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水利研究现状及发展论文(推荐10篇)
摘要: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水利基础设施是农业的命脉。农田水利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民的生活水平能否得到提高,农田水利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国家只有大力兴建水利建设,才能够使较少的土地发挥更大的作用,农田的粮食作物产量才能够得到保障。
关键词:农田水利;现状;发展
我国在实施小康社会建设,在发展农村经济以及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中,薄弱的农业基础与水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对其形成了很大的制约。因此,对农村水利工程进行建设,在使国家粮食生产得到有效保证的同时,就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度,而且能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制定正确的农田水利的发展方向与措施,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现状以及形成原因分析
1.1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基本建设现状
1)在我国,农田水利建设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首先,我国是农业大国,农田水利建设必然应处于重要位置。然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与基本建设的资金供给之间存在很大矛盾,以致资金不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很多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只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而忽略管理,很多农田水利设施没哟发挥应有的功能更,导致很多中小型水库及机井设施毁坏严重,很难得到修复。由于农村设施建设中,报酬低待遇差极大的挫伤了人们兴建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导致很多农田水利工程得不到有效的加固与维修。同时,有很多水利项目进行申报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规范现象,很难得到有关部门批复。2)水利设施不能满足农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我国在改革初期实施的农田水利建设,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农业需求。在我国,很多农田水利工程不是属于一个区域的,而是属于很多地方共建的。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乡镇,哟与资金严重短缺,导致农业生产极为需要的灌溉渠道不能满足需要,硬化设施更是极少。由于国家的政府投入较少,造成水利建设设施标准不高,没有应有的配套设施,有的区域甚至出现功能衰退,也无力进行改建,以致造成农田水利基础建设滞后。同时,水环境得不到有效保护,很多水资源被遭到破坏或者受到严重污染,很多地方的地下水位严重下降,水浇地变成了旱地。很多地方的河流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在我国水资源相对与其他国家比较短缺,人均以及按照国土面积计算,处于世界中下游。3)我国农田水利管理制度不完善。在我国,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农田水利建设,国家水利部是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农村水利建设工程由农村水利司主管;跨省市的农田水利直接由省水利厅主管;市以及县水利局负责本市县的农田水利管理。支渠以上的水利建设由同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支渠以下的水利建设由乡镇水利主管部门负责管理,由上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指导。由于农村土地制度对灌区水利设施有一定的制约,就会形成很多问题。过于集中的建设与管理权,导致用水单位及个人没有很好的主人翁意识,同时,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对群众自发的水利保护组织进行有效保障,导致水利设施建设后,没有单位或个人进行有效的维护。农村基层水利实际情况以及农民的想法,也不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重视,以致水利主管部门的计划与实际应用发生脱节现象。水利机构用水费用与用水缴费的农户之间不能同步发展。因此,农田水利管理体制的计划经济模式,很难适应今天的市场经济体制,导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很大的阻碍。
1.2现状形成原因分析
1)承办主体严重缺位。国家近年来通过各种方式减轻农民负担,通过各种渠道保障农民增收,然而,事关农民增收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我国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资金仍然处于缺乏阶段,国家仍然需要农民筹资。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承办主体的严重缺位。很多农田水利设施没有尽到应有的义务,同时,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也会对农村生产形成很大影响,以致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增效以及农民的增收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2)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管理体制较差。很多中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仍然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体制,导致水利设施的产权不明确,没有有效的管理体制对水利工程管理进行有效的约束,水利工程管理单位没有灵活的管理机制。同时,水利工程运行管理与维护没有充足的经费,没有合理的供水机制,没有完善的水利经营资产管理运营机制,很难使水利管理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这些问题都会对水利工程建设形成很大的影响。3)农民群体组织没有凝聚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通过实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很好的解放,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引导,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却没有跟上农村的发展。农民只是忙于自己的`农田,却忽视了公共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因此,水利建设的整体性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的个体性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
2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对策分析
农田水利发展建设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体方向,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思路,改变传统的农田水利建设思想,实施现代化水利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必须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通过多种战略举措,运用科学发展体制改变落后的农田水利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农田水利建设中的问题。我国民生建设中,农田水利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国家明确指出,必须加大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步伐。因此,实施农田水利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民生水利的原则,必须坚持农田水利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原则,必须坚持节水保护原则,必须坚持强化社会管理,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共同发展现代农田水利建设。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了今后5~10a或到的发展目标。
2.1农村水利建设过程中,政府责任必须明确,必须充分发挥其作用
农田水利建设是事关民生的大事。国家明确指出,建设和谐社会必须对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行有效的构建,必须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国家与政府必须发挥自己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实施经济调节职能,确保农田水利能够可持续发展。建立农田水利建设的增长机制中,必须加强资金的投入。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关于保障支持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建设的新政策新举措。国家应该探索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不断健全村级基础农田水利事业,促进农田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建设与长效发展。
2.2加强水利建设执法力度,完善相关水利建设法律法规
国家通过建立《水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定相关的水资源管理条例,明确了水利工程的产权归属、管理职责、管理经费以及产权、管理权转移等很多有关农村水利建设的制度。必须通过严格的论证与审批,才能实施农田水利建设。很多农村水利管理以及水资源开发混乱,是由于监管不力造成的。因此,加强我国农田水利发展建设,必须深化监管,实施保障农业用水的有效举措。同时,必须对农田水利用水的技术标准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建设中,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
2.3对农田水利薄弱环节必须加强建设
解决我国农业用水中的突出矛盾,促进农田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是必须对农田水利薄弱环节进行加强。在建设农田水利设施中,必须好小型农田水利排水与灌溉,骨干与田间的工程配套工作。同时,必须对农田水利科研工作进行加强,应充分运用优良传统和经验,并加强新科研成果的开发和推广。做好各种水利建设的宣传教育,为全民办水利打下良好的基础。
2.4加大资金投入,调动农民积极性
我国在实施工业化与城镇化工作过程中,农业和农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国家对农村应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应加大投入力度。在此基础上,对农民建设农村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应进行充分的调动,通过良好机制进行激励,让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之中。国家应鼓励与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确保水利事业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同时,对农田水利建设资金的筹措渠道进行改革。国家不仅对大型水利工程进行投资,更重要的应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进行有效投资。国家各级政府以及水利部门应积极开拓思路,通过有效的经济措施建立长效水利机制,国家应设置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可以通过科学的筹措渠道,对一些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实施企业、集体以及个人投资兴办。
2.5国家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国家应将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有效的措施实施喷灌技术的应用,应积极发展大棚滴管技术。通过各种水利建设工程的,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国家应制定相关的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实施有效的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节水积极性。
2.6提高水利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加大农田水利工程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
各级农田水力资源部门应制定有效的计划措施,鼓励工作人员接受继续教育,提高个人的素质,能够更好的满足岗位以及市场的需求标准。农田水利管理单位应对技术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加强农田水利管理的力度。农田水利管理单位应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基础性作用,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流动,对农田水利科技队伍进行优化。国家应对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的各项权益进行保障,对基层工作人员的各种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困难及时解决,使他们能够更好的服务农村农田水利建设。
3结语
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农业。保障获得良好粮食经济效益的关键是农田水利建设。我国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已经投入了极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随着经济社会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很多农田水利建设已经不能与之同步。今天,很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已经显示出其薄弱的一面,并对我国城镇化建设形成了很大的阻碍。因此,必须从全局出发,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朝新.中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大学..
[2]刘梅芳.我国农田水利供给的利益关系与激励机制构建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
水利发展研究是水利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证。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 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存在的干旱缺水、洪涝灾害和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 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迫切要求水利工作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加快改革和发展。为此, 需要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 针对新情况、新问题, 紧紧围绕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 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和咨询参考意见, 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支撑。
1 水利发展研究现状
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方面, 近年来, 我国开展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为开展水利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示范, 提出了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政策建议, 突出强调解决我国的水问题, 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 建设节水型社会, 并概括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取得突破, 从2000年起我国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分级管理、水管单位分类定性、经费来源渠道、工程管养分离、多种经营、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公益性资产界定办法、水价形成机制和收费管理机制以及人事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问题, 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水法规建设研究进展显著, 近年来, 围绕着《水法》修订及配套法规建设, 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出台了一批新的水法律法规, 促进了依法治水;我国水权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深入, 社会各方对建立我国水权制度、建立节水型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2 水利发展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 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水利发展研究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但是, 水利发展研究在水利各项工作中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水利发展研究的认识还不到位。“重建设、轻管理”、“重科技研究、轻政策研究”等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扭转, 在一些地区和单位, 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特别是没有从推进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高度认识水利发展研究的作用, 水利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尚不完善。二是研究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水利发展研究基本处于被动研究状态, 系统研究、超前研究不够, 总体滞后于水利发展客观实际需要。三是研究机构和人员短缺, 力量薄弱。从水利系统来说,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和人员数量仍然较少, 部分地区研究机构尚不健全, 特别是综合素质高、研究能力强的研究人员缺乏, 研究力量分散, 没有形成全行业完整的研究工作体系, 研究信息网络很不完整, 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能力和水平还不能满足水利改革与发展工作的要求。四是研究经费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不够, 部分研究成果与实践应用相脱节, 不仅使研究成果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而且影响了研究单位自身的发展。
3 对策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 将水利改革与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中来全面考察和分析, 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水利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不能就水利论水利。研究应着力体现:坚持为领导决策服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研究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和开拓创新的思想, 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特点和本质要求。
水利发展研究必须适应新形势, 吸取多年来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的成功经验, 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 通过组建精干有力的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水利发展研究队伍, 完善水利发展研究良性发展的投入机制、激励机制和管理体制, 不断推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1]。
加强对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的组织和领导, 把水利发展研究工作作为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内容, 切实解决发展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推动水利发展研究的顺利开展[2]。
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专项资金投入机制, 这是水利发展研究能够健康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积极争取扩大水利发展研究经费的资金额度, 探索并建立稳定的水利发展研究经费来源渠道。同时, 研究单位也要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 积极探索水利发展研究的多渠道投入机制[3]。
水利发展研究机构应精简高效, 明确定性为公益性 (或非经营性) 事业单位, 政府在事业经费上予以保障。需建立起专门的水利发展研究机构, 形成完整的水利发展研究网络体系[4]。
面对水利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 必须积极拓展水利发展研究的新领域。进一步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只有做出一流的研究成果, 才能为水利改革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发展研究是一项高智力、高强度的劳动, 一流的成果需要一流的人才。要充分尊重发展研究人才, 积极探索并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 充分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 需要制定全面系统的水利发展研究规划, 为水利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提供指导性的工作框架, 保证水利发展研究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
摘要:介绍了水利发展的研究现状, 探讨了水利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发展对策, 以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发展研究,现状,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小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努力开创水利政策研究工作的新局面[J].水利发展研究, 2009 (12) :1-4.
[2]孙宝光.水利投入机制的理论探讨[J].江苏水利, 2009 (12) :40-41, 43.
[3]朱宪生.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力加快重庆水利城乡统筹发展[J].重庆行政, 2009 (2) :22.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发展思路;管护;新渡镇
中图分类号 S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135-02
建设新渡镇新型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夯实农村经济基础,是赢取民心,实现稳产增收的重要保障。其功能的最大发挥是农田灌溉、生活生产用水,排涝、养殖等[1]。建立健全完善的工程良好运行机制以及合理正确的维修管护措施,将在较大程度上减轻或降低水患损失,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既必需又关键。
1 新渡镇农村小型农田水利现状
1.1 工程特点 新渡镇位于桐城市南部,面积约117km2,现辖18个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7.1万人,耕地3 633.33hm2。镇域大沙河、挂车河、三湾河呈西、北-东南走势,低山、丘陵、圩畈均有,地形变化复杂,合九铁路、沪蓉高速、206国道、沪汉电信光缆南北穿过;内陆河、当家塘、沟渠镶嵌其中。据桐城市经济委2013年初公布数字,2012年度镇财政收入为7 439万元,工业总产值6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 091元。早在1998年底,部分村实施了世行2期加灌工程、2005年同期实施了农发工程与土地整理工程、2011年实施了大沙河综合治理工程等。目前的工程现状:灌排设备容易老化、扭曲变形,效率低,沟渠水草生长茂盛、泥沙周期性淤积严重,旱、涝、渍瞬间发生频繁,旱涝保收较难实现;部分内圩堤防受人为破坏防御洪水标准降低,塘坝等拦、蓄水工程紧缺和淤积,水资源严重匮乏和污染,山区、丘陵、圩畈配套工程失衡,多处盐碱低产田无法实现改良。
1.2 农村基层水管人员现状 为落实责任,重在防御和管理,我镇于2010年向20个村、(居)公开选拔水管员20名,分别由文书和堤防管理员担任,文化程度均在高中以上,年龄40~50岁,他们都参与本村各项经济建设,熟知本村各项大小事务,有着一定的沟通、处事技能。然而农村小型水利分布广泛,单项工程点多,动员群众难度大,田间道路杂草、荆棘丛生,崎岖难行。一些干群积极性不太高,推诿、敷衍,过分依赖水管员,水工程观测、维修、管护工作难以展开。
1.3 农村小型水利资金投入不足 随着国家政策不断地向农村倾斜,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增强。我镇虽已逐渐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但根据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短缺的现状,投工投劳亦难以实施。“一事一议”资金专款专用也毕竟有限,群众急需期盼解决的农村小型水利资金投入不落实,严重制约了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新渡镇农村小型水利农田发展对策
水利是农村工作的重点,我镇对实现现代水利目标明确,提出了发展战略:今后将逐步提升水利的基础保障能力,紧密围绕农田水利与民生水利,稳步推进美好乡村等新农村高科技现代化建设,加强水资源与水安全监管,切换小型自然水利至工程水利,加快水利信息化步伐,构建科学防灾减灾智能化。
2.1 建立创新机制,提高科学建设水平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农村小型水利的建设规划,要先申报,对工程选址、规模、效益评估等,由各村、新渡镇报市水利局审批后,确保聘请具有设计资质较高(如安庆市水利勘测设计院等)从事相应水利工程的设计单位设计,并加盖资质证章使用;同时依据设计工程项目进行招、投标,引进竞争制度,确保招到具备一定技术人员、生产设备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施工队伍和监理人员,经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检审后,投入工程施工,监理人员对在建工程不能徇私舞弊,坚持跟踪旁站,实行工程质量“三检测”,不定时、不定点检测、抽测,并记录原始数据,力求在建工程质量最低达到合格要求,各参建单位齐抓共管,保证工程建设过程透明,使质量过硬,群众放心。
2.2 整合各项资金,加大农村小型水利建设力度 随着农村各项制度的进一步深入明朗,我镇要不断加大引导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力度,通过政府与水利、财政、宣传等部门的密切协调、配合,综合统筹考虑,科学合理安排。(1)简化手续,对达标塘口加快拨付财政部门编制的“新增农综补”资金;(2)严格执行按上级相关政策规定“一事一议”资金的70%以上用于农村重要小型水利建设外,同时将市政府与水利局在我镇验收合格以上的每处农建工程给予4 500元至10 000元不等的奖补资金;(3)水利、财政联合下拨用于农村各项小型水利建设专款,如灌排站、闸、桥、堤防等水毁修复经费。实施优化布局、因势利导,从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的角度,切实将各项资金正确用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之中。
2.3 多元化合作,稳妥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健康发展 为保证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广泛深入,农村的村容、村貎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根本变化,具体表现在:首先,各村承包种植经营大户(如种粮、养殖、深加工等),他们集思广益、多方位筹集资金,从事农村小型水利沟渠的清淤、扩挖、硬化;水源建设(主攻当家塘);闸、站、桥、涵、机耕路的新建、改造等,据全镇统计近2a,他们扩挖10 000m3以上当家塘46口,修、建大沙河、挂车河两岸临时和固定抗旱站9台/套,安装砼涵管324m,2m和4m机耕路基146m,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得到夯实;其次,结合美好乡村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并配套解决沟、路、渠硬化,当家塘扩挖、硬化,土地平整,益民健身场所等,农村的居住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改善,更加靓丽。
2.4 新渡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管护措施 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是基础,管是关键,用是目的。因工程小、散、广,要想保持良好的运行工况,长期发挥社会效益,必须切实做好工程的观测、维修及管护工作。
(1)明确管理目标,强化管理责任。为切实提高广大干群对建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的重视,我镇应积极组织三级管护体系培训、配备有觉悟、有技术、懂业务、素质高的管护人才[2],建立本辖区内所有建后工程的技术档案及卡片,熟练掌握根据工程运行情况,简单处理和反映存在问题。通过会议、标语等形式,加大宣传《水利工程管护制度》的力度,逐渐完成建后工程的养护、维修、设备更新、管理要点等。
(2)完善工程管护队伍,建立奖惩制度。依据“谁建设、谁收益、谁管护”的原则,办理工程管护接交手续和签订管护责任书,设立镇、村、组三级管护体系,可实行代管,聘管和轮管等形式,落实管护主体;同时镇、村向管护人员发放管护报酬及必要的管护器材,如黄油、扳手等机械工具,在管护过程中对管护认真尽责、宣传力度大、有详细资料记录的人员给予适当的额外奖励,以提高管护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陈金武.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0.
[2]李兴旺.农田水利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
小型农田水利是农业、农村经济的基础性设施,是发展农业的物质基础,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若羌县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现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和制约因素。如何更好地加强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县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的安全,直接关系到农牧业乃至全县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全县的民族团结与社会安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建国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历届县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人民同心协力、大力兴修水利,农田水利设施呈现良好发展势头,特别是在全国掀起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几年中,我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重点加大对原水利设施的配套改造,新建了一批提水灌溉工程,工程供水能力进一步增强。截止目前全县共有引水枢纽三座,引水干渠共42公里,支渠39公里,配水渠道133公里。工程总供水能力为0.58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8.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6.4万亩,基本上缓解了农业灌溉用水的不足,为我县农业旱涝保收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为青河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然而,我县是一个易灾县,农村水利设施仍比较脆弱,农田水利化程度低,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目前,全县面积在1万亩以下具有一定规模,且通过实施工程措施的小型灌区共11处,但由于工程标准低,有效灌溉面积仅为6.4万亩,而零星分布在两边农村的灌溉点片,由于缺乏工程供水设施,由此导致该县农村工程性缺水问题比较突出,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农田水利发展滞后成因分析
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
1、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先天不足。
若羌县大部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均修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受当时技术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建设标准普遍偏低,质量不高,配套不全,大部分引水渠道为土渠,没有衬砌,渗漏严重,灌溉水平远远达不到旱涝保收的要求,仍有部分耕地 “靠天吃饭”,干旱缺水严重制约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管理体制不清晰,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
计划经济时期,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都是集体建、集体管,而且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是重建设,轻管理,建管脱节。转入市场经济后,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依然沿用集体组织建设、集体负责管理的模式,虽然成立了“农民用水者协会”,但是却未起到明显的作用。农牧民依然种的是“责任田”,用的却是“大锅水”,利益不直接,水利工程只运行不维修,或者只是简单维修,致使损坏老化现象突出,效益衰减,守着工程却浇不上地、用不上水。
3、投入不足是制约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管理的“瓶颈”。
当前,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实行“谁受益、谁负担”,县政府和群众是主要受益者和投入主体。由于县政府大都是吃财政饭,自身财政尚且困难,再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更是捉襟见肘了;群众由于只是工程的受益者,而不是管理者,吃“大锅水”,投资投劳顾虑重重,这必然影响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直接造成了现有水利工程维修加固跟不上,新建工程速度慢、规模小,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优质高效农业的顺利进行。特别是近几年降雨减少,持续干旱,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大,群众吃水浇地没有保障,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需求更加突出。
4、农民实际上未能很好地承担起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公益事业应尽的义务。
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但“两工”(农村义务工和劳动积累工)取消后,国家投资有限,地方财政又没有钱投入,“一事一议”存在难度,完善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难成为现实。从依靠国家投入来讲,我县耕地点多面广,地形地貌复杂,改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任务重、难度大、投入需求巨大。
三、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策与措施
综合分析若羌现有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的发展观,为确保我县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1、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作组织建设和组织领导。
县政府要加强对农村水利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每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与各乡镇目标考核挂钩,将该项工作列入各乡镇年终主要目标之一进行考核。各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的领导,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分配任务,层层建立责任制,层层抓落实,把任务落实到单位和个人。同时,加强农农民用水协会建设,对开改革农村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逐步建立起以乡村集体和合作组织基础,积极支持农民自办、联办服务组织。
2、多渠道筹集资金,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争取国家对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投入的同时,县人民政府应从全县预算内新增财政收入中增加安排部分
资金,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专项补助专项资金,并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农户投资投劳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给予奖励补助,发挥好政府扶持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此外,应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提高认识, 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农村小型农田水利事业发展投资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建设高素质的农村水利队伍,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采取多种形式和措施,努力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水利从业队伍,逐步建立健全符合若羌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和管理,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促进该县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4、深化体制改革转换运行机制。
根据若羌县不同地区和不同条件,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水利工程的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经营走上以存量换增量、卖旧建新、良性运行、滚动发展的轨道。切实把“用水者协会”管理的模式和体制进行完善,发挥农民自建、自管、自用的优势作用。大力推行合同制供水,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确保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有效养护及其功能的有效发挥。要在全县范围内建立起以乡村集体和合作经济组织基础,以专业技术部为依托,以农民自办服务为补充的多种经济成分、多形式、多层次的服务体系。
武建平
张鸿烈
丁君绸
摘要:本文从平陆县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总结了水利工程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四条对策和有关建议。
一、现状与问题
水利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水资源是稀缺的战略性资源。为合理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建国以来,全县因地制宜地兴建了705处﹙眼﹚水利工程,其中:万亩灌区4处,小型机电灌站186处,小型水利61处,机电井442眼,节水工程21处,这些工程的兴建使全县的有效水地面积达到20.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水地面积0.98亩,节水面积达到12.3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节水面积0.59亩,这些工程形成了初步的供水、防洪、灌溉和水土保持体系,为改变全县人民的生产与生活条件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水利工程的使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工程年久失修,设施老化,超期服役。全县705处工程中有560余处工程都兴建于六十至八十年代之间,运行时间长达二、三十年,占工程总处数的80%。
二是水库淤积严重,蓄水、防洪功能减弱。全县现有小型水库达45座,总库容为3295.45万方,有效库容1777.42万方,已淤积库容 1058.36万方,占有效库容的59.5%,有5座水库已淤积报废,不仅如此,而且大部分水库工程设施不齐全,防洪标准较低,其中有34座水库溢洪道未衬砌,16座水库坝体单薄,进库道路不畅,没有通讯设施,给防汛抢险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三是水资源紧缺,供需矛盾尖锐突出。全县水资源总量为10578.6万方,人均460方,占全国人均水量2700方的17%。加之近年来的持续大旱,致使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地表水量锐减,大部分小泉小水因此枯竭,使本来就十分紧张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变得更加突出。
四是灌溉技术落后,水资源浪费现象极为严重。我县农业灌溉目前主要面临着一方面水资源紧缺,使农作物得不到充分灌溉,另一方面灌溉技术又十分落后,大部分灌溉仍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因而水资源浪费现象又十分严重。
二、发展对策
针对全县水利设施建设现状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突出开展开源节流、节水灌溉和生态保护等工作,以防汛抗旱、水产养殖、环境保护为基本内容,统筹兼顾、统一规划,进一步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此,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以产权改制为中心,充分发挥现有水利工程效益。水利基础产业的稳步发展,对增强农业后劲,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发展县域经济,保持社会稳定与促进全面进步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日趋完善,小型水利工程面临着建、管、用相脱节的矛盾,面临着资金短缺与发展需求的矛盾,要使这些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实现良性循环,其根本出路就在于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通过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制度改革,理顺责、权、利的关系,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投入、管理、经营三位一体的农村水利新机制。因此,今后要以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宗旨,从改革入手,宣传和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二是以开源节流为重点,扩大供水效益。在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尽最大能力建库拦蓄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充分利用黄河水。要在更新改造常乐塬扬水站、部官引黄电灌站、1 红旗灌区和大河庙灌区等四大万亩灌区为重点的基础上,兴建以太阳渡引黄电灌站、洪池引黄电灌站、张店井片为龙头的重点水利工程,以增加新水源为社会服务,这些工程建成后可新增面积5万余亩。
三是以科技兴水为目标,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首先实现节水园区化,在有条件的区域建设不同格局的节水园区,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了晴岚大田喷灌、经济林涌泉灌、洪池经济林涌泉灌、大棚滴灌和张店经济林涌泉灌的三大重点节水示范园区,今后仍然需要继续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使全县基本实现黄灌区管道化,小站小水区喷灌化,井灌区微灌化的节水新格局。其次,旱井集雨工程实现规模化,在今后几年内要继续组织群众大规模地搞好旱井集雨节水工程建设,旱井工程要与库、渠、井、站等水利工程相结合,与纵横交错的道路集雨区和庭院碾场相配套,与田面输水设施和电力设施相配套,集蓄水、取水、节水于一体,做到涝时蓄,旱时用。
四是以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切实做好新建工程的良性运行和规划、建设、管理等工作,新建工程是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的主要手段和措施,为彻底解决水利工程建管脱节的老问题,今后,对所有新建工程都应该在规划初期就明确工程法人主体、运行机制、水价标准及管理办法等制度,确保工程建成后可以良性运行、可持续发展。对大型集中供水、排洪防涝工程要依拖水管站成立法人主体,对中小型灌溉、养殖、水保等工程,可以实行拍卖、租凭、承包或股份制经营,对旱井、旱池等微型水利工程,可以直接产权到户,由农户自建、自管、自用。
三、有关建议
农村水利工程绝大部分是非经营性的公益工程,与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休戚相关。但目前,平陆县还属于国家级贫困县,经济比较落后,靠农民群众拿出大量资金来兴建和管理农村水利工程还有很大的难度。而且,从另一方面考虑,为进一步适应WTO农业“绿色政策”要求,我们要在降低农产品价格、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上下大功夫。因此,建议人大、政府部门进一步研究和制定补贴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法规、制度,特别是从投资、管理等方面重点给予政策性支持。
作者简介: 武建平
1971年9月生,1991年毕业于山西省水利学校,助理工程师。
张鸿烈
1970年11月生,1991年毕业于山西省水利学校,助理工程师。
丁君绸
医疗一直是人类发展史上长盛不衰的话题。疾病,残疾,衰弱,死亡等等一系列或天灾,或人祸的事件让人们了解到了医疗方面的重要性,进而孜孜不倦的研究治病康复等领域。医疗器械也由此诞生。人类历史发展至今,医疗器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有些不了解的人会认为医疗仪器都是些精密的,高端的,先进的仪器,但其实医疗仪器包含的范围很广,其中既有大到如核磁共振仪,也有小到如手术剪手术刀;既有精细如滚柱式离心式输血泵,也有简陋如缝合线。病床就是一个十分常见却也十分容易被忽略的医疗仪器。事实上,病床属于《医疗器械分类目录》中的病房护理设备及器具,而医用护理床则是病床的一种。
医用护理床技术简介:
医用护理床,包括床架和翻身机构,起坐机构,坐便机构,支腿装置。翻身机构含翻身床面,翻身床面分左、右与共用活动床面;起坐机构含起坐床面及其托架,坐便机构含升降床面、便盆支架和导向装置,各机构均含螺杆螺母传动和摆杆,支腿装置含活动床面和摆杆。上述机构托架下均设摆杆滚轮滑道,由摆杆摆动使床面托起或落下。医用护理床要求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适宜久卧病人左右翻身、起坐、大小便,可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护理人员负担。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医用护理床逐渐向智能护理床发展,而智能护理床相比传统护理床有很多优点,主要集中在3个关键技术上,分别为:
(1)辅助换姿、排便系统。电动护理床的基本功能有:实现抬背坐起、屈腿、伸腿、站立、左右翻身、洗头、辅助大小二便处理等。其中辅助换姿、排便系统的功能尤为重要。通过连杆铰链的机械结构,以及直线推杆作为动力源,实现姿势的转换,以防止因长期卧床导致的褥疮等并发症。辅助换姿、排便系统的电动化控制,以电机驱动替代传统的手摇杆驱动,大大减轻了家人及看护人员的劳动力,使得操作更为便捷。
(2)人体生理参数监测系统。护理床分为传统护理床和电动护理床,而人体生理参数监测系统又是智能护理床区别于普通电动护理床的一大特色。人体生理参数监测系统,主要是通过传感器监测人体的相关生理参数,看其是否属于正常范围内,如果出现异常情况,会进行报警,并及时提醒家人或医护人员。主要监测的人体生理参数包括有体温、心率、血压、血糖和血氧饱和度等。
(3)人机交互接口。用户在使用智能护理床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服务机器人沟通,人机接口的灵活、简便易用是智能护理床高效运行的基础。操纵按键是最常用的接口方式;平板显示器和触摸屏可以采用简单方式操作,同时还可以显示机器人的反馈信息;语音接口有普适性,但是成本较高,还不能实现完整的自然语言交流;其他一些传感器的控制信号也可应用于智能护理床的人机接口。通常一个智能护埋床系统需要同时设计多个人机接口方式以便选用。良好的人机交互接口,能够帮助用户在无需家人、看护人员的帮助下自主操作护理床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医用护理床发展现状:
由于现代科技发展快速带来的伤残事件增多,以及各国或已经或即将到来的人口老龄化浪潮,有数量巨大的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强烈渴望能减轻家人和护理人员的负担,提高自主能力,旧有的医用护理床无法再满足他们的要求,所以生产更高智能的护理床就显得十分必要。这一切使得医用护理床的研究更加深入,而各国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果。
日本:
日本医用护理床的研究居于世界的前列,产品畅销世界各地。电动护理床是当中的一个代表。
2009年9月18日,日本电器制造业巨头松下电器产业公司宣布,公司研发出一款能够转变成轮椅的“机器人床”,以帮助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残障人士“自力更生”。据松下公司介绍,使用者可以将这款“机器人床”从床转变成轮椅,也可以从轮椅变回床,这不但可以让使用者省去在床和轮椅间频繁挪换的麻烦,还避免了在挪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受伤风险,并且扩大了使用者的活动范围。公司在一份声明中说:“使用者无需通过护理人员帮助,只要将床变成轮椅后移动到饭桌旁就可以和一家人共同进餐。”
松下机器人床
日本八乐梦是全球最大的医用床生产商,是世界医用床的领导者。八乐梦产品在目前的进口产品中是最符合亚洲人体形的医用病床、居家护理床。产品线包含手摇床、高中档电动床、ICU用床、婴儿床,同时提供各种医疗
附属产品。生产线全部进口,采用最新的技术和工艺,确保产品品质更胜一筹。尤其是八乐梦涂装线是全球同行业所装备的最新一代设备
八乐梦护理床
美国:
美国的护理床市场相对成熟。它的特点是:设计生产高度专业化;使用技术先进程度世界顶尖;产品线的覆盖面广、市场细分完善;有FDA等政府机构与行业间相互协调,制定并完善相应的标准来规范产品。美国市场产品基本品类分为两种:一是重症监护病房用医疗护理床ICU(IntensiveCareUnits)。适合专业人员长时间看护加紧急医疗处理。高度技术化,功能齐全,满足重症看护所需特殊要求;基本全电动化;价格高。第二种是泛用型医疗护理床Medical/Surgicalbed适用范围广,可以从医院到专业看护机构再到家庭看护,均能适用;技术性与功能性相对较低;电动/手动都有产品,多样化程度高;价格较低。
ICU Bed
Medical/Surgicalbed
中国:
同我国其他高新技术产品一样,我国的医用护理床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浅,产量少,技术含量低,没有自主创新核心的产品。但即使如此,我国还是取得了一些国际瞩目的成果。
“机械保姆”家用多功能电动床将二便、洗头等护理功能更好地加入护理床结构中,以满足患者的生活需求,同时减轻看医护人员和家人的护理负担。实现功能有:起背、去推、防止人体下滑、智能纠错、防止背部挤压、电动坐便器、计时电动左右侧翻、手动洗头盆、手动护栏升降、移动餐板、伸缩输液架、无线呼叫。
奥都纽斯医疗器械公司研发的国际科技发明专利产品摇篮式自动护理床属世界上首例专用于被动体位失能患者的全自动通用医疗护理床。可广泛使用与临床治疗中的昏迷、瘫痪、呼吸功能衰减,严重烧伤、外伤、骨科等重症病人的自动化专业医疗护理;也可以用于卧床不起,生活无法自理病人及严重失能老人的自动化日常护理。除了基本做起、收腿、翻身功能外,摇摆侧身床舍友褥内负压通风装置,利用负压气流渗透性好、穿透力强的特点,有效地对身体重压区域降温除湿,消除汗腺排放造成的床面污秽和热积聚。摇篮式自动护理床的大小便处理采用负压密封及引流导向的新技术,创建了包括自动密封接便,负压温水冲洗,热风吹干在内的护理系统,使病人得到清洁、卫生、安全、有尊严的照料。
“机械保姆”
摇篮式自动护理床
医用护理床的发展趋势:
联合国发表报告指出,全世界人口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今后50年内,60岁以上老人的人口比例预计将会翻一番。不断逼近的老龄化社会必将促使医用护理床不断发展。就目前来说,现阶段的医用护理床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技术要求高,实现难度大,例如人机交互系统实现得很不完善。(2)智能控制系统的成本高,只在一些大型医院或相关机构有使用,普通家庭消费不起,难以普及(3)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问题。
所以,医用护理床的发展趋于以下几个方面:
(1)从材料方面看,可供选择的材质丰富,除广泛采用含钼不锈钢外,还有铜、铝、特殊台金和塑料等材料。今后床体材料的选择将会偏向于硬度,刚性,耐久度,形变度适中的材料,这样有利于长久支撑。
广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四周山地围绕, 呈盆地状, 有“广西盆地”之称, 盆地边缘多缺口, 桂东北、桂东、桂南沿江一带为谷地。地貌以中山、低山、丘陵和石山为主, 间以河谷平原、盆地, 据统计, 中山、低山、丘陵和石山面积约占广西陆地面积的70.8%。广西地处低纬度地区, 南临热带海洋, 西、西北接云贵高原, 北回归线横贯中部,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受海洋暖湿气流和北方变性冷空气团的交替影响, 夏季时间长、气温高、降雨多, 冬季时间短、天气干暖。广西境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 537 mm, 各地多年平均降雨量在1 000~3 000 mm之间, 降雨分布很不均匀, 形成南、北部多, 东、中部次之, 西部最少的降雨分布。由于地形起伏和大气环流的影响, 降雨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降雨多集中在4~9月, 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85%, 形成春秋易旱、夏涝冬干的特点。因此季节性缺水与区域性水旱灾害时有发生。
广西是以农业为主的省区, 农业的发展对促进全区经济的增长及社会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深入细致地分析广西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指导农业灌溉理论研究和技术推广应用是十分必要的。
1 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农田水利工程现状
广西现有灌溉面积在2万hm2以上的大型灌区11个, 0.07~2万hm2的中型灌区276个, 6.67~66.67 hm2之间的灌区 (片) 40 627个,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168处, 总设计灌溉面积200.9万hm2, 有效灌溉面积151.9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59.4%, 旱涝保收面积110.3万hm2, 占耕地面积的43.1%。广西现能用于灌溉的渠道总长度147 979 km, 已进行防渗配套的渠道总长度27 832 km, 目前仍保持完好的渠道长度17 269 km, 占渠道总长度的11.7%。广西现有灌溉泵站抽水设备11 446台, 装机功率29.76万kW, 正常运行的8 239台, 完好率为72.0%, 渠系建筑物175 762座, 正常运行的87 056座, 完好率为49.5%。全区灌区管理单位共有职工12 575人, 具有初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1 801人, 仅占职工总人数的14.3%。
1.2 农田水利工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灌溉工程老化失修, 水库病险隐患较多。
广西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不少工程为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 由于受当时资金、建材和技术条件的限制, 工程建设标准低, 质量差。经过数十年的运行, 不少水利工程因维修经费不落实, 管理不善, 老化失修, 工程不可避免地出现老化和损坏, 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或隐患。根据2007年上半年水库安全状况普查结果, 广西目前仍有病险水库1 876座 (占水库总量的42.8%) , 这些水库只能通过限制蓄水或腾空库容来确保度汛安全, 因此受到影响的农田灌溉面积约8.67万hm2。此外, 由于渠道坍塌、附属建筑物老化、损坏、淤积、渗漏等原因, 全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2, 且灌溉保证率持续下降。
(2)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灌区服务功能严重退化。
广西现有大型灌区渠道防渗率为12.8%、中型灌区渠道防渗率为16.6%、小型灌区渠道防渗率为10.5%, 与《节水灌溉技术规范》要求的大型灌区渠道防渗率不低于40%、中型灌区渠道防渗率不低于50%、小型灌区渠道防渗率不低于70%的标准相差甚远。全区采用喷灌、微灌技术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控制的灌溉面积0.81万hm2, 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0.5%。灌区灌溉服务功能严重退化,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农业发展的需要。
(3) 农田水利工程投入严重不足。
虽然近几年, 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加大了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 但投入力度与国民经济增长的幅度不相称, 例如:2005年广西财政收入470亿元, 比2000年增加250亿元, “十五”平均增幅16.4%, 同期水利建设投入由2亿元增加到2.4亿元, 平均增幅4%左右, 明显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2005、2006年广西财政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工程的资金约为2亿元, 仅占自治区财政收入0.36%, 全区大部分市县财政较困难, 对农田水利的投入极为有限, 配套补助资金基本不到位或标准较低, 下达的农田水利建设计划无法按时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后, 取消了“两工”, 2004年农民投工建设和维护农田水利设施已不足0.2亿个工日, 较1995~2000年平均每年投工减少近1亿个, 仅此一项每年减少农田水利投入10亿元以上。村内事务实行“一事一议”后, 农村基层政府组织农民兴修水利的能力削弱, 部分农村开展小型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出现了“事难议、议难成、成难办”的现象, 加上全区劳务输出量大, 留守农村的劳动力严重不足,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及管护受到较大的影响。据2007年调查统计, 广西0.07~2万hm2灌区共276处, 需要更新改造资金46亿元, 万亩以下灌区 (片) 4.06万个, 需改造资金74亿元, 资金缺口非常大。
(4) 管理体制不顺, 管理责任难落实。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逐渐退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地位, 农田水利工程的归属不明确, 管理责任不落实, 农民的分散经营和农田水利设施集体受益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一方面, 农民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缺乏水是商品的意识, 加之广西降雨量较充沛, 水资源丰富, 农民节约用水, 有偿用水的意识淡薄, 习惯用“大锅水”, 只用不管。另一方面, 水管单位只负责斗渠口门以上的管理, 斗渠以下的农田水利工程长期无人管理和维护, 渠道老化、淤积、损坏严重, 有的甚至已丧失灌溉功能。
(5) 用水定价标准低, 水费征收困难。
目前, 广西大部分灌区仍沿用1988年制定的水费标准 (每公顷172.5 kg稻谷) , 现行水价仅占供水成本的35%左右。过低的水价对于用水者而言, 不易形成水资源商品属性的观念, 在用水上没有节约与效益的鼓励, 对水管单位而言, 造成亏损经营, 水利设施维护不足, 从而反过来影响灌溉供水服务, 形成恶性循环。虽然自治区物价局2004年出台了《广西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 (桂价格字[2004]41号) , 对广西农业供水价格制定了新的标准, 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征收手段, 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另外, 水费征收形式由“以粮代收”改为与群众的直接货币结算后, 水费征收困难成为制约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发展的新问题。根据2006年统计, 广西农业用水水费平均收取率为37%, 收取率最高的为61%, 最低的仅有3%, 平均农业用水水费收取率比2005年下降了9%, 比2004年下降了16%, 呈逐年大幅递减趋势。水费难以征收, 导致水管单位收入无法得到保障, 难以维持正常的运行管理。
2 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2.1 拓宽投资渠道, 加大投资力度
贯彻2005, 2006, 2007年3个中央一号文件精神, 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投融资政策研究和机制改革, 努力建立“政府投资、政策筹资、社会集资、企业融资”的多元化投融资新机制, 拓宽投资渠道, 保障广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具体措施:①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投入, 努力稳定并扩大中央农田水利资金对广西农田水利建设的支持力度;②加大各级地方财政投入。各级地方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的实施意见 (桂政办发[2005]140号) 切实承担起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责任, 建立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年度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 特别是市、县两级财政的投入;③整合各部门农田水利建设资金, 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规模大, 投资主体多, 发改、财政、水利、国土农业等有关部门都有专门资金, 如果不能有效的整合各部门的资金, 形不成合力, 资金难以充分发挥效益;最后, 拓展社会、企业和群众投入, 采取有力的措施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田水利工程基本建设, 投入的主体可以是个体, 也可以是其他的经济组织, 投入的工程可以是经营性工程, 也可以是非经营性工程, 只要是符合有关规定和农田水利规划, 不改变工程的性质和用途, 不降低服务标准和质量, 只要是有利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 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能力, 有利于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水农业的形成, 就应当为其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制定有效的政策保护措施。
2.2 推进灌区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 建议从如下方面开展灌区管理体制改革:
(1) 核定灌区资产, 明确灌区产权与管理责任。经过数十年的运行与管理改革, 不论是灌区资产还是灌区管理组织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从根本上建立适合市场经济特点的灌区管理体制, 应将明确灌区产权与管理责任, 有效推进灌区管理体制改革。首先, 由专业机构对灌区资产进行全面核查, 划分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资产, 确定不同的责任主体。骨干工程产权定为相应级别政府所有, 政府承担对该部分资产的监督管理责任, 灌区管理单位 (管理局或处) 受政府委托或特许具体经营与管理。斗 (支) 渠以下田间工程资产核定后, 将产权移交给农民用水户协会或用水合作组织, 由其负责工程的维护与管理。产权划分与管理责任通过立法予以明确, 以保持其稳定性与连续性。
(2) 明确灌区管理定位, 理顺并完善灌区管理体制。为了明确管理单位性质, 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 广西各级政府根据《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 (2002年45号文件) , 将水管单位根据其承担的任务和收益状况分为纯公益性水管单位、准公益性水管单位、经营性水管单位进行了分类改革, 绝大部分管理单位完成了定性改革工作, 但灌区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之间的管理关系还没有得到明确。因此, 应根据不同灌区特点, 建立完善骨干工程与田间工程分开管理又有机协调的管理体制, 促进灌区良性发展。
(3) 增强用水户或用水合作组织参与管理制度建设。出台有关办法, 规范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群管组织的职责与权力, 明确用水户协会的法律地位, 规范协会的建立与运行方式, 并制定灌区田间工程配套改造扶持政策, 帮助农民用水户协会群管组织自主开展田间工程改造, 提高田间工程灌溉排水能力。
另外, 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 对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组织建设与管理能力建设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不断提高用水户协会管理人员的素质与管理能力, 并对用水户协会等群管组织的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以保障灌溉管理与用水活动的规范和公平, 实现田间工程管护与用水管理的有序良性发展。
2.3 加快水费征收制度改革
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以及农民对水费承受能力有限等国情的限制, 在较长时期内灌溉水费不可能按供水成本收取, 但为了保证灌区顺利运行, 促进节约用水, 建议将成本水价分为政府补贴和用水户负担两个部分。
政府补贴可采用多种形式, 如将灌区管理人员工资纳入财政拨款、每年按一定标准投入运行维护资金等。用水户负担的部分也应该根据灌区的水资源及作物种植结构等实际情况, 积极推行用水定额管理, 实行“超定额累计加价”和“基本水价加计量水价”的两部制水价制度。同时, 推行科学的分类水价, 根据国家有关政策, 对不同的用户, 即区分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及其他用水, 实行不同的水价, 按照“补偿成本、合理收益、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进行核定水价, 并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执行。
水费征收由灌区管理单位委托基层管理站托收逐步改为灌区管理单位 (或供水实体) 自行收取, 并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 向用水户开具由政府有关部门监制的票据。同时, 要加强灌区管理单位 (或供水实体) 的自身建设,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明确职责, 精简机构, 提高服务质量, 降低供水成本, 使灌区能尽快达到良性循环,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正平.重庆市农业灌溉工程现状及对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4, (6) :5-6.
[2]李学斌.河套灌区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3, (3) :8-9.
[关键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
前言
水利建设是当今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须从项目的论证、设计、建设、监理、管理等环节抓起,做好质量全程监控工作。应注重开发人力资源,加强资金投入,推行专项资金项目预算审签制度,加强政府引导、服务、监督,进行科学管理等。
1、小型水利工程的概述
水利工程最为一个项目工程就是对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控制,治理,調配,保护,开发利用,以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水利工程的用处很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型水利工程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作用影响深远,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权责不明, 投入不足,发展滞后,管理不善,效益衰减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严重危及国家粮食安全。水利工程主要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在我国也称为水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一个国家的发展,修建水利工程是必不可少的,既能帮助人民生活又能保证对水资源的合理运用.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 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
2、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水利工程发展较为缓慢,只有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提高水利工程的利用率,才能切实提高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在我国, 目前大型水利工程管理主要集中在城市,在农村还是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与水利建设.中国大部分农村特别是西北部,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众多的人口与有限的资源加剧了环境的负荷,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由于水利工程的影响面较广,水利工程规划是流域规划或地区水利规划的组成部分,而一项水利工程的兴建,对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将产生很大的影响。
在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财政投入资金较小,由于农村发展较慢,资金相对匮乏各村地方各级财力紧,严重制约着农村重点水利工程配套和小型水利工程补助.新农村建设以来,虽然国家大力扶持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在规划布局,项目安排和资金补助上给予很大倾斜.对农村政策的一度照顾,但是我国农村发达地区较少,农村贫困地区较多仍然处于低迷状态,很难有较多资金用于农村水利重点工程的建设配套,致使部分工程无法按期启动,由于资金的关系,工程进度很慢,开工建设的也很难按计划竣工验收,加大了继续向上争取工程项目的难度.同时所有财政支持的资金与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补助资金差距较大,主要还是靠受益群众自行解决,更使得农民积极性降低,工程进度缓慢并且在农村难以进行下去,导致工程施工到一半就进行不下去的情况时有发生。②农村水利技术人员素质较低,对水利工程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于水利项目逐年增多,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很多水管单位内设机构不科学,非工程管理岗位多,人力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再者说,水利人员素质较低,致使其效率低下,并未达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许多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工作较多,或者并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③新建工程难度越来越大,造价越来越高,需要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并且现有工程设施尚未全部配套,如有的灌区缺乏田间工程, 有的有灌无排,有的设施已经老化,加上管理体制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力,工程效益还未充分发挥.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
3、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发展
3.1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其次,要搞好中小型水利工程的配套工作,以充分发挥其最大效能。因为农村水利既有农田灌溉、水产养殖和生活供水等兴利功能,也有防洪、除涝、降渍、防治地方病等除害减灾功能。所以以水利为主的工程兼有经营性和公益性,而防洪除涝等工程完全是公益性,不具备经营条件。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宗旨。
3.2加强资金投入
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中,需大量的工程投资,应由中央明确各级地方政府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财政投入责任,以此来增加各级地方政府财政投入。对现有工程进行维修改造,同时增加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适应当今水利发展要求在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行政领导,积极组织群众参与水利工程建设中来,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为了杜绝挤占挪用农业专项资金的现象发生,项目实施单位要及时向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项目情况,与财政部门积极协调衔接,争取地方配套资金。
3.3开发人力资源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切实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农村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进一步做好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水利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大有用武之地,同时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与先导。建设新农村,水利要先行。
作者简介
夏残云、男、贵州省余庆县人、本科、从事水利和移民方面的工作.
无人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介绍了无人机系统的`组成及特点,分析了包括隐身技术、飞行控制技术、抗截获传输技术、动力技术、数据链技术、发射与回收技术、作战任务系统规划技术等无人机相关技术;探讨了无人机的发展趋势.
作 者:胡中华 赵敏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刊 名:航空科学技术英文刊名:AERONAUT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4)分类号:V2关键词:无人机 发展趋势 飞控系统 数据链路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完善和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怀涛
摘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农业作为基础产业面临着极大的风险。虽然农业保险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仍存在着诸多制约农业保险的因素,本文从农业保险的概念和特征入手,分析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担保人、保险人、政府三个方面剖析其原因,然后基于上述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保险 政府导向 保险制度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要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农业风险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目前农业保险是许多国家普遍实行的一种农业保障方式,其主要的目的是用于降低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所以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对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五个统筹发展战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农业和农村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农业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却没有得到大力推行,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央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尽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成为社会热点问题之一,尤其是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连续四年在一号文件中相继提出“加快建立”、“稳步推进”、“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2006年《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农业保险“三补贴”政策。2007年4月,在政府对“三农”的投入持续增加的大趋势下,中央财政决定当年拿出1O亿元进行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试点省份确定为吉林、内蒙古、新疆、江苏、四川、湖南6个省区,由中国人保、中华联合和吉林安华3家保险公司将参与试点,此举极大的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
2007年4月,中央财政10亿元资金正式注入被列为首批中央财政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省份,这六个省份是内蒙古、吉林、江苏、湖南、新疆、四川;保险对象为五大种植品种,即棉花、玉米、水稻、大豆、小麦;保险责任包括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旱灾和冰冻;所遵循的原则是低保障、广覆盖;保险金额中央财政承担25%,省级财政承担25%,其余部分由农户承担,或者由农户和龙头企业,省、市、县级财政部门共同承担,具体比例由试点省份自主决定。保额原则上为农作物生长期内所发生的直接物化成本,包括种子成本、化肥成本、农药成本、灌溉成本、机耕成本和地膜成本。各试点省份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当扩大试点农作物的品种、保险责任的范围,提高保障水平以及保费比例。
可见我国农业保险的整体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较低,对农业的保障程度较差。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完善的供需平衡机制,促进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我国农险业发展滞后,有保险业自身发展不成熟的因素,也有地方政府和农民保险意识
淡漠的因素。
(一)投保人方面
1、农民参保意识淡薄
农民缺乏保险意识是保险业在农村发展不起来的一大症结所在。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落后、保险宣传力度不够使绝大多数农民缺乏保险相关知识,甚至根本就不懂保险是怎么回事,对保险公司、险种、保险条款等的不了解,导致对保险的抵触,更不用说主动购买了。多数农民认为保险“意义不大”、“不值得”,而且索赔困难,如果出现状况向保险公司索赔时,手续极其繁琐,而且很多时候保险公司不肯赔付;再加上有些保险营销人员忽视职业道德,刻意夸大产品的功能,掩饰保险条款中的免赔责任,严重影响了农民对保险公司的信任。所有的这些原因导致农业投保率低。
2、农民收入水平低
近年来,农民的人均收入的年增长率大约在9%左右,城乡收入的差距在不断加大,2007年农民人均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为13,786元。农民必须用这些收入去交纳各种费用、购买生活必需品,赡养老人、为子女提供教育费用等,大部分农户所剩的收入已是非常有限:而且由于我国的农民没有养老、医疗等方面的保障,另外还要考虑一些其他突发事件,他们还要留有一部分收入来满足预防需求。而我国按农业受灾损失率制定的农业保险费率也通常较高,因此,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下,在让农民拿出高达10%的收入去购买保险,这显然是农民难以接受的。
3、农业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经营过于分散使得农业保险难以推广,也在客观上弱化了农业保险的经济保障功能。
(二)保险人方面
1、我国农业保险的赔付率高
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特点导致农业保险自身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农业保险的低收益局面无法维持商业保险对农业保险的供给,从而面临两难的困境。相对于第二、三产业来说,农业生产周期较长,受自然制约较多,尤其是我国自然灾害频繁。1982-2004年,全国的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共计80.98亿元,赔款支出共计70.65亿元,平均赔付率达87.24%,大大高于一般财产赔付率53.15%的平均水平,也超出了保险界公认的70%的盈亏平衡点,如果再加上接近保费收入的20%的经营费用和其他费用,农业保险的平均综合赔付率超过120%。这都使我国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居高不下,从而与一般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严重背离。
2、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不够
农业保险的推行力度不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保险公司缺乏对保险的宣传,或者是宣传不够,不能彻底的打消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顾虑,保险公司作为农业经纪人,应切实为农民着想,从农民的思维、利益角度,去制定一系列的农业保险法规。当然也可以通过如宣传册、农业保险普及员等等加大农业保险的宣传。
3、缺乏从事农业保险的专业人才
农业保险种类多、情况复杂,使经营农业保险存在着特殊的技术障碍;我国农村经营方
式分散,导致难以对保险对象的资料进行充分收集,保险公司也就无法正确评估风险和厘定准确的保险费率。我国保险公司缺少能对气象和自然病虫害进行中期预警的专业人才,也导致农业保险风险不可控。
4、产品的创新度力度不够
农民不相信、不购买保险的原因还涉及农业保险的产品单一,农民可选择的空间太过狭窄,而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模式的改变,保险公司针对农业保险的产品还保留在原有的状态,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
(三)政府方面
1、政府推行农业保险发展的力度不够
农业保险的高风险高赔付率特点,使得单纯靠商业性的运作很难发展。基于我国农业投保人对保险认识的局限性和保险人对保险商业经营模式的习惯,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业保险的宣传力度,使得投保人对保险有认识、了解、和投入使用这样一个过程。也使保险人能切身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制定合理的赔付制度。而我国政府在农业保险的宣传上做的力度不够。导致农业保险在我国推行发展缓慢。
2、缺乏相应的财政、税收的优惠支持及相应的法律支持
我国农业保险本身发展就很滞后,再加上再保险机制不够完善,在现有的赔付条件下,一场大的天灾,将使得农业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保险公司面对的将是大量赔款后的亏损,使得风险过于集中在经营主体自身,亏损较大,而我国现行的《保险法》对农业保险尚未涉及,也没有制订其他有关农业险的条例法规或者出台其他配套扶持政策。这一切都使得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退避三舍”。
三、完善和推进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
(一)投保人方面
1、加强对农业保险的认识
发展农业保险,农民是主体,为了改善当前农民对保险的淡薄意识,加大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开展一些如电视、讲座、广播等使得农民了解农业保险,懂得投保、索赔、防灾防损常识,增强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认识,提高其投保的主动性。
2、鼓励农业技术创新
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想办法改进农业发展技术,如灌溉、种子改良等等,提高技术创新的收益,让创新者能得到收益,同时要加强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减少不必要的人才、技术、资源浪费。政府要提供鼓励自由创新的环境,减少对创新活动的限制,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这样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益。
3、增加农民的收入
直接和间接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使更多的农民有经济能力参加农业保险。其中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主要有三种途径:鼓励农民外出务工;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多元化经营如种植业、养殖业及其它可获得收入的项目。而间接的增加农民的收入的方法有两种途径:一是由政府补贴部分保费分摊一部分保险成本;二是农民可以转嫁保险成本,因为农产品的需求弹性较
小,农民可以通过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将一部分保费转嫁给消费者,这样使更多的农民有经济能力参加农业保险。
(二)保险人方面
1、转变经营体制,进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创新
保险市场竞争激烈,商业保险公司无暇顾及农业保险对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及社会的保障作用,商业保险公司承办农险的经营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现实社会的需求。因此,应当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保险经营模式的创新。
2、转变经营观念,加强农业保险产品创新力度
商业保险公司要转变观念,在产品上创新,在服务上创新,在销售渠道上创新,不断扩大保险产品的覆盖力。要适当拓宽承保的风险范围和地域范围,不但要承保低风险的项目和灾害发生率低的地区,还要承保部分风险较高的项目和地区,切实体现农业保险提供保障的特点,在农户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3、积极参加再保险,增强农业保险公司承保能力
建立农业保险的风险分散转移机制;由于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的特征,要大规模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单一的商业保险公司没有实力承担全部风险。完善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是帮助保险公司转移风险的重要手段。以财政资金进行再保险,比直接用于救灾赈济款项,更能够提高农民和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更好地发挥资金的运作效益。
(三)政府方面
我国要想使农业保险健康发展,发挥其在减轻农业灾害损失和保持农村稳定方面的作用,政府就应发挥其主导作用,采取强制性措施来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
1、加大资金的投入
政府应筹集大量的资金,给予农业保险必要的财政支持,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看,农业保险属于准公共产品,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从国际、国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证明,如果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市场失灵。因此,政府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对农业保险给予大力支持。政府对投保人即农民提供保费补贴以刺激农业保险需求,政府对保险人提供经营费用补贴和再保险支持,实行减免税政策。
2、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
中国目前还没有规范的农业保险法规。加强农业保险的立法是建立中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关键一环,用法律的形式明确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支持作用、保险费率形成机制、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政府各部门的协调机制等内容,避免政府支持农业保险的随意性或因财力问题而忽视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并以此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促进中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3、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农村服务体系主要包括:(1)由气象部门、农情研究机构组建农业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分析研究洪涝灾害台风霜冻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并给予预警,抵御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害;(2)发挥国家农业科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建立技术支持网络,提高农民科技水平,推广抗灾的优良品种以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损害;(3)建立农产品的市场信息系统,引导农民走市场化道路,积极参预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以降低农业的经营风险;(4)完善农村的金融系统,将农业保险与农民获得农业贷款相结合,在风险发生时由保险方归还部分贷款,可以降低银行贷款风险,由农业保险的把关与支持,降低了农业贷款的经营风险。
综观农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农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农业中高风险的存在,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业保险对农业风险损失的经济补偿功能是其他方式所无法完全替代的。通过对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单靠任何一方的参与是很难以促进农业保险发展的。针对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诸多复杂问题,提出了农业技术改造、提高农民收入和增强农业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并依赖政府在资金、立法、构建农村服务体系等方面的作为,也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资料:
1、《中国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姚琴、许建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4期
2、《我国农业保险的制约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李莉、马丽丽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农田水利研究现状及发展论文】推荐阅读: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10-31
新田县水利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报告10-07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及防汛抗旱工作汇报09-27
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和发展共存的研究论文12-05
农田水利06-09
农田水利情况汇报07-03
农田水利渠道施工09-19
我国农田水利建设09-20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护06-14
施工总结小型农田水利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