匀变速直线运动类型题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匀变速直线运动类型题(精选11篇)

匀变速直线运动类型题 篇1

(注意分析时一定画运动示意图)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基本公式训练(1-5)

1、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汽车,第1s内通过0.4m位移.①.汽车在第1s末的速度为多大? ②.汽车在第2s内通过的位移多大?

2、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0=2m/s,加速度a=0.1m/s2,则

(1)前4秒内的平均速度为多少?位移为多大?(2)第4秒内的平均速度?位移是多大?

3、射击时,火药在枪筒里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加速运动。我们把子弹在枪筒里的运动看做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子弹的加速度是a=5×105m/s,枪筒长x=0.64m,请计算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

4、矿井里的升降机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经过3s,它的速度达到3m/s;然后做匀速运动,经过6s;再做匀减速运动,3s后停止。求(1)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2)升降机上升的高度。

5、一质点位移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是x=-5t2+40t,求:

①.何时质点速度为零?

②.第2s内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刹车类和加速度恒定的双向可逆问题训练(6-11)

6、飞机着陆时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可获得a=6m/s2的加速度,飞机着陆时的速度为V0=60m/s,求它着陆后t=12s内滑行的距离?

7、以18m/s的速度行驶的汽车,紧急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大小为6m/s2,求:(1)汽车在2s内通过的距离和2s末的速度;(2)汽车在6s内通过的距离。

8、某市规定,卡车在市区内行驶速度不得超过11m/s,一次一卡车在市区路面紧急刹车后,经1.5s停止,测量得刹车痕长s=9m,假定卡车刹车后做匀减速运动,可知其行驶速度达多少km/h?问这车是否违章?

9、以速度为10m/s做匀速运动的汽车在第2s末关闭发动机,以后做匀减速运动,第3s内的平均速度是9m/s,则汽车的加速度是多大?汽车10s内的位移 是多少?

10、一物体以20m/s的速度冲上光滑斜面做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恒为a=5m/s2

.如果斜面足够长,那么当速度大小变为10m/s时物体所通过的路程和位移可能是多少?

匀变速直线运动类型题 篇2

(1) 解析法。即根据题意, 找出题中所给的已知量, 由物理公式和结论求解相应未知量的过程。例如: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 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 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 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 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 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点评:设汽车甲在第一段时间间隔末 (时刻t0) 的速度为v, 第一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1, 加速度为a;在第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2。由运动学公式得.设汽车乙在时刻t0的速度为v', 第一、二段时间间隔内行驶的路程为S1'、S2'.同样。设甲、乙两车行驶的总路程分别为S、S', 则有S=S1'+S'2, S'=S1'+S'2.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甲、乙两车各自行驶的总路程之比为

(2) 图像法。即由图像判断运动的性质, 结合所给的已知量, 列方程求解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注意在v-t里, 图像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的应用。例如:如图所示, 是一辆汽车在某段平直公路上行驶30s内的v-t图像, 试计算汽车在30s内的位移。点评:由图像可知, 在0~30s的时间内, 图像与横轴t围成一个上底为8, 下底长为20, 高为30的梯形。由梯形面积公式知, 30s内位移X=30x (8+20) /2=420m.

(3) 逆向转变法。如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 可等效为反向的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例如:飞机着陆后以6m/s2大小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若其着陆速度为60m/s, 它着陆后, 还能在笔直的跑道上滑行多远?点评:这道题以飞机为研究对象。正着看做的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且末速度为0;倒着看, 做的是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而且加速度大小为6m/s2, 求速度达到60m/s时滑行的距离。用逆向转变法,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S关系式V2-V02=2ax, 得X= (V2-Vo2) /2a=300m.

(4) 比例法。如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1T末、2T末、3T末、…、n 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V1:V2:V3:…:Vn=1:2:3:…:n等的应用。现以例题为例, 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题思路做一简单讨论。例如:物体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止, 求物体在停止运动前第4s内的位移。点评:本题用逆向思维法, 由于初速度为0, a=1m/s2的匀加速运动, 第1s内位移:因为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比等于连续奇数比, 即:SⅠ:SⅡ:SⅢ:SⅣ:…=1:3:5:7:…则第4s内位移:SⅣ=7SⅠ=7×0.5m=3.5m

(5) 巧用匀变速直线运动推论——平均速度 (例略)

匀变速直线运动演示器 篇3

目前学校实验室多用交流电源(或学生电源)打点计时器、铁锤、纸带等器材来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但打点计时器打下来的一系列点模糊不清,难以测量,不便于计算,给学生实验带来较大困难,易造成较大的系统误差。此外,实验中产生的噪声大,纸带在实验室到处飞扬,污染环境,铁锤下落时又很容易损坏地板。

为提供一种节能减排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演示器,并能科学、定量地验证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让学生既有浓厚的兴趣又易接受,我发明了匀变速直线运动演示器。

二、制作过程及操作方式

匀变速直线运动演示器由底座、组合支架、粗、细圆筒、上方方铝盒、中间方铝盒、圆筒等部分组成(如图1)。

1.将细圆筒套入粗圆筒,然后插入中间方铝盒中,并将中间方铝盒上、下的塑料旋转套筒连接、旋转、加固,再将粗圆筒底端旋转入底座上的中心螺丝孔并旋紧,接着把圆筒与细线相连后放入套环里,电动机轴杆与细软笔连接并加固,最后安装上方方铝盒。

2.在中间的方铝盒内安装电池盒,将线路板、调速器、电阻、开关与电动机连接。使用时先在细软笔上涂上红墨水,然后用细线将圆筒提起,再闭合电源开关K1和K2,使电动机达到匀速转动(细软笔也随之匀速转动)时再松开细线,使圆筒自由下落,细软笔就会在圆筒表面画出若干条螺旋记号,并设AB间的距离为S1,BC间的距离为S2,CD间的距离为S3……若要改变转速n的大小,可直接闭合K3,调节调速器即可。电路如图2。

3.用刻度尺测出各连续相同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为S1、S2、S3……;根据电动机的转速n求出细软笔的转动周期T(不同的电动机转速不同,转动周期T不同)。

4.求出圆筒表面上任意两个记号之间的动能变化量ΔEk。

5.求出圆筒表面上相应位移上重力势能变化量ΔEp。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复习教案 篇4

新课标要求

1、通过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体会公式表述和图象表述的优越性,为进一步应用规律奠定基础,体会数学在处理问题中的重要性。通过史实了解伽利略研究自由落体所用的实验和推论方法,体会科学推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

2、在掌握相关规律的同时,通过对某些推论的导出过程的经历,体验物理规律“条件”的意义和重要性,明确很多规律都是有条件的,科学的推理也有条件性。复习重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应用。教学难点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实际应用。教学方法

复习提问、讲练结合。教学过程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匀变 主要关系式: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vv0at

vv0v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212xvtat 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02位移和速度的关系:

2v2v02ax

直线 运动

图象

速度-时间图象 位移-时间图象

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判断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

②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③比较运动快慢④确定位移或时间等 意义: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应用:①确定某时刻的速度②求位移(面积)

③判断运动性质④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⑤比较加速度大小等

(二)本章复习思路突破 Ⅰ 物理思维方法

l、科学抽象——物理模型思想

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研究具体问题时,为了研究的方便,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从而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理想模型,把实际复杂的问题简化处理。如质点、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都是抽象了的理想化的物理模型。

2、数形结合思想

本章的一大特点是同时用两种数学工具:公式法和图象法描述物体运动的规律。把数学公式表达的函数关系与图象的物理意义及运动轨迹相结合的方法,有助于更透彻地理解物体的运动特征及其规律。

3、极限思想

在分析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时,我们采用无限取微逐渐逼近的方法,即在物体经过的某点后面取很小的一段位移,这段位移取得越小,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在该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

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数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g不相同,在通常的计算中,g取9.8m/s2,粗略计算g取10m/s2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把v0取作零,用g来代替加速度a就行了 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越精确地描述物体在该点的运动快慢情况。当位移足够小时(或时间足够短时),该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物体经过该点时的瞬时速度,这充分体现了物理中常用的极限思想。

Ⅱ考试趋向分析

本章内容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近年来高考对本章考查的重点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图象。对本章知识的单独考查主要是以选择题、填空题的形式命题,没有仅以本章知识单独命题的计算题,较多的是将本章知识与牛顿运动定律、电场中带电粒子的运动等知识结合起来进行考查。

Ⅲ 解题方法技巧及应用

1、要养成根据题意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的习惯,特别对较复杂的运动,画出图可使运动过程直观,物理图象清晰,便于分析研究。

2、要注意分析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搞清整个运动过程,按运动性质的转换,可分为哪几个运动阶段,各个阶段遵循什么规律,各个阶段间存在什么联系。

3、由于本章公式较多,且各公式间有相互联系,因此,本章的题目常可一题多解,解题时要思路开阔,联想比较,筛选最简捷的解题方案。解题时除采用常规的解析法外,图象法、比例法、极值法、逆向转换法(如将一匀减速直线运动视为反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等也是本章解题中常用的方法。

(三)知识要点追踪 Ⅰ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实质上是研究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初速度v0、末速度v、加速度a、位移x和时间t这五个量的关系。具体应用时,可以由两个基本公式演绎推理得出几种特殊运动的公式以及各种有用的推论,一般分为如下情况:

(1)从两个基本公式出发,可以解决各种类型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2)在分析不知道时间或不需知道时间的问题时,一般用速度位移关系的推论。(3)处理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末速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时,通常用比例关系的方法来解比较方便。

2、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解题思想(1)选定研究对象,分析各阶段运动性质;(2)根据题意画运动草图

(3)根据已知条件及待求量,选定有关规律列出方程,注意抓住加速度a这一关键量;(4)统一单位制,求解方程。

3、解题方法:

(1)列方程法(2)列不等式法(3)推理分析法(4)图象法 Ⅱ 巧用运动图象解题

运动图象(v-t图象、x-t图象)能直观描述运动规律与特征,我们可以用来定性比较、分析或定量计算、讨论一些物理量。

解题时,要特别重视图象的物理意义,如图象中的截距、斜率、面积、峰值等所代表的物理内涵,这样才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四)本章专题剖析

[例1]一物体以初速度v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经时间t速度变为v2求:(1)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2)物体在中间时刻和中间位置的速度.(3)比较vt/2和vx/2的大小.【解析】(1)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v则物体在时间t内的位移 x=vtv1v2,2v1v2t 2(2)物体在中间时刻的速度 vt/2=v1+a·t,v2=v1+at,故 2vt/2=v1v2.2物体在中间位置的速度为vx/2,则

x22vv2ax/212 v2v22ax12①

22vv2由①②两式可得vx/2=1(3)如图所示,物体由A运动到B,C为AB的中点,若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经tt时间物体运动到C点左侧,vt/2<vx/2;若物体做匀减速运动,则经时间物体运动到C点右22侧,vt/2<vx/2,故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vt/2<vx/2

【说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较多,每一问题都可以用多种方法求解,解题时要注意分析题目条件和运动过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公式和简便的方法求解.[例2]特快列车甲以速率v1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在正前方距甲车s处有列车乙正以速率v2(v2<v1)向同一方向运动.为使甲、乙两车不相撞,司机立即使甲车以加速度a做匀减速运动,而乙车仍做原来的匀速运动.求a的大小应满足的条件.【解析】 开始刹车时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两车之间的距离不断减小;当甲车速度减小到小于乙车速度时,两车之间的距离将不断增大;因此,当甲车速度减小到与乙车速度相等时,若两车不发生碰撞,则以后也不会相碰.所以不相互碰撞的速度临界条件是:

v1-at = v2

不相互碰撞的位移临界条件是 s1≤s2+s 即v1t-

③ 12at≤v2t+s 2(v1v2)2由①③可解得 a≥

2s【说明】(1)分析两车运动的物理过程,寻找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2)利用不等式解决物理问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在解决临界问题时经常用到.[例3]一船夫驾船沿河道逆水航行,起航时不慎将心爱的酒葫芦落于水中,被水冲走,发现时已航行半小时.船夫马上调转船头去追,问船夫追上酒葫芦尚需多少时间? 【解析】 此题涉及到船逆水航行、顺水航行两种情况,并且有三个不同速度:u——水速、(v-u)——船逆水航速、(v+u)——船顺水航速.虽然都是匀速直线运动但求解并不很容易.该题如果变换参考系,把参考系在顺水漂流的葫芦上,则极易看到,船先是以船速离去,半小时后又原速率返回.取葫芦为参考系,设船远离速度为v,则s = vt1,式中s为船相对葫芦的距离,t1为远离所用时间.设船返回并追上葫芦所需时间为t2,由于船相对葫芦的速度仍然是v,故 s=vt2易得t1=t2.【说明】由于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而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所以当问题在某参考系中不易求知,变换另一个参考系进行研究常可使问题得以简化,其作用在此题中可见一斑.[例4]跳伞运动员做低空跳伞表演,他在离地面224 m高处,由静止开始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一段时间后,立即打开降落伞,以12.5 m/s2的平均加速度匀减速下降,为了运动员的安全,要求运动员落地速度最大不得超过5 m/s(g取10 m/s2).(1)求运动员展开伞时,离地面高度至少为多少?着地时相当于从多高处自由落下?(2)求运动员在空中的最短时间是多少? 【解析】(1)设运动员做自由落体运动的高度为h时速度为v,此时打开伞开始匀减速运动,落地时速度刚好为5 m/s,这种情况运动员在空中运动时间最短,则有 v2=2gh

① ② vt2-v2=2a(H-h)

由①②两式解得h=125 m,v=50 m/s 为使运动员安全着地,他展开伞时的高度至少为H-h=224 m-125 m=99 m.他以5 m/s的速度着地时,相当于从h′高处自由落下,由vt2=2gh′

v25得h′=t m=1.25 m

2g210(2)他在空中自由下落的时间为 2t1=2h2125 s=5 s g10他减速运动的时间为 t2=HhHh224125 m/s=3.6 s vv505vt22他在空中的最短时间为 t=t1+t2=8.6 s

(五)课堂练习

1.几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t s内位移最大的是 A.加速度最大的物体

C.末速度最大的物体

B.初速度最大的物体 D.平均速度最大的物体

2.若某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 A.第4 s内的平均速度大于4 s内的平均速度 B.4 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2 s末的瞬时速度 C.第4 s内的速度变化量大于第3 s内的速度变化量 D.第4 s内与前4 s内的位移之比是7∶16 3.一物体由静止沿光滑斜面匀加速下滑距离为l时,速度为v,当它的速度是v/2时,它沿斜面下滑的距离是

A.l/2

B.12l

C.l

42D.3l 44.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某物体自A点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B点的速度为v.到C点的速度为2v,则AB与BC两段距离大小之比是

A.1∶4

C.1∶2

B.1∶3 D.1∶1 5.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在5 s内通过相距50 m的A、B两根电线杆,若汽车经过B杆后改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到达下一根电线杆时速度达到15 m/s,若B、C两杆相距也是 50 m,则此汽车的加速度是______ m/s2.6.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初速度是1 m/s,在第1 s内的平均速度是15 m/s,它在第6 s内的平均速度是______ m/s.7.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第3 s内的位移是15 m,第8 s内的位移是5 m,则物体的初速度为______,加速度为______.8.一滑块由静止从斜面顶端匀加速下滑,第5 s末的速度是6 m/s,求:(1)第4 s末的速度;(2)前7 s内的位移;(3)第3 s内的位移.参考答案

1.D 2.ABD 3.C

4.B 5.1.25(提示:vB=vs

vC2-vB2=2as)t6.6.5(提示:vtv0at(t=1 s),故a=1 m/s2,v6v1 =aΔt,Δt=5 s)227.20 m/s;-2 m/s2(提示:利用平均速度求解)8.解:(1)由v=at得a=v/t=6 m/s

=1.2 m/s25 s

所以v4=at4=1.2×4 m/s=4.8 m/s(2)前7 s内的位移 s1=12at2=12×1.2×72 m=29.4 m(3)第3秒内的位移: s2=12at32-12at22=112a(t32-t22)= 2×1.2×(9-4)★课余作业

复习本章内容,准备章节过关测试。

高中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知识点 篇5

一、基本关系式

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

二、推论

1、vt/2=v=(v0+v)/2

2、△x=at2 { xm-xn=(m-n)at2 }

3、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

(1)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末的速度之比:

V1:V2:V3: :Vn=1:2:3: :n

(2)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时间内全位移X之比:

X1: X2: X3: :Xn=1:2

(3)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S之比:

S1:S2:S3::Sn=1:3:5::(2n—1)

(4)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全时间t之比

t1:t2:t3::tn=1:√2:√3::√n

(5)初速度为0的n个连续相等的位移内t之比:

t1:t2:t3::tn=1:(√2—1):(√3—√2)::(√n—√n—1) 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

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

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

怎么才能学好物理

1、改变观念

和高中物理相比,初中物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浅显易懂的,并且内容也不算是很多,也更容易掌握一些。但是能学好初中物理,不见得就能学好高中物理了。如果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没有培养起来,再加上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高中物理简直就是难上加难。所以想要学好高中物理,首先就需要改变观念,应该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从头开始。

2、培养对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学好高中物理就要对物理这门学科充满兴趣。那么,怎么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呢?物理是一门和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理科生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多注意物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和现代科技密切联系,息息相关的地方。甚至是将物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万有引力知识点

1.开普勒第三定律:T2/R3=K(=4π2/GM){R:轨道半径,T:周期,K:常量(与行星质量无关,取决于中心天体的质量)}

2.万有引力定律:F=Gm1m2/r2 (G=6.67×10-11N?m2/kg2,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3.天体上的重力和重力加速度:GMm/R2=mg;g=GM/R2 {R:天体半径(m),M:天体质量(kg)}

4.卫星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V=(GM/r)1/2;ω=(GM/r3)1/2;T=2π(r3/GM)1/2{M:中心天体质量}

5.第一(二、三)宇宙速度V1=(g地r地)1/2=(GM/r地)1/2=7.9km/s;V2=11.2km/s;V3=16.7km/s

6.地球同步卫星GMm/(r地+h)2=m4π2(r地+h)/T2{h≈36000km,h:距地球表面的高度,r地:地球的半径}

注:(1)天体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F向=F万;

(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可估算天体的质量密度等;

(3)地球同步卫星只能运行于赤道上空,运行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

(4)卫星轨道半径变小时,势能变小、动能变大、速度变大、周期变小(一同三反);

高考复习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篇6

理解参考系、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认识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的,知道不引入参考系就无法确定质点的位置和运动.在研究物理问题过程中会构建物理模型,再现物理情景,掌握位移和路程、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速度与加速度的区别及联系.

重点:对概念的理解

难点:位移和路程、时间与时刻、速度与速率、速度与加速度的区别及联系.

知识梳理

一、描述运动的物理量

1. 知识网络

2. 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也叫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运动形式.

3. 质点

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属于无关因素或次要因素,对问题的研究没有影响或影响可以忽略,为使问题简化,就用一个有质量的点来代替物体.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就叫做质点.

可视为质点的情况:

(1)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

(2)作平动的物体由于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可以选物体任意一个点的运动来代表整个物体的运动,可以当作质点处理.

4. 参考系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任何物体的运动离开参考系均无意义。

(1)描述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决定于它相对于所选的参考系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由于所选的参考系并不是真正静止的,所以物体运动的描述只能是相对的.

(2)描述同一运动时,若以不同的物体作为参考系,描述的结果可能不同.

(3)参考系的选取原则上是任意的,但有时选运动物体作为参考系,可能会给问题的分析、求解带来简便.

(4)当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参考系

一般情况下如无说明,通常都是以地球作为参考系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5. 坐标系

机械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而物体的位置可以用多种方法来确定,如门牌号码可以确定住房的位置、经度与纬度可以研究航海船只的位置等等。而在物理学中研究物体的位置通常是用直角坐标来确定物体的位置。

6. 时间与时刻

时刻:是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如第2s末、2s时(即第2s末)、第3s初(即第2s末)均表时刻.时刻与状态量相对应,如位置、速度、动量、动能等.

时间:是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之间的线段长度.如:4s内(即0s至4s末)、第4s(是指1s的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的换算:时间间隔=终止时刻-开始时刻.

时间与过程量相对应.如:位移、路程、冲量、功等.

7. 位置、位移、路程

物体的位置可以通过坐标来研究,而机械运动是物体随时间位置的变化,而位置变化的距离确立为位移。这里应该强调的是,如果物体做曲线运动,物体经过的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它不能表示位置的变化,而位移是起点到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它不仅有大小,还有方向,方向是从起点指向终点.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是标量,与路径有关.

说明:①一般地路程大于位移的大小,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②时刻与质点的位置对应,时间与质点的位移相对应。

③位移和路程永远不可能相等(类别不同,不能比较)

8. 速度、速率、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物体速度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同.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位移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的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位移内(或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定义式为: ,平均速度方向与 方向相同,平均速度是矢量.瞬时速度是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方向沿物体运动轨迹上相应点的切线指向前进方向一侧的方向.平均速率是质点在某段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 与 的比值,是标量,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速率:速度的大小就是速率,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

9. 加速度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a=△v/△t(又叫速度的变化率),是矢量。a的方向只与△v的方向相同(即与合外力方向相同)。

(1)加速度与速度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加速度很小,速度可以很小、可以很大、也可以为零(某瞬时);

(2)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没有直接关系:加速度很大,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加速度很小,速度变化量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加速度是“变化率”--表示变化的快慢,不表示变化的大小。

(3)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作加速运动,速度增大;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增大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得越来越慢(仍然增大)。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作减速运动,速度减小;若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得越来越快;若加速度减小,速度减小得越来越慢(仍然减小)。

二、匀速直线运动

1. 定义: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特点:a=0,v=恒量.

3. 位移公式:S=vt.

题型讲解

1.质点的选取

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万吨巨轮在大海中航行,研究巨轮所处的地理位置时,巨轮可看作质点

B.无论什么物体,也无论什么运动,只要以地面为参考系,就能将其看成质点.

C.电子绕原子核旋转,同时在自转,由于电子很小,故研究电子的自转时,仍可将其看作质点.

D.在研究物体的平动时,无论什么物体都可看作质点.

【解析】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只要物体的形状、大小及物体上各部分的差异是次要或不起作用的因素,就可以把物体看成质点.

【答案】AD

2.参考系

某人划船逆流而上,当船经过一桥时,船上一小木块掉在河水里,但一直航行至上游某处时此人才发现,便立即返航追赶.当他返航经过1 h追上小木块时,发现小木块距离桥有5 400 m远,若此人向上和向下航行时船在静水中前进速率相等.试求河水的流速为多大?(分别以水或地面为参考系两种方法解答)

【解析】 解法一 选水为参考系,小木块是静止的;相对水,船以恒定不变的速度运动,到船“追上”小木块,船往返运动的时间相等,各为1 h;

桥相对水向上游运动,到船“追上”小木块,桥向上游运动了位移5 400 m,时间为2 h.易得水的速度为0.75 m/s.

解法二 若以地面为参考系,水的速度设为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设为v2,划船者向上游运动时间为t1,向下游运动时间为t2,则对木块:v1(t1+t2)=5 400 m

对小船:(v1+v2)t2-(v2-v1)t1=5 400 m

已知t2=3 600 s,解得,t1= 3 600 s,v1=0.75 m/s.

【答案】 0.75 m/s

3.位移与路程

关于位移和路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位移是矢量,路程是标量

B.物体的位移是直线,而路程是曲线

C.在直线运动中,位移与路程相同

D.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解析】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它是从物体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物理量,它是矢量;路程是从物体初位置到末位置所经过的路径轨迹长度.路程是标量.A正确.位移和路程都是物理量,不存在直线或曲线问题,B错.位移和路程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前者是矢量后者是标量,即使大小相等也不能说二者相同,C错,D正确.

【答案】AD

4.匀速直线运动

天空有近似等高的浓云层.为了测量云层的高度,在水平地面上与观测者的距离为d=3.0km处进行一次爆炸,观测者听到由空气直接传来的爆炸声和由云层反射来的爆炸声时间上相差Δt=6.0s.试估算云层下表面的高度.已知空气中的声速v= km/s.

【解析】如图1-1-1,A表示爆炸处,O表示观测者所在处,h表示云层下表面的高度,用t1表示爆炸声直接传到O处所经时间,则有d=v t1①

用t2表示爆炸声经云层反射到达O处所在经时间,因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故有

已知t2- t1=Δt③

联立①、②、③,可得

代入数值得 ⑤

【答案】

5.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

物理量意义公式及单位关系

速度v表示运动的快慢和方向v=Δs/Δt(m/s)三者无必然联系.v很大,Δv可以很小,甚至为0,a也可大可小

速度的

变化量

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和方向

加速度a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即速度的变化率

(1)一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某时刻前 内的位移是 ,在该时刻后的 内的位移是 ,则物体的加速度是( )

A. B. C. D.

【解析】设某时刻为0时刻,则 时刻的速度为 , 时刻的速度 ,由加速度的定义式得

【答案】A.

(2)一列长为 的队伍,行进速度为 ,通讯员从队伍尾以速度 赶到排头,又立即以速度 返回队尾.求这段时间里队伍前进的距离.

【解析】若以队伍为参考系,则通讯员从队尾赶到排头这一过程中,相对速度为: ;通讯员再从队伍头返回队尾的这一过程中相对速度为: ,则整个运动过程经历的时间为: ,则队伍在这段时间相对地面前进的距离为:

(3)一辆实验小车可沿水平地面(图中纸面)上的长直轨道匀速向右运动.有一台发出细光束的激光器装在小转台M上,到轨道距离MN为d=10m,如图1-1-3所示,转台匀速转动,使激光束在水平面内扫描,扫描一周的时间T=60s,光束转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当光束与MN的夹角为450时,光束正好射到小车上.如果再经过 =2.5s光束又射到小车上,则小车的速度为多少?(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匀变速直线运动类型题 篇7

现就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比较常用的推论公式进行图象法推导, 并就其应用举例加以说明.

一、相等相邻时间位移差是一个常数即Δx=aT2

1.公式推导

对于公式Δx=aT2, 即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内的位移差等于一个常数aT2, 是在解题和实验中常用的重要结论.对它的理解, 使学生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验证牛顿第二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三个实验中产生直接影响.因此, 在强调“相邻的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差”, 这一抽象概念时, 采用速度图象也是很直观的.如图1所示, 每个相邻的ΔT所围成的梯形面积即为相邻时间间隔的位移, 它们正好相差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 而每个小三角形面积又是aT2/2, 那么Δx=aT2, 便十分显而易见了.这个结论不仅不受初速为零的限制, 也与匀加速、匀减速直线运动无关.如图2所示.故此式适用所有匀变速直线运动.

2.应用举例

例1一物体以某一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 前4 s的位移为1.6 m, 随后4 s的位移为零, 那么物体的加速度是多大? (设物体做匀变速运动)

解析:相等的时间为4 s, 相邻时间的位移差为-1.6 m,

由推论公式Δx=aT2可知0-1.6=a×42.

得:a=-0.1 m/s2.

故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a=0.1 m/s2.

二、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 即

1.公式推导

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教师教学时, 一般着重强调这种“取算术平均值”的方法仅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但由于学生不能深刻理解, 在解题中随便使用的情况仍是常见的毛病.

若采用图象法, 则可以这样引出这个公式:如图3所示, 直线是一任意作初速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从图中可以看出, 只有两个三角形面积 (阴影部分) 完全相等时, 梯形面积才可用矩形面积代替, 这当然意味着矩形与梯形面积所表示的位移大小相等.即.那么, v珋的大小根据图中的几何关系很容易看出:

此时, 中间时刻t/2所对应的瞬时速度值v恰是平均速度.即:

2.应用举例

例2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公路边每隔15 m有一棵树, 如图所示, 汽车通过AB两相邻的树用了3 s, 通过BC两相邻的树用了2 s, 求汽车运动的加速度和通过树B时的速度为多少?

解析:由题目条件可知汽车通过AB和BC间的平均速度分别为

AB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1=5 m/s,

BC中间时刻的速度为v2=7.5 m/s,

且v1到v2所用的时间为2.5 s

故汽车运动的加速度为:

通过树B时的速度为

vB=v1+at=5+1×1.5=6.5 m/s

例3一物体由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匀加速下滑, 最初的3秒内的位移为s1, 最后3秒内的位移为s2, 若s2-s1=6米, s1∶s2=3∶7, 求斜面的长度为多少?

解析:由s2-s1=6 m, s1∶s2=3∶7可求得s1=4.5 m和s2=10.5 m.由位移和时间又可求得平均速度, 根据可得相应的瞬时速度

可知, 在斜面上下滑的时间为t=t1+t2=3.5+1.5=5s.斜面的长为

三、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比例关系的应用

1.公式推导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常用的结论还有:初速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1秒内, 2秒内, 3秒内…位移之比为1∶4∶9…;在第1秒内, 第2秒内, 第3秒内…, 位移之比为1∶3∶5….即:

s1∶s2∶s3=…=1∶4∶9…

sⅠ∶sⅡ∶sⅢ…=1∶3∶5…

这个结论是公式法推导出来的.学生在理解m秒内与第n秒内的位移的区别时, 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即便采用了示意图的方法也常常不能领会透彻, 特别是初速为零的使用条件, 也往在被忽视) .若采用速度图象再进行分析, 将会收到良好效果.如图5所示直线为一作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物体的速度~时间图象.

那么, n秒内位移, 便是时间轴上n秒与直线围成的三角形面积.由于时间间隔是相等的, 所以图中所有的小三角形面积都是全等的.因此, 图中任意时间内的位移都是第1秒内位移—小三角形面积的整数倍.

那么, 从图中很容易看出1秒内位移相当于一个小三角形面积, 2秒内位移相当于4个小三角形面积, 3秒内位移相当于9个小三角形面积…;而第2秒内位移则是3个小三角形面积, 第3秒内位移是5个小三角形面积….于是, 上述结论两式便得到印证.

2.应用举例

例4汽车关闭油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最后停下来.在此过程中, 最后三段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

(A) 1∶1∶1 (B) 5∶3∶1

(C) 9∶4∶1 (D) 3∶2∶1

解析:逆向看该运动为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由xⅠ∶xⅡ∶xⅢ=1∶3∶5…则, 最后三段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比为x1∶x2∶x3=5∶3∶1.再由平均速度公式v珋=x/t可得:v珋1∶v珋2∶v珋3=5∶3∶1.

四、推论公式综合应用

例5已知O、A、B、C为同一直线上的四点、AB间的距离为l1, BC间的距离为l2, 一物体自O点由静止出发, 沿此直线做匀加速运动, 依次经过A、B、C三点, 已知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求O与A的距离.

解析:由物体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 并已知两段的位移, 故可用公式Δx=aT2, 又知B是AC的中间时刻故可用公式求B的速度, 具体解法如下:设通过AB段与BC段所用的时间相等为T, 所求OA距离为x, 加速度为a, 则:l2-l1=aT2.

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的解题方法 篇8

【关键词】匀变速  直线运动  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76-01

一、公式解题法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涉及到较多的物理知识点和公式,各个公式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最主要的公式包括:v=v0+at;x=v0t+at2;v2-v02=2ax;x=t

例1:已知一个轿车以108km.h-1的速度行驶,前方发生交通事故,该辆轿车以0.7s的时间做出刹车反应,将该时间称之为反应时间,如果轿车刹车时产生的最大速度为10.0m.s-2,轿车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被称为匀减速直线运动,求轿车离前方汽车至少多远才不会发生相撞。

例题解析:在解该道题时,需要对题干进行认真审阅,明确停车距离是哪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现象,并对该段时间内的汽车所做出的运动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本题可知,司机在发现前方有事故后,分为2个阶段采取措施,轿车先做了匀速运动,后做匀减速运动。需要将汽车在0.7S内做的匀速运动的位移设置为x1=v0t0=30×0.7m=21m,需要将刹车的时间v=v0+at得出t==s=3s。

解法1:运用位移公式进行求解,汽车刹车过程中产生的位移为:

x2=v0t+at2=30×3m-×10×32m=45m

汽车的总停车距离为:X=X1+X2=21m+45m=66m。

解法2:需要运用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公式进行解题,汽车刹车过程中产生的位移为:v2=v02+2ax,带入到该题中为:

x2==m=45m。

点评:匀变速直线运动类问题有很多解题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解题角度进行解题,学习该类知识点,主要考察同学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实际运用情况,要求解答时明确解题思路,掌握解题能力。

二、图像解题法

运动图像能够直观的对物体的变化情况进行描述,为了提高解题能力,需要对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特征进行了解。同学们需要熟练掌握图像的物理意义,对图像中所表示的面积、截距和斜率等方面的物理内涵进行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确保物理问题的快速解决。

例2,共有甲、乙、丙三辆车,在高速公路上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路标,从路标处开始,甲车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后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丙车先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后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他们在经过下一个路标时,速度如何?

例题解析,根据题意,做出汽车的运动图像,图像的下方主要是指图像的面积,需要确保图像包围的面积相等,如图1所示,通过观察图像可知,乙车的速度较快,最先通过下一路标,甲车在乙车后面,丙车最慢。

图 1 甲、乙、丙运行图像

点评:运用图像法进行解题,能够将复杂的习题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观看图像,能够清晰的了解匀变速直线的运动规律,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有助于加快问题的解决。

三、逆向解题法

逆向解题法是物理匀变速直线运动解题法中一种常见的解题方法,需要将末端的速度设置为0,将反方向的初速度设置为0,对匀加速直线运动进行处理。

例3,一辆汽车在刹车前,速度为90km.h-1,刹车时所获得的加速度大小为10m.s-2,求汽车在静止前1S内滑行的距离为多少?

解析:在解题时,需要运用逆向思维的方式进行考虑,汽车在开展刹车行为时,在停车前通常会做匀减速运动,将该项运动逆向,需要将初速度设置为0,对汽车以10m.s-2的加速度经过1S的位移,用公式表示为:

x=at′2=×10×12m=5m

点评:当汽车减速到0时,需要确保初始速度为0,做匀加速运动,为解题带来较大的便利。运用逆向思维进行解题要求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了解,以便能够从反方向的角度明确解题的过程和解题的方法。

在解决匀加速问题时,运用到的公式较多,解题方法多种多样,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加大习题练习,掌握匀加速运动方法,通过读题的过程,能够对匀加速运动进行合理的判断,最终选择出正确的解题方法,提升解题的成功率,提高物理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王传勇.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解题方法[J].考试周刊,2011,51:180-181.

匀变速直线运动类型题 篇9

高一物理组 刘萍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高一物理组 刘萍

本节课是必修一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的重要开端,我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图像和公式两部分教学内容。

由图像中对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展开这节内容的教学, 在对实验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 由匀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过渡到匀变速直线的研究,遵循由简到难的原则,进而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分类。学生对匀速运动和实验还是十分熟悉的,这个过程进行的很好。

随后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进行深入研究,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精心挖掘,逐步对v-t图象中加速度、速度的特点进行一一总结,使学生对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了全面、直观的掌握,效果良好。

接下来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数学表达式进行了推导,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设计了运用数学中的一次函数和利用加速度定义式两个角度进行的推导,但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也导致了时间上的拖延。

公式的练习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我在训练解题的审题、画图、解答的规范性方面的要求不够细致,教学效果一般。

最后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这节课的作业,基本上圆满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

回顾这节课,感触很多。

一、扎实的教学业务能力是获得学生认可最主要的因素,提高业

务能力是教学成长必备的条件。

二、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三、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结论,而且要让学生了解知识结论得到的过程。这也是我这节课遵循的原则。

匀变速直线运动类型题 篇10

活动与探究

课题:用一把直尺可以测定你的反应时间.

方法:请另一个人用两个手指捏住直尺的顶端,你用一只手在直尺的下端作捏住直尺的准备,但手不能碰到直尺,记下这时手指在直尺上的位置;当你看到另一个人放开直尺时,你立即去捏直尺,记下你捏住直尺的位置,就可以求出你的反应时间.(用该尺测反应时间时,让手指先对准零刻度处)试说明其原理.

提示:直尺做v0=0、a=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x= .

习题详解

1.解答:初速度v0=36 km/h=10 m/s,加速度a=0.2 m/s2,时间t=30 s,根据s=v0t+ at2得s=390 m.

根据v=v0+at得v=16 m/s.

2.解答:初速度v0=18 m/s,时间t=3 s,位移s=36 m.根据s=v0t+ at2得a= =-4 m/s2.

3.解答:x= at2x∝a

即位移之比等于加速度之比.

设计点评

匀变速直线运动类型题 篇11

【关键词】物理 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直线运动中的一个典型,教师在展开这种运动形式的教学时一定要找到合适的方法与技巧。比起匀速直线运动而言,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对更为复杂,变式也更多,学生很容易在思维上对于很多内容产生混淆。教师在教学匀变速直线运动时要让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的进行,可以进行知识点间的良好过渡,让学生接受新知更加容易,这样才会更加有助于预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重视对于核心公式的推导教学

匀变速直线运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对于核心公式的推导是一个绝对的教学重点,这也是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构成。很多教师没有在公式推导中投入足够的重视程度,往往是简单的几个推导步骤,没有将公式是怎样得来的清楚的给学生呈现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往往对于公式只是一知半解,没有真正弄清楚公式的实质,在应用时也容易产生差错。教师在这个教学环节上要有所改善,要充分提升对于公式推导的重视程度,并且采取灵活有效的推导策略,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牢固。

教师在推导公式时可以把握如下几个要点:(1)不要因为繁琐直接给出公式,要体现极限的思想。(2)从最简单的匀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入手,得出位移公式s=vt,然后说明v-t图像面积可以反映位移。(3)利用书中“思考与讨论”讨论如何求小车的位移。根据v-t图像面积可以反映位移的认识结合图像指出Δt越小,对位移估算就越精确。(4)结合图像让学生自行推导求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面积的表达,进而得到位移公式。教师要让推导的过程循序渐进的进行,结合学生的理解与认知程度再给予相应的点拨,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认识与吸收这些公式,才能够夯实自身的理论基础。

二、对于运动过程展开有效分析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学习中,让学生具备对于运动过程的分析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相对比较复杂,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需要对于运动的整个过程,乃至每一个具体的环节都有清晰的剖析。教师要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对于运动过程的分析能力,可以结合一些具体的范例带给学生引导,让学生掌握分析运动过程的一般方法,并且在不断的练习中让自己的分析和探究能力得到提升。

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过程分析而言,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辅助手段,那便是画运动示意图。教师要培养学生画运动示意图的习惯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运动情景,将抽象的物理問题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一些相对运动的追及、相遇、相对滑动问题,这一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稍微复杂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很多学生常常感到很困难,对物理规律的选择,不是试试这个公式,就是套套那个公式,这些都是非常低效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提升学生问题分析的成效,要让学生掌握更加有效的方法,画图就是一个典范。因此,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会给学生分析很多具体问题带来非常明显的辅助效果。

三、提升学生的图像分析与处理能力

在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需要学生对于几个典型的图像有较好的分析与处理能力,这是教学的核心,也是学生知识应用和问题解答能力的来源。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析中,需要学生对于位移-时间图像和速度-时间图像有较好的识别能力,这两个图像的有效分析可以给学生解题提供很多重要信息,学生解题的效率和准确性很大程度由学生的图像分析能力决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对于学生识图和分析图像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对于这两个典型图像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较为熟悉,并且可以借助具体的范例来深化图像教学。

以速度-时间图像的分析的教学为例。对于v-t图像的读图过程而言,教师要让学生理解几个要点:(1)纵轴上的截距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的初速度v0。(2)图线的斜率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的加速度a;图线是直线表示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或匀速直线运动;图线是曲线表示物体做变加速运动。(3)图线下的“面积”其物理意义是运动物体在相应的时间内所发生的位移x。(4)两图线相交说明两物体在交点时的速度相等,图线与横轴交叉,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反向。学生如果能够对于这几个要点有非常清晰的理解与记忆能力,看到图像后通常能够立刻做出反应与识别,提炼出图像中体现出的核心信息,为问题的解答带来突破口,这才是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有良好掌握的一种状态呈现。

【参考文献】

[1] 张明亮.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J]. 中学物理,2013(23).

[2] 王凌娆.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总结及应用[J]. 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4(09).

[3] 蒋勇. 有关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解析[J]. 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4(05).

上一篇:清明去祭祖作文下一篇:办公室半年总结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