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4-07-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赏析(精选7篇)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1

有个姓蒋的人家,享有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险些丧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番话时,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

我很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理政事的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

蒋氏(听了),更加悲伤,满眼含泪地说:“你要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缴纳赋税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从前我不当这个差,那我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处处死人互相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 可是我却凭借捕蛇这个差事才唯独存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吵嚷叫嚣,到处骚扰,那种喧闹叫嚷着惊扰乡民的气势,(不要说人)即使鸡狗也不能够安宁啊!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地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那样天天都有死亡的威胁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与我的乡邻相比,我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暴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根据蒋氏的遭遇来看这句话,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的毒害更厉害呢!所以(我)写了这篇“说”,以期待那些朝廷派出的用来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

作品简介

《捕蛇者说》,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本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对比,通过捕蛇者与毒蛇之毒来衬托赋税之毒,突出了社会的黑暗。文章笔锋犀利,文情并茂,堪称散文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该文被收入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苏教版九年级上册。

词句注释

1、永州:位于湖南省西南部,湘江经西向东穿越零祁盆地(永祁盆地),潇水由南至北纵贯全境;两水汇于永州市区(零冷城区)。

2、之:结构助词,可解释为“的”。

3、野:郊外。

4、产:出产。

5、异:奇特的。

6、黑质而白章:黑色的身体,白色的花纹。质:质地,底子,东西的本体,在这里指蛇的身体。章,花纹。

7、触:碰。

8、尽:全。

9、以:假设连词,如果。啮(niè):用牙咬。

10、御:抵挡。

11、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

12、然:然而,但是。

13、得而腊(xī)之:抓到并把它的肉晾干。得,抓住。而,表顺接。之,它,代永州的异蛇。腊:干肉,这里作动词用,指把蛇肉晾干。

14、以为饵:以,用来。为,作为。饵,糕饼,这里指药饵,即药引子 。

15、可以:可以用来。可,可以。以,用来。

16、已:止,治愈。大风:麻风病。挛踠(luánwǎn):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瘘(lòu):脖子肿。疠(lì):毒疮、恶疮。

17、去死肌:去除腐肉。去,去除。死肌,死肉,腐肉。

18、三虫:泛指人体内的寄生虫。

19、其始:其,助词,不译。始:刚开始。

20、太医以王命聚之:以,用。命:命令。聚,征集。之:这种蛇,指永州异蛇。

21、岁赋其二:岁,每年。赋,征收、敛取。其,这种蛇,指永州异蛇。二,两次

22、募:招收。

23、者:……的人。

24、当其租入:(允许用蛇)抵他的税赋。当,抵充。

25、奔走:指忙着做某件事。

26、焉:兼词,于之,在捕蛇这件事上。也可理解为语气词兼代词。

27、专其利: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用交税的)好处。

28、则:却。

29、死于是: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是,代词,这件事。

30、今:现在。

31、嗣:继承。

32、为之:做捕蛇这件事。

33、几(jī):几乎,差点儿。

34、几死者:几乎死掉的情况。

35、数(shuò):屡次,多次。

36、言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37、貌若甚戚者:表情好像非常悲伤的样子。戚,悲伤。

38、余悲之:我同情他。

39、且:并且。

40、若毒之乎:你怨恨(捕蛇)这件事吗。

41、将:打算。

42、于:向。

43、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

44、更(gēng)若役:更换你的差事。役:给官府做劳力。

45、复:恢复。赋:赋税。

46、则何如:那么怎么样。何如,即“如何”。

47、大:非常。

48、汪然:满眼含泪的样子。

49、涕:眼泪。

50、生:使……活下去。之,代词,我。

51、斯:此,这。

52、若:比得上。

53、甚:那么。

54、向:从前。

55、为:做。

56、病:困苦不堪。

57、自:自从。

58、居:居住。

59、积于今:算到现在。积,一年一年累积起来。

60、生:生活。

61、日:一天天。

62、蹙(cù):窘迫。

63、殚(dān):尽,竭尽。

64、竭:尽。

65、庐:简陋的房屋。

66、徙:迁移。

67、顿踣(bó):(劳累地)跌倒在地上。

68、犯:冒。

69、疠:这里指疫气。

70、藉(jiè):枕、垫。死者相藉,形容尸体互相压着。

71、曩(nǎng) :从前。

72、其室:他们的家。

73、非…则…:不是…就是…。尔:用于句尾,表示限制的语气。

74、嚣:叫喊。

75、隳(huī)突:骚扰。

76、骇:使人害怕。

77、虽:即使。

78、恂恂(xúnxún):小心谨慎的样子;提心吊胆的样子。

79、缶(fǒu):瓦罐。

80、弛然:放心的样子。

81、食(sì):喂养、饲养。之:指代蛇。

82、时:到(规定献蛇的)时候。

83、退:回来。

84、甘:有味地。

85、有:生产出来的东西。

86、齿:年龄。

87、盖: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气。

88、犯:冒着。

89、熙熙:快乐的样子。

90、旦旦:天天。

91、是:这,指冒死亡的危险。哉:语气助词,表感叹语气。

92、耶: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

93、苛:苛刻。

94、于:比。

95、乎:相当“于”,对。

96、故:所以。

97、以:用来。

98、俟(sì):等待。

99、人风:即民风。唐代为了避李世民的讳,用“人”字代“民”字。

创作背景

柳宗元所处的时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转折时期。公元755年安禄山之乱后,中央政权与藩镇不断巩固自己的势力,对人民加重赋税。史书记载:中唐赋多而重,除法定的夏、秋两税外,加征种种苛税。繁重的苛捐杂税,使劳动人民苦不堪言,如再遇天灾,无疑雪上加霜,他们纷纷逃亡、流浪,以至十室九空。

柳宗元在唐顺宗时期,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永贞革新运动。因反对派的强烈反抗,革新运动一百四十多天后失败,顺宗退位,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的十年期间,柳宗元大量地接触下层,目睹当地人民“非死则徙尔”的悲惨景象,感到有责任用自己的笔来反映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希望最高统治者能借此体察民情,推行善政。柳宗元看到“永州之野产异蛇”,听到有蒋氏者“专其利有三世”的事例,他以进步的思想和身边的素材构思了这篇《捕蛇者说》,以“贬时弊与抒孤愤”。

作品鉴赏

揭露现实

《捕蛇者说》揭露了当时“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的社会现实。文章由异蛇引出异事,由异事导出异理,即由蛇、征蛇、捕蛇、捕蛇人、捕蛇者说依次刻画描写,以蛇毒与赋敛之毒相对举而成文。叙事开篇,因事而感,因感而议。全文先事后理、因前果后,处处设比,文风委婉曲折,波澜纵横,脉络清晰,层层递进。

内容索引

内容结构上,作者以“蛇”为线索,步步深入地展开文字。全文以蛇开篇,至蛇收束,其中按照产蛇、募蛇、捕蛇,到捕蛇者、捕蛇者说的顺序步步递进,最后得出结论。虽然题为“捕蛇者说”,却不径从蒋氏叙起,而从“永州之野产异蛇”下笔。

笔锋奇异

写蛇,饰之以“异”,使人醒目动心,便于为下文决口导流。写蛇之“异”,由外及内,从形到质。写性之异,一为有剧毒:“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尽死” 、“无御”极言蛇毒之烈。一为大利:可以去毒疗疮治病。

写性异,分出相对立的大毒大利两支,再以“赋”将这两支纽结起来。因有大利,才会造成“太医以王命聚之”。蛇能治病,为医家所重,为太医所重,更见其功效之大。正因为被皇家的医官重视,才会“以王命聚之” 。“王命聚之”,不仅说明蛇有大用,也反映了蛇有剧毒,一般地求之不得,买之不能,非以最高权力的.“王命”不可。

可是,虽令出于帝王,也不过“岁赋其二”,仍然不容易得到,这更显示了人们害怕毒蛇的程度。正因为皇家既要蛇,又不易得到蛇,才迫使官府采取“当其租入”的办法。

租,是王室赖以活命之本;蛇,乃王室借以保命之物。纳租,属于王事;征蛇,出于王命。由于蛇和租在王家的利益上一致,这才出现了“ 当其租入”的措施,将两种本来毫不相关的事物联结起来。这一联结,也就为永州人冒死捕蛇埋上了伏线,为将蛇毒与赋毒比较立下了伏笔。

写作艺术

由异蛇引出异事,由异事导出异理——由蛇写到捕蛇,由捕蛇者写到捕蛇者说,先事后理,因前果后,脉络清晰,层层递进。作者以“蛇毒”为陪衬,通过反复对比揭示主题。

作者在艺术手法上善用衬托与对比以突出重点;表达方式以叙事为主,辅以议论点明中心,以抒情强化感染力。

写作梗概

第一部分即是第一自然段,重点突出了永州之蛇的特点。

开头至“无御之者”,极力刻画出蛇的毒性异常,令人闻之色变。接下来至“杀三虫”写出了蛇的功用异常。而这也是造成永州捕蛇者命运悲剧的重要原因:封建统治者征集异蛇,每年征收两次,可以抵消应缴纳的租税。作者仅用“争奔走”三个字,就写出了永州百姓争先恐后、冒死捕蛇的情形。百姓惧怕原因即繁重的赋役。文章开篇即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衬托出“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

第二部分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邪”,是写捕蛇者自述悲惨遭遇,笔法曲折。是全文的重心。

先说蒋氏“专其利三世矣”,但这是以他祖父、父亲的死于非命和自己的九死一生为代价的,不能不说是一大讽刺。既然这样,好心的作者准备帮他解决困境。出人意料的是,蒋氏“大戚”,并“汪然出涕”,开始了沉痛的陈述。蒋氏的这番话大致有以下几层意思:一是恢复他的赋役将会使他遭遇更大的不幸;二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居住长达六十年,亲眼看到同村的人因为缴纳赋税,背井离乡乃至十室九空,而只有自己因为捕蛇才得以侥幸生存下来;三是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时飞扬跋扈,到处叫嚣,到处骚扰,弄得鸡犬不宁;四是说自己愿意一年当中冒两次生命危险去换取其余时间的安乐。

第三部分即文章结尾段,是议论和抒情的完美结合。作者听完蒋氏的话后,深受震动。引用孔子的话可谓恰到好处,由“苛政猛于虎”类推出“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乎”这一结论,并且用“蛇毒”衬托“赋毒”。“故为之说,以俟乎观人风者得焉”则是作者写作此文的根本目的。从中可看出作者的无奈:自己如今位卑权轻,无能为力,只有寄希望于那些视察民风的封建官员。卒章显志的同时也增强了文章情感上的感染力,读来令人倍感愤懑。

蒋氏的这番话,继续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亲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亲们的惊恐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文章从多角度进行对比,从各层面揭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死亡与生存的对比: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毒”。乡邻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诸多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题。

作者简介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赏析 篇2

卡特福德在《翻译的语言学理论》中, 将“翻译”定义为:“用一种等值的语言 (译语) 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 (源语) 的文本材料” (Catford, 1965:20) 。他认为翻译本身就是指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即把一种语言的文字、词汇和语法等系统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相应系统。在“等值”理论的基础上卡特福德提出了“形式对应”和“篇章等值”的概念。形式对应是指译文在语言范畴 (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 与原文的语言范畴的完全对应;篇章等值是指译文全文或部分跟原文全文或部分对应 (Catford, 1965:27) 。当形式对应和篇章等值不可同时实现时, 译语不可避免地出现对源语形式的偏离, 这种现象便是卡特福德定义的“翻译转换”。在此基础上, 卡特福德借用韩礼德的“阶和范畴语法”体系中“范畴”和“层次”的概念, 提出了“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Catford, 1965) 。

《捕蛇者说》英译文共有三个版本, 分别是杨宪益和戴乃迭译本、罗经国译本和徐有才译本。本文选用的是罗经国的译本。

2 翻译转换策略在《捕蛇者说》英译中的应用

2.1 层次转换

层次转换是指所谓层次转换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Catford, 1965:73) 。卡特福德 (1965) 指出, 只有从语法到词汇或从词汇到语法的转换是翻译过程中唯一可能发生的层次转换, 并且这种转换十分普遍。

例1

原文:吾祖死于是

译文:My grandfather was killed by a snake

例2

原文:乡邻之生日蹙

译文:Our neighbors are growing poorer day by day

例3

原文:向吾不为斯役, 则久已病矣。

译文:If I had not taken this work, I would be in desperate straits.

例4

原文:其始, 太医以王命聚之, 岁赋其二。

译文:Since early times the court physician has ordered the people in the name of the emperor to hand in snakes twice a year.

例1原文的意思是“我的祖父死于捕蛇这件差事”。“于”是介词, 表示引出被动行为的施事者, 相当于“被”。译文中相应地使用了被动语态, 与原文一致。例2原文的意思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 “日”是“每天, 一天天”的意思, 表示一种渐进的状态。相对应地, 译文中使用了进行时。例3原文的意思是“假如我不做这个差事, 我早就困苦不堪了”。“向”是副词, “假如, 假使”的意思。译文中使用了虚拟语气。例4原文的意思是“起初, 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 每年征收这种蛇两次”。“始”的意思是“最初, 当初”, “岁”是“每年”的意思。站在从柳宗元所在的时间点看, 相应的时态应是现在完成时, 表示“捕蛇”这个命令在柳宗元到任永州前已开始, 一直持续到柳宗元任永州司马, 并且有可能继续下去。

以上四个例子都体现了汉译英时从词汇到语法的转换。

2.2 范畴转换

卡特福德将翻译分为等级限制翻译和不受限制翻译。受等级限制的翻译有意把源语与目标语的对等成分限制在特定的等级上, 即词对词、句对句的翻译。而在实际翻译实践中, 翻译很少能够保持在同一个等级, 为了使译文连贯、表达得当, 通常需要把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等值关系建立恰当的等级上, 即不受限制翻译。一般来说, 句子之间存在着等值关系, 但在一段文本中, 等值关系可以在级阶之间上下转换, 而且常常建立在比句子低的等级上。范畴转换就是其中的一类, 具体包括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以及系统内转换四种类型 (Catford, 1965:75-82) 。

2.3 结构转换

卡特福德认为, 结构转换是翻译的所有层次上最常见的类型转换, 经常体现为句子语法结构的变化 (Catford, 1965:75) 。翻译时我们要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 根据译入语的表达习惯进行调整。

例5

原文:以啮人, 无御之者

译文:anyone bitten by it is doomed to die.

例6

原文:触风雨

译文:They are beaten by wind and rain

例7

原文:蒋氏大戚, 汪然出涕

译文:My words threw him into great agony.He burst into tears

例8

原文:问之, 则曰

译文:When asked, he told me

例5原文的意思是“如果蛇咬了人, 没有能够抵挡蛇毒的办法”。原文是否定形式, 表明了蛇毒的厉害。英语中有许多“用肯定形式表达否定意义”的肯定句 (含蓄否定句) 。译文正是用肯定形式表达了若是有人被咬, 必死无疑。例6原文是“顶着狂风暴雨”的意思, 表现了百姓交了赋税后的悲惨生活状况, “风雨”是百姓不得不承受的, 译为被动语态更能表达原文作者的意思。例7原文的意思是“蒋氏 (听了我的话后) 更加悲伤, 满眼含泪”。原文的主语是蒋氏, 体现了汉语更重意合的特点,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 不难理解从“我”到“蒋氏”的跳跃, 但对于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英语读者来说, 这样的跳跃太大。译文以“My words”为主语, 将蒋氏译为宾语“him”, 使译文更加连贯。例8原文意思是“我问他, 他却说”。古文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常常省略主语。译文中, 第一个小句省略了主语和谓语, 但是第二个小句必须交代主语, 这样才能符合英语的语法结构。

从以上四个例子, 我们可以看出, 汉译英时要充分考虑英语的语法结构, 才能使译文达到形式上的衔接和意义上的连贯。

2.4 类别转换

当源语成分在目标语的翻译对等物与其在原文中的成分不是一个类别时, 就产生了类别转换 (Catford, 1965:76) 。类别转换常体现在词与词之间, 即翻译方法上常说的“词性转换”。

例9

原文: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去死肌, 杀三虫

译文:the cure of leprosy, arthritis, swollen necks, malignant tumors, the removal of decayed flesh, and the elimination of three kinds of worms that cause illness

例10

原文:言之, 貌若甚戚者。

译文:he told me with deep grief.

例11

原文:谨食之

译文:I feed the snakes with great care

例12

原文:余闻而愈悲

译文:I feel all the more depressed upon hearing his story.

例9原文的意思是“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 去除死肉, 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已”、“去”和“杀”都是动词。译文分别译为了名词“the cure”、“the removal”和“the elimination”, 将原文动态过程名物化, 利用英语名词短语可以包含若干个修饰成分的语法特点, 增加名词短语的信息量, 从而达到浓缩信息的目的, 使译文体现的意义更加客观 (朱永生, 2006) 。例10原文的意思是“他说这番话时, 神情像是很悲伤”。原文“戚”是“悲伤”的意思, 此处的用法是形容词。译文译为了名词“grief”, 这是因为英语更重形合, 将原文第二个句子译为介词词组作状语, 形式上更加简洁, 因此, “grief”做了介词词组的中心词。例11原文的意思是“我小心地喂养蛇”, “谨”是“小心”的意思, 此处的用法是副词, 修饰“食”这个动作, 罗经国译为了包含名词“care”的介词词组。例12原文的意思是“我听了 (蒋氏的诉说) 越听越悲伤”, “悲”在原文中做动词用。“悲”对应在英语中, 词性是形容词, 因此, 译文中是形容词“depressed”。

从以上四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为配合词性的转换, 原句的结构进行了调整, 但并未削弱原文的表达效果, 依然表达了原文作者希望传达的意思。

2.5 单位转换

卡特福德将单位转换定义为原语中某级上一个单位的翻译等值成分为译语不同等级上的单位 (Catford, 1965:78) 。如果说类别转换是词类之间的转换, 那么单元转换则涉及等级层面的转换, 即源语某一等级上的单元 (句、从句、词组、单词、词素) 的对等翻译是目标语另一等级上的某一单元。

例13

原文:吾以捕蛇独存。

译文:I luckily remain alive simply because I am a snake catcher.

例14

原文:勇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译文:In the wilderness on the outskirts of Yongzhou there exists a kind of snake with black skin marked with white stripes.

例15

原文:其余则熙熙而乐,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译文:The rest of the time, I spend my days quite happily, unlike other village people whose lives are constantly threatened.

例16

原文: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积于今六十岁矣。

译文:Three generations of my family have been living here for sixty years.

例13原文的意思是“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原文“以捕蛇”是个介词词组, 修饰“独存”。而译文中“because I am a snake catcher”是个从句。这样翻译, 表明了再次蒋氏的身份——捕蛇者, 更能扣题。例14原文的意思是永州的郊外出产一种奇特的蛇, 它黑色的身子上有着白色的花纹。原文“黑质而白章”是个小句, 而在译文中被译为介词词组“with black skin marked with white stripes”, 做后置定语, 修饰“snake”, 这是考虑到了英语重形合的特点, 使形式更加简洁, 行文更加连贯。例15和例16与例14类似, 都是将原文的小句译为了介词词组, 更符合英文的行文习惯。

2.6 系统内转换

卡特福德认为, 系统内转换是为了描述那些在同一语言系统内部发生转换的例子, 也就是说, 就构成而言, 源语和目标语拥有大致对应的系统, 但翻译却选择了目标语中并不对应的系统 (Catford, 1965:80) 。

例17

原文:勇州之野产异蛇

译文:In the wilderness on the outskirts of Yongzhou there exists a kind of snake

例18

原文:吾祖死于是, 吾父死于是

译文:My grandfather was killed by a snake, and so was my father.

例19

原文:虽鸡狗不得宁焉

译文:Even fowls and dogs are not left in peace.

例20

原文:吾蛇尚存

译文:the snakes are still there

例17原文的意思是“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异的蛇”。“产”是“出产”的意思。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下, 我们可以理解此处的“产”。“出产”在英语中的对应词为“yield”, 而译文使用了“exist”。“yield”在第七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释义为“to produce or provide sth, for example a profit, result or crop出产 (作物) ;产生 (收益、效益等) ;提供”。这个词与原文语境不符。“exist”在第七版《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释义为“to be present in a place or situation”。通过比较, 我们认为将“产”字译为“exist”更合适。例18原文的意思是“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 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原文中两个小句除主语不同外, 其他结构都是相同的。译文译为了省略句, 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例19原文的意思是“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汉语不通过词形的变化来表示单复数, 而英语恰恰相反。原文只用了“鸡狗”,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我们知道“鸡狗”是复数的。译成复数的“fowls and dogs”, 才能体现封建社会小农经济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情况。例20原文的意思是“我的蛇还在”。结合上文中“岁赋其二”和“悍吏之来吾乡”, 我们可以知道, 无情的官吏来征收每年要上交的两条毒蛇了。译成英语时, 将原文的“吾蛇”译为了复数“snakes”, 使译文达到了连贯。

3 结束语

卡氏翻译转换理论对译文在各个层次和范畴的翻译转换现象进行科学、细致的描写, 对翻译实践、语言教学与译作评价都有着理论指导和实用意义 (林玲, 2009) 。本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 对《捕蛇者说》英译文中出现的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实例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在文言文英译实践中, 译者要充分了解源语与目标语的差异, 运用必要的翻译转换策略, 尽可能弥补对原文意义的缺失, 实现最大限度的翻译等值。

摘要:汉语和英语两种不同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种种差异, 文言文与英语的差异更大。为达到翻译的交际目的, 有时只能做出偏离原文形式的选择。该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 通过对文言文《捕蛇者说》英译文中出现的源语与译入语在层次、范畴内的转换进行实例分析, 探讨文言文英译篇章等值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翻译转换,层次转换,范畴转换,《捕蛇者说》

参考文献

[1]Cat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林克难.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1) .

[3]林玲.卡特福德翻译转换模式下的翻译过程研究[J].语文学刊, 2009 (5) .

[4]穆雷.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J].外语教学, 1990 (2) .

[5]王嘉丽.从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看英汉翻译篇章等值的实现途径——以《医院随笔》的汉译为例[D].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4.

[6]朱永生.名词化、动词化与语法隐喻[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

《捕蛇者说》 篇3

3.选自《柳河东集》

原文

捕蛇者说

唐·柳宗元 选自《柳宗元集》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 wǎn)、瘘(lòu)、疠(lì),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shuò)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jìe)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而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参考译文

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它是)黑底子,白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毒蛇的办法。然而捉到它后,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那时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来)抵他们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有捕蛇抵税这种好处已经有三代了。我问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大为悲伤,满眼含泪的样子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租赋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假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尸体都互相枕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骚扰,到处叫骂,那种喧闹的样子惊扰了乡间的平静,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这时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在危险之中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它(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来)考察民情的人可以获得这篇文章。

词句注释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

①⑥“之”:的。“异”:奇特。“质”:质地,底子。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表顺承。“腊”:晒干。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饵”:药饵。“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挛踠”: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人”: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代词,指这件事。

以:

以啮人(连词,如果)

以王命聚之(用)

已:

可以已大风(治愈)

者:

有蒋氏者(…..的人)

几死者数矣(的情况)

貌若甚戚者(的样子)

若:

若毒之乎(你)(痛恨)

更若役,复若赋(你的)

涕:

汪然出涕(眼泪)

君将哀而生之乎(你将哀怜我使我活下去吗?生,使……活下去)

向:

向吾不为斯役(如果)

则久已病矣(生病。这里是困苦不堪)

触风雨,犯寒暑(顶着)(冒着)

非死则徙尔(相当于“不是……就是……” “尔”同“耳”,罢了,表示陈述语气)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是介宾短语中的一种,乎,介词,同“于”,放在动词谓语后面作补语,可译为:到处吵嚷叫喊,到处骚扰)这句是互文

哗然而骇者(然,助词,表示“……的样子” 者,代词,可译为“的情景”或“的气势”)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岂若,哪里像 是,这,指冒死的危险)

又安敢毒耶(怎么,哪里反问句,译为“又怎么敢怨恨这差事呢”)

苛政猛于虎也(译为“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介宾短语用法之一,译为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介宾短语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这句话出自《礼记·檀弓》记载的一个故事。柳宗元引用这句话,意在对当时苛酷的赋敛表示不满,吾尝疑乎是(代“苛政猛于虎”)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把肉晾干;以为,把......制成)

岁赋其二(征收)

永之人争奔走焉(代指这件事)

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天天地窘迫)

则熙熙而乐(快活的样子)

以俟夫现人风者得焉(俟,等待 焉,代词,指这篇文章)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这毒蛇更厉害的呢!

实词总结

① 动词——作,制成。“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② 动词——做,干。“今吾嗣为之十二年”。

③ 动词——写。“故为之说”。

① 离去,意为医治。“可以已大风”。

② 已经。“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① 征收。“岁赋其二”。

② 租赋。“孰知赋敛之毒……”

① 恶疮。“可以已……瘘、疠”。

② 疫病,疫气。“呼嘘毒疠”。

① 缴纳。“当其租入”。

② 收入。“竭其庐之入”。

①每年。“岁赋其二”。

②年。“积于今六十岁矣”。

① 很。“貌若甚戚者”。

② 厉害。“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③ 超过。“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① 好像。“貌若甚戚者”。

② 你。“若毒之乎?”

① 怨恨。“若毒之乎?”

② 有毒的。“呼嘘毒疠”。

③ 害。“孰知赋敛之毒……”

① 使…活下去。“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 生活。“而乡邻之生日蹙”。

① 吃。“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② sì,饲。“谨食之”。

① 看。“今以蒋氏观之”。

② 考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虚词总结

① 的。“永州之野产异蛇”。

② 取独不义。“悍吏之来吾乡”。

③ 代词。“问之,则曰”(代词,代指蒋氏)“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自己,我)“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代指捕蛇这件事)“以啮人,无御之者”(代物,代指蛇咬后的伤势)“言之,貌若甚戚者”(代指前面的话语)

① 如果。“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 用。“太医以王命聚之”。

③ 因为。“而吾以捕蛇独存”。

④ 根据。“今以蒋氏观之”。

⑤ 代,这篇文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① 代捕蛇之事。“永之人争奔走焉”。

② 代蛇。“时而献焉”。

③ 用于句首,带有估计的语气。“今其室十无一焉”。

① 吗。“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 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句中)于,在。“叫嚣乎东西”。

① 在。“吾祖死于是”。

② 给。“余将告于莅事者”。

③ 及于,到。“积于今六十岁矣”。

④ 比。“苛政猛于虎也”。

虚词重点:而

黑质而白章 表前后并列关系

得而腊之以为饵 表前后承接关系

哀而生之乎 表递进关系

而乡邻之生日蹙 表前对后的转折关系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表前对后的修饰关系

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表前对后的转折关系

哗然而骇者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恂恂而起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弛然而卧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表示承接关系

时而献焉 表前承接关系

退而甘食 表示承接关系

熙熙而乐 表前对后的的修饰关系

余闻而愈悲 表示承接关系

重点词语解释:

章:花纹。

聚:征集。

莅事:管理政事。

戚:悲伤。

涕:眼泪。

向:从前。

是:这。

齿:年龄。

安敢:怎么敢。

顿踣:(劳累得)跌倒在地上。

隳突:骚扰。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

食:喂养。

熙熙:快乐的样子。

于是:在这件事上。

嗣:继承着。

毒:怨恨。

俟:等待,文中有希望之意。

走:奔向,趋向。

募:广泛争求。

岁:年。

何如:怎么样呢。

古今异义:

向吾不为斯役(向 古:假使 今:方向)

则久已病矣(病 古:困苦不堪 今:生病)

以尽吾齿(齿 古:岁月 今:牙齿)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可以 古:可以用来 今:能够)

去死肌(去 古:到。。地方 今:去除)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往往 古:到处 今:常常)

汪然出涕曰(汪然 古:眼泪流出来的样子 今:水深的样子)

作者介绍: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字子厚,河西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与韩愈一起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走到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在政治上处于困境时,仍然坚持改革立场,关心社会问题,当属不易。这段史实在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中有记载,原文如下:

805年,这个昏君(指唐德宗)死了,唐顺宗继位。唐顺宗得了中风病,不能说话,亲信人王伾、王叔文替他出主意,朝臣中柳宗元、刘禹锡、韩泰等名士,帮助王叔文议论政事。唐顺宗继位,下令蠲免民间对官府的各种旧欠;停止地方官进奉和盐铁使的月进钱;减江淮海盐价,每斗自370钱降为250钱,减北方池盐价为每斗300钱;取消宫市;召回陆贽和著名谏臣阳城等;宣布京兆尹李实的贪污罪,贬为通州长史。这些,在当时都是善政。……宦官俱文珍等和反王伾、王叔文的朝官结合起来,拥立唐顺宗的长子李纯(唐宪宗)为皇帝,唐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唐宪宗贬王伾、王叔文。王伾病死,王叔文被杀。柳宗元等八人都算是王叔文党,贬到远州做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司马是刺史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10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他“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论和哲学论文;在诗歌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讨论讲解

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战乱频仍,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法论”,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段(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交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示出来了。

第二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耶”。包括2、3、4三个小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异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只“言之貌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勾勒了出来。明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于是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若”(解释为“你”),表明“余”是面对面地与蒋氏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也似切实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将是的这番话态度同样恳切,语气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这话怎么讲呢?蒋氏说了这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十几年了,亲眼见到同村人的遭遇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赋税账:“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薄》上至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实录。

第二层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扰,那种吓人的气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细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产,安度岁月。

第三层意思是:这样看来,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犯?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全文处处运用对比:捕蛇者与纳税的对比,捕蛇者的危险与纳税之沉重的对比,捕蛇者与不捕蛇者(蒋氏与乡邻)的对比------六十年来存亡的对比,悍吏来吾乡是我和乡邻受扰的情况,一年受死亡威胁的次数和即使死于捕蛇也已死于乡邻之后等情况。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赋敛毒于蛇”这一中心。

通篇读来,《捕蛇者说》这篇散文内容详实.人物突出,见地深奥,笔端犀利,堪称散文中的杰作。

表达感情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横征暴敛的残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本文中心思想

1.蒋氏宁愿捕蛇抵税的原因2.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通过对蒋氏三代宁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暴敛之害的描写,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横征暴敛的残酷,反映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写作特点

一.使用衬托突出重点。

本文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二.使用对比表现主题。

文章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多角度对比,从各层面揭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例如:“乡邻赋敛之苦”对比“ 蒋氏捕蛇之„乐‟” ;乡邻 因赋税而号呼转徙,饥渴顿踣,死者相藉,十室九空的现实与蒋氏以捕蛇独存;乡邻因赋税而受悍吏的骚扰,哗然而骇,鸡狗不宁而蒋氏只要蛇在便“弛然而卧 熙熙而乐”; 乡邻的痛苦是“旦旦有是”而蒋氏“一岁之犯死者二焉”,……这诸多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本文风格委婉曲折,波澜纵横,阅读时要注意行文的曲折和卒章显志,对比的写法。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并称为“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汉族。代宗大历八年(773)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在此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刺史(所以称柳柳州),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都是他的好友。

《捕蛇者说》 篇4

课题                捕蛇者说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3    本教时为第一教时     备课日期11月 8日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 熟读课文。

2. 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板书课题和作者:   捕蛇者说     柳宗元

简介文体和作者:说,一种叙事兼议论的文体。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字子厚,河东解(现在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798)又考取博学宏词科。先后任集贤殿正字,蓝田县尉和监察御史里行(即见习御史)。唐顺永贞元年(805),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任礼部员外郎。但这场改革仅历时7个月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

柳宗元的贬地永州(州治在今湖南零陵市),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地区。司马是刺吏的助手,有职无权。柳宗元在这里住了将近十年,到元和十年(815)才被改派到柳州当刺史。在刺史任上取得显著政绩。但因长期内心抑郁,健康状况恶化,终于病死在柳州,年仅47岁。

柳宗元和韩愈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象生动,语言简练,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他还写了不少政治和哲学/论文。在诗词创作上,善于用简朴疏淡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内容。他的诗文稿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二、检查预习

学生活动

自读一遍课文,二人小组互读。

教师活动

教师出示投影片,检查学生对下列字音掌握的情况。

啮(niè)   御(yù)   得而腊(xī)之     挛l(luán wǎn)

瘘(lòu)   疠(lì)   当(dàng)其租入   嗣(sì)

《捕蛇者说》教学设计 篇5

迟野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丹岱中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重点实词、虚词及句子的含义。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疏通文章大意;通过讲解探究解析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并有自己的认识。了解封建社会暴政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增强对新社会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掌握、积累课文中的文言词语,背诵三四段。

(二)联系相关背景,理解课文“赋敛毒于蛇”的主旨。

三、教学难点

(一)把握和赏析课文对比、衬托手法运用的表达效果。

(二)联系相关背景,理解课文“赋敛毒于蛇”的主旨。

四、教学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今农业赋税对比导入。

(二)新授课 1.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2.了解写作背景

3.解题:了解“说”这种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是议论文的一种。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音,断句。

5.学生朗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讲解课文第一段:课件展示重点词语,学生翻译。2.结合第一段内容教师小结。

(四)教师总结

(五)作业布置

预习二、三、四段。

(六)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 永州之蛇的特性 “说”一种文体 捕蛇缘由 教学建议和意见:

第二课时

一、分析课文

1.讲解课文第三段:课件展示重点词语,学生翻译。2.结合第三段内容教师总结。

3.讲解课文第四段:课件展示重点词语,学生翻译。4.结合第四段内容教师总结。5.译文

6.齐读课文,请几位同学复述课文。

7.从作者叙述的这个故事中,你了解到当时社会是怎么样的?农民的生活如果。

讨论归纳:当时的社会赋税十分沉重,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8.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的? 讨论归纳:从蒋氏的捕蛇生活与其乡邻的生活对比当中

9.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本文写作上有两个突出特点:①衬托。写毒蛇之害以衬托重赋苛政之害。捕蛇以抵赋,蒋氏之祖、父死在这上头,而蒋氏却甘愿干此差事,这就令人心悸地看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②对比。以其乡邻60年来由于苛赋之迫而“非死则徙”的遭遇与蒋氏“以捕蛇独存”的状况作对比,触目惊心地表明“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二、归纳本文中心

本文通过对蒋氏三代人宁肯冒死捕蛇而不愿受苛政之害的描述,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者残暴的罪行,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三、课堂小结

这篇课文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对比。从开篇到结束,无一处不是用强烈鲜明的对比来揭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主题。文章开头,用蛇这剧毒和人们争相冒死捕蛇的矛盾现象吸引读者;接者用蒋氏三代享受捕蛇之“利”却“貌若甚戚”的对比,用作者提议“更若役”却引他的“汪然出涕”的比照,自然引出蒋氏的血泪诉说。诉说中又四次对比,以捕蛇之“利”反衬赋敛这毒,真切感人,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四、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

五、板书设计

捕蛇者说

捕蛇 险 “利”

对 反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 篇6

一、基础驿站

1.加点字注音和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而乡邻之生日蹙(cù )蹙:窘迫。 B. 谨食(sì )之,时而献焉食:吃

C.曩(nǎng)与吾祖居者曩:从前。 D. 蒋氏大戚(qī )戚:悲伤

2.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然得而腊之 ( ) (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3)苛政猛于虎也( )

3. 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①则久已病矣

古义: 今义:

②可以已大风

古义: 今义:

③以尽吾齿

古义: 今义:

4.翻译句子。

(1)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译文: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译文:

5.《捕蛇者说》选自________,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________时写的。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人中唐朝有________,宋朝有 、 、 、 、 、 。

二、综合园地

6.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B.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C.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下面

7. 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乡邻之生日蹙/黑质而白章 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 D.虽鸡狗不得宁焉/故虽有名马

8.加点词的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 吾恂恂而起

其真无马耶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C 岂若若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D 又安敢毒耶

桓侯故使人问之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9.补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以啮人,( )无御之者。

10.根据提供意思从学过课文中找出八个带“然”的形容语。

例: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坐落在泉边(翼然临于泉上)

①眼泪汪汪的。( ) ②放心地躺下(睡着)。( )

③被吓得哭天叫地的。( ) ④醉醺醺的倒在众宾当中。( )

⑤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 ⑥房屋整齐美观。( )

⑦眼前一片凄凉景象。( ) ⑧七嘴八舌表示赞成。( )

11.封建社会的蒋氏在重税的压迫下痛不欲生,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自20xx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这意味着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寿终正寝。联系课文内容,写一段话,表达下农民的喜悦之情。

第二课时

一、课文检阅

12. 文中写蒋氏的自述,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 ”相对比;以他“ ”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和“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和乡邻“ ”相对比;以他的“ ”和乡邻的“先死”相对比,说明捕蛇的“幸运”。

13.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该句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捕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滋味的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14.对蒋氏的自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了蒋氏及其乡邻的悲惨生活。

B.说明捕蛇给蒋氏三代人带来的好处。

C.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罪恶。

D.通过对比反衬揭示了“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的社会现实。

15.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字)。

答:

二、美文点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6.解释加点的字。

①可爱者甚蕃 蕃

②濯清涟而不妖 濯

③不蔓不枝 枝

④陶后鲜有闻 鲜

17.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 根据要求,用原文回答问题。

⑴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⑵全文的中心句是:

19. 《捕蛇者说》一文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对比,将蒋氏的遭遇和乡邻们作对比突出文章主旨,那选文有没有运用到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一下。

20.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

答:

23.《捕蛇者说》

1、B 食:喂养 2.(1)腊:把肉晾干 (2)俟:等待,含有“希望”之意 (3)于:比3. ①古义:困苦不堪 今义: 生病②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 连词,可以③古义:年龄 今义:牙齿4.(1)(我)现在即使死在捕蛇这件事上,比起我乡邻们的死已经是死在后面了(或晚多了、活得长了等),又怎么敢怨恨呢?(2)谁能想到横征暴敛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要厉害呢!5. (1)《柳宗元集》 永州 韩愈 欧阳修 王安石 苏轼 苏洵 苏辙 曾巩 6.B 7.D D中的“而”都是即使的意思。而A中的“而”一个表转折,一个表并列;B中的“其”,一个是代词“他们的”,一个是语气词“难道”;C中的“之”,一个是不翻译,一个是代词。8.B 9.蛇 蛇 草木 蛇 人 10①汪然出涕 ②弛然而卧 ③哗然而骇 ④颓然乎其间 ⑤怡然自乐 ⑥屋舍俨然 ⑦满目萧然 ⑧杂然相许 11.解析:表达出对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和感激即可。

《捕蛇者说》优秀教案设计 篇7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教学中始终要注意这点。

本文词语量大,实词以数十计,虚词“之、以、而、乎、焉”等均各有多种用法。讲明词义(实词、虚词),这是本文教学中要用相当时间来完成的重要任务。逐句、逐段讲解。加强诵读、背诵练习。用三个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 作者简介。2 “说”的特点。3 正音、诵读。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 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正音。

啮(niâ)腊(xī)挛(luán)踠(wǎn)瘘(lòu)疠(lì)当(dàng)其租入 嗣(sì)几(jī)死者数(shuò)矣 莅(lì)蹙(cù)殚(dān)踣(bó)死者相藉(jiâ)曩(nǎng)隳(huī)恂(xún)缶(fǒu)谨食(sì)之 熙(xī)以俟(sì)夫(fú)

四、朗读课文。

叫三四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读前提出要求:字音正确、句读分明。读毕,酌情讲评。

五、默读、理解课文。布置作业 1 弄懂词句。2 思考各段段意。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第1—3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2 段意概括。教学过程 逐段讲解课文 第1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永州①之野产异蛇,黑质①而白章;触草木,尽死;①以啮人,无御②之①者。然得②而腊③之②以为铒,可③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①其始,太医④以王命聚④之,岁赋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当③其租入。永⑥之人争奔走焉。”①⑥“之”:的。“异”:奇特。“质”:本体,指蛇身。①“而”:表并列。“章”:彩色,花纹。“触”:接触。“尽”:全部,都。①“以”:而,如果。“啮”:咬。“御”:抵御。②“之”:代蛇毒。①“者”:指办法。“然”:然而。②“而”:如果。“腊”:晒干。③

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为”:作,制成。“铒”:药铒。“已”使动用法,使„„离去,这里意为治好。“大风”:麻疯。“挛踠”:手脚不能屈伸的一种病。“瘘”:脖子肿。“疠”:恶疮。“去”:除去。“死肌”:失去感觉的肌肉,坏死的肌肉。“三虫”:人体内的寄生虫。①“其”:指所要述说的事。“太医”:御医,皇帝的医生。“聚”:收聚。“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②“其”:指蛇。“二”:两次。“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当”:当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入”:缴纳。“人”:民,避讳唐太宗李世民之“民”。“焉”:于此,在这件事上。

三、内容

提问一:第一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第一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异蛇的剧毒、特殊用途以及永州之民争相冒死去捕毒蛇以顶替租赋。

提问二: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要说明什么?

讲解:作者写这些是要说明永州之民的这种遭遇乃是皇帝诏令(“王命”)给带来的。第2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

二、词句。

“有蒋氏①者,专其利三世矣。问①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②之十二年,几死②者数矣。’言③之,貌若甚戚③者。”①“者”:表停顿,“专”:独占,享有。“其”:指捕蛇以抵租赋。①“之”:代蒋氏。“则”:却。“于”:在。“是”:这事。“嗣”:继承,接续。“为”:做,干。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几”:几乎,差点儿。②“者”:指“几死”的情况。“数”:多次。③“之”:代以上说的这些话。“貌”:脸色。“若”:好像。“甚”:很。“戚”:悲哀。③“者”:指其表情。

三、内容。

提问一:第2段的段意如何概括?

讲解: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写蒋氏悲哀地叙说他一家三代都干这捕蛇以抵租赋之事的悲惨遭遇。

提问二:这段首句“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对蒋氏作介绍,是否还有别的意思? 讲解:首句不只对蒋氏作介绍,更在抒发作者内心的悲愤之情,“专其利三世矣”,语中含有强烈的讥讽意味。

第3段

一、全班齐读。

二、词句。

“余悲①之,且曰:‘若毒②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悲”:怜悯。①“之”:代蒋氏。“且”:并且。“若”:你。“毒”:怨恨。②“之”:代捕蛇以抵租赋这事。“将”:打算。“告”:告诉。“于”:及于,给。“莅事者”:管政事的人,指地方官;“莅”,临,统管,治理。“更”(gēng):更换。“役”:差事。“复”:恢复。“则”表连接,那么。“何如”:如何,怎么样。

三、内容。

提问:这段写什么?

讲解:这段写作者怜悯,同情蒋氏的不幸,并告诉蒋氏打算用“更役复赋”的办法为他解除不幸。布置作业 熟读第1—3段。整理这三段中重点实词的意思、虚词“之、以、于”的用法。3 思考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第4、5段的实词词义、虚词用法。2 衬托、对比写法。柳宗元深切同情人民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4段

一、叫一名同学朗读本段。

二、词句。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①之乎?则吾斯役②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③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戚”:悲哀。“汪然”:泪水盈眶的样子。“涕”:眼泪。“君”:敬称。“将”:打算。“生”:使动用法,使„„活。①“之”:代自己,我。“斯”:这。②③“之”:的。“未若”:不如。“甚”:厉害。“向”:旧时,往昔。“为”:做,干。“病”:苦。这几句写蒋氏极为悲哀地回答作者,说如果恢复他的租赋,那么这

给他带来的不幸要远比捕蛇给他带来的不幸大得多。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①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②而转徙,饥渴③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④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⑤而吾以捕蛇独存。’“自”:从。“是”:这。“乡”:行政区域单位。“积”:累积。“于”:到。“岁”:年。①“而”:表承接,意为在这六十年间。“生”:生活。“日蹙”:一年比一天窘迫;“日”,名词用作状语;“蹙”,紧迫,减缩。“殚”:尽。“竭”:穷尽。“号(háo)呼而转徙”:哭喊着辗转迁徙;②④“而”:连接状语与谓语。③“而”:因而。“顿”:困厄。“踣”:倒下。“触”:接触,冒着。“犯”:触犯。“呼嘘”:呼吸。“毒疠”:有毒的疫气;“疠”,疫病。“往往”:常常。“相藉”:互相压着;“藉”,坐卧其上。“曩”:往昔,从前。“室”:家。“焉”:语气词。“非„„则„„”;不是„„就是„„。“徙”:迁徙。“尔”:语气助词,罢了。⑤“而”:但是。“以”:因为,由于。“存”:存活。这几句是蒋氏自述乡邻在这六十年间“非死则徙”的不幸遭遇,他自己却由于捕蛇抵赋而存活下来。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①乎东西,隳突②乎南北,哗然①而骇者,①虽鸡狗不得宁①焉。吾恂恂②而起,视其缶,③而吾蛇尚存,则弛然④而卧。谨食之,时⑤而献②焉。退⑥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③焉;其余,则熙熙⑦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②虽死③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悍吏”:凶暴的官吏;“悍”,蛮横。“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叫嚣(xiāo)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互文,意为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叫嚣”,呼喊喧闹;①②③“乎”:于,在;“隳突”,冲撞毁坏。“哗”:吵嚷,喧哗。①②④⑤⑦“而”:连接状语与谓语。“骇”:惊扰。“者”:指上述“叫嚣„„而骇”的骚扰恶行。①②“虽”:即使。“宁”:安宁。①③“焉”:语气词,啊。“恂恂”:心有顾虑的样子。“其缶”:那个瓦罐。③“而”:顺连。“弛”:放松。“谨”:谨慎小心。①“食”:饲,喂养。“时”:按时。②“焉”:之,代蛇。“退”:归家。⑥“而”:就。“甘”:味美。②“食”:吃。“以”:而。“尽吾齿”:过完我的岁月;“齿”,人的年龄。“盖”:连词,承接上文申说原因,没有实在意义。“犯”:触犯,冒。“二”:两次。“熙熙”:快乐的样子。“岂”:哪里。“若”:像。“旦旦”:天天。“是”:代上句之“犯死”。“已”:已经。“安”:怎么,哪里。“毒”:怨恨。这几句是蒋氏自述比起乡邻们因缴纳租赋而受悍吏骚扰蹂躏,天天遭受不幸,他干捕蛇这差事要有“幸”得多,一年中他只需“犯死”两次,其余时间就可“熙熙而乐”。这些话显然含

着讥刺,含着怨愤。

三、内容。

提问:本段主要写什么?说明什么?(要求各用一句话作答)

讲解:本段主要写永州之民在朝廷苛赋重压下“非死则徙”的悲惨遭遇;说明苛赋之害比毒蛇之害更为厉害,更加可怕。第5段

一、全班同学齐读。

二、词句。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①以蒋氏①观①之,犹信。鸣呼!孰知赋敛②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③之说,②以俟夫②观人风者得焉。”“而”:表承接。“愈”:更加。“苛政”:残酷的政令。“猛”:凶暴。“于”:比。“乎”:于,对。“是”:代孔子的话。“今”:现在。①“以”:根据。①“观”:看。①“之”:代孔子之言。“犹”:仍然。“信”:可信。“孰”:谁。“敛”:赋税。②“之”:的。“毒”:害。“甚”:超过。“故”:因此。“为”:为了。③“之”:代上述之事。“说”:写此“说”。②“以”:而,表目的。“俟”:等待。“夫”(fú):指示代词,那。②观”:考察。“人风”:民风,民情风尚;“人”,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民”,以“人”代之。“得焉”:得到它;“焉”,之。

三、内容。

提问:结尾这段写什么?

讲解:结尾段直接抒情,作者愤慨地谴责其害远远超过毒蛇剧毒,比毒蛇之害惨酷得多的重赋苛政,同时言明写此说的目的。写作特点

提问:本文为了表情明意,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上一篇:关于国庆节的日记250字下一篇:圣诞节朋友圈说说暖心有趣