婚是因为他认为人人都应当结婚,而且华连卡是一个适合他结婚的对象,待他诚恳而亲热。而华连卡开始对别里科夫表示好感,并不是因为他自己喜欢上了别里科夫,而是因为校长太太的尽力撮合。“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是要起很大的作用的”,这句话明确的表示了两个人之间毫无爱情可言。

别里科夫的恋爱并不是自愿的,因此他与华连卡间是没有“真爱”可言的,是他一时“昏了头,决定结婚了”可见,别里科夫在“恋爱”中总处于被动。

《装在套子里的人》(本站推荐) 篇6

装在套子里的人

两课时

1.使学生认识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黑暗和腐朽,理解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 社会意义;

2.学习抓住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了解讽刺手法的运用。

重点: 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

型意义。

难点: 用各方面的具体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别里科夫这个可笑怪诞的外表逐步深入认识其可憎的内心,透过可笑的行为举止认识人物所代表的保守腐朽思想。从“笑──思──悟”的过程来引导。切不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笑上。

2004-2-7

层次结构:

装在套子里的人

第一部分(1至4)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

习性写他的 “套中人”特征。

第二部分 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第三部分(最后两自然段)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 有许多。

套子

具体表现:衣、住、行

思想(语言)

象征意义:保守、腐朽—— 专制、禁锢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题。

2004-2-7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提问:初中时我们学过俄国作家契诃夫的什么小说?

明确: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其主人公奥楚蔑洛夫是个见风使舵的警官,他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再学一篇契诃夫的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字词正音:

诃hē不念kē

削xiāo文中不念xuē

丧气sàng qi不念sāng qì

怂恿sǒng yǒng

词语补释:

祈祷: 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辖制: 管束。

讥诮: 冷言冷语地讥讽。

忧郁: 愁闷。

陶冶: 烧制陶器和冶炼金属。比喻给人的思想、性格以有益的影响。

怂恿: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促狭: 爱捉弄人。

撮合: 从中介绍促成。

六神不安: 形容心慌意乱,不知所措。“六神”: 道教的说法,人的心、肝、肾、脾、肺、胆各有神灵主宰,称为六神。

战战兢兢: 形容极端害怕而小心谨慎的样子。兢兢: 小心谨慎的样子。

2004-2-7 理所当然: 从道理上讲应当这样。

安然无恙: 形容很平安,没有受到什么损害。无恙: 没有灾祸、疾病之类令人忧愁的事。

孤僻:孤独怪僻

歹毒:阴险狠毒 讥诮:冷言冷语嘲讽

周济:给穷困的人以物质上的帮助 作者简介: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俄国19世纪末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短篇小说和戏剧著称于世。他的作品揭露了沙皇政府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和剥削,讽刺庸俗腐朽的市侩习气,同情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他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九十年代是他创作的盛期。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说《第六病室》,短篇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带阁楼的房子》《装在套子里的人》(又译为《套中人》)剧本《樱桃园》等。

写作背景:

契诃夫的这篇小说发表于1898年,它通过别里科夫这个文学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纪末期俄国的社会生活。

十九世纪末期,在俄国正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工人运动逐渐展开,马克思主义已在全国传播,工人阶级的政党正在形成,一场革命风暴即将到来。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这

2004-2-7 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上,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至4)从别里科夫的外表、行为、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性写他的 “套中人”特征。

第二部分 写别里科夫同华连卡婚事的失败,进一步揭露“套中 人”思想的腐朽和反动。

第三部分(最后两自然段)写别里科夫的死和出葬,指出现实里的“套中人”还 有许多。

第二课时

人物分析

1.小说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别里科夫这个人物的?

从两个角度来刻画的:

⑴从日常生活的角度:

衣、住、行、待人接物、精神状态、语言习惯、社会影响等方面刻画他守旧愚蠢和对行将灭亡的旧制度的忠实拥护。

⑵从爱情的角度:

是集中的、画龙点睛的刻画,突出他“套子式的论调”的愚昧和反动。面对别里科夫在肖像、行动和思想上的“怪”这一特征的揭示,通贯全篇。

2.别里科夫是个中学的希腊文教员,为什么“全城都受着他的辖制”?

2004-2-7

“别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极力藏在一个套子里”,他的思想的套子,就是指沙皇统治阶级的思想和落后、保守、顽固的势力。别里科夫对政府的法令是心领神会,忠诚信奉的,这也有力地说明他是忠实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的,他的思想来源于统治阶级,他“辖制”全城,实际上正说明沙皇思想统治的严密,全城都受着沙皇思想的“辖制”。

3.别里科夫结婚的喜剧转眼间变成死亡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在结婚这个问题上,课文深刻揭露了别里科夫从未透露过活人感情的灵魂。这个满脑袋是“套子”思想,满口是“套子式论调”,处处是“套子式”举动的角色,教师们怕,校长怕,城里许多人都怕的别里科夫,却怕结婚,这正说明别里科夫是伪善的、腐朽的、脆弱的,实际上是个丢失了生活权利的人,同时,也说明别里科夫固然可憎,但他毕竟还是专制制度的牺牲品。

4.埋葬别里科夫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可是别里科夫死后不久,为什么“生活又恢复旧样子了”?

结尾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含意,“大快人心”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向往与愿望,而不久“恢复旧样子”却是告诉人们愿望和现实还有距离。别里科夫是社会的产物,只要当时那样的社会还存在,就会有新的别里科夫存在,就会一切“又恢复旧样子”的。

5.既然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城”,为什么他又是那么胆小怕事,一副可怜相呢? 别里科夫这个典型形象,是九十年代害怕群众、害怕变革的可怜虫。别里科夫精神是沙皇政府对人民实行思想控制、精神禁锢的工具。他怕这怕那,并“像害怕瘟疫一样害怕一切新事物,害怕一切超出平凡庸俗的生活轨道外

2004-2-7 的东西”,他还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因此,终日是一副可怜相。

作文参考题:

1.《谈谈现代别里科夫》

2.《不要做改革潮流中的“套中人”》

3.《别里科夫的阴魂不散》

作业:

[思考和练习]第一题、第三题。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篇7

地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会议室

主持人:说到契诃夫, 学生并不陌生。其《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 堪称精湛而完美的艺术珍品。前者成为见风使舵、善于变相、投机钻营者的代名词;后者成为因循守旧、畏首畏尾、害怕变革者的符号象征。《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套”很容易让人想到中国古代常说的“彀”和“瓮”, 还有今天我们说的“宅”。入套、入彀和入瓮可能更多是被请进去的, 但宅却更像是自愿主动的。我们该怎样来理解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形象的产生呢?别里科夫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算不算“宅男”呢?

刘永红:“别里科夫”在俄语里的词根是бел- (白…) , 如бельмо (白内障) , бельмовглазу (眼中钉) ;或белка (松鼠) , 如作家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苍白的小脸上的墨镜, 那张小尖脸跟黄鼠狼的一样”, 这种设计不仅表现出作家对这种人物的憎恶, 也流露出作家的同情, 因为, 别里科夫不是一个坏人, 他只是一个太过压抑自我的小人物, 一个藏在厚厚皮毛之中的胆小的可怜的松鼠, 一个喜欢条条框框的精神奴隶, 从这个角度来说, 别里科夫是有那么点“宅”的意思。这个人物的内心世界的核心是恐惧。小说中别里科夫的口头禅“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 (“какбычегоневышло”) 。“какбыне……” (“可别……呀”) 在俄语里是一种虚拟语气, 一种假设, 一种无端的揣测, 这种语气, 表达的不是人物的礼貌, 而是人物的胆小怕事、沮丧和不安。其实, 现实中很多卑微的小人物都会日日念叨、时时担忧。那些“宅”起来的人, 大约也不排除那种畏怯、沮丧和不安吧。

王先海:今天主持人用流行时尚的“宅”来形容别里科夫, 真让我感到耳目一新!这篇课文平常的教法就是分析人物, 总结专制制度如何造就了一个可怜虫, 他如何害怕新事物之类, 学生也感到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但实际上经典作品的意义就在于他总是有超越时空的价值, 总是能让他的读者不断从中自我创造和生成新的意义。其实这正是读经典作品的一个重要方法:要学会自己去引申、联想。

刘永红:契诃夫所生活的年代, 俄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工业在发展, 乡村俄罗斯的旧的秩序被急剧破坏, 各种丑恶的东西在泛滥, 生活像铅一样沉重, 人们无所适从。但契诃夫一生热爱生活, 追求真理,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他的创作着重批判和揭露现实中的丑恶现象, 引导人们向往自由, 热爱自由, 为自由而斗争。“啊, 自由呀, 自由!哪怕只有一点迹象, 哪怕只是一丝希望, 它也会给我们的心灵插上翅膀, 难道不是这样吗?”因而, 也可以说揭露鼠目寸光、市侩习气、低级趣味、害怕进步、懦弱委琐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正是他的内在理想的驱动。

周丽江:应该说今天我们的生活也有类似的特点, 也是处在一种大变革时期, 旧的秩序被打破, 新的理想和秩序又没有完全建立, 社会上同样充满着各种丑恶的东西。这些都会让人觉得无所适从, 觉得缺乏安全感, 所以“宅”文化在今天的兴盛真是有原因的。但是我们今天又是如何看待“宅”文化的呢?我们将它看作是一种另类的个性, 津津乐道, 许多人都爱自我标榜自己很“宅”, “宅”成了一种时尚。别里科夫如果生活在今天, 他那些标志性的打扮和谈吐或许也会成为一个时尚符号。但是契诃夫却没有这样简单化地对待这个人物。他所塑造的别里科夫, 不是一个类型符号, 而是一个完整的、丰富的人。正是在这样的完整性和丰富性中, 他深刻批判了笼罩在别里科夫身体与灵魂上的“套子”或者说“宅”, 如何毁灭了别里科夫的幸福与生命。

王先海:确实如此。我觉得小说最动人的篇章就是描写别里科夫的爱情的那一段, 其实这也正是小说情节的主干和高潮。但是很遗憾, 我们的教材在这里删去了很大一段。比如别里科夫和瓦连卡初次相见的描写:“我们忽地看到, 一位新的阿佛洛狄忒从大海的泡沫中诞生了:她双手叉腰走来走去, 又笑又唱, 翩翩起舞……她动情地唱起一首《风飘飘》, 随后又唱一支抒情歌曲, 接着再唱一曲, 我们大家都让她迷住了———所有的人, 甚至包括别里科夫。他在她身旁坐下, 甜蜜地微笑着, 说:‘小俄罗斯语柔和, 动听, 使人联想到古希腊语。’”从这里, 我们可以看到别里科夫身上的生命力, 或者说对美的那种感悟其实没有完全泯灭。同时小说还大段描写了别里科夫对婚姻既向往又恐惧的心态———而他犹豫的核心是对两人性格差异的担心:瓦连卡太过外向:“她的性格太活泼。真要结了婚, 恐怕日后会遇上什么麻烦。”但同时他又“与此同时几乎每天都跟瓦莲卡一道散步, 也许他认为处在他的地位必须这样做。他还常来我家谈论家庭生活”。当然这一段教材里也没有。教材删节后给人的印象就是别里科夫之所以会考虑瓦连卡就因为她是五品文官的女儿, 家里还有地。其实在完整的小说原文中, 别里科夫是有着自己复杂内心世界的。他对婚姻的犹豫就源于对自己要承担的责任的怯懦:“结婚是一件大事, 首先应当掂量一下将要承担的义务和责任”。而身在套中的他早已习惯了依赖, 他过的是被动的生活, 他没有主动承担的力量了。

刘永红:王老师分析得很到位!作者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 从生活中表面的另类的“套子”里提炼出了“套子式的”思想方式、感情方式、存在方式, 它死气沉沉, 害怕新事物, 缺乏安全感。小说对这种性格的形成并没有多加说明, 但是我们可以感觉到, 那正是专制制度长期对新生活新思想的妖魔化宣传和残酷镇压所带来的结果。这种镇压不但迫害进步力量, 而且扭曲了大量普通人的性格。其实小说中其他人又何尝不是生活在套子里呢?

周丽江:确实如此。别里科夫的同事鄙视他, 城里的居民害怕他, 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压抑生活是源自他的“辖制”。可别里科夫只不过是总在忧虑, 总在唠叨:“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他一个小小的卑微的中学教员能有多大力量。厌恶别里科夫不过是其他人逃避自己对现状应负责任的一种借口。别里科夫是卑鄙的“告密者”吗?不是。全文有哪里写到他实际进行过“告密”行为呢?没有。他去柯瓦连科家, 其实是抱着忠告和规劝的目的, 因为就他的“套子”观念而言, 柯瓦连科姐弟的行为会引起乱子, 他替他们担心, 这是真诚的。别里科夫不过是生性胆小, 草木皆兵, 所以他严正申明自己要去报告。这是真正的“告密者”会做的吗?那位埋怨别里科夫压制了全城人的故事的讲述者其实也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他故意夸大别里科夫的“作用”, 巧妙地推卸生活的责任, 为自己的浑浑噩噩寻找借口。这些人看起来比别里科夫“新潮”、“开放”一些, 其实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当然由于中学课本删节得太多, 许多感受从课文中恐怕难以看出。所以我这里要郑重建议同学们看看完整的小说原文, 也恳请我们的中学老师能够结合原文进行教学。课本上的删节版, 尤其是对小说的掐头去尾完全破坏了小说的精髓!

王先海:别里科夫逃避生活, 正是出于他对世界的深深恐惧。我们现在很多时候也愿意宅在家里, 逃避外面的世界和他人的目光, 这种宅也未尝不是对套子的一种需要。但宅的心情却并不轻松, 相反, 是非常压抑的。只有躺在棺材里的时候, 别里科夫脸上的表情才是幸福的, 好像这才是他理想的住所。

周丽江:可以说, 当宅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 我们并不能认为宅就是一种快乐时尚, 宅男宅女可能也并不轻松。契诃夫起初是不问政治的, 他只想做一个“自由的艺术家”;到了他的声誉和地位日益增高以后, 他才逐渐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作为作家的社会责任感, 他必须认真地思索人生的目的和创作的意义。他曾说过, “自觉的生活, 如果缺乏明确的世界观, 就不是生活, 而是一种负担, 一种可怕的事情。”所以, 到了创作的全盛时期, 《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显现出了比《变色龙》更为明显、更为深入的社会批判意识。

刘永红:如今在俄语文化中, “别里科夫”这个姓已成了一个普通名词, 代表“别里科夫性格 (беликовщина) ”, 具有集合意义, 即代表一种产生于俄罗斯警察制度条件下的对新事物的恐惧、对旧事物的庇护, 一种麻木和奴性的社会危险病。这样一群人在生活无望、生命无助的, 机械地, 麻木地执行成文的规矩和制度成为了主要的行为规范, 日常的无耻、无知和肮脏摧残着人们的心灵, 所有这些就是生活的“套子化”, 使人丧失神圣的火花, 丧失在各种形式中感悟生活的直接性和意愿。在这样的套子里, 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 没有自己的判断, 没有人自己。对照今天我们对“宅”的理解和描述———究竟是将其定位为一种可怕的压抑和懦弱, 抑或将其看作一种时尚个性而已, 哪一种看法更利于我们的成长和幸福, 更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自由呢?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 篇8

一、二位伟大作家生活的时代

鲁迅先生生活在由清末到民国的剧烈变革时代。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帝制,开启了共和的新纪元,然而由于两千多年封建思想的浸染,封建意识沉淀在人们的灵魂深处。尽管皇帝被推翻,辫子被剃掉,可是思想上的辫子却不是那么轻易就能除掉的。封建思想在广大农村依然根深蒂固,封建礼教依然严重束缚着人们。尤其是妇女,她们受尽了剥削与压迫,承受着精神与肉体上双重压迫,身心被摧残着。唤醒民众,启迪民智,解放妇女成了鲁迅探索与关注的主题。于是就有了《祝福》的诞生。

契诃夫所生活的十九世纪末期,沙皇统治更加残暴,警察众多,密探出入。在这个黑暗的时代里,沙皇政府竭尽全力维护专制统治,面对逐渐高涨的民主革命浪潮,实行白色恐怖政策,使陈腐没落的社会,更加阴沉鄙陋。契诃夫出身底层,怀着对沙皇的憎恶和对劳动人们的深切同情,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深刻揭露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反应社会的黑暗。《装在套子里的人》就是这一历史条件下的杰作。

二、鲁四老爷和别里科夫

在《祝福》中,鲁四老爷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虽辛亥革命已过去十多年,然他“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变化”,不仅“大骂其新党”,连保皇党的康有为也骂着。由此可见其多么保守顽固。他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坚定捍卫者,崇拜祖先,思想僵化,反对社会的一切变革。他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对于祥林嫂的再嫁不能容忍,“祝福”时不让祥林嫂沾手,耻辱祥林嫂的人格,从精神上摧垮祥林嫂,还骂死去的祥林嫂为“谬种”。可以说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化身,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重要人物。这类人在广大农村依然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左右着周围人物的命运。

别里科夫是教希腊文的教师,面对暗潮汹涌的社会变革,害怕多疑,惊恐万状,封建保守,妄图通过一个个套子将自己装起来,与这个变革的社会隔绝。他总是“穿着雨鞋,带着雨伞”,“脸也好像蒙着套子,因为他老是把它藏在竖起的衣领里”。就连他教学的古代语言,也成为了他躲避现实的“套子”。他极力维护现行的社会秩序,思想上自觉的向专制政府看齐,“只有政府的告示和报纸上的文章,其中规定着禁止什么,他才觉得一清二楚”。即使官方批准的东西,他也觉得“包藏使人怀疑的成分”,总是担忧“闹出什么乱子来”。他把沙皇的一切看成是天经地义的,把沙皇的政令看成评价是非的标准。他胁迫学校开除学生,看不惯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华莲卡姐弟,恋爱失败,惊惧而死。他是沙皇的牺牲品,更是沙皇统治的帮凶。他狐假虎威,助纣为虐。他辖制着大家,并不是靠什么暴力手段,而是给人精神上的压抑,让大家“透不过气来”。可以说是沙皇专制毒化了他的灵魂,使他惧怕一切变革,顽固僵化。

别里科夫作为一个小人物,何以能够辖制一所学校乃至一座小城?其根源就在于沙皇的专制统治。沙皇对自由的压制,对人权的践踏,对民族的专制,就是别里科夫这类人背后的依托。沙皇专制的毒化浸透了他的灵魂,使他保守封闭,既害了自己,又辖制着民众,这类人至使整个社会显得压抑沉闷。

三、两篇文中的“我”

两篇文中的“我”都是具有民主思想的进步知识分子。《祝福》中的“我”对祥林嫂充满深切的同情,对鲁四老爷充满憎恨,又对鲁镇冷漠麻木的社会气氛感到愤懑。“我”虽有热血和正义感,然而面对封建意识依然浓烈的现实,却不能够与之进行坚决的抗争,想问鲁四老爷关于祥林嫂的事情而不敢问,表现了觉悟知识分子的软弱。“我”对祥林嫂虽然深切同情,但却无力挽救他的困境。小说深刻揭示了在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禁锢着整个社会的情况下,少数觉醒的知识分子那种欲救而不能的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情,整篇小说浸透一股透彻骨髓的悲凉意味。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我”也是一个具有进步民主意识的知识分子。对别里科夫这类顽固不化保守封闭的专制代表内心充满无比的憎恶。开篇“我的同事希腊文教师别里科夫,两个月前才在我们的城里去世”。一个副词“才”字,表达“我”的极端憎恶之情。接下来通过“我”的眼睛,以漫画幽默的文笔,讥讽的语调,调侃式的叙述,活化出别里科夫生活中的一幕幕丑剧、喜剧乃至悲剧。真实反映了俄国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情绪,折射出强烈的社会批判意义。结尾处“我们要老实说,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作为黑暗时代追求变革的知识分子,对反对新事物扼杀自由与进步的别里科夫的死,自然高高兴兴。“我”的内心活动,使人看到了俄国摆脱黑暗专制统治沉闷后即将到来的曙光;别里科夫的死,使人看到了一切反动势力必然灭亡的本质。“我”和华连卡姐弟的存在,正是那黑暗时代丝丝亮色,预示着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

四、别里科夫的死与祥林嫂的死

别里科夫与祥林嫂是不同类别的典型人物。他们的死揭示了不同的社会现实。别里科夫是受沙皇毒化的封闭保守害怕变革的沙皇统治者的帮凶。虽是小人物,但依托的是专制的沙皇统治,所以能够辖制着周围的人。然而19世纪下半纪的俄国虽然沙皇统治依然黑暗,可是民主的浪潮已然汹涌,追求自由变革成为时代的必然趋势。旧势力面对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外强中干,貌似强大实则虚弱。充满活力的华莲卡,敢于斗争的柯瓦连科,及同事们的疏远回避,使胆小多疑的别里科夫惶惶不可终日,忧惧而死。可以说,别里科夫的死预示着保守封闭落后专制的沙皇统治在进步与变革洪流中必然的命运,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

而祥林嫂是中国农村广大妇女受封建摧残最严重的典型代表。辛亥革命虽然已经十多年了,但农村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封建伦理道德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依然严重。广大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命运依然悲惨。鲁迅本着“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怀着深切的的人道主义同情,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祥林嫂本性善良,勤劳朴实,与世无争,只求生存。就因为被逼改嫁后丧夫失子,就被鲁四老爷暗暗排斥,四婶严厉训斥,柳妈嘲笑奚落,众人烦厌唾弃……。吃人的封建礼教,冷漠的社会环境就像一张编织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其中,直到将她窒息而死。透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使我们认识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封建思想及封建礼教对农村尤其是妇女的严重束缚。皇帝虽然被推翻了,龙椅没人敢坐了,但是启迪民智的任务远没有完成,革命的历史任务依然艰巨而任重道远。祥林嫂的死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更加深刻,更具有撼动人心的力量。

通过对这两篇小说的比较,使我们对两位文学大师的创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他们所描写的主题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封建礼教如绳索,禁锢人们的思想;沙皇专制是套子,约束人们的行为。两位大师异曲同工,都在启示人们:只有斩断绳索,解除套子,才能获得解放,得到幸福!

【装在套子里的人说课稿】推荐阅读:

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案06-23

上一篇:建行银行申请信用卡下一篇:创建卫生城市,共建美丽家园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