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精选8篇)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 篇1

摘 要: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呢?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灵活性,创设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创设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可探性。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结合实际创设出各种各样、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探索新知,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情境;学习兴趣;灵活性;趣味性,针对性;可探性

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是成功上好一节课的前提和基础,巧妙的引言,生动的开头既能吸引学生,使之全神贯注,又能启迪思维,使之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而且能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呢?结合本人的做法,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灵活性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在生活中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收集到的购物小票,在购物小票中找出小数,然后试着解释每个小数的意义。一堂课围绕着生活中不起眼的一张购物小票展开,这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学生学习起来异常兴奋。可见,截取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挖掘教科书中的生活素材,找准它与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设计教学情境,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例如,在教学“0的除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有5只猴子在水面上捞月亮,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平均每只猴子捞到几个月亮”,关于“0的除法”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0个月亮平均分给5只猴子,结果每只猴子都没有捞到月亮,所以商是“0”。此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创设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

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去探究。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进行拍球比赛,一个组4个人,一个组3个人,当比赛结束后发现比较总数不公平时,自然而然地引出“平均数”。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可探性

数学教学应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教学“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设计的情景是:李老师要买180本《数学小词典》,每本4.50元,王老师带了1000元钱。我引导学生根据情景提问题,学生提出了“一共花了多少钱?”“王老师带的钱够吗?”“应找回多少钱?”这样几个问题,从这几个问题解答中,学生体验到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口算、估算、笔算等)来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各种计算方法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作用。深化了认知,促进了思考,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及所教内容创设出各种各样、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去探索新知,使数学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回民小学)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 篇2

一、创设教学情境要有灵活性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应从小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在生活中捕捉小学数学的精彩镜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收集到的购物小票,在购物小票中找出小数,然后试着解释每个小数的意义。一堂课围绕着生活中不起眼的一张购物小票展开,这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学生学习起来异常兴奋。可见,截取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教学,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刻挖掘教科书中的生活素材,找准它与数学知识有机联系的切入点,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数学的价值,加强对数学的理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创设教学情境要有趣味性

新课程要求数学教师能创造一个欢乐、生动的教学环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活动,用蕴含数学信息的故事、游戏、图片设计教学情境,使数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点燃他们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发他们的创造兴趣。例如,在教学“0的除法”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 画面上有5只猴子在水面上捞月亮,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平均每只猴子捞到几个月亮”,关于“0的除法”也呼之欲出了。学生在交流中认识到,0个月亮平均分给5只猴子,结果每只猴子都没有捞到月亮,所以商是“0”。此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从而收到理想的效果。

三、创设教学情境要有针对性

教学中的问题情境要有针对性,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好的问题情境常常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能激发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自主地去探究。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进行拍球比赛,一个组4个人,一个组3个人,当比赛结束后发现比较总数不公平时,自然而然地引出“平均数”。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了他们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

四、创设教学情境要有可探性

数学教学应积极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为学生制造探究的环境,提供探究的机会。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 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例如,在教学“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我设计的情景是:李老师要买180本《数学小词典》, 每本4.50元,王老师带了1000元钱。我引导学生根据情景提问题,学生提出了“一共花了多少钱?”“王老师带的钱够吗?”“应找回多少钱?”这样几个问题,从这几个问题解答中,学生体验到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如口算、估算、笔算等)来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各种计算方法在不同问题情境中的作用。深化了认知,促进了思考,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浅谈数学课堂上如何创设情境 篇3

一、准确定位情境创设的功能

情境创设的一个宗旨就是“服务“,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华俏都是多余的。根据服务这一宗旨,情境创设要做好两件大事(两大功能)一是提供认知停靠点(认知背景)二是激发学习心向(情绪背景)。

二、深刻理解情境创设的本质属性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有很多特征,比如说:趣味性、思考性、目的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生活性等等,但最本质的属性是学科性。一切游离于学科本质而创设的情境都是“舍本求末“专家大声疾呼“莫让“生活味“冲淡了“数学味“,让情境拥有数学的脊梁,莫让语文“得意而忘言“坚决杜绝“非语文活动“的粉墨登场。无论哪一个学科,教学要回归“本色“,不要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三、正确把握情境创设的基本要求

对于情境创设大家更多强调的是“趣味“,常说“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把情境创设和激发兴趣等同起来,将“趣味性“异化为“ 趣味化“ 过分关注视觉上的刺激(课件的眼花缭乱)活动的游戏化(游离于知识之外,有活动,没体验 )以及拟人化的动物情境(虚设虚构),那么新课程背景下到底需要怎样的情境,一句话,强调“真实“,追求“有效“,在情境创设这一问题上要坚决打假。

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篇4

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富强中心校教导处

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强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创设情境,诱使学生把学习活动变成自己的精神需要,发展其数学思维,已成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那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课堂该创设怎样的情境呢?下面,谈谈对“数学情境”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一.教学中为什么要创设情景? 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成人看来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而对于儿童来说情境对学习过程的影响是深远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被广大教师认同,但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情境常常是昙花一现,往往只是在知识引入时创设一个情境,一旦导入教学内容就弃之不用。这样的情境只是作为课堂教学引入的一个“情景”,局限于引发一下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已,随着“情景”的结束,学生的兴趣也随之消退,对整个课堂教学无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学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整堂课,从其承载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出发,要有利于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以至于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一: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二: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索; 其三: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思考。

二、情境创设的几种常见误区: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我们不得不反思,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

1、游离于数学内容之外的“包装”。

教者把“创设情境”仅仅看作提高灌输教学效率的手段,而忽略了“情境”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具有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作用。对“情境”创设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公开课教学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齐天大圣孙悟空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孙悟空头

像+复习题,其次是孙悟空头像+例题,再次是孙悟空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孙悟空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孙悟空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除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有什么价值?其实,本来有趣的孙悟空出现在这样不伦不类的场合中也失去了他应有的“磁场效应”。

2、枝节横生的“现实生活”。

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主题,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被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如教学“元角分”,教者安排了“8角钱可以怎样拿”的开放题,为了创设情境,教者这样教学:师:“小明从大连给北京的小朋友寄一封信,需要什么啊?”生:“需要一个邮局。”,“需要一个邮递员。”“需要一个贺卡。”。学生的回答无论如何,都点击不到教者心中预设的答案,最后教者只好强行切入:“寄信要邮票,买一张邮票多少钱?”“8角钱。”“8角钱怎么拿呢?”绕了一圈,才提出早就要问的问题,这样绕圈子的所谓情境实在多余而繁琐。我们看到,许多时候,我们的老师还津津乐道于这样的“情境”,自以为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能力,其实,这样做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本该活跃的思维。

3、不顾学生实际水平的“挑战性问题”。

情境创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任意拔高了学生对问题的兴趣程度。如教学“一笔画”问题,教师设计了一座居民小区平面图,让学生设计一个既不重复又不遗漏的路线。看上去,情境创设合情合理,因为在成人的思维中,这样效率最高,自然也就是最优化的设计。但孩子却不这样想,为什么“既不重复又不遗漏”?他可能对此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没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时,他是不会充分投入进去的。而有位教师却是这样设计的,用一笔画画出了一匹马的图案,然后问:“你能画出来吗?试一试。”在学生实践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出问题:再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很容易发现“一笔画”的含义,能吸引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

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基本事实,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教师设计一个情境:“一块长方形玻璃打碎了,要想配上新玻璃,该带哪一块去?”事实上,我们去买玻璃需要带一块大玻璃吗?当然不要。有位老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许多同学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的最快,应该小狗第一。虽然这是假设的情景,但“虚拟”不等于“虚假”,虚拟的情境也应该符合起码的生活逻辑。

5、多媒体呈现的“实验操作”。

创设情境一味注重于使用多媒体,以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发展需要。其实,创设情境不只局限于多媒体,语言、实物操作、游戏甚至教师的手势、体态,都可以成为一种情境。更重要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情境都适于用多媒体。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某位教师用多媒体电脑生动地演示用等底等高的圆锥杯向圆柱杯中三次倒水,恰好倒满的过程。但我想,如果这里,让学生先自己亲自动手量一量,理解会更加深刻。可惜的是,多媒体的使用,替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于学生,只能是隔靴搔痒了。

三、怎样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

下面结合教学案例谈一谈在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课堂情境的创设有很多种,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八种。

1、图像情境

小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卡片、实物或生动语言的描述都非常感兴趣,思维很容易被激活。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这种直观“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给认识带来一定的情绪色彩。”由此可见,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所有这一切必将促使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例如,在教学8的加减法时,可以运用电脑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小鸡吃食”的故事情境:一个小朋友拿出两个食盘喂小鸡,出现左盘3只,右盘5只的画面。根据所供画面要求学生讲述故事情节,再根据画面提问“可以怎样列式?”由此引出新课内容。由于动画新颖有趣,贴进学生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六年级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幅画面导入新课:小企鹅与小花猫赛跑。小企鹅嘎嘎的叫:“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线比小花猫长!“到底谁跑的路线长呢?我们大家帮它们计算一下好吗?”孩子们嚷:“我们只会计算正方形的周长不会计算圆的周长。”教师及时导出:“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孩子们顿时作起来,积极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一年级教学《6的认识》,教师先出示一幅情景图或电视课件。并向同学们说:你们喜欢看大风车节目吗?今天是金龟子的生日,你们看有几位花仙子前来向他表示祝贺,金龟子搬来了几把椅子?倒了几杯茶?端来了几只盘子?每只盘子里放1块蛋糕,共有几块蛋糕?利用多媒体逐一展示问题情景,你们数出的客人、桌、椅、盘子、蛋糕都是几?(6)。从而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6的认识”。

2、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措施。思维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儿童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这样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

如:三年级教学年、月、日时,教师设计了一道趣题,让学生质疑安琪今年9岁了,她高兴地告诉爸爸今天是我的生日,我已经过了9个生日,爸爸“唉”地叹了口气,我今年36岁了,也只过了9个生日。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吗?显然学生对爸爸只过了9个生日,产生了疑问。要解决这个疑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就会找到答案。

如在讲授《对称》一课时,老师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你们看,在数学乐园里,飞机、蝴蝶、树叶它们都说:“我们是一家子”。你们猜猜看,为什么能说它们是一家子呢?

学生被这一有趣的情境深深地吸引了。问题情境不仅新课导入时需要创设,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创设,这样才能不断地诱发和保持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例如,教学加法的实际运用时,教师可以出示一幅画有不同颜色、不同只数的兔子图,然后问学生:“图上关于兔

子你看到了什么?”“根据这些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你能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它吗?”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的思维也逐渐拓展、活跃起来:有的观察,有的动手分白兔、黑兔,有的合作……最后通过四人小组上台汇报研究结果,找到了不同的方法:(1)数出兔子的总只数,有一个一个地数,也有两个两个地数的方式;(2)按群计数(左边9只,右边6只)后,算出总只数;(3)按颜色分类计数(白兔8只,黑兔7只)后,算出总只数。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旨在使学生感受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促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问题,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应用的过程,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3、活动情境

实践活动是知识内容的再现,通过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游戏,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周围到处有数学,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去探索新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

如:二年级教学《角的认识》。教师将学生4——6人分一组,每组桌面上有学具、折扇、钟面、半圆的纸片,小方巾、三角板、红领巾、小棒、吸管……教师让学生动手分类,(分两类。物体表面有角的分一类,没有角的分一类)教师将学生的分类情况,在黑板上或平台上展示出来。对于一些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教师把它摆在一边,打上“?”每个人将物体表面有角的拿着摸一摸说一说有什么感受,孩子们议论开了,尖尖的,手顶着有点痛,教师指出这叫顶点(课件出示红点)。还有两边直直的滑滑的,教师指出这叫两条边。那么这两条边都是从哪儿引出的呢?(课件演示,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课件接着出示,从顶点起将所夹的部分向后涂上颜色)再让学生用手指一指学具中的角。学生通过摸,看,指,初步认识了角。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有的教师曾经进行过尝试。课始,便以创设“小商店购物”为基本活动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购物。在讨论还价中,在买卖双方的对话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顾客者必须口头编应用题,并用今天所学的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而扮演售货员者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这

样,整堂课都融入到活动之中———自编并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填写发票的思考中。这不仅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4、操作情境

俗话说:“眼过百遍,不如手过一遍”。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思维能力的特点,在一些抽象的知识上,要抓住关键,巧妙设计操作情境,既能掌握所学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如《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一课,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有关物体质量的单位,但他们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特别是1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的概念,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仅凭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用秤称一称1克和1千克的物体到底有多重的方法,使学生建立初步感知。然后教学“1000克=1千克”时更应巧妙设计,让学生把2袋500克的砂糖与1袋1千克的砂糖分别放到天平的两端,发现指针正好指着刻度0,天平平衡了,由此再得出“1000克就等于1千克”,学生就很自然地接受了,通过这种实验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获得了真实的经验和感触,同时也使问题更生动、直观。

5、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拓展教学情境的时间与空间,使得学生将自主学习带入课外、带入下一个新起点,当再次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就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如:四年级教学《循环小数》是,教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过马路时常出现的红灯、黄灯、绿灯的情境,公园里、娱乐场所、广告牌常常出现的霓虹灯的情境(也可将这些情境先摄像,再放出来)然后提问:它们是怎样出现的?孩子们结结巴巴说先出什么,再出现什么,后出现什么。而且总是不停地重复出现。这时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依次、重复、不断出现”八个大字,并提问学生:在我们生活中,你见到过这种现象吗?学生议论后说: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是依次、重复、不断出现,还有学生说:每周按周一、二、三、四、五、六、日依次重复不断出现。那么数学王国中有这种现象吗?那我们来试做两道题,看看你们有什么发现。

再如学生学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后,先让学生先猜猜100粒米有多大的一堆,煮出的饭又有多少,是否够一个人吃?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可到底谁说对了呢?孩子们都积极地回家去试验,去寻找答案。这样的情境自然就把学

生的学习带入了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在丰富的呈现形式和实际活动中逐步形成数概念,发展数感。

又如:六年级教学《比例尺》时,教师拿出一张在长城脚下的照片,放在平台山让学生观察,然后教师边说边用手比划:长城就这么长吗?我就这么高吗?学生说:不是的!是把实际距离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从而导出。

6、故事情境

低年级的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因此,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创设情境,会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问题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的审美能力。

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给学生讲了个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本来数的认识教学是比较单调、乏味的,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学生的兴趣浓厚,很自然地就把学习转化成一种内在需要和间接兴趣,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

如在开始分数教学时,用《西游记》的故事引入:“唐僧师徒在取经途中,夏天中午时,大家都很口渴。师傅叫孙悟空去摘一些野果来解渴。第一次孙悟空摘了8个桃子,叫猪八戒分,他很快就分好了。第二次,孙悟空摘到一个西瓜,叫猪八戒分,他不知道该怎么分了。同学们,你们替他想一想该怎样分呢?”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讲到分数比较大小时又继续这个故事:一个西瓜师徒四人,悟空说:“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应该一人四分之一。”结果八戒以自己胃口大为由说:“我要多吃些,我要吃六分之一,最少也要吃五分之一。”悟空听了切了六分之一给了八戒,连说:“傻瓜!傻瓜!”这是为什么?

一段生动的故事,创设最佳数学情境,使得学生对分数的大小比较有了形象的认识。

7、知识情境

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这是老师的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旧知识是儿童学习的重要资源,旧知识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必要的复习是必不可少的,只是不要千篇一律。

如五年级教学《亿以内数的读写》,就必须先复习万以内数的读写方法,接下来亿以内数的读写方法只是将“万级”迁移到“亿级”就行了,以此让学生感到新课不新。

8、课前情境

为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创设的情境。课前对学生的煽情活动。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创设良好的情境开展教学为途径,进行有效学习。这是数学教育的重心真正转移到学生发展上来的具体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双基,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 篇5

颍上县慎城镇第三小学

蔡庆丽

古人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问题情境是教学中一重要环节,它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它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其好奇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以学科知识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用一个个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学会质疑、释疑、解惑,增强思维辨别能力、批判能力,把单向的灌输式传授知识变成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现根据我多年教学经验,试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与同仁们共商。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活动是思维的载体,是训练的基地,是创新的摇篮。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到“三角形稳定性”这一部分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例子,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停放自行车时,总是用两个车轮子和一个车梯着地,车子就停稳了?为什么起脊房的屋樑用人字樑?为什么斜拉索桥的斜拉索与桥要构成三角形?为什么起重机采用三角形吊臂?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釆用三条腿支撑? 伴随着教师的这些问题,再引导学生动手制作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模型来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为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了解三角形稳定性广泛应用,再提出问题:“你能从生活中再举出二、三个例子说明三角形稳定性应用吗?留为家庭作业,下节课我来检查。”学生会自然地进入到这些真实的生活情境中,仔细观察。第二天检查结果:窗户掛上斜拉钩就不会晃了;自行车的几个梁形成3角支撑;电视塔钢架由很多三角形构成„„这样,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就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并提出问题,从而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根据小学生好动手实践操作的特点,引导每个学生参与实物操作,将会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五年级数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教学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某居民小区停车场有长方形的停车位和平行四边形的停车位。它们虽然形状不一,但面积相同。这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用什么办法知道这两种停车位的面积哪个大?”有几位同学争先恐后举手想回答,我指定一位同学回答,他说:“因为情景图上的停车位铺有方砖,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每个停车位有多少块方砖,再进行比较。”这时,我给这位同学点赞:“你的观察能力真強!方法也正确。”接着,我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平行四边形草坪图。问:“这块草坪还能用数格子的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如果不能,那你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呢?”通过这两个问题揭示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抓住时机,再提出问题:同学们数一数这两个停车位的边长和高各有几块方砖铺成?若知每块方砖是边长15cm的正方形,请计算这两个停车位面积。再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与边长、高存在什么关系?

通过让学生用数一数、说一说、算一算来建立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敢于联想,大胆猜测的能力,也为下一步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提供思路。

转化思想是数学一重要思想,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渗透“转化”思想。告诉学生猜测并不代表结论。不数方格,能不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它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呢?然后,教师介绍什么是割补法,演示怎样通过割补法进行等积变換。再引导每个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进行小组交流剪、拼的过程。学生动手操作探索新知,将会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同学剪、拼的过程。展示之后问:“为什么要沿着高剪开呢?”使学生明白只有沿着高剪,才能拼成长方形。通过割补得到长方形,学生会自然地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继续追问:“今后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需要割补成长方形吗?如一块草坪不能割补怎么办?根据刚才转化的过程你能发现什么?”这样一系列地追问会使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平行四边形与转化后的长方形的关系。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S=ah。创设操作性的问题情境,会唤起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新知的欲望。学生在动手操作探索新知过程,了解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获得新知,也学会获得新知方法,增強学习能力。

三、编拟童化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童化故事是低年级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童化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且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例如,在教学“轻重”这一节课时,我通过多媒体动画创设了小兔搬家的有趣情境:小白兔要搬家了,兔妈妈收拾了3个包袱,小熊、小猴、小松鼠都来帮忙,它们各自背哪个包袱最合适?(三只小动物分别由3个小朋友扮演)教师出示3个大小不同的包袱。小熊身体壮应背最重的包袱,小松鼠的身体小,应背最轻的包袱。但是哪个包袱最重,哪个包袱最轻呢?小熊和小松鼠,正为此事犯愁,小猴也正考虑背哪个包袱合适?三只小动物抓耳挠腮,走来走去,一幅着急的样子,同学们个个捧腹大笑,在熟悉而又轻松的氛围中产生了问题:小熊、小猴、小松鼠到底该背哪个包袱呢?该怎样比较这三个包袱的轻重呢?通过有趣的小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为学习“比较轻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臵身于愉悦的学习氛围中,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去。

四、利用生动有趣的游戏创设问题情境

“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这是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意图之一,游戏中创设问题情景正是落实编写意图。

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若能善于结合教学实际,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好奇,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定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的揭示、形成过程,必将进一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我在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时,釆用猜图形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呈現一个信封,从信封里露出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然后问学生:能否判断出这张纸片是什么三角形?有的说是钝角三角形,有的说是直角三角形,有的说是锐角三角形。同学们积极踴跃参加猜图片游戏。我指定一位同学猜,他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纸片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直角三角形。上一个三角形移出后,信封又露出一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我指定另外一位同学猜,他仍然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纸片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钝角三角形。上一个三角形移出后,信封又露出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我又指定一位同学猜,他仍然猜是:“锐角三角形”我发出指令,让三角形缓缓从信封中移出,结果是锐角三角形,他猜对了。重复上面操作,让信封露出三角形纸片的直角部分或钝角部分,其余部分被遮住,同学都猜对了。同学们在猜游戏中通过思考、分析进行总结:只知三角形中一个角是锐角无法判断三角形形状,若只知三角形中一个角是直角或钝角就可以判断三角形形状。通过猜图形游戏使学生掌握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形状特征。

五、创设悬念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悬念是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疑惑不解又想解决产生的一种心理趋向。悬念问题情境对人的大恼皮层有強烈而持续刺激作用,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例如我在引入“年、月、日”教学课题时,提出一个问题:“畅畅的爷爷今年2月29日已经过28个生日,请大家猜一猜,畅畅的爷爷今年有几岁?”有几位学生从一年过一个生日的生活经验出发,脱口回答:“畅畅的爷爷今年28岁!”我含笑又问这几位同学:“畅畅的爸爸今年几岁?有28岁就抱孙子的爷爷吗?”这几位位同学脸红了没吱声,其它同学听了哈哈大笑,那有28岁就抱孙子的爷爷?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疑惑不解,这时我抓住有利时机,慢条斯理地说:“要想解决畅畅的爷爷今年几岁的问题,我们学习年、月、日这节课就自然会回答了。”导入课题――年、月、日。这样创设悬念进行心理刺激,使学生产生“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六、在实际应用中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适时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它的答案不唯一或是有多种解法或是多种可能性,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具有很强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变性。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充分表现个性,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精神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例如,在教学《今天我当家》这一节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家里谁当家,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想不想当家?今天老师就满足你们这个愿望,让你们来当家,好不好?那现在我们就去超市自己购物(出示例题图)。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都很兴奋,都用好奇的目光望着老师,似乎感到很新鲜。老师先让同学说说超市里都卖些什么东西,每种东西的价钱是多少。同学们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在活跃的气氛中,老师适时提出问题:“现在,老师要给你们30元钱,看看你们都可以买些什么?找回多少钱?”于是,每个同学都积极选购自己认为合适的物品。在你说我答,甚至你争我辩的活跃气氛中,多种答案就出来了。正是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 师既要根据教材内容挖掘题目中的开放因素,又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创设适当的学习情境,以灵活的方式渗透到教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的目的。

又例如,在复习行程问题解法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问题情境:甲、乙两人骑着电瓶车从A、B两地同时出发,沿着筆直公路相向匀速行驶,甲速为10m/s,乙速为15m/s,若A、B两地相距600m,试问经几秒后他们相距100m?问题展示后,先让每位同学独立完成,然后小组内交流,我进行巡视。最后让各小组组长宣布他们答案,没想到全是20s。我面帶微笑说:“你们的答案对吗?”同学们感到惊奇,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小声嘀咕:“没计算錯呀!”我慢条斯理地说:“请再认真审题。”同学们又沉于思考中,结果一位同学举手回答:“答案应是20s或28s。”同学们惊奇看着他。我没有表态是否对错,问他:“为什么?”“这题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相遇前相距100m,一种是相遇后相距100m。”同学们用羡慕眼光注视着他。我也点赞:“讲的完全正确,你真棒!请继续努力。”让这位同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 篇6

在课堂教学中,情境教育通过艺术的直观与教师的语言描绘,连同教师的情感,创设出一种美、智、趣的教学情境,并与亲、助、和的人际情境交融在一起,使儿童轻松、愉快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一直达到全身心地沉浸其中的世界,从而使原本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富有趣味。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营造适当的教学情境,能极大地唤起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在情境的创设中,至关重要的是要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认知特点、思维特征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前提下,才能创设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情境。由此,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思考和注意:

一、以实际生活为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教学内容越接进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与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有效。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和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所以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应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富有时代气息的内容,让数学更多的联系实际,贴近生活,使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亲近数学,激发其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我以“小卖部卖东西”为情境,让学生上台买货。在买卖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富于生活气息的“小卖部”这一场景,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与生活零距离接触。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开始数学学习,体验和理解数学,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二、以思为核心

儿童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形成热烈的情绪,大脑的优势在兴奋中形成,这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兴奋”,让学生带着兴奋的情绪思考问题,学生往往会产生“超越障碍”的力量。创设教学情境,不在于问题提供方式的差异之分和气氛营造的是否热烈,而应归结于本质上有无刺激和引起学习主体主动作出反应,并在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作为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积极地探究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提问:“你们会计算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是用什么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你们现在会求三角形面积吗?你想怎么办?……”这样就给学生留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去推导公式。只有当学生开动了思维的“机器”,积极思考这些数学问题,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强化。此外还可利用教学情境,进行趣味计算、演算竞赛,一题多解小比赛,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思维的发展过程,其创造才能在宽阔的思维空间里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并引导他们自我探究,从而让儿童感受到动脑创造的快乐。

三、以学生活动为途径

好动是每个儿童的天性。在生活和学习中,儿童总喜欢亲眼看一看,亲耳听一听,亲手摸一摸、亲身试一试,应该说,没有儿童期的体验活动,就不可能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让学生在做中学。”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的理念,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理应顺应学生的需求和发展,创设活动情境,为他们搭设一个活动的“舞台”,为学生提供一个操作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这个“舞台”中尽情展现自己,创造自己。

根据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多应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有目的让学生观察或动手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活动,做到手脑并用,有利于学生从具体形象的操作中抽象、概括出数学概念、规律及法则,可以化难为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很少是因为认识上的需要,大多数是对活动本身感兴趣。例如在教学“认图形”时,我就根据学习内容创设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找一找、摸一摸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加深对图形的认识,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

四、以“情”为纽带

情感往往是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才能使学生乐学,促使学生去积极地探索和发现。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情境,就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在数学教学中,我常常通过数学故事、数学谜语、趣味数学题以及小实验、小比赛等形式来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兴趣。

同时,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情知相伴的过程。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从觉察某种现象并愿意作出注意——作出需求反应——对行为的满意——形成个性心理品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真情交融,要让儿童的情感始终伴随着学习活动过程。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创设融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热情。这里的“融洽”情境,不仅仅是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更应该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进行的心理接触、心灵的交汇。因此,教师需要倾注真情实感,营造宽松、积极、愉快、和睦的氛围,才会激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又使学生受到鼓舞、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产生主动参与的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只有我们充分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善于及时引导、点拨,善于创设良好的情境氛围,才能使教学真正成为生动活泼自我需求的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方法(转载)2009-04-19 9:24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其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感受数学的魅力。在教学中,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更好的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本枯燥的、抽象的数学变的生动形象,饶有兴趣,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魅力。因此,“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今,已越来越被教师们所重视。

弗赖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情境可以包括:⑴场所(location),一个有意义的情境的堆积,可以被独立处理,也可以彼此之间有联系。⑵故事(story),它是接连不断的,它可以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经典的或虚构的特别例子。⑶设计(project),即被创造的现实。⑷主题(theme),一个与现实带有多种联系的数学定向的学科分支,如飞行等。⑸剪辑(clippings),主要从各种媒体中剪辑,它往往包含着大量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数学与信息。

为了使学生主动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必须增添情境设计的艺术性,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使其不由自主地走进情境中,从而积极地,主动地学习、探究。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并百听不厌,根据教学内容,把教材中一幅幅画面所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简短的故事,可以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乐趣,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可以给学生讲故事:“一天,小猫和猫妈妈去河边钓鱼,猫妈妈一心一意的钓鱼,钓到了一条又一条的大鱼。而小猫三心二意,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一条鱼也没有钓到。”猫妈妈钓到一条大鱼可以用几表示?钓到二条大鱼呢?小猫一条也没有钓到,能不能也用一个数字来表示?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听到这个熟悉的故事后,对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这样创设故事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儿童的天性是好玩、好动、好奇、好胜,设计一些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动手、动脑、动口,主动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尽量创设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老师问学生:“小朋友们,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 “好,下面我们就来做„乘公共汽车‟的游戏。”就地取材,用讲台当汽车,找12名学生上来乘坐“公共汽车”,到站后下去8人,又上来5人。由于学生身临其境,有深切的体验和感受,很快就编出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并说出了解题步骤,算出了正确答案。这样把在教学中创设游戏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游戏化,既激发了学习热情,又学习了知识,训练了技能,开发了智力,培养了创新意识,可谓一举多得,使学生在游戏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走入数学王国,领略数学知识的乐趣。

三、创设生活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生活化,就是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置身于生活问题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我创设一个春游的情境,请同学们说一说我们春游应该做那些准备工作?租车、买门票、买吃的……我们先算一算三二班有8个小组,每组5个人,每人买2瓶水,一共需要多少瓶水?让学生试做后指名说是怎样想的。可以先算①一共有多少人?5 × 8=40(人)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2× 40=80(瓶)还可以是:先算①一个组需要几瓶?2 ×5=10(瓶)再算②一共需要多少瓶水?10 × 8=80(瓶)

有的同学们想座高空缆车,算一算2个人一辆车,一共需要20辆车,每张票10元,一共要花多少钱呢?学生做完后说说是怎样做的,可以是: 10 × 2 × 20=400(元)还可以是 10×(20×2)=400(元)这样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愿意去参与,使其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同时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数学。

四、创设冲突情境。生动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教学中有意创设学生认识上的矛盾冲突,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兴趣,诱发学生情感的孕育。如:教学是《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1990年至2004年的2月份的天数,掌握平年、闰年2月天数的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后,本节课中的主人公“时光老人”出了1985、1972、2008、2005等几个年份,让学生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学生很快就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最后“时光老人”出了一个1900年,学生很快就判断出是闰年,这时用课件出示从万年历上找到的1900年2月份的月历,学生一看是28天就不知所措了,他们的目光相对,分明在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时我感到时机成熟,适时的放录音,“我们听听科学家是怎么解释的吧!”学生当时听得别提有多认真了,这样很快就掌握了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要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的判断方法,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最深刻,记忆最牢固。

五、创设操作情境。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操作是智力的源泉,思维的起点”。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使学生以主动积极的态度亲近教学内容,真正入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寻找规律,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一课时,教师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一些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梯形的面积和什么有关?学生畅所欲言,当得出了种种猜想后。再让学生动手对各种梯形进行剪、拼、折等活动,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充分感知梯形的面积与它的上下底和高有关系,最后引导他们把梯形转化成学生已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来计算,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在操作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实现了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创设开放情境。把问题情境开放化,就是把学生置身于一个思维策略与解题方法不唯一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如教《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出示肯德基快餐店迎新年推出的套餐价格表,让学生为自己和小伙伴各挑选一份爱吃的食品,学生可以提出许多问题,并列出了如7+8、5+24、18+18、18+16、24+16……等算式,对于提出的简单题,通过让学生口算与说算理一带而过,然后着重进行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探究,让学生先摆小棒说算理,然后交流展示计算方法,逐步掌握进位加法“满十进一”的算理。这样不但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类题的练习,还使学生能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弗赖登塔尔有这样一句名言:“数学教师不要做演说家,而要做煽动家,要能够煽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学习情境,把学生的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环境中,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行情境交融的教学,使枯燥无味的数学教学富于情感,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让学生在情境中自主探索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

——《年月日》课后反思

教师教学过程应当是教师带领学生主动认知、探究问题的过程,课堂教学应当以探究为切入点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从感知到认知,然后极积思维获取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主动极积的参与才能让学生把知识转变成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本案例教给学生探究的方法,创造探究的氛围,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开课以《开国大典》为契机,引入课题,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的引出了课题,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年月日的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本堂课的学习中来。在帮助学生记忆大、小月时,不仅仅采用书上的拳头记忆法。还补充了顺口溜和找规律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熟练记忆,以突破教学重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学拓展中,学生在一系列趣味习题中不仅巩固了对平、闰年知识的掌握,还知道了各种节日和一些有纪念意义的年份,从而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突出了知识的应用,注重了情感教育。

二、大胆猜想,让学生主动分析。

本课时的一个最大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含量大,教学任务重,因此,在备课时不要局限于教材,应多联系学生实际来安排教学内容,比如在判断平年闰年的练习设计时,尽可能的设计一些离我们比较远的,有纪念意义的一些公历年份,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情感教育,又让学生不能根据生活经验不用计算就一口答出,以更好的达到教学训练目的,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然后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另外,还可以把网上资源、生活资源、学科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中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还可以让课堂上有一点猜想、梦想或者奇思妙想,比如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载满奥秘和神气的太空,从微观的角度帮助学生认识年月日的形成,自然的将数学知识和科普知识相融合,在延展课本知识的同时轻松完成学科的整合,学生就特别感兴趣,听得相当投入,从中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原来也是这么有趣。再让学生阅读关于太阳历、公历的来历的知识,让他们谈谈自己的阅读心得,现行的历法并不完美,如果你们能设计一个方案,比现行的更科学合理更方便,那我们就可以改变历史了。这样的安排突破了数学教学的封闭状态,扩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将一门学科与多门学科,课内与课外很好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置身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从而把知识学得更加灵活,学生又能将所学的知识极积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才算真正学到了、学会了,学懂了知识。

三、合作探索,让学生主动交流。

在学生观察年历卡时,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共同观察,分析以得出一年有多少个月?每个月有多少天?得出大月和小月、二月。并探索同样是二月,为什么有的是28天?而有的却是29天?平年、闰年又是怎么界定?让学生在共同的问题上一起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学习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可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资源,是教师创造好的“支点”的关键所在。教师善于利用多种方法、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支点”,让学生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得到的将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结局,学生将会把利用这一个个“支点”通过自已极积主动的思维和实践来证明自已的能力,从而在知识的浩如烟海宇宙中旋转出一个绚丽的大舞台!小学数学第5册年月日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发布者: 杨宁

发布时间: 2012-4-10 15:05:49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时、分、秒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学生在生活中已有很多的经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教学。

3、年、月、日的知识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自主地进行探究,发现已有的规律,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4、年、月、日的知识包含着许多规律,它虽然是天文知识,但与数学密不可分,并且其中奥妙无穷,应给学生提供充分探索研究的机会,经历探索研究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会判断大小月。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有关大月、小月知识,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平、闰年各有多少天;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2、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更长的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究实践活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数学游戏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每个月各有多少天。

教学难点:学会判断大小月的方法。教

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年历卡,月历卡,2月份天数统计表,口算卡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导入课题

1、交流。

师: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听课,我心情很激动也很高兴,不知你们此刻的心情怎么样?让我们一起记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吧!

(板书:2011年10月9日早上09时30分2秒)

2、导入。

师:同学们这句话里有哪些表示时间的单位? 生:年、月、日、时、分、秒(上午)。师:哪些是我们已经学过的?

生:时、分、秒。

师:对!时、分、秒是我们已经学过的表示较短时间的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年、月、日。

(板书:年

日)

二、讲授新知

观察书上四幅图看一看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发生在什么时间 自由发言。

师:今年你有哪些难忘的日子?

生:略 师:这些有意义的日子用到了那些时间单位?

生:年月日

(二)观察年历。

师:师出示自己准备的年历,再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年历 观察年历,看看一年有几个月?(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完成以下板书:一年有12个月

(三)识记大、小月

师:这个月是10月,大家看看这个月一共有多少天啊?(生:31天)

师:那是不是每个月都有31天呢?看看你手中的年历卡,并且把每个月的天数记录下来。师:说说你的发现吧!(生: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还有2月是28天。)(教师幻灯片出示2004到2012年的年历)师:大家观察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生:每年1月都有31天,2月有时候有28天,有时候有29天,每年3月都有31天,每年4月都有30天,每年5月都有31天,每年6月都有30天,每年7月都有31天,每年8月都有31天,每年9月都有30天,每年10月都有31天,每年11月都有30天,每年12月都有31天。)师: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把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2月有时候有28天,有时候有29天,叫做特殊月。

师:你们准备用什么好方法去记住一年中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引导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生1:用左拳记忆法。(让学生自己来示范)

生2:七前单月七后双,七个单月心中装。生3。只要记住大月或小月一种就行了。师:老师也为同学们设计了一种歌记忆法。(出示儿歌)儿歌: 一、三、五、七、八、十、十二,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十一,三十天,闰年二月二十九,平年二月二十八。

师:2月有28天的年份叫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叫闰年。三 做一做

(1)给同桌说一说你的生日,并说说是大月还是小月。大月的同学请起立,小月的同学请起立。

(2)请把你的生日划在年历本上(3)观察2011年的年历 A、一、二、三月共有多少天? B、六月一日是星期()

C、十月份有()个星期零()天(4)连一连

五一劳动节

8月1日

星期四 国庆节

6月1日

星期五 建军节

5月1日

星期日 儿童节

10月1日

星期三

(5)计算2011年这个平年的全年天数,再计算2012年这个闰年的全年天数。得出结论:平年全年有365天 闰年全年有366天。四

小故事

给学生讲2月28天,7月和8月都是31天的来历。五

课外拓展

幻灯片演示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的视频,扩充学生的课外知识。六

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年月日教学反思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把本节教学的重点定位于: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备课时,从课的容量上来看,量确实较大,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在40分钟内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平年、闰年的知识和判断方法,会计算全年天数等,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通过上这节课,我觉得本节的目标定位准确,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学习,课堂设计落在实处。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在本课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出示日历,引导学生观察,说出今天的日期,时刻,从而引出课题。并提出教学目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此时巧妙引导开始本课的学习。在练习环节出示问题。适时练习大月小月等几个知识。最后知识拓展环节出示以全班集体照为背景的月历,让同学们兴趣再一次提高期待。《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独立思考后才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这样使每名学生都“动”起来,从而避免有些学生“坐享其成”“人在课堂身在操场”的不思维的这样一个误区。如教学大小月的基本知识,我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当学生心里有谱之时,才下指令让他们填写统计卡,为后面的分类认知大小月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大小月之后,我安排了数学小游戏:听老师报月份,男女生分别起立。当最末老师报出2月时,有趣的场面出现了:有的起立又坐下,有的东张西望在观望他人的动态,学生此时耐不住了,有些面面相觑……我笑着问:大家想站又不想站的,为什么?这些正好是这节课的重点,这一刻,不正体现了学生思维的过程吗?大月和小月的记忆有拳头法和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总不差,来帮助他们记忆,这一内容本来很枯燥,但通过动手数一数和朗朗上口的儿歌,学生很快就记住这一知识点,可见这些是很有效率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对于中、低年级学生来说,更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

本课概念多,容易混淆,因此知识的记忆、巩固、深化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采用的方法是,总结提炼出消化本节内容所要用到的数学方法,即:猜测观察——推理验证——得出结论,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方法性、趣味性、探究性为一体,设计了每种算法后隐藏一题,调动学生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来内化知识的拓展性练习。练习中还尽量优化了以“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实践。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巧妙的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指导还不够,探究学习时对学生的组织还做的不够,再就是课的容量大,拖了堂。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合理调控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自己去发现,真正把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驾驭课堂的能力还需锻炼,对教学方法还需要摸索。

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及要求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新兴的教学手段, 是针对提高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 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特别是针对问题情境这种特殊的教学手段。

以学生为主体,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础, 从学生的情感为突破口, 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课堂上, 教师是引导者, 学生是知识积累的实践者, 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 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或启发、或引导,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教师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传授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初中生由于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关键时期, 会有很多反常行为和意识,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就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 尊重学生的选择, 要让学生能够得到你的关心, 并且感受到你的关心, 乃至于从心里感谢你的关心, 而不是排斥。只有在教师与师生之间构建了和谐快乐的情感, 才能更加容易的去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另外, 教学的普遍问题是班级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的知识接受水平, 他们的特点不一, 如何在统一的教学中去使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够接受, 这是教师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必须要慎重考虑的, 不是简单的进行差异化教学, 而是要充分地调动所有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使问题情境的效果达到理想效果。

问题情境的创设不是随意的, 针对所创设的问题, 有着一定的要求。首先, 问题必须明确而且具体, 按照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从具象到抽象的转变, 所以所提问题必须按照思维演变的路线进行, 通过具体的问题来引入抽象的理论。而且所设问题必须是实际问题, 且是学生已经学习过的, 或者非常容易理解的, 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很好的延展。其次, 问题必须要有新意。学生对于新兴的事物的接受能力总是要比陈旧的事物要强, 通过一些饶有兴趣, 而且简单易懂的问题来提起学生的兴趣是问题情境的基本要求, 倘若所提问题, 学生没有兴趣, 那么即使你讲解的再精妙, 学生也难以接受。再次, 问题必须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 往往过于简单的问题, 会使问题情境的作用丧失, 学生对于简单问题的态度是各种各样的, 但是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则大多是一致的, 即想要了解其中的道理。最好是所创设的问题能够在他们稍微动用一下脑筋就可以得到关键解答。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种方法

1. 悬疑性问题情境

所谓悬疑, 即给学生设置悬念,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疑惑, 但同时又有一定的能力和愿望去解决它。这类问题, 能够刺激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猜不着、想不通, 但是又难以割舍, 不愿放弃。例如, 在讲授“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 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 提出这样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在纸上任意地画出几个凸四边形, 再将这几个四边形的各边重点按照顺序依次连接, 此时提问所得图形有什么规律, 学生会发现中点连线所得的图形都是平行四边形。这一神奇的现象背后有什么样的原理呢?学生们必然兴趣盎然, 由此我们就可以引入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2. 目的性问题情境

所谓目的性问题, 既是所创设的问题是根据即将学习到的知识点演变过来的。透过这样带有目的性的问题, 通过解答这样的问题, 使得原本抽象的问题变得具象化, 使得数学理论知识能够与生活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学生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能够直接得到普遍的理论。例如, 我们对超市中商品打折进行讨论, 情境如下, 有两种打折方案:一是第一次打m折, 第二次打n折进行销售;二是两次都打 (m+n) /2折进行销售。哪一种方案对消费者更有利?以此来引入“均值不等式”的学习。

3. 探究性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是由实践中抽象出来的, 就应该回归到现实中去, 所以创设一些具有探究意义的问题是必要的。可以在学生的心理埋下一颗探究学习的种子, 教师通过精心地创设问题情境, 请学生动手参与, 在情境中学生通过探究、寻找, 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 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还能够锻炼学生观察、实验、验证、推理和计算, 以及语言交流能力。例如, 在学习“重心”这一概念时, 我们通过创设实验, 拿出一个均匀的木板或者木棍, 探讨能否在木板上找到一点, 可以支撑起木板, 使其能够保持平衡呢?同样, 我们在进行延伸:其他的形状的物体, 他们的平衡点又在哪里呢?

4. 开放性问题情境

开放性问题往往是问题情境中的难点, 因为其缺乏固定的解决方案, 其结果需要学生通过不断地猜想、验证, 再猜想, 再验证, 最后得到不同的解决方案, 而这些解决方案都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开放性问题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最佳手段,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利用已经积累的知识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 在猜想的过程中就集中地体现了学生对于自己所学的灵活应用能力, 猜想出来的内容不是凭空的, 不是幻想, 而是知识的最终呈现。在这个过程中, 培养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创新思维, 更是创新能力。在学习了一个章节的内容之后, 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于这个章节的开放性问题, 同样的计算方法能否普遍地适用于其他类似的计算中呢, 同样的理论在条件发生微小变化的时候, 其结果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三、结语

总之,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对于抽象的、难以掌握的数学概念的教学中, 利用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 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立, 能够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问题情境的创设基本原则和要求出发, 系统地分析了常用的几种问题情境, 对初中数学教学效果的提高进行了阐述。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仅是对教学手段的丰富, 更是提高教学效果, 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优秀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情境,表象思维

参考文献

[1]刘冬梅.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巧妙创设初中数学课堂问题情境[J].学周刊, 2013, (24) :121.

[2]王欢.初中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J].学周刊, 2013, (23) :150.

也谈数学课堂上的情境创设 篇8

【关键词】学习兴趣;创设情境;有效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重视情景创设,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运用过程,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氛围。新课程要求教师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为了让课堂教学生动,生活情境的创设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倾听下去的强烈愿望。鉴于以上原因,在大大小小的公开课中,创设情境成了每个老师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笔者在第24届浙派名师暨长三角初中数学经典课堂教学艺术展中,有幸听了杭十三中教育集团潘云芳老师的一节课,课题是《6.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让我耳目一新。潘老师以国庆大阅兵为大背景创设情境,用视频辅助教学:

情境一:视频展示60周年国庆大典上呈现出的场景,问:老师想知道我班有多少同学观看了阅兵式直播,你有好方法吗?国庆庆典开始,第一项是“鸣礼炮”,56门礼炮分为俩组,在4分20秒内交替鸣放60响,寓意56个民族共同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每组28门礼炮同时鸣放为一响。当第1响礼炮鸣响,国旗护卫队就开始从人民纪念碑下出发,绕行孙中山像,正步行进169步,最后一响礼炮结束时,国旗护卫队恰好抵达国旗旗杆基座,并完成收枪和立正动作。问①这里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到的?②收集以上数据的目的是什么?(引出数据收集的方法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测量、调查和实验等手段得到。收集数据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有关信息。)

情境二:多媒体呈现从1949年至2009年阅兵式上的参阅人数和受阅梯队数据。问:①这里的数据有时通过什么方法收集到的?②从这些数据中,能获得有关国庆阅兵的哪些信息和结论?(为数据整理打下伏笔)③收集以上数据的目的是什么?(引出数据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使用互联网查询等直接途径得到。)

情境三:播放检阅三大梯队和群众方队中的相关图片,让学生观察老师分别呈现了空中梯队、徒步方队、装备梯队、群众方队各多少个?老师想了解同学最喜欢观看哪个梯队的情况,怎么操作?(结合情境二、三,引出数据整理中分类、排序的作用。)

情境四:对于上面出现的女兵方队中女兵们的鞋子想到一个困惑:女兵们的脚长都不相同,去买鞋的时候,是不是需要去量每个人的脚的大小,然后根据每个人的长度去制作鞋呢?(提出数据整理中分组,编码对实际的意义。)

这节课是初中数学中的统计概率部分内容,也是这部分内容的第一节课。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感受数据在生活中的作用,在情境中体会收集数据的方法,以及分类、排序、分组、编码等整理数据的方法。好多老师在上这块内容时常感觉很难上,有些甚至自学,结果老师上得草率,学生听得模糊。其实这块内容更能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来自于身边的生活,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帮助学生在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经验并得到发展的教育思想。因此这块内容的教学很重要,教师要尽可能设计好的教学方法,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潘老师就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用学生刚刚经历的祖国60庆典的阅兵式出发,用身边亲近的事情和爱国情怀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呆板的数据充满趣味性、故事性、真实性和自豪性。导入贴近学生,让学生能倍感愉悦,学习效率大大增强。可见这个情境创设对课堂效率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情境不注意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只考虑使教学生动化,那么情境创设就非但不能起到催化作用,相反会影响教学效果,降低学生学习效率。下面是我在中学教学杂志上看到的一个案例,无独有偶,其背景也是国庆大阅兵:

教师一上课就放映“国庆60周年阅兵式”的视频,当画面伴随着音乐出现阅兵方阵的时候,老师关掉了视频,然后说:中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很快,经济实力也大为增强,小李的爸爸这几年积赚了一些资金,想回报社会,现有三种方案可供选择……”

这是高中《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的课例,显然这段情境视频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内容的相关性,反而让学生茫然。老师在设计情境时,只考虑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为了“情境”而“情境”,没考虑情境要服务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提高,多媒体走进了课堂,多媒体课件将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结合为一体,教书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将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也大大增强了课堂容量,有利于老师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因此很多老师一上公开课,就一定要绞尽脑汁创设一些实际生活情境,并制作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当然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适当增强情境教学,并增加一些图片和视频也无可厚非,但是我们一定要始终服务于教学目标,也要针对一定的课题。并不是所有的课都要涉及情境教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为了追求“生动”“花哨”而让学生走了歪路,那就是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另外情境教学也并不是只能放在导入部分。情境教学也不一定要依赖多媒体,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例举几个案例:

1.创设情境也可以在课堂教学探究中。在课堂教学探究中创设情境,教师设计有关于教学有关的模型教具,或开展实验操作,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案例一:八(上)《直棱柱的表面展开图》,研究立方体的表面展开图有几种时,利用学生课外制作的立体图形,进行展开操作,小组合作,把不同的情况画下来,老师最后展示几种学生未提及的展开图,让几个学生在动手围一下,看能否组成立方体,在动手操作中学习数学,培养了空间想象能力。光靠多媒体展示无法让学生达到这个目的。

2.创设情境也可以在课堂训练中。有些课题,象概念课,或是整式、分式的计算,或是解方程等,花很多时间去引入没必要,而且课型相对较枯燥,那么在课堂练习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活动,构建教学情景,设计一些数学问题,创设小组进行比赛,让学生开展竞争,比准确,比速度,比技巧。

案例二:七(下)《分式》1,让学生在判断哪些是分式,哪些不是分式中,小组竞争的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回答,增强集体荣誉感。

案例三:七(下)《同底数幂的乘法》,在学生板演后,让其他学生去批改,觉得不当的地方及时纠错,并说明该生错误原因,或让做该题的学生自己分析错误原因,让学生在发现错误中牢固掌握知识。

可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整节课的设计师,对学生要“收放自如”。该老师板书的还是要板书,该老师讲的还是要老师讲,课件的播放不能完全代替老师。

上一篇:神经病学教案下一篇:实践模拟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