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吵》教学教案

2024-09-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争吵》教学教案(精选7篇)

《争吵》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

3.基本读懂课文内容,培养知错认错、主动和好的美德。

思想教育:培养知错认错、主动和好的美德。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准备:录音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讨论划分结构段:

提示:“争吵”的故事可归并为争吵、反思、和好及受教育四个阶段(一般为时间、地点或情节上的变换),划分四个段落。

第一段(第1~4自然段):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段(第5~8自然段):“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蒂承认错误。

第三段(第9~14自然段):放学后,克莱蒂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3.再议四个段落划分的四个阶段:

第一段“争吵”的情节是集中的,显然是在一个时间,一个地点,看得出是在教室。

第二段“反思”是“争吵”完毕,集中讲“我”的后悔和反思,主要表现“我”不安的内心活动。地点仍在学校,时间推后了。

第三段“和好”情节有了大的进展,时间又推后到放学,地点移到了街上,情节也相当集中。

第四段“受教育”,是故事的尾声,突出了父亲的教育情节。地点转移到家里。

4.根据结构段段意,自己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写在练习本上(注意语言连贯,重复的删掉),再读一读。然后教师检查订正。

课文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蒂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蒂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又教育了我。

(四)阅读分析第一段。

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1.这一段是讲“我”和克莱蒂“争吵”经过的,究竟谁对谁不对?为什么?

(从争吵的情形看,克莱蒂没有错,是“我”不对。因为克莱蒂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的。“我”做得不对,不应该为了报复故意弄脏了克莱蒂的本子。)

2.“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牌,我嫉妒他。”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蒂得了奖呢?如果有,从哪里看出来的?

(是一种嫉妒。从“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看出“我”认为克莱蒂的笑是笑话“我”没得上什么奖,因而心想“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想报复克莱蒂,所以说,事情起始就是因为“我”嫉妒克莱蒂得奖引起的。)

(五)默读第二段,边读边议,再解答:

这一段主要写了“我”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着重描写了“我”想向克莱蒂承认错误,又觉得不好意思的矛盾心情,也冷静地反思了一番。过去两人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里再现。正像开头说的“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

1.“觉得很不安”,“不安”什么?“很后悔”,“后悔”什么?

(“不要”,是怕克莱蒂放学后找我算账,再报复一下,因为他总提出在外边等我。“后悔”的是,过去种种事实证明,克莱蒂是个好人,他的确不是故意弄脏我的笔记本,而是因为我嫉妒他得了奖报复了他,才吵架的。)

2.“克莱蒂是个好人”,从过去的种种事实证明他好的表现有哪些?

(“好”的表现有:帮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扛柴扛得多,以及受到我们全家诚心诚意的欢迎,特别是父亲那么喜欢他等等。)

3.“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蒂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知错认错”,心里也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

(没有勇气,觉得太丢脸)

4.俩人吵架快结束的时候,克莱蒂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克莱蒂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再议一议。

(说法一样,意思不一样:克莱蒂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不是故意的。“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要打他。只要防御,决不还手就可以了)。

5.“吵架结束的时候,克莱蒂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睛里表示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瞟”是用眼睛怎样看?

(斜着眼睛看。看情况两人是并排坐在自己座位上,只能瞟。还有,一个人生另一个人的气,往往不愿意正眼看,就斜着眼睛瞟几眼,以表示不值得一理。)

6.“从他的眼睛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蒂应该不应该“愤怒”?

(应该。吵架的事,他有理。)

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看来平时他们很要好,加上克莱蒂是个“好人”,很能体谅、宽容别人,所以把愤怒压下去了。只是表示了“悲哀”,这“悲哀”是流露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情绪。对“我”所做的一切和有意报复,很不理解。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7.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段,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悔和自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三)阅读分析第三段。

1.先自由读或默读第三段,写“我”和克莱蒂重归于好。边读边想,再议论:“终于挨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换成“等”可以不可以?

(“终于”是经过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有事,总想着吵架的事,还担心克莱蒂找自己算账,上课的时间难以度过,经过等待之后才下了课放了学。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一心想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

2.“我独自在街上走着”,从“独自”这个词推测,平时放学回家一定不是“独自”,是怎样走的呢?

(可能跟克莱蒂同行。)

3.今天跟克莱蒂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责任在“我”。可是克莱蒂是怎样表现的呢?当“我”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防御克莱蒂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4.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蒂是怎样做的呢?再读以下4个自然段(10~14)。

议一议,克莱蒂见到了“我”,表现了一种什么风格?

(克莱蒂表现了一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也说明他的确是个“好人”。)

这种宽容、友好的风格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了?再议,然后解答、归纳:

(“微笑着”,是从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温和地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友爱的;“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友爱的。

总之,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克莱蒂)的神态、动作、语言和语气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风格的。)

“我”对克莱蒂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态度做出什么反映?

(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我”被克莱蒂的宽容和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打消了先前的“不安”,好像失去的友谊又重新回到自己的身边。因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5.最后一段主要写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对我的教育。

这一段有个“本想”,带着“让父亲高兴一下”,相对还有个“不料”,引出了“父亲把脸一沉”。“本想”和“不料”换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让句子的意思不变,可以不可以?

(可以,“本想”换成“原本想”或“本来想”,“不料”换成“没想到”或“没料到”。)

“父亲把脸一沉”,说话了。“把脸一沉”可以换个什么同样意思的词语?

(换成“表情严肃”或“板着脸”)

父亲“表情严肃”地,“板着脸”地说和做。有什么含义?“第一个伸过手去”是什么意思?“夺过”“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议一议,再回答。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

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望“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父亲的教育应该说是及时的、深刻的。)

(四)小结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懂得人与人之间,眼下就是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克莱蒂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就是课文中的“我”)那样的错误?有,怎样解决的?没有,今后怎样和别人交往才是正确的?以上要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感受。

(五)练笔:

选择一件自己与同学之间友爱的事写成片段。要求内容真实,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1.总结性地说说读了“争吵”一课受到的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教育,特别是要向克莱蒂学习的意义。

2.说一说我们同学之间出现过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情,哪些事令人感受最深。

3.在肯定列举的团结友爱的事情,确有令人感受最深的事实之后,进一步讨论怎样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具体。

议一议“争吵”一课感受最深的部分在哪里?是怎样写具体的?

(“争吵”一课最令人感动,也是“我”感受最深的地方是,“我”的不安和后悔,跟克莱蒂吵架的反思和自责;特别是克莱蒂主动找“我”化解矛盾,重归于好。)

4.以“重归于好”为例,议一议这一部分是怎样写具体的。

归结到两点:一是“重归于好”的事实经过写得清楚:从放学后“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到克莱蒂走近“我”两个人之间的对话。再到高兴地分手回家。一步步写得很有层次;二是“重归于好”的表现写得具体。方法是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去描写,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品格。

学生可列举课文中的描写实例,如:

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他走近我……(这是写动作的);

克莱蒂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这是动作、神态、语言和语气的);

我愣住了。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这又是写克莱蒂的动作和语言的);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是写“我”的语言和我们俩的心情的);

最后一段写父亲教育“我”。先写父亲的神态,“把脸一沉”。再写父亲的话,“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最后写动作“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

5.小结:

作者紧紧围绕“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中心,通过克莱蒂、“我”和父亲等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神态和内心活动等描写,表现上述中心的。我们写片段也要学习这样的写法。

质疑问难后,布置片段练习。

【板书设计】

26* 争吵

克莱谛----“我”(争吵)

克莱谛----“我”(和好)

父亲:既然……就……(受教育)

课后小记:

《争吵》教学教案 篇2

[教材内容]

人教版大修订教材四年级第八册略读课文。[设计理念]

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 判断出材料的重难点。依据这一要求, 本设计紧扣“阅读提示”所提出的学习目标, 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过程中感知大意, 突破重点, 使学生学有所悟, 学有所得。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 懂得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回忆自己和同学发生争吵的经历。[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揭题解题, 明确目标

1. 揭示课题, 学生读课题, 联系生活实际, 说一说, 什么是“争吵”?

2. 师谈话:

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争吵的经历, 对争吵、和解也有一定的体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 讲的就是两个小伙伴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的故事。现在,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想一想“阅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提出了哪些要求。 (课件出示“阅读提示”)

3. 学生读“阅读提示”, 说说“阅读提示”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提出了哪些要求。

4.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1) 读读课文, 想想课文里的两个朋友在发生争吵后, 他们是怎样做的, 结果怎样; (2) 把父亲的话画下来, 读一读,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在说“争吵”中引入新课, 一是为了帮助学生读懂题目, 二是为了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把课文情境同化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阅读“阅读提示”, 明确学习目标, 这是让学生的学习有的放矢, 提高略读实效的保证。

二、自主阅读, 感知大意

1. 师谈话:

明白了学习要求,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 不要漏字、添字, 把课文读通读顺。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 “我”和克莱谛为什么发生争吵?

4. 说说“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的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略读课文的教学重在“粗知课文大意”。依据这一要求该环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阅读课文, 整体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 而后作简要检查。

三、细读理解, 突破重点

1. 找出父亲说的话。

(1) 师谈话:接下来,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5~14自然段, 把父亲说的话画下来, 联系上下文读一读, 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想到父亲的话。

(2) 学生默读课文。

(3) 指名说说课文中几次出现父亲说的话? (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2. 理解父亲说的“应该知错认错”。

(1) 师谈话:小作者在做错事后, 首先想到的是父亲说的“应该知错认错”。同学们读读课文, 想一想“我”做到知错认错了吗?

(2) 学生读课文思考。

(3) 指名说说“我”做到知错认错了吗?“我”知错, 从哪里看出来, “我”知错但不好意思认错, 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 读第5自然段, 说说“我”当时的内心是怎样的?

(5) 指导学生读第5自然段, 前半部分要读出“我”的不安、后悔, 后半部分要读出“我”的矛盾心情。

3. 理解父亲说的:“要是你错了, 别人打你, 你千万不要还手, 只要防御就是了。”

(1) 师谈话:我后悔, 因为我错了;我矛盾, 因为我知错又不好意思向克莱谛认错。就在这时, 克莱谛对我说:“我在外边等着你!”这时我又想起了父亲说的什么话?

(2) 学生读句子。

(3) 说说想到父亲的话后, “我”是怎样想?怎么做的?指导学生理解“防御”。

(4) 克莱谛走近我, 他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 (教学时, 要引导学生回读课文第

四、第六自然段, 想想课文为什么说克莱谛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 而是悲哀?

理解克莱谛“愤怒———悲哀———懊悔”的内心变化。)

(5) 说说“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的结果怎样?

(6) 师小结:真是太好了!看, 在“我”和克莱谛发生争吵后, “我”知道自己错了, 可又不好意思向克莱谛认错。最后克莱谛原谅了“我”, 让我们俩重归于好。

4. 理解父亲说的:

“既然你错了, 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 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

(1) 师谈话:看到两个小伙伴又走到一起, 老师相信大家也一定会为他们感到非常高兴。那么, 对待这件事, 父亲又有什么看法?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父亲说的第三句话。

(2) 学生读句子, 说说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3)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指导要点:一可以把“既然”、“就”、“更”等词语读得重一些, 语调可以层层推进, 读出父亲在火头上的情感;二要注意放慢语速, 就像说话一样, 读出父亲的谆谆教导, 读出父亲的语重心长, 让孩子听得明白, 从中受到教育。

(4) 学生自由练读, 指名读。

5. 回读, 把三句话联系起来理解。

(1) 师谈话:同学们读得真好, 听着你们的朗读, 老师仿佛看到了一位慈祥而又严格的父亲的高大形象。现在, 请同学们把父亲说的三句话联系起来读, 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2) 指名说说自己的体会。

(3) 师小结:父亲的话说了四方面的意思:要知错, 懂得什么是正确的, 什么是错误的, 做到是非分明;要认错, 要主动向别人认错, 请求对方的原谅;要是错了, 别人打你, 不能还手, 只能防御;别人没打你, 你不应该防御。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紧扣“阅读提示”中提出的学习要求进行, 这是学习本篇略读课文的重点, 也是保底要求。

四、拓展延伸, 文道结合

1.师谈话:理解了课文内容, 现在请同学们回过头来再读全文, 说说你喜欢谁?喜欢他的什么?也可以联系实际说说你跟别人争吵过吗?你是怎样做的?

2.指名说说自己的见解或交流自己的争吵经历。教学中, 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 学生只要能结合课文实际发表自己的看法, 都是可以的;二要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语句作为自己的理由支撑;三是在学生交流自己的争吵经历时, 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

3.师总结谈话:这堂课, 同学们都学得很认真。通过学习, 我们认识了两个小朋友, 一个是懂得原谅别人, 珍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的孩子———克莱谛, 一个是知错、是非清楚、诚实懂事的孩子———安利柯, 我们还认识了一位善于教育孩子的好父亲。老师希望大家能从他们的身上学到更多的做人道理, 珍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 做一个能够谅解、宽容别人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重在联系学生实际, 唤起自身的体验, 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师的总结谈话, 意在引导学生明白做人道理, 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迁移, 体现文道结合的思想。

[总评]

本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能根据略读课文的教材特点和学习要求组织教学,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突出学生的自读自悟。整堂课安排了多次、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 大部分时间为学生自主阅读时间。在读书过程中, 做到读前有目的, 读后有思考、有检查, 这样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体验探究中把握理解文章内容, 符合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

2.紧扣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过程。课上, 老师合理安排教学环节, 大胆地“放”, 合理地“收”, 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 从而学会读书, 学有所得。

以《争吵》为例谈教学内容的组构 篇3

关键词:《争吵》;教学内容;组构

课文单元中每篇课文有什么作用和特点,要抓住哪些知识点来构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随着课改的推进成为现在热议的话题。王荣生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专家的认可。“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层面的概念,它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针对具体情景中的一个班乃至一个组、一个学生,为了使学生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个问题是,为了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每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语文教学内容的构成是由“教什么”和“怎么教”两方面构成的。但这两方面有主有次,究竟哪个是主要的,需要教师花力气来解决的呢?王教授在另一本著作《听王荣生教授评课》中给出了答案:“关于两方面何者为主导的问题,答案几乎是不言自明的,当然是以教学内容为主导……我们主张从教学内容的角度观照教学方法,而反对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

《争吵》是九年义务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讲读课文。本组课文以童年为主题进行编排,写出了一组童年往事。这篇课文讲两个小朋友由嫉妒产生矛盾又用宽容和好的事。

如果按以往的授课思路,本篇课文大多数老师会采取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的感情的做法,最后揭示主题,直指宽容为美德这一中心。

下面是这堂课的课堂思路:

教学内容一:提取信息,概括信息,长篇变短篇

学生初读课文后,根据老师的提示在书中作勾画与批注。

提示语:我和克莱谛原来曾是一对( ),克莱谛不小心碰了“我”一下,我因为( )火很大,骂了他。克莱谛微笑着向我解释,可我更( )了,想报复他,故意碰了他。克莱谛气得( ),老师来了……。下课后,我以为克莱谛会打我的,谁知却( )我了,我很意外,高兴地接受了。

说明:这篇课文语言风格独特,是学生不熟悉的,以三年级学生的能力,老师有必要帮其概括,句子中所留出的空白点,或是需要学生自己根据课文内容来做推断或是故事发展的重要阶段,不是单纯地找信息这样简单。

教学内容二:联系上下文合理推断与还原

问题1:我火了是因为嫉妒吗?

实践证明,学生看了课文第一句(今天我和克莱谛吵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也奖,我嫉妒他。),第一判断是相信“我”的表述的,认为“我”不是因为嫉妒。老师的问题一提出,让他们觉得非常迷茫,但经验又告诉他们还有别的原因自己没发现,这一来引起了学生的头脑风暴,他们投入到对课文的浏览中,认真找着答案。但三年级学生终究思维简单,不了解这样言不由衷的句子,学习上遇到了困难,需要老师的帮忙。解决办法是找到联系紧密的句子:第3自然段中“‘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两句话联系在一起读,学生稍稍能悟出我“火了”的真正原因了,但还存有怀疑;老师加入适当的讲解,告诉学生有一种语言叫言不由衷,叫自我辩解,学生就确认无疑了。

问题2:克莱谛从“举起手来”到“温和地说”是如何转变的?

联系上下文是方法。先研究第5段“我”在一堂课上的对克莱谛的回忆,推断出克莱谛的优秀品质;再根据“我”的复杂心理活动推测出克莱谛的心理也不平静,还原出克莱谛的心理。

说明:课文里写得明明白白的东西何必再去教,目前许多老师把表露在外的信息大加讨论,其目的就是为了指向情感目标,把情感目标当作重点,当作一篇课文的唯一归宿。正是如此,中国的学生学习了多年语文,水平却没有太大长进,落了课也不需要花力气补,只需记住字词就没什么损失。

教学内容三:从关注言语内容到关注言语形式

王荣生认为,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应该分为四个类型,分别承担着语文学习的不同任务。四种类型分别是“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简单说“定篇”的材料应该是一篇完整的,没有经过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学生重点学习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这种“丰厚内涵”,以最权威的解说为主,并且这些解说要想方设法固定下来,让每一批、每一代的学生都掌握。

《争吵》一文中,最有价值的不是语言与动作描写,而是第五自然段的心理描写,刻画细腻、准确。因此,把这段心理描写作为重点来研读。先从整体找到“我”的心理变化线路:从“后悔”到“惭愧”到“几次想认错,几次欲言又止”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分别研读,用感情朗读、比较、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理解“我”的心理产生的真实性。然后再总结写法,把自己感情最复杂的一件事写出来。

选择这样的教学内容,避免了千篇文章一种思路,适时地给学生一种思维冲击,给课堂一股清新的氣息,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在此堂课中真正有所得。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01.

[2]李林海.李海林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2008-01.

《争吵》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哼”;正确读写“报复、诚心诚意、承认、缘故”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

3、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宽容,并学着处理同学之间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教学难点:

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忆“争吵”,谈话导入

1、导入语:童年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它如一条小河不停地翻腾着浪花,而每一朵浪花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有时欢唱着优美的歌,有时倾诉着一丝丝烦恼。在一起共同学习和生活,同学间难免有磕磕碰碰,你与同学有过争吵吗?回忆一下当时的情景。

2、学生先在小组内说说,然后找同学在全班讲讲。(注意讲清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的?结果怎样?)

3、引出课题: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争吵的经历,对争吵、和解也有一定的体会。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是意大利的两个小伙伴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的故事。

(板书课题:争吵。)

二、交流资料,预习反馈

1、学生汇报自己查阅的资料:作者简介和《爱的教育》。

/ 7

2、请读过《爱的教育》一书的学生简单地介绍书中所描述的故事并说说读书后的收获。

3、教师小结:你们真是爱读书的好孩子,知道这么多《爱的教育》中的故事,希望大家都能像爱读书的同学学习,爱读书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爱的教育》所描写的都是一些平凡的小故事,但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诠释着爱的真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故事会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们赶紧去看一看吧。

三、自学字词,把握大意

1、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字音。

2、出示“自学提示”,指学生读,明确任务。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提示: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归纳。)

(3)把父亲说的话画下来,读一读,想想是什么意思。

3、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4、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收获,教师参与小组讨论,进行课堂观察。

5、检测学生自学情况。

(1)课件出示词语:嫉妒、代替、打骂、服侍、石匠、抄写、墨水、故意、报复、毕竟、胳膊肘、缩回、瞟一眼、承认、缘故、原谅、防御、愤怒、戒尺、既然、高尚、诚心诚意。

(2)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情况把自己易读错的字指出来提醒大家。(重点指导:“嫉”“肘”“侍”“瞟”“御”的读音。)

(3)学生以轮流读的方式朗读词语,教师及时纠正字音,学生从字音、断句等方面评价朗读。

(4)交流“自学提示”中问题的答案。

①教师指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最后结果又是什么呢?

②学生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其他学生相互补充,练习把话说清楚。

/ 7

③教师指学生读父亲说的话,并引导学生多读几遍,做到熟读成诵。

四、书写指导,赛中训练

1、学生观察课后生字,争做写字小老师。哪几个字容易写错,该怎么写?请你想一想,然后提醒大家。

重点交流:

“替”要注意第一个“夫”字的最后一笔由捺变为点。“缘”要注意右边的笔画和笔顺。

“戒”是半包围结构,部首是“戈”,左下方笔顺是:横、竖撇、竖。“既”的第七笔是竖折,不是竖。

2、教师范写“承、缘、缩”,一边范写一边讲解,学生跟着书写。(强调:“承”字的中间有三横,不要写成两横;“缘”字要写得左窄右宽;“缩”字是左右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

3、学生练习写其他的字,写完后和教材上的生字表进行对照,再与同桌比一比,看谁写得准确、规范。

4、展示优秀作品,进行书法比赛。教师把学生书写美观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学生参观,互相学习。

五、布置作业,课内积累

1、熟读课文,找到课文中写得精彩的词和句子,摘抄在积累本上。

2、准备彩色纸、剪刀、水彩笔。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温故知新

1、教师听写上节课生字词,同桌之间对照订正。

2、引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争吵》,回想一下,他们为什么争吵?

(1)多媒体出示“我”和克莱谛争吵视频片段,共同回顾“争吵过程”。(2)出示调查表,要求仔细阅读课文第1~4自然段,选择调查对象,以小组为合作团体,完成表格,明确事件起因。(表格内容详见学生活动卡设计。)

3、反馈交流调查表内容:借助争吵中的人物表现的关键词“嫉妒”和“报复”理解和体会“我”和克莱谛争吵的原因。

/ 7

预设:克莱谛不小心碰到“我”的胳膊肘,墨水弄脏了本子,我便报复他,故意弄脏他的本子。

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对事件的看法。

预设:争吵的原因有表面原因和深层原因。表面原因是克莱谛碰了“我”一下,导致墨水弄脏了本子;深层原因是“我”嫉妒克莱谛得了奖,嫉妒心作怪。

5、过渡:看来同学们对两个人争吵的过程很了解,有自己的看法,他们争吵过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和好如初。)是什么使他们又和好如初了呢?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共同去感受他们从争吵到和好如初的过程。

二、探究心理,感受形象

(一)反思冲突,“悔”争吵。

1、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用“____”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词句,试着写写自己的体会。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所画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

3、分享感悟,重点交流课文中的重点句子。预设:

生1:我觉得很不安„„不该那样做。(体会到“我”争吵后很后悔。)生2: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体会到克莱谛心地善良、吃苦耐劳、孝敬父母、生活俭朴等优秀品质。)

生3:啊,要是我„„该有多好!(体会到“我”意识到自己错了。)生4: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没有承认错误的勇气。)生5:我心想:“我只是防御,决不还手。”(感悟“我”的心理,挨打也认了。)

4、根据学生汇报补白: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等着你!”两句话交流两个人心里想的是否一样,为挖掘人物的品质做准备。

预设:克莱谛说:“我在外面等你!”从他的眼神中读出悲哀,克莱谛想和好;而在“我”看来,克莱谛应该找我算账。“我”说:“我也等着你!”心里是后悔,准备只防御,不还手。

5、根据学生的汇报,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体会人物后悔难过的心情。

/ 7

(二)宽容谅解,“化”争吵。

1、过渡:他们都说在外面等着,接下来会发生怎样的事情,跟我们猜想的一样吗?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课文的第9~13自然段,看看他们两个人是如何化解矛盾的。

2、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的句子,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重点交流以下句子,学习作者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1)心理描写:终于挨到了放学。“挨”字用得好,好在哪儿?

预设:“挨”字把“我”后悔、不安、犹豫、爱面子、不知该如何面对好友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2)动作描写:“微笑、拨、搭”这几个动词的运用表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了克莱谛的宽容与大度。

(3)语言描写:“我”为什么说了两遍“再也不了”?

预设:因为克莱谛说的话正是“我”想说的,“我”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但却不好意思道歉,知道克莱谛的态度后,迫不及待地答应。

4、指导分角色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重归于好后高兴的心情。

5、过渡:父亲对“我”的表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引出父亲的话。)

(三)父亲批评,“悟”争吵。

1、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快速在文中找出父亲说的话。回顾“我”和克莱谛争吵的事件,体会父亲所说的话的含义。

2、小组内讨论、交流感悟。多媒体出示父亲的话: 第一句话:应该知错认错。

第二句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第三句话: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而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戒尺!

交流要点:父亲的话告诉我们要是非分明,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因为错误而受到惩罚时,要冷静处理,不要一时冲动,酿成更大的错误。既然知道错

/ 7

了,就要及时改正,请求原谅,不可以知错犯错。

3、说一说父亲说的话“我”做到了哪些?哪些没有做到?你想对安利柯说点什么?

要点预设:欣赏安利柯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是非观念清楚。希望安利柯能做个勇敢的人,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错误。

4、学生自由交流。

三、评价人物,获得启示

1、过渡:你们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现在快速地默读课文,再次回顾一下这件事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说一说你喜欢谁?为什么?(学生自由表达想法。)

预设:

生1:喜欢克莱谛:能谅解同学的过错,宽容同学,珍视同学间的友谊。生2:喜欢安利柯: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善于反思,是非观念清楚。

2、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小伙伴的争吵经历,说说自己的表现,评价自己的表现,教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争吵事件,懂得宽容谅解才能赢得友情的道理。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制作爱心卡。

师:相信学完课文后,你们都深受感染,现在请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彩色纸、剪刀和水彩笔,制作爱心卡,在爱心卡片上写上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

2、展示范例:

(1)心与心相连,你永远是我的朋友。(2)以诚相待,心诚则灵,让我们从此是朋友。

3、交流爱心卡上的内容,向朋友表达自己的心愿。

4、将制作好的爱心卡贴到黑板上,变成一颗红心。(配乐《永远是朋友》)师:短短的一句话,道出了你对朋友的诚挚的心。现在我们就把你手中的这颗带有自己美好心愿的红心贴在黑板上,变成一个能宽容身边每一个人的大红心吧!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老师希望大家能从本文主人公的身上学到做人的道理,珍视同学、朋友之间的友情,做一个能够谅解、宽容别人的好孩子。只要人人都有一颗宽容

/ 7

的心,我们的校园就会变成一个温馨的港湾,我们的社会就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2、布置作业。

(1)抄写并背诵课文中父亲的话。

(2)仿照《争吵》一课,以“朋友”为题写一写反映同学之间友情的片段,注意表达真情实感,关注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

《争吵》优秀教案 篇5

这篇讲读课文主要讲的是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谛弄脏了,我认为他是故意的,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虽然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我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克莱谛却主动要求与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四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我在外边等你)讲我和克莱谛吵加的原因

第二段(从我觉得很不安到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讲我后悔和克莱谛吵架。

第三段(从终于挨到了放学到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讲我和克莱谛重归于好。

第四段(最后一个自然段)讲父亲对我的教育。

二、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教育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能力目标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识目标

学习生字词,练习用缘故诚心诚意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

理解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写作方法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描写。

六、教学建议

1.这篇讲读课文围绕我和克莱谛之间因本子被弄脏而发生争吵这件事,具体讲了我所受到的教育。教学时,可先检查预习,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情况,再布置学生按照思考练习1进一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理清顺序。在此基础上练习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2.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我和克莱谛吵架后的矛盾心情,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中受到教育。

3.这篇课文反映的是学生生活。要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七、教学准备

资料:亚米契斯(18461908)意大利作家,课文选自他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一译《心》),描写的是学生生活,带有伤感情调。其他作品有《工人女教师》和《公共马车》,描写的是城市工人生活。

教具:和课文内容相关的幻灯片,小黑板。

八、教学课时

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板书:争吵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过渡:本文写谁和谁争吵?为什么要争吵?两人各自的表现怎样?结果又怎样呢?

2.学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情况(围绕文中预习题)

(1)课文写谁和谁因为什么事争吵?

(2)两人各自的表现怎样?

(3)结果又怎样呢?

(4)课文内容与课题有什么关系?(内容围绕课题争吵来写的)

(三)教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

2.认清字形

(匠字的笔是一

匠,哼字不要写啍、注意竟与竞的区别,御不要写成御。)

3.理解词义

嫉妒:因别人比自己好而憎恨。

后悔:懊恼过去做得不对。

缘故:因由、因为。

原谅:谅解、宽容。

悲哀:伤心、哀痛。

防御:防备、戒备。

毕竟:究竟、到底。

诚心诚意:真心实意,没有一丝虚伪。

4.试用诚心诚意、缘故造句

(四)再读课文,指导分段

1.老师提示:本文写了我和克莱谛因为笔记本而发生了争吵。虽然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克莱谛却主动要求与我重归于好,我受到了教育,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2.学生默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3.分组讨论:分段的结果。

4.每组选派代表叙述分段的结果,并概括段意。

5.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分段。

(五)分组朗读课文,要求读准音,读的通顺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一段

指名朗读第一段。

1.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2.我和克莱谛因为什么事而争吵?

(吵架的原因是克菜谛把我的笔记本弄脏了,我也弄脏了他的本子。)

3.克莱谛把我的弄脏后,是怎么做的?

(他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的。)

4.我为什么想报复克莱谛?

(我心想:哼,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于是我想报复他。)

5.我想报复克莱谛的想法,可以看出我怎样?

(表面上好像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事实上,我把他本子弄脏的真正原因就是因为嫉妒他得了奖。课文开始表现了我不想承认自己有嫉妒心理。)

6.当我故意把克莱谛的本子弄脏后,他是怎样表现的?为什么会这样?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他的表现是脸红了,举起手又缩回去。脸红说明他生气。举起手又缩回去,说明克莱谛不想把事情闹大,老师知道后,我会受到批评。从这里可以看出他能够宽容待人。)

过渡:我看了克莱谛的表现后,心里会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来学课文第二段。

(二)讲读第二段

指名朗读,注意要计出我的矛盾心理。

1.请学生画出描写我矛盾心理的句子。(1、2、3句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我觉得太丢脸。)

2.作者用很大笔墨来描写我矛盾心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使读者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从中受到教育。

(1)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不该那样做为什么会这样呢?

(克莱谛是个好人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

(2)我认识到了自己做错了,可为什么不能向克莱谛道歉,说明什么?

(说明我没有勇气面对错误,承认错误)

3.在课堂上克莱谛对我是什么反应?又是怎样说的?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我在外边等着你!

(1)克莱谛的眼里表示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这是为什么?

(克莱谛并没有记恨我,而是对我的所作所为觉得不可理解)

(2)克莱谛为什么两次说我在外边等着你!

(克莱谛两次说这句话,是想让我上课的时候不要想这件事了,放学后再向我解释清楚。)

4.我听到克莱谛两次说到我在外边等着你!我每次都是怎样领会的?

(第一次听到他说这句话时,我感到不安、觉得后悔;第二次我虽然认识到自己错了心里想的仍是防御,并没有想到放学后主动向他认错。)

过渡:我在课堂上对克莱谛的态度和做法,克莱谛将会采取怎样的方式对待他,事情的结果会怎样;我们紧接着学习第三段。

(三)学习第三段

指名分角色朗读(要读出克莱谛的真挚感情,读出我的高兴之情。)

1.作者为什么用终于挨到了放学?说明什么?

(终于、挨说明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我想的只是防御。)

2.当我向克莱谛举起尺子时,克莱谛是怎样做的?

(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3.通过克莱谛对我的态度,可以看出克莱谛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

(说明克莱谛宽容、友爱待人,通过微笑温和两词体现出来)

4.我为什么两次说再也不了?

(是因为自己内心激动,我被克莱谛的宽容、友爱精神所感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四)学习第三段

1.我回家后,向父亲说了这件事后,父亲是怎么说的?

(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

2.为什么父亲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两段,向墙角扔去。

(希望我告别过去,能向克莱谛一样友好待人,开始新的生活。)

3.你对父亲所说的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不能错上加错,不友好待人。)

4.齐读最后一段话,进一步体会爸爸所说的深刻含义

(五)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找学生复述课文、复习旧知

1.让学生理清文章顺序,说出文章的主要脉络。

2.找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并试着说出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结合每段段意)

(二)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在文章上有什么可借鉴之处

1.记叙一件事情要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理清顺序。

2.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突出文章中心。

(三)本文中心思想怎样概括

(本文通过我和克莱谛争吵之后,两人之间的表现,赞扬了克莱谛宽容、友爱的良好品质。

(四)学生练说

让学生回忆自己与同学之间有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情,想好后指名口头练说,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宽容待人的良好品质。

(五)请选择反映同学之间团结友爱的一件事或一个片段进行练笔。

(要求: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注重描写人物的心理变化)

争吵 教案 第二课时 篇6

峡滩小学:王明珍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的经过,体会人物心理、神态和动作的描写。

2.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懂得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相互宽容。教学重点:

了解“我”和克莱蒂争吵后有什么表现,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体会争吵后“我”和克莱蒂的感情变化及最后一段中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词语复习(课件出示)

二、回顾课文内容,简单概括:

课文主要讲了: 因为克莱蒂不小心弄脏了“我”的笔记本,我们产生了争吵,最后和好的故事。

三、课文赏析

(一)自由读或默读,边读边想:

“我”和克莱蒂“争吵”,究竟为什么?

(“我”和克莱谛吵架表面原因是克莱谛碰了“我”,使“我”把墨水滴到了笔记本上,但真正的原因是克莱谛得了奖而“我”没有,“我”嫉妒他。)

(二)学习第二大部分---“反思”,边读边议,再解答:

1.“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蒂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知错认错”,心里也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没有勇气,觉得太丢脸)

2.克莱蒂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两个人所说的意思一样吗?

(意思不一样:克莱蒂说“在外边等你”,是想向“我”解释,以求化解矛盾。“我”说的“在外边等你”误解了对方的意思,以为对方要报复自己,要打“我”。)

(三)、学习第三大部分---“和好”

1.先自由读或默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再议论:“终于挨到了放学”,“挨”是什么意思?

(“挨”是困难地度过某一段时间。说明“我”心里总想着吵架的事,一心想着下课后怎样应付克莱蒂。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

2.克莱蒂是怎样表现的呢?当“我”听见克莱蒂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防御克莱蒂打来。因为父亲说过,自己错了,别人打你时千万不要还手,只要防御就是了。)

3.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蒂是怎样做的呢?

(“微笑着”,是从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温和地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友爱的;“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友爱的。

“我”对克莱蒂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态度做出什么反映?

(连连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然后“高高兴兴”地分手了。这两个“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我”被克莱蒂的宽容和友爱及重归于好的态度深深感动了。因此,十分激动,高兴得不得了。)

(四)、学习“受教育”部分

(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望“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学习了课文,你喜欢哪个人物?为什么?(课件出示)

五、口语表达:说一说你认为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课件出示)

六、拓展积累

(课件出示)

七、课后作业

1、小练笔:写一写你和同学之间发生的故事。

四年级语文上册18争吵教案 篇7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

难点

.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主题。

2.联系课文内容体会最后一段中父亲所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今天我和克莱谛吵了一架,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①课文一开始为什么这样说?一开始就点明吵架的原因不是嫉妒他,那原因是什么?]早晨,“小石匠”病了,老师叫我替他抄写“每月故事”。我正抄着,坐在旁边的克莱谛忽然碰了我的胳膊肘,墨水滴到了笔记本上,本子被弄脏❶了,字迹也看不清了。我火了,骂了他一句。[②“我”对克莱谛的态度怎样?]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我”和克莱谛吵架的表面原因。

􀀌他只是微笑着说:“我不是故意❷的。”[③“微笑”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写克莱谛对“我”的行为并不生气。

􀀍我本来会相信他的,可是他的笑让我很不高兴。我心想:“哼,不就是得了奖,有什么了不起!”[句导读:这句话写出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当时“我”误解了克莱谛,以为他是故意的,所以会那么想。这句语言描写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形象生动。]于是我想报复他。[④“我”为什么有这种想法?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过了一会儿,我也碰了他一下,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段导读:这是在描述“我”的心理活动,而且“我”也弄脏了他的本子。

􀀎克莱谛气得脸都红了。“你这是故意的!”说着就举起手来。正好被老师看见了,克莱谛急忙❸缩回手去,说:“我在外边等你!”[⑤“脸都红了”“举起手”“急忙缩回手去”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对于“我”的报复,克莱谛一眼看破,非常生气。

第一部分:讲“我”和克莱谛吵架的原因。

􀀏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那样做。[⑥“不安”什么?“后悔”说明了什么?]克莱谛是个好人,他绝对不会是故意的。[句导读:总起句,点明克莱谛是个好孩子,错在“我”。]我想起那次去他家玩儿,他帮助父母亲干活,服侍生病的母亲的情形,还想起他来我家的时候,我们全家都诚心诚意地欢迎他,父亲又是那么喜欢他的种种情形来。[⑦克莱谛是个什么样的好人?]啊,要是我没有骂他,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⑧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我”心里是怎样想的?]我又记起父亲“应该知错认错”的话来。但是,要我向他承认❹错误,我觉得太丢脸❺。我用眼角偷偷地看他,见他上衣肩上的线缝都开了,大概是因为扛多了柴的缘故吧。[句导读:“偷偷地看”表示“我”心虚,心里在斗争该不该去承认错误,作者把“我”当时的心理通过神态描写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想到这里,我觉得克莱谛很可爱,心里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⑨为什么“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这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出了“我”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太丢脸的矛盾心情。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⑩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段导读:“我”发现从克莱谛的眼神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

􀀑他又说:“我在外边等着你!”我回答说:“我也等着你!”[两人说的话意思一样吗?为什么?]可我心里却在想着父亲对我说过的话:“要是你错了,别人打你,你千万不要还手❻,只要防御就是了。”

段导读:克莱谛和“我”约好在外面等着。

􀀒我心想:“我只是防御,决不还手。”[句导读:“我”虽然没有勇气承认错误,但决定对克莱谛的报复不还手。]毕竟是心里有事,老师讲的功课我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第二部分:写“我”后悔和克莱谛吵架,但没有勇气承认错误。

􀀓终于挨[ái]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我独自在街上走着,听见克莱谛从后面跟上来。我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段导读:在街上,“我”向克莱谛举起了尺子。

“不,安利柯!”克莱谛微笑着用手拨开尺子,温和地对我说,“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

我愣住了。克莱谛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克莱谛主动请求和解,可见他的宽容和可爱。

“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克莱谛见到“我”后的表现,体现了他性格的哪些方面?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

“再也不了!再也不了!”我回答说。然后我们就高高兴兴地分手了。[“再也不了”和“高高兴兴”反映了什么?]

第三部分:讲“我”和克莱谛重归于好。

回到家里,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本想让父亲高兴一下,不料父亲把脸一沉,说:“既然你错了,就应该第一个伸过手去请他原谅,更不应该向一个比你高尚的朋友举起尺子!”说着,他从我手里夺过尺子,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怎样理解父亲的话?父亲为什么把“我”手里的尺子“夺”“折”“扔”?]

第四部分:讲父亲对“我”的教育。“我”回家把今天发生的事告诉父亲,想的是让父亲也高兴一下,没想到却受到父亲的训导。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课的生字卡片。

一 导入

看到课文题目,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二 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得奖——奖

你得过奖吗?当时你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骂人——骂

书写指导。

①承:注意“横撇”和“弯钩”是两画。②竟:注意与“竞”的区别。

③拨:注意与“拔”的区别。④侍:注意与“待”的区别。

小组内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三 整体感知课文

.自己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试着给课文划分层次。

2.讨论课文分几部分。

提示:课文根据争吵、反思、和好和受教育四个阶段,可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谛弄脏了,为了报复,“我”把他的本子也弄脏了。

第二部分:“我”很后悔,但没有勇气向克莱谛承认错误。

第三部分:放学后,克莱谛主动要求跟“我”重归于好。

第四部分:回到家,父亲教育了“我”,错了就该第一个伸手请别人原谅,并把尺子折断扔向墙角。

3.根据段意,自己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我”的笔记本被克莱谛弄脏了。为了报复,“我”也把他的本子弄脏了。“我”很后悔这样做,但没有勇气向他承认错误。放学后,在克莱谛的主动要求下,“我们”和好了。回到家,父亲教育“我”应主动承认错误。

四 解疑

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一些关于课文的问题,我们已经读过课文,你能回答这些问题吗?

1.《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理解也是多元的。所以在整体感知课文时,教师应采取质疑课文题目的办法,让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谁和谁争吵?为什么争吵?怎样争吵?争吵后怎样了?然后学生自主读书,并通过交流、讨论,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同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在指导学生读的环节上,教师可采用多种读的形式,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感悟。

2.教学本课时,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让学生找出描写争吵后“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反复朗读,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到课文写得真实具体,而且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因为课文讲述的这种情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是每个学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解决矛盾的根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只有多想别人的好处,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谐真诚的友谊。最后让学生齐读父亲的话,说说父亲说的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白道理。

.了解“我”和克莱谛争吵后各有什么表现,体会同学之间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重要意义。

2.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中描写“我”和克莱谛行为的句子的投影。

一 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之间发生争吵是难免的事。这节课讲的是两个朋友争吵的事,而他们因为什么事而发生争吵呢?谁愿意来说说?发生争吵之后,他们是怎样做的?结果又怎样呢?

二 细读课文

.阅读分析第一部分。

默读,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这一部分是讲“我”和克莱谛的“争吵”经过,你认为究竟谁对谁错?为什么?

“我”开始说吵架“不是因为他得了奖,我嫉妒他”。那么,你认为到底他俩吵架是不是“我”嫉妒克莱谛得了奖呢?如果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指导朗读描写怎样争吵的句子。

2.默读第二部分,边读边议,再解答。

这部分主要写了“我”后悔跟克莱谛吵架。着重描写了“我”想向克莱谛承认错误,又觉得不好意思的矛盾心情。过去两人交往的一幕幕情景在脑海里再现,“我”和克莱谛曾是那么好的朋友,正像开头说的“我觉得很不安,气也全消了。我很后悔那样做”。

“我觉得很不安”,“我”为什么“不安”?“我很后悔那样做”,“我”又为什么“后悔”?

课文中说“克莱谛是个好人”,过去的种种事实表明他“好”的表现有哪些?

“我”既然想到了克莱谛是个“好人”,又很可爱,也认识到自己错了,心里也暗暗说“去向他认错吧”,可是“请原谅我”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为什么?

两个人吵架快结束的时候,克莱谛再次提出“我在外边等着你”,“我”也回答说“我也等着你”。克莱谛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

“克莱谛不时用眼睛瞟我,从他的眼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瞟”是用眼睛怎样看?

文中说“从他的眼里表现出来的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克莱谛应不应该“愤怒”?

克莱谛的眼里为什么不是“愤怒”,而是“悲哀”?“悲哀”表示什么?

自由读,再指名读第二部分,把“我”不安和后悔的心情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示后悔和自责的话要读出应有的语气来。

①“我觉得很不安……没有做对不起他的事该有多好!”练读,读出后悔的语气。

②“我又记起……这几个字怎么也说不出来。”练读、指读。

3.阅读分析第三部分。

默读第三部分,边读边想,再讨论。

“终于挨到了放学”,“终于”是什么意思?“挨”是什么意思?换成“等”可不可以?

“我独自在街上走着”,从“独自”这个词推测,平时放学回家一定不是“独自”,那么会是怎样走的呢?

今天跟克莱谛吵架了,而且是“我”故意的,责任在“我”。可是克莱谛是怎样表现的呢?当“我”听见克莱谛从后面跟上来的时候,先是“手里拿着尺子站住等他”,接着“他走近了我,我举起尺子”。“我举起尺子”是为了什么?

出人意料的是克莱谛是怎样做的呢?克莱谛见到了“我”,又是什么态度呢?

这种宽容、友好的态度从哪些地方表现出来了?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微笑着”,是从描写神态表现宽容和友爱的;“用手拨开尺子”“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是从描写动作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温和地对我说”,是从描写说话时的语气,表现宽容和友爱的;“让我们像从前那样做好朋友吧!”“以后我们再不吵架了,好吗?”这是通过语言表现宽容和友爱的。总之,课文是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

面对克莱谛的出人意料的宽容和友爱,“我”的态度有什么变化?

4.最后一部分主要写回到家里,“我”把事情告诉了父亲,父亲对“我”的教育。

这一部分中有两个词语“本想”和“不料”,请你换两个意思相同的词语,但句子的意思不变。

“父亲把脸一沉”,说话了。“把脸一沉”可以换个什么同样意思的词语?

父亲“表情严肃”地、“板着脸”地说和做,有什么含义?“第一个伸过手去”是什么意思?“夺过”“折成”又表示了什么?大家议一议,再回答。

一个人不但要能认识自己的错误,而且还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求得别人的谅解,否则就是错上加错。“第一个伸过手去”意味着有勇气主动地向对方认错,请求对方原谅。父亲把“我”手里的尺子夺过去折成两段,向墙角扔去,是希望“我”告别错误,永远友好待人。父亲的教育应该说是及时的、深刻的。

三 小结读后感受

.读了课文,大家懂得同学之间应该怎样相处吗?克莱谛最突出的品质是什么?你有没有犯过安利柯那样的错误?想想当时自己是怎么做的,做得好不好。

2.说一说我们同学之间出现过哪些团结友爱的事情,哪些事令人感受最深。

1.父亲教育“我”的话,教师在教学时应这样处理:先弄懂父亲今天是怎么教育“我”的,主要告诉“我”什么;再联系全文,想想他平时又是怎么教育我的,对于父亲的教育,哪些“我”已经做到了,哪些还没有做到。

2.教师主要抓住句子“终于挨到了放学”展开教学。先请学生朗读,从读中感悟出此时“我”觉得时间很漫长。再层层剥茧,提问:平时不觉得时间漫长,今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到底在想些什么?然后要求学生给“挨”字换词。一个学生换了“等”,其他的学生马上有不同意见,认为“等”的心情并不一定是“我”现在的心情,有的同学想到了“熬”这个字。接着,教师请学生举例说说自己平时觉得时间难挨的情况。学生也能从不同的情况举例,有的说被关在门外等妈妈下班,有的说挨了批评不好受……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走进“我”的内心,用心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3.对于克莱谛的表现,教师主要抓住第10自然段展开教学,让学生从克莱谛的动作、神态、语言中去体会他对朋友的宽容和友爱。相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很棒,分析得会很有道理。

.根据句子的意思,用“奖”组成合适的词语,填在句中的括号里。

我明天要去参加三好学生的大会。

我们班的墙上贴着这几年来获得的。

老师常常李丽的作业整洁。

2.把句子补充完整。

克莱谛气得。

雪很大,大得。

苏州真是美丽的城市,美得。

3.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括号里。

不是……而是……

既然……就……

如果……就……

你已经来了,和我们一起参加活动吧。

爸爸给我的礼物模型车,一本英文字典。

4.你觉得克莱谛是个怎样的人?

5.争吵快结束时,克莱谛和“我”都说在外边等着对方,两个人的说法一样,意思一样吗?

作者简介

亚米契斯,意大利作家,课文选自他的日记体小说《爱的教育》。这部小说描写的是学生生活,带有教育意义。其他作品有《工人女教师》和《公共马车》,描写的是城市工人生活。

上一篇:我毕竟走过800字下一篇:靠自己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