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教学论文)(精选12篇)
有不少初中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觉得学习文言文了无趣味而且感到没有什么用,进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应付、逆反心理,甚至有一些学生在两三次的考试测验之后完全丧失了信心而选择了放弃,这样的现象令语文教师非常遗憾和痛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切实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和价值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我们一起来明确一下文言文的学习目的: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日后阅读文言文打下基础;
2、学习中国古代汉语中有生命的东西,古为今用,提高现代文的的读写能力;3培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尊心。毛泽东主席一生特别爱读书,尤其是文言文历史书《廿四史》。毛主席的情有独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什么样的教学或者怎样进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而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呢?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明确目的,合理串讲,多多鼓励和引导
新大纲要求初中生能“熟读、背诵”一些文言文的篇章和段落,要求高中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规定体现了中学文言文的根本要求。规定的科学性在于要求初中作为积累感性材料的阶段,通过大量的熟读和背诵,熟悉各种文言文的语言现象,丰富古代汉语知识,积累词汇和句式知识,培养语感,而高中在这一坚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实践,逐渐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以上要求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体现出阶段性的特点。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基本上都是只接触到古诗,突然接触到较多比较深厚的文言文,难免产生畏难的心理,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们明白,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并非高不可攀,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应该消除畏难心理,树立信心,切实提高对文言文的认识和了解,明确文言文的学习目标和价值而努力学习文言文。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大力抓紧学生的熟读和背诵,宜多运用串讲法,引导学生融会贯通。所谓串讲法,就是从文章整体着眼,注重字词句,串通各段直至全文文意。从前传统的串讲法多是教师读、讲、串,剖析字词,断句和翻译,要求学生勤作笔记,然后训练回讲、翻译、背诵,现在讲究自主学习,我们宜多在要求学生完成字词预习任务的基础上,分析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发现和总结它们的应用规律和句段环境,重视启发学生的动手和思维能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把串讲法和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运用,或根据课文实际,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多串一串。我们可以把一个招式拆成不同的组合拳,鼓励和勾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觉得学有所得是最好的教学效果了。
二、讲解剖析要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深入浅出
学生的主体性要求过去一直没有摆上突前的位置,而在目前越来越得到重视、倡导和培养,因此今后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要充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等素质,破去传统教学的一些不良因素,让学生逐渐地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有较清楚注释的,比如年号、地名、人名、某些特有词汇的,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识记或讨论,有争议和无法确定的,教师再予以指导、排除疑难。
学习文言文,笔者认为最要紧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形成“文言文中的字词基本可以看做是一个字等于一个词”的观点意识。这是文言文和其它语体文章相比最为突出的一个特殊性,相信不少朋友应该深有体会。文言文产生于古代,时代环境不同,语义、用法殊为不同。总的说来,学习实词含义、虚词用法、特殊句式以及一些文言文常识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内容,而掌握一字一词义是教与学的核心任务,必须以词汇为中心来组织文言文的教与学。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与否,常常取决于词义的讲析,词义讲析得好,那么断句、翻译等任务就可以进行得较为顺利。所以,在文言文教与学过程中,讲解剖析要求准确简明,翻译断句要求深入浅出。要清楚讲析文言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以下三个方面做得好,效果很突显:
1.一词多义时,明确本义,选准义项
任何一篇文言文中的字词,都要首先确定它的时代环境和在历史语言发展过程中的本义,从而对语句作出合理的释义。文言文中一个字都基本可以看作一个词,而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比如“乐”通“悦”、“见”通“现”等通假字现象,又如:“亡”可释为逃跑、丢失、死亡等义,又比如“之”在文言文中则有六个以上的释义和用法交替使用、因此我们要重视培养学生明确本义、选准义项的能力。
2.注意比较分析古今异义
分清文言文字词古今异义是掌握古代汉语的核心。从继承与发展的角度明确古今词义相同和不同之处,要克服望文生义的毛病。“江”在古代专指长江,“河”在古代所指黄河,有时指淮河,现在“江”“河”泛指一切河流;“臭”在古代有“其臭如兰”指的是香气而不是如今的臭气;“牺牲”古义是祭祀用的牲畜,现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利益;“卑鄙”古时是中性词,指身分低微,现在变为贬义词。如此种种,要注意比较分析古今意义的不同。
还有一点,要避免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误会为双音词。如“妻子”,古义是妻子和子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是两个单音词;“衣裳”古义是上衣和下裳,今义则是泛指衣服了。尽量把文言文中的一个字都看作一个词,这样比较容易防止望文生义和一知半解。
3.把握文言文用词与行文特点
古人撰写文章,重立意,讲究结构、气势与脉络,对语言的运用有时惜字如金,构篇布局显山露水,文简而意丰,所以教与学者都要根据古人撰文特点,总结出一种方法来教和学,要注意把握文言文用词和行文特点,放眼整体立意,重视局部结构与内容上的联系。刘禹锡《陋室铭》,立意高远,以“德馨”统摄全文,居满布青苔杂草之地却能托名山灵水,借君子鸿儒以表心志,颇为难得; 周敦颐《爱莲说》,以他人之爱反衬自己之爱,以陶潜爱菊之孤逸,世人爱牡丹之俗气,映衬莲花之圣洁,寄托自己用心修 养为成君子的理想。教学中,把握整体行文立意,再对字里行间的词义语意进行揣摩,则全文主旨毕现。
三、指导学生学会归纳积累是银,掌握规律是金,融会贯通是点石成金
上课专心认真与教师互动,努力听讲和笔记,当然是学生的本分,不过单靠勤奋并不能完成学习的实质任务目标,特别是学习文言文,还需要指导学生举一反三,归纳所学,掌握规律,最终达到融会贯通、自主学习的境界与层次。归纳积累是银,掌握规律是金,融会贯通是点石成金。
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如何把握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种种困惑缠绕于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实际中。本学期我们语文组进行了一次“文言文课堂教学内容和策略的选择”的研修主题活动。此次活动中, 我获益颇多, 在选择了合宜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浅谈一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1. 彰显朗读吟诵。
语文课堂应是书声琅琅的课堂, 尤其是文言文, 更应该自始至终贯穿朗读。放声朗读, 学生立刻就会发现自己字词读音上存在的问题, 所以文言文教学之初, 就应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 如自由读、点名读、齐读等等, 来发现学生的问题。再则,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文言文有固定的节奏和停顿, 学生会读意味着内容掌握了大半。回顾自己以往的读书经历, 留在脑海中的, 能脱口而出的就是老师要求背诵的经典句子和文章。在这里, 特别要指出的是, 我们要强调“诵读”, “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诵读”虽然包含“背诵”, 但背出不等于“诵读”, 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 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所以把朗读作为一块敲门砖, 敲开文言文学习的大门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式。这种策略究其实质就是新课标所提倡的理念: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满堂读、满堂思代替以教师为主的满堂讲、满堂灌。
2. 翻译关键字词句。
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是文言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但翻译本身不是目的, 目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加强对文言文的理解, 所以逐字逐句翻译这种教学方法是不好的。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并不需要老师重点讲解, 比如古今意义没有发生变化的或文中有注释的。而有些字词句只是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 一是因为这个词语能够表达文章主旨, 体认作者的情意和思想。如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一词, 就是诗人落寞、孤寂的情思和闲适、乐观思想的凝聚。还有一种情况也须深入、理解。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常用的实词、虚词以及一些句法, 这类词语和句法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 所以应强调, 需要记忆并且反复练习。
3. 质疑问难, 激发探究兴趣。兴趣是
最好的老师, 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学生就会产生想要学的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很有效的一种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向课文下面的注释质疑, 向文本内容质疑, 向教师的解读质疑, 往往能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如《惠子相梁》一文, 学生提出了这样两个问题:1.“惠子相梁, 庄子往见之”中的“见”为什么要翻译为“看望”?2.“于是惠子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在这样的危急形势下庄子为什么还敢去“看望”惠子呢?之前, 我并没让学生查阅资料, 在后来的介绍中, 学生了解到了庄子和惠子两人不同的思想和政治主张, 也知道了这两人原来是一对亲密的好朋友。这一环节, 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
4. 联系学生实际, 加强个性感悟。
学生如果缺乏生活体验, 就很难与文本产生情感共鸣, 因此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拉近文本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 消除学生对其的陌生感。如在理解《塞翁失马》的“福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寓意时, 举例考试失败的例子, 学生就有直观的感受, 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 这样课堂效率自然就得到很大的提升。再如《伤仲永》一文, 前两段是叙事,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问题是最后一段的议论性的文字, 老师讲得再清楚, 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这并不是学生笨, 我认为这段文字就是要得出文章观点“天赋固然重要, 后天教育和学习更重要”, 所以, 老师在教授时, 可以联系学生个体实质, 进行举例说明。
教学有法, 而无定法。我以为, 在文言文教学中, 老师的“文气”是最少不得的, 如此, 才能得心应手地“传道、授业、解惑”。
参考文献
[1]王荣生主编.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
[2]王荣生宋冬生主编.中语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学好文言文是学好语文的需要。《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而当前农村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不尽人意。文言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虽言辞优美,但它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农村中学生阅读较少、学习习惯不佳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对阅读缺少兴趣,产生望“文”生怕的现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应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生本课堂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在此浅谈教学中的几点有效作法:
一、熟读成诵,语感提升。
文言教学过程中,诵读是最重要的环节,新课标将诵读放在突出的地位上。“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在读的过程中感知文言的音律美、节奏美、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在诵读前明确要求学生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语气、读懂大意、读出情感。在教学《陋室铭》一文,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诵读,读中品文,体会音韵的整齐美与变化美。不但浅化了文言,同时朗读形式的多样提高了学生的自信与兴趣,有效的促使学生成功地跨越初中文言诵读的障碍。初中生正处于第二个黄金记忆期,在教师地引导下将朗读和背诵有效地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悟能力、欣赏水平,大大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积累,谈古论今
文言实词的积累是学习文言的最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文言积累过少、文言阅读有限,所以阅读文言,实词积累至关重要。怎样提高学生对文言实词的兴趣?在教学中,我采用了谈古论今的方法。《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有一实词“月色入户”的“户”,很多学生脱口而出,解释为“窗户”。为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将《木兰诗》中的“木兰当户织”中的“户”进行比较。同时从“户”字的甲骨文入手,形象的使学生看到甲骨文中的“户”是“门”的一半,为此学生轻松地理解古汉语中的“户”是指小门。此种方法,提升了学生学习文言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在积累文言实词的过程中,追本溯源,挖其深意,提升积累,夯实基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教学中还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三、打开视野,拓展延伸
文言是文化的传承,文言的背后是精彩的历史、可歌的故事、荡气的传奇、深邃的哲思、真切的情意。所以文言文教学另一有效途径,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外补充课内。《圯上敬履》是长春版教材中节选于《史记》的文章,主人公张良善良、隐忍、敬老、勤奋。然而能成为帝王之师的张良,又有怎样的人生经历,司马迁又对张良怎么的一种态度?这无疑提升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再拿出《史记》中的原文,不喜欢文言阅读的学生也迫不及待地运用工具书来完成阅读,与同学合作交流解决阅读中的疑难,无非想进一步了解张良,这比教师的满堂灌或硬性翻译更有效。也为日后所学《毛遂自荐》、《垓下之刎》等有关《史记》文章的学习作了很好的示范与经验的总结。在此过程中,并培养学生学习文言的最基础的方法——利用工具书,为阅读文言扫除阻碍。
四、运思练笔,丰富情感
文言是语言的凝炼,是文学美的起源。教材中所选文言都是古代优秀的文学作品,文质兼美。因此,文言文教学就应该重视文学欣赏,让学生想象文中之景,感受文中之情,感悟文中之道,体味文中之雅,提高审美情趣。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调动起来,文言文教学课堂才有生机和活力,学生才能享受文言文作品的精美,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欣赏水平。在《与朱元思书》的教学过程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仰望群山,直插云天,虎虎有气;倾听山间,百音交汇,和谐悦耳,一派生机。这样的美景、美文、美情,引导学生陶醉其间。借用图景,引导学生大胆尝试,用优美的语言来描述文中闲适意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感知作者的情感。这样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积淀文化功底,让学生从作品中汲取精神养料,陶冶情操,运用筆端,丰富情感。
五、课本表演,体会内涵
传统文言教学方法枯燥单一,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长此以往,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文言的兴趣。改变课堂教学形式,转变教学思路,呵护学生兴趣,甚为重要。变文言教学为课本剧,学生在创作修改剧本的过程中是对课文的解读与挖掘,在揣摩人物表达语气的过程中是对课文的分析与理解,在尝试展现人物形象特点的过程中是对人物的感知与评价,所以将文言转化为课本剧,即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强化学生对文言的学习。《狼》是《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目,也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狼的贪婪狡猾、屠户的勇敢机智,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与表演过程中淋漓尽致。课前的剧本创作、角色选定、道具制作、表演演练、人物揣摩,就是学生们合作探究的过程,在体会作品内涵的基础上,兴趣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六、教会方法,自我提升
“教是为了不教”,文言文教学更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现代的语言习惯表述清楚,做到文清意顺。在阅读文言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对文化的吸收,民族精神的汲取,传统美德的学习,人生态度的借鉴。
学科类别:中学语文 单位:崂山三中 姓名:林华
联系电话:83257536
文言文是必须学习的,因为今天的语文体(即白话文)是在文言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了解我国语言文字的来龙去脉,不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就不能学好现代语文体.更重要的是,学生们从中传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受到文化教育,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那么教师如何教授文言文呢?方法多种多样,这主要取决于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认识.许多教师的教法仅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或疏通文字,或大讲特讲文章,或两者兼顾.而没有顾及到主体对象――学生。我们必须明白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仅是起主导作用而已,应该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而这也是新课改下的新的教学理念。因此,我认为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从课堂教学的模式上进行改革,文言文教学要贯彻落实读、译、疏、说、备、查、拓七个环节,只有这样,这种现状才能得到真正改革并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一、读。“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首先,我做示范朗读,用自己的感染力影响陶冶学生。接着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读。在教师范读后需提醒学生注意:1、破音异读的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说”通“悦”读(yuè)等。
2、古音异读的字,特别是一些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等,如“可汗问所欲”(《木兰诗》)“可汗”就读(kè
hán)等。
3、读清句读(dòu)。不要读破、读断了句子。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一犬”不能连读成一个词,应读“其一/犬坐于前”。长句的句中停顿,要辨明语意和结构。文中有些虚词常放在句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全篇的,如夫、盖、若夫等,诵读时要作必要停顿,否则没有读懂文意。
4、读出语气。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表现文章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如此,音正了,句读明了,语调语速定了,再通过学生的范读、齐读、自由读、男女生分别读等方式使学生初步意会文意,形成敏锐的语感。另外,学生要对照提示,注解边读边思考,边读边做记号,以便质疑交流。此时学生阅读课文的愿望也就更强烈了,于是教师就可以落实第二个环节了。
二、译。学生借助《现代汉语词典》、课下注释等分组翻译课文.能力强的,允许口译;能力差的,要笔译.通过翻译,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训练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学生发现的疑难问题或疑难句子的翻译,或小组讨论解决,或教师课堂讨论解决。在学生译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巡视,了解学生的情况,帮助那些翻译有困难的学生。翻译时,给学生介绍“留、删、补、换、调、变”的方法。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之”是语尾助词,不译。
3、“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5、“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
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6、“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掌握了这些基本的操作要领,文言翻译就不会困难了。
三、疏。每组选一两名学生朗读并翻译课文,对于翻译不准确的地方,找学生更正,或教师明确答案,当然在交流释疑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当然必须教,而尤致力于导”“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学盛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以应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点拨关键的词语句子,典型而精炼,对新旧知识联系处巧加指点,开拓新知,使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文言常识,了解社会历史知识,消除时代隔阂。比如:简介有关史实和典故,增强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整体感,促使他们对课文内容及其人物形象的更好把握.
四、说。学习文言文不能只停留在字、词、句的落实上,还要充分认识一篇文言文主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价值。如理解思考内容,学习表现形式,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教《邹忌讽齐王纳谏》,我鼓励学生说出它在今天的现实意义:要充分尊重被劝说者,委婉劝说,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愉快地接受意见。这就将课文内容与学生思想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五、背。文言文光读不行,一定要背。背诵能加深对课文的认识,能加快消化知识的速度。指导学生明确思路,有条理的进行背诵,并且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不管是短文章还是长文章,不管是课后要求背的还是未作要求的,每学完一篇文章,都要求背诵,在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背诵氛围。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就是在对一篇篇文章的背诵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再者背诵又是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手段
六、查。学习完课文应趁热打铁,当堂检测,及时反馈小结,着重抓好双基。这主要是针对学习文言文诗词应特别注意的地方和考纲的要求,其作用是强化记忆,巩固知识,训练的项目有:文学常识,文言文实词、虚词,一些常见的文言句式等。培养能力和技巧,进行发展思维的训练,可以选择以锻炼能力为目的的课外题。
七、拓。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新课标也要求学生具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能力的形成需要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练习,仅靠教材上为数不多的文章是不够的。所以要选择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难易适度的文言文作为材料训练学生。同时要注意补充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如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姓名字号等,并且还要学生加强古今对比,注意归纳整理,多多积累,真正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承文化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相当普遍,他们对文言文的恐惧胜过外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文言文本身年代久远,有语言障碍外,还跟我们教学文言文的方法有很大关系。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我采用读、说、点、练的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第一步,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千年古训,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方法。特别是文言文,读尤为重要。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每一篇文言文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至少两遍,要求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字典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大致内容。其次,让学生细读课文,要求学生参照阅读提示边读边理解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此,让学生立足全篇,抓住重点语段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反复揣摩,分析文章的精华,理解文章的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就达到了对文章内容由整体感知到理解的目的。
第二步,说。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口述课文的中心和自己的感受。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冲破了不会言传的禁锢。一是让学生把文章每句话用现代文七嘴八舌地说来,二是让学生把文章中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讲出来,三是让学生把自己的疑难问题摆出来。我的具体做法是:先分组(每四人一组),分角色口述,每组分别推荐代表发言,不足的由本组成员补充。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又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即训练了口才,又训练了思维。
第三步,点。针对学生读说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文的重点、难点及文章的精华,给学生作适当的点拨。
1.点拨字音。对于文言文,一般是通假字、少数生僻的字学生难以掌握,我予以点拨。如“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中的“汤”应读“shāng”不读“tāng”。通过点拨,学生不会混淆。
2.点拨字义。文言文的词义教学,必须把通假字和特殊的文言实词、虚词指点给学生。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中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的“无论”意思是“更不用说”;“吾欲之南海”中的“之”作动词,“到、往”的意思。特别是帮助学生识别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决不能理解成现代汉语的一个单音节词,“妻”是“妻子”,“子”是“子女”。还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有的词词义扩大了,如“阡陌交通”,中的“交通”;有的词义缩小了,有的词义转换了,如“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中的“狱”,古义是“案件”,今义单指“监狱”。
3.点拨句子。学生在翻译时难以理解的句子,给予点拨。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是“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的省略句,翻译是必须把省略成分补充出来,句子不必句句讲解,把学生理解困难的句子适当点拨,就可以帮助他们顺畅地理解文意。这样既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又不会超越课标的要求。
4.点拨内容。对重点段、关键句、中心句及文章的精华,务必恰到好处地向学生点拨。如《岳阳楼记》中,文章开头先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以物喜,以己悲。就是为了在后文中表现自己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从而水到渠成点明文章的主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恰到好处的分析点拨,才能达到真正了解文章内容的目的。
第四步,练。练习的设计必须殚精竭虑,瞄准训练目标。文言文的练习要立足于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我将文中的重点、精华,精心设计一些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当堂回答。此外,重点训练学生的背诵、识记的能力,我采用多种形式,口头背诵与默写相结合。口头背诵分个别背诵、小组轮流背诵、全班背诵、接力背诵等。通过这些训练既可训练识记能力,又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从而达到顺畅地朗读背诵的目的。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98
更新时间:2012-6-5
热
【字体:小 大】
小学数学内容可划分为概念部分、计算部分和应用部分三大块,那么如何充分地教好这三部分知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之一。根据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在计算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即三个注重教学策略,这是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现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概念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分辨能力。
数学概念是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的反映,它是形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石,是判断推理,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概念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计算题和应用题的教学。因此,加强概念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概念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小学生只习惯于记住背熟概念,缺乏深刻地理解,因而产生了小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不良后果;一些小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稍作变化便不知对错。比如:“分数根据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可分为哪几类?”许多学生回答为“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三种。”实际上带分数是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不能算作一种分法。同时,小学生复习概念时,不善于将一个概念和其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因而缺乏一定的分辨能力。比如:小学生对于“扩大了”与“扩大到”、“中点”与“终点”等概念经常在作业或考试中混淆。加之小学生学习概念时,容易受负迁移的影响,缺乏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下处理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概念上产生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比如:小学生由“5比3多2,3比5少 2”,错误地得出:“甲数比乙数多10%,那么乙数比甲数少10%。”的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概念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情景,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自我归纳、自我分析,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辨别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分辨能力呢?
1、重视过程、大胆创新。在概念教学中,如果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就会造成学生对所学的概念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外在信息。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地活动来体验和把握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要敢于创新,创设情景,想法设法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其掌握来龙去脉。
例如:分数除法法则的教学,学生较难理解。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入手,列出:a÷b=a/b=(a×1)/b=a×1/b(b不能为0),即甲数除以乙数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2、动手操作,直观演示。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曾经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由于小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一些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必须应用一定的学具和教具进行操作演示,使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形成概念,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数一数(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剪一剪、拼一拼等方法,将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学生记忆深刻,应用时容易掌握。
3、分析对比,加强分辨。一些概念只是一两字之差,但本质完全不同,学生常常混淆,因此,在教学这些概念时,必须将它们加以比较与对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要看到它们内在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本质的区别。
例如:数位和位数的概念,学生往往容易混淆,可以通过举例加以区别,理解两个不同的概念。
4、联想举例、类比算理。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作业中时常出错。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联想生活实例,加以对比,从而类比算理,提高正确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a-b-c=a-(b+c)这一简便方法时,可以让学生联想小明第一次借了小亮8元,第二次借了小亮2元,现在小明有13元钱。让学生想一想,小明还钱的方式有几种?结果怎样?也就是小明可以一次一次地还钱与一次性还钱,小明剩余的钱数不变,即: 13-8-2 =13-(8+2)。
5、应用变式、深化概念。教学中如果就概念讲概念,不进行适当的变式,就会使学生抓不住概念的本质和关键,不能灵活应用。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充分重视“变式”题的设计。
例如:教完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后,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设计以下题目让学生判断练习: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2)、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比圆锥体的体积大2倍;
(3)、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比圆柱体体积少2/3。
6、分析错例,提早预防。一些容易出错的概念在教学时,可以先出示错例,让学生展开讨论,分析错误原因,从而增强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例如:半圆的周长,学生很容易错误地认为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画出图示,区别二者异同。
7、辨证思维。灵活应用。在概念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一般情况与特殊情况,明白两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不能一成不变,使学生生搬硬套。
例如:计算分数加减法时,一般情况是先通分,然后相加减。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时,可以不必通分,采用分拆的方法进行解决。
8、题组训练,及时巩固。教学中,把容易出错的概念编成题组进行对比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达到巩固概念的目的。例如:学完数的整除这一单元后,可以让学生说说下面各组概念的异同,这样不仅复习了概念,而且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及辨别。
(1)、整除和除尽;
(2)、偶数与奇数,质数与合数;
(3)、质数、互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二、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主要指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态度、意志、毅力、性格、习惯、方法等。在计算题中,学生普遍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缺乏浓厚的兴趣、认真的态度、坚强的意志、良好的品质和习惯。例如:一些计算题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由于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演算所造成的。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学会要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然后达到算(估)得准确、迅速的目的。
(1)、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激发兴趣。教学中,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歌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可以唤起小学生对计算的兴趣。
(2)、创设情景,激发计算兴趣。计算题比较枯燥,因此,教学时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童话、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教学中,同时要注意题目的灵活性、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性,从而激发小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成立数学兴趣小组,不仅可以丰富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数学讲座、速算、巧算比赛,从而使学生达到算得准、算得巧的目的,增强计算情趣。
2、培养坚强的意志。意志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之一。
(1)、持之以恒、打好基础。小学生做计算题时,往往只满足会做而已,不善于进行必要的练习,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因此,在计算题教学中,首先要向学生讲明计算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具体要求,扎实训练好基本功。比如:可以让学生每天一练,及时督促、及时检查。
(2)、知难而进、不怕困难。针对小学生只喜欢做简单的计算题,不善于做或做不准稍复杂的计算、简算、估算等题目的弱点,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小学生的思维障碍,然后对症下药。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如:“趣题征解”、“巧算比赛”、“看谁估得准”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知难而进、不怕困难的优良品质。
(3)、一丝不苟、全面考虑。教学中,要逐步培养小学生的一丝不苟的品质。通过对作业书写的要求,使学生养成态度认真、书写规范、步骤完整、考虑全面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一看、二想、三算、四演的习惯。所谓一看、二想、三算、四演是指:第一先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符号;第二再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或有无简便方法以及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先算什么。后算什么等;第三步进行计算;第四步进行演算,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建立病题卡的习惯。对做错的计算题,让学生建立病题卡片,可以起到预防错误再次发生的作用。可以让学生按病号、症状、诊断、治疗四个程序填卡登记。
(3)、口算和估算的习惯。对于一些比较简单的计算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算,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可以通过口算训练、口算比赛等途径提高口算能力。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估算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三、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应用题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逻辑思维的有效手段,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关键环节。因此,加强应用题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应用题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是:“就题论题”,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具体的解法教学上,造成了学生套公式、抠类型、生搬硬套、思路单一。因此,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1、注重一个“路”字,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应用题教学要重点教会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除了让学生掌握常规的整数、分数、几何形体的应用题解题思路以外,还要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启发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思考方法。
(1)、类比思路。类比就是由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它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推理方法。比如:在低年级教学中,用学生生活中非常熟知的事理来类比应用题,就会是学生茅塞顿开,很快找到解题方法。
(2)、联想思路。联想就是由一事物引起对其它事物或概念的想象。一般分为两种方式:正面联想,如由要做的题目联想到以前已经做过的和这道题目相类似的旧题目及其解法等;反面联想,如由乘积联想到分解质因数,由“合”联想到“分”等。学生在作业中做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不断联想的过程。
(3)、假设思路。假设就是通过假定某个条件或某种现象成立,所得的结果往往与题中的对应已知条件不符,从而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加以适当的调整,消除差异,使问题得以解决。这种思考方法在解答条件较少与两个或多个未知数的应用题时尤为常用;有时应用假设法也可以使难题变易或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
(4)、转化思路。转化就是把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变换成容易解答的条件或问题的一种思考方法。一般多用于转化条件。比如:一些难以解答的比例应用题。可以让学生把比转化为分数,然后可以按照分数的思路来进行解答。
(5)、直观思路。就是借助图表或实验演示把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明了。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图表助解,就是解题时,先根据题意画出的线段图或适当的表格,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数量间的关系,很快找到解题方法;另一种是实验操作,就是通过实验、操作、示范的方法寻找解题窍门。
(6)、逆向思路。也称反向思路,是由后往前倒着想的一种方法。比如,在几何形体的面积或体积计算中,时常会出现已知面积或体积求其它条件的问题。同时,对于一些从正面难以入手的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想想,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7)、对应思路。对应简单地说就是量率之间的照应。在倍数、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中经常运用。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量寻率,一种是由率寻量。教学中要重视对应的思想的渗透,要强调单位量的对应率,一般都看作是“1”,特别要引导学生重视单位“1”这个率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
(8)、定量思路。就是抓住题目中的一个不变量来寻找解题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有时可以利用总数不变;有时可以利用一个部分数不变;还有时利用差值不变进行思考。
(9)、代数思路。运用字母或记号代替数字进行思考,即用方程解题的思路称为代数思路。一些逆向性应用题,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用方程解,以提高小学生的应变能力。
(10)、多向思路。多向思路就是从多角度,多方向,应用多种知识进行思考,综合各种思路的一种思考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扩展思路,提高灵活思维能力。
2、突出一个“变”字,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1)、例题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教学例题时,要善于 引导学生变换题目中的条件或问题,进行一题多变,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透彻地掌握和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及解题思路。
(2)、习题训练中进行多题一解。习题训练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全面思考,总结出一般的方法和解题规律,达到一法解多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复习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复习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沟通相关知识,学会从多角度、多方向思考问题,进行一题多解。
一、诵读涵泳,积淀语感
我们知道,高中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精品。而对如此精彩的文章,不读就不足以体味其精妙,不读就不足以领会其神韵,不读就不足以涵养性情、积淀思想。在诵读涵泳中,学生才能充分体会到文章情感之深沉、语言的精美,才能积淀深厚的文言语感。朱熹说:“学者观书, 务须读得字字响亮, 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只有靠自己的诵读涵咏。
比如李密的《陈情表》,学生通过反复地读,不仅品味了文言魅力,而且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孙相依为命、忠孝难两全的情感。再比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可以让学生通过诵读直接感受到文章和谐的音韵和华美的词采,同时领悟到作者将充沛的情感寄予在农耕生活的形象描述之中。
诵读涵泳,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美读而至熟读成诵,不仅可以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文章语言、情感之美,把握中国古代语言的基本规律,还能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诵读涵泳,熟读成诵,这应该是一个高效的文言文教学法。
二、积累字词,构建网络
我们追求一种理想的文言文教学,并希望在充满美感与思想的教学中与学生一起收获最丰硕的果实。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工作,教会学生举一反三。高中文言文知识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以课本为主,在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将学习过的基础字词,以“常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进行梳理归纳。 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主题学习、专题讲授的方式,将文言字词分为“实词专题”“虚词专题”“文言句式专题”“词类活用专题”等进行讲授。比如“虚词专题”可以将十八个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通过课文中的例句进行归纳整理;“文言句式专题”将“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状语后置句”通过例句向学生讲授用法;专题归纳和讲授相结合,能够让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知识,对高中文言文的整体学习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总之,在平日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积累,构建知识体系,并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难题。“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人去认识生命、丰富生命和提升生命价值”,于语文教学而言,这是一种慢的艺术,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注重逐步渗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文言文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不妨多给学生一点引导,多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多给学生一点感悟空间,让学生拥有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和恒心, 去解开困惑,去寻找学习文言文的幸福感。
三、深化认识,陶冶性情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到,要让学生“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借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文言文在这方面是极好的载体与平台。
在学习一些文言文时,可以让学生定位思考,通过想象自己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作者的思想精神。如学习《鸿门宴》,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楚汉战争本身的复杂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可以通过对文中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的讨论、评价,让学生了解其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并能站在历史的角度进行正确地评价。学习苏轼的 《赤壁赋》,让我们在水与月的沉思中,在清风的涤荡下,豁然参透困扰人类千年的终极命题,并最终找到解决之道,发掘到人生的另一种活法,发现生活的另一种境界,那就是用美的眼光欣赏生活、 欣赏世界,来抵消功利主义对我们灵魂的侵蚀,给人以不尽的回味。
“课内讲解仅仅是学方法”,学生更多的是在学习中积累、沉淀分析理解的能力,增厚文化的底蕴。王小波曾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诗意的世界。”高中文言文教学只关注现实是不够的,那只会让我们看到应试的压力与残酷,我们还应穿透现实的迷雾,“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向思想的深处掘进, 向审美的高处跳跃,寻得一片宁静、安详、美丽的天空,在美好的愉悦与享受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轻松高效!
摘要:当前,高中文言文教学效率普遍低下,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还在于不少教师观念陈旧、视野狭隘,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的及其基本规律不甚了解,教学的方法、重点就是翻译,就是死记硬背几个文言词语、文言句式,严重偏离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需求。所以,要想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效率,最关键的就是正本清源、返璞归真,回到语文教学最根本的轨道上来,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4.010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4-020-02 收稿日期:2012-03-19
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半壁江山,所以对文言文教学方法的探究则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初涉文言文,教学的方式、方法、侧重点更应该有所不同。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心得,对文言文教学进行了探究,挖掘到很多教学策略,以供大家共享。
策略一:坚守“读”这一大关
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来说“读”显得尤为重要。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我们每堂课都会或多或少都会安排“读”这一环节。具体表现为:分角色朗读、全班齐读、范读、听朗诵带、默读、小组齐读等各种各样的形式,在朗诵的同时,教师还注重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采用多方位的评价尺度,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目的。
(一)“读”的要求必须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切不可好高骛远。
要求不能过于随意,不能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如:我们总是会在朗读伊始,告诉学生应该注意读准字音、句读、节奏,还要读出感情色彩,要融入文本之中,表面听起来这些要求都是最基本的,但细究起来,我们会发现这些要求没有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难以在短期内实现,它必须在我们认识文本,了解文本,并能深入领会文本之后才能达到以上要求。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循序渐进地实现我们的有效朗读,确保文言文教学效果。
(二)对学生读的指导不能流于形式,甚或盲目,必须追求实际效果,而不是盲目地告诉他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朗读节奏,注意重读,这里需要怎么样,那里需要怎么样,让学生无所适从,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停顿,为什么要重读,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孩子这方面的指导,真正使读能够成为心声的流露,而且要采用经典方式来增强学生的朗读效果。
(三)把朗读和理解这二者应该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对于环节的安排一定要合理,不可把这二者孤立起来,致使“读”文本和“理解”文本成为两个环节,简单地把课堂分成“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前后两部分,这样的教学何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因为文言文教学“读”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在学生识记积累文言的同时,促进学生把握理解课文,让学生汲取到文言文的精髓和精华,通过“读课文”促进“理解课文”,而“理解课文”又是“读课文”的更高层次体现,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我们一定要坚守“读”这一大关,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使“读”这一环节大放异彩,体现其价值。
策略二:将”文言积累”落到实处
文言文学习积累主要包括:
1.文本的积累,背诵一定量的经典文章;
2.掌握一些常用的实词和虚词;
3.培养一定的语感;
4.积累一定的文言常识;
5.掌握一定的文言学习方法。
在日常教学当中,我们初中语文教师非常重视积累,但是我们的积累往往只看重两点:a.背诵大纲规定必背的经典篇目;b.掌握积累一些常见并经常使用的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比如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以及倒装句,省略句等,这种做法本无可非议,而且也是我们的一些习惯做法,因为我们只把目光放在了中考上,考试考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从而使我们的视野只局限于背诵默写及常见字的掌握上面,而忽视了一些对于文言文学习来说非常重要的东西,如语感,方法等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容,所以我们既要将积累落到实处,还要注意积累的方法,积累的过程是否科学,积累的内容是否丰富完整,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效益。如“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这一句,我们在教学时,就不能仅仅只是告诉学生这里的“蛇”和“斗”都属于词类活用,是名词作状语,翻译为: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而不是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活用能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能够呈现出什么样的情景画面,这样的教学尽管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因为积累的过程不一样,从而获得的效益也是大相径庭的。我们只有在有语言环境作背景,有文言语感作支撑的前提下,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文言理解的过程相融合,于语感积累的过程相融合,那么学生积累的内容才会丰富,积累的效果才会持久。
策略三:注重文本的学习, 充分挖掘文本学习
曾看到一篇文章——《保卫童年》。文中这样写道:“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期——童年。童年的生活,应该是绚丽多彩的;童年的生活,应该象童话故事般那样令人回味和向往。孩子们把他们这段最美好的时光献出来和我们分享,我们又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呢?我们能让他们的童年幸福难忘吗?……”由此,我想,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改变不了前者,但是我们可以改善后者,那就是我们可以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在这种轻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和孩子们进行平等的对话与沟通,并不断地优化教学设计,建立有效的课堂常规,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学、乐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我们的教与学生的学更有效,使孩子们能寻找到多一点的乐趣!那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尊重差异,提出个性化的学习目标
不同的遗传素质,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人文环境,决定了学生之间的差异。认同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就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分层要求,提出具有鲜明个性的学习目标,这样,教学活动才是有针对性的。基础性目标是国家规定的数学课程学习目标,是人人必须达成的;发展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心理需求等,促进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目标。有效教学应该在学生实现基础性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努力实现可能的发展性目标。所以,教师要理性地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学会等待,给部分学生达成发展性目标提供适度的缓冲。当然,教师还要了解和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需要及其发展的可能性,重视个别指导,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
二、平等对话,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以良好的心境进入学习过程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教师要努力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师生互动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学生克服障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拥有自由的话语权,充分释放潜能。
三、联系实际,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数学与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往往是生活现象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升华。因此,有效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索的机会。教师要在明确数学内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关于这一内容的生活背景,寻找数学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结点,充分激活学生的已有经验。
四、关注体验,构建自主的学习过程
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习者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之间的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更强调学习者的自我体验。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已略去了其发展的曲折过程,这给学生数学学习的“再发现”带来了困难。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延长知识的再生过程,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行各种观点的交锋,获得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五、激活内因,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提高2 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策略。学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步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因素,是学生认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中,要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反思,使学生学会学习。
当然,有效的教学还应该考虑对学生的学习实施积极的评价。教师应确立并传递对学生的学习期望,这种期望应是学生经过积极努力可以实现的,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走向成功。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并非新的命题,它应该贯穿于我们教学的全过程。
庄河市城山镇中心小学
王传龙
联系电话
***
坚持以学为主体,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学施教,实现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让学生发挥潜能,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善于拓展,大胆创新,改变以往无效课堂变为有效的教学课堂。
二、教师备好每一节课,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保证。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我们教师备课理清思路。我们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对于这节课学生会有哪些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我的提问?我们都要考虑周到,想得更要周全。教师应把自己放置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上来备课,这样的出发点,会让我们在课堂上充分、流畅地进行表演。所有的这些都源于我们对新教材的钻研程度,所以备课首先要把教材备好。新教材对于教师的备课是一个挑战,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新知识不是过去的“注入式”,而是“引入式”,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想好应以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打一个比方,备课时教师要想好,每一节课好比是一场戏剧,学生是主演,而我们教师既是导演又是配角。所以导演能否导出一场好戏,一定要在备课上下一番苦功。
的动物》一课时,课开始是这样设计的:(幕示情景图)6只小鸭、3只小猴,老师问6只小鸭里面有几份3只小猴那么多?学生有兴趣但不知怎样做。师又说,请你画圆表示,然后再圈一圈,看一看,学生动手操作后兴趣盎然地说:2份。师又问:小鸭数是小猴数的几倍呢?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地被带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动中去。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自主探索是指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没有自主探索就不会有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在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课堂上,一要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钻研;二要留给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空间。自主探索是每一节课都要有的环节,同时合作学习也是丰富学生经验、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学时要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借助手、脑等器官,自己总结结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组织者、辅导者。
4、师生互动、活动化学习过程,是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另一重要途径。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
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少慢差费,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吕叔湘),文言文的教学也不例外,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仁智各见、常说常新的话题。现结合自己教学实践的感受,做一点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探索和思考,以期和各位同仁探讨。
实践的盲目与混乱源自指导思想的模糊和庞杂。
在提出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的具体措施前,首先要澄清有效文言文教学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统一与明确,行动就会果断与有力。要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可以考虑采取以下策略:
1.以言促文,文、言交融策略
文言文教学实践中“文”与“言”孰重孰轻的争论长期不休和此消彼长的原因就在于指导思想的模糊和庞杂。
文言文教学曾经长时间停留在“言”的教学上,很多学校甚至很多重点名校从学生高中入学以来就瞄准了高考,于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自然就是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古汉语知识。这样的教学,课堂是言之有物了,但缺少了语文课堂应有的熏陶与审美的气场。长此以往,后患无穷。这种理科式的文言文教学会把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一点点抹杀直至归零,活泼的语文课堂也会变得索然无味,面目可憎。这种结果恐怕不仅是学生的悲哀,而且是教师的悲哀,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恐怕也不会是危言耸听。因为学生丧失的是语文高考的成绩、生活的审美和栖息的诗意,得到的恐怕只是对语文学习的深恶痛绝;教师丧失的是事业的成就感,获得的只能是日重一日的职业倦怠感,日积月累,中华民族丧失的将是一代代国民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低下又如何谈得上生命个体的和谐,民族的和谐,社会的和谐?
随着“误尽苍生”的语文的论调甚嚣尘上,语文教学也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再加上各地新课改如火如荼地开展、深入,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迎刃而解也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于是,文言文教学在课堂上一改往日的一“言”堂,摇身一变,来了一个华美的转身,一夜间都成了一“文”堂。似乎谁转身慢了谁就是一个落伍者。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充斥了基于文本的各式表演和取代文字的图片展示,从而忽略了文本自身的阅读深挖,更忽略了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于是语文的课堂热热闹闹,一片不知所云的繁荣,殊不知深刻的思考历来都拒绝喧嚣和表面的热闹。
此种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方式和指导思想的模糊和庞杂,带给一线老师的只能是盲目与混乱:很多语文老师开始怀疑起来,怀疑起学科,怀疑起自己来。教了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书似乎一夜之间又不会教了。不知该教什么,也不知该怎样教,似乎讲是错不讲也是错……
文言文归根到底是用文言写成的具有丰富内涵的文章。因时间的久远,文字的理解对于现代中学生已有了很深的障碍。要想直达文章内涵,领略其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就必须越过文字关,所以“言”是“文”基础,“文”是“言”宗旨。又由于选文的朝代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所以在“言”上所花的时间和方式就各不相同,但都是以很好理解“文”为尺度。脱离选文自身的特点,重“言”轻“文”或重“文”轻“言”,恐怕都谈不上很好地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讲解《与妻书》(粤教版必修二)时,在布置学生预习的前提下,以检查预习效果的方式,首先请学生展示个人对全文的知识点的归纳:通假字、实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然后由学生集体讨论不明白的字词句。花费了5分钟时间就基本解决了“言”的障碍,在此基础上,用余下时间着力解决“文”的问题。显然,在处理这篇课文时是以言促文,文、言交融。
2.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策略
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还应该遵循此原则,所以一味地脱离教学对象的实际,讨论“文”“言”的轻重也是错误的。笔者在上《孔雀东南飞》(粤教版必修一)时,授课对象是一个省班(来自广东省内各市的尖子生),学生学习基础好,学习能力强。而《孔雀东南飞》文字相对(和本单元前两篇文章《诗经两首》《离骚》相比)浅显,所以“言”就交由学生自己解决,“文”也就自然成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在这课,因材(省班、教材)施教,“言”就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但它却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否则,学生的能力形成和精神成长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果笔者的授课对象换成一个平行班的同学,在“言”上再多花点时间或知识点在讨论后由笔者来概括也是可行的,也应是可取的。
3.注重文本,多点诵读策略
现代教育手段可以极大程度地提高课堂的容量和更直观展示教学内容,但它只不过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可以取代对文本自身的解读,所以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法仍要坚守。课件中使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图解课文,而对文本作蜻蜓点水式解读的倾向是要引起注意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虽说是文言文传统的教学方法,但它仍是常用且行之有效的方法,诵读熟练程度加深的过程也就是对文本理解不断加深的过程。2008年12月,笔者在广州市上了一节公开课——《项脊轩志》,被专家评为“一节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在这节广州市的公开课的准备中,笔者设计了“三读课文”的环节来推动文本理解的深入、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以实现“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目的。
附“三读课文”环节:
问题一:文中写了哪些不要紧之事?这些事的先后顺序可不可以互换?
一读课文(齐读),找出并概括事件。
明确: 诸父分家客观
不要紧之题追念先母哭泣
忆先大母长号
思念亡妻无语
意图:披文入情,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对亲情的怀念、光耀门楣未成的遗憾等)。
二读课文(自由诵读),体会文中逐渐加深的情感。
问题二:文中写了哪些不要紧之语?
明确:
儿寒乎欲食乎
不要紧之语阖
顷之
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的艺术特色。
三读课文(学生范读),检查学生对文中细节中表现出来的逐渐加深的情感理解程度。
通过三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思,在思中读,从而体味文章内涵——选文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三种伤痛:家道中兴的重负、幼年丧母哀伤、科举之途的忧虑,且哀痛之情逐渐加深。多诵读理应成为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应有之义,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常态。
4.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策略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与反对在课件中使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图解课文,而对文本作蜻蜓点水式解读的倾向是不矛盾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为古老的文言文教学插上了有力的翅膀,它不仅能有效提高文言课堂的容量,还可以提供图文并茂的的教学内容,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自我展示字词的环节借助了实物投影仪,在研讨文本时全程使用了PPT。多彩和有效的语文课堂理应成为科学认知规律和深刻思想的外在表现形式,但现代教育技术归根到底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可喧宾夺主,更不可哗众取宠。
至此,可以将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用叶圣陶先生的著名诗句概括出来:“教变多术矣,运用在乎人,孰善孰寡,贵能验诸身。”
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把握, 权衡“文”“言”之间的关系, 实现“文”与“言”的并举呢?
一、正确科学地定义文言文, 实现文言并重
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 语文教师往往将文言文进行比较单纯地定义, 要么将其视为语言学的范畴, 要么将其视为古代文学的一隅, 殊不知, 文言文包含文言 (语言) 、文章、文化三个层面, 分别指向语言学、文章学、文化学三块领域, 忽略哪一环节都是片面的。
在文言文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文言文中字、词、句等基础性语言知识, 使之掌握和运用;注重文本的整体认知, 掌握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篇章结构;强调古代文化的传承和文章情感的熏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文章为中心, 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教学, 并不断渗透古代文化, 使文言、文章、文化融为一体、和谐共生。
二、根据教学具体内容设计教学导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分, 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的一种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 所以, 巧妙设计文言文教学的课堂导入, 增加教学导入的艺术性, 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的第一步。比如, 教蒲松龄的《狼》时, 因为其情节性强, 教师就可以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 或者观看相关电影, 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 进而喜欢《聊斋志异》。在学生以后学习这种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强的文言文时,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 了解故事梗概, 并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复述, 将其编成故事, 自己讲解, 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和机会。而对于那些抒情性强的内容, 教师就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 用插图或画面引出课文, 如教《爱莲说》, 教师可以在网上下载一些精美的莲花图片, 让学生仔细观察, 试图说出莲的外形, 再对照课文原句, 让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的精辟简练, 体味古代文言的文质兼美。而对于那些篇幅较长的文言文, 教师就可以以成语名句引出课文, 如教学《醉翁亭记》时, 如果简单地从地理的角度介绍醉翁亭, 或者从历史的角度, 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 课堂导入就显得枯燥、单调。所以, 教师可以选择文章中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一鼓作气”等成语, 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这些成语的本义、引申义及出处, 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 讲究创新和传统的完美结合
教学中, 教师如果采用传统的串讲法, 固然可以做到“字字落实, 句句清楚”, 但套用同一个模式, 难免乏味。况且文言文本身也有难易、深浅之分。对于那些深奥难懂的文章, 教师除了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加强师生之间的问答互动外, 就要一一讲解了。而对于那些篇幅较短、故事性较强、容易理解的文章, 教师就要把权利放手, 将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像《短文两篇》, 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试讲, 鼓励学生课堂表演, 表演分两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要学生遵循原文, 按照原始文本的文言对话进行表演;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将自己翻译的对话作为台词。这样, 学生就能通过表演直观地看到文言文与白话文语言的利弊, 让学生切身体会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四、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加强教学实践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主要看他们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文知识, 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文言文教学中, “迁移”的训练应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 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 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做正向迁移, 适当向课外延伸, 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对课外文言文迁移, 迁移的对象主要要求是难度相当的文言文、题材相同的文言文和白话文、作者相同和写作背景相同的文言文等。如学了《桃花源记》, 我们就可选《五柳先生传》这篇课文加以比较阅读;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 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义结合起来, 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可作大量的迁移, 比如“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陶后鲜有闻”的“鲜”和“鲜为人知”的“鲜”等等。当然, 教师也可以进行多义词和古今异义词的迁移。
【浅谈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策略07-01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11-05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策略06-24
浅谈文言文教学技巧12-19
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论文12-09
浅析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策略研究09-17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07-24
听说读写整合策略在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06-19
初中文言文做题策略教学设计(DOC)07-24
文言文教学中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