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2024-09-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共8篇)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篇1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书法艺术

天津市河北区红星路小学

2010年9月 传承民族文化 弘扬书法艺术

作为国粹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凝聚着炎黄子孙的无穷智慧,是中华民族遗产中的瑰宝,积极继承和发扬书法艺术,传承民族文化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职责。为了让学生从小就了解书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传承书法艺术,接受书法艺术的熏陶,造就书法氛围,我校自1983年建校至今历经三任校长,经历二十多个春秋,在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全校师生努力奋斗,学校以书法教学为载体,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卓有成效。先后被评为天津市书法状元校,中央教科所写字教学实验基地,天津市硬笔书法协会教学实验基地。

一、学校领导重视,抓好师生写字活动,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我校在二十余年间,始终坚持抓好学生的写字教学活动,培养了一批有一定书法功底和造诣的教师及学生队伍。

我校的写字教学是首任校长陆秀敏同志自1984年开始主抓,历经三任校长至今已有23年的历史。回忆当年开展书法教学的初衷,主要是因为当时刚刚建校,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学生总体素质亟待提高。从具有共性的基本素质之一——书法能力抓起,通过写字练习,培养良好习惯,陶冶性情,增强文化底蕴。

刚刚起步的书法教学,是利用每天下午1:30——1:45,15分钟时间全校师生共同练习写字。教师在办公室里认真练字,学生在教室里听着古典音乐由语文教师辅导着练字,书法教师到各教室巡视、辅导,因而保证了书法特色工作能经常性地持久开展起来。学生们的字越写越规范,越练越俊秀,教师们也是越发的喜爱书法这门艺术,可 2 以说达到了勤于练笔,爱不释手,提笔即练的境界。1996年首任校长陆秀敏同志历经十年创业,成功地举办了全国书法研讨会,并出版了由启功先生题写的《红星路小学师生书法集锦》一书。书法教学逐渐形成了我校独有的办学特色,我校被天津市书法教育研究会命名为书法状元校,是中央教科所写字教学实验基地,天津市硬笔书法协会教学实验基地。

二、传承书法特色,注重校本教研和培训,培养学生特长 河北区教育局领导十分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自95年以来将书法列入培养学生四项能力之一,小学科十年如一日主抓全区小学书法工作,取得丰硕成果,2005年举办了十年书法成果展。2003年秋季,新课程改革在我区全面铺开,我们迎着课改的脚步,再度审视我校的书法教学。随着我校书法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有校本教材也需要随时代的发展加以改进。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调整、丰富了书法教学内容。

1.开设校本课程,加强校本教材研发。

我校首先将书法课确立为校本课程,成立了学校书法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实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工作,组织参与者阅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钻研小学语文教材(1—12册),了解小学阶段要认识的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形成书法校本教材编写意见修订稿。

此册教材内容编写分为初、中、高级。每级为16课时。初级采用以前的思路,以规范为主;中级以临小楷贴为提高;高级学习行书,培养学生的特长。2004年春季进行编写、校对、制版、印刷,2004年 3 秋季开始使用。2006年10月在河北区首届校本课程研讨会上,我校徐莉老师代表学校做书法展示课,学校并作大会发言。

2.抓好校本培训,注重科研引路。(1)校本培训制度化

我校书法校本培训由学校副校长牵头,成立了书法领导小组,组建了书法骨干教师教研中心组,建立了书法教研例会制:利用每周一上午第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书法教研,广泛研究学校书法的发展,深入细致的研究教材和教法,统一规范授课内容,总结教学经验。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书法工作,在写字教学的管理上做到了“四落实”:即计划落实、组织落实、资金落实、时间落实;做到了“三有”:有约束机制、有监督检查机制、有奖励机制。

(2)校本培训层次化

在书法校本培训中,我校分为骨干教师培训和全员培训两个层面。

利用每周一的书法校本培训时间,开展了:由专、兼职书法教师面向书法骨干教师系列培训活动,从硬笔书法的八种笔画开始,讲到偏旁部首、间架结构。讲课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学习者,他在给其他教师讲课时,要提取自身精华,与其他教师切磋技艺,同样,在听取其他教师讲课时,又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与实践。专、兼职书法教师除了要给学生上好书法课外,还要定额、定向培养书法特长生,同时,还要承担培训全体教师的任务,重点培训、提高教师钢笔字、粉笔字书写技能、章法。

为保持书法特色确保全区领先位臵,学校十分注重加强对教师的书法培训,每周全体会的时间,分别由专兼职书法教师在硬笔书法上 进行全员培训,要求每人写一手规范的汉字,在此基础上为每位教职员工配备了一块小黑板,进行粉笔字的培训,强化教师写好两笔字,全体教职工每月上交“3+1”书法作业(即三篇钢笔字和一块板书),使之更好地应用于教学中。

(3)校本培训开放化

本着教育创新的理念,我校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整合校、区、市级教育专家、教师力量,做好校本培训的开发、延展。我们聘请天津市硬笔书协常务副主席况兆鸿先生为我校书法艺术顾问,开展了“书法沙龙”活动,吸纳学校爱好书法的教师参加沙龙活动,扩大书法教师队伍。历经数月时间,况主席义务为师生进行讲座和辅导,使得“千人一面”的书法格局逐步朝着“多人一面”或“一人一面”改变,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学生终身写好字奠定基础。“书法沙龙”活动,推动了学校书法工作再上新台阶、再上新水平。

三、发展办学特色,打造书法品牌,创建优质教育

近年来,我们在巩固原有办学特色的基础上,发展了学校书法教育的内涵,学校多次举办了师生个人书法展;每年举办一次书法节活动,进行师生书法作品大赛;每学期各班制作一块精美的书法展牌,创建了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为创建优质教育奠定了基础。

1. 首创成立书法分会

2004年我校紧紧依靠天津市硬笔书法协会,得到支持,成立了“天津市硬笔书协红星路小学书法分会”,这是天津市的首创,全校精选出150名书法小尖子作为首批会员。

2.开展书法夏、冬令营活动,使学生受益终生

2004年6月至今校书协先后开展了“书法夏令营、冬令营”活动,聘请专家为书法小会员进行软笔、硬笔、粉笔、篆刻讲座和辅导,还组织会员参观各种书法展,到蓟县参观黄崖关碑林,到我区阳光广场学习“地书”,与“地书”名家进行PK比武。

3. 率先在全国开设地书课程

2006年我校率先在全国开设了以大地为纸、水为墨的“地书”课程,全校师生人手一支地书笔,在宽阔的操场上挥毫泼墨,体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的韵味。此活动的开展,曾先后被《天津日报》、《今晚报》、《城市快报》、《每日新报》和天津电视台等媒体予以报道。现在我校的书法特色真是百花齐放,铅笔、钢笔、粉笔、毛笔、地书五朵灿烂之花竞相开放。

4.聘请庞中华为学校书法艺术顾问

书法工作要发展,就要有专家的指导,我们经常邀请书法名家到校开展笔会进行交流。2007年我主持召开了“传承书法活动二十年成果展示”活动,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庞中华先生亲自莅会,对学校工作给予首肯,欣然题词:“红星闪闪放光辉”!学校聘请庞中华为学校书法艺术顾问,学校开展书法工作情况发表在中国硬笔书法艺术网上。

5.荣获“天津市汉文化推广基地”称号

因为我们对中华语言文字的出色工作,天津市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和汉文化推广中心授予学校“汉文化推广基地”称号,并举行了隆重的授牌仪式,此项荣誉在全市仅有九个单位获得。

6.京津沪渝四市区教育论坛展风采

由于我校书法特色明显,河北区教育局的选派我们承担了2007年京津沪渝四市区教育论坛的展示任务,与会代表对学校师生硬笔及地书的展示给予首肯,对学校师生书法集《书法飘香》给予高度评价,此次专题展示更激发了我们做好工作的信心。

四、延展书法工作渠道,不断开拓创新,永固办学特色

我校的书法教学工作能持续二十余年来长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营造的书法氛围,得益于广大师生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得益于我们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今后我们将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努力,不断创新,拓展书法工作渠道,通过丰富多样的书法教育教学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提高书法兴趣,增强书法意识,提高书写水平,感受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拟从以下几方面寻求突破和发展:

1.加强书法工作与推广汉文化古诗词诵读的有机结合

古人云:“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在小学生中加强朗读训练,特别是推广汉文化古诗词诵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读书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古诗词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精髓的理解,书写古诗词,诵读古诗词,二者有机的结合,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是大有裨益的,对丰富和发展办学特色,弘扬民主文化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加强书法校本课程与教学整合课题的实践和探索

落实新课程计划,以写字教学为载体,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将确立以“书法校本课程与教学整合”的课题,成立中心教研组,调动各学科教师的积极性,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子课题,加强理研究和实践,助推办学特色向纵深发展。3.以书法为龙头,搜集整理,建立书法校史基地

书法工作伴随着学校的成立至今已走过二十多个春秋,经历几任领导的耕耘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回首往昔,红星路小学在各级领导的扶植关注下,办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学校声誉也由此不断提高,书法特色作为学校一笔宝贵的财富,应不断的发扬光大,永留史册。为此,学校将组织人力搜集整理自建校初期至今的开展书法工作的史实资料,建立书法校史基地,作为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民主传统文化教育的基地,永固学校书法办学特色。

五、开展书法教育工作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我校的写字教学工作能持续二十余年来长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校营造的书法氛围,得益于广大师生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得益于我们对书法艺术的不懈追求。我们认为:

学习书法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国书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素养,提高文化素养,为将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书法能够陶冶学生情操。书法作为艺术品,所书内容大都是格言警句、诗词联语佳句,一般思想性都很强,对书写者能有启迪良知,培养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的潜能。

学习书法能够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唐代孙过庭说,临摹字帖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长时间的练习,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可以逐步养成耐心细致,自觉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益于意志品质的锻炼,增强自信心,进而促进文化课的学习。

学习书法能够有益于身心健康。因为学习书法无论临摹还是创作,书写者必须集中精力,排除杂念,屏气凝神、心追手摹。这样一 个过程,既是脑力劳动,又是体力劳动;既动中取静,又静中有动,无论思维还是四肢运动都会有调理气血的积极作用,对促进大脑的生长发育十分有益。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篇2

11月28日, “纳西族少儿民族艺术传承基地”在塔城中心完小挂牌, 该基地由深圳市齐心文具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慈善会松禾成长关爱基金和玉龙县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创建, 将会给孩子们学习和传承本民族的艺术文化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和交流平台。

塔城地处著名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三江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 并流的腹地, 是当今世界的梵天净土, 位于云南省丽江市, 以前是古丝绸之路, 茶马古道重镇, 也是纳西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居民80%以上都是纳西族。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塔城多姿多彩、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它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多个民族共融、多元文化和谐发展的地方, 是丽江著名的“东巴圣地”和“歌舞之乡”。

“飞越彩虹”项目通过资助中华各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发掘和整理, 在全国资助组建各民族少儿艺术团和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以推动各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现已有11个民族少儿艺术团先后破土萌芽, 从遥远的大山深处走到了都市的舞台中央, 向世人传递着各民族动人心弦的天籁之音。

齐心文具为松禾成长关爱基金理事会单位, 是一家文化办公用品、办公设备的专业制造商和集成供应商, 在业内具有很高的品牌知名度, 2008年, “齐心”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9年10月, 齐心文具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公司在高速发展的同时, 不忘投身公益, 回报社会。齐心文具多年来善尽企业责任、共建社会和谐, 致力于学生希望援助, 为国内众多地区的学生捐赠了大量学生文具和善款。2008年, 齐心文具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现金28万元, 及价值50万元的齐心品牌文具一批, 以企业的应有责任和绵薄之力, 为身陷水深火热之中的灾区同胞们送去齐心人的一份薄资和爱心。

此次, 齐心文具与松禾基金一同持续共建纳西族少儿民族艺术传承基地, 这正是齐心文具企业社会责任的再一次靓丽呈现。

太阳慢慢升起, 冬日的暖阳悄悄地洒满了金沙江谷地, 穿过学校的后院, 来到山高处, 顺着金沙江流淌的方向望去, 眼前的景象会让你沉醉。张扬着绿意的麦田, 举着金色树冠的树林, 一条泛着亮光的小河奔向金沙江。

时过中午, 一早从丽江出发的车队才抵达塔城。松禾基金副理事长罗飞先生, 齐心文具董事长陈钦鹏夫妇, 北大法律系84级同学会代表, 中共丽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文银先生和玉龙县县委常委、副县长木志英女士等一行20余人抵达塔城乡。

好客的塔城人身着民族盛装, 列上长长的队伍, 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喜悦的鼓点, 洁白的哈达、优美的民族舞、悠扬的祝酒歌、清香的青稞酒、甜美的山猪肉, 让来宾们得到了盛情的款待。

中午时分, 塔城中心完小操场, 孩子们已紧紧围成一圈, 迎接着客人的到来。松禾基金、齐心文具、北大校友会代表和当地政府人员在校长的带领下进入会场。

仪式上, 木志英副县长首先代表玉龙县向远道而来的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 并向大家介绍了当地的人居情况。松禾基金副理事长罗飞随后就飞越彩虹项目提出了几点希望, 他期望在各方的支持和努力下, 建设好纳西族少儿民族艺术传承基地的同时, 分享、传承优秀、璀璨的纳西民族艺术, 让更多的人了解纳西族, 了解纳西族的民族文化艺术。

其后, 齐心文具董事长陈钦鹏先生和北大校友会刘建民先生相继作了发言, 陈钦鹏董事长表示, 公司将每年拨付10万元善款用于传承基地的运作, 同时将为塔城小学捐建多功能音乐教室, 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 此外, 公司每年还将向学校捐赠一批学生文具。他希望塔城小学的孩子们能在松禾基金的艺术家和派驻支教老师的教育下认真学习, 大家共同努力, 将纳西族的优秀文化艺术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

学生代表最后向与会嘉宾汇报了纳西少儿民族艺术团的基本运行情况, 并对大家对塔城学生们的帮助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各方讲话后, 松禾基金、齐心文具和玉龙县人民政府三方代表共同为“纳西族少儿民族艺术传承基地”揭幕挂牌, 塔城完小的孩子们一起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揭幕仪式后, 北大校友刘建民先生代表北大法律系84级同学会通过松禾基金向玉龙县教育局捐资26.5万元用来建设塔城中心完小“北京大学8415图书楼”。

捐赠仪式后, 与会嘉宾还向塔城完小学生颁发了齐心文具“飞越彩虹”少儿民族艺术统编教材。该教材精心挑选了《茉莉花》、《送别》、《读书郎》等10首经典的少儿合唱歌曲和《美丽的白云》、《月亮姆》等15首经典少数民族合唱歌曲。参与共建的三方希望, 纳西艺术能在更多的孩子们心中发芽、成长, 纳西族优秀的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

玉龙县教育局和塔城学校对齐心文具董事长陈钦鹏的善举深表谢意, 经研究决定, 玉龙县教育局决定聘任陈钦鹏董事长为玉龙县塔城完小名誉校长, 借其之力以推动塔城学校教育事业发展。仪式上, 玉龙县教育局为陈总颁发了聘任证书。

经了解, 目前学校的一些教学配套设施急需维修, 陈钦鹏董事长当即捐赠出5000元现金, 以作为紧急维护费用, 后期各项项目的开展再根据规划逐步进行。

下午3时许, 各项仪式完成, 接下来塔城完小的孩子们为来宾表演了基金会艺术总监孙鹏祥博士为他们精心编排的纳西歌舞。表演结束, 来宾们参观完校舍后, 开始启程返回。塔城完小的孩子们排着队, 依依不舍地送别客人, 陈钦鹏董事长紧握着孩子门的双手, 期望他们好好学习, 健康成长。大家在塔城完小420多名师生的笑脸上, 读到了活力, 读到了美好的未来。迎客的松门依然那么翠绿和直挺, 客人却已渐渐远去。但正如塔城乡教委主任李镜宽先生所言:歌舞不会结束, 客人还会再来, 这将是塔城完小一个新的起点。

通往世界舞台的窗户已然打开, 孩子们幼弱的肩膀, 将肩负起传承纳西民族艺术的重任。这个任务或许过于沉重, 但却又如此真真切切。古老而绚丽的纳西艺术, 归根结底还需纳西人的新一代来传承与发扬。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篇3

摘要:一部高校发展史就是一部高校文化的发展史,高校发展的历史轨迹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以文化的形式呈现出来。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实训基地,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处处反映了西南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所经历的岁月沧桑,构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实践文化内涵。细细梳理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凝练和发掘西南交通大学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激励新一代中心人为西南交通大学的跨世纪腾飞续写新的篇章。

关键词:高校实训基地;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42.4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5)03011306

一、引言

一部高校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高校文化的发展史,高校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会以文化的方式反映和体现,即高校发展的历史轨迹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高校文化不仅是高校发展的文化呈现,也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的提炼和升华,反过来又助力和推动高校向深层次发展。

高校实践育人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不仅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1]。为此,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意义、组织领导和统筹实施作了明确[2]。为了有效实施这项工作,《意见》中还特别强调要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因为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现代工业技术人才的核心平台。

高校实训基地不仅承载着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任务,推动高校工作的全面发展;同时,它也承载着高校文化建设的重任。而且,高校实训基地自身发展就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高校实训基地建设与高校的发展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它的发展,见证着高校发展的辉煌,也积淀着高校历代建设者的教训和经验,书写了高校发展的文化篇章。它传承着大学文化,推动着高校发展。梳理高校实训基地建设的历史,能够凝练和总结大学核心文化,凝聚大学发展的核心共识,并引领学校未来发展。基于此,本文通过对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发展历史的梳理,进一步揭示高校实训基地对西南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的发展辉煌的见证和对西南交通大学“果毅力行,精勤求学,忠恕任事,敦笃励志”[3]核心文化的传承。

二、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历史发展回顾

西南交通大学初创于山海关,辉煌于唐山,蓄势于峨嵋,发展壮大于成都[4~7]。伴随着学校一百一十九年的发展历程,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实训基地,也历经了多个建设发展阶段。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前身是学校实习工厂,作为学校大学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既见证了学校百年发展的历史,又成为了学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对外交流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中心与学校的发展荣辱与共,为百年老校的发展书写了工程实践教育厚重的历史篇章。

(一)山海关初创时期:实习工厂的雏形

西南交通大学始建于1896年,取名为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参见图1)。学校从创立的早期开始,就特别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培养目标与欧美工科大学相类似,教学方式比较灵活,既注重基础理论,又重视联系实际。在山海关建校初期,学校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虽然学堂的建筑面积不大,房舍也不算多,但还是把正堂外的西小院用来放置发动机、抽水机、车床、钻床和一些电工、钳工、木工工具以及一些收发电报的设备等,作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实践场所,那时学堂里已经具备了实习工厂的雏形。

(二)唐山时期:历经动荡并颇具规模的校办工厂

1905年,学校迁址唐山。1910年,学校正式建立了实习工厂(参见图2)。期间,学校为工厂先后添置了许多当时较为先进的仪器设备。据英国《工程师报》调查员报道,1911年前后,学校教学实验设备之精良,图书资料之丰富,不仅排名于全国高等学校之前列,而且也不逊于当时的香港大学。学校从而被誉为当时全国四大实业学府之一。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学校被日军占领,被迫多次迁徙,万里流亡,到抗日战争结束时,学校原有的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几乎损失殆尽,期间学生的金工实习中断。

1949年新中国成立,学校步入了建设新唐院时期。随着学校恢复和重建步伐的开始,实习工厂也进入恢复和重建期。学校十分重视实验室建设,安排机械系筹建者之一的机械工程专家刘钟华教授负责组建实习工厂(图3),并将当时教育部调拨的美国制造的CINCINNATI万能卧式铣床、

LANDIS外圆磨床、W.B.KNIGHT坐标镗床、14″重型工具车床和发电机各一台,还有一台日本战后赔偿的WAKAYAMA卧式铣床划给实习工厂(5台不同的设备可以组建一个自供电的小型加工车间)。1950年,铁道部拨款支持学校的建设发展,实习工厂落成。1954年至1958年期间,学校每年都拨款实习工厂添置实习设备。至此,金工实习已初具规模,实习科目有车、铣、刨、磨、钳、铸、锻、焊等,实习师傅由最初的3人增加到38人,实习车间有机工、钳工、铸造、锻造、焊接5个。那时学校一年级的学生有6周教学实习,铸、锻、焊、车、钳、机各一周,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保证了教学质量,推动了学科发展(图4)。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实习工厂逐步发展成为能容纳数百名学生实习、能自制机床和机械设备的颇具规模的校办工厂。

(三)峨眉时期:曲折中发展的学校机械厂

1971年,实习工厂随学校惜别唐山,千里搬迁,来到峨眉,并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机械厂”(图5),当时所有的仪器设备全部装箱托运,并有22名职工来到峨眉,开始了新一轮的创业。搬运来的设备重新安装调试,指导教师很快投入实习。endprint

1975年至1987年间,为了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几乎每年都拨款给机械厂购置实习设备(如SKJX-2-3箱式电阻炉、SKJX-2-3箱式电阻炉、C630普通车床、G72弓锯床、Y3180H滚齿机、T68镗床、Y54A插齿机、单臂刨床等一大批设备)。期间,机械厂高度重视教职工的理论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提高,并多次开展技工技术等级应知应会的考核,制定技工技术考核实施细则及各项规定,多篇论文在西南金工研究会年会上交流,受到同行们的高度重视和较高评价,机械厂在技工技术考核方面走在了全国高校工厂的前列。1985年,机械厂在铁路高校“金工实习示范表演”和“车工技术比赛”活动中,荣获“车工比赛”第一名,示范表演获得各院校专家代表的一致好评。

(四)成都时期:成就辉煌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

1995年,机械厂随迁到成都,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简称“工业中心”)(图6),工业中心按照集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模式,高起点、高档次、高水平地建设,成为大学生进行综合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设计与制作的校内基础实践教学基地。工业中心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设备投入一千余万元。

工业中心作为西南交通大学整个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的第一层次,承担着基础制造工程实践教学的全部任务,中心的成立,真正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较为真实的现代制造企业氛围,也让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了解现代制造工程的产品开发、设计、制造、市场营销等基本工作环节,了解了现代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及管理模式。通过这些真实的工程背景教育和培训,真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并激发了他们对后续课程的求知感和认同感。另外,工业中心还通过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教学和科研提供资金保障。

2000年,本科教学评估,学校投入工业中心700万元用于硬件建设。当时工业中心拥有一批供学生进行机械制造工程实践、创新设计和制作的专业设施与设备。各种型号的车床、铣床、刨床、钻床、镗床、磨床、制齿机床等在内的近百台各种普通机床全部用于学生的基本金属材料切削加工工艺实习;橡胶硫化压力机和电脑注塑机用于学生进行基本非金属材料成型工艺实习;二十余台先进的数控车床、数控铣床、数控线切割机床、数控电火花成形机床及立式加工中心等机床用于学生进行数控与特种加工工艺的实习(或演示);数十台完善配套的熔炼炉、型砂制造设备、压铸机、空气锤、各种焊割机及热处理炉用于学生进行金属材料成形及热处理工艺实习;数十台高档微机、绘图仪,配套的初级CAD软件及高档CAD/CAE/CAM软件及与CPS系列快速成型机和数控机床联成的局域网,则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机-电-信息集成型的现代制造技术,而且可以综合训练学生创新设计与制作的能力,学生可以运用CAD在局域网上进行创新设计,运用CAM进行制作;C6134、台钻及一些产品专供学生进行拆装实验,让学生对机械产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

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学校投入工业中心600万元用于硬件及环境建设。工业中心进一步对工程训练教学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大力推进新一轮教学体系建设,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和不同兴趣,将教学课程体系层次化、模块化。

2014年,学校在犀浦校区建立了新的工业中心,其建筑面积达12204平方米(图7)。工业中心全体教职工以犀浦校区工业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大实践教学设备更新力度,推动实践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 培养、全员实训等工作,逐步形成西南交通大学工业中心的特色,力争在国内高校领先,无愧于西南交通大学在国内的发展地位,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三、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对西南交通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大学文化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一般而言,它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主要是指校园的自然人文环境;二是行为层面,主要指师生的生活方式和各种类型的活动;三是制度层面,主要是指校纪校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四是精神层面,主要是指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等。而在这四个层面中,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是基础,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是我们通过文化建设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和核心内涵[8]。

一部高校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高校文化发展史。高校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会打上文化的烙印。实训基地作为高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融入到高校整体发展当中。从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它不仅构成了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以自身发展特色不断重构并丰富整个高校文化的内涵。

从文化的物质层面看,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经历了岁月的沧桑。从山海关时期北洋铁路官学堂的实习工厂雏形,到唐山时期的校办工厂——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再到峨嵋时期的校办机械厂,最后到成都时期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从仅有的几台机电设备和草舍,到包括机、钳、锻、铸、焊等工种的实习基地,再到集教学、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高起点、高档次、高水平的建设,成为大学生进行综合工程实践训练、创新设计与制作的校内基础实践教学基地,诉说了西南交通大学所经历的沧桑和辉煌,反映了西南交通大学办学物质环境的变迁,造就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物质文化特色与内涵。

从行为和制度层面看,从刘钟华教授[9]、陈应星教授,到方金满书记、费从荣主任,再到张永奎技师、李国华高工等众多的实习师傅及指导教师,他们构成了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人的优秀群体,实训基地虽历经沧桑和磨难,但他们矢志不渝,前赴后继,一代代传承着西南交通大学的创业精神。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人严格遵循学校“严谨治学,刻苦钻研,艰苦朴素,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二十字教风和学风,坚持“工程基础实训,科研实践创新”的教学定位,牢固树立了“树立制度意识、培养团队精神;实现人人动手、追求过程细节;强化自我管理、鼓励自主创新”的教学理念,成就了“加强工程素质教育,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发展”的金工实习特色,形成了四大类八模块的现代工业技术培养实践教学体系[10](参见图8),也形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独特的实践教育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endprint

从精神层面看,西南交通大学实训基地的发展,完全融于西南交通大学的历史发展之中,处处体现着西南交通大学“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大学理念和“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大学奋斗精神(“竢”就是等待的意思;“实”则有三层意思,即果实、坚实、诚实和实事求是;“扬”有飞扬,传播之意;“华”有中华简称、华丽、美丽等意。四个字组合在一起,有等待果实成熟,即寓意培养出人才,同时使人才更加务实、诚实,从而扬我中华,振兴中华,复兴中华。“扬华”也有扬弃浮华、追求一种务实的、不尚虚华之意。 )。“自强不息”是学校在长期的颠沛流离的办学经历中总结出来的,该词语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意为,天上的日月星辰是不分昼夜、永恒运动的,所以“天”是“刚健”的,人应效法天,积极进取,永不停息。对交大来说,其中有四层意思:永不停息、知难而上、完善自我和艰苦奋斗。

“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交大精神包含有四种内涵:首先是“爱国至上、振兴中华”;其次是“严谨严格、求真务实”;再次是“爱校如家、敬业奉献”;最后是“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这一大学精神在学校实训基地——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百年巨变中得到最完美的体现。而贯彻这一精神,不仅是当今中心人的理想追求,也是西南交通大学全体师生的跨世纪腾飞的理想追求。而踏上现代发展之路的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也必将续写百年老校新的文化篇章[11]。

四、结语

一个大学的发展史,就是一个大学的文化史。大学发展的每一阶段、每一部分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并以文化的形式来呈现。高校文化不仅是高校发展的文化呈现,也是大学精神、办学理念等的提炼和升华,反过来又引领和推动高校向深层次发展。

作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逾百年的发展历程,印证和反映了西南交通大学这所百年老校所经历的岁月沧桑。从物质层面来看,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从建校之初简单的实习设备和茅草陋舍,发展到今天各种实习设施齐备、实习环境优雅、实习条件优越的现代化工业技术培训中心,构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物质文化内涵;而中心人一代代虽历经沧桑而矢志不渝的创业精神,以及特有的实践教学定位、实践教学理念、教学体系,包括所铸就的独特金工实习特点等都形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内涵;而基地人多年所遵循的“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大学理念和“竢实扬华,自强不息”的大学奋斗精神正是西南交通大学精神文化的提炼。由此,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西南交通大学的实践教育史,也是一部西南交通大学的文化发展史。细细梳理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的发展史,不仅有利于凝练和发掘西南交通大学的文化内涵,也有利于激励新一代中心人为西南交通大学的跨世纪腾飞续写新的篇章,也为实现《西南交通大学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中所提的奋斗目标而谱写新的文化辉煌。

参考文献:

[1] 吴湘锋,陈娜,鲁云花. 高校实践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7):44-45.

[2] 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012-01-10)[2015-01-29].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xxgk_142870.html.

[3]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精神传统[DB/OL].[2015-01-29]. http://xsg.swjtu.edu.cn/ShowInfo-44-2-1.shtml.

[4] 张永奎.工业中心[Z].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工业中心元老张永奎口述历史录音,2013.

[5]西南交通大学校史馆.唐院春秋[EB/OL].[2015-01-29]. http://tangyuanchunqiu.blog.163.com/.

[6]搜狐百科.西南交通大学·历史沿革[DB/OL].[2015-01-29]. http://baike.soso.com/h106696.htm?sp=l38464178.

[7]王元良. 回顾历史,再谈西南交大的机械[DB/OL].http://bbs.netbig.com/thread-2544038-1-1.html.

[8]刘剑利.新时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与意义[EB/OL].[2015-01-29]. http://wenku.baidu.com/view/81989469a45177232f60a2b1.html.

[9] 百度百科. 刘钟华[EB/OL].[2015-01-29].http://baike.baidu.com/view/3154386.htm.

[10]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2000年及2007年本科教学评估资料[Z]. 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现代工业技术培训中心,2007.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篇4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世代生活在这广袤的土地上。我们拥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最该做的。

中国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国家。我们的祖先早在二百多万年以前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广阔的土地上。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就已经出现北方,中原,南方三种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我国境内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广阔,富饶的土地。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众多。中华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发展,也同样需要思想文化,民族素质等软实力的提高。对于中华民族而言,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魄”,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始终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由此形成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主流和精华。中华文化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我们民族统一,自强自立的精神支柱,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精神财富。

中华五千多年灿烂文化始终蕴含着一股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品格,是发展民族生存,繁衍,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天行健,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相当于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历史宣言。中华民族具有不畏强暴,百折不饶,愈挫愈奋的自强自立精神。历史上有许多遭遇艰辛而奋发有为的仁人志士,为后代子孙所传颂。中华民族信奉“士可杀不可辱”,“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刚建奋发,矢志不渝,多难兴邦的阳刚之气。

弘扬民族文化传承经典诵读 篇5

为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我校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根据我校实际,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编辑校本课程《经典诵读》,通过课堂弘扬民族文化,普及经典诵读,营造浓郁的校园读书氛围,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祖国文化。

2014年4月14日,全校开展了“语文趣味知识竞赛”活动。趣味竞赛的命题扣住“趣味”二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语文学习与经典诗词、歇后语,成语、俗语以及童话故事和经典名著相结合,主要考查学生对小学生必背古诗词及经典诵读知识的积累。竞赛题目多角度展示了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魅力,参赛学生在一种赏心悦目的风趣学海中“乐游”、“拾贝”。经各年级评选,魏紫龙、罗雅文等六名同学获得一等奖。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篇6

福州民族中学是福州地区唯一的一所省重点民族中学,坐落于罗源县西郊的笔架山麓,前迎金钟晴岚,左揽罗源湾碧波。1992年建校,2010年1月成为福建省二级达标中学。目前,学校占地119亩,校内黉舍巍峨,绿树扶疏,环境优雅宜人。现办学规模为45个教学班,在校生2015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510人。

办学以来,我校得到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对学校民族教育工作给予大力支持。1992年5月,总书记(时任福州市委书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等领导先后来来校指导办学工作。习总就办学目标提出殷切期望“办好目前这所民族中学,培养更多少数民族优秀人才。”建校以来,我校一直把构建民族特色作为办学目标之一,成立“少数民族学生工作委员会”,制定“构建民族特色学校实施方案”,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依托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置了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剪纸等民族艺术和民族体育课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开发民族文化课程资源。

1.开发校本课程资源。为了让民族文化更好地在学校传承,便于师生学习,学校成立民族题材校本资源领导小组,组织教师充分挖掘本土民族文化资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编成校本教材:《畲族文化读本》(初、高中),《畲族民歌》、《民族传统体育教材》共四本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用来普及民族文化知识。

2.创办文社,积累课程资源。创办了以畲族图腾凤凰为命名的《凤凰山》文社,吸纳培养少数民族社员,举办畲族史讲座,刊登民族文化作品。这些民族文化作品为积累课程资源提供了素材。

二、引入民族文化资源进课堂。

我校扎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引进课堂,渗透于各学科中。

1.引进美术课堂。在美术课中教学生创作民俗风情画、学习手工剪纸技能等,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也为学校课程改革拓宽路子,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日渐浓厚,内涵发展彰显特色。

2.引进体育课堂。为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长足发展,我校坚持以“四活动课”(体育课、课外活动课、兴趣小组课、民族体育特长班课)为教育教学教研平台,辐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内容。体育课是普及与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主阵地,组建兴趣小组,把“毽球”、“高脚”、“板鞋”、“蹴球”、“武术”、“陀螺”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课外培训项目,发现和选拔特长新苗送入民族体育特长班,进行重点培养,为民族传统体育储备人才。

3.引进音乐课堂。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中,我校音乐组教师有意识地融入一些畲族民歌、畲族舞蹈的教学与欣赏,让学生感受畲族音乐、舞蹈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畲族音乐、舞蹈的兴趣。同时将传统畲歌与融入现代元素的畲歌进行对比、演唱,使得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也让畲族音乐得到传承。

三、开展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传承活动。

为了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我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让民族文化入脑、入口、入心,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1.开展民族文化考察活动。每年我校利用暑期的夏令营活动,组织师生深入畲族聚集乡霍口,考察民族文化资源,收集畲族建筑、服饰、神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等资料。

2.组织学生参观作品展览。2011年12月14日,我县著名的剪纸艺人朱学舜老师的畲族文化剪纸作品50多件在我校图书馆展出,吸引了本校很多师生。朱学舜老师并在我校现场指导畲族学生剪纸,气氛活跃、场面壮观,成了民中一道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景线。

3.组织学生开展畲歌畲舞、畲族传统体育表演活动。我校组建了畲族合唱队、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经常参加校内外各种演出,如校艺术节民族歌舞表演,县畲乡“三月三”歌会、社区踩街宣传活动、畲族传统文化活动、省市少数民族文艺调演、民族联谊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展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4.开设第二课堂,学畲语活动。经调查,我校每年招收的畲族生,初一新生中约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学生不会讲畲语。为了畲语的传承,学校利用本校畲族教师的有利资源专门开设了畲语第二课堂,指派懂畲语的兰阿炳、雷秀海两位老师讲授畲语,收到良好效果。5.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法,学畲家拳。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民族传统体育夏令营活动,安排部分有兴趣有一定潜质的汉畲学生深入福湖、竹里、八井等畲村,利用空闲时间邀请畲乡有武术功底或有民间体育爱好的乡亲给师生们进行示范表演。我们还邀请畲乡的老拳师雷明德等人,到学校进行现场表演和开设讲座, 这些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传统体育素材为我们提供了教学资源。使得具有畲族体育特色的 “畲家拳”、“斗牛”、“打尺寸”等在学生当中逐渐流行,这些活动不仅畲族学生积极参与,而且众多的汉族学生也纷纷加入其中,促进校园民族大融合。

6.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展示学习成果。我校每年都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各年段都鼓励畲族生研究本民族的文化风情,参加成果展示。其中《畲舞翩翩》获得2013—2014年校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一等奖;《罗源畲畲族文化保护传承现状与对策》获得2015—·2016年校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一等奖。研究性学习活动展示了畲族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

四、进行民族文化特色课题研究。

随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校积累比较丰富的经验,扎实开展民族文化特色课题研究,打“特色牌”,走“特色之路”。

1.“十二五”期间民族文化课题研究。2013年,我校申报的《关于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校本课程探研》课题,被福州市教育研究院正式立项为“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3课题”课题。2015年12月通过市级验收,结题了。我校以这课题研究为契机,深入地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将其中较成熟的资料编辑成册,形成系统的资料。这些资料来源广泛,有文献,有少数民族研究专辑,有民间艺人专访等。为课堂教学中传承与弘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奠定了基础。

2.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校课题研究。2013年,我校申请的《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实验学校——校园畲族文化》课题立项为市级课题。2015年结题。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经验及成果,在《东南快报》、《中华民族宗教网》等报刊进行相应的报道。

五、主要成效:

1.畲族文化得到了进一步传承。

通过多年来,扎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民族文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传承:一是教师通过本项工作,积累相关知识,增强了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知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知识教育和宣传,有力地推动非遗文化的保护,民族文化知识得到进一步普及。二是学生通过参加本项活动,了解了畲族文化知识,民族民间文化的普及面得到进一步拓展。

2.教师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提高。

在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中,老师们通过大量的收集资料,开展民族文化研究,教师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得到了不断提升。

3.学校办学品位和内涵得到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校扎实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我校组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队,代表福州市连续参加五届福建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连续两届分别获得男、女毽球团体第一名,男子单蹴第一名,男子双蹴第一名,以及2个第二名,6个第三名等好成绩;陀螺队、蹴球队和雷伙斌等十五名队员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可谓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坚实的课研能力,也得到社会的认可。我校李炳坚老师担任第七届省民运会陀螺主裁判长,林引老师担任第七届民运会蹴球副主裁判长,他们都圆满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光荣使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得到了省、市、县民宗局的表彰与肯定。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福建省民族团结教育先进单位”、“福州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等称号。

特别是近两年在畲歌的传唱挖掘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收效颇大。畲族文化由于种种原因,并不被大众所知。以畲歌为例,由于没有文字,大多靠口头相传,现在年轻一代几乎都不会,传承的状况不理想。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畲族这个非物质保护遗产,了解畲族文化。学校组织畲族合唱团精心排练,从声乐、舞蹈上下苦功,到霍口畲乡进行采风,并为合唱拍摄制作MV。这支MV很好地诠释了畲族特有的文化如乌米饭,乌石滩,凤凰髻等。这首畲族风情的歌曲参加了由美国《国际日报》和中美友好协会主办由美国PCC大学、美国科洛纳音乐学院、美国南加州爱乐乐团协办的首届国际华乐大赛,受到好评,获得了中国赛区合唱组一等奖。福州民族中学也被大赛组委会授予优秀组织单位荣誉称号。同时《乌乌的歌》还在福州市第十四届、福建省第五届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现场展出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的佳绩。

六、未来规划:

1.学校将更加重视民族文化进入学校工作,把它列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师教学计划,制定相应的措施,确保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健康、有序、规范地开展。

2.民族文化进入学校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和有效方法。计划在校门口的广场中央树立体现民族团结主题的雕塑,在广场四周雕刻体现畲族文化元素的浮雕,并在校园内开设一个畲族文化展馆。在校园内全面推广民族文化,使其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

3.开展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活动,现紧缺的是资金与人才。若能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校园指导,并与我校畲族教师一起成立研究会,对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将会有促进与帮助。

畲族文化传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期间需要不断的改善与改进,更需要创新与钻研的精神。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多种措施来保护传承畲族文化!让部分濒临消亡的民间文化精髓能代代相传!

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篇7

辽宁省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王立娟,辽宁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副院长、辽宁省武协秘书长汤红,辽宁省武协副主席关铁云、田雨时,锦州市体育局局长张海波及黑山县四个班子的领导出席活动。

杨氏太极拳第五代嫡传、西安永年杨氏太极拳学会赵幼斌会长,副会长赵亮及赵幼斌老师的五位弟子应邀参加了活动。

仪式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张昊主持,县长袁力首先致欢迎词。他说:“一年来,黑山县认真贯彻国家体育和武术管理部门的文件精神,深入开展‘三丰故里、太极黑山,武术之乡、全民健身’系列活动,大力普及传统杨式太极拳,形成了政府倡导、部门联动、企业支持、领导带头、社会参与、群众响应的工作机制和模式,杨式太极拳爱好者从500人迅速增加到5万人,培养了各级辅导员260人,辅导站、习练点增至近200个。跃进黑山杨氏太极拳学会成立后,入会会员近2000人。大家从自发、自学太极拳走上了有组织地学练正宗传统太极拳的轨道,实现了学练人员数量和质量的两项飞跃。”

赵幼斌会长向黑山县颁授“传统杨式太极拳传承基地”牌匾,辽宁省体育局群体处副处长王立娟颁发“传统武术进校园试点单位”牌匾,锦州市体育局局长张海波颁发了“中国武术段位制锦州培训基地”牌匾。

弘扬崇高风范 传承民族文化 篇8

保护传承 满腔热情

目前,黔东南州离退休干部有34600余人,80%以上离退休干部都是少数民族。部分离退休干部离退休前一直做着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离退休以后,更是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丹寨县史志办退休干部王凤刚,退休前就发现《贾》是丹寨县境内苗族民间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的一种诗歌体文学形式,具有文学、历史、宗教祭祀、习惯法等各方面功能。退休后,王凤刚全身心投入到《贾》的记录整理中。2008年苗族经典《贾》被列入全国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苗汉对照书稿2009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创造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史上的奇迹。

黎平县肇兴乡退休教师、民间侗族歌师陆海安退休后,免费提供场所,以侗族传统的“口口相传”方式,培训了38名当地男女青年,组建了一支中寨村民族文艺表演队。1997年建队至今,平均每月大约有15场接待外国友人的表演,每场收入350至500元。十余年来,为中寨村部分群众家庭创外汇收入50余万元,陆海安还经常到学校去教授侗歌和民族舞蹈,为侗族文化进课堂做出积极贡献。黎平县退休干部黄友云,受聘老年大学教授侗族大歌,5年来,学员达1000余人次。

黔东南州大多数老干部离退休前就對民族文化非常热爱,虽然没有从事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工作,但离退休后怀着对黔东南民族文化的执着,用满腔的热情在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做着积极的贡献。

发挥余热 奉献社会

黔东南州不少老同志积极参与民族文化教材编写,并多次进入机关、校园、社区、农村言传身教。

雷山县苗学会中,退休干部就有30余人,2005年来,大力挖掘、搜集、整理、传承和弘扬苗族文化,先后申报成功“芦笙制作技艺”等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吃新节”等1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黔东南州离退休干部参与组织策划多个苗侗文化大型歌舞表演活动,使黔东南形成品牌,有力推动了该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全州离退休干部自发组建多个以苗族、侗族民族歌舞为主的老干部文艺宣传队,经常深入机关、学校、部队进行义演,并积极组织身体好的老干部赴州内外、省外各地参加各种大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为各地各苗族、侗族支系的文化搭建携手搞好民族文化研究平台,既宣传了黔东南州的民族文化内涵,又加深了地区和地区、省与省之间老干部的感情。

上一篇:大别山心得体会下一篇:国庆节后上班祝福语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