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发展现状研究报告(精选8篇)
——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
陈卫锋
摘要:文章以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为例,系统讨论并分析了我国民族自治地区教育的个中问题,剖析了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原因,提出协调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是解决当前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落后的根本方法。关键词:民族自治 教育
1一、问题的提出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我国现阶段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更好地服务民族自治地区,服务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结合公管学院以及行政管理专业特点,开展了此次我国东南地区唯一的民族自治县——景宁畲族自治县教育现状调查研究的社会实践活动。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相互团结,共同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在一段时期内,尤其是改革开发三十一年以来,在各民族的艰苦奋斗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不断加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这其中,55个少数民族的不断发展在这股洪流中发挥起了重要并且是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采取自治自治的民族地区,不可否认的是各项事业总体发展不平衡,因为经济底子薄,发展再高速,也不可能马上达到富裕,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抓物质轻精神,只抓经济轻教育”的现象比较严重。民族自治地区发展现状令人担忧,发展前景也不容乐观。
在走访的景宁畲族自治县,广大居民大多表示,对当前本县教育事业报不期望态度,据他们描述,该县当前教育尤其是高中的教育教学质量日趋低下,主要表现在高考本科率低以及重点人数少上。
一个“低”,一个“少”,似乎是所有当地百姓的心声。但是1999年的浙江理科状元胡迪确实就在该县一所高中景宁中学就读,而2008年丽水市的理科状元也同样就在这所景中,1 陈卫锋:(1989-)男,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本科,研究方向:政府政策、社会治理。
浙江工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居民们的态度令我们大为诧异,莫非民族自治地区教育事业繁荣只是昙花一现?
于是我们又走访了多位今年刚从该校毕业的高考生。
结合景宁教研网的数据,具体的情况是,今年该校文理高考生重点上线仅为理科5人,文科2人。该校去年的高考成绩是历史最高水平,文理科也仅共有19人上了重点线。这样的数据,也令我们的心为之一振。
借着暑期补课时间,我们对景宁中学的在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对该校的教学现状有个系统的了解。
二、现状分析
整理数据后,真的是成绩与付出对应,我们发现该校当前教育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教师素质不高。
从问卷的调查结果看,有88%的学生认为本地老师的实力跟其他非民族自治地区有一定的差别,在这些学生当中又有93%的学生认为这些差距直接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普遍不佳,而学校贴吧上的相关学生留言和评论也正式了学生的观点,也很符合我们调查事先对于调查结果的猜测。
教师数量不多、学历不高以及队伍过年轻化是景宁县境内中学教师素质问题的集中表现,也是困扰学生家长的多年的问题。景宁中学全校144人的教职工队伍,高级教师仅有32人。而想必与丽水市教育相对突出的缙云县缙云中学教师一共有超过300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占75%以上。两者教师队伍却是不可同日而语。而这种差异的直接体现是今年高考第一批景宁中学仅7人上一批线,而缙云中学上第一批分数线总人数为303人,其中理科240人、文科63人,两个学校相差竟然达43.3倍!
景宁中学早在2003启建新校,并与2006年正式启用,新校区环境优美,教学设施齐全,设备完善,学校给每位专任教师配备了戴尔手提电脑,以期通过这些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硬件方面的增强是绝不可能代替得了教师队伍自身素质的。一些资深的老教师也苦于这些山区教师薪水发放水平有限,纷纷跳槽去了其他外地的学校。这样学校就陷入了“以花大力气、长时间以及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代价去培养那些年轻的教师,而等他们羽翼丰满以后就自顾远走高飞”的教育怪圈。这样教师素质仍是长久以来教学中的一块心病,日积越久,成为顽疾,难以去除。
而前不久该校刚被曝出的学校教师叶承民贪污79万的案件,也使本身就不得民心的教师素质变得更加面目全非,而某些学生表示这起案件其中可能还另有隐情,这也让我们不得
浙江工商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不呼吁山区教育必须与法制更好地融合,不然事情的本身结局只能是每况愈下。
(二)学校学风不良。
该学校自搬入新校区以来,采用封闭式管理,禁止学生以同校的形式参与学习。如同其他的普通中学一样,制定了严格的校规校训,各班级内也各自制定了严格的考核规章。本来在这样的外部特征下,学生们应该安心、勤奋学习才是,可是有高达86%的学生表示对学校的学风不满意。那么学风差到死表现在哪里呢?
我们据此询问了正在景中就读初三的网友“残&*@翼”(qq514515077),她诚恳地接受了访问,并说了景中学风差的具体表现:景宁中学的女学生或者说稍微勤奋一些的同学里流传着两句顺口溜“男生经常打架,女生谈婚论嫁”“课下玩耍疯狂如放假,课上埋头苦抄后说话”。对此言论我们表示震惊,难道景中的学风真有那么差?
于是我们又访问了网友“べ_笨吖頭”(qq390842640),她表示前面那句有些夸张,不过后面那句倒是很准确。她是刚从此校毕业的,并毫不掩饰地表示自己平时也是经常性地抄袭作业,一是真的对某些学科不懂,二是班级“抄”的恶习已经蔚然成风。她还表示,学校里也有很多的情侣,虽然有个案是男女在一起相互鼓励学习为主,但是大部分还是因为早恋耽误了学习,有的学生成绩甚至是一落千丈,这些事情尤其比较普遍地发生在了高三毕业班同学的身上,我们分析或许是学习压力大又苦于没有倾诉的对象。而女生之间的攀比打扮也在校内愈演愈烈,过早地注重打扮甚至花上很多的时间去化妆梳妆也大大地浪费了学生自己的时间,更无心于学习。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学校的学风如此之差? 两位景宁中学的网友都表示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是新老学生传递恶习的结果。
很多的所谓“不良学生”都会跟高年级的对应“不良学生”有来往,这样不好的学习习惯和差劲的学风就依此传了下来,而其他学生也不自然地都会去跟风,这些恶习就一届届地传递下来,并且是越演越烈,就最终发展成现在这个样子。(2)是学校监管监督不力的结果。
(一) 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相对明显, 生态环境保持良好
地处黄海之滨, 海岸线744公里, 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 紧靠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 处在南下北上、东出西进重要位置, 是全国沿海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新亚欧大陆桥以及陇海铁路、京沪铁路、京杭大运河、数条高速公路和国道、徐州观音机场、连云港机场、盐城机场等骨干通道等基础设施, 交通十分便利。连云港是江苏省唯一大型海港, 也是国家主枢纽港之一和欧亚水陆联运重要结合点, 苏北的区域优势十分明显。另外, 环境污染相对较少, 为苏北工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有利于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环保产业和生态旅游产业,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2、自然资源优势
苏北地区拥有矿产、海洋、土地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资源短缺的江苏以及华东地区具有重要地位。苏北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土地资源为苏北发展海洋产业及现代农业提供了基本保证, 苏北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土地的储备空间较大, 对江苏保持土地动态平衡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3、劳动力优势
劳动力成本是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其他因素处于同等约束的条件下, 资本总是流向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地区。苏北第一产业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 加之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无疑具有突出的优势。
(二) 劣势分析
1、经济总量占全省份额渐趋下降, 人均GDP水平不高
经济总量小、增长速度慢、人均GDP水平低, 是苏北工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苏北地区GDP增长速度仍慢于全省特别是苏南地区。近几年苏北地区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 但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要求存在距离。
2、人口数量过多, 人口素质相对较低
解放初期国家人口政策出现严重失误, 同时, 苏北地区家庭劳动力的多少是决定经济收入高低的主要因素, 男尊女卑传统思想也有很大的市场, 导致了苏北地区总人口的较快增长。
苏北地区人口的另一个特征就是人口素质较低。人口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方面。婴儿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是反映身体素质的两个指标, 思想观念相对滞后, 是苏北地区人口素质较低的又一个重要表现。
3、建设资金不足, 制约经济发展后劲
生产要素的投入对促进经济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苏北地区政府财力不强、居民储蓄不多、外商投资不旺、上市融资不畅, 生产要素特别是资金要素不足, 导致没有财力进行大规模、高水平的扩大再生产和更新改造, 制约了苏北经济发展的后劲。
4、三大产业发展不均衡, 结构不合理
农业现代化进程滞后, 苏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主要是初级产品加工缺乏大而强的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的带动, 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弱, 农产品附加值低, 一些地区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不高, 思想落后, 创新能力弱。
工业发展缓慢, 总体上仍为农业社会, 工业规模和比重过小, 普遍缺少骨干企业、优势企业, 工业的主体以县属中小企业居多, 传统工业比重大, 工业化进程明显落后, 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服务业基础十分薄弱, 服务业的发展速度、层次和水平都不高, 无法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标准来发展。苏北地区城镇布局分散, 中心城镇规模偏小的格局严重制约了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服务业功能缺失, 研发、金融、中介等服务业基础薄弱;餐饮、购物、文化娱乐、教育医疗等服务业消费也严重外流;苏北的房地产业和商贸业, 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功能性产业发展严重滞后, 信息服务、科技教育、内容产业等新兴服务业培育乏力, 功能性产业发展严重软化等, 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苏北县域功能的提升。
(三) 机遇分析
1、当前及未来经济重心转移趋势下的苏北
中国经济已实现连续多年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也日趋稳定, 虽然近两年受经济危机影响, 中国的经济增长会有所下降, 但由于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 经济不会出现大幅度下滑。近年来, “长三角”的迅猛发展, 一方面加大了其向四周辐射的力度和速度, 无疑加快了苏北工业化进程, 逐步把苏北纳入“泛长江三角经济圈”中, 苏北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外部机遇。另一方面, “长三角”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上海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的地位日益巩固和加强, 以及环渤海经济圈的发展表明了全国的经济重心正逐步从“珠三角”地区北移, 这一经济趋势更应当成为苏北发展的强心剂。从“长三角”和“环渤海”及“胶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趋势和未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来看, 苏北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
2、省内政策大力倾斜
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苏北地区的发展, 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苏北发展的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措施在增加苏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扶持苏北产业发展、促进对内对外开放、加快科技教育事业发展、推动苏南苏北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政策的大力倾斜下, 使苏北的经济迅猛发展。另外对苏北地区实行倾斜的人才政策。同时, 有计划地选派苏北优秀干部到苏南和省级机关工作。确定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南五市分别与淮安、宿迁、徐州、常州、连云港苏北五市的市级挂靠关系, 采取以项目带人才、带资金、带技术的形式, 引导苏南地区有计划、有步骤地向苏北进行产业转移, 联合开发优势产业, 促进共同发展。
(四) 挑战分析
1、思想的落后
制约苏北发展的关键不存在于客观条件, 而在于人。思想的落后是导致苏北落后的根本原因。而制度的落后、管理的落后、百姓对于财富的认识及生态价值观等等方面的落后只是表面现象, 是思想落后的反映。苏北地区人民多为农民, 小农意识强烈, 进取心不强, 缺乏自主创业的传统和能力, 即使创业也只满足现有成就, 缺乏持续不断扩张事业的动力。
2、从苏北县域周边省份的邻近地区来看, 苏北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
山东省为了促进山东南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 制定了许多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 这极大地刺激了发展资金向此类地区流动。对苏北而言, 已形成超前和领先的态势, 京九铁路开通以后, 一些附近区域如安徽、河南等原来落后地区, 经济发展条件都得到了较大提高, 再加上中央政府的中部崛起战略和地方政府的配合, 必将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 从而对苏北的发展形成了巨大挑战。
3、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风暴通过两个途径来影响苏北的出口与外资增长:一是金融风暴造成美国、欧盟经济增长下降, 导致国际需求减少。对苏北这样一个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较多的地区, 首先是影响出口增长。二是金融风暴造成资金链断裂, 特别是一些著名跨国企业的资金链断裂, 造成其对外投资下降, 也就影响到苏北引进外资的增长。前者的影响效应较为直接, 在短期内导致出口明显下降, 后者的影响是中长期的。
二、苏北经济的定量分析
(一) 苏北地区历年的GDP及增长率与苏南地区及全国的平均水平的比较
1、苏北地区近年GDP及增长率
从图一中我们可以看出, 苏北地区的GDP从2004年到2008年逐年增加, 历年平均GDP为4395.59, 而且除去2005年, 其它年份的增长率一直维持在17%以上, 平均增长率是17%。
2、苏南苏中地区近年GDP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网, 苏南苏中各市统计局网
通过图二我们可以看出苏南苏中地区2004年到2006年GDP总量增长速度快, 增长率维持在20%以上, 2007、2008年两年增长率虽然有所下降, 但依然在15%以上。这两个地区的平均GDP是17698.55亿元, 平均增长率是21.3259%。
3、江苏全省近年来GDP及增长率
数据来源:江苏省统计局网
根据图三我们可以知道:江苏全省的GDP逐年呈现递增的态势, 平均GDP为22094.14, 而平均增长率是0.192234。
根据上面的数据, 我们可以得出图4:
从上面的图表我们可以看出:从2004年到2008年, 苏北地区的GDP虽然有所增加, 但苏北地区的GDP增长速度与江苏省的增长速度相比还是比较慢的。而且, 苏北地区的GDP占江苏省的GDP的比例也由2004年的21.46%下降到19.89%。
综上所述:苏北地区经济虽然近年来有了很大发展, GDP增加了很多, 但与江苏省的增加值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尤其是与苏南地区相比差距更大, 苏北地区的经济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分析苏北经济发展的障碍, 我们收集了苏北地区从1999年到2007年的三个产业所占该地区GDP的比重。我们引入下面的表格: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苏北地区的第一产业从1999年到2007年一直呈下降趋势, 但占苏北GDP的比例仍然很高, 到2007年为止仍然还占到16.23%。第二产业所占比例上升比较大, 从1999年的40.77%变为2007年的48.89%, 尤其是工业增长显著, 从1999年的34.52%上升到2007年的41.30%。第三产业则发展缓慢, 所占GDP比例也仅仅是从31.02%上升到了34.88%, 可见苏北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落后, 三大产业的结构并不是很合理。
三、苏北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一些政策因素使江苏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形成了三级:苏州、无锡、南京、镇江、常州为第一级, 扬州、南通、泰州为第二级, 徐州、宿迁、淮安、盐城、连云港为第三级。作为三级中最为薄弱的苏北地区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 但因其自身基础薄弱, 基数明显小于苏南、苏中, 所以与他们的差距仍在拉大, 苏北的发展, 始终是全省上下倾心关注的大事。加快苏北振兴, 是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的重要战略举措,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
1、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这四个短语相互间既存在顺承关系, 同时又相辅相成, 是任何时候都应当坚持的原则。它们的顺序就要求了首先要解放思想, 意识的能动作用有时是非常重要的。
2、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 大力发展服务业
顺应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需要, 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 以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化为工作主线,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区域主导产业, 壮大产业化龙头企业,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 推进农业产业化选准选好项目, 建设好现代农业。
苏北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重点。一是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工业化过程的竞争优势。二是产业定位上, 利用苏北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 发展龙头企业带动苏北农业产业化, 以此部分带动工业化, 消化剩余劳动力。三是经济结构上, 实现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格局。四是调控手段上, 坚持市场导向, 以市场调控、配置资源为主, 以政府行政调控为辅。五是区域协调上, 促进沿江、沿海、沿运河经济带的共同发展。
3、进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发挥党员模范作用, 在外务工人员中进行宣传教育, 鼓励他们回家乡创业
苏北的农民工已成为苏北农民中思想比较活跃的一个群体, 应当关注其发展, 通过他们影响广大农民从而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积极推动组织富余劳动力向大城市转移, 这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地提高农民收入, 而且开阔农民视野, 提高他们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接受了工业技能培训, 为苏北的工业化储备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另一方面, 大规模有组织的劳动力转移为农业产业的经营提供条件, 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能否消化从土地中分离出的农民, 而苏北人力资本低的优势使这种考虑成为可能。
4、完善教育、科技、经济紧密结合机制, 积极吸纳高科技人才, 实施科技兴县战略, 实现县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由于极化效应和回程效应的作用大量的人才会流到经济发达地区, 使不发达地区缺乏人才。以盐城为例, 每年高校毕业的盐城籍学生只有20%左右返回盐城工作, 到县域工作更是少之又少。一是要保证教育投入为县域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二是要调整教育结构,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积极鼓励社会办学, 提高县域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劳动技能, 为加快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工业化进程服务。三是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大批人才来县域就业, 同时, 用好县域现有科技人员, 做到人尽其才, 才尽其用。苏北的高校也应当主动承担振兴苏北的使命和责任, 实现加快苏北地区经济发展和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之间的良性互动。
5、完善社会保障和发展公共事业, 逐步把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关注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改革现行医疗体制, “看病难, 看病贵”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方面, 坚持医疗事业公益化, 积极探索民营化及农村合作医疗, 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6、行业发展应台理定位开源节流、避免重复建设.统筹投资、发展、就业能源与环保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GDP, 落实科学发展观战略, 实现和谐发展。
7、全面提高现有中心城市的经济功能
像徐州、连云港市这样已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的城市提高中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 对于开发苏北具有重要意义。一是中心城市交通运输条件、技术水平、人口素质等在该区相对优越在这类城市追加投资将容易获得较大的边际生产力和集聚效益。二是只有中心城市得到优先发展, 才能形成较大的区域增长极从而辐射、吸引广大的农村地区促进城乡间的相互融和和共同进步。三是发挥中心城市的功.能有利于发展横向经济联合扩大对外开放, 以最大限度地将本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帆.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苏北经济发展战略的参考[J].经贸观察, 2009, (02) .
[2]吴蒙.金融风暴对苏北经济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 2009, (03) .
[3]韩家戚.苏北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8, (01) .
[4]刘丽, 欧向军.苏北高校服务苏北经济发展的相关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 2008, (11) . (第六期) .
[5]张源泉.苏北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研究[J].发展战略.
电子政务是一个新生事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涉及高新技术的应用,也涉及到对原有行政管理体制及模式的改革,是一项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如何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探索目标。由于技术、资金、人才等因素,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建设成效远低于发达国家。世界银行首席信息专家罗伯特·舒瓦尔就认为“据估算,发展中国家的电子政务项目大约有35%完全失败,而50%的项目部分归于失败”、“只有15%的项目可以看作是完全取得了成功”。即使对成功的项目来讲,其作用也有局限性。印度电子政务专家Subhash Bhatnagar在亚太区公共服务高峰论坛上认为:全球电子政务的应用效果总体有限,大部分国家都只关注于改进为城市公民提供的服务,很少有项目表明电子政务可以推动政府的改革进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尤为严重。如何破解这些不利因素,笔者认为,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要追赶或超越先进地区电子政务,照抄先进地区依靠大量资金投入及采用外包方式促进电子政务建设的做法显然是不太现实的,也是难以做到的,唯有转变模式,自主创新,自力更生,通过开展应用系统软件自主研发,减少对建设资金的依赖,提高项目成功率,才有可能走出一条适合欠发达地区低投入、高速度的电子政务建设续发展之路。
笔者自1998年从事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工作以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同志们的支持下,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广西实际,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的指导思想,打破常规,创新工作模式,通过培养自己专业技术队伍,施行重大应用系统软件自主研究开发的方式,逐步建立起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电子政务研究开发和运行维护核心队伍,实现了重大和核心应用系统软件的自主研究及快速开发,在快速推进全区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发展的同时,也节约了大量的软件建设和系统运行维护经费,初步建立起后发展地区电子政务快速、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回顾广西政府系统电子政务发展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
一、应用系统软件自主研发是推进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高效发展的有效举措
(一)自主研发能够破解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对资金的依赖。
1.大大减少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的投入。
电子政务建设涉及到硬件系统、软件系统和应用培训等方面的经费投入。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电子政务建设(也称为办公自动化建设)以来的经验表明,电子政务建设只有硬件系统是不够的,项目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应用系统软件,没有好的应用系统软件,再好的计算机也只能当打字机使用,因此加强应用系统软件建设已成为各级政府各部门开展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共识。当前,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硬件系统软件已初具规模,应用系统软件建设逐渐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目标,应用系统软件建设资金投入占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资金的比例也越来越大,有的甚至占到整个项目建设资金的60%左右。因此,如果能够实现应用系统软件自主研发,节省应用系统软件建设资金投入,那么对于同等规模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来说,就可以大大节约系统建设的经费投入。
2.减少电子政务运行维护资金投入。
应用系统软件的运行管理及维护是电子政务项目运行维护管理的关键内容,也是制约电子政务项目应用及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及管理包含应用系统软件的升级完善、应用系统软件的运行完善、应用系统技术支持、应用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其他问题及其实时处理等内容,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通过应用系统软件自主研发,既可以将软件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项目建设单位手中,又可以培养一批既熟悉各类业务,又熟悉相应应用系统的专业型管理和维护人员队伍,提高应用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效率,减少电子政务项目运行维护资金的投入。
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财政经费有限,资金难以分配到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中。很多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官员虽然已经意识到电子政务建设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却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而不得不放慢电子政务建设的步伐。应用系统软件自主研发将大大减少对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的投入,解决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二)自主研发是解决业务管理需求与专业技术应用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从国内外电子政务建设的实践来看,在建设资金、专业技术人才保障的情况下,决定电子政务建设成功与否的因素,就是业务管理需求与专业技术应用相结合问题,解决好业务管理需求与专业技术应用两张皮的结合,是提高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成功率的关键,结合得越好、越紧密,成功率就越高,反之就越差。
目前国内外采取的应用系统软件建设外包方式,普遍存在专业技术应用与业务管理需求结合“两张皮”问题。由于项目建设时间要求和成本控制等因素,每个项目的调研时间一般都在半年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很少会有专业技术人员能够摸透业务管理需求,最多只能是了解到一些皮毛,而对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行政管理人员来说,在这种建设模式中的作用一般仅仅局限于基于原有工作模式提出应用需求,少有直接参与研究开发,更不用说通过信息技术推动原有工作模式的变革。采用这种方式提出的应用系统总体设计本身就可能存在较大的缺陷,在此基础之上开发的应用系统软件多数是原有工作模式的简单电子化或信息化,这样的结果往往还增加了工作量或工作难度,加大了系统应用及推广普及的困难,多数项目最终因为开发时间长、技术进步、应用普及、管理模式变革等因素,造成应用推广失败。
(三)自主研发有利于实现电子政务建设的高效及持续发展。
规范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一般都需要经过项目立项、可研、初步设计、项目实施、过程控制、工程监理、验收等过程,时间短则1年,多则3到4年,而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往往要比硬件系统建设晚一些。此外由于项目管理和资金等因素,一般的项目建设资金往往只能支撑1代软件产品的开发,而下一代产品的研发往往需要申报新的建设项目。多年来应用系统软件开发的经验表明,每个应用系统软件一般都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和多次完善修改才能稳定、成熟,有的往往要经过2到3代产品的完善。
应用系统软件自主研发,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其产品研发周期可以短一些,在操作上也可以灵活一些,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连续开发、连续升级,实现高效持续发展。
(四)自主研发有利于电子政务建设及管理专业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高素质的专业技术队伍是确保电子政务建设优质高效的保障。通过自主研发,有利于自身专业技术队伍取得实战经验,逐步掌握和积累研究开发经验,有利于加强对自身专业队伍的锻炼及培养,有利于专业技术素质的提高。
(五)实践证明自主研发是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最有效的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自2000年机构改革以来,通过建立、培养自己的专业骨干技术队伍,鼓励行政管理人员参与、主持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和应用系统研究开发,施行核心应用系统软件自主研发,大大推动了本地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在某些领域还踏入国内先进行列,如涵盖全区各级政府各部门的基础网络、电子公文传输交换、会议通知、信息报送、电子邮件、视频点播等应用,特别是2007年自主研发的《政务服务及监察通用软件》在自治区本级、14个市、75个县(市)和21个城区政务服务中心推广应用后,使广西率先成为国内区、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中心联网、政务服务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效能电子监察及服务行为视频监控双重监督的省区,推动了政府审、管、监分离和行政审批流程再造,有效地促进了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在优质高效完成自治区党委、政府交给的工作任务的同时,也为自治区节约了大量的软件开发及建设经费。在2008年3月9日自治区科技厅召开的专家鉴定会上,专家们对此项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是成功的,该系统是首次在国内实现省(自治区)、市、县三级联网的政务服务信息化管理、行政效能电子监察和审批行为视频监控双重监督的大型电子政务系统,整体居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5月12日又率先研制成功政府信息公开电子监察系统,拓展了电子监察的领域,为促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加强监督检查探索了一条新的现代化监管手段。2009年4月再次将电子监察信息化技术手段拓展到自治区扩大内需重大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的监督及管理之中,使我区政府监督管理信息化再次走在全国的前列,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提高广西政府系统行政效能的同时,也赢得了荣誉。
二、现阶段制约应用软件自主研发的主要因素
由于电子政务是一项新生事物,正处于探索阶段,现阶段存在一些制约应用软件自主研发的因素,主要有:
(一)观念有待改变。
后发展地区各级政府各部门还普遍存在应用系统软件开发能力差和水平低的观念,总是认为本地姜不辣的思维,反映到实际当中就是不愿意、也不放心把软件开发交给本单位或本地企业进行开发。实际上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来看,不少外地企业中标电子政务建设项目后,大部分的建设工作都是转包给当地企业或高校学生进行。
(二)成功率不高导致过分谨慎。
由于电子政务涉及到高技术和政府传统行政管理业务的结合,长期以来其信息化建设项目成功率较低,建设费用又比较大,成效相对难以直接显现,使得各级政府各部门领导在研究开展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时特别谨慎,是对应用系统软件研究开发尤为小心,形成领导不放心不敢上项目、不上项目就没有业绩无法体现工作能力、没有业绩更加让领导不敢轻易上项目的怪圈。
另外改革容易产生新问题,维持原状利于稳定也是导致小心应对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工作职责及经费问题制约。
公务员的职责主要是行政管理,没有义务承担属于科研性质的应用系统软件开发工作。公务员参与应用系统软件研究开发,有不务正业之嫌。
根据基本建设项目的有关管理规定,只有按照基本建设管理要求及程序申请的电子政务建设项目,才能获得经费支持。对于自主研发的项目,一般难以获得经费上的支持,也影响了各单位开展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四)缺少相应激励机制。
我国从事电子政务建设管理人员的薪酬主要参照一般的公务员薪酬体制,而从事的工作与IT领域工作基本相同。但是,相对于IT领域来讲,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偏低,职务晋升也没有合理的预期,还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这样就很难调动具备丰富管理经验的行政管理人员深入参与电子政务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也难以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自主研究开发应用系统软件。
国家对于从事科学技术研究及应用开发的科技人员有一系列的政策待遇,但从事应用系统软件研究开发的公务员却不能享受这些政策待遇,如参加职称评定、特殊贡献及国家津贴等推荐等,影响了公务员开展应用系统软件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对于自主研发是否有相关的奖励措施,自主研发出来的软件能不能进行成果转化、成果转化所得如何分配等,也是影响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五)缺乏专业技术队伍及机构。
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各部门由于历史形成的体制惯性、新建部门的上行下效等原因,形成了不同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有学者将当前我国各地存在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进行了分类:一是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临时机构);二是成立专职机构,如信息办、信息产业厅(局)、省市信息中心;三是落实到一个政府部门机构来负责,如科技局、计委;四是由各级办公厅(室)处室管理。其中信息产业厅(局)的主要职责更偏重产业发展而并非是为了发展电子政务所成立的“专职机构”,应把“信息产业厅(局)”归到第三类更为合适。这些管理机构在人员编制上也十分混乱,有的为行政编制,有的则为事业编制,且大多没有专业的人员队伍。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与现代的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新工作,作为主管机构,必须对政府的流程机制以及信息技术的特点两方面都非常熟悉。同时,为了杜绝“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电子政务建设的主管部门还必须有足够的组织协调权限。而现有的电子政务建设主管机构大都存在以下缺陷:一是缺乏足够的行政权限,如“信息办”其本质是一种临时性议事机构,不是政府组成部门,没有行政权力,也没有对其他部门和对社会的有效管理手段,在规划和指导这一层面上缺乏足够的权威性,无法有效地对其他部门相应机构业务改革的指导以及信息产业的指导;二是偏重信息技术,不了解政府的流程机制和各职能部门的业务,如事业编制的“信息中心”;三是办公厅(室)系统的机构由于行政体制的限制,往往缺乏专业的技术人才支持,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现有的电子政务管理体制的散乱性和随意性,难于形成统一、稳定的应用软件自主研发环境,制约了应用软件自主研发的发展。
三、实施应用系统软件自主研发的可行性
(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发展,不仅是提高政府部门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建立起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保障。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既是当前我国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要求,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各部门都有通过信息化、开发应用系统软件提高管理效率的需求。通过自主研发提高应用系统软件建设质量及效率,已成为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的关键及核心。
(二)现有工作环境能够满足自主研发的基本需求。
计算机软件研究开发对工作环境的要求不高,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可以用较小的代价赶超先进地区。一般来说在硬件设备上只需要几台普通电脑,能够联接国际互联网查找资料就可以;在软件工具上要求也不高,一般只需要一套快速开发工具软件即可,如微软公司的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等;在技术人才方面,一般的大学毕业生都能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编程知识,从一般的应用软件开发做起是不成问题的;人数方面只要2到3个人就可以组成一个开发小组,水平高的1个人就可以进行开发;从上述条件可以看出,自主研发对资金的投入要求也不高,只要解决电脑、能上网就可以了。
(三)广大电子政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
从各级政府各部门从事电子政务建设及管理队伍来看,绝大多数的同志都希望加快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也希望通过项目建设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和理论水平。
四、促进应用系统软件自主研发的主要措施及建议
要实现应用系统软件自主研发,一方面要鼓励行政管理人员深度参与、主持电子政务项目建设,使研究开发出来的应用系统软件更加贴近政府需求,提高项目建设的成功率;另一方面是要建立自己的专业技术队伍;第三就是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营造长效持续发展环境。笔者认为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鼓励公务员参与应用系统软件设计。
鼓励行政管理人员承担应用系统软件总体设计,规划功能需求和用户界面等业务架构,通过深入参与,逐步提出能够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规划设计,确保所设计开发出来的软件能够满足工作需要,提高项目建设的成功率。
(二)建立长效激励机制。
主要措施有:
1.对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及研究开发的公务员,建议给予享受国家和自治区给予科研人员的待遇,解决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定等对公务员限制的问题。
2.给予适当的软件研究开发补助。由于软件研发是一项高智力的工作,必须充分调动专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面对社会软件开发人员高工资、高待遇的实际情况,没有适当的软件开发补助,是很难推动专业技术人员从事自主研发工作,特别是对公务员来讲,从事软件自主研发,也超越了公务员的工作职责,只能依靠其主动积极性。
3.提倡成果转化,扩大影响。对于研发出来的成果,参照科研成果管理,建议提倡成果转化,一方面可扩大影响,为本单位争取荣誉,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成果转化,为持续发展提供建设资金。
成果转化原则上在本地区范围,以及利益有冲突的部门,应实行免费使用;在其它区域或没有利益冲突的地方,可采取有偿转让,转让所得一部分作为下一步软件研发的经费,另一部分作为软件研发人员的奖励。
电子政务是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一种全新的政府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相结合,是政府行政管理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是政府管理的流程再造,同时,也是一个行政观念改变和政务创新的过程。笔者认为,应用系统软件自主研发的建设模式,在这场革命中,为促进电子与政务的融合提供了一条快速、高效的可行之路,对促进欠发达地区电子政务项目持续、高效发展,提高项目成效、减少资金投入有积极的作用。
张国新 王秀萍 鲁雪林 王文成(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唐海 063200)
摘要:综合分析了唐山滨海盐碱地区土壤资源分布状况,提出该地区的盐碱地开发利用应遵循高产、高效、综合、生态的“盐碱农业”战略思想,并提出适宜该地区不同土壤状况的三种种植业生产模式,即冀东冲积平原区—高产高效农业模式、冀东滨海交接平原—保护性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冀东近代滨海平原区—生态保护模式。
关键词:滨海地区 农业 模式
唐山滨海盐碱地区主要包括滦下灌区沿海四县,即唐山市唐海县、滦南县、丰南县、乐亭县的沿海区域,土壤主要以潮土、水稻土和盐土为主[1,2],根据地貌、母质、地下水和成土等方面的特点,可将本区划分为三片:冲积平原区,滨海交接平原,近代滨海平原。其中冲积平原区,主要位于四县北部,离海较远,弱盐渍化土壤,耕层含盐<0.1%,地下水矿化度<2 g/l,没有咸水层,是本区土壤肥力和自然条件最好的区域,主要作物为玉米、花生、小麦、果菜等;滨海交接平原区,位于沿海四县中南部,为滨海盐碱地区,耕层含盐量0.1~0.57%,地下水矿化度3~15g/l,地下咸水层上面具有薄层淡水,强度脱盐土区,为滨海平原主要的水稻种植区域;近代滨海平原区,位于冀东滨海平原南部,多属重壤质,耕层含盐量>0.6%,地下水矿化度高,属弱度脱盐土区,为水稻种植和盐生植物生长区域。近几年,由于北方连续干旱,造成唐山滨海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该地区现代农业模式如何发展,成为目前农业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笔者依据冀东滨海地区主要区域的土壤结构特征,以因地制宜发展“盐碱农业”为指导,以盐碱化地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三统一为原则,提出以下三个主要农业发展模式。冀东冲积平原区-高产高效种植业模式
在冀东冲积平原区属于非盐渍土区,淡水资源较为丰富,具备粮食、果品、蔬菜高产高效农业栽培的条件,可通过实施节水栽培措施,结合高产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措施,发展多种形式的高产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模式。沙质土壤保水保肥力差,适种玉米、花生、甘薯等作物或与果树间作;壤质各土种水、肥、气、热性质适中,宜种作物范围很广,主要发展节水的旱作物。并且该区适合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理想之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与京津唐较为接近,蔬菜销售市场广阔,特别是曹妃甸港口的开发建设,外来人口的增多,更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该区设施农业的规模应在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发展新品种、新模式的无公害生产配套技术、产后的储[3]
存与加工技术等配套措施。冀东滨海交接平原—种植业综合开发模式
2.1 水改旱种植业综合开发模式
冀东滨海盐碱地区土壤类型以盐土、盐化潮土为主,地下水位浅,蒸发量大,土壤盐渍化中等,土壤全盐含量在0.3~0.4%,为适宜稻改旱的主要区域。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应采用以田间灌排水渠和节水工程建设为主的保护性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模式,包括水改旱土壤治理模式和水改旱农作物种植模式。
水改旱土壤治理模式以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状为关键技术,以“田平、沟深、肥多”为原则。①平整田块,做好灌排渠系:削高填洼,深翻结合轻耙,能破除土壤板结,打破原有水田犁底层,提高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在每条农改为2条旱田地,中间设置进水沟,以便田间灌溉,每条农原来的渠道保留作为旱田排水渠道。然后做畦,每条旱田地做若干个大畦,以条形窄畦为好,并进一步平整畦田,每条旱田地东西向设置3-4个排水沟,与南北向的排水渠道相通,排水沟要多、深,疏通田间灌排渠系,改善地块的相对地势,防治积水,这是水改旱的关键。②秋耕春灌春保墒:水改旱地块必须秋耕和深耕, 秋耕可以部分消除土壤中所含的大量的病菌和虫卵。同时通过冬春的风化, 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深耕可以打破因长期种稻所形成的很硬的犁底层, 利于旱田作物根系下扎, 秋耕深度在18~20cm 为最佳。由于春季干旱风多, 失水较快, 适时保墒尤为重要, 因此必须在上冻前灌好冻水, 春季才能保墒播种。③适时中耕:前期可以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透气性, 提高地温, 防止返盐返碱, 促进根系发育;后期作用主要是清除田间杂草, 减少病虫害, 改善土壤结构, 促进作物生长。④重施有机肥。重施有机肥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 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渗透力, 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同时,根据2006年我们的试验,根多壮等微生物肥在盐碱地上的应用效果较好,目前试验正在进行中。
在认真分析和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以下水改旱农作物栽培模式:地膜棉花栽培模式,地膜西瓜栽培模式、水改大豆栽培模式、水稻改旱稻、稻改脱毒甘薯等多种模式。并注重套种的高效生产模式,新开垦的土地以单作棉花为主,并在行间播种绿豆或绿肥。单作棉花2~3年后可改为棉瓜套种、枣棉套种或其它耐盐碱旱作物品种。
2.2 台田立体生态利用模式
水稻田因地势低洼, 常年积水, 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与一般旱田有较大差异, 因而改善土壤结构和理化性状成为水改旱的关键。台田立体生态利用改良模式可有效降低土壤的总盐量和Na、Cl+-[4]
含量,改善了台田的养分状况,提高了土壤肥力,并具有陆地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相结合的特点。
该模式对盐碱地进行改造,下挖池塘、上抬台田,将低洼盐碱地挖深成塘发展养鱼、蟹、虾和鸭等渔业,把挖出来的土筑成台田种植粮棉、林果、瓜菜、饲草、临塘种稻或发展畜牧业。为了排除盐碱, 两排田塘相间的农田之间开挖一条较大的中心排水渠。台田的形状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鱼塘水面与台面的高差达115m以上, 排盐沟深度一般为215~310m。建成的鱼塘既可保水养鱼、又可抽水灌溉, 而台田作物也不会受盐碱之害。
该模式已于2003年在唐海县示范、实施。优点是立体种养效益高,缺点是改土工程费用高,而且需要技术全面的农工。因此,应深化治盐改土工程,一方面积极推广现有的土壤改良措施,另一方面不断开阔思路,挖掘更经济更有效的治盐改土措施,培育高产土壤。冀东近代滨海平原区—生态保护模式
3.1 精品水稻生产模式
近渤海区域,沿海滩涂、洼地,为重盐碱地区,地下水小于1.0m,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0g/l,土壤粘重、板结,排水不畅,为多年老稻田,最适宜高产稳产粮食作物—水稻种植。可充分利用该区域自然环境、生产水平,保持一定面积的稻作生产,同时水稻种植对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具有战略意义。唐山滨海地区属于一季中晚熟稻种植区,光照充足,水稻生育期170~180d,是我国一季稻生长最长的地区,昼夜温差大,生产的大米适口性好,是我省最主要的优质水稻产区,而且生产水平高,大面积单产达8100kg/hm,创河北省一季稻区大面积高产纪录,小面积创高产11250kg/hm22[6][5]。但该地区的水稻生产以手工为主,精耕细作,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化程度低。当前形势是曹妃甸港区建设用水增加,用工增加,劳动力价格上升,并且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猛增,对水稻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滨海稻作的种植结构必须调整,单一的高产单季稻种植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提出:与水稻产业化相结合,发展精品水稻生产模式。
精品水稻生产模式包括优质稻米、特种稻生产模式、稻蟹混养模式、稻蘑混养模式、育养稻栽培模式、耐旱水稻节水栽培模式等维护生态平衡的立体、高效、节水栽培模式。在2003年以前是专门从事水稻研究的科研单位,选育的水稻品种产量高、米质优、抗病,为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水稻高产以水稻研究为主的专一北方稻区北方稻区主要靠灌溉种稻,一年一季,以粳型常规稻为主,适于发展优质稻。
该地区的水稻品种主要来自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近年来该所在水稻品种选育上作了调
整,为该地区水稻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后续保障。①在保持现有育成品种产量的同时,加大优质抗病水稻品种选育力度;②注重多熟期品种、耐旱、耐盐碱品种的选育;③加大特种稻及功能米选育力度,把特种稻、黑米、香米、红米、巨胚米选育应列入日程;④开展了耐储藏水稻新品种选育研究,并有了新进展:特优1号、优质2号、垦糯2号、垦糯3号、黑香糯、胭脂稻等品种不断涌现。
3.2 设施农业的无土栽培模式
由于土壤盐碱化制约了本地区蔬菜的发展,利用经济、方便快捷的废渣资源、稻草资源配制简化营养土发展无土栽培设施蔬菜种植模式,这种模式充分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摆脱盐碱土的危害,提高土地利用率,将是盐碱滩涂无公害蔬菜发展的首选。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于2006年开始对冀东滨海地区设施农业的无土栽培模式进行研究,技术研究包括:(1)廊坊40型温室及无土栽培模式的引进示范。廊坊40型温室是北方目前较先进的温室,具有保温好,增温快,采光合理,投资少,效益高的特点,结合我地建造用土盐碱化的实际情况,构造进行改进。(2)适合本地发展的设施蔬菜新特品种的引进筛选。新特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筛选:从国内外引进樱桃番茄、黄瓜、菜椒等新品种进行性状鉴定。筛选产量高、品质好、抗病强、耐低温和弱光的新品种。(3)无土栽培配套技术的研究。根据不同品种生长特性的不同,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品种的种植栽培技术。同时,根据合理利用光能的原理,进行叶菜、果菜立体种植模式的研究。(4)设施蔬菜生防及昆虫授粉技术的引进示范。无土栽培蔬菜要达到真正的绿色食品,在病虫防治上就必须加大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水平。
3.3 经济盐生植物高效利用模式
盐生植物由于其生境恶劣, 生物量小, 经济效益低, 因而一直未得到人们的足够重视,对盐生植物开发利用程度不够, 严重影响了对盐渍土的改良和利用。在滨海重盐碱地区,根据现有盐渍化土壤含盐量选种适应的耐盐高产经济盐生植物,将现有的大面积盐碱地真正开发利用起来,一方面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利用的过程中使土壤得到改良。冀东滨海盐碱地区丰富的经济盐生植物为发展盐土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主要有可以作为食品的黎、荠、碱地肤、枸杞、长刺酸模、沙枣等盐生植物;可以作为药物的补血草、芦苇、柽柳、野大豆、补血草等盐生植物;可以作为饲料的西伯利亚滨藜、岌岌草、中华苜蓿、小果白刺等盐生植物;还有作为工业原料的芦苇、大米草等有多种开发利用价值的盐生植物。
盐生植物高效利用包括当地经济价值高的盐生植物的开发利用和经济盐生植物的引种和驯化。[7]
2004年开始河北省农科院滨海农业研究所开始对盐生植物的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研究,在现有盐生植物中和从外地引进的盐生植物中筛选耐盐高产的耐盐资源进行试种,并对其高产栽培模式进行研究,有望在该地区进行大面积推广,成为该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主要有耐盐碱蔬菜、耐盐碱绿化苗木、耐盐碱牧草。种植的耐盐碱蔬菜有芦笋、枸杞、苦菜、海篷子、甜菜、枸杞、大叶蒲公英、费菜、水芹菜;耐盐碱绿化苗木有刚毛柽柳、沙枣、白蜡、苦楝、金银花等;耐盐碱牧草有美国苜蓿、中国耐盐1号、2号苜蓿及短甜高梁等植物。目前海篷子在土壤全盐含量8.0%以上的滩涂上、费菜在土壤全盐含量0.5%的盐土上长势良好,芦笋、菜用枸杞等品种也表现出了强的适应性。耐盐碱作物及盐生植物在本地区的开发利用将作为农业的一个新分支在冀东滨海盐碱地区悄然兴起,也是进行生态环境治理的有效对策,是冀东滨海盐碱地区农业的持续发展的新亮点。
参考文献:
[1] 孟祥川,王凤龙.唐海县志[M].天津:天津出版社,1998.58~119.[2] 滦南县政府.滦南县志[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11~28.[3] 李彬,王志春,孙志高,等.中国盐碱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5,23(2):154~157.[4] 何书金,李秀彬, 刘盛和.环渤海地区滩涂资源特点与开发利用模式[J].2002,21(1):29~33.[5] 刘树堂,秦韧,王学锋,等.滨海盐碱地“上农下渔”改良模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山东农业科学,2005,(2):50~51.[6] 王幼辉.河北水稻栽培[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4
[7] 张启星.河北省水稻育种进展、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J].河北农业科学,2005,9(增刊):53~57.Research o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Mode of Coastal Area in Tangshan
Zhang GuoxinWang XiupingLu XuelinWang Wencheng
(Coastal Agriculture Institute, He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s,Tanghai 063200)Abstract: The distribution conditions of soil resource in Tangshan coastal saline area were analyzed.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the region should follow the strategical thinking of saline agriculture with high yield, high efficiency, integration,zoology.Three plant models which are suitable to the different soil type in Tangshan coastal area were presented,which are high-yield and high-efficiency agriculture model for alluvial plain region of east of Hebei province, integration exploiture protective agriculture model for connect coastal plain region and ecological protect agriculture model for inshore coastal plain region.key words: coastal saline region,agriculture, mode.张国新,男,1971年出生,籍贯河北青龙,助理研究员,在读硕士,主要从事水稻育种工作。通信地址:063200 河北省唐山市唐海县迎宾路24号。
从总体上讲,四川民族地区与西部其他民族地区一样,过去的发展方略基本上是“模仿或照搬东部发达地区发展模式”或称之为“赶上汉族”的传统追赶战略。其基本战略目标是经济增长优先;实现经济追赶的主要途径是加速资源开发;沿袭的基本思路是在经济增长实现积累的基础上推进社会发展。于是,陷入了“经济不发展,社会也就不发展”的恶性循环。促进四川民族地区的科学发展,必须转变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社会优先发展”的新思路,通过加快社会发展,带动和推进经济的发展,由此打破这种贫困的“恶性循环”。对于四川民族地区这个特殊的“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系统,实施社会优先发展方略有其客观的必然性。第一,生态屏障建设使四川民族地区加快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四川民族地区的真正价值在于生态屏障,其发展指标更重要的是生态建设和社会发展指标。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同时,应充分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同发展。第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民族地区加快社会发展。四川民族地区的小康社会及其现代化建设,既要通过发展生态经济实现,又要在为国家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中,通过国家加大生态转移支付力度来实现。第三,四川民族地区农牧区的经济起飞,必须建立在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大大提高的基础之上;而要提高人口素质和人力资源能力,就必须加快社会发展。
四川民族地区实施社会优先发展方略,必须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应充分把握当代科技革命及产业革命的机遇,把加强农牧区社会信息化建设作为“先导工程”,把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支撑工程”,把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作为“基础工程”,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战略工程”,以社会发展推进经济发展,为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推进四川民族地区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强农牧区社会信息化建设。因为,信息技术是塑造21世纪最有效的一种力量,是通过增强交往活动促进发展的有力手段,对于民族地区冲破贫困文化笼罩具有重大意义。推进民族地区社会信息化建设,应以农村的信息化发展推动城市的信息化发展及产业升级,走“城乡一体化”内涵式发展道路。
推进四川民族地区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加快科技进步与创新。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和动力。只有紧紧抓住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统一,完成由外延型粗放增长向内涵型集约增长的转变。推进四川民族地区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民族地区只有通过大力发展教育,学习先进文化,掌握科学技术,才能实现本民族的发展和兴旺。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欠发达地区金融体系存在的整体性问题,对其农村金融体系的需求供给进行界定,讨论构建功能完善、高效安全和结构合理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的政策体系政策路径。
关键词: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目前,新农村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农村的面貌和农业的发展伴随着城乡经济不断融合显著提升。但不可否认国家在强力推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和障碍,其中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因素就是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缺乏是摆在决策者和实践者的一个巨大的难题。
据有关部门的初步测算,到2020年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增资金15万亿元至20万亿元左右,而欠发达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欠账较多,而欠发达由于经济总量较小,相对于社会金融资本几乎没有吸引力。
1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的整体性问题。
1.1 农村金融改革严重滞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是城市先于农村,作为我国城市金融业主体的商业银行已完成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造,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海内外上市,并逐渐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相对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还远远还不健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风险突出,业务单一,管理粗放,改革明显滞后。
1.2 农村信贷对象缺乏抵押物,以及与金融机构要求的财产资格存有差距。金融机构向农户和农村企业提供信贷一般要求后者提供财产抵押,但长期以来的政策限制和农户自身财产的状况使得其无法提供符合政策和金融机构要求的抵押财产。
1.3 农业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与金融资本的安全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农业由于受到气候和市场的双重影响具有十分明显的弱质性,而金融资本由于其对资金流动性、效益性和安全性的考虑,一般会主动回避农村特质风险使得农业融资成本加大,机会减少。
2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体系需求供给的界定
以推动新农村建设为首要任务,以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为目标,通过构建多种所有制结构共同发展,配备完善的市场体系和形式多样的经营结构,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新农村金融体系的内涵基本包括以下三个核心特征,即功能完备、高效安全和结构合理。
2.1功能完备
是指参与新农村金融体系的各经营主体不但要具备传统意义的吸储和放贷功能,同时要兼顾现代金融中的抵押、担保、保险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的功能。
2.2结构完善
是指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应该以构建主体完备,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新体系,同时这个体系应该包括有效的监管体系,维护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保证资金安全。
2.3高效安全
是指农村金融体系虽然属于国家扶持发展阶段,但并不能因此违规发展,必须遵守国家金融政策和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保障中国整体的金融安全,控制金融风险。既要提供高效便捷和快捷的金融服务,同时还要提高经营效率,形成高效有序的竞争格局,注重农村金融生态体系的建设。
3浅析构建欠发达地区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的政策路径
3.1 必须大力推进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金融体系改革,由国家在政策层面对欠发达地区金融政策予以地区和区域倾斜,构建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鼓励多种所有制的组织形式的金融企业深入欠发达地区,同时明确政策银行、商业银行、地方信合、担保、抵押和保险等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共同发展,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用足用好扶持政策,协调好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城市之间的资金往来,突出市场化竞争倾向,同时处理好政策扶持和市场发育之间的关系。
3.2 尝试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尝试农村银行的试点建设。因为股改和上市的需要,商业银行需要重组优势资产,淘汰历史包袱,从农村市场纷纷撤出经营网点,这一现象随着国家取消原来支持农业发展的农村合作基金会之后变得更加严重,市场主体呈现出单一主体的现象。针对此种情况,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放宽农村地区银行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试点,调低农村地区商业银行的准入门槛,积极支持和引导境内外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到农村地区投资和收购,设立
村镇银行、资金合作社以及贷款公司,并且在内蒙、甘肃、青海等地开展试点,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供给主体多元化和竞争格局,鼓励成立新型农村服务机构。
3.3加强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创新,拓宽金融服务供给渠道。目前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金融产品少并且单一,根本无法满足现代农村的金融需求,要构建现代农村的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加强产品创新,这一点对欠发达地区有甚,必须根据地区特点和产业特点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对普通农户可根据其滩涂、林业、山体等资源广泛开展质押贷款,根据其养老金等开展质押业务,对农业企业尤其是龙头农业企业,可根据产业优势和企业上下游开展订单农业贷款和票据贴现等业务,同时在建立金融体系的同时,必须要开展农村金融体系的抵押和保险功能体系建设,建立现代金融平台保障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结 语
惟有加大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力度,健全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才是使金融业在体制、机制和金融服务方式上更好地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根本之策。
参考文献:
1、乔宇,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和发展思考[J],发展,2007,(6)
2、王家传,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和创新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2005,(3)
地铁具有快捷、准时、环保和运输量大的特点,作为大型的公共基础设施,其投资规模巨大,地铁的造价为5亿/公里,轻轨为3亿/公里,而地铁建设的资金来源大多是政府补贴,其营运亏损是世界上许多地铁公司都面临的难题。但地铁可以形成稳定、持续的客源,带动沿线的商业发展,形成新的商业集聚;推动传统商圈升级,形成新的城市中心;同时城市商业的发展和商圈的繁荣也可以促进地铁的发展,弥补资金建设不足,填补营运亏损。地铁商业正逐步成为城市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城市化进程,中部地区应抓住地铁建设的发展机遇,通过地铁商业带动城市经济良性发展。
1 国内外地铁商业发展现状及经验启示
1.1 国外地铁商业发展现状
1.1.1 日本地铁商业
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小,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其地上土地资源已不能满足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因此转向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对地下交通的高度依赖使日本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地下购物中心[1]。日本地铁商业是以地铁站为依托,将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设施三者结合起来,以此带动地面商业的发展,沿线土地的开发利用,以及房地产、旅游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种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使地铁商业呈现立体化、层级化,拓宽了地铁商业的开发运营。
1.1.2 新加坡地铁商业
新加坡地铁商业的开发模式是:综合集成模式、商业集成模式、商务集成模式和居住集成模式,主要以商业集成为主[2]。新加坡多功能、立体化的地铁商业开发模式使其地铁赢利,包括地下商业空间和地铁上盖物业商业综合体。当地政府也把地铁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其做法是在地铁沿线土地开发初具规模后才进行综合开发或是在站点周边预留一块土地,等周边地区发展起来后,通过土地的升值,使政府从中受益,也可较快收回地铁投资。
1.2 国内地铁商业发展现状
1.2.1 香港地铁商业
香港地铁与商业开发紧密联系,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能赚钱的地铁之一,也是世界地铁运营成功的典范[1]。地铁的开通不仅使沿线土地升值,同时使地铁上盖物业综合体兴起,香港70%以上的商业综合体都属于地铁上盖物业,这种布局能有效地把交通人流转换为商业客流,使得物业带动人流,人流带动物业。此外,香港地铁商业模式的运作成功还依赖于其对不同站点商业定位的准确把握,对地下空间“只租不售”的政策和舒适购物环境的营造。
1.2.2 北京地铁商业
1998年,北京八王坟地铁车辆段的设立正式拉开了依托轨道交通进行商业开发的序幕。国内地铁商业起步较晚,期初地铁的主要作用是交通便捷和疏导人流。后来进入21世纪,人们逐渐意识到地铁商业的价值,开始发展地铁商业。但目前从北京地铁上盖物业的发展来看,还存在着商业区域定位不准,商业布局缺乏合理性以及商业氛围未形成等问题。[3]总的来说,国内的地铁商业模式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
1.3 国内外地铁商业发展经验启示
国内外地铁商业发展的事实表明,经济发达城市的地铁对商业具有重大的影响,只要对地铁沿线进行合理规划和商业开发,使其与地铁建设形成联动机制,就可实现地铁商业的反哺效应,使地铁网络实现可持续发展。纵观国内外地铁商业建设,其成功的营运都离不开以下三点:
1.3.1 地铁商业与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
许多城市地铁商业的成功都取决于前期的设计,如香港,地铁建设一开始就是纳入政府的城市规划建设中。重视与站点周边的联动开发,通过地铁的发展带动沿线土地的升值,开发房地产、商业综合体等。并且由于站点周边聚集大规模的人流,围绕地铁站建设高密度的商业网络,能使人流有效地转换为客流,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1.3.2 地铁商业与立体化交通相结合
地铁是公交系统的主轴,若其能够与公交站、火车站、汽车站及居民区相连接,那么就能产生更多、更稳定、更高效的客流。这种立体化的交通模式(如日本)使城市空间发挥了价值,并且能有效地把地面客流引入地下,不仅缓解了交通拥堵的问题,也促进了地铁商业网点的发展。
1.3.3 地铁商业与商业环境设计相结合
良好的购物环境是人们进行消费的一大动力。香港的地铁商业无论是其地下购物街的设计还是地铁上盖物业的设计都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不仅包括商业空间的实体环境(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也包括虚拟环境(商业文化和商业氛围),地铁商业应与周边的商业环境相统一[4]。
2 中部地区地铁商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中部地区地铁商业现状
地铁商业,是指由于交通通达性而带来的大量人流的集散转化为商业客流,从而将地铁站点与商业系统融合为一体,实现地铁与商业系统共同发展的结合体[4]。中部地区目前处于地铁商业发展的起步期,地铁商业集聚效应仍不显著,由于传统商业是城市商业发展长期沉淀的结果,商业集聚效应明显,商业业态的组合也趋于成熟,商业模式日益完善,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商圈成为了人们消费的首选之地。目前,中部地区处于地铁建设的高速建设时期,地铁商业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商业定位不明确,地铁建设大多依托传统商圈,通过传统商业带来的客流转化成地铁商业需要的人流,但这往往不会形成具有特色的地铁商业,更不会为地铁商业带来持久的客流。因此,地铁商业的发展仅仅依靠传统商业是无法有效运转的,如何通过地铁商业吸引人流,不仅形成具有特色的地铁商业,还能促进传统商圈的升级,这成为中部地区发展地铁商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地铁商业若要在城市商业中占据一席之地,离不开商业模式的有效运作,地铁商业的合理布局以及商业业态的正确组合。
2.2 中部地区地铁商业存在的问题
2.2.1 商业运作模式效率低
现如今,全国大部分城市的地铁商业运作模式主要是“地铁+上盖物业”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站点地下开发的物业与租赁业主合作,通过对商业开发的有效管理和规划提升物业的商业价值,实现商业对地铁建设的利益反补。盈利来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铁站点周边800米内房地产开发的盈利;二是附属资源带来的商业物业的盈利(租金和物业增值)。
但是,在这种模式之下,由地铁公司负责营运,政府给予了大量的补贴,而营运中出现的亏损由政府承担。目前中部地区的地铁商业运作模式大多还是以此模式运作,这种低效率的运作模式会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并且给商家和居民都会带来一定的损失。在国外人们已经形成了在地铁站消费的习惯,而与国外不同,特别是对于中部地区而言,地铁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的人们还是习惯于在传统商业圈或者互联网上进行消费,人们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接受地铁商业。
2.2.2 商业布局缺乏合理性
根据TOD理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城市轨道交通的影响范围约为10分钟左右的步行距离,约400~800m的半径范围。地铁站口作为商业集聚的重要地段,合理的商业布局会进一步增强集聚效应,增大辐射范围,增加商业网点,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合理的商业布局。
地铁商业是由出行而产生的消费,商业布局一定要与人们的消费习惯相适应,对于不同的站点应进行不同的商业定位。中部地区目前地铁站点的商业布局规划远远落后于商业空间的开发,许多地下空间处于空置状态,并没有加以规划和利用。而被利用的地下空间主要以即时消费品为主,如报刊、杂志、应急物品等,并没有形成集聚效应,也没有形成各站点独有的特色。商业布局不仅仅是不同站点的商业定位,还包括同一站点在站前、站厅、地上和地下的业态选择。
2.2.3 商业业态组合过于单一
业态组合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各种经营方式的交叉组合,达到互补经营的方法,即多种业态在相关商业区域内的取舍选择[4]。商业经营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商业业态的选择,合理的业态组合是地铁商业成功运营的必要条件。
中部地区目前地铁商业的业态过于单一并且商业布置简单,地铁站点的商业“趋同化”现象显著,大大降低了地铁商业的吸引力,使得地铁收入与东部地区及其他发达地区的差距变大。
3 中部地区地铁商业发展建议
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是一种公共产品,其主要职能是提供社会服务,而不是单纯以营利为目的。地铁的正外部性比较大,即赚取的利益都被外部化了。由于地铁投资规模巨大、建设周期长,因此政府常常在地铁的建设过程中扮演着“偿债人”的角色,虽然中部地区的经济处于增长的态势,但是其经济总量、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们的购买力较发达地区仍有差距,中部六大省会城市的经济、商业、城市及产业的发展状况各不相同。如何发展适合中部地区的地铁商业,使商业与轨道交通联合开发,实现轨道交通与商业资源互补,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下面对中部地区地铁商业的发展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3.1“因地制宜”发展地铁商业
由于中部地区的地铁商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合理的商业布局显得至关重要,对于不同的站点应进行不同的商业定位和不同的业态组合。
1)交通枢纽站。建立交通对接系统,使地体站、公交站、火车站三者有机结合,建立交通枢纽型地铁站点。这类站点应以小型连锁业为主,倡导快速消费。
2)核心商务站。在地铁建设的初期,主要还是依靠商圈促进地铁人流的移动,因此地铁站常常设置在商业中心,对于这种商业型的站点,应进行立体化开发,多种业态组合。在站厅以快速消费为主,地下空间设置地下商业街,地铁过道设置便利店、小型超市,并引导人流向地上商圈移动。
3)居民住宅站。地铁站点还应建立在社区集中的地带,这种居住型的站点可以使人流集中,往往这种站点主要以生活必需品的销售为主。
4)综合性站点。当地铁的发展水平到达一定阶段,使得新的商业集聚在地铁周边出现,这时应创新地铁商业的运作模式,建立“聚合化、立体化”的站点,这种站点不仅具备消费与居住的功能,还包括办公、游览功能,不仅吸引本地区的消费流,同时可以辐射周边地区,吸引更多的人流涌入。
3.2 突出特色发展地铁商业
中部地区六大省会城市,每座城市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利用不同城市的文化特色营造出不同的商业环境,进行不同的地铁商业布局。不仅注重实体商业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内部装修、室内广告等)和外部环境(整体商业布局、建筑形态等),还应注重虚拟环境,即商业文化和商业氛围的营造。商业文化的建设应立足服务,体现差异,对站内商业设施进行人性化设计,营造出舒适的购物环境,利用多种方式将人流转换为店内消费者。同时扩大广告业务,在广告的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突出地铁商业的特色。突出特色地发展地铁商业,使不同的站点具有不同的特色,这种差异化、个性化的商业发展能使得更多的人流转变为商业客流,促进地铁商业的发展。
3.3 市场化发展地铁商业
仅仅依靠商业的发展来弥补地铁建设的资金不足是远远不够的,地铁商业的良好发展还有赖于政府的简政放权。建立政府产权登记制度及一系列的地铁商业开发政策,鼓励地铁公司与商家合作,并给予商家一些优惠政策,建立市场化、企业化的开发体制。同时将地铁沿线5~10公里以内承包给地铁公司,进行自负盈亏,实现地铁建设与商业发展的“捆绑式”开发,使得地铁公司与沿线商业处于“一荣俱荣”的状态。从而减少对政府的依赖,调动地铁公司的积极性,促进地铁商业的发展。
地铁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商业模式的有效运作、商业布局的合理规划和商业业态的正确组合,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政府对地铁沿线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有利于地铁商业的良性发展。结合中部地区的具体情况,以地铁商业反哺地铁建设的资金不足,降低地铁建设的成本,增加地铁的使用频率,实现政府与商家的共赢。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部地区已进入了轨道交通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地铁商业能使客流、商流、物流以及信息流集中起来,并把交通客流有效地转化为商业客流,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促进城市商业的发展。通过对国内外成功地铁商业运作模式的分析,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部地区的地铁商业现状,分析目前中部地区的地铁商业模式、业态、布局等存在的问题,对中部地区的地铁商业建设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地铁商业业态,商业运作模式,商业集聚,商业布局
参考文献
[1]张葳,刘星.从世界地铁商业开发看国内地铁商业空间的设计规划[J].艺术与设计,2010(1):3-4.
[2]张琦.新加坡地铁站体的综合开发[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8(2):22-24.
[3]毕斗斗,方远平.国际大都市地铁沿线商业开发的经验及启示[J].特区经济,2009(4):12-13.
[4]王先庆.城市扩张背景下的地铁商业发展研究[J].城市观察,2012(5):2-10.
[5]夏海山,钱霖霖.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商业空间调查及使用后评价研究[J].南方建筑,2013(2):16-17.
[6]洪增林,樊森.“聚合化、立体式”地铁商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纵横,2010(2):18.
[7]李平定.地铁商业思考[J].地铁建筑,2012(2):13-14.
关键词:生态林业;现状分析;清徐地区
中图分类号:F326.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193-1
近几年,太原市清徐地区生态林业建设已经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清徐地区林业建设在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与推行力度、大力实施生态造林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森林资源保护和质量提高、林果产业结构调整、生态文化建设,全力做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加速现代林业建设步伐。
从全国林业建设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进入非常关键的时期,也是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和黄金发展期。第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迫切需要加快林业发展,全面释放山区发展的巨大潜能,带动亿万农民增收致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第二,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迫切需要加快林业发展,扩大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第三,提升生态文明水平,迫切需要加快林业发展,促进全社会形成有利于改善生态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第四,应对气候变化,迫切需要加快林业发展,增强森林的增汇减排功能,发挥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第五,维护国家木材安全,迫切需要加快林业发展,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加快建立木材生产战略储备基地,尽快改变木材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局面。可见,我国的生态林业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任务越来越繁重。
从本地区实际情况看,最近几年,虽然本地区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但是生态问题依旧是本地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本地区生态林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一是行政计划干预过多。上级一些相关部门现在仍然延续计划经济时代的计划手段。极大的影响了生态林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对木材经营下达计划。虽然本地区活立木蓄积量居全市前列,但可伐松材资源少,且本地区内木材商品供应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给生态建设带来了新的困难。二是营造工业原料林确定松杉比例。而本地区母岩变幻的土壤种类多,立地条件极其复杂,上级违背自然规律和老百姓意愿硬性规定,适合营造杉木的地方也要栽松木,一些地方林农等待年度造林验收过后将松苗拔掉栽杉苗,群众利益受损而怨声载道,更难实现适地适树和科学经营。三是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而后期投入少,缺乏有效的抚育和管理,林木生长较差;四是过量征占用林地搞开发采石、取土及时有发生毁林开垦、毁林种果,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五是各种病虫害尤其是松材线虫病对森林的危害和火烧迹地的出现。因此,本地区造林绿化整体水平不高,林分质量差,生態公益林体系比较薄弱,森林生态功能不能适应优化环境,促进可持续 发展的需要,造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任务仍然相当艰巨。
从造林绿化看,有利的方面:一是政策好。中央、省市的高度重视,退耕还林等林业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实施,以及林权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将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林业发展后劲,推动林业快速发展。国家、省林业局对我市造林绿化大力支持,将更多地把我市的造林列入工程造林范围,享受到补助政策,对全市林业发展是一个极大的促进。二是决心大。市委、市政府对绿化大地,建设生态和谐地区认识高度统一,特别是在绿化攻坚和绿化持续攻坚行动的基础上,且组织开展“生态家园”创建活动,深入人心,深得民心,形成了全社会的高度共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主管领导对绿色家园创建活动高度重视,亲自安排部署,多次做出批示,深入调研检查,确保了全市造林绿化工作的扎实开展。三是势头足。尤其是在社会造林和全民义务植树方面,在本地区得到了很多企业和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参与,出现了很多造林绿化的好典型,只要进一步创新机制,加强宣传,政策引导,大力支持和鼓励,多层次、多形式参与造林绿化的氛围将更加浓厚。从不利的情况看:一是有些地方的有些同志对造林绿化产生了自满懈怠情绪。对造林研究谋划的不多了,抓得力度也不如以前了,甚至出现了不推不动,推也不动的现象。二是造林绿化进入“啃骨头”阶段。造林绿化的重点已经转向荒山荒滩、沙化土地、盐碱地带、矿山修复等生态脆弱地区,施工难度大,造林成本高,造林绿化真正进入攻坚阶段。三是森林资源管理与保护任务越来越重。随着全市林地面积的快速增加,林木防火、防病虫、防盗伐的任务更加艰巨,加之森林资源管护人员少,巩固造林绿化成果面临严峻挑战。四是林业改革的任务仍然非常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还有一定量的后续发证任务,档案管理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同时,配套改革也亟待推进。特别是北部荒山分而不治、包而不绿的情况迫切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唐小娟,刘增民.浅谈耀州区高尔塬林场生态林业建设[J].吉林农业,2012,(11).
[2] 王祥.浅谈生态林业在山西省农村的发展[J].山西林业科技,2012,(06).
[3] 于月莲,丁建江,于勇,马晓成.宁夏生态林业建设发展[J].北京农业,2012,(08).
[4] 张哲理,徐月忠.生态林业建设及生态林业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7).
【地区发展现状研究报告】推荐阅读: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1-19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09-24
工业经济与地区发展10-29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12-11
苏北地区融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09-22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10-03
地区主义发展对国际体系的影响11-15
关于贫困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调研文章11-17
关于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09-25
丹东地区环境放射性现状调查与评价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