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九年级必修)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的叔叔于勒》(九年级必修)(精选3篇)

《我的叔叔于勒》(九年级必修) 篇1

自私冷酷的内心人性弱点

浑身铜臭味

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理解全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二)整体感知

1.读课文(教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提出听课时的思考题。(投影仪打出)

①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②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③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④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2.学生讨论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明确。

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他把自己所得的遗产花光了,又花了哥哥菲利普的一些钱,因而被视为全家的“恐怖”。终于,他被送到美洲。后来,据说他在那里做了生意赚了钱,并给菲利普夫妇去信说,打算发了财回法国来跟哥哥同住。于是,又被哥哥一家看作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重又潦倒,沦落成为一个穷光蛋,被法国船长带回来,在船上摆摊靠卖牡蛎过日子,他又重新被哥哥一家弃之门外。

(这个问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后的归纳能力)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菲利普个是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不仅“样样都要节省”,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他们知道以前被视为“全家恐怖”的于勒在美洲发了财,并准备回到故乡,和哥哥一家“一起快活的过日子”。于是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眼巴巴地盼望于勒归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直接原因:于勒又沦落为穷人,而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

根本原因: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作者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讨论并归纳:作者主要通过对人物的表情、动作、言谈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以菲利普为例,如作品写他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突然好像不安起来”,“脸色十分苍白,两眼也跟寻常不一样”,这是遭到突如其来的打击时心中充满了恐惧的感情。当他从船长处证实老水手确是于勒时,他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可见这打击是何等沉重。当他回到妻子身旁时,“神色张惶”说话“结结巴巴”,最后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这表现出他内心的极度恐怖,仿佛大难即将临头,慌乱到了极点。

四)总结、扩展

1.从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可以看出他们怎样的性格特征?

讨论并归纳:自私、贪婪、庸俗、虚荣、势利、冷酷

2.试举例谈谈,本文情节曲折,构思巧妙,有些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双在情理之中。

参考(1)于勒在南美发了财,过了十多年,富翁于勒竟一下子变成了穷水手。确实出人意料。可又在清理中,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尔虞我诈的社会,这个能被哥哥“打发”反“赚了点钱”的于勒,在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是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2)菲利普一家与于勒在一条船上相遇,也是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由于于勒穷困潦倒,年老而流落异乡,被船长带回却又无脸回家,只好栖身船上;二姐婚礼后全家到穷人最理想的哲尔赛岛去旅游,这就必须乘船。在船上,作者又设计了“吃牡蛎”的情节,这样,菲利普一家就合乎情理地与卖牡蛎的于勒同在一条船上相遇了。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知识教学点

研讨本课的主人公是谁?

2.能力训练点

为小说另拟一个结局,作口头练习。

(二)整体感知

作品中写到了几个各具个性的人物,究竟谁是作品的主人公?本节课可以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来加深对小说体裁特点的认识。

(三)教学过程

1.课文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是一个偏正短语,它的中心词是“叔叔于勒”,那么小说的主人公是于勒,对吗?

不是!

2.可于勒叔叔这个人物却贯穿了课文的始终课怎么不是主人公呢?

讨论并归纳:判定作品中的某一人物是不是主人公,关键看这一人物形象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小说的故事情节虽然都是紧紧地围绕于勒的命运展开的,但是,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人物,作者设置他是为了组织材料,结构故事,推动情节发展的,并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

3.什么人物在文中的位置和作用最重要呢?是“我”么?

讨论并归纳:“我”仅仅充当了作者的代言人,虽“我”从头到尾出现,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思而构成的,但那只是为了使作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

4.那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呢?

讨论并归纳: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塞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上,从而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揭示全文主题思想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四)总结、扩展

做想像性的口头作文。

假设破了产,双重新穷困潦倒的于勒找到菲利普一家的门上,将是怎样一种情景。口头叙述,适当描绘。

(可采用小组形式先说,四人左右一组,再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说。)

(五)布置作业

1.将口头作文写成书面作文;

2.完成课后思考题四、五。

教案设计示例二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是初三年级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看,要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本课教材应完成的教学任务主要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认识资本主义社会里几乎没有人间亲情、友情,只有金钱的现实。使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

2.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二、学情分析

绝大部分学生对学小说兴趣较大,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对于小说中的字、词、句,大部分学生不会感觉有难度。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三、教法分析

1.整体感知法

指导学生在阅读小说时,把握主要人物的主要情况,从整体感知小说。

2.比较教学法

与《变色龙》比较,抓住人物善变的特点,理解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3.自主讨论法

让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四、学法指导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环境时,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以及与《变色龙》的比较,培养学生比较思维的能力。在分析悬念铺排时,要扣住一个“巧”字,以达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悟文学艺术的美。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大家还记得我们在初二学过的《变色龙》吗?请同学们回忆--小说中的“变色龙”是指谁?作者为何称他为“变色龙”?

“变色龙”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善变,在俄国有善变的“龙”,在其他国家呢?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2.课文分析

(1)阅读全文,抓住主要人物的变化,并以此概述故事情节,考虑课后练习二。

学生讨论:本篇小说情节富于变化,跌宕曲折,引人入胜,关键是设置了悬念,构思很巧妙。请找出小说中的悬念,作适当分析。

(提示:他们一家为什么要每星期天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散步?于勒是个什么样的人?于勒曾是他们的灾星,现在为何却成了他们的福音?他们极其美妙的梦境是否得以实现?为什么?)

设题目的:以此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巧妙,也引导学生由此入手逐层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2)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让学生理解环境描写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进而服务于文章的主题的。

(3)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为此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①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他们的个性特征怎样?菲利普夫妇的言行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最具代表性的语句、语段中可以看出?

设题目的:理解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②课题《我的叔叔于勒》可否改为《于勒》或《我的父母》或《菲利普夫妇》等等?为什么?

设题目的:理解“我”对于勒的感情区别于“我”的父母对于勒的感情,以及“我”、菲利普夫妇、于勒在文章中的作用。

③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他们的结局怎样?这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在那样的环境中怎样才能实现发财梦?

设题目的:以此达到对小说主题思想的理解和归纳。

3.发散训练

(1)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的是个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2)请以《大千世界》为题,以反映当代人际关系为中心,写一篇课外作文。

探究活动

于勒的两封信在文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我的叔叔于勒》(九年级必修) 篇2

1、 学习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2、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旨;

3、 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及曲折的情节。

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欣赏作品的巧妙地情节结构和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特别是学习其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态度感情,关注人物的性格和命运,深刻理解小说反映的社会现实。

2、教学难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奈特,对小说中人物的评价,主题的探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学中应引领学生从多元角度出发,对人物的性格命运和小说的主题进行合理的评价。

教学设想:

1、要求学生充分预习,对小说中的相关背景材料、作者创作特点、字词,课前通过查找资料预先有所了解,并做好疑难笔记;对小说内容、结构、人物、语言等预先有个性化的理解或评价,以便课上集中交流解决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2、本课适宜采用讨论式、诵读式方法、适时练习巩固等方法进行教学。具体通过导入新课、检查预习,质疑解难、整体感知、合作探究、等教学环节,利用现代教学投影设备完成既定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鲁迅的《故乡》中,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教师评议)

——-小说通过一些列对比不仅表明在苦涩严峻的现实生活面前作者梦想破灭的苦闷心情,更抒发了作者对不与人之间不再隔膜的新生活的期盼,从而充分地表现了主题。今天我们学习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的小《我的叔叔于勒》,学习对比在刻划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中的妙用

二、质疑解难(投影)

(1)文中的主人公是谁?

(2)文章为什么要采用第一人称来写?

(3)于勒的两封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整体感知

1、小说情节包含几个部分,本文情节是怎样划分的?(投影)

本文按照“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的情节,本文可分为四个部分。(投影)

第一部分(第1---4段),开端——盼于勒。

第二部分(第5--19段),发展— 赞于勒。

第三部分(第20-47段),高潮— 见于勒。

第四部分(第48-49段),结局 —躲于勒。

——-本文情节是由于勒与菲利普夫妇这两条线交织发展构成的,双线交织,情节完整而紧凑。

于勒到美洲前后经济上变化:穷——富——穷。(投影)

菲利普夫妇态度发生了变化:撵——盼——躲(投影)

2、小说涉及哪些人物?各有怎样性格?你对他们评价如何?作者怎样描写的?

讨论明确:

(1)菲利普夫妇:

性格特点:

共同点: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性格特征。为了过上流生活,苦苦争扎期盼。不同点:菲利普:自私、冷酷、虚伪、贪婪、懦弱;克拉丽丝:吝啬、尖刻、有心计。

评判态度:可鄙、可谅。

描写方法:正面描写——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演读相关语段)

(2)关于于勒:

性格特点:

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中期正直、有良心;后期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评判态度:可恨、可怜.。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3)关于“我”

性格特点:

善良、纯真。 不以金钱衡量人。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希望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充满爱,而不是金钱主宰一切。(演读相关语段)

评判态度:可爱、可敬。

描写方法:心理描写。

(4)姐夫:

性格特点:自私,贪财,爱虚荣,以金钱代替爱情。

评判态度:可愤、可悲。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

3、环境

(1)、自然环境

找出去施行和回来时海面景色语句,说说环境描写分别起什么作用?

——分别烘托一家人满怀希望的愉快和希望破灭的懊恼心境。

(2)、社会环境

从小说情节及人物性中能感受出,故事发生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

——自私,冷酷、唯金是亲。

四、合作探究:

1、小说多处成功运用对比手法,刻画的物,表现主题,请分别列肖举出来

讨论归纳:(投影)

(1)我与爸妈态度: 同情——冷酷

(2)爸妈前后态度: 盼赞——躲骂 钱?

(3)旅行去回心情: 愉快——沮丧

(4)来信前后婚事: 难嫁---易嫁

2、主题探究

(1)教师提问启发:从上述对比中可看出作者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2)讨论归纳:

①.“金钱”说:在资本主义社会里,金钱主宰了人的心灵和生活。同样也能使非常亲近的人分道扬镐。马克思、恩格斯说:“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别的联系。”

菲利普为什么不肯和亲弟弟相认,就是因为金钱的作用.这样残酷的情景,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现实概括。对这样普遍的社会问题,小说作了真实的艺术的反映。

——小说主题是: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揭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②“同情”说:小说中约瑟夫给于勒10个小费,心中的默念等细节描写,可以概括出: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③“虚荣”说:小说通过几件琐细的小事揭示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得近似滑稽的丑态,正是这种强烈的虚荣心使得菲利普夫妇连多看于勒一眼的勇气都没有。至此,讽刺虚荣这一主题便在作者平实朴素的.叙述中显现出来。

④“辛酸”说:.从菲利普夫妇立场看,他们为什么不认亲弟弟?首先是于勒占用了菲利普应得的那份家产菲利普对弟弟还是宽容的,不然不会让他占用自己应得的家产,菲利普并不是那么冷酷的人。于勒的恶行,将菲利普一家的生活拖累到贫困中而不能自拔。菲利普一家不得不忍受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是于勒造成的。因为贫困,菲利普的女儿出嫁都成问题,这不能不让做父母的焦急。于勒发财的消息,成了他们摆脱窘迫生活的惟一救命稻草是他们生活的精神支柱。后来他们遇见了无奈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他们怎么办呢?认下于勒’等于生活更加穷困,等于扼杀女儿好不容易得来的婚姻。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这篇小说的主题表现的是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五、拓展延伸

提问:你觉得菲利普夫妇怎样对待于勒?

——批评教育

——理解同情

——宽容关爱

六、课堂小结

学生畅谈学习收获

提示:

1、构思上收获

2、手法上收获

3、认识上收获

附:板书设计:

(1)我与爸妈态度: 同情——冷酷

(2)爸妈前后态度: 盼赞——躲骂

《我的叔叔于勒》(九年级必修) 篇3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把握本文曲折的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会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进一步熟悉小说的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再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调适自身心态,摒弃不必要的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重点 1、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体会本文构思的巧妙。2、理解文章主题。

难点 多角度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后感 1、 对于和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距离的文章一定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有层次的探究文本,才能更好的品读世界文学的经典名篇。

2、 学生应明确本课的主人公“菲利普夫妇”而非是“于勒”。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内容包括:重点字词、作者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

一、 旧识导入:

①、 复习有关小说的文学常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重在学生复习,进一步熟悉小说的文体特点。)

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本文曲折的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学会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进一步熟悉小说的文体特点。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对社会问题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评判能力和再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调适自身心态,摒弃不必要的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学生齐读)

③、由《故乡》创设情境。

教师:在《故乡》,闰土由于深受封建主义思想的毒害,心灵深处烙上等级观念的印记,人性被扭曲,往日亲密无间的朋友被可悲的厚障壁隔绝了。那么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际关系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和莫泊桑一起再次审视。

二、寻读,梳理情节

1、教师:“于勒是我的叔叔,爸爸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是小说的原话。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小说,圈点勾画出“我们”一家对于勒的其他称呼,说说你的体会,并理清小说情节。

学生自主阅读后,小组讨论交流,教师个别指导,学生明确。

全家的恐怖占钱赶

分文不值的于勒

全家唯一的希望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有钱盼,赞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

这个小子、这个家伙

这个贼、这个流氓没钱见,躲

2、总结

教师:“请同学们齐读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句名言,对资本主义社会有进一步的了解”。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马克思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恩格斯

三、品读,剖析人物

1、探究“谁是最可怜的人”生活就是大舞台,而众生就像一群木偶在台上尽兴地表演着。这篇小说中的人物就如提线木偶,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被线端的“手”操纵着,那只手就是“钱”。小说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形象,请选出“谁是最可怜的人”,并体会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刻画他们的“可怜”之处的。

学生精读小说,可以进行小组间的合作,解决探究的问题。

预设的答案有:

于勒最可怜。虽有可恨之处,但终归一身坎坷,有家却不能归,注定要潦倒一生,客死他乡了。

“我”最可怜。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也是唯一一个可以谈的上善良的人,将其他人物的所作所为尽收眼底,从小就经历这样赤裸裸的世俗争斗,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呀!

菲利普夫妇最可怜。他们是典型的小市民,虚荣、势利、自私、贪婪,一切以金钱为转移。

等等。(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有不同的看法。)

2、人物小结之小说之主题: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主宰了人的心灵与生活。从人性的角度分析。表现了社会底层小人物在利益与亲情之间挣扎的人间悲剧,反映了小人物的辛酸。

四、拓展,提升感悟

1、课本中有幅插图,是“我”给于勒叔叔钱的情形,这是整篇小说中最温情的画面。发挥你的想象,联系小说的内容,给这幅画命个题目,并说说你的原因。(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评价。)

2、教师引用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来引导学生关注小人物的命运,调适自身心态,摒弃不必要的虚荣心理,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

五、布置作业

想象一下,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像于勒,他们会怎样?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上一篇:苏轼江城子读后感下一篇:《疫情防控思政大课》观后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