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2024-1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篇1

1、古希腊神话

是原始氏族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内容上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是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的反应,是氏族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在古希腊神话中,神人同形同性,英雄是半神半人式的英雄。

2、英雄时代(荷马时代)

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是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主要成就:神话、史诗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代表作:教谕诗《工作与时日》现存最早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叙事诗《神谱》:最早一部比较系统地叙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谱系的作品。

大移民时代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是氏族社会进一步解体、奴隶主城邦逐渐形成的时期。主要成就:抒情诗和寓言 抒情诗代表诗人:萨福(柏拉图称其为第十位文艺女神、独唱体)、阿那克里翁(独唱体)、品达(合唱体)寓言代表作:《伊索寓言》

古典时期

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是希腊奴隶制发展的全盛时期。主要成就:戏剧、散文和文艺理论

戏剧成就最大,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俄瑞斯忒亚》)、索福克勒斯“戏剧艺术的荷马”(《俄狄浦斯王》亚里士多德称其为“十全十美的悲剧”)、欧里庇得斯(《美狄亚》).喜剧家:阿里斯托芬“喜剧之父”(《鸟》)文艺理论家 :柏拉图(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始祖)反对民主制,创立“理念论”。代表作 《对话录》。亚里斯多德:代表作《诗学》 散文是一些哲学、历史著作和演说辞 代表人物:历史学家希罗多德 哲学家和演说家苏格拉底

希腊化时期

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2世纪是“希腊化”时期。主要成就:新喜剧和田园诗。新喜剧的代表作家:米南德(《恨世者》、《萨摩斯女子》)田园诗代表作家:忒奥克里托斯

3、《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两部史诗,取材于公元前12世纪发生的特洛亚战争的历史事件,有相当长的民间传唱和吟诵过程。公元前9世纪左右,相传由行吟诗人荷马编订完成,故名荷马史诗。公元前6世纪由学者用文字写定。《伊利亚特》的主题是赞美古代英雄的刚强威武、机智勇敢,讴歌他们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奥德修纪》讴歌了古代英雄在同自然力的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机智勇敢和坚强意志,表达了主人公对部落集体和乡土的眷恋之情。两部史诗结构巧妙、形象鲜明、语言质朴、比喻奇特,并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荷马史诗真实地反映了古代希腊从原始公社制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社会风貌,是认识希腊史前社会的重要文献。

4、古希腊抒情诗

古希腊抒情诗盛行于公元前7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大多用来歌唱。它源于民歌,分为箫歌(或称哀歌)、琴歌和讽刺诗几种,分别以排箫或竖琴伴唱。诗的内容主要是歌颂神和英雄、赞美爱情等。最著名的是女诗人萨福,她的诗篇大多抒发恋爱的欢乐和痛苦,友谊和母爱的可贵,风格细腻,感情真挚。其他著名诗人还有阿那克瑞翁和品达罗斯。前者所写诗篇大多赞美自然风光和真挚爱情,诗体清新、优美;后者多讴歌神和英雄,诗风庄重崇高。

5、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希腊民间口头流传的动物寓言故事,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时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现存的多由后人编撰写定,总数在400则左右。这些寓言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这些道理主要反映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愿望,谴责专制暴虐、残酷压迫,总结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教训。《狼和小羊》、《农夫与蛇》、《说大话的人》和《龟兔赛跑》就是其中影响较大的名篇。《伊索寓言》富含哲理,短小精悍,形象生动,开欧洲寓言的先河。

6、古希腊悲剧

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俄尼索斯的仪式。春天的酒神祭有歌队参加表演,歌队队员唱赞美酒神的颂歌,歌队队长讲述酒神的故事,后来又加进了表演动作的演员,悲剧便由此产生。希腊悲剧主要不在于写悲,而在于表现崇高、庄重、严肃的英雄主义思想。它大都采用神话传说题材反映现实社会的生活和斗争,突出人跟命运的冲突,表现反专制、反压迫、反侵略的民主精神,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三大悲剧家,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

7、三联剧

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最妆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8、古希腊喜剧

古希腊喜剧起源于秋天谢神的狂欢歌舞,人们载歌载舞感谢酒神狄俄尼索斯带来的丰收。希腊喜剧主要是政治讽刺喜剧,大多取材于当代现实生活,反映重大社会问题,讽刺抨击违背民意的当权人物和各种丑恶现象,以浓厚的现实性、强烈的政治性著称。希腊古典时期出现了被称为“喜剧之父”的喜剧家阿里斯托芬,他的代表作是《阿卡奈人》。

9、新喜剧

希腊化时期出现的古希腊戏剧体裁。由于马其顿的入侵和统治,希腊本土文学趋于衰落。剧场已不再是群众性的政治文化中心,而是上层社会富人的娱乐场所。新喜剧迎合这一需要而出现在雅典文坛。新喜剧回避政治和重大社会问题,往往通过男女爱情和家庭关系来反映当时的社会习俗,表现贵族青年要求自由独立的愿望。艺术上强调情节的曲折和风格的雅致,注重性格描写和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生活气息浓郁,再加上取消了歌队,更接近于近代戏剧,成为罗马和欧洲世态喜剧的先导。代表作家是米南德。他流传下来的唯一完整的喜剧是《恨世者》。

古罗马文学

古罗马文学是在继承古希腊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沟通古希腊文学和欧洲近代文学的桥梁,在欧洲文学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古罗马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共和时期(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

这是罗马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时期。早期罗马文学深受古希腊文学的影响。喜剧创作成就较高。普劳图斯(约前254—前184)和泰伦斯(约前190—前159)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普劳图斯的喜剧都是依据古希腊新喜剧改编而成,但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具有独创性。他的重要作品有《一坛黄金》、《孪生兄弟》等。

泰伦斯的喜剧也是依据希腊喜剧改编的。代表作有《婆母》、《两兄弟》等。

(二)黄金时期(公元前1世纪—1世纪)

这是古罗马文学发展的辉煌时期。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和诗歌方面。西塞罗被誉为“欧洲散文之父”,他的演说词和书信被认为是古代散文的典范。诗歌方面,有哲理诗人卢克莱修和抒情诗人卡图鲁斯。不过最能体现“黄金时代”特点的作家是“奥古斯都”时期的三位著名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

维吉尔(前70—前19)是古罗马最杰出的诗人。他的主要成就是三部诗歌作品:《牧歌》、《农事诗》和《伊尼德》(一译《埃涅阿斯纪》)。史诗《伊尼德》是维吉尔的代表作,它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对近代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贺拉斯(前65—前8)是古罗马著名诗人和文艺理论家,主要诗作有《讽刺诗集》、《长短句集》和《歌集》等。《诗艺》是贺拉斯最重要的文艺论著。

奥维德(前43—18)是“奥古斯都”时期最后一位大诗人。《变形记》是他的代表作。全书共12卷,由250个神话故事组成,是一部希腊、罗马神话的总集,为后世许多作家、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材料。

(三)白银时期(公元1世纪—2世纪)

这一时期,罗马文学日趋衰落。比较有成就的是悲剧、讽刺诗、传记文学和散文体小说。塞内加(前4—65)的悲剧《特洛亚妇女》,马提阿利(公元40—104)、尤维纳利斯(公元60—140)的讽刺诗,普鲁塔克(46?—120?)的著名传记《希腊罗马名人传》,阿普列尤斯(124?—175?)的散文体小说《金驴记》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成就。

10、古罗马三大诗人

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具有独立民族风格的罗马文学正式形成,罗马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出现。代表这一时期文学最高的成就的是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三大诗人。维吉尔的代表作是史诗《埃涅阿斯纪》,这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史诗;贺拉斯的代表作是诗集《歌集》和文艺理论著作《诗艺》,他的“寓教于乐”等主张对后代欧洲文学产生巨大影响;奥维德的代表作是诗体故事集《变形记》,这是希腊罗马神话传说的汇编。

11、教会文学 欧洲中世纪为封建教会服务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作者大多为僧侣,亦称“僧侣文学”。主要内容是普及宗教教义,题材大多来自《圣经》,主要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祈祷文、赞美诗、宗教剧、奇迹剧等。一般采用梦幻的形式以及象征、寓意的手法,因而存在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

12、中世纪英雄史诗

中世纪英雄史诗原先在民间口头流传,后来由教会神职人员用文字写定。早期英雄史诗大多反映氏族社会末期生活,歌颂部落英雄为民除害、为民造福的事迹,如盎格鲁?撒克逊族的《贝奥武甫》和芬兰的《卡列瓦拉》(又译《英雄国》)。中期的英雄史诗是封建国家形成时期的产物。史诗的主人公都是体现忠君、爱国、护教思想的英雄形象,主要作品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古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

13、谣曲

“谣曲”是一种故事性的诗歌。它是从民间口头文学发展而来的,15世纪在英国出现了民谣繁荣时期,曾有一千多首被记录下来。“谣曲”的题材比较宽泛,有的咏唱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有的传唱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大多表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中,最有影响的是一组歌唱侠盗罗宾汉的谣曲——“罗宾汉谣曲”。作品塑造了不满封建主压迫,聚众起义,成为绿林好汉的英雄罗宾汉和他的伙伴们的形象,表现了他们劫富济贫、仗义疏财的侠义行为,赞美了他们的反抗斗争。这组谣曲曾在民间广为流传,罗宾汉的名字在英国家喻户晓。

14、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盛行于11—12世纪的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领主,它们替大封建主打仗,获得了土地和其他报酬,成为小封建主。因此,他们在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级制的。骑士逐渐形成一个阶级。在接触了东方生活和文化之后,骑士精神逐渐形成。在骑士精神中,爱情占主要地位,表现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为她们服务,为爱情冒险,以此作为骑士的最高荣誉。不少骑士表现出锄强扶弱的一面,有时也为宗教信仰去冒险。但他们往往不顾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要求文化和生活享受,并把东方文明带回到当时仍处在相对落后状态的西欧各国。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也有少数是社会下层出身的人。法国北方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骑士叙事诗。骑士文学也表现出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15、城市文学

城市文学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出现于10—11世纪的欧洲。它与教会文学不同,在内容上现实性极强,在风格上也生动活泼,主要使用讽刺手法。城市文学的出现,对于中世纪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在文学样式上,城市文学也有新的创造,产生了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等新型体裁。作者主要是城市里的街头说唱者。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市民阶级的机智和狡猾,讽刺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代表作品有《列那狐传奇》等。

16、“温柔的新体”诗派

它抒发对崇高的爱情的强烈渴望,对诗人爱恋的女人的热烈赞美,但不以封建主和骑士的道德观念、趣味为基础,也不以歌颂对贵妇人的忠诚、献身精神为主体,而是从站在市民阶级营垒里的诗人切身体验的感情出发,予以细致、真切地描写。温柔的新体诗派以佛罗伦萨为活动中心,以圭多.圭尼采利和圭多.卡瓦康蒂为代表。青年时期的但丁也属于该诗派。

17、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运动是14-17世纪初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下,欧洲资产阶级掀起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资产阶级从被排斥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发掘积极因素: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抨击教会的唯心主义经院哲学;以现实主义精神强烈、生活气息浓郁的古代文学反对神秘的、奇迹色彩浓厚的封建文学;用古代形象生动、体态优美的雕刻、绘画否定形象呆板、缺乏生气的宗教艺术;用维护私有财产的罗马法来论证积累财富的合理性。其目的在于摧毁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意识形态,建立以“人”为中心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新思想、新文化。十四行诗──本是中古欧洲民间流行并用于歌唱的一种短小诗歌,彼特拉克将之独创成一种抒情诗体,音译为“商簌体”。文艺复兴时期,这种诗体被广泛运用。

18、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的中心思想。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教会以神为宇宙的中心,而人文主义则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对抗它。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性;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第四,用户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19、人文主义文学

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主流,它集中体现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愿望,具有鲜明的特征:

1、在思想倾向上,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否定禁欲主义,赞美现世生活;批判蒙昧主义,颂扬文化知识;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建立中央王权的统一国家。

2、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强调真实地描写现实世界,作品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感;注意从矛盾冲突和发展中塑造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人物;打破用拉丁文写作的陈规,代之以活生生的语言。

3、在文学体裁方面,以歌颂真挚爱情的抒情诗取代讴歌精神恋爱的宗教赞美诗;以适合反映人间生活的小说排斥宣扬天国幸福的圣徒传和梦幻故事;以表现各国社会矛盾的民族戏剧冲击神秘剧和宗教剧。20、意大利文学 ①佛罗伦萨 “三杰”

②《十日谈》

作品中描写和歌颂了现世生活,赞美爱情是才智的高尚的源泉,歌颂自由爱情的可贵,肯定人们的聪明才智等。作品也揭露封建帝王的 残暴,基督教会的罪恶,教士修女的虚伪等等。

21、法国文学

①七星社 “贵族派”

七星诗社是16世纪法国文艺复兴的诗歌流派。由7个人文主义者组成,代表人物龙沙。具有贵族倾向。他们的诗歌肯定现实生活,歌颂自然和爱情。七星诗社的主要贡献是诗歌语言改革和诗歌理论的进步主张。1549年杜贝莱执笔《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它是七星诗社宣言书,法国文学史第一部文艺批评论著。在语言方面提出要统一民族语言,保卫民族语言,用法语写作。在诗歌创作理论方面,提出要建立民族文学,创作大型史诗 ②拉伯雷

“平民派”

③散文:蒙田,欧洲近代散文的创始人,《随笔集》。④《巨人传》

22、西班牙文学

①流浪汉小说 产生于16世纪中叶,它受中世纪市民文学的影响,以城市下层人物的活动为中心,以人物流浪史的形式,幽默俏皮的风格,简洁流畅的语言,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小说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对欧洲近代长篇小说产生深远影响。代表作为西班牙无名氏的《小癞子》。

②戏剧:维加

“西班牙戏剧之父” ③长篇小说:《堂吉诃德》

23、英国文学

①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 “英国诗歌之父”

②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utopia ③斯宾塞:《仙后》 ④戏剧:“大学才子派”

24、抒情浪漫性(莎士比亚)

25、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17世纪盛行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主张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而得名。古典主义在政治上拥护王权,强调克制个人感情,服从国家整体利益;思想上崇尚理性,以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创作上强调模仿古人,大量从古代文学中选取题材;艺术形式上对各种体裁有严格界定,如禁止混淆悲剧体裁和喜剧体裁,剧本创作须遵守“三一律”等。古典主义的主要成就是悲剧和喜剧。代表作家有高乃依和拉辛等。

26、启蒙文学

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第二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文学是这一运动的组成部分。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它把所谓“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正面主人公加以歌颂,反映资产阶级和平民的思想感情;启蒙作家常常借用古典主义的文学形式,给它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也创造了不少新的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严肃喜剧)、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打破了古典主义的一些清规戒律,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启蒙文学的缺点是: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等。

29、三一律

“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作家为戏剧创作制定的一条规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整一律。“三一律”规定一出戏只能有一条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三一律”的积极作用在于使戏剧结构严谨、情节集中,冲突能迅速展开,达到高潮;但同时它又容易束缚剧作家的手脚,导致人物形象公式化、概念化,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0、狂飙突进运动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篇2

关键词:动态的认知与解释,受话者与读者,最佳关联,视野的最大融合

语言生成和发展的历史性和地域性差别, 决定了它不可避免的多义性, 片面性和变动性等特征。这使我们借助于语言去确认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努力不断受阻。而解释学的诞生使语言对于人及其外部世界的确认更加接近人类所理解的“真实”。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现代认知语用和文学解释学的关系及其对文学解释学的影响。

一、认知语用和文学解释学

Spe rbe r和Wils on在1986年提出了关联理论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突破传统语境学的概念, 把语境看成是一个心理结构体。交际时只有相关程度的差别, 而不必考虑合作问题了。假如我们认定任何话语都是相关的话, 对语言所带信息超载部分的推导实际上就成了一种受话者认知语境的搜索过程。所说语境效果越强, 信息推导的努力越小。

文学解释学以及接受美学, 读者反应批评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论转向的文学版。而使一般解释学提高到本体论的理解的, 是德国的哲学大师伽达默尔。他于1960年出版了《真理与方法》, 以后所有关于解释学的争论都是围绕这本书所揭示的思想展开的。伽达默尔指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相对观者而言的, 作品只有进入到理解活动中才真正存在, 观者对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不涉及接受者, 文学的概念就不存在。这种思想把眼界重点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读者上。读者不再使被动的接收体, 而是能动的参与创作, 作品的意义使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二、动态的认知与解释

传统语用学把语境看成是事先确定的常项, 而关联理论认为, 认知语境是听话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 新信息被处理后就会成为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 使认知语境不断扩大或充实, 以便供给下一个新信息处理使用。因此受话者的认知呈现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根据认知语用的这一特点, 文学解释也表现出相应的特性。伽达默尔认为, 艺术本体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 因此对艺术本体的理解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 永无止境。他反对传统解释学认为作者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观点, 他认为理解过程包含着理解者的思想, 参与了本文意义的再现, 因此新的意义会不断涌现, 艺术理解也就有了无限多样性。文学作品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 其中有许多意义, 意象的空白, 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潜在性, 从而构成了召唤结构, 读者通过阅读, 将阅读获得的信息与读者个人的经验, 知识等结合起来, 才能使文学作品的意义具体化, 从而达到对本文的理解。

三、受话者与读者

在交际中防止和避免误解的责任完全在受话人, 他的责任是集中注意力, 选择当时最便利的语码和语境信息以保持交谈的继续。认知语境更强调的是受话者的认知环境。虽然在具体的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情景知识, 语言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语用范畴所构成的认知语境是社会中人所共享的东西, 但是除了这些共同的东西外, 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信息的推导能力是不同的。

在认知语用的指导下, 文学解释将读者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的诸多关系当中, 最基本的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而作者, 读者间的阅读活动, 其本质是一种本文, 读者共同参与, 创作的活动。对此伽达默尔提出了“同在”这个概念。“同在”不等于“共在”。文学艺术的对话交流者不是单纯的共同在场, 而是一种相逢, 是对某一事物的共享或共同参与。它表明了交流是双方共同处于一种作为主体的积极的自由状态。传统的认识论意义观认为作品的意义即作者寄托在作品的原意。一部作品只有一个真正的原意。伽达默尔则认为文本阅读在解释者的理解前总处于未定状态, 作品的意义只能在理解中产生。但多元的解释中仍然存在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就在于解释者的对话之中。伽达默尔提出了“合法的偏见”的概念。偏见是理解的前提, 构成了审美理解的多样性和无限性。

四、最佳关联与视野的最大融合

Spe rbe r和Wils on把关联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弹性概念, 依赖语境;程度有强弱之分。在交际过程中, 只有当发话者对对方的认知环境的假设和理解的期待符合受话者真实的认知环境和推理结果时, 才算理想的成功。但是交际并不都是成功的。对交际者来说, 要想取得交际成功就必须寻找一种最佳关联。相关理论提出了最佳相关原则。即如果话语既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又只需为此付出最小努力, 那它就具有最佳相关性, 在正常的交际行为中, 任何话语理解都必须符合这个最佳相关原则。 (刘家荣, 1797:149)

同样, 伽达默尔提出了著名的“视野融合”的概念。视野融合就是一条地平线由本文世界向外开放, 另一条由读者的解读视野向作品延伸。两者的交会之处, 生成了异于前两者的决义世界。在这个意义世界里, 文学的创作活动与接受活动融合为一。而凡是作品能够进入这个由两条地平线所开拓天地的东西, 就是读者的理解视野所能够把握的界域。在这个世界中, 作品的原意丧失了独立自在的地位, 同时本文世界又在读者的个人理解中, 是二者间的建构活动。 (金元浦, 1998:327) 同认知语用的关联理论一样, 视野融合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最大视野融合是个误解, 因为解读者的视野与他所处的特定时代有关, 与他的前理解有关, 而这些都处在变化之中。

综上所述, 20世纪西方哲学已经成为20世纪西方各种美学, 诗学及批评的全面革命。语言本体论已成为了20世纪西方各种美学, 诗学及批评理论的核心。在索绪尔现代语言革命的影响下, 语言本体论批评被引进文艺学。从此文艺批评随语言理论的变化而变化, 在认知语用学的影响下, 现代解释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加州大学出版社, 1976.

[4]刘家荣.话语相关与认知语境[J].外国语, 1997.

[5]熊学亮.单项语境推导模式[J].现代外语, 1996.

第十批天文学新名词 篇3

B

暴涨期 inflation era

冰火山 cryovolcano

冰态小行星 icy asteroid

冰态行星 icy planet

布朗-特威斯干涉仪 Brown睺wiss interferometer

C

测光红移 photometric redshift

超大视场行星搜索 Super Wide Angle Search for Planets, SuperWASP

超密态 superdense state

存活概率 survivability

D

大天区γ射线空间望远镜 Gamma瞨ay Large Area Space Telescope, GLAST

氘时期 deuterium era

低频射电阵 Low Frequency Array,LOFAR

电磁提取 electromagnetic extraction

电离介质 ionized medium

多波段滤波 poly瞤hase filtering

多波段滤波器 poly瞤hase filter

F

分层效应 segregation effect

“凤凰”号火星探测器 Phoenix

富铁彗尾 iron tail

G

概率密度函数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共轨 co瞣rbit

共轨卫星 co瞣rbital moon

谷歌天空 Google Sky

光学成像γ射线天文探测器 Light Imaging ┆〨amma瞨ay Astronomical Detector,AGILE

国际天文年2009 International Year of Astronomy 2009,IYA 2009

H

哈勃遗产档案 Hubble Legacy Archive ,HLA

氦时期 helium era

核频谱望远镜阵 Nuclear Spectroscopic Telescope Array, NuSTAR

黑洞吸积 black hole accretion

恒星专名 proper name of stars

惠更斯环缝 Huygens gap

J

激波终端 shock termination

伽利略望远镜 Galileoscope

加纳利巨镜 Gran Telescopio Canarias, GTC

近场宇宙学 near瞗ield cosmology

近地天体监测卫星 Near Earth Object Surveillance

Satellite, NEOSSat

近域宇宙 local universe

巨弧 giant arc

巨麦镜 Giant Magellan Telescope, GMT

巨米波射电望远镜 Giant Meterwave Radio ┆㏕elescope,〨MRT

K

坑际平原 intercreater plain

孔径阵列 aperture array

孔径阵列片 aperture array tile

L

拉贝利干涉仪 Labeyrie interferometer

类猎户四边形天体 Trapezium瞝ike object

类特洛伊型伴星 Trojan瞝ike companion

类特洛伊型卫星 Trojan瞝ike moon,Trojan瞝ike ┆﹕atellite

类特洛伊型小行星 Trojan瞝ike asteroid

类月陨击坑 lunarlike crater

21厘米波射电阵 21 Centimeter Array,21CMA

“黎明”小行星带探测器 “Dawn” spacecraft

猎户四边形天体 Trapezium object

M

弥散盘 scattered瞕isk

30米望远镜 Thirty Meter Telescope,TMT

默其森广角射电阵 Murchison Wide瞗ield Array, MWA

N

年龄-金属丰度关系 age瞞etallicity relationship,AMR

P

平方千米射电阵 Square Kilometer Array, SKA

铺表 surfacing

Q

气体阻尼 aerobraking

氢时期 hydrogen era

R

热平衡期 thermal equilibrium era

妊神星 Haumea

日鞘 heliosheath

S

射电变星 radio variable

射电宁静 radio quiet

射电强 radio loud

X射线变星 X瞨ay variable

双向定时 two瞱ay time determination

斯托克斯反演 Stokes inversion

T

太阳系外巨行星 extrasolar giant planet

太阳系外类地行星 extrasolar earthlike planet

太阳系外类木星 extrasolar Jupiter

太阳系外类木行星 extrasolar Jovian planet

太阳型活动 solar type activity

特洛伊型伴星 Trojan companion

特洛伊型卫星 Trojan moon, Trojan satellite

特洛伊型小行星 Trojan asteroid

土卫四十九 Anthe

土卫五十 Jamsaxa

土卫五十一 Dreip

土卫五十二 Tarqeq

W

外星巨行星 exotic giant planet

外星类地行星 exotic earthlike planet

外星类木星 exotic Jupiter

外星类木行星 exotic Jovian planet

X

小祝融星 vulcanoid

星团专名 proper name of star clusters

星系核级黑洞 galaxy瞔ore black hole

星系专名 proper name of galaxies

星云专名 proper name of nebulae

Y

岩态彗星 rocky comet

岩态小行星 rocky asteroid

岩态行星 rocky planet

引力俘获区 feeding zone

“月船”月球探测器 Chandrayaan

“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 Selenological and ┆〦ngineering Explorer, Selene

Z

再铺表 resurfacing

终端激波 termination shock

外国文学部分名词解释 篇4

湖畔派:指住在英国北部昆布兰湖区的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诗人结成的诗歌流派。文学上,湖畔诗人共同反对古典主义传统,向往唯情论,歌颂大自然。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共同发表了《抒情歌谣集》,华兹华斯所写的序言成了英国浪漫主义的宣言。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人的主要代表。他的诗风格淳朴,清新自然,被誉为自然的诗人,诗作《丁登寺》(Tinter Abbey)被认为是不朽之作,歌颂自然美。他开拓了以表现情感为主要特征的浪漫主义诗风。

“拜伦式英雄”:是拜伦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叛逆者形象。主要有异教徒《异教徒》、康拉德《海盗》、莱拉《莱拉》、阿尔普《柯林斯的围攻》、曼弗雷特《曼弗雷特》等。其主要精神特征是:反叛性,即与社会对立,坚决与命运相抗衡;孤独性,即高傲不羁,惟我独尊,鄙视一切;浪漫性,即大都有热烈奔放的爱情,充满情感,为爱复仇; 个人主义的消极性,即孤独斗争,脱离人民,消极悲观。

多余人形象:指俄国19世纪文学中的贵族知识分子形象。“多余人” 概念出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其共同特点是:不满贵族社会的生活但又不能同它彻底决裂;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但却只会高谈阔论而无切实的行动;渴望寻找新的生活道路但又远离民众我行我素;在理想幻灭过程中表现出苦闷、彷徨、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思想情绪;因社会的黑暗和个人方面的种种弱点无法实现理想和抱负而成为社会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出现标志着俄国贵族社会出现了分化。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塑造的奥涅金,主要的多余人形象有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最后一个多余人形象是冈察洛夫同名小说中的奥勃洛摩夫。

新人形象:指19世纪俄国文学中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他们道德高尚,有明确的社会理想;抨击专制农奴制度,否定贵族社会的道德观念;联系人民,勇于牺牲,富于实干精神,有切实的行动力量。“新人”概念最初由杜勃罗留波夫在《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中谈到,他肯定了屠格涅夫创造的“新人”。随后车尔尼雪夫斯基在《怎么办?》中塑造了真正的新人形象。主要的新人形象有英沙罗夫、叶琳娜(《前夜》)、巴扎洛夫(《父与子》)、薇拉、吉尔沙诺夫、罗普霍夫、拉赫美托夫(《怎么办?》)

小人物形象:主要是指生活在俄国政府机构底层的小职员、小官吏、小公务员等,后来也包括小手工业者、破产贵族等。他们社会地位卑微,经济状况贫困,精神压抑,处于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地位。他们的共同特征是:过于善良谦卑,与世无争;失去了维护自己生存权利的自尊,缺乏做人的斗争精神。小人物所抱的人生态度是一个“忍”字,他们甘于自己受人欺凌的地位,百事皆忍,逆来顺受,表现出小人物的奴性和宿命意识。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的主人公驿站长维林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果戈理《狂人日记》中的波普里希钦、《外套》中的亚卡基,契诃夫《小公务员之死》中的切尔维亚科夫等是小人物形象的典型。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反映了俄国专制制度下下层人民的痛苦生活。

人物再现法: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创造并成功运用的小说创作方法,即同一个人物形象在不同的几部小说中反复出现,以表现这个人物的不同生活阶段和侧面,几部作品联系起来就反映出这个人物性格发展和命运遭遇的全过程。它使各部作品联结起来,增强小说集的有机整体性,丰富了小说创作的艺术方法。成功形象:拉斯蒂涅、伏脱冷、鲍赛昂夫人等。

“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一生思想探索和世界观激变以后形成的一种思想体系,其基本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托尔斯泰站在人道的立场上,通过文学创作对现存制度和现实生活中一切虚伪荒谬与不人道、不道德的方面进行了无情的、毁灭性的揭露和批判,对土地私有制决然反对;另一方面,他又站在宗教道德的立场上,宣扬“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人类爱”等思想。“托尔斯泰主义”作为一个概念,是列宁在1908年9月写的《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中首次提出并加以论述的。

“心灵的辩证法”: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在分析托尔斯泰的艺术特点时提出来的。托尔斯泰善于心理描写,但他不是描写心理活动的结果或一般的因果关系,而是描写人的心灵的运动,心灵运动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即“由一种感情变成另一种感情、从一种思想化为另一种思想的戏剧化过程”。托尔斯泰注意描写人物多种情感的交织和更替,关心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些最细微、难于捉摸、瞬息万变的心理现象。他说:“主要的,是内在的、精神的运动要加以表现的不是运动的结果,而是实际的运动过程”。所以我们看他的心理描写,是一种连续的充满矛盾的心理过程。作者采用内心独白,内心对话,自我分析,自我反省来表

现。像安娜形象和列文形象心理过程的描写都是如此。

安娜自杀前的心理描写,是内心独白典范,间断、跳跃、混乱、无逻辑,符合安娜的心理运动过程。卡列宁使她“厌恶得战栗起来”,渥伦斯基使她怨恨,儿子于她无足轻重,她充满幻灭感:“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意识活动接近现代意识流描写。

“威塞克斯小说”哈代的小说都是乡村题材,故事发生在他的家乡,但是他从来没有用过他家乡的真名“多塞特”来称呼他所描写的乡村,而是统一用“威塞克斯”这个古老的名称。

“威塞克斯小说”是哈代小说总题名,哈代用威塞克斯的同一背景把各部独立的小说联系在一起。他的人物都只在一部小说中出现,但威塞克斯的乡村环境却在不同的小说中出现。哈代的小说故事发生地点都以威塞克斯为背景,甚至连反映拿破仑战争的史诗剧《统治者》也以此为背景。哈代常常说,他复活了一个被人遗忘了的古老王国。

威塞克斯既是地名,又不仅是地名,它包含了英国西南部宗法制农村特定的自然景色和风土人情。可以说,威塞克斯自然景色也是哈代小说中的人物。

“复调小说”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多声部音乐。文艺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称陀氏的小说是“复调小说”,由此有了陀氏小说的复调性特点。

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篇5

1、“奥林匹斯神系”

古希腊神话中以宙斯为中心的神的家族,因居住于奥林匹斯山上而得名。该神系的组织形式是一个大家庭,以家长为中心,大家同吃同住同议事,共同决定人类的命运和世界的进程。主要有主神宙斯、神后赫拉、太阳神阿波罗等。这些神的特点是与人同形同性,奥林匹斯神系反映的则是父系氏族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情况。

2、城市文学

又叫市民文学,是欧洲中世纪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现市民思想愿望的世俗文学。内容上往往通过现实题材表现反封建、反教会主题,抨击封建阶级和僧侣阶层的贪婪、暴虐和愚蠢,表现市民的智慧和勇气。艺术上采用讽刺手法;代表作有《列那狐传奇》等。

3、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其思想核心是:以人性反对神性。以此为核心,其基本内容是:一.以人性反对神性;二.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认为人有追求财富、荣誉和爱情、充分发挥个人才智的权利;三.以理性反对蒙昧主义。四.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人文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时代精神。

4、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派是文艺复兴时期在莎士比亚之前活跃在英国剧坛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富有才华,并锐意创新,代表剧作家有约翰·李利、基德、罗伯特•格林和马洛等。其中以马洛的成就最高,对莎士比亚的影响最大,代表作《浮士德博士的悲剧》等。大学才子派不是一个统一的文学派别,但为英国戏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为莎士比亚的创作铺平了道路。

5、流浪汉小说

是16世纪中叶西班牙流行的一种独特小说形式。它以描写中下层人民生活为中心,主人公多是无业游民,并往往采用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式描写主人公的所见所闻,以人物流浪史的方式结构小说,广泛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流浪汉小说已初具近代小说的规模,对近代欧洲小说的发展特别是对长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结构模式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6、莎士比亚化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针对戏剧创作中存在的“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的缺点而提出的创作原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要求作家像莎士比亚那样,善于从生活真实出发,展示广阔的社会背景,给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提供富有时代特点的典型环境;作品的情节应该生动、丰富,人物应该有鲜明个性,同时具有典型意义;作品中现实主义的刻划和浪漫主义的氛围要巧妙结合;语言要丰富,且富有表现力;作家的倾向要在情节和人物的描述中隐蔽而自然地流露出来。

7、“福斯塔夫式背景”:

是恩格斯1895年5月18日在给拉萨尔的信中提出的。福斯塔夫是莎土比亚在其历史剧《亨利十四》和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中塑造的形象。他是一个破落的骑士,在封建制度没落时期由贵族社会跌到平民社会,上与太子关系亲密,下与强盗、小偷、流氓、妓女为伍。通过他的活动,莎士比亚展示了上至宫廷下至酒店、妓院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再现了“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为塑造人物和展开戏剧冲突提供了广阔、生动、丰富的社会背景。这是莎士比亚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成就。恩格斯称之为“福斯塔夫式的背景”,把描写这个背景看作是作品“莎士比亚化”的重要的内容之一。

8、古典主义

指17世纪流行于西欧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由于它在理论和实践上皆效法古代希腊罗马而得名。它的政治基础是君主专制政体,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其特征为

1、政治上,拥护中央主权,主张国家统一,宣扬公民义务,歌颂贤明君主。2思想上,崇尚理性,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智和意志的支配,表现荣誉、责任观念战胜感情的过程。

3、艺术上,提倡模仿古代,重视规则,遵守“三一律”.9、“三一律”

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创作规则。内容:规定戏剧的时间、地点、情节必须保持一致,即一个剧本只有一个情节线索,事件发生在同一地点,剧情不超过24小时,是谓“三个整一”。它有利于戏剧情节高度集中,矛盾突出;但作为一种规则,却成为束缚作家创作个性的清规戒律。

10、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是法国一部分启蒙思想家形成的派别,他们在编纂《百科全书》的过程中团结在一起。主编是狄德罗,副主编是达兰贝尔,撰稿人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百科全书》全面总结了启蒙运动的成果,实际上也是对封建制度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政治制度、法律机构到宗教、文化、艺术,发动了一次全面的攻击。启蒙思想家们以此作为工具,来宣传自己的理论,使得唯物主义和自然神论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仰,使得当时的法国人称启蒙运动为百科全书派运动。

11、狂飙突进运动

狂飚突进运动是18世纪70年代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运动的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民族风格,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和觉醒起了积极作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这个运动的名称来源于运动的参加者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运动的纲领制订者是文艺理论家赫尔德尔,代表剧作家是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

12、湖畔派 19世纪初期出现于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他们憎恶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向往中世纪的宗法制生活方式,隐居在英国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歌颂湖光山色、缅怀中古、讴歌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而得名。他们的诗歌一扫18世纪矫揉造作的诗风,采用新题材、新韵律、新语言,具有清新、深遽的风格。其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在推动英国诗歌的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方面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代表作家有华兹华斯、科勒律治和骚塞。

13、拜伦式英雄

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和《曼弗雷德》等作品中所塑造的一系列孤立傲世、富有叛逆精神的主人公形象。他们是海盗、异教徒、造反者、无家可归者等,都具有出众的才华、坚强的意志,敢于蔑视传统秩序和专制暴政,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但他们又高傲、孤独,脱离群众,个人奋斗,看不到前途,乃至傲世独立,离群索居,并以悲剧而告终。这类形象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战士的斗争精神,但也有浓厚的悲观色彩。最典型的形象是《海盗》中的康拉德。

14、“多余人”

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多余人”是19世纪30年代以后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其特点是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受进步思想影响,不满现实,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因此他们灵魂空虚,无所作为,成为“永远不会站在政府方面”,同时也“永远不能够站到人民方面”的“多余人”。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15、小人物

“小人物”特指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种小人物形象。特征: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困苦,地位卑微,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已,性格懦弱,胆小怕事,成为那些“大人物”统治的牺牲者,是被剥削、被欺凌的典型形象。作家对他们寄予同情与怜悯,并通过这类形象批判沙皇专制制度。描写小人物的作品有《驿站长》、《外套》、《穷人》等。

16、感伤主义

又称主情主义,因斯泰恩小说的《感伤旅行》而得名。它产生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感伤情绪。感伤主义作家用感情和仁爱代替理发作为批判工具,着意刻画人的内心活动,描写人的悲惨命运,以唤起读者的同情与共鸣,不少作品常常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调。感伤主义影响了狄德罗、卢梭等作家遥创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有较大影响。

17、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期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 运动。它是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产物,首先出现在意大利。在文 艺复兴运动中,资产阶级借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人文主义和现世思想,来反对封建统治 和教会神学,以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作为思想 武器,在意识形态和文化科学领域取得了空前伟大的成就,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次伟大 变革,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7、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西欧文学的主流是现实主义,由于它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因此高尔基又称它为“批判现实主义”。法国是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823-1825年,司汤达的文艺论文集《拉辛与莎士比亚》出版,被称为现实主义的第一部宣言书。他的代表作《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成熟。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代表着西欧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到了50年代中后期,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向“客观冷峻”的风格转变,这一风格的代表是福楼拜,他的第一部现实主义杰作是《包法利夫人》。他的创作是自然主义的先声,其《情感教育》被自然主义视为典范。他精心培养的学生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他在《梅塘夜话》中的短篇小说《羊脂球》的发表使他一举成名,成为自然主义的代表作家。

18、含泪的微笑

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独特的讽刺手法。这一讽刺艺术的形成,是与他坚持的“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这一现实主义的创作基本原则分不开的。果戈理认为艺术家不仅应当真实地反映生活,而且应该对生活进行批判,“要通过世界上看得见的笑容和人们看不见的、不知道的眼泪来观察生活。”正是这种“笑声”和“眼泪”的交集,喜剧和悲剧的结合,加强了果戈理讽刺艺术的揭露和批判力量。20、“冰山”原则

“冰山”原则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在短篇小说《死在午后》中提出的创作主张。他以 冰山比喻创作:“冰山在海里移动之所以显得庄严、宏伟,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露 出水面。”海明威认为作者只应该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而水下的八分之七是留给读者的 丰富的想象余地。这一创作原则使海明威形成了简约含蓄精炼深沉的艺术风格,在散文文体 上开了一代新风。

21、“迷惘的一代”

“迷惘的一代”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产生的一个文学流派。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在西方出现的厌战反战情绪在文学上的反映。这一流派的作家大多数参加过这场战争,他们 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精神蒙受了巨大创伤,同时又因找不到出路而灰心失望,苦闷彷徨,迷惘不知所措。他们不在相信传统的价值观念,而以一种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 表示自己的消极反抗。“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

22、“硬汉子”性格

“硬汉子”性格是海明威在小说中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的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海明 威的小说多以拳击家、斗牛士、渔夫、猎人为主人公,他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塑造了一种不 屈不挠、坚定顽强,面对暴力和死亡而无所畏惧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危险困苦的 逆境中,他们都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显示了男性特有的生命力和意志力;这些形象都带 有作者自身的影子,所以他们都是海明威式的英雄。

18、十四行诗

音译为“商籁体”,是欧洲的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最初流行于民间,后为文人所采用。最初兴起于意大利,以后流行于英、法、德诸国。彼特拉克是最早的十四行诗的作者,并使这种诗体臻于完善,称为“意大利体”或“彼特拉克体”,由两个4行和两个3行构成。16世纪初,英国诗人魏阿特和萨利把这种诗体移植到了英国,改为3节4行1节2行对句,其韵脚排列又有多种变化。莎士比亚是英国十四行诗中成就最大者,被后人称为“莎士比亚体”或“伊丽莎白体”。19世纪初,俄国诗人普希金在诗体小说《叶普盖尼·奥涅金》中创造了十四行诗四音步抑扬格的“奥涅金诗节”,使十四行诗由抒情变为叙事。

3、古典主义

指十七世纪流行于西欧盛行于法国的一种文艺思潮。由于在文艺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以古 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所以又被称作“新古典主义”。它是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相妥协的产 物,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文学。它的哲学基础是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在政 治上主张国家统一,拥护王权;思想上崇尚理性;创作和理论上强调模仿古代,遵循三一律。它曲折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某些情绪、愿望和一定的社会面貌,具有现实主义的因素。但又 带有浓厚的宫廷色彩,有形式主义的缺陷,人物流于类型化。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尤以戏 剧最突出,代表作家有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喜剧作家莫里哀,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和寓言 诗人拉封丹等。

1、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8世纪,具有全欧性质的一次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 兴反封建反教会运动的继续和发展,比文艺复兴运动带有更加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启蒙主 义者提出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明确的奋斗目标,他们以“理性”为核心,批判专制制度和宗 教迷信,描绘未来的理想社会;他们强调思想意识的力量,主张用近代的科学文化知识去教 育民众,启迪人们摆脱愚昧状态,故有启蒙运动之称。其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 等。它为法国大革命做好了充分的舆论准备。

1、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在欧洲文学中占 统治地位的文学运动。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各国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 期的产物;卢梭的“返回自然”和崇尚个性的解放思想,以及德国“狂飙突进”精神对浪漫 主义的诞生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其基本特 征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热爱描写歌颂大自然;采用民间文学的题材、语言和表现手 法;艺术上运用夸张、对比手法。浪漫主义最早发生在德国,成绩最高的是英国和法国,代 表作家是英国的拜伦和法国的雨果。

5、美丑对照原则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提出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雨果认为大自然并非完全屈从 于人的主观意志而绝对地优美崇高,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紧靠着 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艺术通过对照,使美丑分明,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古典主义一味追求匀称、规则,不能真实地表现自然,应用浪漫主 义取而代之。在《巴黎圣母院》中具体实践了这一创作主张。

2、《人间喜剧》

19世纪法国伟大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91部小说的总称。作者采用分类整理法和人物 再现法将这些作品联结成一个整体。具体将作品分为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其中 风俗研究又分为六大场景,是这部小说总集的主干部分,内容最丰富。这些作品不仅细致地 描绘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真实和风俗人情,再现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衰亡史、揭露了资 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及新的社会罪恶,成为 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从而为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其 中主要作品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幻灭》等。

3、分类整理法

分类整理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的90多部作品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一种方法。巴尔扎克从小说反映生活的不同角度出发,把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其中风俗研究是主体,又分为六个场景,即“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此种方法将诸多作品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众多小说分门别类地各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历史且全面的描写了现实。

4、人物再现法

人物再现法是巴尔扎克为把《人间喜剧》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而采用的方法之一,即让 同一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每一部小说只反映人物性格发展的某一阶段,多部小说 联系起来,才反映出这一人物性格的全貌。人物的这种反复出现也使他们生活的不同阶段和 侧面得以展现,最后构成这个人物的整体。据统计《人间喜剧》大约写了二千四百多个人物,其中约有四百多个人物多次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人物再现法从情节和人物两个方面加强了 《人间喜剧》这一宏伟艺术大厦的内在联系,深化了《人间喜剧》的主题。

5、巴黎公社文学

它包括公社成员在公社诞生前后约20年间所写的关于公社革命活动的诗歌、小说、戏 剧、杂文、回忆录和历史著作等,它开创了法国资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其中以诗歌数量与 成就最多最大。其主要内容是描绘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政权的英雄气概,反映无产阶级和广 大劳动人民的斗争生活,表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理想和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它往往采用通 俗活泼的形式,以劳动群众自己的寓言,表现现实的生活材料,显得纯朴生动,富有感染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欧仁·鲍狄埃是最杰出的代表。

16、心灵辩证法

车尔尼雪夫斯基对托尔斯泰早期创作中独特心理描写的概括,即作家善于“描绘心理过 程本身,这一过程的形态和规律”。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 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他能描述出一些感 情和心理怎样演变为另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性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是车尔 尼雪夫斯基评价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此外,托尔斯泰从来不是静止地去描 写人物的心理,而是始终细致地描写心理在外界影响下的嬗变过程。这一手法特别适用于作 者塑造精神探索型的人物形象。梅塘集团

19四季后期法国以左拉为首的自然主义文学集团,因短篇小说集《梅塘之夜》而得名。1879年夏,自然主义流派作家阿莱克西、赛拉尔、爱尼克、雨依斯曼和莫泊桑,某夜聚会 于左拉的梅塘别墅,商议各写一篇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小说,汇总后以《梅塘之夜》为名出 版。次年4月,《梅塘之夜》问世。六人中当时最默默无闻的莫泊桑却因其《羊脂球》而受 到一致称赞。此后,左拉等六人即被称为“梅塘集团”。

01、希腊神话:

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成果,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表达了对社会不平现象的义愤,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充满乐观精神。具有天真美丽的幻想和清新质朴的风格。02、《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忒拜系统的英雄传说。该剧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精妙的结构上。这一点可与《伊利亚特》相比,因此诗人被称为“戏剧艺术的荷马”。亚里士多德曾给予这部戏剧作品很高的评价,称它为“十全十美的悲剧”。03、《神曲》:

《神曲》是但丁在放逐期间写的一部长诗,是他呕心沥血、经历14年之久的忧愤之作,是诗人的代表作。《神曲》直译为《神圣的喜剧》,原题为《喜剧》。《神曲》分为三部:《地狱》、《炼狱》、《天堂》,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的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04、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是欧洲骑士制度的产物,是中世界欧洲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体现了世俗封建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基本内容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为主,包括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两种体裁。抒情诗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有破晓歌、牧歌、怨歌等。叙事诗又称骑士传奇,重要作品有《特里斯丹和伊瑟》等。05、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初至17世纪初,先在意大利产生,然后在欧洲其他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大规模的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持续300年。当时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提出“回到希腊去”的口号,声称要把久被淹没的古代文化“复兴”起来,使之“再生”,“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06、《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是欧洲文学史上划时代的长篇讽刺小说,是西班牙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塞万提斯著名的代表作,创作于1605~1616年,小说以堂吉诃德企图恢复骑士道来扫尽人间不平的主观幻想与西班牙社会的冷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作为情节的基础,巧妙地把堂吉诃德的荒诞离奇的游侠与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西班牙社会现实结合起来,表现了对日趋没落的西班牙的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无情的鞭挞和嘲骂,对人民苦难深切的同情。07、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最主要的文艺思潮,它产生于17世纪初期的法国,影响到欧洲其他国家,持续到19世纪初。在创作实践和理论上都以古希腊、罗马为典范,因而得名。其作品多从古希腊、罗马神话、历史和传说的文本汲取创作素材,以规范、严整、简练、明晰、崇尚理性为主要特征,体现了理性与统一的历史趋势。08、三一律:(p103)“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创作规则,它规定戏剧的情节、时间、地点必须保持单一,即:一出戏只演一件事(情节单线索),剧情必须发生在同一个地方,一昼夜之内。09、“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在德国文学史上的一场资产阶级文化运动。它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1776)而得名。它是对德国启蒙运动的继承和发展。狂飙突进运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个性解放,反对一切僵化保守的教条和遵循传统精神的处世态度。代表作家有赫尔德、歌德、瓦格纳、梭茨、克林格尔等。

10、启蒙运动文学:

启蒙运动文学是在18世纪在欧洲社会兴起的第二次思想革命运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文艺复兴以来进步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启蒙文学强调真实性,其作品还具有民主性、哲理性、教诲性和鲜明的倾向性,重要的文学成就包括英国18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和法国哲理小说等。

11、《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伟大诗人、作家歌德青年时期最重要的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和绿蒂的一段爱情悲剧构成了整部作品的情节基础。小说通过维特这个叛逆者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对当时德国的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封建的德国社会进行了公开的挑战。这部作品一出版就受到青年们的狂热欢迎,一时形成“维特热”,成为德国文学中第一部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的作品。

12、湖畔派诗人:

“湖畔派”诗人是19世纪前期,英国文学史上出现的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作为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以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为首的诗人们对资本主义文明及人与人之间的现金交易关系极为反感,向往中古时期的封建社会。因他们曾隐居于英国西北部的湖区,由是得名“湖畔派”。他们的诗作或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风景,或描写奇异神秘的故事和异国风光,一般都是远离社会斗争的题材。常常是通过缅怀中古时代的“纯朴”来否定丑恶的城市文明。

13、拜伦式英雄:

在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和《曼弗雷德》中,出现了一批侠骨柔肠的硬汉,他们有海盗、异教徒、被放逐者,这些大都是高傲、孤独、倔强的叛逆者,他们与罪恶社会势不两立,孤军奋战与命运抗争,追求自由,最后总是以失败告终。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事反映出自己的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由于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因此被称作“拜伦式英雄”。

14、多余人:

唐代文学名词解释 篇6

上官体:贞观诗坛后期,出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奉和山野林秋》)。他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诗作笔法精细而秀逸浑成,把五言诗的体物写景技巧大大地推进了一步,成为人们模仿取法的一种新的诗体,时人谓为“上官体”。它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音响清越,韵度飘扬,有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一中国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最高水平的典型范式。在唐诗发展史上,它上承杨师道、李白药和虞世南,又下开“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问。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他们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创作活动集中于唐高宗至武后时期,都属于确有文才而自负很高的诗人,心中充满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重视抒发一己情怀,诗中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壮的感人力量。他们是当时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精神风貌和创作追求的。但“四杰”诗风并未完全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

沈、宋:沈佺期、宋之问,是武后时期代表性的台阁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咏物、赠别,点缀升平,标榜风雅,难免有词藻文饰,内容贫乏之弊。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对律诗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两人最后完成了五律的定型。(沈:《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宋:《渡汉江》)

山水田园诗派:盛唐时期除李、杜两位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很高的诗人,可大致分为两派:山水田园诗派和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主要写山水田园的闲适生活,描绘自然景色。代表作家有王维、孟浩然、常建、祖咏等,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淡泊的思想情绪,色彩淡雅,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风格清新,韵致高远,格局阔大,气象万千,情景交融而构成晶莹美妙的诗境。受前代陶渊明、谢灵运影响较大。

边塞诗派: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他们从各方面深入表现边塞生活,在艺术上也有所创新。不仅描绘了壮阔苍凉、绚丽多彩的边塞风光,而且抒写了投笔请缨的豪情壮志,以及征人离妇的忧愁伤感,对战争的态度不同,思想上有一定深度。其诗作情辞慷慨、气氛浓郁、意境雄浑,多采用七言歌行、七言绝句的形式。

郊寒岛瘦:指孟郊、贾岛简啬孤峭的诗歌风格。两人以苦吟著称,诗风相近。“寒”指清寒枯槁,“瘦”指孤峭瘦硬。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故称。后也用来形容诗文类似的意境。

韩孟诗派:中唐时期的诗歌流派,兴起、形成于贞元、元和年间,代表人物韩愈、孟郊、贾岛、卢仝(tong)、马异等。作为一个诗派,它有明确的理论主张,强调内心不平情感的抒发和诗歌的抒情功能,即“不平则鸣”。认为诗歌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即“笔补造化”。此外,还特别崇尚雄奇怪异之美,大胆创新,以文入诗,诗文合一。

元白诗派:与韩孟诗派同时稍后的一个诗歌流派,以元稹、白居易为代表。他们重写实,尚通俗,强调诗歌惩恶扬善、补察时政的功能,用文学创作来反映社会,汇导人情。语言方面则力求通俗易解。发起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

三吏三别:三吏:《石壕吏》 《新安吏》 《潼关吏》。三别:《新婚别》 《无家别》 《垂老别》。这些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和对老百姓的同情和战争对老百姓的残酷。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花间词:中国晚唐五代词派。代表人物: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牛峤等。他们的词风大体相近。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温庭筠、韦庄是其代表作家,二人虽都侧重写艳情离愁,但风格不同,温词秾艳华美,韦词疏淡明秀。其余词人,多蹈温、韦余风,内容不外歌咏旅愁闺怨、合欢离恨,多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但鹿虔扆、欧阳炯、孙光宪也有一些较有现实意义的作品。花间词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富艳精工,艺术成就较高,对后世词作影响较大。他们的作品合编为《花间集》。

张王乐府:中唐诗人张籍和王建乐府诗的并称。他们都是新乐府运动的先导和重要成员,所作乐府诗,继承并发扬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以短篇七言歌行为主要体裁,揭露并抨击统治阶级荒淫横暴、穷兵黩武、混战不休等罪恶行径,反映并同情广大人民遭受剥削、压迫的不幸遭遇,题材广泛,主题深刻,倾向鲜明。又善于运用比兴、白描及对比、映衬等手法,通过事实和人物语言表现主题,在篇末用重笔突出中心,语言通俗而凝炼,韵律善于变化,形成了他们共同的诗风。

三十六体:李商隐、段成式、温庭筠的诗歌由于风格相近,且都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这一说法最早见于《新唐书·文艺下·李商隐传》。对于“三十六体”的内涵,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认为是指一种诗歌的风格流派,有认为是指骈体文的风格流派,也有认为这种风格既包括诗歌也包括骈体文。更多的时候,人们故意以含糊的态度谈论这个名词。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短篇小说。它远继神话传说和史传文学,近承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志人小说,发展成为一种以史传笔法写奇闻异事的小说体式。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它的内容丰富,题材广泛,艺术上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标志著中国古代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创作阶段。其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描写婚姻爱情题材的作品,如《柳毅传》、《莺莺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多用韵文和散文交错组成,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来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如敦煌石窟里发现的《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伍子胥变文》等。叙事曲折、描写生动、想象丰富、语言通俗,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独特的创造。变文在表现上较多地继承了辞赋家敷陈铺叙的手法,而文笔粗犷,以刚健清新见长。不过它往往缺乏后世小说家那种细腻传神的描绘,在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不免有所局限。

俗讲:唐代流行的一种寺院讲经形式。多以佛经故事等敷衍为通俗浅显的变文,用说唱形式宣传一般经义。其主讲者称为“俗讲僧”。中国唐代说唱艺术的一种。唐朝是传播佛教思想的隆盛时代,僧侣将佛经译成文雅的经文;为向人们进行宣讲,又把经文和其中的动人故事编成通俗文字加以演唱,先用说白散文叙述事实,然后用歌唱(韵文)加以铺陈渲染。这种演唱佛经的形式,称“俗讲”,即通俗讲经之意。其文字脚本称“变文”。

大历十才子:唐代宗大历年间10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大历十才子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也多半是权门清客,因而多投献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但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他们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技巧,格律归整、字句精工。有时不免显露出雕琢的痕迹,虽有警句而全篇欠佳。

吴中四士: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其中贺知章、张若虚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张旭是书法家,也是诗人,包融所传诗不多。诗作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最为著名。“四士”性格狂放,诗多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往往透露出一些新的气息、新的情趣,体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过渡的特色

名词解释:专用汽车 篇7

专用汽车分为一般专用汽车和工矿生产用汽车两大类。

一般专用汽车即把公路用货运汽车改装后用于运输和完成各种不同作业的汽车。用于运输的一般专用汽车的车厢有箱式、罐式、自卸式、仓式、格栅式和桁架式等型式,可运输不同性质、状态和要求的货物,如液态、气态和散装粉状或颗粒状固态等货物;牲畜、家禽和鲜鱼等动物;要求保温、保鲜、冷冻冷藏的货物;剧毒、易燃和易爆的危险品;体积庞大但尺寸规范如集装箱、轿车等货品。为从事不同目的的专门作业,还有一种在底盘上加装相应作业装备的一般专用汽车,如售货车、垃圾车、清扫车、洒水车、环境保护监测车、水泥搅拌车、水泥泵车、汽车起重机、动力站车组、修理车、勘探车、油层压裂车、科学考察车、警车、消防车、飞机牵引车、加油车、充电车、空气压缩机车、救护车、医疗设施车、图书车、电视转播车、邮政电讯车、除雪车等。

工矿生产专用汽车主要用于矿山和水利、建筑等大型建筑工地。这类汽车是专门设计和自成系列的,多在专用道路上行驶或在特定的区域内使用。工矿生产用汽车有下列几种:专供采矿、水利工程、建筑用的自卸车,这类车的装载量为20~300吨,采用185~1200千瓦高速柴油机,液力机械传动或电传动,应用油气、硅油或橡胶为介质的悬架,采用低合金高强度钢板焊成带箱形纵梁的车架以及自卸车箱。由于车体巨大,工矿专用汽车全部采用液力助力式转向系统,大吨位的自卸车上还装有紧急转向泵;制动系统用动力操纵,带有紧急制动装置,大吨位的自卸车上还装有液力减速器。工矿专用汽车大部分为后卸式。由于工作环境恶劣,为保护驾驶员,工矿专用汽车的驾驶室不仅上面装有防护板而且密封较好,有的还装有空调设备。供冶金工厂运送钢、铁水包、热钢锭和钢材用的专用运输汽车装载量为30~500吨,这种汽车车速不高,发动机功率不需要很大(150~275千瓦),但要求转弯半径小,驾驶室安全和隔热。造船厂用或运输大型设备用的平板式运输车,可运输分段焊接的船体、变压器、发电设备或化工蒸馏塔等大型设备,这种汽车顶部为一大平板,所有的操纵机构与驾驶室均在平板之下。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这一阶段国民经济发展投资规模大、增长持续时间长,很多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加工度高、中间产品多的特点,由此带来专用汽车市场需求持续升温。据测算,2020年之前,中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加速的发展阶段,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给专用汽车带来极大的需求空间和市场增量,专用汽车市场将持续保持高位需求。

生存主义名词解释 篇8

指对于重要的生存物资或者要素,譬如食物,饮用水等,必须准备至少三个不同的供应来源,即使某个来源断绝或者枯竭,也不至于立即导致危机。

热平衡法则:

是指在饥饿的状态下,开始每一种行为之前都应该先估算热量消耗。如果一个获取食物,的行为本身所消耗的热量接近或者大于获取的食物能够提供的热量.那么这个行为就没有实施的必要。

EDC:

英文every day carry的简写.字面翻译每天携带。你带什么什么就是EDC,它强调的就是“每天带”。

BOL

bug-out Iocation指逃离的目的地地,即;安全居所,

PSK:

personal survival kit的简写.字面意思是幸存者私人的成套工具。这套工具一般装在一个小盒子里便于随身携带,这种盒子又被称为“救生宝盒”。

BOB:

BOB:bug out bag的意思是出逃/外逃背包。是PSK的升级或者说高一级,物资更全面。是准备放弃固定的住所或栖身之地,有计划地逃离而携带的。BoB也可以解释为不只是硬件装备.还应包括软性装备.比如应急身份,应急瑞士银行账户等。

BUG IN:

借守家(蜗居坚守待援)。把自己的居家建设为安全居所。

BOV: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oem加工合同书下一篇:家长课程开发实施方案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