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寺旅游实习报告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少林寺旅游实习报告(共4篇)

少林寺旅游实习报告 篇1

六年级暑假旅游作文:游少林寺

在我很小的时候,就从大人们的嘴里听说了“少林寺”,从电视里看过“千百少林英雄”的连续剧,一直神往。最近,我随旅行团慕名来到少林寺游玩,大开眼界。

少林寺是一座有着近两千年历史的闻名遐迩的古刹。寺院很大,我们从大门徒步进来,约走了2.2公里。整个寺庙非常清静,路边栽了许多参天大树,树后是少林弟子习武的场地。

我们先来到了武术表演馆,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武术表演。有铁头功、针穿气球、童子功、螳螂拳、猴拳、鹰拳、气功等,看得我惊心动魄,大饱眼福,非常过瘾。

接着我们参观了天王殿,我发现韦驮像面朝里,而在其他寺庙,韦驮像是面朝外的,于是我请教了导游,他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典故。原来,在很久以前,有一天,少林寺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冲出了无数妖魔鬼怪,韦驮跳出来就降妖,火被扑灭了,妖魔被镇住了。后来有一个粗心的僧人将韦驮像供奉反了,于是就成了今天少林寺的韦驮像面朝里的样子。

在大雄宝殿前,我在一块大理石碑上看到了少林寺的寺歌和电影“少林寺”中的插曲《牧羊曲》,还在刻有漂亮的字体的石碑上用手指描写介绍了很久,

上文就是精品学习网给您带来的六年级暑假旅游作文,希望可以更好的帮助到您!!

相关推荐:

六一

少林寺旅游实习报告 篇2

20世纪90年代末, 美国知名学者约瑟夫·派因 (B.Joseph Pine) 与詹姆斯·吉尔摩 (James H.Gilmore) 在《体验经济时代来临》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 一文中指出:体验经济 (Experience E-conomy) 时代已来临。所谓体验经济, 是指企业以服务为重心, 以商品为素材, 为消费者创造出值得回忆的感受。随着体验经济的来临, 人们的需求和欲望, 消费者的消费形态也相应的向体验型转变, 因此可以说, 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体验时代。

何谓旅游体验, 学界尚无定论。谢彦君将其定义为:是指人们通过感觉器官、触觉器官与思维活动, 对所处旅游环境与过程经历的体会与感验。事实上, 我们外出旅游的过程其实就是获得一种经历的体验过程。旅游者离开常住地去游览, 不外乎是为了体验当地的自然美景、名胜古迹、人文风情、民族文化等内容, 以满足自身求新、求奇、求异等从日常生活世界中无法获得的心理体验感受。因此一个地区能否吸引游客, 很大程度上要看其是否能给予游客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效果。所以为了扩大客源, 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旅游地参观游览, 就要在给旅游者提供高质量和难忘的旅游体验经历上做文章。

河南是一个以拥有丰富的宗教旅游资源为特色的省份, 其境内名山古寺多不胜数,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佛法东渐后, 我国的第一所佛教寺院———白马寺;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的少林寺;北宋时期的皇家寺院, 也是《水浒》中“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故事的发生地———大相国寺。这些佛寺里, 名气最盛的当属少林寺, 名气虽在, 但是在游客心中的体验满意度却不是很高。如何挖掘少林寺的深度内涵, 给游客创造难忘的旅游体验, 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少林寺的概况及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 少林寺的概况

少林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中岳嵩山西麓, 背依五乳峰, 对面少室山, 如翠屏端立, 林木蓊郁, 景色迷人。周围山峦环抱, 峰峰相连, 错落有致, 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海内灵岳, 莫如嵩山;山中道场, 少林为胜。1983年, 国务院确定少林寺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少林寺是中国佛教禅宗和少林武术发源地, 所以素有“禅宗祖庭, 武林胜地”之称。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 (公元495年) , 北魏孝文帝为安置印度高僧跋陀而敕建, 因寺院建于少室山的密林深处, 遂命名为“少林寺”。后因印度高僧菩提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嵩山, 于五乳峰山洞面壁9年, 创立禅宗, 少林寺也被称为禅宗祖庭, 并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 特别是唐初十三棍僧救驾李世民后得到了唐王朝的高度重视, 博得了“天下第一名刹”的美誉。

少林寺景区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达摩洞、十方禅院、武术馆等主要旅游景点。少林寺的主体建筑为常住院, 是寺中住持及众执事僧们进行佛事活动和起居的地方, 也就是人们所通称的“少林寺”。常住院依山而建, 中轴建筑共为七进, 即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方丈室、达摩亭和千佛殿, 两侧还有六祖殿、紧那罗殿、东西禅堂、地藏殿、白衣殿等建筑, 面积3万多平方米。

(二) 少林寺的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世界知名旅游景点的少林寺, 其旅游发展有着它自身独有的优势, 但是也存在很多不足和有待深度开发的方面。

1、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少林寺自古就是佛教名寺, 很多历史事件都和少林寺及少林功夫联系在一起,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十三棍僧救驾唐王李世民。20世纪80年代, 随着电影《少林寺》的轰动, 少林寺成为享誉中外的著名旅游景点。很多游人不知道中国有河南、有郑州, 但却知道中国有个少林寺, 知道少林功夫精妙无比、厉害非凡。这些都使得少林寺成为世界级知名的旅游景点, 这也使得少林寺成为很多海外游客来华旅游必游之地。

2、以武演禅, 能给游客带来震撼的视觉体验效果。

“禅宗祖庭”的称号, 使得少林寺在中国佛教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更为让游客为之神往和关注的, 当属少林功夫了。佛教禅宗和少林功夫, 称得上是“禅武同源”。少林功夫虽然是以刚劲剽勇闻名天下, 但是其实它更注重在禅的动与静中涵养修习, 动静之间, 结合禅道。随着电影《少林寺》的热播, 一股少林功夫热席卷了神州大地, 而且受到了很多外国朋友的青睐。少林功夫应邀到欧洲、美国及东南亚很多国家演出, 使国际友人目瞪口呆, 受到了极高的赞誉。而目前, 少林寺武术馆从每天9点到下午6点, 一天内安排多次少林功夫表演。武僧们以精湛的拳术表演、精彩的器械演练、让人叹为观止的气功展示, 给游人留下震撼性的视觉体验。

3、声名显赫, 给游客带来的体验满意度落差。

由于众多影视作品的渲染, 大部分游客眼里的少林寺是一个清净深幽的地方, 晨钟暮鼓、青灯古佛、葱葱翠柏、巍巍佛塔、得道高僧、调皮的沙弥、虔诚的香客……这些似乎成为人们想象中少林寺该有的模样。但是游客看到的现实却大相径庭。由于开发旅游的缘故, 少林寺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宁静与清幽, “深山藏古刹, 碧溪锁少林”只是电影中才有的镜头了。景区门口附近各式各样的旅游商品商店、景区内熙来攘往的人群、兜售各种小商品的小贩……这些都和事先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所以很多外地旅游者游览完少林寺后都发出了“不去少林寺后悔一辈子, 去了少林寺一辈子后悔”的感叹。

4、参与性不强, 走马观花式的游览不能给游客带来深刻的旅游体验。

对于信仰佛教的宗教旅游者来说, 少林寺是他们心目中的宗教圣地, 他们到寺里去上香拜佛本身就是一个难忘的体验。但是专门的宗教旅游者毕竟只占很少一部分, 对于一般的普通旅游者来说, 目前的情况是他们到少林寺去游览, 只是能够了解一些佛教常识, 听到一些宗教故事, 参观寺院的建筑, 回味相关的历史, 虽然少林功夫是个亮点, 但是只有视觉体验难免给人意犹未尽的感觉。很多游客走的时候还在思考:少林寺的僧人是怎样生活的?他们还像不像电视里演的那样每天练功、做早课、晚课?寺院的经济来源是什么?是否仅仅依靠旅游者和香客的布施?寺院现有的经营模式, 使得游客一般情况下只能在少林寺停留两个小时就匆匆离开了。这种走马观花式的游览, 不能够使游客真正体验到少林寺的宗教内涵, 也不能留下深刻的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三、从旅游体验角度探讨对少林寺的深度开发策略

(一) 实事求是的宣传, 使旅游者形成客观的旅游期望

旅游者根据自身情况, 以及掌握信息的多少, 会在做出旅游决策的同时, 形成对即将进行的旅游活动的期望。旅游期望对其在以后旅游活动中的旅游体验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旅游体验与旅游期望的关系如表1所示。

旅游者由于自身年龄、性别、职业、宗教、兴趣、受教育程度、收入情况等因素不同, 会形成不同的旅游期望, 这种因素比较主观, 但是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因素是客观的。所以, 少林寺在进行旅游宣传时, 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突出对景区特色的宣传, 引导游客形成客观的旅游期望。

此外, 少林寺也应该尽量改善现有的周边环境, 采取旅游功能分区管理, 将游览区和商品区严格分开, 并规范寺院周围旅游商品市场, 严禁小贩在非商品区兜售商品。加强对寺院附近的生态环境的保护, 努力营造深山古刹、清幽古寺的氛围, 使得游客的旅游体验能够等于或者大于旅游期望。

(二) 开发参与性强的旅游产品, 塑造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我国自古就有“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纸上得来总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的说法, 凡事必须亲身参与, 才能体会个中真谛, 才能形成难以忘怀的体验。

孙根年在旅游体验的经营和策划中, 提出了一个“动机-过程-目标”模式。在这个模式中, 他认为要塑造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就要通过旅游产品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参与性, 从而使旅游者产生新鲜感、亲切感、满足感, 以满足旅游者求刺激、求补偿、求解脱的心理需求。按照这个理论, 旅游目的地应该将注意力更多的放在增强旅游产品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和可参与性, 才能促进高品质旅游体验的形成。

从这个角度, 少林寺景区可以从以下方面增强旅游景观的可感知性、可理解性、可参与性:

1、建立一个专供游客住宿体验的生

活区, 住宿条件舒适即可, 延长了游客在少林寺的停留时间。游客可以有充分的时间闻听寺内的晨钟暮鼓、僧侣的晨晚诵经, 从听觉角度强化对景区宗教氛围的感知;并且还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和僧侣攀谈, 询问他们的日常生活, 加深对他们的认识。此外, 深山古寺, 夜深人静时松涛阵阵、泉水叮咚、钟声悠扬, 这时盘腿静坐, 也会让旅游者产生“心依六禅静”的空明感觉, 有助于帮助他们对禅宗“静虑坐禅”的理解和体验。

2、在餐饮方面, 安排客人食用少林素斋。

可以开发“做一天和尚, 食一日素斋”等短时间段内适合的旅游项目, 从味觉角度, 来加深对佛教饮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3、在少林功夫方面, 提高武术旅游的参与体验性。

大多数游客看完少林寺的功夫表演后, 一边会惊叹中华武术的神奇, 另外一方面会产生想要和这些武僧接触学习的想法。所以可以适当的开辟出“随高僧修行, 悟功夫真谛”等类型的旅游产品, 让游客和少林武僧相处一天, 看他们如何练武, 如何把功夫融入平常的生活中去。这样也有利于游客更深地理解少林功夫的文化内涵和宗教内涵。此外, 还可以开发出武术夏令营, 教孩子练一些武术的基本功, 并辅以文化课。让青少年也加入习武之风, 文武并济, 既强身健体, 还可以磨练他们的性格。

四、结束语

河南的佛教寺院普遍存在产品可参与性不强, 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旅游体验的问题。而且各个寺院之间对比, 没有突出本寺院的特色, 几个知名寺院都安排游览的话, 容易给客人重复之感。所以如何从旅游体验角度突出本寺院的特色, 为游客塑造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就是寺院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本文虽然只选取了少林寺为例, 但在开发理论策略上却具有普遍意义。此外, 旅游体验的理论还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以使其能够更好地为旅游业发展服务。

摘要:进入体验时代后, 旅游体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旅游体验质量决定着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满意程度。因此从旅游体验的角度, 对景区的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开发建议, 是非常必要的。河南的佛教寺院数不胜数, 其中当属少林寺名声最盛。文章从旅游体验角度探析了少林寺的深度开发策略。

关键词:旅游体验,佛教寺院,少林寺

参考文献

[1]、孙根年.塑造高质量旅游体验的路径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7 (3) .

[2]、艾建玲, 邓琼芬.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08 (1) .

[3]、余建辉, 张建华.自然旅游景区游客旅游体验管理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2) .

[4]、B.Joseph Pine, James H.Gilmore, Welcome to the Experience Econom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7-8)

[5]、谢彦君.期望与感受:旅游体验质量的交互模型[J].旅游科学, 2000 (2) .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研究 篇3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和价值评价

少林文化博大精深,涉及面极广。少林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泛文化现象,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有许多少林文化载体。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看,少林寺及其周围环境作为少林文化的发源地,被公认为禅宗祖庭,因此,本文研究的少林文化旅游资源,其空间范围仅涉及少林寺及其周围。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构成

少林寺佛教景观。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是佛教僧人弘法、修行和居住的场所。少林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将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的儒、道文化融而一统,演至成中国化最典型的佛教宗派——禅宗,故有禅宗祖庭之称。少林寺佛教景观主要包括常住院、初祖庵和塔林三部分,保存有许多精美的楼台建筑、寺僧塔林、佛像雕塑、殿宇壁画、钟磬铸造、栏柱雕绘、碑刻诗画等古代文化①。少林寺常住院建筑曾多次遭受天灾和人为损毁,现存建筑主要是明清时期所建,解放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重建。塔林及周围保存有唐代以来墓塔249座,初祖庵建于宋代,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二者同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少林武术。少林武术源于少林寺,武以寺名,寺因武显。少林寺初建,从僧稠禅开始,兴起习拳练武之风。后来大乘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到少林寺传授佛教禅宗,逐渐演练出一套心意拳雏形。隋末十三棍僧救驾唐王李世民建立了不朽功勋,特许寺内养僧兵,少林寺逐渐成为全国练武会武的场所。此后,少林寺历代僧众博采众家之长,汇集武艺之精华,并取长补短,逐步发展成为扬名天下的少林武术。随着对外交流和少林僧人的流散,少林武术在国内外广为传播。少林武术以刚健有力、利于实战为特点,套路精湛,功法繁多,在国内外武坛上独树一帜,是中国武术的正宗之一,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林文学艺术。少林文学艺术有的是少林寺历代高僧留下的,也有许多是名人侠士在与少林寺的交往中所创。内容和形式多样,大体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故事、书画、雕塑、乐舞等。这些文学艺术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还是我国文化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千佛殿“五百罗汉朝毗卢”大型彩色壁画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少林寺许多故事传说历代传颂,有的还被改编成文艺作品。

少林医学和宗教活动。少林寺藏有丰富的医学秘方和多样的养生健身方法,少林医学在我国中医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宗教活动主要包括宗教节日和宗教生活两大类。自古以来,佛教信徒就有着前往寺院朝拜、求法和参加重大宗教活动的传统,从而形成了宗教朝觐旅游活动。少林寺还顺从世俗要求,允许社会公众参观和参加宗教活动,为群众施诊送药。

少林山水文化。少林寺坐落在嵩山腹地的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少溪河从山门前蜿蜒流淌,有“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的优美意境。嵩门待月、少室晴雪是古代少林寺的胜景。嵩山地质构造典型,植被繁茂,现被列为世界地质公园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嵩山是我国历史名山,曾有众多帝王显贵、文人墨客借游览少林寺和嵩山之际,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模山范水之作,对少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少林文化精神特质。少林寺所传承的禅学思想被佛界称为智慧之学,在中国佛教史、哲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少林武术的最大特点是禅拳归一,讲究“静”和“动”的协调统一,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具体体现。少林武术所倡导的爱国主义、扬善惩恶、强身健体、刻苦精进精神,技击与艺术结合的美学思想,肢体与行气结合的健身理论以及竞技对抗中的灵活应变法则,对社会大众都有重要的教育意义②。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评价

旅游资源价值的高低决定着旅游开发潜力的大小。少林文化旅游资源中以少林武术为代表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闻名中外的禅宗祖庭旅游价值最大,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是少林文化的地方性、开放性、历史性和宗教景观的奇特度对游客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再有是景观的完整度、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的表现力旅游价值较大。但是在文化旅游的参与性、科普教育和美感美育方面略显不足,有待进一步挖掘。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分析取得的主要成绩

清朝末年以来,少林寺走向衰落,自然和人为损毁严重,大批僧人流散。解放以后,当地政府多次进行修复重建,2004年又进行了大的翻修,表演、展览、生活和藏经面积扩大。在政府的扶持下,少林寺尊立了方丈,宗教文化活动开始活跃,建立了文化研究机构和网站,搜救整理了佛学藏书、少林武藏、少林医药和书画,对外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这些活动使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引力得到加强。在政府的组织下,举办各种类型的少林武术表演活动,兴建少林武术馆和少林武术学校,到国内外各地开展少林武术表演。邀请国内著名的艺术家创编大型舞剧《风中少林》和实景剧《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由少林寺授权,委托生产销售网络游戏和少林宝剑、佛雕、素饼、禅茶等旅游商品,逐步开发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开辟了三皇寨、二祖庵、达摩洞、鸡鸣山旅游线路,修建了缆车和滑道。从2003年开始,登封市筹集巨资,对少林寺周围环境进行整治,圈定古文化保护区,治理污染,绿化美化净化环境。2007年3月,少林寺景区入围全国首批5A级景区。游客人数逐年增多,自1986年开始,少林寺景区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突破200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占5%左右,旅游年收入超过1亿元,成为河南省“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的龙头。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协调,少林寺接待压力过大,而寺外其他景点人员稀少。每逢节假日,少林寺人满为患,严重超过了环境容量,使寺院失去了幽静、肃穆的气氛。二是旅游内容单调,仍停留在参观、敬香求愿的初级档次,缺少高层次的文化欣赏、娱乐和休闲保健内容。三是参与性、体验性项目较少。四是面临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旅游业发展与避免文化商业化倾向的矛盾。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在从基础层次向提高层次发展,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已成为普遍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为保持少林文化旅游的优势地位,必须走创新发展之路,深入挖掘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内在潜力,探索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模式,提升文化旅游的水平和档次,使少林文化旅游成为中原旅游的精品和示范带动区。

少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

引导促进少林文化自身发展模式

文化发展与旅游业之间存在着互动互促关系。少林文化既要保持传统文化特色,又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内容。政府应引导和支持少林寺的文化活动,除了及时搜救整理佛教经典、少林武藏、药典和文学艺术宝库外,还要顺应时代要求,弘扬少林文化精神,独立开展积极的文化活动,加强寺院建设和管理,恢复佛教节日庆典,创建文化传播学院,开展文化研究,参与社区建设和社会活动,增进对外文化交往,使少林文化得到发扬光大。虽然宗教文化活动与旅游业发展是完全不同的价值观③,但少林文化内涵的成长,必然会不断提高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旅游资源的整合提升模式

少林寺旅游实习报告 篇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旅游业不断繁荣, 对于传统文化中方志资源的挖掘在各地旅游开发中渐受重视。但文化资料的述而不作, 宣传保护的错位缺失, 旅游产品的单一薄弱使得方志与旅游文化的结合并不十分紧密。本文拟结合南京方山定林寺这一实例, 再次梳理史料, 引入“数字资源聚合”和“智慧旅游”的概念, 进行一定的探究, 对于此处景点的旅游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使其在文化、商品、服务链条上能够快速运转, 有序开发, 使南京定林寺能够早日恢复香火鼎盛的盛景。

1 方志与旅游文化开发

1.1 方志的概念与分类

方志与方志编纂在我国历史上由来已久, 它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地记, 发展于隋唐时期的图经, 到南北宋时期基本定型, 元明清时期修志更加繁荣。而关于方志的定义, 自古到今争论不休, 种类繁多。历史上有着著名的“章戴之争”。戴震在纂修四库全书时将方志列为地理门下, 而章学诚则认为“志乃史体”, “方志为古国史, 非本地理专门”。民国时期, 方志学家黎锦熙总结前人经验, 概括为史地两性的二源论主张。建国后, 争鸣依然激烈, 《辞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给出了“记述一方事物的志书”。在本文中, 笔者理解“方志”为一个广泛的概念而非详细的定义, 参考王晖先生的看法, 认为“方志是记述地方古今各个方面或某一方面情况的科学文献, 它既是概括一地自然、社会和人文发展过程的地方史书, 也是汇集一方基本知识和系统资料”。

所谓方志即地方志, 从命名来看就蕴含着以地域区别进行分类的意思, 地域为经, 时间为纬是方志天生的特性。现在所见的方志, 一般以以下3种分类方式居多:一是以当时的行政区划来分, 如各地的府志、周志、县志等;二是按志书的内容来分, 如各类全面的通志、总志和专门的山水志、园林志等;三是按照方志的编纂体例来分, 如平目体、纲目体等。总的来说, 方志的特殊性使得其难以统一归结为某一类历史文献中, 也就不能简单地依照一般历史文献的分类准则进行操作。

1.2 旅游业的发展与现状

2013年,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均GDP已超过6700美元, 公共假期已有115天, 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旅游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与此同时, 相关政策的指导与扶持也提供了强大助力, 在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中, 明确任务和措施之重就是加强国民旅游休闲产品开发与活动组织、完善国民旅游休闲公共服务, 最终得以提升国民旅游休闲服务质量。而时代发展也促使了国民思想观念的转变, 人们在经历有钱有闲四处乱走的浮躁之后, 更加注重体验, 对相应旅游产品的质量和内涵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旅游消费方面的投入也更加理性。总之, 经济政策时代的共同作用, 使旅游业蓬勃发展, 一个全民旅游的时代到来。

1.3 方志在旅游文化开发中的作用

旅游业的发展催生对历史的需要, 方志的意义逐渐被人们认识到。茅盾先生在1980年写就的《夜半偶记》中对方志旅游游观和旅游资源意义给予了肯定, 并对志书“搜罗材料之广博”表示赞赏。认为“似可组织人力、即以地方志中适合于旅游者之多方面兴趣而引人入胜者, 编写导游指南”。 (《光明日报》1981年8月6日) 而沈祖祥先生的结论更为直接, 他认为“方志为旅游之本, 旅游乃方志之母”。以上论断可以证明, 方志对于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方志的重要性主要有二:一是其丰富性, 我国自古有修史传统, 各种官方非官方的方志资料数目繁多, 根据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的统计数据, 其中著录1949年以前的历代各类志书8264种, 11万余卷, 约占我国现存古籍数量的1/10;同时方志中有着一地自然旅游地理与人文旅游地理的详细记载;并且记载了名山胜水的由来与发展变化、以及当时的游人的游玩食宿情况。这些都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二是其真实性, 现行旅游文化开发中, 充斥这大量的伪民俗、假景点, 甚至将真文物改成了假古董。需要注意的是, 方志中对现存的古迹都有记载, 而因为时间或历史其他原因已不复存在的古迹, 方志总也能寻到踪迹。并且能够阐述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最为重要的是, 这些记载相对可靠, 对于保护现有景点, 开发新景点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2 定林寺开发中方志资源挖掘的现状与问题

2.1 定林寺的历史

作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南京方山定林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寺庙始建于南朝, 中兴于宋代。

南朝刘宋元嘉元年, 在今钟山紫霞湖附近, 建定林寺。元嘉十六年, 外国高僧竺法秀感觉定林寺位置低洼、潮湿, 便在山上选址重建, 将山下的称下定林寺, 在山上的称上定林寺。定林寺精讲戒律, 为建康模范丛林。梁后, 寺毁于兵燹。隋以后修复。

方山至今尚保留有“达摩崖”等历史古迹, 为禅宗之祖达摩偃坐之地, 故此, 在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说。

南宋乾道九年, 钟山独龙阜上定林寺因灾而毁。宋孝宗下旨按原样重建。同年, 陕西高僧善鉴至江宁方山结庐行道, 远近信徒慕其高德, 纷至踏来, 遂于方山西北之半山腰疏泉开道, 按钟山定林寺规模建寺, 建有山门、韦驮殿、大殿、法堂、禅堂、斋堂、宝塔等, 并提请建康府将原钟山废定林寺额移此, 俗称“方山定林寺”。

但在近几十年, 定林寺历经兴废, 仅存砖塔一座。虽在新世纪开始修缮, 相对于同样拥有悠久历史的鸡鸣寺、灵谷寺等寺庙, 凋零不少。

2.2 方志资源中对于定林寺的记载

在历史的不同时期, 无论是各种总志或是专门志, 都对定林寺有过记载。

据宋《景定建康志》“祠祀志”记载:“定林寺有二:‘上定林寺’旧在蒋山 (钟山) 应潮井后, 宋元嘉十六年, 禅僧竺法秀造, 在下定林寺之西;乾道间, 僧善鉴请其额于方山重建;‘下定林寺 (即钟山定林寺, 废于萧齐, 497至502年) ’在蒋山宝公塔西北, 宋元嘉元年置, 后废。”

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宋乾道间, 善鉴和尚因钟山定林寺废, 便募资建寺于此, 沿袭寺名。塔建于乾道九年, 高十三米。底层特高, 南面开门, 另三面各有佛龛, 塔刹和腰檐已毁。此后, 远近信徒、施者接踵而至, 佛殿﹑法堂﹑僧房次第建成。”

据《金陵梵刹志》记载:“宋乾道末年, 高僧善鉴创。上定林寺在钟山, 寺废, 因请额于此, 遂名定林。元至正间重修, 国朝弘治五年重建。”

2.3 定林寺已有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2.3.1 文化资料的“述而不作”

“述而不作”, 其本意为对历史文献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只作如实记述, 不加观点, 不作分析、评论。历代很多史学理论家和方志名家都曾发表十分精辟的论述。刘知几曾说:“良史以实录其书为贵。”“所谓直书, 就是不掩恶、不虚美, 书之有益于褒贬, 不书无损于劝戒”。章学诚主张“据事直书, 善否自见”。以上这些论述和主张对于后世编纂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保证了方志的历史延续与体例统一的同时, 也扼杀了修志者对于文化开发的观点与建议, 使得史料只能成为史料, 并没有得到较好的利用。因为方志是资料书, 所以不要求编纂者的观点和个人创造, 只需坚持秉笔直书, 整理史料的观点也成为主流。

在旅游繁荣的今天, 方志研究者与旅游开发者都已经着力于两者的研究, 并且提出了许多统一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多从史料重现、文化开发着手, 得出了方志资料的重要与旅游产品缺乏的结论。但空泛的结论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文化资源需要辨析真伪、区别对待。并不存在一套方案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可能性。对于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 更需要的是结合本地区特点以及需求, 再在文化资料中寻找可取用资源, 方能解决目前的困境。

以南京定林寺为例, 在中国知网以“定林寺”为关键词检索, 有273篇文献, 如果按学科分类, 其中有“中国文学”130篇、“宗教”31篇, 而其中的绝大部分都在为定林寺的归属源流进行考据争论, 考据源流对于历史脉络明晰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单纯的争论并不能解决定林寺凋零的现状, 也有违通经、明道、致用的初衷。而现今的旅游开发, 更重要的是在拥有历史背景下的现实开发, 而关于“旅游”学科的仅仅只有26篇且这之中只有一小部分立足于实际开发。定林寺在历史上几经繁盛衰落, 仅在南京就有钟山上定林寺、钟山下定林寺、方山上定林寺三处, 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存在, 都成为现今南京定林寺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现实开发中, 都可以利用, 而无需拘泥于地域的限制①。

2.3.2 宣传保护的错位缺失

在查阅相关资料和实地调研后, 明显感受到相对于其他名山名刹, 定林寺所得到的保护极为有限。以定林寺塔为例, 塔高约14150m, 为7级8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由于年久失修和种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定林寺塔除腰檐、塔顶及塔刹已经毁坏外, 塔身向西北向也严重倾斜7.59度, 塔顶已偏离塔基中心1.6米。经2001年4月11日对定林寺塔塔身结构损伤情况和结构尺寸进行的勘察发现:塔身东面和南面1、2层处许多灰缝松弛或者基本拉脱。同时在定林寺所处的方山地带, 存在着居民的无节制开垦与砍伐, 生态资源破坏十分严重。

而对于定林寺的宣传更加有限, 在面向南京本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中, 仅有27%的居民对于定林寺有印象, 而只有2%的居民能简述其历史与所在方位②。在百度搜索中, 与“定林寺”有关的网页有29000个, 而同属于南京古寺的鸡鸣寺有305000个③。缺乏整体的宣传, 很难形成凝聚力, 更加招揽不了客源, 获得旅游收入, 造成古寺旅游资源的闲置与没落。

2.3.3 没有进行特色挖掘

目前, 定林寺基本只承担寺庙基本的传法弘道功能, 并没有成为一处旅游盛景。以南京同类型寺庙为例, 鸡鸣寺较好的结合了城区内明城墙风光带和本身的樱花特色, 开发出了“樱花揽胜情人节”“明城墙鸡鸣寺环城游”等线路;而灵谷寺更与中山陵风景区结合, 有着丰富的观光旅游产品, 并且与生态环境融合, “千年灵谷寺, 万株桂花香”已经成为朗朗上口的旅游词。

但定林寺并非没有自己的环境与人文特色。历史各个时期的方志资料都有记载, 方山作为拥有独特地貌的休眠火山, 有着数目众多的环状玄武岩墙。句容河与溧水河在方山汇流, 森林覆盖面积高, 自然环境优美。同时, 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 一生与佛教和定林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生三次在定林寺留居。王安石、陆游等文化名流也曾在定林寺游玩或居住、留下了许多诗赋。这一切都为定林寺旅游的开发提供的独一无二的资源条件。

3 定林寺开发中方志资源挖掘的分析与对策

3.1 传统资源的有序整理与数字资源聚合

旅游文化开发与方志的联系并不紧密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 但第一步要做的, 就是对现有方志资料的整理。在传统方志的基础上再归类。

如笔者前文所述, 在若干方志中, 都对定林寺有所记载。这其中还不包括历代文人的诗歌、文赋等。但这些资料都散落各处, 到目前为止, 没有一个系统的整理汇合。同时, 不同类型的记载关注角度不同, 有自然地理方面、有佛教学术方面、有历代人物方面。在汇总基础上进行分类, 在后续开发上才能更好使用。

长期以来, 对方志的利用都是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方式, 即靠手工查阅方志, 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方便更快更好地利用方志, 有必要对方志进行现代化的加工、处理, 制成导览与全文数据库, 完成数字资源的整合。

导览数据库, 面向的是普通游客群体, 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传达, 着重介绍历史沿革、旅游风光、相关佛学知识, 依托后台数据库在前端应用WEB、XML和多平台技术。

全文数据库, 面向的是专业研究人员, 包含历代方志纸质书影、学术论文数据信息、科研成果论文数据信息、学术著作数据信息等, 方便专业研究者取用, 同时也促进相关研究事业的发展。

综合利用数字资源, 导览数据库与全文数据库优势互补, 集合相对独立的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资料, 形成定林寺旅游景点的专属“大数据”。

3.2 智慧旅游概念的应用与3D实景的开发

所谓智慧旅游, 就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 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 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 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在完成定林寺旅游数据库的建立后, 运用智慧旅游的概念, 在服务端主动向旅游者提供方山地区旅游信息、帮助旅游者制定南京旅游计划、方便旅游者完成相关纪念品支付途径。在使用端开发相关的移动软件, 让游客在旅游时能够随时随地的获得信息、得到帮助、给予评价。

而对于不能亲临现场的潜在旅游者来说, 制作3D实景, 通过网页浏览或是软件浏览也是智慧旅游概念的一个补充。定林寺所处方山风景区作为极富特色的火山地质公园, 句容河溧水河汇流, 有着许多独特的火山水文景观地貌, 而定林寺的大雄宝殿、斜塔、摩崖石刻等景点也别具特色, 如果足不出户就能欣赏, 旅游者可以漫游在方山定林寺晨钟暮鼓的虚拟现实之中, 通过旅游虚拟现实感受虚拟化场景, 提升定林寺的吸引力与美誉度。笔者所主持的项目中, 目前已经在着手将定林寺斜塔的3D全景开发, 也为了能够让更多人感受到“第一斜塔”的魅力。

4 结论

上一篇:尔雅通识课商法答案下一篇:初步设计审查报告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