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圆明园》的观后感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电影《圆明园》的观后感(通用14篇)

电影《圆明园》的观后感 篇1

圆明园最初是康熙皇帝赐给皇四子胤禛(雍正皇帝)的花园,做过雍正常驻的别宫,经满清历代帝王扩建,容各方园林之大成,曾被称为万园之园。然而最终的命运却沦为一片废墟,成为留给中华儿女纪念近代中国屈辱史的不朽标志。圆明园的兴衰是中国古代璀璨文明至近代社会遭遇列强欺凌的缩写。

近代中国的落后可以归结于一个现象,也就是主观原因是盲目自大,闭关锁国。中国素来以天朝大国自居,唐宗宋祖,视世界各地为蛮荒。郑和下西洋,不是像近代欧洲诸国的远航以贸易为目的,而是以树立天朝国威为目的,且郑和死后大型的的航海活动也终止了。到了清朝闭关锁国之风更甚,对于乾隆帝一纸文书,予以废止。当西方各国工业革命如火如荼的展开时,满清依然盲目自信,不予在意。圆明园中的水法本以机械驱动,竟然变成了人工驱动可见一斑,甚至到在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海关由洋人担当。中国的近代发展没跟上世界的步伐。

当然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客观原因是中国的社会体制落后,封建社会体制已存续了2000多年,历代王朝更迭维持着所谓的活力。然而这个体制本身却有无法规避的弊病。

首先,这一传统的制度压抑民众财富,士农工商,商人一直处于最低地位,虽然圆明园建成时,中国处于康乾盛世,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土地,但封建统治者掌握了期中绝大部分,普通民众获得的收益并不多。圆明园的建成是封建统治者从广大劳动人们手中剥削而来的。

其次封建王权体制,使很多社会矛盾的解决凭的是个别统治者的独断专行,中国民众平时缺乏合法斗争手段,来抑制皇权的强大。国家大事更多的依赖于上届皇帝指定的接班人,统治者的好坏,没法由最广大人民所决定。百姓无法与官府抗衡,导致民畏官,民众利益诉求无法得到释放。后期的戊戌变法的失败更加速了清王朝,封建制度的灭亡。所谓民者立国之本也,失去民心政权体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即使中国民众是那么的习惯于逆来顺受。

基于上两种因素导致了近代中国的愚昧落后,300太监宫女以为先祖保护锁在供有神位的宫殿被活活烧死。雍正帝学古代皇帝炼丹求长生不老。如今看起来十分可笑,但当时却是他们“虔诚”的信仰。

北宋哲学家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成了历代中华民族知识分子追求的目标,而在此追求之下“内圣外王”成了中华民族能够开创盛世的主流论调,恢复尧舜禹时期井田制等上古盛世制度,也成了历朝历代皇帝的终极目标。就是在这种文化的背景下,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便形成了一种对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非制度方面的完善。典型的例子便是人们对于君主的自身素养的幻想,认为只要君主提高了自身修养,国家就会发展人民生活便会提高,受到人们无数赞颂的清官海瑞给嘉靖皇帝的奏章便是其中大部分人的看法“陛下诚知斋斋无益,一旦翻然悔悟,日御正朝,与宰相、侍从、言官讲求天下利害,洗数十年之积误,置身于尧、舜、禹、汤、文、武之间,使诸臣亦得自洗数十年阿君之耻,置其身于皋、夔、伊、傅之列,天下何忧不治,万事何忧不理”此等想法在中国已深深的印入了中华民族的骨子里,但是数千年来,尧舜禹之后便再也没有出现此等完人了,而西方则认为人是不可能完美的,虽然他们的历史中曾出现

许许多多高人们也对于完人的期待如莫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安德里亚的“基督城”、苏格拉底的“理想国”,但是在实践的探讨中,他们已发现等待一个完人不如设计一种制度来促进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仍然在苦苦的等待圣人的再次降临,在国外的舰船利炮打入我国的时候,我们还是没有等到那位千年不出的圣人。此则对于圣人的期待对制度的忽略又成了中华民族落后的思维模式之一了。

基于上述原因,加之社会的生产力得不到解放,技术落后,生产任停留在农耕社会,用过去的传承了千年的农具工具进行生产,最终导致了中国军事的落后,用冷兵器与侵略者的钢船铁炮对抗,士兵作战英勇,伤亡巨大,有联军士兵甚至把侵华战争当作旅游。对于科学技术统治者也显得非常冷漠,侵华联军甚至在圆明园中找到了大使送给中国皇帝的火枪火炮,中国统治者完全弃之不用。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中国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是中华民族不愿意但又不能不揭开的伤疤,只有正视它才能不断地督促我们奋进。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所以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领下,不断摸索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学校的《火烧圆明园》的记录片后,我感受颇受。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

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是呀!那毕竟已是历史,是不可改变的。现在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篇历史在以后重演。我们要把这篇羞辱的历史铭记于心。成为我们加油的指引标。历史是不可改变的,它将永远记录在每一代的人心中。但是,它可以改变以后,改变将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为了以后中国美好的将来奋斗。从现在努力,为了新中国,为了历史不再记录像火烧圆明园这样的屈辱史!我们应该有奋斗的决心。来!为了中国的以后,我们努力奋进吧!

1860年10月18日——我们应该铭记于心的日子,因为在历史的篇章上,这是帝国主义火烧圆明园的日子。圆明园的毁灭,即见证了帝国主义的伤天害理,令人发指的罪证,也证明了那时清朝的腐败和“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看了学校的《火烧圆明园》的记录片后,我感受颇受。

闭上眼睛,我好似看到了近160年前那火烧圆明园的场面,也看到了法国和英国这两个强盗在肆无忌惮的犯着罪恶。我可以听到他们在骄傲的笑着,笑着他们的胜利,笑着他们的伟大,笑着中国的腐败。

其实,这段历史是我最不愿意面对的历史,因为它是中国历史上的屈辱,也是作为每个中国人心底最疼的地方。我想,是个中国人。就一定仇恨妄自尊大,毫无避讳的烧杀抢掠的帝国主义吧!这不是我在夸大其词,而是他们的做法真的不能不让中国人气愤,不能不让全世界所苟同.对于圆明园,我是心存骄傲的。不管它曾经是否被帝国摧毁,也不管它现在是如何的面目!但是可以说,它集我国几千年优秀造园艺术之大成,把我国古典园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年,凡目睹过其盛况的人,都说它确实是好。一些西方人,对中国园林刮目相看,也正是从圆明园开始的。总之,圆明园为我们这个文明古国赢得过荣誉,曾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抢劫圆明园的时候,随军的神职人员在圆明园被焚毁前居然大言不惭地说:“都拿走吧,再过半小时,所有的东西都将被烧掉。这是拯救,而不是抢劫。”这是令中国人所愤怒的,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可以做到这么的自圆其说。

我想,圆明园的毁灭。不仅是令中国所有人民所羞辱的,也是令全世界,令全人类所叹息的,也是历史上的一大遗憾。我想,现在的英国和法国应该抱有抱歉之心了吧!毕竟他们的做法实在太过分,太可恶了!可是,网上的一条消息,彻底把我震撼了:对于圆明园一事,帝国中有的没有记载,有的甚至是庆祝胜利之类言语。他们这般的自我吹嘘,我真的被震撼了。他们难道不该觉得在圆明园一事上,他们的做法可耻之极吗?没有记载,这不是小人的做法吗!敢做不敢当,这不是和当年日本对于二战时的残暴行为不以承认的可耻做法一样吗!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伯纳·布立赛曾说过:圆明园劫难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次巨大灾难。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态度:对于历史上所犯的错误和罪行,可以原谅,但不能忘记。

电影《圆明园》的观后感 篇2

这部影片围绕日本式的葬礼场面展开, 植入了夫妻爱、生死观等一系列普遍性主题, 讲述了一位入殓师的成长历程, 给人们带来了眼泪、欢笑和别具一格的感动, 在其中蕴涵着日本民族独特的“以死为美”观点, 使死亡成为一种艺术载体而不断出现在影片中。

浅黄的草, 深黄的桥, 银灰的树林, 苍灰的河水, 独自凭栏的人, 逆水游动的鱼, 雪山, 蓝天, 鹤…那色调, 那景致, 每一处都似乎是闲闲的一抹, 却分明有些意味在里边。淡雅, 忧郁, 沉静, 内敛, 一如川端康成的文字, 典型日本式的审美。这部电影, 其实不像电影, 倒仿佛一篇舒缓的散文。

大提琴手小林大悟, 因乐队解散而被迫放弃理想, 携妻子美香返回山形乡下的老家。阴差阳错间, 他进入入殓师这一行当。所谓入殓师, 是给死者擦洗、更衣、化妆、送往安乐之土的人。小林为生活所迫, 瞒着妻子和乡亲们开始了入殓师的工作, 当然更多的是逝者家属真诚的感谢, 慢慢地大悟理解并真心接受了这个工作, 让死者美丽祥和地离开, 让生者留下美好的印象和回忆。

在澡堂老奶奶去世的入殓仪式上, 小林终于获得妻子的理解, 而在自己六岁时候就和情人离家出走的父亲的入殓仪式上, 看到父亲临终时紧握在手里的石头, 那是小林六岁时送给父亲的唯一纪念, 小林终于被亲情所感染, 放下心头对父亲几十年的怨恨, 真正体会到了失去亲人的痛苦。

小林的记忆中, 父亲只有身影, 面容却是模糊的, 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就再没见过父亲, 那个抛妻弃子随情人远走的男人。小林只记得关于石头的说法:“以前。很久以前, 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据说, 人们会寻找与自己心意相仿的石头, 然后把它送给对方。收到的那方, 通过石头的触感和重量, 解懂对方的心意。比如说, 如果表面光滑的话, 就能联想到一颗沉稳的心。如果表面粗糙不平的话, 就会为对方担心。”这是父亲告诉小林的, 当时父亲送给他的正是一块粗糙的石头, 而他给父亲的是一枚滑溜溜的鹅卵石。父亲还答应每一年都要互赠石头, 但不过是随风而逝的一场空, 故居中留存至今的只有那一枚粗糙的小石头, 因此小林是一直在恨着父亲的。

而如今, 一封来信宣告了父亲的死亡, 一具陌生的身体摆在面前要小林接受。小林在复杂的情绪中为父亲入殓。父亲独身一人, 靠在港口给人帮忙, 而得以寄居于值班室。父亲的日子显然过得很艰难, 可他为什么不肯转身回家呢?果真是像也曾抛弃孩子的公司女职员说的那样“很想见, 却见不了”的自责、痛悔与矛盾吗?当他在揉搓中慢慢掰开父亲的手时, 一个原本被紧紧攥着的东西掉了下来, 是石头, 那枚小小的鹅卵石!原来小林的父亲一直对儿子心怀愧疚, 到死都握着小林小时候送他的小石头, 这让小林重新感到了那些久已失去的爱。

泪, 慢慢坠落, 是藏了二十年的泪, 是恨了二十年的爱啊!泪光中, 小林刮去父亲满脸的胡茬, 抚摸着那眉那眼那鼻翼的纹路, 记忆中的面容渐次清晰, 温暖慈爱一如心中想要的模样。小林哽咽着说:“是我爸。爸爸……”

如果时光能够停驻, 我愿意就是这一刻, 就在小林不能释手地抚摸着父亲脸庞的这一刻, 愿所有曾经亏欠的都补偿给这在运命中挣扎的大孩子!但导演显然比我理性, 他让小林握着美香的手, 共同握着那枚鹅卵石, 郑重地放在美香的腹部, 那是孕育新生命新情感的地方。小林送别了父亲, 也在心里放弃了积怨。小林送走了父亲, 他自己也将成为父亲。与过往和解之后, 小林也得到释怀和解脱, 生命得以更新, 爱也因此得以延续。

整个影片基本上没有什么高潮, 一直都是在平淡中娓娓道来, 剧情简单, 语言简洁, 人物表情不算丰富, 故事没有什么跳跃。但是, 总有些意味在里边, 有力量一步一步进入人的心灵。因为入殓师的职业缘故, 影片中有很多死亡、遗体、葬礼的场面, 死者有异装癖的男青年, 有交通事故的青春女孩, 有丢下女儿和丈夫的中年妇人, 有遗容上印满后辈唇印的老爷爷, 还有多年不知去向的父亲…, 每一个死亡都令人哀伤, 因为有了入殓师, 每一个死者又都是有尊严的离去。在影片最后, 影片所宣扬的爱和温情, 这也许就是这部影片打动众多观众和奥斯卡评委的重要原因吧。观看完影片, 心情不是关于死亡的沉重, 亦不是关于存在的选择下责任的承担和痛苦, 只有那挥之不去的温情像一块石头的传说那样长久地压在心头, 留在记忆的最深处。

一部入殓师开启了一扇了解日本人生死观的窗户, 让我们对这个民族的悲情文化的生死情结产生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死亡的解读, 亡者的尊严, 繁琐的礼仪, 严格的程式化, 唯有日本人才能创造这样一种特异而有力量的美, 也唯有日本人才能这样深刻参悟死亡文化的内涵。日本文化, 固然有其岛国封闭偏狭的一面, 但也有正好使传统得以保存的一面, 上古遗风, 汉唐礼仪, 还是有些精髓流传下来了。日本人繁琐的礼仪后面确然有些什么值得我们必须思考了。

摘要:《入殓师》是2009年在美国奥斯卡电影节获奖的一部日本电影, 这部电影中隐含了东西方文化的博弈和冲撞, 既有对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承, 也表现出西方文化的强力影响。影片中主人公坚持自己的理念, 对抗社会和家人要他放弃工作的压力, 坚持自己喜爱的入殓师工作。影片在观念的深层表现出了回归日本传统“家”文化的愿望, 叙述了小林父子关系从紧张到和解的过程, 对“家”文化中血缘亲情关系的保持和传承表现出了非常积极和乐观的态度。

关键词:入殓师,以死为美,人性,情感

参考文献

[1]小山薰堂, 2009.入殓师, 世界电影 (5) 。

[2]凌洁, 2009, 入殓师:因生命最初的热度而感动, 观察与思考 (13) 。

圆明园电影观后感 篇3

随着精彩电影情节的不断发展,我心潮起伏,激动不已。当精彩电影放到清朝骑兵用长矛、刀剑杀死一个又一个手持钢枪的洋鬼子时,我情不自禁地与同学们一起喊了起来:“打啊!狠狠地打!打死侵略者!打死狗强盗!”当精彩电影放到英法联军疯狂地掠夺珍宝、焚烧圆明园时,我愤怒地紧握拳头,咬牙切齿。我永远忘不了这批强盗抢夺珍宝、互相扭打、放声狂笑的可憎的样子!

精彩电影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不能平静。我感到,清政府太腐败了。慈禧太后只知道保住自己的权势,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步步退让,不断地割地赔款,让侵略者长驱直入。这样的封建统治者真是民族的罪人啊!

我又想到:侵略者是不会有好下场的,历史终将审判他们的滔天罪行。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当时就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有一次,两个强盗闯入了圆明园,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胜利者盗窃了圆明园的全部财富,然后彼此分赃……”践踏人类文明的侵略者总有一天会受到正义的审判,历史的清算!

火烧圆明园电影观后感 篇4

【篇一】

从电影中,我了解到圆明园在毁灭之前有弯弯的流水,高高低低的假山,湖面如镜,山似翡翠。园内的宫殿建筑,美妙奇特,变幻无穷。那无数名贵的奇花异木,数不尽的珠宝玉器,无论是建筑的优美,还是五光十色的金珠玉器的珍奇,圆明园都堪称世界上的杰作。

但是好景不长,公元1860年6月,英法联军闯入圆明园,看见许多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疯狂抢夺起来,能拿走的全都拿走,手里拿不走的,就用抢来的绸缎和刺绣做的包袱,拿走成包的珍贵文物和金银珠宝。对拿不走的楠木器具,铜器,瓷器等物品,则用枪托或棍棒砸碎。一连几天,侵略者又让骑兵团分头到圆明园各处同时放火。

圆明园的创造是一部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它是美的化身,然而,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是世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与耻辱。

【篇二】

我的眼睛在流泪。我的心也在流泪,看完《火烧圆明园》,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的心灵被耻辱着,被那愤怒的火焰灼烧着。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想看见有许多美丽传说,极精美的,举世无双的圆明园呢?那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制的楼台亭阁,那奇异的花草树木,那价值连城的国宝,然而,着一切都不存在了,留下来的只是几根残缺不全的石柱孤零零地躺在那里,它们好象在向人们诉说但年屈辱和痛苦。90多年前,嗜血成性的八国联军,无视中华民族的尊严,恣意践踏中华国土,大肆掠夺圆明园的文物和财宝,推倒圆明园的楼台亭阁,毁坏圆明园的气话异草,为掩饰其罪行,他们放火烧毁了圆明园,大火连续燃烧了三天三夜。大地在颤抖,人们在哭泣,举世闻名的,溶艺术和建筑于一体的圆明园变成了一片废墟

中华民族是不屈服的民族,怎样蒙受这样的奇耻大辱?看!睡狮已醒,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斗争,埋葬在黑暗的旧社会,又领导人民在旧社会的废墟上发愤图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巨龙腾飞了,如今,我们伟大的祖国像一个璀璨的明珠在世界的东方闪闪发亮,光彩照人。

《火烧圆明园》电影观后感精选 篇5

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正因为它的布局之巧妙、建筑之辉煌、历史文物之珍贵,才被称为“万园之园”,可见其昔日之迷人、壮观。圆明园占地三百五十多公顷,浓缩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名胜,汇集了天下名园的精华,这一园林用了一百五十多年,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靖、道光、咸丰六代子孙打造完成,真正体现了圆明园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可在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和英法联军的贪婪、猖狂、疯狂、野蛮之下,圆明园终究还是惨遭厄运。一八六0年十月六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入圆明园,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绫锣绸缎,全被英法联军任意破坏、毁掉、抢走;为了销毁罪证,十月十八日和十九日,英法联军高举火把,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了三天,火光冲天,烟云笼罩了整个北京城。如今的圆明园,经过了百年的风吹雨打,在洒满热血的土地上只剩下几根残柱依然挺立着,那些柱子仿佛诉说着:“可恶的英法联军,竟在我们中国的土地上肆意破坏,你们的滔天罪行是不可破灭的,炎黄子孙将会把这屈辱的历史牢记在心!”

英法联军——可恶的强盗,一把火燃烧了我国两千年来著名的宝藏,你们是那么的横行霸道,为所欲为,这么一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宝库,就在你们这些强盗的魔爪下毁于一旦,这群强盗,不仅仅抢走了我国璀璨的宝库,还烧毁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人民的血灾,将由你们来偿还。

清政府的懦弱无能更让我痛心、难以置信,皇帝竟在“战场”上临阵脱逃,这手下的大臣更是一群废物,当公开宣布火烧圆明园的强盗们如此狂妄时,圆明园里却空无军队。当众公开拍卖我国文化珍宝时却无人震惊,这不仅仅是英法联军的罪恶,更体现了清政府的无能,圆明园的毁灭简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奇耻大辱啊!

今日的圆明园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这些耻辱,作为中华民族子孙的我们怎能不刻骨铭记!

1.《火烧圆明园》观后感500字六篇

2.《火烧圆明园》观后感800字五篇

3.《火烧圆明园》观后感500字五篇

4.观看中国文物《火烧圆明园》观看感范文500字5篇

电影《圆明园》的观后感 篇6

孩子的童年应该是无忧无虑的, 电影《看上去很美》则给了我一种完全不同的感受。在影片中, 在方枪枪这个五岁孩子的眼里, 从进幼儿园开始, 烦恼似乎就接踵而来——

每天要自己穿衣服;

要按时上厕所;

要得小红花;

要听老师的话……

所有老师都觉得是他不听话、不上进, 没有人去关心他, 只知道强迫, 只讲求统一。压抑的环境, 冷漠而势利的老师, 方枪枪失望了, 他将老师想象成妖怪, 煽动大家反抗。

看完这部电影, 给我最大的感触是, 教师对孩子的爱与宽容是多么重要。在教育工作中, 爱是永恒的, 是第一位的。不管身处何地何年代, 教育的原则是要爱孩子, 尊重孩子的天性和人格, 还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无论你用何种方法教育孩子, 都不要伤害孩子的心灵, 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 是一块未经开辟的圣地, 就看我们如何去耕耘。

在影片中, 方枪枪是老师们眼中的顽皮孩子, 他的劣行不可救药, 可是哪个学校、哪个班级没有特别的孩子?老师要学会宽容孩子的缺点, 尽量淡化孩子的错误, 不要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当他们犯错时, 老师可以先“冷处理”, 然后再找合适的机会帮助他, 让他随时能体验到老师给他的温暖和关爱。

方枪枪刚到幼儿园时, 也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好孩子。他也期望得到小红花, 他也曾经努力过, 真心希望能得到老师的重视。一朵小红花对他的诱惑力太大了, 他经常对着小红花评比栏发呆。但是老师对他的进步视而不见, 对他怀有偏见, 方枪枪唯一得到的一朵小红花, 却是因为某个领导来看自己孩子时不经意的一句话。

孩子比成人更需要得到别人的肯定。方枪枪在一个人受人冷落时, 会做出一些事来吸引大家的注意, 引起别人的关注, 所以, 方枪枪在接下来实行了一系列的“坏活动”。老师和同学们对于这种行为, 简单的认为是孩子的品质有问题。试想, 如果老师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 或者有亮点的时候, 能给他一朵小红花;在他孤独时能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去了解、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在他惹出一系列的“坏事”的时候, 加以引导、帮助他, 鼓励其他孩子接纳他……方枪枪一定会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蕾, 我们要给他时间, 等他绽放, 倾听花开的声音。

给孩子的爱就是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 赞美孩子的亮点。赞美是一种聪明的、巧妙的、积极的肯定别人的方式, 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赞美的话有时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每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 特别的孩子的亮点也许埋藏得更深, 需要老师善于捕捉, 用平凡细微之处洞察孩子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及时肯定, 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影片中老师们不断重复着一个词:“不许”“不许这个”“不许那个”……孩子们被机械麻木地制约着, 孩子们的天性被扼杀了, 远离了童真、快乐和自由。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 我们是否会对孩子的讲话不屑一顾, 对孩子的进步视而不见, 却紧紧抓住孩子成长中的小问题不放?是否讥讽过自己孩子的一些弱点?是否曾经在外人面前骂孩子甚至打孩子?是否曾经拿孩子的短处与同事孩子的长处对比?是否因为孩子达不到你的标准而对孩子说了太多的“NO”?

龙应台在《孩子, 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 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 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 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 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 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 慢慢来。”

要知道的, 我们已经失去了探索精神, 但是孩子没有, 世界在他们眼中是充满好奇的。每一个孩子, 都是一张正在展开的绚丽而充满个性色彩的生命画卷。这张画卷并非缺乏欣赏的价值, 缺少的是善于发现、善于欣赏的目光。面对一张张生命的画卷, 不要一味地去挑剔、埋怨、叹息, 而要更多地去发现、欣赏、引导, 并让学生学会自我发现、自我欣赏、自我发展。

火烧圆明园电影观后感1000字 篇7

历史真是讽刺,曾经是我们发明了火药,可是我们却因为火药而丧权辱国!我们真的是愚昧吗?摇摇欲坠的满清王朝,面对外国的洋枪利炮,既是愤恨又是无奈!哪朝哪代的皇帝都不想把祖宗留下来的江山毁于一旦。面对英美的恬不知耻,百般耍赖。将割地赔款一个劲的`往上提,甚至不遵守我朝礼节,仗着自己打了胜仗,各种傲慢无礼。真是气煞我也!

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就是清军主力僧格林沁部与英法联军在张家湾、八里桥的那场战斗,那可是冷兵器对热兵器的对决啊!(正如阿凡达里那段对决一样)真的是一边倒啊!虽然清军骑兵骁勇善战、前仆后继,但是在洋人的火炮火枪面前,一切都化为了乌有。敌军的将领看着无数的清军前来送死,一个劲的摇头,可能他心里想,何必呢!那个坚持到最后的扛期军官看到自己的兄弟就这么白白牺牲而自己一点办法都没有,不知道该作何感想。中国的落后,在此刻是暴露无遗,让人痛心疾首。

一直就不明白,当年明朝也有火枪队,但是清军不也是横扫中原么?怎么过了2,就都成了活靶子了?还有,当时清军一和洋人接触,就该知道硬冲简直是找死,就该像冯婉贞那样利用地形跟敌人周旋。洋人大老远杀过来,后勤补给很成问题,僧格林沁的骑兵完全可以不去开阔地送死,而是频繁袭扰敌人的补给线。不出几个月,饿也把他们饿死了。再利用这个时间召集各路勤王兵马,是怎么也不可能让洋人攻进帝都的,当时的统治者到底都在想什么啊!!!!

英法联军入城那一段也很令人气愤。那场面简直如屠城!来不及走的百姓显然挡了联军的路,联军很不耐烦向他们扫射。一个士兵强奸了一位中国妇女。这个士兵不小心脱离了队伍,被愤恨的百姓给吊死了。受辱的妇女不堪受辱投井而死(曾有人拦着这位妇女,但其丈夫无奈地不让拦着——封建社会的悲哀)!

成群的百姓被扫射,后来显然觉得这太费劲了,干脆用大炮轰了!手无寸铁的天朝子民就这样尸横遍野!

杀了这么多中国百姓,联军竟然为了那个被吊死的士兵找凶手冲到了圆明园,最后显然看中了中国的珍宝,要抢劫圆明园。理由就像剧中说,强盗因为主人主人不让进所以就烧杀进去!

还有那段拍卖圆明园珍品的那段,那么多珍宝竟被无知的洋人不到一磅起拍!!!

皇帝跑了,百姓死了,圆明园烧了,联军逍遥了!

电影《圆明园》的观后感 篇8

电影开头,就移向英法联军细节圆明园的火热场面,嗜血成性的英法联军,五是中华民族的尊严,盗意践踏中华国土,大肆掠夺火烧圆明园的文物和财宝,推倒火烧圆明园的亭台楼阁。疯狂的叫嚣声震破了宁奖的沉睡中东北京城。顿时,我就热血沸腾,愤慨之情油然而生。历史片还是要追本溯源的。惠玉兰的出现让我们和印象中慈禧的形象产生质疑,眼前这个幼稚可爱、青春活泼,歪着脑袋问工匠为什么龙在风上面的女孩是那个残暴肆虐、骄奢淫逸的垂帘听政的西太后吗?我也看过其他一些描写慈禧初入宫和其他后宫嫔妃争宠斗艳、勾心斗角,以及和咸丰皇帝一起掌权的电视剧,我想,《火烧圆明园》的侧重点并不在于慈禧真正掌权后的祸国殃民之举,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叙述完慈禧入宫成为兰贵人以及实际博得皇帝芳心从而第一次从屏风后面走上朝堂的事。我想刘晓庆那双柳叶眉和擎满泪花的动人演员竟和小巧玲珑的脸庞恰如其分的表现了青年慈禧端庄、闺秀、机智、沉稳又不免俏皮、暧昧之状。梁家辉所饰演的咸丰皇帝虽然和我所了解的咸丰皇帝有所不同,但是可用神似来形容。我曾经翻看过一本叫《短命皇帝》的书,以袭击的咸丰皇帝身材中等,皮肤白皙,脸颊狭小,下巴微尖。没有梁家辉那样一米八四的高个,皮肤泛黄,方盘国字脸。但是好色史书中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这与电影中兰贵人引逗咸丰皇帝中看出来,一个蠢蠢欲动、兽性好色的咸丰皇帝跃然屏上。

电影中一处处动作场面,让我见识了近代“勇士”和“民女”的天壤之别。为什么这么讲呢?我想“勇士”就是蒙古人僧格林沁,一个曾立下赫赫战功,虎背熊腰的贵族王爷,。“民女”就是谢庄勇斗洋人的女英雄冯婉贞,一个出身卑微,粗布短衣的庶民。同时生于这个年代,这个社会背景,同时在天子胶鞋的臣民,不同的是出身,是地位,使一颗友勇有谋的心。僧格林沁充其量是一个莽夫。他逞一时之勇,逮住巴夏礼死命地摔打时,嘴中高喊:“别以为咱们爷们欺负你”。当巴夏礼恶狠狠地质问他:“你会为你的行为付出代价的”是,僧王报以爽朗的大笑,大笑过后,一把把巴夏礼投入湖中,也许这就是鸡同鸭的争吵,不,是兽与兽的较量。再看看谢庄,一面谢庄团练冯的鲜明旗帜树起来了,这是一个世代以耕种狩猎为生的村头,不甘心坐以待毙的村民,一批有血有肉的汉子在冯三保的组织下为保卫家园,拿起锄头、木棍、绳索、土炮冲向洋鬼子。冯三保的女儿冯婉贞身手矫健,大刀飞舞,寒光闪闪,所向披靡。自古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本来就面对野蛮的侵略者,却频频出现扣押使者,押送使者进京等幼稚举措,实在是显得落伍可笑,这毫无疑问再次为自己打上野蛮国家、野蛮法律的烙印。

当洋人惩罚失信的皇帝时,电影也上演了高潮部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与此同步出现的事咸丰皇帝出逃的画面。火烧圆明园遗址是一个敞开的、敏感的、灼痛的伤口。真龙天子逃之夭夭,但是北京老百姓,也就是“由于额尔金手下留情而免于一死”的北京人的后代,仍感到自己受到极大的凌辱和伤害。火烧圆明园是咸丰皇帝的享乐之所,额尔金毁掉它“完全是针对皇帝本人”。然而,咸丰皇帝本人确实深受打击,但不幸的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有认为火烧圆明园只是一场惩罚通知这个人的行动,这一疯狂的毁灭行径没有任何道理可言。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过程解析 篇9

一、教学目标、重点、难点以及教学前的准备

1.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 并展开丰富的想象, 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它的毁灭,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增强不忘国耻、兴我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 感悟圆明园的辉煌和作者的表达方法。 (3) 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积累语言。

2. 教学重点、难点。

(1) 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 在脑海中再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 了解它毁灭的过程。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3. 教学准备。

(1) 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 (2) 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

二、第二课时解析

1.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张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举世闻名的地方———圆明园, 请同学们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下这个令人瞩目的名字:圆———圆满无缺的圆, 明——正大光明的明, 园———皇家园林的园。字要写得方方正正, 做人更应该如此。让我们响亮地读出她的名字。 (2) 现在我们行在通往圆明园的途中, 那么, 关于圆明园, 你知道她的哪些故事呢? (同学们自由说) 你们真是善于积累的孩子! (叶圣陶说:“入境始于亲。”在教学中创设情景, 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儿童自觉不自觉地全身心投入, 自主地学习, 能够迅速调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同学们在幻想的途中, 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查找的资料和平时的积累, 在相互的交流中, 一座金碧辉煌的圆明园便矗立在同学们的眼前。) (3) 出示圆明园的全景设计图, (课件) 圆明园规模宏大, 在这5200余亩的面积上建筑有风格各异的宫殿园林, 建筑物内摆放着数以万计的奇珍异宝, 让我们一起走进圆明园!看文中是怎样描写圆明园的呢。 (4) 请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点名汇报读。

2. 学习课文, 体会辉煌。

(1) 学习第2自然段: (1) 点名读文:请同学们画出圆明园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 故称圆明三园。还有许多小园。) (2) 这些小园是怎样分布的呢?理解:众星拱月 (图示) 。 (3) 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众星拱月的样子。 (4) 有感情地朗读, 体会圆明园的布局恢宏。 (2) 学习第3自然段: (1) 默读:画出圆明园中的宏伟建筑。 (2) 圆明园中有什么样的殿堂?金碧辉煌是什么样的?读出金碧辉煌。也有_____的亭台楼阁, 园中有的“买卖街”, 也有______的“山乡村野”, 园中有的名胜古迹。 (3) 同学们想一想, 漫步在这样的园林中, 有如______, 流连其间_____这一句进一步点明了游览圆明园的感受, 对园内汇集天下迷人风光和融合中外风格的建筑艺术由衷地赞叹。所以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 建筑艺术的精华”。出示感情朗读。 (4) 欣赏美景:想一睹如此美景吗?这景色就在我们面前快看看吧。 (5) 导读:真是美不胜收啊!我们也来美美地读一读吧! (6) 师生接读, 积累背诵。 (3) 学习第4自然段。 (1) 园中除了风格各异的建筑外, 还有什么?请默读课文画出来。 (历史文物、奇珍异宝。) (2) 众多的历史文物, 用了哪个关联词连接起来的?“上自……下至……”由此你体会到什么?那该有多少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啊! (3) 导读。

3. 学习课文, 感悟毁灭。

(1) 学习第1自然段: (1) 导入:课文2~4自然段, 作者怀着对祖国灿烂文化无比热爱的感情, 为我们再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圆明园, 这样的布局, 这样的建筑, 这样的奇珍异宝, 怎不令每一个中国人自豪呢?然而, 这个奇迹却永久地消失了! (2) 出示:雨果的话。 (3) 出示第1自然段:指导板书毁灭。 (4) 小结:联系刚才所学, 我们就能体会到圆明园在建筑上的杰出成就, 在文化艺术上的崇高价值, 她的毁灭, 其损失不可估量。一读, 再读, 三读。英法联军是怎样毁灭圆明园的呢? (2) 学习第5自然段: (1) 自由读文:画出英法联军的丑恶行径。 (2) 有感情地朗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 (3) 推开历史沉重的大门, 让我们再次目睹那不堪回首的一幕。 (4) 播放影视资料。 (5) 我们再来读一读。出示句子。导读:突出这些动词, 读出可恶强盗的野蛮行为。突出这些副词, 读出罪恶强盗的贪得无厌。 (6) 这还不算完, 敌人为了销毁罪证, 放火烧了圆明园。出示:大火图:这熊熊燃烧的火焰煎熬着我们的心灵, 愤怒和惋惜, 仇恨和屈辱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这一片火海会烧掉什么呢?至此, 圆明园所拥有的一切, 这不可估量的文化价值化为了一片灰烬———至此, 圆明园中没有了众星拱月般的布局, 没有了_____殿堂, 也没有了亭台楼阁;没有了______买卖街, 也没有了山野乡村;没有了_____名胜古迹, 也没有了诗情画意;没有了_____民族建筑, 也没有了西洋景观;不仅没有了上自______, 也没有了下至一把大火, 使圆明园由幻景变成一片焦土……这样强烈的对比, 你想说些什么?问些什么?我们仅仅去恨他们吗? (让学生们展开思考……)

4. 小结全文, 引发思考。

(1) 是啊, 孩子们,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60年10月6日!这是中国人民的国耻日, 这一天明确地告诉我们:一个国家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政府无能就要受别人欺辱, 这曾经的耻辱, 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中华儿女该怎样拥有智慧, 怎样强大自己的祖国, 怎样有尊严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2) 如今, 圆明园的大火早以熄灭, 呜咽的风穿过残存的石柱, 在痛苦地诉说着, 亲爱的孩子们, 你听见她在诉说着什么? (3) 课下继续查找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大家一起交流交流。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摘要:《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短小却又优秀的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的毁灭,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还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本文就《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圆明园的毁灭,精读课文,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李竹.圆明园的毁灭[J].小学阅读指南 (3-6年级) , 2013, (10) :24.

[2]袁昌仁.《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建议[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2013, (11) :33-34.

电影圆明园教材 篇10

福建省建瓯一中历史组 张建玲

重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治愈传统历史教学造成普遍存在的学生“喜欢历史,却不喜欢历史课”这一病根的重要方剂!因为传统的历史教学“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实在是无法展示上下五千年,古今中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它局限于将课堂作为教学舞台,造成相当部分师生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的严重缺失。《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随着广播电影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非常重要而且容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很显然,瓶颈并不在于资源的短缺,而在于我们是否树立了大课程资源观,改变了学校、教材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观念。日常教学中,我们必须倡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探究发现,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否则,失去资源,课程失去活力,学科失去活力,师生失去活力!所以想通过《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如何赏析》的讲座,结合展播数字史诗电影《圆明园》作一示范,探究如何更好的利用运用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这一课程资源,带动历史学科教改、学习的进行。

一、课程资源不是自然形成的,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也不是天生的。资源需要深度开发和研究,资源开发意识和方法需要培养。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因其很容易获得,它的生动直观,学习者易为剧情所吸引,满足于“眼球”的需要,忽略课程目标的有意识捕捉,达不到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所以,老师不仅自己要有课程开发意识,还必须引领学生树立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与能力。

在影片展播之前,我利用事先做好的课件,围绕什么是课程资源,如何开发课程资源等问题,先开了一场二十分钟左右的讲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赏析》。目的是“对症下药”,避免《圆明园》的展播,只成为简单的享受“视觉盛宴”!对同学们提出开发课程资源学习方法上的要求:(1)观看电影时须做必要的记录,养成“不动笔墨不看片”的学习习惯。记的时候,应注意依据所学课程知识,捕捉可作课程开发的关键情节---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相关的细节。剧中有许多重要的解说词、台词、旁白,十分精彩也要记录下来。这样学习不仅能帮助大家集中注意力,更能帮助大家联系所学进行知识迁移,对影片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实现课程开发的目的。因为单纯的看,很容易忘。记下来后,反复对照所有知识有依据。也是个知识积累,也是书写速记的一个很好的锻炼。强调(2)活动结束后,对照笔记和课本所学知识,及时挖掘、组织、整理观后感,两三天内撰写成文,并上交交流。

当天会场来了近两百位同学来学习,因为事先没交代,只有部分同学有带纸笔来,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要求来看,他们的学习效果显然比空手来的同学好。这个从活动后,上交的观后感

二、有了课程资源开发意识之后,如何正确选择影视作品来开发,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所在。以《圆明园》为例,之所以选择它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依据是:

1、它与高一二必修课所学内容特别贴近,内含大量的课程信息,符合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原则。该剧编者搜集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可信度很高,相当于是一部纪录片。许多内容有助于历史学科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影片拍摄了五年多,时长92分钟,描述了圆明园由开始建设到毁灭150年间中国的历史,再现了康熙、雍正、乾隆、咸丰等一批重要历史 人物及相关事件,这些都是中学历史课标要求学生掌握的。影片对这些人物作了很写实且富有新意的拍摄。如讲雍正时,“他在位13年,御批奏折几千万字,每天只睡四个小时” “清王朝三品以上的官员能够向皇帝递交密折,此等人物共有1000多”。这些情节讲述的是必修一政治制度之“清朝的密折制”。电影补充介绍了课本上所没有的密折制的相关细节,有助于学生对密折制作更深入的了解。对雍正帝也有耳目一新的认识。

2、影片中有许多精彩解说词,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分析,入木三分,思想性强、科学性强,结合电影生动直观的画面,比课本平面媒体简单的文字评述更据说服力。实现了课程资源对现有课程内容的补充、替换、渗透等。如:谈到中国已开始走下坡路,落后必然落后挨打。银幕上展示的是英法联军攻打北京,清军组织的八里桥战役。解说词说到“这场自杀性的攻击,勇敢的三万清军在敌人近代武器强大的火力面前,损伤殆尽。而联军八千人参战,仅死五人。”两相比较,军事科技进步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3、影片中有一些教材没有涉及的历史内容,学习了解后对学生的冲击很大,拓展了中学课堂学习的内容。这符合课程开放的开放性原则。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对待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片中讲到草莽出身的清皇室重视教育,清晨五点年满六岁的皇子们集中到书院学习。单语言就要学满文、蒙文、汉字。下午军事训练,练习马术、弓箭、腰刀。谈到乾隆帝的自大、保守,用了圆明园里西洋式的喷泉动力装置被废弃,改用人工动力。乾隆视科学技术为“玩物丧志”与其祖父康熙的好学不倦形成鲜明的对比,盛世转哀的伏笔就此埋下。这些事实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正确树立“科教举国”的科学发展观。

4、该剧用数字模拟手段再造圆明园,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地使用三维仿真动画技术,累计运用达35分钟之多。并第一次创造了将实景和三维动画相合成的艺术氛围。展示了当代电影的魅力!它在技术和艺术上创造了目前数字胶片电影的典范。电影艺术的发展是必修三教材的教学内容。学生中不乏对电影艺术情有独钟的!观摩影片获取知识的同时,同学们也接受了电影艺术的熏陶,认真引导,有的同学可能因此走上相关的发展道路。这何尝不是开发影视课程资源的又一种收获!2007年,我校肖潇同学考取中央戏剧学院编导专业,就是长期以来她对电影艺术追求不懈的结果。

5、《圆明园》投放市场后,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观众,认可度高,堪称精品。其拷贝量达1000余个,创下中国纪录片电影史发行的最高纪录。2006年在全国各影院放映后反响非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国家广电总局局长、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等亲自审看并给予极高评价---“厚重、震撼、精品!”

三、开发课程资源,要组织利用好各种“条件性课程资源”,如活动的时间、场馆、设备、设施,环境等等,它们不是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但却决定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有时对课程的实施是特定的,不可替代的。此次活动,我们精心筹划、宣传、组织,过程管理到位,活动组织万无一失。

1、时间、地点、人员的确定。此次展播活动,我们利用的是校“科技文化周”这样的开放活动时间。活动全过程要两个多小时,时间长。当天其它学科也在开展活动,能否组织到学生,选择怎样的会场是组织者必须事先精心考虑的。人太少,没气氛。人多了场地拥挤,人声嘈杂,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所以我们以事先报名参加的方式进行观众组织,再根据采集到的观众数安排剧场。井然有序的活动安排,为活动的成功打下了基础。场馆我们选择了有200多席的梯形教室,梯形教室的位置比较便利观众观看。软件、硬件方面,在活动前一天,在选定的教室,进行了影片的试播,影像、声像效果俱佳。“试播”这个环节是一定不能少的!

2、多种渠道宣传,避免活动意外冷场。开放活动时间有很多偶发性、突发性的事件,干扰展播活动的正常进行。为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广而告之、宣传报道很重要。因此,我们 在活动前几天、活动当天、展播前半小时分别以发通知、贴海报,广播通知的方式通告,前来观摩学习的同学基本准时到达。

四、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贵在创造性。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精品众多,不可能都由老师来组织,学习也不能只局限于展播现场。组织开展好展播后的后续学习活动,能够放大课程开发的教学效果。

1、后续活动一——观后感展评。影片展播后,评选出学生观后感中的优秀作品,用展板张贴展示在校园学习角,供同学们学习交流借鉴。作品精彩部份,老师加以圈点。末尾加上老师对该作品的评语。学生在观赏作品的同时,也学习领会老师对学习的要求。展板挂出之后,引来很多师生的驻足观看。影视资源延伸变化出了活动资源、文字资源。

2、后续活动二——探究性学习“圆明园为什么叫圆明园?”问题源于影片展播的第二天,有一学生问了我这个问题!我被难住了!正如黑格尔所说的“熟知并非真知”,这问题许多师生都真不知道!我马上上网查询,很快查到了答案(雍正别号“圆明居士”,是其父康熙所赐。康熙信佛,希望雍正能像佛教所讲,做到“做事圆满,看透明了世事,做个大知大慧之人”。)我把此问题引入课堂,充分肯定问此问题同学“探究性学习的态度与精神”,要求大家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也多想多问“为什么”,包括一些似乎很熟知的问题。这一学习过程中后来被记录到我的教学博客“穿越历史时空,悟做人做事智慧”上,日志点击率高,很快成为近一周多“成长博客”的历史组的热点日志。相信很多朋友也因此受益。

3、后续活动三——组织成立我校“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爱好者协会”,将科技文化节偶然性的课程开发学习,变成常态,经常性的行为。将同学们自发的学习变成自觉自主的学习。

此次电影展播,让我看到了同学们在这一活动领域的兴趣与能力。按自愿报名原则,我们在高一年级组织成立了爱好者协会,定期开展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观摩活动,写影评,开座谈会。开发课程资源我们不仅分析掌握影片中包含的历史学科内容,也学习影视拍摄技巧,解说词、台词、旁白的编写。我们筹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要用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拍摄一部反映地方风情的DV作品。我相信我们会因此收获更多!

参考文献:

1、余文森 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西北师范大学教科所(甘肃兰州)徐继存 段兆兵 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说明:

1、教学年级—高一;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 篇11

圆明园中汇聚了各地的风景名胜,还有欧洲的水色,12生肖一起向中央花池喷水,场面非常壮观。还有一处正大光明殿,皇帝每次去圆明园的时候都会在那里管理政事。圆明园不比故宫逊色,五位皇帝在宫里住的时间都没圆明园住的时间长,可以说圆明园是每一位皇帝的挚一爱一。它也是无所不有: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诗画和各种奇珍异宝,怪不得英国特使来的时候乾隆皇帝在炫耀了。

但是在英国特使走了不久,英法联军就来攻打大清帝国,虽然大清在当时有世界的三分之一的财产但是在军事方面不但没进步反而在倒退,而此时的英法联军已经备有连环和远程大炮等等,而中国只有腰刀和洋(只能发一炮的)还有那种攻击力又差射程又近的大炮,所以英法联军很快的就攻打下了天津,没有一位战士牺牲。这座军事要塞就这么简单的就被英法联军攻打下,这足以反应出我们的军事武器很弱不够先进,在后面的战争中英法联军只有5人受伤,而大清就至少有3万以上的人阵亡。而当时的咸丰帝听到这个消息立刻逃往避暑山庄,为了保护圆明园签下了不平等的条约,但最后圆明园还是被破坏。

电影《圆明园》的观后感 篇12

关键词:圆明园景区,数据表现形式,DC元数据,数据组织,信息化规范

1 概述

随着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圆明园中大量文物古迹资料需要采集、加工、整理、规范为用户可查询、管理者可编辑的信息化系统。该文以“三山五园”中圆明园为背景,简单介绍了其历史沿革和选取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分析,并结合相关DC元数据资料,给出本文所用的4个基本数据元素。同时,该文将圆明园文物古迹资料规范为分类词表,供读者识别。在实际应用中,以兽首文物为例,首先给出各要素简洁的表格记录,继而采用DC元数据的4个基本元素核心,将其规范化。最后,结合理论和实例,试图提出圆明园景区信息化建设基础规范、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

2 圆明园简介

2.1 历史沿革

圆明园是清代著名的皇家园林,康熙四十八年(1709) ,康熙帝将北京西北郊畅春园北一里许的一座园林赐给第四子胤禛,并亲题园额“圆明园”。雍正三年(1725) ,雍正帝在圆明园南面增建宫殿衙署,占地面积由原来的六百余亩扩大到三千余亩,使得其成为“三山五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此后,圆明园不仅是清朝皇帝休憩游览的地方,也是他们处理日常政务、朝会大臣、接见外国使节的场所。乾隆帝即位后,在圆明园内调整了园林景观,增添了建筑组群,并在圆明园的东邻和东南邻兴建了长春园和绮春园(同治时改名万春园)。这三座园林,均属圆明园管理大臣管理,称圆明三园。圆明三园面积五千二百余亩,一百五十余景。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入侵北京,先是劫掠,继而放火烧毁这座旷世名园,只留下残壁断垣,衰草荒烟。清朝倾覆后,各路军阀、地主,纷纷从圆明园盗运建筑材料,圆明园遗址进一步遭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十分重视圆明园遗址的保护。1979年,圆明园遗址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圆明园遗址的整修工作也逐步展开。[1]

2.2 研究对象

本文选取圆明园作为研究对象,与“三山五园”其他景区相比,圆明园景区有着与其他景区相同内容、相同性质的信息,而更有其相异的需要分别管理的信息。

1文物古迹数量众多。圆明园作为一座大型的皇家博物馆,拥有众多的文物古迹,同时还收藏着许多图书、珍宝等艺术杰作。

2文献对文物研究较多,对文物信息整体收集研究较少。圆明园作为中华民族璀璨历史中的明珠,同时也是一份痛苦的回忆,其特殊的历史性,使人们对其展开了大量文物、古迹等考证研究。但对于这些文物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却相对较少。

3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该文提出的圆明园景区信息化建设基础规范、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对建立完善的圆明园文物古迹信息资料体系等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4圆明园文物古迹信息采集具有一定规律性。选取其中典型文物,建立DC元数据规范化模型标准,即可套用规范化其他文物。

3 DC元数据概述

3.1 元数据定义

元数据是数据资源的标签,通过元数据的描述,可以使数据资源的使用者了解到数据的内容、特征、作用等信息数据,也能够对数据资源是否满足特定的使用需求做出恰当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的结果来决定是否采用更进一步的措施。由于元数据是网络信息资源描述的重要工具,可以用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包括信息资源的建立、发布、转换、使用、共享等。[2]

3.2 DC元数据选取标准

DC元数据共有15个基本数据元素,能描述任何网络信息资源。该文为研究圆明园标准元数据规范,选取其中4个基本数据元素作为规范的核心,如表1所示:

4 基于DC元数据圆明园文物古迹规范化应用

4.1 圆明园文物古迹概述

圆明园是清王朝鼎盛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皇家园林的典范。它曾经拥有无数奇珍异宝。据相关文献记载并推算:道光年间内务府的一份奏折中,详尽载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宫内及圆明园库贮物件情况:一两重银锞共存569390个,其中宫内存290505个,圆明园存280694个;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宫内存1194款,圆明园存450款;玉砚、笔洗等501件,其中宫内存142件,圆明园存337件;头等瓷炉、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宫内存337件,圆明园存291件。从以上数据便可看出圆明园文物收藏之丰富,令人惊讶。圆明园文物古迹可归纳分类不同类别,各个类别下又有其具体内容。该文重点考虑文物古迹中的艺术品,以兽首文物为主要范例。[1]

圆明园兽首是圆明园文物古迹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几乎象征和代表了这一皇家园林。兽首的制造者叫郎世宁,1688生于意大利米兰,在中国生活了半个世纪后,1766安葬此。总共12个生肖兽首皆属于人身兽首,选材为精炼红铜,历经百年而不锈蚀。如下表2所示为兽首文物各分类类别:

4.2 DC元数据规范

本文选取了DC元数据中4个基本数据元素作为规范的核心。如下所示为历史文物类别的DC元数据规范表:

4.3 规范化应用形式

同样以圆明园兽首为例,将之前初步整理的资料,采用DC元数据标准化为仅4个基本元素核心。如表4所示。

5 圆明园景区信息化规范框架

物体、事件等一系列要素都具有直观、清楚的表象。但是,科学研究就是要把这一个个物品、这一件件事用数据的形式表达、表现出来,使之抽象化。这些数据对人们日后探索事物与发现事物规律性起重要的作用。DC元数据标准就是为了将圆明园中的事物(包括历史、现状等)抽象化,使之能够用数据的形式表现出,并力求探寻一种普遍性方法,为其他事物的数据化提供帮助。

本文在以上述圆明园兽首规范化的基础上,可将圆明园景区中其他文物、古迹等归纳入元数据框架内。即信息化规范框架。采用规范化格式和DC标准, 创建较容易,适用范围广泛,可直接面向开发者和用户的一套相对完整圆明园文物古迹信息资料体系。

5.1 基础规范(信息分类编码、专用术语、标示)

信息分类编码是标准化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人们对信息进行有效管理的基本方法。DC最大的特点是数据结构简单,信息提供者的文件一经产生就可直接编码DC的数据记录能让非专业用户自己创建,而不需要专门的知识。DC的可扩展性使其更加灵活,可通过加码扩张或连接其他更复杂的记录来增强功能,并被对应到其他更复杂的记录中去。[3]本文建立的圆明园文物古迹资料信息分类编码可用于按信息分类编码进行检索, 可以较方便地实现多级分类查询。如表5为数据库中实现信息分类编码:

5.2 技术规范

5.2.1 文物数据采集指标

通过做好文物信息数据采集,完善文物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文物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文物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5]如何为文物管理及使用提供高效、快捷、准确的信息数据,如何提高文物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对于圆明园建设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现实意义。

本文针对圆明园文物古迹资料所用的数据采集指标为:名称、类型、日期、现状、描述。如表6所示:

5.2.2 著录规则

本文规定了圆明园文物古迹的著录规则[6]。本规范适用于圆明园文物古迹调查项目的数据采集工作。如表7所示:

5.2.3 影像信息指标体系

受博物馆藏的文物影像信息指标体系的影响,该文采用国家文物局发布的《博物馆藏品二维影像技术规范(试行)》,以此参照为基础建立关于圆明园文物古迹的影像信息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见附录。

5.3 信息管理工作规范

现代化的圆明园文物古迹信息管理系统, 应包括圆明园文物古迹资料入数据库管理、实时动态管理、数据查询、明细账管理、文物古迹学术科研和系统管理等功能。

6 结束语

本文为建立完善的圆明园文物古迹信息资料体系、加快“三山五园”信息化建设步伐提供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继而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全景图技术、基于地理信息和时间的4D图片管理体系等多种先进技术建立“三山五园”地理信息系统奠定基础。

附录

圆明园的毁灭观后感400字 篇13

1860年,英法联军开始侵占中国,对中国大肆进攻。当时是咸丰皇帝在位,成天吸鸦片,关闭国门,将西方科学技术理解为玩物丧志。到后面科学技术越来越落后,但是不愁吃穿,日子就这样过着。不知不觉间,我国的科学技术与外国越来越悬殊,当英法联军侵入时,士兵们仍然在用矛、枪、戟、盾与持有洋枪洋炮的英法联军打仗。最后节节败退,直到英法联军追到圆明园。

与此同时,慈禧太后和很多大臣早已逃之夭夭,到了避暑山庄,留下了一座只有老百姓的空城。英法联军在城里到处杀人放火,干出了种种灭绝人性的暴行!到了圆明园,英法联军一看,有这么多好东西!赶快去拿!他们的借口竟然是官员大臣不让他们进去偷东西!

圆明园可抢的东西实在太多。据一个英军目击者称,在整个法军营帐内满堆着很多装潢异常华丽的各色钟表,在士兵的帐篷周围,到处都是绸缎和刺绣品。一个名叫赫利思的英国二等带兵官,因在圆明园劫掠致富,享用终身,得了个“中国詹姆”的绰号。

英法侵略者究竟抢走了圆明园多少宝物,由于园内的陈设什物及其帐目都一并被抢毁一空,所以已永远无法说清。以下资料或许可藉以管中窥豹。清室史料表明,圆明园内当时仅陈列和库存的欧洲各式大小钟表即达441件,劫后幸存的只有一件大钟。事后查缴被土匪抢走和侵略军“委弃道途”的一部分失散物件即达1197件,这充其量只不过是园内物件的千分之一二。据当时《泰晤士报》一则通讯称:“据估计,被劫掠和被破坏的财产,总值超过600万镑”。实际上,被英法侵略军抢走和破坏的物件,有很大一部分实属无价之宝。这摧残人类文化的滔天大罪,实在令人发指!

电影《圆明园》的观后感 篇14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活课堂气氛

我将这节课作为一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课, 为了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制作了多幅内容各异的多媒体画面。首先用动画闪现出“圆明园”三个字, 让学生解释这三个字的字意, 然后再引出课文导语:“一座圆满无缺的皇家园林, 一座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 它的名字就叫圆明园。”我接着创设情境, 渲染氛围, 通过对圆明园毁灭场景的再现, 在沉重的音乐刺激下, 学生在思想上产生了强烈震动, 迅速投入到与课文内容相应的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 学生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利用多媒体可以超越时空, 化难为易

在讲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时,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的布局结构,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圆明园的俯瞰图和平面展示图, 学生较容易地理解了圆明园规模宏大的布局景观。讲授圆明园的建筑风格时, 我让学生熟读课文后概括出圆明园的中式建筑和西洋景观各具风采的特点, 然后又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它的建筑美景, 使学生在视觉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圆明园被称之为举世闻名的“万园之园”真是名不虚传。接着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想想, 为什么说圆明园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继续播放配乐课文中关于圆明园珍贵的历史文物段落, 多媒体课件上展示了圆明园珍藏的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奇珍异宝等的代表, 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在圆明园教学设计中, 我巧妙地把新授内容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在同一个环节里, 把学生从感悟带到理解, 从课内带到课外。让学生在多媒体教学中理解, 在拓展中提高, 在交流中升华。

●利用多媒体适时引导, 突破难点

在理解圆明园的毁灭时, 我没有过多地讲解课文有关内容, 而是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断, 让他们谈感受, 然后把感受带到课文里读第五自然段, 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慨和仇恨的情感, 再用《火烧圆明园》电影解说词里的一段话结束本课教学, 有效地渗透了“爱我中华, 勿忘国耻”的情感教育。

上一篇:德廉知识题库全部错误判断题解析下一篇:与儿童的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