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我们的校园说课稿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走进我们的校园说课稿

走进我们的校园说课稿 篇1

《描绘我们的校园》,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七年级美术上册《描绘我们的校园》,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型属于绘画应用领域。本节课内容有两个活动。活动一:学习与研究——透视法。其主要内容是:透视知识的学习;

活动二:写生与表现必备的造型基础之一。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象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二、学情分析

依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本课教学方法。初中生两级分化已形成,个体差异明显,形象思维往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然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如在小学时学生主要以平面画为主,进入初中后开始学习立体画。刚开始接触时学生的空间思维可能难于转变,有部分学生思维会停留在平面里,通过实物观察后会有所转变。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美术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我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透视知识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了解多种空间表达法,掌握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法来表现校园的空间。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体验、交流、总结和运用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观察能力和空间表现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透视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学会运用透视知识美化我们的生活,表现校园的空间之美。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依据

根据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特制定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透视的规律、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难点:如何运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表现空间的变化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美术教材、收集的图片、资料和绘画工具。

六、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实际,我以体验、问答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本课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乐于学习美术的兴趣。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观、详尽的直观演示,来达到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透视学,透视知识的学习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和理性,学习的难度较大。如果还是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觉得学习困难,而且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活动,更多地让学生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同时结合教师的引导观察——情景创设——启发点拨——汇总归纳,以便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表现能力。本课的基本教学程序如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反馈应用。教学过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来组织课堂教学,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练习——作业展示——小结——拓展;(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通过一个提问——黑板是什么形状的?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的兴趣,因为学生会觉得奇怪“黑板不是长方形的吗?老师怎么会提这么简单的问题?”接着进行活动一: 让几位学生通过对黑板正面和侧面的观察并讨论,了解到黑板会由于空间的变化呈现出梯形的形状,即原本相等的两条边会产生“近大远小”变化来引入本课的主要内容——透视(2)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得出结论 活动二:

探究第1个问题“透视”现象。播放幻灯片:当我们站在宽阔的马路上,放眼往远处望的时候,马路两边的景物会产生什么现象呢?学生观察很容易得出结论:马路越来越窄;两旁的树木越来越小,越来越密;行人、车辆越来越小,越来越密。看到物体时产生的这种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的现象就叫透视现象。

探究第2个问题“平行透视”及其消失规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理解:什么是平行透视以及它的消失规律。

探究第3个问题“成角透视”及其消失规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理解:什么是成角透视以及它的消失规律。(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活动三:

把学生分成三部分,坐在教室中间的小组运用平行透视法对讲台上的正方体实物进行描绘,两边两小组运用成角透视法对讲台上的正方体实物进行描绘。

通过这个活动,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深化透视知识的学习。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也许可以根据透视规律来画出正方体,但许多学生画的正方体会出现倾斜的现象,原因在于学生把竖直线画得不垂直于视平线。此时可以启发学生:这与如何写字端正是一样的道理。(4)作业展示

展示学生作业进行对比并进行点评。(5)小结——拓展

针对本课内容进行设计了三个问题 你学会了什么? 你的体会是什么? 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

目的是通过学生回顾内容,尊重其个体感受,从而实现本教材人文性特点,同时又起到巩固今天所学知识的作用。课后拓展

走进我们的校园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能力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说问。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的话题是原野放歌,所有本单元的课文都与草原有关。本单元的训练主题是:要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结构层次,体会不同作品中作者对草原的独特感受。此外,《课程标准》提倡的读写结合也是本单元训练的一个重点,《草原散章》作为本单元的一篇阅读教材,语言优美,感情真挚,作者把对草原的独特情怀赋予生命的灵动,是一篇值得认真赏析的文章。另外,分段描写的结构,使得文章条理清晰,特别对学生的作文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草原散章》是一篇文质兼美,但篇幅较长的文章。作者用小标题的形式,使每一个小节既独立成文,又一致地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既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式的特点。如何实现“长文短教,重点突出,难点突破,”便是本堂课教学设计的关键。另外,《课程标准》提倡,课文只是范例,教者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基于以上分析,我把本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领悟课文的语言美。

2.学习作者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并交流个人的阅读体验。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本文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美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积极宣传家乡的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语言美。

2.学习作者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好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抓住语文学习的“实践性”不放松,充分借助音乐欣赏、诵读、品析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展开学习,多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参与的机会,以便他们能从课文的解读中获得语言应用的经验和语感经验。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语言美;学习作者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针对这样的教学重点,在教法上我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图片、诵读课文、品味语言、研讨写法、仿写练习等方式方法展开教学。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新课。

播放《草原就是我的家》这首歌曲,并且多媒体展示草原美景图片。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让学生谈感受,进一步感知草原之美。

第二步:整体感知,把握结构。

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下面的分析做准备。

第三步:走进文本,感悟内容。

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片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你最喜欢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2.在你阅读的这个片段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朗读给大家,并作简要的赏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对课文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和说问。

第四步:合作探究,研讨写法。

1.草原上的景物非常多,而作者为什么只选择了其中六种景物进行描写?

2.把文章的小标题删去,好不好?为什么?

小标题的形式,使每一个小节既独立成文,又一致地表达了作者对草原的赞美之情;既使得文章条理清晰,又很好地体现了散文形式的特点。分段描写的结构,使得文章条理清晰,特别对学生的作文有很好的导向作用。这一环节也是教学重难点的落实。

第五步:拓展延伸,交流展示。

“一山一水一古城,宜居宜游金张掖”这是张掖市委、市政府对张掖今后发展的总体规划。其实,古城张掖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称。近年来,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张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来张掖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

请你仿照本文的写法,四人一小组,每人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名胜古迹或旅游景点写一段话,合作完成一篇表达对家乡赞美之情的文章。(题目是:金张掖散章)

通过仿写练习,学习并运用了作者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从而达到了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

第六步: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分节描写的写作方法,以“学校散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走进信息时代(说课稿) 篇3

新民小学寻英 每当我们提到长城,自然会联想到烽火台。烽火台筑在长城沿线的险关和交通要道上。古代士兵一旦发现敌情,便立刻点燃烟火发出警报。相传西周有个腐败的周幽王,他的爱妃褒姒长得非常美丽,只是从来没有笑容。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褒姒登上烽火台,命令士兵点燃烟火。邻近的诸侯们看到烽火,以为敌人来犯,慌忙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到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干的荒唐事儿,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褒姒见到官兵们狼狈的模样,果然开颜一笑。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它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利用烽火传递信息的方法。

我们今天的探究,就要从烽火台开始,直到发现电脑网络通信的奥秘,寻找人类社会走向信息时代的脚印……

一、本课的教学目标

本课有许多现代科技知识性的内容,相对品德课而言,它浓浓的品德味道比较的淡,而现代生活感和时代的科技感比较的强烈,给学生的是各种感官的刺激。趋向于品德课另一特点——综合性。如何把握综合性,提高品德课的实效性,在对孩子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进行分析后,我认为这节课在知识上主要是让孩子们了解通信的发展,知道现代通信的种类和方式。在情感目标上,让孩子们能感受到现代通信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现代生活离不开通信;离不开高科技的支持;并且利用它增进与他人的交往和情感。在行为目标上,让孩子们学会选择不同通信方式,与自己的亲友进行通信联系。为他们今后打开世界的窗口埋下伏笔。

二、本课的教学内容

通过课前调查,我了解到班里大多数孩子知道通信,并且曾经使用过,那么在课堂上学习要增加一些必要的量,让孩子们对通信有个完整的认识,成了我这堂课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于是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孩子们真实的感受到我们的生活

离不开通信,通信无处不在的为我们生活服务,并且会使用我们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在第一环节里给学生布置了三项任务

1、像烽火台这样传递信息的方法,你还发现了哪些?请说出3种以上。

2、你感到,我们和我们的祖先,传递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哪些变化?

3、你认为哪些东西出现,说明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第二环节是点击现代,真实感受,我将全班同学将分成6个小组共同承担上述任务;小组分别命名为信息传播史探究组、邮政通信探究组、电报电话通信探究组、广播电视通信探究组、卫星通信探究组和电脑网络通信探究组学生想好自己参加哪一个组,明白小组内的分工,明白自己承担的任务,思考

1、我应该做些什么?

2、我打算如何做?第三环节是老师让每组学生拥有一台电脑并提供一些信息资源让他们通过电脑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这个环节就是一个现场反馈的环节。第四个环节课外延伸,让孩子们能实践运用,尝试和老师联系,孩子们简直有点兴奋,对他们来说,可能是史无前例的,老师给他们名片,而且给的这样真诚,真心真意和他们做朋友,他们真的很开心,班级反响非常好,班级里拥有QQ的小朋友,都已经加我为好友了,我这样的设计不露痕迹,效果却是加倍的,真正达到一种无痕的教育,学生使用通信工具也完全是一种内在需要。这四个环节,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呈现的是一个有梯度上扬的过程,本节课自始自终围绕信息这个主题,展开活动。真正体现了现代生活必需要用通信。

三、在教学策路上的选择

走进传统节日说课稿 篇4

一.说主题

以春节为首的中国传统节日内容丰富多彩,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感同身受。其中包蕴着中国人的民族文化和人生理念。但是随着五四运动以来西方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冲击,传统节日的形式在渐变,中国人对民族节日的文化内涵的血脉性地继承在流失。很多人津津有味地过西洋节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却对民族节日思想淡薄。可以说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点,走进中国传统节日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继承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道德礼仪培养,语言表达训练,调查统计,沟通交流能力的综合实践。鉴于节日存在的陋习和适应时代的需要,有必要让学生正确辨析,更好的度过美好的节日。

二.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说来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

2.过程与方法:调查采访,搜集资料,交流合作,讨论辨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重德行善 清心寡欲 环保 节俭养生安全

三.说过程 :

1.制定计划

每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活动。可以调查采访,上网查询,问卷调查。老师给出以下几个大问题A.调查中国人最喜欢过哪些传统节日?是否更喜欢过洋节?原因是什么?做成简单的数据统计表。

B.了解有关传统民族节日的传说来历,风俗习惯,诗词对联,灯谜故事。做成手抄报。

《我们的影子》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我们的影子》选自岭南版小学美术标准实验教课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本课教材以“美术与科技”为切入点,以影 子这一科学常识为题材,以“我们”为物象形态,进行有趣的联想活动,激发学生对生活现实的关注和兴趣,培养想象力与概括的造型表现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影子形成的因素。

2、技能目标:能运用线与色表现影子并组成有趣的画面。

3、情感目标:对造“影”和创作影子感兴趣。

(三)重点 能用线与色表现影子,并组成有趣的画面。

(四)难点:了解影子形成的要素及原因

二、说教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我主要采取“启发──引导法”,以我们的影子为线索,充分客观条件,不断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造影游戏的引导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运用想象创造影子人物的现场演示,提供了想象表现的空间,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又激发了对影子造型创作热情。

三、说学法

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运用游戏联想的学习方法;(2)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游戏导入,了解影子形成的因素

(二)在欣赏与造影,感受影子的抽象美和意象美

(三)创新与表现

(四)下面,我向各位详细介绍一下我的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了解影子形成的因素

以“阳光下的影子”导入,让学生在阳光或灯光下的照射下做各种动作,引导学生感受“光与影” 的美妙,从而认识影子形成的原因,理解小博士的话“物体挡住光线,就会在后面投射出影子”的科学道理。这样的开头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影子的形成因素,同时又让他们发现了影子的美,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二)在欣赏与造影,感受影子的抽象美和意象美 欣赏与评价

接着,让学生欣赏《用剪影的方法画运动的人》,模仿一下画中人的动作,比较画中的影子和真实的人物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不同。使学生在比较中感知影子的特点,1、影子比人物轮廓简洁和概括,省去细节,2影子只有轮廓。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所以在学生对影子的特点了解之后我进一步学生自己试一试,摆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想象创造有趣的人物影子,感受影子的变化,以及感知抽象美。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为了进一步拓展思维,激起兴趣,我利用灯光,用手造影,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影子都像什么使学生发现意象美。自己动手创作意象手影,锻炼他们的想像和创造能力。同时为影子的创作表现提供了前提。

三、创作与表现

与学生探究影子的表现方法,1、造影

2、用笔描绘

3、着色4装饰影子

在了解影子的表现方法之后,播放以影子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同时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在视觉和听觉的共同影响下创作有趣的影子。

四、欣赏与评价

教师收起几个学生作品(好、中、差各一件)让大家评一评。从以下几方面来评:造形美、色彩美、装饰美等三个方面来品评。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让学生自己找出不足,然后让学生自己修改,并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

我们周围的生物(说课稿) 篇6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本教材把“周围的生物世界”作为第一章,把“我们周围的生物”作为第一节,做为初中生物课的开篇之作,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生命现象,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生物和非生物,并加以区别,认识几种周围的常见生物,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发散思维的能力。(3)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生命、保护生命。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3.教学重点。

生物的生命现象。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4.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5.突破重难点的关键:

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难点。

二、说教法

因为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要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第一课的教法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基点。我认为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在本课都应围绕“兴趣”做文章。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等,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其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多彩的生物世界,从学生熟知的身边的生物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世界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生物,什么是生物以及了解生物学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及其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是一种隐性的课程资源,课堂上要充分激活。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踊跃参加,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与错,都要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教师把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课后去解答。

(五)巩固与练习

为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以组为单位,以抢答的形式回答问题,通过复习知识点,巩固知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我们每个人也是生物。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谈谈我们同样作为生物应该怎样对待周围的生物,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懂得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六)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校园内有哪些生物,做好记录。这样既可以把课堂教学拓展延伸,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也为今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最后由多媒体课件展出。板书设计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生物

一、生物的主要类群

A、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B、生物的种类(共200多万种)

{ 全球约30多万种植物、150多万种动物及很多种微生物

}

C、生物的分类

1、植物: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④种子植物 :a裸子植物b被子植物

2、动物:《1》无脊椎动物《2》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④鸟类⑤哺乳类

3、其他生物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能生长发育

2、生物能进行新陈代谢

3、生物能产生后代,有遗传变异的特征

4、生物的应激性

5、生物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6、生物体有严整的结构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否完成教学计划

2、学生是否掌握本节的重点难点

3、学生是否喜欢本节课的教学

4、反思自己做得不足的地方并

我们的学校说课稿 篇7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画画我们的学校》,这是山东人民出版社《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一个活动主题。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关于学校的教学内容是逐步深化和提升的。

在《熟悉的学校》这一课中“画画我们的学校”是在“说说我们的学校”基础上,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图形表现学校的设施布局,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平面图知识,同时对学校有更深的了解,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

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学生基本了解学校环境和主要设施;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相对薄弱。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讨论交流、探究实践、小组合作等过程方法,使学生初步了解平面图及其作用;能够利用简单的图形表现学校设施布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学校、热爱学校;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品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用平面图表现学校设施布局。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掌握生活中实际方向与平面图上方向的对应关系。

本课整合点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实现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是贯穿本单元的一个重要情感目标。要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激发学生绘制校园平面图的兴趣,常规教学单凭学生想象、讨论很难打破时空限制,无法让学生多角度的看到校园不同时期的景象,信息技术的应用则能够起到直观生动的效果。

2、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受其思维特点影响,在识图和绘图时,很难将实际教学设施与平面的图形相对应,常规教学无法进行直观的展示,结合信息技术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在实践的同时建立正确的方向对应关系,降低直接作图的难度。

本课教学过程分为以下五个环节,信息技术整合主要体现在激情导入、平面图上信息多和探究实践三个环节。

在激情导入环节,(点击链接,打开课件)通过多媒体,在轻柔的音乐背景中,将校园不同季节的图片依次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学生脑海中对美丽校园的印象,立刻变得更加生动,学生的心灵也会受到触动。这时,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同时导入新课。

(拖开课件)平面图上信息多这一环节:(拖回课件)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其他学校的平面图范例,多媒体展示视觉效果十分清晰。学生能清楚直观的了解什么是平面图:平面图就是人们从物体的正上方看下去的轮廓图形。然后学生交流,从这幅图上了解到了哪些信息,如:这所学校有东、西两栋教学楼,有操场、风雨操场、篮球场等教学设施。初步引导学生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对应方式说一说图上设施的实际方向,如:教学楼在校园东南侧。学校大门在校园的东北角。之后引导学生了解平面图的作用,激发学生作图的愿望。

探究实践环节又分为方法角、看看说说和摆摆放放三部分,(切换程序)首先出示课本“方法角”的知识,让学生自主学习绘制学校平面图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确定方向、确立中心、设计图例等画图步骤。

(课件)然后,展示“俯拍校园”的图片,将图片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方位摆放,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各教学设施的实际位置:如:综合楼在校园西南角,操场在学校东北方向,这样既完善了学生脑海中俯瞰学校的印象,又能够帮助学生将立体的教学设施与平面的图形建立起对应关系。

(课件)之后,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图例,摆放部分校园设施的位置。通过动手实践,学生在尝试中明确实际方向与图上方向的对应关系,降低学生直接作图的难度。常规教学中这样的尝试是难以实现的。

第四环节动手画一画:学生同桌两人在观察和动手摆放的基础上合作绘制校园平面图,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设计精美、适当的图例。

作品评析:通过实物投影展评部分学生作品,对于有创意、有个性的作品予以表扬鼓励,对于出现的错误在课堂上直接解决,做到堂堂清,以保证课堂的高效率。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辨别方向的能力得到提高;学会了简单的识图、绘图方法;对校园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学校的热爱之情被激发和提升。

《我们的母亲河》说课稿 篇8

《江山多娇》

——《我们的母亲河》说课稿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六小学

李路其

电话:***

***

2012年10月

《我们的母亲河》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江山多娇》。这节课共有3个课时,第一课时《祖国就像一幅画》,第二课时《我们的母亲河》,第三课时《活动天地与瞭望台》。我选择第二课时——《我们的母亲河》作为此次说课的内容,现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本册教材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我爱祖国山和水》,本单元围绕“祖国江山”展开,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地理概况与现实的统一问题,在了解祖国的过程中,感受和欣赏祖国的山河,捕捉祖国的美,激发对国土的热爱之情,形成爱国情怀和强烈的国防意识,并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一些综合看问题的方法。

而《我们的母亲河》一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长江、黄河的风采,用小资料的形式介绍了母亲河的基本情况与意义,用歌曲表达了对母亲河的赞美、用塑像强化了“母亲河”的象征意义。教材提示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了解母亲河,可以有多种理由来热爱母亲河,可以用多种形式感谢母亲河。五十五页下方呈现了人们对待母亲河的错误行为及其恶果,意图引出该怎样对待母亲河的思考。本课时内容整合了地理、历史、政治、品德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并注意了将品德教育与知识学习相融合,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相结合。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了解母亲河的基本情况,明白“母亲河”的含义。形成热爱母亲河的情感与保护母亲河的意识。

2、通过走近、赞美、保护等活动,使学生对母亲河从了解到热爱,从热爱到能从实际出发为保护母亲河贡献自己的力量。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此基础上,我也确定了本课时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来了解、热爱母亲河、以多种形式赞美母亲河。

教学难点:提高环保意识,并能从实际出发为保护母亲河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说学生

我班学生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见识面不宽阔,对于长江、黄河他们没有多少了解,即便从书本里获取相关信息,也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例如,在以前的授课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所搜集的资料不能很好的利用,在某些活动环节中,学生只是一味地复述资料,并不能据为己用。《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让学生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若干问题,提示收集、整理和交流资料的要点,避免学生不假思考地摘取资料,照本宣读。”所以课前准备中,我既要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搜集本课时相关资料,我还要对学生的搜集进行调查,从中得知他们对“母亲河”的了解,以便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完成本课教学目标。综上所述,在课前我会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可以从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搜集和长江、黄河有关的信息资料;还可以从平时的读物中剪贴一些有关的图片;更可以找到描绘、赞美长江、黄河的诗歌、美文进行自己理解后有感情朗诵。我相信这样指导性强的预习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课堂学习。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激趣教学法,授课伊始,我请同学们根据已学知识,指认长江、黄河。引导学生质疑,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拓展延伸法:在活动四中,我将母亲河的概念小化到学生所在的城市,并让学生在课下开展相关活动。

3、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发掘自我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与习惯,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学法:

1、合作学习:课堂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并分工合作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整合后的资料。

2、探究学习:在理解母亲河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对母亲河的保护进行探究,并出谋划策。

3、自主学习:学生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在课下进行自主调查、探究,完成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的自主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我将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我国的主要河流是: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那么本节课伊始,我便会要求全班同学回忆学过的知识,并请他们在出示的地图上指出长江、黄河的地理位置。根据学生认指,我会出示长江、黄河的相关图片、音乐(课件)。

过渡:横贯祖国大地的长江、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它们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从而引出本课课题——《我们的母亲河》。(板书)

2、看到这几个字,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设计意图:回顾,能够让学生掌握已学知识,并运用;而视觉、听觉的直观感受,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品味课题,学会质疑。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长江、黄河

为什么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有了这个问题做引导,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会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母亲河”的含义。)

过渡:长江、黄河源远流长、波澜壮阔。我相信,人们称之为“母亲河”,必定有其特殊的含义。只有我们了解了、感悟了,才能领会其中玄妙。

活动一:走近母亲河

1、听过一曲歌唱“母亲河”的乐章,看过几张“母亲河”的丽颜,我们还不曾了解“母亲”的胸怀。然而,这江,这河,离我们都太过遥远,所以我将播放有关长江奔流、黄河汹涌的视频,再次通过直观感受接触“母亲河”。在观看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整合课前搜集到与本课相关的资料,以小组汇报为主,向同学们展示母亲河的相关内容,比如对“母亲河”的了解、有关的故事、诗歌、散文、音乐、图片等,在汇报时要注意小组分工,尽可能让每一名小组成员都开口说。

2、在汇报结束后,全班同学将结合各小组的展示与教师的汇报,说说用什么词汇形容我们的母亲河最为贴切。教师相机板书这些词汇,选出相对贴切的四个评价词语,并请给出评价的学生进行具体说明。(设计意图:课前,我将会对学生们的搜集进行调查,在这以环节中,我也参与学生的汇报,把学生忽略的一些信息资料作为我的汇报材料,分享给他们。《课程标准》中有小组合作建议:“小组学习是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合作交流能力和民主意识的途径,提供了开展探究学习所必需的交流平台。”合作交流之后,学生不仅仅停留在自己搜集的资料上,他们会对长江、黄河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也就达到了活动一的目的——走近母亲河。)

过渡:我们从古至今,从上至下,无一遗漏地“近距离”和“母亲”拥抱,长江、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们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坚强!在这里,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

赞歌吧。

活动二:赞美母亲河

上一活动中,学生对母亲河作出了自己的评价,活动对学生的认知应该有一些影响。此时,我会再次展示长江、黄河的大型图片(教之前的图片相比,内涵层次应该有所升华)。通过听汇报,观图展,全班进入“赞美母亲河”的环节。学生依旧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准备以各种形式(诗歌、美文、歌曲等)对母亲河进行赞美,要求他们做到感情真切。

(设计意图:这是对上一环节的升华。学生在相对全面地了解母亲河后,即刻对母亲河进行赞美,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抓住对学生情感价值的培养。)

过渡:看到长江,我仿佛看到了炎帝的衣袂飘飘;看到黄河,我犹如看到了黄帝的血脉滔滔。然而,时至今日,母亲河还依旧神采奕奕吗?活动三:保护母亲河

1、母亲河养育了千万儿女,但我们在开发、利用母亲河的时候,却忽略了对她的保护。(图片)母亲河脏了、浑了、丑了!

2、人们痛定思痛,决心为母亲河重新梳妆。(出示相关资料)

3、孩子们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但还作为小学生的他们能为保护母亲河做些什么?合作小组,讨论探究,全班汇报,最终评选“金点子”。

(设计意图:品德课程的学习本身就是是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学生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所以这一环节的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过渡:保护家园,人人有责。母亲河的保护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可我们生活的城市中也有一条属于乌鲁木齐人自己的母亲河——和平渠。

活动四:城市母亲河

从“**”到“家母”,把学生的思维通过教师对和平渠的描述、图片、信息以及相关对比资料拉回现实。(图片)我们可以为身边的母亲河做些什么呢?通过老师的介绍、说明,(课件)希望学生能够在课下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对和平渠有更深一层的了解,尽可能自觉或规劝他人加入保护城市母亲河的行列中。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我将书本知识拓展到现实生活。长江、黄河,也许我们不能立刻付诸行动去保护,但对于身边的这条渠,我们却能够时刻关注。品德课程本身的开放性要求,本课程内容根据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有弹性地吸纳鲜活的社会生活事件;教学空间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堂小结:

以一首荡气回肠的小诗,结束本节课教学。

五、说板书设计

我们的母亲河(评价词语)

长江

保 护

科学《相貌各异的我们》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生物多样性》 单元的第五课《相貌各异的我们》,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与策略”、“教学设计”这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相貌各异的我们》选自教科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生物多样性》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前四课学生研究的是生物种类的多种多样,这节课以生物家族中我们最熟悉的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探究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使学生建立同一种生物不同的个体也是多种多样的认识,从而丰富他们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

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一种描述,没有人会产生怀疑,对于有着多次研究生物经历的六年级小学生来说也不例外。在学生的经历中,他们可能有过这样的认识:不同的动植物长相不同,同一种生物也有许多差异。但是这样的认识可能是模糊的,很少有学生去仔细地琢磨或求证过。经过前四课的研究,不同的生物有各种不同的特征,在学生的头脑中已逐步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对于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间的差异也就成为他们所关注的问题,他们会很自然地将这些差异与生物的多样性联系起来,这也就成为本课学生认识发展的生长点。而且,本课的学习以我们人类自己作为研究对象,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刺激和绽放他们的探究热情。

三、教学目标

1.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2.认识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3.意识到同学之间相互协同工作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镜子。

2.教师准备:教师相貌性状分析表、学生相貌性状分析表、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班级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课件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发现问题——自主探究——交流汇报——课外拓展”的主线贯穿,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始至终沉浸在研究的氛围之中。本课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单纯地形成“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的认识,而是以一个个有意义的活动为载体,引导孩子们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用数学的方法分析科学的问题,使他们的证据意识、求真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教学过程

(一)视频情景导入

课一开始,教师出示课前拍摄学生所熟悉的师生照片,有个人、合影等,把照片做成PPT展现出来,提示学生可以边看边叫出同学们的名字。然后提出题问:你是怎么一眼就认出照片上的同学的?(学生一下子就能说到是因为他们的外貌各不相同。

紧接着教师质疑:你们认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

(学生回答时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然后提示本课的研究内容我们的相貌并板书,开始本节课的探究历程。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主要围绕四个活动展开。

活动一:观察我们的不同,明确五个性状的简单分类标准

1.谈话:(出示两位同学正面及侧面照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他们的相貌有什么不同?比一比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发现得最多。学生小组讨论、观察,并做好记录。分小组汇报。学生可能回答:头发、脸型、眉毛、眼睛、鼻子、嘴唇、耳垂、下颌、肤色……各不相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相机引导学生找出更多的不同特征。谈话:就相貌,他们表现出这么多的差异,这么多的相貌特征一节课研究不完,然后选取其中的5个特征:前额、眼皮、下颌,耳垂、头发进行研究。并分别出示5个特征的.对比图片。

(学生观察,明确5个特征的简单分类标准:①前额发际简单分为平发际和V发际两大类;②眼皮简单分为有双眼皮和无双眼皮;③头发简单分为直发和卷发;④下颌简单分为下颌中央有沟和下颌中央无沟;⑤耳垂简单分为无耳垂和有耳垂。并找到自己属于哪一类。)

活动二:探究性状编码图

1.提问:(出示5个特征简单分类标准)就耳垂这一特征,可以分为几类人?(两类,一类是有耳垂,一类是无耳垂。)提问:两个特征呢?三个特征、四个特征、五个特征呢?可以将我们分成多少类?你准备怎么分?学生讨论,研究分类方法。学生汇报。

2.出示性状编码图,请同学们找到老师的性状编码。提出你们能用同样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性状编码吗?进行第三个活动环节: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

1.出示课件,介绍活动要求:

(1)个人完成《我的相貌性状分析表》,找到自己的性状编码。

(2)各小组完成《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

2.分小组汇报《小组相貌性状调查统计表》,教师利用电子表格统计,生成全班相貌性状统计图。

3.提问:观察班级性状编码统计图,有什么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符合某一性状编码的人数比较多,有些性状编码栏里仅一人。教师可请性状编码栏里仅一人的同学起立,汇报自己的性状特征,同学们发现他们都是班上的唯一。还有许多性状编码栏里的统计数据为零,这必然引起学生的思考。)

活动四: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

1.请某一性状编码人数比较多的同学上台。

2.提问:这些同学的性状都相同,他们长得像吗?(不像)为什么?

(他们的脸型不同、性别不同、肤色不同、性格也各不相同……)

老师小结:虽然他们的5个性状都相同,但随着性状的增加,我们的相貌仍然是千差万别的,你还是你,他还是他。

3、课件出示并谈话:5个性状就可以将我们分成了32类,6个呢? 7个性状呢?8个呢?(随着性状的增加,大屏幕依次显示9、10、11、12、13、14、15、16、17、18、19、20),20个性状可以将我们分成1048576类,(再出示40个性状)提问:可以分成多少类呢?大家猜一猜!(学生无法计算出。)

4.停留3秒钟,出示答案:超过1万亿类。

5.提问:我们之间的性状差异难道仅仅只有40个吗?(远远不止)对,还有很多很多(教师用省略号表示)。

7.最后提出问题:你认为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

(学生通过学习,知道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推论,40个性状就可以分成超过一万亿类, 人的性状远远不止40 个,因此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8.谈话:子代与亲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或多或少存在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变异。(板书:变异)正是因为变异,才让我们彼此相貌各异。(在“我们的相貌”后画上箭头,并板书:各异)

9.谈话:(大屏幕出示身份证、教师证、毕业证等有效证件)因此,我们生活中的有效证件,都是以相貌作为重要标志之一。

10.最后小结:今天,我们只是初步感受生命的奇妙,关于生命科学,还有很多很多的奥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

纵观本课,我做了以下探索。

1、调整教材,努力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本课课题是《相貌各异的我们》。从开课到结束,始终没有出现课题,而是将课题变成问题:学生通过PPT欣赏我校的几位“名人”的照片,孩子们一个个轻松叫出彼此的名字,研究活动从问题开始:你是怎么一眼就认出照片上的同学的呢?答案锁定在“相貌”上;能找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大家产生两种观点:能和不能。整节课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在进行研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事实自行认识到:找不到相貌完全相同的人。

2.引领学生亲历亲为,让探究贯穿课堂始终。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围绕四个活动展开,整个过程师生都是处于平等的地位,没有灌输,更没有将结果强加给学生,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学到的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到学科学需要树立求真意识,学会用数据说话。

3. 注重学科整合

学生通过设计分类方法,自行探究计算出5个性状可以将我们分成32类,再利用教师提供的标准统一的性状编码图,找到了自己的性状编码,通过组长统计汇报,将观察的范围从小组成员扩大到整个班级,最后由教师将全班同学的性状编码进行整理,现场大屏幕生成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这一探究环节,我用到了Excel、大量的数据整理、文字分析,让科学学科与语数学科知识紧密联系,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而本课最后的课外拓展活动,是期望孩子们延续他们的探究热情,把探究活动引向更为广阔的时空。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们作为教师,更多的应该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探讨研究的方法,养成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生命课堂。

说说我们的食物说课稿 篇10

2.探究食物的来源

(1)闯关练习:教师出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分辨在我们吃的食物中哪些是可以

直接食用的农产品,哪些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经过工业加工制成的。

(2)完成课本练习,以教材提供的图片为例,对食物按来源进行分类。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明确食物按来源的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苹果的成长过程和面包的生成过程。通过苹果树的讲述和以图片为引导简述面包的生成过程,让学生明白有的食物是可以直接吃的农产品,而有的食物是通过工业加工制成的,同时渗透食物的来之不易,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3.食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1)农业是食物之源,通过老师的讲授让学生明白农业是食物之源,农业生产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2)食物来之不易,珍惜食物。与前面学习的内容相联系,指明食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食物,培养学生珍惜食物的良好品质。

4.说说我们家乡的食物,让同学们自主交流,说说我们家乡生产的食物。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实际与课堂教学内容,引发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体验,深刻认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学会在生活中探究。

环节3拓展延伸,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和老师的讲授,让学生明白不同食物的营养价值,懂得健康饮食。

环节4课堂总结

环节5课后作业

我们的国庆节说课稿 篇11

一、说教材分析: 《我们的国庆节》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开国大典的图片引出祖国生日的由来;通过天安门前的花坛、庆祝国庆的大型文艺活动、海内外华人百姓手举国旗的庆祝活动,让学生感受国庆活动的隆重、热烈和喜悦。同时也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庆祝国庆,表达自己对祖国妈妈生日的祝贺,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二、说学情分析:

对于如何过国庆节,学生都比较熟悉,一般是家长利用长假带着外出游览或走亲访友,但国庆节的由来及对祖国的理解,是一年级小学生认知区域中的一个“盲区”;因此,我在设计时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过生日”这一生活情境入手,以“我为祖国过生日”这一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说对国庆节的了解弄清学生的未知,针对学生的未知开展下面的教学,并播放相关录像知道祖国是指人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并在收集资料,观看“十一”庆典,“五一”庆典录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祖国庆祝生日等活动中体验国庆节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三、说教学目标:

1.感受人们欢度国庆的喜悦之情。

2.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唱、跳、写、画)表达对祖国妈妈的热爱。3.知道我国的国名及国庆日,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四、说教学重点:感受国庆活动的热烈,知道我国的国名及国庆日,为自己的中国人而自豪。

五、说教学难点:理解祖国的含义,学习收集资料。

六、说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人们欢度国庆的图文资料。2.教师准备:有关国庆节的来历和庆祝活动的相关资料以及祖国风光录相。

七、说设计理念:我在设计时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过生日”这一生活情境入手,以“我为祖国过生日”这一主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说对国庆节的了解弄清学生的未知,针对学生的未知开展下面的教学,并播放相关录像知道祖国是指人国人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母亲,并在收集资料,观看“十一”庆典,“五一”庆典录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为祖国庆祝生日等活动中体验国庆节的喜悦与自豪之情,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八、说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师播放课件(伴随着优美的背景音乐,一个漂亮的大蛋糕出现在画面上,红红的蜡烛燃烧着,象是在欢快的舞蹈……旁边堆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日礼物),引导学生说说看到这个大蛋糕,想到了什么?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二)了解国庆节由来

1.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日,我们的祖国妈妈也有自己的生日,今天我们就来召开一个盛大的“生日庆祝会”,给祖国妈妈庆祝生日,对于祖国妈妈的生日,你们都想知道什么?

(此环节的目的旨在了解学生对于国庆节有哪些是已知,哪些为未知,以便开展下面的教学,让已知得到深化,未知得到解决)

2.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过生日的对象是“人”,因此,对祖国这一抽象的概念不易理解,以录像将抽象的祖国形象化,使学生对祖国有深刻的认识,同时以祖国秀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总结延伸:

在初步感知祖国形象的基础上,深化学生对祖国的认识,使学生心目中的祖国形象更加丰满、形象、清晰,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人们热烈庆祝国庆节的喜悦心情。

(四)播放歌曲《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 激发学生爱祖国的热情,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板书设计:

5.我们的国庆节

上一篇:从警以来心得体会下一篇:银行支行行长竞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