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精选10篇)
总结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暑假即将来临,期末考试也临近了,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将画上句号。为了能从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也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有所提高,在此,特对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回顾总结与说明:
一、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小学生对待学习,往往偏重于兴趣,兴趣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求
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而兴趣又不是天赋的,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教师本身对学生的影响。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
正确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教学的实施,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重点培养的学习习惯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汉语拼音:利用早读、课前预习、上课抽读等各种方式进行复习、巩固汉语拼音。
②字词记忆:从开学起,坚持对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进行读写、听写。
③课文朗读:抓好课前预习、逐渐养成认真预习的好习惯;课堂上运用范
读、听录音读、自由读、有感情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与指导。
④阅读:从平时上课到考试,刻意让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多思考,多解决问题,提高阅读水平。为进一步攻破这一难点,也为了增加课外阅读量,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专门进行阅读训练。
⑤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采用一些个性化的方法:每位学生都有一本摘抄本,将所学课文,课外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喜欢的古诗词,名言警句等进行摘抄记录。提高学生对古文化的感悟能力,并进行记忆积累,逐步养成日积月累的好习惯。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
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现自我价值。
二、重知识迁移,由课内向课外拓展
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校内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语文教学中包括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品质、发奋学习等的教育,因此就不能仅仅局限学习方面的教育。为
了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可以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家乡变化进行一个图片展,增强热爱家乡的感情。为了提高学生的品质,把学过课的文可以延伸到家庭,说说自己在家的体验,学会感恩,让学生 既学到知识又品质良好发展。
三:备好课,做好充分准备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课前,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确实教学效果十分理想。小学教师教学工作总结同时,为了备好课,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查找相关课件或者自己加工、自己制作一些必需的课件,在课堂上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学生也没兴趣听课,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四、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一、朗读教学加深理解
对于小学古诗词教学来说,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便是朗读教学,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词,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于诗词的理解, 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朗读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 学生在对诗词进行朗读的过程中, 能够逐渐熟悉诗词中所讲的内容, 而且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能够带领学生体会诗词的情感, 最终提升学生对诗词的感悟, 从而在情境交融的境界中, 感受诗人心中之情感。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朗读, 能够把握住古诗中的内涵,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先示范朗读一次, 并对诗词中的生字、句子进行简单的讲解, 以此来促进学生顺利完成朗读;其次, 教师必须要有感情地进行范读, 这样能够使学生重视古诗词中的情感变化、节奏句式等;再次, 教师也可以利用录音的形式来让学生将停顿的地方及情感语调变化的地方标出, 以此来促进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 学生要进行有感情地朗读、反复地诵读, 以此来将自身情感融入相应的诗词中, 从而充分感受意境美;另外,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 可以利用播放背景音乐的方式来促进学生情感的迸发, 能使学生将自身的情感与诗人情感相互融合, 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例如讲解著名诗人李白的《赠汪伦》时, 诗词的前两句主要是对友人的叙旧,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让学生去想象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情感;诗词的后两句是诗人的情感迸发, 而学生在对其进行朗读时, 情感也会随之迸发, 从而感受到李白与友人之间的情感, 并感受到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这样, 学生在学习诗词时就会有更好的理解。又如讲解王维的诗词《山居秋暝》时, 其中“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学生进行朗读时, 能够充分地感受到一个雨后清凉的夜晚, 幽静的小路和秋风阵阵的感觉,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会使其感受到诗句中传递的美景, 促进了学生对诗词兴趣的提升。
二、赏析加深感悟
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 教师一定要为学生详细地讲解诗词, 若能做好诗词的赏析, 就能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首先, 教师要能够将诗词中诗人的背景及重要的生平经历为学生作简单的讲解, 这有助于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学生在了解了背景之后, 能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古诗词是作者将自身的经历结合自身的情感创造出的, 它是古人的智慧结晶, 并且有着十分深厚的语言色彩, 所以教师必须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一些诗意及其情感。教师为了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讲解, 可以让学生研究注释, 因为观看注释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而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诗词, 学生可以通过上下文的联系来了解意思。例如, 在讲解《清平乐村居》时, 学生较难理解“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字,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进行猜测, 针对学生的猜测, 教师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引导。另外, 教师在进行诗词赏析教学时, 可以利用画的方式进行教学, 针对一首诗词, 学生在朗读之后, 可以画出根据自己所读而想象出来的画面, 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诗词美的感受, 促进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又如, 在讲解《江雪》时, 教师可以为学生总结几个关键词“鸟飞绝、孤舟、寒江雪”等, 来使学生进行作画, 从而描绘出诗中幽寂的画面, 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使学生体会到诗人苦闷的内心情感。
三、写作加深记忆
对于古诗词来说, 虽然其中语句十分精炼, 但其意义却是深远, 小学生的思维不够成熟, 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所以教师要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诗词、赏析诗词来初步认识诗词, 之后学生通过自身的理解来进行写作练习, 从而加深记忆。学生通过将所看、所听、所想等, 以写作练习的形式表达出来, 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诗词的理解, 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例如, 在教学张志和的《渔歌子》时, 教师在教学之后让学生自行进行赏析, 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来写一篇赏析, 这样学生将会针对诗中优美的语句写一篇散文, 或者是针对诗人的生平经历结合诗词内容来进行创作, 从而加深对诗词的记忆。
四、结语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古诗词的教育意义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所以教师必须要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古诗词教学, 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陈建伟.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14 (2) :50-56.
虽然新一轮教学改革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也在不断尝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实施一定的教学策略。本文从更新教学观念、更新教学观念、注重交流互动等方面提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教学策略,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策略
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是比较重要的学科,在语文学习中除了可以学习到相关的语文知识,最为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新一轮课程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也是如此,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更新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一般以讲解知识为主,学生只是教师教学的灌输对象,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取得好成绩。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课本中的知识教给学生,只要学生在考试中能够取得高分教师就算完成了任务,教师不会真正关心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教的知识内容[1]。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有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需求来进行教学,因此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对于学生知识的传授不仅仅是理论方面的,还有一些结合生活的一些小常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阶段学生刚接触语文学科,对语文课本当中的很多知识都会感到好奇,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学生的小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就能够很快地掌握小学语文的相关知识,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首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改变对学习的看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就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便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2.提升学习热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提升学生的兴趣。
2.1善于发现闪光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从成绩这一方面来评价一个学生的好坏,不能仅仅认为优秀的学生只是表现在成绩好,事实上有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在其他方面并不是特别突出。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可以成绩片面地评价学生[2]。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对每个学生持以相同的态度,小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好并没有关系,这就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得到相应的发展,在语文的学习当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也就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一文时,不能只找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表达自己与雷锋的故事,也可以让基础不好的学生来讲述自己与雷锋的故事,让每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有表现的机会,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2个性化教学
每个学生生长的生活环境以及心理特点不同,在学习中就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就会表现出对不同的知识点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生可能记忆力比较好一点,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一篇语文课文。而有的学生在理解力方面表现得比较好,能够快速地抓住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而有的学生则比较擅长文章的写作,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当中善于发现学生的这些个性,并在教育教学中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采取较好的教学效果[3]。例如在学习《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一文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的提问,让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都有一定的收获,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3善于运用评价
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如果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一味地批评学生,学生就比较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也就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4]。为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善于运用评价的方式进行教学,要对每一位学生都发出由衷的赞美、评价,让每一个学生都感觉自己是有优点的,这样就会产生一定的自信心,就会对语文的学习产生较高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取的较好的学习效果。
3.善于运用交流
新安集镇大李庄小学:张楠楠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因为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表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均具体地体现、落实在语言文字上;语文一旦离开了语言文字,‘工具’也就无法成为工具,‘人文’也就无所依附,只能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
我虽然执教了八年的语文,但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是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总是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总是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教本上作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总是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只有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我才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课堂上,我可以不看教案执教,但却不能离 1
开教本上课。
一篇课文究竟应该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们很难有个一般的标准去加以衡量。不同的教师个性,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没有最好的,只有此时此地最有效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许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心理上的愉悦感,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太阳>>这堂课。针对题目引发学生发挥想象课文有可能写什么内容。因此学生也毫无顾虑的提出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如:太阳给人们带来哪些好处?太阳给人们送来什么?等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创设问题情境的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2)利用演绎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3)利用类比推理创设问题情境;
(4)借助多媒体直观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5)借助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
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三、把握学生思维发民的年龄特点,发展学生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形式新异,生动活泼的东西特别容易发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他们就会发挥极大的主动性,对一些问题主动地多思多想,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自己的智力。因此,我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画画写写,模仿表演。设疑质疑等都是很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咏柳>>一课时,我先配乐范诗,然后展示幻灯片图。通过引导学生看体现诗意的画面,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在意境中体会到古诗的美。再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在学生粗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配乐作画,并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画。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诗的意境之中,即享有了美,又弄懂了诗意,而且培养了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四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很快的,一个学期已过大半,回首过去的日子,反思这一段的教学经历,也有一些收获和问题。在反复研读《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我有所感悟,把理论运用到课堂实践上,有很大的收获。
我尝试借鉴了几个做法,发现效果还挺好的。
1、语文的课堂上,把肢体运作学习活动和语文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搭一搭、动一动、演一演、说一说,将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也是容易的事。在在语文教学中,我一方面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进行讲解,化难为易。另一方面大胆的运用肢体语言,形象而又夸张的进行表演,从而让学生既觉得活泼,又变得生动。学生不仅兴致盎然,而且也容易掌握。
2、爱因斯坦认为 “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的发现和提出,经常意味着一个新领域的开辟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不仅可以提些问题,如: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懂得了什么?你会怎么做?让学生联系自身回答问题,提高内省智能,同时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内省智能、交际智能得到了培养。
3、“以人为本”,这是新课程教育思想的体现。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把宝贵的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广阔天地里,享受阳光,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目标。
4、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融合起来。如把作文教学与各学科融合起来如在音乐课中,让学生记一记自己是怎样学习歌曲、舞蹈和当时的心情。在美术课中写一写自己是怎样画出一幅幅优美的图画的,及看到自己画的感受。
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它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启示,也让我真正体会到作为一位教师“润物细无声”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品质,张扬他们的个性,和他们一起茁壮成长。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期末反思>>(1297字)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我回顾了自己在本学期里所做的工作,认真反思,总结积累经验,希望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是一名语文教师,更是一位班主任,不仅要抓好自身的教学工作,更要肩负起班级的管理和学生的教育工作。
社会、家庭把一个个天真活泼,充满朝气的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我们老师,这是对我们当教师的多大信任啊,那么我们就应该懂得如何去爱我们的教育事业,乃至于爱我们眼前的每一位学生。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爱,有了对班级、对学生的爱,才能凭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入、细致地开展工作,用恰当、灵活的工作方法教育好、培养好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工作中,我虚心向他人学习,努力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经常阅读教育教学杂志报刊,学习《新课标》,积极参加校本培训,认真备课,教法力求灵活有实效,让学生自主性地参与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在上好课的同时,细致地批阅作业,并帮助学生及时订正。课外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
让学生学好文化课的同时,我努力培养学生能力,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与建设中。与学生合作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再是一个执行者。”对于班级管理,我们不能“一手包办”,也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以教师为主导、协助管理的合作关系,建立一套自律的班级管理模式。通过民主、自主的竞选后,在班干部上岗前,要作好岗前培训,使他们明确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范围,以及要达到的目的(或效果)。学生在工作中总会表现出稚嫩的一面,需要老师去指导、去组织。因此,在班干部日常管理中,对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处理解决。同时,通过每周的班会和其它渠道,对班级现状了如指掌,做到活而不乱、严而有度,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下一步决策。
柏拉图说:“教育者的品质为教育成功的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我努力从小事抓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低年级儿童缺少自主意识,教室里有时粉笔掉地上或地上出现果壳纸屑,很多学生都不会自觉地去捡,于是我就以身示范,自己捡、自己扫。学生看到后,纷纷跑来帮忙,我就趁机表扬、引导,让他们意识到维持环境的洁净是大家的责任,是大家的光荣。以后,学生都能很自觉地保持教室的洁净。
班主任的工作是琐碎的,却更需要耐心和细心。我热爱每一位学生,他们和我是平等的,我尊重他们,也努力地去了解他们。平常课前课后,尽量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聊天,听学生反映,观察学生的精神状态和情绪变化。谁进步了,给予表扬和勉励;谁退步了,给予点醒和鞭策;谁生病了,给予关心和爱护;谁有困难,给予帮助和安慰。让学生亲近自己,使自己成为他们的朋友。在工作中,我发现与学生交谈,特别是进行思想教育时,需要把握学生心理,运用一定的谈话技巧。这一点受自身年龄、教学经验影响,我还稍嫌稚嫩。因此,我正潜心研读相关的心理学和教育教学资料,学习他人宝贵经验,努力使自己做得更好。
孩子就如同一张白纸,上面的五彩斑斓总是慢慢积累,现在的底色将注定其基础色调。红则愈红,黑则愈黑。而我希望我带给学生的的一片晴空、绿地、清水......这些最纯洁、最美丽的画面摆在我面前时,我会更加努力地迈好每一步。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三:小学语文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2620字)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教学”与“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提高教学效能的过程,简言之,教学反思是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和教育教学效能的过程,随着教学反思的功能日趋明显,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注重对自己教学实践的反思,那么,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要想让教学反思取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应强化反思意识,明确反思内容,掌握反思方法,养成反思习惯,一、强化反思意识
一个不懂得反思的教师,是一个不成熟的教师,是一个缺乏理智与创新发展的教师,考尔德希德说:“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教学反思来自教师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自我意识的觉醒产生于在旧有理念导向下的实践的困惑和迷茫,因此,教师要自觉增强教学反思的意识,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反思、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
二、明确反思内容
教师应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呢?笔者认为,教学反思的内容可以大致分为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行为的反思和教学效果的反思三个方面;
1.教学理念的反思
首先,教师要敢于对原有的教学理念进行质疑,挖掘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理念方面的种种问题,如,“我以这样的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我从中学会什么?”等,其次,教师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贯穿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是否内化为教学行为,克服就操作论操作的错误做法,再次,教师要以开放的姿态接纳新思想,积极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通过不断实践,思考和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克服教学工作的盲目性,提高教学创新能力,2.教学行为的反思
教师应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要对教学观念、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还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传媒等方面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的结果校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良行为,反思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对课堂教学行为作出技术分析,如教学中教师控制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师生关系的处理是否符合主体性原则等;二是对课堂教学中采取的教学策略进行思考,小结精彩片段,思考失败之处,如“教学中是否出现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好,可以怎样改进?”等;三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等,3.教学效果的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再成功的教学也有缺憾之处,而科学、有效的反思可以帮助俺们减少缺憾,因此,教师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成败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小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败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法子,如“这堂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行为有哪些差距?该如何处理这些差距?”等,同时,教师要学会用缺憾的眼光看成功的结果,用辩证的眼光看失误的问题,这样,通过“由教反思到学、由学反思到教、由成功反思到失误、由失误反思到发展、由现象反思到本质”的多次循环,教师的教学实践会更加合理,更加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三、掌握反思方法
要提高教学反思的效果,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教学反思的方法很多,但为便于掌握和运用,俺们可以将教学反思分为内省反思法和交流反思法,1.内省反思法
内省反思法是指教师主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根据反思对象及反思载体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方法:
(1)日记反思法,主要是指教师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通过写反思日记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予以小结、反思的方法,反思小结的内容可以是自己教学中的经验与教训,也可以是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灵感、顿悟和教学活动中的关键事件,还可以是学生的反馈意见和独特的见解等,(2)录像反思法,即通过录像再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能让教师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达到“旁观者清”的效果,具体操作可采用以下程序:上课和录像——观看录像——反思评价——修改完善教学设计,如此循环反复,能更好地强化教师已有的经验,改造和弥补自己的不足,(3)档案袋反思法,即以专题的形式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的方法,在运用这种方法时,首先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确定反思的专题,如“教学策略选择的恰当程度”、“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程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程度”等,然后由教师本人根据这一专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并记录下自己过去的状况、现在的状况、自己的进步以及尚需努力之处等,档案袋建立的过程,就是教师对已有经验进行整理和系统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我反思的过程,2.交流反思法
交流反思法就是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清楚地意识到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进而提高自己教学监控能力的方法,实践证明,教师专业发展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学习与实践反思,更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形成合作的专业发展文化与模式,因此,教师应经常与同事及时交流,与专家共同研讨,教师可以就某一问题与其他教师和专家进行交流,也可以邀请其他教师和专家光临自己的课堂听课,课后一起研讨,请他们指出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在听完其他教师的一堂课以后,针对这堂课进行讨论交流,这样不仅可以反观自己的意识与行为,还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在互助合作中进步,在互补共生中成长,四、养成反思习惯
记得,我曾写过的一篇题叫《走生活之路,写生活作文》的论文。我觉得这堂课一个整的教学思路与教学预设效果与我论文中提出的想法是相吻合的。我先不说,在这堂课教学过程出现的中林林种种的得失,单提课后学生在写作上取得的成绩,分别发表在《宁波晚报》及《未来作家报》上的两篇学生观察日记。(一篇题为《韭菜和葱》,另一篇是,《我陪外婆去看病》)我认为已经实现备课时提出的目标。(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仔细观察、虚心求教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观察动物的兴趣,具有热爱生命的情操。)这堂课教学应该是成功的。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实践“生活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大语文教学理念,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和生活亲切握手,调动学生观察、探究和练笔的积极性。现在的孩子所处的时代于我们乃至我们的前辈所处的时代是完全不相同的。他们的吃穿住行,样样俱备,有的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他们所处的环境,所关注的事情,所玩的玩具、游戏也是大不相同。可不像我们小时候每天可以在外面疯玩,农忙时还要帮大人在地头干活。本说城里的孩子区分不出稻子、麦子,韭菜和葱,现在我们所处的城镇、农村的孩子,能认出来的也是寥寥无几。所以,在第一课时,结束前,我所布置的作业里,就体现了这样的意图,我们的课堂不仅仅要学习课文的知识,更要结合生活实际,把目光投向社会,投向生活,投向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告诉学生,我们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因为“咱们平时的学习,总是为了实际需要”。
《不合群的小蝌蚪》这篇课文我是按照“发现疑问-探究疑问—查出原因-回答疑问”这条主线索来展开的。抓住文中的重点字词、重点句式,通过学生质疑、答疑、说话、朗读体验等系列训练,解决了小蝌蚪为什么不合群,不合群主要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不合群,等问题。课文浅显易懂,既是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也是非常熟悉的内容,却又容易被我们忽视,其中又蕴藏着我们不知晓的知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具体环节的成败,都已写在旁注上,在此不再重述。在教学结束时提出一个目标,就是“要仔细观察,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其实这也是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所要表达的意图,所以在布置课堂作业时,我是有意设计这样的题目。目的就是告诉学生,只要我们热爱生活,拓展学习空间,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一定会发现我们的生活真的很精彩。
一、实施趣味性教学,建立参与式教学模式
考虑到语文知识点多以“死记硬背”为主,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改变这种状况,将会严重影响教学效果。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兴趣爱好,教师在建立教学模式中要注意引进生活化元素,以生活化元素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实现语文教学的趣味性改变。
以《咏鹅》教学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两遍诗歌的内容后,可以要求全班级同学能根据《咏鹅》诗歌的内容将“鹅”的形象画在图纸上,并重点表现出“白毛”“红掌”“曲项”等元素。而考虑到当前小学生未见过鹅的真正模样,教师可以借助教室的多媒体设备,播放若干个与鹅有关的图片或视频等,让学生们对鹅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在绘画结束后,学生能对《咏鹅》中鹅的“红掌”“白毛”元素有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快速掌握诗歌内容,达到教学目的。而在教学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将每个同学请到讲台上,鼓励其表演一个鹅的动作,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认识。
这种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趣味形式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进一步了解,这对提高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二、合理运用提问艺术,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教师通过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能快速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目前,教师问、学生答是一种常见的互动式教学方法,但从课堂互动现状来看,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更多的局限在“是不是”“对不对”这种初级问题上,难以激发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最终会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为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开展,在建立互动式教学模式中要合理运用提问艺术。
以《寓言两则》课程中的《拔苗助长》为例,在合理运用提问艺术中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请你简单说一说《拔苗助长》课文中所讲述的主要内容;(2)你认为《拔苗助长》主人公的行为是对还是错呢?(3)你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拔苗助长”的现象呢?请与大家分享;(4)假如你发现你的生活中存在“拔苗助长”的现象,你会如何制止呢?
总体而言,在提问问题设置中,教师要做好从易到难的控制,在立足于课本的基础上,重视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保证学生能对课堂资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后,引入生活,促使学生思维紧紧跟随着教师的问题快速思考,进而加深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达到教学目的。
三、重视方法的改进与创新,建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始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也能检查学生的发音,这对学生未来语文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语文教师而言,在开展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建立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典型的“读—写—读”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为例,在该阅读模式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第一步:读。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由发挥,并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包括喜欢课文的类型、喜欢的作者等。之后教师根据教育大纲的相关内容提出读数要求,要求学生能按照教师要求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并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不仅是“要求”,更是学生正确阅读的方法,避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出现漫无目的的浏览情况。
第二步:写。在课文阅读之后,学生就会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此时教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将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勾画出来,并在书本的空白位置写出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对于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要求其准备小笔记本,记录课文中优美的词语、例子,用于后期的作文创作。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同学真正的思考阅读问题,只要学生肯动笔,就说明他们写出的感想或多或少的都是经过思考的。
第三步:读。这一阶段的读与第一步的度大同小异,都是阅读文章内容,但这一部分的读可以更具有针对性,例如,分角色朗读、挑战阅读等,让阅读以更具趣味性的特征开展,保证学生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主要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创新的相关内容,并从三个角度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进行分析。总体而言,教师为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开展,需要立足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统一开展教学,保证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并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多种方法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摘要: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充分认识到多种语文教学模式的应用方法与实用性,在了解学生心理、学习兴趣等资料后开展针对性教学。因此,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加深对教学模式创新的认识,全面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模式,创新
参考文献
[1]臧桂英.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教学园地),2013,(07):107-108.
关键词:书写;兴趣;方法;技巧
小学生写的那手字,极不敢恭维。其原因不外乎是:当今的电脑替代了大家在书写方面的工作;再就是老师只重视自己所教的学科,把自己所教学科教好就心满意足的心理普遍存在。汉字书写,我认为应该踏实地从孩子抓起!因此,我从教三十来年的语文教学经历中,总结出一些肤浅的认识,与广大同仁切磋。
一、找出原因,规范姿势
1.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的握笔姿势有误
(1)食指和大拇指握笔太低,距离笔尖位置小于一寸,挡住了视线,影响运笔。
(2)拇指、食指相碰或交叉(一个手指压在另一个手指的上面),阻碍了视线,迫使头部向左倾斜,拉近了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增加了近视的发病机会。
(3)笔杆低于虎口食指关节。
2.课堂上,教学生正确的握笔姿势
(1)右手拇指在笔杆的左侧比食指稍靠后些,食指在前偏右,这两指紧紧夹住笔杆,中指在食指下面,用第一个关节托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拇指在中指之后自然地弯曲向掌心。
(2)笔杆向右后方倾斜紧贴在食指第三关节和虎口之间。
(3)食指和大拇指捏笔时,中间呈椭圆形,掌和手臂呈一直线。
二、教学生如何写好汉字的方法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写字教学首先要指导学生观察字形,弄清汉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引导观察时,老师如果引导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加以联想,活化汉字字形,它就会深深地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提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汉字由抽象的笔画组成,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字形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字感兴趣呢?除了故事、儿歌以外,比喻是个好方法。通过多媒体设计进行演练、引导:“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等。比如“伞”字,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大蘑菇,有的说像大树等等,想象生动的比喻,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對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
综上所述,教师要有较强的写字功底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训练学生正确、科学的坐姿和握笔姿势;采用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习惯观察汉字的结构规律;教给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单位 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洛龙小学)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特别是新疆地区(维吾尔族)的学生,他们受到本地语言的影响,导致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激发其利用汉语进行阅读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小学低段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实的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特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挖掘教学中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变“苦读”为“乐读”,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新奇的事物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抽象的语言文字与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通过课件演示,使其可以形象直观地感受到文本内容,以此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孩子的感悟力。此外,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和兴趣,教师还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推荐有关的读物,或及时介绍报章杂志上的好文章,注意开拓他们的眼界,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在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效率得到提高。
二、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渐渐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提高学生发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小学低段的学生来说,虽然不要求掌握哪些深奥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但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之法,学会自主阅读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我们还应注重从小渗透,从小做起,积极的教给学生阅读方法,使其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逐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对于小学低段学生的阅读技巧传授来说,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圈点勾画”。课文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找出文中的长句并画出来指导朗读,让学生借助拼音逐段读课文,自主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这样有助于学生字词的积累,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本、理解文本,更好地读出感悟。其次,教材中有些文章可从课文总体结构入手,细细品读,达到总揽全文之目的。教学时,我们可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采用“总――分――总”的方法,培养学生从全文入手、整体阅读的能力。最后,一些文章可以从“题眼”入手,从文章的重点入手,阅读全篇;一些则可以抓重点词、关键句子阅读。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题眼”或是“关键词、句”去阅读,逐步的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三、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阅读习惯是陪伴学生一生,影响学生阅读速度、效率等各方面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新疆地区的学生,一个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更利于他们学习汉语,利于他们有效的进行汉语阅读,准确把握其阅读方式和母语的异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语言文字的学习重在内化语言。
因此,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为此,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口的习惯,要求学生不懂就要问,不懂就要查。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不动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在善于动口、动手的基础上还善于做笔记,对重点词句、不解之处,做上记号等。这样,引导学生养成聚精会神、认认真真的良好阅读习惯,在有效提高学生阅读速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学生的阅读能力也得到发展,教学落在实处。
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创新教育的含义涉及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终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的主战场是课堂,将创造力的培养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就必须由原来的那种细嚼慢咽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型,多渠道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教师的“要学会”中走出来,步入自己的“要会学”的殿堂。由此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自学----质疑----解疑----小结”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一、学会自学
现代的教师,以不再是“教会多少,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逐步教给学生,是创造各种条件,帮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全面发展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必须明确究竟应该从哪些地方入手,也就是说需要弄清所教知识的骨架。即:根据教学要求,准确、详细地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三读法”自学。一读教材,找出关键的字和词;二读教材,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内容有个粗浅的认识,三读教材,按照教材的预习内容和课后练习,来有目的的自学,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独立的获取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主动创新精神的人。
二、学会质疑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但始于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是在迫切需要解决某个问题时开始,提出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良好开端,“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指导学生以“能学----该学----愿学”为依据,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边读边思考要提出什么问题,所提出的问题:(1)要具有普通性,(2)要有趣味性(问题新而有趣)提出新鲜的与课文内容有关系,且自己感兴趣或想知道的问题;(3)要有科学性,能提出提示中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问题;(4)要有启发性,当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理解水平或预料期待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5)要有联系性,教材本身发生矛盾时产生疑问;(6)要有求异性,同一知识点能否用其它途径或角度来写,产生疑问。笔者在教学实验中得到学生质疑的发展过程为:初期经常“凉场”,在课堂上只有几名上等生能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就再也没有学生发言了,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谁、为什么、什么时候、怎么样、哪里、假如”等词语,展开合理的想象,提出问题。中期为“多而杂”,学生们能提出很多问题,且是多方面、多角度,甚至还有些问题是错误的,这是好的开端,是量变的过程,教师应给予鼓励。最后是“少而精”,学生能提出揭示主题,围绕中心的问题,使学生的质疑达到质的飞跃,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培养。
三、学会解疑
随着社会的发展,口语交际功能越来越显得重要,未来的创新人才不仅要能说,而且要会讲,能够完整地系统地将别人提出的问题解答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问自答式、同桌互问式、四人对讲式、小组讨论式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机会,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积极性的主动性。例如:小组讨论式,在实验中从兴趣入手,分组讨论引入竞争。学生采用圆桌式坐法,每六人一组,这样便于讨论,互相启发、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又能形成集体观念,充分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特点。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不完全正确,部分问题不快当时,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只要能提出问题,说明他已经动过一番脑筋进行思考,教师应多适当点拔,提出激励性语言。
四、学会小结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提问、阅读、回答、争辩、积极思考、踊跃交流,最大限度地加速知识的转化和应用学生的问题是为了教学为了获得新知。教师得到学生反馈的信息,了解了学生的理解状况,应适时的调整教学活动,矫正方向,进行调控。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依据对课文理解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挑选出有代表性的围绕中心、能突出重点的问题,让学生再次阅读后互相问答,学生回答有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做答,而应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讨论,以后再进行引导、点拨,最后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获取新知,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创造力离不开主动学习和质疑。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基础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这句话我们可以悟出“疑”的思维的动力。因此我们要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要提倡学生自读教材,面对教材和老师质疑,告诉学生一名好学生的标准是“勇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不懂不装懂”,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主动学习获得知识。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无形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
对于语文教学大家都有这样的共识,它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教师与学生的共鸣,思维与悟性的统一。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外,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地进行。而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的基础上精心设问、发问,诱导学生发现问题,解答问题,才能把课文学深学透,永记不忘。
下面来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就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抓住了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这样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变“直”为“曲”,由表及里,引人入胜。
课堂提问如果只是一味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会对这样的提问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里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有系统的提问,这样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学生较容易答出来――“善变”;然后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垫,会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发问: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寻找角度,挖掘深度,发散思维。
课堂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06-24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反思09-14
小学语文复式教学06-06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09-12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论文07-12
运河-小学语文教学论文10-11
小学语文教学成果论文10-15
小学语文教学名师06-06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反思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