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创新知识经济(精选8篇)
重庆大学VS中山大学 陈词阶段 正方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从幼发拉底河的文明之花,到现今人类文化的美丽奇葩,从刀更火种的原始社会,到信息爆炸的新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从来都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所谓知识是指人们在改造世界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而知识积累,则是对知识进行学习储备以及对知识结构进行不断完善的过程,它既包括个人知识,由少到多的纵向积累,也包括知识在多个人之间传播的横向积累,它既是量的增加也是质的提高,知识积
累不是简单的堆彻而是扬弃,而知识创新则是指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仅是创新的一部分,创新还包括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今天我们的比较标准在于看谁对于知识的传承运用和人类文明的延续发展有着更为广泛而重大的意义。我方认为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首先从知识积累的特性来看,知识积累具有乘数效应和可内化性,所谓知识积累的乘数效应,是以积累的知识为基础,将学习吸收更多的知识,知识积累的雪球会越滚越大,知识量和知识价值都会呈倍数增加,从而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雄厚的知识资本,而知识的可内化性又能将客观存在的外向性知识内化为真正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因性知识,因此知识积累能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发展。其次,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来看,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能够进行知识积累,从前人那里学习经验吸取教训,使得文明得以传承。人类文明发展史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其本质就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知识积累的丰厚,何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因此知识积累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最基础最持久的动力。最后,从知识创新和知识积累两者的关系来看,知识积累既是知识创新的活水源头又是其归宿。人类知识创新的每一朵奇葩,都离不开他脚下积累的沃土,而任何创新成果最终都必将汇入人类知识积累的海洋成为人类永久的财富。记得牛顿说过:“之所以看得这么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今天就让我们站在人类几千年知识积累的肩膀上,眺望人类灿烂辉煌的未来。谢谢大家。
感谢正方一辩,下面我们有请反方一辩发言,您的时间是三分钟。
反方一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今天对方辩友站在牛顿的肩膀上眺看未来,但是牛顿就没有自己的创新吗?对方辩
友说:知识创新的源头是知识积累,那么积累的知识又从何来,是否源头又是创新呢?对方辩友说:知识创新的归宿是知识积累,那么积累的知识的归宿又是什么,是不是创新着运用到生产之中去呢?对方辩友对知识的扬弃也认为是积累,如果新知不创,谁来告诉我们旧知是错的,对方辩友认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是知识积累,那么推动社会发展的这些新知识是如何凭着积累就积出来的呢?知识积累是对已有知识的聚积,而知识创新是对知识的扬弃和新知识的创造,他强调知识的拓展与深化,虽然积累与创新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是从知识的本质属性和社会作用两个层面看,知识创新更重要。首先从知识的本质属性来看,知识创新更重要。第一,知识的本质是求真,求真是从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的不断接近,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的不断拓展,它要求人们必须不断以新的实现,突破已有知识的局限,发现更深刻的本质,揭示世界更复杂的规律,满足于已有知识的积累,对真理的探求怎能适应客观存在的变化,怎能突破认识主体的局限。第二,知识的应用实际上是求新。知识的应用不是对已有知识的简单模仿或生搬硬套,因为应用的主体、对象、时间、地点等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发现新问题,作出新判断开拓新思路,才能得到新答案,达到应用的目的。其次从知识的作用看,第一,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第一动力,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生产力的革命,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技术与新工具,才能实现知识向现实生产转化的持续与活力,才能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文化的推陈出新,只有知识创新才能不断扩大文化库存的质与量,才能不断创造文化延续的新手段与新载体,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社会制度的变革,知识创新是制度变革的引导。第二,与知识积累相比,知识创新才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正
处在知识经济信息革命的新时代,这个时代给了中国超赶先进的新时机,如果我们满足于已有的和他人的知识,就难以迎接竞争的挑战,就难以抓住超越的机遇,就难以摆脱落后挤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谢谢。
主席:感谢反方一辩,下面是进入他们的一对一攻辩阶段首先正方二辩选择反方二辩或反方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您的时间是一分三十秒,请。
攻辩阶段 正方二辩: 谢谢主席,有请反方三辩。创新出来的知识能否直接作用于生产力,推动其发展?
反方三辩: 莫非对方辩友认为我们的知识创新是在地球之外的某个社会进行的,又或者对方辩友认为知识创新是在知识体系之外进行的,知识创新是在知
识体系、在我们这个社会中完成的,它仅仅创造出来还不够,还需要应用于社会生产力,这就是知识创新意义之所在。
正方二辩 :那么你方的定义就是说知识创新还包括创新出来的知识的使用过程。
反方三辩 :莫非对方辩友认为,我们创新出来的知识是不能用的。
正方二辩: 那么请问:知识积累是否也包括积累的知识的使用呢?
反方三辩: 应用本来就既包括创新,也包括积累,而在应用过程中明显创造性的应用更为重要,对方辩友应该听说过活学活用,因时因地制宜吧。
正方二辩 :所以是否每一次人类创新出来的知识最终都会积累沉淀为人类知识不断增长的一部分,才能够发挥其价
值呢?
反方三辩 :对方辩友是不是说积累离不开创新,创新也离不开积累呢?这一点是我方和对方已经达成共识的,但是对方辩友似乎无法从其必要性推出其重要性,他们两个互为前提,但是明显知识创新更为重要。
正方二辩 :请对方不要扣我帽子,请问这上面那个过程是不是知识由少到多的个人积累和向社会横向积累的一个过程呢?
反方三辩 :无论如何积累知识都是创造出来的。
主席:谢谢两位,有请反方二辩选择正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为 1 分 30 秒。请控制好。
反方二辩 :有请对方二辩,谢谢。当
前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社会转型的主要性质是什么。
正方二辩 :当前我国的确是属于社会转型阶段,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借鉴和吸取前人的经验,让我们的知识积累不断发展,为什么要科教兴国,就是要提高全民的素质。
反方二辩 :请教了,社会转型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正方二辩 :社会转型的主要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当前太多的人想去创新可是知识积累的又不够,所以就导致了整个社会上可能会出现一部分不够脚踏实地不够真真扎扎点滴积累的这样一个状态呀!
反方二辩 :是不是我们今天在没有脚踏实地的时候谈国家的社会转型呢?请教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正方二辩 :关键之所在就是要我们更加注重指示积累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谈知识积累和知识创新,并非要排除另一方,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无论任何知识创新的使用,都必须取决于我们知识积累的高度呀!谢谢
反方二辩 :对方辩友说的这是转型呢还是转弯我不知道,中国面对的新形势是不是前有古人的,如果以前有过什么时候有过呢?
正方二辩 :对方辩友,的确是有过但是我们说中国自古至今创造了很多辉煌,从四大发明到最近的各类新成果新知识,但是我们说有那一样知识不是最终通过积累学习最终成为我们个人的素质呢,谢谢!
主席:好,现在请正方三辩选择反方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时间 1 分 秒的限时。
正方三辩 :好,有请对方三辩。请问没有知识创新是不是一定就没有知识积累呢?
反方三辩 :没有知识创新的那知识积累的知识又是从那里来的呢?难道是从天下掉下来的。
正方三辩 :我们说知识积累有三大,学习、实践和创新,请问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知识也增加了,这是不是知识创新带来的呢?
反方三辩 :请问如果没有第一个人被蛇咬,如果你没有曾经被蛇咬过,有谁会知道蛇是可以咬人的呢?
正方三辩 :那请问我们通过接受教育亲身体验所得来的知识,难道是知识创新带来的吗?
反方三辩 :对方辩友所说的是个人的知识积累,可是如果每一个人都像对方辩友想我还是知识积累吧创新多辛苦,那世界上的知识从哪里来!难道告诉我是靠火星人给我们从火星运过来吗?
正方三辩 :再问一个问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三者能否等同。
反方三辩 :当然拉!难道对方辩友认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这些都不包含知识吗?
正方三辩 :但是技术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手段,而知识呢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对方辩友是不是想告诉我们,技术本身就是一种知识呢?
反方三辩 :对方辩友刚才跟我们说他们的知识积累是脚踏实地的,这会儿又说积累出来的知识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
阁,这点我方实在不敢苟同呀!
正方三辩 :但是想请问对方辩友的是知识创新到底是不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条件呢?
反方三辩 :难道没有创新出来的知识对方辩友是如何积累的呢?
正方三辩 :那请问我学习我妈告诉我一些东西这能叫做知识创新吗?
主席:那么下面有请反方三辩选择正方的二辩或三辩进行一对一攻辩
反方三辩 :谢谢主席,有请对方三辩。,请问社会生产力中是否包含着知识?
正方三辩 :对方辩友在社会生产力中当然包括知识,但是我们看到知识创新是通过创新成果的应用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知识积累呢不仅能够间接推
动生产力的发展,更能够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就算从这一角度而言,也是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加重要呀!
反方三辩 :很明显对方辩友混淆了知识传播与知识积累之间的区别,请问对方辩友,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二者之间的本质差别是否在于知识上的差异呢?
正方三辩 :知识传播怎么不是知识积累呢?,举一个例子孔子当年他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到处传播儒学知识,如果说这不是社会的知识积累的话,难道说他在组团搞观光旅游吗?
反方三辩 :请对方辩友正面回答我方问题,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差别是否在于知识上的差异。正方三辩 :是在知识上的差异呀!而
我们呀看到的这个差异是什么呢?还不是知识积累程度上的一种差异吗?
反方三辩 :莫非对方辩友认为新生产力之所以新是因为知识积的特别多,旧生产力之所以旧是因为知识积的特别少吗?请问新生产力之所以比旧生产力先进,是否说明了知识创新在生产力变革中所起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正方三辩 :对方辩友,是必不可少,我方从来没有否认过知识创新的重要性,但我们要看到知识积累呢,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其一。第二,知识基础的深度和广度呢决定了知识创新的深度和广度。第三呢,知识创新的成果必须通过知识积累才能够保存下来。所以我方认为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呀!谢谢
主席:时间到,下面有请正方一辩做攻
辩总结,您的时间也是一分三十秒
正方一辩 :谢谢主席,刚才的攻辩阶段,对方辩友主要范了以下几点错误。第一,我方请教对方辩友创新出来的知识能否直接作用于生产力,对方告诉我们说创新的知识当然要通过使用,创新就包括使用,如果说创新也包括创新成果的转换与使用的话,那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创新成果,而创新成果的转换却寥寥无几呢?所以对方辩友今天一直给我们论证的是知识创新加上知识创新成果的转换与运用比知识积累更重要,对方辩友明显偷换概念。第二,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说,知识积累的源头是创新,可是我们都知道,知识积累很大的源头都是实践,对方辩友是不是说所有的实践都是在创新呢?第三,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知识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三者都是等同的关系,是这样的吗?我们说,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第四,今天我方并不是说个人的知识积累,我们也说了知识必须在多个人之间进行传播的横向积累,举个例子就好比说是一棵树在成长当然是积累,一片树林里面的树在生长,也是在积累,对方辩友今天为什么只见树目不见深林呢?而反观我方二辩和三辩的问题都说明了创新出来的知识必须通过推广必须通过使用必须通过更多的人学习积累下来,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的作用,所以说知识积累更重要嘛。谢谢大家。
主席 :好,谢谢。下面有请反方一辩做攻辩小结
反方一辩 :谢谢主席,首先在正方二辩问我的问题中,知识创新出的知识是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我方回答是创新转化的,为什么只有电磁理论,你积累了还是电磁理论,怎么就变成了电话
呢?是不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是不是需要创新之后知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使用,而这一点积累能完成吗?在我方问出的问题中,社会转型的性质是什么,要解决这个社会转型的问题,靠什么?对方辩友说要借鉴吸收,请问今天我们是借鉴那国的经验,吸收哪国的理论,就能完成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呢?在对方辩友问我们的问题中,没有创新是不是一定没有知识积累,我们可以肯定的回答:当然没有。因为没有创造出知识,请问你们积累什么?而对方辩友说积累不一定要靠创新啊!可以通过学习,那么请问你们学习的知识又是如何来的?孔老夫子的知识是天上掉下来的吗?在我方问出的问题中生产力的转化是否包含着知识?新旧生产力的区别是否是因为知识?对方辩友说承认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创新很重要,但是我们要看到知识积累又很必要,所以知识积累就比知识创新更重要那么这个必要比重要更重要的重要结论,对方辩友是如何得出的
呢?对方辩友说知识普及也是一种积累,请问积累的知识传来传去对知识总量的增加有差别吗?能造成积累吗?
自由辩论阶段
主席 :时间到,谢谢你!好,下面是大家期待已久的自由辩论阶段,共十分钟,双方各有五分钟,我们首先由正方开始,有请:
正方四辩 :谢谢主席,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告诉我们,没有知识创新,就一定没有知识积累,那我想请问对方了:学习和实践能不能达到知识积累?
反方四辩 :请问对方辩友您学习的东西是不是前人的知识创新呢?相对论对于经典力学的突破中到底是创新更重要还是积累更重要呢?
正方三辩 :我承认有相对论呀,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我们是积累的知识呀,我们要知识积累,可以学习实践的创新都可以获取知识,而且像我亲身体验我通过某些时间活动去获取知识,难道是知识创新带来的吗?
反方三辩:莫非对方辩友认为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是通过积累牛顿力学,不做任何创新就忽然之间积出来了吗?
正方二辩:看来对方辩友也承认了知识的创新要站在积累的 土之上才能够开出奇葩,那我们请问:今天我们说搞可持续发展要靠的是积累,为什么没有说搞创造性的跳跃式发展呢?
反方二辩:中国今天为什么搞可持续发展?正是因为以前从来没有面对这个问题,在可持续发展中我们要不要有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呢?
正方二辩:所以说我们要搞的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再加上知识创新,可是一切的源头和一切的归宿都是知识的积累。
反方一辩:但这个知识创新不是创新吗?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如果没有知识创新,对方辩友认为我们的制度、技术都是无知无谓的吗?
正方一辩:对方刚才告诉我们说知识创新也是知识积累的源头,这难道也不是告诉我们说知识是创新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条件吗?
反方三辨:知识创新可不仅仅是知识积累的源头,还是知识积累不断推进的改革手段,甚至还是知识积累的归缩。
正方一辩:我就请问对方辩友:知识创新的使用是否取决于知识积累的程度呢?
反方四辩:当然不止取决于知识积累的程度。我们今天发现了一条理论,明天把它变成实际应用,这中间是创新。
正方二辩:对方辩方那我就奇怪,为什么同样是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外国人用来做枪炮,中国人却用来放鞭炮?
反方四辩:请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为什么火药在中国只能是烟花,但是在西方却成了炸药,到底是创新还是积累带来的?
正方三辩:但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的是所有的知识创新都是知识积累带来的。那我们知道:地球它是绕着太阳转的,那是不是说这是一种知识的创新吧?
反方三辩:如果没有人发现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对方辩友面对地球,日积月积也积不出这个知识吧?
正方二辩:所以对方辩友在跟我们说发现知识,请问发现知识等于知识创新吗?哥伦布到底是发现了新大陆还是创造了新大陆?
反方二辩:莫非对方辩友认为哥伦布是积累了新大陆?
正方四辩:我方可从来没有说这样的例子,请问对方辩友:刚才您方三辩说知识创新等同于技术制度创新,您做何解释?
反方二辩:我们已经说了,在技术创新中和知识创新中都有其知识内涵,按照对方一辩的理论雪球是否应该越滚越大,还是越滚越小最后化掉拉倒呢?
正方三辩:对方辩友告诉我们什么?他们说知识创新呢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前提,所以说知识创新就比技术创新
和制度创新更重要。那知识积累也是知识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照对方辩友的逻辑是不是说知识积累就比知识创新更重要了呢?
反方四辩:那今天对方是否认为知识创新不等同天体制创新、管理创新,那么是不是知识积累也不等同于体制管理、体制积累和技术积累?
正方四辩:可是对方辩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逻辑,含有知识的内涵它就等同了。那我告诉你今天中午我的肚子里吃了一只烤鸭,是不是烤鸭就等同于我呢?
反方一辩:可是对方辩友刚刚告诉我们制度创新是不是创新,就是说制度不是知识。可是回答我方攻辩的时候为什么要说解决中国现状要靠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先进制度,这你吸取的是知识吗?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我说我们借鉴外
国的经验知识,经验是不是一种知识呢?
反方四辩:经验与知识有没有区别,请教对方辩友?
正方二辩:我方当然知道,而且对方辩友请不要再一次的给我们混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
请问:我说一个人技术好,等于说他知识好吗?
反方三辩:莫非一个技术好的人在对方辩友眼里就是一个无知的人吗?
正方一辩:那请问:如果说技术等于知识的话,那我们现在很多人都知道股票的知识,但是
像巴非特那样用高超的炒股技术的人为什么寥寥无几呢?
反方二辩:你只是在说一个不同的知识应用于不同的领域的问题,能够论证那些股票知识不是知识吗?我想请教:今天推动积累水平提高的需要不需要手段的创新?
正方三辩:当然需要,但是我们可以举一个同一语的例子,贝克汉姆大家知道,他足球的知识很好是代表足球的技术很好吗?
反方四辩:那么请问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它的目的是什么?
正方三辩:国家知识创新体系是为了我们更好的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来积累,来促动我们社会的发展。
反方三辩:对方辩友可千万不要把知识当成邮票,只是为了积累来收成,知识最终的目的是创新性的应用,对方辩友。
~ 26 ~
正方二辩 : 创造出新的知识 , 所以才要把它积累下来更多的传播和和运用。
反方二辩:这是不是又停留在一个积累比不比积累重要性的基础上呢?我想请教:今天科技馆里陈列的是什么?
正方二辩:对方辩友反而是一再给我们扣帽子,说我们要把它停滞,其实对方老是在说“如果没有,如果没有 …… “那请您正面回答解释一下。
反方一辩:请问对方辩友让我们解释什么呢?因为是对方辩友“如果没有,如果没有 ……” 正方四辩 : 对方始终在强调知识创新就一定是知识积累的前提 , 那我想请问你 : 我要利用查字典的知识去查到很多知识 , 这是不是也是前提呢 ?
~ 27 ~
反方四辩 : 那么是谁告诉您查字典的知识 , 是不是有人教职工您 , 是不是有人首先创造出来您才尽其用知道了呢 ? 正方四辩 : 谁告诉我知识我就在进行知识创新了吗 ? 反方三辩 : 那您查的字典难道不是知识创新得来的 , 莫非是天上掉下来的 ? 正方二辩 : 当然是通过前人积累下来的。
反方二辩:那么我想请教:第一次产业革命中是不是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才把我们带入一个新的时代?
正方三辩:如果当时瓦特用了这个蒸汽机就马上把它扔了的话,我们不把它积累下来的话恐怕到现在我们还不知道蒸
~ 28 ~
汽机是什么,可能我们的世界还是“两岸猿声啼不住,惟见长江天际流”。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是不是还说积累很必要呢?
正方二辩:我们是说积累不仅是源头,而且更决定了知识创新出来后运用的高度,不然为什么有的人用电冰箱来放棉被,有的人却用洗衣机来装大米呢?
反方四辩:请教对方辩友:今天中国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要不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正方三辩:是,当然是这样的,这是大家公认的常识。但是我们要吸取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先进经验是什么?这本来就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对方辩友不是在论证我方的观点吗?
~ 29 ~
反方三辩:既然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为什么吸取来之后还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这结合的一瞬是不是创新的光芒?
正方二辩:所以我们才说知识创新的那灿烂光华的确是很重要,但是我们更要知识传承的开长地久。
反方二辩:都已经说到是灿烂光华了,怎么还否认创新的重要性?
正方三辩:是,灿烂光华就说明了它更重要吗?我们说无论是宏观的社会发展,还是文明传承,还是微观的个人成才,实际上都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而知识创新只不是推动其实现的一种力量而已。对方辩友能说知识创新就比知识积累更重要吗?
反方一辩:谢谢对方辩友,对方辩友刚才说知识创新是灿烂光华,灿烂光华更
~ 30 ~
重要。
正方四辩:从源头伴随以及归宿来看我们认为知识积累比知识创新更重要 ……(时间到)反方四辩 : 今天是什么让我们有了千里眼 ? 不是按对方辩友所说的知识积累站在高山上 , 而是因为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对方辩友。
反方三辩:是什么让我们有了顺风耳?不是因为我们武功高强能够千里传音,而是因为贝尔发明了电话。
反方一辩:是什么让我们能移山填海?不是因为千百个愚公一起来劳动,而是我们改良了炸药。
[ 观众答辩 ] 观众 1 :刚才反方一直强调正方说的
~ 31 ~
是知识积累的必要性,我个人感觉在创新的过程当中它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在创新过程中我们也注重对于前人成果的保留和借鉴和保留它仅仅表现在必要性上面吗?
反方四辩:我们说创新的过程当中积累诚然是必要的。我们举一个例子,今天创新包含四个过程:第一是酝酿;第二是发现;第三是建构;第四是成型。在酝酿和发现阶段 , 我们说在积累的知识过程当中我们必须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创新的能力才能够真正的实现创新。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积累诚然是必要的,但是有许多人都做了这样的积累,为什么只有牛顿能够发现经典力学?为什么只有爱因斯坦能发明相对论?说明知识创新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们在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实际上也是要培养一种创新意识。有了创新意识之后,我们才能
[1] [2] 下一页
~ 32 ~
一、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及其时代变迁
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正在不断的完善,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知识产权法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希望能够通过知识产权法来维护我国的知识创新与非物质文化,然而在此过程中必将离不开技术和知识的进步。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主要就落实在“创新”二字上。只有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创新理念,才会为实现我国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和时代变迁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想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首先就需要建立在我国宪法的基础之上,在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发展中,人们都将会更加注重将政权的规律变化,因为任何的法律法规都需要建立在正确的政权管理基础之上,要想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就必须要坚持我国的基本战略目标。在促进经济体系发展的前提下,做好知识产权法的创新和保障工作,为实现知识产权法制度的创新奠定基础[2]。
二、知识产权法的知识创新价值及其实现障碍
在现代化的二十一世纪发展中,人们已经将知识产权法作为一项法律依据去遵守和维护,在我国不同的法律法规中,法律制度的要求性是不同的。例如在我国的宪法中,对于知识产权的管理和维护则更加侧重于秩序、正义等方面,而民事法则更加注重人们之间的平等和诚信。知识产权法如果站在经济的角度上来看,则将会更加注重效益性,知识产权法的创新价值及其实现障碍在现代化的社会中正在不断的完善,知识产权的创新不仅仅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更加体现出了我国人民对于知识的热爱和产权的维护。知识产权分为很多种类,不同的知识产权在维护的时候需要运用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只有注重创新价值和创新理念的运用,才会避免知识产权出现错误的管理方式。这也会为我国知识创新与非物质文化的发展和延续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知识产权法的知识创新意义与制度创新使命
党的十八大曾经提出过创新是驱动发展战略的载体,要想实现知识产权法的发展就要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和发展。知识产权法的创新需要有一定的法律依据,所以我国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正确的角度去思考和研究知识产权法的发展方向。纵观我国历史的发展,要明确科技革命与知识产权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已经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对知识产权法有所重视。其中《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等法律法规不断趋向于完善化,这些法律都是是维护我国文化发展与知识创新的必要保障,也是促进我国发展的必要保障[3]。
四、知识产权法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知识产权法也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作用,例如《商标法》在现代化的社会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注册了商标,这种商标不仅仅是企业标志的象征,更是知识产权的保证,只有做到有法可依才会令我国的经济体制发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标。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知识产权法将会发挥出更加重要的作用,无论对于企业还是对于个人,《商标法》法都是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法律依据。在《著作权法》方面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文化及产品的推陈出新,对于网络信息传播权的侵权界定、利益保护以及监督等相关法律规范都面临着新挑战,需要不断的完善。而网络带来的这样一种共享时代的生活方式变化,也给网络著作权作品合理使用的法律价值取向即著作权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带来了新的思考。另外,在《专利法》方面,随着电子商务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大量创新性的电子商务商业方法不断涌现,而对于这些创新性思维方式与商业方法,在技术上、利益上如何把握都成为法律界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简单的论述了知识产权法的制度创新本质与知识创新目标等内容,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创新制度的发展离不开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产权制度对合作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我国的知识产权要想起到真正的作用,就需要从根本上对知识产权法进行完善,这将会为改善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制度环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推动我国知识产权创新发展奠定更坚实的法制基础。
参考文献
[1]吕明宇,王婵龙,李明浩.知识产权垄断呼唤反垄断法制度创新——知识经济视角下的分析[J].时代经济,2014(09):134—150.
[2]马一德,张新颖.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制度变革[J].现代法学,2014(05):108—116.
[3]王林雪,王汉江.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促进合作创新发展[J].改革研究,2015(04):167—180.
关键词:协同创新;知识溢出;知识创新;系统动力学
中图分类号:C93;F27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16)04-0052-06
Abstract: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the “2011 plan” involves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he involved organizations to promote the systematic improvement of capacity for knowledge innovation, in the course of which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knowledge innovation are two core elements to guarantee the performanc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refor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spillover,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 routes of knowledge spillover i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rganization a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A system model of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system dynamics (SD),which is then used for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model well matches the process of the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the evolu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Then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the improvement of knowledge spillover and capacity for knowledge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nowledge spillover; knowledge innovation; SD
协同创新作为产学研的更深层次的合作形态,即体现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也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切实需要。目前,有关协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比较丰富,马永坤从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角度阐述了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并从协同主体合作创新模式、协同创新的组织机制以及协同创新政府机制三个方面,探讨了协同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机制[1]。解学梅通过对188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调研的实证分析得出,不同类型的协同创新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有着不同的施加效应[2]。王晓红[3]、郭艳丽[4]等人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协同创新团队成员的知识创新行为进行了仿真与分析。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从微观的视角来认知协同创新的运行机理,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内容便是考察知识生产、知识溢出、知识创新等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表现形态与运行机制[5-7]。为此,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协同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溢出的途径与机制,并利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对协同创新多主体组织的知识溢出与知识创新过程进行仿真建模,以期提升高校协同创新能力,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与建议。
一、相关研究
(一)知识溢出与协同创新
知识溢出是知识扩散过程中的外部性,Mac.Dougall在考察东道国在接受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社会效益时,首次将知识溢出效应作为FDI的重要现象揭示出来[8],但并没有进一步研究两者间的关系。Arrow认为知识是由投资行为所产生的副产品,是具有“溢出效应”的公共产品,并阐述了知识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9]。国内学者孙兆刚在其博士论文中对知识溢出的动力机制和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10],他认为在知识溢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分割性、非竞争性、行为性、非市场性、可察觉性和客观性等一些重要的特性,并从认知距离、吸收能力、技术差距、空间距离和文化距离等层面对知识溢出动力机制进行了理论建模与实证分析。
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是一个双螺旋上升的结构,相互促进和影响共同推动组织知识创新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知识溢出和协同创新的存在促使创新活动空间集中,进而促进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和创新产出的增长。因此,产生大量的关于知识溢出与协同创新的时空分布关系,以及知识溢出对不同区域空间创新影响的作用效果等方面的研究成果[7-11-12] ,有力推动了知识溢出理论和协同创新实践的发展,但相关研究多是把知识溢出作为某种结果来研究的,仅仅考察了静态的单方面性质,而实际上知识溢出也更多的体现出一种过程性,需要结合动态过程来对其进行认知。
(二)知识创新演化与协同创新
知识创新是指通过企业的知识管理,在知识获取、处理、共享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新的发展,探索新的规律,创立新的学说,将知识不断地应用到新的领域,并在新的领域不断创新,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使企业获得经营成功[13]。有关知识创新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开始的对知识创新的概念、特征、影响要素等的研究,过渡到对知识创新的内在机制机理的研究[14-15],这一阶段关注的是显隐性知识在个体、团队、组织及组织间的流动转化过程,以及围绕协同创新的主体、客体设计创新机制,并在个体、团队、组织、行业、区域、国家等协同创新主体内开展应用与检验,涉及到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理论主要有:场(Ba)理论、SECI理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生物学、系统动力学、心理学、物理学等,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知识源及知识创新过程系统模型方面[16-17]。
从文献研究可以看出知识溢出与知识创新是组织协同创新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过程,目前关于知识溢出的研究比较注重知识溢出、集聚效应与经济增长的作用及相关关系,在组织协同创新的知识溢出路径分析方面还没有较为深入的认知,在对协同创新组织间的知识创新过程演化方面的系统化和定量化的描述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将两者结合起来对协同创新组织的知识管理演变过程进行系统化的分析显得更为必要。为此,本文将主要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论述与方案设计,以期较好的认识上述问题,并做出一些积极的探索。
二、协同创新组织知识溢出的路径分析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以来,通过多项举措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分析协同创新主体间知识溢出的路径及其知识创新演化的特征。协同创新组织知识溢出的过程是不同主体间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进行互动、交流,并且表现为知识源在不同主体间的动态传导性,使得协同创新组织在知识溢出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知识存量的增长,从而产生更多的知识溢出,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知识溢出可通过人力资本流动、技术转让与合作、贸易与投资等多种形式产生,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可以是商业性的或非商业性的。
(1)基于人力资本流动的知识溢出。知识依附于个体存在,尤其是隐性知识的溢出更加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流动,稳定的具有一定比例的人力资本正常流动可以促进知识溢出,激发组织创新活力。此外,人力资本流动的背后还隐含着大量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特别是在现代虚拟社交网络的环境下,极大的扩大了不同组织人才间非正式交流的范围和程度。因此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不同知识背景人才的社会网络合并社会资本的耦合作用深刻影响着知识溢出的效率。
(2)基于正式或非正式的研发合作的知识溢出。由于协同创新组织成员自身具有知识异质性的特点,且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频率显著加快,技术创新的风险大大增加,任何一个企业或者大学单凭依靠自身的力量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和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推动协同创新的目的也是依托强强联合,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研发合作形成对资金、技术、人才以及组织等集成创新要素的整合与利用,依靠多学科和不同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突破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瓶颈。
高校的研发机构、企业研发部门以及技术转移中心等被看作是知识创造、创新和溢出的主要来源。产学研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和研发合作为知识溢出提供了平台和土壤,特别是那些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协同创新网络,公司技术人员、大学研究人员以及企业家通过非正式交流或各种正式的学术研讨会交换异质性知识,实现技术知识的溢出或扩散。
(3)基于交易投资的知识溢出。协同创新组织间可以通过知识供需关系获得知识溢出,比如技术转让、专利授权、设备购买等。由于市场不可能像处理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品那样,有效地处理具有不确定性、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特征的技术知识和组织技能等资产的生产和交易,知识和技术从生产商转移到使用者手里,就会发生知识溢出现象。 在通过贸易投资发生知识溢出的过程中,落后区域吸收溢出知识的效率高低取决于该区域本身知识存量和吸收能力,一个区域只有在拥有大量知识的前提下,具备一定的吸收能力才能理解、评估、融合与使用外部环境中的知识,才能将区域的外部知识转化为可应用的知识。
三、协同创新组织知识创新演化SD分析
协同创新组织知识创新的两类主要参与主体为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其知识创新演化过程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反馈系统。为此,本文采用系统动力学(SD)的分析方法,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组织协同创新这三者的知识存量变化的角度,利用流率基本入树建模的方法对协同创新组织知识创新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其分为三个子系统,即高校/科研机构知识存量子系统、企业知识存量子系统以及组织协同创新知识存量子系统,通过设定各个子系统的流位和流速以及影响因素,构建协同创新组织知识创新演化SD分析模型。
(一) 子系统流图与流率基本入树
为了考察知识溢出和知识创新演化过程中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协同知识存量的变化情况,根据系统的流率和流位以及变量关系,建立协同创新组织知识溢出与知识创新演化系统的各子系统流图,如图1所示,并据此建立系统的流位流率模型。
(1)高校/科研机构知识创新变化量R11(t)和知识遗失变化量R12(t)流率基本入树T1(t),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动力(MU1)和知识创新能力(MU2)是构成其基本创新绩效表现的核心,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会产生老化与遗失MU3,而知识存量LU则对其知识创新量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其知识发生累积效应,则在[t,t+DT]期间,其知识创新变化量R11(t)=dLU(t)/dt=LU* MU1* MU2;知识遗失变化量R12(t)=dLU(t)/dt= STEP(LU*知识遗失率(0.1),1),此处采用阶跃函数来表示知识遗忘的过程;知识存量变化量R1(t) = INTEG(R11(t)-R12(t),10),LU(t)|t=0=10。
(2)企业知识创新变化量R21(t)、知识遗失变化量R22(t)以及知识转移变化量R23(t)流率基本入树T2(t),校企协同创新主体间存在知识势差,并具有知识流动的意愿、承担相应的风险以及知识吸收的能力,同上分析,在[t,t+DT]期间,其知识创新变化量R21(t)= dLE(t)/dt=LE* ME1* ME2* ME3,依次分别为企业的知识存量、知识创新动力(0.4),知识创新风险和知识收益水平,ME2、ME3用表函数表示;知识遗失变化量R22(t)=dLE(t)/dt= STEP(LE *E知识遗失系数(0.2), 5);知识转移变化量R23(t) = DELAY1I( IF THEN ELSE(转移阈值(LE / LU)<0.95, E知识吸收能力(0.5)*U知识发送能力(0.8)*( LU- LE)*转移阈值, 0 ), 2, 0 );企业知识存量变化量R2(t)= INTEG(R21(t) + R23(t) –R22(t),1)。
(3)组织协同创新知识存量(LX)= INTEG[(高校/科研机构知识共享度+企业知识共享度)*协同情境];高校/科研机构知识共享度=DELAY1I[LU*(1-U知识保留系数), 1 , 0],U知识保留系数=0.08;企业知识共享度=DELAY1I[LE *(1-E知识保留系数),1,0],E知识保留系数=0.05;协同情境=(人力资本+信任程度+政策水平+知识粘性+资金投入)∕5,其中组成变量取值范围为[0,1],采用随机函数RANDOM NORMAL自动生成。
(二)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本文利用VensimPLE软件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设定模型的运行周期为3年,即36个月,仿真运行结果如下图2所示。
从仿真运行的结果可以看出,在系统仿真周期内,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存量、企业知识存量以及组织协同创新知识存量都呈现显著上升的趋势,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量的增速和增加的幅度都要比企业的高,且在模型仿真的后期这种效应体现的更加明显,这是由于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知识创新动力和知识存量要高于企业,所以高校/科研机构的知识存量增长量和平均增速在系统仿真周期内呈现出比企业的要高的特征,这是符合实际认知的。同时由于企业的初始知识存量相比高校/科研机构要薄弱一些,所以在系统仿真周期初始阶段企业的知识存量绝对增长量不是很明显,但随着仿真步长的不断累积,当仿真周期到达18Month之后,企业的知识存量增长明显,其次,在系统仿真的中间阶段企业知识存量出现一个渐进的波动,是由于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知识势差变小的缘故,这也与实际的情况是相吻合的。可见本文所建立的系统模型是能够准确反映组织协同知识创新演化过程的特征的。
四、结论与对策
“2011”计划的成功实施需要参与组织的协同以促进整个系统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在对知识溢出、知识创新与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对协同创新组织知识溢出的途径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分析方法,建立了协同创新组织知识溢出与知识创新演化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与分析,从运行结果看,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的拟合协同创新组织知识溢出与知识创新的过程。结合模型仿真的结果、组织管理理论以及协同创新理论,本文提出以下促进协同创新组织知识溢出与知识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建议:
(1)由于知识溢出具有两面性,对于知识溢出方而言,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知识的独立异质性和竞争优势,会对知识溢出持较为谨慎的态度;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协同创新组织的知识创新和协同学习,又需要扮演承担一定社会责任的角色。这之间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因此,无论是在制度设计还是激励策略的制定上都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对知识溢出的影响作用。
(2)作为协同创新组织的成员应该要依据自身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策略设计,如高校应该承担更多的知识溢出的带动效应,鼓励具有公益性质的知识溢出以促进区域和地方的知识创新和经济发展;政府应充分发挥调节和指导作用,积极统筹社会科技中介和有政府背景的大学科技园等知识服务机构,充分发挥知识孵化器的功能;企业应该更好的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业精神”,实行自由企业制度,充分激活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力。
(3)协同创新是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链,组织的知识创新活动应该在知识创新生态环境的视域下,考虑从知识的生命周期演化的视角来分析协同创新组织间的知识创新活动,因此,更为重要的是要构建促进组织协同的知识存量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整个知识创新体系的良性发展,形成螺旋形的社会知识创新增长模式,通过设定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激发组织的知识创新需求,降低组织的知识隐藏率,平衡组织的知识势差,提升组织的知识发送和吸收能力,优化组织知识创新的协同情境,促进组织知识溢出。
参考文献:
[1] 马永坤. 协同创新理论模式及区域经济协同机制的建构[J].华东经济管理,2013(2):52-55.
[2] 解学梅. 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与创新绩效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10(8): 51-64.
[3] 王晓红,金子祺,姜华. 创新团队成员知识创新行为的系统动力学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 4):120-128.
[4] 郭艳丽,易树平,谢心灵,等. 垮组织任务型合作创新系统动力学模型与仿真[J].系统工程,2014(6): 71-76.
[5] Olga Alonso-Villar. Urban Agglomeration: Knowledge Spillovers and Product Diversity[J].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2002,36(4):551-573.
[6] 王道平,周叶,孙庆彬.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供应链知识扩散模型及其仿真研究[J].管理学报,2012(11):1 706-1 711.
[7] 胡彩梅. 知识溢出影响区域知识创新的机理及测度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8] GDA Macdougall. the Benefits and Costs of Private Investment from Aboard: A Theory Approach[J].Economic Record, 1960,36(73):13-35.
[9] Arrow K.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 29(3):155-173.
[10] 孙兆刚. 知识溢出的发生机制与路径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11] Kaz Miyagiwa, Yuka Ohno. Uncertainty, spillovers, and cooperative R&D[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2002(20): 855-876.
[12] Keller W. Are 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 trade related Analyzing spillovers among randomly matched trade partners[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1998(42): 1 469-1 481.
[13] 冯新周,何自立. 组织知识创新及其管理[J].中国科技论坛,2010(2):28-31.
[14] 龙跃. 知识创新研究综述与评析[J]. 情报杂志,2013(2):88-92.
[15] 吴杨,苏竣. 科研团队知识创新系统的复杂特性及其协同机制作用机理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1):156-165.
[16] 王艳,毕丽华. 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1(S2):343-347,357.
[17] 杨波. 系统动力学建模的知识转移演化模型与仿真[J].图书情报工作,2010(9): 89-93.
关键词: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创新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财务关系和财务活动的总称[1],是企业利用其价值性进行管理,是处理财务关系和组织财务活动的一系列的综合性管理工程。从世界总体经济形势看来,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知识经济的到来把财务管理推向时代发展的前沿,财务管理工作将面临颠覆性的改变。本文以分析知识经济时代下的财务管理工作为视角,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创新的要求方面出发,提出目前财务管理创新的对策和建议。
一、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于知识经济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因此,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对知识经济做出了以下定义,即直接建筑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它是以知识基础为资源的一种经济形态,与工业、农业经济相对应,是工业经济发展和深化的产物,将人的创造性知识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对现有的思维、生产、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知识经济基本特征
首先,知识经济应该建立在知识基础上,这里指的知识基础是与物质基础相对而言的,现今农业和工业经济中虽然也以知识为基础但最终还是取决于原料、能源和劳动力,即所谓的以物质为经济基础,特别是科学技术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到掌控作用,知识经济必须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另外,知识经济追求的是创新。其发展关键是知识生产率即创新能力,创新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发展趋势,劳动者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才能带动整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生产力的发展。此外,信息是知识经济的命脉,它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以现今社会互联网经济为背景将信息生产、信息存储、信息使用和消费融入到知识经济当中,人的能力只有在信息共享背景下才能有效地产生新知识,信息的网络化、数字化和资源共享都会为技术的变革带来巨大的利益。
二、知识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创新的要求
(一)财务管理观念的创新
以往的财务管理认为财务行为是短期行为,而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管理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客观上树立以人为主体的观念。企业应该提起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重视与开发利用,在保证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同事更加重视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内部形成最佳的知识流动秩序。在企业内部建立合作与竞争的财务管理人员任用机制,促使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综合能力不断提升,合理配置企业优先资源,使企业在行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管理内容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由原来的管理有形资产到管理无形资产,侧重点发生了变化,财务管理内容也应该适应这一规则。财务管理模式应该向着高效、快捷、灵敏的方向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数字信息化技术都可以使交易瞬间完成。知识经济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开启了新的财务管理局面,为适应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需要企业财务管理要顺应潮流发展。
三、财务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提高知识水平,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水平
物质资本转为知识资本[5]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明显特征,如何运作知识资本是企业现代化管理的重大决策和实践问题。企业应该主动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理论水平,尤其对知识资本和市场化形式应该着重学习,培养一支具有专业性、预见性、技术性的综合财务管理人员队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行业大环境,更好地发挥财务管理者的主导作用。
(二)建立集中财务管理模式,普及网络信息技术
互联网时代对企业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就是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程度关系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是否成功,运用金融工程开发投资风险管理和融资工具需要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现实证明,财务人员的网络信息化普及培训是科学有效的,可以极大地促进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增强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并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建立新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机制,明确财务关系
企业中的财务关系包括企业与受资者、投资者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务人、债权人的关系,企业与政府或监管部门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的关系以及企业员工之间的财务关系等。知识经济时代下这5种财务关系还会存在,但侧重点会发生变化,在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知识经济中,最重要的是人,人的因素占知识经济的主导地位,人才能够发挥创造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知识是创造财富的根本,是第一生产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发展总目标不可分离,建立良好的人才任用制度、鼓励创新、奖惩分明,是财务管理人才真正的和企业发展融为一体。
总之,当今时代物质资本的地位最终将被知识经济资本所取代,这一重大变化将日渐显现在各个行业中,在经济时代中企业不再仅归属于股东,而是各利益主体共有的,企业员工、债权人、顾客、股东和委托代表都为企业的发展投入过相应的资本,因此都享有企业净资产,这是知识经济对企业财务目标提出的新要求。知识经济时代将所有企业推向了新的运行规则之中,企业要顺应大趋势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财务管理体系,为建设我国和谐的未来知识经济时代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1]李中宾,吴玉玲.谈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J].科研,20xx.
[2]赵丹英,袁爱红.谈知识经济与财务管理创新[J].商业,20xx.
[3]姬理清,裴火珍.知识经济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理财模式创新[J].社会科学:全文版,20xx.
[4]赵凤芝,李光.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创新的思考[J].企业导报,20xx.
1:树立创新的教育思想和现代化教育观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教育如何创新我们教育工作者都必须从观念上来一个根本转变,进一步解放思想,首先要做到“四全” “四全”。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到全部学校;面向全体学生;贯彻于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要确立“四个观点”。即:破除把教育当产业来办的观念,确立教育是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观点;破除教育是消费性事业的观点,树立教育投入是生产投入,教育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观点;破除教育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观点,树立教育负担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双重任务的观点;破除教育由政府包揽、国家包办的观点,树立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事业,必须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观点。第三,要转变“四个观念”。一是转变中小学为升学服务,为建立教育“金字塔”服务的目标观,树立中小学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为培养合格公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目标观;二是转变只有升学的人能成才,考上大学的人是人才的人才观,一位学者说过:“教育本身在于有教无类,重视每一个人才”。给学生以分门别类的“因材施教”。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多方面、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走上充分发展的轨道上来。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人才观”。三是转变以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观,树立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教育综合评价质量观。四是转变重“尖子”学生轻一般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际、重灌输轻启发、重死记轻思考、重讲授轻自学、重接受轻创造、重课类轻课外的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特长相统一,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课内课外相统一的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现代教学观。把素质教育贯穿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真正使教育成为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阵地,成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摇篮。
2:建立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和办学模式
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新人出发、充分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形成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能、身体心理素质的合理发展的观念。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大胆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能体现以下几点:一是全面性,使每一个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缺一不可;二是全体性,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群体素质德提高和个性的发展,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事;三是全过程性,包括教学、考试、招生、评价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教育教学管理规律;四是全方位性,学校、家庭、社会与各部门的行为要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素质教育氛围;五是基础性,在打好科学文化、技术技能、思想品德与身体素质基础的中小学段凡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拔苗助长等做法都是反对之列;六是发展与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机械的死读书、读死书。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地、充分地发展,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得到同样的发展,要承认差别,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基础得到不同的相应发展,使差生向中等生发展,中等生向优等生发展,优等生向尖子生发展,不歧视“差生”,也不压制优生,是因材施教,差别性教育。如要求差生掌握教学大纲、教科书的基本内容;中等生掌握教学大纲教材全部内容;优生(尖子生)可以高出(加深、加广)教学大纲、教材。二是小班教学。传统的大班,可以同时教授较多学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视同仁”、“拉平取齐”,即牺牲了差生,也压制了优生的缺陷。小班制不仅可以克服大班的弊病,更好地分层教学,而且还可以利用“剩余时间”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充分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三是转变差生。可以说“理直气壮的培优,满腔热血地补差”,逐步形成:优生教育---精英教育---劳动力的教育---公民教育的创新教育发展轨迹。
3:考试制度的改革与评价体系的创新
要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不能把考试作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分界线。素质教育也需要用考试作为检测教育质量和反馈教育信息的手段之一。邓小平同志指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不能轻易否定考试的作用”,“但也不能迷信考试,把它当作检查学校效果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使他的作用完善起来。考试制度要改革,要完善,要建立一套科学、可信的教育检查评价体系。当前,探索考试制度的改革途径,有以下几种:第一,改革小学评分制度,用等级评价代替百分制,即实行分项考试 特长评价 鼓励性评语。第二,取消小升初考试,实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第三,改革初中升高中考试办法,目前高中阶段教育还未普及,初中升高中仍有选拔任务,仍需实行统考,但考试科目形式上有大的改革,如开卷考试,只考语、数、外等,进行招生指标定向分配、保送选优、职教分流等方法的改革。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四,高考制度的改革。取消会考,改革考试内容,“三加X”,变一年一考为一年两考,下放考试权,各招生院校自主考试,教考分离,学生到招生部门招考等,目前都在探索阶段。在“应试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评价是一种片面的单一的评价,这是一个“指挥棒”问题。社会、家长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一个升学率,社会向学校要升学率,校长向教师升学率,教师向学生要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什么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成了一句空话。21世纪的教育必须改革。如我们评价一个学生,不应再停留再这个学生是否“听话”,“顺从”。我们反而要鼓励和支持那些学习上“爱钻牛角尖”和“爱耍小聪明”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敢于尝试,敢于标新立异,不怕失败,并容易形成不断开拓创新的学习品质,他们能创造性完成学习任务。我们要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有创新品质,那些教死书、死教书,整天泡在考试大纲和教科书的教师将逐步受到轻视和淘汰。要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那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活跃学生思维,启发思维,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的乐园,所以,一个学校办的好坏;应该看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高低。
4:建立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办好一所学校首先是选好一位校长。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的价值观、质量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工作和教师行为,校长的管理能力决定着党的教育方针在学校贯彻的好坏,教育改革的成败。“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必须选拔优秀人才当校长,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特别是当前新课程的改革培训。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他们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学校能力。 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实践性,教师素质的高底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此我们要提高教师素质。首先要把好入口关,保证新增教师素质;二是开展在职培训,实行终生教育;三是在教学中提高教师素质,开展课堂练兵;四是加强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创新能力;五是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不断进取。 现阶段,应首先抓好“师德”教育。 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制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诚信教育,落实中小学德育大纲、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加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提高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实效。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当前教师队伍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自己的的言行为学生,为社会作出了良好的榜样,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教师队伍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教师把知识当作商品,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金钱关系,乱收费、乱罚款,工作讲价钱,责任心不强等方面极大的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引起全社会关注。因此,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第一,思想品德素质,即教师必须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心理性格、行为情操等方面作学生的表率;第二,知识能力素质,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扎实、宽厚、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组织表达、教研创新等方面的能力。第三,必须具备多种综合能力素质,它主要包括,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观察能力、情感教育能力,善于扮演“多重角色”教学多面手能力、驾驭全局能力、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一句话、就是教学创新能力。第四,必须具备身心审美素质、教师必须具备强健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审美情操。
5:加强制度创新和依法治教
遵循“从严治教,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强学校制度建设,逐步形成“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自我约束、社会监督”的机制。建设“精简、高效”的学校管理机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深化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 修订《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和《学位条例》,适时起草《学校法》、《教育考试法》、《教育投入法》和《终身学习法》,研究制定有关教育行政法规,全面清理、修订教育部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适时制定符合实践需要的部门规章,积极推动各地制定配套性的教育法规、规章,力争用五至十年的时间形成较为完善的中国特色教育法律法规体系。
三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知识经济、创新教育都需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文件来加以保护。教育已制定了有关法律法规。要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在知识经济中的信息产业、网络与数字化产业、电子软件产业等高科技产业,由于其知识含量大,经济价值高,市场效益好,因此,极容易被复制和盗版。为了保护知识产权,应建立一套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如“专利法”、“著作权法”、“计算机软件登记法”、“电子网络登记与网络安全法”、“电子出版物登记与管理法”、“商标法”等法律制度,给知识经济以特殊的法律保护,以保证高技术产业的顺利、高速发展。在人才保护方面2004年河北省省委、省政府以省委冀字(2004)1号批转了《关于政法机关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良好的环境的决定》的文件。应该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四 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为发展知识经济提供良好的运行机制和政策指导
全员创新,人人有责,人人可行。
求实是我们的根本,创新是我们的动力。
通过各种创新的技术与产品,推动科技创新。
培育创新精神,塑造创新人格。
汇集人才,组织人才,培养人才,锻炼人才,创新人才。
振兴科技靠人民,创新科技为人民。
自信沉着,勇者无畏,厚积薄发,笑看今朝。
融智创新,纳福你我。
纳智纳慧,求创求新。
诚信待人,务实做事,敬业爱岗,大胆创新。
创新驱动未来,纳福传动世界。
纳新意,铁定赢,福未来。
今天奇思妙想,明天硕果累累。
客户是价值,员工是财富,团结是力量,创新是未来。
诚信立足,创新致远。
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人人提案创新,成本自然降低。
新奥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创新是新奥发展的主题。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
纳新创智,融变精匠。
成功者找方法,失败者找借口,开拓者找创意。
知识武装你和我,创新改变企业。
创新无条件,信手偶得之;创新无诀窍,突发奇想中。
进入21世纪以来, 知识和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Nonaka指出, 只有那些持续创造新知识, 将新知识传遍整个企业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能成功[1]。因此, 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都非常重视对知识的获取及创新等的研究。
纵观国内外对企业知识创新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知识创新的过程, 知识创新的工具, 知识创新的动力机制、知识创新的管理以及知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比如Nonaka和Takeuchi (1995) 提出知识创新的具体过程即SECI模型和四种“场 (Ba) ”;国内部分学者则在此基础上对知识创新的机制进行了研究, 如何静、刘刚 (2007) 等人;Dierkes (2000) 则通过探讨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的关系来说明知识创新的动力与作用过程;国内的陈晓静 (2008) 从实证研究的角度论证了不同的组织学习方式对隐性知识创新会带来不同的影响;王良、杨乃定 (2005) 等人则分析了知识型企业知识创新战略定位的三个维度, 并提出了在知识联盟作用引导下的三种知识创新促进机制;EL-SAYED (2004) 等人为了寻求更好的知识管理工具而对知识创新的效果进行了研究, 并运用认知适合理论验证了基于知识的创新过程的有效性, 他们认为无论是组织知识结构中的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对知识创新过程都是非常重要的;雷宏振 (2008) 则通过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创新过程的研究, 来说明知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在知识型企业组群内研究知识创新对成员企业创新影响的则寥寥无几, 因此, 本文将在阐述知识型企业组群知识创新特征的前提下, 探讨知识型企业组群知识创新对组群内部成员企业创新产生的影响, 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研究。从而加深对组群及成员企业之间关系的认识, 并认清其作用机制, 便于对组群的管理, 实现组群效应的最大化。
2 知识型企业组群及其特征
2.1 知识型企业组群的概念
知识型企业的概念众说纷纭, 但有几点是共性的, 即知识型企业以知识为主要资源, 企业的管理主要是对知识创造的管理, 采取柔性管理的方式来进行企业管理, 组织结构通常呈扁平化、网络化。结合生态学上生物组群的概念, 我们将知识型企业组群定义为:一些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知识型企业, 彼此之间存在知识合作并产生了超越单个企业以及单个行业合作所带来的组群效应。这种企业组群比单个的知识型企业有更强的组织性, 但又比传统的工业企业集群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2.2 知识型企业组群的特征
知识型企业有别于传统企业, 而企业组群也与企业集群、产业集群等存在差异, 因此知识型企业组群具有其自身的特征。 (1) 知识型企业组群内的各企业存在跨行业特性, 彼此关联性不强。虽然都是知识型企业, 但彼此之间不是同一行业、或是同一条产业链。因此组群内的产业分布较为广泛, 彼此依赖性不是很强。 (2) 知识型企业组群具有地理集中性。知识型企业组群与产业集群有一个共同点: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性。它们由于不同的原因而集中, 形成企业组群, 比如政府政策的支持、原有企业知识创新能力的吸引等等。 (3) 知识型企业组群内的企业均提供知识产品或知识服务, 依靠知识创新来扩大规模, 增加收益。不管企业从事的是哪个行业, 它首先是知识型企业, 因此, 具有知识型企业的特征。知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 知识资源以及知识资源的载体——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的根本。知识型企业组群知识型企业组群的规模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或是不断扩张的, 而要依靠知识创新来维持, 并通过组群内各成员企业间的知识联盟来不断增加组群效应, 直到达到一个最佳规模。 (4) 知识型企业组群具有动态竞争优势。传统的工业企业集群是以自然资源或是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密集作为企业集聚的主要因素, 因此形成的竞争优势相对静态。而知识型企业组群则主要依托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区位优势而集聚, 有利于组群内的知识创新和运用, 获得一种动态的竞争优势。 (5) 知识型企业组群与政府部门的关联性较大。在同一区域, 却不是源于产业发展的需求, 是因为有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 因此, 组群的的各成员企业与政府有密切的关系, 致使政府成为他们共同的利益相关体。在必要时也会成为他们进行知识联盟的中介。
3 组群知识创新对成员企业的影响
3.1 引导知识创新的方向
由于知识型企业组群内的成员企业存在跨行业的特性, 致使在组群内知识的来源众多, 知识更具广度, 而每个成员企业对所在领域内的知识的理解、运用等则存在专业化的深度。当知识资源有了广度和深度之后, 知识创新的可能性便加大。另外, 组群内成员企业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较低, 因此, 知识型企业组群内各成员企业不会因为组群的知识创新而获得直接的效益, 更多的是启发了成员企业的知识创新方向, 引导它们向前沿的知识进行研究, 从而延长了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企业的知识型员工在公共场所的接触和交流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他们以专业的知识交流为基础, 进行大量的经济、文化、政治、技术及制度等各方面信息交流, 丰富和填补了各企业的信息盲点, 极大的促进了成员企业的知识创新, 源源不断地启发成员企业的创新方向。
3.2 提供更多知识创新的途径
由于知识型企业组群存在地理集中性以及知识的高度密集性, 各成员企业均有自身独特的知识创新工具和方法。因此, 相比一般的产业集群而言, 知识型企业组群能提供更多的知识创新的途径。比如, 孤立的企业知识创新的能力是有限的, 只能按照企业发展的阶段按部就班的进行渐进式的创新, 对不具有活力的企业, 甚至会因为不具备知识创新的能力而提前进入企业生命周期的衰退期。而在产业集群内, 企业的相关性很高, 是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群, 使得各企业的知识创新是围绕一个固定的产业中心, 束缚了企业创新的思维、限定了企业创新的途径。而知识型企业组群是依靠知识创新来维持的, 成员企业不断的进行知识创新, 并且是发散式的, 向各个方向延伸, 然后相互影响, 致使各成员企业增加了知识创新的途径, 形成了组群效应。
3.3 加速企业的知识创新
由于知识型企业组群内存在很多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的公共资源, 使得知识能在组群内快速流动, 在流动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信息、进行自我丰富、然后到达其载体——知识型员工, 他们再根据所在企业所需的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过滤和筛选, 从而在动态复杂的知识资源中挖掘出自身所需的知识。在这里, 知识型员工充当了一个知识过滤器以及中转站的角色, 正是由于有这些对知识具有高度敏感性以及高度分辨能力的员工存在, 才使得组群的知识创新更为快速而有效。
3.4 拓展知识共享的空间
在知识型企业组群中, 知识的创新使得成员企业的知识共享存在很大的空间, 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1) 知识型企业组群的知识创新相对传统的工业企业而言, 存在更多的知识共享单元 (在这里, 把每一个知识型企业称为一个单元) , 知识共享要在知识联盟的条件下进行, 而要形成知识联盟, 则必然存在一个知识的正向流动和逆向流动, 也即是企业间相互的行为。而如果是知识型企业与制造型企业结盟, 则知识更多的是从知识型企业向制造型企业的单向流动, 形成不了一个知识流动的回路。在知识型企业组群内, 各成员企业均是知识创新源, 向组群内其他企业辐射, 并与特定的外部环境进行知识交换, 最终在知识型企业组群内形成一个知识共享的网络, 而这个复杂的网络又与外部环境形成更大的知识交换系统, 组群内的成员企业则通过与其他成员企业的知识联盟而与更为广阔的外部环境建立起了知识共享的渠道, 每一个成员企业都充当了其他企业的中介, 从而使得知识共享的空间不断拓宽。 (2) 在知识型企业组群内, 知识共享的阻力相对较小。传统的工业企业进行知识共享存在一个“拉锯现象”:一方面要通过其他企业的知识外溢来获得更多的知识资源, 另一方面又对本企业的知识外溢进行阻挠, 担心丧失核心知识的独占性, 失去核心竞争力, 因此企业间的知识共享进度缓慢, 共享的空间也因为成员企业的这种心理因素而大大缩小。而由于知识型企业组群的成员企业的行业扩散特性, 它们进行知识共享没有这种心理障碍。相反, 因为知识资源的差异性很大, 企业会创造有效的知识共享的机制和途径, 使知识共享的空间最大化, 以获得丰富的知识资源, 而后进行挖掘。
深圳蓝凌管理咨询支持系统有限公司 (LANDRAY) 的合作联盟是就是知识型企业组群联盟的案例。以管理咨询为核心, 以其他相关的知识企业为支撑, 进行一个知识合作。并在合作的过程中, 通过产品研发而展开深度的知识交流、知识共享, 扩大创新思路, 并相互启发, 使得知识创新加速。蓝凌公司的知识联盟中主要有4类参与者:蓝凌公司、供应开发商以及培训机构 (如数据库供应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应用方案供应商、教育培训机构等) 、软件销售商、客户。蓝凌公司对合作方提供的IT应用方案进行一个自我整合, 并在整合的过程中获得合作方的技术服务支持, 产生知识的扩散和交流;而供应开发商以及培训机构则为蓝凌公司提供各种研发产品和IT应用产品方案, 在这些方案的设计过程中, 蓝凌公司会提出个性化的要求, 实现合作双方的有效的知识合作, 使得开发商在设计中获得新的创新思路;软件销售商在销售商品以及发展下一级代理商的过程中, 获得了系统的市场信息, 并在知识员工的敏感筛选下留存了企业进行创新所必需的“种子知识”;客户是最终的消费者, 完成产品的安装并及时反馈产品的运行信息, 这些反馈信息同样为蓝凌公司和开发商提供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创新方向。在蓝凌联盟中, 各类参与者以互联网为平台, 通过知识创造、知识共享实现多方经济共赢, 同时为彼此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知识创新空间, 增强了知识创新能力, 相比较单个的知识型企业而言, 实现了高效快速持续的知识创新。
4 组群知识创新对成员企业的影响机制
企业外部知识创新通常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两种途径来影响企业, 在知识联盟的产业集群内, 以正式途径为主, 而非正式途径的作用相对较弱。而在知识型企业组群内部, 知识创新则更多的是通过非正式的知识共享机制来影响成员企业。如图 (1) 所示, 在组群内, 每个企业相对其他成员企业而言, 都在各自领域内体现专业化, 是相对强势的企业, 因此充当了“种子成员”的角色, 利用自身坚实的知识基础与技术能力与外部环境 (竞争者、客户、供应商以及公共技术部门等) 进行知识交换, 或是引进“种子知识”, 再通过知识型员工利用非正式的知识、信息交流平台, 与其他成员企业进行知识、信息的交流, 将种子知识传播开来, 使得种子知识在组群内得到扩散和反馈, 最后由知识型员工将完善后的原有知识以及从其他成员企业那获得的经过过滤的“二手知识”传递到企业。这样就完成了成员企业间知识创新及知识共享的回路, 实现多赢。由于每个企业都能承担“种子成员”的责任, 致使组群内部可以能源源不断的获得有价值的知识资源, 并进行二次创新。从单个企业的角度来看, 企业只引进了一次知识资源, 进过了一次知识创新, 但从知识型企业组群整体的角度来看, 这个系统不断引进新的知识, 存在连续的知识创新, 这种组群效应给成员企业带来极为有利的影响。根据D’Aveni的研究结果, 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中, 那些有能力持续创造新知识的组织最有可能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3]。因此, 知识型企业组群是一种可以帮组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知识联盟形式。
5 结语
知识型企业组群成员企业的地理集中性、跨行业特性以及知识创新的连续性等使得组群的知识创新能够通过无限度的知识外溢给成员企业带来启发, 产生衍生知识, 加快企业知识创新的速度, 并形成完整而有效的知识创新系统。为成员企业开辟了新的知识创新方向和途径, 拓展了知识创新及共享的空间。因此, 知识型企业组群是一种有效的知识联盟方式。这一结论为企业间的知识合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形式。有待更多深层次、多角度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摘要:对知识型企业来说, 知识是维持企业生命最重要的因素, 而知识创新能力则决定了企业生命周期的长短, 但单个企业往往难以获得持续的知识创新能力。因此, 在给出知识型企业组群的概念下, 分析了其特征, 然后,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组群的知识创新给成员企业带来的影响, 并探索了组群内知识创新与知识共享对成员企业的影响机制。
关键词:知识型企业组群,知识创新,影响
参考文献
[1]IKUJIRO NONAKA, HIROTAKATAKEUCHI.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35-144.
[2]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D’AVENI R A.Hypercompetition[M].NewYork:Simon&Schuster, 1994.
[4]ARI JANTUNEN, KAISU, PUUMALAINEN, PIA HURMELINNA-LAUKKANEN.Knowledge Sharing and Innovati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formation&Knowledge Management, 2008, 7:187-195.
[5]TEECE D J.Competition, Cooperation and Innovation[J].Journal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1992, 18:1-25.
[6]SIONG CHOY CHONG.KMImplementation and Its Influence on Per-formance[J].Journal of Information&Knowledge Management, 2006, 5 (1) :21-37.
[7]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17-20.
[8]赵坤, 孙锐.知识型企业知识状态系统的自组织和他组织[J].科学学研究, 2007, 04:319-323.
[9]张凤, 何传启.知识创新的原理和路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 20 (5) :390-395.
[10]卢宁宁.论产业集聚的企业群知识联盟[J].改革与战略, 2004, 01:32-34.
关键词:知识创新;知识管理;生产现场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340-2
当今衡量企业成败的尺度是企业的创新能力。由于知识经济条件下,技术的快速变化,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这就要求企业能对外部环境做出快速反应。不仅要生产知识产品,而比要生产消费对象、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创新成了企业的灵魂。如何全方位地开展创新,保持一个稳定的长久的创新行为,是企业必须回答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一系列只有实施了知识创新与管理的企业才能回答的问题。
1 知识、知识创新与知识管理的研究综述
当代最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或思维与客体相互交换而导致的知觉建构,知识不是客体的副本,也不是由主体决定的先验意识。”根据皮亚杰的思想,我们把知识定义为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于个体内,即为个体的知识,贮存于个体外,即为人类的知识。
一般而言,知识内涵由于本质上的差异,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另一类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显性知识一般是指可以文件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知识。而隐性知识一般是指比较复杂,无法用文字描述的经验式知识,不容易文件化与标准化的独特性知识。
Nonaka和Tadeuchi认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在相互转化中形成了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从而促进了知识的发展。以Nonaka的“场”的概念来说,知识是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结合化以及内隐化的过程,产生知识类型的转变。
知识管理活动是围绕着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进行的。在现实生活中知识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在知识转化导致知识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内部化尤其重要,只有当隐性知识显性化,继而显性知识内部化之后才可共享,从而形成知识。
2 面向生产现场的企业知识创新与管理的研究
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手段是革新与改善,实质就是知识创新。根据知识螺旋原理,只有经过多轮的完整的知识螺旋才能创造出新的有价值的知识。根据生产现场的特点,要实施生产现场的知识知识创新与管理,有以下几个措施。
(1)企业实行准时生产,以准时生产思想作为现场知识创新与管理的指导思想。
(2)组建创新团队,以创新团队为主体,实施知识创新与管理。通过知识螺旋的社会化和结合化过程,以团队协作促进员工间的相互学习,实现广泛的知识交流与共享,从而使某项隐性知识不再仅仅为单个员工所拥有,而是被团队成员所共有。
(3)在企业推广工业工程技术。工业工程是一种工程技术,在今天它对人们研究与开发的若干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支持功能。
(4)构建知识管理平台。知识管理平台从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过程的系统支持,主要就表现为以下几点:具有支持内部与外部信息、知识资源获取的通道;具有存储知识的知识库;具有支持获取、提炼、存储、分发以及呈现知识的工具;具有支持知识工作者进行知识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工具。下面将对各个措施进行具体叙述。
2.1 以JIT作为现场知识创新与管理的指导思想
准时生产方式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JIT生产方式以准时生产为出发点,首先暴露出生产过量和其他方面的浪费,然后对设备、人员等进行淘汰、调整,达到降低成本、简化计划和提高控制的目的。在生产现场控制技术方面,JIT的基本原则是在正确的时间,生产正确数量的零件或产品,即时生产。它将传统生产过程 中前道工序向后道工序送货,改为后道工序根据“看板”向前道工序取货,看板系统是JIT生产现场控制技术的核心,但JIT不仅仅是看板管理。
可见JIT的实际应用包含了纷繁复杂的内容,从实施手段和工具的角度也因企业和生产方式的差异而不同。但从JIT的核心思想出发,为了达到降低成本这一基本目标,对应于上述基本目标的三个子目标,JIT生产方式的基本手段也可以概括为下述三方面:
2.1.1 生产流程化 即按生产汽车所需的工序从最后一个工序开始往前推,确定前面一个工序的类别,并依次的恰当安排生产流程,根据流程与每个环节所需库存数量和时间先后来安排库存和组织物流。尽量减少物资在生产现场的停滞与搬运,让物资在生产流程上毫无阻碍地流动。
2.1.2 生产均衡化 生产均衡化是实现适时适量生产的前提条件。所谓生产的均衡化,是指总装配线在向前工序领取零部件时应均衡地使用各种零部件,生产各种产品。
2.1.3 资源配置合理化 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是实现降低成本目标的最终途径,具体指在生产线内外,所有的设备、人员和零部件都得到最合理的调配和分派,在最需要的时候以最及时的方式到位。
2.2 创新团队为主体
创新团队是介于组织和个体之间的人群结合体。它是由若干成员在心理、行为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群集合体。
创新团队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机制是对知识进行重构。知识重构是指在具体的任务情境中,创新团队成员将通用性的专业技能与特定基于情景的知识相结合,经过反复的诊断、推理、应用和反馈活动,将知识个体间离散的、无序的知识、技能片段整合成有机式、互嵌式的团队知识系统,以形成团队核心知识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有效进行,有赖于团队成员建立在信任基础上的相互协调。
团隊结构是指团队成员的组成部分,包括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能力结构、性格结构、知识结构及观点、信念结构等。一个管理创新团队的结构,应该是这些结构因素的有机结合,这也是创新团队成员的搭配问题。各种人员搭配得当,能促使团队协调一致,取长补短,紧密团结,提高工作效率,激发团队的创新力。反之,则会使团队产生内耗甚至冲突,降低团队的效率,使团队失去应有的创新力。
管理创新团队主要是由企业家、内企业家和知识员工这三部分所组成,并各自在管理创新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职责和功能。
2.3 在企业推广工业工程技术
工业工程是一种工程技术,在今天它对人们研究与开发的若干企业管理模式具有很强的支持功能。如:灵捷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以及精益生产系统等,都需要工业工程的开发与应用。这些先进制造模式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与工业工程发展紧密相关的。它们不是单纯依靠技术进步而成功的,更重要的是依靠管理进步,特别是工业工程的开发和应用。比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生产调整部部长中山清孝指出“丰田生产方式就是工业工程在丰田公司现代管理中的应用”,可以说工业工程是丰田生产方式实现的支撑性技术体系,特别是改善活动依托的理论与方法主要是工业工程。
2.4 构建知识管理平台
要剖析知识管理系统,首先还要从知识管理的核心过程——知识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过程的系统支持,主要表现为:具有支持内部与外部信息、知识资源获取的通道;具有存储知识的知识库;具有支持获取、提炼、存储、分发以及呈现知识的工具;具有支持知识工作者进行知识分享、应用以及创新的工具。
从以上几点出发,可以建立知识管理系统的过程模型,它包括3个层次:知识应用层、知识生产层以及知识资源层。
3 结论
在知识转化导致知识创新的整个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的内部化尤其重要,只有当隐性知识显性化,继而显性知识内部化之后才可共享,从而形成知识的螺旋上升,才会创造出新的知识,真正扩展知识储备进行知识创新。知识创新的关键就在于挖掘以隐性知识为核心的所有知识,使之显性化成为人人共享的资源,而推动和运作这一管理行为就是知识管理。
根据知识创新与知识管理内涵,提出了实施面向现场的知识创新与管理需要进行的几项措施:以JIT作为实施知识创新与管理的指导思想;以创新团队为主体;在企业中大力推广工业工程技术;构建知识管理平台
参考文献
[1] 尹成湖.创新的理性认识及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7.
[2] 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4.
[3] 胡宗武.工业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荣彬,顾新建.试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业工程[J].工业工程,2001,4(4).
[5] 卡尔·斯威比.知识型企业的管理[M].海洋出版社,2002.
【知识创新知识经济】推荐阅读:
知识产权创新驱动12-10
知识产权与技术创新09-16
知识产权与自主创新的联系06-29
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创新创造10-23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创新11-14
论自主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09-14
知识管理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07-10
经济创新11-10
经济发展国家创新11-09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