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推荐8篇)
论文题目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临沂市兰山区
指导教师纪爱真
年级学院专业班级11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班
姓名学号李素素 20114040104
5联系方式183542637
32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临沂市兰山区
宽敞漂亮的住房街道,温馨和谐的邻里关系,足不出村成为“上班一族”,远在他乡亦对村务了然于胸„„临沂市兰山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在居住环境、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驱车行驶在兰山农村大地,广袤秀美的农村风光惹人沉醉,不时有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映入眼帘;进村入户,看到的是一张张幸福笑脸,感受到的是新农村建设带来的不尽活力。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兰山区农村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一)迁村并点建起田园新区。在义堂镇王朱里村村前,连片公寓楼拔地而起,镇里的同志介绍说这是结合旧村改造建起的王朱里社区,1年前搬迁进110户,今年底又有90户将搬进新居。照此速度3年内全村500户村民将全部搬进新区,可腾出土地近200亩走进居住在3号楼101室的村民刘玉晨家,但见宽敞的三室二厅内摆放着时尚家具,大彩电里正播放戏剧节目。刘玉晨说:“我有两个儿子,以前住的是草房,这次旧房改造我一下要了两套房子,外加两个车库,一共花了10多万元钱。现在的新家水电暖齐全,做饭用的是煤气,干净又方便,和以前相比,这日子是‘一步蹬天’。”
记者打趣说:“搬进楼房后,串门就不方便了吧?”刘玉晨说:“现在谁还有闲空串门!我们村仅板厂就有150家,外来务工的有7000多人,无论是开饭店,还是搞运输,只要你想干,一年赚个三五万不成问题。到了晚上,大家都到小广场上去,扭秧歌、拉呱都行,方便着呢。”
义堂镇引进社区理念,将全镇35个行政村统一规划成“八个居住区,一个中心区”,结合旧村改造,实行迁村并点,建起高标准农民公寓楼,并进行了文化、教育、卫生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社区内幼儿园、卫生室、超市等一应俱全,不仅美化了农民生活居住环境,而且可以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生态家园勾勒幸福前景。沿着平坦的水泥路,穿过大片的庄稼地和飘香果园,记者来到李官镇杭上村。秋日的阳光下,村子显得明亮而安静,二层结构的小楼占了全村房屋的一半以上,道路两旁的柿子树硕果满枝,有收获的玉米、花生在农户门前晾晒。从村里科技示范园赶来的村党支部书记赵荣吉说:“我们的目标是按照‘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的标准,把村子建成适宜居住的生态村。目前,村里的适宜土地大多改造成了果园,种植了晚熟布郎李、日本柿子等市场销路好的果品,家家户户也都搞起了庭院经济。”70岁的老人许秀存指着门前的柿子树对记者说:“这3棵柿子树一年能给我带来1000多元的收入,冬季取暖费用就解决了。”记者问:“柿子长在大路边,不怕别人给摘走了?”许大爷笑咧了嘴:“怎么会!村里人关系都好得很,相互照顾还来不及呢。”
(三)电子政务创新民主管理。在朱保镇前寨村便民服务室里,该村远程教育操作员高吉波给记者演示了网上查询村务公开的步骤:登陆因特网,搜索“中国板材之乡”,点击第一个搜索结果,就进入了“朱保镇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在“村务公开”一栏里找到“前寨村”点击进入,该村8月份村务公开内容一目了然。鉴于外出经商人员比较多的实际,该镇利用远程教育设备联结因特网,把“村务公开栏”延伸到网络上,使外出群众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查询本村的基本情况。不仅如此,全镇33个村都开通了视频系统,镇里召开大型会议或者
开展技术培训,都可以通过视频快捷高效地进行。每月29日,镇里还通过视频系统对全镇定期召开“四支队伍”(即村民代表、党员议事会、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会议的情况进行监督,确保了村民的决策权。同时,村民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为村“两委”或镇党委、政府出谋划策,或举报违法违纪行为,有效畅通了干群信息交流渠道。实行电子政务只是朱保镇完善民主管理的措施之
一。除此之外,该镇通过配强村“两委”班子,完善“四支队伍”,建立健全制度章程,全面提升民主管理水平,促进了村内公益事业的发展,党群干群关系不断融洽,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临沂兰山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在新能源利用上也做了积极的改进,以发展农村沼气来改善农村农民的生活发展环境。目前,朱保镇发展农村沼气池建设350家,发展循环生态农业种植500亩,让农民切实感受到了生态发展给农村带来的巨大变化。
“沼气村”发展不断扩大,今年,朱保镇桥西村被山东省能源办评为新农村建设“沼气村”,目前该村农民有37户用上了沼气灯、沼气灶,建立了猪圈、厕所、沼气池“三位一体”模式。桥西村村民孙启田高兴地说:“自打家里用上了沼气以后,庭院里、巷道上再也不见粪堆的影子了,家里家外的环境变干净了了,另外沼液和沼渣可以用来肥田,这沼气用处太大了!”朱保镇围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以发展户用沼气为重点,建立健全农村基础服务设施为手段,积极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大力推行“一池三改”模式,倡导新型能源建设,“沼气村”发展由点到面不断扩大。
目前,兰山区乡间村容整洁、沃野无边。即便是天天生活在山东临沂的人也在惊叹: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能够实现如此大的变化,离不开当地政府和村民的合作与努力。兰山区惯行节约集约的理念。土地总量少一直是兰山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兰山区总人口88万,人均耕地只有0.38亩。兰山每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只有一两百亩,而实际需求达上千亩,城乡建设用地缺口巨大。严峻的土地资源现状成为这个区走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的强大动力。仅2007年以来,全区就盘活城乡存量土地5.76万亩,极大地满足了用地需求兰山的节约集约用地经验,经历了较长时间的积淀。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兰山分局局长冯连伟仍然清晰地记得,2001年12月28日,在临沂市人民会堂,召开了面向全市、10万人参加的全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凡是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都参加了会议,“从那时,就拉开了兰山区乃至临沂市节约集约用地的序幕。”
开始得早、谋划得早、政府主导,是节约集约理念能在兰山发展中站住脚的第一保证。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区政府都重视做好节约集约用地这篇文章。兰山区区长耿学伟对节约集约用地表示大力支持。他说,节约集约用地已成为缓解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和根本出路,兰山区本着“节约优先、合理利用、循环利用”的方针,积极开创新思路,分别探索出在城区、村镇、园区节约集约用地新途径,走出了一条符合兰山实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为全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保障。兰山节约集约用地的特点,归结起来是“节地八法”,即:旧村改造“腾地”、合村并点“节地”、土地综合整治“增地”、退二进三“换地”、片区改造“挖地”、开发地下空间“拓地”、处置闲置土地“收地”、建设标准厂房“扩地”。其中,兰山区分局与市防空办等部门联合编制规划,对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利用,并于2009年成功挂牌出让一宗67亩的地下空间,成交价款2600万元,是“节地八法”最新的实践。
另外,兰山区还以集约为主,从旧村改造打开突破口,进行新农村建设。从政策方面来说,归结起来,兰山采取了“一堵、一疏、一进”的办法。“堵”是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早发现、早制止,绝不手软;“疏”是加强旧村旧城改造,每年都改造100万平方米以上;“进”是稳步推进、择优引进,对城中村改造搞和谐拆迁,走自主开发、联合开发路子。针对旧城抓改造,兰山区立足“建新区、促集约”,以实施百村旧村改造工程,23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村居变成了八大社区,实现了城区有限土地的增容扩能。兰山先后划定了滨河片区、商城片区、涑河片区、铁路南片区等旧城改造片区,进行封闭运作、整体搬迁、滚动开发,让有限的土地“活”了起来。其中,仅铁路南片区就通过对3695户居民和338家企业进行拆迁或还建,腾出建设用地3047亩。从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方面,在全面落实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的同时,兰山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将工业项目用地集中安排在工业园区,以集中促集约。为实现节地扩地,兰山积极推进多层厂房建设。比如今年实施的临沂商城产品加工园,其生产车间设计全部为2~5层。2007年以来,整个工业园区盘活建设用地390多亩。在引进工业项目时,以“工业强街”为理念,设定严格的高门槛,要求投资企业土地利用率要高、投资强度要高,投入产出比例要高,达不到规模的投资者“不欢迎”。严格用地审查是兰山的一大特色。针对工业用地,兰山规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必须在现有批准的土地使用完后重新获得,对存在闲置土地倾向的用地单位,不批准新的建设用地项目;提高用地准入“门槛”,工业园区的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200万元,容积率不低于0.8,对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非生产用地比例达不到要求的,坚决核减相应的用地面积。自2007年以来,兰山预审建设用地56宗,核减960亩。
在新农村建设中,以节约为主,规范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农村以节约用地为主,这篇文章不好做,我们提出的理念是做好‘结合’。”冯连伟表示。所谓“结合”,就是城市、农村统筹发展、协调推进。在耕地较多的乡镇,兰山以土地开发整理为重点,着力在增加耕地面积上下工夫。兰山以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为龙头,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改造,使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2008年完成3个市级土地整理项目开发,土地整理总规模达5819亩,新增耕地683亩。通过土地整理开发,稳定了现有耕地面积,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在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较多的乡镇,兰山2009年被列为省两型社会城乡统筹发展的试点区,主要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打开了在城市规划区外农村的节约集约用地的局面,盘活了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目前,兰山区一共规划了62个大社区和中心村,通过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村居数已由原来的436个减少到382个。“在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地区,依靠镇政府和农民自己的力量,想整体搬迁、住进楼房根本不可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搭建了一个好平台,解决了过去想解决又没有办法解决的大问题。”冯连伟如是说。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这盘棋不好下,兰山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全国、全省一流项目”。按照兰山区城镇村一体化发展规划,全区6个镇共规划为62个大社区和中心村,引导人口向镇驻地、大社区和中心村集中,由此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到土地综合整治现场办公,对项目区建设提出了高点定位、着力“做大、做优、做特、做快、做稳”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全市的重点工程“市里主办、区里承办、镇村落实”,建设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突破点和临沂城建设的新看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这盘棋不好下,兰山提出的目标是“打造全国、全省一流项目”。按照兰山区
城镇村一体化发展规划,全区6个镇共规划为62个大社区和中心村,引导人口向镇驻地、大社区和中心村集中,由此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为此,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到土地综合整治现场办公,对项目区建设提出了高点定位、着力“做大、做优、做特、做快、做稳”的具体要求,明确了土地综合整治作为全市的重点工程“市里主办、区里承办、镇村落实”,建设成全国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突破点和临沂城建设的新看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出发点是让农村、农民、农业收益,这是第一要领,而不是单纯地增加建设用地指标。这一点在兰山可以尽管放心。”冯连伟自信地说。
一、“三农”问题的现状和特点
1、农业基础脆弱
农业基础脆弱突出表现在农业资源匮乏方面。据统计,我国耕地保有量已从1996年的19.51亿亩减少到2005年的18.31亿亩,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近1.6亩降到现在的1.1亩,是世界人均水平的1/3。由于各地风起云涌的城市化运动,每年由耕地变为建设用地约400万亩,而且这种趋势还在加剧和扩大。另外,农业基础设施不发达,科学技术装备水平低。此外,全国18.31亿亩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只有8.4亿亩,其它大部分耕地还处在靠天吃饭的状态,我国的地理分布特点又决定是降雨不平衡,南方多雨,北方干旱。
2、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与社会事业不发达
国家财政用于农村农业的支出严重不足,2000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为1298亿元,约占财政总支出的8%,比1990年的10%约低2个百分点,比1980年的12%约低4个百分点,导致在基础设施(交通、邮电、通讯等)、医疗卫生和义务教育等公共品供给方面农村远远落后于城市。1998~2001年,中央安排国债资金5100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为56亿元,仅占1.1%,只能满足同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的10%左右。在医疗卫生方面,1990~2000年,政府投入农村医疗卫生总费用比重由12.5%下降到6.6%,87%的农民是完全自费医疗。另外,至2004年底,全国有近一半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3.23亿农村人口饮用水未达到卫生安全标准,占农村人口的34%。
3、农民收入低,与城市居民相比,两者的收入差距逐年拉大
1978年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133.6元,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3.4元,二者收入差距绝对值是209.8元,差距比例为2.57:1,在80年代中期,差距有所缩小,1985年差距比降为1.8:1,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小差距,后来二十几年内,这个比值逐年拉大,至2007年,达到3.33:1,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大差距纪录,这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城乡差距3:1警戒线,若将城市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比如奖金、住房补贴、公费医疗等)折算成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有可能达到6:1左右。
二、党和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举措
1、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统筹城乡发展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略。统筹城乡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第二,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第三,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
自2002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宏观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以配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建设要求,主要包括:合理部署与分配城乡再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生产资料,调整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二次分配结构;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切实向农村倾斜,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环境;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鼓励东西结合,制定有关东部发达地区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投资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全面免征农业税,从源头上降低农村生产的成本,进一步严格控制与农业生产投入相关的各种工业产品的价格(比如农药、化肥等);加大政府对农村资金的投入力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落实、完善中央和省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理顺省级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省级直接对县的管理体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村基本生产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增强对农村扩大再生产的扶持力度。
2、“多予、少取、放活”
多予,即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合作医疗、农村基础设施的支持,同时对农民给予“直接补贴,”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2005年8月10日,政府决定加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程,中央财政对参保农民的补贴从每人每年10元增加到20元,地方财政对农民的补贴也随之同比例增加。原定2010年前新型合作医疗基本覆盖中国农村的目标,被提前到2008年。至2005年底,被称为“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保障机制改革”的巨额财政注资计划启动,即在未来五年内,各级财政将新增2182亿元支撑农村义务教育全免费,其中中央财政新增1254亿元。2006年、2007年、2008年的“三农”投入均执行“三个不低于”标准,即“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
少取,即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至2005年底,从法律上正式取消农业税,其他一并取消的税种还有乡镇“五项统筹”、村级“三项提留”、“屠宰税”、“牧业税”,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的不合理税费。于2006年对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免收两费(学杂费、课本费)和一补(对寄宿困难学生给予生活补贴)政策,2007年进一步扩大到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48亿中小学生。
放活,即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搞活农村流通,推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2004年在粮食生产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放开粮食市场,并规定了稻谷、小麦等主要农产品的最低收购价。到目前为止,全国除了烟草、蚕丝外,所有农副产品市场已经全部放开。
三、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途径
1、发展现代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基本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在以下八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主要内容包括:大幅度增加对“三农”的投入,完善健全农业支持补贴制度,建立农业风险防范机制、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第二,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业的设施装备水平。主要内容包括:大力抓好农田水利建设、切实保护耕地,提高耕地质量,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新型农用工业,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三,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第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发展健康绿色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
第五,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建设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加强农产品进出口调控,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第六,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建设现代农业的人才队伍。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和权益保护,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人员能力。
第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第八,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加强和改进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2、推进农村体制改革
第一,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一是从法律上赋予农民物权性质的农用土地承包权,给农民50年以上的稳定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允许其自由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继承。二是给农民私有和集体所有的房产颁发房地权产证,允许上市交易和抵押。三是积极推进社区股份制,把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量化为其成员的股份,明晰集体资产的产权,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第二,推进农村土地征用制度改革。一是对“公共利益的需要”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坚决杜绝借公共利益为由低价侵占农民耕地;二是对城市工商企业经营用地等,要在确保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积极探索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解决,而不应再实行国家先征用后转让的办法,以彻底杜绝土地征用过程中的寻租现象。三是要充分考虑土地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又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的双重功能,大幅度提高国家征地的补偿费、安置费标准,使失去土地的农民能够获得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和在城镇居住的必要资本,为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能够参加失业、医疗、养老保险的费用。四是政府通过土地使用权的出让或拍卖获得的土地净收益,应按一定的比例返还,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解决“失地农民”的福利;五是在土地征地过程中,政府应给予村集体组织一定比例的非农→(下转第42页)→(上接第36页)建设用地,允许其自用或入市交易。
第三,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在全国范围内彻底取消户籍制度的身份内涵,取消农业和非农业、城镇和农村的严格户口限制;第二步是允许国民跨区和跨乡流动;第三步是建立全国性的劳动就业保障制度。
第四,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一是改革农村信用社,解决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所有权不清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管理水平较低以及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问题。二是改革农业发展银行。将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成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政策性银行,保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并利用改革后的农村信用社网络,发展委托业务。三是国家应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公司,对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进行保险,以保护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
第五,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农民与市民、各种所有制企业职工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的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等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推进公共财政支农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对农村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设施、公共安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努力解决农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就业难”、“通讯难”等实际问题,保证农村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七,推进乡镇综合改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塑造新型乡镇政府。新阶段乡镇的基本职能大体明确为:执行政策法规,推动经济发展,搞好社会管理,强化公共服务,维护和谐稳定五个方面。二是加快机构改革,提高乡镇行政效能。乡镇机构改革,应严守机构编制只减不增和确保社会稳定两条底线,本着相对减事、绝对减员的要求,精简办事机构,整合事业站所。同时相应减少乡镇领导职数,实行兼职和党政领导交叉任职,简化工作环节,提高运行效率。三是创新财政体制,保障乡镇政权运转。按照乡镇政府职能的新界定,乡镇主要应承担保证其政权正常运转和履行基本服务职能的相关支出,生产和建设性等项目支出主要应由县级承担,切实减轻乡镇的财政压力。
3、提高农民的民主意识
近年来,我国农民的参政、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虽然农民们的文化程度不高,但仍然表达了对村务公开、村民自治、知情权、决策权等的强烈参与愿望。而要民主,并对其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培养农民的民主意识,做到科学的民主参与。农民的民主素质的提高可以通过教育来实现。首先要开展文化教育,只有具有一定的文化教育程度,才能拥有对民主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其次,要开展民主参与的意识教育,让农民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树立民主参与、当家作主的权利意识;再次,要开展自由、平等的民主观念教育,使农民强烈认识到自己利益、权利的不可侵犯性,树立较强的民主责任感;最后,要开展民主知识和民主技能教育,使农民了解民主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原则,懂得民主活动的规则、程序和技能,从而有效地行使自己的正当权利。
参考文献
[1]中国农企网(http://www.nongqi.com/union/ news/200727234108.shtml)。
[2]中共中央2007年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一号文件”。
[3]常晓红:“提速农村合作医疗”《财经》2005年第17期。
实——方针的精髓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制定的政策、公布的文件到发表的讲话自始至终贯穿着一个“实”字。中央多次强调,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概念,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提出过。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小康社会”概念,其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此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同于以往,具有新的历史内容和科学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正处于“破题”阶段,要使之健康进行,不走弯路,就必须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全面正确地理解其科学内涵,并坚持实事求是,从本地实际出发,始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在稳中求进,在闯中创新。
事——泗阳的县情
泗阳县地处苏北腹地,县域总面积14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2.66万亩,水域面积65万亩。共有18个乡镇场,257个村(居),总人口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4万人。
“十五”期间,泗阳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一是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二是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三是工业经济增长势头迅猛,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绩。2005年开工项目176个,投资总额24.7亿元。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6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6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56个。四是农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近年来泗阳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度提高,2005年达到3790元,比1999年增加1262.1元,增长了49.9%;全县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各种高效经济作物和高产优质品种的生产有了较快发展。五是第三产业发展迅速,逐步转移了大量的就业人口。六是社会事业及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
但由于历史、区位和发展基础等因素影响,泗阳经济总量依然不大,群众生活水平依然较低,制约发展的因素依然较多,与省内其他县区特别是苏南等发达县区相比,泗阳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更为紧迫和艰巨,唯有直面现实,找准定位,务实苦干,扎实推进,才能抓住机遇,顺势而上,实现泗阳经济社会的全面振兴。
求——建设的对策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多做打基础的工作,切忌搞形式主义、搞短期行为、搞政绩工程。泗阳县是一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尤需步步为营,稳扎稳打,切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突出发展主题,夯实泗阳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一是强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经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二是加强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政策,坚持农民自愿、有偿的原则,抓好土地规范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田能手和规模经营集中;四是科学规划农村小城镇的空间布局和镇域功能区划,用规划的引导作用和产业的聚集效应,促进工业向园区聚集,人口向城镇集中,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突出教育优先,夯实泗阳新农村建设的人才基础。一是在“六有”工程的基础上大力推进“校校通”工程,切实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断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二是建立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制度,逐步改变农村教师素质低下的状况,为提高农村教育的总体水平提供基本条件;三是积极开展“无流生乡镇创建活动”,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其真正需要的新型农民。
——突出技能培训,夯实泗阳新农村建设的增收基础。鼓励民间资本、吸引外地资本积极投资创办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机构,不断提高泗阳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数量、层次和水平,确保农村劳动力学有去处;围绕缝纫、电焊、电子、建筑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务品牌”,积极实施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度,不断提高劳动力就业竞争能力,确保农村劳动力学有所长;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开展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促使劳动力迅速转化、百分之百实现就业。
——突出宣传引导,夯实泗阳新农村建设的文明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要紧密结合农村文化建设工程,注重宣传引导,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四进家”活动。一是理论进家,明确发展思路。要把对农民的理论教育摆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位置,重点用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八荣八耻”观教育农民;二是科技进家,开辟致富新门路。组建“科技宣讲小组”、“科技大篷车”,进村入户散发科技材料,宣讲科技知识,让农民吸纳新知识,提高生产力;三是文化进家,倡导文明新生活。完善乡村文化设施,扶持发展各种文化团体,积极开展送科普、送电影、送戏下乡活动,充实、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四是法律进家,创造安定新局面。以乡镇法律服务所为依托,深入村组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学法懂法。
是——推进的规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浩瀚工程,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奋斗的攻坚工程,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开局起步之时,我们务必对其建设规律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一是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长期以来,泗阳一直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种种历史积淀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缓解现实问题的财政实力也尚需逐步积累,对此,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急躁冒进,不能一蹴而就,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树立长期艰苦奋斗思想,因地制宜,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二是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新农村建设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建设新农村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泗阳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还十分滞后,县内乡镇与乡镇之间以及村与村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还十分不平衡,农业产业化调整和推进才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新农村建设任务将更为艰巨、艰辛和艰难,全县广大干群尤其是领导干部,务必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抢抓机遇,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的目标任务上来。
三是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性。新农村建设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内涵十分丰富,工作千头万绪,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泗阳要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围绕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性,重点建立新农村建设五大机制。一是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二是建立党和政府各工作部门合力、协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工作机制;三是建立引导农民在国家政策扶持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辛勤劳动建设自己幸福家园的激励机制;四是建立引导全社会力量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五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
“事当发轫求初步,学似为山重始基。”这句古老的治学格言同样适用于当下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泗阳广大干群靠着清晰的发展思路,坚实的发展步伐和创新的发展举措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夯实雄厚的发展基础之后,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不会是一个梦想,而是泗阳人民踊跃投身、亲历亲为的伟大实践。
(作者系中共泗阳县委副书记、县长)
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党中央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部署,指明了新的历史时期农村工作的努力方向,对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必须认真总结经验,整合资源,创新载体,探索新路,努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本文就此作些探讨。
一、我县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做法新经验
近几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县委提出的“夯实基层基础、突破工业产业”这两个主要工作着力点,按照“抓规范、育典型,重转化、促提高”的工作思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狠抓落实,努力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有力加快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坚持点面结合,增强工作活力
1、挖掘闪光点,深化“学创”增热度。充分发挥美岭出在永春的优势,指导美岭加快发展,帮助总结新鲜经验,完善美岭典型,使美岭成为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一面旗帜。美岭典型经验在中央和省、市各级宣传推广,并作为典型单位参加全国农村党建工作经验交流会交流经验。继续深化“学美岭、创五好”活动,在2004年成功培育41个典型示范村的基础上,今年又确定45个典型示范村,按照企业带动型、科技致富型、资源开发型、民主管理型和新村示范型等5种类型进行重点培育,全县涌现出达埔镇汉口村、五里街镇儒林社区等一批美岭式社会主义新农村。
2、攻克薄弱点,整顿后进加力度。2004年研究确定29个班子相对软弱、经济发展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不适应村作为重点整顿对象,进行集中整顿,逐村研究落实“五个一”整顿转化措施。全县共安排34名县领导挂钩、29个县部门牵头帮建、27个典型示范村结对帮扶、选派64名省、市、县、乡四级机关干部担任不适应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助理,两年来共落实整 1
顿项目121个,帮扶资金1189.6万元。今年来在全面总结不适应村整顿转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村级财源建设工作,采取1名县领导挂钩联系、1个责任部门帮建、1个先进村结对、1名县乡干部驻村任职、1个发展项目带动和1笔启动资金扶持等“六个一”措施,组织开展村财薄弱村整顿转化工作,分2年时间重点帮扶整顿全县57个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村财薄弱村,取得明显效果。
3、找准切入点,面上推进求广度。在指导思想上,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制定下发《中共永春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要求。在村级班子建设上,结合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选准配强村级班子。加强对新任村干部的培训,在县委党校举办2期村主干培训班,对全县279名村委会主任和新任村党支部书记进行专题培训,同时依托乡镇党校对村“两委”成员进行全面轮训。在基层民主建设上,加强村务公开“十规范”建设,全面开展村务决策听证,去年以来先后确定听证议题516个,召开听证会486场。在党员队伍建设上,坚持务求实效、三批联动,精心组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积极探索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取得丰硕的实践、理论和制度成果。
(二)落实经费补助,提供物质保障
1、实行村级办公经费补助制度。根据村级集体经济遇到的实际问题,及时制定实施村级办公经费逐年增长机制,实行村级办公经费补助制度。即对全县3000人以下的村(居)办公经费补助从每年2000元增加到每年7000元;3000人以上的村(居)增加到8000元,并从2006年起每三年调整一次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每次增加1000元,从而有力解决部分村集体办公经费不足问题。
2、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标准。健全完善村干部补贴逐步增长机制,由县财政拨出专款,村主干月补贴从每人230元增加到400元,其他村两委从每人每月75元增加到150元,并规定今后每三年调整一次,调动了在职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3、实行离任村主干生活补助制度。制定《永春县离任村主干生活补助暂行办法》,即对任职满1届(或满3年)以上且年龄男60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 2
离任村主干,根据任职期限不同每月发放50元、60元或7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进一步完善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
4、建立困难老党员生活补助制度。制定《永春县在乡(困难)老党员生活补助暂行办法》,即对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加入中国共产党,且年龄男60 周岁、女55周岁以上的在乡(困难)老党员,按其入党时间不同每月发放30元、40元或50元的生活补助,增强党员的荣誉感,激发了党员的热情。
(三)立足提高素质,加强队伍建设
1、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坚持从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入手,每年全县保持1100名左右的入党积极分子常数,确保发展党员工作“长流水不断线”。把发展党员工作作为党建工作“十规范”管理的重要内容,全面推行测评制、预审制、公示制、票决制和责任追究制等“五项制度”,重新修改完善《发展党员流程图》。实行发展党员月报告、月通报和连续2~3年没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重点跟踪管理制度等办法,确保发展党员工作有效落实。2003年以来全县发展农村党员1046名,党员队伍素质和结构得到优化。
2、完善教育培训机制。认真制定实施农村党员教育培训规划,健全完善村主干、党员村干部、村级后备干部轮训制度,加强经常性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采取分类办班、因需施教,分级负责、分级培训的办法,注重把教育培训同实践锻炼相结合,积极采取上挂锻炼、下派锻炼、交流轮岗锻炼等方式,增强教育实效;在教育内容上,突出理想信念、宗旨观念、农村法律法规、农村实用技术等;在教育载体上,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注重抓好专题教育,通过深入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有效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2003年以来,全县共落实农村党员教育培训经费650万元,举办各类农村党员培训班260多期(次),参训农村党员10.5万人次。
3、完善农村党员管理机制。完善和落实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加强农村党员的感情管理,在农村党支部中开展党员生产生活困难必访、党员生病必访、党员家庭纠纷必访、党员有红白喜事必访的“党员四必访”活动,“七一”期间向全县党员发去“问候卡”,增强党员队伍荣誉感。2003年以来先后拨 3
出80多万元,组织开展慰问生活困难的农村党员和建国前入党的老同志等活动,送去党组织的温暖。加大探索新时期农村无职党员发挥作用的新途径,积极探索党员示范户、流动党员管理、党员中心户等制度,努力推广“党员科技示范户”、“支部+协会”等做法,有效发挥广大党员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四)健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1、抓调查研究到位。紧紧围绕县委工作重点,每年年初专门研究制定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调研方案,下发到各党委会和县基层组织建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明确调研内容、责任单位、具体时间和方法步骤等。近年来,先后组织开展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非公企业党建、加强村级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典型村培育及不适应村整顿转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专项调研活动,深入分析掌握全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各个层面工作情况,进而明确工作思路和重点,为制定各项工作方案提供了决策依据。
2、抓工作部署到位。坚持召开全县组织工作会议、组织工作例会等,及时传达上级的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精心部署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全面实施工作计划、季度工作提示和月工作情况通报制度,加强阶段性工作部署,确保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有序运行。开展下派驻村任职干部座谈会、村主干培训、非公党建座谈会、党务干部培训、党内统计工作培训等,交流经验、加强培训,有效提高广大基层党务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3、抓督促指导到位。实行县党员领导干部挂钩基层抓党建工作制度和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每位常委负责抓一个片区,每位县党员领导干部负责挂钩一个乡镇,包一个典型示范村和一个不适应村。建立乡镇党员领导干部“抓一点、驻一村”制度,村干部实行“包一组、带十户”制度,上下贯通,层层负责。同时,在县直机关部门建立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制度和县部门挂钩联系乡村工作制度,县委组织部实行县委组织员分片联系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健全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党建工作考评标准,全面推行基层党建工作季度自查、半年督查和检查制度,进一步落实激励奖惩制度,有力推进农村基层党 4
建工作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近几年来,我县不断探索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主线。我们始终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指导思想,认真制订实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规划计划,促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荣,和谐共进。
(二)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基础是关键。我们认真贯彻县委提出的“夯实基层基础”的主要工作着力点,大力加强镇村领导班子建设,统筹推进非公企业、基层站所党建工作和群团组织建设,有效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号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三)坚持抓两头带中间是有效方法。我们通过用活用好“学美岭、创五好”活动载体,深化开展农村党建“三级联创”活动,大力培育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整顿转化村财薄弱村,不断提高全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四)开拓创新求实效是动力。我们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坚持用改革的精神研究解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农村党员教育管理的有效办法,不断增强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活力。
(五)健全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是保证。我们始终牢固树立“关键在党、关键在人”的意识,大力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建设,建立健全县、镇、村三级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建设联系会议成员单位职能作用,不断增强长抓不懈、齐抓共管的合力。
二、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农村优秀人才外流严重,“无人”办事。当前农村优秀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加之目前农村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农村工作难度大、经济待遇低等因素,“村官”缺乏吸引力,一些村在选人用人时往往捉襟见肘,出现“人难选”、“选人难”的现象,上级党组织只好降低要求,“矮子里边挑高个”,这种现象在那些高边远、经济欠发达村尤为突出,致使新农村建设缺少有力的人才支撑。
2、村干部的领导水平偏低,“无能”办事。目前部分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和自身能力不高,在传达贯彻上级决策部署时,层层打“折扣”,结果是群众“有一半听不懂”、“听懂的有一半不会做”、“会做的有一半没效果”。带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能力不强,发展农村经济致富无门,带头无方,守摊子,混日子,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善。
3、村级班子关系不够协调,“无法”办事。个别村级班子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出现“两委”争权、独权、揽权、越权、搁权等现象,“两委”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削弱了整体战斗力。个别村级领导班子民主集中制难落实,村内一些重大事项都由个人或少数几个人说了算,班子成员互相猜疑、忍气吞声,这与建设新农村实现“管理民主”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4、村“两委”工作积极性不高,“无心”办事。现在农村各种检查、评先评优等工作项目繁多,使村干部几乎从兼职干部转变成“脱产专职干部”,而村干部做的都是“硬工作”,端的却是“泥饭碗”,繁重的工作与微少的政治经济待遇之间存在巨大反差,使得村“两委”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在具体工作中往往不能积极配合,多是凑合应付,指指门,引引路了事。一些外出务工、自谋发展的“挂名”干部越来越多,个别村干部误工补贴难兑现,撂担子不愿干的现象时有发生。
5、村集体经济实力比较薄弱,“无钱”办事。有的地方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方面思想重视不够,发展思路不清,工作措施不力,导致村集体经济收入单一,来源急剧萎缩,甚至出现“空壳村”的现象。有的村虽然有一定的集体经济收入,但债务沉重,入不敷出,成了经济上的“负债村”,村干部即使想办事,往往“心有余而钱不足”;有的村寅吃卯粮,对村集体资产搞一次性承包,承包期10年、20年甚至50年,承包金一次性兑现,影响了下几届村级班子的正常运转。村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建设新农村就必然缺少最重要的物质保障,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就无从谈起。
三、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新任务,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强化功能,改进方法,提高能力,加强自身建设,深入研究解决农村基层党建工作中的突出问题、改革发展的难点问题和农民群众反映的热点问题,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一)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在抓选配、建机制上下功夫
农村基层组织绝对行政权威的弱化和群众对基层党组织依赖关系的弱化,迫切要求农村基层组织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村级班子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重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所在。“农村要进步,关键在支部”,班子强了,一强百强。
1、要创新村干部选拔任用机制。要健全和完善村干部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任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打破“论资排辈”、“宗族平衡”、“求全责备”的思想桎梏,努力拓宽选人用人渠道。要通过“两推一选”把一些政治素质强、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的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上来,确保选准人,带好头。要继续做好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驻村任职和从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选拔村干部的工作,进一步选好配强村级班子。要探索建立村干部淘汰机制,利用村级届中考察、年底述职、年终评议等渠道,对一些不称职的村干部及时进行整顿,确实不具备担任村干部资格的,要及时进行调整、更换。
2、要完善村干部培训机制。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对村干部的教育培训。建立健全村干部定期培训制度,制定好培训规划,保证培训时间、内容、人员、经费四落实。要努力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集中轮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外出考察相结合、理论知识学习与实用技能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一支“能办大事、敢办难事、真办实事”的村级干部队伍。要坚持普遍轮训和重点培训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制度,严格考试制度,建立专门培训档案,依托县委党校进行专门培训。特别是对新当选的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更要加强政策 7
法规及村干部权力、职责方面的教育,以此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要继续鼓励农村党员干部参加农函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央党校函授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网络教育等大专、本科班学历教育。通过教育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3、要完善村干部考评激励机制。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村干部绩效考评制度,把考评结果与任用干部、评先评优结合起来,与健全完善村干部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在经济上,要健全完善村干部补贴逐步增长机制,不断提高现任村干部的经济待遇;建立健全离任村干部生活保障制度,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解除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在工作上,要积极支持村干部大胆开展工作,帮助解决工作上的一些难题,依法查处打击报复村干部的行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在政治上,建立从优秀村干部中选拔推荐到县、乡任职的政策和办法,充分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
4、要健全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机制。要健全完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管理、领导等制度,明确规定村级后备干部选拔的基本条件、数量结构、推荐程序、考察管理、选拔任用的相关要求,积极从农村优秀青年、大中专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分流人员、企业中的骨干、农村中的能人、科技示范户等人员中进行选拔,建立起一支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每个村要保持有2~5名村级后备干部,其中妇女后备干部至少要有1名。要通过建立村级后备干部档案库,完善后备干部学习培训、培养联系、结对帮扶等制度,加强动态管理。要适当给村级后备干部压担子,分配一定工作任务,加快村级后备干部的成长。要适时通过组织程序,大胆选拔任用一批优秀年轻后备干部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中,有效缓解村级班子“无人”办事问题。
(二)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在树形象、葆先进上下功夫
农村党员队伍建设是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新形势下,农民群众思想活动的独立性明显增强,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改变自身地位和生存环境的渠道逐渐增多,这就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进一步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形式和手段,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积极探索农村党员队伍发挥作用的新途 8
径和新举措。
1、要抓好农村党员进出口工作。要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坚持新时期党员标准,严格发展党员工作程序,认真落实发展党员“五项制度”,切实把好农村党员队伍“入口关”,进一步改善党员队伍结构。要加强对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跟踪管理,坚决杜绝连续3年不发展党员的农村党支部。要加强农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保持一定数量的入党积极分子常数,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长流水不断线”。要坚持从严治党方针,以《党章》为指导,从实际出发,科学界定农村不合格党员标准,改进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建立健全党员出口机制,畅通不合格党员出口,保持农村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2、要树立农村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要加强对农村党员干部的培训,进一步完善培训教育工作统一规划和分级负责制度,依托县、乡党校抓好培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整体素质。要认真抓好“两个培养”工作,即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提高党员“双带”能力。要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带领和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树立农村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3、要规范农村党员干部队伍行为。要建立健全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管理、监督的各项制度,构建农村党员干部管理新机制。要积极探索农村党员干部制度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各种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农村党员干部能够及时发现并弥补自身的不足和差距,自觉规范自身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严肃查处农村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做到警钟长鸣。
4、要充分发挥农村党员作用。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党员加强管理、分类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党员的作用。对农村中的无职党员,要通过合理设岗、强化教育、积极引导,发挥“双带”作用;对农村中的能人党员要通过建立“联户带创”的办法,发挥示范引导作用;对农村中的老党员要通过成立各类监督小组,发挥监督反馈作用;对一些离退休人员中的党员,要通过选聘指导员的办法,发挥参谋指导作用。
(三)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在抓两头、带中间上下功夫
村级组织建设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进一步深化“学美岭、创五好”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辐射作用,努力构建“先进更先进,中间加把劲,后进赶先进”的创先争优局面,切实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1、要深化“三级联创”活动。要围绕创建“五个好”村党组织为目标,合理制定创建规划,丰富创建内容,提高创建质量,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要突出“学创”重点,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要加强对“五个好”村党组织的动态管理,严格考评标准,坚持两年一评比,不搞平衡照顾,不搞一次命名定“终身”,推动“三级联创”活动广泛、深入、扎实开展,努力使全县村级组织先进面达70%以上,后进面控制在10%以内。
2、要培育推广先进典型。要用活用好“学美岭、创五好”活动载体,加大对现有典型示范村的培育工作,强化典型培育措施,推动老典型上新层次,新典型出新经验,单项典型迈向全面典型。要立足村情充分挖掘典型村的潜力,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一村一品一特色”,积极引导典型示范村增创发展新优势,努力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增强先进典型的先进性和代表性,提高典型的层次和水平。要通过健全完善创先争优、评比表彰等制度,进一步总结、宣传和推广先进典型经验,发挥典型作用,以点带面,推进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3、要推进村财薄弱村整顿转化工作。要继续落实村财薄弱村整顿转化“六个一”措施,围绕整顿目标方案,加强与挂钩领导、帮建部门的通气协调,采取有力措施抓好落实。要把抓好村级班子建设作为整顿工作的重点,建立健全村级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加大发展党员工作力度,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理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关系,理清发展思路,采取有力措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群众收入。要加大跟踪督查力度,对整顿转化工作滞后的不适应村,认真查找原因,对症下药,及时进行“补课”,巩固整顿成果。要严格验收标准,健全整顿转化 10
工作责任制,对没有按时转化的村财薄弱村,实行挂钩领导、帮建部门、驻村干部“三不撤”,确保村财薄弱村整顿转化工作落到实处。
4、要提高中间状态村水平。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在抓好培育典型示范村和整顿不适应村工作的同时,统筹兼顾,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努力提高中间状态村水平。要大力开展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创先进活动,制定相应制度和措施,激励中间状态村加快发展,提高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水平。
(四)加强村级财源建设,在抓发展、增后劲上下功夫
加快村级财源建设,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当前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农村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村集体收入持续增长和农民收入全面改善。
1、要拓宽发展渠道,增加收入。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按照县委“突破工业产业”、“大厂进园区,小厂进乡村”的思路,针对农村的当地条件、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实行分类指导,走特色发展路子,实现村集体经济多样化发展。要运用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引进外资、合资等方式,大力发展村办企业,盘活集体资金,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要通过各种有效的宣传手段,及时为农民提供政策和科技致富信息,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培育一批先进典型,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引导农民自觉调整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致富。要继续推行“支部+协会”的办法,多渠道、多形式领办、创办各种类型农业专业协会。同时,要注意把发展村集体经济与增加农民收入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与农民收入“双赢双利”的新途径。要利用永春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基础,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发展黄花蒿等中草药种植,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裕的原材料,另一方面又可增加农民群众收入。
2、要消除不良债务,减轻负担。要在清查核实债权、债务的基础上,对不良债务的形成过程、原因进行详细调查分析,区分不同性质,分类处理,通过采取“财务清理化债、化转债务降债、削减高息减债、清收债权还债、债权债务抵冲化债、盘活存量资产资源还债、发展经济化债、落实减负政策清债”等措施化 11
解村级债务。要加强对村集体财务的管理,坚持量力而行,避免超前和举债建设非生产性项目,努力遏制出现新的不良债务。
3、要完善管理机制,合理开支。要加大对村集体资产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村集体山林、果园、小水电站、矿产资源、村集体项目工程建设的承包管理,确保村集体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要通过进一步落实村级零接待、村集体财务会计集中代理核算、村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村务决策听证等制度,管好、用好村集体资产。要严格执行“一事一议”制度,严禁一切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各种摊派,严肃查处加重农民负担行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利益。
我村位于白塔镇以北,临近35省道北面。全村共有132户,人口401人,耕地162亩,山林50亩。我村属于人多地少,所以对土地管理比较严格,是村级集体所有。一直以来没有出现不批自建,少批多建等情况。由于15年来没有审批建房,在2009年12月党员组长以上都要求,拆旧建新,建设新农村,所以两委干部决定,2010年2月份向镇提出申请,经镇评议后同意将我村列为新农村建设项目村。
第一阶段:项目宣传发动
2010年5月13日我村通过相关规划审批评审,同时村主要领导在2010年5月参加横溪镇达山下、埠头镇大庄等村实地现场会后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会上我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积极性很高,认为别人能做到我们也一定可以做到。两委干部连续召开党员组长以上干部讨论,成立了村庄改造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分工。
第二阶段:项目推进
1、村房屋丈量组:通过一个星期努力完成了全村宅基地调查登记造册工作。此外我村组织村民代表、党员组长以上干部到杜桥参观学习。
2、在2010年7月份就出台了土地综合整治农房改造村规民约,编制完成规划图纸。经张贴公布,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3、拆迁安置组:对全村拆迁户申请进行摸底分类。先对31间猪舍进行拆除,对有几户不愿就进行分别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对在外做生意户到宁波,杜桥等地做思想工作,到8月15号全部落实,拆除完毕。以后对住房进行拆除,在2010年11月向村登记拆迁协议。在12月5号前全部拆除。
到目前为止已拆除65间,共计2906平方米,同时安排新建户17户,42.5间,共计2040平方米。目前有的已盖顶,大部分都造好了第三层。下期拆迁工作正在进行中。
马坎头村
我国党的十六届五中全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渗透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实现农民群众的利益、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当作根本出发点。建设的各项内容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他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
从实际来说,2006年1月1日国家财政开始实行免收农业税,延续了两千六百多年的“皇粮国税”历史终结。但虽然目前中国贫困发生率降低到了3%以下,但扶贫开发仍面临着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的双重压力。一方面目前农村还有261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人均年收入人民币668元以下,解决这部分人的问题难度很大;另一方面是农村近5000万刚刚脱贫的人口,自我发展的能力弱,巩固温饱的难度很大。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新农村建设各项内容紧密相联,要完整地予以把握。全面地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要突出生产发展的中心地位。只有在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上狠下功夫,新农村建设才算抓住了根本。
2、联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井冈山时期农田基本建设的主要措施和经验
农田基本建设是农民抗御自然灾害, 改善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 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保障条件。井冈山时期, 边界党和政府带领根据地军民进行农田基本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取得很好的成效。首先是兴修水利。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前, 边界各县由于水利严重失修, 水旱灾害使田地被荒芜, 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每逢水旱年份, 农民只得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农作物被淹没或干死, 农民的辛苦劳动换来的是可能颗粒无收, 毛泽东和边界党的领导人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了这一问题,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 各级党组织和工农兵政府发动农民广泛地开展了修复陂、圳、坝的活动, 使边界各县的水利状况大为改观。如当时永新一心乡, 修复了一座能灌溉三百亩面积的水塘以及许多大小水渠;莲花县修复了许多大小水陂、水坝和水渠, 对边界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保障。其次是修牛路, 保护庄稼。1928年夏, 毛泽东来到永新塘边村, 看到塘边、大屋两村农民上山放牛时, 都要经过“泉水窝”, 那个地方因为路太窄, 牛在田里乱跑, 要吃掉、踩坏不少禾苗。毛泽东发现这个问题后, 召集了党支部干部会, 然后发动干部群众在村后沿山修了几条“牛路” (因所修路比马路窄比田埂路宽, 农民称为牛路) , 避免了放牛损坏禾苗的现象, 解决了农户和耕牛户之间的矛盾纠纷。塘边农民都感激地说:“毛司令真是为人民着想, 是我们的贴心人。”边界其他地方也开展了类似的工作, 为党和红军赢得了赞誉。再次是植树造林, 保护水土。林业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植树造林, 增加大量的竹木、油茶, 直接增加农民的收益, 也能防止水土流失, 促进农作物增产。当时边界党和政府带领军民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据永新县塘边的老人回忆:1928年毛泽东在塘边时, 曾带领干部群众在土岭、麻土岭等荒山上进行现场勘察, 根据各个山岭的阳光、土质不同情况, 制定了植树造林规划。塘边人按照规划, 从麻土岭到山岭背, 从枫面里到新岭坳, 在纵横二十多里的山岭上, 都栽上了松树、茶子树。荒芜的山岭重新披上了绿装。这一举措, 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井冈山时期边界党和政府在战争状态下采取这些措施发展农业生产, 促进了根据地农作物等产量的增加, 为根据地的武装斗争提供了物质保障。据资料显示, 1928年根据地内普遍喜获丰收, 宁冈县粮食总产量1928年比1927年增长了20%, 油茶的丰收更是十几年前所没有, 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效地保证了红军的供给。同时, 这些措施也起到了凝聚人心的作用, 党和红军不仅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还注意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 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 为党和红军赢得了人心。据张桂庭回忆说:1928年“宁冈县的粮食比哪一年都好, 大增产, 宁冈人民都踊交公粮, 支持革命。”宁冈东源乡麻上村老农民邱祖德在1928年粮食喜获丰收后除了按规定上交20%的土地税粮1000斤外, 主动要求多交了1500斤粮食支持革命。这些措施也缓解了农民之间的矛盾纠纷, 使根据地农民之间能紧紧团结在边界党和政府周围, 参军参战, 支援党和红军的革命, 在根据地内不仅红军内部团结一致、军民鱼水情深, 就是农民之间也能团结、和谐, 整个根据地形成团结和谐的氛围。因此井冈山时期在极其艰难的战争环境下, 党在根据地内部重视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的实践, 不仅较好地解决红军的物质保障, 也是党和红军赢得人心的一项伟大创造。
二、井冈山时期农田基本建设对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尽管井冈山时期已过去80多年, 但是这一时期农田基本建设的办法和措施, 虽然比较简单但却非常有效, 很得人心。这主要是重视农田基本建设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落到实践当中, 对我们当前新农村建设促进生产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启示。
首先, 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生产发展必须在思想上、实践上重视农田水利建设, 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保证农户增产增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精辟地表述了农田水利在发展农业生产和改善农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了完善的农田水利设施, 良种、化肥、耕作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才有用武之地。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由于勘测、规划、设计仓促, 经费不足, 配套不全, 工程建设标准较低, 施工条件简陋, 工程质量较差, 经过几十年的运行, 许多灌区、塘坝淤积, 普遍老化损坏, 不少工程已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 导致灌溉能力较差, 无法满足灌溉需要, 直接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同时, 由于作为基础设施的农田水利, 投入多、见效慢、管理难, 本身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 多表现为间接的社会效益, 因而在一些地方受到忽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依靠政府号召、行政干预、奖惩推动、部门协调, 还能组织农民疏浚水渠、修复水毁工程、清除塘坝淤泥和兴建简易新工程, 而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 却没有及时依据市场经济规律, 建立新的投入体制, 农田水利建设基本不搞了, 农田水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 使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缺乏保障, 也成为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 当前农村许多矛盾、纠纷的发生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 春季排涝、夏季抗旱, 农户之间为了农田用水的问题吵嘴打架, 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给农村社会发展带来不和谐。
对农田水利的重要地位作用, 一方面国家和各级财政理应加大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投入力度, 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不现实的, 另一方面更需要各级党政部门提高思想认识, 在现有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 应该像井冈山时期那样发动组织农民群众自己修水利, 特别是乡镇和村民组织要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 组织广大农民利用冬春农闲时节兴修农田水利设施。农田水利与所有农民的生产、生活都有密切关系, 是一项群众性、公益性的事业, 绝大多数农民不会因为报酬而不愿参加, 只要乡镇和村民组织能带头组织, 农民还是能够积极参与的。这一点在新农村建设中如道路建设等方面已体现出来, 只要是对农民自身有利的事业, 农民对报酬还是不太计较的, 而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农民已深深认识到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抵御自然灾害、实现旱涝保收、增加自己收入的重要条件, 因此农田水利建设关键在于组织, 在于地方乡镇和村民组织愿不愿意带头发动、组织农民群众兴修农田水利的问题。
其次, 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 兴修机耕路, 减少农户之间产生矛盾纠纷的诱因。井冈山时期, 毛泽东在永新塘边村为了保护庄稼修牛路。新农村建设要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是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的必然手段, 也是农业生产率提高和农民增收的必然要求。目前乡村道路建设在许多地方已经实现了村村通, 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提供了条件, 但是农业机械要进入田间地头作业由于道路的问题又遇到麻烦。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 为了使农户承包的田地好坏搭配合理, 往往一大片田地分别由几户、十几户甚至几十户农户承包, 在当时机械化农具基本没有使用的情况下, 农户各自安排自己田地的生产, 相互之间影响不大, 矛盾较少, 但机械化农具的使用, 问题就出来了, 一些田地离路较远、要经过其他农户田地的农户要使用机械化农具就遇到困难, 甚至引起农户之间的矛盾纠纷。
最后, 植树造林, 保护水土,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井冈山时期边界党和政府开展植树造林的群众性活动, 主要是要增加农民的收益。在新农村建设中, 开展植树造林, 一方面它有利调整农林产品结构, 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 另一方面, 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讲, 它是推进生态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的需要。事实证明:哪里植被覆盖率低, 哪里每逢雨季就会有大量泥沙流入河里, 毁坏田地, 填高河床, 淤积塘坝, 危害极大。植树造林, 因为树木有像树冠那样庞大的根系, 能像巨手一般牢牢抓住土壤, 而被抓住土壤的水分又被树根不断地吸收蓄存, 可以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 大大改善生态环境, 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随着林木陆续进入成熟期, 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也是巨大的, 还能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劳动和就业机会, 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人们转变的观念, 特别是各级党和政府要科学地对待植树造林, 而不是为完成任务, 敷衍了事, 要因地制宜做好规划, 逐渐恢复自然界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使我们的新农村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画卷。
总之, 井冈山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极其严峻的斗争形势, 不仅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还采取措施组织农民进行农田水利建设, 想农民所想, 从而为我们党和红军赢得了人心和力量源泉, 在农村根据地站稳脚跟。当前新农村建设, 促进生产发展, 赢得农民的积极性, 井冈山时期农田基本建设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1]齐燕铭编:《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济斗争》, 江西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2]张泰成、刘家桂著:《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史》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一、学思结合、解读教材
福建省高考文综自主命题已经走过了三个春秋。笔者认为政治教师要根据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以知识为目,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训练。
首先,要“吃透”教材。高中政治教师要从平面意义上把四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搞清楚。更重要的是要对基本知识理解深入、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体系。知书,从而达理,才能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因此,在备課中,笔者结合课标和教参,将基本知识点梳理出来,并要求“由理生情”的升华,进一步阐述文化竞争力的意义及其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思想政治课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德育的统一,思想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最本质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梳理高考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明确各个知识点的思想教育因素,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笔者设计导入情景——“留学生大量外流”这一现象的讨论。笔者把问题设为:留美学生为何不愿回国?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该现象?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综合国力的含义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综合国力的构成和表现形式等,让学生在讨论中产生自主看法。这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内在的问题和能力,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长期记忆。
其次,要“梳理”教材。高考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在高考试题命题专家构成中高校教师占很大比例。所以,明确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如何考查学生的能力等,是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关注的另一焦点。高中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书本的文字表达,看到文本想揭示的问题,看到问题本身是如何按照其内在逻辑地展开的。这样精心的备课准备中,让平面的文字,变成跳跃的思想和活的逻辑,也就是透过“吃透”教材看到教材的“道”。2011年我省高考试卷的命题,第27题中,题干的设置是《文化生活》,但在题肢中有两个选项是有关于《生活与哲学》的。这一鲜明的特点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首次在高考题型中出现。学科内的综合就是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模块中的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这一题型的变化,不仅要求学生要夯实、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排除干扰选项的能力更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切换与跳跃。基于此,这给我们一个信息,备课中必须以模块作为基础,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除了要夯实基础概念与知识,而且在备课中也要有意识进行有效训练。
二、以生为本、解读学生
所谓,解读教材不仅仅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心中有书”,还要教师做到“目中有人”。如果备课过程中,缺乏“人”,教学就会变成教师show自己的独角戏。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做到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情感。例如“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这一目,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这一概念,但是,究其具体的含义、作用都较为抽象。再加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准备而进行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难免会使学生觉得生厌枯燥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记忆。所以,笔者备课时,查找了关于文化竞争力的一些常识,通过PPT展示出提出该词的作者、提出的背景等;用易错点帮助学生与日常常见的文化软实力的对比,总结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在这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概念与教材做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
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掌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身份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学会反思和践行。通过反思,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精神世界有机的一部分,从而自觉地加以践行。例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是富有深刻的哲学基础。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实质、普遍性、永恒性理论的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矛盾分析法的运用。通过教师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社会客观存在的种种现象的感受、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体会知识本身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以及践行的动力。
三、发散联系、解读资源
集中时间进行备课,这是最常用的备课方法。但是,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塑造和培养现代公民为目标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现象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教师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解读的时候,往往需要联系其他资源,对教材进行发散性解读。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日积月累、分散零碎地备课。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的法律、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一方面,要收集时政材料,报纸的新闻报道、事件分析。
教育改革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如何上好新教材政治课,避免枯燥,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努力实现师生对社会问题共同进行思考,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教材课程教学,进而追求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推荐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12-03
新农村建设下的农村金融论文12-24
新农村修路建设存在的问题12-10
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与路径研究12-09
建好农村公路促进新农村建设06-25
水城县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07-12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11-11
以创新的理念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11-21
浅析新农村建设09-16
党建新农村建设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