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上问题的设计(通用10篇)
运用问题组织课堂教学,是教师频繁使用的教学方式。优秀的教师善于运用问题去激发和聚合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上什么样的核心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活动呢?
1.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
联系学生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不足感和探究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一组准备题,请学生依次回答。学生答到第3题时有一定的困难,第4题答不出,我马上说出答案,并让学生出类似的题目继续考我。我一一正确作答后,学生惊讶无比,想知道我用什么方法算得这么快,迫切想掌握这种计算方法,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学生在对公式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教材编排的顺序是: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但我认为,正方形是长方形的特例,其周长的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和明显。另外,学生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之前没有学过四则混合运算,因此在探索算法的时候可能出现一定的困难。于是,我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作了如下调整: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
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含义。你能判断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吗?(以此引导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回答略)
师:现在有好几种不同的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合理的?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解决。
师:同学们都想到了先量后算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算一算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动手测量,并列式计算。
生1:8+8+8+8=32(厘米)。
生2:8×4=32(厘米)。
生3:8×2×2=32(厘米)。
生4:8×2+8×2=32(厘米)。
师:谁来说说各自算法的理由?
(学生汇报)
师:比较这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因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可以使计算简便,所以求正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边长×4来计算)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
展示学生三种不同的算法:(1)7+5+7+5=24(厘米);(2)7×2=14(厘米),5×2=10(厘米),14+10=24(厘米);(3)7+5=12(厘米),12×2=24(厘米)。
师(小结):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生5:第一种。把四条边都加起来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6:第二种。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分别算出来,它们的和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生7:第三种。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的和,再乘以2就是长方形的周长。
这里对教学内容的呈现,由特殊到一般,认知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3.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在数学教学的设计中,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及年龄特点,挖掘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异的游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奇妙性,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之一。小学生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感兴趣的事物,必然会想方设法去认识它、研究它,从而获得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充分分析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正确把握他们的认知需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猜谜语、听故事、做游戏都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教学中,如果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谜语、故事或游戏,并在这些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设计了“摸大奖”的游戏。全班学生分小组开展游戏,每人每次从小组的摸奖箱里摸出一张数卡(摸3次),每人将3次摸出的数卡按要求(第一次摸的数卡放百位,第二次放十位,第三次放个位)摆成一个新数。然后学生小组内互相讨论、比较各自数的大小,组长把本小组最大的数写在黑板上,最后全班共同讨论、比较,并把黑板上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找出“大奖”得主。游戏进行到此时,每个学生都激动不已,有的高兴,有的叹息,都迫切希望能再做一次。我把握有利时机,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改变游戏规则(第一次摸的数卡放个位,第二次放十位,第三次放百位)再做一次,找出新的“大奖”得主。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潮迭起的游戏中一次次被激发,他们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而且通过对比前后两次游戏的规则和结果,发现了数字、数位与数值之间的变化规律。
(四)设计实践式问题,夯实学生思维
实践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器官运动,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的,是学生在用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使学生对学的知识能理解得更加深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的6个面,这时,我问:“为了不重复也不遗漏,可以怎样数呢?”“逼”着学生思考,最后得出数面的一般方法是:上面和下面,前面和后面,左面和右面共有6个面,学生认识了什么是相对面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你发现了什么?再一次逼着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用手摸一摸,有的用直尺量,有的把两块一样的长方体拼在一起,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到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接着,教师用取下长方体相对面的方法验证大小,形状一样,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观察、思考,使学生认识到长方体有6个面,相对面的大小、形状一样。这样的教学,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究,并通过语言,将操作过程“内化”为认知,使认识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一、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曾有教育学家提出:“教师欲促进自己学生的合作创新能力,就必须发挥民主、平等、合作的学习作风。”在过去的课堂学习中,学生对于合作学习这种意识较为淡薄,如今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数学课堂已经广泛应用了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其特点是在课堂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学习的心理环境,尽可能提供一个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学习环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对学生做出的努力给予及时的肯定,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激励环境。学生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便会逐步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自觉产生积极参与合作互动的欲望,激发他们合作创新的潜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新知的精神
发现问题等于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这一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将问题的提出很好地与即将学习的内容结合起来,教师就必须将问题设计得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操作性和探索性。假使题目具有了一定的挑战性,那么学生仅依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这样就需要几个学生的合作,进行具体的操作,最终完成对问题探索。
三、典例变式训练,发展解题方法多样化,加强学生合作学习与交流的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待同一个题目,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的学生在对问题的认知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在解题方面也有不同的解决方式,所以教师应多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利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在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小组会有不同解题方法,这些不同之处就必然会对学生的数学思维产生一定的冲击,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与交流的能力得到提高。
例如,七年级教材中的一个课题“尽可能大地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对这个课题进行分析,可得到两个解决问题的关键点:1.如何利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制作一个无盖的长方体?2.怎样才能尽可能大地使长方体的体积最大?显然这个问题对七年级学生来说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学习,对小组成员进行任务分配,让学生人人都参与活动,教师再进行恰当的教学引导,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完成对这一课题的探究。
四、师生互动合作与生生互动合作同步进行,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互动理念,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衡量教学活动成功与否的又一重要因素,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需在课堂上同步进行,才能提高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一课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让各学习小组明确学习目标,让小组成员根据目标要求具体地分配任务后,进行合作探究,在完成之后,给予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小组内部交流,统一思考成果,将其作为小组的学习成果。然后再让合作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全班各学习小组互相交流,分享大家各自的学习心得,补充彼此的不足之处,解决小组之间提出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教学引导与点拨,帮助学生对探究内容有更深的理解。
这个环节就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合作同步进行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多元互动的课堂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学习的效率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知识课外延伸,拓展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解决实际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意识;具体做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2)07-0050-02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教学理念。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敢于提问题,学会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最佳方法。因此,教师的教学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讲课时注重引导学生主动质疑并探究,这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因此,改变“师生问答”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自主质疑、解疑、释疑的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
一、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就是在人们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疑惑、难解的实际问题,从而产生一种困惑、怀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强化了个体积极思维,并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倾向称其为问题意识。目前,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对淡薄,具体表现为不能或不善于提出问题。
二、目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备课时都要精心设计自己的提问方式,以使教学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可是这些教师在课下“备教材”时却没有把“备学生”放在第一位,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提问意识和思维能力。在一次小学数学八省市教师教学观摩交流课活动中,有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提问达20几次,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可整节课学生都被“牵着鼻子走”,没有独立思考和发散思维的机会,他们的问题意识被扼杀了;还有的教师在上课时,害怕学生提问题,特别是上公开课时,教师总是希望学生的回答是“一帆风顺”的,一节课教师问什么学生就答什么,整个一堂课,基本就在教师问学生答的过程中“演出”,学生也害怕回答的结果不是老师所想要的,可以说很多学生在课上都在关注教师的表情,如果一个学生回答后,教师的脸是“阴转多云”,那说明教师的答案就是这个,学生如果没有按教师预设的答案回答,教师的脸“多云转阴”了,这样学生就在“猜”:老师想要的答案是哪个呢?试想这样的数学课堂真的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吗?学生得到的知识是真正理解到的吗?所以,在课堂上应把提问题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能自己提问,让他们有机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老师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想法,才能“打动”学生的心。
这样的例子在数学课堂上时有发生,所以,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值得每一位教师深刻反思并加以高度重视。
三、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几点做法
(一)给学生创设平等互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提问”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向老师提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不敢。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机会提问题。怎样解除学生思想上的顾虑,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是教师应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问题。
首先,教师要端正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看待。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气氛,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还要多用微笑、注视、点头、手势等方式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积极主动提出问题时,无论问得正确与否、简单与否、质量的高低,都应该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告诉他们能站起来提问就是良好的开端,是勇敢的表现。
其次,根据实际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敢于提问。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不要一下子面对老师和全班同学,在小组内先提,也可以举行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题比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的气氛中消除畏惧心理。如在复习“比和比例”时,在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目标后,把学生分成两大组,由一方提问,对方回答。比一比,哪组提出的问题质量更好,哪一组回答得好。结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也纷纷争着提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创设有教学情境,激发兴趣,使学生“想提问”
小学生在课堂上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不愿意提问。不愿意提问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对数学缺乏兴趣,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适当的问题情境等。当然,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在课堂上不能开动脑筋主动提问而只做“观众”。对于这些学生,教师要抓住适当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趣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心引发需要,因需要而积极进行思考,进而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这一节时,我设计了学生喜欢的魔术表演引入新课: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其中一只杯子装满了水,现在老师把这个杯子里的水倒入同样大小的另一只杯子中,水会从另一只杯子溢出一部分,你们相信吗?这时学生已经是满怀猜疑,瞪大眼睛看老师的表演,注意力高度集中。当老师把水倒入另一只杯子水却溢出后,学生的疑问更是接踵而来。这时我没有说一句话,而是学生们高高举起了小手,一个个向我提出了问题:老师,这是为什么?这里面有什么奥秘?……这样的问题反映了学生的心声,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这样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比教师古板地向学生提问更能激起他们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师也真正作为一名引导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三)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小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互相提问”
每一节数学课教师几乎都要设计学生分组讨论这一环节,因此这一环节教师要抓住时机,锻炼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主动质疑、主动发问的能力。在这一环节教师要积极参与到每一个小组当中,引导他们给小组内的同学提问,使讨论的过程真正实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分数的再认识”时,学生把一组分数进行了归纳,教师要求在小组内交流。这时学生可能只会关注分类结果,而不去追问原因和过程,教师就要参与其中,以小组成员的身份提出问题:你把这三个分数归为一类,是怎么想的?又如:你分为三类,理由是什么?然后引导其他同学每人给对方至少提一个问题。这样学生的交流才不会拘泥于形式,每个同学不但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了提问,而且在解答对方问题时也学会了分析与探究。
(四)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教学生“巧提问”
教师在给学生提问的机会和空间发表自己的观点时也要灵活机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引导,把他们的问题引到与教学有关的重点和难点上,使他们的问题提得巧妙,提得有价值。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机动地设计教学,掌握好学生提问的“度”。具体做法如:
1联系实际,让学生“会问”。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前,就要求学生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使学生感觉到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要用到百分数,激发了学生学好百分数的欲望。在学习中,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纷纷提出问题:统计时为什么要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或小数?百分数为什么不带单位名称?有千分数、万分数吗?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而且培养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创设情境,让学生“会问”。比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这样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学生特别提出了“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这个问题。这正是本节课着重要解决的,借助这一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知道了“转化”的思想方法,也就是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3拓展空间,让学生“会问”。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通常是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我在上课时特意留有一定的空间给学生思考,有些同学就提出“能不能利用三角形或梯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面积公式呢?”这样拓展思维空间,不仅让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自主探究、发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不同角度考虑学生可能会有哪些疑问,在讲课时给学生发问和质疑的空间。不要为了教知识而讲授知识,而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体验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乐趣,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任编辑高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当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学校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着眼于创新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学科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思维是一种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能突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善于提出具有新意的观点,或是解决了前人尚未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有创意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创设一个能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良好个性的教学氛围。语文阅读教学要以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为目标,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允许学生发展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敢想敢问,主动学习,乐于探索,体现学科特色,新颖而别具一格的有创意的教学氛围。在实际教学中常能听到学生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有的颇有见地,有的虽显不周,但教师应积极鼓励这些学生发表独特的或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思维的禁锢,让学生萌生创新的意识。
二、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
创新能力的培养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创造性思维就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显著特点是新颖性,首创性和独特性。小学生思维活跃,常表现出以上特点,教师应有目的,不失时机地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既要重视集中思维,更要重视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引导学生由果溯因,反向思考问题,发展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它常能引发创新思维,取得创造性成果。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顺向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协调发展,不放过任何一次机会去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
三、质疑善思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切创造从疑问开始”,“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质疑善思,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实践,培养学生敢说,敢做,敢创新的精神。从语言表达到用图画展示,从课本延伸到课外,可以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飞跃以至达到创新的境界,课堂实践包含着学生的创意,潜藏着创新意识,能有力地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小学 数 学 教 学 方 面 最 主 要 的 教 师 、教材、学生三者关系如何平衡和把握,这是需要具有领导者的教师,推陈出新,打破传统上自我 “陶醉 ”的 教学模式 ,把每 个 学 生 都应该当做自己的孩子来对待, 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情况不一, 这要求教师拥有公平、公正的心态对待学生,因材施教。 特别在数学课堂上, 需要教师对教学进行研究, 研究教学工作, 就是研究教学方法策略。 在其教学方法上针对问题保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科学地设计高水准的“问题”.要求问题合理巧妙设疑,根据学生心理,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兴趣。 如何在课堂上巧妙设计问题? 如何提高课堂数学教学气氛? 如何使用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如何让教学和成绩成为衡量这一模式的标准?
一、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的现状
通过听课调研和数据整理,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想法, 和资深教师教学方法的讨论中,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深思并解决相关问题。
1. 学生针对数学学习的困难 , 这个困难是学生课堂提问机会少, 教师不断讲解数学题 ,学生听 懂则过,不懂也则过 ,不 敢 去提问,教师又不积极反馈教学质量,造成了教师不在课堂提问问题, 解决问题, 学生“ 害怕 ”、拘谨的心理影响着学生学习知识的求知欲和成绩。 教师在教学方面也有在课堂提问题,但是提及问题缺乏整体性,提问群体较为单一, 如提问题时提问的学生多为成绩较为突出者。
2. 课 堂气氛调动不足 , 在提问方面比较随意性, 没有积极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随意提问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忽略问题本身是否足够符合学生回答时的思考时间和回答时间,能否进行积极引导,启发学生回答问题。
3. 提 问时缺少其他学生参与性 , 学生对没有提 到自己感觉到 “庆幸 ”,反 而 影 响到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教师提问时单一性。
4. 提 问时教师缺少创新性 , 提问的方式一问一答,提问方法过于老套,不注重学生回答时的思维,仅仅依靠自己的判断,甚至扼杀学生天马星空的思维。
5. 提 问时不注重难点 、重点 , 总结性较差, 提问不仅依靠问题来表达出学生课堂上学习的要求, 这需要提问时也可以增加课下时间的利用,玩中学,学中玩的思维缺乏运用。
二、课堂上的.提问方法策略
1 . 解 决上述出现的现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提问方法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帮助, 为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提问方法中首先考虑的是数学课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是学习数学的主导地位,这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亲近的和蔼的态度, 回答问题即使错了也不会受到批评, 积极让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带动课堂气氛,在课堂教师提问 的机会不是每 个人 都 可 以 回答 的 ,比如,数学问题:什么是正数,什么是负数?1/2+1/3= ? 如 何换算分母 ? 用这些简单的理论概念,增加学生的自信心,不要担心问题过于简单,主要是增加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感觉到问题自己可以很容易回答, 逐步深入下去,还担心课堂学生积极性差吗?
2. 巧 妙设疑 , 引起求知欲 . 巧设疑问 , 这要 求 教 师 拥 有 足 够 了 解 数 学 知 识 的 前 提下,才可以更好地讲授知识,提高学生积极性,需要逐步深入。 如针对数学问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当计算一个物体面积,可不可以利用生活常见的物体呢? 比如,大家的课桌面积是多少啊? 怎么计算啊? 谁可以最快速度算出来啊? 这样巧妙设疑, 学生动手,求知的愿望增加,知识在这种巧妙利用生活实际去设计问题,学生增长了知识,数学课堂 的提问不应局限 于 课 本 上的 知 识 ,巧妙设疑, 最终获得学生的思考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3. 提 问时需要把握重点 、难点 , 问题要突出 ,要明显,要简洁 ,数学是一个 严 谨的学科,他需要符合逻辑的数学运算,数学的重点要多次反复地提问, 让学生在脑海中加深记忆, 教师多次提醒和要求数学题解决的方法,让学生养成重点、难点的练习和注意,在教师提问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提问,这是互相的,教师可以在讲解一个新的知识点后,可以询问学生是否听懂了,没听懂都有谁? 什么听不懂? 告诉学生不要担心听不懂,听不懂多讲几次,直到学生完全听懂。
针对小学课堂上的呆板和传统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用于当今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时代在大背景发展变革时期,跟随着也是小学生在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与人交流方 面 也 不 仅 仅 停 留 于 教 师 曾 经 生 活 的 环境, 只有深入学生的世界里才可以更加有效地教学。
一、主动性方面的习惯
1、课前准备 首先学生要自觉准备好学习用具;二是调整好上课的状态;三是知识准备,课前通过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回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或者是讨论有关的数学问题,总结学习经验等等,作一些知识方面的准备,这对课堂是一个重要的铺垫,可以起到“树楼梯”的作用。
2、举手 应该提倡正确的举手姿势,举手时身体要坐正,右手放在身体的前方,或者左手放在身体的左前方,眼睛看着老师。
3、发言 通常有单独发言和集体发言两种形式,同学们在集体回答老师的提问时,不必高声回答,只要能说给自己听到即可,但必须简洁明了。对于学生的单独发言要求流畅连贯完整,说话有头有尾,语速不快不慢,语调抑扬顿挫,声音洪亮,吐字清晰有力,发言时要对着同学们,说给同学们听,眼睛要充分与同学们接触。
4、勤于动手 在数学学习中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在动手训练和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做到知行统一,手脑并用,周密性和严密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加强,正所谓“听到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勤于动手的同时,还要善于动手,就拿做数学作业来说,要注意效率,当堂完成,先思后做,做后自查反思;注意效果,不抢时间,不能心急。
二、学习方法方面的习惯
5、阅读 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学会数学的阅读,首先数学阅读不必大声朗读,讲究读给自己听,只要自己能够听到就行,大声读大都是读给别人听,只有读给自己听才能保证有所思考,虽然大声朗读能够加深印象,有利于记忆,却不能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其次阅读时要注意文字中有用的数学信息,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发现和分析问题。
6、记录善于学习的同学也善于进行课堂记录,必要的课堂记录有助于过后进行讨论学习,便于重新拣起细细思考慢慢消化,有效的记录有利于日后的学习,是期中期末复习的重要专题材料。记录绝不是全盘照搬,而是有选择地作重点记录,比如重要的经验方法、不大理解的问题、做错的或容易做错的典型题目、某些新的发现或心得体会,记录要简明扼要,便于理解,并且当天一定要作好整理归类,记录可以写在课本上,可以写在卡片上,也可以写在专用的分类记录本上。
7、反思 要解决学生“粗心”的问题,有效的方法除了加强针对性训练之外,养成反思的习惯,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克服粗心的毛病。学生表现粗心的地方,大都是问题当中要求细密的地方,有意识地让学生对那些细密之处和容易出错的问题进行反思,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有利于引起对细微之处的注意。经常反思的人,一定更加细心,思维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考虑问题一定更加周密,解决问题的经验也会渐渐丰富。如果对反思的结果作一些书面的记录总结,特别是对那些“粗心过的地方”作适当的记录总结,反思的效果一定会更好。
8、质疑质疑是问题解决的第一步,是创新的基础,善于质疑的人,善于发现问题。从素质教育角度来说,让学生提出问题固然有困难,于是取而代之的直接告诉学生去做什么,或直接将他们带到问题的终点,这虽然使学生获得了任务,但却使学生从小就丧失了问题解决和推理的能力,并最终使他们丧失了数学能力。教学上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求同存异,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不同的见解。
三、注意力方面的习惯
9、倾听倾听是全神贯注的学习,是重要的课堂学习方式之一,认真倾听是收集意见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倾听的目的是要把说话者的意思通过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内化,变为自己的思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善于听取大家的意见,只有倾听者才能抓住说话者的要害,充分领会说话者的精神。另外倾听也是对发言者的尊重,是最起码的礼貌,只有认真倾听别人讲话,别人才会听你讲话,当老师或同学在发言的时候,应强调同学们认真地倾听,同时还要注视着发言者,不要做其他的事。在听取发言的过程中,如果有其他问题或想法时,可以先作好简单的记录,决不可随便插话抢话,要等到老师或其他同学说完了,才可以举手提问或提出意见。只有学会了倾听的人,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课堂上,漫不经心的听讲者,叽叽喳喳的听讲者是很难提高学习能力的,不可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类比导入,突出一个“趣”字
【片段一 】
1. 课件出示交通标志.
师:这些标志你们认识吗? 它们是什么标志呀?
生:认识,禁止鸣喇叭,允许掉头. (课件出示文字)
师:为什么已经有了文字还要加上图示呢? 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1:看图更方便.
生2:有些人不认识字的就直接看图就行了.
师:哦,看图比看文字更快捷和方便.
2.出示:PRC,师:这是什么意思.
学生沉默,再出示: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学生齐读英文,恍然大悟,师范读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PRC是中国的简称.
出示:USA,学生齐:美国
师示范读: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美利坚合众国, USA是美国的简称.
师:你们更愿意记哪个?
生齐:简称.
3.你们身边有简单的,明确的,使人一目了然的东西吗?
生:2B铅笔的记号“2B”
师:老师要求大家翻到统计与可能性,你怎样很快能翻到?
生:看目录
师:铅笔盒里有什么? 你们新学期一开始就要记下来的?
生:课程表
出示一张课程表
师:这样的表格形式让人一目了然,生活中运用一些好的方法、策略,能使事情变得简单,使人一目了然. 板书:策略. 数学学习中也是这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策略.
【评析 】
新课的导入, 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 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 张老师充分考虑了四年级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依据学生的年龄特证和认知特点,设置了易于学生感知和参与的现实情境,用交通标志和中国、美国的字母缩写,使学生上课一开始就置身于轻松的氛围之中,再通过与学生的一番对话,使学生体验到图示的简捷方便. 这样展开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发学习兴趣无疑又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可以说,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无疑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二、直接导入,突出一个“实”字
【片段二 】
直接出示课题
师:今天沈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什么?
生齐:解决问题的策略
师:策略是什么? 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用过呢?
生1:警察在抓坏蛋的时候,坏蛋劫持了人质,警察就要想好策略怎样既不伤害人质,又能抓住罪犯.
生2:古时候打仗时,为了赢取胜利,就要运用好的策略.
生3:……
生4:……
师:在数学上,为了顺利解决一些问题,也要用到策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
【反思 】
由于每节课的知识不同,每个班级的情况不同,所以在新课的引入上要力求新颖、独特,这样,才能给学生常学常新之感, 才能使学生常保浓厚的学习兴趣. 沈老师采用的是直接导入,就是开门见山紧扣教学目标要求直接给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来导入新课. 沈老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后, 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策略”在生活和学习上的重要作用. 这样导入新课,简明扼要,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带着好奇心去听课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在沈老师的课上,她朴实、自然、灵活的教学艺术;深厚、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让我印象深刻
【关键词】 语文课堂 设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5-080-01
0
假如你遇到这样的课堂会如何?“老师一上讲台,就说我们今天学习某篇课文,打开课本第几页,请学生把全文划分部分?一节课不是‘满堂灌’就是‘满堂问’。那么,这节课一定是失败的,因为学生已经厌学了。”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以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以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的新理论,逐渐深入人心了。所以我们要打破上面语文课堂的形式,要让学生对上语文课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课堂提问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形式之一。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我们在课堂上应如何来设计问题?
第一,激疑导入能让学生最快进入学习状态
激疑导入就是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从下课松散的精神状态立即进入学习氛围,为下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先请学生听筷子兄弟的“父亲”,然后请学生思考领悟:你听出什么了?你仿佛置身于怎样的场景中?再如在教学《一片槐树叶》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我问学生:从小到大,你们珍藏过什么东西吗?你们是怎样保管的?假如你捡到一片槐树叶,你会如何做?采用这种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
第二,分析课文时的提问要扣住重点,抓住难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提准了,也就找对了方向。七年级《犟龟》是篇童话。学生虽说对童话感兴趣,但未必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还要能达到《新课标》提出的“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要求。当时我就提出2个问题,重难点结合。①小乌龟在去参加狮王婚礼的途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如何克服的?②从小乌龟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它的性格是怎样的?能用文章中的哪个字来概括?设计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文章,让学生去体会小乌龟是如何战胜困难的,才能正确理解“犟”的内涵。
第三,教学中的提问要能引导学生观察、联想、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照本宣科,而应根据课文提示语和课后的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的特定条件去探索解题思路,这样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另一方面可以教会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如我在教学《乡愁》这首诗时,在揭示采用象征的表现手法难度较大 ,学生一下子不好回答,可采用总分式提问,我在备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提问:①这首诗的题目何解?②诗中把乡愁比作哪些事物?③诗中为什么多次提到母亲?④诗人的感情变化是如何深入发展的?采用台阶式提问方式,再配上一幅幅相关的插图,由易到难,由低到高,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深入,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四,课堂上的提问要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课堂上应避免“满堂问”,最好设计的问题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我们学习《范进中举》时,这句话“噫!好了!我中了!”是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分水岭,能够准确分析这句话,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当时教学时我设计了3个问题。①“噫”能用“啊”“嘿”“耶”等词语替换吗?②这句话中两个“了”是什么意思?③范进“中了”后,哪些具体的事情“好了”?( 同学们议论纷纷,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经过思考会发现,简简单单六个字,却包含了那么多的意思。我们经常用语气词表示当时的情感,“噫”是如此强烈而独特的告诉我们那“捷报”是不期而至的,而其它的语气词却没有那种韵味。这句话用了两个“了”,第一个是时态助词,表明以后终于会变好;第二个是意愿终于实现。而范进“中了”后就更有意思了,胡屠户客气了,乡邻恭敬了,张乡绅送礼了……设计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文章的理解变轻松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当时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和世态炎凉。
第五,课堂提问要有创新精神,可以采用变式提问
变式提问是有目的地根据同一问题设计变式题启发学生展开探究,引导学生之间的讨论。在中考中,四大名著是必考的,所以我们在教学相关的课文时,可设计变式问题。如我们在学习《空城计》时,我们的重点学习人物是诸葛亮,围绕这个人物我们可以设计些变式的问题,老师问:东吴有一人物是他的死敌,那人是谁?我们可以用句俗语表示,是什么?学生答:周瑜,既生瑜,何生亮。也可以设计跟《水浒传》相关的题目,如水浒传中军师是谁?他被称为什么?学生答:吴用,智多星。
第六,课文小结时设计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善于“生疑”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如我在教学完《南京大屠杀》后,我问学生,我们在七八年级时学习了《“两弹”元勋邓稼先》,《水稻之父——袁隆平》以及今天学了的《南京大屠杀》,你们有没有思考:当今世界风云际变,作为当代中学生应该怎么做呢?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进行总结,可以更好的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当然,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不断探索,创新和总结。而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设计好的问题能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数学课堂上,如何做到让学生更多的展示所学知识
华亭三中周宏伟
我们施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已近两年,而在现实的课堂中,不可否认,大多数的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或者不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更不愿意在课堂上展示自己。我们刚开始施行“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老师在成果展示阶段进行指导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而要根据上课内容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表现能力以及在活动中的生成问题进行合理的判断、分析之后,选择出最恰当的展示方式,展示方式可以是板演、谈话、动作、表述、分析、归纳、图表、媒介等等,而不是只关注展示的结果,忽略了学生展示的过程,因为在整个学习活动活动中,学习展示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在此以前我们的老师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学生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课堂,对于于初中的学生,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上应该不是展示主要的问题,最主要的是学生情感水平、胆量、心理、表达能力等等非常有限,因此在进行展示时,我们不能把学生和老师的水平来要求他们,而应以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表达,不管是何种表达方式,只要是将学生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真实的感悟告诉大家,那么这种方式就是适宜的。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展示呢?
一、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课堂上,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才能真正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可是,由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每个班级里总有一部分学生不原意或者不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课堂上教师指导的学习活动往往演绎成优生或部分中等生的“专场演出”,久而久之,导致差生面过大,厌学的学生日益增多,造成恶性循环。这种后果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相悖,不利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认真分析,不难发现,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这些学生的基础偏差,对自己缺乏自信,不敢大胆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此,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方式来激发他
们的参与意识。
首先,帮助学生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在课堂上,我们要特别关注这些问题学生,总是让他们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先锻炼他们的胆量,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帮助他们树立“参与无错”的思想。他们每次回答完问题后,我应该积极鼓励。有时他们回答错了,我们不能批评,反而,大加赞赏他们积极参与、勇敢发言的精神。这样,这些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就会逐渐克服自卑心理,从而树立自信。
其次,在课堂上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利用学生、解放学生,使他们能够大胆说话,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把思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再次,在课堂上,我们要针对不同情况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启发诱导的方法固然很多,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沟通。如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后,可讲一些激励性的话:“这个问题比上个问题更有难度,哪个勇敢的人敢于挑战?”这样就可以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学生回答结束时,要尽量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客观的、中肯的评价。比如“你的想法很新颖”、“你的表达很清晰”、“你的见解与众不同”等等,这些激励性的语言,能使学生感到自我价值得到肯定,进而形成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力量,促使其积极上进。
最后,要多给学生一些鼓励,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作为老师尽量把课堂的内容讲得生动一点,可以适当的讲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课外内容,让大家都尽量融于课堂,活跃课堂的气氛,可以多提问让大家回答,还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当一回老师,学生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讲课,这样的效果应该是可以的。
二、营造和谐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展示。
情感教学是师生之间真诚的情感交流,它可以创造一种轻松自如、气氛活跃、心情愉悦的教学氛围。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情感交流有意识地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各抒己见,切实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允许学生标新立
异,使课堂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共同商讨的场所。这样,学生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畅所欲言,尽情讨论,学生的意见得以展现,学生的思想得以交流,学生的潜力得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课堂效果也就好起来。学生在课堂中张扬个性,展示自我,收获知识,收获成功,收获自信,收获快乐,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学习的兴趣是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以此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1、精心创设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激励学生参与对问题的探究。这些问题的设计要能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能够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应有的发挥。
2、点拨疑难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参与。
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进行点拨,要“点”在学生不懂或者似懂非懂之处,“拨”在学生容易忽视又与教材重点、难点密切相关之处。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耐心疏导,集中大家的智慧进行释疑。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寻找资料加以研究;对范围过大的问题,可以把它分成若干个小问题,以便让学生逐步把握问题的实质。
3、引入争议问题,吸引学生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有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入一些有争议价值的问题,供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年我担任了102班的班主任。在接手这个新班之前,我便开始对这个班的规划,两年我们要做什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这样一句话:“因为我的存在,而让他人感到幸福”。正是这句话,使我茅塞顿开,我两年的规划也有了。除了让我的学生在学校学到必要的文化知识外,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便是我力推的。
一、在导入新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志于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数学教师,总能注意发挥教材优势,充分重视导入新课的教学设计,大家都知道,一堂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导入新课,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情境,应根据本课堂的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有机地进行德育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时,教师先用课件演示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画面,让学生说出春晚的时间是几时?联系春晚来导入新课,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既使学生对“时、分”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从而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在讲授新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德育是做人的根本。”课堂讲授是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主要途径。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很多丰富的德育教育内容,大部分德育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在讲授新课中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教学《整理与分类》的时候,我就说了希望同学们能利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回家帮助爸爸妈妈整理衣服,你能不能在今天的知识学习了之后自己整理衣服。没想到真的小朋友们做到了,在微信上收到了好几个家长发的孩子整理衣服的场景,三、在巩固练习中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而数学在巩固练习中实施德育教育,必须充分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教学内容,通过练习和实践活动有机地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这样,学生才能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受到生动而自然的思想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达到了既巩固知识、又渗透德育教育的双重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在巩固练习中教师可编这样一道分数趣题:“有一天四个分数好朋友分别是1/
2、4/
4、3/
7、3/5他们一起去旅游,乘车的时候,列车员要求他们按次序上车,请问他们的次序该怎样排才好呢?理由是什么?”题目刚出示,学生个个抢着回答,有的说从小到大排列,有的说从大到小排列,并分别讲出自己的理由(从小到大的理由是大人要照顾小孩,从大到小的理由是小孩要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只要学生能说出理由,教师就给以表扬。此时,教师就因势利导,教育学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讲文明,有礼貌,守次序。作为我们学生应该尊敬老人,给老人让座,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美德。通过这样的练习,把枯燥的知识变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巩固了新知识,又有机地将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之中。从而培养学生从小讲文明,懂礼貌,守次序、尊老爱幼的良好品质。
四、在课外延伸中渗透德育教育
【数学课堂上问题的设计】推荐阅读:
数学课堂上的趣事06-01
三年级数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教案设计09-17
数学广角--搭配问题 教案设计09-11
周期问题数学课堂教案设计11-02
数学广角烙饼问题教学设计09-08
数学三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1-13
二年级数学《用乘法解决问题》教学设计01-04
[四年级数学]植树问题教学设计及说课07-03
关于离散数学的问题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