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2024-07-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精选11篇)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篇1

摘要

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依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生的具体情况、内容标准和化学学科特点。除此之外,在进行教学目标确定是要处理好“教学目标和教育目的”、“三维目标间三者的辨证关系”及“教师和学生的关系,要考虑到所处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具体情况、课程标准和学习的内容。

关键词

教学目标;化学;依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方向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向导。无论是在进行教学设计过程中、课堂教学、还是教学评价中,教学目标都处于核心的位置,始终引导着教与学的开展。由此可见,教学目标的设计与编写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1.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

依据一: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为国家和社会输送社会建设型人才,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将“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列为基础教育的目标[1]。并在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从思想、道德、知识技能、社会责任感、科学创新精神等多方面提出了培养要求。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教育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定制了中学阶段的化学课程标准。

主要可以概括为: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帮助学生了解并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未来发展必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在化学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依据二:学生的具体情况

总的来说,课程目标对象是学生,所以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化学经验和实践能力及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是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要考虑到的。新型的课堂模式是:“以学为主、教为导”,因此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

依据三:内容标准

教学目标表明了学习者在某个阶段学习后所要达成的预期效果。内容标准是由课程专家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所提出来的重要课程标准之一,它是学生学习本课程后所要达成的最基本要求,所以内容标准也是设计教学目标的依据之一

依据四:化学学科特点

与其他科目不同,化学学科知识点的掌握与理解多数需要用实验加以说明,实验是辅助学生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重要的化学原理、化学方法和化学观念成为课程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学科结构,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设计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2.1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是学校对各项教育工作所提出来的总体要求,它是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施各项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但它必须通过一个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才能得已完成[2]。总的来说,教育目的指导着教学目标的确地,使教学目标具有方向性,但教学目标的完成并不能保证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的的实现是建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的。只有把握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才能使二者发挥各自应有的教学过程的标杆作用。

2.2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关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有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只重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程度和对习题的熟练程度。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时,常常会忽略“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但是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如果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目标”并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化学知识。化学新课程标准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立足于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从化学知识与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建构化学教学目标体系。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时,除了要重视知识与技能,还应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在三维目标中的核心地位。

2.3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新课标的新型课堂模式应该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一般都体现得比较好,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还不够。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面对两个问题:一是教学目标由谁确定;二是教学目标为谁确定。化学是一本基于实验的学科,所以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到如何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理论知识学习和化学实验的实践练习,而不能向传统课堂那样以教授为主。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知识和经验对外部信息的主动吸收、加工处理和记忆存储,如果课堂上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再精彩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再科学,课堂形式再新颖,教学目标都无法实现。所以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二者的辨证关系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有着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

(1)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依照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研究对总体学生所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向导的作用。

(2)教学环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所以在进行教学目标的编写时应该考虑到所处的教学环境能否提供相应的教学用具,如课程中所要做的实验的实验仪器和实验试剂。除了要考虑到所处教学环境的教学硬件之外,还要考虑到所编写的教学目标是否符合社会环境的要求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3)学生情况

要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如学生已有化学知识,已掌握的化学技能,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另外还需对学生在进入化学学科学习过程的一般特征,只有合理科学地对学生地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制定出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案。

(4)学习内容

这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刻的分析与钻研,以确定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节能,以怎么样的方式达成什么程度和水平,培养何种能力和态度。

4.教学目标的编写

教学目标实际上是对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怎么样的途径学习什么内容,希望达到什么效果”的一种预设。与传统教学大纲不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教学目标的表述方法一般使用的是——ABCD表述法,即“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这“四要素”是由马杰提出的“三要素”发展来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这是认知性学习目标,在编写时要紧密地结合课本知识点,对该课程进行详细地分析,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的是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因此一般使用“能说出.....”、“能独立完成.....操作”等描述,而不用“使学生......”、“让学生....”等描述。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过程”指概括外在的学习活动的手段,如:搜集资料、问题探究、分组合作学习等;“方法”是具体的内在学习技能和思维策略,如:搜集资料的方法,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事物的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不能设计成教师教学的过程方法,它既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的目标。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观察能力是重要的过程方法目标,而在培养的顺序方面,教师往往是先让学生学会按顺序观察,即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颜色和状态、实验中的现象,再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总结经验得出结论,从中学生学会系统的化学实验方法[3]。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情感态度不仅指的是学习兴趣和责怪感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求是的科学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的是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更是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下,科学地设计教学目标,切实地设计好教学过程中的“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要达成什么”的问题,才能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质量。

[1]化学教学论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篇2

1.采用风趣语言。

例如在电磁感应电流和磁场力方向判别时, 可以通过电和力两个字的字形来判断, 电的一个笔画向右, 故用右手定则, 而力的一个笔画向左, 故用左手定则。这样的教学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接受知识、体验知识、理解知识。

2.师生互动学习。

“互动学习”是在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交流与沟通, 是学生之间的交互影响、交互活动的学习过程, 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 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生成, 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注重的是学生阅读后的真实、独特的感受, 而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于课文, 它还需要唤起学生的经验, 打开学生的想象, 启动学生的情感, 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 需要其他相关作品的介入来引起学生的共鸣。

例如, 在教学“电压表和电流表”一节时, 可把电流表与电压表发给学生, 让学生观察比较, 找出不同, 然后教师才教授掌握它们的使用方法。

3.从课内到课外。

把学生天天集中在课堂上, 学生会有枯燥乏味之感。若能把有些教学内容放在课外,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 就会对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生活用电”一节时, 可带学生到变电所 (事先联系好) 参观, 了解电能表、保险丝、电路组成及用电器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弄清短路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掌握安全用电知识。有机会还可组织学生实地查看电力工人检修电路。

三、学生能力创新

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 变教为诱, 变学为思, 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合作和体验, 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 由于学生对专业课的初次接触而产生的陌生、惧怕心理以及专业词汇、专业术语的使用而造成了怕上专业课的现象。这要求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专业课产生兴趣。激趣引题就是一种好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吃透教材, 根据教学

一、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内容

(一) 专题形式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可以结合实验室条件对传统实验项目进行重新整合, 尽量将有相似的刺激与反应的教学内容做系统编排。在编排时, 教师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呈现实验内容, 每个专题确定一个主题。例如酸碱中和滴定实验, 这样学生在进行专题训练时很容易由此及彼、融会贯通, 从而衍生出

内容和教学目标,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如:在讲解用电器的正常工作时, 要考虑到用电器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 这时可以准备几个用电器读出它们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然后通电, 看其什么时候能够正常工作。

2. 设置疑问, 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的目的, 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前人发现的知识, 而且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研究。教师的引导, 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上, 教学设计时不要只设计唯一的教学思想和方法, 重要的是设计“思考点”, 教学组织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探究, 鼓励其提出不同意见, 激发求异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例如, 在讲解电阻并联电路时, 可以通过电阻的串联分压, 设置疑问:并联电阻可以有什么用?从而引导学生思考。

3. 实践探究, 培养学生探索的精神。

实践探究既是对探究成绩的巩固, 又是对探究效果的检验, 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首先, 教师要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 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方法, 理清什么概念, 明白什么道理, 教师几句画龙点睛的话, 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其次, 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 学会举一反三, 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在《电工基础》学科的实践探究中应“因课制宜”, 对学生学习的理论基础知识在课堂上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

4. 通过习题, 激发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在电工教学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 从多方面来探索问题的结果,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 在电工教学中, 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一些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习题, 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一题多问是训练学生串联解题能力的逻辑方法, 通过一题多问训练, 可使学生对某一概念规律逐渐深化、升华发展, 它是活跃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最好的形式。

创造学理论告诉我们:人人都有创新的潜能, 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 仅仅是每个人所展现的形态、程度、质量不同而已。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欧莉萍.改进教学方式培养探究能力.中外教学研究, 2004年2月.

[2]熊飞.决胜课堂.中国教育报, 2002年07月21日.一系列值得进行比较研究的问题, 实现知识与能力间的相互迁移。

(二) 改造传统实验形式

传统中学化学实验内容在设计时往往把现象明显, 结果正确作为首选标准, 常常忽略学生的过程性体验。体现在内容呈现上, 往往把正确的做法直接告诉学生, 而“为什么这么做?”、“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等问题则很少体现。而这些过程性的体验正是探究教学所推崇的。所以在选择探究内容时, 教师要善于将这些“正确方法”用“为什么”、“怎么会”、“怎么样”等进行设问, 从中创设实验法的问题情景, 启发学生创造思维、激起学生探究欲望。因此, 改造经典实验项目, 使之适合于探究性教学, 是一种可行的教学设计形式。

(三) 联系科技专题

传统实验内容受学科本位的课程观与教学观的影响, 有些脱离现代科技的发展工程实际。所以在选择探究教学内容时, 应适当增加应用性和综合性都比较强的联系前沿科技的实验内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过程

中学化学探究实验教学是在观察总结科学家、教育教学工作者探索实践和吸纳先进教育理论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因此, 它的基本形式是“问题—假设—设计—验证—总结—评价”。其实施方法和步骤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 引发问题

引发问题, 旨在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 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 (寻找到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 , 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 (努力可克服) 的学习情境。建构主义强调要创设问题情境, 使学习者进入情境, 认为创设问题情境是学习者实现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发现学习理论也强调创设具有诱发性的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形成强烈问题意识的前提。在创设问题情境时, 要求教师要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 向学生呈现的问题必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本能地产生一种想知道“怎么回事”的冲动。另一方面, 展示的这种问题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 是学生“跳一跳”即可摘得着的东西。这一阶段关键是教师要特别注意让所有学生都清楚要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来展示这一问题, 让所有的学生去思考、研究和探索。如“原电池的原理”教学中, 先让同学们思考有哪些电极材料有可以连接的可能性, 引发问题,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二) 提出假设

所谓假设 (或假说) 就是人们根据已有知识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做出初步的解释。假说的形成过程的逻辑形成主要是通过类比或归纳推理来进行的;假说的发展过程主要是通过演绎推理来进行的:假说的验证过程的一般形成主要是实践证明为主, 逻辑证明为辅;假说的思维形成可以是逻辑的概念、范畴、判断、推断、推理和证明, 也可以是非逻辑的直觉、灵感、想象、猜测和机遇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三) 设计实验方案

在化学实验探究式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已确定的探究课题做出的种种可能性假设, 推断出最为合理的一种假设, 并针对这一假设设计多种可靠易行的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探究的课题, 实验器材和资料的准备, 探究的过程和程序 (包括实验现象、信息和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 通过这样的分析整理得出探究的结论等。方案可由学生自己提出, 教师适当地给予指导。这一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很重要, 应该鼓励和肯定学生, 多表扬, 少批评, 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即使方案有误, 也应该鼓励学生做下去, 因为错误也可以用来指导探究问题, 鉴别和分析错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 探究实验

探究实验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实验方法和科学的观察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本阶段目的在于获得主动、具体的感知材料,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 来自实验活动的外部刺激将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分析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鼓励学生多设计几种可靠易行的方案, 帮助学生不断地改进探究方案。要挑选那些设计合理并具有创新性的实验课题, 引导学生弄清楚实验目的、原理、对象和条件。要求学生遵循合理的顺序和步骤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仪器进行独立实验操作,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尤其是要注重发现和思考实验中的“异常”现象, 注重思考和分析实验数据、实验结果的微小差异。敢于不唯书是从, 以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

(五) 分析总结

分析总结是实验探究教学中的一种很重要的策略, 主要指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课题、实验方案、实验技能、实验操作情况、情感态度、科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等方面进行总结和概括, 对知识规律系统进行整理的过程。它具有将学生从实验中获得的知识进行整合, 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使学生从实验中获得更为广泛和全面的体验。促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使具体的探究活动得到“升华”, 以实现知识、技能的同步“升华”。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整理收集各种信息、实验数据和新发现的问题, 加强对信息、实验数据和新发现的问题的分析和讨论, 应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和总结, 找出内在规律, 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结论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要进行评价, 评价的过程中要强调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评价内容通常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是学生参与化学实验探究学习活动的态度。它可以通过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许多外显行为表现出来。二是学生在实验探究学习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要通过学生的自我陈述加以反映, 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其行为表现和学习的结果反映出来。三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参考文献

[1]陆喜江.论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2, (6) .

[2]唐力.化学探究式教学过程建构性特征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3) .

[3]刘强, 王磊.构建高中化学实验内容体系的新思路[J].化学教育, 2003, (9) .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篇3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设计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把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因此,课堂教学目标要具有具体性、可操作性、层次性、整体性、灵活性等特点,要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新课程改革。本文结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探究新课标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希望能对广大历史教师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课堂教学目标是新课改理念的具体表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对此,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课堂教学有序开展。

1.目标定位要准确。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展开。因此,教师一定要明确“要求学生学什么”。只有明确了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师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专注于“学生如何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目标内容要全面。

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与能力,还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生所要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历史教师要在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和广泛查阅资料的基础上,确立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目标全面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历史教学价值。

3.目标精神要革新。

历史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因此历史教师在制订课堂教学目标时要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历史教学宗旨,教师要把这一宗旨渗透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

二、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策略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风向标”,因此,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是每位历史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除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还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情况、教学环境,具体策略如下。

1.把握整体,落实具体。

历史教学目标分为课程目标、模块目标、专题目标和课时目标。课程目标和模块目标是历史专家制订的,属于高中历史教学整体目标;专题目标和课时目标是历史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历史教材、学生状况综合制订的,属于具体目标。整体目标是具体目标的依据,具体目标是整体目标的体现,因此教师要把握整体,落实具体,注重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独立性。

2.提高弹性,监控成效。

课堂教学目标是预设目标,但课堂教学过程却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为了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留有弹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目标实现情况,及时根据学生的反馈作出调整,坚持教学目标,活化教学过程,为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保障。

3.尊重差異,分层设计。

新课改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背景、基础、能力和个性,分层设计教学目标,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注意核心,突出重点。

历史知识有重点和难点之分,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确定核心目标,以便在教学中突出重点和难点知识。对此,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教师要明确哪些知识是学生需要理解的,哪些知识是学生需要掌握的。这样,教师就能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手段,分配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习重点和难点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浅析新课标下的中学化学教学 篇4

摘要: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的手段。截止目前,化学已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新的化学课程,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能够从化学的视角和理念去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生活方面的有关问题,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去治理环境污染,合理地去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够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篇5

山丹一中张兴燕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就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做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有效性

【引言】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只有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做到达到新课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要求。

在过往的化学教学中,不少老师们觉得,有很多的教学内容,尽管老师花费了大量精力反复进行讲授,重难点逐一突破,还配合各种大量习题巩固加强,部分学生最后还是难以掌握,造成这样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教学的有效性不高。而教学的有效性不高,往往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1.部分教师教学观念过于传统,惯性于采用纯粹的讲授式,或者是表现形式、手段单一,或者是缺乏情感交流,对于用这种方式讲授的内容,有些学生当时不能立即接受,有些学生虽然接受了听明白了,但由于缺乏情感上的体验,印象不够深,过后容易遗忘。

2.课堂教学设计不尽合理。课堂教学设计是一堂课的思路和灵魂,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如果教学设计呆板、缺乏逻辑性、启发性低、内容贫乏,则会导致学生兴趣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被抑制[1]。

3.教学中缺少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例如课堂提问少,问题的思考空间不大,对知识只重传授,不重视知识的探究和拓展,思维方法训练不当等,都会让学生感觉独立思考的机会少,不能充分地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加以应用,久而久之,学生在思维上就会产生惰性,越来越依赖老师直接给出问题的答案,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研究的意愿低下,也难以形成属于自己的一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就会常常出现这样的想象,学生平常做题时,在老师的点拨下能够解决,可换了一道类似的题目,没有了老师的指点就做不出来了。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在培训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效果低下造成的。

4.教学中没有把握好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在展开教学前如果没有认真分析学生的层次、思维水平和目前掌握知识的程度,没有分析教材学习目标要求层次,在教学过程中随意拔高难度、深度、广度,不仅让学生难以接受,教学效果低,还造成课程进度慢,教与学和谐性失调。长期以往,学生甚至会对化学科学习丧失信心,产生厌学情绪,教学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死胡同,越来越难以开展。

5.教学社会生活脱节。化学科来自生活用之生活,它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和生活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或者是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或者是由于准备相关的材料的工作量大,不少老师对联系实际这一块内容一笔带过,但这样做同时也失去了一个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对学习进行情感教育的机会。

6.不重视化学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的设计。通过化学实验的教学,不仅可以展示实验现象,反映物质性质,揭示客观规律,更可以教会学生研究一般化学

问题的方法。如果在实验教学中,只是将实验简单的演示一遍,或者只是让学生在哄哄闹闹中做完,没有做实验设计、深入分析和拓展实验,教学效果都会受到极大的削弱,有些学生甚至刚做完化学实验就遗忘了实验内容,更别说是理解做这个化学实验的意义所在,实验等同白做,更说不上有教学效果。

针对以上的一些问题,结合化学科自身的特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

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配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都会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创造一个活跃而不混乱、和谐而不喧闹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立足于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给予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教师不论在教学语言上要文明得体,在教态上要和蔼可亲,而且在关注学生上要做到一视同仁,无论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习品质良好的,还是学习成绩较差、学习品质不好的,都要关注到位。只有当学生体验到了老师对他的关注,他们才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不容易在思想上开小差,制造不和谐因素,影响教学进程。学生学习状态良好,课堂教学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二、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方面,认真准备教学设计。

首先,备教材。教师课前要做到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甚至要能做到超越教材,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组织好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过程设计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要有层次,让在同一堂上的不同学生各有所获。教学内容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实现教学目标。其次,备教法。特别要注意学生平时学习中遇到头疼的问题、容易犯错的知识点,教师应思考如何将知识简单化明朗化规律化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如化学用语、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除了要强化记忆,还要多采用表格式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其中一些规律帮助记忆,如讲到过氧化钠、氧化钠分别和水、盐酸溶液、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可以通过列表一一对比,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过氧化钠和这三者的反应产物比氧化钠和这三者的反应产物多了一种氧气。课堂上还可以利用谐音、口诀、数字化概括等办法,帮助学生接受原本比较繁杂的知识内容。如讲常见的盐的溶解度时,内容众多,但如果帮助同学总结出“钾钠铵盐溶水快,硫酸盐除去钡铅钙,氯化物不溶氯化银,硝酸盐溶液都透明„„”这样的口诀,学生就很容易记忆。又比如,在讲原子的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时,要尽可能图文结合,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变实现知识点由难到易。要重视知识规律的推导,如“气体摩尔体积”概念的教学,除了注重其含义、应用、条件等,还应该从决定的三个因素进行适当的推理来得出这个结论,否则学生学得不明不白。

第二方面,认真备学生。

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基础分层情况,学生现有知识储备情况、学生学习的态度等,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学生的情况来做设定。在课堂上还要

多注意学生的习惯的思维方式,洞察学生的心理想法(如学生课堂上想什么、希望听什么)[2],及时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比如在讲二氧化锰催化双氧水分解制氧气时,学生观察到二氧化锰加入双氧水后,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很容易产生别的物质能不能催化双氧水这样的疑惑,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一起思考,通过课后实验帮助学生认识一个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惑,通过实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强化了“催化剂”的概念。

第三方面,认真组织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提问和进行有效地讨论,有效地“提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提问,应该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的,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3]。例如,讲到《氯水的成分》的探究实验时,在设置思考问题上,可以从一般气体溶于水后的水溶液的成分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再从氯气能和水反应这特点上做深入探讨,当学生基本能分析出氯水的成分中主要有哪些分子离子后,再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检验出其中几种分子或离子,经过这一系列的逐层深入的思考、探究,不仅能让学生对氯气的水溶性,和水反应的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还把电离,离子检验等知识给联系了起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例如,根据以前所学的知识,学生已经知道“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把酸中的氢置换出来”这一规律,当讲到硝酸这部分内容时,可以提出一个问题:排在氢前面的金属能把硝酸中的氢置换出来,生成氢气?进而以实验来验证这个问题,结果出乎学生意料,进而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做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课堂上,要明确学生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多开展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老师也应积极主动随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共同推进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多联系生活,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重要意义,激发学习热情。为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色彩变化,声音变换,丰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兴奋,吸引学生集中注意力,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更是不可多得的好帮手,像一些肉眼无法观察、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微观原子、离子反应,通过多媒体视频、动画都可以得到很直观的表现,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重视例题和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课堂上必须选择典型例题和训练题组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理解。所选典型例题,既不能太难又要有代表性,对同一类的题目可以放在一起做类比,帮助学生发现解题规律。题目在精不在多,做题要起到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的效果。

四、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在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之前,一定要带领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搞清楚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甚至是每个步骤的目的、作用),实验操作、实验仪器、实验安全等个方面的内容。在实验前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本着以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才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避免出现只为做实验而做实验的现象。实验后,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的相关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对实验现象、规律的理解,甚至还可做些适当的拓展。由于新课标强调学生的探究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结合课本开展实验科学探究活动,或者将一些容易操作的较为安全的演示实验做重新设计,变成由老师指导、学生分组的探究实验,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实验,让学生充分了解探究问题、设计实验、控制实验条件、验证问题和总结规律的一般方法。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出现的学生意料之外一些偶发现象、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进一步研究,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提过了教学效率,有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五、加强课后反思是增强有效教学的必要手段

课后反思是教学活动的回顾和梳理,在以往的教学中往往被忽视。通过课后反思,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总结成功的经验,分析失误的原因,避免今后出现更多的失误。思考学生在学习上的困惑,找出学生困惑的原因,再选用合适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提高课堂效率。

结语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质上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效果。在新课标下,学时少了,要求高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利用自身经验,通过不同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协调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高文.《教学模式论》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年

[2] 孙秀伟, 新课改我们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年02期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篇6

新课标下改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

文/韦盛志 周艳艳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化学知识的得力助手,实验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需要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因此,教学形式要随之改革创新,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新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创新;综合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曾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化学科学素质应把着力点放在实验功能的开发上。新的课程观要求:全面的化学教育,在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需要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最有效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启发式引导,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种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认识的基础,是思维的前提,只有通过全面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多次实际训练,才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观察要具有全面性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有些实验在学生做完探究实验活动后,教师有必要再进行探究演示实验。探究演示实验是教师演示、学生观察的过程。演示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巩固知识,还能有效地提高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对于高一学生来讲,由于实验基础差,在观察时往往容易被某些新奇的化学实验现象所吸引而遗漏了说明化学变化实质的观察内容。例如,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中,对Na燃烧只注意实验步骤,而忽略了燃烧所产生的黄色火焰、生成新物质的颜色和状态。这种片面性如不克服,将影响后面知识的`系统性。

2.通过观察,抓住实验本质

在保证实验质量的前提下,启发学生如何观察,怎样去观察,怎样由观察到的表面现象通过逻辑分析引导到实验本质,使学生通过一次探究演示实验的观察得到专业知识的同时,观察能力也得到提高。以化学必修1第四章氨的性质一课中浓盐酸和氨水反应的实验为例,本实验是利用HCl气体与NH3反应产生大量白烟证实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方法是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上浓盐酸和浓氨水,两者只要靠近(无须接触)就有上述现象。两玻璃棒间的距离是关键,既要保证实验现象明显,又要让学生看清楚两玻璃棒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是冒白烟,其本质是氨与HCl发生了反应。虽不到半分钟的实验观察,通过白烟这一实验现象使学生掌握了氨的化学性质,也巩固了浓盐酸和浓氨水易挥发的物理性质,更重要的是学生掌握了利用实验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经历了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把浓盐酸换成浓硫酸、浓硝酸,是否也有同样的实验现象?这样,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就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究实验程序,着重培养其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传统的教师演示实验一直是按“教师提问―教师做演示―教师归纳结论”的公式化的过程进行。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克服此弊病,变被动为主动,我采用了将某些实验让给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程序。这时,学生遇到的问题很具体,需要什么药品、仪器,如何操作等,迫使他们必须动脑筋去思考。程序设计好后,让几位设计比较典型的学生上台演示,其他学生注意观察,分析他们的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操作是否规范。这样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把注意力都吸引到实验中来。这种实验方法可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也可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操作方法,调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积极性,牢固掌握学过的知识。

三、学有所用,联系实际,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何使学生灵活地掌握学过的知识,前后贯穿,并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是化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教与学的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如,学到必修1第四章硫和氮的氧化物一课时,有必要补充硫化氢的性质,硫化氢气体有臭鸡蛋气味,可与实际联系起来。比如,我们南宁前几年有一条臭名远扬的水沟(现为民歌湖),特别在夏天就更臭,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有些工厂往沟里排废水,其中里边有大量的含硫化合物包括硫化氢,又由于硫化氢不稳定且易挥发,故经太阳光照射下气体挥发出来具有恶臭。现在经过综合治理之后已经好多了,现在还有天鹅在那里放养呢。教师注意类似于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既有整体性,又有内在联系,而且还能灵活地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学有所获。

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观察的目的是探索与发现,从而达到对事物变化及其规律的认识。中学生因受传统思维方法约束少,正处在思维和想象力最活泼的时期。在教学过程中,其方法和解决问题思路不能受限于教材,更不能死搬硬套,探究实验也是一样的。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可采用多种手段来完成探究实验。如,在学习化学必修1第三章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中,有关“钠”的化学性质时,除了探究钠在空气中燃烧及与水的反应实验以外,最后还可以探究和某些盐溶液(如FeCl3)反应,通过实验可以看到现象是有红褐色沉淀生成,同时有气体放出,而不是钠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铁来。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是因为钠和水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和氢气,NaOH再与FeCl3反应生成了红褐色沉淀Fe(OH)3,这样做会引导学生探索未知实验,培养其创新精神与意识。

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跟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主观能动性,创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高学习积极性,努力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促进教师和学生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美莺。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01)。

为新课标下的化学教学把脉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设计

一、“圣经”公开课上遭冷遇

新课标下的化学教科书较旧版教材而言, 更具开放性, 书中有大量精美的图片, 情景交融;收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更加广泛;设计了更多的化学实验;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等。所有这些变化表明新教材是教师教学的辅助材料, 不再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圣书。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 由于一些基层教育工作者对新课程理解不深, 由于教材观没有彻底转变, 教学过程仍习惯性地被教材规定着。当教材在呈现方式上作了一些改变后, 就导致了课堂教学出现偏差, 新课标提倡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被形式化、绝对化、庸俗化。这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 仍只关注教师的教, 淡化探究与情感目标, 用教师的演示和讲解代替学生的思考与科学探究, 停留在“教”教材上原地踏步止步不前。虽然穿的是新鞋但照样走着老路。唯独上公开课时, 才猛然意识到日常教学不适应时代潮流, 新课标的精神到底是什么, 为体现新课标精神之“创造性使用教材”的理念, 为追求“用”教材教的形式, 盲目改变教学内容。还有的教师认为为使学生获得自由发挥大胆想象的机会, 目标达成度高, 用教材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可不用教材。

如何正确使用新的教材呢?这就要求我们在拿到一份教材时, 首先要看看教材给了我们什么任务, 教材里有哪些活动, 每一项活动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只有把握课标, 立足于教材基础, 仔细揣摩教材, 领悟教材, 理解了编者意图, 在使用教材时从实际出发, 科学地处理教材, 灵活地驾驭教材, 使教学内容变得丰满充实, 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成为新教材的主人, 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 在科学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 创造性的生成新教材。

二、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设计做表面文章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 需要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它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 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 一种立场, 一种态度, 一种不懈的追求。好课留给学生的精神是永恒的, 就如陈景润初中数学老师的一堂数学课, 激励了陈景润一生对科学的执著追求。这是一堂好课的真正价值所在。新课程下的一堂好课, 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 而是其发展与超越, 它更多的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主,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过的, “最要紧的是看学生, 而不是看教师讲课”。课堂教学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序, 而是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教师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依据学生心理的、情感的、知识的需要随时作出富有创意的调整, 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没有预料不及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而新课标教学内容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 使教学内容显示出开放和活力。原来互不相干、毫无生气的知识点, 在真实情境中因显示出相互的关联而变得具有真实意义。而知识点的关联方式和程度都是教师无法预测的, 学生因为没有固定答案的限制而敢于作大胆的联想和猜测。因此,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不得不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 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 提醒学生检验所形成的猜测和推理, 促使学生进行比较而产生新的问题, 这样才能保证教学活动高质量的进行。显然,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 教师更加贴近学生, 不再高高在上, 也不再把自己作为判断是非的权威。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是教师原先没有设想到的, 教师只能回答学生, 这个问题我也没想过, 我们是否都去查资料, 然后再讨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因失去权威而产生“空杯”意识, 认识到自己必须不断学习, 包括向学生学习, 并从中体会到, 基于真实情景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更丰富的“本体性”知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全知全能, 因为面对学生的个性思维, 教师不可能了解所有学生的思维方式, 但丰富的“本体性”知识一定能增强教师识别有价值的猜想和推测的敏感性。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条件性知识, 注意积累实践性知识, 拓展自己的知识广度, 发展学科专长。

从对新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来看,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极少数教师设计教学过程讲究丝丝入扣, 追求精致完美, 滴水不漏。绝大部分教师在教法改革等诸多方面积极探索, 努力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 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因为有些教师急于求成, 课堂教学犯了“赶时髦”、“追风”的流行病。因为缺少有效课堂控制手段;在新的教学方式方面经验不足等, 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活”而不“实”的倾向。如在一堂课上总想把新课程精神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来, 有分组讨论、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等, 结果使课堂成了“满汉全席”筵, 不但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知识与能力也落实不好。从近两年的一些优质课评选、公开课看, 几乎都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确实能够创设情境, 丰富课堂教学,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增大信息量, 有效扩展课堂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但如果使用不当, 往往适得其反, 如:有的教师一堂课从头到尾, 几乎没有板书, 本应该板书的内容也搬上了屏幕, 教师只顾按顺序播放, 有时学生目不暇接, 还没弄懂就一闪而过, 一堂课下来, 学生犹如看了一场“电影”。这是“以教师为中心”变成了“以课件为中心”, 课件由“辅助”变为“主宰”, 喧宾夺主, 再如课件内容没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或取代化学实验, 或取代课本的插图、图表, 纯属摆样子, 大有做秀之嫌。有的教师认为, 要体现新课标, 大有课堂教学必讨论之势。讨论是很多教师喜欢采用课堂形式, 但遗憾的是有些教师选取得问题根本就不具有讨论性。课本中是有固定答案的, 只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课本, 他们完全可以自行归纳出来, 讨论实在又画蛇添足之嫌。这样形同虚设的讨论, 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引发争论, 迸出火花, 久而久之, 还会泯灭学生的思考热情, 贻害无穷。以上事例告诉我们, 在课堂上很多教师虽然在表面上重视了过程的设计和方法的选择, 但实际上, 一堂课留有些许“缺憾”, 几多“瑕疵”, 是事物的必然。他们重视的是过程和方法的形式, 而不是实质。作表面文章, 追求表面形式, 这样的结果只能是离新课程的要求越来越远。当然, 这些教学行为的产生, 有的是在实施新课程理念的探索中产生的, 有些行为的产生更多源于教师自身的因素, 如个人专业知识功底、语言表达能力、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基础、反应灵敏性、应急水平等, 需要教师在不断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克服。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设计的策略性 篇8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学设计 策略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所学的教学理论,综合处理教材、学生和教学环境,实现教学目标的创造性活动。是实施课程的最基本的方案,是课堂教学中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计划,是教师结合课程标准、教科书、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研究提供的高度浓缩的学习资源,是教学方法与认知规律高度统一的结晶。课堂教学设计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行为。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从课堂教学设计入手,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设计更要讲究策略性。化学学科的教学设计经常用到的教学策略有:

1、“架桥”引入新知的策略。

陶行知先生在谈到学习时打过形象的比喻:“接知如接枝”。生动地说明了新的学习材料只有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建立了合理的联系后,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因此,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状况,通过复习、提示、铺垫、引申等方式,激活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中找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设一座“桥梁”。由已知育未知,由旧知促新知。如在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与离子反应之前应巩固基本反应类型和酸碱盐氧化物知识,学习“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学习中,在讲“盖斯定律”之前,可先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山的高度与上山的途径无关”,类推“化学反应热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一结论。学习化学平衡建立和移动与过程或途径无关,只与条件有关前复习盖斯定律“化学反应热与反应的途径无关”这一结论。

2、教学内容的情景化策略。

当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创设有意义的情景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设置多种有意义的情景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和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实践证明,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和跟化学有关的问题、故事、新闻报道、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等创设学习情景,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策略。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關的科学,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也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化学物质不仅是化学教育的素材,又是化学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化学教学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设计要充分注意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及现实社会的联系,重视STSE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体会科学进步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所做出的贡献,感悟到学好化学对自身科学素养的提高和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如,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能源、环境、粮食、生命的进化等重大问题,都需要化学的参与。教学内容生活化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学以致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

教学内容的问题化就是将教材中以“定论”形式陈述的材料,转化为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形式,让学生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这种以“问题”为特征呈现教材的方式,能唤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思考的内在需要。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策略的关键是,教师能否从教材中提取出激起学生认知冲突,追求事物本源欲望的有价值的问题。当然教师如能抓住教学过程中生发的有价值的问题展开分析,研究,对促进学生的能力的提高更有帮助。如“物质的量”一节课,以提出的“18毫升水的质量是多少?”、“18毫升水中有多少个水分子”?为问题情境,为整个一堂课的主线,带入学生进入一个既有问题困惑,又有成功快乐的美好学习情境。

5、教学内容的直观化策略。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复杂的抽象的问题,教师可利用化学实验、实物、标本、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或运用数字化媒体等教学手段,把复杂、抽象的内容简明化、具体化。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比如,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观看模型,引导他们联想和类比,运用抽象思维把握各种模型的本质属性。而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方式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增强学生的直观性理解。在实验教学中将实验原理从“特例”到“一般”,由点到面,从反应物的状态与反应条件归纳出制取气体的一般装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积极地创新,利用二氧化碳气体所产生的压力,大理石与盐酸分离和接触,引导学生,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使他们接触和分开的方法,都能使化学反应随时发生与停止,这样学生会设计出许多有创意的装置,

6、教学内容的活动化策略。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倡“在做中学”,他认为教学不应该是直接向学生注入知识,而应是诱导学生全身心参与活动,以活动为媒介间接学习知识。为了落实新课程化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多样化的探究活动呈现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做中学,通过回忆、联想、观察、讨论、合作、探究、练习、总结等活动来实现知识的内化,能力的锻炼和情感的培育。

7、设问和训练层次性策略

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目标的设计 篇9

摘 要:笔者认为,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展开教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渗透:运用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采用中外著名化学家的高尚品德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讲述化学家的奋斗史进行挫折教育;宣传绿色化学常识,加强环保和责任意识教育。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德育教育

教育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而社会有用人才的第一要求便是要遵纪守法和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我们平常所说的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先要教会学生做人,然后再教会学生做学问”就是这个意思。所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提高。本文拟围绕新课标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这个话题谈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增长,对青少年德育素质的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据调查,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家庭环境的影响,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以及不良文化的侵害等几个方面。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表面上涉及到的德育教育内容不多,但如果用心去挖掘,仍然可以将德育教育与化学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通过化学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德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目前,很多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不正确的,认为在当今社会上,只要有钱就可以无所不能,没有钱就算读再多书也是毫无用处。正是这样的思想,导致这类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厌恶,整天无精打采,甚至长期逃课,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这与中学生德育大纲的要求是完全不符的。《中学德育大纲》中明确指出:“各科教师均要教书育人,寓德育于各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以此来从根本上得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实际上,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学科知识和德育教育并不是相互独立的,相反,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目前,德育教育之所以在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是因为其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都必须对其给予高度的重视。化学作为高中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高中化学教学对学生展开必要的德育教育是值得人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化学教师要对该问题进行不断探索与尝试,尽可能将德育教育充分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二、如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很多化学教师面对德育教育渗透这个问题,都会显得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应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来展开教学。笔者认为,高中化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教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有效贯彻德育素质教育理念,教育部门在对化学教材进行编写的时候,也进行了适当的改革。在化学教材中新增了许多封面彩图以及章节插图等,这些图片不仅具有较强的直观性,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

2.采用中外著名化学家的高尚品德进行德育教育

古今中外,很多化学家都可以作为德育教育的榜样,比如说,曾先后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和诺贝尔化学奖的居里夫人,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在生活中也时常教导孩子要养成勤俭、朴实的好习惯。再比如说无机化学家戴安邦,他长期从事无机化学和配位化学教学的研究工作,对硅、钨、铝、铁等元素的多核配合物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澄清了百年来多种片面和自相矛盾的有关报道。除上述两人之外,中外著名化学家还有很多很多,这些科学家不仅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也是思想道德方面的典范,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对这些科学家的事迹进行讲解,能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通过讲述化学家的奋斗史进行挫折教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上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倍受家长们的宠爱。从而导致这些学生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遇到挫折就容易退缩,这也是当前学校德育教育中所应该考虑的一个问题。所谓挫折教育,主要是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化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化学家奋斗史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越挫越勇的精神,比如说,在对“简单的有机物――醇”这一项内容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诺贝尔在制备硝化甘油时候所经历的磨难。使学生在面对挫折的时候,冷静思考,并分析原因,总结教训之后去寻找正确的道路。

4.宣传绿色化学常识,加强环保和责任意识教育

近几年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因此,从化学教学入手,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将化学教材中的内容与环境污染联系在一起,比如说当下较为严重的“白色污染”,教师可以将其引入教学中,告诉学生“白色污染”就是由于人们将以聚乙烯为材料而制成的塑料袋随意丢弃而导致的,有的科学家认为这是对糟糕的发明。通过类似于这样的讲解,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化学知识进行掌握,而且还能够充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其次,要在化学实验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实验是化学教学开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实验中涉及到的很多药品和有害物质会直接威胁到师生的身体健康。因此,在实验课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以此来防止有毒气体或液体的泄漏。与此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对实验产生的废液、废渣等物质进行正确处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新课标下的英语语法教学设计 篇10

1. 教材分析:

本课是北师大版英语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时。主要向学生讲授一首有关颜色的歌曲。学习

2.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学习怎样用英语表达事物的颜色,掌握相关单词redyellowbluegreenbrown和句型What color is the …? It’s…并能综合运用新、旧知识组织对话完成一定交际任务。

(2)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用英语表达熟知事物的颜色。

过程、方法:通过画、唱、游戏、说、练等方式逐步让学生自觉进入学习状态,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情感、态度:关注学生的内在需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态度。

3.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创设语言情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用英语表达事物颜色。

教学难点:创设各种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体验参与,主动学习事物颜色的表达法。

4. 教具准备:课件、单词卡片、单色物品多件、盒子 学生:水彩笔 、 课上用的涂色纸。

二、 说教法 :

1. 演示法:让学生通过看教师的演示来理解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更加直观。

2. 表演法: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英语的魅力,体会说英语的快乐。

3. 游戏法:通过会红录灯的游戏 ,在做中学,在玩中学让每个孩子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三、 说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Unit 3 sing the song教师示范show me the book/

pencil/bag/ruler利用教师的肢体语言让学生感受英语。利用课件复习新学的单词。

(二)主题活动:

1、学习red本环节我采用利用为主题画着色的方法教受红色的英文及单词的认读。使学生从音、形两方法面学习这个单词。

2、学习yellow本环节采用与同样的学习方法以便学生对这个单词的掌握更加牢固。

3、学习blue在这个环节的设计时我采用了猜一猜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猜出蓝色这个词,并纠正该词的发音。

4、学习green遵循英语课程标准的理念,有效整合教材和跨学科知识。补充chant――Traffic Light,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美术课三原色知识进行调配颜色的活动,导入green的教学。这体现了处理教材的灵活性。

5、学习brown时我利用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提问学生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如:小棕熊、巧克力、笔等。当学生能够准确说出棕色这个词后,我又用蓝色和棕色的物品做变式练习让学生更好的区分这两个词的发音。这是学生易错的内容。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对新学识的课堂整体小结。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环节,我通过让学生现场做画的形式来体现新学内容。学生边听我的提示语边做画。当我说完提示语后学生开始做画。本环节对新学知识的效果进行反馈。绘画完成后,展示学生做品,并进行奖励。

(四)拓展性活动:

在这里我利用一个动画来帮助学生复习本节课所学的有关颜色的单词和句子。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的用处,让学生知道我们学英语是有用的,不仅仅是为了做题用的。英语是让我们用来交流的,它可以让我们知道更多的知识。

新课标下的英语语法教学设计

新课标下化学作业设计 篇11

关键词:化学作业;作业设计;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5-082-2

化学作业,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形成解题技能,还能反馈出学生在思想与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水平方面和化学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方面的基本信息。化学作业是链接教师和学生的重要纽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是目前很多教师依然延续应试教育理念,认为作业只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在作业设计上投入的精力微乎其微,进而形成了传统的作业特点。

一、传统作业的特点及其弊端

传统的化学作业有如下的特点:①缺乏灵活性——形式单一,一般只注重书面作业,轻口头作业;②缺乏开放性——条件明确,结论唯一;③缺乏创新性——解题要求模式化,模仿性强;④缺乏拓展性——内容狭窄,只强调紧扣重难点知识,紧扣考点、考纲,不敢越雷池一步。虽然传统的化学作业能较好地巩固和检测学生所学知识与基本技能,但从整体上来说,还是存在着种种弊端:有些教师不经过认真选题,随意布置作业,大搞题海战;有些教师相信一句老话“水浸木头烂”,就让学生反复练习,甚至不断重复,在这样的机械性的操作中,让学生来掌握知识;甚至还有些教师在高分的诱惑下,想急于求成,不愿意帮助学生做知识的梳理、构建知识的网络,甚至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等也不屑一顾,不愿意花时间去查找资料,认为这样做收获小不合算,看不到这些工作将对自己和学生今后的工作或学习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长此以往,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爱因斯坦曾说:“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让他们来负担。”因此,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改变和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作业,达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新课标下化学作业的设计

(一)作业设计的原则

1.体现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所显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就是兴趣。”为了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业设计应富有新意,并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寻求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

2.考虑个体差异性。

由于学生在智力水平、认知结构和学习动机、心理、个性等方面存着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作业设计要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实际出发,针对当天所学知识,以巩固为主要目的的基础题,要求每个学生都做;而针对学生自身发展性目标设计的选做题,对学生不做硬性的规定,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和能力强弱等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

3.注意适量性。

过多的作业,不仅会加重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负担,而且会磨灭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学生多元化的思维发展,影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适量。

4.倡导合作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能力。而在过去的甚至包括现在的相当部分化学作业中,过于片面的强调了独立思考,而忽略对学生交流、合作能力的培养。而且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作业过程需要学生密切合作。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精神与能力。

5.鼓励探究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创新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化学作业也应由传统的单一的重复训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训练;由传统的“温故式”作业转向创新性作业。

(二)作业设计的形式

为了更好地体现新课标下化学作业的新特色,在化学作业设计的形式上要注重灵活性。除了常规的以基础知识为主的书面作业以外,还要因人而异地布置一定量的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等多样化的作业。

1.阅读性作业:教材中提供了较多的“拓展视野”,这部分内容如果利用得好,既有利于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增长见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的还能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例如: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教材中“空气成分的发现”、“植物怎样吸收氮”、“二氧化碳与温室效应”、“可燃冰”等等。

2.观察性作业: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是学生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实验或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然后提出问题,这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在实际教学中,可经常布置一些观察性的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在学习了《金属的防护和回收》后,让学生去观察家中各种金属生锈的剧烈程度以及它们所处的坏境差异。

3.提问性作业:目前大多数学生都不愿主动地提出问题,甚至连老师的提问也不愿主动回答。为了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我们也可以把“提问”作为一项作业来完成。要求每位学生在当天作业的最后写出自己想提的问题,或是自己存在的疑问,并且每隔一定时间让全班学生一起来交流,把质量高、具有实用价值、又易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问题整理出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如学完“盐酸、硫酸的性质”后,有学生在作业本中提出这样的一些问题:为什么氧化铜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呈蓝绿色,而不是蓝色呢?要除去盛放石灰水试剂瓶内壁的白色固体,是稀盐酸好呢还是用稀硫酸,为什么?

4.探究性作业:化学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是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探究化学基本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我以书本中的“活动与探究”、“家庭小实验”为主。如:“自制酸碱指示剂”、“自制简易净水器”、“铁钉生锈”等。这种作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增强了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5.实践性作业:传统作业中存在着重书本、轻实践的情况,而新课程就提出了加强实践性、活动性的作业要求。所以,我们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摒弃仅仅重书本的弊端,而要让作业从书本回归到生活,将问题置于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加强作业的实践性。如:在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可以让学生去调查校园内或小区内各配备有哪些灭火器材,通过网上查找资料或者交流讨论来了解它们使用的原理、方法和注意事项等等;学习了“水的净化”后,让学生调查当地河水的水质情况,交流河水被污染的可能原因,并用所学的净化水的知识来制作简易的净水装置,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实践性作业中,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作业设计的策略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我在教学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初三学生由于刚接触化学,所以一开始对化学学习的兴趣都很浓;但是随着知识的增多,尤其是需识记的知识较多,很多学生就逐渐失去了兴趣。把学化学、做化学作业当作负担,因此应付心理严重,常出现不完成作业和抄袭作业的现象。我想要使学生对化学真正感兴趣,就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因此,设计作业时要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设计出学生感兴趣的、乐于尝试的题目来。

在学习了《燃烧与灭火》后留下这样的作业:在家中遇到煤气泄漏或者油锅起火,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在火灾中如何逃生?如何救火?夏天的夜晚出现的“鬼火”是怎么回事?这些问题一出就会引起学生的热烈讨论,就连那些调皮生、学困生也踊跃发言。类似的例子生活中还有很多:如何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人们通常用什么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怎样除去冰箱中的异味?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体现了化学的实用性,调动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2.布置分层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同一个班的学生中,认知水平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设计作业时,要因人而异,讲究层次性。如在学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后,我设计了这样三个不同层次的作业:

基础题:(1)6克氯化钠放入24克水中,搅拌至完全溶解,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2)20克氯化钠放入25克水中充分搅拌后,仍有11克未溶解,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提高题:(3)把4克三氧化硫通入96克水中,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4)50克的五水硫酸铜晶体溶于50克的水中,经搅拌完全溶解后,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拔尖题:(5)13克锌与10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求:

①可生成氢气多少克?②稀硫酸中的溶质质量分数?③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分数?

布置这样的作业,可使后进生通过做一些相对较易的作业,来获取成功的体验和自信,从而让他们更认真地投入学习,形成良性循环,逐步提高成绩;使优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使其有“吃的饱”的感觉。

3.进行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这一特点,进行变式练习。“变式”就是指在不改变关键内容的前提下,变换关键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在原题的基础上不断变换问题情境,使之变为更多有价值、有新意的新问题,使更多的知识得到应用,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题:等质量的镁、锌、铁放入到过量的稀硫酸中,求产生氢气的质量比?

变式一:将过量的镁、锌、铁放到等体积、等浓度的稀硫酸中,求产生氢气的质量比?

变式二:将镁、锌、铁投入到过量的稀硫酸中,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求消耗镁、锌、铁的质量比?

变式三:将镁、锌、铁投入到过量的稀硫酸中,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求消耗的硫酸的质量比?

通过这样的变式和延伸,会加深学生对镁、锌、铁与酸的反应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四)作业设计的评价

针对新课标下化学作业形式的多样化,教师对作业的评价方式也应随之改变,应全面、公正、艺术地评价学生的作业。

1.改“单一”的对错评价为“多向”的优劣评价。

聪明的教师总能抓住学生身上某一亮点对其进行适时地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学生的作业评价也是如此,不仅要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等。有优点的则大加赞扬,有缺点的则旁敲侧击,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轻”作业结果,“重”作业过程。

在日常教学中,不乏有这样的教师:为了尽快地把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批完,在批的时候只关注题目的最终结果,结果对了就打个“√”,结果不对就毫不犹豫地打个“×”。殊不知,这样的一种评价方式无形中就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业时,应该“轻”作业的结果,而“重”作业的过程。哪怕学生做出来的最终结果不对,教师也应该仔细研究一下他的解题过程,看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即使同样一个答案,有的解题简单,有的繁琐;有的是学生自己动脑筋的结果,而有的则是抄袭同学的结果。如果教师给同一个评价,就有失公正。

3.由“单一”的评价方式转向“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仅凭教师坐在办公桌前批改作业的单一评价方式,已显得无能为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随堂面批、精批细改等。这几种作业的批改方式,教师可以交错选用,能大大提高作业的评改效率,还能有效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化学作业是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如果每一个老师对作业的认识,都能够突破以往的框架,在作业的设计、作业的评价等各环节上多花一番心思,那势必会在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增加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作业效率,最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优秀大学毕业生信下一篇:目的论的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