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考前复习计划
学科计划
语文:每天完成现代文阅读题、古诗词鉴赏题各一道;每天复习背诵成语、一字多义(到5月初结束)。
数学:有重点地看一遍笔记和书(4月23日前);重点练习立体几何(客观题)、圆锥曲线、向量、函数、导数(主观题)等题型,加强数学思想的训练;复习错题(5月初到中旬)。
英语:坚持每天背单词、词组和作文;每天练4道阅读题(到5月初结束);重整笔记(5月初至5月中旬)。
文综:根据考纲细过教材,整理笔记;每天做一套综合题练习手感。
阶段计划
第一阶段:从现在起到4月底。
1.将政史地三科教材通览一遍。历史按考纲整理知识点,政治复习笔记中记录的背诵内容,地理重点复习自然地理中的原理内容。
2.数学跟紧老师的专题训练。因为三角函数是自己的薄弱环节,所以会在课下时间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3.英语保持稳定的状态就行,坚持每天做好老师留的作业,每天背单词、作文。改错不太擅长,每天额外做两篇,一模阅读理解不好,近一周尽快找回阅读的感觉。
4.语文回顾一下原来积累的东西,不计划倾注过多精力,但会坚持积累作文素材。
5.文综客观题急需加强,保持每天一套选择,定时完成。
第二阶段:5月初到5月中旬。
1.将政史地、英语笔记按页数或专题分好,每天定量。数学看做过的练习,筛选自己不擅长的题型。
2.以一种轻松的状态和心态进行语文复习,多读满分作文、素材故事,多翻古文背诵手册、成语积累,多记细节、易错点。
3.对文综的套卷练习仍需继续。如果客观题有改观,就多练主观题,但客观题准确度和速度的训练不能止步。
第三阶段:5月中旬到6月初。
1.查缺补漏的最后阶段。文综、英语以错题本为主要战略目标,通览错题。
2.数学听老师的安排,应该会告别专项,回归综合卷,提高解题能力和答题速度。
3.英语单词、作文不能丢。
4.语文仍然要轻松,多读、多看、多记。
第四阶段:高考前一周。
1.心情放轻松,建立足够的自信。不再看难题偏题,专注在基础知识上,会再看一遍文综教材。
2.数学、英语、文综的每天一套卷还会继续(会尽量与高考时间相同,调节生物钟和兴奋点),选择比较基础的卷子。语文不停地积累就好。
其次, 要针对不同的题型指导学生不同的复习方法, 不仅具有多样性, 更要具有针对性。比方说, 苏州英语中考的第二大题便是完型填空, 也是学生考前复习最为困惑的题型。一方面它所占的分值达到了40分, 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而另一方面, 学生又实在不知道它会考什么、怎么考,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两眼一抹黑”, 有的学生恨不得把“骰子”带上考场, 把这些题目交给命运女神。在这种情况下, 老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调整好心态:其实完型的复习工作在学生复习单选时已经同步进行了, 因为完型中也是涉及到介词、动词短语、连词、复合句等;而我们需要额外要做的就是根据文章逻辑关系来体悟关键词 (笔者已经在《阅读理解ABC》一文中做了比较详细的阐释) , 让学生根据自己历次重要考试中完型的失分情况来总结自己对于哪一类题型中的关键词的悟性还有待锻炼和提升。教师要让学生坚信:这种悟性是一种学习能力, 是可以通过锻炼得到提高的。
接下来, 我们便要帮助学生树立对阅读理解的信心, 指导学生总结常见阅读理解的题型:记叙文、说明文居多;而记叙文中通过一个事件进行情感表达的居多, 说明文中以医学类和物理现象类的难度更大。教师要指导学生总结自己对于哪一类文章比较“苦手”, 再结合不同的题目的和具体的解题方法, 进行总结感悟。而笔者根据多年一线的教学经验得到:大部分学生对于以细节阅读为目的的题型, 失分率比较高;还有一个失分的高频点就是如何确定文章的最佳标题。在细节阅读题中, 一定要关注一些有转折意思的词, 如however、but、instead等;而在根据上下文猜画线词的含义时要特别关注and、or、but、so、because、as a result、result in等;在考虑文章的最佳标题时, 首先应该考虑的是文章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通常这两段最能反映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如果还不够, 那么就要关注每一段的第一句话, 同时考虑能够贯穿文章的话题或思想。
在二卷主观题中, 第一大题为词汇检测题。苏州卷在这一题型中一直考查10个词汇, 分值为10分, 而且这一分值保持稳定。进一步研究后发现, 试卷中考查词汇基本形式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而需要考生依据具体语境作出相应变化的词汇呈上升趋势。2006年考查词汇基本形式的数量占到7个, 需要考生根据语境作出变化的只有3个词汇;2007年考查基本形式的词汇下降了1个, 需要变化形式的词汇相应增加了1个, 即需要变化的词汇是4个;2008~2011年考查基本形式的词汇的数量一直保持4个, 而需要根据语境作出变化的词汇也稳定在6个。这6年中, 该题型名称一直为“单词拼写”。2012年, 这一名称演变为“词汇检测”, 具体试题新设了不提供提示的词汇考查, 不仅包含了原有的考查元素, 还增加了“根据句子, 通过上下文写出空缺处各单词的正确形式”的答题要求。显然, 这种变化对考生的解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题型中, 也有它的一些常频考点, 名词7次 (2011-44, 2011-49, 2012-44, 2012-49, 2013-41, 2013-43, 2013-44) , 动词9次 (2011-47, 2011-48, 2012-43, 2012-45, 2012-48, 2012-50, 2013-42, 2013-47, 2013-50) , 形容词4次 (2011-42, 2012-41, 2012-46, 2013-45) , 副词3次 (2011-50, 2012-42, 2013-46) , 数词3次 (2011-41, 201-46, 2012-47) , 介词2次 (2011-45, 2013-48) 。对于这类题型, 最为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握句子的语言环境, 根据句子的语境来答题。如:
2012-44:Have you given the kids their bus (车费) __?
2013–41:The local clubs are making every▲ (努力) to interest more young people.
2013–47:Have you▲ (讨论) the problem with anyone?
在句子翻译中所考查的知识面也是比较全面的, 如:宾语从句 (2012-52, 2012-55) , 状语从句 (2012-55, 2013-53) , 运用固定句型 (2012-53、2013-55) , 固定搭配 (2013-51、2013-52、2013-54) 。除此以外, 被动语态也是此大题的常频考点, 如:2011-54、2012-540、2013-54。所以老师要指导学生在复习时关注运用重要词汇、短语、句型和语法结构等语言知识的能力。如表示列举的连词:first, second, third;firstly, secondly, thirdly;first, next, then;in the first place, in the second place;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 thing;to begin with, to conclude。表示原因的连词:because, since, as。表示结果的连词:so, therefore, thus, as a result。表示让步和转折的连词:however, still, though, yet, in spite of, whoever, whatever。表示对照的连词:on the contrary。表示补充的连词:also, further, furthermore, similarly, moreover, what’s more, too, either, neither, not…but…, not only…but also…表示时间顺序的连词:when, while, as, after, before, since, until, as soon as, once。表示目的的连词:that, so that, in order that, lest。表示条件的连词:if, unless.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考前还可以帮他强化一些“万能句”, 以应付试卷中的灵活题型;而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 可以指导他们运用不同句式, 给文章添彩。
在帮助学生分析了明确的目标和介绍不同的方法之后, 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尤其要关注学生情绪的波动, 在需要的时候给予鼓励和支持;课堂上多为学生创设条件, 最大限度地用好“同辈效应”, 让班级中最耀眼的金子———也就是学生眼中的“学霸”, 能够把光亮辐射到最大, 从而实现双赢。对此, 老师要做好调配工作。
摘要:考试对于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但很多学生在考前复习阶段却很茫然, 究其原因, 大致有两点:一是学生感觉自己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实在是太多, 就像散在地上的一颗颗珍珠, 捡也捡不过来, 所以就很容易感觉烦躁, 从而也更容易变得浮躁;二是学生总觉得把书、资料、试卷打开看的时候, 发现自己每个题都会, 而把它们阖起来以后又发现脑子里什么也没有。所以, 教师一定要以引领者的身份在考前给予学生科学的复习指导, 从而帮助他们扎扎实实地做好考前的复习工作。
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和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复习和考试的关系,认识不到考试的意义。在现行的教学体制下,考试是一种比较直接和有效的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考试成了许多学校对教学效果评价的单一手段,致使教师和学生感到压力过大。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它只是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之一。考试可以让教师找出教学中的差距和不足,反馈教学效果,从而改进教学方法,也可以促使学生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找出比较好的学习方法。而考前复习则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巩固、转化和调整,使知识结构更加条理化。要想提高复习的效果,首先要让学生走出对考试认识的误区,正确认识考试的意义。那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考前复习呢?
一、系统复习法
系统复习法适合于复习前期。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进行,由浅入深串联知识,是一种总结性复习。笔者采用树状结构,按照每章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回忆本章学习过的内容,如定理、定律、公式和知识要点等,以及本章的重点、难点,可以采取提问、总结、归纳等方法,让学生对本章内容有一个系统的把握。把本书内容压缩成提纲、要点,即知识点,再把知识点逐一阐述,让学生系统掌握,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我们又称这种方法为厚—薄—厚复习法。
二、按部就班法
通过教师系统地带领复习,学生把书本知识又学了一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每章的知识结构展开,结合知识点查漏补缺,由前到后地把每章重点内容重新巩固一遍。这一次的复习重点应放在学生还没有掌握或没有弄明白的难点上。这次复习使学生重新温习没记住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而教师在这个环节中起指导和解疑的作用。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重新分类,对个性问题分别解答,对共性问题进行统一分析、解疑。这一次可以使学生把全书内容全部排查一遍。由于全书知识链条的结构是环环相扣的,这种复习方法一定要从前向后进行,因此称之为按部就班法。
三、小组探讨法
通过前两遍的复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全书的内容和要点,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相互提问,自己设立一些问题,相互解答,相互纠正,以查找前期复习过程中没有掌握的内容。如为了掌握编辑元件属性的多种方法,教师可先让学生互相提问,然后再上机操作验证。小组探讨法可以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借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总结能力。
四、现身演示法
这种方法更适合于学理性较强而极易混淆的知识点和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心理学认为,记忆实质上是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所以,靠多种感官感知比单靠某一感官感知留下的痕迹要多、要深。因此,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通过实验和动手操作,利用实验现象和操作结果来验证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如对三极管的判定方法这一部分内容,总是有学生把NPN型和PNP型三极管的测量结果混淆,于是笔者进行现场演示并让学生自已测量,用现象来加深学生的记忆效果。
五、个人总结法
通过前面的复习,学生已基本掌握了全书的知识,这时由老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内容按章节列出每章的提纲,进行总结。如本章有几节内容,每节内容都有哪些知识点,这些内容自己是否都已掌握和理解。个人总结法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总结和概括能力。
六、模拟考试法
在复习过程的最后,由教师组织一到两次模拟考试。教师根据全体学生的复习情况,结合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出一份学生易混淆、易出错且融合重点、难点的试卷,通过测试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出错情况,教师再对这些问题进行统一纠正。只要掌握了这些内容,复习目的也就达到了。
众所周知,为了扩大招生量以及范围,全球各大高校都放宽了门槛,促使越来越多的国际学生选择提前进入大学配套的语言课程进行学习,当然,这样的选择有利有弊,一方面可以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面对正课的压力前提前使用与国内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能够更好的了解当地的文化,但是伴随着高昂的学费,过早的进入语言课的学习不见得是学生的最佳选择。
那么如何有效的利用国内的时间,取得满意的语言成绩,将语言课的周期长短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1. 制定语言目标
老师会帮根据你的.程度以及期望,帮你你预选5-10所理想大学,并帮你查询制定你将冲击的目标语言分数。然后推荐你去专业的语言机构进行模拟考试测评,了解自身的真实水平,结合学校的申请条件才能够合理的制定后期的学习方案。
2. 拟定考试的时间:
确定自己将要参加的考试时间,建议时间间隔为3-4个月,一共2-3次,其中第一次考试可以做摸底的实战演习,第二,三次考试可以作为对于前阶段学习的检验。只有真正的实战才能检验出学生的真实语言能力。
3. 修改学习计划:
学习贵有方,复习应有法。就复习而言,那种仅仅靠“汗水+时间”的做法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在日常学习中,我们也发现,有的同学尽管珍惜分分秒秒,但复习效果却不理想;有的同学用于复习的时间似乎并不多,却记得牢,不易忘记。原因之一是这部分同学能遵守学习规律科学的组织复习。根据记忆和遗忘的有关规律,提高复习效果,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深刻理解学习内容。要想使复习取得好效果,必须重视复习之前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心理学研究表明: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记忆,其效果大大优于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这是所谓的理解效应。因而人们常在学习中将一些机械的、本身无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意义加以理解,借以提高记忆效果,如将π值3.14159理解为“山间一寺一壶酒”,将富士山的高度12365英尺理解为“1年的月份加1年的天数”。因此,无论是听课还是平时自学,都应注意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求弄清材料的意义,进而做一些提炼和概括以便抓住要点和关键去复习。反之,不去理解学习内容,只是一味地靠机械重复的方式复习,往往事倍功半。
第二,复习任务要明确。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提出明确目的和要求,如今天晚上记忆15个生字,明天下午熟记一篇文章。有了明确的复习目的,会使大脑细胞处于活跃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对外界信息反应敏捷,记忆清楚。实验表明,围绕目的和要求,集中注意力阅读两遍材料,比随随便便读10次的记忆效果要好得多。在复习某些材料时,应抱有“下决心记住,执意不忘”的目的与想法。当然,也不能急于求成,贪多求快,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第三,及时复习。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即在学习后短时间内遗忘快,以后逐渐减缓。因此,必须重视在识记后的及时复习,一般是当天功课当天复习。每天上完课后,在复习方面,应做好几件事:
首先,积极赏试回忆,
即在当晚把老师上课传授的内容重现一遍,以检查听课效果。如果能回忆全部或大部分内容,证明自己对当天的学习内容掌握得好。否则就应查漏补缺,及时复习,加以强化。回忆时,可边忆边对照书,亦可忆完再看书。为了使回忆专心,最好手脑并用,可在草稿纸上把回忆的主要内容写出来。
其次,仔细阅读教科书。回忆当天学习内容后,为了加深印象,要用一定时间认真研读教科书。看书时,应将重点内容,如重要的`概念、公式、原理等或容易忽略的内容勾划出来,以便今后复习时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再次,认真整理笔记。听课笔记是很好的复习资料。每天上完课后,将笔记加以整理和提炼,使其成为索引清楚、中心突出、内容精练的资料,便于今后复习。
最后,注意有针对性地使用参考资料。参考资料是中学生复习时借助的辅助材料。面对那些名目繁多、内容繁杂的各种参考资料,要有针对性地选用。要围绕老师讲授的中心内容去参看有关资料,老师当天讲授的内容或自己发现的疑难,都可以作为查阅参考书的中心。另外,不要埋头于参考资料的题海之中,搞解题复习法,以免浪费时间。而对参考书中精彩的部分,带有指导性或代表性的题目,可以摘录记入笔记本中。
第四,改进复习方法。复习方法的重要性决不亚于学习材料本身。方法得当,则事半功倍;方法不当 ,则事倍功半。根据记忆原理,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复习:
分散复习。复习切忌集中搞“歼灭”战,而要化整为零,各个击破。分散复习是指复习分配在几段时间内,如几天、几周内,分段去完成复习任务。实验表明:分散复习优于集中复习,因而,那种平时不管不问,考前加班加点,打“突击战”的做法是不对的。采用分散复习法,每次复习的时间不宜太久,每一项复习内容,间隔要恰当,其间隔不宜太密,也不宜太长。对于多次复习的学习材料,在时间的分配上,早期复习的间隔时间稍短些,以后逐渐将时间间隔拉长。
阅读与赏试回忆结合。阅读与赏试回忆复习法是相对纯读法而言。所谓纯读法,即对全部材料从头到尾反复阅读,直到纯熟为止。而阅读与赏试回忆法,是将材料读几遍后,就开始赏试回忆,遇到疑难处,重新阅读,然后再回忆。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复习效果优于纯读法。
作者|十一
首先以听说读写为主要的学习途径,在复习的阶段,也要指导学生朗读,培养他们朗读英语的习惯,继而在读、说的基础上,慢慢提高学生听、写的能力,这样相辅相成,才会收获复习的最佳效果。
其次,复习久了,多少都会有烦躁的心理,特别是那些对英语缺乏兴趣的同学,更需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找一些合适的内容,知识点不要太难,让他们有成就感,提高他们的兴趣,这样在复习中还是可以取得小小进步的。
人们对于刚学过的东西,总是一开始忘得快,过一段时间就逐渐减慢。所以您指导孩子复习,必须要注意这个规律,让孩子及时复习。 每天孩子从学校回来都学了一些新东西,您可以要求他先复习当天所学的内容,复习之后再做作业。 还可以告诉孩子,每天晚上睡觉前想一想:“我今天都学了什么!”然后在头脑里把这些东西过一遍。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您可以用问话的方式让孩子回答,比如“今天的语文课都学了什么?”孩子回答后,再进一步询问。比如孩子说学了两个生字,就可以说:“这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写给妈妈看好吗?”孩子不会写的话,就可以鼓励他再去看看书,然后写出来。 如果不及时复习,时间一长孩子就忘记了,许多内容最后集中到一小段时间复习,效果自然不好。
(2)分散复习
如果有60分钟的复习内容,您是让孩子一下子复习完呢?还是分成几段间隔复习呢? 心理学家很早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实验,实验的结果表明:分散复习要比长时间的集中复习效果好。 对于小学的孩子来说,其身心发育的特点也要求采用分散复习的方式。 所以,您不妨让孩子每次复习20分钟。中间休息之后再复习,这样孩子就不会疲劳,复习的效果也会更好。
(3)交叉复习
当我们同时面临几门课程的复习任务时,最好采用交叉复习的方式,即这10分钟复习语文,休息后换成数学,再之后又变成别的什么,这样复习的好处是不会使孩子产生厌倦心理。
(4)多种方式复习
结合大家各自不同的情况,我们来谈谈当前同学们已进入的第一阶段复习,大家该怎样面对?
从全国高三备考情况看,高三首轮复习按时间大致为:9月―3月初,这个时期为基础能力过关期。在这个阶段,学生要在知识学习和题目思考上完成一个飞跃,也就是对课本知识要能深度理解、高度概括;对各类题目要有思维方法、答题技巧。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既要规范平时的学习方法,还要调整课上课下的学习效率。下面,我们就从平时学习的五个方面来谈谈在这个阶段里,我们该怎么做呢?
1、如何掌握课本知识点
在这个阶段,同学们的首要任务是对高中三年全部课程的回顾、理解、转化、提炼,能做到知识体系化最好。大家在回顾的过程中,注意一点:一定要找到自己知识遗漏的那部分。
这个阶段相当的冗长,最主要的是要会学回归课本。无论如何,高考绝大部分内容都贴近课本的。高考试题的80%是基础知识,20%是稍难点的综合题,掌握好基础,几乎能上一个比较不错的大学。因此高三前期,我希望同学们老老实实把课本弄懂。弄懂课本不是光记住结论,而是要通读。即理科全部的原理要弄清、语文课文内标注的字词句摘抄、英语课文至少要达到念的通顺、文史类知识主线及同类型知识要素要学会整理等。注意,第一轮复习十分重要,大家千万不要埋头做题,而是先看课本,再“精”做题目。在复习过程中一定先将课本看明白了,然后再做题,做题过程中不许看课本,不许对答案。会就会做,不会做一定要先想哪些内容遗忘了,哪里想错了,先做后面的,等隔一定时间再看不会做的,马上看的话效果打折扣的。
2、把握好自己的节奏
很多学生因为在复习过程中跟不上老师的节奏,导致前面部分没弄懂,后面部分更是拉下,学校在教学节奏控制上又不能根据学生本身制定。因此我建议学生一定要提高自学能力,如果实在跟不上节奏,就先关注最基础最简单的题目,将遗漏的课本部分做好画线标记,或将页面折起做标记,以利于及时的回顾。在学的过程中不要因为面子问题不敢发问,建议学生在弄不懂的问题上多问同学,多问老师。最好能够找到水平相当的同学,互相约定好给对方做考察,给对方讲解双方对知识点的认识,互相研究题目。同学之间相互沟通时所掌握的内容比问老师的效果更好,因为在互相沟通的时候可以带者任何疑问,可以很容易的将思维的漏洞补齐。
3、正确处理作业练习
在处理作业上,千万不要死磕题目,记住两个原则:一、不要和自己过不去。第一遍做不出来或做错就直接先放弃,但是要保留这道题,每天抽1~2分钟看下这类不会做的题,无论是看课本也好,听老师讲解也好,做到一眼看出这题怎么做时,再动手做,并将这类题型留好。二、要加强互动性。不仅是和同学之间的互动,还要和课本进行互动。做完作业不要看对答案,留到第二天把有困难的和同学交流,或第二天看别人怎么做,然后问他怎么想的。如果不善于问同学,至少等到第二天再看课本或是答案。无论对错,看答案或对答案的过程中尽量回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与别人差别点在哪里。这样,尽管你当时没有“获取”答案,但是留下了疑问,又多一些时间来探讨自己做题时的思维。
当基本弄懂一个章节后,一定要定期回顾,如一周的时间后,翻一下课本,这周学了什么,然后给自己限制时间做几道题,用以验证自己哪些内容真正是明白了。通过这么练习,远远比大量做题效果好的多。
4、如何利用每一次考试
处理考试上,要认同自己。分数很重要,重要的是你得到的那些分数和你得不到的分数,毕竟不是高考,当前阶段分数的高低没有任何意义。你只需做三件事:一、根据你所获取分数的部分,整理你当前会的知识,会做的题型。二、根据你所丢的分数,立即回归课本,看完课本后再做一遍。三、拿着卷子问自己,当时做对的题自己是怎么想的,不会的题当时是怎么想的,现在会的题和当时不会做时差距在哪里。
5、努力很重要,但不要瞎努力
很多人认为高三有一年的时间,只要花时间肯学,成绩一定能上去。其实这话是不对的,考试并不是你一厢情愿的付出就有收获的。同样一个事物,有的人几秒钟就可以认知,有的人花费几天的时间也难以理解。这其中的差距是什么呢?去年我有个学生,其他科成绩都挺不错,英语非常不好,大约40分左右,于是复读了,花费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专门攻读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仍旧考了60来分,其他学科的成绩也下降了。于是他找到了我,问到底怎么了。我问他你是怎么复习英语的。他说,天天狂做题,碰到不会的单词都抄出来背,但是不见效啊。最后我建议他,先不要做题,先把课本念熟了,不要管课本里你现在还看不懂的单词,可以先画出来。念完两遍大概想下课本全文的大概意思,然后把这些词的意思自己推一下,然后再查中文翻译,然后再朗读一遍。开始念课文很拗口,一天训练一篇,念个几篇后,念的顺利了,每天念3~5篇。课文全念完后,然后再做题。一个月过去了,他英语考了110多分。他又问我,说他现在会念课本了,但是语法和句型结构还不会。我问他,你现在考试的时候你看到题会第一时间想这道题考什么语法吗?他说,语法基本不认识,看到题就凭感觉做,感觉这个答案代进去念的很顺利,就对了。我说,那你干嘛还要学什么语法?高考会问你,这句话用了什么语法吗?英语是干嘛用的?是交流用的,管他什么句子,你只要把意思弄清楚了,考试的时候这个句子整体的意思能够表达精确,不就完了吗?后面我再告诉他英语的客观性思维及语意精确度原则,做题时如何根据题目寻找有效信息等小技巧,最后英语反而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了,高考最终考了138分。
在职高高考中,英语占了很大的比例。学生如果在英语上获得优异的成绩,那么就很容易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因此作为一名英语老师,要让自己的学生在高考英语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搞好高考前的英语复习。那么怎样去搞好高考英语复习呢?拟定一份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从事职高英语教学工作已经有十几年了,先后承担了四届高考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对于高考英语复习计划的拟定,我有以下几点个人体会,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
一、选择适合职高学生的复习书籍和资料是拟定计划的前提
职高英语教材很多,在学完基础版和提高版之后,找到一本合适的复习书是搞好英语复习的必要条件。一旦有了合适的复习书,我们就可以按照书上的章节来拟定相应的复习计划。职高学生通常英语的学习基础较差,因此找的书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既不要太难,也不要太易。我特别不赞同有些老师去选择普高那边的书籍和资料,认为能给学生一定的难度,那么学生做高考就容易了。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想法,因为普高的书籍和资料,对于职高学生学起来太难,时间一长,他们就对英语复习产生了厌倦情绪,有的甚至放弃。这些年来,我一直用《职高对口招生考试和毕业会考丛书3+X》,人教版的。在这本书中,对高考所有考点作了系统的归纳,符合职高学生的实际。除此之外,这本书还设置了相关的作业和试卷,以备学生练习和测试。学生们在复习过程中很喜欢这本书,因为他们能够时时找到成就感。
二、拟定计划
由于高考复习的时间很有限,我们要取得良好的复习效果,就必须要拟定可行的复习计划。这是一件要认真对待的事情,千万不要认为只是一个计划,从而草草了事。有了复习书籍和资料后,我们要多花一点时间认真阅读复习书籍和资料,切实了解各章节的内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另外还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1.认真学习考纲。考纲是高考复习的指挥棒,认真学习考纲内容有利于复习。(教学论文 )作为一名老师,针对英语教学的实际,去认真学习考纲,从而明确考纲的具体内容并且熟记于心,更有利于拟定高考复习计划。通过学习,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明白哪些是今年的高考重点和难点,哪些既不是重点也不是难点;哪些内容是自己在教学中曾经忽略掉的或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的;哪些内容是自己在平时教学中做得比较好;哪些是自己所教班级学生最难掌握的或已经掌握的。充分认识考纲有利于在有限的时间内复习好高考知识点,从而提高复习质量。
2.认真研究高考题型。近几年来,职高英语高考题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认真研究题型有利于更好拟定复习计划。因为题型可以告诉我们每个题的分值多少和难易;题型的变化可以使我们迅速地转变复习的方向,同时便于合理安排时间,使复习事半功倍。例如后,高考题型变动较大:完形填空由原来的一道题变成了两道,每题10个小题,难度减小;阅读理解由原来的4道题(各5小题)变成了5道题(各4小题);翻译的汉译英由原来的译整句变成了填空;原来的短文改错全部变成了情景对话。如果你不去研究题型,可能就会拟定不出实用的计划,从而影响复习效果。
3.仔细分析学生的学情。除了以上几点外,老师对所教学生的学情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根据学生的学情去考虑他们学习的层次性,从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教给他们容易接受的学习内容,使其学有所得,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和复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便于复习计划的有效实施。
4.采取新颖性策略。职高英语复习备考不仅仅是一个英语语言知识和语法知识再现的过程,一个语言强化训练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在选择材料时注意内容要新,在组织训练时形式要新,要经常性变换方法和模式,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始终有一种“新”的感觉,这才能让学生继续培养和保持高昂的学习兴趣,在吸收新知识、开阔视野的同时英语语言能力和应试能力才能不断得到强化和提高。多年的实践证明,新颖性策略符合学生的心理,符合认知规律,效果很好。复习备考是要讲究科学的,任何违反科学,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冒进行为和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5.采用激励性策略。激励是对人们内心活动状态的.一种激发。它具有推动并引导人们的行为使之向预定目标前进的作用,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复习备考的主体是学生,关键是学生复习,学生准备。建立学生成绩记录档案,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就及时地给予大力的表扬;在书面表达的课堂训练中,实行面批的方式,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赞扬学生的文笔、书法以及精彩的句子等,这些做法都能起到提高学生自信心的激励作用。再如,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进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并组织“知识归类”的展览和评比;布置学生分组选编高考模拟试题并进行交流;组织复习经验和体会的交流等,这些让学生参与、给学生提供表现机会的措施也都会起到激励的作用。
6.复习计划的时间安排。在考虑了以上诸因素后,剩下的内容就是如何安排复习的时间。根据多年的经验,我采用了三段式时间安排。高三的第一学期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里,重点复习词汇和语法;高三的第二学期的前三个月为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里,老师要根据考试题型进行复习;高三的后两个月为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里,主要是试题检测(含诊断考试)和学生自查。
【复习要求】
1、重点梳理。写过的资料很多,都过一遍时间紧张,也容易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达不到预期效果。建议以七次月考试题及北京的一模、38套题的1——6套、北京13春季高考、2013年苏、锡、常、镇四市教学情况调查
(二)、13年广州市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
(二)、题型专项训练的2010年至2012年高考填空、选择及高考前三题。把这些试卷中的错题、典型题、典型方法标注出来(可以利用基本公式表或知识表解或考试说明进行标注),会做但做错的题要找出错因并结合要梳理的试卷做专题、专项训练,把梳理工作与高考题型训练结合起来,复习工作落到实处。
2、保温训练。数学光看不做不行,如果隔两天不做题再做就可能找不到感觉,因此要适当做题。填空、选择和高考前三题是得分的主要题型,应抓好。准备8次填空、选择的保温训练题及2套前3题,每套保温训练题控制在45分钟之内,应有计划地安排好保温训练。每周用2个小时单位做一套题。
3、回归基础。在最后一周,应注意加强课本典型例题、习题、重要公式、定理的记忆。
【具体计划】
5月17日完成两套试卷或一种题型的梳理及08、09年高考填空、选择和前3题的梳理; 5月18日完成两套试卷或一种题型的梳理,做一套填空、选择训练题(45分钟);
5月19日完成两套试卷或一种题型的梳理及2010、2011年高考填空、选择和前3题的梳理; 5月20日完成两套试卷或一种题型的梳理,做一套填空、选择训练题(45分钟);
5月21日完成两套试卷或一种题型的梳理,完成一组解答题前三题训练(35分钟)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关键点及值得注意的地方
5月22日完成两套试卷或一种题型的梳理,做一套填空、选择训练题(45分钟); 5月23日套题训练(2小时),做好题型小结;
5月24日完成两套试卷或一种题型的梳理,做一套填空、选择训练题(45分钟); 5月25日完成两套试卷或一种题型的梳理,做一套填空、选择训练题(45分钟); 5月29、30日阶段小结(对照月考反思填空、选择及前三题训练,做好题型小结)
5月31日课本中的重要例题、习题结论、重要定理、重要方法及步骤、公式要整理并记忆; 6月1日复习昨日成果,查缺补漏,做一套填空、选择训练题(45分钟);
6月2日完成一组解答题前三题训练(35分钟)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关键点及应注意的地方; 6月3日套题训练(2小时),做好题型小结(对已小结过的20套题再小结);
6月4日重要例题、习题结论、重要定理、重要方法及步骤、公式要整理并记忆,查缺补漏; 6月5日做12年高考填空、选择训练题(45分钟),重要例题、习题结论、重要定理、重要方法及步骤、公式进行整理的记忆,查缺补漏;
一、复习内容:
1、巩固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口算和列竖式计算。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以及乘加、乘减的计算。
3、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
4、巩固对线段的认识,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记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能熟练、准确的画线段、锐角、钝角和直角。
5、继续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6、巩固对时间的认识。能认读时间,掌握钟表上一大格、一小格表示的时间,会根据时间画出对应的时针、分针,知道1时=60分。
7、能全面、有序的解答排列、组合题。
二、复习重、难点:
重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乘法口决,认识时间,画角,画线段。
难点:画直角,观察物体,排列组合。
三、时间安排:
1、长度单位1课时
2、100以内的加减法3课时
3、角的初步认识2课时
4、表内乘法(一)(二)3课时
5、观察物体1课时
6、数学广角1课时
7、解决问题2课时
8、综合复习、查漏补缺5课时
9、期末检测2课时
四、复习的具体措施:
多数学生对本学期所学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每个班仍有七八个学生接受知识较慢,基础知识掌握不好。计算方面有80%的学生已经过关,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差计算经常出错。通过期末总复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提高。
1、带领学生将知识进行整理,形成知识网络,把知识纵横联系起来。有的放矢进行复习工作,理清各单元知识要点。在复习过程中查漏补缺,抓学生的薄弱环节。
2、复习时少讲精讲,让学生多练,在练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以游戏活动为主进行总复习。如复习表内乘法,让学生玩猜一猜、对口令、接龙等游戏,加深记忆,熟练的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在复习乘法口诀时,既要注意全面,同时要注意有所侧重。如7—9的乘法口诀,数目比较大,学生容易出现错误,应该多让学生做些练习。
【如何制定考前复习计划】推荐阅读:
【备考经验】制定高三复习计划需如何考虑?06-02
面试如何制定计划06-09
如何制定高一学习计划06-21
如何制定每日学习计划07-08
如何制定年度营销计划01-01
如何制定地区营销计划01-03
如何制定月度工作计划10-16
如何制定绩效目标12-14
如何制定个人目标表格06-22
如何制定企业年度规划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