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起教案

2025-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们在一起教案(推荐9篇)

我们在一起教案 篇1

四(4)班

【教学目标】

认 知:

1、知道有关诚信的故事。

2、知道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情 感:

1、对讲诚信的人产生信赖、崇敬的思想感情。

2、从内心里渴望自己也做一个讲诚信的人。行 为:

1、教育学生努力做到诚实,讲真话,遵守诺言。

2、学习、评比、竞赛不弄虚作假。【教学准备】

电化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课件、诚信奖章图案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请看大屏幕,仔细听《凡卡的故事》。

2、设境:点击:《凡卡的故事》。

3、引导:看了这个故事,有人说:“这是做游戏,不必当真。凡卡早就该走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认为凡卡可以离开的同学站着,认为凡卡不可以离开的同学请坐在那儿。让我们举行一个小小辩论赛。

4、学生自由讨论。咱们先讨论讨论,待会儿,说说你的理由,好吗?

5、双方各自说理由。走,原因:

留,原因:

6、小结:刚才双方代表发言都很精彩!他们说的各有各的道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他们。

7、启发:同学们,凡卡离开有离开的理由,不离开有不离开的道理。那故事中的凡卡是怎样选择的呢?

(1)你猜想:这时候的凡卡心情会怎样呢?

(2)你觉得凡卡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3)你喜欢跟这样的孩子交朋友吗?

是啊!守信使凡卡心理塌实,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可以交这么多朋友!让我们送给凡卡一枚讲诚信的奖章,好吗?

二、讲诚信故事,了解美德。

1、过渡:同学们,关于讲诚信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书上就有两个,请同学们自己读一

读,然后讨论:读了这两个故事,你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4、小结: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季布和曾子看重诚信,赢得别人的信任、赞美和尊重。那我们把这诚信奖章送给

三、谈“后悔”事例,体会诚信的重要

过渡:可是,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讲诚信的。有一个小朋友就曾做了一件让他感到非常后悔的事!你们想听一听他的故事吗?

1、点击:《让我悔恨的一件事》,讨论:这位小朋友为什么“逃票”呢?

2、假如你就是那个孩子,正在你胆战心惊的时候,售票员阿姨微笑着走向你,三步,两步,一步„„你能告诉我你此时的心情吗?

3、他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呢?

4、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你猜他会怎么做呢?

5、小结:同学们说得太好了!是啊!他为了得到了五角钱,失去了别人对他的信任!失去了“诚信”这一美好的品质,内心也失去了平静使他悔恨不已!。这样做真是得不偿失啊!

四、说身边的诚信人和诚信事。

1、同学们讲身边有讲诚信的人并向大家介绍他们的诚信事迹。

2、学生汇报交流。(老师、学生、家长)

3、教师小结:

五、联系学生实际,指导学生行为。

1、讨论: ①学到这儿,你认为创建诚信校园,我们小学生应该做到哪些呢?

②你已经做到了哪些?能告诉我你的远大理想吗?

2、交流。

3、若干年后,从校园将会走出多少位诚信的名人呢?

我们需要诚信,我们的社会需要诚信,因为诚信,因为你们,我们的明天将更美好!你愿意为自己推第一张“诚信”的名片吗?愿意的请在名片上郑重地写上你的名字。

在活动即将结束之际,我想送你们一些诚信的格言,你可以选一句你喜欢的,写在你的名片上,作为你的座右铭。

七、总结全课,升华感情。

我们在一起教案 篇2

缺月疏桐带不来繁星满天的热闹, 滴水细流离不开浩瀚海洋的庇佑。莲的亭亭玉立, 不出于荷的映衬之上吗?我们生活在一起, 你们是海, 保存我的身躯;你们是繁星, 驱除我的寂寥。我找不到一条离开你们的路, 我们在一起, 相依相扶持。

你们教会我坚强。眼因多流泪水而愈加清明, 心因饱经忧患而愈加温厚。前行的路上, 有时我触不到暗夜的尽头, 踯躅着难以前行, 我想放弃。你们给了我支撑, 点亮了前行路上的明灯, 让我看到那片晴朗的黑夜是等待上升的黎明。我学会让阳光洒满心中, 我的心, 因你们的温存而生, 为体贴你们而愈益有力。望着不远处信念的火炬, 我在想:没有你们, 我的人生将是怎样的荒凉!

你们教会我守望。你们划下火柴, 点亮“言行惟谨, 躬行懿范”的不灭灯盏。我不懂得陶渊明为何简慢自尊;我不懂得墨子为何摩肩接踵, 甘愿为天下之利有赴汤蹈火之举;我不懂得庄子为何独来独往, 神游天地之间, 不吝去留。我迷茫于山野的大雾, 找不到人生的方向。你们告诉我要成长, 我的脚要走向别人, 我的手要帮助别人。渊明笃独善其身之行, 墨子存兼济天下之志, 庄子若垂天之云, 悠悠往来聚散, 在自由中表现洒脱。我开始明白人生要有信仰, 要有为之努力的目标。当我喊出“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志,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时, 我听到了你们的赞许, 一种鼓励的音响。摸着身体左边, 那温热跳动的心脏, 我在想:没有你们, 我怎会懂得为目标守望!

你们教会我“仁者无忧, 智者无虑, 勇者无惧”, 你们教诲我“泪水常洗良心, 像天使一样生活”, 你们叮嘱我“自反而缩, 虽千万人, 吾往矣”。因为你们, 我明白:我的眼睛和耳朵应该去认识别人, 我的存在应该去造福别人。我和你们在一起, 我们生生相依!

我永远都找不到一条离开你们的路, 就像芬芳依恋着花朵, 若即若离, 却又不离不弃。我无法独自行走在广阔无际的人生路上, 你们形影相随, 伴我左右。春风春色中, 我们心相通, 在一起!

学校:安徽砀山中学

导师:陈清华

我们在一起 篇3

我在听杰伦的音乐时流下了眼泪。轻快的声音响过我的耳边,CD机里不停地放着那些唯美温暖的歌词。我想起了那些似水流逝的岁月。

那时候的日子云淡风清。清澈爽朗的笑声响过那段光阴,笑靥如花的纯真面容烙在一片蔚蓝的天空……我望着夕阳,记忆如放映机一般把我头脑中的东西播了出来, 演绎着电影一般纯美的片断。

关于我们

我、阿苍、拉拉、小烦,我们是同桌和前后桌,因一致反对政治老师的专制而结成联盟并且初步筑起我们的友谊长城,四个人站在脐橙山下傻笑着唱杰伦的歌。

阿苍是个瘦高的男生,喜欢在冬天时把衣服拉链拉得老高,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有段时间学契诃夫的《套中人》,我们就拿这事做话柄说,哥们这衣服暖和了吧,可这世界也就乱了。

拉拉也是个男生,苍白皮肤,和小烦同桌时偶尔恶作剧地拉着小烦的头发唱:你那恶心的麻花辫……让小烦哭笑不得。他对政治老师不屑,教咱们说专制有多么邪恶,可他自己还不是一萨达姆。

小烦是联盟中的唯一女生,别以为她是那种人高马大的女生,她个子很小,总喜欢睁大眼睛说我不相信。这女生绝的地方是写出来的东西可以让老师吃饭噎着。

总之,我们在一起。吃饭时一起冲进食堂,小烦只好拿着饭盒在人群外面喊,阿苍,我要吃三两。我们会非常有意思地每人再给她一点,并且拉下脸说,不准浪费。

小烦生日的时候我们就这样“喂”过她。第二天听说她肚子太难受了没来上课。

以后小烦说不和你们一起吃了,我们三人又会变着法子劝她,哄她,直到她归队。

关于音乐

那时候我们骑着自行车听杰伦的音乐,最初是《龙卷风》。我们会对着邻班的漂亮女生吹口哨,唱“爱像一阵风,吹完它就走……”,那些漂亮女生的脸蛋会不知不觉地绯红起来,如同夕照。往往这个时候,小烦最没面子,她不唱也不吹口哨,低着头踩着自行车。通常这时,拉拉会拿他的车头去碰她,说,喂,没向你吹呢。

我们开始玩吉他,拨动着六弦琴穿着美特斯·邦威衬衫唱着杰伦的歌,“说不上为什么,我变得很主动……”阿苍玩吉他玩得最狠,并开始向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看齐——留了长发,看上去落拓潇洒的样子。偶然黄昏时约一帮朋友去草坪上,弹着吉他唱“可爱女人,让我心动的可爱女人……”,漂亮女生会向我们招手,或者走过来一起唱。

我总记得那把木棉吉他,后来留在了一哥们的出租屋。我们唱着《三年二班》回到那间落满灰尘的小屋时,木棉吉他孤独地倚立在结满蛛网的墙角里,红色的油漆已经剥落,布满了斑驳的色彩,断了弦,使人忆起那首“红颜老了少年心,琴弦断了旧知音,谁来唱歌谁来听,谁喊了青春谁来应”。

后来我们就组了乐队。我们用省下来的钱买了吉他、贝斯和架子鼓,在学校外租了地下室排练。我们的乐队诞生在潮湿的地下室,要用抹布才能把那些灰尘和水汽擦净,小烦说,就叫“烂抹布”乐队。阿苍是主唱和吉他手,拉拉是键盘手,我敲架子鼓,小烦写词,充当杰伦的角色:

四月的阳光苍白晃眼

猝死在坚硬的石头上

老师手上的粉笔开始起飞

黑板擦

擦掉了每一个人的罪

试卷撕了

学生哭了

老师哭了

我们在双休日到地下室排练。在那段迷惘得只剩音乐的日子里,我们一口气排完了《爸我回来了》《双截棍 》,后来是练Beyond乐队的音乐,阿苍甩着长发学着黄家驹的模样,带着模糊的粤语口气唱:“无法可修饰的一对手……”我们开始在校外的一些酒吧当驻场歌手。

在那个时候小烦与其说是乐队成员,不如说是经纪人兼雇员,很多时候小烦帮我们买饭,提可乐。乐队有一次被小流氓打劫,小烦流着眼泪,抱着电贝斯用力地砸小流氓,他才仓皇而逃。我们很累,我们抱在一起哭。

后来开始排迈克尔·杰克逊的摇滚。在中文歌曲里安静了那么久,我们终于开始狂野。开始是《Beat it》《Dangerous》,排《We are the world》时,小烦蹲在地上哭,她说她想起一种命运和苦痛……

我们沉默,事实上我们都是脆弱的孩子,只是我们习惯了用音乐的形式来逃避、表达或宣泄……

关于离开

阿苍要去参军,他手舞足蹈地说,他要圆他的绿色梦。我低着头,望着脚上的德尔惠运动鞋。小烦说,我们的乐队?“烂抹布”要解散,我们吃散伙饭,用摇滚的形式为他唱《晴天》。阿苍用力拨着木棉吉他,歇斯底里地吼着《晴天》,琴弦割破了他的手指,血流了下来,四个人抱在一起狠狠地哭。

阿苍离开,我们把乐器收起来,小烦要了木棉吉他。

关于离开之后

阿苍去了南京的一个部队,我们继续着高中的青葱岁月。

阿苍写信说:“没有想到成就一个绿色梦这么困难。“非典”的时候,我都以为我会死。剪掉长发的晚上我狠狠地哭了,我知道我注定不能当流浪歌手。”

小烦抱着信纸流泪,她说早知道这样,我们不让阿苍去当兵,他身体不好,以前老得流感。拉拉说阿苍才是真正的男人,我们窝在学校这个安乐窝里比起他来真软弱。

于是跑去喝酒。拉拉总是不让小烦喝很多,每次她端起酒杯往嘴里倒的时候,拉拉会阻止,他说女孩子不要喝太多酒。小烦很固执,她抢过酒杯,看着亮闪闪的液体一口喝下。

我开始变得平和,每天和数学打着交道。阿苍的位置空空如也,偶尔心情太沉时会跑到他的座位。不再听音乐。偶尔听阿杜的情歌,感觉歇斯底里的做作。前排的女生尖叫着抢周杰伦的海报,说他好帅时,我一直在想南京的阿苍。

拉拉说他喜欢邻班的一个女生,很胖,可她看起来很快乐,一副不谙世事的样子,他说他已经写信去问了。我看着他英俊的脸庞,阳光下零星的青春痘忽明忽暗,我想拉拉只是想快乐,他要的不是爱情。

小烦开始不停地读课外书,一个叫安妮宝贝的女作家的文字,小烦说她其实不是那种张扬、快乐的性格,她开始习惯了归隐。

其实我们都是这样的孩子,生活已经丧失在别处,真正活得真实的人只有阿苍。

小烦在高考之前消失了一段时间,手机打不通,QQ上的身影一直是深沉的灰色,她的母亲着急地找了班上和她要好的同学,我和拉拉也去了。我看到了小烦的母亲那张饱经沧桑、满是皱纹的脸,她流着泪说这孩子一直都很听话。我转过脸去用手轻轻擦拭脸上不知什么时候淌下的眼泪。我们说,阿姨不用担心,她会回来的。

拉拉去找了小烦,他说小烦离开之后他才知道,自己喜欢的人不是那个胖女孩,而是小烦,他只是希望小烦快乐。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里面不停地喝冰镇可乐。

六月之后

小烦回来,拉拉牵着她的手,兄长一般温和,可我却望见小烦落寞的眼神,如黄昏里泛起的烟火。

阿苍不停地寄信过来。他说其实小烦才是最不会照顾自己的人,她为了乐队,有过1.8元一天的生活记录。还寄了相片,已不再是个迷惘落拓的男孩,我看见他的目光镇定而理智,雄鹰般穿透远方的云霄。

周杰伦的音乐:“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等待阳光静静看着它的脸,小小的天有大大的梦想……”

六月之后我考上了大学,到一个离家很远的城市。

小烦落榜,一个人在16楼喝酒,穿着白色裙子在房间里恍惚游走。拉拉收到一个二流大学的通知书,他说他要和小烦在一起,于是选择和她一起,重新拾起高三课本,回到中学校园……

之后

我们在一起教案 篇4

《我们在一起》教学设计

水墨人物画

设计理念:

水墨人物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画面灵动具有生气,笔墨变化多端。作品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能让看到的人产生共鸣,心情愉悦。《水墨人物画》的教学重点不在于学生能把墨色浓淡运用到什么地步,能将人物画得多么像,重点是要放在培养学生的兴趣,能专注地把自己想表现的人物表现出来,大胆创作。

课前准备:

师:课件准备一些人物画的示范图片资料短片、及学生需准备的材料。生:生宣、水、颜料盒、墨、毛毡、毛笔、水桶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水墨人物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及悠久的历史底蕴。

2、学生能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创作一幅水墨人物画。

3、启发学生具有水墨人物画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的欲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能说说你好朋友的模样吗?(生:短头发、个子不高、瓜子脸……)我们何不趁这个机会把你的好朋友展示出来呢?现在老师有几张空白的宣纸,谁想要把你的好朋友画给同学们看呢?要尽量用简洁的手法表现。(教师提供相关的毛笔、墨汁等材料。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水墨人物画的技法,因此所用的方法必定需要自己摸索。)

2、在学生感受过水墨画后提问:我们以前画画所用的材料有水彩笔、蜡笔、铅笔等„„今天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什么?(生:墨汁、中国画颜料、宣纸、毛笔等)根据我们绘画所用的材料和所画的对象,可以给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取个名字吗?(生:水墨人物画)

3、学生创作好自己的作品之后,师用实物投影的形式展示出来。先让作者自己讲讲对绘画过程的感受以及对自己作品的评价。再让其他同学来说说自己的一些想法,和此时对水墨人物画的理解。最后教师作简单评价,学生展示的作品教师要以鼓励表扬为主,使学生充满自信。

二、我学会了比较

1、水墨人物画与素描人物画的对比

①课件出示一幅水墨人物画和一幅素描人物画,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同学们,你瞧一瞧,更喜欢哪一幅?说说你的理由。(有的学生认为素描好,看起来很像照片;有的学生认为水墨人物画好,看起来挥洒自由,不死板,用的是墨等)

②进一步观察分析,得出水墨人物画与素描人物画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共同点:都是黑白的色调,都是人物画都有表情、动作等等。

不同点:素描像真的,有立体感,但表现手法有些沉郁,略显死板;水墨画看起来有明显的浓淡墨色变化,看起来湿润,好像水还没有干似的。另外还有两者之间所用的工具、纸张、篇幅之间的差异(一般水墨画的篇幅比较大)。

三、表现形式的讨论

1、讨论水墨

同学们,你们是如何理解“水墨”二字的?师生交流概括:水墨,即水与墨的融合。根据水与墨的混合比例看,可以分为焦、浓、重、淡、清五个层次。(师展示“焦、浓、重、淡、清五种墨色)你能在三幅作品中找出这些墨色的位置吗?你能试着说说为什么要放在那些位置吗?(课件展示:课本上几位大师的作品及相关资料)

2、找找水墨人物画中点、线、面的分布情况除了要注意墨色的浓淡之外,你觉得还需要注意什么?(生:要注意线条的粗细)师,谁看出来哪一部位的线条比较细?(面部、衣服的褶皱处)水墨画中除了用线条,还用到了点与面,请学生找出相应的位置,并说出自己的一些理解。

3、师小结:

四、布置作业,鼓励创作。

1、同学们,你们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你心中的水墨人物吗?你能通过想象画出来吗?好,现在同学们可以开始动手了。(播放课件音乐)

2、教师巡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进行个别交流。

五、作品展示 好,我们现在来搞个画展,哪个小画家要展示你的作品呢?请学生自评、互评,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好的,同学们可能认为画面整洁、像、有动态、有墨色的层次变化,有适当的背景,还有落款等……)

五、教师总结

我们一起去旅游教案 篇5

1、学习依照火车的外轮廓线剪出光滑边线。

2、较熟练地运用剪刀和其他工具。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我们去旅游》、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1、谈话引出主题:

“我们中有谁做过火车去旅游?愿意告诉我们大家,你做火车的感觉吗?”

幼儿了解一列火车由好几节车厢组成。

2、演示剪曲线的方法:

“当我们剪到车轮时,左手要慢慢移动纸边,右手跟着移动的纸边剪,剪出来的车轮就会很光滑。”

教师分别到每小组前演示剪曲线的过程。

将图片上所有的车厢剪下后再进行粘贴。

3、幼儿操作:

“如果你需要老师帮忙的话,可以提出来。”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观察、指导,重点观察偶尔是否掌握剪曲线的方法。

幼儿交流自己剪曲线的好方法和成功的经验。

小班《我们一起玩》社会活动教案 篇6

1、在玩玩具的过程中萌生分享玩具的意识,并乐意分享。

2、学习一起玩玩具的方法,感受与伙伴一起玩玩具的快乐。

活动准备:玩具

活动过程:

一、说一说。

师:“小朋友,今天你们带玩具来了吗?是什么玩具,怎么玩的?引导幼儿跟旁边的小朋友介绍。

二、玩一玩。

1、幼儿玩一玩自己的玩具。

师:“我们带来了这么多玩具,请你们和你自己的玩具玩一玩。”

2、教师提问:“你们玩得开心吗?”(教师引导玩玩具的幼儿表达自己愉快的心情和引导没有玩具的幼儿表达自己没有玩具失落、不开心的心情。)

3、分享玩具一起玩。

师:“小朋友,有些宝宝很不开心,因为呀,他们没有玩具玩,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帮他们变得开心起来呢?”教师引导幼儿分享玩具三、想一想。

师:“小朋友们,现在你们玩得开心吗?为什么?”“你们是怎么玩的?想一想一起玩的时候还可以怎么做,能让小朋友玩到更多玩具、变得更开心呢?”(一起玩、交换玩、轮流玩) 教师指导幼儿再次玩玩具,体验一起玩玩具的快乐,并表扬用交换、合作、轮流的方法玩玩具的幼儿。

五、小结。

我们在一起教案 篇7

Brown和Yule在《话语分析》一书开篇即认为对语篇的分析即是对语言使用的分析(2000:1)。语言可分为口语和书面语两大类。Brown和Yule(2000:4)认为,当人们进行口头表述时,说话者可以广泛结合语音,表情,姿态和动作来增强表达效果。而公共演讲,作为一项说话者与听话者在特定时空环境中进行的实时语言交流活动,即属于口语的一种。Devito在其El- ements of Public Speaking(1987)一书中指出,公共演讲是说话人对至少十位听众进行的一次持续性面对面的口头语篇表述活动。演讲者借此向听众“传递信息、表述见解、阐明事理、抒发感情,以期达到感召听众的目的”(李元授、邹昆山2003:4)。 如今,随着大众传媒发展,演讲形式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还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极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平台进行广泛传播(王运思2011:20)。作为一种特殊语言模式,演讲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者们从多角度出发,深入挖掘其特征,韩刚将其总结为以下五点,即告知听众、说服听众、激励听众、刺激听众和娱乐听众(2007:68-70)。本文试图以评价系统理论为框架,选取英国首相卡梅伦深情挽留苏格兰的演讲《让我们在一起》为语篇,对介入资源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所得数据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同时,也希望能让读者更全面地理解话语间的人际意义,通过正确选择字词,帮助人们处理日常人际关系。

1评价理论

Martin等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评价系统(AP-PRAISAL Systems)“实质上就是用来协商情感、判断、鉴赏和介入程度的、以词汇为主的语义系统”(徐玉臣2013:11)。评价理论分为态度、介入和级差三个子系统。介入是“关于态度的来源,即谁是评价主体的语言资源”(刘世铸2010:34)。说话人通过特定话语方式不同程度地插入自己的声音,表达对语篇中各种命题或主张的态度。Martin等基于Bakhtin的对话理论,把介入系统分为单声(monogloss)和多声(heterogloss)两个子系统,在多声下又分为对话性压缩(contract)和对话性扩展(ex-pand)。对话性压缩,即语篇中,评价者挑战、反击或者限制其他声音和立场,包括否认(disclaim)和公告(proclaim);对话性扩展,即语篇中评价者的声音的插入或多或少地引发了对话中其他声音或立场的产生,承认其他观点存在的可能性,其实现方式包括接纳(entertain)和归属(attribute)。而否认、公告、接纳和归属这四大类分别具有其不同的体现方式。说话人通过特定的介入体现方式表明自己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拉拢听众,与人结盟,获取支持,从而达到自身目的,因此,在不同场合情况下,合理地使用介入资源有助于说话人正确传递话语信息,实现预期的话语效果,完善自身人际关系。

2评价理论视角下的演讲语篇介入资源研究

2.1介入资源分布特征

本文选取2014年英国首相卡梅伦深情挽留苏格兰的演讲语篇《让我们在一起》为语料进行研究。分析其如何运用语言手段达到联系群众,表达情感,表明立场,获取支持的目的。全篇演讲共2427个字,卡梅伦的演讲从普遍价值观、社会经济经济和个人情感三方面出发抒发了英国政府与人民对苏格兰的深切挽留之情,同时也从医疗、福利、改革等各方面具体阐述了若苏格兰独立,其将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全文介入资源共有146处,其中对话的压缩性资源占大比,共出现100处,占68.49%,对话的扩展性资源共46处,占31.51%。压缩性资源中否认资源共72处,占49.32%,声明资源28处,占19.18%,而扩展性资源中接纳资源共42处,占28.77%,归属资源4处,占2.74%。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得,该语料中介入资源分布有四个主要特征。首先,压缩性资源出现的频率远大于扩展性资源。卡梅伦借用对话性压缩来限制或排除其他声音的插入,尤其是支持独立派的声音,同时,他利用压缩资源来加强自身声音,强调个人及其所代表的群体的意志与立场,清楚表明苏格兰继续留在英国将比其独立更有利于其发展的观点。

其次,在压缩性资源中,否认资源多于公告资源。尽管这两种资源在对话性层面上都具有约束其他立场或声音的功能, 但公告资源会涉及外部声源,在预设所引命题真实可靠的情况下,使语言使用者声音同那一正确且权威的声音站在一起,从而表明自身立场的可靠性,而否认资源则是更直接地拒绝,挑战或代替对立声音(刘立华2010:26)。在卡梅伦《让我们在一起》的演讲中,其有意缩小对话空间,排除可能得外部声源的语言策略,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显示了当下英国政府反对苏格兰独立的坚决态度。

第三,在扩展性资源中,接纳资源运用明显多于归属资源。说话者暗示其自身的定位只是多种可能的定位之一,开启对话思考的空间。卡梅伦借此暗示英国政府与人民愿意倾听苏格兰人民的不同声音,接纳他们的意见,体现英国政府从政的民主与自由。同时在这种接纳的态度中,拉近说话者与听众间的距离。

最后,否认资源使用多于接纳资源,说话者一方面准确明白地告知听众自身的解释与观点,另一方面,通过其坚定话语态度为尚处在犹豫迷茫中的人们指明方向。

2.2压缩性资源

对话的压缩性是评价理论介入系统中借言的两大范畴之一,其包含的子系统否认与公告又可分别次系统化为否定、反对和同意、宣告及背书。在卡梅伦深情挽留苏格兰的演讲中, 根据统计,其压缩性资源的分布特征总体如下:

由表1可知,否认资源中的否定资源所占比例最大,在卡梅论的演讲中共有61处,占否认资源总数的84.72%,占压缩性资源总数的61%,而在公告资源中,宣告资源所占比重多于其他两个资源范畴的总和,共有23处,占公告资源的82.14%,占压缩性资源总数的23%。Martin和White认为否定是把肯定意见引入对话的一种方法,但它不是逻辑关系中对肯定的简单的否定,而上升到了人际关系方面。卡梅伦用否定资源引入独立派的见解,进而对此进行直接抨击和反对,一方面以承担更多话语责任的方式显示自身反对苏格兰独立的坚持与坚定,另一方面也借此将“听众拉到自己一边,与自己结盟,反对第三者” (Martin & White 2008:118)。同样,卡梅伦通过宣告资源来挑战或驳斥独立派的意见,插入自己的观点,与受众站在一起反对第三者,达到联络听众的效果。

例1:Indeed, it could end the United Kingdom as we know it.

例1中indeed一词即属于宣告范畴表达式之一,它以隐含强调的方式来插入说话者的声音。卡梅伦借此插入并强调,苏格兰若独立,对目前整个英国而言,不只是简单的领土和人口上的改变,从联合王国的整个悠长历史人文出发,这是一次绝对的关系断裂,历史文化的终点。卡梅伦以此呼吁人们深思熟虑,慎重投票,也在一定意义上动摇独立支持者的意志,同时也借助其政府首脑稳重的形象,并通过其负责坚定的语气,为那些尚处在茫然犹豫中的民众指明方向,使其站在自己一边。

例2:There is no going back from this. No re-run. This is a once-and-for-all decision…When people vote on Thursday, they are not just voting for themselves, but for their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and the generations beyond.

例2的前两句话中,卡梅伦连用两个“no”清楚阐明苏格兰独立不是人们所想的简单意义上的短暂分离或试点尝试,而是一次永久的,无法挽回的分离。两个否定暗示苏格兰若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则其在将来发展过程中,无论面对如何困难与挑战,都只能独自面对。两个“no”也引入部分外部声源,即一些人对若尝试失败,苏格兰仍可回归英国的假设,对此,卡梅伦给予直接否定,压缩这对话的可能性。以直白绝对的语言方式规避人们可能存在的侥幸心理。在紧接着下一句中,他又运用反对表达“but”引发人们对其子孙后代的责任意识,强调投票的结果不仅仅牵涉其自身利益,更与其后代休戚相关,在唤起其理智责任感的同时,也通过抒发日常人伦情感的方式,使说话者与听众得到情感的交融,拉近彼此的距离。

例3:In human relations, it’s almost never a good thing to turn away from each other, put up walls, score new lines on the map. Why would we take one Great Britain and turn it into separate smaller nations?

在例3的第一句中,卡梅伦用“never”这一否定资源来说明其潜在含义it’s almost a good thing to turn away from each other的不适用性,拒绝承认其国内流行的分离即赢得光明未来的观点。而此例中第二句则是同意的特殊表达式。保持国家统一是世界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卡梅伦提出这一问句,实问实答,答案不言自明。表面上他以问答的方式开启对话空间,然由表入里,窥其语气可见,该问句中暗示了固定的否定回答,从正常的逻辑思维出发,人们的回答一定是“当然不,我们不可能将原有的广袤大国分裂成弹丸小国。”因此,在这句话中,卡梅伦利用人们普遍认同价值观,实际上限制了其他观点的表达。

例4:Don’t think: I’m frustrated with politics right now, so I’ll walk out the door and never come back.

If you don’t like me—I won’t be here forever. If you don’t like this government—it won’t last forever. But if you leave the UK—that will be forever.

Yes,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UK don’t always see eye-to-eye. Yes, we need change—and we will deliver it. But to get that change, to get a brighter future, we don’t need to tear our country apart.

例4中通过“don’t”,“never”,“but”,“Yes”等词混合运用了对话压缩中否定、反对以及同意三个子系统。例4中除了一个反对词“but”,其余加粗字体都属于否定范畴。卡梅伦用连续的“don’t”“never”“won’t”等否定表达式增强语势,提醒苏格兰民众不要出于一些个人原因而轻易下决定,并明确驳斥那些民族独立主义者为苏格兰独立所假托的借口,即选择独立是由于人民对目前执政者的不满意,对英国政府的厌恶。卡梅伦运用 “won’t”来取代“卡梅伦与这届政府会永久执政”的论点,反驳了其自己是苏格兰独立的原因之一的断言。其后连用同意资源“Yes”表明卡梅伦从实际出发,认同英国需要有所变革的观点,然而他又结合利用反对及否定资源进行转折,否定外界所倡导的变革即需要独立的言论,取而代之的是他所认同随着英国整体的变革发展,苏格兰同样也能够取得人们所期望的变化。在对独立主义者所宣扬的独立言论逐一进行驳斥,动摇其支持者,又以绝对的语气表明自己的立场,展现对未来的充分自信,从而赢取支持。

2.3扩展性资源

对话性扩展表现为开启与其他定位的对话空间,又可分为接纳和归属,接纳即“文本的声音暗示其定位只是多种可能的定位之一”(王振华& 路洋2010:55),作者在阐述自身定位的同时,也接受可能的其他定位,从而开启对话空间,而归属则借用可能的一种外部声源来表达命题,并表示作者准备或愿意接受此外部声源表达的观点。在卡梅伦《让我们在一起》的演讲中,扩展性资源分布情况见表2:

由表2可知,接纳资源占了扩展性资源的绝大比例,在46处扩展性资源中,接纳共出现42处,占总数的91.30%,由此可见,卡梅伦在演讲中,即使包容其他话语可能性,但他更倾向于直接表达自身观点,而非借他人之言间接表述,以直接“对话” 的方式直言自己的态度,拉近他与听众的距离,营造亲切自由的氛围。

例5:But when something looks too good to be true—that’s usually because it is. And it is my duty to be clear about the like- ly consequences of a Yes Vote.

例5中出现了频率词“usually”以及情态词“likely”,这两个词都可归入接纳范畴,此例中卡梅伦使用频率词“usually”来表示一种通常情况,而非绝对,话语留有余地。他一方面认为越完美的东西越不真实,但又通过“usually”一词表明这只是通常情况下,不排除个别例外,此处创造了对话空间,同时也展现了他话语的准确性,提升演讲的可信度。另外,“likely”一词指出文中所列苏格兰独立所面临的后果目前都只是个人猜测,事实可能会比猜测的更好,也可能更糟,未来仍是悬念。不确定性词语的增加既说明了说话者语言选择的客观性,欢迎其他意见的加入,同时,又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他以不确定的未来和如今稳定的现状相比较,动摇独立支持者的决定。

例6:And you know what makes us truly great?

It’s not our economic might or military prowess—it’s our val-ues. British values: Fairness, Freedom, Justice. The values that say wherever you are, whoever you are, your life has dignity and worth. The values that say we don’t walk on by when people are sick.

例6由一叙述性问题引出,此问有别于例3中答案不言自明的问句,它接纳各类回答,鼓励听众与说话者间的交流。开放式提问展现了卡梅伦所带领的政府民主自由的形象,借用演讲发问的语言策略,引导听众思维偏向,同时,为听众创造话语空间的,创建政府开放亲和形象。卡梅伦挽留苏格兰的演讲中极少使用归属资源,然例6中重复使用承认资源“the value that say”,这是包括卡梅伦代表的英国政府在内被英国民众普遍认可的价值观,他以此普遍价值观为论据,增强自身话语的说服力,以与听众间情感的联系,加强话语的感召力。另外也使其语篇显得客观可信。

2.4压缩性资源与扩展性资源的结合使用

以上分析皆是对话语压缩及话语扩展的单独使用分析,而在许多情况下,两者可结合使用,两者优势互补,增强话语效果。

例7:Will my family and I truly be better off by going it alone?

Will we really be more safe and secure?

Do I really want to turn my back on the rest of Britain, and why is it that so many people across the world are asking: why would Scotland want to do that? Why?

例7中既连续出现了5个归属于扩展性资源的叙述性问题,又连续出现代表对话压缩性的表达式“truly”和“really”。在演讲的最终,卡梅伦通过连续的5个开放性提问,为听众提供充足的思考与讨论空间。问句中结合宣告表达词“truly”“real-ly”,就语句整体而言,说话者在接受其他断言的同时,也隐藏了其对该言论的质疑态度。

例8:Now I know that some people say: we’ve heard about the risks and the uncertainties…but we still want to change.

Look. The United Kingdom is not a perfect country-no coun-try is. Of course we must constantly change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s.

例8中混合使用了否定、反对、同意、接纳以及承认。英国是一个崇尚民主的国家,为显示当前政府的民主开放的执政理念,卡梅伦首先通过“say”承认并接受部分坚持独立的人们通过反对词“but”来反驳他立场的观点,但为最终挽留苏格兰,他随即进行对此观点进行反驳。连用否定式“not”“no”暗示又强调以目前的发展力,英国目前不是一个各方面已完美无缺的国家,且任何一个国家此时都无法堪称完美,因此,即使苏格兰离开英国独立,其最终也只是徒劳无功,甚至离开英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其可能面临更严峻的挑战。由此可见,分裂与发展不成因果关系。最后,卡梅伦又通过同意“of course”及接纳“must”的联合使用中和两类资源属性,给予适中的话语范围

2.5结果讨论

本文研究了卡梅伦2014年深情挽留苏格兰的演讲《让我们在一起》中的介入资源,结果讨论如下:

第一,本语篇含有丰富的介入资源,且各子系统成差异性分布,帮助演讲者切实表达自身观点。语篇主要利用压缩资源,抑制其他话语的插入,增强演讲者的话语力度与气势,同时,向受众展示了演讲者自信而负责的形象。

第二,语篇中未出现背书及疏远资源,演讲者摒弃更为客观的间接陈述的话语策略,而选择自身需承担更多责任的直接对话形式,果断表示英国政府所维护统一的坚定立场,以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拉近演讲者与受众的距离。

第三,在语篇中,演讲者着力使用压缩资源,但扩展资源在语篇中起到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它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独立派的意志,引导了迷茫中的民众的思路,同时,以扩展资源的客观性展现英国政府民主自由的执政理念以及演讲者亲和的形象。

第四,在评价理论中,介入系统反映了评价的话语主体间性与社会建构特征,在分析研究中,可分为单声及多声,然本文分析者仅从其多声角度深入,因而,本文分析数据尚不全面,但仍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价值。

3结束语

本文以英国首相卡梅伦2014年深情挽留苏格兰的演讲 《让我们在一起》为例,分析政治演讲中的介入资源分布及其原因,深刻挖掘了语言背后演讲者传递的潜在含义,仔细研究了其话语给听众带来的影响与作用:毫不留情地驳斥独立派的理论意见,明确提出自身论点,说明发展变革不一定要分裂,而分裂也不代表能发展变革,动摇群众选择。演讲者以共同的血缘、经济、政治、文化纽带触动听众,打造一个有责任、有担当, 同时又坦率真诚,理智而亲民的领导者及政府形象,赢取群众的信任,接受表达的观点,最终获取更多支持,达到演讲的预期目的。本文对于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语篇,为后来研究者对本语篇进一步研究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该文以英国首相卡梅伦,在苏格兰独立公投前夕发表的演讲《让我们在一起》为例,分析了评价理论视角下该语篇中的态度资源的分布及其特点,揭示了此类政治演讲语篇的特点,并且丰富了其分析视角。该文为读者更深刻的理解政治语篇以及评价理论体系上起到了一定作用。

关键词:评价理论,介入资源,卡梅伦《让我们在一起》演讲

参考文献

[1]Brown Gillian,Yule George.Discourse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Devito J A.Elements of Public Speaking[M].New York:Harp-er and Row,1987.

[3]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8.

[4]韩刚.流利英语口语之路[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5]黄国文.功能语言学与语篇分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6]刘立华.评价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7]刘世铸.评价理论在中国的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5).

[8]李元授,邹昆山.演讲学(修订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9]王运思.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的英国女王演讲语篇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10]王振华,路洋.介入系统嬗变[J].外语学刊,2010(3).

我们在一起 篇8

我们关注创业家们在商业中的勇敢、坚强、恐惧、彷徨、贪婪、执著、忧思……

我们也关怀他们在生活中如何享用、管理与传承财富,如何追求生命健康、生活平衡。

我们相信正在崛起的中国创业家身上蕴藏了中国未来商业力量在全球崛起的智慧与力量,它将颠覆西方商业历史所造就的财富500强企业的成功逻辑,也将走出与联想、华为、万科等上一代中国领袖企业完全不同的成长轨迹。

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创业家》策划了超过20场活动,众多孤独的创业者们得到了深入交流互动和沟通的机会。当然,我们还能做得更多。

2009年11月,《创业家》年会,创始人俱乐部正式启动,遵循“找出来、推出去、配得上、学得着、能成交、能成长”宗旨,我们试图在中国创建创始人文化、弘扬创始人精神,推进创始人群体学习交流,致力于成为中国创始人的精神教堂、学习课堂及交易场所,推动中国新一代创始人群体的持续壮大和健康成长。

2010年9月,由《创业家》杂志首创,筹划了两年之久的“黑马成长营”正式开营。我们邀请了业界最知名的大佬做导师,我们甄选20位富有成长潜力的黑马企业创始人,以讲座培训、1对1辅导、参观考察、公开论坛和其他集体活动等多种方式,为黑马企业创始人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黑马企业创始人的综合实战能力,加快黑马企业的成长壮大并成为中国未来商界新力量。

9月25日,第一期黑马成长营已经在北京正式启动,《创业家》与创业家的距离又近了一步!

中国创业天使论坛:天使在哪?创业者在这找到了答案

2007年,《创业家》尚未创刊。机缘巧合,我们这些正在筹划《创业家》的团队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创业天使论坛”的活动。

“创业天使”是一个全新概念,“创业天使”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创业企业第一笔天使资金的提供者,更是在改造远未成熟的中国创业环境方面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各种力量,他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甚至是企业,他们共同为创业者的健康成长提供了温润的土壤。

活动办到第三年,越来越多有梦想,缺资金,想创业的人在活动现场开启了自己的新未来。

“十大最受尊敬的创业天使”评选,是中国首个对创业支持和天使投资领域进行量化评比的大型活动。这一评选由新浪网、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创业未来传媒机构发起主办。

传统意义上的“天使投资人”概念,发源于美国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作为创业企业第一笔天使资金的提供者,在整个创投产业链条仅仅是一环而已。而在今天的中国,创业家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资金,还包括各方面的资源支持,这些创业资源包括:商业机会的发掘、基础平台的搭建、人脉资源的传递、诚信系统的建立、管理经验的传承、社会舆论的营造,以及包含各类中介在内的创业产业链的完善。

为此,我们首倡“创业天使”的概念。所谓“创业天使”,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创业企业第一笔天使资金的提供者,更是在改造远未成熟的中国创业环境方面能够发挥关键性作用的各种力量,他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社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甚至是企业。

创业未来中国行:创业福地在哪?《创业家》掘地三尺也要找到它

不管有着怎样的争议,我们依然认为在当下的中国,创业园区担负着培育中国创新种子的重任。

时值全球危机,高举创新大旗的《创业家》,带着商界领袖、专家学者,深入中国最具创新活力的二、三线城市,走进创业园区,与当地企业直接对话,探讨企业融资、管理、未来发展等问题,增强不同地域间创业者的互动和交流。“创业未来中国行”有如星星之火一般开始在全国燎原。

创业宣讲团——散播创业希望、鼓舞创业精神、传授创业方法;

发展智囊团——对话城市政府领导,为城市发展建言献策;

招商引资团——汇聚金融资本,为城市和产业发展做有效对接;

城市推广团——总结城市发展模式,展示城市创新活力与投资环境;

创新黑马团——挖掘城市商业新力量。

“创业未来中国行”足迹

李真深圳会展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创业未来中国行第一站就走进深圳是有原因的,《创业家》一创刊,我们就站在了一起,举办了第一届创业家论坛

胡志强陕西省榆林市市长

这次活动使我们了解了许多重要的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找出了榆林的差距,同时也近距离地领略了很多行业领袖的风采。各位的发言,对我们已经做过的,正在做的、准备做的、以及应该做但没有想到的事情,都有了一些新的启发和认识

陈安杰原中共上海杨浦区委书记

创业未来中国行在杨浦区的举行,对于宣扬创业,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复杂经济形势和杨浦建设国家科技创新型示范区的关键时期,将对推动创新企业、创新城市和创新国家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赵雯上海市副市长

创业未来中国行带来众多中国创新企业汇聚一堂,交流创新经验,激发创新活力,必将有力推动“知识杨浦”发展,推进上海“两个中心”建设,推进创新思想在中国弘扬光大

杨卫泽中共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

历史上的无锡曾以中国吴文化、民族工商业和乡镇企业的发祥地载誉史册;今天的无锡正在举全市之力、汇全国之智、聚全球之才,致力建设科技创业家(企业)摇篮城市

创业家年会:从“新力量”到“创新主场”被创业家改变的中国商业

你可能参加过各种为企业家量身定制的会议论坛。专门针对创业人群的高端论坛,创业家年会绝对是独一份。

这个始于2008年的活动已经成为了国内创业、创新领域最高级别的年度盛会,是国内外最具潜力的高成长创始人近距离互动的第一平台,其前瞻性的主题、不断创新的形式、高端的演讲嘉宾和丰硕的会议成果已经成为全球创业创新领域的风向标。自2008年起,连续举办两届,总计超过1500名创始人、新商业领袖、投资机构、专家学者、高成长的黑马企业、创业群体参加年会。

最后,请允许我们插播一个广告:2010年创业家年会将于11月19日~21日在北京举行,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启动仪式将在年会上盛大启动。

创始人俱乐部月度沙龙:近距离交流总能直达心灵深处

小范围、高质量的国内交流已经成为了很多创业家的最爱。

每期沙龙:

《创业家》编辑部认真筛选商界焦点话题;

《创业家》俱乐部严格控制参与人数,只邀请相关行业创始人、商界领袖、投资圈大佬、财经媒体高层;

《创业家》会议部全力保障,营造出创新型高成长企业创始人的线下交流和互动平台。

你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创业家》一步步走进创业家的生活

您在哪里?

这是《创业家》的发行团队天天在思考的问题。过往的两年,从最初的循规蹈矩到逐步开拓自主发行,从传统的单一发行到新媒体新方式的多种尝试,从最初的关注一线城市到全面拓展全国战线,我们只有一个希望,《创业家》能成为宣传队、播种机,让我们的报道被更多的创业者看到,温暖更多正在创业路上的人,让他们不再孤独。

我们在一起教案 篇9

教学目标:这是一节以声乐教学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同学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的运用轮唱的方式有感情的完整表示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在歌曲《美丽的黄昏》的伴奏为背景音乐开始学习。

教师可提问:这段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它是几拍子的歌曲?

二、学习歌曲《美丽的黄昏》

(1)解决歌曲旋律难点:同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弹琴),出是卡片唱准下面的音。123143321

(2)解决轮唱难点

(3)学唱歌曲《美丽的黄昏》的曲谱:

可采取个人学习或小组学习的方式。教师引导同学注意音准和节奏和三拍子的韵律感。

(4)学习歌词

教师可提问:你感觉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表示了什么意境?你想用什么样的歌声演唱?

(5)学习轮唱

教师解释轮唱的含义,并作示范。

教师可根据同学能力分步骤进行:二部轮唱、三步轮唱。

3、器乐练习:

讲学唱的歌曲用打击乐器与他人合作演奏。

教学反思:能正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能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乐曲《森林与小鸟》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乐曲,培养同学正确的聆听音乐的习惯;能够正确区分乐曲的两个段落,并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记忆模唱乐曲的第二主题片断。

教学过程:

1、初听全曲:你听到了什么?

2、分段欣赏:

(1)欣赏第一局部:这段音乐描述了什么情景?为什么?(速度较慢、节奏较为舒展,表示了森林早晨的情景。)

(2)欣赏第二局部:

a、这段音乐表示了什么情景?为什么?(速度较快、节奏紧凑,表示了森林中各种鸟在鸣叫。)

B、小组讨论,选择自身喜欢的方式为旋律伴奏。

(3)完整欣赏歌曲:请你为乐曲起个好听的名字。

3、拓展教学:

这首乐曲的名字叫《森林与小鸟》。它表示了小鸟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自由快乐的.生活。请问同学们,鸟儿在什么样的森林中才无忧无虑的生活?才干唱出快乐的歌?我们现在生活的地球出现了哪些危机?作为少年儿童的我们应该怎样做?请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收集一些资料,一起交流。

4、教学反思:同学通过聆听音乐,积极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情绪。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绿荫》复习歌曲《美丽的黄昏》

教学目的:通过汇报小组学习的效果,激发同学的环保意识,揭示本单元的中心议题“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的思想。欣赏歌曲《绿荫》,感受乐曲优美的情绪,增强同学保护地球、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复习歌曲《美丽的黄昏》,并以小组的形式汇报演唱或演奏。

教学过程:

1、小组汇报:

(1)地球面临的问题。

(2)那些问题是由人类的影响造成的?

(3)我们该怎样做?

2、教师展示相关的资料。

3、欣赏歌曲《绿荫》:

(1)初听乐曲:地球需要绿荫、小鸟需要绿荫、我们人类更需要绿荫。

(2)再听乐曲:请问这首乐曲的速度?情绪?

(3)教师出示歌词:跟着音乐哼唱歌曲旋律。

4、复习歌曲《美丽的黄昏》

(1)全体齐唱

(2)全体练习二部轮唱

(3)小组练习并演唱二部轮唱

(4)全体练习三部轮唱

(5)小组练习并演唱三部轮唱或轮奏

5、总结下课

6、教学反思:同学养成聆听音乐的好习惯,小组合作演唱和演奏的表示能力有所提高。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留给我》

教学目的:通过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的方式,运用以掌握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学会歌曲《留给我》,指导同学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示歌曲,并为歌曲设计演唱方式。

教学过程:

1、导入:有关环保主题的录像片段。

2、学习歌曲《留给我》

(1)初听歌曲: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再听歌曲:你喜欢歌曲的哪一乐句?

(3)小组学习歌曲的旋律。

(4)分小组汇报

(5)教师弹琴,同学完整演唱歌曲旋律:注意用声方法。

(6)演唱歌词:有感情的朗读歌词、正确的演唱歌词、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教师弹琴伴奏同学有感情的演唱。

4、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并练习领唱与齐唱的演唱形式。

5、汇报设计结果并扮演。

6、总结下课

上一篇:劳动最光荣音乐课下一篇:kpmg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